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年来长江-黄河源区气候及水文环境变化趋势分析

合集下载

近50年黄河流域气温变化特征及背景分析

近50年黄河流域气温变化特征及背景分析

近50年黄河流域气温变化特征及背景分析潘攀;祝亚丽;王纪军【期刊名称】《气候与环境研究》【年(卷),期】2014(000)004【摘要】利用1961~2010年黄河流域142个气象观测站的资料,详细分析了近50年黄河流域气温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

黄河流域四季平均气温均呈现东部高、西部低、南部高、北部低的空间型态。

对流域气温进行经验正交分解,第一模态呈现全流域一致的增温形势,上游增温幅度最大[0.40°C(10 a)-1];第二模态表现为东西部反相变化;第三模态为南北部反相变化。

四季气温随时间变化均呈现上升趋势,升温幅度冬季最大[0.52℃(10 a)-1],其次是春季[0.30°C(10 a)-1]、秋季[0.26°C(10 a)-1]、夏季[0.14°C(10 a)-1]。

进一步分析表明,近50年来,黄河流域的气温增暖除了全球变暖的影响,可能还来自1980年代中期和1990年代后期两次年代际增暖的贡献,这与东亚季风的两次年代际变化时间节点是一致的。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s of temperature in the Yellow River valley were detailedly analysed by using 142 station observation data from 1961 to 2010. With respect to spatial distribution,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s from west to east and from north to south.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principal EOF mode is a consistent warming over the whole valley, with the strongest warming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0.40 °C (10 a)-1]. Secondly, the EOF mode shows opposite variations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regions. Thirdly, it shows opposite variations i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regions. Thewarming rate is the highest in winter [0.52 °C (10 a)-1], and then spring [0.30 °C (10 a)-1], autumn [0.26 °C (10 a)-1], and summer [0.14 °C (10 a)-1]. Further analysis reveals that, in addition to the global warming impact, the warming in the Yellow River valley during recent 50 years can be attributed to large-scale interdecadal warming in the mid-1980s and the late 1990s. These two interdecadal warming events occurred synchronously with the interdecadal shifts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总页数】9页(P477-485)【作者】潘攀;祝亚丽;王纪军【作者单位】河南省气候中心,郑州450003;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北京100029;河南省气候中心,郑州45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7【相关文献】1.近50年黄河流域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J], 刘勤;严昌荣;张燕卿;杨建莹;郑盛华2.于田近50年来平均气温和极端气温的变化特征 [J], 迪丽达尔·艾再提约麦尔; 俞永慧3.都匀市近50年气温变化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J], 罗红;李青建;龚雪鹏4.近50年新乡城乡气温变化特征及热岛效应的研究 [J], 陈雅轩5.近50年高淳二十四节气气温变化特征及突变分析 [J], 孔维财;宋如东;陆一磊;夏晓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50年黄河流域水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近50年黄河流域水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近50年黄河流域水资源变化特征分析周成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属于半干旱和半湿润区, 水资源条件先天不足, 人均占有年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的1/5。

作为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供水水源, 黄河以其占全国河川径流2%的有限水量, 担负着本流域和下游引黄灌区占全国9%的耕地面积和12%人口的供水任务, 同时还要向流域外部分地区(含河北与天津及青岛)远距离送水(刘昌明,2004)。

过去50年黄河流域水循环和水资源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水循环要素均呈减少的趋势,黄河流域从1972-2000年间有22年出现断流。

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 流域水资源状况日益恶化。

特别是近20 多年来干流、主要支流下游断流频繁发生, 不仅使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 而且对流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一系列冲击(刘昌明,2004)。

河川径流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资源。

本项研究主要着眼于对河川径流的分析。

根据1956-2000年的实测资料分析,唐乃亥测站的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203.93m3s-1,占全流域产流量38.13%;兰州站为329.89 m3s-1,占61.68%;花园口站为532.78 m3s-1,占99.6%,利津站为534.79 m3s-1。

所以黄河上游是黄河流域的主要产流区,特别是黄河源区,这也是本项研究的重点区。

(一) 近50年黄河流域降水及其变化1、流域降水的空间分布1951-2000年黄河流域花园口以上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49.9mm,空间分布的总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降水量最多的是流域东南部湿润半湿润地区;秦岭、伏牛山及泰山一带年降水量为800~1000mm;水量最少的是流域北部的干旱地区,宁蒙河套平原年降水量只有200mm。

如用200、400、600 mm年降水量等值线大致代表黄河流域的年降水地带性, 即干旱区、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 其中200mm线东-西变幅不大,约100km;600mm线主要是南-北变化,南-北变幅大于300km;400mm年降水量等值线大致代表黄河流域年平均降水(449.9 mm)情况, 而400mm年降水量等值线各年南-北(纬向)与东-西(经向) 的摆动都很大,在黄河流域可达400km以上。

黄河源区历史时期干湿变化特征分析

黄河源区历史时期干湿变化特征分析

黄河源区历史时期干湿变化特征分析黄河源区是指黄河的发源地,位于青海省、甘肃省和四川省交界处。

黄河源区是中国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域,对于黄河流域以及中国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历史时期,黄河源区的干湿变化经历了较大的波动。

根据古地理、古气候学和历史文献等资料的研究,可以大致归纳出以下几个干湿变化特征:1. 冰期干旱期:在晚更新世的冰期时期,黄河源区受到了气候干旱的影响,水源供给相对较少。

冰期干旱期对黄河源区的水资源形成了负面影响。

2. 湿润期:在冰期之后,随着气候的变暖,黄河源区出现了湿润的气候条件。

湿润期使得黄河源区的降水量增加,水资源得到了较好的充实,水文条件较好。

3. 间冰期干旱期:在湿润期之后,黄河源区又经历了一个间冰期干旱期。

这一时期的干旱导致了黄河源区的水源缺乏,水文条件恶化。

4. 现代时期的干旱期:进入现代时期,黄河源区的水文条件再次出现了恶化。

这一时期的干旱主要受到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从历史时期干湿变化的特征可以看出,黄河源区的水文条件在不同的时期有着较大的差异。

气候变化是影响水资源形成和分配的重要因素,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黄河源区的水文条件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人类活动对于黄河源区的干湿变化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人类对于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过度开发,黄河源区的水资源供给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人类活动引发的水土保持问题、水资源消耗问题等,进一步加剧了黄河源区的水文环境恶化。

黄河源区在历史时期的干湿变化特征是多样的,受到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为了保护黄河源区的水资源,应当加强水资源管理、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水资源的消耗,保护好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

黄河源区历史时期干湿变化特征分析

黄河源区历史时期干湿变化特征分析

黄河源区历史时期干湿变化特征分析
黄河源区是黄河流域的发源地,在历史时期,黄河源区的干湿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

本文将对黄河源区历史时期的干湿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旨在理解黄河源区的水资源变化情况。

黄河源区的干湿变化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历史时期,黄河源区的气候变化较为显著,表现为干湿季节的交替。

根据历史气候记录和地质打孔资料,可以看出黄河源区在不同时
期呈现出干湿交替的趋势。

在冷却时期,黄河源区气温下降,降水减少,导致黄河源区干
旱化。

而在气温升高的时期,黄河源区降水增加,产生洪水灾害。

这种年代际尺度的气候
变化对于黄河源区的干湿变化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人类活动也对黄河源区的干湿变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历史时期,黄河源区的人类活
动主要包括农业开发、畜牧业等。

农业开发对水资源的利用较大,特别是排水系统的建设
和水利设施的改善,使黄河源区的水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过度的农业开发也会对水资源
造成一定的影响,导致黄河源区的干旱化。

畜牧业的发展也会对黄河源区的干湿变化产生
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大量的放牧活动会导致土地的退化和水土流失,从而可能引发干旱灾害。

自然因素也对黄河源区的干湿变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地质构造对黄河源区的地势起
到了重要的制约作用。

地质构造的不均衡导致了黄河源区的河道起伏较大,形成了众多的
河滩地带和平原地区,这种地形特点使得黄河源区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干湿特征。

近50年来中国六大流域年际径流变化趋势研究

近50年来中国六大流域年际径流变化趋势研究

近50年来中国六大流域年际径流变化趋势研究作者:张建云, 章四龙, 王金星, 李岩, ZHANG Jian-yun, ZHANG Si-long, WANG Jin-xing , LI Yan作者单位:张建云,ZHANG Jian-yun(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9;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29), 章四龙,王金星,李岩,ZHANG Si-long,WANG Jin-xing,LI Yan(水利部水文局,北京,100053)刊名:水科学进展英文刊名: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年,卷(期):2007,18(2)被引用次数:87次1.张建云;章四龙气候变化或异常对水文极端事件的影响 2000(zk)2.张建云;章四龙;李岩水文科学面临的气候变化问题 20043.王艳君;姜彤;许崇育长江流域1961-2000年蒸发量变化趋势研究[期刊论文]-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5(03)4.翟盘茂;邹旭恺1951-2003年中国气温和降水变化及其对干旱的影响[期刊论文]-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5(01)5.姜彤;苏布达;王艳君四十年来新航将流域气温、降水与径流变化趋势[期刊论文]-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5(02)6.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 19997.刘春臻;刘志雨;谢正辉近50年海河流域径流的变化趋势研究[期刊论文]-应用气象学报 2004(04)8.叶柏生;李羽中;杨大庆我国过去50a来降水变化趋势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Ⅰ):年系列[期刊论文]-冰川冻土2004(05)1.蒲金涌.张强渭河上游气候因子变化特征及其与径流量的关系[期刊论文]-水土保持通报 2013(3)2.周婷.于福亮.李传哲.柴增凯湄公河清盛站水文情势变化分析[期刊论文]-水电能源科学 2011(11)3.马金玲.尤平达.刘学工玛纳斯河流域近期水文情势变化分析[期刊论文]-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0(8)4.樊辉.杨晓阳黄河干、支流径流量与输沙量年际变化特征[期刊论文]-泥沙研究 2010(4)5.王国庆.张建云.刘九夫.贺瑞敏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河川径流影响的定量分析[期刊论文]-中国水利 2008(2)6.邵学军.张建.王忠静.廖四辉黄河流域洪水资源利用水平初步分析[期刊论文]-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08(5)7.张建云.王金星.李岩.章四龙近50年我国主要江河径流变化[期刊论文]-中国水利 2008(2)8.王金星.张建云.李岩.章四龙近50年来中国六大流域径流年内分配变化趋势[期刊论文]-水科学进展 2008(5)9.徐光来.许有鹏.王柳艳近50年杭—嘉—湖平原水系时空变化[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2013(7)10.冯峰.潘晓丹城市雨水资源利用途径及效益体系分析[期刊论文]-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2)11.张可慧.刘剑锋.刘芳圆.肖嗣荣1956~2007年河北地区气候变化时空特征研究[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2012(1)12.李红波.夏潮军.王淑英中长期径流预报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期刊论文]-人民黄河 2012(8)13.谢平.刘媛.杨桂莲.章树安.许斌.刘静君乌力吉木仁河三级区水资源变异及归因分析[期刊论文]-水文 2012(2)14.顾世祥.何大明.崔远来.李远华近50多年来澜沧江流域农业灌溉需水的时空变化[期刊论文]-地理学报2010(11)15.江善虎.任立良.雍斌.杨肖丽.刘晓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老哈河流域径流的影响[期刊论文]-水资源保护16.李国芳.童奕懿.周姣艳漳河年径流量的变化趋势研究[期刊论文]-水电能源科学 2009(5)17.王跃峰.陈莹.陈兴伟基于TFPW-MK法的闽江流域径流趋势研究[期刊论文]-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3(5)18.张可慧全球气候变暖对京津冀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及防灾减灾对策[期刊论文]-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10)19.王丽红.黎国胜.郑玲郑州市作物需水量变化特征研究[期刊论文]-节水灌溉 2011(2)20.周婷.于福亮.李传哲.柴增凯1960-2005年湄公河流域径流量演变趋势[期刊论文]-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6)21.胡余忠淮河中游水文要素变化趋势分析[期刊论文]-江淮水利科技 2009(1)22.常亮.张茂省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河川径流特征和产流机理[期刊论文]-地质通报 2008(8)23.冯平.李建柱.徐仙潘家口水库入库水资源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期刊论文]-地理研究 2008(1)24.孙悦.李栋梁.朱拥军渭河径流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干旱气象 2013(2)25.徐宗学.刘浏太湖流域气候变化检测与未来气候变化情景预估[期刊论文]-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12(1)26.王国庆.金君良.王金星.贺瑞敏.刘翠.刘艳丽辽河流域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研究[期刊论文]-地球科学进展 2011(4)27.王博.邱现讹.郜军艳滦河流域主要气象要素及径流变化趋势分析[期刊论文]-人民黄河 2011(8)28.王建莹.王双银.杨会龙.朱小林石头河流域降雨径流变化特性研究[期刊论文]-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1(6)29.涂新军.陈晓宏.张强区域河川径流量时空变异特征及成因分析——以广东省为例[期刊论文]-湖泊科学2011(1)30.梁凤玲渌水河小流域水文特性分析[期刊论文]-甘肃水利水电技术 2011(7)31.张蔚.严以新.郑金海.吴宏旭珠江三角洲年际潮差长期变化趋势[期刊论文]-水科学进展 2010(1)32.谢立勇.郭明顺.曹敏建.刘恩财.高西宁东北地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与措施分析[期刊论文]-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9(3)33.李辉.张梁漳泽水库入库径流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期刊论文]-中国防汛抗旱 2013(5)34.徐万玲.秦雷.熊琪.史敏.朱卫红图们江干流上、中、下游径流演变规律[期刊论文]-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13(2)35.张利茹.张建云.刘九夫.王国庆近50年中国不同气候区典型流域降雨径流变化趋势[期刊论文]-水力发电2011(10)36.徐晓.林盛吉.张徐杰.张庆庆.许月萍气候变化对衢州水文站洪水频率分析的影响[期刊论文]-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6)37.王渺林.夏成阳.卢春生.黄建金沙江流域水沙变化趋势分析[期刊论文]-人民长江 2008(19)38.王国庆.张建云.贺瑞敏.王云璋黄河兰州上游地区降水、气温变化及趋势诊断[期刊论文]-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1)39.张建云.王国庆.刘九夫.贺瑞敏国内外关于气候变化对水的影响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人民长江 2009(8)40.张建云.贺瑞敏.齐晶.刘翠善.王国庆.金君良关于中国北方水资源问题的再认识[期刊论文]-水科学进展2013(3)41.张丹蓉.郭勉辰.夏冬梅.李亚函.谢悦波.管仪庆海流兔河径流量年内分配及变化趋势分析[期刊论文]-水文43.张建云.王国庆气候变化与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期刊论文]-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09(4)44.任明磊.王本德大伙房水库流域降水及径流变化特征分析[期刊论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45.矫勇气候变化与我国水安全——流域综合规划修编中应考虑的气候变化问题[期刊论文]-中国水利 2008(2)46.于延胜.陈兴伟基于Mann-Kendall法的径流丰枯变化过程划分[期刊论文]-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3(1)47.张贤芳.舒强.张唯唯.李偲新疆阿克苏河近50a径流变化特征分析[期刊论文]-人民黄河 2012(11)48.史雯雨.李国芳.齐滨.肖淼元怒江中上游流域降水趋势和周期变化分析[期刊论文]-水电能源科学 2012(4)49.杜富慧.郝振纯.陈新美.王晓丽邯郸地区年降水量统计特性[期刊论文]-水资源保护 2009(6)50.张建云.王国庆.贺瑞敏.刘翠善黄河中游水文变化趋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期刊论文]-水科学进展 2009(2)51.邰肇悦.管仪庆.张丹蓉.沈晓金.祖明娟.顾晓慧秃尾河1967-2007年径流变化特性分析[期刊论文]-人民黄河2013(5)52.高伟.王西琴.曾勇太湖流域西苕溪1972-2008年径流量变化趋势与原因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0(6)53.陈伏龙.王京.杨广.贾筱娟紫荆关流域降雨径流变化趋势的分析[期刊论文]-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54.赵映东.贾小明.谢建丽.张德栋气候变化对黑河流域水资源影响分析[期刊论文]-中国水利 2009(15)55.白晓华.刘伟龙岷江上游季风期水文要素趋势分析[期刊论文]-中国科技信息 2009(15)56.张建云.王国庆.杨扬.贺瑞敏.刘九夫气候变化对中国水安全的影响研究[期刊论文]-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5)57.张建云气候变化对水的影响研究及其科学问题[期刊论文]-中国水利 2008(2)58.康婷婷.陆桂华.侯保灯中国年最大致洪暴雨落区随机性分析[期刊论文]-水电能源科学 2012(8)59.顾世祥.何大明.李远华.崔远来.李靖金沙江河谷灌溉需水转折趋势分析[期刊论文]-水科学进展 2008(3)60.祝杰.陈森林.李云涛.赵云发.付湘三峡水库上游流域径流变化规律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3(3)61.王西琴.张远我国环境流量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探讨[期刊论文]-中国水利 2009(23)62.陈鸣.吴永祥.王高旭.曹飞.李利番不同天气系统下海河流域汛期暴雨落区及时程分布规律[期刊论文]-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3)63.李想.高辉.赵振国.陈兴芳东亚经圈环流年代际变化及对海河降水影响[期刊论文]-气象 2013(9)64.张浩.户超引黄调水对衡水湖湿地水质水量影响研究[期刊论文]-人民黄河 2012(10)65.许乃政.刘红樱.魏峰长江三角洲地区水文水资源变化趋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2012(12)66.于成龙.李帅.刘丹气候变化对黑龙江省生态地理区域界限的影响[期刊论文]-林业科学 2009(1)67.涂新军.陈晓宏.张强.李宁东江径流年内分配特征及影响因素贡献分解[期刊论文]-水科学进展 2012(4)68.江振蓝.荆长伟.李丹.虞湘.虞湘.吴嘉平运用Mann-Kendall方法探究地表植被变化趋势及其对地形因子的响应机制——以太湖苕溪流域为例[期刊论文]-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1(6)69.赵军凯.李九发.蒋陈娟.李立现.赵追.张爱社.曹铭长江中下游河湖水量交换过程[期刊论文]-水科学进展与环境 2010(2)71.刘新有.何大明怒江流域悬移质输沙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2013(3)72.赵军凯.李九发.戴志军.王一斌.张爱社长江宜昌站径流变化过程分析[期刊论文]-资源科学 2012(12)73.李常斌.李文艳.王雄师.杨文瑾.杨致远黑河流域中、西部水系近50年来气温降水径流变化特征[期刊论文]-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4)74.晏清洪.原翠萍.雷廷武.雷启祥.张满良.苏广旭降水和水土保持对黄土区流域水沙关系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3(4)75.晏清洪.原翠萍.雷廷武.雷启祥.张满良.苏广旭黄土丘陵沟壑区吕二沟流域水沙关系变化分析[期刊论文]-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3(5)76.陈贺.杨盈.于世伟.杨志峰基于生态系统受扰动程度评价的白洋淀生态需水研究[期刊论文]-生态学报2011(23)77.杨志峰.于世伟.陈贺.佘敦先基于栖息地突变分析的春汛期生态需水阈值模型[期刊论文]-水科学进展 2010(4)78.宋胜丽.王栋.吴吉春.朱庆平.王玲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下的黄河下游月径流时-频综合特征的小波分析-自组织映射网络(WA-SOM)分析[期刊论文]-第四纪研究 2010(1)79.吴家林.方倩.石晓勇.李克强.张传松.王修林东海无机氮排海通量年际变化估算[期刊论文]-环境科学2012(10)80.Qing-fang HU.Yin-tang WANG Impact assessment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on annual highest water level of Taihu Lake[期刊论文]-水科学与水工程 2009(1)81.郑明国.孙莉英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澧水流域径流及其不同组分的变化[期刊论文]-地理研究 2014(2)82.刘亚龙.王庆.毕景芝.张明明.邢前国.施平基于Mann-Kendall方法的胶东半岛海岸带归一化植被指数趋势分析[期刊论文]-海洋学报(中文版) 2010(3)83.曹雯.申双和.段春锋中国西北潜在蒸散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定量化成因[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12(11)84.段春锋.缪启龙.曹雯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地区潜在蒸散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期刊论文]-中国沙漠2012(6)85.陈贺.杨盈.于世伟.杨志峰基于生态系统受扰动程度评价的白洋淀生态需水研究[期刊论文]-生态学报2011(23)86.曹雯.申双和.段春锋中国西北潜在蒸散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定量化成因[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12(11)87.宋晓猛.张建云.占车生.刘春蓁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文循环影响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水利学报 2013(7)本文链接:/Periodical_skxjz200702013.aspx。

长江黄河源区水文和气象序列周期变化分析

长江黄河源区水文和气象序列周期变化分析

长江黄河源区水文和气象序列周期变化分析
杨建平;丁永建;陈仁升
【期刊名称】《中国沙漠》
【年(卷),期】2005(25)3
【摘要】应用Meyer小波,对江河源地区近50a来年径流量、年降水量和年平均
气温做周期分析,发现江河源地区水文气象序列的变化周期基本在22a、16~17a、11a、7~8a、5~6a和2~3a左右的时间尺度上浮动。

而这些基本周期正是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海-气相互作用的周期,说明江河源地区水文、气象序列的周期变化受天体运动变化的影响。

天体运动直接影响降水和气温的周期变化,进而在一定的
下垫面条件下,影响径流的周期变化。

【总页数】5页(P351-355)
【关键词】江河源地区;年径流量;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周期分析;水文气象序列;天
体运动;太阳黑子活动;海-气相互作用
【作者】杨建平;丁永建;陈仁升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33;P182.9
【相关文献】
1.浑河中上游近60年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及周期演变分析 [J], 刘佳
2.气候变化对长江黄河源区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水文效应 [J], 王根绪;李娜;胡宏昌
3.点源时间序列数据缺失值的估值方法比较——以小流域气象和水文数据为例 [J], 甘蕾;周脚根;石锦;李希;沈健林;吕殿青;李裕元;吴金水
4.点源时间序列数据缺失值的估值不确定性分析——以小流域气象和水文数据为例[J], 石锦;周脚根;王辉;甘蕾;沈健林;李希;李裕元;吴金水
5.阿克苏河气象水文序列变化趋势分析 [J], 刘俊萍;朱凯;黄挺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50年黄河上游径流量与气候变化特征研究

近50年黄河上游径流量与气候变化特征研究

地表状况和生态环境等的影响 , 其径流量对气候变
化 十分 敏 感 。黄河 是 中华 民族 的母 亲 河 , 流 域 内 对 的经 济 社会 发 展 、 农业 生 产 和人 民生 产 生 活影 响 工 巨 大 。唐 乃亥 水 文站 是 黄河 上 游 的重要 控 制 站 , 研
出, 源区径流量存在 显著的年代际变化且与气候变
学者采用不 同方法对黄河上游径流的长期演变趋 势、 变化 周 期进 行 了诊 断 分析 。 柱 国 研 究 指 出 , 马
唐 乃亥 径 流 量存 在 74a 1. a的显 著周 期 。李 . 和 85 栋 梁 等 E利 用 黄 河 上 游 唐 乃 亥 水 文 站 15- 19 2 ] 96 9 4
Hale Waihona Puke 第3 4卷第 2期 2 1 年 6月 01
气 象 与 减 灾 研 究
MET 01OL E 9 OGY AN D DI AS E RE S T R DUC I T ON RE E S ARCH
Vo .4 1 No 2 3 .
Jn 2 1 u . 01
蒋元春 , 李栋梁 . 5 近 0年黄河上游径 流量 与气候变化特 征研 究 [] 气象 与减灾研究 ,0 1 3 ( )5 - 7 J. 2 1 ,4 2 : 15
化 的关 系 , 黄河 上 游水 电站调 度 运行 以及 流域 的 对 防汛 抗 旱 、 工农 业 生 产用 水具 有 重要 的意 义 。许 多
加, 随气温的升高而减少。 杨建平等 发现 , 水文气
象 序 列 的 变 化 周 期 基 本 在 2 、6 1 、1a 2a 1— 7a 1 、 7 8a5 6a 2 3a的时 间尺 度上 。 — 、— 和 — 时兴 合 等 研究 表 明 ,0世 纪 5 一 8 代 黄 河 上 游年 平 均 流 2 O O年 量 呈 波 动 性 上 升 趋 势 ,0年代 至 2 9 l世 纪 的前 5a 呈下 降趋 势 。梁 四海 等 _研 究 表 明 , 区枯 季 基 流 9 _ 源 量存 在 7 8a和 3 4a两个 显 著 周 期 , 个 显 著 — — 两

近44年来长江源区气候变化的若干统计分析

近44年来长江源区气候变化的若干统计分析

近44年来长江源区气候变化的若干统计分析长江源区位于四川省与西藏自治区交界处,是长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长江源区的气候变化也受到了全球变暖的影响。

为了研究近44年来长江源区气候变化情况,本文将对1975-2018年期间,长江源区的气温、降水量等气候要素进行统计分析,以期获得更加准确的结果。

从1975至2018年,长江源区的气温总体上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从8.3℃增加到10℃。

1975-2018年间,年平均温度增加了1.7℃,每年的增长率为0.038℃,表明全球变暖确实对该地区的气候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长江源区的降水量也表现出了渐增的趋势,1975-2018年期间,年平均降水量从376.7mm增加到546.3mm,每年增加1.0mm,增长率为0.1%。

气温较高导致一些植被活动加剧,这可以由长江源区覆盖地较大的两种植被,毛竹林和落叶阔叶林,来反映。

1975至2018年间,长江源区覆盖地的毛竹林几乎增长了300万公顷,每年增长率约为1.3%。

而落叶阔叶林的面积则增加了将近120万公顷,每年增长率为0.6%。

从这两种植被的增长可以看出,气温较高导致本地植被迅速增长。

另外,1971-2018年期间,长江源区的极大温差也有了明显的变化,年平均极大温差由3.2℃增长到3.7℃,每年的增长率为0.05℃,表明全球变暖也对该区域的极大温差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以上统计表明,1975-2018年期间,长江源区的气温持续增加,降水量也不断增加,本地植被面积也在不断增加,极大温差也发生了变化,这都表明全球变暖对该区域的气候变化影响显著。

不过,长江源区面临一系列气候环境问题,如降水失衡,日照量下降,气温变化等,这些问题均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且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这些问题也会变得更加严重。

因此,政府应该加强调查,以应对强化自然影响和改善环境质量,尽可能保护长江源区美丽的自然环境。

本文通过对长江源区1975-2018年气候变化的统计分析发现,全球变暖明显影响了该地区的气温、降水量等气候要素,造成本地植被增长,极大温差变化等,因此政府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以应对全球变暖带来的问题,维护长江源区的美丽自然环境。

黄河源区历史时期干湿变化特征分析

黄河源区历史时期干湿变化特征分析

黄河源区历史时期干湿变化特征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和文化符号。

黄河源区是黄河的发源地,也是黄河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河源区的干湿变化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黄河源区的干湿变化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

研究黄河源区历史时期干湿变化的特征,不仅有助于了解黄河流域的气候演变过程,还能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对黄河源区历史时期干湿变化进行详细分析,探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地质构造和水文过程等因素对该地区干湿变化的影响,以期为未来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此段共计132字】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究黄河源区历史时期干湿变化的特征,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并且揭示干湿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干湿变化的历史演变进行系统性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区域气候环境的变化规律,为相应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对黄河源区干湿变化进行深入分析还可以为当地的水资源管理、农业生产、生态保护等方面提供有益参考,有助于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

通过对干湿变化特征的研究,可以为未来的气候变化适应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3 研究意义黄河源区是黄河的发源地,是中国重要的水文地质区域之一。

对于黄河源区历史时期干湿变化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价值。

研究黄河源区历史时期干湿变化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气候系统的演变规律。

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的干湿变化,可以揭示气候变化对地表水文过程的影响,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机制。

研究黄河源区历史时期干湿变化特征对于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了解黄河源区干湿变化的规律,可以为合理利用水资源、科学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依据和参考。

近50年来长江-黄河源区气候及水文环境变化趋势分析

近50年来长江-黄河源区气候及水文环境变化趋势分析

生态环境 2004, 13(4): 520-523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E-mail: editor@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301010,40371026)作者简介:谢昌卫(1973-),男,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寒旱区水文与水资源研究。

E-mail: xiecw@ 收稿日期:2004-06-24近50年来长江-黄河源区气候及水文环境变化趋势分析谢昌卫,丁永建,刘时银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00摘要:对长江、黄河源区12个台站近50年来的温度、降水资料分析表明,近50年来长江源区平均升温0.61 ℃,黄河源区平均升温0.88 ℃;长江-黄河源区降水量在经过上世纪80年代高峰期后90年代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东部地区降水量减幅大于西部地区;在总体气候向暖干变化的同时,区域内春末夏初和冬季部分月份近50年来气候朝暖湿化方向发展。

径流量在上世纪90年代呈现出较强的枯水期,然而由于气候变暖加剧了冰雪的消融,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在温度升高的气候背景下径流量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伴随着温度的升高和降水量的波动变化,近50年来区域内呈现出冰川、冻土加速消融,湖泊、沼泽疏干退化加剧的趋势。

关键词:气候;水文环境;长江-黄河源区中图分类号:X14;X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4)04-0520-04举世闻名的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也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心与纽带。

过去几十年来,长江、黄河源区水文与生态环境已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是冰川后退、冻土退化、湿地干化、湖泊萎缩,这些与水文条件密切相关的环境要素的变化,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土地沙化范围扩大,土壤严重裸土化,草地明显退化[1]。

长江、黄河源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已引起人们极大关注,位于青藏高原的“江河”源区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区域之一。

深入分析长江、黄河源区近50年来气候和水文环境的变化,是明确区域内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的关键。

近50年黄河流域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近50年黄河流域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近50年黄河流域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刘勤;严昌荣;张燕卿;杨建莹;郑盛华【摘要】利用黄河流域54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气象数据,探讨近50a黄河流域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特征.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年降水量变化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总体表现为上游地区增多、中游地区减少的特点.春季上游降水量呈显著增加趋势,秋季中游显著减少,冬季全流域降水量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其中下游增幅最大.年内降水量显著增加的时段主要集中在1-3月和12月;(2)黄河流域气温变化呈显著升高趋势,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变化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平均最低气温变化对平均气温升高的贡献率大于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全流域均表现为冬季增幅最大,夏季和秋季则为流域上游增幅最大.月平均气温显著增加的站点比例最高,月最高气温显著增加的站点比例最小,且均集中在2月.(3)全流域冬季出现暖湿化趋势,春季上游出现暖湿化趋势,而秋季中游出现暖干化趋势.%The variation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was analyzed based on meteorological data at 54 metrological stations during 1961 - 2010.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increased in upper and decreased in middle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The precipitation increased in upper in spring, decreased in midlist in autumn, and increased during whole winter, especially from January to March, and December. Temperature increased, but maximum and minimum temperature changed non-symmetrically. Annual maximum, mean and minimum temperature increased with an amplitude peak in winter in whole basin, which increased obviously in summer and autumn. The increase rate of monthly mean temperature was highest, followed bymonthly minimum temperature. It tended to warming-wetting during winter in whole basin and same in upper during spring, warming-drying in autumn in middle stream.【期刊名称】《中国农业气象》【年(卷),期】2012(033)004【总页数】6页(P475-480)【关键词】气温;降水量;变化趋势;黄河流域【作者】刘勤;严昌荣;张燕卿;杨建莹;郑盛华【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部旱作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部旱作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部旱作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部旱作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62大量观测结果证实,近百年来,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已成为事实[1-2]。

黄河与长江的水文特征比较分析

黄河与长江的水文特征比较分析

黄河与长江的水文特征比较分析黄河与长江是中国两大重要河流,它们拥有独特的水文特征。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的河流,几乎横贯了全国,而长江则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流经多个省份。

本文将对黄河与长江的水文特征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差异和共同点。

首先,我们来看黄河。

黄河的特点之一是其水含沙量极高,被誉为“中华母亲河”。

这是因为黄河流域土地贫瘠,极易产生沙尘暴,并将沙土带入河道。

因此,黄河的水色呈淤黄色,而且呈现出周期性的漂浮物沉积。

这种水质特点使得黄河的水利用价值相对较低,也给治理和利用黄河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与之相比,长江的水文特征相对稳定。

长江的水含沙量较低,水色偏绿,水质相对较好。

这是因为长江流域土地肥沃,水源丰富,颗粒物较少。

长江无论是供水、农业灌溉还是航运都具有优势,也为周边地区的农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除了水质特征外,黄河与长江在水量方面也存在差异。

由于黄河下游地势平坦,水量较少,导致黄河在夏季水位下降,水流减缓。

而在冬季,由于降雪和融雪的影响,黄河流量一度增大,甚至会引发洪水。

相比之下,长江水量相对稳定,流量在年内变化较小,淡水资源相对充足。

这使得长江成为了重要的水系,为各种用水需求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此外,黄河与长江的分布区域也导致了其水文特征上的差异。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西北干旱地区,再注入渤海。

这导致黄河的水流长度较长,流经多个陡峭的峡谷,河流弯曲,水流湍急。

而长江则流经华东地区,形成了宽阔平缓的河谷地带,河流更加稳定。

这些地理差异也为两河流域的治理和利用带来了不同的挑战。

综上所述,黄河与长江拥有各自独特的水文特征。

黄河水质淤黄,水含沙量高,水量变化大,而长江水质清澈,水量相对稳定。

这些特征直接影响着两条河流的利用和治理。

针对黄河的高水沙含量,需要采取河道整治、水土保持和生态补偿等措施,以改善河水质量,保护河流生态。

而长江则要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避免过度开发和污染。

同时,黄河与长江也可以从彼此的经验中学习。

气候变暖对黄河源区水文要素变化影响初步分析

气候变暖对黄河源区水文要素变化影响初步分析
暖、 水 面蒸 发 能力 上 升 、 人 类 不 合 理 干 扰 因素 的影 响 。
2 综合分析
河源区地处特殊 的区域地理位置 , 受 流域 内降水 、 蒸 散发 、 水流 、 冰川 和强劲 的风力 等影 响 , 不 断 对 流 域 表 层 物 质 进 行 强 烈 的风 化 、 侵蚀 、 剥蚀 、 沉积 、 搬 运 和堆 积 , 形 成 了 流 域 特 有 的地
化。
复杂的地貌地形, 形 成 了其 独 具 特 色 的水 文 和水 资 源 系统 。 它 以 多年冻土为基质条件 , 以大 气 降水 和 冰雪 融 水 为 物 质 传 输 载 体 ,
主 要 以蒸 发 和下 渗 为 损 耗 水 量 , 故 对 气 候 变 化 及 人 类 活 动 的 反
应 十 分 敏 感 。近 几 十 年 来 , 气 候 变 暖 的趋 势 , 加之人类活动加剧 ,
貌景观 , 区域 生 态 环 境 十分 脆 弱 。 由于 所 处 特 殊 的 地 理 位 置 和
的影响 , 通 过不 同方法插补 延长水 文系列 , 研究 历史 时期黄河 上游降水 、 气 温 变 化 与 径 流 序 列 的关 系 , 并 依 据 假 定 不 同 预 测 气候组合情景或 超长期的气候预报 , 通 过 流 域 产汇 流 模 型 和 建 立流域水量平衡模 型 , 预测 气 候 持 续 变 暖 睛况 下 的 径 流 可 能 变
验和研究 , 利用模型量化气候 变暖与人类活动对流域 水文过程
时间长 , 气 温 特 点 是 平 均 气 温低 、 日变 差 大 、 年 变 差 小 。降 水 呈 现 持 续 时 间长 、 强度小 、 总量少 、 地 域 差 异 大 等 特 点 。 区域 水 文 水 资源 情势变化 , 除受降水 量丰枯 直接影 响外 , 主要受 气候变

长江源区近44年气候变化的若干统计分析

长江源区近44年气候变化的若干统计分析

长江源区近44年气候变化的若干统计分析长江源区近44年气候变化统计分析:一、气温变化:1. 大气最高温度呈上升趋势,1975—2018年间,全区夏季最高温度比1975年的14.7℃上升了2.8℃ ,总计达到17.5℃;2. 冬季最低温度也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1975—2018年间,全区冬季最低温度比1975年的-15.0℃上升了4.7℃,达到-10.3℃;3. 酷暑温度明显增加,1975—2018年间,全区酷暑次数从1975年的10次增加到2016年的69次,而2018年更是达到了108次,酷暑持续时间也延长,1975—2018年间,酷暑持续时间从1975年的4.4天延长至2018年的5.5天。

二、降水量变化:1. 总降水量有所减少,1975—2018年间,全区的总降水量从1975年的887毫米降至2018年的833毫米,下降幅度达到6.2%;2. 夏季降水量有所减少,1975—2018年间,全区夏季降水量从1975年的535毫米减少至2018年的485毫米,下降幅度也达到9.7%;3. 冬季降水量有轻微上升趋势,1975—2018年间,全区冬季降水量从1975年的115毫米增加至2018年的147毫米,增幅达到27.8%;4. 极端降水量更是剧增,1975—2018年间,全区极端降水量从1975年的13毫米增加至2018年的25毫米,增幅达到92.3%。

三、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1. 气温升高引发的湖泊水温上升;2. 降水量下降引发的湖泊水位降低;3. 暴雨多雹全区大面积水淹灾情;4. 温室气体排放导致气候变暖;5. 极端降水量的增加使得地势的形成被迅速地改变。

四、对应措施:1. 加强collection和及时处理降雨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废物;2. 开展水质维护,保护湖泊水源地质平衡;3. 采取抗剧洪措施,防止洪水损害;4. 加强植被种植,降低夏季温度;5. 建立气象灾害早期预警服务,及时预测和调整预报。

近50年来中国六大流域年际径流变化趋势研究

近50年来中国六大流域年际径流变化趋势研究

要样本遵从一定的分布, 也不受少数异常值的干扰, 更适用于类型变量和顺序变量, 计算也比较简便。由于最
初由 Mann 和 Kendall 提出了原理并发展了这一方法, 故称其为 Mann2Kendall 统计检验法。
对于具有 n 个样本量的时间序列x, 构造一秩序列:
k
6 Sk =
ri
( k = 2, 3, 4, +, n)
图 1 松辽流域片各站年均径流系列 MK 趋势变化过程图 Fig11 Mann2Kendall test for annual Mean runoff trend for key sta2
tions in Songliao River Basin
图 2 海河流域片各站年均径流系列 MK 趋势变化过程图 Fig12 Mann2Kendall test for Mean annual runoff trend for key sta2
( 1)
i= 1
+1 式中 ri = 0
当 xi > xj 否则
( j = 1, 2, +, i )
可见, 秩序列 Sk 是第 i 时刻数值大于j 时刻数值个数的累计数。
在时间序列随机独立的假定下, 定义统计量:
UF k =
[ Sk - E( Sk) ] Var( Sk)
( k = 1, 2, +, n)
6 610 1 320 1 680
多年平均径流量/ ( m3# s- 1) 1980 年以前 280 878
4819 2417 1615 1112
25
116 647 1 360
6 680 1 320 1 700
1980 年以后 305 836

黄河源区历史时期干湿变化特征分析

黄河源区历史时期干湿变化特征分析

黄河源区历史时期干湿变化特征分析黄河源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黄河的发源地之一,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基地之一。

长期以来,黄河源区的干湿变化对于黄河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分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黄河源区历史时期的干湿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区域气候变化规律,为未来的水资源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黄河源区历史时期的干湿变化特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

气候变化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黄河源区气候类型属于青藏高原季风型气候,呈现出明显的干湿季节变化特征。

根据相关资料分析,黄河源区历史时期的干湿变化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古代时期、中古时期、近现代时期等。

在古代时期,黄河源区干湿变化受自然气候因素的影响较大。

史书记载,古代时期黄河源区气候多为湿润,水草丰茂,牛羊满野,人民安居乐业。

但在干旱年份,水草枯萎,牛羊难以生存。

可以看出,在古代时期,黄河源区的干湿变化呈现出周期性的特征,呈现出明显的波动。

这可能与古代时期的气候变化规律有关,也与当时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有关。

在近现代时期,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工业化的发展,黄河源区的干湿变化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

工业化、城市化带来了大量的人口迁移和耕地开垦,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加之气候变化的影响,近现代时期的黄河源区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干旱和水患,对当地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以上分析表明,黄河源区历史时期的干湿变化特征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气候变化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而近现代时期的人类活动也对当地的干湿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未来对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近50a来黄河源区降水、气温及径流变化分析

近50a来黄河源区降水、气温及径流变化分析

近50a来黄河源区降水、气温及径流变化分析康颖;张磊磊;张建云;陈琦芳;徐郡瞞【期刊名称】《人民黄河》【年(卷),期】2015(000)007【摘要】基于1961—2010年气象、径流资料,采用 M - K趋势检验法分析了黄河源区近50 a来降水量、气温和径流量的变化规律及三者间的内在关系,探讨了气温、降水量对黄河源区径流量季节性变化的影响。

结果显示,近50 a来黄河源区降水量、气温变化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黄河源区春季降水量显著增加,年降水量呈微弱减小趋势但不显著,东南部高值区降水量呈下降趋势而西北部低值区的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各季节均显著升温,东南部气温高值区的升温幅度要低于西北部气温低值区的;近50 a来黄河源区径流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其夏季径流量主要受夏季季风降水量的影响,而春季径流主要受春季降雨/降雪和上一年冬季降雪的影响。

【总页数】4页(P9-12)【作者】康颖;张磊磊;张建云;陈琦芳;徐郡瞞【作者单位】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浙江杭州 310002;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14;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98;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 210098;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浙江杭州 310002;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121;P331【相关文献】1.新疆精河气温、降水与径流量近51 a变化分析 [J], 司桂琴;刘志辉2.商洛市近50a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分析 [J], 赵小宁;胡晓黎3.安阳地区近50a气温和降水变化分析 [J], 贾成刚;申安喜;高翔;张玉峰;卜晓娜4.安阳地区近50a气温和降水变化分析 [J], 贾成刚;申安喜;高翔;张玉峰;卜晓娜5.河西地区近50a来年径流、降水和气温变化趋势分析 [J], 陈仁升;康尔泗;蓝永超;张济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江源区和黄河源区降水量变化分析

长江源区和黄河源区降水量变化分析

长江源区和黄河源区降水量变化分析王冰冰;荣艳淑;白路遥【摘要】Daily precipitation data from 22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the source region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Yellow River from 1961 to 2010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nual, seasonal, and daily variations of precipitation over these reg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bability, based on normal and gamma distribu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the annual average precipitation and the standard deviation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were greater than those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Precipitation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recent years, resulting in the reduction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source regions. Intra-annual precipitation distribution was very uneven in the two source regions. Precipitation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was mostly concentrated in the summer, and there was an obvious wet and dry difference in inter-annual precipitation. Precipitation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was concentrated in the summer, and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decreased while the precipitation stability increased over time. Daily precipitation in the two source regions was mainly drizzle. However, the extreme daily precipitation could reach the level of storm rain.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shape and scale parameters, there has been a decreasing trend in the skewness and steepness of th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daily precipitation, resulting in an increase indaily precipitation and an increasing trend of extreme daily precipitation.%利用长江源区和黄河源区22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基于正态分布和Gamma分布,从概率角度讨论了两个源区的年、季节和日降水量的变化特征。

气候变化下长江黄河源区水循环变化及生态效应

气候变化下长江黄河源区水循环变化及生态效应

气候变化下长江黄河源区水循环变化及生态效应姚名泽;尹军;刘思敏;蒋青青;袁喆【期刊名称】《人民长江》【年(卷),期】2024(55)3【摘要】长江黄河源区对中国的生态安全和区域发展有重要影响。

当下该区域正在经历气候变化,受其影响源区的关键水循环要素也发生改变。

气候变化和水循环要素变化下源区的生态出现了何种变化、水土涵养现状如何已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

通过文献综述,总结梳理了气候变化下长江黄河源区关键水循环要素的基本变化情况及其产生的生态效应。

研究结果表明:长江黄河源区气温升高显著,降水变化趋势存在区域差异;冰川积雪消融增加,冻土消融加剧;不同区域径流量变化趋势存在差异;源区植被覆盖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沼泽草甸湿地和高寒泥炭湿地出现退化,而湖泊数量增多,面积增加显著;在多因子的综合作用下,源区河流输沙量平稳或是下降,水土涵养状况稳定或有所改善。

未来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对源区生态的压力仍然存在,植被和湿地有退化风险;反映源区水土涵养状况的河流输沙系统驱动机制还不够明晰,相关研究还较少,与之相关的研究亟待进一步展开。

【总页数】9页(P74-82)【作者】姚名泽;尹军;刘思敏;蒋青青;袁喆【作者单位】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展研究中心;长江科学院水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39【相关文献】1.长江黄河源区多年冻土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2.气候变化对长江黄河源区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水文效应3.气候变化下长江黄河源区生态恶化4.高寒生态脆弱区冻土碳水循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甘南州为例5.长江黄河源区近45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环境 2004, 13(4): 520-523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E-mail: editor@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301010,40371026)作者简介:谢昌卫(1973-),男,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寒旱区水文与水资源研究。

E-mail: xiecw@ 收稿日期:2004-06-24近50年来长江-黄河源区气候及水文环境变化趋势分析谢昌卫,丁永建,刘时银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00摘要:对长江、黄河源区12个台站近50年来的温度、降水资料分析表明,近50年来长江源区平均升温0.61 ℃,黄河源区平均升温0.88 ℃;长江-黄河源区降水量在经过上世纪80年代高峰期后90年代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东部地区降水量减幅大于西部地区;在总体气候向暖干变化的同时,区域内春末夏初和冬季部分月份近50年来气候朝暖湿化方向发展。

径流量在上世纪90年代呈现出较强的枯水期,然而由于气候变暖加剧了冰雪的消融,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在温度升高的气候背景下径流量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伴随着温度的升高和降水量的波动变化,近50年来区域内呈现出冰川、冻土加速消融,湖泊、沼泽疏干退化加剧的趋势。

关键词:气候;水文环境;长江-黄河源区中图分类号:X14;X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4)04-0520-04举世闻名的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也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心与纽带。

过去几十年来,长江、黄河源区水文与生态环境已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是冰川后退、冻土退化、湿地干化、湖泊萎缩,这些与水文条件密切相关的环境要素的变化,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土地沙化范围扩大,土壤严重裸土化,草地明显退化[1]。

长江、黄河源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已引起人们极大关注,位于青藏高原的“江河”源区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区域之一。

深入分析长江、黄河源区近50年来气候和水文环境的变化,是明确区域内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的关键。

本文通过对长江、黄河源区部分气象和水文台站近50年降水、气温、径流量等数据系列的分析,研究了本地区水文环境的变化趋势,并对区域内冰川、冻土、湖泊和湿地等水文环境变迁进行了分析。

1 长江-黄河源区概况水文学研究一般将龙羊峡水库以上作为黄河源区,直门达水文站以上作为长江源区,由此界定的源区范围大概介于32°20′~36°00′ N ,90°30′~103°30′ E 之间[2](图1)。

长江、黄河源区地势高亢,终年气候寒冷,大部分地区年均气温低于0 ℃。

长江源区年均气温一般只有-5.5 ℃~4℃,大部分地区月均正温期只有5个月(5~9月),楚玛尔河流域五道梁一带仅6~9月份为正温期,曲麻莱以东玉树地区正温期达到7个月。

黄河源区年均气温在-4 ℃~5.2 ℃之间,达日以上地区正温期5个月(5~9月),达日以下地区月均正温期达7个月。

长江源区唐古拉山脉西部以格拉丹冬为中心,黄河源区阿尼玛卿山山脉以玛卿岗日为中心是两个现代冰川集中作用区,也是区域内温度最低的地区,格拉丹冬冰川区雪线处温度约为-11 ℃[3];玛卿岗日冰川区雪线处温度估计在-9.4 ℃,夏季平均温度也仅2.2 ℃左右[4]。

长江、黄河源区降水主要由来自印度洋孟加拉湾沿嘉陵江北上的水汽和部分沿青藏高原中部北上的水汽形成。

受水汽输送途径和江河源区地形地貌的影响,长江-黄河源区降水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深居高原腹地的西部广大地区降水稀少。

长江源区的降水量以沱沱河为界,以西广阔的源头地区,年降水量较低,年均降水量为220~300 mm ,通天河下游地区降水量较丰富,玉树站实测降水量多年平均值为480 mm 。

黄河源区西部玛多附近降水量多年平均值为300 mm 左右(玛多站),东南部降水量最大可达到760 mm (久治站),平均降水量远大于长江源区(图1)。

2 长江-黄河源区气候和径流量变化趋势本文主要采用了长江、黄河源区五道梁、沱沱河、玉树、久治等12个气象台站建站以来至2001年期间的温度和降水量月均资料系列,长江源区沱沱河沿站、通天河直门达站以及黄河源区黄河沿站、唐乃亥站等水文站点的月均径流量资料系列。

2.1 温度随着过去50年来全球变暖趋势的加强,青藏高原温度的升高已是不争的事实,温度的升幅也显著大于全国平均水平图1 长江-黄河源区范围及降水量、温度等值线谢昌卫等:近50年来长江-黄河源区气候及水文环境变化趋势分析521[5]。

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江河源区气温由于受海拔高度和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变化幅度不尽相同。

上世纪50年代以来大部分地区温度呈现明显升高趋势。

黄河源区东北部兴海、同德及南部久治、达日地区以及长江源区的曲麻莱、玉树等地区升幅较大。

而西部的玛多、沱沱河等地区升温幅度较小,玛多站近50年年均温度基本没有升高,是整个区域内温度变化最小的地区(图2)。

从整个区域来说,东部海拔较低的地区的升温时间明显要早于西部地区,并且东部地区温度的升降幅度也明显较大。

从时间来看上世纪90年代后期是过去50年来长江、黄河源区升温幅度最大的时期。

统计表明,近50年来江河源区温度平均上升了0.75 ℃,平均以0.018 ℃/a的速率升高。

其中黄河源区平均上升0.88℃,年升温速率为0.021 ℃/a;长江源区平均上升了0.61℃,年升温速率为0.013 ℃/a。

黄河源区的兴海和久治站温度升幅大于 1.0 ℃。

上述各站1991-2001年温度平均值比1991年以前各站30多年平均值上升了0.20~0.88℃,平均上升了0.45度,其中长江源区平均上升了0.39 ℃,黄河源区平均上升了0.49 ℃。

各月温度的升降变化存在较大差异是江河源区温度变化的另一显著特点,从不同台站50年来不同月份气温的变化可以发现,长江、黄河源区近50年来升温幅度年内最大的时间是春末夏初5、6月份和下半年9~11月份,而年内温度最高的7、8月份升温幅度并不大。

从前面12个台站的统计值来看,近50年来5、6、11月份温度平均上升了0.90℃,大于年均温度升高幅度,而7、8月份平均上升了0.4℃,小于年均温度上升幅度(图略)。

从总体上来说,长江、黄河源区冬半年气温升高幅度较大,即呈现出暖冬现象,这与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近百年以来出现的暖冬现象是一致的[6]。

2.2 降水从长江、黄河源区气象台站已有降水资料的10年尺度平均值来看,60年代、80年代降水量较丰富,1950年代、1970年代、1990年代降水量较少(图略)。

特别是进入1990 年代以来大部分台站降水量呈现出较强的递减趋势,黄河源区东部降水量丰富的久治、斑玛1991-2001年平均值比1950 年代至80年代末平均值低80~100 mm,其中久治站减少幅度最大,同比减少了20%。

西部地区降水量递减不太明显,五道梁和玛多站1990年代分别上升了8.6%和4.2%,沱沱河则降低了5.8%。

从5年尺度来看,大部分台站降水量在1990 代后期都有所回升,其中沱沱河、达日等台站回升趋势较明显。

从近50年来年内降水量分配变化来看,江522 生态环境 第13卷第4期(2004年11月) 河源区降水量集中程度有所减弱,降水量最大的7、8、9三个月所占比重有所减小(图3),而降水量相对较少的月份降水量在50年来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

西部地区5、6月份降水量这种波动上升趋势表现十分明显,如沱沱河沿站虽然1990年代降水量平均值较过去30多年平均值减少了5.8%,但5月和6月同比分别增加了7.2%和21%。

东部地区的玉树站7月份同比减少17%,而4月份增加了42%。

从总体上来说西部地区降水量增加比较显著的时间在春季相对东部稍晚一些,而在秋季则有所提前。

冬季降水量虽然占全年的比例很小,降水量统计值随机性也比较大,但冬季降水量增加趋势从统计值来看是比较显著的。

结合前述温度不同月份变化趋势,可以看出5、6月份和冬季部分月份温度、降水变化趋势朝暖湿方向发展,而7、8月份温度、降水变化朝暖干化方向发展,后一种趋势也是长江、黄河源区近50年来,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气候变化的主要趋势。

2.3 径流长江源区虽然面积大于黄河源区,但径流量却仅为黄河源区径流量的60%,径流深度显著小于黄河源区。

直门达站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25.2×108 m 3,唐乃亥站为209.3×1083[7]。

这与长江、黄河全流域相比正好相反,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发源地,长江、黄河源区在两大流域均占有重要的位置。

黄河源区面积约占全流域面积的15.4%,但唐乃亥站 多年平均径流量却占全流域的38.5%,黄河源区径流模数为5.44 L/(km 2·s),高于全流域平均径流模数2.2 L/(km 2·s)的2倍多。

因此黄河源区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地,同时对黄河流域起着重要的水量调节作用,源区径流丰枯变化直接影响中下游水资源量的变化。

长江源区面积约占全流域的8%,直门达站多年平均总径流量只占到全流域的0.13%,虽然在全流域水资源量中无足轻重,但是源区广为分布的湖泊、湿地、冰川、积雪、多年冻土以及草原生态系统,却对源区乃至全流域起到重要的水源涵养作用。

长江、黄河源区径流量变化对气候变化有很好的响应,通过对模比系数K p 值分析,长江、黄河源区径流在上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偏丰,70年代和90年代偏枯,这与前述降水量变化是相一致的。

过去50年来长江源区直门达站年平均流量丰枯年年份比例基本相当,偏态系数Cs 值为0.15。

黄河源区唐乃亥站平均流量枯水年比较例明显高于丰水年,偏态系数Cs 值为0.90。

从唐乃亥站与直门达站径流量多年过程线可以看出,黄河源区径流量40多年来总体上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趋势,而长江源区则呈现高-低-高-低的趋势(图4)。

江河源区径流量在上世纪90年代呈现出较强的枯水期,黄河源区1990-1999年径流量平均值比1956-1989年多年均值偏低17%;长江源区1990-2000年径流量均值比1961-1989年径流量均值偏低14%[7]。

与区域内温度和降水变化相对应来分析不同月份径流多年变化可以发现,直门达站和唐乃亥站径流量变化最大的月份是径流量最丰富的7~9月份,唐乃亥站9月份和直门达站6月份径流量变化幅度最大,1990年代平均径流量分别比过去30多年平均值减少35%和20.6%。

而两站1~5月份径流量在过去50年来总体呈现出上升趋势,1990年代平均值相对于过去30多年均值减幅也不大。

受这种不同月份径流量变化幅度差异的影响,进入1990年代以来直门达站和唐乃站径流量在较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年内分配变得较为均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