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
第13课《唐诗五首》知识点梳理--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上学期《唐诗五首》诗歌鉴赏野望 王绩 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和意图归隐的情怀。
【中考链接】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1)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写景。
(2)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3)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2、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的写景特色。
中间两联写薄暮中所见秋景。
颔联写薄暮中的秋野静景,诗人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使整个画面鲜活起来。
这四句诗动静结合,描绘出了一幅山林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4、尾联通过运用伯夷和叔齐的典故有何表达作用?诗人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做朋友。
诗人借“采薇”的典故,表现诗人知音难觅、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5、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黄鹤楼 崔颢原文 翻译 赏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傍晚时分我站在东皋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
“望”字点题,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心情。
描写诗人在傍晚时分独自徘徊的场景,揭示了诗人孤独凄凉的心境,为下文写景做铺垫。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树木都染上了枯黄的颜色,起伏的山峦在落日余晖中显得更加萧瑟。
远景、静态描写,写薄暮中所见景物在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侧重宏观描绘,营造了秋日傍晚的静谧氛围,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孤寂苦闷的心绪。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鸟兽归来。
唐诗五首注释
以下是五首唐诗的注释:
1. 《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明亮的月光洒落在窗户前的床榻上。
-疑是地上霜:看上去好像地上结了一层白霜。
-举头望明月:抬起头来,望向天空中的明月。
-低头思故乡:低下头来,思念远方的家乡。
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老朋友向西辞别了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烟花三月的时节前往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孤单的帆船渐渐消失在碧空的尽头。
-唯见长江天际流: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边奔流。
3. 《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升起紫色烟霞。
-遥看瀑布挂前川:从远处看去瀑布好似白色绢绸悬挂山前。
-飞流直下三千尺: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让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落到了人间。
4. 《相思》-王维
-红豆生南国:红豆生长在阳光明媚的南方。
-春来发几枝:每逢春天不知长多少新枝。
-愿君多采撷:希望思念的人儿多多采摘。
-此物最相思:因为它最能寄托相思之情。
5.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
-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语文八上唐诗五首原文
语文八上唐诗五首原文
人教社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原文:1.《野望》
(唐代)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黄鹤楼》
(唐代)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使至塞上》
(唐代)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4.《渡荆门送别》
(唐代)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钱塘湖春行》
(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第13课《唐诗五首》复习赏析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唐诗五首》赏析一、《野望》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诗人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4.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动静结合的手法。
颔联写远山近树,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苍茫静穆;颈联写牧人和猎马的出现,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动静结合,描写了一幅略显苍凉的田园牧歌式的山村秋晚图。
5.诗人在傍晚野望时,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手法?日暮时分,站于东皋极目远望,视野十分开阔。
秋的手掌抚过每一株树木,黄叶纷飞,层林尽染。
落日西沉,红霞映天,余晖铺洒在每一座山头上,天地被渲染得一派静穆和安详。
放牧的人赶着小牛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打猎的人牵着马,马上驮着猎物也回去了。
描写手法:白描的手法写景物,自然朴实;6.尾联运用典故有何表达作用?借“采薇”的典故,表现了诗人知音难觅、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7.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二、《黄鹤楼》1.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1)用典。
由仙人乘黄鹤归去的传说引出黄鹤楼,为黄鹤楼增添了神秘色彩,吊古伤今,写出了无限怅惘之情。
2.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1)融情于景选取了悠悠千载的白云,描绘了一幅空寂寥落的画面,抒发了诗人的吊古伤今之感,无限怅惘之情。
《唐诗五首》教案5篇
《唐诗五首》优质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以唐诗为教学内容,选取《登鹳雀楼》、《静夜思》、《春晓》、《咏柳》、《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五首经典唐诗作为教学篇章。
具体内容包括:1.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了解诗句的意境和背景。
2. 《静夜思》:作者李白,掌握诗句的韵律美和表达的情感。
3. 《春晓》:作者孟浩然,分析诗句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咏柳》:作者贺知章,解读诗句的寓意和表现手法。
5.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作者韩愈,理解诗句的寓意和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韵律和意境。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运用修辞手法、分析诗歌意境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唐诗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 教学重点: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意境和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故事讲述等方式,引入唐诗主题。
a. 展示《登鹳雀楼》的图片,让学生描述画面,引发兴趣。
b. 讲述《静夜思》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情感。
2. 新课导入:详细解读五首唐诗的内容、韵律和意境。
a. 逐句解读诗句,分析韵律和意象。
b. 讲解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例题讲解:针对五首唐诗,设计相关练习题,进行讲解。
a. 选取《春晓》中的名句,分析其修辞手法。
b. 对比《咏柳》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探讨诗句的寓意。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诗句默写、翻译和解读。
六、板书设计1. 《唐诗五首》2. 内容:五首唐诗的、作者、重点诗句及解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默写五首唐诗。
b. 任选一首唐诗,分析其意境和修辞手法。
2. 答案:a. 默写答案略。
b. 《咏柳》:通过描绘嫩柳、绿丝等形象,表达了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调整教学方法。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1.《静夜思》 -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Translation:Bright moonlight in front of the bed, I suspect it is frost on the ground.I raise my head to view the bright moon, then lower it, missing my hometown.2.《登鹳雀楼》 -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Translation:The white sun sets behind the mountains, the Yellow River flows into the sea.If I wish to see farther, I must ascend a higher level of the tower.3.《望庐山瀑布》 - 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Translation:Sunlight shines on the incense burner, creating a purple smoke. From afar, I see the waterfall hanging over the front stream.The flowing water falls straight down for three thousand feet, as if the Milky Way is descending from the ninth heaven.4.《登飞来峰》 - 李白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Translation:Ascending the Feilai Peak, I see a thousand layers of pagodas. It is said that one can hear chicken crowing and see the sunrise.I am not afraid of floating clouds obscuring my view, as I am situated in the highest level.5.《望月怀远》 -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经典的唐诗五首
经典的唐诗五首
作者:李白【唐代】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作者:杜甫【唐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作者:张籍【唐代】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作者:柳宗元【唐代】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作者:李商隐【唐代】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
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现入选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是《唐诗五首》,选入《野望》《黄鹤楼》和《使至塞上》等五首唐代古诗。
下边整理分享这五首诗的诗文、译文和赏析。
野望唐·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遂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只能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赏析】《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
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
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
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
部编版八上《唐诗五首》课文详解
部编版八上《唐诗五首》课文详解课前预习学习目标1.品味五首古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把握五首古诗的相关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3.感受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怀与志趣。
4.熟读并背诵这五首诗。
知识重点野望[唐]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一、作者简介王绩(约589一644),字无功,号东皋(gāo)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其诗多写饮酒与田园隐逸生活,平淡质朴,不染梁陈雕琢浮华旧习,于唐初诗坛独具面貌。
二、背景与主题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
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
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之时。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之感。
三、诗歌赏析1.参考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这首诗中间两联主要写景,描绘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
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
诗歌首联“徙倚”二字,点明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
颔联和颈联写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但因作者心绪的原因,都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和清冷的色彩。
尾联抒发感情,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从先贤那里寻找慰藉。
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可能是因为仕途的不得志,感觉前途渺茫,所以他三仕三隐,寄情于诗酒。
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八年级第13课唐诗五首
八年级第13课唐诗五首
八年级第13课唐诗五首包括以下五首诗:
1. 《野望》:作者王绩(约589一644),字无功,号东皋(gāo)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其诗多写饮酒与田园隐逸生活,平淡质朴,不染梁陈雕琢浮华旧习,于唐初诗坛独具面貌。
2. 《黄鹤楼》:作者崔颢(?一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
于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考中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
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3. 《静夜思》:作者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是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4. 《望庐山瀑布》:作者李白,内容为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5. 《锦瑟》:作者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诗人,原籍河内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郑州)。
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初二语文唐诗五首
初二语文唐诗五首1. 《使至塞上》——王维原文: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解析:王维这首诗,就像是他的“塞外游记”!他接到任务去边塞,结果一路看到了辽阔的大漠和悠长的黄河,那“孤烟直、落日圆”的景象,真是苍茫又浪漫!诗里,王维把自己比作一株随风飘荡的蓬草,一路漂泊。
而“归雁入胡天”,好像他也成了孤零零的归雁,遥望故土。
每一个画面感十足,带我们一起走进了辽阔的塞外风光,也让我们感受到他心里那一丝丝的孤独。
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原文: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解析:李白得知好朋友王昌龄被贬去了偏远的地方,心里那个不舍啊!就像听到好兄弟被打发到“天涯海角”,他满怀愁绪,但又无能为力。
于是李白把自己的思念“寄给”了天上的明月,让月亮把自己的挂念带到远方。
诗里的“子规啼”,杜鹃鸟哀鸣,是李白心情的写照;而“我寄愁心与明月”,一下子让思念变得浪漫多情。
李白这份友情,可真是又文艺又真挚呀!3. 《夜雨寄北》——李商隐原文: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解析:李商隐写这首诗时大概真是“异乡夜雨孤灯下”,心里满满都是思念。
他想到远方的朋友或爱人问他“什么时候回来呀”,可他也不知道归期,心中更是愁上添愁。
在诗中,李商隐描绘了夜雨淅沥、秋池涨水的画面,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凄凉的氛围。
最后,他脑补了一个美好的画面:哪天能一起坐在西窗下,点着蜡烛,聊聊这段异乡夜雨的思念往事。
这种“美好期待”,真是把相思写得极其动人!4. 《春望》——杜甫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解析:杜甫的《春望》真是让人心疼!当时的长安城已经被战火摧残得不成样子,而杜甫身处沦陷的长安,望着破败的山河,心里满是无奈和伤痛。
八年级上唐诗五首知识点
八年级上唐诗五首知识点唐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又以唐代的诗歌创作最为辉煌。
作为一名八年级的中学生,唐诗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在下面,我将根据八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内容,总结出五首重点唐诗。
一、《登高》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登高》是一首名篇。
这首诗以山川的美景为背景,描写了杜甫的脚步幸福地登上了众山之巅。
其中,“俯冲浦”“翻落雾”等描写动态具象形象的描写方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同时,这首诗以正大光明的心态望着前方,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坚持真理的情感。
二、《夜泊牛渚怀古》唐代大诗人杨炯所作的《夜泊牛渚怀古》是一首沉浸在古代思想的诗篇。
这首诗以古代故事为背景,以宁静的夜晚为背景,表现出了诗人对古代历史的向往之情。
诗歌中提到:“艰难苦恨繁霜鬓”,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杨炯对古代历史的信仰与敬畏。
此外,“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描写为这首诗增添了浓郁的田园情趣。
三、《江雪》唐代诗人潘耒所作的《江雪》是一首以雪景为背景的诗歌。
这首诗以形象直观的描写方式,使我们沉浸在雪中的美丽。
潘耒利用“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描写,表现出雪景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诗的结尾,诗人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来表现出童话般的画面,使我们沉浸在雪中的美妙体验。
四、《静夜思》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静夜思》是一首短而精美的诗歌。
这种形式简洁的诗歌常常被广泛传颂,成为许多人学习唐诗的门户。
这首诗以一个人独处的情景为背景,赞颂了幸福和富足的生活。
诗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句清楚地表现了人与月光的关系。
这首诗的简单、清新、悠远的声音使得它在中国文学中得到认可。
五、《赋得古原草送别》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以游牧民族为背景的诗歌。
在诗歌中,白居易表达了对于朋友离别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于下一站的渴望。
这首诗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描写为背景,使我们感受到小草虽然悠远而历久,但它们的生命却是易逝的。
这种情感极具感染力,同时也给了现代人的生活以启示。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全诗以“愁”字作结,准确表达了日暮时
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缥
缈的意境相吻合,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
绵的乡愁。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深入探究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黄鹤楼l》iyong一qian诗g 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
皋,水边地。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落日的余晖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 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着 落日的余晖。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疏通文意 墨剑飘雨
liyong小qia牛ng,这里指牛群
泛指猎获的鸟兽
李永强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神话传说触动,胸中不禁迸发出诗情,面对无限的
时空,唱出了一曲悠远的千古绝响。
liyongqiang 李永强
走近作者 墨剑飘雨 崔颢(?—liyo7ng5q4ia)ng ,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人。他生长李永在强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开元、天宝时代,他
二十岁左右中进士,因干谒著名学者李邕,不被赏识,自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02
第二课时
黄鹤楼
导入新课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liyongqiang
黄鹤李永楼强 是位于武汉蛇山上的一座名楼,号称“天
《唐诗五首》原文及翻译
《唐诗五首》原文及翻译
以下是五首唐诗的原文及翻译:
1.《静夜思》 - 李白
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翻译:月亮照进床前明,像地上落了霜。
我抬头看着明月亮,低头思念故乡情。
2.《登鹳雀楼》 - 王之涣
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翻译:白天日落山尽头,黄河水流入大海。
想要看尽千里景,还要再登一层楼。
3.《春晓》 - 孟浩然
原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翻译:春天沉睡不知晓,到处闻鸟鸣咬。
夜里吹风雨声,花儿落下来不少。
4.《梅花》 - 王安石
原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翻译:在墙角几枝梅,寒冷中独自开放。
远看不是飘雪花,因为有暗香相吸引。
5.《登高》 - 杜甫
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翻译:大风呼啸高天急,猿猴悲鸣声音亦哀。
湖泽清澈沙洲白,鸟儿在飞翔。
无边的枯叶纷纷下落,长江水滚滚来不止。
12唐诗五首
12唐诗五首12.唐诗五首一.《野望》王绩1.作者了解: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人,唐代诗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尝为在朝,言疾,复授扬州六合丞。
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初,以疾辞归属于河渚间,草庐东皋(今宿州五柳风景区),自号“东皋子”。
性简傲,嗜酒,能够尝五斗,自并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备注存有《旧》、《庄》。
其诗将近而不深,质而上佳,真率疏放,存有旷怀湲,直逼魏晋低风。
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彷徨徘徊心中没有主张。
每一棵树都凋零枯黄,每一座山峰都涂抹上落日的余晖。
放牛的儿童骑着小牛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我看见这些人又并不相恋,心情难过于是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改采薇”的诗句。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盼,徙倚欲何依。
”皋就是水边地。
东皋,所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下薄暮中所见到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抵,猎马拎禽归属于。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无法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出抚慰,所以最后说道:“泯并无相恋,短歌怀采薇。
”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4.诵读并口诀:二.《黄鹤楼》崔颢1.作者了解:崔颢(公元704年—754年),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氏,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
唐诗五首八年级上册原文
唐诗五首八年级上册原文1.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佳作。
这首诗以登高望远为背景,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和情感,借景抒发诗人的内心感受,表现出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思想深度。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诗人以对仗工整的句式,描绘了登高远眺的壮丽景象。
其中,“风急天高”表现出了秋季的肃杀之气,而“猿啸哀”则借用了猿的哀鸣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伤。
同时,“渚清沙白鸟飞回”则描绘了清澈的江水和白色的沙滩,以及飞翔的鸟儿,形成了一幅宁静而优美的画面。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以“无边”和“不尽”形容落叶和江水,表现出秋天的广阔和江水的绵长。
而“萧萧下”和“滚滚来”,则分别描绘了落叶和江水的动态美,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以“万里悲秋”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家的忧虑,而“百年多病”则表现出了对人生无常和时间流逝的感慨。
其中,“作客”和“独登台”,则描绘了诗人在异乡漂泊和独自登高望远的情景。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以“艰难苦恨”形容自己的一生,表现出了人生的艰辛和不易。
而“繁霜鬓”则描绘了老年时的自己,头发已经变得花白如霜。
同时,“潦倒新停浊酒杯”则表现出了诗人因为生活潦倒而不得不暂停饮酒的无奈心情。
总之,《登高》这首诗以登高望远为背景,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和情感,表达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思想深度。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对人生经历的回顾,诗人将自身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使读者深感震撼。
2. 《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友人》这首诗是一首充满离别之情的诗,诗人通过描绘春日的景象和表达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表达了对友人的真挚感情和离别的痛苦。
唐诗五首课文笔记
唐诗五首课文笔记
唐诗五首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们分别是:
1. 《静夜思》- 李白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思念远方故乡的情景。
通过对月光、床前明月光等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2. 《登鹳雀楼》- 王之涣
这首诗以壮丽的鹳雀楼为背景,表现了诗人胸怀壮志、豪情满怀的精神风貌。
通过对楼高、江流、天地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与期盼。
3. 《春晓》- 孟浩然
这首诗以春天的景象为背景,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
通过对鸟鸣、花香、柳絮等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春天生机勃勃的美好感受。
4. 《望庐山瀑布》- 李白
这首诗以庐山瀑布为背景,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通过对瀑布、山崖、云雾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惊叹和感慨。
5. 《早发白帝城》- 杜甫
这首诗以白帝城为背景,表现了诗人离别故乡的悲伤情感。
通过对长江、白帝城、猿猴等景物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不舍和对未来的忧虑。
这五首唐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们以其优美的诗句、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通过学习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才情。
唐诗其五首
唐诗五首
1. 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百姓多艰色,搔首思故园。
2.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 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5. 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八年级上册语文13课唐诗五首原文
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弘扬这一文化瑰宝,我们特邀请您阅读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唐诗五首》,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智慧与情感的结晶。
【1】《登鹳雀楼》-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鹳雀楼”为题,描述了登楼看风景的情景,虽然只有四句,却表达了追求上进的精神。
作者通过表现自然风光和自己在楼上的感慨,表达了对立志追求的向往之情。
【2】《春晓》-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以“春晓”为题,表现了春天的清晨和大自然的生机勃勃。
作者描述了春天的清晨,临窗听雨,闻鸟啼,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机和美好。
这首诗通过描绘大自然的景色,表现了美好春天的景象,勾勒出了一幅春天的生机盎然的画面。
【3】《静夜思》-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以“静夜思”为题,描绘了一个人在寂静的夜晚怀念故乡的情景。
通过描绘月光下人的思念和眺望的情形, 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眷恋和追忆的情感。
这首诗运用了夜晚的静谧和月光的明媚,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牵挂和思念之情。
【4】《将进酒》- 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这首诗以“将进酒”为题,是个豪放不羁的酒歌,表达了诗人豪情壮志,对人生的豁达豪迈。
在诗中,李白以豪放大气的文字,勉励人们要享受人生,不畏将来的挑战,积极向上,励志前行,活出自我。
通过这首诗,诗人寄托了自己对人生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
【5】《昆明湖春早》- 李商隐庭前六树花成棵,帘外丝鸟语双飞。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首诗以“昆明湖春早”为题,表达了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深刻感慨。
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表现了自己对时间流逝和生命短促的深沉思考。
通过此诗,诗人表现了对时光易逝和生命短促的深刻感慨,抒发了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短暂。
《唐诗五首》上课可用
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珍惜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作 者对自然美的敏锐感知和深刻领悟。通过对春天早晨的描绘 ,诗人传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艺术特色
诗歌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和流畅的音韵,展现了唐代诗歌的独 特魅力。诗人通过对春天早晨的细腻描绘,运用生动的意象 和贴切的比喻,营造了一种清新明丽、婉约柔美的艺术境界 。
04
第三首:《登鹳雀楼》
诗人及时代背景
诗人王之涣
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与岑参、高适、王昌龄一同被世人称为唐代“四大边塞 诗人”。
时代背景
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唐朝时期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成为了中 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唐朝时期文化发展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唐诗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
李白的《静夜思》是一 首描写月夜思乡之情的 诗,通过独特的意象和 生动的描绘,表达了作 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是一首描写登高远眺的 诗,表达了作者豁达开 朗的胸襟和壮志凌云的 豪情。
柳宗元的《江雪》是一 首描写江天雪景的诗, 通过简洁凝练的笔触, 勾勒出一幅幽静寒冷的 画面,表达了作者孤傲 清高的性格。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 送别》是一首描写送别 之情的诗,通过对古原 草上送别场景的生动描 绘,表达了作者对友人 的依依惜别之情。
02
第一首:《春晓》
诗人及时代背景
诗人介绍
孟浩然,唐代著名诗人,与王维并称“王孟”,其诗风 清新自然,多描绘自然景色和隐逸生活。
时代背景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唐朝的经 济、文化发展达到了巅峰,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唐代诗歌创作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出现了很多优秀的诗 人和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五首广东东莞市光明中学彭登联教学要求:1、了解我国诗歌的发展史,特别是近体诗的发展情况及体例。
2、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造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作者的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透过字面,把握作者含蓄隐晦的情感。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学习《山居秋暝》,理解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风格教学过程一、导语中国是一个诗的国都。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
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几首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他们卓尔不群的艺术才情。
二、背景知识了解1、近体诗近体诗(又叫今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
近体诗出现在唐代,因此唐人把新出现的诗体,称为近体,把唐以前的各种诗体称为古体,用以区别两种诗体的不同。
近体诗与古体诗的主要区别是:古体诗没有固定句数的限制,没有固定的句式,没有固定的平仄和韵律。
近体诗则与之相反,有十分严格的格律。
近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从字数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2、王维与《山居秋暝》王维,字摩诘,太原人。
王维的思想,可以四十岁左右为限,分为前后两期。
早年的王维曾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21岁举进士,作大乐丞,后由于张九龄罢相等原因,意志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
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万事不关心”的生活。
《山居秋暝》就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
王维的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他和诗人孟浩然,继承了东晋诗人陶渊明和南朝诗人谢灵运的诗风,被称为山水田园诗人。
王维不仅能诗,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更甚者,他能将诗画结合得妙绝天成。
《东坡志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句话准确地概括了王维山水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三、听录音朗读课文(略)四、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节奏:近体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以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节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是一致的。
本诗节奏如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五、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心情;末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
六、品位鉴赏1、学生思考:诗人写了那些山居之景、山居之人?在景物的描写中体现诗人什么样的理想境界?(可适度展开)明确:诗人为读者描写了一个秋天夜晚山中的情景。
山居之景:明月、松林、清泉、岩石以物芳而明志洁归山居之人:浣女、渔人以人和而望政通隐2、学生思考: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明确: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其之清新,景色之美妙。
这二字既表现了雨后山野的静谧,又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幽静宁谧的喜爱,这是作者着意渲染出的一种意境。
3、学生思考:如何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句?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诗人被雨后秋山诗情画意的风物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叹道:芳菲的春天过去了,就随它过去吧,眼前这秋天的山野,不是一样的美好吗?“王孙自可留”,意思是自己大可以待在山中,赏心悦目悠游岁月了。
这里,王维化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典故,而取其相反的意义,进一步表明了诗人对秋天山野的深厚感情,从而表明了归隐的决心和安于隐居生活的心情,深化了主题,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七、课堂小结《山居秋暝》中,诗人用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风俗画:清幽的山景,淳厚的民风。
这正是他理想的生活环境,他不忍离开,回到官场上那种纷纷扰扰的生活中去。
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陶醉于闲适恬淡生活的情趣。
课堂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春山月夜阑无人声的幽寂。
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
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
2、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辩证法,下列唐人诗句没有运用动静相称手法的一项是()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子烟(李白《秋浦歌》)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
(刘禹锡《途中早发》)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
(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答案:1、A 2、B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学生自读王昌龄的《从军行》(之四),学习古代边塞诗的特点。
2、学习杜甫的《登高》,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及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教学步骤:一、解题1、王昌龄王昌龄:(约690—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2、杜甫与《登高》杜甫(721-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寄居巩县(今河南巩县),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出生于“奉儒首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着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身受深重的时代苦难,因而能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
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后世称为“诗史”。
在诗歌艺术上,他能够吸取和总结前人的成就,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并形成特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登高》一诗写于大历二年(767)秋,当时诗人住在夔州。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
诗中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抒发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
杨论称赞此诗未“杜集七言律诗第一”二、具体研习《登高》1、学生集体朗读诗歌。
(注意读准字音、节奏,把握语气的缓急)2、提问:本诗前两联写景,写了哪些景?这些景有怎样的特点?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明确:本诗前两联写登高见闻。
(让学生根据内容适度展开)。
透过“急”“高”“哀”“清”“白”“无边”“不尽”等形容词,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夔州秋天冷静凄凉的特征,这凄清萧条的秋景为全诗奠定了沉郁悲凉的情感基调。
3、学生思考:诗歌的后两联主要抒发诗人的“悲秋”愁绪,“悲”从何来?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出示投影: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
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和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
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是为了排遣郁闷而抱病登台的。
明确:“悲秋”之情来自:常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以及战争带来的国难家愁和日见白发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
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具有忧国伤时伟大情操的诗人形象。
3、名句赏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学生讨论:这两句诗在写景上有何特点?它可能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思?明确:这两句诗给我们勾画出一幅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
落叶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其状物之工,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更为重要的是,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情怀。
叶落意味一年将尽,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或许,这又加重了他的乡愁,他会这样问自己,这长年漂泊的生涯何时能了?而长江“不尽”,亘古如斯,甚至会使他超越时间的限制,连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长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难怪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登高》板书设计:文本框: 情景交融" src="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 p/msohtml1/01/clip_image004.gif" width=66 v:dpi="96" v:shapes="_x0000_s1036">写景急风高天、鸣猿清渚登高白沙飞鸟、落木江水抒情羁旅异乡、晚年多病国难家愁、护病断酒三、指导自读《从军行》1、第一、二句:描绘了当时西北边戍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蓄丰富。
2、第三四句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在此戍边时间漫长,战事之频密,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但是,金甲尽管磨穿了,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言的誓言。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1、学习《石头城》,体味寓情于景的手法。
2、学习《锦瑟》,鉴赏其哀怨的基调、迷离的意境、清丽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引导学生自读《石头城》1、听录音,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唐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谋夺宦官兵权,失败后被贬为朗州(现在湖南常德)司马。
元和十年(815年),被召至京,游玄都观,写诗讽刺新权贵,复出为连州(现在广东连县一带)刺史。
长庆元年调任夔州刺史,三年后再调为和州(现在安徽和县)刺史,在任两年复罢去,与白居易相会于扬州。
路经金陵时,写下组诗《金陵五题》,《石头城》是这组诗的第一首。
3、学生思考:“石头城”本是六朝古都,山川形胜之地,现在在诗人眼里又是一种怎样的情形?明确:今日的“石头城”已失去昔日的繁华,代之以一种荒凉的景象。
群山依旧围绕着这座故都,可惜已是座“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