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孔子组织教育的五种方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孔子组织教育的五种方式

栗洪武

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位著名的伟大教育家,他在教育领域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关于组织教学的方式就很值得总结。他组织教学的方式从受教育的人数言,有集体讲授式、个别教导式和小组漫谈式,以施教地点言有定居授课式和游学式等,本文试作一简述。

一、集体讲授式

《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这时,孔子约30岁左右,学问已达到成熟的程度,他自称“三十而立”。于是他顺应时代的潮流,冲破“学在官府”的桎梏,创办私学,聚徒讲授。孔子的学校是长年开办的。初开始,他的学生还不是很多的。“孔子年四十二岁,……定公立。阳虎因办醒子,与盟而释之。阳虎由些益轻季氏。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史记·孔子世家》)按这一说法,孔子从这时起,开始用他自己编选的《诗》、《书》、《礼》、《乐》和新增写的《易》、《春秋》作为教科书,教授自远方来鲁的众多弟子。那么,在当时“韦编”竹简成书的条件下,孔子是采用何种方式把他自己新编选的教材,教授给那样多的弟子?据《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是普通科,人人共习。对于人人都学习的课程,在学生众多、又不能人手一册掌有教材的情况下,作为大教育家的孔子就运用集体讲授式组织教学活动。以教《诗》为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史记·孔子世家》)很明显,孔子为他自己编选的305篇待配上乐曲,放声歌唱、并非自己取乐,而是为了向更多的学生传授,达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的目的。在周游列国途中,孔子把弟子召集在一起,“讲育弦歌不衰。”这种由孔子一人向从多弟子讲诵、弦歌的教学方式,就是孔子创造的集体讲授式。孔子还采用如今日所谓的导生制办法,即除自己讲授外,个别学生有所惑疑,还可向高年级的学生求救。如樊迟向孔子问仁问智,孔子回答后,樊迟未达,转而向子夏请益,得到子夏的帮助。(《论语·颜渊》)但孔子“有教无类”和“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的教育主张和教学态度来看,可以肯定,对一些公共课,主要是由孔子向学生集体讲授的。

二、个别教导式

所谓个别教导式,即是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个别学生进行教导或辅导的方式。这是孔子组织教学的一大特点。因材施教是指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各方面才能的人。它既是一个教学原则,又是一种教学方式。而个别教导式,则是实施因材施教原则或方法的一种基本的教学组织方式。“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樊迟御,子造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子贡问政,子

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在《论语》中,记述了很多这样的事例,都是孔子运用个别教导式组织教学活动,对弟子因材施教。

这种组织教学的方式,不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简便易行。在这种方式中,可以用提问、谈话、读书指导、答疑解惑等具体方法,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势利导,步步启迪,引人入胜。如孔子对儿子鲤的教导,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鲁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鲁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论语·季氏》)还有孔子对子路的教导,“子曰:由也!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汝……”(《论语·阳货》)等,就是孔子运用个别教导工的范例。

三、小组漫谈式

孔子在组织教学时十分善于运用小组漫谈式,而且往往就某一个问题师生一起漫谈,各抒己见。如一次,颜渊、季路与孔子在一起,就志向问题展开了讨论。“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还有一交仓路、曾皙、冉有、公西化四人陪孔子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报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论语·先进》)接着,冉有、公西华分别谈了自己的志向和主张。曾皙也谈道:“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最后,孔子表态道:我赞同曾皙的主张啊!像这种师徒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地漫谈问题,在孔子的教学活动中经常可见。在漫谈教学中,孔子总是把自己置于学生之中,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丝毫没有一点老师的架子,所以,学生便毫无拘束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是孔子组织教学的一大优点,很有借鉴意义。

四、定居授课工

所谓定居授课式,是指定居在某一地组织教学的方式。孔子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定居在自己的家乡阙里(亦称阙党,今山东曲阜城内阙里街)设学舍讲学的。他在青年时,就开始在阙里办起了私人学校,附近的居民纷纷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他的门下求学。到了四十多岁,他的学校办得十分兴旺,影响不断扩大,“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学生篇及于鲁、卫、齐、宋、陈、楚等地。后来,“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年,而反乎鲁。”继续在家乡定居讲学,直到临终。

孔子长期定居阙里办学,一方面总结、传播了鲁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如荀子在《儒效》篇中称赞的那样:“居于阙党,阙党之子弟,罔不必分,有亲者取多,孝弟以化之也。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儒之为人下如是矣。”充分发挥了教育的重要作用,使阙里子弟“反情治性,尽才成德”,从而改变了当地的民风、民俗。

五、游学式

孔子在35岁左右开始带领第一批弟子游历齐国,师徒同行,随问随答。这也是孔子后

来组织教学的一种基本方式。

孔子五、六十岁时,又带领弟子奔走了卫、陈、宋、蔡、楚、齐诸国,先后达14年之久。一一路上颠沛流离,屡遭险难。“适陈、过匡,……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是遂止孔子。”“适宋,宋司马桓欲杀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在陈蔡之间,……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史记·孔子世家》)但是,孔子每到一地,都能克服困难,坚持教学。在宋被困,仍“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在陈蔡绝粮,还“讲诵弦歌不衰。”(《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的这种教学精神,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孔子组织教学的方式,在当时交通不便、消息闭塞的条件下,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第一,传播了思想、文化,扩大了教育影响。孔子携同弟子一起周游列国,不仅向各国君、臣、士大夫竭力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而且也同当地平民百姓广泛接触,如“适卫,主于子路妻兄颜浊邹家”,“居陈三岁”。(《史记·孔子世家》)从而广泛地传播了儒家思想和文化知识。

第二,学生走向社会,增加了实际经验。孔子每到一国,十分注意让学生了解当地的区俗民情,并结合各国国情施教。如《论语·子路》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意思是说,众多的人口,富足的经济,发达的教育,三者具备,这个国家就大有希望了。这就是孔子著名的立国的“庶、富、教”思想。

第三,坚定了孔子终生从事文化教育事业的志向。孔子周游列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宣传他的政治主张,寻找明君实现其政治理想,结果,“终不能用”,“亦不求仕”。这时,他才进一步看清“道之不行”的真正矛盾,决心把全部精力放在文化教育上。

以上所述孔子组织教学的五种方式,这些并非是孤立的,互不相关的。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的不同,运用多种方式,有时侧重一种,有时几种相互并用,收到了突出的教学效果。研究孔子的这一成就,对于今日学校组织教学活动是大有裨益的。

当前,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是认真贯彻执行党在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教师组织教学得法是重要的方面之一。一般说来,首先要组织好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的不同,善于运用集体讲授、个别教导和小组漫谈等多种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学活动还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上,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调查访问、游学游历等都是行之有效的组织教学的方式。有人认为,教师主要是在课堂上组织教学活动,离开课堂,教师的教学任务就算基本完成了,这是一种错误认识。要知道:学科知识只是教学内容表现形式,而教学内容中所包括的隐含因素,诸如有关智力、能力、意志、情感等方面的培养内容,还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活动,还要用生动活泼的方式组织好课堂之外的教学活动;而且,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就包括课内外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有目的的、有计划地组织这一全过程的活动,并在全过程活动结束时取得显著效果,这才是一个教师教学任务的彻底完成。这便是孔子组织教学的方式组予我们的点滴启示。

(原载《陕西师大学报》1994年教育科学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