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 第二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教案

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教案

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把握主要论点,梳理论证思路。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分析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了解了《鱼我所欲也》的大体内容。

这节课我们再深入理解一下课文,把一些文言现象分类梳理一下。

(出示课件44)二、深读课文,合作探究(一)合作探究,回答问题1.本文的论点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出示课件45)(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味的。

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

教师追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回顾全文,如何理解孟子所提到的“义”的内涵?(出示课件46)(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孟子所说的“义”,本是儒家学说中重要的道德范畴之一,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源于孔子“仁义”的思想。

教师补充: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义”这一道德范畴由于历代仁人志士的继承和发扬光大,早已超越了儒家的思想范畴,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3.本文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今天还有坚持“义”的必要吗?为什么?(出示课件47)(学生讨论,分析回答,教师点拨。

)预设:在今天的和平环境中,我们虽不致牺牲生命,但“舍生取义”并非离我们而去。

“舍生”已不限于舍弃生命,也包括与生命同等重要的个人利益。

“取义”也不仅限于正义,而是包括正义在内的一切公益。

这种意义上的舍生取义,虽不像先前的义士、烈士那般气壮山河,但却是不可低估的一朵火花。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只有平时肯为公益放弃个人利益,在关键时刻才会毫不犹豫地献出生命。

4.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

在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出示课件48)(学生讨论,分析回答,教师点拨。

鱼我所欲也教案《鱼我所欲也》教案

鱼我所欲也教案《鱼我所欲也》教案

鱼我所欲也教案《鱼我所欲也》教案《鱼我所欲也》教案(一)教学设想《鱼我所欲也》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本文在文字理解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学生学习兴趣可能不大,提倡进行互动探究性学习,允许他们提问,让学生体会收获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其次,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等不同形式,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从而进行文化的熏陶。

[教学目的]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3.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重难点]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掌握。

[教学方法]1.诵读法:所谓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

这是文言文教学最基础最实用最重要的教法,可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墨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

要求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在诵读的过程中习得语感,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探究特色,,培养能力。

2.质疑法:这里所说的质疑,并非指教师想提问学生,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之处提问,或者是对文章的观点或其他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鉴赏法课时安排 2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2.译读课文,自由质疑,互动探究,理解文意;3.美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初步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栏目,近期专访了知名主持人倪萍,主持人让倪萍选取了她主持生涯的几个关键词,她选中了“选择”这个词。

倪萍说,她喜欢选择,也害怕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的时候可能西就随着失去,东西都拥有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

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吧。

《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和精彩语句。

2.研读:学习论证方法,理清论证思路。

3.感悟:孟子道德主张,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重点:理清思路,理解孟子主张。

教学难点:学习并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3月30日17时,四川凉山发生森林大火,为了守护青山绿水,消防战士们毅然决然地冲进火海,浴火奋战,不幸三十名消防官兵遇难,这件事引起社会强烈关注,他们在保全自己生命和保护国家财产二者之间如何选择呢?请用《鱼我所也》中一句话来回答。

明确: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板书:课题《鱼我所欲也》)二、诵读美文文言文是传承古典文化与思想的课程,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式是诵读,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1.学生背诵课文。

背得很准确,但是没有诵出孟子说理散文的气势,我们学过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的说理散文有怎么样的语言特色呢?2.孟子说理散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以说理见长,以善辩闻名。

善于运用精当的比喻和对比、精彩的排比,语言纵横驰骋,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舞性。

3.教师范读。

4.学生朗读。

(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句子诵读,读出情感)三、研读课文1.为何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有如此大的魅力?因为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非常清晰,下面我们进入研读课文的环节,理清第一段的论证思路。

(1)作者是如何提出论点?(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明确论证方法:比喻论证、类比论证把鱼比作生,把熊掌比作义,两者的相同点,鱼与熊掌相比,熊掌价格更贵,鱼与熊掌选熊掌;生与义相比,义价值更高,生与义选义。

由此可见孟子的论辩艺术特点,舍生取义是一个艰深难懂的道理,为了把一个枯燥,抽象的道理说明白,用生动的比喻,具体形象地呈现深刻哲理,生动活泼,道理深入浅出,更加让人接受。

《九年级语文 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 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文章的论证逻辑和道德观念。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论证逻辑和道德观念。

2.难点: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文本分析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重点。

2.论证逻辑分析
(1)再次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2)分析论证方法的运用和效果。

3.道德观念探讨
(1)结合文章内容,讨论道德观念的内涵。

(2)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选择。

4.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分析
(1)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如简洁明了、富有说服力等。

(2)探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等。

5.讨论价值观
(1)组织学生讨论不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6.总结归纳
总结论证逻辑、道德观念、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7.作业布置
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道德选择的看法,运用所学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教案

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教案

( 3)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 )
( 4)是亦不可以已乎( )
( 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 6)此之谓失其本心. ( )
2、翻译下列句子
(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4)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
已,停止,放弃。
〖本心〗天性,天良。羞恶廉耻之心。
3、说说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思或用法是否相同。此题意在让学生积累常用实词、虚词。
1.(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读 yú,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
(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与,给。
2.( 1)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 ______________论证和 ______________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
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
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答:_______________
(5)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整体把握:
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
1.《孟子》 中有这样的名言: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你认为其中的哪一句话最能说明 “行道之人 ”
和 “乞人 ”的行为? 1.“贫贱不能移 ”
2. 我们很熟悉的一个成语就源自本文第一段,这个成语是:
________________。 2.舍生取义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归纳个别字解释。

过程与方法:读课文,结合注解翻译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孟子的思想(四心)教学重点:读课文,结合注解翻译课文。

课前准备:读课文,结合注解翻译课文。

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

”二、翻译课文第二段1.学生结合注解逐句翻译。

2.老师强调重点词语。

⑤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过路的人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他(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⑥万钟于我何加焉!一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注:“于我何加焉”即“何加于我焉”。

)⑦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先前有的人宁可让身体死去而不接受的东西,现在为了能够享受美好的宫室而去接受了。

⑧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就叫做失去了本来的良心(也就是忘了本)全段译文:一碗米饭,一盅肉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便饿死。

(可是)恶声恶气地递给人家,(就是)过路的(饿汉)都不会接受;踩踏过才给人家,讨饭的叫化子也不屑看它一眼。

有人对优厚的俸禄却不区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

那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只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我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吗?过去宁愿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做这种事:这种不符合礼义的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

三、探究1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

2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止”。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09.2[教学设计]鱼我所欲也(第2课时)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09.2[教学设计]鱼我所欲也(第2课时)

第9课鱼我所欲也(第2课时)教学目标1.梳理层次结构,理清论证思路并把握其论证方法。

2.体会本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1.梳理层次结构,理清论证思路并把握其论证方法。

2.体会本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1.把握论证方法。

2.体会本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孟子以说理见长,以善辩闻名。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分析孟子是如何多角度、多层次论述“舍生取义”这一论题的。

新知探究一、知识回顾【活动内容】课件出示重点句子,学生翻译。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理清论证思路、体会本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做铺垫。

二、文本研读【活动内容】1.朗读课文第1段,说说作者是怎么提出论点的。

在明确中心论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作者提出论点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开篇为什么先写“鱼”和“熊掌”?它们和论点有什么关系?2.深入分析第1段。

(1)“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思考,同桌之间交流补充。

(2)“故患有所不辟”,“患”指的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英雄事例、名人故事思考,同桌之间交流补充。

(3)“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指什么方法?为什么有些人不用这样的方法?联系上下文内容,结合英雄事例回答。

小组合作讨论,如还有疑问,可向全班提出,师生共同解答。

3.梳理课文第2段的论述思路。

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提炼概括,教师提示可用“首先……接着……最后……”的句式回答,然后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4.深入分析第2段。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是什么行为?从文中找到“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来回答。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本质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例思考,结合文中语句回答。

(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指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本段内容回答,小组合作讨论,如还有疑问,可向全班提出,师生共同解答。

【设计意图】梳理文章层次结构,明晰论证过程。

初中语文《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 教案

初中语文《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  教案
——分析①②句
生读①②句。
问:这两句是作者的主张,作者运用了一种修辞手法巧妙地开篇明义,是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又是什么?
明确:比喻。孟子的文章非常的善于运用比喻,这不,文章一开头便用上了。比喻的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用“鱼”和“熊掌”这样形象生动的事物来阐述“生”与“死”、“义”与“不义”这样严肃深奥的道理,不仅浅显易懂,而且有说服力,让人容易接受。用在文章开头的比喻我们又通常将之称为“引喻”。
语文学科集体备课主备人:备课内容:19鱼我所欲也
备课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
第课时
集体智慧(二次备课)
个性修订、增减
(个人三次备课)
教学目标
1、喻证、例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2、熟读、理解——成诵。
教学重点
1、全文的论证结构;
2、第一段之论证层次及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1、对古今“义”的不同内涵的不同认识、不同理解;
4、观点出来了,那么作者是怎样来论证观点的呢?
——分析③④⑤⑥句
男生读③④句,女生读⑤⑥句。思考:这四句分别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的?我们又如何知道的呢?
明确:正面和反面。
“有甚于生”和“有甚于死”中的“有”,表肯定;“莫甚于生”和“莫甚于死”中的“莫”,表否定。
朗读指导:
⑤⑥句反问,朗读时语气上扬,“也”字变调。
教学反思
——分析⑦句
板书设计
19鱼我所欲也
比喻。孟子的文章非常的善于运用比喻,这不,文章一开头便用上了。比喻的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用“鱼”和“熊掌”这样形象生动的事物来阐述“生”与“死”、“义”与“不义”这样严肃深奥的道理,不仅浅显易懂,而且有说服力,让人容易接受。用在文章开头的比喻我们又通常将之称为“引喻”。

《鱼我所欲也》第2课时精品教案

《鱼我所欲也》第2课时精品教案

《鱼我所欲也》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把握其论证方法。

2.体会本文的叙述风格和语言特色。

3.认识孟子思想的进步性,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把握其论证方法。

2.体会本文的叙述风格和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把握其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同学们,人的一生,要做出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选择。

面对生命、爱情和自由的选择,裴多菲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面对生命和民族气节的选择,夏明翰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面对生和义的选择,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是如何论述这一观点的呢?让我们继续学习《鱼我所欲也》。

设计意图:勾连旧知,回顾中心论点,进入新课学习。

二、问题探究(一)合作探究一1.探究任务本文的论点提出之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来逐层论述的呢?2.探究步骤(1)根据课文内容自主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尝试补充完整以下表格。

(2)小组成员交流分享各自的表格,尝试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这样的词语归纳作者的论证思路。

(3)小组评议,润色语言,并选派一位代表分享小组成果。

(4)一个小组发言后,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

预设一:预设二:提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

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

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

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

最后,文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文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今对比,呼吁大家停止这种行为。

《鱼我所欲也》2课时教学教案

《鱼我所欲也》2课时教学教案
《孟子》分为七篇,每篇又分上下两部分。各篇分若干章,以首章中标于篇首的开头文字为题,标题只起区别作用,并不概括全篇内容,这与《论语》类似。全书共261章。它是先秦诸子中文学性较高的著作。
四、听读课文,初步感知
1.听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字音,把握节奏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五、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逐层展开?
明确:比喻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
第一段用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当“舍生而取义”的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进行论述,最后得出结论:其实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持“本心”而已。第二段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保持本心的重要性。
自学指导(二)探究重点字词句
1、“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所恶有甚于死者”,
“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明确: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方法提示:找出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可以先背对称句再连句成段,连段成篇,进而达到背诵的效果。
八、课堂总结
六、教学反思
1.利用屏幕展示课文译文,限于屏幕大小,只能分段展示,效果上会打些折扣。
2.由于网络授课,学生的翻译情况教师无法考查,教师无法把握学生的掌握度。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对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注:“于我何加焉”即“于我加何焉”,这是一个宾语前置的倒装句。)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天性。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9课(鱼我所欲也)教案2 新人教版 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9课(鱼我所欲也)教案2 新人教版 教案
2.提问: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讨论并归纳: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
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
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
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夏明翰)
三、提炼中心论点(要求全体学生掌握此要点)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这样提出有什么好处?(学生分组讨论,而后解答)
明确:文章开头第一句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舍鱼而取熊掌”的结论,这里其实是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第二句紧接着引出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用比喻导出中心论点,使“舍生取义”的道理明白易懂。
第二层(从开头至“亦不可以已乎”):从反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首先指出一些显贵的人“不辨礼义”就接受优厚俸禄,紧接着以一个反问句,说明他们接受的原因是利欲熏心,为私利所蔽。然后用三个排比句作今昔对比,批判他们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亦不可以已乎”是一句反问,更增加了批判的力量。
第三层(最后一句):与第一部分相呼应,又回到“性善论”上,把上述人的行为归纳为“失其本心”,“本心”就是人原来固有的“羞恶之心”,也就是“义”、“善”的本性。①“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6.提问:第3段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运用排比句式。加强了语言的气势。
7、联系课文,谈谈他们各自的价值取向(名句简写)
材料一:富贵。。。。。。此之谓大大夫-----孟子
材料二:生命诚可贵,。。。。。(匈牙利裴多芬)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鱼我所欲也》教案(共2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鱼我所欲也》教案(共2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鱼我所欲也》教案(共2课时)一. 教材分析《鱼我所欲也》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仁爱之道”。

这篇课文是孟子所说的一段话,表达了他对仁爱的理解和追求。

课文内容简练,寓意深刻,旨在引导学生理解仁爱的真谛,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对于古代思想家的观点和论述还需进一步引导。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孟子的观点产生共鸣,但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理解和感悟孟子的仁爱之道。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孟子的仁爱之道,学会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仁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培养仁爱之心,关心他人,尊重生命,成为有道德、有爱心的人。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大意,背诵课文,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字词。

2.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孟子的仁爱之道,学会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仁爱。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学,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孟子的仁爱之道,分享自己的感悟。

3.案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学会如何践行仁爱。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的PPT,包括课文内容、重要文言字词的解释、孟子的仁爱之道等。

2.准备相关的生活案例,用于引导学生分析如何践行仁爱。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思想,引导学生了解仁爱的概念。

2.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教师重点解释一些重要的文言字词。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理解孟子的仁爱之道,分享自己的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提示和引导。

4. 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几名学生上台,分享自己小组的讨论成果和感悟。

《鱼我所欲也》第2课时 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

《鱼我所欲也》第2课时  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

2.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准备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搜集资料,了解孟子生平及其主要思想,知道什么是孟子所说的“性善论”“本心”等。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课文·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裴多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这几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主张。

二、整体感知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

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

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明确】(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

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

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

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

《鱼我所欲也》教案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鱼我所欲也》教案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鱼我所欲也》教案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
1.教学素材准备:
–课文《鱼我所欲也》
–课本、教学课件
–课堂练习题
2.教学工具准备:
–PPT课件投影仪
–黑板、白板笔
–学生课本、练习本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鱼我所欲也》的主旨和故事情节;–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语法;
–提升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

2.能力目标:
–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训练学生的思维逻辑和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文本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索和思考的兴趣;
–提高学生对文化传统的尊重与理解;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新课
1.利用PPT展示相关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出新课《鱼我所欲也》的主题,并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

《鱼我所欲也》教案设计(2课时)

《鱼我所欲也》教案设计(2课时)

《鱼我所欲也》教案设计(2课时)《鱼我所欲也》教案设计(2课时)第二课时一、复习所学内容1.抽查朗读情况。

2.用媒体出示字词,检查对字词的理解。

或者由学生相互出题,考查对字词及语句的理解情况。

二、朗读训练,体会文意1.分组朗读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甸式美;尝试删除某个句子,而后再读,体会文章论说的气势;进行演讲式背诵,感受其表达效果。

2.跳读课文,找出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①论证方法:道理论证(第一节)、举例论证(第二节)。

②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将正义放在首位,而摒弃利己私心的做法。

3.齐读全文。

三、课堂练习1.速读课文第二节,说说本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应将正义放在首位的。

2.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裴多菲)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解说:以上材料供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要正确对待生与死、义与利。

)四、延伸思考思考、讨论: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解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

)五、课后延伸1.背诵课文。

2.在课外查阅有关孟子、《孟子》的资料“嗟来之食”的故事以及吴晗《谈骨气》。

板书设计鱼我所欲也《孟子》文章主题: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将正义放在首位,摒弃利己的私心。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教学反思今年我教《鱼我所欲也》是在一种轻松、自由的氛围下进行的,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程理念,学生在充分与文本、与同学、与教师的对话中品味了孟子的.“仁”“义”思想,学习了孟子雄辩的写作方法,体验了孟子侃侃而谈的大家风度,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一、用对话的方式串联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师生的互动。

2017年人教版语文九下鱼我所欲也第2课时教案

2017年人教版语文九下鱼我所欲也第2课时教案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教案(第2课时)新人教版二.理解文章第一段的第三层出示学习目标:1.用好关联词做翻译,使语句加倍流畅。

2.“如使”(“使”)表明论述是处于一种什么?有何言外之意?3.孟子由此又推出如何的结论?【自学指导四】要求:阅读“如令人……”——“……患者何不为也”.方式:此层从什么角度进行分析,有何言外之意?是正面论证仍是反面论证?先划分停顿后翻译(注意关联词运用:若是……那么……):当堂训练:如令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能够得生者何不用也?令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能够辟患者何不为也?时刻:5分钟自学,交流【明确】板书:(1)分析:人们不舍生取义的结果——反面——莫甚于生\莫甚于死——无所不为(卑劣无耻)【小结】孟子在分析了自我“舍生取义”的原因后,对“人们”(即生活中的大部份人)进行假设推理,假想若是人们所喜爱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若是人们所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只要为了保全生命,就什么情形都能干出来,那么就可能致使如此的结果:人们的行为会变得无所不为、卑劣无耻,生活会因此而变得黑暗堕落。

【自学指导五】要求:阅读“由是则……”——“……贤者能勿丧耳”。

方式:从什么方面进行论述?推出什么结论?先划分停顿后翻译:当堂训练: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能够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时刻:5分钟自学,交流。

【点拨】1.由是:采用某种手腕;是故:由此可见;非独:不仅;贤者:贤人;丧:丢失2. 采用某种手腕就可以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可以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3.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峻的事。

4.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算了。

【明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检查上一节课背诵情况,老师带着同学们一起背诵,感受本文的语言美。

【新课讲授】
问题探究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又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

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

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水到渠成。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明确: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文章的论点。

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

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

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

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明确:“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4.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进行说理?
明确:①用类比论证提出论点。

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

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那就必须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进而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②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使读者心悦诚服。

如:文章将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进行对比。

第一部分中用假设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然后得出结论。

5.你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明确: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战国时代就有积极作用,对后世文官武将,乃至老百姓的精神修养都有极好的影响。

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

但孟子“舍生取义”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

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

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6.结合本文及《<孟子>二章》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①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

②大量使用排比句。

这样就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很强,并且富有文采和气势。

③善于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

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里举的战争中的事例,《鱼我所欲也》中举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例子。

这种浅近的比喻,既使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课堂小结】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

面对散发着孟子
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

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

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的精髓,在这个物欲熏心的社会,保持自己固有的本心,去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相关练习。

2.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义”与“利”,你一定也做过许多次选择,哪一次对你的影响最深呢?请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400字左右。

【教学板书】
. 正面论证:人人有“本心”
鱼我所欲也人应该保持“本心”
反面论证:失去“本心”可耻
教学反思
1.本文议论性很强,其论证方法的运用是教学中的重、难点。

课上应以诵读为主。

通过诵读,认识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理解本文逻辑严密、设喻巧妙的特点,体会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2.本文理解起来有些难度,学生学习兴趣可能不大,教师应当提倡互动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体会收获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3.联系实际,拓展学生视野。

在教学中,通过课外查阅吴晗的《谈骨气》将本文与之比较,体会异同点;通过古今对读,品析《孟子》思想价值。

这些栏目,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深化了主题,同时让学生在道德情感价值观上得到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