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培兰《组织行为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组织理论与组织结构)【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关培兰《组织行为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组织理论与组织结构)【圣才出品】

关培兰《组织行为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组织理论与组织结构)【圣才出品】

关培兰《组织⾏为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组织理论与组织结构)【圣才出品】第⼗五章组织理论与组织结构15.1 复习笔记⼀、组织及组织理论1.组织的定义组织是为达成某些⽬标⽽设计的集合体,是成员进⾏各种活动的基本框架。

它满⾜以下⼏个特点:(1)是社会实体;(2)有确定的⽬标;(3)有⼀定的结构和协调模式的动态系统;(4)与外部环境相联系。

2.组织的重要性(1)组织将资源组合在⼀起完成特定的⽬标。

组织能够通过运⽤现代的制造技术和新的信息技术,重新设计组织结构和管理实践以增进效率,并为创新提供条件。

(2)组织适应并影响着迅速变化的环境。

通过所有这些活动,组织为所有者、消费者和雇员创造价值。

(3)组织也必须应付和适应当今劳动⼒多样化的挑战,更加注重伦理和社会责任,改变雇员的职业⽣涯模式,找出有效的办法激励雇员完成组织的⽬标。

3.组织理论(1)组织理论研究的回顾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现代组织理论主要有以下⼏个⽅⾯的特⾊:①采⽤系统理论。

把组织视为⼀个复杂的社会技术开放系统。

传统的组织理论是⼀个封闭系统,不考虑组织与外界的联系。

实际上,组织并不是孤⽴的,外在的复杂多变的因素对组织内在因素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组织是⼀个投⼊⼀产出系统,是⼀个与环境相互作⽤、相互影响的开放系统。

②对⼈际关系⼗分重视。

改进⼈际关系,特别是管理者和职⼯的关系是现代组织理论发展的⼜⼀⼤趋势。

具体表现为:a.组织平衡理论。

参加者按照个⼈效⽤来衡量组织,组织则根据组织⽬标的完成程度来衡量成员的贡献,诱因与贡献的平衡决定成员加⼊、保留,还是退出。

b.交叉⾓⾊理论。

组织是由许许多多交叉的⾓⾊所组成的集合体。

管理者必须充分注意交叉的⾓⾊组之间、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注意其等级、希望、冲突、绩效,利⽤⾓⾊组之间的相互交叉和影响使组织充满活⼒。

c.交叉群体组织理论。

组织是由互相关联的交叉的群体组成的,这些群体是由⼏个群体交叠处的个⼈来连接的。

组织行为学关培兰笔记

组织行为学关培兰笔记

1. 组织行为学概览1.1组织行为学的含义(识记)概念:是行为科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是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意义:多学科为综合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涉及三个重要方面即个体、群体、组织;通过对组织中人的行为的研究,做到了解自己,完善自己,了解他人,理解他人,激励他人。

1.2组织行为学的产生(识记)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性的行为科学,它在众多行为科学分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对它有主要贡献的领域包括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和政治学。

(1)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对人和其他动物的行为进行测量和解释,有时还包括对行为进行改变的科学,它关心的是研究和理解个体的行为。

(2)社会学心理学家关注的是个体,社会学家主要研究的是个体在其中扮演某种角色的社会系统。

也就是说,社会学研究的是与其他人发生联系的人。

(3)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领域,但它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产物。

它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

(4)人类学人类学是社会认识人类及其活动的研究。

它包括人类的生理特性、进化史、地理分布、群体关系、文化历史和实践。

(5)政治学政治学尽管常常受到忽视,但政治学家对于理解组织行为的贡献是至关重要的。

政治学研究在政治环境中个体和群体的行为,其具体的研究课题包括:冲突的结构、权力的分配和人们如何为了个人利益而操纵权力。

理论基础:心理分析技术(美国心理学家芒斯特伯格,1912年著《心理学与工业生产率》群体动态分析方法(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该方法叫“场”理论)社会测量方法(维也纳的莫雷诺,创造“心理剧”的治疗方法)1.3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性(识记)组织的竞争必然依赖于组织的成员,其竞争力也就与其成员的总体素质直接相关(整体的组织的素质)1.4 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理解)积极组织行为学:以工作领域中的绩效改进为目标,结合以往研究中严重的消极倾向,是对积极导向的且能够被测量、开发和有效管理,从而实现提高绩效目标。

组织行为学关培兰笔记精编版

组织行为学关培兰笔记精编版

1. 组织行为学概览1.1组织行为学的含义(识记)概念:是行为科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是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意义:多学科为综合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涉及三个重要方面即个体、群体、组织;通过对组织中人的行为的研究,做到了解自己,完善自己,了解他人,理解他人,激励他人。

1.2组织行为学的产生(识记)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性的行为科学,它在众多行为科学分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对它有主要贡献的领域包括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和政治学。

(1)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对人和其他动物的行为进行测量和解释,有时还包括对行为进行改变的科学,它关心的是研究和理解个体的行为。

(2)社会学心理学家关注的是个体,社会学家主要研究的是个体在其中扮演某种角色的社会系统。

也就是说,社会学研究的是与其他人发生联系的人。

(3)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领域,但它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产物。

它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

(4)人类学人类学是社会认识人类及其活动的研究。

它包括人类的生理特性、进化史、地理分布、群体关系、文化历史和实践。

(5)政治学政治学尽管常常受到忽视,但政治学家对于理解组织行为的贡献是至关重要的。

政治学研究在政治环境中个体和群体的行为,其具体的研究课题包括:冲突的结构、权力的分配和人们如何为了个人利益而操纵权力。

理论基础:心理分析技术(美国心理学家芒斯特伯格,1912年著《心理学与工业生产率》群体动态分析方法(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该方法叫“场”理论)社会测量方法(维也纳的莫雷诺,创造“心理剧”的治疗方法)1.3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性(识记)组织的竞争必然依赖于组织的成员,其竞争力也就与其成员的总体素质直接相关(整体的组织的素质)1.4 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理解)积极组织行为学:以工作领域中的绩效改进为目标,结合以往研究中严重的消极倾向,是对积极导向的且能够被测量、开发和有效管理,从而实现提高绩效目标。

《组织行为学》课堂笔记

《组织行为学》课堂笔记

《组织⾏为学》课堂笔记《组织⾏为学》课堂笔记第⼀章绪论⼀、组织、组织⾏为学的概念1.组织1)含义:组织是存在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由⼈构成,为了达到共同的⽬标,通过权责分配与层级结构所构成的完整的有机体。

注:“组织”含义的五个层次⑴组织存在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组织不能脱离社会环境,且组织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⑵组织由⼈构成:⼈是组织的主体。

⑶组织的存在是为了达到共同的⽬标:没有⽬标,不称之为组织。

⑷组织通过权责分配与层级结构构成。

⑸组织是完整的有机体:由于组织由⼈组成,所以组织有⽣命特征。

2)作⽤:⑴⼈⼒汇集。

⑵⼈⼒放⼤:团队的绩效应当⼤于团队中每个⼈的绩效之和。

2.组织⾏为学:综合运⽤于⼈有关的各种组织,采⽤系统分析的⽅法,研究组织管理当中⼈的⼼理和⾏为的规律性,⽤科学的⽅法改进管理⼯作,充分调动⼈的积极性,以便于⼩实现组织⽬标的⼀门学科。

⼆、⼈性观的发展注:依据西⽅对于⼈性的假设,⽽⾮依据中国对于⼈性的假设。

1.1900~1927年:理性经济⼈假设(X理论):以泰勒(泰罗)代表的科学管理为代表。

基本假设:1)⼈的本性是不喜欢⼯作的,只要有可能就逃避⼯作。

2)由于不喜欢⼯作,所以绝⼤多数员⼯需加以控制、强迫和指挥。

3)⼈在本性上是不能⾃律的,容易受到他⼈的影响。

4)⼈们⼯作是为了⽣存,只有⾦钱与其它物质利益才能激励⼈⼯作,才具有驱动⼒。

2.1920年始:社会⼈的假设:以梅奥为代表的⼈际关系管理(霍桑试验)为代表。

基本假设:1)⼈⼯作的主要动机,并⾮经济利益,⽽是社会需要,是需要从同事中获得的基本认同感。

2)⼯作的科学化、合理化使⼯作变得简单乏味,因此必须从⼯作关系中获得⼯作的意义。

3)⾮正式组织的社会影响⽐经济诱因对⼈的影响更⼤。

4)⼈们最期望融洽上下级关系,并期望领导能承认并满⾜其社会需要。

3.⾃我实现⼈性假设(Y理论):以麦格雷⼽的⾃我管理为代表。

基本假设:1)⼈⼯作是具有⾃主、挑战、个⼈成长、充分发挥⾃我潜能等更⾼要求的。

关培兰《组织行为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关培兰《组织行为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览1.1 复习笔记一、组织行为学的含义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是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它不是研究人的一般心理行为规律的,而是研究各种工作组织中人的工作行为规则的。

工作行为主要包括涉及影响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组织绩效的行为管理、差异管理、激励管理、团队管理和权力管理等。

1.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组织行为学综合了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还有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有关人的行为的知识和理论,来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

2.组织行为学涉及的方面组织行为学涉及三个重要的方面,即观察、个体、群体。

(1)对他人行为的了解,主要通过观察获得。

观察者运用自己的五官以及皮肤直接观察人的行为,或者采用录像机和摄像机等先进手段协助观察,通过对外在行为的分析去推测人的内在心理状态。

(2)个体是组织的基石,个体行为是组织行为的核心。

研究组织行为学的规律性,首先要研究个体是如何影响组织的,同时要研究组织通过什么来影响个体的态度、价值观、积极性及意度,个体差异又如何影响其行为和工作绩效。

(3)群体是介于个体与组织之间的一级组织,它是个体直接工作的地方,个体对组织和社会的贡献是通过群体实现的。

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群体沟通等对个体行为及组织行为都有直接影响。

3.研究与学习组织行为学的目的研究与学习组织行为学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正确认识人的行为,理解人的行为,预测人的行为,引导人的行为,控制或改变人的行为,以便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组织工作绩效。

组织行为学表明了三大关系:人的行为、人和组织的关系以及组织本身。

4.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性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实际上也是组织的竞争。

组织是志同道合的一群人走到一起,干大家共同想干的事。

组织的竞争必然依赖于组织的成员,组织的竞争力也就与其成员的总体素质直接相关。

关培兰《组织行为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知识员工的激励与管理)【圣才出品】

关培兰《组织行为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知识员工的激励与管理)【圣才出品】

第七章知识员工的激励与管理7.1 复习笔记一、人力资源管理就是知识员工管理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企业管理就是人力资源管理。

在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可以说,人力资源管理就是知识员工管理。

他认为知识型员工是指:一方面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本身具备较强的学习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知识创新力是知识型员工最主要的特点,知识型员工兼具知识性、创造性、灵活性等方面的特征。

知识员工管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

(1)知识员工。

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价值。

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以及销售人员都属于知识员工的范畴。

知识员工是一种智力资本,包括他们的版权、研究成果、运作良好的数据库、品牌忠诚等。

(2)知识工作也称智慧资本,它的创造过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知识员工的专业判断、主动性和创意等。

因此,知识工作有复杂、不明朗、不肯定而且风险高等特征。

这样的工作性质根本无法按照传统企业的组织方式,把工作切块由相关部门按照工作惯例来完成。

所以,知识员工的管理给传统的结构化组织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给企业的各层次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

二、知识员工的特点(1)有较强的自主性。

他们从事的大多为创造性劳动,倾向于拥有宽松的、高度自主的工作环境。

注意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自我发挥和自我管理。

过度严格的管理会被他们看作是不尊重和侮辱。

(2)具有独特的价值观。

与一般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更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因此他们热衷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把攻克难关看作一种乐趣,一种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

(3)具有较强的成就动机。

追求卓越,不满足现状,一旦选准目标就会持之以恒,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4)有高度的使命感。

一旦他们认同自己的企业,就会将企业的生死存亡看作自己的历史使命,会渴望为自己的企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获得企业的认可和尊重。

关培兰《组织行为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组织行为学及其特点)【圣才出品】

关培兰《组织行为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组织行为学及其特点)【圣才出品】

第二章组织行为学及其特点2.1 复习笔记一、组织行为组织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有广泛的影响。

一方面,组织作为社会的创造物或发明物,影响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另一方面,组织的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又会影响组织的绩效。

1.组织与组织行为(1)组织及其性质组织是通过群体努力完成特定目标的社会创造物,它要求人而不是物的和谐。

人是组织的核心,人赋予组织意义。

(2)组织的特点①组织由个人和群体组成。

②组织适应于目标的需要。

③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作来实现目标。

(3)组织的三个层次组织分个体、群体、组织三个层次,如图2-1所示。

每个层次分析都表现出独特的观念并产生了对组织本质和功能的不同见解。

图2-1 组织行为分析的三个层次①个体。

组织定义强调组织由人组成这个事实。

从单个组织成员的角度出发的研究组织行为学的方法,把重点放在心理学的发展理论和解释的基础上,这些发展理论和解释探讨了个体行为以及个体对不同的组织政策、实践和过程的反应。

在这种研究方法中,以心理学为基础的有关学习动机、满意、领导等方面的理论用来说明单个组织成员的行为和绩效,对诸如态度、信仰、观念和个性这些因素也予以考虑,并对它们在工作中对个体行为与绩效的影响进行研究。

②群体。

人们在组织中极少完全单独工作。

如果要达到目标,组织成员就必须在工作中合作并协调他们的活动。

人们在一起工作的常规方式是小组、部门、委员会等组织形式。

因此,在组织行为学中,一个可选择的富有成效的方法是分析工作群体的功能。

组织行为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把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和理论应用于研究组织中的群体。

对这个群体层次分析所产生的见解不同于通过研究个人单独工作所产生的见解。

③组织。

某些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者把整个组织作为他们的研究目标,而不是把重点仅放在组织中的个体和群体上。

组织行为学的这种宏观方法是把重点放在社会学规律的理论和概念上。

研究者寻求理解组织与其环境之间关系的影响,正是为了获得组织的效率,并把重点放在理解组织结构和组织设计如何影响组织效率的方面。

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组织的多元化)【圣才出品】

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组织的多元化)【圣才出品】

第2章组织的多元化2.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多元化★1.美国劳动力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如今,劳动力的多元化已经成为永久性转变,这意味着组织需要把多元化管理作为它们政策和实践的核心。

但性别、种族和民族群体之间的薪酬差异仍然存在。

劳动力老龄化始终是人力资源管理者关注最多的问题。

2.多元化的层次(1)表层多元化年龄、民族、性别、种族、宗教和残疾状况等人口统计因素主要反映了表层多元化,而非想法和感觉,这会导致员工通过刻板印象和假设来感知彼此。

(2)深层多元化随着人们相互了解的加深,会知道彼此之间更多重要的特(如人格和价值观),这些内容为深层多元化。

3.歧视歧视从辨别和区分的角度来说,是指注意到事物之间的差异,这本身不是坏事。

当我们谈论歧视的时候,指的是我们的行为被人们的刻板印象所影响。

歧视的形式有:歧视性的政策和做法、性骚扰、恐吓、嘲弄和侮辱、排序、言行粗鲁。

考点二:传记特征★1.年龄年龄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年龄对绩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雇主认为年长员工具备许多优良品质,但缺乏灵活性,对新技术有抵触情绪。

(2)人们年龄越大,就越不愿意离开现有的工作岗位。

(3)年龄与缺勤之间存在负相关。

(4)年龄和工作任务绩效并不相关,老员工更有可能表现出公民行为。

(5)年龄与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尚未有定论。

(6)抵制年龄歧视也许有利于提高组织的绩效水平。

2.性别在有关性别的争论中,最有争议的问题是女性能否把工作做得和男性一样好。

很多研究表明男女在工作能力上并没有显著差距。

但在现实生活中,性别角色仍然会影响我们的认知。

性别歧视对个体得影响表现在薪酬差异和因为“怀孕偏见”而导致的职业发展机会的限制。

减少性别歧视会对组织的整体业绩起到提升作用。

3.种族和族群种族是指人们用于识别和认同自己的生物遗传因素;族群则是另一套文化特点,它经常会与种族部分重叠。

他们与雇佣结果的关系表现为以下几点:(1)在雇佣环境中,当面临绩效评估、晋升决策及加薪等问题时,员工倾向于帮助同种族的同事,但这样的差异并不是始终存在,特别是当采用高度结构化的决策方法时。

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组织文化)【圣才出品】

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组织文化)【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组织文化16.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定义组织文化【重点难点归纳】一、什么是组织文化1.定义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共享的一套能够将本组织与其他组织区分开来的意义体系。

其主要特征有:(1)创新与冒险。

员工在多大程度上受到鼓励进行创新和冒险。

(2)关注细节。

员工在多大程度上被期望做事缜密、仔细分析和注意细节。

(3)结果导向。

管理层在多大程度上重视的是结果和效果,而不是为了实现这些结果所使用的技术与过程。

(4)员工导向。

管理决策在多大程度上考虑到决策结果对组织成员的影响。

(5)团队导向。

工作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围绕团队而不是个体进行组织。

(6)进取心。

组织成员的进取心和竞争性如何。

(7)稳定性。

组织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强调维持现状而不是成长和发展。

2.组织文化是描述性概念组织文化是描述性概念,它把组织文化与工作满意度区分开来。

对组织文化的研究致力于测量员工如何看待本组织;工作满意度测量的是员工对组织的要求、薪酬体系等方面的感受。

3.主文化与亚文化很多大型组织中都存在一种主文化和众多亚文化。

(1)主文化:体现的是组织中绝大多数成员所认可和共享的核心价值观。

一个组织的文化是指组织的主文化,正是这种主文化使组织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2)亚文化:通常在大型组织内部发展起来,反映了其中一些成员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情况或经历。

这些成员往往来自同一个部门或地方。

4.强文化与弱文化(1)如果员工对于组织的使命和价值观具有相同的看法,那么这种组织文化是强文化;如果看法普遍不同,那么这种文化是弱文化。

(2)在强文化中,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得到强烈而广泛的认同。

接受核心价值观的组织成员越多,对核心价值观的信念越坚定,组织文化就越强。

强文化会对员工行为产生巨大影响,因为这种高度的认同感会在组织内部创造一种浓厚的行为控制氛围。

(3)强文化能够降低员工离职率,因为组织成员与组织的立场保持高度的统一,它造就了凝聚力、忠诚和组织承诺,降低了员工离开组织的可能性。

组织行为学(第三版)

组织行为学(第三版)

2。管理策略:
(1)不只追求金钱、物质,社会需求 (1)更应注意为完成目标而必
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激励因素。
须工作的职工的个人需求;
(2)工作丧失了内在的乐趣和意义, (2)关心职工的心理健康和人 它们只能在工作中人们的社交中获得。 际关系、归属感和地位感等;
(3)对团队意识比对经济报酬更重视; (3)注视群体的存在和团体奖
能力 动机 压力
个体行为
微 观

行 为
权力

政治行为

冲突
人际与群体行为

谈判
第一章 导论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 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 学。 组织行为学定义的三层含义:
·组织行为学的 研究对象是 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
(4)工作效率随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 励;
而变化。
(4)不仅是管理者,更是为职
工创造条件、方便,富有同情心
的支持者;
(5)参与管理。
(三)自动人
“自我实现人”假设是行为科学和人力资源学派的一些代表人物提出来 的。这一假设认为,人都期望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 要人得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就会产生最大的满足感。
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管理技能包括技术技能、概念技 能、人际技能。
二、组织行为是指各类组织的每位成员在工作过程表现 出来的所有行为。
第一章 导论
组织行为的种类:
组织结构

·微观组织行为 ·宏观组织行为 ·正向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学各章重点名词解释和课后案例分析答案

组织行为学各章重点名词解释和课后案例分析答案

组织行为学各章重点名词解释和课后案例分析答案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1.组织(Organization):从广义上说,组织是指由诸多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系统。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论和协同论等,都是从不同的侧面研究有组织的系统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组织和系统是同等程度的概念。

从狭义上说,组织就是指人们为着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如党团组织、工会组织、企业、军事组织等等。

狭义的组织专门指人群而言,运用于管理学之中。

2.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 Behavior):作为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组织行为学着重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实现组织行为的有效性。

3.案例研究(case study):对个体、群体或组织整体的情况进行深入调查而得出结论的方法。

这种研究对变量能进行一定的控制。

案例研究样本有限,很难得出一般性和易于推广的结论,但是案例研究呈现的内容丰富,是人们发现和提出新的理论假设的前提和基础。

4.实际调查研究(field survey):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对一定规模的样本对象(可以是个体、群体或组织)进行全面调查、收集和分析数据,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

这种研究对变量也能进行一定的控制。

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不够深入。

5.实验室实验(1aboratory experiment):是通过建立一个完全人工的环境,研究者可以控制自变量,并观测、记录因变量,然后分析这些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案例简介高博特公司是一家民营企业,公司十分重视人才的作用,给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给予员工优厚的福利待遇并且帮助他们进行职业规划,员工都把高博特的工作当作一种事业来做。

案例分析要点1.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而对人的管理方法要结合实际。

对人的管理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最恰当的做法,不断激发员工的潜能,才能产生高绩效。

关培兰《组织行为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六~十章【圣才出品】

关培兰《组织行为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六~十章【圣才出品】

第六章激励的社会机制6.1 复习笔记一、激励的社会机制原则1.原则(1)要体现组织目标和评估目的;(2)要反映工作活动与工作结果的统一;(3)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的统一;(4)按劳分配,合理付酬;(5)客观评价员工工作绩效;(6)对员工的工作起到正面引导和激励的作用,并在组织中创造相互竞争、比学赶帮的良好环境;(7)把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内部报酬与外部报酬、直接报酬与间接报酬、货币收入与非货币收入结合起来;(8)吸取员工参与,采用民主管理,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2.避免(1)避免所支付报酬的奖励价值过低,无法唤起员工的工作动力;(2)避免工作绩效与奖励方式之间的联系不明显;(3)避免主管人员在实施奖励过程中带有个人主观偏见、有失公平或缺乏公正评价的能力。

3.步骤(1)制定较高的工作绩效标准;(2)建立工作绩效评价系统;(3)训练主管人员实施评价和向员工传递评价结果的技巧;(4)把奖励与工作绩效联系起来并及时兑现。

二、激励的几种模式1.波特—劳勒激励过程模式波特—劳勒激励过程模式是在弗隆的期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综合考察了努力、绩效、能力、环境、认知、奖酬和满意等变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如图6-1所示。

图6-1 波特—劳勒激励过程模式(1)努力程度努力程度指个人所受到的激励强度和所发挥出来的能力。

它与弗隆模式中所使用的动机“激发力量”一词相当。

图6-1表明,个人所做出努力的程度综合取决于个人对某项奖酬之价值的主观看法及个人对努力将导致这一奖酬之可能性(即概率)的主观估计。

①奖酬对个人的价值因人而异,决定于它对个人的吸引力。

而个人每次行为最终得到的满足,又会以反馈的形式影响个人对这种奖酬的估价,如图6-1中虚线所示。

②个人对努力可能导致奖酬之概率的主观估计,和个人的经历或经验密切相关。

每一次的工作绩效也会以反馈形式影响个人对成功可能性的估计,如图6-1所示,努力程度和绩效有一定联系,但并无直接的必然联系,绩效还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

第一篇组织行为学导论(关培兰第三版)

第一篇组织行为学导论(关培兰第三版)

科学管 理理念
系统管 理理念
组织管 理理念
中国组织行为学的収展历程
• 周先庚在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与陈立合作,在北平南口机车厂 迚行了关于职工提合理化建议的调查研究,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 摸索调动职工积极性的途径。这是中国最早的工业心理实验研究。
20世纪30年 代
20世纪50年 代
• 我国已逐步开展工程心理学和劳动心理学的研究。
组织行为学
闽江学院 法律系 陈鑫
第一篇 导论
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概览 第二章 组织行为学及其特点
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概览
一、组织行为学的含义 二、组织行为学的现实应用 三、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四、组织行为学的収展历程 五、组织行为学的新収展 六、组织行为学的学习研究方法
一、组织行为学的含义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客
行为学派
大觃模访谈实验(1928-1934) 通过谈话让工人収泄不满 涉及人员21000名工人,寻求工人不满意因素、 需求等
后被収展为间接法,是心理学的一种很重要的研
究方法 找出了一些工人的动机因素
管理科学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代表
人物钱德勒、劳伦斯等。其特点是把系统科学的理论 应用于管理,即我们通常说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 论等应用于管理领域,形成新的组织管理技术和方法。
期、工间休息、建立个人与团队的 工资制度 结果:产量上升30% 迟到缺勤率下降15.2% -- 3.5%
行为学派
假设影响的因素:a)摆脱了疲劳感 b)去掉了单调感 c)增加了工资的刺激 d)改变了管理方法 实验假设基本上都被否定 主要原因:女工的态度有了变化, 这与试验室 的自由气氛、管理宽松、亲近有关 最终结论:工人的自身感受、理解能力和态度 収生了变化,提高了工作效率

关培兰《组织行为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激励理论及分类)【圣才出品】

关培兰《组织行为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激励理论及分类)【圣才出品】

第五章激励理论及分类5.1 复习笔记一、激励研究1.激励的时代要求在未来的高科技条件下,激励更加重要,原因:(1)国际、国内竞争的加剧,来自社会、经济、技术的外在压力,都迫使管理方面在方法和技巧上有创新,以不断保证企业效率和效能的高水平,要求有效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

(2)为了企业不断发展,必须关注人力资源。

知识爆炸,科技不断发展,企业必须加大对更新企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新知识的获得的投入,加强员工培训。

(3)员工的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对企业的管理人员来说,必须认清一个问题,员工的需要和要求是多方面的,包括工作挑战性、成就、晋升及金钱。

2.激励的含义(1)激励包括奖励和惩罚①奖励。

是社会对人们的良好行为或取得的突出成绩,作出的卓越贡献给予积极肯定,以促使人们将这种行为保持和增强,加快人的自我发展、完善,为社会创造更大更好的效益;②惩罚。

是社会对人们的不良或不正确行为给予否定,以促使人们的行为变异,增强反应强度和内驱力,警诫他人,以规范人们的行为。

奖惩两者虽然方法不同,着眼点不同,但都反映了一个核心内容—激励。

所以,激励实际上体现在奖励与惩罚两个方面。

(2)激励定义激励的定义有上百种,但都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①人们行为是由什么激发并赋予活力的。

人们自身有什么内在的追求或需求,能驱动他们以一定方式表现出某一特定行为,以及有哪些外在的环境性因素触发了此种活动。

②是什么因素把人们正被激活的行为引导到一定方向上去的。

这指的是人的行为总是指向一定的目的物,并且总是有所为而发。

③这些行为如何能矫正、保持和延续,以及这种行为正在进行时,行为主体和客体的主观反应。

3.激励的一般过程模式激励过程是从个人需要出发的,激励的一般过程模式如图5-1所示。

图5-1 激励的一般过程模式(1)激励的多个阶段①需要的产生,在个人内心引起不平衡;②个人将寻求和选择满足这些需要的方法,以恢复他的平衡状况;③个人通过目标行为或工作,满足需要。

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领 导)【圣才出品】

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领 导)【圣才出品】

第12章领导12.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什么是领导★★1.领导的含义领导是指影响一个群体实现愿景或目标的能力。

2.领导和管理之间的差异(1)管理者和领导者不是同一个概念。

(2)仅因组织提供的正式权利而成为的管理者,并不能保证他们可以实施有效的领导。

(3)那些非正式任命的领导者影响力常常与正式影响力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

考点二:特质理论★★★领导特质理论强调的是个人品质和特征,探寻能够把领导者与非领导者区分开来的人格、社交、生理或智力方面的属性。

1.大五人格框架与领导力(见表12-1)表12-1 大五人格框架与领导力2.情绪智力①情绪智力概念的拥护者认为如果没有情绪智力,一个人即使有良好的分析能力与精彩的创意,也难以成为一名出色的领导。

②同理心是情绪智力的一个核心成分,同理心强的领导者更容易影响其追随者的感受。

考点三:行为理论★★★领导行为理论(behavioral theories of leadership)表明我们可以把人们培养成领导者。

1.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该研究根据员工对领导者行为的描述确定了领导者行为的两个维度(见表12-2)。

表12-2 领导者的行为的两个维度2.密歇根大学的研究该研究寻求与绩效有关的领导者行为特征,也发现了两个行为维度:员工导向和生产导向,前者与关怀维度相似,后者与结构维度相似。

(1)员工导向的领导者强调人际关系,关心员工的需求,并且认可员工之间的个体差异。

(2)生产导向的领导者强调工作的技术或任务层面,重点关注完成本群体的工作任务。

考点四:权变理论★★★★四种分离情境变量的方法:费德勒模型、情境理论、路径一目标理论以及领导者一参与模型。

1.费德勒模型有效的群体绩效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的合理匹配:领导者的风格以及领导者对情境的控制程度。

(1)确定领导风格通过最难共事者问卷(LPC)用以测量个体的领导风格,LPC得分高则为关系导向型,得分低则为任务导向型。

《组织行为学(第三版)》知识纲要

《组织行为学(第三版)》知识纲要

《组织行为学(第三版)》知识纲要第一章1.组织行为学的内涵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认得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2、实验室和现场实验的区别第二章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求知、求美、自我实现)的主要观点1对一般人来说,这些需要由低到高行成一个梯级,在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只有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为。

2人的行为由主导需要(最迫切的需要)决定。

3人们对需要的追求各有差别。

任何一种需要获得满足后并不会自行消失,只会对行为的影响比重减轻。

若满足了高层次需要,未满足低层次需要,有的人会牺牲高~而谋求低~。

4一个国家的人对各个需要层次的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直接相关。

2、社会知觉的含义和类型社会知觉就是对人的知觉,就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就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

类型:1对人的知觉(对他人)2人际知觉(对人与人的关系)3自我知觉(对自己的行为观察和心理状态的感知)4角色知觉(对社会角色行为)3、举例说明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一、知觉者的主观因素1兴趣和爱好 2需要和动机 3知识和经验 4个性特征此外,个人的价值观、对未来的期望、身体状况、自身条件等也影响知觉的选择性。

二.知觉对象的特征1人们在知觉事物时,会根据十五的特征进行组织、整合。

整合规律(知觉组织的“简明性规则”):接近律相似律闭锁律连续律;2知觉对象的颜色、形状、大小、声音、强度高低…三、知觉的情境因素1适应:刺激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引起感受性变化(提高或降低)的现象2对比:同一感觉器官、不同刺激,有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对象与背景的对比)3敏感化:在某些因素影响下,感受性暂时提高的现象。

4感受性降低:感受性降低与适应的感受性变化不同,由其他因素引起(不是刺激感觉器官引起)4.举例说明社会知觉中的效应,分析他们所造成的偏差P67~691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 2晕轮效应 3近因效应(最后或最近留下的印象) 4对比效应 5与我相似效应(投射效应)6严格、宽大和平均倾向 7定性效应(定势效应、刻板印象)第三章1.承诺与组织承诺的含义承诺:一种约定,这种约定庄重而有约束力,限制了个体行动的自由。

完整组织行为学读书笔记完整版中

完整组织行为学读书笔记完整版中
2
? 第三篇 群体
– 第9章 群体行为的基础 – 第10章 理解工作团队 – 第11章 沟通 – 第12章 领导 – 第13章 权利与政治 – 第14章 冲突与谈判
? 第四篇 组织系统
– 第15章 组织结构的基础 – 第16章 组织文化 – 第17章 人力资源政策与实践 – 第18章 组织变革与压力管理
? 组织的限制
– 绩效评估 – 奖励体系 – 正式规则 – 系统中强加的时间限制 – 历史惯例
6.9 对管理者的启示
? 为提高生产率,调查你的员工对其工作的看法。员工的缺勤率、离职率、工作满意度都 能作为知觉的指标。讨论他们对公平、薪酬和其他方面的知觉,清楚任何可能造成知觉 扭曲的因素。
? 根据你所在国家的文化及所在组织的标准来调整你的决策方式。如果你在一个不重视理 性的国家,就不必强迫自己遵循决策模型或试图让你的决定看起来合理。调整你的决策 方式,以确定与组织文化相匹配。
? 后视偏见(事后聪明)
– 当结果已知时,易于错误地认为自己(原本)能够做出准确的预测。 – 减低了我们从过去中学习的能力,错误地感觉到自信。
15
6.5 影响决策的因素:个体差异和组织限制
? 6.5.1 个体差异
– 人格
? 责任
– 追求成就的人更有可能升级承诺,忠于职守的人则不太可能 – 追求成就的个体更容易受后视偏见的影响,因为他们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 【决策】( decisions)
? 在两个或多个备选方案中进行选择。 ? 个体决策方式及最终决策的质量,受到知觉的影响
– 决策时对【问题】( problem)做出的回应
? 对问题的定义、“可接受程度”,受到知觉的影响
11
6.4 在组织中进行决策

组织行为学-第三版考试复习资料讲解学习

组织行为学-第三版考试复习资料讲解学习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1、组织的定义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为了达到个体和共同目标而在一起工作的人的集合。

)组织存在的必备条件:①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②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③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2.组织和环境相互作用,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组织活动必须适应环境的需要。

许多组织失败的原因在于不能适应环境。

当然,组织也会影响环境。

成功的组织会对社会产生示范效应,组织失败的教训也会增进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但是,在一般的意义上,组织对环境都不可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都必须以对环境的适应为前提。

动态地看,组织结构形成后,必然展开活动以完成组织目标,同时要为适应环境变化而调整,提高组织的效能,这种运作、变革发展的过程即为组织的演变过程。

3. 组织和管理的关系①任何组织度需要管理②管理的目标是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③管理工作的效果通过组织效率和组织效能来衡量④组织的发展演变是管理思想发展管理技术提高的源泉4.组织管理中人的因素:①管理职能中人的因素:因人成事②管理技能中人的因素:技术技能、概念技能、人际技能③管理角色中人的因素:人际关系角色、信息传递角色、决策制定角色④成功管理要重视人的因素:管理应对人事。

5.组织的三个层次:个人、群体、组织6..行为是指生命体由内在心理支配和外在目标驱使而形成的行动和作为。

7.组织行为是指各类组织的每位成员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的所有行为。

组织行为的研究以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的研究为核心。

8.组织行为学定义为: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有三层含义: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

③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关培兰《组织行为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群体及群体功能)【圣才出品】

关培兰《组织行为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群体及群体功能)【圣才出品】

第八章群体及群体功能8.1 复习笔记一、群体及其分类1.群体的概念(1)群体的定义群体(group)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更多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人群集合体。

作为群体的一个显著标志是群体内成员在心理上是否有一定的联系,是否有共同的需要和共同的目标。

(2)群体的特征①拥有一定的行为规范,群体成员要遵守这些行为规范,他们在行为上相互制约。

②群体成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直接接触,相互作用。

③群体成员相互依赖,形成一个整体,具有群体意识和归属感,意识到自己是群体中的一员。

④群体成员在群体内占有一定的地位,扮演一定的角色,为完成共同的目标而分工协作,具有组织性。

(3)群体的心理效应及行为趋向①群体成员间的相互影响会产生的心理效应:a.群体价值观;b.群体凝聚力,来自群体成员的归属感、群体认同感、群体角色感、群体力量感;c.群体责任感②从行为趋向看,群体对群体成员行为方式产生四个方面的作用:a.社会助长作用。

即生活在群体中的个体在与其他成员交往过程中有助于消除单调、沉闷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激发积极的工作及活动动机,提高工作和活动效率。

b.社会致弱作用。

即个体在大众面前感到不自在,感到拘谨,有所顾虑,从而影响行为效果。

c.行为趋同作用。

即生活在群体的体在个性差异方面逐步变小,受群体规范的影响其行为逐步趋向于同一标准。

d.行为遵从作用。

即个体按照社会要求、团体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做出的行为。

受两方面情况的影响:在一定的有组织的团体规范影响下的遵从;对权威人物的遵从。

2.群体的分类(1)按群体构成的原则和方式①正式群体。

指有明文规定的、由一定社会组织认可和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

具体可分为命令型群体和任务型群体②非正式组织。

指没有明文规定,没有正式结构,不是由组织确定,而是在成员的某种共同利益基础上,为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群体。

具体可分为利益型群体和友谊型群体。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12
专业 专注
提升企业管理
五、 组织行为学的学习研究方法
3、心理测验法-心理测验法就是采用标准化的心理 测量表或精密的测量仪器,来测量被试者有关的心理品质 的研究方法。常用的心理测验有能力测验、人格测验、 机械能力测验、语言能力测验、管理能力测验、学术倾 向测验、心理健康测验等。在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中,心理测验常常被用来进行人员考核、岗位测量与导引 、职工选拔等。
6、情景模拟法——是根据被试者所担任的职务,编一 套与岗位实际情况相似的测试场景,将被测试者放在模拟 的工作环境中,由测试者观察其才能、行为,并按照一定 规范对测试行为进行评定。情景模拟测评,一般通过公文 处理、小组讨论、上下级对话、口试等方法进行。
2020/1/13
关培兰 《组织行为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8.出版
13
专业 专注
提升企业管理
五、 组织行为学的学习研究方法
5、案例法——这种方法是研究人员利用组织正式的 或非正式的访问谈话,发调查表和实地观察所搜集的资料 ,以及从组织的各种记录与档案中去搜集有关个人、群体 或组织的各种情况,用文字、录音、录像等方式如实地记 录下来,提供给学生和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进行研究或 讨论、分析。
2、发展内容
(1)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对以往的 心理学研究只关注人类机能和行为中负性、病态方面,而 人们自身的优点和积极特性等能使生活有意义的方面未 得到足够关注的倾向的反应,它关注于力量和美德等人 性中的积极方面,致力于使生活更加富有意义。
(2)积极组织行为学(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POB)-它是对积极导向的且能够被测量、开发 和有效管理,从而实现提高绩效目标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心 理能力的研究和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五章组织理论与组织结构
15.1 复习笔记
一、组织及组织理论
1.组织的定义
组织是为达成某些目标而设计的集合体,是成员进行各种活动的基本框架。

它满足以下几个特点:(1)是社会实体;(2)有确定的目标;(3)有一定的结构和协调模式的动态系统;(4)与外部环境相联系。

2.组织的重要性
(1)组织将资源组合在一起完成特定的目标。

组织能够通过运用现代的制造技术和新的信息技术,重新设计组织结构和管理实践以增进效率,并为创新提供条件。

(2)组织适应并影响着迅速变化的环境。

通过所有这些活动,组织为所有者、消费者和雇员创造价值。

(3)组织也必须应付和适应当今劳动力多样化的挑战,更加注重伦理和社会责任,改变雇员的职业生涯模式,找出有效的办法激励雇员完成组织的目标。

3.组织理论
(1)组织理论研究的回顾
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现代组织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①采用系统理论。

把组织视为一个复杂的社会技术开放系统。

传统的组织理论是一个封闭系统,不考虑组织与外界的联系。

实际上,组织并不是孤立
的,外在的复杂多变的因素对组织内在因素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组织是一个投入一产出系统,是一个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开放系统。

②对人际关系十分重视。

改进人际关系,特别是管理者和职工的关系是现代组织理论发展的又一大趋势。

具体表现为:
a.组织平衡理论。

参加者按照个人效用来衡量组织,组织则根据组织目标的完成程度来衡量成员的贡献,诱因与贡献的平衡决定成员加入、保留,还是退出。

b.交叉角色理论。

组织是由许许多多交叉的角色所组成的集合体。

管理者必须充分注意交叉的角色组之间、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注意其等级、希望、冲突、绩效,利用角色组之间的相互交叉和影响使组织充满活力。

c.交叉群体组织理论。

组织是由互相关联的交叉的群体组成的,这些群体是由几个群体交叠处的个人来连接的。

这就突破了传统组织理论中一人一职一位、各部门之间严格划分界限的观念。

d.把组织看做信息处理系统。

组织既然是开放系统,组织必须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有效地收集、解释和使用适当的信息。

工作任务不确定性越大,在任务执行期间需要处理的信息量也越大。

所以组织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处理不确定性信息的系统。

(2)后现代组织理论的范式
范式就是某一学科或体系的理论框架,包括定律、原则、基本思维方式、判断标准、应用模型等。

范式的转换意味着科学体系的根本性变革,它反映了人们观察和认识世界的基本思维方式的转变。

今天,迅速变化的环境引起了一系列的挑战,如全球竞争、多元化等。

在组织领域,工人对完全意义上的工作和个人发展与职业成长机会的期望,要求组织及其管理者作出新的不
同的反应。

组织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对社会的重大变化作出反应。

表15-1反映的是组织理论从现代范式向后现代范式的转变。

表15-1 现代与后现代组织范式
(3)权变观点
①权变的含义:在一种环境下所适合的方式可能不适合于另一种环境,不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最好的方式,而只能视情况而定。

②权变理论强调组织自身的设计是可变的,并不存在一种简单的普遍适用的组织设计,一切都依具体情况而定。

组织行为与设计的有关研究表明,处于急剧变化环境中的企业组织结构和处于稳定环境中的组织机构不相同。

同一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的设计也不是千篇一律的,也要根据具体环境的需要去设计自身,在达到总目标的要求下去完成各自的目标。

③组织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在组织设计方面不存在一种“最好的”结构或方法。

因此,正确的管理方法应该视组织的具体状况而定,这样,就能较好地应对外部的变化和内部的冲突,使组织的适应能力增强。

二、组织设计
1.组织设计的原则
(1)并没有绝对形式的组织,现实中的组织往往是混合式的。

(2)组织的层数越多,权力越集中,沟通和处理问题的时间越长,越容易滋生官僚主义。

(3)组织的层数越少,权力越分散,沟通和处理问题的时间越短,员工越自主。

(4)产量、效率和销售额等,与组织的人员数量并不成任何比例。

(5)产品生命周期越短,产品种类越多,批量越少,组织越趋于扁平化。

(6)组织的层数越少,越难以监督和稽核,越需要信息化。

(7)组织越扁平化,越容易授权,员工越自主,越容易产生和运用创新技术。

(8)越专业化和分工化,越趋于功能化和官僚化。

由以上原则可知,面对目前快速变化的经营环境,企业应舍弃一成不变的组织形式,针对顾客、产品、服务、环境、经营理念、目标、资源、分工、合作等因素,选择适当、适时、适地、适人的具体形式。

2.组织设计选择
(1)职能式结构和事业部式结构对于开展专门化经营的大型组织具有较好的效果。

它们两者在本质上都是官僚性机构或称机械式结构。

当员工人数较少,或者组织是新建的,规模较小、环境简单但动态的时候,简单结构效果较好。

(2)矩阵式结构可以获得专业化的优势,当组织有多个规划或产品时,可以设置规划和产品经理来指导跨职能部门的活动。

(3)网络结构是计算机技术革命的产物。

网络结构对于刚开业的制造业企业是一种特别有效的手段,它可以使风险和投入大大降低。

(4)任务小组和委员会结构是机械式结构的附加手段。

它们是临时性设计,当组织中有些重要任务具有特定期限或工作标准,或者任务是独特的、不常见的、需要跨职能界限的
专门技能时,常常可以使用这两种设计。

三、组织结构
1.组织结构的概念
任何组织,都以使其得以实现有效运行的一套互相关联的任务为特征。

组织中的人员和任务如何相互联系和依赖得相对稳定的网络结构,就是组织结构。

通常,一个组织的结构会反映在其组织结构图上。

组织结构图是对一个组织的一整套基本活动和过程的可视化的描述。

2.影响组织结构的因素
管理者在进行组织结构设计时,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协调机制
要达到组织的整体要求,首要和基本的决策就是确定组织中相互依赖的人员和群体如何相互协调。

组织整体的活动得以完成的基本协调机制有互动调整、直接督导以及标准化。

互动调整是指通过相同等级的员工之间共享与工作相关的信息、人际沟通的方式来实现组织的协调。

直接督导是指由一个人对其他人的工作负责的机制。

标准化是指通过向员工提出固定的工作标准和程序使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

包括工作流程、产出、技能和规范四个方面的标准化。

表15-2对上述机制作了概括。

表15-2 基本的协调机制
互动调整
(2)正规化
正规化是指制定组织行为的规则并将这些规则诉诸文字。

在高度正规化的组织中,有明确的工作说明书,有繁多的组织规章制度,对于工作过程有详尽的规定,做这种工作的人对工作内容、工作手段、工作时间没有多大自主权。

(3)专门化
专门化是指组织的工作被划分成具体到个人的任务。

其实质是:一个人不是完成一项工作的全部,而是先把工作分解成若干步骤,每一步骤由一个人独立去做。

因此,每个人专门从事工作活动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通过实行工作专门化,有利于提高组织在某些方面的运行效率,从组织角度来看,有利于提高组织的培训效率。

(4)部门化
一旦通过工作专门化完成任务细分,就需要按照类别对它们进行分组以便使不同的工作可以协调进行。

部门化的方法有很多:
①根据活动的职能部门化。

例如,制造业的经理通过把工程、会计、制造、人事、采购等方面的专家划分成不同的部门来组织工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