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毕业论文 论张爱玲小说的意象艺术特色
![毕业论文 论张爱玲小说的意象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5de4ba7f5fbfc77da269b1c7.png)
目录摘要 (2)一、代表苍凉人生的镜子 (3)二、象征女性浮沉的月亮 (4)三、意喻愁惨情欲的雨 (6)参考文献 (8)摘要:张爱玲小说在对人物思想、情感、心理、性格、命运、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描写上具有意象的直观性、隐喻性和意境性特点,正是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张爱玲小说具有意象性特点。
解析张爱玲小说存在的意象,对于了解张爱玲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及作家的悲剧意识,从而深刻地把握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征都是很有帮助的。
关键词:张爱玲,意象,镜子,月亮,雨,女性意象是人的主观之意与外在的客观之象的有机结合。
张爱玲的小说意象繁复,多如繁星,不胜枚举,意象经营独具匠心。
她尤其擅长华美凄艳的意象构造自己笔下的“荒凉之城”,向我们道尽那个世界的爱与死、色与空、真与假。
打造了无数人百转千回的幻想,又在顷刻之间灰飞烟灭。
张爱玲这种独具特色的意象艺术创作风格让小说显得格外个性,其中对于“镜子、月亮、雨”的意象更是频繁出现。
对此,本文将对“镜子、月亮、雨”的意象的研究,深刻了解张爱玲的女性思想。
一、代表苍凉人生的镜子作为人类的日常用品,镜子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供人自照。
单纯的照,自然和文学无关。
但照镜的如果是美人,镜子便作为美人的伴侣进入文学――美人照镜;照镜的如果是仁人志士,镜子便作为仁人志士的伴侣进入文学――对镜抒怀;照镜的如果是智者,镜子便成为智者自省的工具。
有时,照镜者爱上了镜中的自己(镜恋);有时,照镜者不认识镜中的自己(昏镜);有时,照镜者分不清镜中之我和对镜之我(变形镜),甚至在镜中看到心灵的影像。
这时,镜子就不仅仅是一件日用品,而是自我的映射。
张爱玲是一个驾驭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作家,在她笔下,古典镜意象得到了进一步的取舍与发挥。
镜子在日常生活中是易碎的,不牢固的,在张爱玲小说中的镜子意象正好说明了小说中人的生存环境是靠不住的,仿佛一捏就碎。
在《沉香屑·第一香炉》中,周吉婕在浴室对镜补妆时,薇龙上楼请吉婕下去弹钢琴,引得吉婕向薇龙发了一串牢骚。
浅析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浅析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5ee004e04028915f804dc2f8.png)
浅析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摘要:张爱玲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在于她有着艺术地使用汉语语言的纯熟手法和深厚的、融合中西两方面的文化素养,其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创造出了新旧交织、雅俗共赏的独特风格,本问试图从她的独特的创作主张、独特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艺术世界三方面对其小说创作中体现出来的艺术特色进行粗浅的分析。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艺术特色毋庸置疑,张爱玲是现代中国文坛的一朵奇葩,她以特有的芬芳吸引着喜爱她的每一位读者。
正如她的作品《传奇》一样,她本身也是一个传奇。
以下从她独特的创作主张、独特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艺术世界三方面对张爱玲小说创作中体现出来的艺术特色进行粗浅的分析。
一独特的创作主张1关注世俗人生,描写熟悉生活首先,她往往选取“俗人俗事”作为小说创作的题材。
俗人是指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平庸的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是一些卑下的、没有特殊才质也无所建树的角色。
俗事是说小说表现的仅是当时的非主流生活,既没有描写波澜壮阔的社会历史事件,也没有探索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仅写了20世三四十年代在香港或上海的遗老家庭中的小事,如男女之间的情爱婚姻,家庭生活的琐屑纠缠,人生中的小快乐与无聊的失意,特别是乱世男女孤注一掷的爱情和注定要被冷酷的现实所嘲弄的欲求等等这些被一般人看来似乎是“陈谷子,烂芝麻”之类的故事。
其次,她对所写的题材有着切身的生命体验。
她在《写什么》中说:“我认为文人该是园中的一棵树,天生在那里,根深蒂固,越往上长,眼界越宽,看得更远,要往别处发展,也未尝不可以,风吹了种子,播送到远方,另生出一棵树,可是那到底是很艰难的事。
”那些家族旧事、家庭小事、人世间的悲欢是张爱玲熟悉的,也是张爱玲这棵树扎根的土壤,一旦离开这样的文化环境,要去另生出一棵树,其艰难程度正如旅居美国的张爱玲无法写出成功的作品一样。
2参差对照,剖析人性在《自己的文章》中,张爱玲这样说:“我不把虚伪与真实写成强烈的对照,却用参差的对照的手法写出现代人的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朴素,因此容易被人看做我是有所耽溺,留连忘返了。
张爱玲特点
![张爱玲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f7509f1f581b6bd97f19ead4.png)
张爱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地位的一位女性作家。
她的小说重点在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
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题材过于局限,有人说她的写作技巧过于新潮,掩盖了其它方面的描写等。
在我看来,张爱玲的小说视角独特,风格迥异,文字闪现着与其他作者不同的灵动之气,具有十分强烈的画面感,想象力也十分丰富,很多字句都堪称经典。
本文拟从其艺术特色方面对张爱玲的小说进行粗浅的分析。
一、雅俗结合的题材(一)市井气息浓郁张爱玲的小说题材选取大多为男女之情,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人物和惊心动魄的故事,描写的是那个时代中小人物的种种境遇,她们为了在这个世界中安身立命,不得不为之付出惨重的代价。
比如《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她们出身贫寒,为了换取物质的满足,不得不以自己的青春和婚姻为代价。
最终,她们成为了富家太太,但是她们的灵魂却早已经扭曲,行为也变得不近乎人情。
这些形象在张爱玲笔下写得十分生动,显示出了在当时社会中女性对于命运的妥协和无奈,显示了命运的多舛,正因为如此,作品也拉近了读者与书中人物之间的距离。
(二)弥漫着悲剧色彩张爱玲的小说,弥漫着浓重的悲剧色彩。
她的小说笔触悲凉,描写的故事几乎都是悲剧,用一种近乎冷酷的笔调来叙述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纵观张爱玲的小说我们可以发现,张爱玲在创作小说时,受到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主人公的美学理论影响十分深刻,这可以从她的身世中寻找到一丝根源。
张爱玲出生在上海,生活在一个受到封建传统思想和西洋进步思想共同交织影响的家庭里,由于父母离异,母亲流落欧洲,父亲另娶后母,这种家庭环境使得张爱玲过于早熟,并且给了她在乱世中顽强自立的人生态度和性格,这直接影响到了她创作的心态。
也使得在她的作品中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朵瑰丽的奇葩。
(三)延续了中国旧小说的基调张爱玲的小说有一个特点,几乎所有的小说都是采取上帝视角来进行叙述的。
这种视角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是旧小说的特点之一。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5dc0a10f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69.png)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张爱玲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具有十分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
下面一起来看看!在众多现代小说家当中,张爱玲是十分独特的一位。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优雅、描述深刻,与其他作家有着明显的不同。
纵观张爱玲的小说,不管是从故事的结构、角度的选择还是语言艺术的使用都十分独特。
张爱玲小说的成功可以说是其语言艺术的成果。
在小说中,语言艺术不仅仅能够描述故事、描写人物还能够传递作者的心态与情感。
由此可以看出,张爱玲的小说语言应用十分出神入化,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一、西方技法的创新应用(一)心理描写张爱玲在对人物内心描写的时候充分借鉴了精神分析学中的无意识论,同时将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融合在其文学创作当中,其中包括意识流、新感觉主义等等。
张爱玲的表现技巧运用得十分娴熟,具有十分显著的现代特征。
张爱玲是一个十分擅长琢磨人们心理的作家,其在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时候都是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来进行阐述的。
不仅仅有巧妙的心理暗示,还有精心设计的人物对话。
张爱玲作品中每一个动作,每一种思维都是人物心理的真实反映[1]。
话语即为动作,动作即为话语,即使在没有任何动作与语言的场景下,人物的情绪波动也十分强烈,不会受到无动作与语言的限制。
例如,在张爱玲《金锁记》当中,“七巧等要打,又掣回手去,重新一鼓作气道:‘我真打!’抬高了手,一扇子劈下来,又在半空停住了,吃吃笑将起来。
”这一部分的描写中将每句话都变化为动作,将每个动作都变成了话语,将人物的内心情绪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
(二)荒诞手法在西方现代主义中,很多作家都采用了荒诞的艺术表现形式来传递其自身对人生、对社会、对生命的体验与感受。
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中也常常使用荒诞的艺术手法来展现充满悲剧的人生。
在《心经》中,许小寒在青春好年华的时候迷恋上了自己的父亲,丧失了健康正常的爱情。
这一情节是十分荒诞的,但是却又真实展现了作品中人物内心的痛楚与纠结。
在作品《封锁》,中张爱玲将荒诞这一艺术手段展现更加彻底,仅仅在“打个盹”的`时间中男女主人公莫名的陷入了一场假恋当中。
张爱玲及其作品特点
![张爱玲及其作品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cfb3ceac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f3.png)
张爱玲及其作品特点张爱玲(1920年—1995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之一,她以独特的散文风格和犀利的洞察力在文学界崭露头角。
她的作品情感细腻,语言清丽,深刻揭示出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矛盾。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张爱玲及其作品的特点。
首先,张爱玲的作品普遍以女性为主角,呈现出女性独特的心理和体验。
她以抒情的笔调写下了那个时代女性的艳丽而苦涩的生活印象。
作品中常常描绘女性的细腻情感,思考女性的自我价值和社会地位。
无论是《红玫瑰与白玫瑰》,讲述了两位性格截然不同的女主人公的爱情遭遇;还是《倾城之恋》,描述了女主角与三个男人之间复杂的关系,都展现出张爱玲对于女性独特经历的关注。
其次,张爱玲的作品常常通过她精细入微的描写和洞察力,对人性进行深刻的剖析。
她擅长以独特的视角观察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思考,勾勒出人们感情和行为背后的根源。
她的小说作品《闲适》,《小团圆》,《梦》等,都以细腻的笔触和精准的观察,探讨了人性的欲望、自私和追求真实的渴望。
她善于观察人们的日常生活,通过那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揭示出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再者,张爱玲的语言风格清丽、凝练,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
她独有的文学语言,常常带有一种古典的风格,流畅而优美,又不失犀利的锐度。
她善于运用比喻、修辞和暗示,创造了大量富有诗意的形象和场景。
她的作品常常给人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通过独特的视角和优美的句子,使读者产生共鸣和回味。
最后,张爱玲的作品表达了她对于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失望。
她的作品常常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背叛和伤害。
她的小说中充满了令人扼腕的爱情和无奈的希望,她对人性的洞察让人感到沉重和无奈。
她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女主人公李碧华被两个男人争夺,最终无法选择,最终走向悲剧。
这种对于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失望,成为了张爱玲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总之,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以女性视角出发,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矛盾。
分析张爱玲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分析张爱玲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dc5018ff59eef8c75ebfb313.png)
分析张爱玲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一、苍凉的艺术氛围和人物心境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带有苍凉的艺术氛围和人物心境,畸形的时代背景下造就了女性生存的悲剧。
在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中,大多数女性角色的人格和心灵都是被扭曲的,都是一些深受中国封建文化传统营销的平庸小角色。
她用独到的人生领悟和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刻画出女人在旧式家庭中的沉浮,既挖掘出来女性在历史中所遭受的文化和精神的扭曲,也指出女性生存的困境和情感心理。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塑造了一批性格迥异的女性形象,其笔下的女性人物深陷封建意识的影响,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大多数女性都表现出对生活的困窘和不安,展现出了女性的全部弱点以及生存的困境,其目的在于揭示那个年代背景下的女性的生存状态与情感心理。
以张爱玲刻画女性悲剧命运的经典之作《金锁记》为例,其中的人物形象曹七巧出生于小户人家,为了攀龙附凤,嫁入姜家做了二少奶奶,却得不到爱与尊重,导致了她的婚姻悲剧。
后来曹七巧又把这种不幸转嫁到子女身上,亲手扼杀了他们的幸福。
疯狂的欲望使她丧心病狂,丧失了良知和人性。
除了《金锁记》里的曹七巧, 《沉香屑·第一炉香》里的葛薇龙等人也是女性悲剧形象的代表,这些女性人物形象缺乏独立的意识,但是又找不到生活的归宿,没有可以信赖的人,出于对生计的无赖,她们不得不为了谋生费尽心机地为生存而挣扎。
张爱玲的作品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展示着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病态人生。
二、浓郁的市井气息和华丽的人生渴望日子。
例如其作品《等》,就描述了一群无聊的男男女女在候诊时的家长里短,她笔下的每个人物形象都长着一副猥琐的嘴脸,尤其是描写那群长相丑陋的男子时,真的是极尽嘲讽之能事。
虽然张爱玲笔下的人物都是一些俗不可耐的小市民,但是在她的内心深处仍然有着华丽的人生渴望,她还是渴望大舞台,需要华丽的布景。
例如其作品《色·戒》, 其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王佳芝为了革命,不惜以身犯险去勾引汉奸易先生,可是后来刺杀工作还没有完成的时候,她身边的人都开始渐渐地疏离她,她还发现自己爱上易先生。
张爱玲小说写作特色
![张爱玲小说写作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2fe36749312b3169a451a449.png)
张爱玲的小说,表现出在那个衰颓的时代,所独有的悲凉和深刻的苍凉感。
她通过对一系列女性的生存悲剧的描写,给予读者强烈的视觉享受,同时又带来了出人意料的“痛感”。
她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成功,人物的一举一动,甚至当时的场景,都表现了心理的变化,可谓透彻准确。
同时张爱玲对人性和生命也有自己的见解,同时又保持了超然的态度——她用站在高处的视野,鸟瞰人间的争风吃醋,用敏锐又冷酷的笔触描写生活的真实,她笔下的不少人物,都陷在生活的泥潭里不能自拔。
她以一种超然甚至冷酷的笔触,表现了决绝的生活态度和苍凉的视野,带我们走进苍凉惨淡的小说世界。
她的文字可感可触,彻底而坚决。
“如果不嫌拟于不伦,只要把其文的…香港‟改为…上海‟,…流苏‟改为…张爱玲‟,简直是天造地设”——张爱玲的老友,作家柯灵如是说。
那么,张爱玲是怎样的一个女子呢?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1943年她成为职业作家,并以第一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一举成名。
张爱玲虽被评价为“旷世才女”,但她一生曲折坎坷,最后魂断异国他乡。
张爱玲的生平让她始终不能摆脱从内心里流露出来的衰颓时代所独有的悲哀和深刻的苍凉感,这对她小说中悲凉气氛形成了影响。
从小就受到中西文化冲突下的教育,构成了张爱玲中西杂糅的人格。
加之她命运多舛,导致了她的性格也极其矛盾:虽然贵为名门之后,却一生多孤独,还骄傲的声称自己不过是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的文字悲天悯人、通情达理,而她本人却孤僻寡情、与世隔绝、我行我素;她将生活艺术化和享乐化,但文字中却充满了悲凉和贵族没落、世事沧桑、处境逼仄……,因此不论她得人生,还是她得文字,都少不了一种孤独无依的悲伤,和难以把握的失落的凄凉。
张爱玲的作品大多以没落家庭中男女情感、家庭伦理为题材,她以清贞决绝的生活态度,苍凉华丽的视野,奇崛冷艳的雅俗之美,凄绝的笔调,奇妙的意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苍凉的传奇。
论《喧哗与骚动》的艺术特色
![论《喧哗与骚动》的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cfc4b33e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af.png)
论《喧哗与骚动》的艺术特色
《喧哗与骚动》是新古典主义小说家张爱玲的一部杰作,有着丰富的艺术特色。
首先,《喧哗与骚动》采用了虚构的小说形式,将张爱玲的生活经历与情感投射到小说的文字中,以小说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心声,给读者带来诗意的感受。
其次,《喧哗与骚动》有着独特的叙事手法,使用多种叙述方式,如议论、描写、对话、假想等,让小说更加丰富,也更加生动,展现出张爱玲作品中特有的文学艺术特色。
此外,《喧哗与骚动》的文字语言也十分优美,用简洁而又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深刻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状态,让人们能够深入地感受到小说情节的张力和内涵。
最后,《喧哗与骚动》也注重小说内容的现实性,在许多情节中,描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变迁与现实,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社会的现状,以及张爱玲对这一时代的思考与看法。
总之,《喧哗与骚动》的艺术特色十分多样,它不仅具有新古典主义小说的特点,而且还充分体现了张爱玲的个人风格,在当时社会的现实和文学的审美之间,展现出一种极具诗意的艺术魅力。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分析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849ff79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cf.png)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分析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分析读张爱玲的小说,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意象了。
她的意象充满了象征意味,有时一个意象象征了一个人物的一生,甚至整个作品的主题,一个个意象让人目不暇接。
张爱玲用她那才华横溢的如神之笔,营造出了极为强烈的感性世界,在她丰富的意象间游刃有余,加强了作品的寓意。
用意象暗示作品中的叙述视角,张爱玲以人物心理为依托创造出了独属于她的艺术风格。
有时一个意象象征了一个人物的一生,甚至整个作品的主题。
张爱玲用她那才华横溢的如神之笔,创造出了独属于她自己的艺术风格。
张爱玲,现代女作家,笔名梁京。
1921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
其身世颇具传奇色彩,父张志为晚清名臣张佩纶第三子,祖母李菊耦系李鸿章之女。
她七岁开始创作,熟读古典文学名著。
父亲给了张爱玲古典文学方面的启蒙,鼓励了她的文学嗜好;母亲教她英语并在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方面给了她西式的熏陶。
贵族世家的没落、世事的沧桑,形成了她敏感、脆弱、悲观的心理气质。
后来张爱玲又在中西文化交杂的香港接受了大学教育。
因此,张爱玲的文化修养既有满清贵族的豪华,又有西洋文化的时尚,中与西、新与旧的冲突及互渗,自然而然地表露在她的作品之中。
1943年张爱玲回到上海,成为职业作家。
以第一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一举成名。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具有在那个衰颓的时代所特有的悲凉和深刻的苍凉感。
这位天性内敛、不善与人交流的才女,在通俗与先锋、古典与现代之间,创造出了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
张爱玲在她的小说里,站在女性的角度,用非凡的艺术表现力揭示那个时代背景下,女人生存困顿、无奈与苍凉。
对笔下的女性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
我愿意尝试分张爱玲的一花一沙,并以此证明张爱玲的成功。
一、意象手法的巧妙运用张爱玲钟爱的意象很多,即使那些已经包含了一些设定的象征意义的传统性较强的意象,不但营造出了极为强烈的感性世界,还加强了作品的寓意。
张爱玲也能用她那超强的推陈出新能力,将这些意象营构得出神入化。
浅谈张爱玲小说的艺术风格特点
![浅谈张爱玲小说的艺术风格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52a36d0d6bec0975f565e27f.png)
目录一、分析张爱玲小说有哪些艺术风格特点;------------------2二、在主题思想上,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3三、在选材上,张爱玲的作品以言情为主;------------------7四、对人物塑造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把握得极为准确;--------11五、张爱玲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吸引人,总体结构独特;--------16六、结束语;--------------------------------------------11内容摘要张爱玲的文字让您得到视觉享受的同时,又不自觉地会有一种触及灵魂的痛意。
她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将情与理相互融汇贯通。
既有将自我全然投入其中的内心体验,同时又保持了超然的——有时就是冷峻的,甚至就是冷酷的。
同时张爱玲对人性也有自己独到与稳定地把握,技巧方面也都相当圆熟,文字则更趋于化境。
【关健词】:张爱玲小说艺术风格浅谈张爱玲小说的艺术风格特点我喜欢上张爱玲的小说,就是非常偶然的。
在读贾平凹的一篇文章时,里面引用了张爱玲这样一句话:“生命就是一袭华美的睡袍,里面爬满了虱子。
”读到这句话时,我的灵魂被深深地震撼了,能说出如此精妙深刻的语句,一定就是一个目光敏锐、智慧非凡的女子。
这就是她对生命的理解,透彻准确、入木三分、一针见血地道出生存的尴尬与矛盾。
后来认真读了她的作品,竟发现她的文字有一种冷漠、傲然、惨淡与苍凉,可感可触,彻底而坚决。
她用云端里瞧厮杀的傲然与冷漠静观俗世的故事,用敏锐而又冷酷的笔触描写生活的真实。
她笔下的不少人物陷在生活的泥潭里不能自拔,而这恰就是生活的真实。
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甚至几乎病态,在其笔下一览无遗,弥漫着一种浓厚的悲剧色彩。
纵观她的小说,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就是《金锁记》、《倾城之恋》、《传奇》、《流言》、《红玫瑰与白玫瑰》等。
我细读张爱玲的文字,不难瞧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非常独特,本人做以下几方面来剖析张爱玲小水的艺术风格特点有哪些:一、在主题思想上,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张爱玲《小团圆》的艺术特色
![张爱玲《小团圆》的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487c4d19f111f18583d05af6.png)
张爱玲《小团圆》的艺术特色内容摘要:本文从结构、语言、意象、典故、心理描写等方面分析《小团圆》的艺术特色。
文章认为《小团圆》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结构的复杂精巧、语言的繁复精炼、意象的繁多含蓄、典故的丰富贴切、心理描写的细腻等几方面。
关键词:《小团圆》艺术特色品析《小团圆》是张爱玲本人的自传体小说,在《小团圆》中,张爱玲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蓝本,用文学的手法叙述了其传奇的一生。
这部花费了张爱玲后半生精力和心血、断断续续写写改改20余年的小说,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结构的复杂精巧张爱玲的《小团圆》开篇就是“大考的早晨,那惨淡的心情大概只有军队作战前的黎明可以比拟,像‘斯巴达克斯’里奴隶起义的叛军在晨雾中遥望罗马大军摆阵,所有的战争片中最恐怖的一幕,因为完全是等待”,最后一段与第一段一字不差。
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内容的重复,结构的前后呼应,考场如战场比喻的重复运用,不仅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结构,而且渲染了心情的惨淡、气氛的紧张、画面的恐怖,并将整部小说置于一种悲惨、紧张的氛围之中,为全文定下了情感的基调。
《小团圆》结构复杂性的另一个体现是,小说前半部分因、后半部分果,且为了彰显果而对因进行极力的铺垫。
《小团圆》前半部分主要写九莉与母亲蕊秋的关系,母亲蕊秋视九莉为累赘,极少给予九莉渴望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关爱和认同,这种关系即影响了九莉心理、性格、行为、甚至爱情观,又导致九莉童年家庭之爱、亲人之爱的极端缺失;后半部分写由于童年家庭之爱、亲人之爱的极端缺失,当九莉一旦遇到懂她文字、懂她心性、有才又俊朗的邵之雍时,九莉长久以来失落的家庭之爱和亲情之爱全都释放到邵之雍身上。
以至于有了九莉爱情中的激情缠绵,爱情淡漠时的依依不舍,和爱情幻灭后终身对彻骨灵肉缠绵的回味和追忆。
《小团圆》结构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前后呼应的首尾两段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结构,体现在小说前半部分因后半部分果且为了彰显果而对因进行极力的铺垫,还体现在多个时空的交错,过去、现在、未来的频繁穿插,情节的环环相连、似断似续。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分析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adeccb95acfa1c7ab00cc52.png)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分析摘要:张爱玲是我们国家现代文学领域非常有影响力的女作家。
她的文学成就高,同时,她的小说中的语言也独具魅力。
从张爱玲的小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的智慧、才情和敏锐。
而她的语言特色则让我们更加全面的认识到母语在小说中的艺术魅力,感受到她驾驭祖国语言的能力。
本文从张爱玲的小说语言出发,探究其多方面的特色及其形成原因,希望能够从她的小说的语言艺术探究中,更好地展现出张爱玲在文学领域的才华。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语言艺术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位有着张爱玲气质的小说作家。
她的小说,可以说是非常有研究价值的,不论是故事的结构、或是独特的视角、或是独具特色的语言艺术效果等。
和其他作家相比,她的小说语言有着很大的不同,她的是独具优雅且深刻。
可以这么说,张爱玲小说的成功,离不开她高超的语言艺术。
一篇好的小说,它的语言不仅能够在描述事件和人物以外,而且能够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态度的。
而张爱玲的小说语言艺术恰是如此,她在小说中的语言使用可谓是出神入化,富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一、张爱玲的小说的语言特点不同的作家,其语言风格各有不同。
如鲁迅的一般比较冷峻、犀利;沈从文的则是清谈、质朴;钱钟书的则显得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林语堂的也不失幽默机智……同样的,张爱玲的小说语言也有她独特的风格,正是其独特的语言风格,成为她在文学领域获得成功的关键。
其语言特色如下:(一)古典和现代的糅合从张爱玲的出身看,她所在的家庭,是一个走向衰落的官宦家庭,虽然走向了衰落,但是也毕竟是书香门第。
这给了张爱玲很高的文化熏陶的环境。
张爱玲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接触了许多经典作品,而她又尤其偏爱小说。
在阅读时,她一遍又一遍地去分析文章中的故事情节,探究其中的语言风格。
企图在优秀的作品中探究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规律。
在不断地探索中,逐渐积累了许多有营养的写作养分,这些东西,给她以后的写作带来了极大的启发,奠定了她的文学基础。
在众多的优秀作品中,《红楼梦》对张爱玲创作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浅谈张爱玲作品三大特色
![浅谈张爱玲作品三大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592077f5cc175527062208ca.png)
浅谈张爱玲作品三大特色内容提要: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显见的卓越女性作家,她以独特而清晰的思维和犀利而细腻笔触写下了许多作品,影响着后世的人们。
纵观张的小说,不难发现她的作品所具备的“对照思想"、“唯美主义”以及“女性本位主义”三大特色。
关键词:张爱玲对照思想唯美主义女性本位主义张爱玲是我国现代史上卓越的女性作家。
1920年9月30日,张爱玲出生于上海一个没落的封建家族。
父亲是旧社会的纨绔子弟,母亲和姑姑却是崇尚西方文明的新女性。
童年的不幸以及父母双方不同思想观念的冲击使得张爱玲自幼产生出强烈的逆反心理.1939年,她以远东区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伦敦大学远东区的考试,却因为战争改于香港大学就读。
在香港的三年,张爱玲的才情得以自由发挥,香港东西方文化交汇却不调和的色彩和情调给了张爱玲日后的创作无限的刺激和启发.1942年,张爱玲回到了故乡上海,以在《紫罗兰》月刊上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为起点,开始了她职业作家的生涯。
张爱玲一生为世人留下了数不尽的文学财富,除了小说、散文之外,她还也致力于英文写作、剧本创作,她也是中国早期的影评家之一。
晚年的张爱玲还致力于《红楼梦》的考证以及《海上花列传》的译注。
1995年9月,张爱玲在美国洛杉矶逝世,时年75岁。
她笔耕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著作,其中中短篇小说多收录于小说集《传奇》,之后还出版了《半生缘》(由《十八春》改写)、《怨女》(由《金锁记》改写)、《小团圆》,散文多收录于散文集《流言》。
除此之外,还有论著《红楼梦魇》,方言小说译本《海上花开》、《海上花落》以及类似自传的《对照记》。
张爱玲的作品对后世的影响不仅在于她华美但又犀利的文字,更在于她异于其他作家的独特视角和风格。
她作品的背景多为香港和上海,她“熟悉日益金钱化的都市旧式大家庭的丑陋”①,于是用文字将这些纸醉金迷背后的千疮百孔揭露,同时向我们展示出人性黑暗与可怜的一面.“她所提供的,正是处在现代环境下依旧顽固存留的中国式封建心灵的文化错位。
张爱玲作品特点
![张爱玲作品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1f14b82367ec102de2bd895a.png)
一、在主题思想上,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内省、孤傲以及都市人的优越感与孤独感交织起来形成她对时代“荒凉”特色的心理感受。
张爱玲在塑造小说人物形象时无意识地迎合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主人公的美学理论。
这与她的身世密不可分的,张爱玲出生于上海一个封建化和西洋化畸形交织的家庭。
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张爱玲过早的成熟,并形成了她怪异顽强的性格和自立于世的人生态度。
这对其创作心态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
由于她悲凉的家庭经历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着一个个悲凉的传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奇异的风景线。
由于张爱玲社交范围窄,朋友不多,知心者更少。
她沉默寡语,冷眼审视人生,在这样的创作心态支配下,其笔端写出扭曲的人格,变态的灵魂。
把读者逐步引入她营构的苍凉世界,同时,也展示了其小说独特的艺术美。
在那个“肮脏、复杂、不可理喻的现实中”,[2]张爱玲似一颗彗星划下一道美丽的轨道,在浩渺的宇宙瞬间辉煌而过,留下了《传奇》和《流言》,留下了无尽的论说与回味。
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营造了一个阴气森然的世界,男男女女如在鬼蜮进进出出。
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变态,在其笔下一览无遗;情爱的虚假、无爱的婚姻、生命的残酷与脆弱,在其作品中处处可见。
她的整个创作渗透着一种悲凉的阴气。
张爱玲的悲剧意识表现在对人性的探索中,她站在悲哀的基石上冷冷地掀掉华美的生命袍子,露出人性深处的阴暗、自私、虚伪、孤独、冷漠。
通过张爱玲的作品,我们触摸到了“人性恶”的一面,人的灵魂阴暗与丑陋的一角。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苍白、渺小,没有高尚的情操,没有善良的心,也没有质朴、憨厚的性格。
他们在习俗的挤压下沉沦,精神苍白,人与人之间缺乏真情、互助,哪怕是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妯娌叔嫂;他们在物欲、情欲、性欲的倾轧下,人性变得恐怖不堪,令人不寒而栗,他们全是现代社会“病”了的人。
浅析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浅析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ce74e080a0116c175f0e48be.png)
・
浅析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 摘 要 】 张爱玲 是我 国现代 文 学历 史上具有 重要地位 的一位女 性作 家,她 对于 汉语 言的使 用具有 纯熟的技巧 ,结合 了中西 两方 的文化 特点 ,创造 出小说 的新 境界 ,给读者 强烈 的视 觉享 受。张 爱玲 对 于人物 心理 的刻 画具有 自己的特点 , 心理描 写和人物 的动作 、场景结合得 非常 紧密 ,可谓透彻 且准确 ,并且 张爱玲 对 于人 性和 生命 的见解也十分独到 ,用一种超脱 的笔 触来描写现 实生活 ,表 现
有 十 分重 要地 位 的一 位 女 性作 家。 她 的小 说 重点 在描 写男 女之 间只有 单 条线 索,并且 大 部 分都 是按 照时 空 的 先 后 顺 序 来 进 行 故 事 的 结 构 , 因 此 脉 络 清 晰 ,井然 有序 。张 爱 玲 的 小说
了她 对 于 生 活 的 态 度 。
[ 关 键词 】张 爱玲
小说 艺术特 色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2 — 6 9 1 6 . 2 0 1 3 . 0 2 . 0 4 4
张 爱玲 是 我 国现 代 文 学 史上 具 物 之间的距 离。 ( 二 ) 弥漫着 悲剧 色彩 张 爱 玲 的 小 说 ,弥 漫着 浓 重 的 情。 有人 说 张 爱玲 的 小说 题材 过 于 悲剧 色 彩。她 的小 说 笔触 悲凉 ,描 局 限 ,有 人 说她 的写作 技 巧 过于 新 写 的故 事几 乎都 是 悲剧 ,用 一种 近 潮 ,掩盖 了其 它 方面 的描 写 等。在 乎 冷 酷 的笔调 来 叙 述 小人 物 的 悲惨 我 看来 ,张 爱 玲 的小 说 视 角独 特 , 命 运 。纵 观张 爱 玲 的小 说 我们 可 以 风格 迥 异 ,文 字 闪现着 与 其他 作 者 发现 ,张 爱玲 在 创 作 小说 时 ,受到 不 同 的灵 动 之气 ,具 有十 分 强烈 的 了亚 里 士 多德 关于 悲剧 主 人 公 的美 画 面感 ,想 象 力 也十 分 丰 富 ,很 多 学 理 论 影 响十 分 深刻 ,这 可 以从 她 字 句都 堪称 经典。 本 文拟 从 其 艺术 的身 世 中寻 找 到 一丝 根 源。 张爱 玲 特 色 方面对 张 爱 玲 的小说 进 行粗 浅 出 生 在 上 海 ,生 活 在 一 个 受 到 封 建 的分析。 传 统 思 想 和 西 洋 进 步 思 想 共 同 交 织 雅俗 结合的题材 影 响 的 家庭 里 ,由于 父母 离 异 ,母 ( 一 ) 市井气息浓郁 亲 流 落 欧 洲 ,父亲 另 娶后 母 ,这 种 张爱 玲 的小说 题 材 选 取 大 多 为 家庭 环境 使 得 张爱 玲 过于 早 熟 ,并 男 女之 情 ,并没 有 什 么惊 天 动地 的 且 给 了她 在 乱世 中顽 强 自立 的人 生 大 人物 和惊 心动 魄 的故 事 ,描 写 的 态 度 和 性格 ,这 直 接影 响 到 了她 创 是 那个 时 代 中小 人 物 的种 种境 遇 , 作 的心 态。也 使 得在 她 的 作 品 中弥 漫着 浓厚 的悲 剧 色彩 ,成 为 我 国现 她们 为 了在 这个 世界 中安 身立 命 , 不得 不 为 之付 出・ 惨重 的代价 。 比如 代 文学史上 的一朵 瑰丽的奇葩。 《 倾 城 之恋 》中 的 白流 苏 , 《 沉 香 ( 三 ) 延续 了中国旧小说的基调 屑・ 第 一 炉 香 》中的 葛薇 龙 ,她 们 张 爱 玲 的 小说 有一 个 特 点 ,几 出 身贫 寒 ,为 了换 取 物质 的满 足 , 乎 所 有 的小说 都 是 采取 上 帝视 角 来 不得 不以 自己的青春和婚 姻 为代价。 进 行 叙 述 的。 这 种视 角 具 有全 知 全 最终 ,她 们 成 为 了富 家 太 太 ,但 是 能 的特 点 ,是 旧小 说 的特 点 之 一。 她 们 的灵魂 却 早 已经 扭 曲,行 为也 比如 《 沉香 》在 刚 开篇 的时 候 ,她 变得 不 近乎 人 情。 这些 形 象在 张 爱 采 取说 书 人 的 口吻 来 引出 整篇 的故 玲笔 下 写得 十 分生 动 ,显 示 出 了在 事 : “ 请 您寻 出 家传 的霉 率 斑 斓 的 当时 社会 中女性 对 于命 运 的妥 协 和 铜香 炉 ,点 上 一 炉 沉香 ,听 我 说 一 无奈 ,显 示 了命 运 的 多 舛 ,正 因为 段 战 前香 港 的故 事。 您 这一 炉 沉香 如 此 ,作 品 也拉 近 了读 者 与书 中人 点 完 了,我 的故 事 也 该完 了。”在
张爱玲小说特点
![张爱玲小说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de2157bfa45177232f60a2e4.png)
张爱玲是一个别致的女子,她用作品写就了一生的传奇,她的故事里那些鲜活生动的人物,让人欲罢不能,无意间的走近而成为永恒的张迷,她的文字雅俗相触,中西合璧,传统意让与现代的技巧相统一,时隔50年她的作品依旧新鲜,她笔下的人物依然是前精神的,虽然她已远离人世,而她的文字依然在滚滚红尘中徜徉.一、俗与雅的结合,雅至俗时俗亦雅1、作品中浓郁的市井气息张爱玲的小说中没有大人物,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有的是小人物的种种俗欲,为了安身立命,而不得为之的命运。
贫穷的白流苏,葛薇龙;都不得为之的生计而以婚姻,青春为代价,换取物质的满足。
出卖一生,终于成为富有者的梁太太,曹匕巧,在扭曲的灵魂中挣扎。
葛薇龙对衣饰的喜爱,白流苏为长期饭票——婚姻的算计。
梁太太那唯一的乐趣,曹匕巧死守着用青春换来的金钱。
在她笔下那么生动,那么无耐,让我们在摇头叹息之后重又省视自己,自己身上有多少她们的影子,俗拉近了与人物的距离。
她们就在我们身边,张爱玲说:“我喜欢听市声。
比我较有诗意的人在枕上听松涛,听海啸,我是非得听见电车声才睡得觉的。
”2、浓郁的旧小说色彩张爱玲的小说几乎都采取的是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以“说书人”的身份来讲故事。
如《沉香》,第一炉香一开篇就是说书人的口:“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率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听我说一段战前香港的故事。
您这一炉沉香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
”中国旧小说多是单条线索,按时空的先后演变顺序来结构故事。
脉络清晰,井然有序。
张爱玲的小说多市如此,无论穿插多少倒叙,插叙补叙总体线索不变。
例如《倾城之恋》,《封锁》等《金锁记》《十八春》尽管开头使用了倒叙,但文章展开,很自然转为以时空变化为序,以人物性格命运为线的结构。
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依次铺开。
她的小说有无巧不成书,曲折性,传奇性,一波不平,一波又起等传统的旧小说方式。
俗增加了耐谈性。
俗雅——华美后的苍凉。
张爱玲的作品在这俗人俗欲里,又有一丝深层的味道。
张爱玲小说的创作特色
![张爱玲小说的创作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e72bf1e8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b3.png)
张爱玲小说的创作特色
张爱玲小说的基本主题,是对病态人生人性的描写批判和追根溯源。
她对丑陋的人性进行了深刻剖析。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因不幸的婚姻便以极阴暗的心理和极狠毒的手段在子女身上报复,最终把儿女逼成了像她一样的狂人。
张爱玲在描写畸形人生人性并进而追索其根源时,并未仅仅归因于人的本能欲望,而是将探寻的目光投向外部世界——对特定时代文化形态的观照,她揭示出了封建文化的苟且守旧对人心的限制约束和资本主义文化的金钱欲望、享乐原则对人心的腐蚀与扭曲,并由此获得了社会批判与文化批判的价值与意义。
在艺术上,张爱玲成功地融会贯通了传统小说情调、传统小说笔法与现代审美意识、现代艺术技巧,以一种“中西合璧”的艺术风格,建构起堪称一流的现代小说表现形式。
张爱玲对人物的塑造,尤其是对人物心理的开掘,成功地融铸了西方现代派艺术技巧——心理分析、意识流捕捉、潜意识揭秘等,用以对人物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探幽发微。
她的小说意象丰富生动,隐喻繁富巧妙,语言华美、精巧而畅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一)、长袖善舞——高超的写作技巧“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
您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
”(《沉香屑—第一炉香》)1、华美的语言和缤纷的意象——天才之翼(1)、纷繁的意象和出色的描写技巧“卷着云头的花梨炕,冰凉的黄藤心子,柚子的寒香……姨奶奶添了孩子了。
这是他所怀念的古中国……院子正中生了一棵树,一树的枯枝高高印在淡青的天上,像瓷上的冰纹。
长安静静的跟在他后面送了出来。
她的藏青长袖旗袍上有着浅黄色的雏菊。
” (《金锁记》)时至今日,我们应当承认,从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就描写城市生活、人生情感的当代小说作家,很少有人像张爱玲那样能够以其完美圆熟的技术、文字的功力、深刻的人生观、犀利的观察与丰富的想像力,即是以炽烈迸发的才情成就于文坛。
在那个垦荒与洪流的时代,许多作家的文学语言尚处在胡适之、郭沫若自五四时期创造的直抒胸臆的白话诗体,对创作技巧抱着鄙夷的态度,而象张爱玲这样优美畅达、厚积薄发的文字是很少见的。
应当说,张爱玲是避于我们文学发展的潮流之下,向我们展示了文学的另外一些层面的。
上述特点可以说是张爱玲作品呈现的最主要特征,在四十年代即被评论家所承认。
文字表达中,对意象的扑捉,精当的描写,用比喻通感来写情状物以推进情节和烘托人物心理是张爱玲作品最突出的方面。
这其中,包融了她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像力以及对作品写作背景、人物塑造上的经验和总体把握。
这在她的中短篇作品中得到了出色的表现。
如在《沉香屑·第二炉香》中的一段情景描写:“……墙里的春天延烧到墙外去,满山轰轰烈烈开着野杜鹃,那灼灼的红色一路摧枯拉朽烧下山坡子去了。
杜鹃外面,就是那浓蓝的海,海里泊着白色的大船。
” 这里不单是色彩的强烈对照给予观者一种眩晕的不真实的感觉——处处是对照,各种不调和的地方背景,时代气氛,全是硬生生地给搀揉在一起,造成一处奇幻的境界。
这不是客观性的描摹,而是以主观意识和想像加入其中,来对作品主题和人物进行环境映衬和心理烘托,表现出主人公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时模糊的意识和恐惧的心理。
它完全是与作品融为一体,不但起了烘托,而且用于行文的转折(这是主人公在路上的一段情景描写),起到提示和暗示作用。
做为作者初期的创作,象《沉香屑·第二炉香》这一时期的作品显然在意象的扑捉、情景的烘托和情节的暗示上过于看重和强调,有些吵,有较重的刀爷痕迹,但另一方面,却显示出了作者在这一方面过人的能力。
有些描写于细微处见精神,却又起伏跌荡,如虹飞碧落,给人目不瑕接之感。
如《倾城之恋》中一段风的描写:“只有那莽莽的寒风,三个不同的音阶……三条骈行的灰色的龙,一直线向前飞……叫唤到后来,索性连苍龙也没有了,只是三条虚无的气,真空的桥梁,通入黑暗,通入虚空的虚空。
……风停了下来,像三条灰色的龙,蟠在墙头,月光中闪着银鳞。
”(2)、深刻的心理刻划和充满灵性的通感运用张爱玲小说对于人物的心理刻划是非常成功的,人物的举动,对话,背景的移换,甚至光线、气味,都反映出心理的进展。
“每句说话都是动作,每个动作都是说话”④如《金锁记》中童世舫与长安恋爱的一段,完全用眼光、气味和感觉表达出了人物沉浴爱河的心理状态:“两人并排在公园里走着,很少说话,眼角里带一点对方衣裙与移动着的脚,女子的粉香,男子的淡巴菰气,这单纯而可爱的印象,便是他们的栏杆,栏杆把他们与大众隔开了。
空旷的绿地上,许多人跑着,笑着谈着,可是他们走的是寂寂的绮丽的回廊——走不完的寂寂的回廊。
不说话,长安并不感到任何缺陷。
”尤其是女作家在运用通感方式进行描写上有充满着艺术灵性的表达能力,使作品中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如写人的感觉:“七巧眼前仿佛挂了冰冷的珍珠帘,一阵热风来了,把那帘子紧紧贴在她的脸上,风去了,又把帘子吸了回去,气还是没有透过来,风又来了,没头没脸包住她——一阵凉一阵热,她只是淌着眼泪。
”(《金锁记》)这是一个女人情长气短的窒息绝望。
作者把人的感受和心理状态转化为可以感知的行为,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再如一些形象而极具美感的比喻描写成为文章的亮点,使作家的文字具有很强的阅读价值,如:“晴天的风像一群鸽子钻进他的纺绸裤褂里去,哪都钻到了,飘飘拍着翅子。
” (《金锁记》)“振保觉得她完全被打败了,得意至极,立在那里无声的笑着,静静的笑从他的眼里流出来,像眼泪似的流了一脸。
”(《红玫瑰与白玫瑰》)2、自己的文章——于平凡处的写作方法(1)、参差对照的写作手法“……而人生安稳的一面则有永恒的意味,虽然这种安稳是不安全的。
而且每隔多少时候就要破坏一次,但仍然是永恒的。
它存在于一切时代……”“我写作的题材便是这么一个时代,我以为用参差的对照是比较适宜的。
我用这手法描写人类在一切时代之中生活下来的记忆。
而以此给予周围的现实一个启示。
”⑤上述引文是作家自己对创作的认识。
作家根据自己创作的题材选择了认为合适的写作手法,虚伪中有真实,浮华中有素朴,人物在回忆与真实间徘徊。
在今天看来,作家的创作也是相当含蓄而内敛的。
她把精力运用到故事的营造中去,写人物的神态、举止、心理活动,特别是善于抓住人物一刹那的心理变化——欢乐时的一丝苍凉,勇敢时的一丝恐惧,作家把这种心理感受如抽丝般自人物心底抽出,一丝一丝,编织起来,在故事的结尾成为一只蝴蝶——永恒的人性灵魂的翅膀,放飞掉。
正是基于此,张爱玲的小说创作过程从初期纷繁的意象,浓烈的色彩,多人物的长情节逐渐走向淡化,开始追求简单的故事和不着痕迹的作风。
在这一阶段,作家在情节的推动,时间跨度的起转承和上的手法十分高超。
比较长的情节之间是一段类似电影蒙太奇式的切换:“七巧双手按住了镜子。
镜子里反映着的翠竹帘子和一幅金绿山水屏条依旧在风中荡漾着。
望久了,便有一种晕船的感觉。
再定睛看时,翠竹帘子已经褪了色,金绿山水换了一张她丈夫的遗像,镜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
” (《金锁记》)而有些只是一句话:“……露出一座灰色小白房,炊烟蒙蒙上升,鳞鳞的瓦在烟中淡了、白了,一部分泛了色,像多年前的照片。
” (《连环套》)诸如此种的写作手法,使作品呈现出一种宁静、冲淡的美。
同样,张爱玲小说的结局也非常精彩,一两句话的收尾,戛然而止,无尽的余韵在后面延伸。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 (《金锁记》)(2)、营造气氛的高手由于叙述手段和高超的心理描写技巧的运用,张爱玲的作品中几乎可以随时营造出不同的气氛。
作品中的人物在现实背景中随时的“出离”,成为特定情节中的特定人物。
《倾城之恋》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作品中范柳原和白流苏在倾城的乱世之中,一旦两人独处,展开他们感情的“对决”,作家只是几句景物的交待,就让他们成为舞台剧中的演员:“一眼看去,那堵墙极高极高,望不见边,柳原看着她道:…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
‟”3、中西合璧—传统小说语言和意境同现代小说技法的融合借鉴中国古白话小说的语言和意境,是张爱玲小说的特点,也是历来所为人垢病之处。
时至今日,仍然有人对其进行指责,认为这使其作品变得不够扎实,陈腐阴暗。
应该说,这种评价有两个问题值得商榷。
其一,是看这种学习和借鉴是否值得提倡。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旧有的文化体系被否定和粉碎,重新建构,小说家们从西方文学中汲取营养,以现代口语为基础,形成了新的文化语言。
三四十年代是这种语言的成长期,这时从旧的语言中汲取营养,是肯定为文化潮流所不容的。
但即使在新的文学语言成熟的今天,张爱玲作品的语言风格依旧向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否应当向旧的文学语言汲取营养?张爱玲的文学语言直接从古白话小说中汲取材料,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晓畅、生动、传神,一如京剧中的西皮流水调,虽有做作的伊呀声,但一如流水般的宛转动人。
作品中的有些词在当代语言中已经极少使用,如“匝、挫、浑头浑脑”,但不乏恰切妥贴之处。
其二,在评价作家的同时,应该根据其特定的时代和条件,在作家创作的当时,新文学语言并未成熟。
相对而言,作家的文学语言已经相当完美圆熟了。
诚然作家作品中不乏直接照搬和套用古白话小说中的句子,使语言生硬造做,成为恶俗滥调。
但就于整体而言,她的中短篇小说成就已有定论,从一个角度证明了学习和借鉴的成功。
即使在文学语言成熟丰富的今天,张爱玲的文学语言依旧属于佼佼者,这给我们留下了思考和学习的课题。
张爱玲作品中运用、体现出的传统的东方式的意境和情趣,将在其它章节简述。
张爱玲金锁记赏析《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
七巧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
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
"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
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张爱玲在本书中在空前深刻的程度上表现了现代社会两性心理的基本意蕴。
她在她那创作的年代并无任何前卫的思想,然而却令人震惊地拉开了两性世界温情脉脉的面纱。
主人公曾被作者称为她小说世界中惟一的"英雄",她拥有着"一个疯子的审慎和机智",为了报复曾经伤害过她的社会,她用最为病态的方式,"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随心所欲地施展着淫威。
作者将现代中国心理分析小说推向了极致,细微地镂刻着人物变态的心理,那利刃一般毒辣的话语产生了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金锁记》在叙述体貌上还借鉴了民族旧小说的经验,明显反映了类似《红楼梦》之类的小说手法已被作者用来表现她所要表现的华洋杂处的现代都市生活。
我觉得"张爱玲"是一口井--不但是井,且是一口任由各界人士四方君子尽情来淘的古井。
大方得很,又放心得很。
古井无波,越淘越有。
于她又有什么损失?文坛寂寞得恐怖,只出一位这样的女子。
--李碧华深刻的悲剧一个人的世界随着生命的谢幕而结束,可是现实的生活仍在继续,月亮照样升起,照耀着死亡再也无法感知的一切。
从此,月亮在张爱玲的艺术世界中不断出现,君临其中芸芸众生。
今天我们打开《张爱玲文集》,惊喜于其中竟流淌着一条动人的月亮河。
纵观文集,月亮这一意象发展的顶峰当推《金锁记》。
这篇小说里,月亮统领全部的其余意象,显示了故事的悲剧性和悲剧的深刻性。
全篇九处写到月亮,有些蜻蜓点水般一笔带过,有些则浓墨重彩,精雕细琢。
七巧,这个与月亮有关的人在故事的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一出悲剧,她嫁到了富贵人家,可是处处因自己的出身受到歧视;她结婚五年了,有了一对弱小的儿女,可是从未享受过婚姻的幸福;她自以为是地爱上了丈夫的弟弟--三少爷姜季泽,可是平日走马章台的三少爷对她却严叔嫂之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