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素养在思维碰撞中发展
创新物理实验 提升科学思维——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素养的培养
创新物理实验 提升科学思维——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素养的培养宁夏银川市第十五中学(750001) 党立宁[摘 要]科学思维是物理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时教师可以依据某些物理原理或物理规律,构建物理模型,进行创新性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同时引导学生理性思考,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素养。
文章以初中物理教材中几个常见的实验为例,探讨学生模型建构、推理论证、质疑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物理原理;物理实验;科学思维[中图分类号] G 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23-0031-03科学思维是建构物理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是从物理学视角对物质世界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以及相互联系的认识方式,是推理论证等方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是激发学生智慧火花后,促使学生大胆质疑、形成创新思维的高度体现。
实验又是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有效措施,是物理学科实践的典型方式,新课程、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强化学科实践,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通过实验创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显得尤为必要。
一、通过实验创新,培养学生的模型建构能力创新实验1:杠杆的模型建构模型建构是科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情境、问题和过程。
杠杆模型是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典型模型,下面以杠杆模型为例,阐述模型建构的重要性。
创设情境:如图1所示,将一根粗细不均匀的胡萝卜用细线竖直悬挂起来,当胡萝卜处于水平平衡时,发现悬挂点距粗的一侧端点距离近,距细的一侧端点距离远。
问题呈现:教师给出问题,即如果从悬挂点处切一刀,是左侧粗的半段胡萝卜重,还是右侧细的半段胡萝卜重?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粗的那段重,有的说细的那段重,还有的说两段一样重。
教师说:“眼见为实,让我们测一测吧。
”于是用天平分别测量了两段胡萝卜,如图2所示,结果发现是粗的那段重,细的那段轻。
多数学生很诧异,他们认为细的那段那么长,应该是细的那段重,还有学生认为将胡萝卜悬挂起来后,当胡萝卜水平平衡时,悬挂点就是它的重心位置,从重心处分割,左右两段应该一样重才对。
立足科学课堂教学,关注学生思维发展
课程教学幸福生活指南 2019年第25期81幸福生活指南立足科学课堂教学,关注学生思维发展袁 攀綦江区通惠小学 重庆 401420摘 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小学科学教育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是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培养的一门重要课程。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进行具体操作,我们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个关键时期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猜想、探索与实践中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科学课堂教学;思维发展“科学课太难上了!”“准备科学实验太麻烦了!”这是我在刚从事科学教学后,听到的来自不同单位,不同老师之间交流说的最多的话,也是许多专(兼)职科学教师共同的感慨。
目前大多数科学老师仍是“兼职身份”。
一般是主打语文或者数学,对于兼上的科学课,几乎就成为可有可无的课程。
因此多数老师都把科学课当作“搭头”,认为学校只看语、数的成绩,不重视科学,从而忽视科学课程标准,忽略教参对科学教材的解读,照本宣科成为他们教学的“主流”。
错误地认为考试之前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结论就行了,这种“填鸭式”的学习方式,严重违背了设置科学课程的初衷,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只是被动的接受,成了盛东西的容器。
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一纸空文。
众所周知,课堂是教学工作的主阵地,要让科学素养在学生面前落地生根,我认为关键在教师,落实应在课堂。
只有以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为指导,通过课堂教学中老师的积极引导和培养,才能真正实现这个目标。
以下我就科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动机,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思维靠的是启发,而不是传授。
兴趣可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习始终保持良好状态,有利于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
有效应用思维导图培养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
有效应用思维导图培养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作者:欧志伟魏达宝来源:《新教师》2021年第03期思维导图运用主题关键词、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直观有效地把各知识点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用图表现出来,契合了小学科学“逻辑性”“发散性”“综合性”“实践性”等学科特点。
思维导图的运用可以实现可视化学习,引领学生思维走向,强化联想创造,帮助师生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建构科学知识体系;同时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实现因材施教,以学定教,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是有效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助推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
一、思维导图应用于自主预习,培养元认知能力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和提升的活动。
有效的教学首先需要教师触发学生的深层兴趣,了解学生已经达到的、确定的现有水平,再提供恰当的“教学材料”,让学生在深层动机的驱动下,主动地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中。
在新课伊始,可先让学生自主预习,应用思维导图形式呈现预习的收获与困惑。
教师通过学生所画思维导图,就能准确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理解和认识的程度,掌握其“最近发展区”,研判学生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对什么感兴趣,从而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及策略。
同时,教师可以从每个思维导图的内容中了解学生个性化的知识结构,更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教学,做到因材施教,更好地帮助各层次的学生学习与发展。
将思维导图融入学生的自主预习环节,能让教师更精准地引导学生从现有水平出发,通过“我知道、我猜测、我想试、我发现”四个环节往复循环进行深度学习。
学生在不断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过程中,产生新的认知冲突,从而促进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明确的联系,将新知识整合进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效培养元认知和自学能力。
二、思维导图应用于科学探究,培养探究能力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
教师创设充分的探究式学习机会,让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理解并深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思维方法,启迪科学思想,是科学课程最为常态化的一种教学方式。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作者:金建珍来源:《新教师》2021年第09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思想与能力,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小学科学学科的独特性在于动手实践性和需要理性科学思维。
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思考和动手能力,学习科学对于核心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促使学生在幼小年龄段就形成思考问题的能力、比较洞察能力、记录分析能力等。
然而,目前小学科学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弊端和不足,例如,教学方式单一教条,学生被动式吸收,不善于积极思考等。
这些都需要我们制订积极可行的措施来完善、提升。
一、设计情境导入,启迪学生思考情境导入就是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手段和方式创设场景,带领学生进入情境当中进行体验,感知所要学习的内容,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欲望。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有限,教师在情境导入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
为此,教师可以设置生动有趣的实验情境进行导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也可以依据某个科学知识的应用设计情境导入,吸引学生好奇心进行探究,探寻解决方案;还可以将生活中存在的科学现象作为情境导入,将难懂的、深奥的科学知识简单化、生活化。
例如,在教学“空气中有什么”时,笔者在课前准备了三根相同的蜡烛和两个不同大小的玻璃瓶。
课堂导入时,笔者出示三根蜡烛,给第二根罩上小玻璃瓶,给第三根罩上大玻璃瓶,然后对学生说:“现在咱们一起看一场关于三根蜡烛燃烧时间长短的比赛。
大家猜猜看哪一根蜡烛最先熄灭?哪一根蜡烛燃烧的时间最长?”在学生踊跃猜测结果的过程中,笔者点燃三根蜡烛,让学生仔细观察,见证事实真相,并引导学生思考、尝试分析实验现象的原因。
这样的实验情境导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缩短学生与教学内容、教师的距离,使之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触发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考问题,对后续的科学课堂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活动的主体。
培养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六个培养方法
培养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六个培养方法科学探究是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通过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本文将介绍六种培养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方法。
一、培养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是激发他们科学探究能力的第一步。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趣味性的科学实验、展示有趣的科学现象、讲解科学背后的原理等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
同时,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选择感兴趣的科学课题进行研究,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科学探究强调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可以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导入、分析科学现象并激发学生的思考等方式,引导他们探索科学问题的根源。
同时,教师还需鼓励学生观察、提问、猜想和实验,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实施实验,学生可以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现象,提取数据,并通过分析和归纳得出结论。
在实验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同时,教师还需加强实验结果的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思想碰撞。
四、开展科学项目科学项目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有力途径。
通过参与科学项目,学生可以深入研究一个科学课题,进行系统性的实践探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开展科学项目,鼓励他们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在科学项目中,学生需要自主选择科学方法和工具,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从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鼓励综合运用知识科学探究需要学生运用多学科的知识。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鼓励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在解决一个生态问题时,学生需要综合运用生物、物理、化学等多学科知识。
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他们的综合思考能力和跨学科的科学素养。
探讨小学科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探讨小学科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作者:王家乾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8年第07期【摘要】科学教材是由一个个探究活动组成的,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但在日常课堂教学上,普遍存在着活动有余、思维不足等问题。
除了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科学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科学思维科学素养一、小学科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1.学习源于生活,激发探究欲望在《摆的秘密》一课中,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新课的:先请同学们听一段声音,仔细听这段声音有个怎样的规律?(教师播放钟摆的声音)谁能用动作把刚才声音的规律表示一下吗?可以带着声音。
猜一猜,这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自然而然引出摆。
通过猜一猜的活动,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维问题是思维的发源地,没有问题就不会引起思考。
在探究活动中有多少价值的提问、引导,就会引起学生多少的有效思考。
课上,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摆,了解摆的基本结构。
结构简单的摆中有哪些秘密呢?引发学生思考,要想研究摆,首先我们要制作一个摆,教师示范,让学生学会做摆,并能让摆在自然状态下摆动,在知道怎样是摆动一次后,教师计时,学生观察各组制作的摆在相同的时间内摆动的次数是不同的,为什么呢,影响摆摆动的因素有哪些呢?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深处,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课的结尾,关于摆,其实还有很多秘密,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可以说,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习惯,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3.有效合作探究,促发思维发展(1)合理安排学生合作探究的程序。
独立思考与个人观点是合作交流的前提,如果一个孩子没有个人的观点,那么他的思维参与要么是无效的,要么是低效的。
如何才能保障学生带着独立的思维的结果进入合作交流阶段?首先,要在合作学习的程序设计上安排个体独立思考的环节,其次,要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安排。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物质科学领域的部分教学为例
65学习版内容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性课程,科学探究是科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重在发展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等。
本文结合物质科学领域的部分教学实例对在设疑提问、科学探究、交流展示等课堂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了探讨,为教师在科学课堂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学课堂 教学环节 思维能力 培养方法一、巧妙设问,激发学生科学思维。
学“起于思,源于疑”,疑是思的火种,思以疑为起点,没有问题就无以思维,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应用设疑提问这一师生互动平台,抓住小学生对周围世界强烈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只有他们急切地想知道“为什么”的时候才会主动思考,寻找奥秘,小学科学课堂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征、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让他们从已有的经验出发在熟悉的环境中感受科学,了解科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教师可以巧妙地提出问题,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调动探究积极性,然后集中注意力,更好地感知、思考和想象。
例如:我在教学湘科版三年级下《神奇的磁力》一课时,是这样激发学生思维的。
这样设计,一是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探究欲为科学课堂营造一个有利的心理环境;二是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他们尽情地思考和猜想,为学生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接着我围绕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和磁铁哪里磁力大两个问题,设计了两个递进式的探究活动,引导他们依照问题一—猜想——实验——结论的过程深入展开探究,认识到磁铁的神奇之处,不仅能吸铁还能隔着一段距离吸铁,知道磁极的磁力大,帮助学生建构对磁铁磁性更完整的认识。
二、科学探究,发展学生科学思维。
小学生的认识是从直观、形象、具体的认识开始的,思维是认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核心要素,学生思维往往伴随着直观、具体的操作而进行,对于思维正处于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小学生来说,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
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研究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之一,教师在课堂上在讲授新知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观念与观念、思维与创新、探究与交流、态度与责任,进而提高综合能力。
在本文中,笔者根据多年小学科学教学经验,就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进行阐述,并提出几点建议。
标签:核心素养;小学科学;思维能力;教学策略随着新课改实施与不断推进,小学科学教师不仅注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还在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使他们在学习基础知识同时提升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成为新时代优秀的接班人,为以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创设问题化教学情境,提高学生思维积极性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融入情境中掌握基础知识。
小学生在学习科学学科前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一些关于科学的实验,懂得了一些道理,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利用他们的基础知识储备创设问题化教学情境,使其在思考和回答问题过程中,提高思维积极性,形成科学思维,为后续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例如,教师在讲授“面包发霉了”一节时可以采用创设问题化教学情境展开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维积极性。
一上课,教师问道:“同学们早上起床一般都吃什么啊?”有人说:“面包和鸡蛋。
”有人说:“馒头、鸡蛋和牛奶。
”教师继续问道:“那大家有没有见到过坏了的面包或者馒头啊?”有的学生说见过,有的说没见过,教师问道:“如果面包和馒头坏了后还能继续食用吗?为什么?”学生回答道:“不能!因为吃了坏了的食物会拉肚子。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出一张图片,说道:“非常正确!老师家里昨天发现了一片坏掉了面包,我用相机把它拍下来了,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和你们见过的情况是不是一样。
”学生立即展开仔细观察,有人说:“对,这个面包一看就是发霉了!”教师道:“为什么面包会发霉呢?这种霉是什么呢?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吗?”学生立即展开思考,教师随之引导他们了解了什么是霉菌和什么环境下霉菌会大量繁殖等问题,有效提高了其思维积极性。
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科学方法应用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科学方法应用能力科学素养和科学方法应用能力是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和解决问题时必备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方法应用能力,既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引导,也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
本文将从培养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科学方法应用能力。
一、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思维是科学素养的核心,它包括观察、分析、推理、判断和评估等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首先需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活动,引导他们观察现象、发现问题并进行初步分析。
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他们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能力。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推理和判断能力。
通过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引导他们根据已有的事实和证据推断出合理的结论。
教师可以设计具有逻辑性和思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推理,培养他们的判断能力。
最后,要培养学生的评估能力。
学生在解决科学问题时,应具备评估不同解决方法和策略的能力,以便选择最合理的解决方案。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估不同解决方案的优缺点,培养他们的评估能力。
二、提升实践能力科学素养的提升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
学校和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探索和发现,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首先,学校可以开设科学实验课程,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亲自进行科学探究。
同时,教师还应该在课堂上进行一些简单的实操操作,让学生亲眼目睹实验现象,增加他们对科学实践的体验。
其次,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和科学展览等活动,让他们展示自己的科学成果和创新能力。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最后,学校和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
通过指导学生选择科学课题、制定研究计划、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提高科学素养的建议
提高科学素养的建议科学素养是指个体在科学知识、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方面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它不仅是现代社会中公民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应对复杂科技问题的必备能力。
为了提高大众的科学素养水平,以下是一些建议:一、培养科学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是提高科学素养的关键。
鼓励大众多观察、多思考、多质疑,并且提供丰富多样的科学知识资源,如科普书籍、科学电视节目、科学网站等。
此外,组织开展科学实验、科学考察等活动,提供实践机会,激发人们对科学的兴趣。
二、加强科学教育的普及和提升科学教育是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加强科学教育的普及和提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教师科学素养:加强教师的科学知识培训,提升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教学水平,使其成为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的引领者。
2. 完善科学课程设置:科学课程应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考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将科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索和应用科学知识。
3. 发展科学实验教育:增加科学实验教育的时间和内容,提供更多的科学实验器材和实验场所,鼓励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培养其科学观察、科学实验和科学分析的能力。
三、推广科学传播和科学沟通科学传播和科学沟通是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
科学研究成果和科学知识应该以简明易懂的方式向大众传播,通过科普活动、科学展览、科学演讲等形式,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让大众了解科学的重要性和价值。
同时,倡导科学家和公众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打破科学领域的壁垒,促进科学思想的交流和碰撞。
四、培养科学批判思维和科学分析能力科学批判思维和科学分析能力是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众应该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问题,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和判断。
培养科学批判思维和科学分析能力,需要加强逻辑思维和科学推理的训练,如学习科学方法论、逻辑学等相关知识,让人们能够辨别科学知识的真假,避免受到伪科学的误导。
小学科学课堂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究
小学科学课堂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究摘要:在新课改教育背景下,学生的科学学习能力对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该阶段的科学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十分重要。
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之一,但以往的教学方式无法高效培养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发展特征与认知水平巧妙构建科学课堂,创建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欲望,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内外建立良好的科学观,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高效课堂;思维培养;小学科学;教学策略;一、明确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第一,把抽象的科学知识具体形象化,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小学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于小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学生的认识能力有限、教学内容枯燥,很多学生对科学学习产生畏难心理。
这些都是科学课堂常见的教学难点,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一定的阻碍,进而影响立德树人教学目的的实现。
基于此,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教学内容知识的提炼,应转换表达方式,通过直白的语言向小学生讲授科学知识,以降低其理解难度,便于学生理解与学习。
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最终实现教学总体目标。
第二,通过对学生学情的分析启迪思维,实现在快乐中学习。
兴趣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关键,对于好奇心强,好动爱玩的小学生来讲,只有创建趣味科学课堂,才能转变教学的枯燥乏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在科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看动画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还要充分做好学情分析工作,在教学之余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行为习惯、兴趣爱好,倾听学生的想法,尊重学生的建议与意见,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学习情况,提高课堂趣味性。
现实中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的掌握“营养要均衡”这一理念的重要性,由于生活阅历不足,只会关注食物的口感。
从这方面的学情分析中发现,很多小学生认为口感好的食物就是健康的,家长要求吃的水果蔬菜口感不好,就是不健康的。
小学科学探究课程教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
小学科学探究课程教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教案:小学科学探究课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导语:小学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并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教案将介绍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即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和解决问题,以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通过构建适合小学生的科学实验和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探索,从而提高他们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
一、背景介绍:科学探究是一种由学生自主、探索性地进行科学实践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与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相比,科学探究注重学生的参与、互动和主动性,倡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进行实验观察和总结归纳,从而达到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科学的意愿;2. 提高学生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三、教学步骤:1. 激发兴趣:- 通过引入生活中的疑问、问题或趣味性的实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利用课件、实物、图片等多媒体资源,向学生展示生动有趣的科学现象。
2. 提问引导:-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形成问题意识,例如:“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象?你可以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引导学生自主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 实践探究:- 设计适合学生年龄段的科学实验和探究活动,让学生亲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进行实验验证;- 鼓励学生进行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总结能力。
4. 讨论交流:-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的讨论交流,分享实验心得和结果;- 引导学生相互提出问题、互相解答和评价,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和思维碰撞。
5. 总结归纳:- 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和观察事实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科学结论;- 帮助学生将自己的观点与科学原理相结合,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基础。
如何帮助中学生提高科学素养
如何帮助中学生提高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指个体对科学的理解、认同和运用能力。
提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助于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以下是一些建议,可以帮助中学生提高科学素养。
1. 强调实践与体验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操作。
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等方式,让学生亲自参与科学活动,探索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实践的过程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为了提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如实物模型、多媒体资料、科学实验室,以及与科学相关的书籍和期刊。
通过这些资源的使用,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和记忆科学知识,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获取、评估和应用科学信息的能力。
3. 开展科学项目和研究学生参与科学项目和研究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思维。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小型科学实验或调查研究,让他们自由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和分析结果。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科学的实践过程,提高科学问题解决的能力,同时也能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动力。
4. 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和思想碰撞。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实验或项目,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共同探讨问题,相互学习和促进进步。
5. 创设开放的科学学习环境为了提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学校和教师应该创设一个开放的科学学习环境。
学生可以在课堂之外参加科学俱乐部、科学实践活动或科学竞赛等,提升自己的科学素质和能力。
学校和教师也可以邀请科学家或科学专家到学校进行科学讲座,让学生与科学家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科学研究的前沿知识。
总之,通过实践与体验、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开展科学项目和研究、鼓励学生合作学习以及创设开放的科学学习环境,可以有效地帮助中学生提高科学素养。
谈谈小学科学核心素养
谈谈小学科学核心素养科学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必备的基本能力和知识体系。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对于他们的科学研究和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目标小学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使他们对自然界的现象和科学原理有基本的认识和理解。
核心素养小学科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科学知识:学生应当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如物质的性质、能量的转化、生物的生命周期等。
通过研究科学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自然界的现象。
科学知识:学生应当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如物质的性质、能量的转化、生物的生命周期等。
通过学习科学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自然界的现象。
2. 科学探究:学生应当具备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能够主动观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通过科学探究,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探究:学生应当具备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能够主动观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通过科学探究,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科学思维:学生应当具备科学思维方式,包括观察、比较、分类、归纳、推理和判断等。
科学思维有助于学生对复杂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科学思维:学生应当具备科学思维方式,包括观察、比较、分类、归纳、推理和判断等。
科学思维有助于学生对复杂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4. 科学沟通:学生应当具备用科学语言交流的能力,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科学沟通有助于学生与他人分享和交流科学知识,促进合作和思想碰撞。
科学沟通:学生应当具备用科学语言交流的能力,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科学沟通有助于学生与他人分享和交流科学知识,促进合作和思想碰撞。
培养方式为了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1. 探究式研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研究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探究兴趣和能力。
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探究兴趣和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对学生科学思维培养的策略
小学科学教学对学生科学思维培养的策略摘要: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课程体系的编排工作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主体的关注。
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科学课程的开设与推进,始终立足于培养广大小学生的基础科学素养,使其可以体验到科学探究过程中思维碰撞的乐趣,从而逐步具备同年龄段相适应的科学探究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现代化社会,学生必须逐步具备科学探究的意识与能力,才能更好地投身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载体新颖的社会事务中来,全面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所以,探究小学科学教育中的科学思维及其培养策略,对于我国现代化人才培养战略的推进来说,有着较高的现实价值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科学思维;培养策略引言:小学科学学科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首要途径,主要是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学习、了解科学现象,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思维。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教学时应侧重科学概念,在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方式上,利用游戏、猜测、动手操作实验等方式、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新授中创设情境,科学引领,合理探究,细致做好实验证据的整理,引导学生通过对证据的分析、实验研究、科学推理得出结论,获取一些基础性的科学知识和科学严谨的思维、探究方式,提高科学思维。
1.科学思维及思维1.1思维概述所谓思维,在不同的研究领域有着不同的研究侧重点,所以现阶段我们无法笼统的对其做出定义。
在心理学范畴,学者将人类大脑对于客观事物的直接描述与主观反映,即人类感觉器官对于外事外物属性的感受,统称为思维。
思维这一要素的产生,始终是基于人类对外部事物和现象之间联系的全面、深入把握,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主观体现。
需要注意的是,思维还涵盖了人类对其感官信息的加工、处理程序,因而凸显出概括性、间接性,以及问题性的显著特征。
所谓概括性,指的是区别于人类眼、耳、鼻等器官对于外部事物属性的直接反映,大脑可以对人类感官得到的外部信息进行一定的加工与概括,从而实现对事物间内在联系的有效传递。
让幼儿的思维在科学活动中不断碰撞——以《装装乐》为例谈幼儿科学探索活动的设计
材料是 开展 科学活动的重要条件。 在《 装装乐 》 活动 中, 教 师在操作 材料的提供 匕 做了仔细思考 , 引发了孩子活动中与材料的思维碰撞 。
1 . 源 于 孩 子 生 活 的熟 悉 材 料
玩 沙玩水活 动是孩子们 的喜爱 , 也是幼儿 园游戏活动 内容 的
精心地材料选择 , 引 起 孩 子 的 思 维碰 撞
作, 这个过程充满着 对科 学现象 的好奇与好 问 、 自信 与懊悔 、 探索 和判断 , 其呈现思维品质主要包括 : 观察与发现 、 综合与组织 、 比较 与分析 、 具体与概括等等。 如何 在科学活动 中激发孩子的主动性 , 引发孩 子主动思维 ? 在 本次活动 中 , 教师巧妙地设计 环节 , 使 孩子产生思维碰撞 , 从 而引
发, 仔细研读 、 分析每一份 材料 , 确保 孩子在操 作过程能 与材料不
引发孩子不 断思考解决 问题 的方法 , 提 高孩子发现问题 、 如何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激发孩子的主动性 ,引发孩子 主动思 断碰撞 , 解决问题的能力。 维, 促进幼儿不断地观察 、 思考 、 实验 、 探究呢? 二、 巧妙的环节设置 。 诱 导 孩 子 的 思 维碰 撞 2块鹅卵石 、 1 O粒弹珠 、 1小碗 沙 、 1 小杯水 , 4种不 同材 质 、 不 同数量 的东西如何才能装进 1 个小小的透明玻璃瓶 中?在大班开 思维是人们在头脑 中运用 已有的知识 和经验 ,对外 界输 入的
是最粗浅 的实验 , 重在过程 的体验 , 但是从培 养孩 习发现” 成为活动至关重要 的因素 。 而现下 普遍存在 盲 目与被 动的 能称之为操作 , 子 良好科学素养出发 , 从 小追求科学的严谨性 , 我们 必须 从细节出 操 作将 科学探索等同于演绎验证过程 , 缺失孩 子 自主探索 , 等 同于 演绎推想过程 , 束缚孩 子的 自主思维 。
小学科学低年级思维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低年级思维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应“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和想象力”。
这种高层次的思维要求,也被称为高阶思维,包括分析思维、评价思维和创造思维。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思维水平属于刚刚起步,在科学课程学习中,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记忆、理解,达到应用水平,这和我们追求的高阶思维还有一定的差距。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低年级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的思维刚刚萌芽,教师可以引导其向高阶思维进步,让他们也能“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为发展高阶思维注入动力,但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捉摸不定,成为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难题。
思维导图是一种图文并茂的思考工具,它能够将思维的拓展和走向可视化。
它既符合认知发展规律,为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一片阔土,又神奇的将学生的思维动态跃然纸上,将学生的所思所想反馈给教师,教师得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适时推动低年级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
一、启发思考,学会思维方法如何启发学生思考?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比较跳跃,又怎样了解学生思考的进程?思维导图既能呈现思维脉络,显现出学生思维过程中遇到的阻碍和难点,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方向。
根据学情的差异性,有机地选择合适的思维导图模型,合理预设和调整课堂教学,推动学生思维能力阶梯式上升。
1.拓宽学生发散思维的广度。
刚升入一年级的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爱问。
爱问,说明他们有开动脑筋进行浅显的思考。
但他们刚接触小学科学这门课,还没有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思考的持续性和专注力不够,时常因为没有耐心,遇到困难就放弃思考,如此就很难引导学生思维向高阶发展。
课堂上,教师为学生展开一张思维导图,营造轻松开放的讨论氛围,由浅入深,一步一个台阶,再引导学生不满足于单一的答案,发散思维,共同合作完成思维导图。
在《动物·人》一课中,有一个交流讨论的话题:人和黑猩猩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这个问题需要充分调动发散思维,答案琳琅满目。
培养小学生科学创新思维“三途径”
培养小学生科学创新思维“三途径”摘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
所谓创新思维,就是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基于具有创新性的方法实现有效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教师要通过优化课堂教学、借助实践作业、依托社团活动这三大途径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创新思维培养途径在小学阶段开展科学课程,目的就是为了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并实现科学启蒙教育。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全面推动学生的自主探究以及合作学习模式,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发展。
所谓创新思维,就是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基于具有创新性的方法实现有效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这一思维形式,能够有效击破常规思维的限制,甚至能够依托于和普通人完全不同的方法和视角去考量问题,由此提出具有不同看法的个人见解。
所以,就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实践而言,应立足于课堂教学、课外作业以及科学社团活动等维度全面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科学素养的提升。
一、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创新思维小学科学的教学目标并非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而是要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并得到有效发展。
因此,教师要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进行优化,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思维。
1.借助设疑释疑,培养创新思维。
小学生有极强的好奇心理,由此也就容易引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是这一兴趣会更多地停留在新奇、好玩这一浅显的水平层次,或者局限于简单的解释阶段。
对于科学教师而言,要对学生这些“新奇与好玩”的意识和态度进行积极引导,使其成功地发展成为对科学学科的好奇心理,引导学生关注那些平常不会被注意的现象或者实践,充分激活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为了能够拓展学生对探究的积极参与程度,促进思维的有效发展,教师需要充分把握学情,了解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有针对性地提出与其认知特点以及认知规律相吻合的问题,这样就能够引导学生基于已知展开积极主动地对未知的探究。
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心得体会800字
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心得体会科学素养是当前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素质,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更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如何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
我在提升科学素养的过程中,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愿与大家分享。
首先,对于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好奇心。
好奇心是探索未知世界的推动力,只有保持好奇心,才能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摸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时刻保持探求、发现、探究的心态,不断提出问题、探索答案,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科学素养。
其次,在提升科学素养的过程中,理性思考也显得尤为重要。
科学素养并不仅仅是掌握一些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问题和判断事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善于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不被情绪左右,始终保持理性的思考方式。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准确地理解和运用科学知识。
另外,注重实践是提升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科学素养需要通过实践来巩固和提升。
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动手实践,通过实验、观察、实地考察等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探索,才能更深入地理解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最后,在提升科学素养的过程中,多与他人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
与他人交流可以促进思想碰撞,拓展视野,激发灵感。
在日常学习和实践中,我们要善于和同学、老师、专家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见解和经验,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吸收他人的优点,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通过以上的心得体会,我深刻认识到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实践。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保持好奇心,注重理性思考,重视实践,积极与他人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相信在不断地努力和探索中,我一定会成为一个拥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人。
科学思维目标
科学思维目标科学思维是指基于科学原理和方法,通过系统性的观察、实验和推理,去探索和解释自然界的规律和现象的思维方式。
它不仅仅是一种学科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科学思维的目标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和逻辑推理,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提出问题,寻找答案,解决问题,以及推动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科学思维的目标。
一、培养批判性思维科学思维的目标之一是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是指对信息和观点进行分析、评估和判断的能力。
在科学研究中,我们需要对已有的理论和实验结果进行批判性思考,分析其可靠性和合理性,从而判断其科学性。
通过培养批判性思维,我们可以更好地辨别真假信息,避免被虚假科学迷惑,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二、培养观察力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的目标之二是培养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观察力是指对现象和细节进行仔细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在科学研究中,观察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通过准确的观察,我们才能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得出结论。
实验能力是指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包括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设备、收集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等。
通过培养观察力和实验能力,我们可以更好地开展科学研究,提高科学发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培养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科学思维的目标之三是培养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
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问题,而科学思维的核心是解决问题。
培养问题意识意味着要敏锐地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解决问题能力是指通过科学方法和逻辑推理,找到问题的答案或解决办法的能力。
通过培养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培养合作与交流精神科学思维的目标之四是培养合作与交流精神。
科学研究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需要不同领域的专家和研究者共同合作,互相交流、分享信息和观点。
通过合作与交流,可以促进思想碰撞、知识交流和经验共享,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和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科学素养在思维碰撞中发展
左所小学余会仙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基于现实的教育资源条件,发挥自身的智慧和才能,融入个人的创造性劳动,让学生既学得开心,又能满载而归。
教师就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呵护其好奇心,鼓励善问,让学生的思维在质疑中不断发生碰撞,从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素养
我们知道, 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展示自我魅力的舞台,而是师生在自然状态下共同学习交流的场所,学生才是课堂舞台中真正的“主角”。
好的教师不是自己当主角,而是尽可能把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想、去做、去说。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让学生的科学思维在不断碰撞中得到发展,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那么怎样让学生的思维在科学课中不断发生碰撞,让学生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小学生的好奇心一般都较强,对新事物都比较感兴趣。
这一点对我们科学教师来说是“福音”,是优势。
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激发孩子的兴趣,如何保持孩子的学习兴趣,
并最终引导孩子形成科学志趣。
例如,我在上《太阳和影子》一课时,发现很多孩子都知道磁铁能够吸铁,因为他们都有玩磁铁(吸铁石)的经历,所以根据经验知道磁能够吸铁。
那么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就问学生“磁铁能吸引铁,那么铁能否吸引磁铁呢?”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接下来的学习效果出奇的好。
二、呵护学生好奇心
“好奇”是创新意识的潜能,是创新意识的萌芽。
瓦特由水开时壶盖掀动而成功地发明了蒸汽机;阿基米德洗澡时因身体感到水的浮力而发现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这些发明创造均与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意识有关。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的头脑中有着许多新奇的想法和见解。
因此,老师要多给学生介绍创新的榜样,以启发学生的好奇意识。
同时,要放手让学生实践,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强调从错误中学习,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敢于幻想,大胆实验。
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活动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发现和思考问题,了解科学创造的思维方法。
要设法让学生与有成就的创造者、发明家接触,尽早路上科学研究、创新的道路。
(一)积极思考。
我们认为创新的基础是理解.在科学教学中最大的弊病是“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因此,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思考时,教师不要急于提供帮助,要有意给学生造成暂时失败感和短时焦虑,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
这种不平衡状态会促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从而激励学生运用内在潜能去自主探索、自主解决。
所以在科学实验探索中有意设置一些小的失败演示实验,发动学生提出解决方法,得出在实验中大家一定要注意的几点,这样做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更加发挥。
(二)学会“解难”。
在教学中,当学生“解难”时,老师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对学生提出的观点不要急于下结论,应主动
接纳学生的错误与失败,帮助学生了解错在哪里,让学生在关心和支持的氛围中,不断获得学习机会。
同时,对敢于设想创新、标新立异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表扬,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科学教学中要学生经常用因为所以让学生自己对自然发表的观点。
根据已学过的和自己知道的科学知识来解释科学中的一些现象。
(三)鼓励“善问”。
李政道教授对学生说过:“最重要的是要会提出问题,否则将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
”众所周知.提问是课堂教学常用的环节,但它不是教师的“专利”。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只有挑战性的新问题,以为创新作铺垫。
在科学课中学生提问时,教师要耐心倾听,仔细分析,及时鼓励,调动每位学生的参与意识,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并不怕跌倒,他们本来就是在跌跌撞撞中认识这个原本陌生的世界的。
如果生命的生成需要成本,那么这样的跌撞就是他们该付出的成本之一。
学生的学习潜能需要激发,当我们放开手会发现,虽然一路跌跌撞撞,磕磕碰碰,但是他们的步子走得越来越稳,越来越坚实。
教师惟有懂得放手,孩子才能展现独立,张扬个性。
我一直尝试在课堂上,给孩子创设更大的探究空间,但总有许多时候不如意,静下心来反思,才发现孩子并没有适应这样的方式,该怎么转变孩子的习惯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尝试:
(一)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学贵有疑”,科学的怀疑精神既是科学的基本精神,也是科学创新的支点。
但是由于师道尊严的思想根深蒂固,教师言行都是准则、真理,学生从来不会去怀疑老师的答案。
传统的“喂养”教学,学生依靠教师的讲解去思考,依照书上的设计去实验,产生懒于提出新问题、新设想的依赖心理。
学生的科学
怀疑精神找不到适宜萌发的土壤,好问的天性经常处于被压抑的状态。
学生沉湎于自我否定,对自己的认知、记忆、思维以及言语、操作等活动抱着消极心理,自信心不强,总认为自己提不出几个问题来。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生疑发问。
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幼稚肤浅的还是超越要求的,教师都应适当地给予鼓励和肯定,创造良好的生疑发问的气氛。
而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置若罔闻,这样会打击学生的学习情绪,挫伤生疑发问的积极性,压抑学生的思维发展。
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怀疑精神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不断开拓、创新、实践的过程。
怀疑精神固然可贵,但实践更是必不可少的。
当学生对某一理论或现象提出怀疑的时候,我们教师在鼓励他们的同时,还要善于引导他们,用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去证实自己的观点。
在这个求索的过程中,学生将会受益无穷。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小组讨论的时候,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要相信自己的观点;在全班汇报和回答问题的时候,鼓励学生大声地把自己的答案说出来;对于学生的回答,不管正确与否,首先表扬他的勇气,对于学生错误的答案不要马上纠正他,而是要先鼓励他的想法中正确的地方。
在平时课堂的每个细节中,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敢想、敢说、敢做。
(三)鼓励每位学生自己动手探究。
我们不难看到,在一个小组中,往往有一大半的孩子在充当看客的角色,并不能真正融入到这个探究活动中去,甚至久而久之,有些连看客都不愿当了,做一些与探究活动无关的事情。
只有让学生自己动手,学生才会感兴趣,印象也会更深刻,所以我们要为每个孩子创造动手探究的条件。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为每个孩子准备一份探究材料,让孩子自己动手探究,自己记录,之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发现,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
四、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
正如彭端淑所说:“世上事有难易乎。
为之,难亦易,不为,易亦难。
”很多事情,看起来很难,但做起来却没有想像中那么难,特别是孩子们的一些实验,做起来并不难,只是麻烦一点而已,鼓励孩子去做,在做中找到乐趣,毕竟小学的科学探究对孩子来说,大多是发现新事物的兴趣。
“初生牛犊不怕虎”,“无知者无惧”说明孩子一开始是不知道害怕的,害怕是必须经历后才产生的情绪,但大多数的害怕情绪却并不是经历的产物,只是学生心理的暗示,所以第一关是要克服心理的困难。
克服科学研究的心理障碍不同于一般的勇敢首先要建立在初步了解此事物安全的基础上,明知道眼睛蛇有毒而故意让它咬一口这不是勇敢,而是愚蠢。
像有个案例中的蚯蚓没有毒,也不会咬人,孩子对他的恐惧只来自于它的蠕动产生的恶心,这是可以克服的,克服的方法先是要让学生对此事物产生研究的渴望,以及自身背负的责任,再利用榜样的力量,科学家的、教师的、学生的一步步让学生产生探究的勇气。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
科学课堂上教师应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呵护其好奇心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思考。
鼓励“善问”,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上大胆质疑,敢想、敢说、敢做。
没有问题的思考,不是真正的思考;没有思维发展的课堂,不是真正的科学课堂。
让学生的思维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不断发生碰撞,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应是我们科学课堂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