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中女性形象类型及意蕴研究.doc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中女性形象类型及意蕴研究引言
彝族是生活在我国西南部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XXX、XXX、XXX地带,是西南地区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彝族文字出现较早,但是特殊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现实的限制,导致彝族文化并没有广泛传播而是掌握在宗教领袖的毕摩手中。毕摩是彝族的文化阶层和宗教阶层,在彝族社会生活中有着多重的社会身份角色。毕摩掌握文字并用文字记载彝族特殊的历史文化,这些特殊的历史文化大多以经籍的形式出现,因此彝族有着非常丰富的经籍文学。除文字文化之外,另一个范畴的文化就是口传文化。因文字没有得到广泛传播,彝族民众则以口传的方式传承文化,这些文化中大多数都以诗歌的形式存在,可以被认为是口传文学。因此,以文字为媒介,彝族文学文化可以划分为经籍文学和口传文学。对彝族文学中女性形象类型和意义研究对于了解彝族历史上女性地位和女性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当代社会女性社会角色复杂,既要在家庭中担任妻子、母亲,又要在社会上担任工作者角色,研究彝族文学中女性的形象类型以及意蕴对于女性主义研究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一、彝族文学范畴
彝族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与文字,但因文字掌握在毕摩手中并未得到广泛传播,所以在彝族文化领域中出现了两个范畴的文化类型,一是以文字记载的彝族传统书面文化,另一范畴则是没有文字的彝族民间口传文化。因此,以文字为媒介彝簇文学范畴可以分为两个范畴,
书面文学领域和口传文学领域。本文则将彝族文学以文字为媒介范畴划分,在此基础上对文学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一)书面文学
书面文学是一个以文字记载为主要形式的彝族文化范畴,与民间口传文学平行的另一种文化领域。彝族文字掌握在毕摩手中,由毕摩记录着社会生活的各个范畴,包括哲学、宗教、经济、文学等,所以书面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又是毕摩文献中的女性形象。人类学家涂尔干将人类社会文化分为两个层次,神圣的世界范畴和世俗的世界范畴,神圣的世界则是与宗教领域相关的,而世俗的范畴则是与世俗的生活休戚相关的。毕摩文献中记载的文化则是毕摩撰写的用于宗教仪式的经典,历代毕摩根据前者记录的文献来主持宗教仪式,因此书面文学范畴也是神圣世界文化的范畴。
(二)民间文学
彝族文字掌握在毕摩手中,广大彝族民众无法触及,因此许多彝族文化只能通过口传的方式由祖先传承给后代。彝族口传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大多以诗歌的形式传承,诗歌在生活中运用场合比较多,各种宗教仪式、婚丧嫁娶,彝族民众都会唱歌跳舞表示庆贺。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就形成了独具彝族特色的口传文化。民间文学,是彝族文学的主体部分,亦是彝族文化中具有文学价值的部分,口传文学因其特殊的传播方式更有利于其传承和发展。本文并没有将毕摩文献和民间文学完全对立,相反二者之间常有相同之处。
二、彝族文学中女性形象类型
彝族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反映彝族人民的审美范式和审美心态,沿袭着正面和反面皆有的方式,或是尊敬赞美,或是被妖魔化了的,或者是女性对男权中心社会文化的讽刺。[1]这些女性形象类型的刻画和描写,是彝族人民集体无意识体现,形成了彝族人民特定的思维范式,形成了独特的民族传统。[2]彝族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包括两类:毕摩文献中女性形象类型和彝族民间文学中女性形象。本文对两个范畴的女性形象进行简要阐述:
(一)毕摩文献中女性形象类型
毕摩文献中女性形象更具有代表性,毕摩常常根据仪式的性质将经书分为三类:专门用于祭祖送灵仪式的“尼素”经书,一般称为路上方经书;日常生活中频繁举行的驱鬼咒邪、祈求平安等仪式中的经书,这类经书使用频率最高、内容最为丰富,一般称为路下方经书;第三类是占算类经书。[3]《杉林女神经》《石林女神经》《鬼源经》《驱咒尼日鬼经》等经书主人翁都是女性,经书内容不仅反映了彝族民众对疾病和灾难的主观认识,同时这些经书真实地记录了彝族古代社会中妇女的社会地位。[4]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彝族民众将他们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都归咎为鬼神等自然力量,将各种疾病归结为厉鬼作祟。《杉林女神经》和《石林女神经》等就是对这一社会历史现实的描述。杉林女神和石林女神是森林、石林的代表,他们的形象像神兽,时隐时现,往来于天地之间……有时又是充满青春活力的美少女的形象,他们聪明能干,驯服各种猛兽。[5]在这两本经书中,女性是神的形象,与毕摩一起对抗邪恶。《鬼源经》中,主人翁尼尼兹乍由灰白公章变
来与猎人相爱,但丈夫怀疑她是鬼处处要她去找药,最后要她去山上找雪,丈夫在妻子走后找毕摩念经,于是尼尼兹乍被打回原形但是手掌里还拿着给丈夫的雪,村民把尼尼兹乍扔在河里。《驱咒尼日鬼经》中,尼日是很厉害的厉鬼,特指举行成年礼和未结婚以及婚后没有正式到丈夫家住的女性变成的鬼。[6]尼日经常骚扰亲朋好友,使他们生病、自杀、甚至伤害他人,经书就是专门驱赶尼日而举行的宗教仪式的。尼日不同的角色毕摩都会找到合适的理由将其消灭。[7]毕摩经书中女性形象,最早作为神保护着人类被人尊敬,然后成为了兽变的女性与人结婚被丈夫怀疑,最后成了鬼的化身被毕摩和人们驱赶。这种女性角色转换与彝族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有密切关系,人类历史发展早期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因此女性在社会中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因此在毕摩的经书中女性是神的形象。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由母系氏族社会慢慢向父系社会过渡,男性社会地位逐渐提高,女性则被认为是没有地位的,这一阶段女性在毕摩经书中被认为是鬼,要通过宗教仪式进行驱赶。在毕摩经书中,女性的形象由神到妇女,最后成为了鬼的形象,女性角色的变化反映了社会阶段的发展和变革,也真实地记录了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
(二)民间文学中女性形象
学者吴桃认为,彝族民间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是彝族女性对女性生命体验和心灵世界的刻画与描写,从彝族民间文学的视角,对历史长河中女性命运进行总结是对民间文学的一种研究。不同学者对民间文学中女性形象进行研究,总归起来有以下几种:1.人类历史的缔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