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原理——第三章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

§3-1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

一两种基本形式

(一)空间雾化

将燃料喷在燃烧室空间使之成为雾状,再利用空气运动达到充分混合。

特点:

1 对燃料喷雾要求高(采用多孔喷嘴)→燃烧易于完全,经济性好。

2 对空气运动要求不高→后期燃料易被早期燃烧产物包围,高温裂解

→排气冒烟。

3 但初期空间分布燃料多,燃烧迅速→∆

p

ϕ

↑,p max↑→工作粗

暴。

(二)油膜蒸发(M过程)

空间雾化型混合气蒸发方式要求将燃料尽量喷在燃烧室空间,而油膜蒸发型混合气蒸发方式则有意将燃料喷在燃烧室壁面上,使之成为薄薄的一层油膜附着在燃烧室壁面上,只有一小部分燃料分布在燃烧室空间。经燃烧室壁面和燃烧加热,边蒸发,边混合,边燃烧。初期蒸发、燃烧慢,后期蒸发、燃烧迅速(先缓后急)。

特点:

1 对燃料喷雾要求不高(采用单、双孔喷嘴),对空气运动要求高。

2 放热先缓后急→∆

p

ϕ

↓,p max↓→工作柔和,噪声小,经济性

较好。

3 但低速性能不好,冷起动困难。对进气道、燃料供给系统和燃烧室结构参数

之间的配合要求很高,制造工艺要求严格。

二 燃料的喷雾

(一) 喷雾的作用

只有当燃料与空气充分接触,形成可燃混合气时,才有可能燃烧。接触面积越大,可燃混合气越多,燃烧越完善。

1 ml 油滴: 1 个, d = 9.7 mm ,S = 245 mm

2 雾化: 299107.⨯个,d = 40 μm ,S = 15106.⨯ mm 2

面积增大 5090 倍,燃烧反应机会大大增加。 (二) 喷雾的形成

1 油束

燃油喷射 - 高压、高速。

一级雾化-汽缸中空气的动力作用将油束撕

裂成片、带、泡或大颗粒的油滴。

二级雾化-空气动力作用将片、带、泡或大

颗粒的油滴再粉碎成细小的油滴。

油束中央速度高,但浓度也高,油滴集中,

颗粒大。边上油滴松散,颗粒小。但也有说法正

好相反,中央油滴速度高,颗粒小,边上颗粒大。

2 着火条件

浓度、温度为着火的必要条件

中间油粒大, 浓度偏高。

外侧混合气形成快,物理准备快,但初期温度不

高,化学准备没有跟上。等温度适合于着火了,油粒

又过分发散,也不会着火。要控制好浓度与温度的进

程,使之正好配合,方可着火。

(三) 喷雾特性

1 油束射程L

并不一定越大越好,这要根据混合气形成的机理与燃烧室形状具体分析。

L ↑↑→燃料喷到壁面上多→空间混合气太稀。

L ↓↓→燃料集中→混合气分布不均匀,空气利用↓。

2 喷雾锥角β

反映油束的紧密程度。

孔式喷嘴—β↑→油束松散,粒细。

轴针式喷嘴—β↓→油束紧密,粒粗。

3 雾化质量(雾化特性)

细微度—油滴平均直径细:雾化好

均匀度—油滴最大直径- 油滴平均直径匀:雾化好

粒细→均匀度好,粒粗→均匀度差。

(四)喷油规律

单位时间(或曲轴转角)的喷油量随时间(或曲轴转角)的变化规律。

喷油规律影响放热规律,放热规律影响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

1 喷油延迟角

喷油提前角θ—开始喷油→上止点的曲轴转角。

θ’ —上止点→停止喷油的曲轴转角。

喷油延迟角∣θ∣+∣θ’∣—开始喷油→停止喷油的曲轴转角。

2 喷油延迟角对性能的影响

∣θ∣+∣θ’∣↑↑→喷油持续时间长, 工作柔和,但油耗增大, 排放变差。

∣θ∣+∣θ’∣↓↓→喷油持续时间短, 油耗下降, 排放好,但工作粗暴。

3 喷油延迟角的比较

a. ∣θ∣+∣θ’∣↓↓→油耗↓, 排放好,但工作粗暴。

b. 先急后缓

θ↓→工作粗暴。

θ’↑→油耗↑ , 排放差。

c. 先缓后急

θ↑→工作柔和。

θ’↓→油耗↓ , 排放好, 尽量采用,但很难做到。

(五)喷油嘴

1 孔式喷嘴

主要用于直喷式燃烧室中。

孔数: 1~5个,φ = 0.25~0.8 mm。

雾化好,但易阻塞。孔数越少,雾化越好,但也易阻塞。

2 轴针式喷嘴

主要用于分隔式燃烧室中。

φ = 1~3 mm,通道间隙δ = 0.025~0.05 mm。

雾化差,但有自洁作用,不易阻塞。

三气流运动对混合气形成的影响

(一)气流运动的作用

(二)气流运动

组织气流运动,加速混合气形成。

1 进气涡流

使进气气流相对于汽缸中心产生一个力,形成涡流。

(1)切向气道

特点: 气道母线与汽缸相切。

优点: 结构简单,气流阻力小→ηv↑

缺点: 涡流强度对进气口位置敏感。

(2)螺旋气道

特点: 进气道呈螺旋型。

优点: 能产生强烈的进气涡流。

缺点: 工艺要求高,制造、调试难度较高

2 挤气涡流

活塞上行: 将活塞顶隙的气体挤出流向燃烧室中,形成挤气涡流。

活塞下行: 燃烧室中的气体流向活塞顶隙处,形成反涡流。

挤气间隙↓→挤气涡流强度↑

挤气面积↑→挤气涡流强度↑

挤气涡流虽然不如进气涡流强,但它的形成正好处于压缩冲程终了,此时进气涡流已经衰减得很弱,所以挤气涡流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3 燃烧涡流

燃烧在燃烧室中产生压力差,形成燃烧涡流。

尤其是分隔式的涡流室型燃烧室,汽缸盖内的

副燃烧室中的燃料燃烧后,高压混合气流和火焰高

速喷向活塞顶部的主燃烧室中,由于主燃烧室的导

向作用,形成燃烧涡流,或称二次涡流。

(三)热混合作用

1 刚性涡流

涡流中心质点速度为零,越向边缘速度越大。

2 势涡流

涡流中心质点速度最大,压力最小。越向边缘速度越小,压力越大,壁面处速度为零。

一般认为涡流为势涡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