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全面小康标准及监测方法

合集下载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工作实施办法概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工作实施办法概要

XXX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工作实施办法根据《中共XXX委关于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见》和《中共XXX 委、XXX人民政府关于印发〈XXX以县为单位开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从2013年起,开展以县为单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工作。

为抓好此项工作的落实,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总则(一)高度重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工作开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既是用具体的指标数据跟踪全面小康进程,也是对各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工作情况的督导和检查。

各县、州直相关部门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的原则,认真抓好统计监测工作,真实反映各县全面小康进程,确保建成一个不含水分、实实在在、群众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社会。

(二)建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数据工作责任制按照“依法统计、分级负责、部门把关、统计综合”和“谁出数、谁负责”的原则,以县为单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数据,除民意调查类指标以外,原则上由县(市)相关部门负责采集,经县全面小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审查后,报州统计局和州直对口部门审核、汇总,然后报州全面小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审定,最后将审定后的指标反馈给州直相关部门,由州直相关部门对口上报省直相关部门。

(三)健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工作机制针对各县(市)全面小康统计监测力量薄弱,尤其是反映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统计数据缺乏的实际情况,各县(市)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构,增加人员,解决经费,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数据的顺利取得。

(四)界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范围根据省有关文件精神,我州全面小康统计监测范围是:(五)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内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六个方面,25项指标。

经济发展方面包括人均GDP、科技进步贡献率(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工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农业发展指数、城镇化率、就业水平指数、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指数;社会和谐方面包括城乡居民收入比、贫困乡镇发生率、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民族团结和睦指数;生活质量方面包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住房指数、居民出行便捷指数、医疗卫生发展指数;民主法制方面包括城乡社区基层民主自治建设完善率、社会安全指数、县级政府行政服务群众满意度;文化教育方面包括文化发展指数、高中及以下阶段教育指数、每万人人才资源数;资源环境方面包括耕地保有量指数、环境质量指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九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战略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里程碑。

为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必须建立健全全面监测的指标体系,以科学、客观的数据为依据,及时了解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发展情况,为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可以从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的统计监测指标。

首先,在经济发展方面,可以统计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人均GDP增长率,这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此外,还可以监测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城镇化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外贸进出口总额、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率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为政府提供经济政策的参考依据。

其次,在社会建设方面,可以监测居民就业率、失业率、教育水平、医疗保障覆盖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的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状况,判断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有所提高,为政府提供社会政策的制定参考。

另外,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可以监测空气质量指数、水质指标、土壤质量指标、生态保护区面积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环境保护水平和生态文明建设情况,为政府提供环保政策的制定依据。

除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方面的指标,还可以甄别其他一些有助于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指标,例如消费水平、文化建设情况、社会安全指数、城乡差距等。

总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应该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这些指标是定量化的,能够客观地反映出一个地区的发展状况,为政府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同时,为了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应该加强监测手段和技术,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提升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考核办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考核办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考核办法x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管理考核办法为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结合x实际情况,特制定该考核办法。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咬定指标量化目标值,围绕“巩固已成指标、抓住可成指标、主攻滞后指标”的工作思路,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紧扣重点,突破难点,创新举措,整体推进,确保我县与全国同步迈进全面小康县行列。

二.考核对象各乡镇、有关部门。

三.考核组织成立x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工作考核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某局(小组成员另外行文)。

由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工作考核领导小组负责年终考核工作。

四.考核内容该办法根据农村全面小康量化标准测算体系以及县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进行细化分解任务,前者适应于对各乡镇的考核,后者适应于对职能部门及相关部门的考核(详见附件1、2)。

五.赋分标准考核分“指标任务、组织领导、推进措施、基础资料”四项内容分别以60%、20%、10%、10%的权数计分,各项指标得分合计为总分,总得分为100分,作为评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推进奖的主要依据,并且将总分折合成5分制,计入县综合目标考核总分。

(一)指标任务的计分办法1. 乡镇考核计分2.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乡镇考核量化表》体系中六大类18项指标分别计分。

每个指标第一名得满分,其他乡镇以该指标最高值为基准,按比例计算得分。

再以各自权数加权得总分,满分100分。

2.部门考核计分采取每个部门满分100分,单个指标100分计算的原则。

一个部门承担多个指标的,以每个指标在小康指标体系中的比重作为权数计算部门综合得分,满分为100分。

计算方法示例如下:某部门承担2个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比重分别是10%和4%,年度两个指标得分分别是98分和99分,则该单位的得分为:98×…10÷(10+4)?+99×…4÷(10+4)?=98.3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1. 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对于地区,GDP 中文名称为“地区生产总值”。

人均GDP 是指一定时期内按常住人口平均计算的GDP 。

计算公式为:年平均常住人口人均GDP GDP =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国民经济核算资料。

2. R&D 经费支出占GDP 比重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简称R&D )经费支出占同期GDP 的比重。

计算公式为:%100&&⨯=GDPD R GDP D R 当年经费支出比重经费支出占 研究与试验发展( R& D) 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科技统计资料。

3.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比重。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农业(即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服务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它各业)。

计算公式为:%100⨯=国内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国民经济核算资料。

4. 城镇人口比重指城镇人口数量占总体人口数量的比重。

计算公式为:%100⨯=人口总数城镇人口城镇人比重 城镇人口有几种口径的统计数据,本指针使用的是人口普查中按城乡划分标准统计的城镇人口数。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人口资料。

5. 失业率(城镇)失业率是指某时点(期)失业人口与同时点(期)经济活动人口(即劳动力)之比。

失业率(城镇)是通过调查城镇失业人数计算出来的。

计算公式为:%100)()(⨯=经济活动人口期同地点失业人口期某时点失业率 这里,失业是指16岁以上的城镇常住人口中,有劳动能力、调查期间未参加社会劳动、当前有就业的可能并正在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其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需要统计和监测一些特定领域的指标。

比如,健康是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因此可以设置健康指标,包括疾病发生率、预防接种率、医疗服务水平等;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可以设置环境指标,包括空气质量指数、水质指数等;区域发展是均衡发展的基础,可以设置区域发展指标,包括城乡差距指数、区域协调指数等。

此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需要统计和监测一些重要群体的指标。

比如,农民工是城乡发展的重要力量,可以统计和监测农民工的就业状况、薪资水平、社会保障等指标;妇女儿童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统计和监测妇女和儿童的教育水平、收入状况、福利待遇等指标。

此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还应该具备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科学性是指指标体系要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并经过科学研究和实践验证。

权威性是指指标体系要由相关的国家机构或专业机构负责发布和监测,确保数据的可信度和准确性。

可操作性是指指标体系要具备一定的实施和操作性,方便相关部门按时、准确地收集和汇总数据。

最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需要随时进行修订和完善。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入推进,旧的指标可能无法全面反映新的需求和情况,因此需要随时对指标体系进行修订和调整,确保其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情况。

综上所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是一个科学合理、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需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指标,涉及特定领域和特定群体的指标,具备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并随时进行修订和完善,以全面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情况。

小康监测工作方案

小康监测工作方案

小康监测工作方案一、引言小康社会是我国发展的目标之一,小康监测工作的开展对于实现这一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小康监测工作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估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旨在为相关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二、目标小康监测工作的目标是全面了解我国各地区、各群体的小康状况,分析小康水平的差异和不足,为政府制定和调整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小康社会建设。

三、内容1. 经济状况监测:包括国民经济总体情况、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各行业发展情况等方面的监测,主要通过统计数据、调研和实地考察等方式收集相关信息。

2. 收入水平监测:通过调查问卷、家庭访谈等方式,了解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收入水平及其分配情况,以及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为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提供依据。

3. 教育与培训监测:监测教育资源的配置情况、教育水平的提高情况以及培训机构的发展状况等,为提高全民教育水平和培养人才提供参考。

4. 医疗保健监测:调查医疗资源的供给情况、居民健康状况和医疗服务的质量等,为改善医疗卫生服务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依据。

5. 社会保障监测:监测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情况、社会保障覆盖率和保障水平的提高情况,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保障群众权益提供参考。

四、方法1. 统计数据分析:通过收集和分析各类统计数据,揭示小康水平的整体情况和差异,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2. 调研和实地考察:通过组织专题调研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各地区、各群体的小康状况,发现问题和不足。

3. 调查问卷和访谈: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开展家庭访谈等方式,了解居民对小康社会的期望、对政府政策的评价和建议等。

4. 数据模型和预测分析:利用数据模型和预测分析方法,对小康水平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五、评估小康监测工作的评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监测工作本身的评估,包括工作的覆盖范围、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等;二是对小康目标的评估,包括小康水平的提高情况、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变化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底线。

为了更好地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全面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来评估和监测小康社会建设的进展情况。

本文将从整体指标体系、经济指标、社会指标以及环境指标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整体指标体系是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的基础和核心。

整体指标体系应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维度全面考虑,以确保衡量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首先,应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定量衡量小康社会的整体水平。

例如,国民生产总值(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指标可以反映经济总体水平;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指数、教育覆盖率、医疗保障水平等指标可以反映社会发展情况;大气污染物浓度、水土保持状况、生态环境质量等指标可以反映环境保护状况。

经济指标是衡量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依据。

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保持经济的良好发展态势。

应建立一套全面评估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增长率、劳动就业状况、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贫困人口比例等指标。

同时,还应加强统计监测金融领域的指标,如金融风险指数、金融市场深度和广度等,以确保金融体系的健康稳定发展。

社会指标是评估小康社会建设成果的重要参考。

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追求经济发展,还需要关注社会公平和人民群众的福祉。

社会指标体系应包括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住房、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指标。

例如,教育指标可以包括义务教育普及率、高等教育覆盖率等;医疗指标可以包括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医疗资源配置情况等。

环境指标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保护好生态环境。

应建立一套全面评估环境状况的指标体系,包括大气质量、水质状况、土壤污染等方面的指标。

同时,还应关注能源消耗、碳排放等指标,以评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性。

在建立小康社会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时,要注重科学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指标应具有可比性和可量化性,以方便对比和衡量发展状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一、经济发展类指标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商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计算方法为统计全国各个行业的增加值再加上税收减去非居民单位所得税。

2.人均GDP:是指国内生产总值与国家(或地区)居民人口数的比值,用来衡量国民经济平均水平。

3.城乡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指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为直接使用或通过一定渠道转给其他居民或家庭圈作为个人扣除税收后可以实际支配的净收入总和。

二、就业创业类指标1.就业人数:是指在指定时间内从事各类劳动的人口总和,包括农村和城市的就业人口。

2.就业率:是指就业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

3.失业率:是指符合劳动市场处于不工作状态的人数占劳动力人口的比例。

三、收入分配类指标1.收入差距:是指社会个人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

常用的计算方法有基尼系数,其计算方法为先将个人按收入从低到高进行排序,然后计算累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最后将其绘制成累积曲线,曲线与理想情况下的对角线之间的面积除以对角线下面积即为基尼系数。

2.贫困发生率:是指处于贫困状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计算方法为将人均收入与贫困线进行比较,低于贫困线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四、社会保障类指标1.社会保障参保率:指参加社会保险和福利保障制度的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

2.医疗保险参保率:指参加医疗保险制度的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

3.养老保险参保率:指参加养老保险制度的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

五、教育卫生类指标1.教育投入:指国家、地区或一个单位用于教育事业的经济投入。

2.高等教育比例:指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即高等学校在总学校数中的比例。

3.入园率:指幼儿入园学前教育的比例。

计算方法为幼儿入园学前教育的数量除以适龄儿童的数量。

六、文化体育类指标1.国内旅游接待人数:指国内各地旅游景区接待的国内游客人数总和。

2.体育场馆数量:指各种体育比赛和训练场馆的数量。

农村全面小康测评方式及指标说明

农村全面小康测评方式及指标说明

农村全面小康测评方式及指标说明农村全面小康的测评采用综合评分法。

它的大体思想是按每一个指标规定的最高值与最低值肯定全距,然后计算每一个指标的实现程度,最后将单个指标实现程度与其权数想乘并加总,得综合分值。

一、计算各指标的实现程度计算各指标的实现程度咱们先对评价指标数值进行标准化处置,即把性质、量纲各异的指标转化为可以进行综合的相对数。

其具体步骤是:一、肯定各评价指标的上下限进行标准化处置首先需要肯定各个评价指标的“优”、“劣”上下限,也即各个指标的最大值Xmax和最小值Xmin。

由于整体小康是全面小康的基础和起点,咱们规定各指标的全面小康值为目标值,整体小康值(见附表2)为起点值。

在具体计算中,对正向指标以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值为Xmax,以整体小康值为Xmin;对逆向指标以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值为Xmin,整体小康值为Xmax。

在农村全面小康指标体系中,只有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和万元农业GDP用水量三个指标为逆向指标,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为适度指标,其余指标均为正向指标。

(3)对适度指标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国际上明确规定,0.6以上是差距偏大,0.2以下是高度均等,差距偏大和高度均等都不好。

具体计算如下:实际值X在全面小康标准值0.3-0.4之间,实现程度为100;实际值X在0.4-0.6之间,实现程度计算公式为((0.6-X)/0.2)×100;实际值X在0.2-0.3之间,实现程度计算公式为((X-0.2)/0.1)×100;实际值X大于0.6或小于0.2,实现程度为0。

二、计算各目标层的实现程度一个区域(省、市、县)的全面小康社会整体目标实现程度是指这一区域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各个评价指标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实际水平。

各子目标的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是指组成各子目标的各个指标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实际水平。

这里咱们采用加法合成法计算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整体实现程度及各个子目标的实现程度。

全面小康监测指标

全面小康监测指标

全面小康监测指标全面小康社会监测指标是指评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展的一系列指标体系。

我将列举一些主要的监测指标,以及它们的定义和重要性。

1.经济发展指标(1)国内生产总值(GDP):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生产经济活动总量的指标。

(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per capita):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水平的指标。

这些指标反映了国家或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对评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经济基础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收入分配指标(1)基尼系数: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系数越大,表示收入分配越不均衡。

(2)最低工资:衡量劳动者收入保障水平的指标。

这些指标反映了全面小康社会中人民的收入状况,对评估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3.就业指标(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衡量城镇新增就业机会的指标。

(2)失业率:衡量劳动力市场就业状况的指标。

这些指标反映了人民就业机会和就业保障状况,对评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社会稳定性和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4.教育指标(1)9年义务教育毛入学率:衡量儿童接受教育的指标。

(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衡量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指标。

这些指标反映了教育公平和人力资源开发状况,对评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人力资本资源和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5.医疗保障指标(1)基本医疗保健制度覆盖率:衡量居民医疗保障水平的指标。

(2)基本医疗保健制度财政投入比例:衡量政府财政对医疗保障的支持程度。

这些指标反映了全面小康社会中人民的医疗保障状况,对评估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6.环境指标(1)空气质量指数:衡量空气污染程度的指标。

(2)水体质量指标:衡量水体污染程度的指标。

这些指标反映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环境质量,对评估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7.社会参与指标(1)政府公信力评价:衡量政府形象和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

(2)社会团体参与度:衡量民间社会组织的活跃程度和民众对社会事务参与的意愿。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的方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的方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的方法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监测指标单位权重(%)标准值(2020年)一、经济发展29 1.人均GDP元12≥31400 2.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4≥2.5 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50 4.城镇人口比重%5≥60 5.失业率(城镇)%4≤6二、社会和谐15 6.基尼系数-2≤0.4 7.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为12≤2.808.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2≤60 9.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6≥90 10.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3=100三、生活质量19 1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6≥15000 12.恩格尔系数%3≤40 13.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平方米5≥27 1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12 15.平均预期寿命岁3≥75四、民主法制11 16.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5≥90 17.社会安全指数%6≥100五、文化教育14 18.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6≥5 19.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2≥16 20.平均受教育年限年6≥10.5六、资源环境12 21.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4≤0.84 22.耕地面积指数%2≥94 23.环境质量指数%6=100二、综合评价的方法(一)单指标评价方法正指标正指标共有14个,即人均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社会安全指数、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平均受教育年限、平均预期寿命和环境质量指数。

其实现程度计算公式为:逆指标逆指标共有3个,即恩格尔系数、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单位GDP能耗。

其实现程度计算公式为:区间指标区间指标共有6个,即失业率(城镇)、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和耕地面积指数。

全面小康的评定标准

全面小康的评定标准

全面小康的评定标准小康的标准如下: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

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

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

4、恩格尔系数低于40%。

5、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

6、城镇化率达到50%。

7、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

8、大学入学率20%。

9、每千人医生数2.8人。

10、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法律依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二0二0年力争比二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这次大会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意义十分重大。

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标准

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标准

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标准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标准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标准(一)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00元根据"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从总体小康水平到全面小康的20年间,我国的经济总量将翻两番,但根据GDP 增长和农民纯收入增长的关系测算,届时农民可支配收入只能增长1.5倍左右,人均接近6000元。

人均6000元以上农民的消费结构与2000年城镇居民消费结构非常接近,也靠近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的平均消费结构(据测算,三者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0.37、0.39和0.34),这说明人均6000元的可支配收入水平能够使农民享有全面小康社会所要求的生活质量。

因此,将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目标定在6000元以上。

要实现这个目标,今后20年农民收入每年要平均增长5%以上,而1990-2000年农民收入的平均增速只有4.5%,从近两年农民增收形势看,仍没有根本扭转农民收入增速下降的趋势。

因此人均可支配收入6000元的目标其实是个不低的目标。

(二)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低于35%目前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第三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在40%左右,第二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不低于35%,两项合计在75%以上,而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多数低于25%。

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众多,滞留在农业上的劳动力转移难度很大,因此达到工业化成熟阶段时从事非农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应比国际上的一般标准要低一些,农业劳动力比重可能要高于25%。

但也不能过高,否则不能称之为工业化成熟社会。

我们认为这一目标值确定为35%以下为宜。

目前我国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为50%,今后平均每年要下降近1个百分点。

2000年,上海、北京、天津的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已在20%以下。

浙江省农业就业人员的比重已下降到38%。

因此,实现这一目标虽然压力很大,但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三)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35%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时,要基本实现工业化,而基本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标志是城镇人口超过农村。

湖南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衡量指标体系及其实现途径

湖南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衡量指标体系及其实现途径
率只有 3.% 08 ,低于全国水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20 年湖南农村 01
人口人均 GP D 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 2.%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高达 5.% 比 75; 29, 城镇居民高出 1. 个百分点; 79 农村科教文化事业、 基础设施条件、 生产生活条件等
明显滞后于城镇『 ” 。因此,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是关系到全省小康社会建设的关
2 yasT e t l a w r i te ur o 20 p i e ta te aad 0 r. cnr rrl k h Jna f 3 n d t fcl e h e au o n a y 0 o t h h o n
d f u pi s h a- ud sut n t a un sc t iit r a ii l o to t lr n cnt co o h f et iy n u l fc t n f e o l o r i f f e l o e s h r e
情和农村实际做出的客观判断,我省经济的潜在增长率是否发挥,很大程度上制约 于农村。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目 前已不是一个农民和农业问题,而 是我省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方面。我省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及
其实现途径在当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具体说来,其重大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
a a oe s wh l.
Ke wo d : a a uns iyi e s t ; i ; oc y r s r l f et e ; x e r leap a u ; r f l o t n y m e z pr h c d s a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 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 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 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湖南农业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 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

乡镇全面小康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

乡镇全面小康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

怀化市加快推进乡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工作监测评价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一、经济发展(1)50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年均增长率:指城镇、农村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企业、事业、行政单位以及城镇个体户进行的计划投资在500万元及以上建设项目(不含跨区投资)投资完成额年平均增长比率。

计算公式:50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年均增长率=%10010⨯⎪⎪⎭⎫ ⎝⎛-n nx x 其中x n 表示:报告期50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x 0表示:基期50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 n=报告年份-基期年份。

数据来源:统计部门。

(2)每万人新增规模以上企业数:规模以上企业指经过各级统计部门审核认定后进入基本单位名录库中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等四类规模以上企业的个数。

“规模”标准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有资质的建筑业法人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法人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法人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法人企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法人企业,重点服务业法人企业。

计算标准为:各级统计部门审核认定后进入基本单位名录库中的“四上企业”个数。

人口指户籍人口。

计算公式:每万人新增规模以上企业数2 =()()()()-本年末四上企业数个上年末四上企业数个本年末辖区内户籍人口数万人上年末辖区内户籍人口数万人数据来源:“四上企业”数来源于统计部门;户籍人口数来源于公安部门。

(3)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年均增长率:指城镇、农村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企业、事业、行政单位以及城镇个体工商户进行的计划投资 50万元及以上的建设项目(不含跨区投资)投资完成额年平均增长率。

计算公式: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年均增长率=%10010⨯⎪⎪⎭⎫ ⎝⎛-n nx x 其中x n 表示:报告期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x 0表示:基期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 n=报告年份-基期年份。

小康评定标准

小康评定标准

小康评定标准
第一部分:经济收入
1. 年均家庭收入不低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3倍。

2. 企业或个体经营者年净收入不低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5倍。

3.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低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倍。

第二部分:工作和员工福利
1. 在农村的村民务工人员年均工资不低于当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5倍。

2. 企业或个体经营者提供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等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不低于当地城市职工社会保险覆盖率的80%。

3. 企业或个体经营者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包括工作时间限制、劳动安全保护设备和职业病防治等。

第三部分:居住条件
1. 家庭住房面积不低于城市住宅建筑面积标准的1.2倍且有独立厨房和卫生间。

2. 在农村居住的村民家庭住房面积不低于农村居住用房标准规定的1.5倍。

3. 住房供应、租赁或购买特别困难的区域,提供相关住房补贴或贷款支持。

第四部分:教育和健康
1. 未成年子女就学率达到100%,普通高中以上学历占比不低于50%。

2. 年轻人参加高等教育的比例不低于当地普通高中毕业生的50%。

3. 全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不低于90%,可及性和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第五部分:文化与娱乐
1. 翻阅图书、阅读报纸和杂志的人均年消费不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

2. 电影电视节目普及率不低于80%,文化活动参与度不低于50%。

3. 充分满足居民体育和健身需求的公共体育设施和娱乐场所。

以上标准作为小康评定的参考指标,旨在衡量一个人或家庭在经济、就业、住房、教育、健康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综合状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2008年6月18日)一、监测目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立的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十七大又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为了全面反映我国及各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情况,为研究制定相关方针政策提供依据,按照统一的监测指标体系和方法制定本监测方案。

二、监测内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展情况,其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等6个方面,23项指标(详见附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三、评价方法(一)单指标评价方法1、正指标正指标共有14个,即人均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社会安全指数、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平均受教育年限、平均预期寿命和环境质量指数。

其实现程度计算公式为:其中为的评价值,为实际值,为标准值。

2、逆指标逆指标共有3个,即恩格尔系数、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单位GDP能耗。

其实现程度计算公式为:其中为的评价值,为实际值,为标准值。

3、区间指标区间指标共有6个,即失业率(城镇)、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和常用耕地面积指数。

其实现程度计算公式为:其中为的评价值,为实际值,为指标的目标区间值,、为指标的一个允许下、上界限值。

每个区间指标的具体目标区间值,允许上、下界限值如下:失业率(城镇):目标区间为[3,6],允许下界限值为0,允许上界限值为8;基尼系数:目标区间为[0.3,0.4],允许下界限值为0,允许上界限值为0.5;城乡居民收入比:目标区间为[1,2.8],允许下界限值为1,允许上界限值为4;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目标区间为[0,60],允许下界限值为0,允许上界限值为80;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目标值为100,允许下界限值为80,允许上界限值为120;常用耕地面积指数:目标区间为≥100,允许下界限值为90。

小康评定标准

小康评定标准

小康评定标准小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代表着一种生活富裕、家庭幸福、身体健康的理想状态。

在现代社会中,小康评定标准也逐渐演变成为衡量一个家庭或个人生活水平和幸福感的重要指标之一。

以下是小康评定的几个主要标准。

一、经济收入经济收入是小康评定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般来说,一个家庭或个人的经济收入越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也就越高。

但是,小康并不意味着高收入,因为收入水平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同时,小康也不意味着平均收入,因为平均收入可能会掩盖一些家庭或个人的贫困问题。

因此,小康评定需要综合考虑家庭或个人的经济收入水平以及收入分配情况。

二、生活质量生活质量也是小康评定的重要指标之一。

生活质量指的是一个人或家庭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包括居住环境、饮食健康、文化娱乐等方面。

在一个高收入的国家或地区,如果家庭或个人的生活质量不高,那么他们也很难达到小康的标准。

因此,小康评定需要综合考虑家庭或个人的生活质量,包括居住条件、饮食健康、文化娱乐等方面。

三、教育程度教育程度也是小康评定的重要指标之一。

教育程度反映了一个人或家庭的智力水平和文化素养,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地位。

在一个高收入的国家或地区,如果家庭或个人的教育程度较低,那么他们也很难达到小康的标准。

因此,小康评定需要综合考虑家庭或个人的教育程度和文化素养。

四、健康状况健康状况也是小康评定的重要指标之一。

健康状况反映了一个人或家庭的身体健康状况和生命质量,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在一个高收入的国家或地区,如果家庭或个人的健康状况较差,那么他们也很难达到小康的标准。

因此,小康评定需要综合考虑家庭或个人的健康状况和生命质量。

五、社会关系社会关系也是小康评定的重要指标之一。

社会关系反映了一个人或家庭的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在一个高收入的国家或地区,如果家庭或个人的社会关系较差,那么他们也很难达到小康的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全面小康标准及监测方法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为了科学地监测和评价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推动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与中央政策研究室农村局成立联合课题组,深入基层调研,多次召开国务院有关部门专家或领导参加的咨询会和论证会,也征求了全国200多位县委书记、县(市)长的意见,共同研究制定了农村全面小康标准,并就目前农村全面小康的实现进程、难点和对策进行了研究,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大的复合系统,因此,对全面小康社会进行评价并不是一个或几个指标所能反映和涵盖了的,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

一、五个设计原则设计农村全面小康评价指标体系遵循以下五个原则:(一)客观性原则。

农村全面小康评价指标的选择,必须全面客观地反映全面小康的科学内涵和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

这是整个指标体系设计的基础和根本依据。

(二)系统性原则。

全面小康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从系统整体出发,要求各个指标能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全面、科学、准确地覆盖和描述小康社会的内涵和特征。

根据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将整个农村领域看作为一个大的系统,下面分为人口、自然、经济、社会、政治、生活质量等6个不同领域的子系统。

其中,农民的生活质量子系统是目标系统,人口发展、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政治文明系统等作为投入要素系统,决定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高低。

(三)层次性原则。

这是系统性原则的延续,主要是指各子系统具体指标设置时要注意指标的级数和配合,一级指标和次级指标不要出现在同一级系统中。

农村全面小康评价系统可分为四层:第一层是总目标层--小康指数层;第二层是子系统发展指数层;第三层是各子系统的构成要素层;第四层是构成要素层下的监测指标层。

这是以后综合评价中层次分析法运用的基础。

(四)相对独立性原则。

要求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相对独立,相互配合,避免信息重复。

(五)可操作性原则。

所选择的指标概念要完整,内涵要明确,易于为社会各界接受,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和统计监测中具有可操作性。

二、18个评价指标遵循上述原则,通过预选指标,运用鉴别力分析、相关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各个预选指标的可行性进行量化判断,最终确定了6个方面18个评价指标,构成了农村全面小康指标体系。

如表1所示:注:1、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按2000年价格计算,用2004年的可支配收入扣除以2000年为基期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2、农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每10年更新一次数据。

3、森林覆盖率每5年更新一次数据。

三、农村全面小康测评方法及指标说明农村全面小康的测评采用综合评分法。

它的基本思想是按每个指标规定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确定全距,然后计算每个指标的实现程度,最后将单个指标实现程度与其权数想乘并加总,得综合分值。

一、计算各指标的实现程度计算各指标的实现程度我们先对评价指标数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即把性质、量纲各异的指标转化为可以进行综合的相对数。

其具体步骤是:1、确定各评价指标的上下限进行标准化处理首先需要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优”、“劣”上下限,也即各个指标的最大值Xmax和最小值Xmin。

由于总体小康是全面小康的基础和起点,我们规定各指标的全面小康值为目标值,总体小康值(见表2)为起点值。

表2 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值和权数在具体计算中,对正向指标以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值为Xmax,以总体小康值为Xmin;对逆向指标以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值为Xmin,总体小康值为Xmax。

在农村全面小康指标体系中,只有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和万元农业GDP用水量三个指标为逆向指标,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为适度指标,其余指标均为正向指标。

2、计算各指标的实现程度(1)对正向指标,指标的实现程度:┏ 100 Xi≥Xmax┃┃┃ Xi-Xminf(Xi)= ┃─────×100 Xmin< Xi<Xmax┃Xmax -Xmin┃┃┗ -100 Xi≤2*Xmin -Xmax 式中:f(Xi)─第i个指标实现程度Xi─第i个指标评价年的实际数值Xmax─第i 个指标的上限值,也即最大值Xmin─第i 个指标的下限值,也即最小值(2)对逆向指标,指标的实现程度:┏ 100 Xi ≤ Xxin┃┃┃Xmax – Xif(Xi)=┃───── Xmin< Xi<Xmax┃Xmax - Xmin┃┃┗ -100 Xi≥2*Xmin -Xmax (3)对适度指标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国际上明确规定,0.6以上是差距偏大,0.2以下是高度均等,差距偏大和高度均等都不好。

具体计算如下:实际值X在全面小康标准值0.3-0.4之间,实现程度为100;实际值X在0.4-0.6之间,实现程度计算公式为((0.6-X)/0.2)×100;实际值X在0.2-0.3之间,实现程度计算公式为((X-0.2)/0.1)×100;实际值X大于0.6或者小于0.2,实现程度为0。

二、计算各目标层的实现程度一个区域(省、市、县)的全面小康社会总体目标实现程度是指这一区域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各个评价指标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实际水平。

各子目标的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是指构成各子目标的各个指标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实际水平。

这里我们采用加法合成法计算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总体实现程度及各个子目标的实现程度。

按照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排列序号和权数(见附表2),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的计算公式为:F=各子目标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的计算公式为:F(A) = /F(B) = /F(C) = /F(D) = /F(E) = /F(F) = /式中:F————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F(A)——农村全面小康社会中经济发展水平目标的实现程度F(B)——农村全面小康社会中社会发展水平目标的实现程度F(C)——农村全面小康社会中人口素质目标的实现程度F(D)——农村全面小康社会中生活质量水平目标的实现程度F(E)——农村全面小康社会中民主法制水平目标的实现程度F(F)——农村全面小康社会中资源环境水平目标的实现程度f(xi)——第i个评价指标的实现程度bi———第i个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所占的权重,各指标的权重在附表2中,计算时需要将百分数换算成小数。

三、指标解释及指标实际值的计算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每个农村常住人口总收入扣除各项费用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后,实际可以用于最终消费、投资和储蓄的收入。

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最终所得。

根据近年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测算,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可支配收入高40元左右。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按2000年价格计算,用200 4年的可支配收入扣除以2000年为基期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2.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在全社会从业人员中所占的比重。

计算公式为: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全部从业人员)×100%。

3.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 指年末居住在农村小城镇镇区的人口占县(市)年末总人口的比重。

小城镇是指按国务院规定的镇的标准并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由县一级管理的镇,包括县(含县级市)政府驻地镇(即城关镇)和县以下农村建制镇两部分。

计算公式为: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全部建制镇(含城关镇)镇区人口/县(市)年末总人口]×100%。

4.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指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

农村合作医疗是我国农村医疗保险的重要形式,它通过农民自愿筹资,国家和集体扶持,建立乡、村级医疗卫生点(站),医疗费用由国家、集体和农民共同负担,以解决农民看病难、就医难问题。

计算公式为: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口/农村总人口)×100%。

5、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指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中享受到足额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占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总数的比重。

所谓足额社会养老保险是指社会养老保险的金额能够保证老人的基本生活费用。

计算公式为: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享受到足额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总数)×100%。

6.万人农业科研人员数:指每万个农村居民所拥有的农业科研人员数量。

这里的农业科研人员指从事研发活动的农业科学家和工程师。

计算公式为:万人农业科研人员数=(农村农业科研人员总量/农村总人口) ×10000。

7.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农村居民基尼系数是反映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

它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

基尼系数最小等于0,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最大等于1,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实际的基尼系数介于0和1之间。

基尼系数计算公式为:=∑+2∑(1-)-1式中,为收入累计比重。

9.农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指某一时期一个人口群体预期平均存活的年龄(岁),也称为出生时预期寿命。

平均预期寿命是一项综合反映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的指标,通常收入水平高的国家,人民生活和医疗条件好,人均预期寿命相对较高;而经济落后的国家,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差,人均预期寿命则低。

10.恩格尔系数:指食物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

计算公式为: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生活消费总支出。

恩格尔系数越大,表示生活越贫困;反之,表示生活越富裕。

根据国际经验,恩格尔系数0.6以上为贫困,0.5-0.6为温饱,0.4-0.5为小康,0.3-0. 4为富裕,0.3以下为最富裕。

11.农村居民居住质量指数:是反映农村居民居住条件好坏的指标。

由人均住房面积、住房结构、饮用水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卫生厕所配套状况以及居室外道路条件等6个方面加权计算得到的综合评价指数。

参照表3中的居住质量标准和权数计算,农村居民居住质量指数=0.1×A+0.05×B+0.05×C+0.25×D +0.15×E+0. 25×F+0.1×G+0.05×H。

表3 农村居民居住质量指数12.农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重:指农村居民用于文化和娱乐方面的消费支出占全部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

计算公式为:农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重=[(农民文教娱乐支出-学杂费支出)/生活消费总支出]]×100%。

13.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用来反映农民对信息产品的消费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的综合指标。

由彩色电视机普及率、电话普及率和计算机普及率三个指标加权而成,三者的权重分别为20%、40%和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