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 山中访友》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山中访友》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山中访友》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山中访友》。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并能进行适当的解释。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描写和对话,感知和理解人物形象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山中访友》。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对课文中的描写和对话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分析课文内容。

3. 写作法: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山中访友》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全班学生一起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3. 理解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4.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进行深入理解。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描写和对话,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6.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提高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回家后朗读和背诵课文《山中访友》。

2. 选择一个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进行书写练习,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准备下一节课的小组讨论和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活动。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回家后完成的作业,包括朗读、背诵和书写练习。

3. 小组讨论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理解力、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七、教学拓展1. 相关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的文章或故事,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沪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山中访友》公开课教案

沪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山中访友》公开课教案

《山中访友》公开课教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理清思路,整体感知内容。

2、品味重点语句,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品读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心境。

自主学习,探究文章语言的妙点。

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诱导法、组内合作讨论法教学准备:课前分好组确定组长制作PPT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周三我们一起去了白象湾和天平山,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放松了一下心情。

这周三就让我们随着李汉荣,去会会他的“山中的朋友”。

(板书:题目、作者)二、整体感知:1、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最好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读时,(1)把生字词圈画出来,小组内解决。

(2)思考:“我”在山中主要拜访了哪些“朋友”?读时注意划出这些“朋友”明确:作者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雷阵雨、老柏树、小蚂蚁、归鸟老师特意为这些山中的朋友做了幻灯片,大家一起来感受一下他们的靓丽身姿吧!点击出示图片至岩石。

2、这些“朋友”我们平时也常常见到,我们通常称之为自然景物。

(板书:自然景物)这些景物大家喜欢吗?(喜欢)注意听:为了更好地表达出我们的这份喜爱之情,我们把它们称为景物还是朋友?学生思考明确:用朋友称呼山中的景物,更能表现我们对山中景物的喜爱之情,3、过渡:你看!(指着文题在“友”字下加着重号,说)作者李汉荣与我们大家真正是“英雄所见略同”啊!他也用“朋友”称呼山中的景物,突出表现了他对山中景物、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板书:热爱大自然)三、研读与赏析:4、这份热爱之情在文中处处可见。

这得益于作者生动、形象的表达和准确的用词。

比如师非常喜欢第三段文字。

(范读第三段)老师的批注是:从修辞角度讲——这段第一句采用比喻修辞手法,把“古桥”比作“老朋友”,形象地表现了作者与古桥亲密、和谐的关系。

从用词角度讲——这里以第二人称“你”称呼老桥,语气亲切,充满关切与赞美之情。

七年级语文山中访友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山中访友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3)学会欣赏自然美,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礼貌待人的品质。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如何通过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3. 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发挥想象,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本节课学到的词语和句型,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的短文。

2. 学生回家后,找一篇关于大自然的文章,进行阅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通过课堂上的朗读练习,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朗读技巧。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和分析能力。

3. 创新能力:通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想象和创新性表达,评估学生的创新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初中语文《山中访友》的教案

初中语文《山中访友》的教案

初中语文《山中访友》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山中访友》。

(2)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3)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描绘的山中景物和访友的情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创意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山中访友》。

(2)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3)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描绘的山中景物和访友的情景。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通过描绘山中景物表达的情感。

(2)运用想象力进行创意表达。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山中访友》。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3. 生字词卡片。

4. 小组活动准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山中访友》。

(2)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朗读并正确书写。

(2)学生分组进行生字词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 分析课文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分析作者描绘的山中景物和访友的情景。

(2)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 小组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作者是如何通过描绘山中景物表达情感的?(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创意表达(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以口头表达或写作的方式,创作一个关于“山中访友”的情景。

(2)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教师点评并鼓励。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山中访友》。

2. 家庭作业:运用想象力,以写作的方式,创作一个关于“山中访友”的故事。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对问题的思考深度,评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进步。

2. 生字词掌握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七年级语文《山中访友》的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山中访友》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分析并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通过讨论、表达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欣赏美、感悟美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自然景色描写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与自然景色有关的课文,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大自然的感受和经历。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停顿、语气、情感的把握。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总结出课文大意。

(2)每组挑选一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评价、补充。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注意词义、词性、用法等方面的讲解。

(2)分析课文中的自然景色描写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感悟美。

5. 练习巩固:(1)让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练习,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2)选取课文中的片段,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朗读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停顿、语气的把握不够到位。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有待提高,需要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欣赏美、感悟美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初中语文《山中访友》的教案

初中语文《山中访友》的教案

初中语文《山中访友》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如何从文中提取有用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3)懂得珍惜友谊,关心他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2)运用写作技巧,抒发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描绘的山中景色。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自学生字词,理解词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2)引导学生从文中提取有用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巩固知识点。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5. 写作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山中景色的短文。

(2)引导学生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培养写作技巧。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收集有关山中景色的文章,进行阅读欣赏。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运用生字词到实际情景中的能力。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阅读理解能力。

4. 学生的写作水平,以及对情感的抒发。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山中景色,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文中情境,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初中语文《山中访友》的教案

初中语文《山中访友》的教案

初中语文《山中访友》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山中访友》。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掌握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文章的层次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课文,培养批判性思维。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懂得珍惜友情,学会与朋友沟通交流。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真理和美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山中访友》。

(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和主题。

(3)掌握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从不同角度评价课文内容和作者观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与大自然有关的诗词或文章,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2)简介作者李白的背景和作品特点,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词和难点的理解和掌握。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概括每个段落的主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让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分享自己的感悟。

4. 课堂练习:(1)设计相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小练笔,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的表现。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和小练笔,评价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写作能力。

3. 背诵评价:在课堂上或课后检查学生对课文《山中访友》的背诵情况。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山中访友》。

初中语文《山中访友》的教案

初中语文《山中访友》的教案

初中语文《山中访友》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3)分析并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描写,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懂得友谊、珍惜友谊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掌握。

(2)重点词汇和短语的学习。

(3)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2. 教学难点:(1)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2)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3.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山中的景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为进入课文学习做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字典或小组讨论,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情节,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5. 写作练习:(1)让学生以“我的朋友”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收集有关友谊的成语或名言,进行课堂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讨论的表现。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案】沪教版七下山中访友学案设计

【教案】沪教版七下山中访友学案设计

【关键字】教案《山中访友》教案设计教学设想: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人文精神和美的教育,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学生大多数来自落后偏远的农村,虽然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很多,但由于生活经验与视野所限,对写景类的文章,学生大多不能有较深的感知、体验。

再者由于现在的学生去春游、秋游的机会几乎为零,所以要初一学生感知、理解并体会山中的景物之美及美的内涵具有一定的难度。

不过,学生想走向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想与大自然对话的愿望却相当迫切。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这篇文章景物优美、写法独特、感情真挚、语言精彩,对初一学生来说应该是一篇能打动他们的文章,在讲课过程中应着重调动起他们对于美好的自然景物、优美的语言的体验和感悟,让他们进入作者用文字营造的优美的自然世界中。

在教材处理中尽量注意给学生空间和时间去与文本进行充分的接触,在与文本的直接接触中产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进行交流。

注重对文本的体会和感悟。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象美。

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在欣赏和品味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细腻的描写),学习运用。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导读法、点拨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带着美好的心情,迈着轻快的步伐,我来到教室,向学生播放了一首歌曲,让学生进行曲名竞猜。

当歌曲前奏刚开始,许多学生就猜出了歌曲的名字——《朋友》。

山中访友优秀教案分享

山中访友优秀教案分享

山中访友优秀教案分享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山中访友》。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自然风光,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3)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交流的品质。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山中访友》的阅读与理解。

2.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 文章结构的分析,写作技巧的探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山中访友》。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文章结构和写作技巧。

2. 难点:(1)欣赏自然风光,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2)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引导学生进入山中访友的情境。

2.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展示山中风景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访问山中朋友的经历。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山中访友》。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生字词学习:(1)学生自学生字词。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

4. 文章分析:(1)学生分析文章结构。

(2)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写作技巧。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六、教学拓展1. 小组讨论:邀请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自己最喜欢的山中访友故事,并分享原因。

2. 写作练习:鼓励学生以“我心中的山中访友”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表达自己对山中访友的向往和体验。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山中访友》教案 上海五四制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山中访友》教案 上海五四制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山中访友》教案上海五四制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想象、联想、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本文的作用。

2.阅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魅力,领略和欣赏作品展现的自然美。

3.通过学习,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课文提示】1.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联想则是由甲事物的触发,自然想起乙事物的心理过程。

想象和联想追求的不仅是“形似”还要“神似”。

2.拟人,就是把物人格化,即把物当作人来写。

【正音正字】1. 写出下列汉字的拼音,记住每个字的书写要点:栀zhī憔悴qiáocuì湛zhàn禅chán漾yàng2. “和”有几种读音?hé(我和你)hè(和诗)huó(和面、和稀泥)huò(和药)hú(和牌)【积累词语】找出文章中的成语和好词语,并认真抄写:德高望重一去不返返老还童津津乐道患难兄弟【朗读课文】【课文分析】作者把一次山中之旅变成了愉悦的精神之旅。

全文就像一篇美丽的童话,又像一首精巧的小诗。

最精彩的是作者把自己想象成一株树:“我的头发长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全文的层次大意是:第一部分(第1-2段),开篇点题,写“我”一早“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访友。

第二部分(第3-7段),详细描写“我”遍访山中好友。

第三部分(第8段),照应开头,再次点题,写“我”月夜告别山里的好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

本文的写作特点是:①选材详略得当。

课文对老桥、树林等进行详写,而其它部分则略写,即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特别是第5段一句一景,让人目不暇接。

这些看似随手拈来的景物,其实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布局,如山泉、溪流、瀑布、悬崖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表现了山中飞瀑的壮观。

②文章首尾照应。

首尾以“好心情”呼应:出门时“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好风撞个满怀”,而归来时因为相逢诸多好友,它们向“我”问好,给“我”启示,“我”“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山中访友》教学设计沪教版五四制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山中访友》教学设计沪教版五四制
如果有同学讲到第5小节时进行拓展。选择一种景物,或者水果等等仿照第5节的句式:
“你好,”写一段话,要求有丰富的想象力。
3、再讨论作者为什么能写出如此优美的画面呢?
童话般的世界
从表面来看,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联想等手法,描绘出一幅栩栩如生山中景物画,而实际上是作者的好心情,作者的童心和对自然的热爱之心赋予了这些景物以情感。
一、山中访友
课题
一、山中访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学习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
充分朗读课文,指导学生学习写景状物的技巧,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握作者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高尚的审美情操。
古桥——老朋友——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树林——知己——我变成了树;
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浑浊;
小溪——妹妹——唱和小诗;
白云——大嫂——天空的护士,使天空返老还童;
瀑布——大哥——天生金嗓子,无回报地从古唱到今;
悬崖——爷爷——给人清净、无杂念的心境;
云雀——弟弟——纯洁少年,从不说是非;
2、课外延伸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下节课交流。
作业布置
1、抄写并解释词语。
2、假若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写法不限。
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李汉荣
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雷阵雨老柏树归鸟
蚂蚁———小弟弟——患难兄弟;
石头——敲击——时间的回声;

七年级语文《山中访友》的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山中访友》的教案设计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分析并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尊重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2.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和运用。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理解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2. 互动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3. 示范教学法:教师通过朗读、讲解等方式,给学生做示范。

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与大自然有关的课文,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生字词,并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

(2)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

5. 总结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进行拓展延伸。

6. 布置作业:(1)让学生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友谊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题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初中语文《山中访友》的教案

初中语文《山中访友》的教案

初中语文《山中访友》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朗读、感悟来体会文章的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懂得友谊、真诚、善良等美好品质。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乐观向上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学会通过朗读、感悟来体会文章的情感表达。

(3)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朗读等方式,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互动式教学法:采用提问、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4. 情感教学法:通过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自学生字词,并进行小组交流。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回答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课文的情感表达。

(2)分享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七年级语文《山中访友》教案

七年级语文《山中访友》教案

七年级语文《山中访友》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山中访友》。

2. 能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之情。

2. 培养学生对友情的珍视和感恩之心。

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之情。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概述《山中访友》是现代作家巴金所写的一篇散文。

文章以作者在山中访友的经历为线索,描绘了山中的美丽景色和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

2.2 课文重点词语解析访友:指作者去山中拜访朋友。

蜿蜒:形容山间小道的曲折。

瀑布:指山中的瀑布景色。

2.3 课文重点句子解析“山间的景色真是美不胜收,使我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山中美景的赞美和喜爱。

“我沿着蜿蜒的小道访友,一路上欣赏着瀑布的壮观和山花的绚烂。

”这句话描绘了作者在山中访友的经过和所见所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对大自然的认识,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色的兴趣。

向学生介绍《山中访友》的作者巴金及其作品特点。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生通过查找工具书或与同学讨论,解决生字词和句子的理解问题。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第四章:课堂练习4.1 朗读练习学生分组进行朗读练习,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和指导。

4.2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访问朋友的经历的文章。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和指导。

5.1 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和感受。

5.2 课后拓展学生回家后,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

山中访友(沪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山中访友(沪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山中访友(沪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感知内容,品味精妙语言。

2、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学会运用联想、想像的手法。

3、初步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体会作者蕴含的感情并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品质。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展开丰富的想像,理解文章新奇的构思。

[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经过作者动情的叙述,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们也仿佛走到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中,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

正当在与“朋友们”互诉心声之中,作者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真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指导思想]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

文章文质兼荚,适合朗读,因此本教案设计了听读、自读、默读、齐读、指名读等方式,采用以读带讲的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设计]一、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悬测:阅读标题,揣测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大屏幕出示背景及课题。

如果你没读过课文,请展开想像,猜一猜作者到山中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为什么访问他(她)?学生回答,如: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煮茶论诗。

访一位得道的山中僧人——禅悟人生。

访一位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

学生可以大胆想像,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圆其说就行。

教师:可作者拜访的又是哪些朋友?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像,跟随作者走进山林,去会晤“山中众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2、感知内容①认知性朗读(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②感知性朗读(快速默读课文)学生在听读中思考问题:作者拜访了山中的哪些“友”?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生:读到第3节,我们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他们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初中初一语文下册《山中访友》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初一语文下册《山中访友》教案、教学设计
8.教学反思,不断提高: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一个与山水相关的情景,如:“同学们,你们是否曾经去过山林间,感受过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首描绘山中景色的古诗《山中访友》,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世界,领略山水之美。”
3.分析诗句:逐句分析诗句,讲解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4.情境体验: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山中美景,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如:“诗中描绘了哪些山中景色?这些景色给你怎样的感受?”“诗中表现了怎样的友谊之情?你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了这种情感?”
4.设计创意写作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学习《山中访友》,能够体会到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培养自己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学生能够从诗中感受到诗人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学会面对困难时保持坚定信念。
3.学生能够理解诗中表现出的友谊、交往的珍贵,培养自己关爱他人、珍惜友情的品质。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如:“通过学习《山中访友》,我们了解了什么样的山水景色?诗人是如何表达对友谊的珍视的?”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交流对本诗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大自然,培养文学素养。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生字词、背诵诗句,并撰写一篇关于山水之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中访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湛蓝、清澈、唱和、玄奥、德高望重、津津乐道”等词语。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像美。

2.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

德育目标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抓住课文重点词语,理清思路,品味赏析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揣测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1.朗读法。

本文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童趣的散文。

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体会课文的意境,品味文章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联想想像法。

本文的叙述方式独具匠心,运用想像的手法与自然界的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等朋友们互诉心声,动情的叙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展开丰富的想像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体会文章灵气飞扬、新奇丰富的特色。

3.自读点拨法。

本文属自读篇目,课堂教学以学生充分阅读、自由探究为主,教师点拨课文的学习要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学生充分阅读,以悬测揣摩写作意图,速读抓重点词语感知课文,精读探究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教师配乐深情诵读)“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衔向远山远水。

”同学们,这段如溪水畅流栩栩如生、灵气飞扬的精彩景物描写的观照视角新颖、独特,树与“我”融为一体互诉心声,使人耳目一新。

今天我们学习的李汉荣的《山中访友》便是以这样的叙述方式而成文的。

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在作者的引领下走进山林,走进幽谷,走进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去探访山中的众朋友。

设计(二)唐代苦吟诗人贾岛,以“推敲”的诗坛佳话而为人们熟悉,有谁能够背出他的《寻隐者不遇》?(学生背诵:“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作诗人去探访的是一位隐居山林名士,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李汉荣的《山中访友》也是这样的吗?就让我们带着疑问,在作者的引领下,走进山林去看个究竟。

二、感知课文,理清思路1.悬测:文题为《山中访友》,按照惯常的阅读经验判断,作者到山中去寻访友人,那么课文中叙述的友人是这样的吗?请同学们速读全文印证自己的猜测。

学生回答,教师归结:作者所说的山中访友指的是进山看风景,山中朋友指的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落叶、小花、阵雨、蚂蚁、归鸟等自然界的景物。

2.学生轻声诵读,勾画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并利用词典疏解。

投影:(1)注音。

栀子()唱和()禅心()湛蓝()憔悴()逝川()(2)根据词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流水,比喻消逝的时光。

()②精神高度集中,不分散。

()③玄秘深奥。

()④指歌唱时此唱彼和,互相呼应。

()⑤道德高尚,有很高的声望。

()⑥形容有滋味或有兴趣的说道。

()⑦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明确:(1)zhīhèchán zhàn qiáo cuìshì(2)①逝川②凝神③玄奥④唱和⑤德高望重⑥津津乐道⑦憔悴3.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轻声跟读,感知课文内容。

4.学生自由诵读。

课文亲切感人、生动活泼,优美、精彩的语句俯拾皆是。

请勾画标注出喜欢的语句并理解、积累。

语句积累示例:(1)走出门,就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好风撞个满怀。

(2)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3)忽然下起雷阵雨,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喝醉了酒的诗人在云头朗诵。

(4)于是,我轻轻地招手,告别了山里的众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顺便还带回一路月色……5.听读课文录音,(或:指名语感较好的学生美读课文的精彩片断)学生丰富地想像作者动情叙述的充满诗意的画面,尽享童心童趣的童话世界,体会作者的心境。

6.合作研讨:(1)“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

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吗?”本段文字中,对古桥,作者在叙述时人称有无变化?如果有,请揣摩一下变化的原因,并思考变化时应注意的问题。

(2)“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成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

”本段文字作者运用什么手法,将自己写成一棵树,这充分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3)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4)你认为本文突出的艺术特色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1)本段文字中对古桥的叙述人称有变化,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用第二人称,似面对面的倾诉,更亲切自然,更利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请注意使用呼告语,如本段文字中的“德高望重的老桥”。

(2)本段文字作者运用想像的手法,与树木融为一体、与自然融为一体,热爱自然之情。

(3)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用的是拟人化说法。

将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等自然景物看成是自己的山中朋友,将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这样说既使行文生动,又为下文写与景物对话铺垫。

(4)本文突出的艺术特色表现在独具匠心的叙述方式上和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上。

文章的叙述方式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也是每一位读者的,更加感到亲切。

根据表达的需要,还适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更加充分。

本文的想像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也使文笔生动活泼,如溪水畅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

读这篇文章,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会时时为童心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

三、诉心声拓展延伸盐城市的黄海滩涂湿地,又被列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名录,这里生活着丹顶鹤等许多珍稀鸟类。

请结合你对滩涂湿地和丹顶鹤等鸟类的了解,合理想像,说一段与游客互诉心声的文字(或以你熟知的某一处风景为话题)。

学生在说话拟稿时,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照视角的提示。

每小组推举代表在班上交流,师生共同评议。

四、课堂练习1.句段仿写要求:仿照下面的句式(长短句结合,句式整齐),写一段熟悉的景物。

炮声隆隆,震撼大地。

晨星闪闪,迎接黎明。

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

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上;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

2.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第②段中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若换成一般说法,应是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中“我闭上眼睛……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一句写的是眼前的实景吗?为什么?(3)第⑦段中“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喝醉了酒的诗人在云头朗诵”一句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该句侧重写了雷阵雨的什么特点?(4)“像一千个喝醉了酒的诗人”,中国古代文人的许多篇章中都离不开酒,许多文人的名字与酒连在一起,这是一种有趣的文化现象。

请写出你所知道的这样的诗人名字(一位)______________诗文名篇题目(一篇)______________。

(5)第⑦段中“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是______________句式。

(6)第⑧段中“顺便还带回一路月色”交待了什么内容?参考答案:1.略2.(1)进山看景(2)不是。

这是作者身心完全融入大自然后的感觉,写的是想像。

(3)比喻。

该句侧重了雷阵雨的声势。

(4)李白或陶渊明等篇目须与之对应(5)反问(6)返回的时间。

五、课堂小结同学们,自然是美好可亲的,只要我们用心去善待她,正如德国作家歌德在诠释人与自然关系时所启迪人们的,“她在幻影里得着快乐。

谁在自己和别人身上把它打碎,她就责罚他如暴君;谁安心追随它,她就把他像婴儿般偎搂在怀里。

”生活在自然怀里的我们如能以一颗挚真的童心去呵护、关爱她,那么她就会荫庇我们,因为我们是朋友,恰如《山中访友》所描绘的。

六、布置作业阅读文段,完成1~5题。

石榴郭沫若五月过了,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不想再争妍斗艳的时候,有少数的树木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

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

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着实兼备了杨柳之长,而舍去了杨柳之短。

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的花。

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就已经是一种奇迹了。

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剪刀也都剪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单瓣的花虽没双瓣的豪华,但它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刺(英译,一种尖底胆瓶)变为中国式的金罍(殷、周时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

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绣彩,它都是具备着的。

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罍吗?它会笑你呢。

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我本来就喜欢夏天。

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

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有朋友从昆明回来,说昆明石榴特别大,子粒特别丰腴,有酸甜两种,酸者味更美。

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

1942年10月31日1.请写出你所了解的郭沫若的其他作品的名称。

2.用文中的词语描述石榴。

(1)石榴的枝干:______________。

(2)石榴的叶片:______________。

(3)石榴的花:______________。

(4)石榴的骨朵:______________。

3.在夏天,很多花都不再争妍斗艳,石榴却开起花来,这表现了石榴怎样的性格()A.独树一帜,超凡脱俗 B.为秋天的果实不惧炎热C.不惧炎热,美化自然 D.不与世俗同流合污4.石榴是夏天的心脏。

对此,你如何理解?5.本文写于1942年,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本文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诗集《女神》《星空》,话剧《屈原》《蔡文姬》等。

2.(1)奇崛(2)清新(3)陆离、华贵(4)匀称、精巧3.C4.石榴不惧炎热,在夏天开花带给人以美的享受。

5.反映作者对抗战的胜利充满信心,对于美好的生活充满希望。

●板书设计●活动与探究1.到自然中去放飞心灵,与山川草木、花鸟鱼虫对话,你会发现生活中又多了一个朋友,请以“我有一个‘朋友’”为题,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一两个自然的“朋友”,并说说以它为友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