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云南的歌会》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云南的歌会》教案【五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云南的歌会》教案【五篇】导读:本文八年级下册语文《云南的歌会》教案【五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课前预习一、通过工具书、网络等查找作者沈从文有关资料(生平简历、作品、文化成就及本文写作背景等)。
二、字词预习。
1、给下面从课文中选出的字注音。
(自己还有不清楚读音的字也一并查出并写下来) 迤蹲踞譬柞木熹微龙吟凤哕忌讳当行出色2、本文几处用到“和”字,“和”是多音字,请查工具书整理其读音并组成词或短语。
3、写出下面词语的意思。
生面别开一本册熹微穷目力扶摇龙吟凤哕酬和唱和忌讳当行出色认真通读课文两遍,思考:文章写了哪些唱歌场面?教材中有一幅插图,你认为这幅图反映了文中介绍的唱歌场面吗?为什么?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后面整个文章的关系是什么? 学习新课介绍作者沈从文。
看课件介绍。
检查预习找学生回答预习第三题:文章写了哪些唱歌场面?教材中有一幅插图,你认为这幅图反映了文中介绍的唱歌场面吗?为什么?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后面整个文章的关系是什么? (“对调子”“赶马女孩子唱山歌”“金满斗会”三个场面或者说是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没有反映出本文中所写的唱歌场面,原因略;第一段是总说感受,领起下文,后面分三大块具体说明) 初读探民俗民俗就是民间习俗文化。
它是社会历史发展在精神方面的活化石,也是文化审美的一个重要对象。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云南的歌会》,为我们介绍了在七彩云南曾经长期存在过的一种风俗——以歌唱活动为主的土风土俗。
在课前的预习安排中,要求大家认真通读课文,现在,我们就在初读的基(chu)础上,探究一下本文所介绍的歌会民俗到底是怎么回事。
下面,请同学来给我们讲一讲自己初读课文后对歌会的了解。
◇歌会是怎么一回事? ◇对歌有哪些特点? ◇山路漫歌是不是一种民俗?文章标题能周延全文吗? ◇金满斗会是怎样的活动?“十年难逢金满斗”是“盛会难逢”的意思吗? 再读赏人物请大家把文章中写人的地方再仔细读一遍,我们来欣赏一下作者笔下的人物。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云南的歌会》是一首描写云南特色文化-彝族歌会的歌曲。
通过对彝族文化的深度探究,我们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自己国家的多彩文化,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云南特色文化-彝族歌会的起源和特点。
(2)掌握《云南的歌会》的歌词和旋律。
2、能力目标:(1)能够通过聆听、欣赏《云南的歌会》来了解彝族文化和音乐特点。
(2)能够用歌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解。
(3)能够自由扭动身姿,感受音乐和舞蹈的魅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并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3)引导学生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
三、教学内容1、音乐欣赏:聆听彝族歌曲《云南的歌会》,了解其音乐特点和文化内涵。
2、歌曲学唱:教授《云南的歌会》的歌词和旋律,让学生跟唱练习。
3、情感表达:引导学生通过合唱、合奏、合作等方式,表现对彝族文化的理解和喜爱。
4、舞蹈编排:结合《云南的歌会》的舞蹈元素,指导学生编排一支简单的舞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多媒体教学法:通过播放音乐视频、图片、文化介绍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彝族文化。
2、实践教学法:结合听音乐、学唱歌、跳舞蹈等实践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音乐和文化。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分工合作,承担不同的角色和任务,完成综合性的学习任务。
五、教学流程安排第一课时:音乐欣赏1、导入: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彝族歌会吗?听过哪些彝族歌曲?请你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2、展示多媒体信息素材:播放《云南的歌会》的音乐视频、图片等,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彝族文化。
3、针对问题进行讨论:与学生一起探讨彝族的音乐特点、唱法、舞蹈等。
云南的歌会教案《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13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13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下面是作者勤劳的小编为家人们收集的13篇云南的歌会教案的相关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云南的歌会教案篇一【教材分析】《云南的歌会》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课。
本文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和特点。
2、朗读、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3、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4、通过网络查寻有关资料,扩大知识面,体现远程教育模式三的教学特色。
【教学重难点】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教学工具】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环境】学生微机室【教学设想】按照“整体感悟──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注重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情趣,活跃课堂氛围,整个课堂充满歌声。
【教学流程】一、对歌欣赏,激趣引入播放《蝴蝶泉边》对歌片段。
二、通过网页来了解一下云南的民歌三、点击网页上的沈从文简介,在网上了解作家沈从文四、学习课文1、整体感知:请同学们以自己较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同时注意思考:课文描绘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2、课文赏析:同学们以跳读的形式浏览课文,然后就近的几个同学为一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自由交流:假如�② 人物片段赏析。
③ 欣赏一段云南精彩的民歌对唱。
④ 学生对歌比赛。
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教案
教案: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云南的歌会文化,感受云南民族音乐的魅力。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cultural awareness。
1.2 教学内容简介云南的歌会文化及其在云南民族音乐中的重要性。
欣赏几首具有代表性的云南民族歌曲。
1.3 教学步骤1.3.1 播放云南民族音乐,让学生初步感受云南歌会的氛围。
1.3.2 介绍云南歌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1.3.3 分析几首云南民族歌曲的音乐特点和表现手法。
1.3.4 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欣赏,谈谈自己对歌曲的感受。
第二章:云南歌会的种类与特点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云南歌会的种类及其特点。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音乐知识。
2.2 教学内容云南歌会的种类:山歌、对歌、祭祀歌等。
云南歌会的特点:歌词内容丰富,音乐旋律独特,演唱形式多样。
2.3 教学步骤2.3.1 介绍云南歌会的种类及其特点。
2.3.2 举例播放几种不同类型的云南歌会,让学生感受其差异。
2.3.3 分析云南歌会歌词的内容及其反映的民俗文化。
2.3.4 引导学生讨论云南歌会的音乐旋律和演唱形式。
第三章:云南歌会的歌词与民俗文化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云南歌会歌词的内容及其反映的民俗文化。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音乐知识。
3.2 教学内容云南歌会歌词的内容:爱情、劳动、生活、信仰等。
云南歌会歌词反映的民俗文化:民俗风情、民间信仰、道德观念等。
3.3 教学步骤3.3.1 介绍云南歌会歌词的内容及其反映的民俗文化。
3.3.2 举例分析几首云南歌会歌曲的歌词内容。
3.3.3 引导学生讨论云南歌会歌词所反映的民俗文化特点。
3.3.4 进行课堂小结,强调云南歌会歌词与民俗文化的紧密联系。
第四章:云南歌会的音乐特色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云南歌会的音乐特色,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引导学生欣赏云南歌会的音乐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4.2 教学内容云南歌会的音乐特色: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旋律特色等。
八年级语文下册《云南的歌会》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云南的歌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云南的歌会》。
(2)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云南歌会的场景和习俗。
(3)掌握一些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了解云南歌会的背景和特点。
(2)学会通过描绘细节来表达感受和描绘场景。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云南歌会独特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3)激发学生对家乡和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云南的歌会》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学习和运用。
3. 对课文中所描绘的云南歌会场景和习俗的理解和讨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云南的歌会》。
(2)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云南歌会的场景和习俗。
(3)掌握一些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对课文中所描绘的云南歌会场景的理解和描绘。
(2)对生词和短语的运用和搭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让学生分享对云南的印象。
(2)向学生介绍本课将要学习的课文《云南的歌会》。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云南的歌会》。
(2)学生互相检查背诵,老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3. 生词与短语学习:(1)老师讲解生词和短语的含义和用法。
(2)学生进行练习,老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理解与讨论:(1)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云南歌会的场景和习俗。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5. 课堂小结:(1)老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3. 回家后向家长分享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合作等,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设计优秀6篇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设计优秀6篇教学目标:篇一知识与能力:引导同学对字词的积累,和对文章品读、赏析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的精彩语言。
过程与方法:整体掌握文章的内容。
体会、学习作者有所偏重的描写方法。
情感与态度:感受作家笔下的美好生活。
了解祖国各地的风俗。
让同学更爱我们的祖国文化。
《云南的歌会》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教学重点)2、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教学难点)3、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学内容及过程课时1一、导入新课。
播放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师生欣赏。
教师讲解导入: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
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感受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
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譬(pì)喻糯(nuò)米蹲(dūn)踞忌讳(huì)酬(chóu)和铁箍(gū)熹(xī)微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忌讳:忌怕而隐避。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八年级语文下册《云南的歌会》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云南的歌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云南的歌会》。
(2)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云南歌会的习俗和特色。
(3)掌握一些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云南民族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2)通过模仿和创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云南民族文化的尊重和欣赏。
(2)培养学生对我国多元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云南的歌会》的朗读和背诵。
(2)课文中所描述的云南歌会的习俗和特色。
2. 教学难点:(1)一些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2)对云南民族文化的深入理解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一下之前学过的关于云南的课文,如《云南的夏天》。
(2)提问学生对云南的印象和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云南的歌会》。
(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讲解课文中所描述的云南歌会的习俗和特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所描述的云南歌会的情景,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2)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展示讨论成果。
5. 实践活动:(1)学生模仿课文中的一些句式和表达方式,进行口语表达或写作。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和交流。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课《云南的节日》。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和讨论,让学生对云南歌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生对云南民族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云南民族文化,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积极性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八年级语文《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
八年级语文《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云南的歌会》。
(2)了解云南歌会的背景知识,包括云南地区和民族音乐的特点。
(3)通过课文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运用课文中的歌词和音乐元素,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云南的歌会,了解中国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提高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云南的歌会》的主要内容,包括歌词和音乐的特点。
2. 云南地区和民族音乐的相关背景知识。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分析和讨论。
三、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云南的歌会》。
2. 分析和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了解云南地区和民族音乐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对云南地区和民族音乐的特点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2.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共同分析和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云南地区和民族音乐的特点。
4. 音乐鉴赏:运用课文中的歌词和音乐元素,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云南民族音乐的音频,引起学生对云南歌会的兴趣,进而导入课文《云南的歌会》。
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注意歌词的特点和音乐的表现形式。
3. 讲解课文: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释歌词的含义,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共同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八年级语文下册《云南的歌会》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云南的歌会》教案第一章:《云南的歌会》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云南的歌会》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背景、特点等。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主题,掌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1.2 教学内容简介《云南的歌会》的作者沈从文及其作品特点。
分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主题。
讲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重点讲解文章的三个部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和村寨传歌。
1.3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让学生了解《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描写云南地区歌会的文章。
介绍作者沈从文及其作品特点,引导学生对文章产生兴趣。
阅读文章开头和结尾,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主题。
分段讲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每个部分的特点和意义。
1.4 作业与评估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云南的歌会》的读后感,评估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章:山野对歌2.1 教学目标理解山野对歌的背景和情境,掌握山野对歌的特点和魅力。
分析文章中对山野对歌的描写,理解作者对山野对歌的感受和评价。
2.2 教学内容讲解山野对歌的背景和情境,让学生了解山野对歌在云南地区的地位和影响。
分析文章中对山野对歌的描写,讲解山野对歌的特点和魅力。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山野对歌的感受和评价。
2.3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让学生了解山野对歌是《云南的歌会》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讲解山野对歌的背景和情境,引导学生对山野对歌产生兴趣。
阅读文章中对山野对歌的描写,引导学生分析山野对歌的特点和魅力。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山野对歌的感受和评价。
2.4 作业与评估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山野对歌的短文,评估学生对山野对歌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章:山路漫歌3.1 教学目标理解山路漫歌的背景和情境,掌握山路漫歌的特点和魅力。
分析文章中对山路漫歌的描写,理解作者对山路漫歌的感受和评价。
3.2 教学内容讲解山路漫歌的背景和情境,让学生了解山路漫歌在云南地区的地位和影响。
分析文章中对山路漫歌的描写,讲解山路漫歌的特点和魅力。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山路漫歌的感受和评价。
云南的歌会(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云南的歌会(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云南的歌会(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云南的歌会(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云南的歌会的文化背景和意义,领略其独特的魅力;2.学生能够通过听歌、跳舞、演唱等形式深入理解云南的歌会,感悟其文化内涵;3.学生能够发掘自己的音乐才能,通过合唱、合作演唱等形式表现自己的才能,增强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理解云南的歌会的文化背景和意义;2.通过听歌、跳舞、演唱等形式深入理解云南的歌会,感悟其文化内涵;3.发掘自己的音乐才能,通过合唱、合作演唱等形式表现自己的才能,增强自信心。
三、教学难点:1.如何发挥学生的音乐才能;2.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云南的歌会的文化魅力。
四、教学方法:1.翻阅资料、集体讨论+教师讲解;2.欣赏音乐、活动演唱、表演才艺。
五、教学内容:1.云南的歌会是云南地区传统的歌唱、舞蹈、器乐演出形式之一;2.云南的歌会充满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表达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当地的传统风情、人民的幸福生活以及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3.学生可以通过听歌、跳舞、演唱等形式来感受云南的歌会,深入理解其文化内涵;4.学生还可以在活动中发掘自己的音乐才能,通过合唱、合作演唱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才能,增强自信心。
六、教学过程1.介绍云南的歌会,让学生知道云南的歌会是什么。
并分组分别介绍当地的表现形式、器乐演奏、唱腔等方面,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云南的歌会。
2.欣赏云南的歌会录音或视频,让学生可以听到其中的锣鼓、铜锣、木鱼等器乐演奏,以及各式各样的唱腔。
3.挑选一些经典的云南歌曲,让学生进行聆听,并将歌曲歌词收集整理,让学生理解歌词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4.选择一首歌曲,让学生分组进行合唱,从声音的平衡、节奏的掌握、情感的表达等方面进行训练。
5.通过欣赏舞蹈表演的录像,看看舞蹈中的身体协调和动作的优美程度,然后选择一首歌曲和配乐,引导学生自组成一支舞蹈队伍,安排每个学生的表演角色,最后全助力表演。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云南的歌会》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云南的歌会》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云南歌会的独特魅力,了解云南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
2.帮助学生掌握描述音乐和歌会的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中描述音乐和歌会的语句,感受云南歌会的独特魅力。
2.难点: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3.强调点:让学生了解云南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以及描述音乐和歌会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和歌会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云南歌会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通过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描述音乐和歌会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云南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
3.理解: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练习:让学生用所学的方法描述自己参加过的一个音乐或歌会,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多媒体教学:使用多媒体教具,播放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和歌会的视频,帮助学生感受云南歌会的氛围。
2.讲解与示范:通过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掌握描述音乐和歌会的方法。
3.小组讨论与角色扮演: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深入理解文章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当场练习描述自己参加过的一个音乐或歌会,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云南歌会的独特魅力,并写一篇短文,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3.形成性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练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4.总结性评价:通过评价学生的作业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为学生提供反馈和指导。
《云南的歌会》教案
《云南的歌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云南的歌会的独特魅力。
2.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3.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云南的歌会的独特魅力。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向学生介绍云南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激发学生对云南的兴趣。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云南的印象,引导进入课文主题。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简要说明原因。
三、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感悟。
2.讨论云南的歌会的特点,如:歌会的形式、歌曲的内容、演唱的方式等。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了解云南的歌会,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语言特色。
二、课文分析1.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如:生动的描绘、形象的比喻、诗意的表达等。
2.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语言特色,并进行欣赏。
三、写作技巧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如:观察、描绘、抒情等。
2.学生尝试运用所学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写作实践,将所学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云南的歌会与民族文化的联系。
二、民族文化探究1.分析课文中所体现的民族文化,如:民族歌曲、民族风情、民族习俗等。
2.学生分享自己对民族文化的了解,讨论如何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三、课堂实践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实践,如:学唱云南歌曲、表演民族舞蹈等。
2.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通用6篇)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通用6篇)《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通用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1一、教学目标1.感受云南歌会的特点。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句。
3.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
二、课时安排两课时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整体思路以“短片”为导入,以“歌唱”为线索,以“情感”为切口,以“言语”为立足点。
五、教学流程(一)短片导入1.播放《彩云之南》flash短片,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2.提问:从这篇文章中,你想学到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师相机总结纠正。
)3.总结补充学生发言,明确本文学习目标:(1)感受云南歌会的特点;(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句;(3)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
(二)设疑读文,整体感知。
(学生带着任务速读文章,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另一方面可“读”更有针对性。
)1.设置问题(1)你对文中哪些字词存在字音、字义方面的疑问?(2)速读课文,试着完成表格。
(借助多媒体出示表格)2.读文3.学生自由回答,师总结归纳。
明确:1.不仅人在唱,鸟也在唱。
2.唱歌的地点:山野、山路、山寨。
(三)分析重点句段,发现文本意味。
1.精读全文,勾画自己觉得有“意思”的句段,并尝试在旁边写些注释。
2.学生自由回答,师相机指导。
3.总结。
(四)透过问题,深入探究。
1.提出问题:(1)文中写了三个场景的歌唱,且都写了人、地、歌,是不是有些雷同了?(2)本文第四段过多的自然环境描写冲淡了“歌会”主题,是不是应该删掉些?2.同学自由思考后,小组讨论。
3.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4.师简介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解决问题。
总结。
明确:(1)不雷同。
三个场景的描写各有侧重。
“山野对歌”侧重写人:“山路慢歌”侧重写环境:“山寨传歌”侧重写场面。
初二语文下册《云南的歌会》教案
初二语文下册《云南的歌会》教案《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初二语文下册《云南的歌会》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初二语文下册《云南的歌会》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云南歌会的情趣与盛况。
2、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课文,欣赏品味文中语言片段。
2、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及教师的点拨,学会自主解读文章。
3、在认真研读文章的前提下适当进行小型的研讨交流活动,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4、延伸拓展,横向比较,体味各地民谣民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在歌会场景所触发的情感,学会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本文是一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面中的唱歌的情景,三个场面的内容各是什么,写作手法上的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1、环境描写的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⒉赏析、积累文中优美的词句;体味文中蕴含的喜爱之情。
【设计思路】本篇课文用两课时完成。
按照整体感知——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以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找出文章围绕云南的歌会写了哪几个场合的歌唱情景,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云南歌会的特点。
还要把握不同场合的歌唱又怎样的特色。
在写作方法上,不同的内容是怎样表现的。
画出文章中自己所欣赏的语段,通过反复研读,及比较阅读体会文章写法和语言上的特色。
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课外收集有关民歌的资料,在拓展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准备】1.学生利用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即物起兴(xìng)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huì)2.收集有关民歌的资料及沈从文表现湘西农村生活的有关文章。
云南的歌会教案(5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云南的歌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人物描述、环境描述和场面描述。
2.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
3.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
教学重点1.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2.学习作者表现民歌文化的几种描述手法:人物描述、环境描述及场面描述。
课前准备1.学生分组搜集关于云南民间歌舞的文字及音像资料(如《阿诗玛》《五朵金花》以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的云南民歌片段等等)、流行歌曲演唱会及三高紫禁城演唱会的音像资料。
2.教师与部分学生根据教学需要,整理、剪辑音像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资料初步感知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几个场面,并学习本文的人物描述。
教学设计播放剪辑好的云南民歌音像资料并导入1.趣味竞猜:所播放的音像片段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如:《阿诗玛》片段彝族,《五朵金花》白族,等等)2.学生根据搜集资料的过程和欣赏到的音像片段谈感受。
3.教师导入: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
云南是聚居了最多的少数民族的省份,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民歌几乎渗透到了各个领域。
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有一篇文章专门介绍了云南的民歌,这就是《云南的歌会》。
研习新课1.学生自行朗读课文,要求读完课文后能说出自己透过本文对云南的歌会有了哪些了解。
本文以老练而又富有表现力的文字描绘了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这是读者初步感知课文就能够获取的信息,大多数学生也不会例外。
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时应引导大家注意每种歌会形式的特点,并总结归纳:□教学设计山野对歌才智大比拼;山路漫歌即兴自由歌唱;金满斗会民歌传承。
2.学生根据以上感知整理全文结构:总起全文(1)山野对歌(2~3)分写三种场合的歌会(2~5)山路漫歌(4)金满斗会(5)3.学习山野对歌。
a.指名朗读2~3段,要求其余学生思考作者透过什么方式表现山野对歌并做批注。
《云南的歌会》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云南的歌会》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现状和历史的渊源。
2、学生能够通过视频等形式体验云南的歌会的特色。
3、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创新设想自己的歌会。
二、教学内容:1、了解云南的歌会的历史渊源。
2、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独特性以及地域特色。
3、通过视频等形式体验云南的歌会。
4、创新设想自己的歌会。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5分钟)老师通过云南的美食或者其他方面先引出云南这个话题,让学生了解云南的多元和多彩的文化。
2、核心环节(25分钟)(1)了解云南的歌会的历史渊源。
老师通过PPT展示云南的歌会的历史渊源和演变历程,让学生了解云南的歌会的产生和发展。
(2)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独特性以及地域特色。
老师从云南的人文、地理等多个角度,让学生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独特性和地域特色。
(3)通过视频等形式体验云南的歌会。
老师通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体验云南的歌会的独特魅力,让学生对云南的歌会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4)创新设想自己的歌会。
老师让学生自己发挥创意和想象,根据自己的认知和理解,设想自己的歌会,并设计相应的方案。
3、结合环节(10分钟)老师根据学生的设想和方案,针对每个方案,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改进,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自己的设想和方案。
4、课堂小结(5分钟)老师再次强调云南的歌会的文化特点和地域特色,让学生对云南的歌会有更加清晰、深入的认知。
四、教学评价:1、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同学互评、自评。
2、评价标准:(1)参与度。
(2)设计能力和创新性。
(3)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4)作品质量和创意度。
3、评价结果: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评价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全面反映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
同时,通过评价结果,不断调整和改进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本节课针对云南的歌会为主题,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例如课件讲解、视频体验、自己设计的歌会方案等,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云南的歌会的文化特点和地域特色。
八年级语文下册《云南的歌会》公开课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云南的歌会》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云南的歌会》。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背景、特点和价值。
(3)掌握一些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云南歌会的音乐、舞蹈和服饰等艺术形式。
(3)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编故事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理解。
(3)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云南的歌会》。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背景、特点和价值。
(3)掌握一些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用法。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用法。
(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云南歌会的音乐,让学生初步感受云南歌会的氛围。
(2)学生分享对云南歌会的初步了解,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云南歌会的特点和价值。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云南歌会的背景、特点和价值。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与实践(1)教师播放云南歌会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云南歌会的魅力。
(2)学生模仿云南歌会的舞蹈动作,体验云南歌会的氛围。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云南歌会的背景、特点和价值。
四、课后作业1. 正确书写和默写本节课的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云南歌会的短文。
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内容第六课时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云南的歌会》。
初二语文教案《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教案
初二语文教案《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教案8.云南的歌会教学板块之一:发觉“意思”●导入●所谓歌会确实是聚在一起唱歌。
本文写了谁在唱歌呢?他们都在哪些地点唱歌呢?人也唱鸟也唱,真是自然的大合唱;山野山路山寨,怎一个山字了得。
同学们,你觉得作者所写的这些有意思吗?那我们不妨再来静静地默读这篇文章,从细节字句中去发觉其中的意思,别忘了在你有感受的地点画一画、写一写。
课件:意思(细节、字句)●细节和字句就像文章的两扇窗户,只要轻轻地推开它,就会发觉天光云影,意思无限。
【承转】同学们,从刚才大伙儿的分析中,我听出来了,我们之因此觉得有意思,确实是一句话,一切尽在诗意中,这是一种诗意的生活,这才是生活(板书)。
然而,前不久,一个叫“飘过你的网”的网友在QQ 上与我聊起《云南的歌会》时提出了一种看法。
教学板块之二:没“意思”课件:杨兄,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第四段过多的自然环境描写冲淡了“歌会”主题,专门没意思,你觉得呢?吔!●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课件:产生这种山歌实有缘故。
如没有一种专门环境作为土壤,这些歌可不能那么素朴、真挚而精妙感人。
—沈从文《湘西苗族的艺术》(戴胜鸟读完后点音乐,后音量关小)【总结】我感受沈从文这句话依旧没有把“他为何如此写”那个问题说透?事实上,我个人认为,沈从文之因此如此写,可能是一种哲学的观念在支撑着他,这是中国最差不多的哲学观念之一,能够用四个字来概括,谁明白?课件:天人合一(戴胜鸟读完后点音乐)●天人合一这种哲学观念具有多重含义,我们温家宝总理说,它至少应该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赶马女孩触目是山花烂漫,侧耳是鸟鸣悠悠,在如此的环境里长期耳濡目染,因此会出口自然,充满了淳朴本色美。
因此,沈从文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上,从不吝啬自己的笔墨,它确实是要对原生环境自然还原。
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来感受这天人合一的精妙境域。
(师读)教学板块之三:作家的“意思”●同学们,沈从文先生正是基于“天人合一”的创作理念,因此才不惜笔墨进行大量的自然环境的描写。
初中语文《云南的歌会》的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云南的歌会》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云南的歌会》的基本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背景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多元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云南的歌会》的阅读与理解,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2. 教学难点:理解云南歌会的文化内涵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准备:1. 课文《云南的歌会》的打印稿。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云南歌会的图片,引导学生对云南歌会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云南的歌会》,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句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文化背景介绍:向学生介绍云南歌会的背景和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 写作手法分析:分析课文中作者的写作手法,如描绘、比较等,培养学生写作技巧。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云南歌会的短文。
2. 收集其他关于云南的歌会或民族文化的资料,进行比较和分析。
3. 针对课文中的某个段落或句子,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答题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写作能力:通过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度。
七、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课文段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写作技巧。
3. 文化导入:通过介绍云南歌会的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云南的歌会》教案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2、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3、能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分析揣摩,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特点。
2、能分析揣摩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难点:
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云南的歌会》,作者沈从文。
原文的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中的课文有删节。
而在删节中有这样一段话:参加云南跑马节,我其实另有所会心,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我引诱过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一年,正在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沈从文先生到云南参加跑马节,目的
是为了从马鞍鞯油漆的工艺中找到中国漆器加工工艺的相关资料,但没过多久,他的注意力就被云南的歌会吸引了。
沈先生究竟发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重难点字词辨析
1、明确重难点字词的音与形
2、齐读字词
三、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拿笔圈点勾画,标注字音并找出云南歌会的特点)
2、教师提问:云南的歌会与我们平时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3、学生交流讨论
4、教师总结
场合形式
山野对歌
山路漫歌
村寨传歌
沈从文先生发现在云南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中都能听到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歌声,云南的人民就是这样在美妙的歌声中生活着,这一点,我们也从课文中发现了。
(板书:生活)
那么,沈先生在前面所说的更新的发现仅仅是指这些吗?沈先生还发
现了什么?
四、再读研析
1、研读提示
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
沈从文《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同学们,在沈先生的原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动动脑筋,你能从这句话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吗?
2、研析活人二字(重点研析对歌的年轻女人)
(1)教师提问:这是怎样的女子?你从何得知?
(2)学生交流讨论
(3)教师点拨分析
A、重点研读年轻女子外貌一段文字,尤其关注有关色彩的词语。
B、重点研读年轻女子荡秋千一段文字,尤其关注数词及描写女子状态的词。
C、重点研读年轻女子唱赢后的表现一段,尤其关注下列加线词语,这些取得胜利后的反常表现体现了云南女子的淳朴本色的美。
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4)教师总结
活泼开朗(打吆喝、荡秋千)、聪明有智慧(对手强、一连唱败三个对手)、漂亮健康(脸色、衣着、装饰等)、大胆(荡秋千的表现)、淳朴本色(年轻女子唱赢后的动作)
在这里,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写出了云南的歌会中年轻女子的活泼开朗、聪明智慧、淳朴本色。
此外还有山路漫歌中的赶马女孩、山寨传歌中活跃的人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
那么,在云南的歌会中,鲜活的仅仅是人吗?
3、研析写景一段
(1)学生朗读
(2)教师提问:我发现刚才同学们读的这段文字里出现的景物都很普通啊,无非是云南当地常见的花鸟。
这样常见的景物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是怎样变得鲜活起来的呢?
(3)学生交流讨论
(4)教师总结点拨
报春花虽然常见,但拟人修辞的运用却让它不普通了,一个充满情趣的鲜活生命就这样跃然纸上。
这一段景物描写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美妙有情。
在这个连鸟都忍不住唱歌的美好景致中,谁不想放开歌喉唱几声呢。
沈从文先生在这里发现了美好的景是可以催发美好的情感的,而带着美好情感唱出的歌即使声音沙哑、即使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也依然悦
耳动听。
云南这块充满生机的土地就这样孕育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板书:生命)
五、品读感悟
1、教师提问:沈从文先生的这次云南之行发现了云南人民每天都生活在美妙的歌声中,发现了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每一个生命都是那样的鲜活。
那么,它还有别的发现吗?
2、学生讨论交流
3、重点分析文章结尾的原来如此的含义
(1)提问:日常生活中,我们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会用到这个词?它通常表达一种怎样的心理状态?
恍然大悟、惊喜发现
(2)提问:这一次看金满斗会,沈先生有哪些惊喜的发现,又悟到什么呢?
日常辛苦劳作的平头百姓打扮得光鲜亮丽,似乎全然忘却了平日的辛劳。
最活跃的反而是老人,他们不因年老、牙齿脱光而沮丧,而是快乐、热情地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
4、教师总结
沈从文先生的这次云南之行不仅发现了云南人民生活在美妙的歌声中,也不仅发现在云南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每一个生命都那么鲜活,更发现了云南人民乐观积极的生命状态。
(板书:云南的歌会、发现、
原生态)
六、收束点拨
这一次的云南之行,沈从文先生在云南的歌会中完成了他的发现之旅,而我们也跟随沈先生的笔触完成了我们的发现之旅。
然而,沈先生为什么如此关注云南人民积极快乐的生命状态呢?《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在创作时有怎样特殊的背景呢?云南人民的这种乐观心境又给处于人生特殊时期的沈从文先生以怎样的启示呢?
同学们,去阅读一些沈从文先生的传记及代表作品,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更精彩的发现。
板书:
【教学反思】
有关沈从文的背景资料和《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的原文资料为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正因为对相关资料的深入研究,我更深入地理解了这篇文章,又因为深入理解了这篇文章,我更走近了沈从文先生。
于是设计了这次发现之旅,希望能带领学生走进去,并帮助学生拥有奇妙的发现。
然而,因为时间的仓促、对学情的不甚了解以及自身在设计上的考虑不周,整节课完成后,感觉有些累。
一、教学内容过于饱满,学生活动减少,导致教师在课堂推进中显得较为吃力。
根据教学设计,这篇课文中几乎每处重点内容都已涉及,而在短短的
45分钟之内,要让学生找到这些内容,还要读懂读透,实属不易。
因此,该教学设计如能将一些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合并或作适当的删减,教师授课过程中会更加从容一些。
二、细节问题设计欠缺,对学生启发不够,导致教师在某些问题的分析中笼统含混,学生无法从中领会清楚教师的设计意图,课堂效果欠佳。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在大的程序和环节上思路很清晰,但在某些具体问题的设计中缺少了匠心。
如分析人美和景美的两个片段教学中,均存在不少随意性,不少字句的分析不透不妙,难以帮助学生真正体味到这两个片段写作的妙处。
如能精心设计几个巧妙的小问题启发学生,学生的收获会更多一些。
总之,这节课给我的收获很多,遗憾更多,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努力扬长改短,使课堂教学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