【精品试题】2019年4月2019届高三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Ⅲ卷)-语文(考试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密★启用前|
2019年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III卷】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迄今为止,在一些从事历史研究的学者中还存在一个认识误区,即史学论著必须正襟危坐、不苟言笑,似乎只有板着面孔说教,才能显示其学问的严肃和高深。新时代,史学要进一步发展,更好发挥社会功能,需要破除这一认识误区。
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著作,之所以拥有超越时空的魅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文笔朴素自然、简洁流畅、清新活泼,既可作为史学经典研读,又可作为美文经典欣赏。马克思、恩格斯对许多问题的深刻理论分析,都是通过优美的文笔来表述的。
古往今来,喜读司马迁《史记》的人数不胜数,原因何在?因为司马迁运用史料独具匠心,善于“择其言尤雅者”,将论断融于史料之中,夹叙夹议。鲁迅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指其是史学经典,“无韵之《离骚》”指其是美文经典。
清代学者姚鼐曾指出:“余尝论学问之事,有三端焉,曰:义理也,考证也,文章也。是三者,苟善用之,则皆足以相济;苟不善用之,则或至于相害。”他如此强调义理、考证、文章相济,说明文章在治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对此说加以引申:“夫史所载者事也,事必藉文而传,故良史莫不工文”“史之赖于文也,犹衣之需乎采,食之需乎味也”。其意是说,史以载事,史以文传,有作为的史学家没有不花力气“工文”的。
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磨炼出好文笔,这是历代史学家必备的基本功,当代史学工作者也不能例外。
怎样才能具备这种基本功呢?梁启超认为要“多读、少作、多改”。多读,就是要不厌其多地研读前人和时人的史学美文经典。少作,就是要树立精品意识,呕心沥血,写一篇是一篇,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不滥竽充数。多改,就是要用“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反复修改。同时,梁启超作为文学家,对于“文采”的理解也很值得我们借鉴。他认为,文采最重要的要素是“简洁”和“飞动”。简洁,就是文章要精益求精。他强调,评论一篇文章的优劣,首先“要看可删的有多少”,定稿要做到“篇无剩句,句无剩字”。这种要求,应该成为史学工作者的写作箴言。飞动,就是文章的语言要感人。他认为,要把历史文章写得生动感人,“使看的人要哭便哭,要笑便笑”,充满吸引力和感染力。
对于文章简洁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翦伯赞在《学习司马光编写〈通鉴〉的精神——跋〈宋司马光通鉴稿〉》中也有深刻的论述:“近人好为长文,喜写厚书,其实文不在长,书亦不在厚,只要有内容就行。当然,如果非长不能尽其意,非厚不能毕其词,我们也不反对长文和厚书,但故意拉长、加厚,就大可不必。”因此,他提倡史学工作者“学习司马光从两屋稿子中提炼出一部《通鉴》的办法”,强调“叙事则提要钩元,行文则删繁就简,疏而不漏,简而扼要。言必有据,没有空话;事皆可征,没有臆说;文字精练,没有费辞”。这些论述,对于当下史学工作者“工文”是很有针对性的。
(摘编自田居俭《良史莫不工文》)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著作魅力无穷,皆因其朴素自然、简洁流畅、清新活泼。
B.喜读《史记》的人数不胜数,所以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文章若能好好运用,就能与义理、考证相辅相成;否则,就可能会互相妨害。
D.翦伯赞对待文章长短、书本薄厚的态度颇为客观,同时强调要向司马光学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的论证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论证结构清晰。
B.文章用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著作和《史记》论证文学性对史学论著的重要性。
C.文章借用梁启超“多读、少作、多改”之论,为当代史学工作者提供了借鉴办法。
D.文章对史学论著的简洁性有深刻的论述,提出叙事要提要钩元,行文应删繁就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史学论著要流芳百世,欲有所作为的新时代史学工作者需把“工文”作为首要必修课。
B.破除了“史学论著不需注重文学性”这一认识误区,史学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
C.章学诚认为“事必藉文而传,故良史莫不工文”,他把“文”当成史学家的评价标准之一。
D.新时代的史学工作者要“工文”,就要在语言的优美、简洁、感人等方面下功夫。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一:
经常网购的消费者会发现,拆包裹时都会有“很费力”的感受。但是,为了防止商品在运输过程中被
1
损坏,卖家和快递公司只好在包装上下功夫。为什么不少扎点胶纸或胶带呢?某快递网点负责人说:“我们也想节约成本,但如果因为包装问题,在物流过程中商品损坏,造成损失,就得不偿失了。”
市邮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16年中国200万个快递员运送了350亿个包裹。包裹多了,肯定会产生垃圾。快递只是使用环节,而且我们国家没有关于快递包装的环保标准。记者了解到,我国现行的多为推荐性指标,约束力不强,执行有难度。
快递带来的包装垃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包装过度”与“安全所需”,如何在两者之间获取平衡,如何使商家与消费者尽量采用环保材料,如何实现回收—循环—再利用,这些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摘编自《深圳特区报》)材料二:
材料三:
在对待快递包装问题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烦恼。买家既想让“宝贝”拥有“金钟罩”,又为家里堆积如山的快递包装而烦恼;店家担心快递途中物品受损便“里三层外三层”地包个严严实实,成本自然就高出许多;快递公司面对五花八门的包装只好望“包”兴叹,回收与不回收也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在我国大力推动绿色经济的背景下,对“两高一剩”(高污染、高能耗、产能过剩)企业的规范和整治是重点,而电商蓬勃发展所催生的物流行业所带来的环保问题,目前还看不到有效的管理与规范方式。绿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整个社会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大到国家的产业政策,小到人们的日常环保意识,缺一不可。而这些日常细节需要从人们很小的时候进行教育和规范,知识和规则需要不断地在人们头脑中强化,因此,真正推动环保和绿色事业发展,需要从基础的教育工作抓起。
(摘编自《快递包装的“纠结”与绿色金融》)材料四:
20世纪90年代,德国出台《包装废弃物管理办法》,提出包装废弃物管理应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最终处置”的顺序进行,并设定了不同包装废弃物的回收目标和时限,强制要求包装生产商、销售商对包装回收共同负责。该办法还制定了包装废弃物从收集到最终处置的量化标准,比如规定80%的包装废弃物和100%的运输包装必须回收利用,使包装处理的每个环节都有具体标准可依。
美国从上世纪90年代便开始关注绿色包装。为了提高企业回收包装的积极性,美国各州政府根据企业包装回收利用率的高低,适当免除企业相关的税收。同时,美国还在《资源保护与回收利用法》中规定,“减少包装材料的消耗量,并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再利用”。目前,美国已在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方面形成产业化运作,不仅改善了环境、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而且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除此,在包装材料技术上一些美国企业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一些酒类包装物是用秸秆制成的,强度高,便于物流运输,而且环保。
(摘编自“中国物流产品网”)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近一半的买家嫌太麻烦,而不愿将快递包装回收,这成了包装回收工作开展的最大阻力。
B.快递包装成本低,产量大,某些包装物料对环境有极大的污染,很有必要回收。
C.很多人认为将快递包装送回收站太麻烦,这是环保意识不强的表现,严重影响了绿色经济的发展。
D.人们对快递包装废弃物由谁负责莫衷一是,只有快递公司、政府、包装公司、消费者等齐心合力,才能打赢这场环境保卫战。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目前,我国快递包装虽有推荐性指标,但约束力不强,执行有难度,对解决包装废弃物问题毫无用处。
B.美国在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方面的措施,不仅改善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还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因此比德国的措施更好。
C.德国法律法规偏重于对包装废弃物回收过程的监管,美国则更看重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
D.国家对物流行业带来的环保问题缺乏有效管理和规范方式,却把规范整治重心放在“两高一剩”
的企业上,本末倒置。
6.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我国应该如何解决快递带来的包装垃圾问题。(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刀
胡炎
我是一把刀子。
多年以前,我曾经异常锋利,怀着一颗仁心,游走于病患者的肌体。那些痛苦的呻吟,在我凌厉的抚摩下化作欣悦的微笑。
今夜,我要完成一次艰难的解剖,因为我身下躺着一个特殊的病人——我的主人。
很遗憾,我已不再锋利,另一种金,让我在年复一年的对垒中,销蚀了莹亮的光泽,卷去了犀利的
锋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