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请见.(xiàn) 木铎.(duó) 长沮.
(jù) 桀溺.
(nì) 耦.(ǒu) 执舆.(yú) 耰.
(yōu) 怃.(wǔ)然 荷.(hè)蓧.(diào) 芸.(yún) 黍.(shǔ) 食.
(sì)之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桀溺(“桀”,通“杰”)
(2)是鲁孔丘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
(3)而谁以易之(“而”,通“尔”)
(4)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辟”,通“避”)
(5)植其杖而芸(“芸”,通“耘”,除草)
(6)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道⎩⎨⎧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德政,名词)怀其璧,从径道.
亡(小路,名词)于是废先王之道.(法令制度,名词)人道.
是,三国周郎赤壁(说,动词) (2)食⎩⎨⎧
杀鸡为黍而食.之(拿东西给人吃,动词)食.而不知其味(吃,动词)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养,动词)
(3)之⎩⎪⎨⎪⎧从者见之.(他,代词)天下之.无道也久矣(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是鲁孔丘之.
徒与(的,助词)吾欲之.南海,何如(到,动词)之.
二虫又何如(这,代词)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古义: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今义:指妻子的父亲
(2)明日..
,子路行以告 古义:第二天
今义:明天
(3)不仕无义.. 古义: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政教伦理原则
今义:没有义气
(4)君子之至于..
斯也 古义:到
今义:达到(某种程度)
(5)子路从而..
后 古义:从,跟从;而,连词。
今义:用于下文开头,表结果、目的或进一步行动。
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欲洁.
其身(使动用法,使……清白) (2)植.
其杖而芸(使动用法,使……直立) (3)止.
子路宿(使动用法,使……留下来) (4)耰.
而不辍(名词作动词,用耰松土并使土块细碎) (5)子路从而后.
(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6)不仕.
无义(名词用作动词,出来做官)
(7)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形容词用作动词,废弃)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省略句)
译文:(接舆)快步走开躲避孔子,(孔子)没法同他说话。
(2)二三子何患于丧乎?(状语后置,宾语前置)
译文:诸位何必为孔子丧失官位担忧呢?
(3)晨门曰:“奚自?”(宾语前置)
译文:早晨看守城门的人说:“(你)从哪儿来啊?”
(4)子路从而后。(省略句)
译文:子路跟随(孔子)而落在后面。
[常识·速览]
[识作者]
“大成至圣先师”——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现存《论语》20篇,是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他及其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辑。《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孔子晚年编定了《春秋》《诗经》等。其学说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极深远的影响,孔子也位于“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列。
[巧识文]
语录体散文集——《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的语言平易雅正,隽永含蓄。由于孔子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往往有很深刻的认识,《论语》中颇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等,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格言。
[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表现了孔子匡世济人的高尚情操。孔子看到当时天下无道的状况,痛心疾首,毅然决然走上了这条注定是悲剧结局的漫漫征途。孔子改造社会的巨大决心和为此做出的重大贡献,即使在今天,也仍然是我们人生教育的最高典范。
[文脉·梳理]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仪封人见孔子——知己之遇
2.沮、溺耕遇孔子——⎩⎨⎧辟人辟世不可同群
3.楚接舆过孔子——欲言不得
4.子路遇丈人——不仕无义
5.子路宿于石门——知其不可而为之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文本·层析]
1.文中写到楚狂接舆对孔子的嘲讽之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观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 接舆的话中透露出一种对社会的无奈,对“往者”和“今之从政者”都失去了信心,可以说这正是他选择避世的根本原因之所在。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他才说孔子是“何德之衰”。
2.你是如何理解子路“不仕无义”思想的?这种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
【答案】儒家学说的支柱是伦理,试图用固定了的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来维系社会的安定。朱熹说“人之大伦有五”,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在儒家看来,君臣之间是恩义关系:君对臣有恩(赐其俸禄),臣对君就应有义(守其大义)。所以,荷蓧丈人这样有才能、有学识的人就应该出来做官,帮助君主平定天下,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子路说:“不仕无义。”他们认为:连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除,君臣之间的大义,怎么可以废除呢?而荷蓧丈人为了在乱世之中保持自己的洁白之身,却忘记了君臣之间的大伦,是错误的。这是因为君子出仕,不过是为了践行这种君臣的大义,即使自己的学说不被当政者采纳,也应该出仕,继续作出不懈的努力。朱熹说:“仕所以行君臣之义,故虽知道之不行而不可废。然谓之义,则事之可否,身之去就,亦自有不可苟者,是以虽不洁身以乱伦,亦非忘义以徇禄也。”儒家认为“行义”和“行道”是不同的,“行道在君,必在遇而后行;行义在我,遇与不遇皆然”。
3.节选部分塑造了孔子什么样的形象?是如何来刻画的?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