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原理——第三章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
柴油机可燃混合气的形成
柴油机可燃混合气的形成一、前言柴油机是一种利用压燃混合气燃烧的内燃机,与汽油机相比,其燃料为柴油,且没有点火系统。
在柴油机中,可燃混合气的形成过程十分重要,因为它决定了发动机的工作效率和排放物质的产生量。
本文将详细介绍柴油机可燃混合气的形成过程。
二、柴油喷射系统柴油喷射系统是柴油机中实现燃料喷射和混合气形成的关键部件。
其主要由高压泵、喷嘴、压力调节器和喷雾器等组成。
高压泵将柴油加压到高压状态,并通过喷嘴将其喷入气缸中,在高温高压下与空气混合形成可燃混合气。
三、空气滤清器空气滤清器是防止空气中杂质进入发动机的装置。
它通常采用纸质或聚酯纤维等材料制成,可以有效地过滤掉空气中的灰尘、颗粒物和其他污染物质,保证发动机的正常运行。
四、进气道进气道是将空气引入发动机的通道,其内部通常包括空气滤清器、节流门和增压器等部件。
空气首先通过空气滤清器被过滤,然后经过节流门控制进气量,并最终通过增压器增加压力,以提高可燃混合气的密度和温度。
五、喷油嘴喷油嘴是柴油喷射系统中的核心部件之一。
它通过高压泵将柴油喷入气缸中,在高温高压下与空气混合形成可燃混合气。
喷油嘴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对可燃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过程有着重要影响。
六、燃料过滤器燃料过滤器是防止柴油中杂质进入发动机的装置。
它通常采用纸质或聚酯纤维等材料制成,可以有效地过滤掉柴油中的杂质和水分,保证发动机的正常运行。
七、可燃混合气的形成过程在柴油机中,可燃混合气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空气进入气缸:空气首先通过空气滤清器和进气道进入发动机的气缸中。
2. 压缩空气:随着活塞向上运动,空气被压缩并加热。
这使得可燃混合气的密度和温度都得到了提高。
3. 燃油喷射:当活塞接近顶死点时,喷油嘴开始将柴油喷入气缸中。
柴油在高温高压下迅速雾化,并与空气混合形成可燃混合气。
4. 燃烧过程:当柴油与空气混合后,它们会在高温高压下自燃并产生爆发式反应。
这将产生大量的能量,并推动活塞向下运动,从而驱动发动机工作。
汽车发动机原理习题(含答案)
发动机原理 习题第一章 发动机工作循环及性能指标[1]说明提高压缩比可以提高发动机热效率和功率的原因。
答:由混合加热循环热效率公式:知提高压缩比可以提高发动机热效率。
[2] 为什么汽油机的压缩比不宜过高?答:汽油机压缩比的增加受到结够强度、机械效率和燃烧条件的限制。
1、增高将Pz 使急剧上升,对承载零件的强度要求更高,增加发动机的质量,降低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2、增高导致运动摩擦副之间的摩擦力增加,及运动件惯性力的增大,从而导致机械效率下降3、增高导致压缩终点的压力和温度升高,易使汽油机产生不正常燃烧即爆震[3]做出四冲程非增压柴油机理想循环和实际循环p-V 图,并标明各项损失。
[4]何为指示指标?何为有效指标?答:指示指标:以工质在气缸内对活塞做功为基础,评价工作循环的质量。
有效指标:以曲轴上得到的净功率为基础,评价整机性能。
[5] 发动机机械损失有哪几部分组成?答: 发动机机械损由摩擦损失、驱动附件损失、泵气损失组成。
[6] 写出机械效率的定义式,并分析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1、转速ηm 与n 似呈二次方关系,随n 增大而迅速下降;2、负荷 负荷↓时,发动机燃烧剧烈程度↓,平均指示压力↓;而由于转速不变,平均机械损失压力基本保持不变。
则由 ,机械效率下降 当发动机怠速运转时 ,机械效率=0;3、润滑油品质和冷却水温度 冷却水、润滑油温度通过润滑油粘度间接影响润滑效果。
[7] 试述机械损失的测定方法。
机械损失的测试方法只有通过实际内燃机的试验来测定。
常用的方法有:倒拖法灭缸法、油耗线法和示功图法。
)1()1(1111-+--⋅-=-ρλλρλεηk k k t im m p p -=1ηimi m i e i e m p p N N p p N N -=-===11η(1)倒拖法步骤:1.让内燃机在给定工况下稳定运转,是冷却水和机油温度达到给定值;2.切断燃油供应或停止点火,同时将电力测功器转换为电动机,以原给定速度倒拖内燃机空转,并尽可能使冷却水、机油温度保持不变。
简述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过程的主要特点
简述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过程的主要特点
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主要通过喷油器将柴油喷入气缸内,并与空气混合形成可燃的混合气。
在柴油机中,柴油的喷射是通过高压喷油系统实现的,喷油器会将柴油以高速喷入气缸内,形成小的液滴。
随着喷雾进一步扩散和混合,柴油蒸发成为气态,与周围的空气发生反应,形成高温、高压的混合气。
柴油机燃烧过程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1. 自燃性:柴油机的燃烧过程是自燃的,即燃料不需要预先混合空气,在高温和高压的条件下,柴油会自发地点燃。
2. 气缸压力高:由于柴油机采用的是压燃式燃烧方式,混合气在气缸内的压力相对较高,通常达到较高的压缩比,从而增加了柴油机的热效率和功率。
3. 燃烧过程较长:相对于汽油机的燃烧过程来说,柴油机的燃烧速率较慢。
这是因为柴油燃料的自燃性会引起燃烧的延迟,混合气的蒸发和扩散时间相对较长。
4. 高温高压条件下生成大量烟雾:由于柴油燃烧过程中温度和压力较高,同时还有一部分未完全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存在,因此柴油机的排放中常常会产生大量的烟雾和颗粒物。
综上所述,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过程具有高压、自燃、延迟燃烧和较高的烟雾排放等特点。
这些特点决定了柴油机在高负荷工况下有较高的热效率和牵引力,适用于重载和长途运输等场景。
发动机原理_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
运动速度和油膜厚度。
二、分隔式燃烧室
涡流室燃烧室 • 预燃室燃烧室 涡流室容积约占整个燃烧 室压缩容积的50%-60% • 预燃室容积约占整个燃烧 • 通道的截面积约为活塞截 室压缩容积的35%-45% 面积的 1%~3.5% • 通道的截面积约为活塞截 • 涡流室燃烧过程 面积的0.3%-0.6% • 预燃室燃烧过程
机械噪声
由曲轴连杆活塞机构、配气
机构、齿轮系、喷油泵及其 它附属机构等部分的高速运 动并与其相邻零部件发生频 繁的机械撞击,激励结构振 动而产生的噪声。
燃烧噪声
因为迅速地燃烧引起燃烧室
内压力急剧变化
控制噪声与振动的措施
1)控制燃烧过程来降低燃烧噪声。 2)改进机体等有关零部件的结构,降低结构振动的振幅 和提高共振频率。 3)为减小撞击力,尽可能减小缸套与活塞之间、轴承、 传动齿轮等处的间隙。为减小惯性力应减小运动件的质量, 并在可能的情况下,适当降低活塞平均速度。 4)应用吸振减振材料制造薄板零件 5)改进消声器的结构、材料;改进空气滤清器、冷却风 扇等的设计及适当调节配气相位以降低气体动力噪声。 6)遮蔽噪声源
三、对喷射系统的要求
理想的喷油规律: 更高的喷射压力和喷油速 率以及更短的喷油持续时 间已是技术发展的一个明 显趋势。 为避免柴油机工作过于粗 暴,又希望实现“先缓后 急”的喷油规律。 在所有的工况下都希望在 喷射结束阶段能尽可能迅 速地结束喷射。
四、柴油机电控喷射系统
电控喷射系统突出优 点是控制的准确性和 响应的快速性。 系统的基本控制量: • 循环喷油量的控制 • 供油提前角控制
第二节 燃油喷射和雾化
一、供油系统和喷射过程
柴油机供油系统 喷油泵速度特性及其校正 喷射过程 供油规律和喷油规律 不正常喷射现象和喷射系统中的穴蚀 破坏
简述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过程的主要特点
简述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过程的主要特点
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过程的主要特点如下:
1. 混合气形成:柴油机燃烧采用的是直接喷射燃油的方式,燃油通过喷油嘴喷入到气缸内,然后与空气混合形成混合气。
相比汽油机的预混合气形式,柴油机的混合气是在气缸内形成的。
2. 混合气浓度高:柴油机的混合气浓度通常较为高,可达到14:1到25:1。
这是因为柴油机所使用的燃油具有较高的能
量密度,可以同时实现更高的压缩比和更高的燃烧温度。
3. 自燃点高:柴油机的混合气具有较高的自燃点。
由于混合气浓度高和燃油的特性,混合气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才能自发燃烧。
这有助于控制燃烧过程,防止发动机产生异常燃烧。
4. 点火方式不同:柴油机的燃烧是通过压燃来实现的,而非火花点火。
燃油喷入气缸后由于高压和高温的作用,使得燃油迅速氧化分解,产生大量的热量和高压气体。
然后,由于压燃的作用,燃料自燃并瞬间燃烧。
5. 燃烧时间长:相比于汽油机的快速燃烧,柴油机的燃烧过程时间较长。
这是因为在柴油机燃料的压燃条件下,燃烧速度较慢,需要一定时间来完成。
6. 黑烟排放:由于柴油机燃烧的特性,其排放中容易产生黑烟。
黑烟是不完全燃烧的产物,主要由碳颗粒组成。
为了减少黑烟排放,需要控制燃烧过程,提高燃烧效率。
总体而言,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过程具有混合气浓度高、自燃点高、点火方式不同、燃烧时间长和黑烟排放等特点。
这些特点决定了柴油机在燃烧效率、功率输出和排放控制等方面与汽油机有着不同的特性。
发动机原理-§3汽油机燃烧
别高的压力和压力升高率
〔并出 ddp现m高≥ax 频3 激MP振a/波°(C锯A 齿〕
波),敲击气缸和燃烧室
正常燃烧
爆燃
壁面,除发生金属敲击声
图3-2 汽油机正常燃烧与爆燃的比较
外,还会破坏缸壁上润滑油膜,加剧运动件的磨损。经常敲
缸的发动机排气温度增加,冷却水过热,润滑油老化加剧。
9
❖ ⑵ 产生机理 火花塞点火后,火焰前锋面呈球面波形状以正常
② 补燃期的燃烧与柴油机有所区别。(汽油机不象柴 油机随喷随燃,燃料在 以p后max还有喷入,补燃情 况要小得多。) ⑵ 对性能的影响 补燃期燃烧放出的热量不能有效转变为功,使排气温度 升高,热效率下降。(活塞下行,压力降低) 要求:尽量缩短补燃期。
8
二、汽油机不正常燃烧
❖ 1.爆燃
⑴现象:
爆燃时,缸内出现特
燃易发生。提高冷却强度,爆燃倾向减小。 汽油机压缩比的提高受到爆燃的限制。
❖ ③ 火焰前锋传播到末端混合气的时间 缩短火焰前锋传播到末端混合气的时间,有利于避
免爆燃。 提高火焰传播速度(增加气流运动的紊流度)
缩短火焰传播距离(燃烧室结构、火花塞位置等)
12电火花点火而是由燃烧室内炽热表面(如排气门 头部、火花塞绝缘体或零件表面炽热的沉积物等)点燃混合气 的现象,统称表面点火。
高压力可达3~5MPa 。
⑵ 对性能的影响 最高压力pmax到达的时刻(点3 )对汽油机动力性、经济 性、工作粗暴等有重大影响。
6
3点位置:
3点的出现的时刻非常重要。
太早:压缩功,膨胀功 t,动力性,经济性
pmax、Tmax
、
p
,机械负荷热负荷。
(压力升高率代表发动机工作粗暴程度)
汽车理论之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
3、混合气形成的基本方式
1)空间雾化混合 将燃油喷向燃烧室空间进行雾化,
通过燃油与空气间的相互运动和扩 散,在空间形成可燃混合气。相对 运动速度越高,混合气越均匀。
采用多孔喷嘴, 燃烧完全,经济 性好。初期空间分布燃料多,燃烧 迅速,工作粗暴。
2) 油膜蒸发混合 空间雾化混合是将燃料喷在燃烧室空间。 油膜蒸发型混合:将燃料喷在燃烧室壁 面上,使之成为薄薄的一层油膜,只有 一小部分燃料分布在燃烧室空间。经燃 烧室壁面和燃烧加热,边蒸发,边混合,
产生进气涡流运动的方法有:切向进气道、 螺旋进气道、组合进气系统。
(2)压缩涡流:
在涡流室式燃烧室中,气体在进气过程中并 不产生涡流,而在压缩过程中由主燃烧室经 连通道进入涡流室时,形成强烈的压缩涡流。 虽然这种产生涡流的方式不会使进气阻力增 大和进气充量下降,但形成压缩涡流时会伴 随着不同程度的能量损失,使循环热效率降 低。
2、速燃期
速燃期: B点到C点。从开始 着火到出现最高压力。 特点:形成多个火焰中心, 持续喷油,即随喷随燃。压 力急剧上升而达到最高(有 可能达到13MPa以上)。
速燃期
•压力升高率大,燃烧迅速,柴油机的经济性和动力 性会较好; •压力升高率过大,则柴油机工作粗暴,燃烧噪音大; 同时运动零件承受较大的冲击负荷,影响其工作可 靠性和使用寿命等。
3、 缓燃期
缓 燃 期 为 图 中 的 CD 段 , 即从最大压力点至最高 温度点。
当缓燃期开始时, 虽然气缸内已形成燃烧 产物,但仍有大量混合 气正在燃烧。
缓燃期
4、补燃期
从最高温度点起到燃油基 本烧完时为止称为补燃期, 即图中DE段。
补燃期的终点很难准确地 确定,一般当放热量达到 循 环 总 放 热 量 的 95 % —99 %时,可认为补燃期结束。
典型发动机原理 简答题及参考答案
典型发动机原理简答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发动机的性能1、简述工质改变对发动机实际循环的影响。
答:①工质比热容变化的影响:比热容Cp、Cv加大,k值减小,也就是相同加热量下,温升值会相对降低,使得热效率也相对下降。
②高温热分解:这一效应使燃烧放热的总时间拉长,实质上是降低了循环的等容度而使热效率ηt有所下降。
③工质分子变化系数的影响:一般情况下μ>1时,分子数增多,输出功率和热效率会上升,反之μ<l时,会下降。
④可燃混合气过量空气系数的影响:当过量空气系数φa1时,ηt值将随φa上升而有增大。
2、S/D〔行程/缸径〕这一参数对内燃机的转速、结构、气缸散热量以及与整车配套的主要影响有哪些?答:活塞平均运动速度?m?sn30,假设S/D小于1,称为短行程发动机,旋转半径减小,曲柄连杆机构的旋转运动质量的惯性力减小;在保证活塞平均运动速度?m不变的情况下,发动机转速n增加,有利于与汽车底盘传动系统的匹配,发动机高度较小,有利于在汽车发动机仓的布置; S/D值较小,相对散热面积较大,散热损失增加,燃烧室扁平,不利于合理组织燃烧等。
反之假设S/D值较大,当保持?m不变时,发动机转速n将降低。
S/D较大,发动机高度将增加,相对散热面积减少,散热损失减少等。
3、内燃机的机械损失包括哪几局部?常用哪几种方法测量内燃机的机械损失?答:机械损失由活塞与活塞环的摩擦损失、轴承与气门机构的摩擦损失、驱动附属机构的功率消耗、流体节流和摩擦损失、驱动扫气泵及增压器的损失等组成。
测定方法有:①示功图法、②倒拖法、③灭缸法、④油耗线法等。
4、简述单缸柴油机机械损失测定方法优缺点。
答:测量单缸柴油机机械损失的方法有:示功图法,油耗线法,倒拖法等。
用示功图法测量机械损失一般在发动机转速不是很高,或是上止点位置得到精确校正时才能取得较满意的结果。
在条件较好的实验室里,这种方法可以提供最可信的测定结果。
油耗线法仅适用干柴油机。
此法简单方便,甚至还可以用于实际使用中的柴油机上。
柴油发动机的燃烧解读
项目四柴油机混合气形成与燃烧学习目标:掌握柴油机两种混合气的形成方式及特点,掌握直接喷射式和分隔式两大类柴油机燃烧室的结构及性能特点;了解柴油机供油系统的组成和喷射过程,掌握柴油机的燃烧过程及影响因素,掌握电控柴油喷身系统的组成、分类、电子控制功能,并在学习过程中随时注意对柴油机和汽油机进行比较。
任务一柴油机混合气形成与汽油机工作原理相比,只有一个行程即作功行程中,柴油机由于用的柴油粘度比汽油大、不易蒸发,且自然温度又较汽油低,所以采用的是压缩自燃式点火。
任务二柴油机的燃烧过程柴油机燃烧过程非常复杂,为了便于分析和揭示燃烧过程的规律,通常将这一连续的燃烧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着火延迟期(又称为滞燃期)、速燃期、缓燃期和补燃期,如图所示。
(一)着火延迟期从柴油开始喷入气缸起到着火开始为止的这一段时期称为着火延迟期。
着火延迟期内,燃烧室内的混合气进行着物理和化学准备过程。
物理准备过程:燃油的粉碎分散、蒸发汽化和混合。
化学准备过程:混合气的先期化学反应直至开始自燃。
特点:压力没有偏离压缩线。
影响着火延迟期长短的主要因素是:喷油时缸内的温度和压力越高,则着火延迟期越短。
柴油的自燃性较好(十六值较高),着火延迟期较短。
燃烧室的形状和壁温等。
喷油提前角:开始喷油到活塞到达上止点所对应的曲轴转角为喷油提前角。
(二)速燃期速燃期:从开始着火(即压力偏离压缩线)到出现最高压力.特点:压力急剧上升,压力达到最高(有可能达到13MPa以上)一般用压力升高率λp〔kPa/(º)曲轴〕表示压力急剧上升的程度。
式中:△p——速燃期始点和终点的气体压力差(kPa);△θ——速燃期始点和终点相对于上止点的曲轴转角差(CAº)。
特点:(1)压力升高率很高,接近等容燃烧,工作粗暴。
(2)达到最高压力(6~9MPa)。
(3)继续喷油。
压力升高率过大,则柴油机工作粗暴,燃烧噪音大;同时运动零件承受较大的冲击负荷,影响其工作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压力升高率大,燃烧迅速,柴油机的经济性和动力性会较好。
发动机原理5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
延迟点火和喷油时间
1
喷油时间
2
喷油时间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喷油时
间太早或太晚,就会导致柴油不完全燃
烧。
3
延迟点火
延迟点火指的是喷油嘴向燃烧室喷入油 气混合物后,到火花塞点火的时间。它 对发动机的效率和排放有很大影响。
点火提前角
点火提前角指的是点火提前的时间。点 火提前角对发动机功率、噪音和排放有 很大影响。
柴油燃烧过程的效率和排放
燃烧效率
一个高效率的燃烧过程将燃料转化为尽可能多 的有用能量,同时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损失。
颗粒物(PM)排放
颗粒物是柴油发动机尾气中的另一个主要污染 物。柴油颗粒物可以对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
氧化氮(NOx)排放
燃烧过程中产生的NOx是臭氧层破坏和雾霾的 主要原因之一。减少NOx排放对减少空气污染 非常重要。
燃烧室设计的影响
1 喷油嘴的位置
燃油喷射嘴的位置对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影响很大。一般情况下,喷嘴的位置应该是在 喷嘴顶部距离燃烧室的中心位置。
2 燃烧室壁面的形状
燃烧室壁面的形状影响着流动的方向,喷油嘴向燃烧室壁喷出的喷雾在壁面上形成了一 个非常小的涡旋。
3 进气道的形状
进气道的形状可以控制气体流量和气体流动方向,从而对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产生影响。
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
柴油发动机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成为了现代交通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解柴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使用和维护它们。
机械和电控元件
机械元件
柴油机的核心是发动机缸。其他 重要的机械元件包括活塞、连杆 和曲轴。
燃油喷射系统
高压油泵、燃油喷嘴、喷油泵嘴 和喷油定量器组成了柴油机的燃 油喷射系统。
汽车发动机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发动机的性能1.简述发动机的实际工作循环过程。
1)进气过程:为了使发动机连续运转,必须不断吸入新鲜工质,即是进气过程。
此时进气门开启,排气门关闭,活塞由上止点向下止点移动。
2)压缩过程:此时进排气门关闭,活塞由下止点向上止点移动,缸内工质受到压缩、温度。
压力不断上升,工质受压缩的程度用压缩比表示。
3)燃烧过程:期间进排气门关闭,活塞在上止点前后。
作用是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使工质的压力和温度升高,燃烧放热多,靠近上止点,热效率越高。
4)膨胀过程:此时,进排气门均关闭,高温高压的工质推动活塞,由上止点向下至点移动而膨胀做功,气体的压力、温度也随之迅速下降。
(5)排气过程:当膨胀过程接近终了时,排气门打开,废气开始靠自身压力自由排气,膨胀过程结束时,活塞由下止点返回上止点,将气缸内废气移除。
3.提高发动机实际工作循环热效率的基本途径是什么?可采取哪些基本措施?提高实际循环热效率的基本途径是:减小工质传热损失、燃烧损失、换气损失、不完全燃烧损失、工质流动损失、工质泄漏损失。
提高工质的绝热指数κ。
可采取的基本措施是:⑴减小燃烧室面积,缩短后燃期能减小传热损失。
⑵. 采用最佳的点火提前角和供油提前角能减小提前燃烧损失或后燃损失。
⑶采用多气门、最佳配气相位和最优的进排气系统能减小换气损失。
⑷加强燃烧室气流运动,改善混合气均匀性,优化混合气浓度能减少不完全燃烧损失。
⑸优化燃烧室结构减少缸内流动损失。
⑹采用合理的配缸间隙,提高各密封面的密封性减少工质泄漏损失。
4.什么是发动机的指示指标?主要有哪些?答:以工质对活塞所作之功为计算基准的指标称为指示性能指标。
它主要有:指示功和平均指示压力.指示功率.指示热效率和指示燃油消耗率。
5.什么是发动机的有效指标?主要有哪些?答:以曲轴输出功为计算基准的指标称为有效性能指标。
主要有:1)发动机动力性指标,包括有效功和有效功率.有效转矩.平均有效压力.转速n和活塞平均速度;2)发动机经济性指标,包括有效热效率.有效燃油消耗率;3)发动机强化指标,包括升功率PL.比质量me。
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
3.球形燃烧室
(1)结构特点
(2)混合气形成特点 ①油膜蒸发形成混合气 (M过程) ②配有螺旋进气道,形成很强的进气涡流, ③双孔或单孔喷嘴 ④燃烧室壁温度控制在200℃~300℃
动画
(3)性能特点 ①工作柔和,噪音小 ②经济性好 ③α比较小,α=1.1 ④冷起动困难 ⑤低速性能不好,使用稳定性差
(3)性能特点 优点:
①由于强烈的空气涡流运动(压缩涡流与二次涡流). 混合气形成质量好,能在α较小的情况下完全燃烧。 一般α=1.2~1.3 ②对喷雾质量要求不高,燃油系统故障少. ③高速性好,性能稳定. ④进气道无特殊要求. ⑤运转平稳,排气污染小. 缺点: ①散热损失,流动损失大,经济性差。 ②冷起动性差 ③缸盖及缸体结构复杂
1)供油提前角θ↑,(缸内压力,温度低) τi ↑,工作粗暴 2)供油提前角θ ↑↑,压缩功↑, Δb↑, η e↓ 3)供油提前角θ ↓,补燃↑ , Tv ↑, η t↓, 零件热负荷↑ 4)θ佳,be↓. 当n↑, θ佳↑ (直喷式>分隔式)
抑制着火延迟期中可燃混合气的形成
3.缓然期 从缸内压力最高点C点开始到缸内温度达到最高点D点为止。
速燃期后,喷油往往结束了。但是,由于速燃期时间较短, 喷油较多,大部分燃油来不及形成可燃混合气而留在速燃 期后继续混合和燃烧,使放热不断增加,温度不断升高, 直到最高。
这个阶段近似混合加热循环中的等压加热,
动画
一.供油系统和喷射过程
1.供油系统
供油系统的组成包括喷油 泵、喷油器和高压油管
燃油供给系的功用是按柴油 机各种工况的需要将定量的 燃油,在适当的时期,以合 理的空间形态喷入燃烧室, 即对燃油的数量,喷油的时 间和油束的空间形态三方面 实行有效的控制。
发动机原理——第三章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
第三章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3-1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一两种基本形式(一)空间雾化将燃料喷在燃烧室空间使之成为雾状,再利用空气运动达到充分混合。
特点:1 对燃料喷雾要求高(采用多孔喷嘴)→燃烧易于完全,经济性好。
2 对空气运动要求不高→后期燃料易被早期燃烧产物包围,高温裂解→排气冒烟。
3 但初期空间分布燃料多,燃烧迅速→∆∆pϕ↑,p max↑→工作粗暴。
(二)油膜蒸发(M过程)空间雾化型混合气蒸发方式要求将燃料尽量喷在燃烧室空间,而油膜蒸发型混合气蒸发方式则有意将燃料喷在燃烧室壁面上,使之成为薄薄的一层油膜附着在燃烧室壁面上,只有一小部分燃料分布在燃烧室空间。
经燃烧室壁面和燃烧加热,边蒸发,边混合,边燃烧。
初期蒸发、燃烧慢,后期蒸发、燃烧迅速(先缓后急)。
特点:1 对燃料喷雾要求不高(采用单、双孔喷嘴),对空气运动要求高。
2 放热先缓后急→∆∆pϕ↓,p max↓→工作柔和,噪声小,经济性较好。
3 但低速性能不好,冷起动困难。
对进气道、燃料供给系统和燃烧室结构参数之间的配合要求很高,制造工艺要求严格。
二 燃料的喷雾(一) 喷雾的作用只有当燃料与空气充分接触,形成可燃混合气时,才有可能燃烧。
接触面积越大,可燃混合气越多,燃烧越完善。
1 ml 油滴: 1 个, d = 9.7 mm ,S = 245 mm2 雾化: 299107.⨯个,d = 40 μm ,S = 15106.⨯ mm 2面积增大 5090 倍,燃烧反应机会大大增加。
(二) 喷雾的形成1 油束燃油喷射 - 高压、高速。
一级雾化-汽缸中空气的动力作用将油束撕裂成片、带、泡或大颗粒的油滴。
二级雾化-空气动力作用将片、带、泡或大颗粒的油滴再粉碎成细小的油滴。
油束中央速度高,但浓度也高,油滴集中,颗粒大。
边上油滴松散,颗粒小。
但也有说法正好相反,中央油滴速度高,颗粒小,边上颗粒大。
2 着火条件浓度、温度为着火的必要条件中间油粒大, 浓度偏高。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与燃烧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二点 三十分。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燃油的喷射与雾化 第二节 燃烧与放热
第三节 混合气形成与燃烧室
第四节 燃烧过程的优化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二点 三十分。
第一节 燃油的喷射与雾化
一、喷油系统 1、作用及要求 作用: 定时定量并按一定规律向柴油机各缸 供给高压燃油。
控制压力升高率的措施 减小在着火延迟期内的可燃混合气的量 ① 缩短着火落后期的时间; ② 减少着火落后期内喷入的燃油或可能 形成可燃混合气的燃油
第二十六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二点 三十分。
(三) 缓燃期
缓 燃 期 为 图 中 的 CD 段
即从最大压力点至最高温 度点。
当缓燃期开始时,虽然 气缸内已形成燃烧产物,但 仍有大量混合气正在燃烧。
第三十九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二点 三十分。
• 导气屏 设置在进气门上,
导引进气流以不同角度 流入气缸在气缸避免的 约束配合下产生涡流。
第四十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二点 三十分。
• 切向进气道 • 螺旋进气道
组合进气系统
图5-21切向气道、螺旋气道的原理
a) 切向气道 b) 纯螺旋气道
在2个进气门的发动机上,采用不同类型或不
图5-18不同类型柴油机的燃烧放热规律比较
1—汽油机
2—直喷式燃烧室柴油机
3—涡流室燃烧室柴油机 4—预燃室燃烧室柴油机
第三十四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二点 三十分。
第三节 混合气形成与燃烧室
一、柴油机混合气形成的特点和方式:
1. 混合气形成特点
(1)混合气不均匀。 (2)过量空气系数较大。 (3)混合过程与着火过程和燃烧过程共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3-1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一两种基本形式(一)空间雾化将燃料喷在燃烧室空间使之成为雾状,再利用空气运动达到充分混合。
特点:1 对燃料喷雾要求高(采用多孔喷嘴)→燃烧易于完全,经济性好。
2 对空气运动要求不高→后期燃料易被早期燃烧产物包围,高温裂解→排气冒烟。
3 但初期空间分布燃料多,燃烧迅速→∆∆pϕ↑,p max↑→工作粗暴。
(二)油膜蒸发(M过程)空间雾化型混合气蒸发方式要求将燃料尽量喷在燃烧室空间,而油膜蒸发型混合气蒸发方式则有意将燃料喷在燃烧室壁面上,使之成为薄薄的一层油膜附着在燃烧室壁面上,只有一小部分燃料分布在燃烧室空间。
经燃烧室壁面和燃烧加热,边蒸发,边混合,边燃烧。
初期蒸发、燃烧慢,后期蒸发、燃烧迅速(先缓后急)。
特点:1 对燃料喷雾要求不高(采用单、双孔喷嘴),对空气运动要求高。
2 放热先缓后急→∆∆pϕ↓,p max↓→工作柔和,噪声小,经济性较好。
3 但低速性能不好,冷起动困难。
对进气道、燃料供给系统和燃烧室结构参数之间的配合要求很高,制造工艺要求严格。
二 燃料的喷雾(一) 喷雾的作用只有当燃料与空气充分接触,形成可燃混合气时,才有可能燃烧。
接触面积越大,可燃混合气越多,燃烧越完善。
1 ml 油滴: 1 个, d = 9.7 mm ,S = 245 mm2 雾化: 299107.⨯个,d = 40 μm ,S = 15106.⨯ mm 2面积增大 5090 倍,燃烧反应机会大大增加。
(二) 喷雾的形成1 油束燃油喷射 - 高压、高速。
一级雾化-汽缸中空气的动力作用将油束撕裂成片、带、泡或大颗粒的油滴。
二级雾化-空气动力作用将片、带、泡或大颗粒的油滴再粉碎成细小的油滴。
油束中央速度高,但浓度也高,油滴集中,颗粒大。
边上油滴松散,颗粒小。
但也有说法正好相反,中央油滴速度高,颗粒小,边上颗粒大。
2 着火条件浓度、温度为着火的必要条件中间油粒大, 浓度偏高。
外侧混合气形成快,物理准备快,但初期温度不高,化学准备没有跟上。
等温度适合于着火了,油粒又过分发散,也不会着火。
要控制好浓度与温度的进程,使之正好配合,方可着火。
(三) 喷雾特性1 油束射程L并不一定越大越好,这要根据混合气形成的机理与燃烧室形状具体分析。
L ↑↑→燃料喷到壁面上多→空间混合气太稀。
L ↓↓→燃料集中→混合气分布不均匀,空气利用↓。
2 喷雾锥角β反映油束的紧密程度。
孔式喷嘴—β↑→油束松散,粒细。
轴针式喷嘴—β↓→油束紧密,粒粗。
3 雾化质量(雾化特性)细微度—油滴平均直径细:雾化好均匀度—油滴最大直径- 油滴平均直径匀:雾化好粒细→均匀度好,粒粗→均匀度差。
(四)喷油规律单位时间(或曲轴转角)的喷油量随时间(或曲轴转角)的变化规律。
喷油规律影响放热规律,放热规律影响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
1 喷油延迟角喷油提前角θ—开始喷油→上止点的曲轴转角。
θ’ —上止点→停止喷油的曲轴转角。
喷油延迟角∣θ∣+∣θ’∣—开始喷油→停止喷油的曲轴转角。
2 喷油延迟角对性能的影响∣θ∣+∣θ’∣↑↑→喷油持续时间长, 工作柔和,但油耗增大, 排放变差。
∣θ∣+∣θ’∣↓↓→喷油持续时间短, 油耗下降, 排放好,但工作粗暴。
3 喷油延迟角的比较a. ∣θ∣+∣θ’∣↓↓→油耗↓, 排放好,但工作粗暴。
b. 先急后缓θ↓→工作粗暴。
θ’↑→油耗↑ , 排放差。
c. 先缓后急θ↑→工作柔和。
θ’↓→油耗↓ , 排放好, 尽量采用,但很难做到。
(五)喷油嘴1 孔式喷嘴主要用于直喷式燃烧室中。
孔数: 1~5个,φ = 0.25~0.8 mm。
雾化好,但易阻塞。
孔数越少,雾化越好,但也易阻塞。
2 轴针式喷嘴主要用于分隔式燃烧室中。
φ = 1~3 mm,通道间隙δ = 0.025~0.05 mm。
雾化差,但有自洁作用,不易阻塞。
三气流运动对混合气形成的影响(一)气流运动的作用(二)气流运动组织气流运动,加速混合气形成。
1 进气涡流使进气气流相对于汽缸中心产生一个力,形成涡流。
(1)切向气道特点: 气道母线与汽缸相切。
优点: 结构简单,气流阻力小→ηv↑缺点: 涡流强度对进气口位置敏感。
(2)螺旋气道特点: 进气道呈螺旋型。
优点: 能产生强烈的进气涡流。
缺点: 工艺要求高,制造、调试难度较高2 挤气涡流活塞上行: 将活塞顶隙的气体挤出流向燃烧室中,形成挤气涡流。
活塞下行: 燃烧室中的气体流向活塞顶隙处,形成反涡流。
挤气间隙↓→挤气涡流强度↑挤气面积↑→挤气涡流强度↑挤气涡流虽然不如进气涡流强,但它的形成正好处于压缩冲程终了,此时进气涡流已经衰减得很弱,所以挤气涡流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3 燃烧涡流燃烧在燃烧室中产生压力差,形成燃烧涡流。
尤其是分隔式的涡流室型燃烧室,汽缸盖内的副燃烧室中的燃料燃烧后,高压混合气流和火焰高速喷向活塞顶部的主燃烧室中,由于主燃烧室的导向作用,形成燃烧涡流,或称二次涡流。
(三)热混合作用1 刚性涡流涡流中心质点速度为零,越向边缘速度越大。
2 势涡流涡流中心质点速度最大,压力最小。
越向边缘速度越小,压力越大,壁面处速度为零。
一般认为涡流为势涡流。
3 热混合作用(主要在涡流室型燃烧室的涡流室中产生)涡流中的质点受两个力作用,离心力使质点向外运动,压差力使质点向中心运动。
若ρ’ —质点密度,ρ—空气密度。
当ρ’ = ρ时,—质点作圆周运动。
当ρ’ > ρ时,—离心力为主,质点呈螺旋形向外运动。
当ρ’ < ρ时,—压差力为主,质点呈螺旋形向中心运动。
液体油、燃油蒸汽: ρ’ > 400 ρ,向外运动。
燃烧产物: ρ’ < 0.3 ρ,向中心运动。
燃烧产物将新鲜空气挤向外围与燃油混合,并使混合气与燃烧产物分开,火焰呈螺旋形向中心运动,这就是热混合作用。
§3-2 柴油机的燃烧过程一燃烧过程的特点和柴油机燃烧的主要研究方向(一)燃烧过程的特点1 高压喷油在汽缸内部形成可燃混合气。
2 压缩自燃。
(二)柴油机燃烧的主要研究方向1 喷油雾化2 喷油规律3 气流运动4 燃烧室结构配合要好。
二燃烧过程p -ϕ 示功图曲线下的面积表示有用功的大小。
(一) 着火延迟期τi 或称滞燃期 1-2(着火延迟角ϕi )1 — 喷油嘴针阀打开向缸高压喷油。
此时,缸内温度虽已远远超过柴油的自燃温度 (可达 400~800 ℃) ,但 并不马上着火。
燃烧需要:物理准备 — 雾化、吸热、蒸发、扩散、混合化学准备 — 分解、氧化 (焰前反应)2 — 缸内压力脱离压缩线开始急骤增高。
一般: τi = 0.0007~0.003 [s];对应的曲轴转角称为着火延迟角ϕi 。
尽管着火延迟期τi 很短,但却对燃烧过程、尤其是柴油机的燃烧过程影响很大,因此十分重要。
(二) 速燃期 2-32 点开始着火,压力急骤增高,接近等容燃烧。
持续喷油,即随喷随燃。
3 — 最高压力点。
p p 3=max 。
为表示2-3阶段压力升高的急骤程度,引入概念压力升高率: ∆∆p p p ϕϕϕ=--3232[ kpa/degCA ] ∆∆p ϕ↑↑,p max ↑↑ → 冲击载荷↑,工作粗暴,柴油机寿命↓ ∆∆p ϕ↓↓,p max ↓↓ → 做功不利,柴油机性能↓ (三) 缓燃期 3-44 — 最高温度点。
T T 4==max 1700~2000 ℃。
放热量达70~80%。
喷油在这一阶段停止。
V↑,p↓,接近等压燃烧。
废气量↑,氧气、燃油量↓→燃烧↓。
(四)补燃期4-55 —放热量达95~97%。
补燃期在膨胀过程中。
补燃期↑→ηt↓,g e↑,动力性↓,冷却水温度↑,排气温度↑,排放差。
所以,应尽量减少补燃。
柴油机由于随喷随燃,混合时间短,补燃要比汽油机严重。
三影响着火延迟期τi的因素(一)压缩温度T c和压力p c—直接影响因素p c↑,T c↑→τi↓∣lnτi∣↑→τi↓(二)压缩比εε↑→p c↑,T c↑→τi↓(三)喷油提前角θ—影响最大的因素θ↓↓→虽然喷油时的压力较高,但着火时刻推迟,使燃烧↓→p c↓,T c↓→τi↑θ↑↑→p c↓,T c↓→τi↑所以,有一个使τi为最小的θ。
=10~15 [ degCA ]高速时: θτi min=5~10 [ degCA ]低速时: θτi min一般: θ = 5~10 [ degCA ](四)转速nn↑⇒漏气、散热损失↑→p c↑,T c↑;喷油压力↑→雾化↑;气流运动↑→蒸发↑⇒混合气形成好转→τi↓。
但n↑⇒着火延迟角ϕi↑(五)十六烷值十六烷值↑⇒柴油的自然性↑→缸内p,T大时,影响不大;缸内p,T小时→τi↓。
(六)增压增压→p c↑,T c↑→τi↓四着火延迟期τi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τi↑→τi期间喷入缸内的燃料量↑→着火前可燃混合气量↑→∆∆pϕ↑,p max↑。
τi↑↑→∆∆pϕ↑↑,p max↑↑→冲击载荷↑,工作粗暴,柴油机寿命↓。
τi↓↓→混合气形成欠佳→柴油机性能↓五放热规律燃烧放热率∆∆Q/ϕ随曲轴转角ϕ变化的关系。
由喷油规律和实测示功图,经计算机计算而得。
(一)放热规律I阶段—在速燃期内,约占3 degCA。
∆∆Q/ϕ↑↑。
II阶段—放热量约80%,约占40 degCA。
∆∆Q/ϕ↓。
III阶段—在膨胀过程内,放热量约20%。
(二)燃烧过程三要素1 放热开始时刻2 放热规律3 放热持续时间(三)希望—先缓后急工作柔和,经济性、动力性好,排放少,补燃少。
上止点§3-3 柴油机供油系统的工作特性及其对燃烧过程的影响一燃油喷射(一)供油系统的组成油箱→输油泵→滤油器→低压油管→喷油泵→高压油管→喷油器(喷油嘴)(二)喷油过程普遍采用柱塞式喷油泵。
柱塞上行,使喷油泵内压力升高,当压力升高到一定值时,克服喷油泵上方出油阀弹簧预紧力和高压油管内的残余油压,顶开出油阀,通过高压油管向喷油器供油。
上行2点过了4点之后,打开回油口,使泵内油压下降。
当泵内油压小于出油阀弹簧预紧力和高压油管内的残余油压力时,出油阀落座,喷油停止。
下行2点过了4点之后,回油停止,重新进油。
(三)喷油延迟时间从喷油泵内燃油顶开出油阀进入高压油管至油压压开喷油嘴针阀的时间。
原因—高压油管中燃油压缩+ 节流作用(四)几何供油规律从几何关系求出的油泵凸轮每转一度(或每秒)喷油泵供入高压油管的燃油量[ ml/degPA或ml/s ]随曲轴转角ϕ(或时间t )的变化关系。
d g d t f wpp p=[ ml/s ]d g df w pp pϕ=[ ml/degPA ]其中f p—柱塞面积[ mm2];w p—柱塞速度[ ml/degPA ]。
几何供油规律与喷油规律不同。
二喷油泵速度特性及其校正(一)节流作用1 理论上(不存在节流)上行—当3点与5点重合时,才开始供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