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玛尼诺夫 两首六手联弹钢琴小品 圆舞曲 浪漫曲 Two Pieces for piano six-hands Rachmaninoff 钢琴谱

合集下载

浅说拉赫玛尼诺夫

浅说拉赫玛尼诺夫

浅说拉赫玛尼诺夫姓名:方丹学号:200922002006【内容摘要】:文章从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生涯和艺术特色这两个方面进行初步分析,以便能够准确、深刻、全方位的把握拉赫玛尼诺夫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生涯艺术特色早期中期晚期风格题材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俄文:СергейВасильевичРахманинов;英文: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1873年4月1日-1943年3月28日),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罗斯音乐文化中的重要人物,他的创作与演奏活动,都在世界音乐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甚富有俄国色彩,充满激情,且旋律优美,纳入于不少演奏家的表演曲目中。

他是俄罗斯浪漫主义传统的最后一位伟大倡导者,被誉为20世纪最著名的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主要作品有《第二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二十四首《前奏曲》、《音画练习曲》,歌剧《阿莱科》、《利米尼的法兰契斯卡》和《第二交响曲》、管弦乐《死之岛》、《钟》以及浪漫曲等著名作品。

一、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生涯从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初的世纪之交的几十年里,俄国处在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高涨时期,是欧洲革命运动的中心。

在这个社会敌对势矛盾冲突激烈的时期,各式各样的社会、哲学思潮获得了广泛的传播。

生活在这个时期的拉赫玛尼诺夫虽然远离社会动荡的漩涡,但他的思想和创作还是无可避免的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影响,时代的变迁和思潮的影响在他的艺术中打上了特殊的时代的烙印。

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生涯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时期。

1.早期(1891—1900)拉赫玛尼诺夫于1873年4月1日出生在俄国的一个富庶的地主家里,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音乐熏陶。

他四岁开始学习钢琴,九岁进入彼德堡音乐学院。

1885年他来到莫斯科,跟随著名的钢琴演奏大师兹维列夫学习钢琴。

拉赫玛尼诺夫和他的浪漫曲-2019年文档资料

拉赫玛尼诺夫和他的浪漫曲-2019年文档资料

拉赫玛尼诺夫和他的浪漫曲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拉赫玛尼诺夫生于1873年,卒于1943年。

他所创作的一首首动人心弦、热情洋溢的歌曲,大都表现出抒情的风格,正因为如此,浪漫曲――以直接表达情感为最大特点的音乐体裁,在他的创作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

拉赫玛尼诺夫的浪漫曲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俄罗斯音乐艺术发展水平的标志。

其内容深刻,热情奔放,感情表达自然而不落俗套,旋律与语言的结合水乳交融,在声腔中表现出细腻的心理刻画,表达手法别具一格:在拉赫玛尼诺夫的83首浪漫曲中,最早期的一首是M.莱蒙托夫作词的《在圣殿的大门外》,完成于1890年4月29日,最后一首是索洛古勃作词的《梦》,完成于1916年11月2日:时间跨度26年,几乎涵盖了作曲家最为旺盛和最具活力的艺术创作阶段。

拉赫玛尼诺夫生活于一个动荡、变革的时代,他曾亲眼目睹了19―20世纪沙皇俄国苛捐杂税给人民带来的生活重负;也曾切身感受了小市民昏昏噩噩、没有理想、平庸乏味的生活……他在生活困顿不堪与才华横遭压抑的双向夹击下,对新生活的憧憬与自身价值的追求就不可避免地在他的浪漫曲中表现了出来-如:《我多痛苦》――“我多痛苦,但更爱生命……在这春天明媚的时光!”但是,如果试图在他的浪漫曲中寻找到直接反映社会冲突和具体的革命事件是不现实的,拉赫玛尼诺夫与“俄罗斯历史转折点”上的许多其他艺术家一样,不可能这么做,尽管他未能认识到发生在俄罗斯的社会进程的真正实质。

然而,作为敏感的艺术大师,他凭直觉感受到了生活的矛盾和矛盾运作中的剧变,自然会在自己的创作中反映那个时代的面貌与精神。

在他的浪漫曲中包含着对现实社会和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的不满情绪。

如:《绝望者之歌》――“‘死吧!’白昼它说,白昼寂寞又凄凉,‘死吧! ’黑夜也说,夜神秘又悲怆。

生活充满忧伤……”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跌宕起伏,具有极强的戏剧性和表现力,在感受到他不满现实生活的同时,还可以觉察出他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与对生命的无比热爱,他的作品还蕴含着对人的精神力量的赞美,跳荡着一颗对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坚强信心。

美妙的钢琴小品31首

美妙的钢琴小品31首

美妙的钢琴小品31首美妙的钢琴小品一直以来都是钢琴家们热衷演奏和欣赏的音乐作品。

这些小品通常由一首短小精悍的曲子组成,旋律动听,内涵丰富。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31首美妙的钢琴小品。

1. 舒伯特的《军队进行曲》:这首小品富有激情和力量,乐曲的结构优美紧凑,旋律飘逸。

它以军队行进的节奏展示出舒伯特独特的音乐天赋。

2. 莫扎特的《小星星变奏曲》:这是一首以流行歌曲《小星星》为主题的钢琴小品。

莫扎特以娴熟的技巧和优美的旋律展现了他的创作才华。

3. 肖邦的《降A小调夜曲》:这是肖邦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以其浪漫优雅的音乐风格著称。

美妙的旋律伴随着温柔的和声,为人们带来宁静和放松的感觉。

4. 舒曼的《梦幻曲》:这首小品充满了浪漫的情感和独特的旋律。

舒曼以细腻的技巧和丰富的表情力挖掘出了音乐作品的内涵。

5. 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这是贝多芬最著名的钢琴作品之一,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深情的表演而闻名于世。

演奏者通过琴键传递出音乐的灵魂和情感。

6. 李斯特的《爱之梦》:这是一首富有激情和浪漫的钢琴小品,以其强烈的音乐表现力和技巧性而闻名。

演奏者需要展现出丰富的表情以及良好的技巧才能完美诠释这首曲子。

7. 肖邦的《降G小调圆舞曲》:这首小品充满了浪漫和欢快的气氛,以其独特的旋律和优雅的技巧而被广泛喜爱。

8. 拉威尔的《波登特》:这是法国作曲家拉威尔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钢琴小品。

以其飞舞的旋律和强烈的节奏感,透露出浓厚的西班牙风情。

9. 萧邦的《降E大调练习曲》:这首练习曲以其高难度的技巧和迅疾的旋律而闻名。

演奏者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技巧才能完美演绎。

10. 古斯塔夫·霍尔斯特的《空中芭蕾》:这首小品以儿童的天真和欢乐为主题,以其清新的旋律和明亮的和声令人耳目一新。

11. 谭盾的《冰雪奇缘》:这是中国著名作曲家谭盾为同名动画电影创作的主题曲。

以其梦幻般的旋律和绚丽的音色展示出冰雪的美丽和神奇。

12.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锤子钢琴协奏曲》:这首小品以其独特的节奏和热情的旋律而闻名,展现出俄罗斯音乐的独特魅力。

【精品】拉赫玛尼诺夫

【精品】拉赫玛尼诺夫

【关键字】精品1. 意大利波尔卡是拉赫玛尼诺夫在1906年所作。

当时他和家人在意大利度假时,碰到了一位正在演唱那不勒斯歌曲的街头艺人,正是这首那不勒斯歌曲给了拉赫玛尼诺夫灵感,创作出了这首意大利波尔卡。

2.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俄文:СергейВасильевич Рахманинов;英文: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是一位出生于俄罗斯的作曲家、指挥家及钢琴演奏家,1943年临终前入美国籍;他的作品甚富有俄国色彩,充满激情,且旋律优美,其钢琴作品更是以难度见称,纳入于不少钢琴演奏家的表演曲目中;被誉为20世纪最著名的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兼指挥,俄罗斯浪漫主义传统的最后一位伟大倡导者。

3. 家境富裕,出身于地主的家庭,父母皆为业余钢琴演奏家,其母充当他的第一位钢琴教师。

拉赫玛尼诺夫从四岁开始习琴,然而最初并无突出的表现。

由于家道中落,拉赫玛尼诺夫一家迁往圣彼得堡。

1882年,拉赫玛尼诺夫入读当地的音乐学院进修,1885年经介绍往莫斯科拜师尼古拉·兹韦列夫(Николай Зверев/Nikolai Zverev)门下接受严格的钢琴训练10岁时的拉赫玛尼诺夫艰苦的训练,令拉赫玛尼诺夫不久便展露出他的天份:他编写的歌剧《Aleko》获奖;19岁时,编写了著名的《升c小调钢琴前奏曲》,成为他于乐坛上的代表作;同年更完成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

1892年,拉赫玛尼诺夫于莫斯科音乐学院第一荣誉毕业,并开始他的作曲生涯。

1897年,拉赫玛尼诺夫《第一交响乐》的首演招来劣评如潮,令他受到很大打击,他亦因而无法集中精神作曲。

后来经了解,由于当天的指挥并无充份练习,再加上指挥于演奏时醉酒,以致整个首演表现得一塌糊涂。

但拉赫玛尼诺夫并未因而振作起来,往后的数年更因此停产,直至得到心理治疗师尼可莱.达尔的医治,才重拾自信。

拉赫玛尼诺夫《五首幻想小品》作品解析

拉赫玛尼诺夫《五首幻想小品》作品解析

拉赫玛尼诺夫《五首幻想小品》作品解析作者:迂志勇来源:《视界观·下半月》2018年第07期摘要: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始终带有深刻的悲剧性色彩,他的创作倾向于“小调性的主题以及悲歌性的或悲剧性的形象领域”。

作曲家往往在作品中表达内心最直接和真实的感受。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小丑》;《小夜曲》《五首幻想小品》中第四首是《小丑》。

就小丑这个艺术形象而言,最早出现在威尔第的歌剧《弄臣》中。

而第五首《小夜曲》不似前奏曲那么深沉激昂,也不似《小丑》那样诙谐戏剧。

一、《小丑》概述1892年11月11日,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塔涅耶夫教授和帕布斯特教授出色地演奏了自己的同事——阿连斯基的新作,为双钢琴创作的组曲《侧影》,其中包括五首音乐肖像——《学者》《荡妇》《小丑》《幻想家》《舞蹈家》。

拉赫玛尼诺夫大概是在写作《小丑》之前听到了自己老师的作品而受启发,创作完成了这首小品。

当看见《小丑》这样的标题,不禁会使人联想到一个圆圆的红鼻头,涂抹得苍白的脸庞,五颜六色的夸张服饰,做着各种各样滑稽动作,搞笑且表演令人捧腹的小丑模样。

作曲家在这首作品中用音乐成功刻画了一个小丑形象,栩栩如生且音乐形象鲜活、感人至深。

三段体曲式,升f小调。

第一段一开始一连串短促快速的无厘头跑动音型,仿佛在模仿小丑刚出场时的翻滚跳跃。

尖锐而不和谐和弦、急促的节奏、七和弦的双手交替、切分音型的使用、节奏型的不停转换,充分描写了小丑在舞台上为取乐观众所进行的滑稽表演。

乐谱上表情强弱符号从最弱PPP 到最强sfff,形象地描绘了小丑在舞台上时而蹑手蹑脚,时而上蹿下跳的戏剧性夸张的表演;音符在强拍和弱拍中变化节奏,这种打破了常规习惯的创作手法,使音乐形象更加鲜活,仿佛小丑就在我們面前表演一样,其音乐极具戏剧性、感染力。

中段和第一段的形象截然不同,右手弹奏的中声部隐藏着一个歌唱性的段落。

可是这个歌唱性段落并不是愉快幸福的,而是小丑在歌唱,是小丑在哭泣,他在倾诉自己的苦衷,他也会忧伤,也会难过,这仿佛是作曲家内心最真实的独白,让我们不仅看到了小丑滑稽搞笑的一面,也看到了作曲家需要抚慰的内心。

圆舞曲钢琴谱

圆舞曲钢琴谱

圆舞曲钢琴谱圆舞曲是一种非常优美动听的钢琴曲,常常用于舞会和社交场合。

如果你想学习这首经典的钢琴曲,那么以下是它的钢琴谱和相关内容。

谱面:C G Am Em左手:1 5 1 5右手:3 2 1 3C G Am Em左手:1 5 1 5右手:5 4 3 2Am Em F C左手:1 5 1 5右手:1 1 2 3Am Em F C左手:1 5 1 5右手:5 4 3 2附带说明:- 该谱面采用的是C大调,将左右手的数字表示的是手指按键的位置。

- 在演奏过程中,需要注意节奏感和速度,要根据曲目的特点进行把握。

- 在弹奏左手和右手的时候,要注意手指协调,尤其是在快速转换和跨度较大的地方,要注意练习和逐步提高技巧。

圆舞曲的起源:圆舞曲最初起源于欧洲,尤其是在奥地利、德国和法国等地区,是一种流行的舞蹈类型。

它的流行时间主要是在19世纪,那个时期的社交场合热闹非凡,许多人都喜欢参加各种舞会和社交活动。

圆舞曲的特点:圆舞曲的特点是旋律流畅、优美,节奏感强,动感十足,适合舞蹈和演奏。

这首曲子以C大调为主,整体感觉轻盈而欢快,每一个音符都让人感到愉悦和愉快。

圆舞曲的演奏技巧:圆舞曲的演奏技巧需要注重手指协调,尤其在曲目转折和跨度较大之处需要注意练习,同时需要注意节奏感和速度的掌握。

在演奏中要注意弹奏的力度和力道,适当的力度动态处理能够让曲目表现更加丰富。

在演奏前要认真掌握谱面,逐渐提高自己的技巧水平。

总之,圆舞曲是一首非常经典的钢琴曲,它具有独特的旋律和优美的节奏感,不仅适合演奏,也适合舞蹈和表演。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和练习,尽情感受这首优美的乐曲带给我们的美好和欢愉。

拉赫玛尼诺夫和他的浪漫曲-2019年文档资料

拉赫玛尼诺夫和他的浪漫曲-2019年文档资料

拉赫玛尼诺夫和他的浪漫曲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拉赫玛尼诺夫生于1873年,卒于1943年。

他所创作的一首首动人心弦、热情洋溢的歌曲,大都表现出抒情的风格,正因为如此,浪漫曲――以直接表达情感为最大特点的音乐体裁,在他的创作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

拉赫玛尼诺夫的浪漫曲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俄罗斯音乐艺术发展水平的标志。

其内容深刻,热情奔放,感情表达自然而不落俗套,旋律与语言的结合水乳交融,在声腔中表现出细腻的心理刻画,表达手法别具一格:在拉赫玛尼诺夫的83首浪漫曲中,最早期的一首是M.莱蒙托夫作词的《在圣殿的大门外》,完成于1890年4月29日,最后一首是索洛古勃作词的《梦》,完成于1916年11月2日:时间跨度26年,几乎涵盖了作曲家最为旺盛和最具活力的艺术创作阶段。

拉赫玛尼诺夫生活于一个动荡、变革的时代,他曾亲眼目睹了19―20世纪沙皇俄国苛捐杂税给人民带来的生活重负;也曾切身感受了小市民昏昏噩噩、没有理想、平庸乏味的生活……他在生活困顿不堪与才华横遭压抑的双向夹击下,对新生活的憧憬与自身价值的追求就不可避免地在他的浪漫曲中表现了出来-如:《我多痛苦》――“我多痛苦,但更爱生命……在这春天明媚的时光!”但是,如果试图在他的浪漫曲中寻找到直接反映社会冲突和具体的革命事件是不现实的,拉赫玛尼诺夫与“俄罗斯历史转折点”上的许多其他艺术家一样,不可能这么做,尽管他未能认识到发生在俄罗斯的社会进程的真正实质。

然而,作为敏感的艺术大师,他凭直觉感受到了生活的矛盾和矛盾运作中的剧变,自然会在自己的创作中反映那个时代的面貌与精神。

在他的浪漫曲中包含着对现实社会和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的不满情绪。

如:《绝望者之歌》――“‘死吧!’白昼它说,白昼寂寞又凄凉,‘死吧! ’黑夜也说,夜神秘又悲怆。

生活充满忧伤……”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跌宕起伏,具有极强的戏剧性和表现力,在感受到他不满现实生活的同时,还可以觉察出他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与对生命的无比热爱,他的作品还蕴含着对人的精神力量的赞美,跳荡着一颗对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坚强信心。

拉赫玛尼诺夫(S.V.Rachmaninov)《6首浪漫曲》作品38号风格与声乐难点解析

拉赫玛尼诺夫(S.V.Rachmaninov)《6首浪漫曲》作品38号风格与声乐难点解析

拉赫玛尼诺夫(S. V. Rachmaninov)《6首浪漫曲》作品38号风格与声乐难点解析楚静雯 / 李鸿摘 要:拉赫玛尼诺夫在晚期浪漫主义的作曲家中有着极高的影响,他的声乐作品在世界广为人知。

这位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在生命中的不同时期创作了大量的艺术歌曲有83首之多,今天也可以听到来自不同国家的声乐家演唱。

他的浪漫曲也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

38号套曲是拉赫玛尼诺夫的晚年作品写于1916年,作品内容的特点是隐喻和音乐艺术图像,象征主义者有意识地将艺术视为现实的最高形式。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完全符合这些想法。

它旋律神秘且柔美,与诗词相呼应。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诗歌;浪漫曲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楚静雯(1992-),女,博士,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国立音乐学院教师;李鸿(1980-),女,博士,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副教授。

一、拉赫玛尼诺夫的声乐套曲38号的风格特征 (一)俄罗斯诗词和音乐中的象征主义。

拉赫玛尼诺夫(S.V.Rachmaninov)的浪漫曲作品38号:对艺术的创作。

俄罗斯的白银时代是危险的社会政治动荡和对现有君主制秩序崩溃的预期时代。

正是在这一时期,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象征主义蓬勃发展,旨在为社会精英阶层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新的哲学和新的精神支持点。

事实证明,象征主义是俄罗斯最重要的现代主义趋势。

根据其形成的时间和创作方向的变化,在其存在的过程中可分为两个阶段。

19世纪90年代诗歌中出现的第一代代表被称为“第一波象征主义”或“老一辈象征主义者”。

他们是В.Брюсов、Д.Мережковский、3. Гиппиус、К. Бальмонт、Ф. Сологуб.十年后,出现了明亮的新名字:А. Блок、А. Белый、В. Иванов。

这些诗歌大师通常被称为“青年象征主义者”。

这场运动的第一波和第二波的区别在于对世界认知的不同,基于从柏拉图到尼采和柏格森的各种哲学和美学教义。

熟悉的旋律-钢琴小品15首

熟悉的旋律-钢琴小品15首
《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是德彪西创作的前奏曲之一,从构思和形象上已与传统的前奏曲大有 差异。他以音乐刻画了一个栩栩如生、恬静可人的少女,旋律清新柔美,富于歌唱性,温柔 宁静。
这首短小而又抒情的前奏曲,具有"五声音阶"的特色。所描绘的少女清新、恬静、优雅而充 满活力——这大概是德彪西心中的那位“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最美的模样吧。
第一变奏采用连续不断的十六分音符,乐曲气氛更为欢快,但主题依然清晰分明;在 第二变奏中,十六分音符连缀而成的音型移至低声部,主题隐伏在上面两个声部中; 第三变奏和第四变奏采用川流不息的急速三连音,先出现于上声部,后移至低声部, 情绪兴奋活跃;由音阶式上下进行的波浪式的旋律线组成的第五变奏,充分运用力度 的强弱变化等表现手法,使乐曲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很多人都以为《土耳其进行曲》是莫扎特写的一首钢琴小品。实际上,它是莫扎特 《A大调钢琴奏鸣曲》K331的第三乐章。这首乐曲之所以成为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 代表作,是由于其三个乐章都很成功,有趣是第三乐章的独特而别致的风格,更是 前两乐章所无法比美的。这首钢奏曲是作曲家于1778年在巴黎写成的,当时他才22 岁。全曲表现出一种带有童贞般的单纯,像这种快活的节奏,在莫扎特的作品中屡 见不鲜。如果你熟悉土耳其音乐,你会感到这支曲子土耳其民族风味并不浓。但是, 在当时来讲,它的风格已经破除了俗套,乐曲显得独特而别致、又由于这支曲子的 曲调流畅动听,技巧又不难,因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然而,爱丽丝到底是谁?现在依旧是未解之谜。贝多芬对这位女子的爱意与温柔,全部 融汇在优美的旋律中。
《少女的祈祷》巴达捷芙斯卡
这首曲子风格清丽优美,温婉清新,又似乎略带一丝伤感,犹如一位少女跪在神圣的教堂 中,虔诚地向上帝祷告,我们仿佛看到了少女内心梦幻的遐想。

浅谈拉赫马尼诺夫钢琴曲《悲歌》的创作风格与演奏技巧

浅谈拉赫马尼诺夫钢琴曲《悲歌》的创作风格与演奏技巧

浅谈拉赫马尼诺夫钢琴曲《悲歌》的创作风格与演奏技巧作者:路远来源:《音乐时空》2015年第22期摘要:钢琴曲《悲歌》是拉赫马尼诺夫最具代表性的钢琴曲之一。

本文以钢琴曲《悲歌》为研究对象,详细地阐述了拉赫马尼诺夫的生平及其音乐作品,深入地探讨了钢琴曲《悲歌》的创作风格和演奏技巧,以期为相关方面的研究者们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拉赫马尼诺夫 ;钢琴曲《悲歌》 ;创作风格 ;演奏技巧拉赫马尼诺夫的音乐作品受柴可夫斯基的影响很大,总是包含着幻想和悲伤等戏剧性和抒情性的风格元素。

同时也赞美祖国,讴歌幸福,但是始终通过美妙的旋律给人以浑厚的诗意。

钢琴曲《悲歌》就带有典型的俄罗斯风格和浪漫主义情调。

一、拉赫马尼诺夫及其音乐作品的概述正文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马尼诺夫(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俄罗斯音乐家、钢琴家、指挥家和古典音乐作曲家。

拉赫马尼诺夫的曾祖父和母亲都受过高等的音乐教育,地主阶级的家庭拥有丰厚而稳定的收入来源。

这就为拉赫马尼诺夫的童年营造了优越的音乐环境。

拉赫马尼诺夫九岁进入了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十二岁的时候又在表兄的介绍下进入了莫斯科音乐学院的中等教育部,十六岁便正式考入了高等教育部。

整个成长过程都在音乐的包围和熏陶之下,又师从了的德米纳斯基、茨维列夫、齐洛蒂、塔涅耶夫和阿连斯基等多位音乐大师,良好优越的音乐环境为拉赫马尼诺夫打下了坚实的音乐基础,正规严格的音乐训练则为正规严格的音乐训练奠定了深厚的音乐功底。

1887年和1888年的两年间,拉赫马尼诺夫创作了自己的第一批音乐作品,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乐队谐谑曲》。

1890年,拉赫马尼诺夫为心上人创作了六手联弹的钢琴圆舞曲和管弦乐曲《曼弗雷德》。

从1891年开始,拉赫马尼诺夫先后创作了交响诗《死岛》和《罗斯基斯拉夫王子》,大型乐队演奏的交响幻想曲《悬崖》《岩石》《第二交响曲》和《茨岗主题狂想曲》,歌剧《阿连科》《贪婪骑士》和《弗兰切斯卡·达·里米尼》以及《大提琴奏鸣曲》等各种类型的大型音乐作品。

拉赫玛尼诺夫音乐的转折点——《音乐瞬间》

拉赫玛尼诺夫音乐的转折点——《音乐瞬间》

39也好像上了断头台一样。

这种莫名其妙的恐惧与负担,初次出现而且不停在纠缠他。

”(尹子:《拉赫玛尼诺夫》,第27页,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

)在此期间,他承诺为伦敦某演出机构创作出一首协奏曲,却也由于之前的失败而无法恢复创作状态,最终没有完成。

但他并未因此放弃,而是在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和自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逐渐恢复了状态,也慢慢找到了创作灵感,于是在1896年10月至12月有了这六首《音乐瞬间》的问世。

因此这六首作品成为了拉赫玛尼诺夫人生的重要转折点,音乐形态以及拉氏本人的心态都逐渐走向了成熟。

拉氏在曲式和声、写作手法、调性变化等方面均在舒伯特所创作出“音乐瞬间”体裁的基础上作了许多延伸和发展,使其突破了传统钢琴小品的束缚,扩大了音乐作品的结构规模,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使钢琴作品呈现出了交响性,为古典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六首《音乐瞬间》的演奏特点第一首是降b 小调的乐曲,复三部曲式的行板,也是这六首里面篇幅最长的一首,从这首曲子可以感受到柴可夫斯基对拉氏音乐创作的影响,他保留了俄罗斯传统音乐的风格特点。

图1:拉赫玛尼诺夫《音乐瞬间》第一首 1~4小节图2:拉赫玛尼诺夫《音乐瞬间》第一首 85~92小节由左手引入全曲,右手作为主题旋律,第一小节就强调了调性为降b 小调,左手部分持续不断的三连音音型推动音乐的发展,使旋律更有律动感。

音乐由弱开始持续平稳进行,随后出现缓慢的渐强,进而又回归到最开始的平缓柔和。

最后的结尾部分回归主题,再一次出现最开始的主题旋律,逐渐进行主题虚化,直至结束。

但由于这首作品的音乐的成熟度不高,对俄罗斯传统音乐特征的运用不够灵活,导致整首作品显得有些冗长,整体的和声效果也没有那么丰满。

虽然第一首存在很多的问题,但这时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已经有走向成熟的趋势了。

第二首音乐瞬间为降e 小调的复三部曲式,相比于40第一首而言,更加的富有作曲家本人的写作特色。

整首曲子沉浸在一种欢快活泼的场景里,织体清晰丰富,和声的编配独具特色,使听者耳目一新。

拉赫玛尼诺夫《音乐瞬间》(Op.16No.4)的创作特征与演奏分析

拉赫玛尼诺夫《音乐瞬间》(Op.16No.4)的创作特征与演奏分析

18 Northern Music北方音乐 Northern Music拉赫玛尼诺夫《音乐瞬间》(Op.16No.4)的创作特征与演奏分析刘璐娜 康 勤(合肥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摘要】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音乐的代表人物,其音乐创作在延续拓展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同时,又结合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20世纪初的作曲元素。

他于1896年10-12月期间创作完成的六首《音乐瞬间》,是其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作品,也是他所有钢琴音乐创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拉赫玛尼诺夫《音乐瞬间》Op.16 No.4作为研究对象,从作者生平、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特征及演奏技巧几个方面深入研究,为钢琴演奏者和音乐爱好者正确理解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特点和准确演奏该作品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音乐瞬间》;创作特征;演奏技巧【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4-0018-03【本文著录格式】刘璐娜,康勤.拉赫玛尼诺夫《音乐瞬间》(Op.16 No.4)的创作特征与演奏分析[J].北方音乐,2020,02(04):18-20,142.一、拉赫玛尼诺夫生平及其主要创作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于1873年4月出生在俄国诺夫哥罗德附近的一个贵族家庭,从小跟随母亲学习钢琴,开启了他的音乐启蒙。

几年之后,拉赫玛尼洛夫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师从德米纳斯基进行专业的钢琴学习。

后来因家道中落,又因亲人相继离世,他的内心受到重创,被迫离开学校。

后经表哥引荐,跟随钢琴教育家尼古拉·兹维列夫学习,使他在钢琴演奏技术上更加扎实和成熟。

12岁时,拉赫玛尼诺夫对作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自学了作曲课程。

毕业后,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拉赫玛尼诺夫积极创作,写下了《第一交响曲》。

俄式浪漫主义在听觉上的多样音色及其表达规律——以拉赫玛尼诺夫《练声曲》为例

俄式浪漫主义在听觉上的多样音色及其表达规律——以拉赫玛尼诺夫《练声曲》为例

151SONG OF YELLOW RIVER 2022/ 01所占有的先天优势——音区转换自如与换气不明显上靠拢。

人声不仿弦乐需要如何在倒弓悄无声息上苦恼,也不像管乐的吐气更加外化;不过,浪漫曲中饱含着外化的深邃愁苦之情,想要演绎出“cantabile”“mesto”的音色——富于歌唱性的忧郁色彩,相较于情绪复杂、技艺华丽的咏叹调要更容易转换。

吹管乐器的独奏版本,通常会在休止或者反拍上换气,把换气做到更弱“ppp”,表达出“deciso”与“doice”的感觉。

坚定地柔和。

微弱且迅疾,达到弱化断句,听觉连贯的目的。

在几乎全曲都是连音线,对换气起到极大考验时,如萨克斯独奏版本开头弱起小节的弱拍连音线处的“#f”至第6小节,几乎都没有能够大胆换气的地方。

大部分吹奏员选择了在第二句的弱拍上迅疾换气,使连贯性更强,令听众感知与听觉并存,感知到俄罗斯民族长期被遏抑的压制感,听觉上有细微的强弱对比,因为在反拍过渡至正拍时,反拍的力度较弱,自然减少了用气的需求,而把气递到了下一句的正拍上,因俄式忧郁的抒情不需求对比浓烈的戏剧性,而需求连贯的忧郁色彩,于是管乐在换句的用气过渡时,力度转换的不会很明显。

另一方面,笔者发现,铜管乐器小号和萨克斯作为主旋律时,全曲几乎听上去都是“mf”的力度,足以证明吹奏者超强的转接、换气处理能力。

小号可以展现钢管乐器独具的圆润无棱角的音色,木管乐器萨克斯的音色本就偏像铜管和男中音,二者十分相仿,只是萨克斯更内敛。

而小号多了一分辉煌的色彩;在吹管乐音色厚重的基础上,在萨克斯独奏版本第(27-29)小节,以“sost”——沉重地、克制地、保持中庸的速度、吹奏不和谐的简短变化半音阶,形成了独特的递进式音乐语汇,成就出了管乐俄式浪漫—“calmo”,很安静地、以控制吐气速度表达出拉赫玛尼诺夫笔下微弱的黄昏色彩、枯叶遍地的苦涩抑郁。

当独奏是大提琴时,笔者发现本曲的许多连音线起到了偌大自然化音色的作用。

拉赫玛尼诺夫《第二双钢琴组曲op.17》演奏分析

拉赫玛尼诺夫《第二双钢琴组曲op.17》演奏分析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THE NEW VOICE OF YUE —FU (The Academic Periodical of Sheny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 )[1]:张一茵(1975~)女,沈阳音乐学院钢琴系副教授。

拉赫玛尼诺夫《第二双钢琴组曲op.17》演奏分析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1873年4月出生于俄罗斯,1943年3月28日逝世于美国洛杉矶。

这位伟大的人物注定为音乐而生,他天生一双巨手,轻松跨越十二度琴键,可以完美解决常人无法逾越的技术难关。

拉赫玛尼诺夫的家庭情况非常富裕,从小就被提供了良好的音乐氛围及学习环境。

1882年,9岁的拉赫玛尼诺夫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进行严格的专业化训练。

1885年,考入莫斯科音乐学院继续深造,师从茨维列夫。

长期专门化的高强度严格训练,为他今后的演奏及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成为其艺术创作生生不息的源泉及宝贵财富。

拉赫玛尼诺夫早期是以钢琴家的身份呈现于国际舞台。

他天生的巨手可以轻松演奏许多钢琴家望而兴叹的作品,他的演奏辉煌大气,兼收多位钢琴家之所长,同时牢牢扎根于俄罗斯的民族血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

1891年和1892年,拉赫玛尼诺夫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钢琴专业和作曲专业后,开始了他的音乐家生涯,这期间他为了准备音乐会,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如著名的《升c 小调前奏曲》等等,取得了巨大成功。

然而1897年《d 小调第一交响曲》的首演失败使这位伟大音乐家的事业陷入低谷,创作作品大量减少,直到1899年欧洲巡演,他的音乐受到了欧洲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使拉赫玛尼诺夫心情豁然开朗,信心倍增,文思泉涌的他进入了创作高峰,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如《c 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Op.18》、《第二钢琴组曲Op.17》等等。

1914年,战争的爆发使俄国局势动荡不安,拉赫玛尼诺夫携带妻女离开俄国,辗转到欧洲,生活一度陷入拮据,直至1918年移民美国,被誉为“斯坦威艺术家”,生活才安定了下来。

钟声元素在拉赫玛尼诺夫《幻想曲集》五首小品中的结构显像与意义

钟声元素在拉赫玛尼诺夫《幻想曲集》五首小品中的结构显像与意义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THE NEW VOICE OF YUE —FU (The Academic Periodical of Sheny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 )[1]周凌宇(1981~)女,沈阳音乐学院讲师。

钟声元素在拉赫玛尼诺夫《幻想曲集》五首小品中的结构显像与意义引言《幻想曲集》五首钢琴小品是拉赫玛尼诺夫早期的作品之一,作品号OP.3,完成于1892年,由五首风格迥异,形象独立、技巧纯熟的钢琴小品组成。

有文献资料记载,拉赫将这部作品集作为在校学习阶段的一个总结献给其老师阿连斯基,这是一位对其有着影响力的一位作曲家,另外还有一人更为深远的影响着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风格以及音乐审美,使拉赫成为终其一生的崇拜者和追随者,那便是柴可夫斯基。

《幻想曲集》中的每首作品都有着独立的标题、独立的形象、独立的主题和独立的音乐风格,其子标题分别为:《悲歌》;《钟》;《E 大调旋律》;《小丑》和《小夜曲》。

作为晚期浪漫派作曲的继承者和标题音乐的倡导者,拉赫这几首小品的标题既形象又深刻的揭示了作品的内容,使得形式与内容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日前,笔者在阅读一些学术专题文献中偶然发现,作曲技术理论研究领域就拉赫玛尼诺夫及其作品的分析研究方面,所选定的主要研究对象多数仍聚集在其中晚期作品例如:《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第二交响曲》、《24首钢琴前奏曲》、《音画练习曲》、《c 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d 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以及一些久负盛名的艺术歌曲作品,再有便是在音乐美学研究领域中,对其生平轶事、美学思想、主流创作风格(悲情)等等均作出了细致而又深入的研究工作。

这些前辈和同行们的分析研究已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学术界奠定了很高的基石,然而对拉赫早期作品的创作研究目前的现状仍属比较空白,即便是有些个别文章中偶有涉及到此部分内容,也主要是针对单纯的宏观曲式结构和纯粹的钢琴演奏技巧这些单一方向、单一层面的研究,或者是仅仅对其第二首作品《#c 小调前奏曲》(《钟》的创作技法进行单一化无比较的研究,而对拉赫早期钢琴作品的创作,尤其是这部《幻想曲集》整个五首作品的总体化的创作分析,就其宏观结构、中观结构、微观结构,前景、中景、背景材料的深刻剖析,以及象征拉赫一生创作的音乐符号——“钟声”这一核心统一的微观结构元素分别在五首不同作品前景、中景、背景中明确与隐性的结构显像以及深刻的结构意义……对于这些方面问题的思考引起了笔者浓厚的研究兴趣,怀揣着这样的趣味性,笔者开始了本篇文章的研究与写作。

拉赫玛尼诺夫之欧阳术创编

拉赫玛尼诺夫之欧阳术创编

1. 意大利波尔卡是拉赫玛尼诺夫在1906年所作。

当时他和家人在意大利度假时,碰到了一位正在演唱那不勒斯歌曲的街头艺人,正是这首那不勒斯歌曲给了拉赫玛尼诺夫灵感,创作出了这首意大利波尔卡。

2.3.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俄文:СергейВасильевичРахманинов;英文: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1873年4月1日-1943年3月28日),是一位出生于俄罗斯的作曲家、指挥家及钢琴演奏家,1943年临终前入美国籍;他的作品甚富有俄国色彩,充满激情,且旋律优美,其钢琴作品更是以难度见称,纳入于不少钢琴演奏家的表演曲目中;被誉为20世纪最著名的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兼指挥,俄罗斯浪漫主义传统的最后一位伟大倡导者。

4. 家境富裕,出身于地主的家庭,父母皆为业余钢琴演奏家,其母充当他的第一位钢琴教师。

拉赫玛尼诺夫从四岁开始习琴,然而最初并无突出的表现。

由于家道中落,拉赫玛尼诺夫一家迁往圣彼得堡。

1882年,拉赫玛尼诺夫入读当地的音乐学院进修,1885年经介绍往莫斯科拜师尼古拉·兹韦列夫(НиколайЗверев/Nikolai Zverev)门下接受严格的钢琴训练10岁时的拉赫玛尼诺夫艰苦的训练,令拉赫玛尼诺夫不久便展露出他的天份:他编写的歌剧《Aleko》获奖;19岁时,编写了著名的《升c 小调钢琴前奏曲》,成为他于乐坛上的代表作;同年更完成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

1892年,拉赫玛尼诺夫于莫斯科音乐学院第一荣誉毕业,并开始他的作曲生涯。

1897年,拉赫玛尼诺夫《第一交响乐》的首演招来劣评如潮,令他受到很大打击,他亦因而无法集中精神作曲。

后来经了解,由于当天的指挥并无充份练习,再加上指挥于演奏时醉酒,以致整个首演表现得一塌糊涂。

但拉赫玛尼诺夫并未因而振作起来,往后的数年更因此停产,直至得到心理治疗师尼可莱.达尔的医治,才重拾自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