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小古文
![《大禹治水》小古文](https://img.taocdn.com/s3/m/7d241852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63.png)
《大禹治水》小古文一、原文尧舜时,九河不治,洪水泛滥。
尧用鲧治水,鲧用雍堵之法,九年而无功。
后舜用禹治水,禹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禹治水,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二、字词解释1. 不治- 解释:得不到治理。
在文中指九条河流因为洪水泛滥得不到有效的治理。
2. 鲧(gǔn)- 解释:传说中大禹的父亲,他接受尧的命令治理洪水。
3. 雍堵之法- 解释:就是用堵塞的方法。
例如,看到洪水来了,就用泥土、石块等去堵住洪水的来路,但这种方法对于大规模的洪水效果不佳。
4. 禹- 解释:鲧的儿子,接替父亲继续治水,他采用疏导的方法成功治理了洪水。
5. 开九州- 解释:开辟了九州(古代中国的地域划分,一般认为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这意味着他对整个中国的地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规划和建设,让水流可以在不同的区域内合理地流动。
6. 通九道- 解释:疏通了九条河道。
使得洪水有了排泄的通道,而不是四处泛滥。
7. 陂(bēi)九泽- 解释:修筑堤防来围住众多的湖泊。
陂在这里是筑堤岸的意思,这样可以调节湖泊的水量,防止湖水泛滥。
8. 度(duó)九山- 解释:测量九座大山。
禹通过测量大山,了解地形地势,以便更好地规划治水的路线,让洪水顺着山势流淌。
9. 三过家门而不入- 解释: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
这体现了禹一心为公、舍小家为大家的伟大精神。
他忙于治水工程,顾不上回家看望家人。
三、译文尧、舜在位的时候,天下的九条大河都没有治理好,洪水泛滥成灾。
尧任用鲧去治理洪水,鲧采用堵塞的方法,过了九年也没有取得成效。
后来舜任用禹去治理洪水,禹开辟了九州的土地,疏通了九条河道,修筑堤防围住众多的湖泊,测量了九座大山。
禹治理洪水,在外面十三年,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
四、主题思想1. 反映古代人民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智慧和决心- 大禹治水的故事展示了古代人民面对洪水这一巨大自然灾害时,不畏惧、积极应对的态度。
大禹治水的典故
![大禹治水的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9329d406f18583d049645930.png)
大禹治水的典故【出处】《尚书·大禹谟》。
【释义】禹:三皇五帝时中原的领袖。
大禹治理水患为百姓谋福。
【历史典故】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
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音gǔn)。
尧对鲧不大信任。
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了,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9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
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
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
他吸取了父亲的经验教训,采取了疏导的办法,带领百姓开渠排水,疏通江河,兴修水利,灌溉农田。
传说禹在治水的十三年当中,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
第一次,妻子生了病,没进家去看望。
第二次,妻子怀孕了,没进家去看望。
第三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没进去探望。
他一直想着老百姓仍在遭受洪水的祸害,庄稼被淹,房子被毁,于是,三次经过家门都顾不上进去探望家人。
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大禹终于治好了水患,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部落联盟首领。
大禹因为治水有功,就被舜选定为自己的继承人。
舜死后,大禹继任了部落联盟的首领,在他的治理下,部落和平,九州安定。
【成长心语】大禹率领民众,与洪水作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
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更是其强烈责任感的最好体现。
具有责任感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
一个没有责任心、价值感的孩子,将来很难获得成功。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启蒙教师,要培养子女的责任感、事业心,家长首先就要敬业爱岗,有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
大禹治水的故事
![大禹治水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b8f5521f1eb91a37f0115c2f.png)
大禹治水的故事【拼音】dàyǔzhìshuǐ【成语故事】舜统治时,中华大地经常发大水,禹上书给舜要求负责治水工作,说:“先父用堰障法治水没有收到成效,我要用疏导法治水,让水流入大海。
”舜同意让禹负责治水,禹率能工巧匠开凿河道,疏导水流,治水13年终于消灭水患。
【典故】昔日大禹治水,从岷山导出岷江。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6卷【释义】禹:三皇五帝时中原的领袖。
大禹治理水患为百姓谋福。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为民谋福【结构】主谓式【近义词】过门不入【同韵词】图作不轨、瞒神弄鬼、溢言虚美、不失黍絫、美益求美、众星拱北、投畀有北、嫠不恤纬、三尸五鬼、口腹之累、......【年代】近代【成语举例】你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吗?【成语例句】◎从大禹治水至今,除患兴利是治水的主题。
◎大禹治水,以救世英雄的身分传位给儿子启,从而开创了夏朝。
◎村里派他到戏校工作,他便以校为家,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戏校距他家不到1500米,他可以半月、一月不进家门,很有点"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味道,显示出南街人一心为公的良好素质。
◎对,就是解放前的事儿,家里要是有老人你要一问,还是应该知道的。
现在说的这段儿也是如此,都回家去问一问去,有老人应该知道,这叫:“大禹治水”。
很希望老人们长寿啊。
说这大禹治水大伙儿都乐了,说这太早了。
对,太早了。
◎今山西、陕西中间的黄河,古人称作西河。
禹凿龙门是为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得利。
但在大禹那个时代,就当时的生产工具与技术水平,开凿龙门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大禹治水的事迹传至后代,大禹成了治水的代表人物,就把一切与治水有关的事都记到大禹的名下。
小古文《大禹治水》
![小古文《大禹治水》](https://img.taocdn.com/s3/m/2603aa21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1c.png)
小古文《大禹治水》
尧舜时,九河不治,洪水泛滥。
尧用鲧(gǔn)治水,鲧用雍堵之法,九年而无功。
后舜用禹治水,禹开九州,通九道,陂(bēi修筑河岸)九泽,度(duó)九山。
疏通河道,因势利导,十三年终克水患。
一成一败,其治不同也。
译文:
尧、舜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家被淹,房屋被毁。
尧任用鲧来治水,鲧用堵塞的办法,花了很多时间也没有把洪水制伏。
后来舜用禹来治水,禹采取疏导的办法,带领老百姓开通许多州,疏通许多河道,修建许多湖,勘测许多大山,疏通河道,一切顺其自然,13年里,没有发生过任何水灾。
大禹的成功和鲧的失败,就在于治法不同。
大禹治水(古文原文及译文)
![大禹治水(古文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59827ea3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82.png)
大禹治水
尧舜时,九河不治,洪水泛滥。
尧用鲧(gǔn)治水,鲧用雍堵之法,九年而无功。
后舜用禹治水,禹开九州,通九道,陂(bēi修筑河岸)九泽,度(duó)九山。
疏通河道,因势利导,十三年终克水患。
一成一败,其治不同也。
——《经典史记》
尧、舜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家被淹,房屋被毁。
尧任用鲧来治水,鲧用堵塞的办法,花了很多时间也没有把洪水制伏。
后来舜用禹来治水,禹采取疏导的办法,带领老百姓开通许多州,疏通许多河道,修建许多湖,勘测许多大山,疏通河道,一切顺其自然,13年里没有发生过任何水灾。
大禹的成功和鲧的失败,就在于治法不同。
大禹治水的课文
![大禹治水的课文](https://img.taocdn.com/s3/m/591f9363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eb.png)
《大禹治水》原文如下: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偪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
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得而食也。
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孟子》娶于涂山。
辛壬癸甲。
启呱呱而泣。
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
今江州涂山是也,帝禹之庙铭存焉。
《华阳国志》围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史记》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
小古文100篇051 《大禹治水》
![小古文100篇051 《大禹治水》](https://img.taocdn.com/s3/m/d3577a8dc281e53a5802ff92.png)
大禹治水
尧舜时,九河不治,洪水泛滥。尧用 鲧(gǔn)治水,鲧用雍堵之法,九年而 无功。后舜用禹治水,禹开九州,通九 道,陂(bēi)九泽,度( dúo)九山。 疏通河道,因势利导,十三年终克水患。 一成一败,其治不同也。
注释:雍:堵塞 陂:筑坝蓄水
开:分划、规划 度:测量;勘测
尧舜 用鲧(gǔn)治水
大禹治水
尧舜时,九河不治,洪水泛滥。 尧用鲧(gǔn)治水,鲧用雍堵之法, 九年而无功。后舜用禹治水,禹开九 州,通九道,陂(bēi)九泽,度 ( dúo)九山。疏通河道,因势利导, 十三年终克水患。一成一败,其治不 同也。
禹开九州,通九道,陂(bēi)九 泽,度( dúo)九山。疏通河道,因 势利导,十三年终克水患。
大禹治水
尧舜时,九河不治,洪水泛滥。尧 用鲧(gǔn)治水,鲧用雍堵之法,九 年而无功。后舜用禹治水,禹开九州, 通九道,陂(bēi)九泽,度( dúo)九 山。疏通河道,因势利导,十三年终克 水患。一成一败,其治不同也。
——选自《经典史记》
尧舜时,九河不治,洪水泛滥。 尧用鲧(gǔn)治水,鲧用雍堵之法, 九年而无功。后舜用禹治水,禹开九州, 通九道,陂(bēi)九泽,度( dúo) 九山。
Hale Waihona Puke 因势利导“因”:顺着 “势”:趋势 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向有利于 实现目的的方向加以引导。
例如:我希望能找出学生的特点,因势利 导,让他们充分发挥所长,得到学习的成 果。
壅堵之法
陂(bēi)九泽 度( dúo)九山
尧用鲧治水 鲧的方法 :
舜用禹治水 禹的方法:
壅堵之法 治水结果 :
开九州,通九道,陂(bēi) 九泽,度( dúo)九山。疏 通河道,因势利导
成语典故-大禹治水
![成语典故-大禹治水](https://img.taocdn.com/s3/m/9ce3837e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a8.png)
一、成语大禹治水二、成语拼音[ dàyǔzhìshuǐ]三、成语释义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古代的汉族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
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
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四、成语出处清沈滕友所写的小说,六十卷,一百二十回。
沈氏按禹所历,参考《真仙通监》、《古岳渎经》、《山海经》等书,敷衍大禹治水的故事。
五、近反义词六、成语故事禹为鲧之子,又名文命,字高密。
相传生于西羌(今甘肃、宁夏、内蒙南部一带),后随父迁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尧时被封为夏伯,故又称夏禹或伯。
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同时也是奴隶社会的创建者。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
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
尧对鲧不大信任。
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
他就偷了天上的土那种土叫息灢能自生自长,天帝知道了,大怒,命令火神将鲧处死,鲧临死前嘱咐儿子“一定要把水治好”。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他带领群众凿开了龙门,挖通了九条河,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
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禹常年脚长年泡在水里连脚跟都烂了,只能拄着棍子走。
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新婚仅仅四天,还来不及照顾妻子,便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
大禹治水的意思_大禹治水的成语解释
![大禹治水的意思_大禹治水的成语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3e9b52c89eb172dec63b7aa.png)
大禹治水成语解释禹:三皇五帝时中原的领袖。
大禹治理水患为百姓谋福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6卷:“昔日大禹治水,从岷山导出岷江。
”成语简拼DYZS成语注音ㄉㄚˋㄩˇㄓˋㄕㄨㄟˇ常用程度常用成语成语字数四字成语感情色彩中性成语成语用法大禹治水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成语年代近代成语近义词过门不入成语例子你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吗?成语故事禹为鲧之子,又名文命,字高密。
相传生于西羌(今甘肃、宁夏、内蒙南部一带),后随父迁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尧时被封为夏伯,故又称夏禹或伯。
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同时也是奴隶社会的创建者。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
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gǔn)。
尧对鲧不大信任。
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
他就偷了天上的土那种土叫息灢能自生自长,天帝知道了,大怒,命令火神将鲧处死,鲧临死前嘱咐儿子“一定要把水治好”。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他带领群众凿开了龙门,挖通了九条河,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
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禹常年脚长年泡在水里连脚跟都烂了,只能拄着棍子走。
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新婚仅仅四天,还来不及照顾妻子,便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
第一次,妻子生了病,没进家去看望。
第二次,妻子怀孕了,没进家去看望。
第三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忍着真心没进去探望。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四川)。
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
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
大禹治水-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治水的寓意-大禹治水的意思
![大禹治水-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治水的寓意-大禹治水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f00686ceec3a87c24028c452.png)
大禹治水-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治水的寓意-大禹治水的意思【成语】大禹治水【拼音】dà yǔ zhì shuǐ【简拼】dyzs【近义词】过门不入【感情色彩】褒义词【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解释】禹:三皇五帝时中原的领袖。
大禹治理水患为百姓谋福【成语出处】昔日大禹治水,从岷山导出岷江。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6卷【成语用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例子】◎从大禹治水至今,除患兴利是治水的主题。
◎大禹治水,以救世英雄的身分传位给儿子启,从而开创了夏朝。
◎村里派他到戏校工作,他便以校为家,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戏校距他家不到1500米,他可以半月、一月不进家门,很有点"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味道,显示出南街人一心为公的良好素质。
◎对,就是解放前的事儿,家里要是有老人你要一问,还是应该知道的。
现在说的这段儿也是如此,都回家去问一问去,有老人应该知道,这叫:“大禹治水”。
很希望老人们长寿啊。
说这大禹治水大伙儿都乐了,说这太早了。
对,太早了。
◎今山西、陕西中间的黄河,古人称作西河。
禹凿龙门是为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得利。
但在大禹那个时代,就当时的生产工具与技术水平,开凿龙门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大禹治水的事迹传至后代,大禹成了治水的代表人物,就把一切与治水有关的事都记到大禹的名下。
【成语故事】舜统治时,中华大地经常发大水,禹上书给舜要求负责治水工作,说:“先父用堰障法治水没有收到成效,我要用疏导法治水,让水流入大海。
”舜同意让禹负责治水,禹率能工巧匠开凿河道,疏导水流,治水13年终于消灭水患。
【产生年代】近代【常用程度】常用。
大禹治水的经典典故
![大禹治水的经典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cc745744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0f.png)
大禹治水的经典典故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古代的汉族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
小编整理了大禹治水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大禹治水的成语故事大禹,他的名字叫文命。
禹的父亲叫鲧,算起来,他还是黄帝的后代。
他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治水英雄。
当尧还在世的时候,中原地带洪水泛滥,无边无际,淹没了庄稼,淹没了山陵,淹没了人民的房屋,人民流离失所,很多人只得背井离乡,水患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
在这种情况之下,尧决心要消灭水患,于是就开始访求能治理洪水的人。
一天,他把手下的大臣找到身边,对他们说:“各位大臣,如今水患当头,人民受尽了苦难,必须要把这大水治住,你们看谁能来当此大任呢?”于是群臣和各部落的首领都推举鲧。
尧素来觉得鲧这个人不可信,但眼下又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于是就暂且将治水的任务委任给鲧。
鲧治水治了九年,大水还是没有消退,鲧不但毫无办法,而且消极怠工,拿国家这一艰巨的任务当儿戏。
后来舜开始操理朝政,他所碰到的首要问题也是治水,他首先革去了鲧的职务,将他流放到羽山,后来鲧就死在那里。
舜也来征求大臣们的意见,看谁能治退这水,大臣们都推荐禹,他们说:“禹虽然是鲧的儿子,但是比他的父亲德行能力都强多了,这个人为人谦逊,待人有礼,做事认认真真,生活也非常简朴。
”舜并不因他是鲧的儿子,而轻视他,而是很快把治水的大任交给了他。
大禹实在是一个贤良的人,他并不因舜处罚了他的父亲就嫉恨在心,而是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
他暗暗下定决心:“我的父亲因为没有治好水,而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我一定努力再努力。
”但是他知道,这是一个多么重大的职责啊!他哪里敢懈怠分毫。
考虑到这一特殊的任务,舜又派伯益和后稷两位贤臣和他一道,协助他的'工作。
当时,大禹刚刚结婚才四天,他的妻子涂山氏是一位贤惠的女人,同意丈夫前去,大禹洒泪和自己的恩爱妻子告别,就踏上了征程。
禹带领着伯益、后稷和一批助手,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走遍了当时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穷乡僻壤,人迹罕至的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大禹治水_翻译_文言文
![大禹治水_翻译_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595d9040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b2.png)
昔者,洪水滔天,浩浩荡荡,泛滥无垠,民生凋敝。
天地异象,水神共工怒触不周山,致使江河横溢,四海为洋。
尧帝忧心忡忡,群臣惶惶,天下百姓苦不堪言。
于是,帝尧询访四方,得贤臣大禹,委以治水重任。
大禹,姓姒,名文命,帝尧之臣,德才兼备,明察秋毫。
禹受命于危难之际,不负众望,毅然决然,投身于治水伟业。
禹之初,巡历山川,访求良策。
他深知水患之因,非一日之故,乃天地造化,山川变迁,人事所累。
于是,他脚踏实地,实地考察,寻根究底,探究水患之源。
禹行千里,跋山涉水,不辞劳苦。
他观察地形,测度水流,了解民生疾苦,倾听百姓心声。
禹心系天下,为民请命,矢志不渝,终成治水大业。
禹治水,以疏导为主,堵塞为辅。
他教民筑堤防,开凿渠道,导引洪水入海。
禹亲临前线,身先士卒,与民同甘共苦,共度难关。
禹治水,重视水土保持。
他教导百姓,植树造林,保护水土,以防洪水再次肆虐。
禹还倡导节约用水,教民灌溉,使农田得以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禹治水,不畏艰险,不惧生死。
他身患重病,仍坚守岗位,直至水患平息。
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忠心耿耿,感人至深。
终于,洪水退去,江河归槽,大地重光。
禹治水成功,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帝尧大悦,封禹为诸侯,赐姓姒,命为夏后氏。
大禹治水,功勋卓著,光照千秋。
他以其无私奉献,坚韧不拔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楷模。
后世子孙,传颂其德,缅怀其功,共筑美好家园。
大禹治水,历经千辛万苦,终成伟业。
他不仅解决了水患,还使天下百姓过上幸福生活。
禹之治水,实为中华民族之幸,亦为后世子孙之福。
夫大禹之治水,非一日之功,乃持之以恒,不懈努力之结果。
今人当效仿禹之精神,勇担责任,奋发向前,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为祖国的美好未来,而努力拼搏。
大禹治水,千古流芳。
禹之精神,永世长存。
愿天下百姓,传承禹之精神,共筑美好家园,共创辉煌未来!。
大禹治水古文注释及原文
![大禹治水古文注释及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75486868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c9.png)
大禹治水原文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偪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
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得而食也。
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娶于涂山。
辛壬癸甲。
启呱呱而泣。
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
今江州涂山是也,帝禹之庙铭存焉。
围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
译文当尧在位的时候,天下还没有治理好,洪水乱流,天下泛滥成灾,草木非常茂盛,禽兽繁殖很多,粮食没有收成,禽兽到处伤害人,遍地是它们的足迹。
尧一个人忧虑这些,选拔出舜来负责全面治理工作。
舜派伯益管理火政,伯益放火烧了山野和沼泽地带的草木,使禽兽逃跑隐藏。
禹又疏浚九河,济水、漯水,使它顺流入海,挖开汝水、汉水,排出淮水、泗水,使它流入长江。
然后中原地区可以耕种打粮食了。
在这个时候,禹八年在外,三次路过家门都不能进去看看,虽然他也想耕种,有可能吗?大禹娶了涂山氏,后来涂山氏生儿子启,启呱呱大哭,禹顾不上照顾孩子,(径直治水,在治水的过程中,)三过家门而不入,务必抓紧时。
禹因父亲鲧治水无功被杀而难过,因此不顾劳累,殚精竭虑,在外十三年,几次经过自己家门也不敢进。
禹统治天下的时候,亲自拿着锹锄带领人们干活,累得大腿消瘦,小腿上的汗毛都磨没了,就是劳苦之人,也没有这样辛苦的。
注释平:平安,安定。
畅茂:繁茂。
登:成熟。
偪:同“逼”,威胁。
中国:古时指中原地区。
举:举拔,选拔。
敷治:普遍治理。
敷:遍。
益:传说是舜时主持火政的官。
掌火:主持火政。
烈:火势猛烈。
这里用作动词,指点燃大火。
焚:烧。
九河:指黄河下游的九条支流。
据记载,这九条河是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絜、鉤盘、鬲津。
大禹治水 课文
![大禹治水 课文](https://img.taocdn.com/s3/m/e816b38b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97.png)
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课文原文、分段及主题《大禹治水》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中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上古时期鲧和禹治水的感人故事,下边整理分享课文原文、分段及主题。
【原文】
大禹治水
很久很久以前,洪水经常泛滥。
大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毒蛇猛兽到处伤害百姓和牲畜,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
洪水给百姓带来了无数的灾难,必须治好它。
当时,一个名叫鲧的人领着大家治水。
他只知道筑坝挡水,九年过去了,洪水仍然没有消退。
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禹离开了家乡,一去就是十三年。
这十三年里,他到处奔走,曾经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
可是他认为治水要紧,一次也没有走进家门看一看。
禹吸取了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取疏导的办法治水。
他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疏通了很多河道,让洪水通过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
洪水终于退了,毒蛇猛兽被驱赶走了,人们把家搬了回来。
大家在被水淹过的土地上耕种,农业生产渐渐恢复了,百姓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段落大意】
全文共三部分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说明了洪水泛滥,人们的生活深受其害,反映出主人公治水的缘由;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讲述了禹治水的经过,禹离开家乡,一去就是三十年,三次过门不入,体现了禹为了治水的辛勤付出和治水的坚定决心;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讲述了大禹终于制服了洪水,赶走了毒蛇猛兽,从此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
【课文主题】
大禹治水历经九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体现了他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也然我们明白了做事情需要顺应自然、因势利导的道理。
大禹治水文言文
![大禹治水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f1d986b7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64.png)
大禹治水文言文大禹治水,古之贤君也。
禹之父鲧,亦治水,然其法不效,洪水泛滥,民不聊生。
禹承父业,立志治水,以解民忧。
禹之治水,不拘一格,因势利导,以疏为先。
其时,洪水横流,泛滥成灾,禹乃周游天下,察水势,观地形,以定治水之策。
禹之治水,非一朝一夕之功,其劳苦功高,历尽艰辛。
禹治水,始于黄河,黄河之水,浩浩汤汤,泛滥成灾。
禹乃凿龙门,开伊阙,导河入海,使水有所归。
黄河之患,由此稍减。
禹又治长江,长江之水,亦泛滥成灾,禹乃疏浚河道,使水畅其流,长江之患,亦得缓解。
禹治水,非独治河,亦治山。
山之水,亦为患。
禹乃凿山开道,使水得下,山洪之患,得以平息。
禹之治水,亦治湖。
湖之水,亦泛滥成灾。
禹乃筑堤围湖,使水不溢,湖之患,亦得平息。
禹之治水,非独治水,亦治民。
禹之治水,民亦随之劳作。
禹之治水,民亦随之受益。
禹之治水,民亦随之安居。
禹之治水,民亦随之乐业。
禹治水,历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心之坚,其志之毅,其行之勤,其功之伟,千古传颂。
禹之治水,非独治水,亦治国。
禹之治水,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禹之治水,功在千秋。
禹之治水,后世称颂,其治水之法,亦为后世所效。
禹之治水,非独治水,亦治心。
禹之治水,心系天下,心忧百姓,心念苍生,其心之大,其心之广,其心之仁,其心之慈,千古传颂。
禹之治水,功成身退,不居功,不自傲,不自满,其德之高,其行之正,其心之谦,其志之坚,千古传颂。
禹之治水,非独治水,亦治世。
禹之治水,世道清明,世风淳朴,世态安宁,禹之治水,功在千秋。
禹之治水,其功绩,非文字所能尽述。
禹之治水,其精神,非言语所能尽表。
禹之治水,其影响,非岁月所能尽磨。
禹之治水,其意义,非历史所能尽记。
禹之治水,千古传颂,万世流芳。
【大禹治水的意思大禹治水的成语】大禹治水的意思禹治水的成语解释
![【大禹治水的意思大禹治水的成语】大禹治水的意思禹治水的成语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840d822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53.png)
【大禹治水的意思大禹治水的成语】大禹治水的意思禹治水的成语解释大禹治水dà yǔ zhì shuǐ[释义]禹:三皇五帝时中原的领袖。
大禹治理水患为百姓谋福[用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成语故事]禹为鲧之子,又名文命,字高密。
相传生于西羌(今甘肃、宁夏、内蒙南部一带),后随父迁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尧时被封为夏伯,故又称夏禹或伯。
是中国第一个王朝__夏朝的建立者,同时也是奴隶社会的创建者。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
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gǔn)。
尧对鲧不大信任。
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
他就偷了天上的土那种土叫息灢能自生自长,天帝知道了,大怒,命令火神将鲧处死,鲧临死前嘱咐儿子“一定要把水治好”。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他带领群众凿开了龙门,挖通了九条河,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
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禹常年脚长年泡在水里连脚跟都烂了,只能拄着棍子走。
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新婚仅仅四天,还来不及照顾妻子,便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
第一次,妻子生了病,没进家去看望。
第二次,妻子怀孕了,没进家去看望。
第三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忍着真心没进去探望。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四川)。
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
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
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
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定海神针。
大禹治水课文原文及赏析
![大禹治水课文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9c07327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50.png)
大禹治水课文原文及赏析
1课文原文
很久很久以前,洪水经常泛滥。
大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毒蛇猛兽到处伤害百姓和牲畜,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
洪水给百姓带来了无数的灾难,必须治好它。
当时,一个名叫鲧的人领着大家治水。
他只知道筑坝挡水,九年过去了,洪水仍然没有消退。
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禹离开了家乡,一去就是十三年。
这十三年里,他到处奔走,曾经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
可是他认为治水要紧,一次也没有走进家门看一看。
禹吸取了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取疏导的办法治水。
他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疏通了很多河道,让洪水通过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
洪水终于退了,毒蛇猛兽被驱赶走了,人们把家搬了回来。
大家在被水淹过的土地上耕种,农业生产渐渐恢复了,百姓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2赏析
《大禹治水》述了鲧和禹治水的故事,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
该事迹也被多数中国古代文献所记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禹治水》教案王琳很久很久以前,洪水淹没了村庄和田野,房屋倒塌了,牲畜被冲走了,庄稼也被冲毁了,人们只好四处逃荒。
见到人们受苦,鲧很着急,就把天上的土偷下来,去堵塞洪水。
这种土叫息壤,能自生自长,永远用不完,可还是堵不住洪水。
天帝知道鲧偷了息壤,大怒,命令火神把鲧处死。
鲧在临死前叮嘱儿子禹“一定要把洪水治好”。
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带领人们开凿了龙门,挖通了九条河,垒起堤坝,把洪水引到东边的大海里。
晚上,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冈,天蒙蒙亮就又出发了。
他的脚长年泡在泥水中,脚跟都烂了,他只好拄着棍子走路。
为了治水,禹三十岁才结婚,在家仅仅住了四天,就告别了妻子。
禹治水十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
洪水终于退了,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禹因此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和英雄。
教学目标1、认识8个二类生字,会写7个一类生字,学习多音字“处”,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句子理解课文,感受大禹的智慧和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从重点词句中体会智慧和奉献。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读通:1、通过课文学习,学生会认生字8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学习多音字“处”。
2、正确朗读文中易错的字词,读通句子。
二、读懂引导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原因和治水的具体做法以及鲧治水的过程。
三、读顺了解文章的行文结构是治水原因——治水过程——治水结果。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你都知道中国古代哪些神话人物?对于大禹你都有哪些了解?2、齐读课题,强调读音“yǔ”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自读课文,看看你对大禹有了怎样进一步的了解,注意读准字音。
出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不认识的字,生字条又没有的,请画上?师板书学生易错词,纠正读音牲畜息壤堤坝叮嘱2、标出自然段序号3、交流对大禹有怎样的了解三、学习课文生词,落实字词目标PPT出示所有一类词和二类词和所有成语,生字带上音节Yǔ chǔ chù záo lěi qiū zhǔ qī róng 大禹处死四处开凿垒起草丘山冈拄着妻子欣欣向荣Hóng yě huāng dǔ sè jǐn xióng洪水田野逃荒堵塞仅仅英雄1、小声自读。
2、指名读。
3、去掉拼音齐读4、学习多音字①多音字“处”,读音,组词,板书,请做笔记②找找有这两个音的句子,请生读一读A很久很久以前,洪水淹没了村庄和田野,房屋倒塌了,牲畜被冲走了,庄稼也被冲毁了,人们只好四处逃荒。
“处”在这里的意思是?(地方)再扩两个词B天帝知道鲧偷了息壤,大怒,命令火神把鲧处死。
“处”在这里的意思是?(处理)扩词③还有个多音字“塞”它还有哪个音?板书,学生批注④读读课文中的句子见到人们受苦,鲧很着急,就把天上的土偷下来,去堵塞洪水。
“塞”的意思是?(塞住了,不通畅)扩词训练⑤完成题单练习一A 春天到处(chǔ chù)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B 周总理每天处(chǔ chù)理许多国家大事。
C 他打开瓶塞(sāi sè)就喝到了里面的饮料。
D 交通堵塞(sāi sè)了,路上一片混乱。
订正题单,其他学生用红笔批改4、学习一类生字(小黑板出示)(1)读一类生字。
(2)给生字“堵”、“荒”扩词,指名扩词,其他学生跟着念两遍。
(3)标注一类生字。
(大写字母,部首、笔画数、扩词)(4)订正,重点题型“雄”的部首是“隹”字部,还有哪些字有“隹”字旁?(谁、准)批注(5)识记生字字形你有什么办法记住堵和塞这两个容易错的字找形近字,批注在书上堵()赛()赌()塞()(6)指导书写观察“野”在田字格中的占位(左右结构,分别在竖中线的左右)师示范写“野”提醒怎样把字写漂亮(里写短点,予写长点)写带头字三、读懂、读顺文章。
再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把一类字、二类字送回课文,把课文读顺,长句子要反复读,做到文通句顺。
(一)读懂第1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知道了什么?(人们去逃荒)2、(板书“逃荒”)“荒”从哪儿知道?小声再读,勾出相关的词语。
淹没倒塌冲走冲毁3、淹没的、倒塌的、冲走的、冲毁的是什么?圈出相关的词,读。
4、生汇报,板书:村庄、田野、房屋、牲畜、庄稼,这就是“荒”,再读。
(前几个句子)5、身处这样的境地,人们怎么做?读最后一个小分句。
突出“只好”,没有办法的办法啊!(二)读懂第2段。
1、指名读2、在人们饱受苦难时谁出现了?(鲧)他做了什么?再读二段,波浪线勾画句子指名读(批注鲧治水)他成功了吗?读3、鲧在临死前对儿子大禹说了什么?齐读鲧是怎样说这番话的?板书(叮嘱)什么叫“叮嘱”?换成“告诉”行不行?为什么生谈再读4、用自己的话说说大禹为什么要治水?指名说①人们吃苦②父亲叮嘱5、那么这两个自然段是在写治水的?(原因)批注分段及段意(三)读懂第3段、第4段。
1、在鲧的叮嘱下,大禹下决心要治水了,他是怎样做的?指名读3、4段其余思考:用波浪线勾画出大禹治水具体的做法?2、那我们再读读这一句批注大禹治水3、3、4段除了写大禹治水的具体做法还写了什么?请男生读剩下的部分指名说:大禹为了治水付出了很多4、3、4段都在写治水的?(过程)板书批注段意(四)读懂第5段1、最后怎样呢?齐读5段这个句子有个四字词,读好“欣欣向荣”放回句中,再读5段2、这段在写治水的?(结果)板书批注段意四、读顺课文,明了结构。
1、根据板书,明了结构(师指着板书引导学生说出结构)2、完成练习,明了结构本文主要讲了由于,,所以大禹决定治水,他改变了父亲的做法,历尽艰险,为治水付出了很多,最后终于。
文章主要从治水、治水、治水三方面进行了介绍。
2、齐读题单。
一课时板书设计:yǔ大禹治水逃荒叮嘱治水原因牲畜村庄田野治水过程息壤房屋治水结果堤坝庄稼叮嘱牲畜人们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对比鲧和大禹做法的句子,从“开凿、挖通、垒起、引到”体会大禹的智慧2、品读重点句“为了治水……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从四个数量词和四个语气词体会大禹的奉献精神。
3、体会“欣欣向荣”的意思,引导学生说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并进行课堂练笔教学过程一、回顾引入齐读课题,课文围绕“治水”写了哪三方面内容?治水原因——治水过程——治水结果二、品读点1——成功是基于“智慧”(一)比较读鲧和大禹治水句子1、齐读句子。
鲧和大禹怎么治水?捧书,读。
2、ppt出示句子,自读。
小声再读鲧和大禹治水的句子,试试看,能把他们的做法读成一个字吗?3、交流,提炼概括指名:堵和引(疏)板书4、引读治水结果。
父子都治水,结果怎样呢?捧书。
鲧治水的结果是……(生读)大禹治水的结果……(生读)板书:成功(二)品读大禹治水的句子,感受大禹的智慧过渡:我们先来看看大禹治水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带领人们开凿了龙门,挖通了九条河,垒起堤坝,把洪水引到东边的大海里。
1、读大禹治水的句子。
2、品大禹治水的方法。
第一步怎么做?读“带领人们开凿了龙门”。
“开凿”什么意思?突出“开凿”读这个句子。
什么是“龙门”?(大峡谷的最窄处,出示图片理解龙门)为什么要开凿龙门?(使洪水流出,不堵塞)突出“龙门”读第二步怎么做?读“挖通了九条河”。
什么是“挖通”?突出“挖通”读这个句子。
“九条河”是刚好挖了九条河吗?古时“九”这个数字代表很多,突出“九条河”再读这个句子。
挖了这么多条河可以使洪水怎样?(流出)这些流出的水可以有哪些作用呢?(灌溉农田,提供饮水)洪水不再危害人类,还可以为人类服务,请再读读这半句。
第三步做了什么?读“垒起堤坝”什么是堤坝?(出示图片,观察堤坝的作用)突出“堤坝”读这句话。
古体的“垒”是这样写的,垒这个字给你什么感觉?(古体的这些圈像堤坝的石头,堤坝很坚固)那该怎么读?指名读,这些垒起的堤坝起到了什么作用(阻挡洪水)突出“垒起”,再读读这半句最后把洪水引到了?引读(东海)3、除了“堵”和“引”鲧和大禹的做法不同,再读读看这两句话,还有什么发现?如果生找不到,师引导“开凿、挖通、垒起、引到”这些事都是谁做的?(大禹和人们)从哪个词看出来的?(带领)而鲧的做法是几个人?(一个人)你感受到了什么?(唯有集所有人的力量,才能让事业走向成功),突出“带领”再读这句话你觉得大禹的成功是因为什么?(方法巧妙;大家力量……)对比鲧的做法,再读大禹治水的句子,从他们的治水中你感受到什么?)孩子可以充分说,再板书:智慧……3、书面练习,感悟大禹治水的智慧练习三:按课文内容填空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 人们了龙门, 了九条河, 堤坝,把洪水东边的大海里。
从大禹的做法中,我体会到了他的。
三、品读“奉献”(一)过渡:方法的问题解决了,群众的力量也汇聚了,大禹治水成功,还因为什么呢?自读三、四段剩下的内容,还有什么发现?“晚上,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冈,天蒙蒙亮就又出发了。
他的脚长年泡在泥水中,脚跟都烂了,他只好拄着棍子走路。
”1、品读第一句读第一句话,齐读,这句知道了什么?生哪儿读出来的?引出“常常”,常常什么意思?突出读“又”知道了什么?突出读2、读第二句齐读,你知道了什么?生引出“长年,只好”突出读(二)大禹为了治水成功承受的不仅是身体的痛苦,还有什么呢?齐读为了治水,禹三十岁才结婚,在家仅仅住了四天,就告别了妻子。
禹治水十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
”1、品读数词①自读,圈出4个数词“三十岁、四天、十年、三次”②通过“三十岁”、“四天”体会奉献理解“三十岁”先请男生来读第一句“为了治水,禹三十岁才结婚,在家仅仅住了四天,就告别了妻子。
”三十岁结婚意味着什么?请同学们先看一段背景资料读《墨子·节用》“男二十而娶,女十五而嫁。
”从这段文字你看到古时男子最晚多大年龄结婚?(20)对,因为古人的平均寿命大体50岁左右,而大禹多大结婚?(30)所以文中用了一个字“才”,圈出,说明?(大禹结婚非常晚,为了治水他付出了太多的时间)再读读这半句,突出“30岁”理解“四天”三十岁结婚已经非常晚了,他在家待了多久?(读:在家仅仅住了四天,就告别了妻子。
)住了几天?(四天)为什么?(治水去)所以作者在四天前面加了个?(仅仅)圈出,说明什么?(时间非常少)对比“三十”和“四”再读读这半句,突出“三十和四天”你知道了什么?(奉献)你觉得大禹奉献了什么?引导孩子说:他把()奉献给了()。
③通过“十年”“三次”体会奉献再来看看第二句,请女生读“禹治水十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
”大禹治水多少年?(十年)再读一遍几次路过家门?(三次)这三次他是怎么做的?读“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
”哪个词该重读?(却)为什么?我们再来看一段资料,了解一下他这3次路过家门为什么不进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