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杨炯)ppt课件

合集下载

(可直接使用)《从军行》(杨炯) 课件.ppt

(可直接使用)《从军行》(杨炯) 课件.ppt

2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代 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 。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相同题材的 诗歌——杨炯的《从军行》。
优选文档
3
释题
《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 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标题 有的加上“歌”、“引”、“曲”、 “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优选文档
4
杨炯:(650-693?),华阴人,排行七。显庆 四年(659)举神童,五年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 (676)补校书郎,天授元年(690)与宋之问同
优选文档
பைடு நூலகம்
14
文本研习 二、颔联 3.赏析“绕”字。
一个“绕”字,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 的军事态势和冒死赴敌的勇气。
优选文档
15
三、颈联 文本研习
1、“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采用了什么手法? 描写了怎样的场面?
颈联采用了烘托的手法。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
而是通过景物描写,写出“漫天大雪,纷纷飘下,军
旗上画着的青龙白虎之类的图案,黯淡模糊,看不清
了;北风呼啸,战鼓雷鸣,各种声响混杂在一起,回
荡在边地沙场之上。这里写的只是眼中看到的雪和旗
的景色,耳中听到的风和鼓角的声音,但从这里便可
以想象得到,那兵来将挡、人仰马翻、刀光闪烁、箭
簇纷飞、战马嘶鸣、杀声震地的壮烈战斗场面。两句
诗,有声有色,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
优选文档
9
文本研习
一、首联
1.首句是怎样表现军情紧急的?分析 “烽火”这一意象。
古代边塞要地设有烽火台。边境一有军事
警报,就通过烽火台传递信号,白天烧狼粪,
青烟直上;晚上点燃柴火,烽火高照,看到
了狼烟或烽火,便知军情紧急。通过“烽火”

从军行杨炯ppt课件

从军行杨炯ppt课件

课堂练习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9年全国卷Ⅱ)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 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诗歌解读
诗歌解读:五看关键词(句)
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抒 胸臆,表达了作者投笔从戎、保边卫国的壮 志豪情。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边塞诗常用意象:
诗歌解读:三看注释
诗歌解读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
1.西京:长安。 2.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 主帅各执其半。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 3.凤阙:皇宫。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4.龙城:汉代匈奴聚会祭天之处,此处指匈奴汇聚处。 5.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6.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边塞诗常见内容和情感
归纳总结
▪ 边塞苍茫雄奇的自然风光/寒冷荒凉的恶劣环境 ▪ 表现建功立业、奋勇杀敌的决心/抒发壮志难酬、
报国无门的情怀
▪ 厌倦战争、批判统治者/渴望团圆和安宁生活 ▪ 戍边生活艰苦、征人思念故乡
课堂练习: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接受服务的费用

杨炯《从军行》ppt课件(21页)

杨炯《从军行》ppt课件(21页)
问题:诗歌最后两句表现作者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
后两句运用反问,请君到凌烟阁上 去看看,那些功臣中封过万户侯的,
有哪一个是书生呢?抒发了为国出 力 、建立功业的豪情壮志 。
王维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岑参诗句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杜甫 男儿宁斗死,壮士耻为儒。
苦战 烘托 (听觉/视觉)
悲壮激烈
作者描述这几个片段运用什么手法? 有什么作用?
来犯 出征
围城
夸张 借代
军情紧急 出师庄严
唐军神速
苦战 烘托
悲壮激烈
(听觉/视觉)
尾联运用什么手法,表现作者怎样的 情感?
明确: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写作者 宁愿当一个军队中的低级军官,也不 愿当一个书生。抒发建功立业,报效 国家的豪情壮志。
三、作者简介
杨炯:(650-693?),华阴人,排行七。 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五年待制弘 文馆,上元三年(676)补校书郎,天 授元年(690)与宋之问同直习艺馆。 后为婺州盈川令,世称杨盈川。与王勃、 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擅 长五律,语言精丽严整,风格警劲弘放。 有《盈川集》,《全唐诗》存诗一卷。
⑤凋:此处意为“使脱色”。旗画:军旗上 的彩画。
六.赏析全诗: ㈠全诗写了哪几个场面?
来犯,出征,围城,苦战
来犯 出征
围城
夸张 借代
军情紧急 出师庄严
唐军神速
第三联从什么角度,描写怎样的画面?
第三联从视听两个角度,描写了两军交 锋的战斗场面。漫天大雪,纷纷飘下, 军旗上画着的青龙白虎之类的图案,黯 淡模糊,看不清了;北风呼啸,战鼓雷 鸣,各种声响混杂在一起,回荡在边地 沙场之上。
1、边塞诗

《从军行》(杨炯)ppt课件

《从军行》(杨炯)ppt课件

《从军行》(杨炯)ppt课件•诗人与作品背景•文本解读与赏析•艺术特色探讨•主题思想阐释目录•知识拓展与延伸•思考题与课堂互动环节01诗人与作品背景杨炯生平简介杨炯(650年-693年),唐代初期诗人,初唐四杰之一。

出生于华阴(今属陕西),自幼聪敏好学,十岁应神童举,授校书郎。

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

代表诗人有岑参、高适、裴迪、常建、王之涣等。

边塞诗派的作品多描写战争场景、抒发豪情壮志,风格豪放、意境深远。

唐代边塞诗派是盛唐诗歌流派之一,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

唐代边塞诗派概述《从军行》创作背景及意图《从军行》是杨炯的一首代表作,反映了唐代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和豪情壮志。

该诗创作于杨炯任职期间,他深感戍边将士的艰辛和付出,通过诗歌表达了对他们的崇敬和赞美。

杨炯在诗中描绘了将士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英勇形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02文本解读与赏析全文朗读及录音01提供《从军行》全文的准确朗读,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和语调。

02附上朗读录音,供学生模仿和跟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解读战争背景及诗人内心的激荡情感。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描绘出征将士的威武气势和战斗场景。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分析战争环境的恶劣和战斗的激烈。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探讨诗人的壮志豪情和人生选择。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逐句解读与意境描绘关键意象和象征手法分析意象烽火、牙璋、铁骑、雪、风、鼓声等,共同构建了一幅壮美的边塞征战图。

象征手法通过“烽火”、“牙璋”等象征战争的残酷和将士的英勇;“雪暗”、“风多”等象征边塞的艰苦环境;“百夫长”、“书生”的对比,象征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抉择。

03艺术特色探讨诗中通过描绘大漠、长城、黄河等边塞景象,展现出壮阔豪放的风格。

描绘边塞景象抒发豪情壮志运用典故诗人以豪放的笔触,抒发自己从军报国的壮志豪情,表现出雄浑的气势。

从军行(杨炯)PPT课件

从军行(杨炯)PPT课件

文本研习
二、颔联
2. “铁骑绕龙城”,表现了怎样的氛围?
这句话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汉朝时,大将 军卫青远征匈奴,直捣龙城。这龙城是匈奴首 领所在的地方,也是主力军所在的地方。匈奴 是游牧民族,龙城并不固定在一个地方,唐人 诗中常用“龙城”,指代敌人的巢穴,形象地 写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文本研习 二、颔联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代 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 。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 “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 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学习总结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杨炯(650年-692年),华阴县(今陕西华阴) 人。高宗显庆六年(公元六六一年),被举为神童, 送入朝廷,授校书郎,才只十一岁。永隆二年(公 元六八一年),为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他 也和王勃一样,自以为有才,对人态度傲慢,武则 天当政时,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三年任满,改任 盈川县令(今四川筠连县),卒于任所。后人称他 为杨盈川。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 《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 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

从军行-(完美版)最新精选PPT课件

从军行-(完美版)最新精选PPT课件
诗中的“征蓬”这一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技巧:特征,思想感情/哲理。
示例:征蓬具有随风飘转的特点,比喻漂泊不定的行 踪,表达了诗人身不由己,飘零无依之感。
二、提炼字词绘场景
军情紧急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温故知新——手法达意
赏析曹操《观沧海》中的诗句:“日月之行,
常若出见其题中型。: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七年级上册 1.赏析诗句。 2.某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示例: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 运用夸张的手
法 答,题描技绘巧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 表 手现法了,赏诗人析博,大情的感胸/怀哲和理宏大。的抱负。
渲染惜别氛围,抒发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作业:
从军行(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新声】新的乐曲。【关山】边塞。 【撩乱】心里烦乱。【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
(1)品味第一二句诗中的“新”和“旧”的表达效果。
(2)发挥联想和想象,描写“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 秋月照长城。”所展示的画面。
场景?
行军神速
战斗激烈
温故知新——炼字绘境
常见题型: 1.诗中哪一字望,岳描(绘杜了甫什)么八年景级上?册/突出了景 岱物宗夫的如什何么?特齐点鲁?青未(了常。见造于化判钟神断秀题,的阴选阳项割)昏晓。 荡2胸.生品曾味云诗,中决某眦字入归的鸟表。达会效当果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品.描味绘颔诗联“句钟展”示字的的画表面达效。果。
2. 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诗人用浓辞丽藻描绘战争场景,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誓死

从军行PPT15 人教版 (共27张PPT)

从军行PPT15 人教版 (共27张PPT)

问题:诗歌最后两句表现作者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 后两句运用反问,请君到凌烟阁上 去看看,那些功臣中封过万户侯的, 有哪一个是书生呢?抒发了为国出
力 、建立功业的豪情壮志 。
王维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岑参诗句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杜甫 男儿宁斗死,壮士耻为儒。
从 军 行
(唐) 杨 炯
一、导入
“初唐四杰” 王杨卢洛当时体, 轻薄为文审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费江河万古流。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杨炯的 <<从军行>>:
二、解题
《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 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 生活。标题有的加上“歌”、 “引”、“曲”、“吟”、“歌 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总结:“尚武”的社会风气 ,贯穿 唐王朝始终,文人普遍投笔从戎, 赴边求功。
杨炯的《从军行》以及很多其他的 诗歌都反映了文人这一心态。 举例:
拓展阅读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李贺《南园》
①南园:昌谷南园为李贺读书处。②关山五 十州:指当时藩镇割据、中央不能掌管的地 区。③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 画开国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
第三联从什么角度,描写怎样的画面? 第三联从视听两个角度,描写了两军交 锋的战斗场面。漫天大雪,纷纷飘下, 军旗上画着的青龙白虎之类的图案,黯 淡模糊,看不清了;北风呼啸,战鼓雷 鸣,各种声响混杂在一起,回荡在边地 沙场之上。 苦战 烘托 (听觉/视觉) 悲壮激烈
作者描述这几个片段运用什么手法? 有什么作用?
三、作者简介
杨炯:(650-693?),华阴人,排行七。 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五年待制弘 文馆,上元三年(676)补校书郎,天 授元年(690)与宋之问同直习艺馆。 后为婺州盈川令,世称杨盈川。与王勃、 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擅 长五律,语言精丽严整,风格警劲弘放。 有《盈川集》,《全唐诗》存诗一卷。

《从军行杨炯》课件

《从军行杨炯》课件
名句赏析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祖国的热 爱和忠诚。这句话的意思是宁愿做一个低级的军官为国捐躯,也胜过做一个白面 书生只会纸上谈兵。
04
作品影响
对后世的影响
文学价值
作为唐代早期诗歌的代表作品,《从 军行》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其独特的风格和语言技巧为 后来的诗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对现代的影响
历史价值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学作品,《从军行》对现代人了解唐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 料。
教育意义
《从军行》被选入各类教材,成为中小学生学习的对象。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激发他们的爱 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05
作品评价
后人评价
总结词:影响深远
详细描述:杨炯的《从军行》在后世的传播和影响深远,被广泛传颂和引用,成 为经典之作。
《从军行杨炯》 ppt课件
目录
• 作者介绍 • 作品背景 • 作品赏析 • 作品影响 • 作品评价
01
作者介绍
生平简介
出生背景
杨炯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 聪颖好学,表现出过人的文学天
赋。
早年经历
他早年便表现出对文学的浓厚兴趣 ,刻苦攻读,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 础。
创作历程
杨炯的创作生涯始于青少年时期, 他的作品深受当时文坛的关注和赞 誉。
军旅,保卫国家。
《从军行》是杨炯的代表作之一 ,也是初唐边塞诗的佳作之一, 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03
作品赏析
主题思想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疆的战争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 和对和平的渴望,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从军行》ppt课件17936讲课讲稿

《从军行》ppt课件17936讲课讲稿
手法+句意+作用(结构、情感、主旨)
总结:“尚武”的社会风气 ,贯穿唐王 朝始终,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杨炯的《从军行》以及很多其他的诗歌 都反映了文人这一心态。
举例:
拓展阅读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李贺《南园》
①南园:昌谷南园为李贺读书处。②关山五十 州:指当时藩镇割据、中央不能掌管的地区。 ③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画开国 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
⑤凋:此处意为“使脱色”。旗画:军旗上 的彩画。
六.赏析全诗: ㈠全诗写了哪几个场面?
来犯,出征,围城,苦战
第三联从什么角度,描写怎样的画面?
第三联从视听两个角度,描写了两军交 锋的战斗场面。漫天大雪,纷纷飘下, 军旗上画着的青龙白虎之类的图案,黯 淡模糊,看不清了;北风呼啸,战鼓雷 鸣,各种声响混杂在一起,回荡在边地 沙场之上。
《从军行》ppt课件17936
二、解题
《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 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标题 有的加上“歌”、“引”、“曲”、 “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三、作者简介
杨炯:(650-693?),华阴人,排行七。 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五年待制弘 文馆,上元三年(676)补校书郎,天 授元年(690)与宋之问同直习艺馆。 后为婺州盈川令,世称杨盈川。与王勃、 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擅 长五律,语言精丽严整,风格警劲弘放。 有《盈川集》,《全唐诗》存诗一卷。
问题:诗歌最后两句表现作者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
后两句运用反问,请君到凌烟阁上 去看看,那些功臣中封过万户侯的,
有哪一个是书生呢?抒发了为国出 力 、建立功业的豪情壮志 。

2024从军行(杨炯)公开课PPT优秀课件

2024从军行(杨炯)公开课PPT优秀课件

从军行(杨炯)公开课PPT优秀课件•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诗歌内容赏析与解读•人物形象塑造与情感表达•艺术特色与价值评价目录•跨文化对比:东西方战争题材文学作品比较•延伸活动设计与课堂互动环节01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杨炯生平及主要成就杨炯(约650年—约693年),唐代文学家,以文学才华著称,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主要成就在于诗歌创作,其边塞诗风格豪放,气势磅礴,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在文学史上,杨炯对后世的文人墨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诗歌作品被广泛传颂和学习。

《从军行》是杨炯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诗歌的创作背景与唐代当时的边疆战争有关,反映了当时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厌恶。

同时,杨炯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和对英勇将士的赞美。

《从军行》创作背景唐代边塞诗风概述唐代边塞诗风盛行,以描绘边疆自然风光、战争场景和将士生活为主要内容。

边塞诗风格豪放、气势磅礴,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和平的向往。

唐代边塞诗的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他们的作品至今仍然被广泛传颂和学习。

其中,杨炯的《从军行》也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之一。

02诗歌内容赏析与解读全文朗诵及录音欣赏诗歌全文朗诵通过名家朗诵,感受《从军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录音欣赏提供高质量的诗歌录音,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逐句解读与意境描绘逐句解读对诗歌的每一句进行详细解读,揭示诗句的含义和诗人的表达意图。

意境描绘根据诗句的内容,描绘出诗歌所表现的意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关键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关键意象分析剖析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如“烽火”、“牙璋”等,揭示其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意义。

修辞手法分析详细讲解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领略诗人的艺术匠心。

03人物形象塑造与情感表达通过描写战争的残酷、危险环境,突出将士们的英勇无畏。

描绘战争环境刻画人物动作展现内心世界运用生动的动词和形象的比喻,描绘将士们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

《从军行》ppt课件

《从军行》ppt课件
问题:诗歌最后两句表现作者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
后两句运用反问,请君到凌烟阁上 去看看,那些功臣中封过万户侯的,
有哪一个是书生呢?抒发了为国出 力 。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岑参诗句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杜甫 男儿宁斗死,壮士耻为儒。
唐军神速
第三联从什么角度,描写怎样的画面?
第三联从视听两个角度,描写了两军交 锋的战斗场面。漫天大雪,纷纷飘下, 军旗上画着的青龙白虎之类的图案,黯 淡模糊,看不清了;北风呼啸,战鼓雷 鸣,各种声响混杂在一起,回荡在边地 沙场之上。
苦战 烘托 (听觉/视觉)
悲壮激烈
作者描述这几个片段运用什么手法? 有什么作用?
五.根据注释 ①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② “烽火”句:化用《汉书?匈奴传》“烽 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语意。西京,指长 安。
③牙璋:调兵的符信;凤阙:指长安宫阙。 ④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⑤凋:此处意为“使脱色”。旗画:军旗上 的彩画。
来犯 出征
围城
夸张 借代
军情紧急 出师庄严
总结:“尚武”的社会风气 ,贯穿唐王 朝始终,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杨炯的《从军行》以及很多其他的诗歌 都反映了文人这一心态。
举例:
拓展阅读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李贺《南园》
①南园:昌谷南园为李贺读书处。②关山五十 州:指当时藩镇割据、中央不能掌管的地区。 ③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画开国 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
1、边塞诗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 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 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创作。我们把这 些反映边地生活的诗歌通称为边塞诗。

《从军行》PPT优质课件

《从军行》PPT优质课件
.
在环境和心理描写上:
都有悲凉的意味,只是“其一”侧 重写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之音, 从听觉方面抒发思乡之情,心理描写上 采用虚写方式,以想象写情;“其四” 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 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 忠、慷慨悲壮的激情。
.
比较阅读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比较《出塞》与《从军行其四》的异同
.
抒情上: 《出塞》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巩固边防的愿望 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 感;《从军行》是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以身 许国、誓死保家卫国的豪情志。 环境与心理描写区别: 环境描写:《出》写出环境的空旷辽阔,《从军 行》写边塞环境艰苦。 心理描写: 侧面表现诗人希望有才能的人解除人民的苦难, 对当朝统治者的暗暗劝谏;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 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 为国尽忠,慷慨豪情的激
二字更把读者带进一个悲中见壮的境界。诗的后两句是
这一阵笛声在军中引起的共感。“碛里”、“月中”进
一步渲染了画面的背景,从而使人倍感环境的荒凉、气
氛的悲怆。“一时回首”显示了笛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
的心情。全诗笼罩着一种羁旅思乡、凄凉哀怨之
感。
.
陇西行
陈陶(晚唐诗人)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韵译】
.
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
一、 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至塞上》
——王维《使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
二、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从军行-(完美版)ppt

从军行-(完美版)ppt

真题演练(2017年泉州市质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节选) 岑参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下列对本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岑参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诗题中的“歌”是古诗的常 见体裁。 B.一二句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 浩大苍茫。 C.从“中军”到“辕门”再到“轮台东门”,清楚表明地点转 移,脉络分明。 D.最后两句直接抒情,作者独自看着身后雪地上的的马蹄印, 感慨万千。 2.请简析作者反复描写雪景的原因。(2分) 渲染惜别氛围,抒发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行军神速
场景?
战斗激烈
温故知新——炼字绘境 常见题型: 望岳(杜甫)八年级上册 1.诗中哪一字,描绘了什么景? /突出了景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物的什么特点?(常见于判断题的选项)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品味诗中某字的表达效果。 3. 描绘诗句展示的画面。 品味颔联“钟”字的表达效果。 答题技巧: 示例:“钟”:是积聚,汇聚之意,写出了大自然在泰 山上汇聚了天地间神奇秀丽的景色,突出了泰山的秀美。 含义,描绘场景,意境/感情。
三、分析手法解诗情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烘托
手法?
烘托或对比、渲染、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典故、 以静写动、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虚实结合……
温故知新——手法达意
赏析曹操《观沧海》中的诗句:“日月之行, 常见题型: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七年级上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军行
杨炯
1
边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塞 ——王昌龄《从军行》 诗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2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代 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 。
了;北风呼啸,战鼓雷鸣,各种声பைடு நூலகம்混杂在一起,回
荡在边地沙场之上。这里写的只是眼中看到的雪和旗
的景色,耳中听到的风和鼓角的声音,但从这里便可
以想象得到,那兵来将挡、人仰马翻、刀光闪烁、箭
簇纷飞、战马嘶鸣、杀声震地的壮烈战斗场面。两句
诗,有声有色,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
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大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
首联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12
二、颔联
文本研习
1、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 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牙璋辞凤阙”用 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这句话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牙璋”,古 时代兵的一种符信,即兵符。这里指领兵出征 的将帅。“凤阙”,皇宫,这里长安。参加了 出征的大军离开了京城长安,这是出征的情况。
19
知识归纳
2.边塞诗的特征
从内容看:多写战争场面,边塞特有的风光,将
士艰苦的边塞生活,征人的乡愁离恨等。
从意象看:多有校尉、瀚海、单于、烽火、胡骑
8
整体感知
2.作者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哪 几个场面?分别用两个字概括。
一二句来犯,三句出征,四句围城,五六 句苦战,(七八句抒怀)
9
文本研习
一、首联
1.首句是怎样表现军情紧急的?分析 “烽火”这一意象。
古代边塞要地设有烽火台。边境一有军事 警报,就通过烽火台传递信号,白天烧狼粪, 青烟直上;晚上点燃柴火,烽火高照,看到 了狼烟或烽火,便知军情紧急。通过“烽火” 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 了。
7
整体感知
1.“初唐四杰”的从军、出塞之作,多表现知识分 子立功边陲的壮志豪情,慷慨雄壮,对盛唐边塞诗的成 熟和繁荣有一定的影响。请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首诗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抒 胸臆,表达了作者投笔从戎、保边卫国的壮 志豪情。
一个投笔从戎,不甘作伏案书生,渴望为 国建立功业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 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 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13
文本研习
二、颔联 2. “铁骑绕龙城”,表现了怎样的氛围?
这句话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汉朝时,大将 军卫青远征匈奴,直捣龙城。这龙城是匈奴首 领所在的地方,也是主力军所在的地方。匈奴 是游牧民族,龙城并不固定在一个地方,唐人 诗中常用“龙城”,指代敌人的巢穴,形象地 写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相同题材的 诗歌——杨炯的《从军行》。
3
释题
《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 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标题 有的加上“歌”、“引”、“曲”、 “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4
杨炯:(650-693?),华阴人,排行七。显庆 四年(659)举神童,五年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 (676)补校书郎,天授元年(690)与宋之问同 直习艺馆。后为婺州盈川令,世称杨盈川。擅长 五律,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 《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 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全唐 诗》存诗一卷。
17
四、尾联
文本研习
尾联运用什么手法,表现作者怎样的 情感?
明确: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写作者 宁愿当一个军队中的低级军官,也不 愿当一个书生。抒发建功立业,报效 国家的豪情壮志。
18
知识归纳
1.边塞诗的产生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 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 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 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 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 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5
写作背景
《旧唐书·高宗纪》载: 唐高宗永隆年间 (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 带。永隆二年 (681),突厥入侵固原、庆阳, 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杨炯此诗当 作于此时。
6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调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4
文本研习 二、颔联 3.赏析“绕”字。
一个“绕”字,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 的军事态势和冒死赴敌的勇气。
15
三、颈联 文本研习
1、“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采用了什么手法? 描写了怎样的场面?
颈联采用了烘托的手法。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
而是通过景物描写,写出“漫天大雪,纷纷飘下,军
旗上画着的青龙白虎之类的图案,黯淡模糊,看不清
10
一、首联
文本研习
2.赏析关键词“照”的表达作用。
一个“照”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 出了烽火之猛烈,战势之危急,渲染了 紧张气氛。
11
文本研习 一、首联
3.赏析关键词“自”。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 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 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 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16
三、颈联 文本研习
2、苏轼认为诗作应“言而有尽而意无穷”,给人留 下了想像的余地。你认为《从军行》是否做到这一 点?为什么?
第三联描写了两军交锋的战斗场面。漫天大雪,纷纷飘
下,军旗上画着的青龙白虎之类的图案,黯淡模糊,看不 清了;北风呼啸,战鼓雷鸣,各种声响混杂在一起,回荡 在边地沙场之上。这里写的只是眼中看到的雪和旗的景色, 耳中听到的风和鼓角的声音,但我从这里便可以想象得到, 那兵来将挡、人仰马翻、刀光闪烁、箭簇纷飞、战马嘶鸣、 杀声震地的壮烈战斗声面。那么大的一个激战声面,只用 了十个字,就非常生动地勾画出来,的确收到了“言少意 多”的艺术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