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孔子组织教育的五种方式.
孔子的教育方法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的教育方法及其现实意义《论语》是我国教育思想的经典之作,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
文章通过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谈的分析总结了孔子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如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言传身教的教学方法,学思问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
这种教育方法仍能够为解决当今教育的实际问题提供指导。
《论语》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其中包含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构成了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在内的比较完整的体系,成为我国教育思想的经典之作。
《论语》中的所体现的孔子的教育方法是其教育体系的核心。
教育方法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实现其教育思想的策略性途徑。
包括教师直接指向教育内容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
孔子教育方法中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和以身作则的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就是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就是指“教导学生时,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孔子在教学中以引导为主,对学生“循循善诱”,让弟子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并且能够使学生举一反三,拓展思维。
《论语》中讲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如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当子贡问对于贫富的态度时,孔子能够引导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提高一个层次。
更重要的是子贡能够由此联想到对学问的态度,表示学习时,学问、道德都要提高一步看。
这得到了孔子的赞许。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教给学生如何思考,如何正确的看待知识,去探索未知的学问。
而不是将自己看成博学的圣人,将自己获得的知识填鸭似的塞给学生。
所以说他教授的是思考的方法,而不是定形的知识。
孔子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
孔子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
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
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
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
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
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
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
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
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
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
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
孔子教育智慧的四种教学方式
个别教学、无为教学、随机教学、说记教学是孔子教育智慧中的四种教育方式。
在《论语》中,我们总结孔子的教学方式除集体教学外主要有四种:个别教学、随机教学、无为教学、说记教学。
不同的教育思想会形成不同的教学方式,而基本的教学方式是不变的。
教学方式不存在好坏之分,而全在运用。
传统认为私塾教学是个别教学,现代的班集教学是集体教学。
实际上,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不是看学生多少,而只是一种教学方式。
针对多个人进行讲授的教学就是集体教学,而针对个人进行的教学就是个别教学。
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不只是教师的教授方式,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
如集体教学,包括集体教和集体学,不但包括对所有学生教同样的内容,也包括所有的学生同一进度,同一内容的学习。
个别教学,也包括个别教和个别学,除了教师进行针对个别学生进行不同教学外,也包括不同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个别学习。
教和学是有机地组合,不可分离。
在一节课中,应将多种学方式综合运用,课堂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一、个别教学个别教学是为适应学生学习程度、个性特点等存在差异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
也可以说,个别教学就是因材施教。
因为百人百性,人人不同,个别教学就成为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
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在研究探索优质高效教育方法时发现,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能力跟学习成绩成正向比例关系,成绩优秀者只占群体的20%,而在一名教师对一名学生的个别教学中,学生的能力跟学习成绩几乎不相关,98%的学生能获得原先只有20%学生能获得的优秀成绩。
也就是说,无论学生能力的强与差,在老师进行个别教学时,都能获得优秀的成绩。
有人认为,现代班级教学中不适应个别教学。
觉得个别教学成本高,教学进度不能整齐化一,教学效率相对较低,个别教学增加教师负担等等。
其实,这些都不是不能进行个别教学的原因。
实际上,在教师进行集体教学时,讲授的内容虽然一样,但是因学生的程度不同,相同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相同。
读《论语》,谈孔子教育思想
读《论语》,谈孔子的教育思想一、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1.有教无类,办立私学。
———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第十三章)在周朝,只有贵族弟子才有受到教育的权利,然而孔子从三十岁就开始办私立学校,奉行“有教无类“的原则,招收一切愿意来学习的人来学习,打破了教育被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的范围,并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者,吾未尝无悔焉。
”(《述而》第七章);子欲巨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第十四章)。
孔子指出凡是能送上微薄见面礼得人,他都收他做弟子,这是孔子“有教无类”原则的具体表现;孔子认为,教育不应该分对象,不管你是官宦子弟或是普通老百姓,不管你或贫穷或富裕,不管是南方人,北方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男人或是女人;也不管你比较聪明,亦或者头脑比较迟钝等等都是有权受到教育的。
孔子坚信即使是文化落后的确的人也可以接受教育,并且坚信办私立学校的教育能使很多人受益。
2.有关教育方法:2.1启发式教育,并掌握时机。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第十八章)。
孔子阐述了自己启发式教育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他指出。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积极主动为主,对学生进行启发要掌握好时机,不到必要的时机不要进行启发。
2.2师生要相亲相敬:子畏于匡,颜渊后。
子曰:“吾以为女死矣。
”曰:“子在,何敢死。
”(《先进》第二十三章)。
孔子在匡地被围困,颜渊落在了后面。
当孔子找到颜渊后高兴的说:“我还以为你死了呢。
”颜渊笑着说:“老师还在,我怎么敢死啊。
”这体现了孔子所倡导的师生就应做到相亲相敬。
2.3思无邪,注重教材的思想性。
子曰:“《诗》三百,舍以敬之,曰思无邪。
”(《为政》第二章)。
古代文献都藏于官府,书写工具简陋一般人读书非常困难,相传孔子曾对古代典籍整理册订,编写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课本,即后世所谓的“六经”。
孔子教育智慧--四种教学方式(经典必读)
孔子教育智慧--四种教学方式个别教学、无为教学、随机教学、说记教学是孔子教育智慧中的四中教育方式。
在《论语》中,我们总结孔子的教学方式除集体教学外主要有四种:个别教学、随机教学、无为教学、说记教学。
不同的教育思想会形成不同的教学方式,而基本的教学方式是不变的。
教学方式不存在好坏之分,而全在运用。
传统认为私塾教学是个别教学,现代的班集教学是集体教学。
实际上,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不是看学生多少,而只是一种教学方式。
针对多个人进行讲授的教学就是集体教学,而针对个人进行的教学就是个别教学。
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不只是教师的教授方式,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
如集体教学,包括集体教和集体学,不但包括对所有学生教同样的内容,也包括所有的学生同一进度,同一内容的学习。
个别教学,也包括个别教和个别学,除了教师进行针对个别学生进行不同教学外,也包括不同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个别学习。
教和学是有机地组合,不可分离。
在一节课中,应将多种学方式综合运用,课堂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一、个别教学个别教学是为适应学生学习程度、个性特点等存在差异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
也可以说,个别教学就是因材施教。
因为百人百性,人人不同,个别教学就成为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
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在研究探索优质高效教育方法时发现,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能力跟学习成绩成正向比例关系,成绩优秀者只占群体的20%,而在一名教师对一名学生的个别教学中,学生的能力跟学习成绩几乎不相关,98%的学生能获得原先只有20%学生能获得的优秀成绩。
也就是说,无论学生能力的强与差,在老师进行个别教学时,都能获得优秀的成绩。
有人认为,现代班级教学中不适应个别教学。
觉得个别教学成本高,教学进度不能整齐化一,教学效率相对较低,个别教学增加教师负担等等。
其实,这些都不是不能进行个别教学的原因。
实际上,在教师进行集体教学时,讲授的内容虽然一样,但是因学生的程度不同,相同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相同。
孔子的七大教育主张
孔子的七大教育主张一、以仁爱为本孔子认为,爱是人类行为的本质,仁(爱心)就是进一步成熟的个人品德。
他主张以仁爱为本来进行教育,即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让学生懂得关心和帮助别人。
他还强调,教育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
二、强调个人的品德提高孔子认为,个人的品德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他主张培养学生的八种美德,包括:廉洁、尊敬、善良、勇敢、温和、虚心、忠诚和正直。
他还崇尚人文情操,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行为。
三、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孔子主张学以致用,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将所学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他还强调,教育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性格特点为基础,发挥学生的优点,纠正学生的缺点,达到全面发展。
四、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孔子提倡学习的自主性,主张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
他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倡导“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五、倡导师德孔子主张教师要以身作则,他认为只有师德高尚,才能够教育出高尚的学生。
他强调教师要具备带头做好的品质,包括慈善、勤奋、责任心和正直等,同时他还建议教师要有恪守底线、不损人利己的原则。
六、讲究教育的方法孔子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和心理特征等因素来做出合理的方式和方法。
他注重教育的个性化和经验化,主张培养学生多种多样的能力,例如语文、音乐和体育技能等技能和知识。
七、注重文化传承孔子重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认为教育应该将过去的经验和现有的知识传递给下一代。
他主张注重重复训练、循序渐进,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积累、总结和扩充自己的知识,以此达到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目的。
孔子的这七大教育主张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孔子的七大教育主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这些主张并不仅仅适用于古代的中国教育,对于现代教育来说同样具有启示和指导意义。
孔子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
孔子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
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
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
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 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
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
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
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
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
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
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
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包括以下几点:
1、强调德行。
孔子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德行,只有德行才能使人成为一个合格的人,使他们更加优秀。
2、培养有礼貌的习惯。
孔子认为,有礼貌的习惯是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必备素质,也是培养一个人德行的重要途径。
3、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孔子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应该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求索真理。
4、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
孔子认为,师生相互尊重是一个和谐的教育氛围的基础,是教育的前提条件。
5、强调“仁”的教育理念。
孔子认为,仁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应该用仁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使他们既学会专业知识,又能达到仁的境界。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以及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德行的人才。
下面将详细介绍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核心要点。
一、教育目的孔子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有德行的人才,他强调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修养。
孔子认为,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够成为君子,而君子则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
因此,孔子的教育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使其成为有德行的人才。
二、教育方法1. 以德育为主孔子强调德育的重要性,他认为德行是人的根本,只有通过德育才能够培养出有品德的人才。
孔子提倡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学生,使学生能够从身边的榜样中学习到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
2. 以文化传承为基础孔子注重对经典文化的传承和学习,他认为经典是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智慧的精华。
孔子主张学生应该广泛阅读经典文化,通过学习经典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3. 以实践为主要方式孔子主张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他认为只有在实际的生活中才能够真正地学到东西。
孔子提倡学以致用,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道德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来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三、教育内容1. 修身孔子认为,修身是教育的首要任务,他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自律。
孔子主张通过学习经典和榜样的行为来塑造自己的品德,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
2. 齐家孔子认为,家庭是一个人修养的基础,他主张通过家庭教育来培养孩子的品德和能力。
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在家庭中学会了尊敬父母、关心家人,才能够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3. 治国孔子强调政治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治理能力。
孔子主张通过培养有德行的人才来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四、教育原则1. 以人为本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以人为本,他认为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进行,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孔子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
孔子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哲学教育2018-07-29 08:51:41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
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
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
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
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
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
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
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
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
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
孔子教导弟子学习的六大方法
孔子教导弟子学习的六大方法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教导对于后世的教育影响深远。
孔子对于学习的方法论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总结了六大方法,来帮助弟子提高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第一,学而时习之。
孔子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不断的循环过程,通过反复的复习和练习,加深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只有经过时间的沉淀和积累,才能真正将知识变为自己的财富。
第二,悉听则明。
孔子强调学生要善于倾听,尤其是对于有经验和智慧的长者的教诲,要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只有静下心来倾听,才能真正理解他人的观点,拓宽自己的思维和视野。
第三,不耻下问。
孔子主张学生要善于发问,不懂就要勇于请教,不要因为面子问题而留下疑问。
他认为只有通过提问才能够追求真理,只有敢于发问才能够深入思考和理解。
第四,固执己见。
虽然孔子主张虚心向他人学习,但他也强调要保持独立思考和坚持自己的观点。
他认为只有在自己经过思考和理解之后,才能真正接受和应用到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去。
第五,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孔子强调学生需要选择合适的交往对象,和有才华、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交往,借鉴他们的言行举止和学习方法。
他认为和优秀的人在一起会受到良好的影响,和不良的人在一起则容易受到坏的影响。
第六,三人行必有我师。
孔子主张学生要善于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发掘他人的优点并进行学习借鉴。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能够从他人身上找到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智慧。
孔子的这六大学习方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首先,学而时习之的方法告诉我们学习需要不断地复习和巩固,要注重实践和运用。
其次,悉听则明的方法告诉我们要虚心听取他人的教导和建议,广泛接触各种观点和思维方式。
再次,不耻下问的方法教会我们要敢于发问和求助,永远保持学习的谦逊和虚心。
然后,固执己见的方法告诉我们要有独立思考和坚持自我的能力,不盲从和妄下结论。
此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方法教会我们要选择合适的交往对象,并从他们身上学习,获得积极的影响。
孔子教育思想和实践
孔子教育思想和实践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及世界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一、教育目的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德才。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他主张“治学必关心仁义”,即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注重道德修养,关注仁爱和正义的实践。
孔子认为,人的天性本善,但有时会受到恶劣环境的影响而退化,所以需要教育去挖掘和发掘他们的潜力,赋予他们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让他们成为道德高尚、充满智慧的人。
二、教育方法孔子提出了三个教育方法:言教、身教和行教。
言教指的是讲课授道。
孔子认为,教育必须有文化内涵,只有接受了有意义的教育,学员们才能从中受益,成为有用之才。
这里的“文化内涵”并不仅仅指学科知识,同时还包括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
身教是教师身体力行地展示给学生,而不是仅仅讲课。
孔子强调必须通过个人的自律、自我要求和更高的道德标准来影响和塑造学生。
行教是指借助实际行动来教育。
孔子认为,生命中的点滴已经成为了教育,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言语都可以给学生树立表率。
三、教育组织形式孔子提出了以“庶职”为载体的“弟子规”,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和特点,进行适当的教育。
他讲究教育的个性化,认为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接受针对自己的个性化教育。
同时,他也提出了一个师徒制度,教授学生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四、教育内容孔子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儒家思想和孔家语录,他提出了“六经”的概念:《易经》、《书经》、《诗经》、《礼记》、《春秋》和《论语》。
这些都成了今天中国人文化传承的基础。
孔子的成就不仅在于他自身的思想,更在于他的传道方式,他把儒家思想体现在他所做的一切行动中,面对社会中极度的混乱,他站起来反抗,并通过他独特的教育方式,传授了他的思想给后代,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都为世界教育做出了贡献。
其思想不仅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被世界各国认为,是构成了人类文明的重要部分之一。
孔子的教学方式
孔子的教学方式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对教学方式的贡献至今影响深远。
孔子的教学方式着重于以德育为基础,强调个性培养、温柔待人和实践教学等方面。
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孔子的教学方式。
一、以德育为基础孔子的教学理念以德育为基础,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成为一个有用之才。
因此,在孔子的课堂中,他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他相信通过道德教育可以塑造出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个性培养孔子坚信每个人都具备独特的个性和潜能,他的教学方式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他注重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潜力,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孔子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领导才华。
三、温柔待人孔子以其温柔和蔼的个人特质而著称,他对待学生友善、亲切。
在他的教学过程中,他不会对学生进行严厉的惩罚或评价,相反,他鼓励学生相互尊重、帮助彼此。
通过以身作则和亲身示范,他教给学生们如何对待他人,培养了学生们的良好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
四、实践教学孔子提倡实践教学,他认为只有通过亲身实践,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他常常带领学生们到户外进行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和探索。
通过这种实践教学,孔子让学生们不仅学习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起来,孔子的教学方式体现了他对培养具备德才兼备、个性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学生的追求。
他以德育为基础,注重个性培养,温柔待人,倡导实践教学。
这些教学方式至今依然对教育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通过学习和借鉴孔子的教学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出有道德、有能力、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为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1.立志有恒孔子常和学生们“言志”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认为"立志"是重要的起点,但要坚持和实现其志向,并不是容易的事。
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少年有志,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才立,可见立志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
确立志向后,又经过长期不懈地学习、修养,使之思想、感情和行为,达到道德的高度自觉与"不逾矩"的境界,表明了道德教育的终身性、长期性和阶段性。
总之,志向的确立和坚守,决定于个人信仰和主观努力,是精神性的、内在的,不是依靠外力强制可以改变的。
我们今天不能以孔子的志向为志向,但是他这种强调立志的思想,他主张道德教育要解决确立志向的经验,却值得我们吸取。
2.克已内省在人与人交往的关系中,有一个如何对待自己和如何对待别人的问题,这两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孔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主张重在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他把这称之为"克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是说要开展主观的思想分析,见善则学,不善则改。
孔子认为内省是日常必用的修养方法,在学生中间积极提倡,他的学生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思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办事没有尽心竭力吗?与朋友交往不讲信用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没有认真复习吗?学生以社会规范为准,对行为进行自我检查,以便及时发现不符合规范的情况,避免继续在行为方面犯错误,这样就经常起一种监督作用,使之不敢放任,或纯用感情来支配行为,这种经验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3,改过迁善孔子说:"丘有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他反对有人对过错采取不承认的态度,"小人之过也必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孔子教育方法
孔子教育方法
孔子的教育方法以身教为主,认为示范是教育最有效的手段。
他坚持“以德教人”,相信“教有方,德有常”。
他要求学生要孝顺上帝、尊重父母,在追求真理的学习中牢记至诚至真,要理解“仁”的内涵,要正确地理解德行范围,要了解“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义规范。
孔子还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学生要有尊重和遵守传统的习俗,勤奋学习,提出积极的看法,并能够了解问题的深刻性,对待对方的话题总是严肃的。
他要求学生要有自制力,以文明客观的态度面对一切,帮助别人,建立起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做一个有担当的公民,用友好的态度去处理社会中各种问题,而不是以武力相威胁,形成良好的社会风俗。
此外,孔子还强调要宽容,要体谅对方的感受;要博爱,分担对方的困苦;要忍让,不轻易激怒别人;要有勇气,去承担责任;要有耐心,不耻于绷不开的绳索;要有智慧,能够正确的处理各种问题。
从《论语》中看孔子的教育智慧
从《论语》中看孔子的教育智慧育才分校张秋玲看周勇教授说《论语》,谈孔子与教学,其实就是跟随他的脚步,他的思想,进行一次特别的旅行。
读了《跟孔子学当老师》,我从《论语》中看到了孔子的教育智慧。
一、待人以诚,了解学生子曰:“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先进》)这四个学生先分别介绍一下。
首先,高柴是一个较迂的人。
他不懂得适可而止地自我控制,根据记载,他的父母过世,他的孝心使他无法控制自己,悲痛得哭干了眼泪,继而流出血来。
孔子对他说,孝顺父母是对的,但不能伤害自己的身体,而应该适可而止,然后奋发图强,让父母亲因为有你这个孩子而感到安慰。
孔子能一下子找到安慰高柴的出发点,又激励了他要努力向上而不必沉沦,与他对学生平时的细心观察了解是分不开的。
其次,“参也鲁”,鲁是迟钝。
迟钝的学生也有个好处,因为他会很努力。
你学一遍就会,他学十遍,你学十遍就会,他学一百遍。
所以很多人特别喜欢曾参。
曾参后来传《孝经》,而《论语》中称他为曾子。
儒家许多经典是靠曾子及其弟子传下来的,因为他老老实实地把书读好、教好了。
接着,“师也辟”,师就是子张,辟代表偏激。
子张在孔子的学生当中确实个性较为孤僻、激烈,不太能与人沟通,有些志大才疏。
最后,“由也喭”,由是子路,喭是粗野。
从孔子对学生的评价可看出,孔子对自己的学生是相当的了解的。
有此作基础,他的教育才能施展开来。
二、天赋有别,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雍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对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
为贯彻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了解,子路的率直鲁莽,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孔子,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
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方法“秘笈”——五步学习法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方法“秘笈”——五步学习法五步学习法,可广泛适用于各类学习实践,适用于我们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百技百艺,不论是应试教育还是学习其他各种有益的知识,都可以运用这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宝贵方法。
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思想的灵魂是“依于仁”而复归德道。
孔子紧紧把握着仁义礼,以仁德为纲而论人生与社会,是常道中最为精湛的理论和教育方法。
孔子所创立的学习实践方法极为优秀,同样是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孔子的学习实践方法是一种什么样的方法呢?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非常重视学习的实践方法。
他不仅提出了“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的最高学习境界,而且还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来验证这一方法和境界。
孔子虽然从未系统地介绍过自己的学习方法,但是我们对历史上所记载的史实,只要稍加分析,也就不难了解和掌握他的学习实践方法。
《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着一则孔子学琴的故事。
他曾经向当时一位名叫师襄子的著名琴师学习弹琴的技艺,掌握琴艺的实践经验和知识。
孔子的学习方法在学习琴艺的过程中获得全面的实践和验证,这成为一部极为完美的传统文化学习的方法。
孔子学琴的故事是这样的:乐师师襄子教授给孔子一个曲谱进行练习,孔子记住了曲谱以后,一连反复弹奏练习了十天,专心致志地演习,并没有要求再添加新的曲子进行学习。
师襄子感到奇怪,就说:“这一曲调你已经完全掌握了,可以学习新曲了。
孔子却说:“我虽然已经熟习了这部乐曲,但是还并没有熟练地掌握弹奏这一曲的所有技法,还需要继续练习。
”又过了些时候,师襄子又对孔子说:“我听你弹的曲子,你已熟练掌握了弹奏这一曲的所有技法,下一步可以学新曲子了。
”然而,孔子还是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蕴,我还需要继续在弹奏中深入地体悟出来。
”又过了些天,师襄子再次问他:“这个意蕴,看来你已经完全领会了,你的琴声里面,已经表达了曲谱的情感和意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孔子组织教育的五种方式栗洪武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位著名的伟大教育家,他在教育领域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关于组织教学的方式就很值得总结。
他组织教学的方式从受教育的人数言,有集体讲授式、个别教导式和小组漫谈式,以施教地点言有定居授课式和游学式等,本文试作一简述。
一、集体讲授式《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这时,孔子约30岁左右,学问已达到成熟的程度,他自称“三十而立”。
于是他顺应时代的潮流,冲破“学在官府”的桎梏,创办私学,聚徒讲授。
孔子的学校是长年开办的。
初开始,他的学生还不是很多的。
“孔子年四十二岁,……定公立。
阳虎因办醒子,与盟而释之。
阳虎由些益轻季氏。
季氏亦僭于公室。
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
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
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史记·孔子世家》)按这一说法,孔子从这时起,开始用他自己编选的《诗》、《书》、《礼》、《乐》和新增写的《易》、《春秋》作为教科书,教授自远方来鲁的众多弟子。
那么,在当时“韦编”竹简成书的条件下,孔子是采用何种方式把他自己新编选的教材,教授给那样多的弟子?据《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是普通科,人人共习。
对于人人都学习的课程,在学生众多、又不能人手一册掌有教材的情况下,作为大教育家的孔子就运用集体讲授式组织教学活动。
以教《诗》为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史记·孔子世家》)很明显,孔子为他自己编选的305篇待配上乐曲,放声歌唱、并非自己取乐,而是为了向更多的学生传授,达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的目的。
在周游列国途中,孔子把弟子召集在一起,“讲育弦歌不衰。
”这种由孔子一人向从多弟子讲诵、弦歌的教学方式,就是孔子创造的集体讲授式。
孔子还采用如今日所谓的导生制办法,即除自己讲授外,个别学生有所惑疑,还可向高年级的学生求救。
如樊迟向孔子问仁问智,孔子回答后,樊迟未达,转而向子夏请益,得到子夏的帮助。
(《论语·颜渊》)但孔子“有教无类”和“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的教育主张和教学态度来看,可以肯定,对一些公共课,主要是由孔子向学生集体讲授的。
二、个别教导式所谓个别教导式,即是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个别学生进行教导或辅导的方式。
这是孔子组织教学的一大特点。
因材施教是指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各方面才能的人。
它既是一个教学原则,又是一种教学方式。
而个别教导式,则是实施因材施教原则或方法的一种基本的教学组织方式。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樊迟御,子造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在《论语》中,记述了很多这样的事例,都是孔子运用个别教导式组织教学活动,对弟子因材施教。
这种组织教学的方式,不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简便易行。
在这种方式中,可以用提问、谈话、读书指导、答疑解惑等具体方法,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势利导,步步启迪,引人入胜。
如孔子对儿子鲤的教导,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鲁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鲁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论语·季氏》)还有孔子对子路的教导,“子曰:由也!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汝……”(《论语·阳货》)等,就是孔子运用个别教导工的范例。
三、小组漫谈式孔子在组织教学时十分善于运用小组漫谈式,而且往往就某一个问题师生一起漫谈,各抒己见。
如一次,颜渊、季路与孔子在一起,就志向问题展开了讨论。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还有一交仓路、曾皙、冉有、公西化四人陪孔子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报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论语·先进》)接着,冉有、公西华分别谈了自己的志向和主张。
曾皙也谈道:“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论语·先进》)最后,孔子表态道:我赞同曾皙的主张啊!像这种师徒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地漫谈问题,在孔子的教学活动中经常可见。
在漫谈教学中,孔子总是把自己置于学生之中,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丝毫没有一点老师的架子,所以,学生便毫无拘束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这种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是孔子组织教学的一大优点,很有借鉴意义。
四、定居授课工所谓定居授课式,是指定居在某一地组织教学的方式。
孔子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定居在自己的家乡阙里(亦称阙党,今山东曲阜城内阙里街)设学舍讲学的。
他在青年时,就开始在阙里办起了私人学校,附近的居民纷纷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他的门下求学。
到了四十多岁,他的学校办得十分兴旺,影响不断扩大,“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
”学生篇及于鲁、卫、齐、宋、陈、楚等地。
后来,“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年,而反乎鲁。
”继续在家乡定居讲学,直到临终。
孔子长期定居阙里办学,一方面总结、传播了鲁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如荀子在《儒效》篇中称赞的那样:“居于阙党,阙党之子弟,罔不必分,有亲者取多,孝弟以化之也。
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儒之为人下如是矣。
”充分发挥了教育的重要作用,使阙里子弟“反情治性,尽才成德”,从而改变了当地的民风、民俗。
五、游学式孔子在35岁左右开始带领第一批弟子游历齐国,师徒同行,随问随答。
这也是孔子后来组织教学的一种基本方式。
孔子五、六十岁时,又带领弟子奔走了卫、陈、宋、蔡、楚、齐诸国,先后达14年之久。
一一路上颠沛流离,屡遭险难。
“适陈、过匡,……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
阳虎尝暴匡人,匡人是遂止孔子。
”“适宋,宋司马桓欲杀孔子”。
“适郑,与弟子相失。
”“在陈蔡之间,……不得行,绝粮。
从者病,莫能兴。
”(《史记·孔子世家》)但是,孔子每到一地,都能克服困难,坚持教学。
在宋被困,仍“与弟子习礼大树下”。
在陈蔡绝粮,还“讲诵弦歌不衰。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的这种教学精神,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孔子组织教学的方式,在当时交通不便、消息闭塞的条件下,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第一,传播了思想、文化,扩大了教育影响。
孔子携同弟子一起周游列国,不仅向各国君、臣、士大夫竭力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而且也同当地平民百姓广泛接触,如“适卫,主于子路妻兄颜浊邹家”,“居陈三岁”。
(《史记·孔子世家》)从而广泛地传播了儒家思想和文化知识。
第二,学生走向社会,增加了实际经验。
孔子每到一国,十分注意让学生了解当地的区俗民情,并结合各国国情施教。
如《论语·子路》载:“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意思是说,众多的人口,富足的经济,发达的教育,三者具备,这个国家就大有希望了。
这就是孔子著名的立国的“庶、富、教”思想。
第三,坚定了孔子终生从事文化教育事业的志向。
孔子周游列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宣传他的政治主张,寻找明君实现其政治理想,结果,“终不能用”,“亦不求仕”。
这时,他才进一步看清“道之不行”的真正矛盾,决心把全部精力放在文化教育上。
以上所述孔子组织教学的五种方式,这些并非是孤立的,互不相关的。
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的不同,运用多种方式,有时侧重一种,有时几种相互并用,收到了突出的教学效果。
研究孔子的这一成就,对于今日学校组织教学活动是大有裨益的。
当前,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是认真贯彻执行党在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教师组织教学得法是重要的方面之一。
一般说来,首先要组织好课堂教学活动。
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的不同,善于运用集体讲授、个别教导和小组漫谈等多种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教学活动还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上,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调查访问、游学游历等都是行之有效的组织教学的方式。
有人认为,教师主要是在课堂上组织教学活动,离开课堂,教师的教学任务就算基本完成了,这是一种错误认识。
要知道:学科知识只是教学内容表现形式,而教学内容中所包括的隐含因素,诸如有关智力、能力、意志、情感等方面的培养内容,还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活动,还要用生动活泼的方式组织好课堂之外的教学活动;而且,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就包括课内外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有目的的、有计划地组织这一全过程的活动,并在全过程活动结束时取得显著效果,这才是一个教师教学任务的彻底完成。
这便是孔子组织教学的方式组予我们的点滴启示。
(原载《陕西师大学报》1994年教育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