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古诗两首》
(精选)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2单元 5.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课件 新人教版
![(精选)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2单元 5.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课件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241471305087632301212d6.png)
55.不求与人相比,但求超越自己,要哭就哭出激动的泪水,要笑就笑出成长的性格! 2.如果你不努力,一年后的你还是原来的你,只是老了一岁。 22.想成功就要和成功者的思想、脚步和时间重叠。 9.无人理睬时,坚定执着。万人羡慕时,心如止水。 19.我来到,我看到,我征服!---罗马的凯撒 7.人生就像一场戏,演好自己的角色才是戏成功的关键。 23.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如此,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 13.生活会辜负努力的人,但不会一直辜负努力的人。 29.成功在优点的发挥,失败是缺点的累积。 43.天赐我一双翅膀,就应该展翅翱翔,满天乌云又能怎样,穿越过就是阳光。 47.学习不一定成功,不学习一定不能成功。 40.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92.只有你学会把自己已有的成绩都归零,才能腾出空间去接纳更多的新东西,如此才能使自己不断的超越自己。 27.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不明事理的人硬想使世界适应自己。 62.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就永远只能是死水一潭。 22.只要你还活着,你就没有理由逃避问题,你也有机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8.世上许多事情是我们难以预料的,总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 21.我不能说只要坚持就能怎样,但是只要放弃就什么都没有了。 13.沧海可填山可移,男儿志气当如斯。 12.成功与不成功之间有时距离很短,只是后者再向前了几步。 53.人的一生也不可能顺顺利利,总会遇到一些风风雨雨。要经历风雨,就必须把自己磨练成一个对待困难不折不挠的强者,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没有人会甘于做弱者,让生命流失在无 声的岁月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
我能画一画
岭:高大连绵的山脉。 峰:高而尖的山头。
横看成岭侧成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课古诗两首第一课时预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学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课古诗两首第一课时预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050160b3be1e650e52ea99f3.png)
诗人想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呢?我来写一写:
二、我会问。
我没弄明白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我会做
1、你明白带点字的意思吗?请写在括号里。
2、
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结合实际谈一谈。
一、交流谈话,导入新课
1、谁了解苏轼呢?谁会背他的诗?
2、引入题壁诗,简要介绍题壁诗形成原因。再出示最有名的题壁诗《黄鹤楼》读一读。
3、解读课题,问:西林在什么地方?生指出在江西庐山后,引导背诵《望庐山瀑布》侧面了解庐山。师介绍:庐山不仅水美,而且山也美。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盛誉。
4、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学古诗四步法〞。
二、合作展示
教师相机进展以下指导:
三、自测评估:
1、巩固、反应练习
2、互评学习效果
教学后记:
第一步:知诗人、解题意;
第二步:通诗句、析诗意;
第三步:想画面、入诗境;
第四步:吟诗文、悟诗情。
2、我要按照这种四步来学习《题西林壁》。
第一步:
我查找到了诗人苏轼的有关资料:
诗题的意思是:
第二步:
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诗。
我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第三步:
我能把看到的和想像到的诗的内容画下来:
第四步:
四年级语文上册预学案第五课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课 型
新授
课题
《5、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学 科
语文
主备人
审核
教研组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单元目标
学会多角度观察事物,感悟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在学习《古诗两首》时不仅要理解内容、欣赏品析古诗文的语言美,而且还要在读诵中感受语言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古诗学习除了理解、读诵、品析这几种手段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学习手段就是感悟和想象,所以要体验并学会这些方法。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5课 古诗两首练习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5课 古诗两首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d6d79a5925c52cc58bd6bedf.png)
5古诗两首1.让生字走进语境。
(1)农家喜欢在là yuè( )酿酒。
(2)你不应该huái yí( )你的好朋友。
(3)下雨了,雨水带着泥土流进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变hún zhuó( )了。
2.选字填空。
莫模漠寞暮幕慕墓冷( )无情朝三( )四 ( )名其妙夜( )降临( )范人物羡( )不已寂( )无聊自掘坟( )3.字词理解。
(1)“莫”字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 ),再查音节( )。
“莫”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不要;②没有谁;③不。
“莫笑农家腊酒浑”中的“莫”应取解释( )。
(2)“题西林壁”中“题”的意思是_______。
题目告诉我们,诗是写在_______上面的。
4.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①作者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的呢?(填序号)A.深沟幽壑B.奇峰陡峭 C.危崖险岩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_______ 远看:隐天蔽日近看:_______ 高处俯瞰:_______ 山下仰望:重峦叠嶂由此可知,诗人眼中的庐山,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概括)②读了这两句诗,我明白的道理是:___________。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①“识”的意思是___________,“缘”的意思是___________.我能写出诗句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两句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用俗语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给我们的启发是( )。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他方面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多方面调查,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5.古诗中的佳句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会使文章增色,请把恰当的诗句填在横线上。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两首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两首](https://img.taocdn.com/s3/m/a17dfa310066f5335a8121c6.png)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识庐山 真 面 目, 自己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28
诗的大意是: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 伏,从侧面看,是巍然耸立的高 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 看庐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 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自 己在这座山当中,视野太窄了。
29
背一背:
背古诗
题西林壁
22
远
高
各 不 同
近
低
23
题西林壁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认识 远近高 低 各 不 同。 面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庐山所呈现的景象
24
题西林壁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隐( 稳(
峰( 锋(
) )
) )
36
当堂小测
1、比一比,再组词。
缘( 缘分 绿( 绿色 侧( 测( ) )
) 隐( 隐藏 ) 稳( 安稳 峰( 锋( ) )
37
) )
当堂小测
1、比一比,再组词。
缘( 缘分 绿( 绿色 侧( 侧面 测( 测量
) 隐( 隐藏 ) 稳( 安稳 )峰( ) 锋( ) )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10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11
横看
连绵起伏的山岭
12
山 岭
13
侧看
高耸入云的山峰
14
山 峰
15
山岭:连绵起伏 山峰:高耸入云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古诗两首》教案及反思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古诗两首》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783e25652ea551810a687f3.png)
第5课《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题西林壁》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课前准备课件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1.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
板书课题,读诗题。
2.理解诗题。
自读课文中1、2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1. 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4.理解前两句。
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高”、“低”再出示“岭”和“峰”。
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一说。
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
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
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却不一样。
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
5.理解后两句。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教师小结: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
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语文四年级上人教新课标5《古诗两首》 游山西村
![语文四年级上人教新课标5《古诗两首》 游山西村](https://img.taocdn.com/s3/m/090091c150e2524de5187e3c.png)
《游山西村》: 书写了诗人陶 醉在山野风光 和农村的人情 之美里的快乐 之情。
12/1/2017
全诗紧扣“游”字,按 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 清晰,语言生动。中间两 句对偶自然工整,显示出 了诗人锤炼语言的 非凡功力。
12/1/2017
12/1/2017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 豚.鉴赏: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 农村一片宁静,欢跃的情景.这 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 情意却十分深厚.“足”字表达 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 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12/1/2017
• 在山西村,正植社日临近,农 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 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陶醉 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里, 对这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12/1/2017
成语典故:柳暗花明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抒发了抗金爱国 的情怀,一度得到孝宗的赏识,所以入朝当了军器少监。 但朝中的投降派百般排挤他,不断上书皇帝,诬陷他终日 赏花吟诗,不务正业,皇帝偏听偏信,结果陆游被弃。 陆游怀着满腔的愤怒,回到老家绍兴闲居。一天,陆 游前往山西村拜访友人,友人及左邻右舍听说陆游来访, 都热情地接待他,家家户户摆酒设宴相迎。那淳朴的民风 使陆游十分感动,他诗兴大发,写下诗篇《游山西村》。 诗中有这样两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诗句既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象,又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寄 予希望的心境。“柳暗花明”后用来比喻环境的突然转变; 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找到了解 决问题的方法。
作者轶事
– 提起文人,就使人想起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文弱 书生。然而陆游既是文人之佼佼者,又有非凡的武 艺。为了实现收复失地的心愿,他曾经千里投师学 习剑术。40多岁时,他应邀到了抗金前线南郑。有 一天,他带兵到山中围猎,天色渐暗,大家准备回 营了,猛然见袭来一阵腥风,传来一声怒吼,随后 扑出一只吊睛白额猛虎。大家见了无不惊慌失色, 纷纷逃避;只有陆游毫不惧怕,挺身仗剑,向虎刺 去,于是人虎之间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最后,陆 游一剑刺中了老虎的咽喉。陆兄如此骁勇,怎不令 人咋舌!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后练习第五课古诗两首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后练习第五课古诗两首](https://img.taocdn.com/s3/m/2a8c190eb52acfc789ebc95f.png)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后练习(第五课:古诗两首)一、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用“√”标出。
1、横看成岭侧(câchâ)成峰。
2、只缘(yuán yuàn)身在此山中。
3、莫笑农家腊(lànà)酒浑(hūn hún ),丰年留客足鸡豚(zútún)。
二、给句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山重水复疑无路()A、不能解决,不能断定的B、似,好像C、不相信2、只缘身在此山中。
()A、缘由B、因为C、缘分三、照例子,仿写词语。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千姿百态四、在括号内填写合适的关联词。
1、()我们身处在庐山,()看不清它真正的样子。
2、()回乡前的陆游心情多么郁闷,在这么热情的乡亲们面前,他()会开朗起来的。
3、前面并()真的没有路,()有一条新的路在等着我们。
五、补充古诗,并解释所填诗句的意思。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所填诗句意思是: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所填诗句意思是:六、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1、《题西林壁》一诗中,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处在、不同位置,写了观看庐山不同的感受,这首诗蕴含的深刻道理可用一句俗语表达:2、《游山西村》以“”字作为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农村丰收的欢乐景象和乡村的风光习俗。
诗中的“”字表现了农家款待客人的盛情。
诗中后两句对仗工整,“山重”对“”,“水复”对“”,“疑无路”对“”,成为千古名句。
七、阅读两首古诗,灵活运用诗中名句。
1、老师在指导我们作文时,常用“”,教导我们写作时不要说别人常说的话,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尽量与众不同。
2、课后,我被一道数学题难住了,想破了头也无从下手,正在我“”之际,李老师来到我身边,对我进行了一番占据,我恍然大悟,颇有感觉。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古诗两首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古诗两首](https://img.taocdn.com/s3/m/177089060b4e767f5acfce4b.png)
陆游
陆游 (1125一1210), 字务观,号放翁,南宋 爱国诗人,平生作诗近 万首,是古代诗人中创 作作品最多的,其作品 多强烈抒发自己的政治 抱负和炽热的爱国热情, 同时鞭挞投降派,同情 人民疾苦,思想性很强。
你不要因农家的腊酒浑浊而笑话他们,
他们是用丰足的菜肴款待你,没有把你 当成外人。 山岭重叠,溪水弯曲,远望好像前面已 经没有路了,
莫
莫哭 yí
mò
là
腊
腊肉
hú n
疑
疑问
浑
浑浊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 山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 都有很高造诣,做作品大都挥洒 自如,明快豪放,是“唐宋八大 家”之一 。他以诗为词,扩展了 词的领域和表现手法,对词的发 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小组讨论:
1、怎样才能够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你从这首 诗中后两句悟出了什么道理?
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不要被局部迷惑。 2.蕴含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个深刻道理。
测一测:
得到的结论也不同 ,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 题,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句诗启示人们: 。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
农家热情好客,淳厚质朴,诗人陶 醉于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里, 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 舍的感情。
佳句赏析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两句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既 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 光无限, 现在多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 会生出许多希望。
对 偶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https://img.taocdn.com/s3/m/f0c0aba3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51.png)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由两首宋诗构成,一首是苏轼《题西林壁》,一首是陆游《游山西村》。
店铺在此整理了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缘】因为。
【莫】不要。
【识】认识,了解。
【多音字组词】重:chóng(重复、重新)zhòng(重量、重担)只:zhǐ(只有、只好)zhī(船只、一只鸡)【反义词】远──近高──低真──假暗──明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课文《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游山西村》[宋] 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句子赏析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诗的意思是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这是作者由看到的景象产生的联想,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诗的意思是,来时翻过一座座山,涉过一道道水,还以为前面没有了路,可是走着走着,前面又出现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村庄,于是悟到一条人生哲理: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突然出现坦途。
《题西林壁》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
但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李白通过香炉峰瀑布一处景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苏轼则没有描写具体景特,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
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
面对雄伟壮丽的庐山,诗人不胜感叹地说: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
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必背内容
![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必背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f0699e03a300a6c30c229f24.png)
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必背内容第五课:《古诗两首》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处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句大意: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总结:《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苏轼,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前两句写了诗人从横、侧、不同的角度,处在远、近、高、低不同位置观看庐山的感觉。
2、俗话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
诗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说明这个道理。
3、诗中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明理,这首诗借写庐山的自然景象,还告诉我们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看问题。
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诗句大意: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的季节里待客农民把鸡和猪都给客人品尝。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怀疑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这首诗赞美农村风光和淳朴的民俗,流露出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
1、我苦苦思索着解决的办法,忽然想到了一个好点子,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告诉我们,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2、全诗紧扣一个“游”字,按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叙述。
3、诗中赞赏村民热情好客的句子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第六课:《爬山虎的脚》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课古诗两首第二课时预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学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课古诗两首第二课时预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b71d02fd52ea551810a687f3.png)
三、自测评估:
1、巩固、反应练习
2、互评学习效果
教学后记:
四年级语文上册预学案第五课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课 型
新授
课题
《5、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学 科
语文
主备人
审核
教研组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单元目标
学会多角度观察事物,感悟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在学习《古诗两首》时不仅要理解内容、欣赏品析古诗文的语言美,而且还要在读诵中感受语言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古诗学习除了理解、读诵、品析这几种手段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学习手段就是感悟和想象,所以要体验并学会这些方法。
教师活动: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题西林壁》。
师:这节课我们用学习《题西林壁》的方法来学习另一首诗《游山西村》。
二、合作展示
1、组内合作交流。
2、展示成果。
教师适当点拨:
〔1〕爱国诗人陆游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诗中生动地描写了农村淳朴的习俗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山西村,村庄名。
教学目标
1.学习《游山西村》中的生字新词。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在熟读的根底上背诵、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
与难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并认真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的诗句。
学法指导
在自主学习的根底上读、思、议、说相结合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一、我会复习
默写《题西林壁》:
二、我会自学
我要按照上节课的四步法来学习《游山西村》。我的学习方案如下:
〔2〕第1、2句写农家热情、淳朴、热情好客的品质,以丰馔款待客人的情况。第3、4句写的是眼前的风光,山水复杂纡曲的美丽风光。
小学语文人教2001课标版四年级上册 第二组 5 古诗二首 《题西林壁》
![小学语文人教2001课标版四年级上册 第二组 5 古诗二首 《题西林壁》](https://img.taocdn.com/s3/m/423742e26137ee06eff91859.png)
登乐游原
唐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登乐游原
唐 李商隐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登乐游原
唐 李商隐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观书有感
宋 朱熹Βιβλιοθήκη 登鹳雀楼唐 王之涣
登乐游原
唐 李商隐
半亩方塘一鉴开, 白日依山尽, 天光云影共徘徊。 黄河入海流。 问渠那得清如许, 欲穷千里目, 为有源头活水来。 更上一层楼。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古诗两首之
题西林壁
小学语文>人教2001课标版>四年级上册> 第二组 > 5 古诗二首 >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四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两首
![四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两首](https://img.taocdn.com/s3/m/ad12d1a1f121dd36a32d8251.png)
远
近
高
低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 侧面看成了山峰,远看、近看、 高处看、低处看景象各不相同。
欣赏了刚才几组庐山的图片,同 学们认为庐山怎样? 远近高低各不同 诗中哪句话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它的理解吗? 同桌在绍兴市镜湖的三山。诗人心中 当然喷喷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 在家乡淳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 限的欣慰之情。诗题中就是山西 村的村落,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 俗,饶有兴味。
家王 但死 课外拓展 祭师 悲去 无北 不元 忘定 见知 告中 九万 乃原 州事 翁日 同空 。, 。,
5、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是诗人苏轼由黄州贬 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和朋 友游庐山西林寺的时候所写。
写本诗前十几天他曾到过庐山,写 过一首诗并风趣地对朋友说:第一 次见过庐山,好像遇到一位高傲的 陌生人,要想和他成为熟人,今后 就得常常来往。一代文化名人苏轼, 十几次游览于庐山这灵山秀水之间, 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这首诗是 最后一首。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不要笑话农家人的腊酒浑浊 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 菜肴尽够丰盛。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 疑无路可走,突然发现柳荫 森森,鲜花明艳,眼前又是 一个山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 一村。”一句在写景的同时,也 是在告诉我们:
铁夜 尚僵 马阑 思卧 冰卧 为孤 河听 国村 入风 戌不 梦吹 轮自 来雨 台哀 。, 。,
十 一 月 四 日 风 雨 大 作
14105《古诗两首》
![14105《古诗两首》](https://img.taocdn.com/s3/m/8a1e3b2d83c4bb4cf7ecd1ca.png)
冯家台小学四年级语文四年级上册导学案(《古诗两首》)学习内容:第二单元第五课课题:古诗两首学习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背诵、默写古诗。
3、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的不同看到的景象所不一样。
4、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学习重难点:1、借助以前读诗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体会含有哲理的诗句,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习准备:教科书,课件,相关资料学习过程:教师个性化设计预习导学:一、复习。
1、给下面几个字注音。
壁()浑()豚()2、辨字组词。
壁()浑()豚()璧()挥()逐()(学法指导: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石壁和璧玉,过去的墙壁是用土堆成的,所以是()部首。
璧玉是一块宝玉,所以是()部首。
用同样的方法区分:浑,挥;豚,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查工具书,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生活背景,写作背景,作者的思想感受等。
2、查工具书。
理解两首古诗的题目的意思。
题西林壁游山西村理解字词意思:题:西林壁:山西村:3、查工具书理解两首诗中个别词语的意思,理解句子的意思。
(学法指导:理解每一句话中词的意思,再把这些词的意思组建成一句完整的话,就是句子的意思。
)三、再读古诗,细读研究1、找出《题西林壁》中写景的诗句,根据句子的意思想象画面。
思考: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从哪几个角度看的?(学法指导:抓看的动词描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学法指导:一般情况下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会感受到什么样的画面,联系作者对祖国山水之情)2、找出描写诗人所想的诗句。
(学法指导:想就是作者看到这美景的感受)结合实际理解这句的意思。
(学法指导:联系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应怎样去看待这件事情。
)3、熟读《游山西村》哪句是写事?说说农家人是怎么招待客人的?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们待客怎样?(学法指导:找农家人都用什么来招待客人的东西,这些东西结合农家人的当时的生活水平来说怎样。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每课详解:第2单元第5课 古诗两首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每课详解:第2单元第5课 古诗两首](https://img.taocdn.com/s3/m/d897f61ba5e9856a561260e0.png)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柳暗花明又一村。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主要作品:《惠崇〈春江晓景〉》《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其诗歌的主题是抗金复国和同情人民苦难,他的诗艺术风格雄浑豪放、激情洋溢。
主要作品:《示儿》《书愤》《卜算子•咏梅》《诉衷情》等。
1.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2.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
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
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
“慷慨心犹壮”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
√海 豚hǎi tún腊(là nà )酒 浑( hún hùn )水摸鱼 莫( mò mè )笑 海豚( tún tén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点拨: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同时引导联系《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师问: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导入
1.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录像)。
2.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板书诗题)。
预习评价
1.出示学生名字,榜上有名的每位同学大声喊出自己的名字。
2.展示部分同学的高质量预习提纲(书写认真、完成全面)。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重难点:(可以结合课文从教学目标中选择标注。如:②易写错字:豚疑(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一、教师:
(一)设计预习提纲(或学案)
(二)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三)课前检查预习,收集、分析预习信息,进行二次备课。
四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学校:教师姓名: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主要依据单元目标和课后题设计)
一、日积月累
(一)重点字词。(主要依据文中出现的带方括号的多音字、易出错的多音字、文后出现的会写字和会读字、课文中的典型词语以及在词语盘点中出现的词语)
1.应会读字:腊浑豚
2.趣味识字(字理识字):
侧成峰(cèchè)腊酒浑(húnhùn)
足鸡豚(tūn tún )
2.指名读出正确读音。
3.学生齐读正确答案。
3.趣味识字:
3.趣味识字:
(1)交流自己用有趣的方法记住了哪个字?
(2)教师点拨:腊与蜡、豚、逐的区分:
4.易写错的字:疑
4.易写错的字:
(1)出示难写字:疑
(2)观察:哪个笔画容易错?
(二)重点品读。
(1)读《题西林壁》第一、二句,诗人看到的庐山什么样子?
(2)读三、四句,为什么作者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
(3)从《游山西村》后两句中,作者心情先后怎样?为什么?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拓展延伸:
1.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呢?
教学时间
2课时
栏目设计
预习提纲
预习展示精讲点拨
(2)概括方法: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把握诗人所描绘的事物,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重点句的表达顺序
(1)重点句及表达顺序:
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体会方法:
抓住诗句中的景物,通过重点词语理解诗句;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3.体会重点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一)共性目标:
1.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内容:(难点)
《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从中揭示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游山西村》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全诗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
1.理解:
(1)学生说说自己理解的词语。要能结合本文注释理解。
2.词语积累
(1)评价反馈:
整体感知
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古诗的教学,离不开吟读,因而在本环节中教师要相机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情,读出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1.展示某位同学结合课文注释概括的:读了两首诗,你读懂了什么?
初
读
课
文
(一)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自我评价:
家长评价:
小组评价:
1.指名开火车朗读课文,易读错字正音。
2.重点诗句:
①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意的字音有:只缘,学生朗读后,以上字词颜色变红,指名再读——齐读。
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注意的字音有:“重”为多音字,学生朗读后,以上字词颜色变红,指名再读——齐读。
3.是否读出了诗的韵律和节奏。
识
字
学
词
(二)生字:识记、书写本课生字,做到正确美观,并能正确听写。
1.易读错的字(写出并注上拼音):重豚
1.识字:
(1)出示本课生字,认读。
(2)易读错的字正音(重豚):出示—认读—组词
2.典型多音字(写出一两个,注音、组词):
2.巩固检测:
1.出示: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同学们评价、补充、修改:
说说哪位同学理解的深刻。
3.小结:学习古诗要结合课文注释,这是学习古诗文很好的方法。
2.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诗句意思深刻?在文中标记出来,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想法。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也在文中做好标记。
集体交流:
1.对于写得好的,或者意思深刻的,只要学生回答得大体正确即可。
3.易读错字:浑(声调不要读成四声)
4.多音字:重
5.应会写字:莫腊浑疑(重点)
(1)写正确:豚(不要多加一点)
(2)写美观:
指导书写的字:疑(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6.需要重点积累的词语:题缘腊酒豚山重水复
(二)重点读背内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流畅地背诵两首古诗。(重点)
二、理解运用:
(3)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2.2、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这首古诗。
(1)自由读诗,大体说说诗句写了什么内容。
(2)读书上的注释,再读古诗,自读自悟,说说诗句所表达的感情。
(3)合作学习,小组交流,进一步了解诗意。
(4)汇报小组学习情况,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的情感因素。如,可以这样预设:
2,
(3)这一环节,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协商合作,谈各自的感受,如:可以每人讲一句,也可以一人讲,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要适时加入学生的学习研讨,巡视指导,对表现好的给予表扬。
(4)前两句讲: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足了丰盛的饭菜。品味“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后两句写诗人的感觉: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前面无路时,忽然柳绿花红又出现了一个美丽的村庄。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吗?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引导学生从思考方法、理解内容、体会表达等方面来谈。
限
时
检
测
四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两首》限时检测题
学校:班级:姓名:
一、用“”划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侧成峰(cèchè)腊酒浑(hún jūn)足鸡豚(tūn tún )
重复(chóng zhòng)重量(chóng zhòng)
(3)观察、讨论怎样写才匀称好看:要把这个字写漂亮,需要注意什么?
(4)教师范写,边讲解:
“疑”左窄右宽
(5)学生练习书写。
(6)评价反馈。利用实物投影展示书写书写较好的。
(二)词语
1.运用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课生词:题只缘腊酒浑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
2.你觉得课文中哪些词语值得积累,请在课文中分类标记。
2.典型多音字(写出一个,注音、组词):
3.趣味识字:
4.易写错的字:
(二)词语
1.运用查字典、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课生词:题只缘腊酒浑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把你的理解写在词语的旁边。
2.你觉得课文中哪些词语值得积累,请在课文中分类标记。
(三)尝试背诵两首诗。
二、文本细读:
(一)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结合注释中词语的解释,想想你都读懂了什么?
2.对于不明白的,让学生互相解答。
3.教师预设问题: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指的是什么?
(2)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4.小结解决疑问的方法:找到相关句段,反复阅读或小组讨论。
重点品读
1.(1)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横、侧、远、近、高、底)
(2)看蔽日;近看:危崖险岩;高处俯看:身沟幽壑;山下仰望:重峦叠嶂。)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叙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议论)
二、解释下列诗句的意思。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默写《题西林壁》
四、《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这两首古诗分别告诉我们什么道
理?
板书设计
5、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北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见)
(1)重点词句: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2)体会方法:
借助课后注释、查字典等方法。
迁移运用,仿写段落或句子:
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二)本课重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