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学重点
麻醉知识重点
麻醉知识重点一.产妇椎管内麻醉特点?孕妇做椎管内阻滞麻醉时所需的局麻药量要减少1/3.原因为:1.硬膜外静脉充血使硬膜外腔狭小;2.腹腔压力增加促使局麻药通过硬膜;3.腰椎前凸使局麻药易于向头侧扩散。
大多数专家倾向于黄体酮所致,孕妇脑脊液中黄体酮水平升高,可能改变神经元结构,使其对局麻药敏感,同时也使所有吸入麻醉药的MAC降低。
二.小儿呼吸系统的特点?1.呼吸节律不规则,各种形式的呼吸均可出现;2.胸廓不稳定,肋骨呈水平位,膈肌位置高,腹部较膨隆,呼吸肌力量薄弱,纵膈在胸腔所占位置大,容易引起呼吸抑制;3.而头大、颈短、舌大、鼻腔、喉及上呼吸道较狭窄,唾液及呼吸道分泌物较多,均有引起呼吸道阻塞的倾向;4.婴儿有效肺泡面积是成人的1/3,耗氧量是成人的2倍,说明换气效率不佳,故小儿麻醉时应特别重视呼吸道的管理。
三.小儿气管插管注意事项?小儿气管插管是黏膜易损伤和发生水肿。
因此小儿易发生呼吸道梗阻。
麻醉中常需要将肩部垫高,以伸展颈部,以方便气管插管或保持呼吸道通畅。
在自主呼吸插管时,咽喉反射强,表现为无呼吸、心动过缓、喉头痉挛。
插管时要备好3支连号的气管导管。
因机械损伤或感染小儿易发生急性下会厌炎,导致急性呼吸道梗阻,危急生命,要积极处理。
四.老年椎管内麻醉特点?1.老年人的硬膜外间隙随老龄而变窄,容积减少;椎间孔闭缩,局麻药向椎旁间隙扩散减少,因而老年人对局麻药的需要量普遍减少。
2.老年人对脊麻敏感增高,麻醉起效快,阻滞平面扩散广,麻醉作用时间延长。
因此用药剂量酌减1/2--1/3。
3.老年人脊柱钙化和纤维性退变,常使硬膜外穿刺、置管操作困难,遇棘上韧带钙化直入法难以成功时,改用旁入法往往顺利达到目的。
老年人实施硬膜外麻醉应用镇静镇痛等辅助药物时,剂量宜小,为青壮年的1/3--1/2.遇麻醉效果不佳时,切忌盲目增加辅助用药,慎用氯胺酮,以免导致心血管意外事件。
常规给予病人鼻导管吸氧(必要时以面罩加压吸氧)有助于维持较高的动脉血氧分压,防止缺氧的发生。
麻醉重点
1.现在麻醉学是一门(研究临床麻醉)(生命功能监控)(重症监测治疗)(疼痛学诊疗)的科学。
2.麻醉学的发展(麻醉术)(临床麻醉)(麻醉学)。
3.麻醉学的精髓是(围术期生命功能的调控)。
4.麻醉科的组织结构(临床医疗工作)(科研工作)(教育工作)。
5.复合麻醉系指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麻醉药或辅助药物以达到麻醉的基本要求,以减少单一药物的用量及副作用。
6.联合麻醉系指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以达到麻醉的基本要求,以能取长补短,综合发挥各方法的优越性。
7.麻醉后苏醒室(PACU)是手术结束后继续观察病情,预防和处理麻醉后近期并发症,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场所。
8.围术期风险评估的三个基本要素(患者存在的风险因素)(患者的功能状态)(手术存在的风险因素)。
9.术前应改善营养不良状态,一般要求(血红蛋白≥80g/L)(血浆白蛋白≥30g/L),并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10.一般在感染得到充分控制后(一周再手术),否则术后呼吸系统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多。
11.血压显著升高即[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10mmHg]患者应在手术前控制血压。
12.择期手术患者,无论选择何种麻醉方式,术前都应禁食。
禁食易消化固体食物或非人类乳至少6小时,禁食油炸食品、富含脂肪和肉类至少8小时;对于以上食物摄入量过多,胃排空延长,可适当延长禁食时间。
13.新生儿、婴幼儿禁母乳至少4小时,易消化固体食物和非人类乳或婴儿配方奶粉至少6小时。
14.按化学结构分类,可将局麻药分为(酯类局麻药)和(酰胺类局麻药)。
酯类局麻药有普鲁卡因、氯普鲁卡因和卡丁因。
酰胺类局麻药有布比卡因、利多卡因、罗哌卡因等。
15.局麻药的理化性质和麻醉作用取决于其分子结构。
局麻药的离解常数pKa越大,离子部分越多,碱基部分越少,其弥散性能越差,不易透过神经鞘和膜,起效时间也越长。
脂溶性是决定局麻药麻醉强度的重要因素。
局麻药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与作用时间有密切关系,结合率越高,作用时间越长。
麻醉知识重点
麻醉知识重点麻醉是医学领域中一项重要的技术,用于疼痛管理和手术操作过程中的无痛化。
了解与麻醉相关的知识对于医护人员和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麻醉的基本概念、麻醉操作步骤、麻醉剂和麻醉监测等方面的知识。
一、麻醉的基本概念麻醉是通过应用不同的药物和技术手段来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处于无痛和无意识状态的过程。
麻醉能够消除疼痛感觉,镇静患者,保持生理平衡,以确保手术操作的顺利进行。
二、麻醉的操作步骤1. 麻醉评估:在手术前,麻醉医师会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个人健康状况、药物过敏史、手术部位等,以确定适合的麻醉方式和药物选择。
2. 麻醉诱导:通过静脉注射药物或气管插管等方式,使患者进入麻醉状态。
3. 麻醉维持:根据手术操作的需要,调整和管理麻醉药物的用量,维持患者处于稳定的麻醉状态。
4. 麻醉解除:手术结束后,逐渐停止麻醉药物的使用,使患者恢复清醒和自主呼吸。
三、麻醉剂的分类和作用1. 局部麻醉剂:用于局部麻醉,通过阻断神经冲动传导来消除局部疼痛感觉。
常见的局部麻醉剂有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
2. 静脉麻醉剂:主要用于诱导和维持麻醉状态。
常见的静脉麻醉剂包括丙泊酚、芬太尼等。
3. 插管麻醉剂:用于气管插管后的全身麻醉维持,以保持患者的无意识状态。
常用的麻醉剂有异氟醚、巴比妥类药物等。
四、麻醉监测麻醉监测是对患者生理状况在手术过程中的实时监测。
常见的麻醉监测指标包括:1. 心电图监测:监测患者心脏的电活动,了解心脏功能是否正常。
2. 血压监测:持续监测患者血压变化,确保血压在安全范围内。
3. 血氧饱和度监测:通过脉搏血氧饱和度仪监测患者血氧饱和度,确保氧气供应充足。
4. 呼吸监测:监测患者呼吸频率和呼气二氧化碳浓度,了解呼吸功能情况。
除了上述指标,还可以根据手术的需要和患者的情况,进行其他监测如体温、尿量等。
综上所述,麻醉是手术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麻醉医师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以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安全、舒适。
麻醉学重点
麻醉:用药物或非药理性方法使人体局部或全身暂时失去知觉。
镇痛:用药物或非药理性方法使病人减轻或消除疼痛临床麻醉学有五大组成部分,即:①对病人的术前评估与准备;②麻醉的实施与处理;③专科病人的麻醉处理;④危重疑难病人的麻醉处理;⑤麻醉并发症的预防与诊治麻醉学的三个重要分支学科生命能监测危重症监护治疗疼痛诊疗麻醉是二级学科,是医院中一级临床诊疗科室麻醉科门诊的主要工作内容①对患者进行术前检查.病情评估与准备;②为手术顺利进行提供基本条件包括安定.无痛.无不愉快记忆.肌松并合理控制应激反应等;③提供完成手术所必需的特殊条件,如气管.支气管内插管,控制性降压,低温,人工通及体外循环等;④对手术病的生命机能进行全面.连续.定量的监测,并调节与控制在正常或预期的范围内,以维护病人的生命安全;⑤开展术后镇痛工作,预防并早期诊治各种并发症,以利术后顺利康复;⑥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手术室外麻醉”和“非住院病人的麻醉”,以方便病人.节约医疗资源,但要有准备地实施,实施前必须建立相应的规范与制度,以确保病人安全。
临床麻醉基本方法全麻:吸入全麻、静脉全麻局麻:神经干阻滞、局部浸润麻醉、蛛网膜下隙阻滞、硬膜外阻滞复合麻醉:系指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麻醉药和(或)辅助药物以达到麻醉的基本要求,以减少单个药物的用量及副作用。
联合麻醉:系指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以达到麻醉的基本要求,以能取长补短、综合发挥各种方法的优越性麻醉药的治疗指数仅为3~4ASA麻醉病情评估分级表第一级:体格健康,发育营养良好,各器官功能正常。
第二级:除外科疾病外,有轻度并存病,功能代偿健全。
第三级:并存病情严重,体力活动受限,但代偿范围内第四级:并存病严重,丧失日常活动能力,功能代偿不全第五级:病情危重随时有死亡的威胁心血管风险的评估中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是心室射血分数(EF)。
如EF<50%属中度危险患者,EF<25%则为高度危险患者呼吸功能的评估危险因素1、肺功能的损坏程度2、慢性肺部疾病3、中至重度肺功能不全,行胸部和上腹部手术者4、PaO2《60mmHg,PaCO2》45mmHg者5、有吸烟史6、有哮喘史7、有支气管肺部并发症最大用气量(MVV)指尽力做深快呼吸时,每分钟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麻醉前用药的目的1、镇静:减轻焦虑,利于诱导平稳,遗忘作用2、镇痛:减轻置管、局麻、搬动体位时疼痛3、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预防毒性反应4、调整自主神经功能,消除或者减弱一些不利的神经反射活动局麻药中毒反应:单位时间内血液中局麻药浓度超过机体耐受力而引起不良反应局部浸润麻醉常用麻醉药短效:普鲁卡因、氯普鲁卡因中效:利多卡因、甲哌卡因、丙胺卡因长效:布比卡因、罗哌卡因颈神经丛阻滞的并发症1、局麻药毒性反应(误入血管)2、喉返神经阻滞3、膈神经阻滞:双侧受累可出现呼吸困难及胸闷,切忌双侧颈深丛阻滞4、霍纳综合征5、高位硬膜外阻滞或全脊麻(误入硬脊膜外隙或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下隙阻滞的禁忌症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脊髓或脊神经根病变,脊髓的慢性或退行性病变,颅内高压患者2、全身严重感染以及穿刺部位有炎症或感染者3、休克患者4、腹内压明显增高者,如腹腔巨大肿瘤,大量腹水5、精神病,严重神经官能症以及小儿等不合作者。
麻醉学重点
掌握的概念:1.全身麻醉: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或静脉、肌内注射进入人体,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临床表现为神志消失,全身的痛觉丧失,遗忘,反射抑制和一定程度的肌肉松弛,这种方法称为全身麻醉。
2.局部浸润麻醉:将局麻药沿手术切口分层注射于手术区的组织内,阻滞组织中的神经末梢,称为局部浸润麻醉。
3.椎管内麻醉:是将局部麻醉药注入椎管内,阻滞脊神经的传导,而使其所支配区域产生感觉运动、反射功能暂时性障碍,它包括:蛛网膜下腔阻滞、硬脊膜外隙阻滞、(含骶管阻滞)、腰硬联合麻醉(CSEA)4.硬膜外麻醉:将局部麻醉药注射于硬脊膜外间隙,阻滞脊神经根部,使其支配的区域产生暂时性麻痹,称为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简称硬膜外阻滞。
骶管阻滞也属于硬膜外阻滞。
5.蛛网膜下腔麻醉: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隙,使脊神经前后根阻滞的麻醉方法称为蛛网膜下隙阻滞,简称脊麻。
6.MAC(最低肺泡有效浓度):是指某种吸入麻醉药在一个大气压下与纯氧同时吸入时,能使50%患者在切皮时不发生摇头、四肢运动等反应时的最低肺泡浓度。
7.中心静脉压力:是指位于胸腔内的上、下腔静脉近右心房入口处的压力,主要用于反映右心室前负荷。
8.动脉压:是指血流对动脉血管壁的侧向压力,循环系统内的血液充盈和心脏射血是形成血压的基本因素。
9.心排出量:是指单位时间内心脏的射血量,是反映心泵功能的重要指标,受心率、心肌收缩性、前负荷和后负荷等因素影响。
10.动脉血氧分压(PaO2):指物理溶解在动脉血浆内的氧所产生的张力。
11.血氧饱和度(SaO2):是指血液中氧合Hb占总Hb的百分数,约等于血氧含量与血氧容量的比值。
12.困难气道:是指有经验的麻醉科医师(一般指具有5年以上临床麻醉经验的麻醉科医师)在面罩通气时遇到困难(上呼吸道梗阻),或气管内插管时遇到困难,或两者兼有的一种临床情况。
一般包括困难面罩通气和困难气管内插管两种情况。
13.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成为平均动脉压。
大临床的《麻醉学》结业考试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1、局部麻醉:是指在患者神志清醒的状态下,应用局部麻醉药暂时阻断身体某一区域的神经传导的麻醉方式。
P242、神经阻滞:是指局麻药注射到外周神经干(丛)附近,通过暂时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使该神经所支配的区域达到手术无痛的方法。
P263、蛛网膜下阻滞: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隙,暂时使脊神经前根和后根的神经传导阻滞的麻醉方法。
P334、硬膜外阻滞:将局麻药注入硬膜外隙,暂时阻断脊神经根的神经传导方法。
P335、肌肉松弛药:能阻断神经肌肉传导功能而使骨骼肌松弛的药物,简称肌松药。
P506、口咽通气管:是用金属、硬橡胶或硬塑料制成的、外观略呈J形、中空的人工气管。
P617、困难气道:是指有经验的麻醉科医师在面罩通气遇到困难,或气管内插管时遇到困难,或两者兼有的一种临床情况。
P718、最大通气量MVV:是指尽力作深快呼吸时,每分钟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
P929、用力肺活量FVC:是指最大吸气后,尽快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P9210、急性肺损伤ALI:是在严重感染、创伤、休克及烧伤等非心源性疾病过程中,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造成弥漫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导致的急性低氧性呼吸功能不全或衰竭。
P10211、SIRS:即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是指各种严重的感染、损伤等原因引起的全身炎性反应的一种临床过程。
P10512、CARS:即代偿性抗炎性反应综合征,是指机体在创伤、感染和休克等引起的SIRS的同时伴发代偿性抗炎性反应,释放内源性抗炎介质以对抗炎症过程,这有助于防止和减轻SIRS引起的自身组织损伤。
P10513、低氧血症:是指PaO2低于正常60mmHg。
P11314、有创直接动脉测压:是将导管置于外周动脉内,连接压力换能器,在显示屏上连接显示动脉压力波形和数值的方法。
P13115、中心静脉压CVP:是指位于胸腔内的上、下腔静脉近右心房入口处的压力,主要用于反映右心室前负荷。
正常值为5-12cmH2O。
最新麻醉学复习重点
1.麻醉:系指用药物或非药理性方法使人体局部或全身暂时失去知觉,麻醉的目的是为解除患者手术的痛苦。
2镇痛:是指用药物或非药理性方法使病人减轻或消除疼痛。
3蛛网膜下隙阻滞: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隙,暂时使脊神经前根和后根的神经传导阻滞的麻醉方法称为蛛网膜下隙阻滞。
4硬膜外阻滞:将局麻药注入硬脊膜外隙,暂时阻断脊神经根的神经传导的方法称为硬脊膜外阻滞,简称硬膜外阻滞。
5.全身麻醉:全身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或者经静脉或肌肉注射进入体内,产生可逆发生中框神经系统的抑制,临床主要表现为神志消失,遗忘,全身感觉及痛觉丧失,反射抑制和骨骼肌松弛,称为全身麻醉。
6.局麻药的中毒反应:是指单位时间骨血液中局麻药浓度超过了机体的耐受力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7.吸入麻醉: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体内,产生可逆性全身麻醉作用,称为吸入麻醉。
8. MAC:即最低肺泡有效浓度,是指某种吸入麻醉药在一个大气压下与纯氧同时吸入时,能使50%患者在切皮时不发生摇头。
四肢运动等反应时的最低肺泡药物浓度。
9.肌肉松弛药:是指能够阻断神经一肌肉传导功能而使骨骼肌松弛的药物。
10-麻醉诱导:在传统上是指患者接受全麻药后,由清醒状态到神志消失的这段时间,对于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一般指从开始给全身麻醉药到完成气管插管的这段时间。
11.困难气道:一般是指经过正规训练的麻醉医生或急诊ICU医生在给病人面罩通气和(或)直接喉镜下气管插管时发生困难。
12-氧代谢:氧气从肺部进入循环系统,再由循环系统输送至组织器官,并最终被细胞所利用的过程。
13. P50:血氧饱和度为50%时的氧分压称为P50,是反映Hb与02亲和力的指标,正常情况为26.5mmHg. 14低氧血症:是指循环系统中的氧分压低于正常。
定义为Pa02低于60mml馆,Pa02是判断有无低氧血症的唯一指标。
15.动脉血氧分压(Pa02):指动脉血中物理溶解的02所产生的压力。
正常值为80^-100mmHg.16.血氧饱和度(Sa02):指血液标本中血红蛋白实际结合的氧量与最大结合氧量的百分比,正常值为92%-99%。
临床麻醉学重点:临床判断全麻深浅的方法
临床麻醉学重点:临床判断全麻深浅的方法
对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考试临床麻醉学重点:临床判断全麻深浅的方法做了汇总,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临床判断全麻深浅的方法
(一)临床体征和症状
1.意识状态
全麻时意识状态分清醒和麻醉(即睡眠)状态。
全麻状态下应达到对手术或其他刺激无体动反应,无流泪、出汗等表现。
2.心血管反应
血压和心率是反映全麻深度的常用指标。
血压和心率平稳常表明麻醉深度适当。
3.呼吸反应
在保留自主呼吸的全麻病人中,呼吸频率、节律和潮气量的变化也能反映麻醉深度。
4.其他
瞳孔大小、出汗、流泪、分泌物、体动和尿量等也能反映麻醉的深度。
(二)脑电图和诱发电位
脑电图(EEG)是利用头部电极记录脑电活动,并对记录结果进行分析来判断麻醉深度。
其分析复杂,干扰因素多。
双频指数(BIS)是计算机对脑电图进行分析的技术,对判断麻醉较有价值。
BIS值的范围为0~100,数值越大,麻醉越浅,数值越大,麻醉越深。
诱发电位(EP)是中枢神经系统在感受内外刺激过程中产生的生
物电活动。
分为体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视觉诱发电位。
(三)内分泌功能
内分泌功能是反映应激中内环境变化的主要指标。
血糖、皮质醇、儿茶酚胺是典型的内分泌指标。
内皮素、血管紧张素、白细胞介素等是目前研究较多的指标。
(四)其他方法
其他方法可供临床参考,如病人呼出气中的麻醉药浓度达
1.3MAC 时,其麻醉深度可适合95%的病人的手术要求。
麻醉学重点整理
麻醉学----------------2012-11-26整理N-----名解10个30分T----填空30—40分W-----问答4—5 题第一章绪论麻醉学精髓:生命机能调控W 临床常见的麻醉方法分类分类麻醉方法麻醉药给药方式麻醉药作用部位全身麻醉吸入全麻吸入中枢神经系统静脉注射静脉全麻肌肉注射直肠灌注局部(区域)麻醉蛛网膜下隙阻滞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下脊神经硬膜外阻滞局麻药注入硬膜外隙硬膜外脊神经神经干(丛)阻滞局麻药注入神经干(丛) 神经干(丛)局部浸润麻醉局麻药局部浸润皮肤/粘膜神经末梢N 联合麻醉(平衡麻醉)(balanced anesthesia)::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以达到麻醉的基本要求,以能取长补短综合发挥各种方法的优越性。
N 复合麻醉(combined anesthesia):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麻醉药及|或辅助药物以达到麻醉的基本要求,以能减少单个药物的能量及副作用。
第五章全身麻醉⏹N 全身麻醉:全身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或者经静脉或肌肉注射进入体内,产生可逆性中枢系统的抑制,临床主要表现为神志消失,遗忘,全身感觉及痛觉丧失,反射抑制和骨骼肌松弛,称为全身麻醉。
N 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 MAC):某种吸入麻醉药在一个大气压下与纯氧同时吸入时,50%的病人在切皮时不发生摇头、四肢运动等反应时的最低肺泡药物浓度。
⏹W 常用吸入麻醉药主要优、缺点的比较吸入麻醉药优点缺点氟烷对呼吸道无刺激,舒张支气管平滑肌可致氟烷相关性肝炎,麻醉诱导和苏醒慢恩氟烷苏醒较平稳可能诱发癫痫,对肾功能有潜在损坏异氟烷扩张血管适用于控制性降压高浓度可能导致心肌窃血七氟烷对呼吸道无刺激在钠石灰中不稳定地氟烷麻醉加深和苏醒迅速呼吸道刺激性强,兴奋交感神经氧化亚氮对循环抑制轻,对呼吸道无刺激,麻醉作用弱,使用高浓度时麻醉诱导和苏醒快易发生缺氧,增加体腔的积气⏹T 全身麻醉的实施: 全麻的诱导、全麻的维持、麻醉的苏醒。
麻醉学知识点
麻醉学知识点麻醉学是一门研究和应用各种麻醉技术和药物的学科,主要目的是实现手术期间的无痛手术和术后患者疼痛管理。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麻醉学知识点。
一、麻醉药物分类和作用机制麻醉药物可以分为全身麻醉药、局部麻醉药和镇痛药。
全身麻醉药主要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神经传导功能来产生全身麻醉效果。
局部麻醉药则通过作用于局部神经末梢,阻断神经冲动传导来产生局部麻醉效果。
镇痛药则主要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减轻疼痛感受。
二、麻醉诱导麻醉诱导是指从清醒状态到无痛意识丧失状态的过程。
常用的麻醉诱导药物有巴比妥类药物、苯妥英钠、异丙酚、丙泊酚等。
麻醉诱导时,应注意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和氧饱和度等重要生命体征。
三、麻醉维持麻醉维持是指在手术期间保持患者处于无痛意识丧失状态的过程。
常用的麻醉维持药物有吸入性麻醉药物(如七氟醚、异氟醚等)、静脉镇痛药物(如芬太尼、瑞芬太尼等)等。
在麻醉维持期间,麻醉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循环和代谢等生理参数。
四、麻醉深度监测麻醉深度监测是指通过各种生理指标和仪器监测患者的麻醉深度,以确保患者在手术期间处于恰当的麻醉状态。
常用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包括脑电图(EEG)监测、熵值监测、血浆浓度监测等。
五、术后疼痛管理术后疼痛是手术患者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合理的术后疼痛管理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康复。
常用的术后疼痛管理方法包括镇痛泵使用、神经阻滞技术、静脉镇痛药物等。
六、麻醉并发症与安全虽然麻醉是为了实现无痛手术的目的,但是麻醉过程中也有可能发生一些并发症,如低血压、心律失常、呼吸抑制等。
麻醉医生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高度的安全意识,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
七、特殊人群的麻醉考虑不同的患者在接受麻醉时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需求,麻醉医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麻醉管理。
特殊人群包括儿童、老年人、孕妇、基础疾病患者等。
总结:麻醉学是一门复杂而重要的学科,它在手术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麻醉学专业名词解释考试重点考点(全面)
麻醉学专业名词解释考试重点考点1、呼吸性酸中毒即高碳酸血症,PaCO2>45mmHg。
主要由于肺泡有效通气量不足,体内CO2蓄积所致。
麻醉期间CO2蓄积的常见原因包括:麻醉药的呼吸抑制、呼吸管理不善、麻醉器械故障或CO2吸收装置失效等。
2、meyer-overton法则本世纪初meyer和overton先后测定了常用吸入麻醉药如乙醚、氧化亚氮和氯仿等在橄榄油中的溶解度,并比较它们的脂溶性与全麻效能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吸入全麻药均具有较高的亲脂性,并与其效能成正比。
因此认为全麻药是和神经中的脂质成分发生松散的物理-化学结合,致使神经细胞中各种成分的正常关系发生变化,产生麻醉作用,称之为meyer-overton法则。
3、PCA即病人自控镇痛,通过特定的PCA控制系统允许病人自行给予一定量的镇痛药物,在预先设定的时间内控制系统对病人的第二次给药要求不会作出反应,因此,可以有效地控制药物过量。
当采用PCA时,每当阿片类药物的血药浓度低于最低有效镇痛浓度(MEAC)时,病人即可自行给药进行镇痛,有效避免了传统镇痛方法不灵活、依赖性、不及时的缺点。
4、癌性镇痛三级用药阶梯癌痛三阶梯镇痛方案的给药原则是:阶梯给药、口服给药、按时给药、用药个体化、辅助用药。
(1)第一阶梯:轻度癌痛,第一线镇痛药为非阿片类镇痛药如阿司匹林等NSAIDs,必要时加用辅助药;(2)第二阶梯:中度癌痛及第一阶梯治疗效果不理想时,可选用弱阿片类药如可待因,也可并用第一阶梯的镇痛药或辅助药;(3)第三阶梯:对第二阶梯治疗效果不好的重度癌痛,选用强效阿片类药物如吗啡,也可辅助第一、第二阶梯药物。
5、TOF即四个成串刺激,是一串由四个频率为2Hz,波宽为0.2~0.3ms的矩形波组成的成串刺激波,四个成串刺激引起四个肌颤搐(T1、T2、T3、T4),连续刺激时串间距离为10~12s。
神经肌肉传递功能正常时,四个肌颤搐幅度相等,但当部分非除极化阻滞时出现衰减,四个肌颤搐的幅度依次减弱。
麻醉学重点
麻醉学重点1、现代麻醉学:一门研究临床麻醉、生命功能监控、重症监测治疗和疼痛学诊疗的科学。
2、ASA麻醉病情评估分级:Ⅰ级无器质性疾病,发育、营养良好,能耐受麻醉和手术;Ⅱ级心肺肝肾等实质器官虽然有轻度改变,但代偿健全,能耐受一般麻醉和手术;Ⅲ级心肺肝肾等实质器官病变严重,功能减低,尚在代偿范围内,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稍差;Ⅳ级上述实质器官病变严重,功能代偿不全,威胁着生命安全,施行麻醉和手术需冒很大危险;Ⅴ级病情危重,随时有死亡的威胁,麻醉和手术非常危险。
3、(P10)心血管风险的评估:(1)床旁试验方法a:屏气实验(深吸气后屛住呼吸30秒以上为正常,少于20秒认为心肺功能显著不全);b:爬楼梯实验(不弯腰爬上三楼);c:6分钟步行实验(运动期间最大耗氧量V02>=20ml则肺部并发症少,<=10ml有高危险。
360m约=12ml,660=约15ml);(2)Goldman心脏危险指数;(3)对冠心病患者的风险评估。
4、麻醉前用药目的:a 镇静;b 镇痛;c 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预防局麻药的毒性反应;d 调整自主神经功能,消除或减弱一些不利的神经反射活动。
5、麻醉前常用药物:a镇痛药;b苯二氮卓类药物;c巴比妥类药物;d抗胆碱药;e H2受体阻断药。
6、局麻药的毒性反应:a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初期眩晕、口周麻木,最终发生强直阵挛性惊厥;b心血管系统毒性反应:布比卡因可致严重心律失常;c过敏反应。
7、(P24)毒性反应的防治:(1)预防:a重视麻醉前准备b控制局麻药剂量和注意操作技术(2)治疗:a一般处理:立即停止注入局麻药,维持气道通畅,给予吸氧,防止和纠正缺氧和co2蓄积;b紧张或烦躁者,给适量苯二氮琸类;c惊厥:静脉用药首选苯二氮琸类。
若心搏骤停,立即心肺复苏:肾上腺素初始小剂量,不建议使用血管升压素,避免使用钙通道阻滞剂和B受体拮抗药,心律失常时,建议使用胺碘酮,不建议使用利多卡因。
麻醉学重点总结x(总6页)
麻醉学重点总结x(总6页)麻醉学是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麻醉药物和麻醉技术的应用与监护。
其内容涵盖了各种外科手术、疼痛控制、重症监护等方面,对于保障手术安全、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恢复都有着重要作用。
下面,就对麻醉学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
一、麻醉药物1.全身麻醉药物全身麻醉药物主要包括巴比妥类、苯二氮平类、氢化可的松、吗啡类等。
其中,巴比妥类常用于喉镜检查、内窥镜检查等短时间手术;苯二氮平类药物适用于全身麻醉和镇静;氢化可的松常用于手术前的镇静和减轻术后疼痛;吗啡类药物适用于剧痛、癌痛、急性心肌梗死等。
2.局麻药物局麻药物主要包括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等。
其作用机制是阻滞神经传导,使神经兴奋性下降,从而达到局部麻醉的目的。
应用范围广泛,常用于外科手术、产科分娩、疼痛治疗等。
二、麻醉技术常用的全身麻醉技术包括静脉麻醉和气管插管。
静脉麻醉可分为全麻和维持麻醉两个阶段,通过输注麻醉药物,使患者意识丧失、肌肉松弛、呼吸抑制、循环稳定等。
气管插管主要是为了维持气道通畅,保证呼吸功能正常。
局麻技术包括皮下浸润麻醉、神经阻滞麻醉、硬蛛鞘外麻醉等。
皮下浸润麻醉适用于小手术和疼痛治疗;神经阻滞麻醉适用于四肢和躯干疼痛;硬蛛鞘外麻醉适用于剖腹产、下肢手术等。
三、麻醉监护1.心电监护心电监护是麻醉监护中最重要的一项。
通过电极贴在患者胸部,可以监测出心率、心律、QT间期等指标,预防心脏意外。
2.呼吸监护呼吸监护是麻醉监护中最危急的一项。
通过插入气管插管、面罩等装置,监测呼吸频率、潮气量、吸呼比等指标,提供有力的呼吸支持。
3.血氧饱和度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护是麻醉监护的必要组成部分。
通过指夹等装置,监测血氧饱和度,及时判断是否需要增加氧气供应。
四、麻醉并发症1.呼吸抑制呼吸抑制是麻醉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往往源于药物剂量过大或患者基础疾病。
需要密切监测呼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2.心血管意外心血管意外是麻醉过程中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常表现为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等。
大学《麻醉学》期末复习重点及习题解析(名词解释、选择、填空、简答、病例分析)
大学《麻醉学》期末复习重点及习题解析(名词解释、选择、填空、简答、病例分析)目录《麻醉学》各章核心知识点 (1)《麻醉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汇总 (22)名词解释: (22)简答题 (25)《麻醉学》习题集及答案解析 (29)一、名词解释 (29)二、单项选择题 (29)三、填空题 (39)四、简答题 (41)五、病案分析题 (42)答案 (43)《麻醉学》各章核心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临床麻醉学的5大组成部分:(考题)对病人的术前评估与准备;麻醉的实施与处理;专科病人的麻醉处理;为重疑难病人的麻醉处理;麻醉并发症的预防与诊治。
2.复合麻醉/平衡麻醉(balanced anesthesia):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麻醉药/或辅助药物以达到麻醉的基本要求,以能减少单个药物的用量及副作用。
3.联合麻醉(combined anesthesia):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以达到麻醉的基本要求,以能取长补短综合发挥各种方法的优越性。
4.临床麻醉工作包括:麻醉科门诊、临床麻醉、RR、ICU、疼痛诊疗。
5.麻醉:用药物或非药理性方法使人体局部或全身暂时失去知觉,麻醉的目的是为解除患者手术的痛苦。
第二章麻醉前病情评估与准备1.麻醉前访视的步骤:复习病历(史)→分析各项术前检查和化验结果→访视病人和系统检诊→进行麻醉和手术风险判断→知情同意2.麻醉前准备:1) 心血管系统:控制血压小于180/100mmHg,术前当天停用洋地黄、降压药;2) 呼吸系统:术前停止吸烟2周,进行呼吸功能锻炼,雾化吸入,有效抗生素治疗3-5天;3) 糖尿病:择期手术,控制血糖≤8.3mmol/L,尿糖低于(++),尿酮体阴性;4) 胃肠道准备:成人禁食12h,禁饮8h;小儿小于36个月者,禁食6h,禁饮2-3h;大于36个月者禁食8h,禁饮2-3h。
(考题)3.麻醉前用药的目的:1) 镇静2) 镇痛3) 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预防局麻药的毒性反应4) 调整自主神经功能,消除或减弱一些不利的神经反射活动4.麻醉前用药的常用药物:1) 镇痛药:吗啡、哌替啶、芬太尼2) 苯二氮卓类:地西泮、咪达唑仑3) 巴比妥类药物:苯巴比妥4) 抗胆碱药:阿托品、东莨菪碱5) H2受体阻断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5.术前需要停用的药物主要是某些抗抑郁药和抗凝药,阿司匹林术前需停药1-3周,华法林术前停药3-5天。
麻醉学重点
掌握的概念:1.全身麻醉: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或静脉、肌内注射进入人体,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临床表现为神志消失,全身的痛觉丧失,遗忘,反射抑制和一定程度的肌肉松弛,这种方法称为全身麻醉。
2.局部浸润麻醉:将局麻药沿手术切口分层注射于手术区的组织内,阻滞组织中的神经末梢,称为局部浸润麻醉。
3.椎管内麻醉:是将局部麻醉药注入椎管内,阻滞脊神经的传导,而使其所支配区域产生感觉运动、反射功能暂时性障碍,它包括:蛛网膜下腔阻滞、硬脊膜外隙阻滞、(含骶管阻滞)、腰硬联合麻醉(CSEA)4.硬膜外麻醉:将局部麻醉药注射于硬脊膜外间隙,阻滞脊神经根部,使其支配的区域产生暂时性麻痹,称为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简称硬膜外阻滞。
骶管阻滞也属于硬膜外阻滞。
5.蛛网膜下腔麻醉: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隙,使脊神经前后根阻滞的麻醉方法称为蛛网膜下隙阻滞,简称脊麻。
6.MAC(最低肺泡有效浓度):是指某种吸入麻醉药在一个大气压下与纯氧同时吸入时,能使50%患者在切皮时不发生摇头、四肢运动等反应时的最低肺泡浓度。
7.中心静脉压力:是指位于胸腔内的上、下腔静脉近右心房入口处的压力,主要用于反映右心室前负荷。
8.动脉压:是指血流对动脉血管壁的侧向压力,循环系统内的血液充盈和心脏射血是形成血压的基本因素。
9.心排出量:是指单位时间内心脏的射血量,是反映心泵功能的重要指标,受心率、心肌收缩性、前负荷和后负荷等因素影响。
10.动脉血氧分压(PaO2):指物理溶解在动脉血浆内的氧所产生的张力。
11.血氧饱和度(SaO2):是指血液中氧合Hb占总Hb的百分数,约等于血氧含量与血氧容量的比值。
12.困难气道:是指有经验的麻醉科医师(一般指具有5年以上临床麻醉经验的麻醉科医师)在面罩通气时遇到困难(上呼吸道梗阻),或气管内插管时遇到困难,或两者兼有的一种临床情况。
一般包括困难面罩通气和困难气管内插管两种情况。
13.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成为平均动脉压。
(完整word版)麻醉学知识点
麻醉学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临床麻醉学的5大组成部分:(考题)对病人的术前评估与准备;麻醉的实施与处理;专科病人的麻醉处理;为重疑难病人的麻醉处理;麻醉并发症的预防与诊治。
2.复合麻醉/平衡麻醉(balanced anesthesia):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麻醉药/或辅助药物以达到麻醉的基本要求,以能减少单个药物的用量及副作用。
3.联合麻醉(combined anesthesia):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以达到麻醉的基本要求,以能取长补短综合发挥各种方法的优越性。
4.临床麻醉工作包括:麻醉科门诊、临床麻醉、RR、ICU、疼痛诊疗。
5.麻醉:用药物或非药理性方法使人体局部或全身暂时失去知觉,麻醉的目的是为解除患者手术的痛苦。
第二章麻醉前病情评估与准备1.麻醉前访视的步骤:复习病历(史)→分析各项术前检查和化验结果→访视病人和系统检诊→进行麻醉和手术风险判断→知情同意2.麻醉前准备:1) 心血管系统:控制血压小于180/100mmHg,术前当天停用洋地黄、降压药;2) 呼吸系统:术前停止吸烟2周,进行呼吸功能锻炼,雾化吸入,有效抗生素治疗3-5天;3) 糖尿病:择期手术,控制血糖≤8.3mmol/L,尿糖低于(++),尿酮体阴性;4) 胃肠道准备:成人禁食12h,禁饮8h;小儿小于36个月者,禁食6h,禁饮2-3h;大于36个月者禁食8h,禁饮2-3h。
(考题)3.麻醉前用药的目的:1) 镇静2) 镇痛3) 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预防局麻药的毒性反应4) 调整自主神经功能,消除或减弱一些不利的神经反射活动4.麻醉前用药的常用药物:1) 镇痛药:吗啡、哌替啶、芬太尼2) 苯二氮卓类:地西泮、咪达唑仑3) 巴比妥类药物:苯巴比妥4) 抗胆碱药:阿托品、东莨菪碱5) H2受体阻断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5.术前需要停用的药物主要是某些抗抑郁药和抗凝药,阿司匹林术前需停药1-3周,华法林术前停药3-5天。
6.ASA麻醉病情评估分级:Ⅰ级:病人无器质性疾病,发育、营养良好,能耐受麻醉和手术Ⅱ级:病人的心、肺、肝、肾等实质器官虽然有轻度病变,但代偿健全,能耐受一般麻醉和手术Ⅲ级:病人的心、肺、肝、肾等实质器官病变严重,功能减低,尚在代偿范围内,对麻醉和手术耐受稍差Ⅳ级:病人的上述器官病变严重,功能代偿不全,威胁着生命安全,施行麻醉和手术需冒很大风险Ⅴ级:病人的病情危重,随时有死亡的威胁,麻醉和手术非常危险注:如系急症,在每级数字前标注“急”或“E”字第三章神经干(丛)阻滞麻醉1.局部麻醉:用局麻药暂时阻断身体某一区域周围神经的冲动传导,使这些神经支配的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麻醉学期末重点
麻醉学期末重点名词解释:1.局部麻醉药(local anesthetics):是一类能暂时地,可逆地阻滞神经冲动的发生与传递,引起相关神经支配的部位出现感觉和运动丧失的药物,简称局麻药。
2.局部麻醉(regional Anesthesia):是指在患者神志清醒的情况下,应用局部麻醉药暂时阻断某一区域神经传导的麻醉方式.3.表面麻醉(surface Anesthesia):是将渗透作用强的局麻药和局部黏膜表面接触,使其透过黏膜而阻滞黏膜下的神经末梢产生无痛的感觉。
4.区域阻滞(regional block):围绕手术区域,在其四周以及基底部注射局麻药,暂时阻滞进入手术区的神经纤维传导的局麻方式。
5.静脉局部麻醉(intravenous regional anesthesia):指在肢体近端安置止血带(使静脉回流小范围内受阻),由肢体远端静脉注入局麻药,局麻药从外周血管床弥散至伴行神经来阻滞止血带以下部位肢体的麻醉方法。
6.蛛网膜下隙阻滞(spinal anesthesia):简称腰麻,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隙,暂时使脊神经的前根和后根的神经传导阻滞的麻醉方法。
7.硬脊膜外隙阻滞(epidual anesthesia):将局麻药注入硬脊膜外隙,暂时阻断脊神经根的神经传导的方法,包括骶管阻滞。
8.全身麻醉:指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或静脉、肌内注射进入人体,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临床表现为神志消失、全身痛觉丧失、遗忘,反射抑制和一定程度的肌肉松弛的麻醉方式。
9.吸入麻醉药(inhalation anesthetics):是指经呼吸道吸入并产生全身麻醉作用的药物。
用于全身麻醉的诱导与维持。
10.静脉麻醉药(intravenous anesthetics):经静脉注射进入体内通过血液循环系统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作用的药物。
11.肌肉松弛药(muscle relaxants):简称肌松药,能阻断神经肌肉传导而使骨骼肌松弛的药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醉:用药物或非药理性方法使人体局部或全身暂时失去知觉。
镇痛:用药物或非药理性方法使病人减轻或消除疼痛临床麻醉学有五大组成部分,即:①对病人的术前评估与准备;②麻醉的实施与处理;③专科病人的麻醉处理;④危重疑难病人的麻醉处理;⑤麻醉并发症的预防与诊治麻醉学的三个重要分支学科生命能监测危重症监护治疗疼痛诊疗麻醉是二级学科,是医院中一级临床诊疗科室麻醉科门诊的主要工作内容①对患者进行术前检查.病情评估与准备;②为手术顺利进行提供基本条件包括安定.无痛.无不愉快记忆.肌松并合理控制应激反应等;③提供完成手术所必需的特殊条件,如气管.支气管内插管,控制性降压,低温,人工通及体外循环等;④对手术病的生命机能进行全面.连续.定量的监测,并调节与控制在正常或预期的范围内,以维护病人的生命安全;⑤开展术后镇痛工作,预防并早期诊治各种并发症,以利术后顺利康复;⑥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手术室外麻醉”和“非住院病人的麻醉”,以方便病人.节约医疗资源,但要有准备地实施,实施前必须建立相应的规范与制度,以确保病人安全。
临床麻醉基本方法全麻:吸入全麻、静脉全麻局麻:神经干阻滞、局部浸润麻醉、蛛网膜下隙阻滞、硬膜外阻滞复合麻醉:系指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麻醉药和(或)辅助药物以达到麻醉的基本要求,以减少单个药物的用量及副作用。
联合麻醉:系指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以达到麻醉的基本要求,以能取长补短、综合发挥各种方法的优越性麻醉药的治疗指数仅为3~4ASA麻醉病情评估分级表第一级:体格健康,发育营养良好,各器官功能正常。
第二级:除外科疾病外,有轻度并存病,功能代偿健全。
第三级:并存病情严重,体力活动受限,但代偿范围内第四级:并存病严重,丧失日常活动能力,功能代偿不全第五级:病情危重随时有死亡的威胁心血管风险的评估中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是心室射血分数(EF)。
如EF<50%属中度危险患者,EF<25%则为高度危险患者呼吸功能的评估危险因素1、肺功能的损坏程度2、慢性肺部疾病3、中至重度肺功能不全,行胸部和上腹部手术者4、PaO2《60mmHg,PaCO2》45mmHg者5、有吸烟史6、有哮喘史7、有支气管肺部并发症最大用气量(MVV)指尽力做深快呼吸时,每分钟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麻醉前用药的目的1、镇静:减轻焦虑,利于诱导平稳,遗忘作用2、镇痛:减轻置管、局麻、搬动体位时疼痛3、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预防毒性反应4、调整自主神经功能,消除或者减弱一些不利的神经反射活动局麻药中毒反应:单位时间内血液中局麻药浓度超过机体耐受力而引起不良反应局部浸润麻醉常用麻醉药短效:普鲁卡因、氯普鲁卡因中效:利多卡因、甲哌卡因、丙胺卡因长效:布比卡因、罗哌卡因颈神经丛阻滞的并发症1、局麻药毒性反应(误入血管)2、喉返神经阻滞3、膈神经阻滞:双侧受累可出现呼吸困难及胸闷,切忌双侧颈深丛阻滞4、霍纳综合征5、高位硬膜外阻滞或全脊麻(误入硬脊膜外隙或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下隙阻滞的禁忌症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脊髓或脊神经根病变,脊髓的慢性或退行性病变,颅内高压患者2、全身严重感染以及穿刺部位有炎症或感染者3、休克患者4、腹内压明显增高者,如腹腔巨大肿瘤,大量腹水5、精神病,严重神经官能症以及小儿等不合作者。
6、脊柱外伤或有明显腰背痛病史者,脊柱畸形者。
脊髓损伤早期与脊神经根损伤的鉴别1、脊神经根损伤当时有触电感或疼痛,脊髓损伤为剧痛,偶伴一过性意识障碍2、脊神经根损伤以感觉障碍为主,少有运动障碍3、脊神经根损伤后感觉缺失与穿刺点棘突的平面一致;脊髓损伤,颈部低一节段,上胸部低两节段,下胸部低三节段。
最低肺泡浓度(MAC ):是指某种吸入麻醉药在一个大气压下与纯氧同时吸入,能使50%患者在切皮时不发生摇头、四肢运动等反应时的最低肺泡浓度 影响肺泡药物浓度的因素正相关:1、通气效应2、浓度效应。
负相关:3、心排出量4、血/气分配系数5、麻醉药在肺泡和静脉血中的浓度差去极化肌松药和非去极化肌松药的作用特点去极化肌松药:1、使突触后膜成持续去极化状态;2、首次注药后,在肌松作用出现前,可有肌纤维成束震颤,是肌纤维不协调收缩的结果;3、胆碱酯酶抑制药不拮抗,反而增强。
非去极化肌松药:1、阻滞部位在神经肌肉接头处,占据突触上得乙酰胆碱受体;2、神经兴奋是前模释放的乙酰胆碱的量并没有减少,但不能发挥作用3、出现肌松作用前,没有肌纤维成束收缩;4、被胆碱酯酶抑制药所拮抗。
通用临床麻醉深度判断标准: 影响吸入麻醉清醒速度的因素 1、药物的血/气分配系数 越小越快 2、麻醉时间 越短越快3、肺泡通气量 一定范围内,通气量越大清醒越快 影响解剖气道通畅的常见原因1、分泌物、出血和异物意识不清患者易出现,常致不完全性呼吸道梗阻 特征表现:吸气性呼吸困难 痰鸣音或 / 和高调的哮鸣音麻醉分期呼吸循环眼征 其他浅麻醉期不规则 ,呛咳气道阻力↑, 喉痉挛血压↑,心率↑睫毛反射(-) ,眼睑反射(+), 眼球运动(+),流泪吞咽反射(+),出汗,分泌物↑,刺激时体动手术麻醉期规律,气道 阻力↓血压稍低但稳定,手术刺激无改变眼睑反射(-),眼球固定中央 刺激时无体动,膜分泌物消失深麻醉期膈肌呼吸,呼吸↑血压↓ 对光反射(-),瞳孔散大处理方法:吸引器吸引手或器械辅助清除直接喉镜明视下吸引或清除2、舌后坠:仰卧位时,重力作用下,松弛的下颌骨和舌肌,坠向咽部而形成梗阻临床表现:不全梗阻:打鼾完全梗阻:鼾声消失,出现反常呼吸继之出现氧饱和度下降、紫绀等处理方法:单手抬颏法或双手法托下颌法疑有颈椎损伤者,严禁头后仰必要时放置口咽或鼻咽通气道轻度者,头偏向一侧可能解除3、喉痉挛:是由于咽喉部应激性增高,支配喉部的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加,使声门关闭活动增强所致特征表现:吸气性呼吸困难伴干咳和高调的喉鸣4、支气管痉挛:原因:过敏、胃内容物返流误吸、分泌物过多、气管粘膜的强刺激临床表现:呼气时间明显延长、双肺散在哮鸣音、心律失常处理方法:吸氧或麻醉机面罩辅助给氧、解痉药物治疗5、药物残余作用所致通气障碍气管内插管的常见并发症1、气管内插管所引起的创伤2、气管导管不畅3、痰液过多或痰痂4、气管导管插入过深阻塞一侧支气管5、麻醉机或呼吸机故障困难气道:是指有经验的麻醉科医师在面罩通气是遇到困难,或气管内插管时遇到困难。
PaCO2>45mmHg见于1、二氧化碳生成增加2、中枢性或外周性呼吸抑制导致肺泡通气不足。
3、手术需要行CO2气腹导致腹内压增加和膈肌上移,使呼吸受限。
4、机械通气时也可由于通气量设置过低、无效腔量过大或钠石灰失效、呼出瓣膜失灵导致重复吸入。
高钾血症的治疗1、利尿剂,低张晶体液。
2、纠正高钠血症,降低血浆渗透浓度。
3、维持血容量,若细胞外液容量减少则用生理盐水先纠正。
心脏骤停时心脏功能状态的四种形式1、心室颤动2、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3、无脉性心电活动:包括心肌电-机械分离、室性自搏心律、室性逸搏心律等。
4、心脏静止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患者根据疼痛的强度标定疼痛等级标尺上相应的位置。
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疼痛程度测量方法。
通常采用10cm长的直线,两端分别标有“无疼痛(0)”和“最严重的疼痛(10)”(或类似的描述语),以表示疼痛的强度及心理上的冲击,从起点到记号处的距离长度也就是疼痛的量。
VAS也可用于评估疼痛的缓解程度。
在线的一端标上“疼痛无缓解”,而另一端标上“疼痛完全缓解”,疼痛的缓解也就是初次疼痛评分减去治疗后的疼痛评分,也称之为疼痛缓解的视觉模拟评分(VAP)癌痛药物治疗的五项基本原则1、口服给药2、按阶梯用药:根据患者疼痛程度,选用不同程度的镇痛药物。
轻度,非甾体抗炎药。
重度,弱阿片类药物,也可合用非甾体抗炎药。
重度,强阿片类药物,并可合用非甾体抗炎药增强止痛效果,同时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力按。
3、按时用药4、个体化给药:指按照患者病情和癌痛缓解所需药物剂量,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
5、加强监护,观察疼痛缓释程度及机体反应情况,减少不良反应。
脑复苏的低温治疗是脑复苏的重要措施。
使脑细胞的氧需量、氧耗量降低,从而起脑保护作用。
每降低1℃可使脑代谢下降5-6%;降温部位以头部局部降温为重点;全身各大动脉置冰块可全身降温;降温温度一般33℃~35℃;辅助用药防止寒颤反应提高降温效果:冬眠药、安定类、巴比妥类;停止降温开始复温时间:神志开始恢复或好转时;听觉恢复是重要标志三种臂神经阻滞优缺点比较:喉痉挛的临床表现和处理:分级临床表现处理方法轻度仅假声带痉挛声门变窄出现喉鸣刺激解除后多自行缓解中度真假声带均发生痉挛声门仍未完全关闭吸气和呼吸均有喉鸣麻醉机纯氧面罩加压给氧适当加深麻醉并辅助呼吸重度声门紧闭气道完全梗阻无呼吸音使用麻醉药和肌松剂解痉立即行气管插管必要时紧急行环甲膜穿刺颈丛神经阻滞并发症:浅丛阻滞并发症少见深丛阻滞并发症:(1)局麻药毒性反应(2)误入硬膜外腔或蛛网膜下腔(3)膈神经阻滞(4)喉返神经阻滞优点缺点腋路法无气胸之虞不阻滞膈N、迷走N、喉返N无误入硬膜外腔或蛛网膜下腔危险不能用于上肢制动或腋窝感染者局麻药用量大锁骨上法用药量较小穿刺时无需移动上肢无误入硬膜外腔或蛛网膜下腔危险气胸星状N节阻滞膈N阻滞肌间沟法用药量较小无气胸之虞尺N阻滞不全损伤椎动脉误入硬膜外或蛛网膜下腔膈N、喉返N阻滞霍纳综合症(5)霍纳综合症(6)椎动脉损伤霍纳综合征: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又称Horner综合征,其特点为病侧眼球轻微下陷、瞳孔缩小,但对光反应正常、上睑下垂、同侧面部少汗等。
静脉麻药特征:硫喷妥钠氯胺酮异丙酚依托咪酯CNS 催眠抑制轻镇痛强催眠无镇痛催眠循环↓(++) ↓(+)BP↑,HR↑ ↓(+++),BP,HR ↓(+)血管扩张阻力↑ 血管扩张轻度扩张呼吸抑制痉挛抑制暂停解痉抑制暂停无抑制应用诱导诱导维持基础诱导维持诱导mg/kg 4-6(iv) 1-2(iv),6(im) 1.5-2(iv) 0.3(iv)起效1min 30-60s, 5-8min 30-40s 30s维持15-20min 10-15min,30min 4-5min 3-5min副作用喉痉挛颅压,眼压↑ 循环,呼吸↓ 肌震颤强碱性幻觉恶梦低血容量禁忌皮质功能↓CPR胸外心脏按压部位:为胸骨下1/2处,胸廓正中,乳头线之间;手指先触及肋弓下缘,滑向中线,到肋骨与胸骨连接处向上4cm(两横指)手法:掌根置胸壁,另掌交叉重叠手指翘起,肘关节伸直双肩双臂与胸骨垂直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放松时双手不离开胸壁按压幅度:3.5~5cm →至少5cm 频率:100次/min→至少100次/分按压/放松时间:50% ,下压胸廓后充分回弹。
按压/人工呼吸比:单人30:2,双人5:1 →30:2尽量避免因人工呼吸和电除颤引起的心脏按压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