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改革的误区与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课程改革的误区与对策新课程的实施不断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现,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和运用。但我们也感到,教师们在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若不加以重视,势必影响新课程的顺利落实。
一、课程改革中的误区
(一)、否定传统,刻意求新
在当前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有的人倾向于用二元对应的思维方式看待本次课改,简单的将新课程与传统教育对立,认为不破不立,甚至认为新课改是对传统教育的革命。在教学中,一些教师由于对课改的内蕴把握不准,理解偏颇,片面地认为新的课程改革就是对以前教育、教学方式的否定。困此,在教学中别出心裁,刻意追求全新,对以前教学中的方法、手段一概排斥,另辟蹊径。课堂教学中怪招频出,环节紊乱,导致新颖有余,效果甚微。
(二)、过分强调“人文性”,忽视“工具性”
这次课程改革倡导全面,和谐地发展教育,改变原来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三)、忽视指导,放任自流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中,部分教师由于对“主体”与“自主”学习缺乏正确认识,误认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就是放任不管,让学生自由学习。
二、走出课程改革的误区要正确处理三个关系
(一)、提高对传统语文教学的认识,正确处理新课程与传统教育、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从根本上讲,新课改是对我国传统教育精华的大力吸收的基础上,借鉴了国外课改经验和一些先进教育理念而规划实施的。
第一、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是对传统教育优势的再提高。
在具体目标上,新课改强调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第二、新课改是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两方面优势的叠加
新课改正是继承了我国传统教育精华的基础上,对传统教育的弊端作了清醒的思考后,对传统教育进行的理性扬弃,是我国传统教育与典型的西方现代教育之间的一个科学的平衡点。新课强调了对我国传统教育精华的继承,同时理性地认识到我国基础教育的不足和缺陷,是教育自身的一种积极变革,是我国传统教育与西方现代教育两方面优势的叠加,而并非对传统教育的简单抛弃和否定。
事实上,对传统教育的极端保守和全面抛弃都不利于教育自身的发展。新课改从本质上讲是我国传统教育在新时期的一种新发展,是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体现,同时还很好的体现了世界课程改革的主流及发展方向。
(二)、准确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正确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人文性。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这一界定,突出了语文教育从纯“工具”走向关爱“人发展”的世纪价值的取向的根本转化,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所传输的人文精神和科学融合的生动体现,解决了语文教育最关键的问题,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对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强化“导学”功能,正确处理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关系
以往的语文教学确实存在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过于注重接受性学习,教师讲得太细,问得过多的弊端。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要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靠基础教育,靠各门课程齐抓共管。
当今世界已进入学习化社会,任何课程不仅要使学生“学会”,
而且要使学生“会学”。
基于上述三点,此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行学习方式的变革。这个基本理念不能动摇。
在学习的理论上,我国并不落后。从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排不发”到叶圣陶的“教是为了用不着教”,可以说,中国是最先倡导启发式,最先主张自主学习的。
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长期推行应试教育,教学不得不入几乎完全采取师传生承的教学方式。
课改以来,教学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在教学发展史上有重大意义。由于认识和实践上的偏差,教学中也出现了自主异化为自流,合作学习变成自由活动的现象。这不是课改期望中的自主学习。课程标准强调,要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教”的方式决定“学”的方式。因此,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上,教师起着关键的导航,定向的作用。
首先要坚信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人,主人才能主动,才能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其次,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条件,比如,激发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氛围,保证学习时间,尊重个人差异。
教学中也会遇到启而不发的时候,学生理解不准,理解不深甚至理解错误的地方;会遇到限于他们的知识、阅历还不知、还不懂且有必要现在就知就懂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的讲解。讲解要少而
精,要深入浅出。好的讲解能激起学生继续探索的热情,同样具有启发性、有助于学习自主、探究地学习。我们要在教学中强化“导学”的功能,用启发式的教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不应该把接受性学习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对立起来。该自主的自主,该合作的合作,该讲解的讲解,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效出发,做到两种学习方式合理运用,收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