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中俞与大杼穴的解剖学结构与安全针刺的深度及角度(一)
针刺安全深度研究进展
![针刺安全深度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ba32013b3968011ca3009109.png)
2 D lU iesyLbay aiY n a 7 0 0 C ia . ai nvrt i r,D l u nn6 0 , h ) i r , 1 n
[ s at Abt c ]Obet e osmm r eteavne ns d nsf edigdph o c pit Meh d : h eetlea r r jci :T u ai h d acsi t yo a ne l et fau o s v z u e n n . to s T ercn i rt e t u
一
致等 问题。结论 : 针刺 安全深度 的研究对保 障针刺安全 、 防止针刺意外事故有积极意义 , 需要进一步通过科 学严谨 的设计 , 进
行 系统 全 面 的研 究 。
[ 关键词 ]安全深度 ; 针刺 ; 穴位 [ 中图分类号 ] 2 5 [ R4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 6 2 2 4 (0 2 0 — 0 8 0 17 — 3 52 1 )3 0 5 — 3
位探析腰段华佗夹脊穴针刺深度 ; 东贵荣等[ ] ”应用
C 测量 膀胱 经二 侧线 各七 穴进 针深 度 ; T 黄仕 荣等 [ H 应 用 C 扫描 定位 研究 腰 突穴针 刺 深度 。 T 梁 建成 等 [ 应用 彩色 多普 勒超 声 影像 , 取 3 选 0
两类研究方法计算针刺安全深度 的公式不 同。 前者普遍采用的计算公式为 : 安全深度= 危险深度X
7 %; 者普 遍采用 的计 算公 式是 : 全 深度 ≤危 险 0 后 安 深度x5 7 %。计算 公 式 的制 定依 据未 见说 明和报 道 。 两类研 究方 法得 到 的针刺 安全 深度 有差异 。许 宇 飞 等[ ] 为尸体 经过 福尔 马林 的浸 泡后 会脱 水 , 1认 组 织 间隙发 生 改变 , 量 的结 果 会有 误 差 。胡 追成 测
图解肩中俞穴位位置图
![图解肩中俞穴位位置图](https://img.taocdn.com/s3/m/d57665f050e2524de5187e96.png)
图解肩中俞穴位位置图按摩肩中俞穴的作用与好处缓解治疗视力减退、咳嗽、气喘、唾血、项强、肩背疼痛等,肩中俞穴位的位置具体在哪里呢,怎么找?本文图解肩中俞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肩中俞穴位位置图】【图解肩中俞穴位的位置】【肩中俞穴的位置】位于人体背部,在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另说“大杼旁二寸”(《医学入门》)或“肩外俞上五分”(《针灸集成》)【取穴方法】前倾坐位或俯伏位,在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督脉)旁开2寸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筋膜、斜方肌、肩胛提肌、小菱形肌。
皮肤由第八颈神经和第一、二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分布。
皮下筋膜致密,纤维呈束状,束间有少量脂肪。
针经皮肤、皮下组织,穿斜方肌表面的背部筋膜入该肌,依序深进其深面的小菱形肌及肩胛提肌相重叠部分。
前肌为副神经支配,后肌为肩胛背神经支配。
【穴名解说】【肩中俞穴】经穴名。
出《针灸甲乙经》。
属手太阳小肠经。
【名解】“肩中俞穴”“肩”,穴所在部位为肩胛部也。
“中”,肩脊中穴部也。
“俞”,输也。
该穴名意指胸内部的高温水湿之气由本穴外输小肠经。
本穴位处肩脊中穴部,内部为胸腔,因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胸腔相通,胸腔内的高温水湿之气由本穴外输小肠经,故名。
【穴位含义】胸内部的高温水湿之气由此外输。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由胸腔内部外输体表。
【功能作用】卸减胸腔温压。
【按摩肩中俞穴位的作用与好处】【主治病症】视力减退、咳嗽、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气喘、唾血、项强、肩背疼痛、肩周炎、目视不明等。
【功效作用】宣肺解表、活络止痛。
【临床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肩关节周围炎、落枕等。
【穴位配伍】肩中俞穴配肩髃穴、外关穴治肩背疼痛;肩中俞穴配大杼穴治肩背疼痛;肩中俞穴配合谷穴、秉风穴、中府穴、内关穴、后溪穴治肩周炎。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治法原则】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按摩疗法】用大拇指按揉肩中俞穴100~200次,每天坚持可以很好的治颈项强痛。
大杼穴的位置及功效
![大杼穴的位置及功效](https://img.taocdn.com/s3/m/279140ce0c22590102029d9a.png)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热则泻之。
5)百劳。百,数量词,多也。劳,劳动也。百劳名意指本穴气血来自背俞诸穴。理同大杼名解。
6)骨会。骨,水也。会,汇合也。本穴为人之骨会者,是因为本穴的气血物质为人体五脏六腑外输之气的冷缩水湿汇合之处,冷缩水湿表现出水的润下之性,故为骨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湿冷水气。
〖运行规律〗吸热后循膀胱经快速上行头颈天部。
国家针灸穴位取穴标准:
大杼穴 dà zhù(BL11下,旁开1.5寸。
〖解剖〗 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最深层为最长肌;有第一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一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一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疾病〗 咳嗽,发热,项强,肩背痛。
〖名解〗
1)大杼。大,大也,多也。杼,古指织布的梭子。该穴名意指膀胱经水湿之气在此吸热快速上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背俞各穴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虽散热冷缩为水湿成份较多的凉湿水气,但在本穴的变化为进一步的吸热胀散并化为上行的强劲风气,上行之气中水湿如同织布的梭子般向上穿梭,故名。
2)背俞。背,穴内气血来自于背部也。俞,输也。背俞名意指本穴气血来自背部各个俞穴。
理同大杼名解。
3)本神。本,根本也。神,与鬼相对,言穴内气血为天部之气也。本神穴名意指本穴为头部气血的来源根本。本穴气血为湿冷的水气,运行为向头部传输,而头部为诸阳之会,热有余而寒不足,本穴上行头部的湿冷水气能使头部之热降温,维持头部在正常的温度范围,故名本神穴。
4)百旁。百,数量词,多也。旁,侧也。百旁名意指背俞各穴上行至本穴的阳热之气不走督脉正中路线,而是走膀胱经的旁侧路线上行头部。理同大杼名解。
〖人体穴位配伍〗 配肩中俞穴、肩外俞穴治肩背痛。
(完整版)七个穴位治疗肩周炎
![(完整版)七个穴位治疗肩周炎](https://img.taocdn.com/s3/m/59634adc77232f60ddcca19d.png)
七个穴位治疗肩周炎这里指的是五十肩、冻结肩、凝结肩。
如果是颈肩综合征所选穴是不同的。
肩前部的疼痛取鱼际穴肩外侧的疼痛取三间穴肩后侧的疼痛取后溪穴抬不上的取肩髃穴后背不了的取天宗穴肩外后侧的疼痛取中渚穴肩重不能举取肩髎穴按摩肩髃穴的作用与好处缓解治疗肩臂疼、肩关节周围炎、上肢不遂、项强、瘰疬、瘾疹等,肩髃穴位的位置具体在哪里呢,怎么找?本文图解肩髃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肩髃穴】(Jianyuxue)经穴名。
出《针灸甲乙经》。
属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阳蹻之会。
别名:中肩井、扁骨、偏骨、尚骨、偏肩、髃骨。
【名解】“髃”,骨间凹陷的意思。
因为此穴位于间端关节的凹陷处,故名“肩髃穴”。
【主治病症】肩周炎、中风、偏瘫、高血压、多汗症、手臂无力、肩臂疼痛,手臂挛急,肩痛,上肢不遂等。
中医病症:肩臂痛,半身不遂,手臂挛痛,不能上举,手背红肿,四肢热,瘿气,乳痈等。
西医病症: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高血压病,肩周炎,乳腺炎,荨麻疹等。
【配伍应用】背及肩臂肿痛:肩髃、风门、中渚、大杼(《针灸大成》)。
臂细无力,手不得向头:肩髃、臂臑(《针灸大成》)。
半身不遂:肩髃、曲池、列缺、合谷、手三里、环跳、风市、委中、绝骨、丘墟、阳陵泉、昆仑、照海(《神应经》)。
隐疹:肩髃、曲池、合谷、曲泽、手三里、环跳(《针灸逢源》)。
瘰疬:肩髃、支沟、足三里、手三里(《简易普济良方》)。
瘿气:肩髃、大空(《世医得效方》)。
保健养生:平时多用手掌大鱼际处搓搓肩髃或者用中指指腹点揉肩髃,可预防关节炎。
【作用功效】肩髃穴,通利关节疏散风热、舒筋活络,祛风活血,消肿散结。
疏散经络风湿,清泄阳明气火,祛邪解热。
【保健原理】肩髃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
坚持按压,可疏风活络、调和气血。
疏经利节,祛风通络、理气化痰此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肩关节,并与阳跷脉相交会,故疏经活络、通利关节的作用甚强,为治疗上肢痛、麻、凉、瘫诸疾要穴;此穴还具有祛风通络、清热止痒的作用,可治疗外感风邪或风与血分之热相搏于肌肤之间所致的风热瘾疹;此穴的通经理气、化痰散结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瘰疬、瘿气。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常考穴位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常考穴位](https://img.taocdn.com/s3/m/9e799d9ac5da50e2524d7fb1.png)
中府: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云门:胸前壁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胸大肌与三角肌之间)凹陷处。
距前正中线(璇玑)6寸,当锁骨外1/3折点下方一横指,中府上1寸。
天宗: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
肩贞: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指寸)。
肩内俞:在肩髃穴与云门连线之中点直下1寸处。
肩外俞: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秉风:在肩胛部,冈上窝中央,天宗直上,举臂有凹陷处。
巨骨:在肩上部,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
缺盆:在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肩髃: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
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极泉:在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
天柱: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3寸,斜方肌外缘凹陷中大杼: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八会穴之骨会。
肩中俞:在背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风池: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天鼎: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当结喉旁,扶突穴与缺盆连线中点。
扶突:扶突穴位于人体的颈外侧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之间。
肩井: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大椎: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椎棘下凹陷中。
外关: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合谷: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悬钟: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八会穴之髓会.后溪:位于微握拳,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落枕穴:在手背侧,当第二、第三掌骨之间,掌指关节后约0.5寸处。
阳池:在腕背横纹中,当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
曲池: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尺泽: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腰痛穴:手背,在第2、3掌骨及第4、5掌骨之间,当腕横纹与掌指关节中点处(腕背横纹下1寸),一手两穴。
一针疗法《灵枢》诠用介绍(Glen Shan整理)
![一针疗法《灵枢》诠用介绍(Glen Shan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85776a82d0d233d4b14e69eb.png)
解决方法
页码
痰饮眩晕,几副至一二十副苓桂术甘汤。灸几次百会穴即可解决。 五倍子研末温醋调成膏状,贴肚脐。(凡是小儿久泻不止,查看肛门不红者, 屡用屡效。) 艾条灸肚脐 指压胆俞穴 人中、后溪
引言
2
2 10 11
针睛明穴
11
柴胡桂枝汤
29
泻太冲
37
37
补太溪
38
补太溪,针中脘、内关、足三里
五脏病首取背腧穴或原穴,也常
69
用募穴。可单独使用,也可配合 使用。邪闭五脏出现神昏者,当
刺井穴,欲调五脏之气,当取营
70 肺脏病
71 肝脏病
72 脾脏病
73 肾脏病
74 心脏病
75
六腑病首取下合穴,也常用背腧 穴。
76 口苦
77
胃病、呕吐、反胃等一切胃病 (胃炎、溃疡、痉挛等)
腹痛、泄泻、痢疾、便秘、脱肛
可缓解或消失。
临睡前将大蒜捣烂如泥敷于阳溪穴上,用胶布固定,翌晨醒来时牙痛已全消。 63
手太阳针后溪、足太阳针束骨.也可用落枕穴,中渚,及耳穴颈项部反应点。 66
针悬钟(绝骨)外踝上三寸,腓骨前缘。
67
对于久坐伏案,颈部筋肉有条索状物或活动不灵活的“颈项急”型颈椎病,用 之最宜。针束骨。
69
昆仑和腕骨治疗诸多肌肉、肌腱、筋膜、关节囊、韧带、腱鞘滑液囊、椎间盘
53
足太阳膀胱经背部肩胛区找到如米粒大小的小红点,稍高于皮肤,少则一两 个,多则数十个,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再用手挤捏点刺部位使出血,血变而
56
三棱针点刺中趾趾腹,一般在靠近趾甲处点刺出血,也是血变而止。
57
脾胃积热,在其脾腧、胃腧、及足中趾腹点刺出血,隔日一次,另用吴茱萸调 醋贴足心涌泉穴,一日一换,再处清泻脾胃积热及软坚散结之汤药内服。
穴位解剖学
![穴位解剖学](https://img.taocdn.com/s3/m/f8ffdd34f111f18583d05a4f.png)
第一章上肢重要穴位解剖第一节上肢应用解剖一肩部分腋区、三角肌区、肩胛区。
(一) 腋区腋区又名腋窝。
表面皮肤较薄,内含大量的皮脂腺和汗腺。
内有腋动脉及其分支、腋静脉及其属支、臂丛及其分支、腋淋巴结群和疏松结缔组织。
1.腋窝的构成腋窝由一顶、一底和四壁构成。
①顶:由锁骨中1/3部、第1肋外缘和肩胛骨上缘围成,是腋窝的上口,向上通颈根部。
②底:由皮肤、浅筋膜和腋(深)筋膜共同构成。
腋筋膜有皮神经、血管和淋巴管等穿过,使其呈筛状,故又名筛状筋膜。
③四壁⏹内侧壁:由前锯肌、上位4个肋骨及肋间隙构成。
⏹外侧壁:由肱骨的结节间沟,肱二头肌长、短头和喙肱肌组成。
⏹前壁:由胸大肌、胸小肌、锁骨下肌和锁胸筋膜构成。
锁胸筋膜是连于喙突、锁骨下肌和胸小肌上缘之间的深筋膜,有头静脉、胸肩峰动、静脉和胸外侧神经穿过。
⏹后壁:由肩胛下肌、大圆肌、背阔肌和肩胛骨构成。
三边孔和四边孔:肱三头肌长头在大圆肌的后方和小圆肌的前方之间穿过,形成2个肌间隙。
内侧者称为三边孔,其上界为小圆肌、肩胛下肌、肩胛骨外缘和肩关节囊,下界为大圆肌,外侧界为肱三头肌长头,内有旋肩胛动、静脉通过。
外侧者称为四边孔,其上、下界与三边孔相同,内侧界是肱三头肌长头,外侧界是肱骨外科颈,内有旋肱后动、静脉和腋神经通过。
2.腋窝的内容物腋动脉及其分支、腋静脉及其属支、臂丛及其分支、腋淋巴结群和疏松结缔组织。
(1)腋动脉:以胸小肌为界分为三段。
第一段:自第1肋外缘至胸小肌上缘,第二段:被胸小肌覆盖,第三段:自胸小肌下缘至大圆肌腱和背阔肌的下缘。
主要分支:胸肩峰动脉、胸外侧动脉、肩胛下动脉、旋肱后动脉(2)臂丛组成:第5-8颈神经前支和第1胸神经前支大部分纤维组成位置:穿斜角肌间隙→锁骨下动脉的后上方→腋窝,包绕腋动脉形成内、外侧束和后束主要分支:胸长神经:与胸外侧动脉伴行,分布于前锯肌和乳房锁骨上部肩胛背神经:分布于肩胛提肌和菱形肌肩胛上神经:支配冈上、下肌和肩关节胸外侧皮神经:支配胸大肌、胸小肌外侧束:肌皮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正中神经内侧束:尺神经锁骨下部臂、前臂内侧皮神经肩胛下神经:支配肩胛下肌、大圆肌后束: 胸背神经:支配背阔肌桡神经→浅支、深支(3)腋淋巴结:分外侧淋巴结,前群(胸肌淋巴结),后群(肩胛下淋巴结),中央群,尖群(锁骨下群)(二)三角肌区及肩胛区三角肌区:即三角肌所在的区域。
穴位主治鉴别表大杼祛风解表
![穴位主治鉴别表大杼祛风解表](https://img.taocdn.com/s3/m/95a8a5a2910ef12d2af9e782.png)
穴位
共性
特殊性
肝俞 调
胆俞
吐血、目眩、月经不
胁痛、癫狂、黄疸
肺痨、骨蒸
功用:健脾统血,和胃降逆
功用:降脾和胃,消食利湿
功用:通利三焦,温阳化湿
• 穴位主治鉴别表
穴位
共性
特殊性
脾俞 胃俞
脾虚疾病为主、黄疸、泄泻 胃痛、呕吐 腹胀、肠鸣
胃肠疾病为主
三焦俞
腰背强痛 、下焦不利气化、水肿
功用:益肾壮火,明目聪耳
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行示图
耳上角
目内眦
额
交颠 入络脑 下项
第一侧线
腰入里
络肾属膀胱
挟脊 贯臀 腘中 腓肠肌 外踝
京骨 小指外侧面
第二侧线 髀枢 髀外
该 经脉循行所联络的脏腑器官:膀胱、肾、目、脑、
耳
• 主要病侯: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痢疾、 目痛,迎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衄,头痛, 以及项、背、臀部和下肢后侧本经 循行部位 的疼痛
• 主治概要:头、项、目、腰、下肢部病症, 以及脏腑、神志病。
功用:明目,泻热,祛风,通络
功用:明目,祛风,泻热
功用:强筋健骨,通经活络
功用:疏风解表,调理肺气
• 穴位主治鉴别表
穴位
共性
特殊性
大杼
祛风解表、强筋壮骨、通经活络
风门
解表
祛风疏卫、宣肺
大椎
退热解表、间解项背部之表邪
功用 :清热解表,宣肺理气
膀胱俞
小便不利(糖尿病)
功用:益气补虚,调理肺气
功用:补肾益精,清热利湿
功用:舒筋活络,强腰健膝
功用:舒筋活络,调理肠胃
功用:舒筋活络 ,清利头目
腧穴解剖学 ppt课件
![腧穴解剖学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b117c7ba6c30c2259019e8c.png)
腧穴解剖学的研究目的
腧穴解剖学是针灸学与解剖学相结合的 一门学科,研究针灸穴位的解剖结构有助于 提高在临床针灸穴位时的准确性、安全性, 有利于提高针灸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揭示针 灸穴位的作用机理。
腧穴结构的解剖学特点
利用现代解剖学方法从宏观方面对穴位 进行的局部解剖、层次解剖、断面解剖等研 究,证实穴位与骨、神经、血管、肌肉、韧 带之间的关系。
例3:Nakazo等对动物及人体穴位和非穴位皮肤组织 中神经纤维数量作光镜、电镜观察,并经计算机 统计发现,两者神经纤维密度之比为7.22 5.26
(约1.4倍)。
穴区与非穴区所包含的感受器。
例:Kellner曾对11个不同穴位进行过12000个组织 学的连续切片观察,结果发现经穴部位是效 应器和感受器明显集中的部位。
在进针时若刺伤上述血管,则可引起不同程 度的眼睑瘀血,局部呈青紫色。
(3)眼轮匝肌:受面神经的颞支及颧支支配。 因此浅刺睛明,有助于治疗眼轮匝肌痉挛。
(4)眶脂体:由填充于眶内,其作用宛如眼 球的弹间进针,有时可 刺中内直肌。
非穴位处相比,在已知组织的配布上存在着 某些方面的相对特异性。
现代医学对经络的研究
例1: 20世纪90年代 天津大学有一研究小组发现, 穴位周围产生大量的钙离子,与非穴位上的含量 有40~200倍之间的差异。后来进一步研究小腿上 的胃经所有穴位,均停针于小腿骨骨间膜上,对 骨间膜进行分析发现由不同蛋白分子构成的一种 生物液晶态的物质。
(5)直刺时,针的深面为下颌骨。向地仓透 刺时,针尖可经笑肌、颧肌、降口角肌和口
轮匝肌等结构。它们均为面部表情肌,受面 神经的支配。
4.临床报道 (1)口眼歪斜,齿痛,面神经麻痹等 (2)治疗面瘫:阳白透鱼腰;颊车透地仓;
耿恩广:全身最重要的74个穴位讲解(附图)
![耿恩广:全身最重要的74个穴位讲解(附图)](https://img.taocdn.com/s3/m/bd2ad87d5022aaea988f0f3e.png)
耿恩广:全身最重要的74个穴位讲解(附图)1938年生,河北省唐山市东矿区前金庄人。
退休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教授,经络腧穴教研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针灸学会常委,腧穴分会秘书长、主任委员。
耿恩广以口述讲课的形式,在全身360余穴中选讲了74穴,介绍了这些穴位的功效主治及具体操作方法,是他几十年临床积累下来的精华。
一、尺泽1.急性胃肠炎:在尺泽附近的静脉放血。
方法:暴露肘窝静脉,用碘酒消毒,再用酒精脱碘后,令患者掌心向上握拳,医者用掌由患者腕部向肘推3~5次,最后一次手要停在距静脉三横指处。
捏紧前臂,使静脉怒张,另一手持三棱针对准静脉,缓慢刺入,以穿透管壁为限,再缓慢出针、血即流出,腹痛、恶心立止,操作完毕,患者屈肘止血。
2.膝关节病:直刺,有适当针感时,边捻针边叫患者活动膝关节;也可针完起针后叫患者活动膝关节。
二、孔最1.外感时可发汗(用远红外线照射该穴7~8分钟),或针刺捻转使周身微热。
2.鼻衄:直刺~寸,针感酸胀至鼻衄止。
三、列缺1.阴茎、睾丸、尿道病:弹拨或用针斜刺,使针感向肘方向传导。
2.慢性咽炎:配照海穴(针列缺时,针斜向肘,使局部酸胀,针照海要直刺~寸,使局部酸胀、每隔5分钟捻针1次)四、太渊1.膈肌痉挛(呃逆):避开动脉直刺~寸,使局部酸胀。
2.脉管堵塞:针法同上。
五、鱼际1.支气管哮喘:用1寸针向掌心方向刺入~寸,使局部酸胀,哮喘会迅速平复,肺部哮鸣音消失,体表压痛消失。
2.岔气:针法同上。
六、少商1.咽喉肿痛:三棱针点刺放血。
方法:消毒穴位,医者用拇指由患者的大鱼际向指端推3~5次,最后一次停在指关节处,捏紧拇指,另一手持三棱针对准穴位快速刺入,针孔要大,挤出血10~15滴,使血由暗红变淡为宜。
2.外感身疼无汗:用寸针刺该穴,捻转使局部刺痛。
3.中风急救:配商阳、中冲、关冲、少冲、少泽,双手均刺,强刺激,或点刺放血。
七、合谷1.冷嗽:受寒后咳嗽日久不愈,胸闷憋气,咽喉不爽,针之用补法:即得气后拇指向前用力,操作5分钟,可迅速理气宽胸。
大杼穴临床运用举隅
![大杼穴临床运用举隅](https://img.taocdn.com/s3/m/f81afd5ec8d376eeaeaa31d7.png)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9 V ol.(11) No.17 -124-大杼穴临床运用举隅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Dazhu points旷秋和(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湖南株洲,412000)中图分类号:R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9)17-0124-02【摘要】笔者临床上发现大杼穴对颈椎病、腰背痛、膝关节痛、呼吸系统等疾病疗效肯定。
本文通过总结笔者巧用大杼治疗项痹、膝痹、腰痹和咳嗽的临床经验,以期为广大临床工作者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
【关键词】大杼;项痹;膝痹;腰痹;咳嗽【Abstract】The author has found that the Dazhu points (大杼穴)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cervical spondylosis, low back pain, knee pain, respiratory system and other diseases.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clinical experience of the author using the Dazhu points to treat Xiangbi (项痹), Xibi (膝痹), Yaobi(腰痹) and cough, in order to provide new methods and new ideas for the majority of clinicians.【Keywords】Dazhu; Xiangbi; Xibi; Yaobi; Cough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9.17.0481大杼穴源流穴位大杼,首见于《灵枢•刺节真邪》、《灵枢•海论》和《灵枢•背俞》等篇中,《难经》首次提出“骨会大杼”,《难经本义•四十五难》[1]曰:“骨者髓所养,髓自脑下注于大杼,大杼渗入脊心,下贯尾骶,渗注骨节。
大杼穴_精品文档
![大杼穴_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215fc763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b8.png)
大杼穴大杼穴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穴位,位于人体背部的腰椎部位。
它是一个特殊的穴位,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治疗有着重要的影响。
大杼穴的位置大杼穴位于腰部神经管的两侧,距离脊柱约2.5寸的位置。
在中医学中,大杼穴的具体位置是肺经的俞穴,也是膀胱经的经穴。
由于其位置靠近脊柱,因此对于腰部的疾病和脊椎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疗效。
大杼穴的功效大杼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具有许多功效。
首先,它可以治疗腰部的疾病,如腰痛、腰肌劳损等,通过按摩或针灸大杼穴,可以舒缓腰部的不适感,改善腰部的血液循环,促进腰部的康复。
其次,大杼穴也对脊柱问题有着显著的疗效。
脊椎是人体的支撑框架,如果脊椎出现问题,会导致各种疾病和不适。
通过刺激大杼穴,可以调节脊椎的神经系统,改善脊椎的功能和结构,减轻脊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等疾病的症状。
此外,大杼穴还可以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环和气血运行,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如何刺激大杼穴要刺激大杼穴,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按摩大杼穴。
可以用拇指在大杼穴上轻轻按摩,每次约15分钟,每天2-3次。
按摩时,可以用力适度,既要感到有一定的刺激,又不能过度用力,以免引发其他问题。
另一种方法是针灸。
专业的中医师可以使用针灸针刺激大杼穴,通过调节气血和神经系统功能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这种方法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和有效。
除了按摩和针灸外,也可以通过热敷、拍打等方式刺激大杼穴。
无论哪种方法,都需要持之以恒地进行,不能期望一蹴而就。
需要注意的是,刺激大杼穴的同时,也要注意自身的舒适感。
如果刺激过程中出现不适,可以适当减少刺激的力度或停止刺激,并咨询医师的建议。
结语大杼穴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穴位,对于治疗腰部疾病和脊椎问题有着显著的疗效。
通过按摩、针灸等方法刺激大杼穴,可以促进腰部的康复,改善脊椎的功能和结构,并对全身的血液循环和气血运行起到积极的作用。
然而,在进行刺激之前,一定要与专业医师咨询,并遵循专业的指导和建议。
中医穴位详解:大杼穴
![中医穴位详解:大杼穴](https://img.taocdn.com/s3/m/def5414080eb6294dc886c7f.png)
中医穴位详解:大杼穴
配伍: 配肩中俞穴、肩外俞穴治肩背痛。
中医穴位详解:大杼穴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热则泻之。
谢谢!
大杼穴 穴位详解
中医穴位详解:大杼穴
大杼穴
拼音:dàzhù 别名:背俞穴,本神穴,百旁穴,百劳穴 经络:膀胱经
中医穴位详解:大杼穴
中医穴位详解:大杼穴
取穴: 大杼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 下,旁开1.5寸。
中医穴位详解:大杼穴
解剖:
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最深层为 最长肌;有第一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 一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一胸神经 后支外侧支。
中医穴位详解:大杼穴
解析:
4)百旁。百,数量词,多也。旁,侧也。 百旁名意指背俞各穴上行至本穴的阳热之 气不走督脉正中路线,而是走膀胱经的旁 侧路线上行头部。理同大杼名解。
中医穴位详解:大杼穴
解析: 5)百劳。百,数量词,多也。劳,劳动 也。百劳名意指本穴气血来自背俞诸穴。 理同大杼名解。
中医穴位详解:大杼穴
中医穴位详解:大杼穴
解析: 2)背俞。背,穴内气血来自于背部也。 俞,输也。背俞名意指本穴气血来自背部 各个俞穴。理同大杼名解。
中医穴位详解:大杼穴
解析:
3)本神。本,根本也。神,与鬼相对, 言穴内气血为天部之气也。本神穴名意指 本穴为头部气血的来源根本。本穴气血为 湿冷的水气,运行为向头部传输,而头部 为诸阳之会,热有余而寒不足,本穴上行 头部的湿冷水气能使头部之热降温,维持 头部在正常的温度范围,故名本神穴。
解析:
6)骨会。骨,水也。会,汇合也。本穴 为人之骨会者,是因为本穴的气血物质为 人体五脏六腑外输之气的冷缩水湿汇合之 处,冷缩水湿表现出水的润下之性,故为 骨会。
肩中俞穴的准确位置图、主治病症、功效和刺灸方法
![肩中俞穴的准确位置图、主治病症、功效和刺灸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52e3fcf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8e.png)
肩中俞穴的准确位置图、主治病症、功效和刺灸方法肩中俞穴在背部,在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筋膜、斜方肌、肩胛提肌、小菱形肌。
肩中俞穴皮肤由第八颈神经和第一、二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分布。
今天yinbaban 小编为大家推荐肩中俞穴的准确位置图、主治病症、功效和刺灸方法。
肩中俞穴的准确位置图肩中俞穴的主治病症肩中俞穴主治肩背疼痛,咳嗽,哮喘,气喘,唾血,支气管炎,喘息,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肩背痛,肩胛神经痛,瘰疬,项强,目视不明,视力减退,落枕,吐血等。
肩中俞穴主治肩背疼痛、咳嗽、哮喘。
肩中俞主要用于胸肺、局部疾患等:如咳嗽、气喘、唾血、支气管炎及喘息、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肩背痛、肩胛神经痛及目视不明、瘰疬等。
肩中俞主治咳嗽,气喘,唾血,项强,肩背疼痛等。
肩中俞穴主治咳嗽,气喘,唾血;目视不明,视力减退;肩背疼痛,落枕。
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哮喘,支气管扩张,吐血;其它:视力减退,肩背疼痛等。
肩中俞穴的功效肩中俞有解表宣肺的作用。
肩中俞有清上焦、宣肺气、疏经络作用。
肩中俞在肩井与大椎连线中央,主治肩胛、内脏器官疾患。
肩中俞内应于肺,故治咳嗽上气。
肩外俞、肩中俞二穴惧在肩下,近于督脉,督脉居背部正中,有宣肺解表、疏经活络作用。
肩中俞穴的刺灸方法1.刺法一般直刺或针尖向下斜刺0.3~0.5寸。
斜刺0.3~0.5寸,局部有酸胀感。
斜刺0.5~0.8寸。
直刺0.5~1寸。
注意:不可深刺,以防气胸。
2.灸法可灸。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针灸:人体各部位进针角度和深度
![针灸:人体各部位进针角度和深度](https://img.taocdn.com/s3/m/5109bf11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a9.png)
针灸:人体各部位进针角度和深度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是指毫针刺入皮下后的具体操作要求。
在针刺操作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是获得针感、施行补泻、发挥针刺效应、提高针治疗效、防止针刺意外发生的重要环节。
取穴的正确性,不仅指其皮肤表面的位置,还必须与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结合起来,才能发挥腧穴的治疗作用。
因此,不能简单地将腧穴看作是一个小点,而应有一个立体的腧穴概念。
临床上针刺同一个腧穴,如果角度,方向和深度不同,那么刺达的组织结构、产生的针刺感应和治疗的效果,都会有一定的差异。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针刺操作的熟练程度,是与其能否恰当地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密切相关的。
临证时所取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主要根据施术部位、治疗需要、患者体质体形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一.针刺的角度针刺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构成的夹角。
其角度的大小,应根据腧穴部位、病性病位、手法要求等特点而定。
针刺角度一般分为直刺、斜刺、平刺三类。
1.直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腧穴。
直刺法适用于针刺大部分腧穴,尤其是肌肉丰厚部的腧穴。
2.斜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左右,倾斜刺入腧穴。
斜刺法适用于针刺皮肉较为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和在关节部的腧穴,在施用某种行气、调气手法时,亦常用斜刺法3.平刺又称横刺、沿皮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角左右,横向刺入腧穴,平刺法适用于皮薄肉少处的腧穴。
如头皮部、颜面部、胸骨部腧穴,透穴刺法中的横透法和头皮针法、腕踝针法,都用平刺法。
二.针刺的方向针刺方向,是指进针时和进针后针尖所朝的方向,简称针向。
针刺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方向、腧穴分布部位和所要求达到的组织结构等情况而定。
针刺方向虽与针刺角度相关,如头面部腧穴多用平刺,颈项,咽喉部腧穴多用横刺,胸部正中线腧穴多用平刺,侧胸部腧穴多用斜刺,腹部腧穴多用直刺,腰背部腧穴多用斜刺或直刺,四肢部腧穴一般多用直刺等。
针灸学讲义4
![针灸学讲义4](https://img.taocdn.com/s3/m/29c9686cb84ae45c3b358ce7.png)
第二部分刺法灸法第二十一单元毫针刺法一、针刺前的准备(一)选择体位临床上常用体位有以下6种。
1.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部分四肢的腧穴。
2.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和四肢外侧的部分腧穴。
3.伏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肩、背、腰、骶和下肢后面的部分腧穴。
4.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面、颈、胸上部和上肢的部分腧穴。
5.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顶、后头、项、肩、背部的腧穴。
6.侧伏坐位:适宜于取侧头、面、耳前后和侧颈部的腧穴。
(二)消毒针刺前的消毒范围应包括:针具器械、医者的双手、病人的施术部位、治疗室内等。
1.针具器械消毒:针具、器械的消毒方法很多,以高压蒸气灭菌法为佳。
2.医者手指消毒:在针刺前,医者应先用肥皂水将手洗刷干净,待干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后,方可持针操作。
3.针刺部位消毒:在患者需要针刺的穴位皮肤上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或先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脱碘。
4.治疗室内的消毒:二、进针方法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有以下几种:(一)单手进针法(二)双手进针法1.指切进针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4.提捏进针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
(三)针管进针法:此法进针不痛,多用于儿童和惧针者。
三、针刺的角度和深度(一)针刺的角度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一般分为以下3种角度: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左右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
3.平刺:即横刺、沿皮刺。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左右或沿皮以更小的角度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的腧穴等。
(二)决定针刺深度的原则1.年龄:年老体弱,小儿娇嫩,不宜深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可适当深刺。
大杼穴的准确位置图及主治病症和功效作用
![大杼穴的准确位置图及主治病症和功效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3ed316c4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5f.png)
大杼穴的准确位置图及主治病症和功效作用大为小之对,杼即筘,古称椎骨为“杼骨”,此穴在较大的第一胸椎之旁,故名大杼。
大杼穴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接下来小编跟你分享大杼穴的准确位置图及主治病症和功效作用。
大杼穴的准确位置图大杼穴的功效与作用大杼穴有强筋骨,清邪热的功效。
大杼穴有祛风解表、宣肃肺气的作用。
大杼穴和肺俞配合应用,可治疗一切肺病、外感病及骨病。
还可治疗寒热往来之疟疾。
大杼穴有祛风解表、疏调筋骨之功。
大杼穴的配伍大杼配夹脊、绝骨,有强筋骨,通经络,调气血的作用,主治颈椎病。
大杼配列缺、尺泽,有理肺止咳平喘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
大杼配膻中、丰隆,治咳嗽。
大杼配合谷、颊车,治牙痛。
大杼配大椎、风池、肺俞、足三里,治哮喘。
大杼穴主治病证大杼穴主治咳嗽,发热,头痛,肩背痛,颈项拘急,项强,鼻塞,咽喉肿痛,伤风头痛,咳嗽气急,喘息喉痹,颈项强,热病,胸胁气满,腰脊强痛,癫痫,厥逆,眩晕,虚劳,骨髓冷痛,疟疾,感冒,喘息,现代又多用大杼穴治疗支气管炎,肺炎,腰背肌痉挛,骨结核,肢体麻木,支气管哮喘,颈椎病,膝关节骨质增生,咽炎等。
大杼穴主治咳嗽、发热、头痛、肩背痛、颈项拘急。
大杼穴主治咳嗽,发热;项强,肩背痛;头痛,鼻塞,咽喉肿痛。
大杼穴主治胸肺、项背等疾患:如伤风头痛、咳嗽气急、喘息喉痹、颈项强、肩背痛、热病、胸胁气满、腰脊强痛、癫痫、厥逆、眩晕、虚劳、骨髓冷痛、疟疾等。
大杼穴主治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喘息,项强,肩背痛等。
现代又多用大杼穴治疗感冒、支气管炎、肺炎、腰背肌痉挛、骨结核、肢体麻木等症。
1. 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癫痫;3. 运动系统疾病:颈椎病,腰背肌痉挛,膝关节骨质增生;4. 其它:咽炎,感冒,骨结核。
倪海厦针灸笔记(一四六)肩外俞与肩中俞
![倪海厦针灸笔记(一四六)肩外俞与肩中俞](https://img.taocdn.com/s3/m/e28d3f34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1d.png)
倪海厦针灸笔记(一四六)肩外俞与肩中俞
倪海厦针灸笔记(一四六)
第一胸棘突下是椎陶道穴,陶道穴旁开四寸就是肩外俞,肩中俞是第七颈椎棘突下,第一胸椎上,这是大椎穴,大椎穴旁开两寸就是肩中俞,见下图。
我们扎背针的时候,下针的方向是从身体内侧向身体外侧方向30°斜针或者是平刺。
在穴道前一寸或者半寸进针,斜刺过去或者平刺过去,刚好到达穴道,两条肋骨的中间。
由于胸椎这一片区里面是脏器,为了避免风险,一般禁止直针,见下图:
肩外俞和肩中俞,这是近取穴,对肩膀的酸痛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特别是项强,因为项强有几种原因会导致项强,太阳中风或者是温病可以导致项强,高血压,这是西医的病名,也会引起项强,心脏的瓣膜闭锁不全也会引起项强,中医不管这些,只要有这个症状,就可以用肩外俞和肩中俞来进行治疗,这是近取穴。
肩外俞主治头痛项强,恶寒发热,咳嗽,气喘,骨蒸潮热,胸痛,脊背痠痛,疟疾,癫狂,角弓反张。
肩中俞主治与肩中俞差不多,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哮喘,支气管扩张,吐血,视力减退,肩背疼痛,项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肩中俞与大杼穴的解剖学结构与安全针刺的深度及角度(一)
作者:谢永财,陈跃,吴炳煌,张文光,张家栋
【关键词】穴,肩中俞;,穴,大杼;,解剖学;,针刺深度;,针刺方向
摘要:目的探讨肩中俞与大杼穴的解剖学结构与针刺深度、角度的关系。
方法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年人尸体46具,男性30具,女性16具,采用钢针标定法和层次解剖法进行研究。
结果肩中俞向下直刺的解剖结构依次是皮肤、浅筋膜、斜方肌、菱形肌、颈夹肌、竖脊肌、胸膜上膜、胸膜顶;大杼穴向下直刺的解剖结构依次是皮肤、浅筋膜、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颈夹肌、竖脊肌、肋提肌、肋间内膜、肋胸膜。
向下直刺的平均危险深度:肩中俞为60.60mm,大杼穴为55.93mm。
结论肩中俞和大杼穴向下直刺的深度应控制在42mm。
关键词:穴,肩中俞;穴,大杼;解剖学;针刺深度;针刺方向
ABSTRACT:ObjectiveToprobeintotheanatomicstructureandsafeneedlingdepthandangleof“Jianzho ngshu”and“Dazhu”point.MethodsFortysixadultcorpseswereselected.Amongthem,30werema1ean
yeranatomymethodwereusedtostudytheanatomicstructureandsuitableneedleinserti ondepth.ResultsTheanatomicstructuresof“Jianzhongshu”forperpendicularinsertiondownwardwer eskin,superficialfascia,trapezius,rhomboideus,spleniuscervicis,erectorspinae,suprapleuralmembr aneandcupulaofpleurainorder.Theanatomicstructuresof“Dazhu”wereskin,superficialfascia,trapezi us,rhomboideus,upperposteriorserratus,spleniuscervicis,erectorspinae,levatorribs,internalinterco stalmembraneandcostalpleurainorder.Themeandangerousdepthforperpendicularinsertiondownw ardwas60.60mmof“Jianzhongshu”and55.93mmof“Dazhu”.ConclusionForsafety,itissuggestedthatt hedepthforperpendicularneedlingof“Jianzhongshu”and“Dazhu”iswithin42mminadult. KEYWORDS:pointSI15,Jianzhongshu;pointBL11,Dazhu;anatomy;needlingdepth;needingdirection
肩中俞与大杼穴为肩背部的穴位,是针灸应用频率较高、疗效较好的腧穴。
由于该穴位置的特殊性,临床医生在操作中若针刺角度及深度控制不当,容易引起针刺意外13]。
笔者对肩中俞与大杼穴的针刺安全深度及角度进行解剖学观测,以期为临床医师及科研人员提供肩中俞与大杼穴安全针刺的层次结构、深度及角度,避免针刺意外。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46具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年人尸体,男性30具(60侧),女性16具(32侧),共92侧。
1.2方法
(1)解剖打开胸腔:先于胸骨角平面切开胸前壁至两侧腋前线附近,用咬骨钳离断胸骨和肋骨。
沿两侧腋前线纵向打开胸前壁,暴露胸腔,切断肺根,取出双肺。
(2)定穴及穿刺:根据《经穴部位标准》,肩中俞定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大杼穴定位于“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模拟临床针灸进针,采用沾染墨汁的小号克氏针于肩中俞及大杼穴处穿刺,直至针头刚好刺破壁胸膜,并刺染穴位深处各层结构。
(3)测量:用血管钳于皮肤处夹住克氏针拔出,采用分规、游标卡尺(精确度为0.01mm)测量穿刺针皮肤至壁胸膜的距离,即该腧穴的危险深度。
穿刺角度用量角器(精确度为1°)测量。
(4)层次解剖:逐层解剖并观察穴区解剖学结构。
层次解剖使用的工具,主要是外科手术刀、镊子和手术放大镜等。
1.3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x±s;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