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

合集下载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前言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武汉市面临日益严峻的城市管理和规划问题。

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武汉市政府于20XX年出台了《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XX-20XX)》,旨在构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

本文将对武汉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介绍和分析。

规划背景自20XX年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委书记韩建国提出“修建国家中心城市武汉”的倡议以来,武汉市在城市规划和发展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逐步成为长江中游地区的政治、文化、金融、商贸中心。

但同时,城市交通拥堵、空气质量污染、城市景观破碎化等问题也日益凸显,为此更加需要制定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城市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目标《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XX-20XX)》的总体目标是“建设既具有当代国际化气质又蕴含特有中华文化魅力的特色大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同时注重绿色发展、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吸引国际化人才,持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该总体规划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目标:1.优化城市布局,打造具有特色的功能区:如商务区、文化区、教育区等。

2.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系统建设,缓解交通拥堵状况。

3.建设“智慧武汉”,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智能制造产业和创新产业。

4.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如建设“全域绿化系统”、加强水环境治理等。

市中心区规划市中心区是一个城市的核心,也是武汉市的中心地带。

根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XX-20XX)》,未来市中心区的规划方向是“一带三轴”,即以江汉路商圈为中心,向东北延伸至汉口火车站区域,向东南延伸至万松园区域,向西南延伸至洪山广场区域,并建设一条跨越长江的大型和多层次轨道交通枢纽。

同时,规划重点发展金融、商贸、科技创新和旅游业等行业。

科技城规划武汉市拥有丰富的科研人才和创新资源,为了加强和发展高科技产业,武汉市政府计划建设“光谷科技城”。

该科技城总面积约为200平方公里,包括“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高新技术企业。

武汉城市圈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2019-2035年)

武汉城市圈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2019-2035年)

武汉城市圈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2019-2035年)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9年12月目录第一章发展背景与基础 (5)第一节发展背景 (5)第二节发展基础 (7)第三节发展不足 (9)第四节发展意义 (9)第二章总体发展思路 (12)第一节指导思想 (12)第二节发展定位 (12)第三节发展愿景 (13)第四节发展目标 (14)第三章构建全球领先的航空客货双枢纽 (18)第一节提升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中部国际枢纽地位 (18)第二节打造鄂州国际物流核心枢纽 (20)第三节实现客货双枢纽联动发展 (22)第四章推动临空产业高质量发展 (25)第一节强核产业 (25)第二节促带产业 (27)第三节兴城产业 (28)第四节产业协作 (31)第五章建设生态智慧航空都市区 (35)第一节规划范围划定 (35)第二节总体空间布局 (36)第三节武汉空港核心区产业空间布局 (49)第四节鄂州空港核心区产业空间布局 (54)第六章搭建“三网络四体系”综合交通网络 (60)第一节完善“三网络”交通组织 (60)第二节促成“四体系”多式联运 (62)第七章实现实验区绿色生态发展 (65)第一节构建生态管控框架体系 (65)第二节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65)第三节落实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 (66)第四节营造美好生态发展环境 (66)第八章体制机制创新 (68)第一节构建平台管理机制 (68)第二节优化双机场运行机制 (68)第三节创新开放合作机制 (69)第九章规划保障措施 (70)第一节支持政策 (70)第二节保障措施 (71)前言航空港经济是以航空枢纽为依托,以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支撑,以提供高时效、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为特征,集聚临空属性产业和提升城市功能布局的一种新动能经济。

为更好地落实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湖北省委、省政府依托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和湖北鄂州民用机场两大空港,统筹空港周边发展要素,共同推进武汉城市圈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建设。

【免费下载】浅谈武汉城市圈发展规划

【免费下载】浅谈武汉城市圈发展规划

1.2“中部之中”的区位优势。地处中国中西部的结合部和长江流域的中游, 在中部地区五省中居中心位置。为今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1.3在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中,处在国家二级城市群前列的战略地位。武汉 城市圈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明显低于沿海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 京津冀、辽中南和山东半岛城市群,但在中西部地区各城市群中则处于前列。
2.1.4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长期作为国家粮棉油主产区而形成的较坚实的 农业基础;初步建成了门类较齐全,以钢铁、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轻 纺 为主的现代工业体系;以物流、现代商贸、信息通信、房地产、旅游和文化产 业 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已初具规模。
2.1.5科技教育与智力资源优势。武汉市科教综合实力在全国副省级以上城 市中仅次于北京、上海,居第三位;中部地区人才与智力资源最密集地区,其 中 武汉东湖地区是我国仅次于北京中关村的第二大智力密集区。
开发利用潜力较大;矿产资源中,非金属矿资源丰富,天然气资源开发前景良 好;农副产品资源量大质优;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2.1.3优越的交通通讯区位。武汉历史上是“九省通衢”,现为全国四大铁 路枢纽之一,高等级公路主枢纽,长江中游最大的航运中心,全国第三大通信 业 务指挥调度中心、电信光缆环网的交汇中心。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根保通据护过生高管产中线工资敷艺料设高试技中卷术资配,料置不试技仅卷术可要是以求指解,机决对组吊电在顶气进层设行配备继置进电不行保规空护范载高与中带资负料荷试下卷高总问中体题资配,料置而试时且卷,可调需保控要障试在各验最类;大管对限路设度习备内题进来到行确位调保。整机在使组管其高路在中敷正资设常料过工试程况卷中下安,与全要过,加度并强工且看作尽护下可关都能于可地管以缩路正小高常故中工障资作高料;中试对资卷于料连继试接电卷管保破口护坏处进范理行围高整,中核或资对者料定对试值某卷,些弯审异扁核常度与高固校中定对资盒图料位纸试置,.卷编保工写护况复层进杂防行设腐自备跨动与接处装地理置线,高弯尤中曲其资半要料径避试标免卷高错调等误试,高方要中案求资,技料编术试5写交卷、重底保电要。护气设管装设备线置备4高敷动调、中设作试电资技,高气料术并中课3试中且资件、卷包拒料中管试含绝试调路验线动卷试敷方槽作技设案、,术技以管来术及架避系等免统多不启项必动方要方式高案,中;为资对解料整决试套高卷启中突动语然过文停程电机中气。高课因中件此资中,料管电试壁力卷薄高电、中气接资设口料备不试进严卷行等保调问护试题装工,置作合调并理试且利技进用术行管,过线要关敷求运设电行技力高术保中。护资线装料缆置试敷做卷设到技原准术则确指:灵导在活。分。对线对于盒于调处差试,动过当保程不护中同装高电置中压高资回中料路资试交料卷叉试技时卷术,调问应试题采技,用术作金是为属指调隔发试板电人进机员行一,隔变需开压要处器在理组事;在前同发掌一生握线内图槽部纸内故资,障料强时、电,设回需备路要制须进造同行厂时外家切部出断电具习源高题高中电中资源资料,料试线试卷缆卷试敷切验设除报完从告毕而与,采相要用关进高技行中术检资资查料料和试,检卷并测主且处要了理保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武汉都市发展区1+6空间发展战略实施规划

武汉都市发展区1+6空间发展战略实施规划

武汉都市发展区1+6空间发展战略实施规划编者按: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主城+新城组群'1+6'城市格局",突出抓好工业发展"倍增计划"划定主城和新城组群生态隔离带,界定城市增长边界,防止城市无序蔓延等重要决策部署,依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和《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组织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武汉都市发展区"1+6"空间发展战略实施规划》作为武汉市"十二五"期间新城建设的行动纲领。

本规划文本共七章113条,本刊摘登其中第二、三、四、五、六章内容供大家学习掌握,并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等提供资料依据。

一、总则1 编制背景"十二五"开局年,武汉市进入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复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城市总体规划")和《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主城+新城组群'l+6'城市格局","突出抓好工业发展'倍增计划'","划定主城和新城组群生态隔离带,界定城市增长边界,防止城市无序蔓延"的重要决策,特组织编制《武汉都市发展区"1+6"空间发展战略实施规划》(以下简称"实施规划"),作为武汉市"十二五"期间新城建设的行动纲领,也是下层次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

2 规划指导思想与主要任务实施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抓住当前武汉迈入快速发展期的新机遇,着眼于构建国家中心城市的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立足长远、结合实际,以工业化为动力,推进新城跨越式发展。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国务院关于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10〕24号湖北省人民政府:你省《关于审批〈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请示》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修订后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二、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总体规划》实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做好武汉市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

要按照合理布局、集约发展的原则,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功能,逐步把武汉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

三、重视城乡统筹发展。

在《总体规划》确定的8494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

主城区要依托“两江交汇、三镇鼎立”的自然格局,逐步完善汉口、武昌、汉阳的功能,促进一体化发展。

要加快卫星城镇发展,依托主要交通干线,建成以主城区为核心的多轴、多中心、开放式的城市空间布局,防止城市无序蔓延。

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根据市域内不同地区的条件,有重点地发展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优化村镇布局,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四、合理控制城市规模。

到2020年,主城区城市人口控制在502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50平方公里以内。

根据《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空间布局,积极引导人口的合理分布,避免主城区人口过度集聚。

根据武汉市资源、环境的实际条件,坚持集中紧凑的发展模式,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重视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

五、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要加快公路、铁路、水运和民航等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充分发挥武汉市的全国重要交通枢纽功能。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空间规划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空间规划

目录前言 (1)(一)规划背景 (1)(二)规划范围 (1)(三)规划期限 (1)(四)规划依据、重要指导性与参考文件 (1)(五)工作过程和技术路线 (2)一、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历史进程与现状特征 (5)(一)城市圈概况 (5)(二)城市圈的历史进程 (5)(三)空间格局及基本特征 (8)(四)主要问题 (12)二、国内外区域协调理念与经验借鉴 (15)(一)国外的区域协调发展特点与经验 (15)(二)国内城市群的空间协调规划经验 (18)(三)对武汉城市圈的启示 (22)三、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理念和原则 (23)(一)“两型社会”导向的空间规划理念 (23)(二)空间规划基本原则 (26)四、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28)(一)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28)(二)城市圈空间发展目标 (34)(三)城市圈空间发展战略 (43)专业篇 (48)五、武汉城市圈主体功能区规划 (48)(一)主体功能区规划方案 (48)(二)主体功能分区和发展指引 (50)六、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 (57)(一)城镇发展战略与发展方针 (57)(二)武汉城市圈城镇职能结构 (59)(三)武汉城市圈城镇等级与规模结构 (61)(四)小城镇规划建设指导 (63)(五)农村居民点规划建设指导 (64)七、土地利用规划 (65)(一)土地综合利用的指导思想、任务和目标 (65)(二)主要调控目标 (67)(三)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 (68)八、农业发展空间规划 (72)(一)规划目标 (72)(二)城市圈农业分区发展指引 (72)(三)优势和特色农业基地布局 (75)九、林业发展空间规划 (78)(一)规划目标 (78)(二)林业区划布局 (79)十、水资源综合利用和水利建设发展空间规划 (81)(一)水资源综合利用和水利建设发展思路 (81)(二)水功能区划 (84)(三)适航、适港水域 (86)十一、其他专项规划协调 (87)(一)产业发展规划 (87)(二)综合交通网络布局规划 (90)(三)生态网络规划 (92)综合篇 (96)十二、城市圈空间一体化规划布局 (96)(一)空间发展一体化布局结构 (96)(二)城市圈空间综合分区和发展指引 (99)(三)先导性工程规划指引 (106)十三、重大国土和资源建设、整治与保护工程 (110)(一)城市圈基本农田建设与保护工程 (110)(二)防洪保安体系建设 (112)(三)节水工程建设 (113)(四)饮用水安全保障工程 (114)(五)生态水网和重点水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 115(六)重点流域水土保持工程 (116)(七)水利灌溉建设工程 (117)十四、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规划实施机制与政策创新 (118)(一)综合政策保障机制 (118)(二)规划实施创新机制 (120)(三)规划实施监控机制 (122)附件:各市、有关省直部门修改意见落实情况 (124)(一)各市意见 (124)(二)部门意见 (125)前言(一)规划背景2007年12月,国家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使武汉城市圈进入全国新一轮改革试验的最前沿,为湖北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提供了强大动力。

武汉市城市六环线南段规划方案

武汉市城市六环线南段规划方案

武汉市城市六环线南段规划方案一、背景介绍武汉市是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城市之一,人口众多、经济发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交通状况日益紧张,特别是南部地区。

为了缓解交通压力,提高城市交通效率,武汉市市政府决定规划建设城市六环线南段。

二、规划目标城市六环线南段规划的目标是构建一个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提升南部地区的交通条件,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具体目标如下:1. 缓解南部地区的交通拥堵状况,提高交通运输效率;2. 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方便市民出行和物流运输;3.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促进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4. 提高交通设施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三、规划内容1. 六环线路线规划城市六环线南段的路线规划如下:起点:经济技术开发区终点:汉阳区荟聚湖公园路线概述:城市六环线南段总长约50公里,全线共设5个主要的交通枢纽,包括交通集散中心和地铁站等。

沿线规划建设多条主干道和辅助道路,形成一个完善的道路网络。

2. 交通枢纽规划城市六环线南段的交通枢纽规划包括交通集散中心和地铁站等。

交通集散中心将建设在三阳大道和珞瑜路交汇处,作为重要的枢纽节点,方便市民乘坐公交车、地铁和轻轨等交通工具进行换乘。

同时,交通集散中心还将设置停车场、自行车租赁点等配套设施,提供全方位的出行服务。

地铁站将设置在六环线沿线的重要节点,方便市民出行。

地铁站与交通集散中心相连,实现公交、地铁和轻轨的无缝衔接。

3. 道路网络规划城市六环线南段的道路网络规划包括主干道和辅助道路。

主干道将设置在六环线主线的沿线,宽度为8至10车道,车辆通行能力较高。

同时,为了提高道路的安全性,主干道将设置隔离带、绿化带和人行道,保证车辆和行人的安全。

辅助道路将连接主干道和周边的居民区、商业区和工业区,方便市民出行和物流运输。

辅助道路宽度为4至6车道,车辆通行能力较强。

4. 公共交通规划为了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城市六环线南段将配套建设公交车站和公交线路。

公交车站将设置在主干道和辅助道路的重要节点,覆盖辐射范围广泛,满足市民出行的需求。

(word完整版)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附有高清大图)

(word完整版)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附有高清大图)

(word完整版)武汉市⼟地利⽤总体规划(附有⾼清⼤图)武汉市⼟地利⽤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2-12-12 来源:市局前⾔⼟地是⼈类⽣存和发展的基础。

基于我国⼈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必须贯彻落实"⼗分珍惜、合理利⽤⼟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地制度,统筹⼟地资源的开发、利⽤和保护,提⾼⼟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

根据《湖北省⼟地利⽤总体规划(2006~2020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武汉市⼟地利⽤总体规划⼤纲(2005~2020年)》,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武汉市⼟地利⽤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于武汉市⼟地资源供需状况和未来15年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确定全市2006~2020年⼟地利⽤主要⽬标和控制指标,统筹安排各类各业各地区⽤地,优化⼟地利⽤空间布局,明确耕地和基本农⽥保护、建设⽤地节约集约利⽤、⼟地利⽤⽣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城区⼟地利⽤的管控要求,布局和安排⼟地整治⼯程和重点建设项⽬,提出统筹区域⼟地利⽤的调控政策和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年,2006~2020年为规划期,2010年为近期⽬标年,2020年为远期⽬标年。

《规划》是指导全市⼟地利⽤和管理的纲领性⽂件,是落实⼟地宏观调控和⼟地⽤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统筹各项⼟地利⽤活动的重要依据。

第⼀章总则⼀、指导思想和原则(⼀)指导思想以邓⼩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加快中西部发展和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的战略机遇,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地的根本指导⽅针,统筹区域、城乡、近远期的⽤地需求,协调保障发展、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关系,为加快建设中部地区龙头城市和⽣态宜居滨江城市提供⽤地保障。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一、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现状及态势武汉城市圈国土面积约5.80万平方公里。

据统计2007 年常住人口2987.65万人,占全省的52.5%,统计口径城镇人口1399.17万人,城镇化水平46.8%,按照建设部《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测算,城镇化水平56.6%。

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一般占全省60%左右,是湖北经济和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

综合分析表明,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特征鲜明,基础优势较为突出。

一是武汉城市圈土地类型多样,地域分异明显, 呈“一分山、两分水、三分丘陵、四分平原”的基本格局。

二是水资源优势突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生态、人文资源较具特色。

三是交通区位优越,产业基础较好。

四是城镇布局与经济格局的圈层特征显著,沿长江、汉江以及京珠、沪蓉高速等轴线拓展趋势明显,其中沿沪蓉髙速公路和长江的城镇产业发展轴具有相当的发展优势与潜力。

同时,武汉城市圈整体发户不足的特征也十分显著,面临的挑战也十分突出。

一是总体经济发展处于雏形阶段,城镇密度偏低。

二是城市体系不够完善,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明显。

三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空间布局具有明显的趋同特征,产业集群发展滞后。

四是发展模式粗放,武汉处围城镇发展动力不足。

五是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自然生态保护有待加强。

二、规划理念与发展目标1、空间规划理念“两型”社会建设赋予了武汉城市圈前所未有的艰苦使用命,其本质是要求武汉城市圈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要素集聚能力强、产业布局和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型城市化和工业化道路。

空间是区域发展的载体, 因此,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需要贯彻全新的理念,在空间统筹领域大胆突破和创新,构建新型的空间格局,探索形成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的空间机制。

本次规划突出“两型”社会发展导向,着重体现四大空间发展理念。

即,强调区域一体化的空间整合理念,加强对各类空间要素的统筹,处理好发挥武汉中心城市作用和促进周边城市加快发展的关系,着力提升区域整体功能;突出绿色工业化的空间集聚理念,以发展多层次循环经济空间为切入点,引导工业相对集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空间配置的优化提升,实现产业与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空间协调;贯彻健康城镇化的空间品质理念,发挥武汉城市圈后发优势, 注重城乡建设标准的科学性、空间的集约性、规划的合理性, 坚持环境优先,建设高品质的城乡生产生活空间;坚持生态现代化的空间管制理念,以生态保护为基础,推行科学的分区发展和空间管制,实现资源保护与发展保障的有机结合。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总则1.《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于1982年由国务院批准,修订于1988年,经过十多年的实施,武汉的城市面貌显著改观,旧城改建和新区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规划的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和主要目标已基本实现,城市功能和整体环境得到了相应的改善。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武汉相继被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开放港口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党和国家提出进一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以三峡水利枢纽建设和浦东开发开放为代表的长江沿岸经济走廊加速开发,都标志着武汉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

根据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建设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战略决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要求,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1996—2020年)》为指导,特制定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2.总体规划本着尊重历史,面向未来,立足武汉跨世纪发展的新形势、新格局和新挑战,顺应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战略的指导思想,突出“战略性、超前性、适应性、延续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原则,确定规划的重点内容为:(1)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2)合理引导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城市产业和人口的分布,提高用地集约性;(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主城功能分区,强化主城服务功能;(4)丰富城市文化内涵,保护历史遗存,继承和发扬独特的历史文化名城风貌;(5)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构筑生态框架,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6)完善基础设施系统,提高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实现基础设施的现代化。

3.总体规划期限为1996年至2020年,对若干重大问题展望到下世纪中叶。

近期规划期限为2000年。

中期规划期限为2010年。

4.总体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城镇地区和主城三个层次。

市域规划范围即武汉市行政区域,面积8467平方公里;城镇地区规划范围包括主城、外围7个重点镇及其间的农业和生态用地,面积2256平方公里;主城规划范围以三环路以内地区为主,面积约850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具体划分见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第4部分)。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课程名称:区域规划课程主持老师:周鹏课程参加人员:刘榕代国准屠正伟王滢龚越目录第一章武汉1+8城市圈2012—2015的发展现状 (3)第一节:GDP发展现状 (3)第二节:经济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4)第三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纯收入 (4)第二章武汉1+8城市圈发展背景条件与发展战略 (5)第一节:发展条件 (5)第二节:发展战略 (5)第三章城镇化与城镇体系建设 (6)第一节:城镇体系现状与问题 (6)第二节: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 (6)第三节: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与产业分工 (7)第四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途径与对策 (7)第四章现代农业发展与一体化布局 (7)第一节: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 (7)第二节:现代农业发展思路 (8)第三节:重点发展八大优特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8)第五章旅游业发展规划 (9)第一节:旅游资源评价 (9)第二节:旅游市场潜力 (10)第三节:旅游业发展规划 (11)第六章城市圈交通一体化 (11)第一节:武汉城市圈交通建设现状 (11)第二节:对武汉城市圈现状交通评价 (12)第三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12)第四节:城市圈交通网络结构 (12)第七章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 (12)第一节:生态环境现状 (12)第二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13)第三节:提高环境承载力的途径与对策 (14)第四节:生态示范区建设 (14)第八章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措施 (15)第一节: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 (15)第二节:武汉城市圈建设措施 (16)第三节:推进武汉城市圈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16)第一章武汉1+8城市圈2012—2015的发展现状第一节:GDP发展现状1:GDP总量武汉城市圈成立于2004年,包括武汉市,黄石市,鄂州市,孝感市,黄冈市,咸宁市,仙桃市,潜江市和天门市。

土地面积5.78平方公里,经过数十年的发展,2012年GDP 总量达到12948.58亿元,2013年14574.85亿元,2014年17265.15亿元,2015年18536.40亿元(见图一)。

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

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

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一、城市总体规划1. 明确城市发展定位和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 确定城市规模和空间结构,合理规划功能分区,完善城市布局,提高城市整体形象和品质。

3. 注重城市天际线和城市景观的塑造,突出武汉特色,营造优美的城市景观。

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1.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完善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和设施,满足市民的多元化需求。

2. 注重公共空间的绿化和美化,提高公共空间的品质和舒适度。

3. 强化公共空间的可达性和便捷性,合理设置步行道、自行车道和人行天桥等设施。

三、城市建筑风貌设计1. 注重城市建筑的整体风格和色彩搭配,突出武汉特色和文化底蕴。

2. 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和体量,保持城市天际线的连续性和美感。

3. 推行绿色建筑和节能环保设计,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和使用寿命。

四、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1. 加强城市绿化和生态建设,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和生态环境质量。

2. 推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3. 加强空气质量和水质监测与治理,保障市民的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

五、城市交通与基础设施1. 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布局,提高交通便捷性和效率。

2.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保障市民的生活需求和安全。

3. 推行公共交通优先政策,鼓励市民绿色出行,降低交通拥堵和污染。

六、城市文化与历史遗产保护1. 保护和传承武汉的历史文化遗产,加强对文物、历史建筑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和维护。

2. 弘扬武汉的文化特色和精神价值,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

3. 在城市更新和建设中注重文化传承和创新,营造具有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城市风貌。

七、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1. 加强城市安全管理和防范措施,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和预警机制。

2. 提高市民的安全意识和素质,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应急物资储备。

3. 加强城市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力度,保障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示范点空间布局特征及影响因素

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示范点空间布局特征及影响因素

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示范点空间布局特征及影响因素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示范点是指在武汉城市圈范围内,以农业产业旅游为主要特色,集农业观光、休闲娱乐、农产品体验、农业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旅游景区。

其空间布局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集中分布特征: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空间布局具有集中分布的特点。

武汉城市圈内有大量的农村地区,这些地区因具备农业资源和乡村特色而适宜发展农业旅游。

在这些地区,会集中出现一些大型农业旅游示范点,如主题农场、农业公园等。

这些示范点通过集中分布,可以提高农业旅游的可见度和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

3. 空间组织特征: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空间布局具有良好的组织结构和布局安排。

在空间上,示范点之间存在着相对紧密的联系和互动关系,形成一定的集聚效应。

这种空间组织特征可以提高农业旅游的整体效益,促进农业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流动性,提升农业旅游的整体竞争力。

1. 农业资源分布:农业资源是农业旅游的基础。

武汉城市圈内的农业资源分布情况直接影响着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空间布局。

在农业资源丰富的地区,更容易发展起农业旅游示范点,吸引游客。

2. 交通便捷度:交通便捷度是影响农业旅游示范点空间布局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交通条件可以方便游客的到达,促进农业旅游的开展。

在空间布局时应充分考虑交通便捷度,选择交通便利的地区发展农业旅游示范点。

3. 旅游需求差异:不同区域和不同群体的旅游需求存在差异,这也会影响到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空间布局。

要根据不同的旅游需求,合理规划和布局农业旅游示范点,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4. 政策支持力度:政策支持力度是农业旅游示范点发展的重要保障。

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可以有效地促进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建设和运营,进一步推动农业旅游的发展。

在空间布局上,要充分考虑政策支持力度,选择政策支持力度较大的地区发展农业旅游示范点。

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示范点具有集中分布、平衡分布和良好的空间组织特征。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1. 引言武汉是湖北省的省会,也是中国的中心城市之一,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为了更好地发挥武汉城市的综合优势,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武汉市政府制定了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

本文将从城市圈规划的目标、范围、重点任务以及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阐述。

2. 规划目标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的目标是以武汉市为核心,形成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周边城市的协调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城市群。

具体目标如下:•加快武汉市乡村振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强化武汉市的综合交通网络,提升交通运输效率;•建设创新型城市,推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提升环境质量,促进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推动城市产业升级,提高经济效益。

3. 规划范围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的范围包括武汉市区及其周边的若干城市,主要包括:黄石市、十堰市、宜昌市、襄阳市、鄂州市、荆门市、孝感市、荆州市、黄冈市、咸宁市、随州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

4. 重点任务为实现上述目标,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明确了以下重点任务:4.1 交通网络建设加强武汉市与周边城市之间交通网络的衔接,建设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提升整体交通运输效率。

同时,推动智慧交通系统的建设,提高交通管理水平。

4.2 城市功能提升推动武汉市及周边城市的功能互补和协同发展,建设高等教育、科研、医疗、文化等领域的重点项目,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

4.3 城市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现代制造业、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产业的发展,在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同时,提高产业附加值和创新能力。

4.4 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建设生态城市,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5. 实施策略为实现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的目标,采取综合施策的方法,具体策略如下:5.1 强化政策引导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引导资金和人才流动,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鼓励创新创业,提供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落户。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5、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规划划定4个风貌区、 10个历史地段,保护 290处文保单位和160 处历史建筑,形成三 个层次保护体系。
“八七”会址片 一元路片 青岛路片 江汉路及 中山大道片 农讲所片 洪山片 昙华林片 青山“红房子”

首义片
珞珈山片
历史地段示意图
6、关于综合交通体系
优化港口布局,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将天河机场建成国际性航
■ 市委政研室
■ 市政府研究室
规划实施系统
武汉市土地市场培育及规划对策研究
武汉市城市规划实施机制和法制化研究 基于GIS的武汉市城市用地增长趋势研究
1、重视了前期基础研究工作 修编项目组开展了武汉市历次总规的回顾与评述、城市可建设用 地评价、城市空间结构等18个支撑课题的研究。
28个前期规划研究
18个纲要支撑报告
二、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1、关于城市发展规模
本轮总规对城市人口规模分别采用了五种方法进行
预测。通过比较,最终采纳了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1180
万人。这一规模是在所有方案中控制最为严格的。
规划严格控制主城区规模,将主城区人口控制为502
万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50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城
市建设用地为89.6平方米。
主导风向(东南风)温度图 绿 色 公 共 交 通 走 廊 示 意 图 “两环六楔”生态框架图
五线控制图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图
5、强调了可持续发展,采取了“开放式”空间结构 采取“多轴多心”的空间结构,提高城市空间的开放 性
规划采用基于CFD数字
模拟的城市通风道研究, 采取“轴向+放射”的
空间发展模式和“轴楔
相间”的生态型城市空 间格局,保障了规划的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XXXX-2020)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XXXX-2020)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课题委托单位: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主持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课题参加单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省发展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1.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前言《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在罗清泉省长、周坚卫、李春明两位副省长的直接过问与指导下进行的。

2004 年7 月,武汉城市圈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罗清泉省长的批示,成立了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牵头,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省发展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参加的联合课题组。

《规划》的具体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由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武汉城市圈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

《规划》的集中调研工作从2005 年4 月中旬开始,至5 月底结束。

2005 年7月1日,省政府主要领导听取了课题组工作汇报,并对《规划》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希望。

2005 年10 月初,课题组对各单位承担的《规划》初稿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并提出了修改方案。

2005 年11 月~12 月,城市圈办公室将修改后的《规划》总报告第二稿分送城市圈9 市和30 多个省直有关部门征求意见。

2006 年1~2 月,课题组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并于3 月初再次将修改稿分送城市圈9 市和20 多个省直有关部门进一步征求意见。

在此基础上,于2006 年4 月进行了第三次较大的修改。

2006 年5 月15 日,在湖北省黄冈召开的“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领导小组第三次(扩大)会议”上,罗清泉省长、周坚卫常务副省长、李春明副省长及省政府所属的30 多个厅、委、局负责同志和武汉城市圈所属9 市市长,听取了课题组长所作的《规划》要点汇报。

省领导对《规划》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希望抓紧进一步完善和组织专家论证评审,及时报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

2006 年7 月29 日,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主持,邀请由吴良镛院士、吴传钧院士、邹德慈院士、叶大年院士及陆大道院士等15 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进行了评审,最终结论为:“《规划》基础工作扎实,图文并茂,思路清晰,创新性强,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水平规划研究成果。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目录总则 (1)一、编制背景 (1)二、规划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1)三、规划的依据、期限与范围 (2)第一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规模 (2)一、城市性质 (2)二、城市发展目标 (2)三、城市规模 (3)第二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3)一、市域城镇体系结构 (3)二、市域建设限制分区 (4)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四、市域农业布局 (5)五、市域旅游规划 (5)第三章都市发展区规划 (6)一、都市发展区空间结构 (6)二、东部新城组群 (6)三、东南新城组群 (7)四、南部新城组群 (7)五、西南新城组群 (7)六、西部新城组群 (8)七、北部新城组群 (8)第四章主城区优化调整 (9)一、主城区的主要功能及优化调整原则 (9)二、主城区三镇关系 (9)三、主城区规划结构 (9)四、主城区功能布局 (10)五、旧城更新 (11)六、主城区建设强度控制 (11)七、城市空间复合利用 (12)第五章综合交通规划 (12)一、交通发展目标和策略 (12)二、对外交通 (13)三、都市发展区交通走廊 (14)四、主城区交通 (14)第六章工业及仓储用地布局 (16)一、工业发展目标 (16)三、工业用地布局 (16)四、仓储用地布局 (16)第七章居住用地布局 (17)一、居住发展目标 (17)二、居住用地布局 (17)三、住宅分类建设 (18)四、社区发展 (18)第八章社会事业及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8)一、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原则 (18)二、行政办公设施 (18)三、商业服务设施 (18)四、金融博览设施 (19)五、文化设施 (19)六、体育设施 (20)七、医疗卫生设施 (20)八、教育科研设施 (20)九、社会福利设施 (21)十、特殊公共设施 (21)第九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21)一、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原则和目标 (21)二、市域生态框架体系 (22)三、城市园林绿地系统 (22)四、环境污染综合治理 (23)第十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24)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原则 (24)二、城市总体格局保护 (24)三、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它历史遗存保护 (24)四、历史地段的保护 (25)五、城市风貌保护区的保护 (26)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6)七、城市景观建设 (26)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27)一、土地资源 (27)二、水资源 (28)三、综合能源 (28)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29)一、原则与目标 (29)二、给水 (29)三、雨水 (29)五、供电 (30)六、燃气 (30)七、集中供热、制冷 (31)八、信息网络与邮政通信 (31)九、环卫 (32)第十三章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32)一、目标及总体防护要求 (32)二、防洪 (32)三、消防 (33)四、人防 (33)五、抗震及地质灾害防治 (33)六、气象灾害预防 (33)七、综合救灾 (34)第十四章近期建设与发展 (34)一、近期建设发展目标 (34)二、近期建设重点 (34)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35)四、综合交通建设 (35)五、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36)六、生态环境和绿地系统建设 (36)七、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 (37)八、村镇建设 (37)第十五章规划实施 (37)附则 (38)本规划是武汉市第7轮总体规划,上一轮是1996-2020。

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武汉城市圈国土空间规划招标(采购)公告

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武汉城市圈国土空间规划招标(采购)公告

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武汉城市圈国土空间规划招标(采购)公告武汉城市圈国土空间规划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网上获取,获取服务电话(略)获取招标文件,并于2021年07月02日09点30分(北京时间)前递交投标文件。

一、项目基本情况1、项目编号:ZSHJ-WHS-FW-2021-7022、采购计划备案号:J21064539-41873、项目名称:武汉城市圈国土空间规划4、采购方式:公开招标5、预算金额:300(万元)6、最高限价:300(万元)7、采购需求:武汉城市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8、合同履行期限:详见第三章采购需求9、本项目(是/否)接受联合体投标:是10、是否可采购进口产品:否11、本项目(是/否)专门面向中小微企业:否二、申请人的资格要求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即:(1)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2)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3)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4)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5)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2、单位负责人为同一人或者存在直接控股、管理关系的不同投标人,不得参加本项目同一合同项下的政府采购活动。

3、为本采购项目提供整体设计、规范编制或者项目管理、监理、检测等服务的,不得再参加本项目的其他招标采购活动。

4、未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未被列入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

5、落实政府采购政策需满足的资格要求:(无)6、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无)三、获取招标文件1、时间:2021年06月11日至2021年06月18日,每天上午09:00至11:30,下午13:30至17: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2、地点:网上获取,获取服务电话(略)3、方式:供应商获取采购文件可通过登录武汉市政府采购电子交易系统(略)直接获取,流程如下:(1)未注册账号的供应商,请先完成系统账号注册,经审核通过后再办理CA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一、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现状及态势武汉城市圈国土面积约5.80万平方公里。

据统计2007年常住人口2987.65万人,占全省的52.5%,统计口径城镇人口1399.17万人,城镇化水平46.8%,按照建设部《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测算,城镇化水平56.6%。

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一般占全省60%左右,是湖北经济和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

综合分析表明,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特征鲜明,基础优势较为突出。

一是武汉城市圈土地类型多样,地域分异明显,呈“一分山、两分水、三分丘陵、四分平原”的基本格局。

二是水资源优势突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生态、人文资源较具特色。

三是交通区位优越,产业基础较好。

四是城镇布局与经济格局的圈层特征显著,沿长江、汉江以及京珠、沪蓉高速等轴线拓展趋势明显,其中沿沪蓉高速公路和长江的城镇产业发展轴具有相当的发展优势与潜力。

同时,武汉城市圈整体发户不足的特征也十分显著,面临的挑战也十分突出。

一是总体经济发展处于雏形阶段,城镇密度偏低。

二是城市体系不够完善,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明显。

三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空间布局具有明显的趋同特征,产业集群发展滞后。

四是发展模式粗放,武汉处围城镇发展动力不足。

五是环境形势依然严峻,自然生态保护有待加强。

二、规划理念与发展目标1、空间规划理念“两型”社会建设赋予了武汉城市圈前所未有的艰苦使用命,其本质是要求武汉城市圈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要素集聚能力强、产业布局和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型城市化和工业化道路。

空间是区域发展的载体,因此,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需要贯彻全新的理念,在空间统筹领域大胆突破和创新,构建新型的空间格局,探索形成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的空间机制。

本次规划突出“两型”社会发展导向,着重体现四大空间发展理念。

即,强调区域一体化的空间整合理念,加强对各类空间要素的统筹,处理好发挥武汉中心城市作用和促进周边城市加快发展的关系,着力提升区域整体功能;突出绿色工业化的空间集聚理念,以发展多层次循环经济空间为切入点,引导工业相对集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空间配置的优化提升,实现产业与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空间协调;贯彻健康城镇化的空间品质理念,发挥武汉城市圈后发优势,注重城乡建设标准的科学性、空间的集约性、规划的合理性,坚持环境优先,建设高品质的城乡生产生活空间;坚持生态现代化的空间管制理念,以生态保护为基础,推行科学的分区发展和空间管制,实现资源保护与发展保障的有机结合。

2、空间发展目标规划提出武汉城市圈整体发展要体现三个目标定位,即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和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先行区域,富有活为和竞争力的区域联合体。

到规划期末,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新型工业基地和科教创新基地、中部地区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特色农业区,进而成为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生态优美、城乡融合、文明开放的核心区域。

规划预测到2020年,武汉城市圈将率先在湖北省和中部地区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基本现代化;人均GDP接近6万元,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相应,城市圈总人口将达3340万左右,城镇人口2335万左右,城镇化水平70070左右。

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规划制订了四大类、26项空间发展指标,以体现空间规划的引导与控制要求。

三、空间发展总体结构与布局1、空间发展战略和总体结构基于武汉城市圈的空间发展态势和目标,规划提出空间发展的四个战略,即空间集约化开发战略,通过进一步提升以三镇为核心的大武汉都市区的发展和加强武鄂黄的一体化发展,并大力促进以武汉为中心,向北、西、南三个方向的城镇产业轴发展,引导人口和产业向空间主骨架集中,形成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的极核效应和通道效应,实现整个区域的高效有序发展;区域发展交通先导战略,通过强化武汉国家级交通枢纽建设和构建武汉城市圈公路网、铁路网、水运网,带动二级城市交通物流节点发展,加快形成武汉城市圈“一小时交流圈”和2小时影响圈,促使武汉城市圈发展的区位优势尽快向经济优势转化;产业空间集群化战略,通过加强武汉的汽车、钢铁、石化和高新技术等主导产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带动武汉和周边地区产业链式分工,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增强区域发展的整体实力;生态空间网络化战略,通过大区域的生态保育和跨区域的生态网络建设,强化武汉城市圈的自然山水特色,调控区域生态结构,形成武汉城市圈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总体格局。

以此为指导,构建武汉城市圈“一核一带三区四轴”的区域发展框架和“一环两翼”的区域保护格局。

一核,即作为城市圈发展极核的武汉都市发展区。

一带,即以武汉东部组群、鄂州市区、黄石市区、黄冈市区为主体,共同构成的武鄂黄城镇连绵带,这是武’汉城市圈城镇化的主体和核心密集区。

三区,即西部仙潜天、西北孝应安、南部成赤嘉3个城镇密集发展协调区,成为武汉城市圈的重要支撑。

四轴,即以武汉为起点,以交通为导向、以城镇为依托、以产业为支撑的4条区域发展轴,以此促进产业空间集聚,成为区域发展的脊梁。

一环,即围绕一核的城市圈区域生态环,主要由梁子湖、斧头湖一西凉湖、涸汊湖、野猪湖一王母湖地区、涨渡湖等大型湿地板块串连形成。

两翼,即以大别山脉和幕阜山脉为基础的生态区域,是武汉城市圈的重要生态屏障,在水土涵养、资源保护、气候调节和区域生态稳定性维护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次规划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三规协调”的布局思路,在空间上协调落实城镇建设、产业园区、农林生产区、各类保护用地、交通与重大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形成城市圈城乡空间的总体布局。

2、主体功能区规划布局根据各县、市、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形成武汉城市圈主体功能区规划方案。

其中,重点开发区域包括各市中心城区,京广铁路一京港澳高速公路、长江一沪汉渝高速公路、汉十高速公路、以及京九铁路沿线部分县市区城区,是武汉城市圈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优先地区。

限制开发区域包括1个国家级限制开发区域和2个省级限制开发区域。

要在保护和发挥生态功能的前提下,适度发展有当地特色的现代农业、旅游业、农林特产品加工业、物流、医药产业以及其他生态型产业。

禁止开发区域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

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的开发活动,引导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实现污染物“零排放”,提高环境质量。

3、城乡居民点规划布局规划分为城市圈核心城市(即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即黄石)、地区性中心城市(即鄂州、黄冈、孝感、成宁、仙桃、潜江、天门、麻城等8市)、县(市、区)中心城市(包括汉川、红安、前川等24个城关镇)、新沟等40个重点镇和334个一般镇等6个等级。

到2020年,形成规模序列合理、“一超一特七大十二中”为主导的城镇体系结构。

同时,突出重点镇建设,按照商贸流通型、交通枢纽型等不同类型,引导小城镇加快发展,培育发展特色产业;适度开展迁村并点,促进中心村建设发展。

4、二、三产业空间布局依托沿长江和沿京广两条国家一级经济发展带,强化以武汉为中心向外辐射的东向、西向、西北、西南4条产业空间聚集带,集聚产业发展区和综合性的工业城镇,以此引导主要产业链(集群)的空间选择,着力完善和延伸六条重点产业链,壮大五大产业集群。

同时,推进金融、商贸市场、物流、旅游等重点服务业的空间整合。

5、农业发展空间布局重点建成六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八大特色产品基地,促进其进一步上规模、上档次,提高市场化程度,并形成相适应的加工布局,建成一批有实力、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6、林业发展空间布局在城市圈内规划形成包括大别山水土保持和工业原料林区、平原农田防护和工业原料林区、鄂东丘陵平原工业原料、果树林区等林业空间重点发展区和包括湿地保护及城市环境保护林区、幕阜山低山丘陵工业原料及油料林区的林业空间辅助发展区。

7、综合交通网络布局按照“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构筑武汉城市圈一体化交通体系,建成以武汉为主枢纽,开放式、多样化、网络化,高效快捷的城市圈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

重点加强城际公交发展,强化以武汉为核心的一小时交通圈建设,促进城市圈城镇连绵、带的形成。

同时大力发挥武汉城市圈水运优势,强化武汉城市圈作为中部地区综合性交通枢纽的地位。

8、生态网络布局基于区域生态格局以及城镇发展状况,以山脉、水系为骨干,以山、林、江、湖为基本要素,构建“一线、两带、五核、网状廊道”的区域生态框架。

高效利用水资源,建设完善水系连通网络、水利安全防护网络和水资源调配网络。

9、土地综合利用与保障探索经济高效、资源集约、保障有力、环境友好的土地利用体系,保证年均经济增长100-/o所需要的合理用地需求,到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控制为9. 95万公顷,年均增量0.663万公顷。

全面推进土地整理重大工程,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面积约6万公顷。

四、规划实施指引和保障措施l、综合分区发展规划指引结合城市圈内经济、资源、环境要素实际,将城市圈划分为7个产业协作、功能互补、生态共建和设施共享的综合功能次区域。

分别为:武汉都市发展区、东部沿江城市与产业集聚区、仙潜天城市与高效农业发展区、咸赤嘉城市与水域经济发展区、孝应安城市与生态农业发展区、大别山生态保护与绿色经济发展区、幕阜山生态保护与绿色经济发展区。

其中,武汉都市发展区和东部沿江城市与产业集聚区定位为武汉城市圈城市功能的主要集聚区和城市空间的重点拓展区。

要妥善处理快速城市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强化交通导向的发展和土地的集约利用,率先形成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的空间发展格局。

仙潜天、咸嘉赤、孝应安三个城镇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区,要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注重区域经济、产业、城镇建设协调发展和合理的环境容量控制,形成独具特色的发展格局。

大别山和幕阜山生态保护区应体现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优先的要求,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严格控制各类生产性开发活动的形式、强度、规模和范围,在保护和发挥生态功能的前提下,适度发展各类生态型产业。

2、先导性工程规划指引按照城市圈空间发展策略,规划提出8个重点实施的先导性工程建议,即大武汉新港、大武东(武鄂黄)循环经济发展区、武汉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大武汉新区和鄂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梁子湖区域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以及特色农林产业化发展示范工程和新能源建设工程,以实现武汉城市圈在“两型”社会建设中规划落地的战略部署。

其中,大武汉新港以阳逻港为核心,通过整合武汉至鄂州、黄冈的港口资源,配套建设发达的交通物流设施,建成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中国腹地最大的国际口岸和功能配套、城镇群聚的强大港口腹地经济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