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能力的重要方法
之一。

通过设计丰富多样、有趣实用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培养他们的
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是一些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示例。

一、小学数学教育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的目的与设计原则
1. 目的: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解决
问题的能力。

2. 设计原则:
(1)问题情境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与日常生活经验相关,能够引起学生的兴
趣和思考。

(2)问题情境要设计多样化,包括直观问题、听力问题、推理问题、探究问题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问题情境要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二、问题情境创设示例
1. 直观问题:
小明家有一块长方形花坛,长20米,宽10米,他要在花坛四周种上鲜花,每个花坛之间要留下2米的走道。

请问,他需要种几个花坛?
2. 听力问题:
老师给小明讲了一个数学问题,请听题:小红家晚上吃了5个汉堡包,小明家吃了10个汉堡包,小红家和小明家一共吃了几个汉堡包?
3. 推理问题:
小明有一组彩色铅笔,其中有3支红色铅笔,4支蓝色铅笔,5支黄色铅笔,他随
机从中取出1支铅笔,请问,这支铅笔是红色铅笔的概率是多少?
4. 探究问题:
小明正在做一道加法题,他算了一下,得到的答案是37,但他觉得答案不对。

他重新仔细检查了一遍,发现自己在计算过程中犯了一个错误。

请问,小明在哪个环节出现了错误?。

小学数学教案创设情境

小学数学教案创设情境

小学数学教案创设情境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掌握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方法;
2.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老师拿出四个水果,分别是苹果、橘子、香蕉和西瓜,让学生猜一猜这四种水果一共有多少个。

学生们纷纷伸出手指头算算,答案都不一样。

接着,老师带领学生学习加法运算,将四种水果的数量依次相加,得出正确答案。

二、探究:
1. 继续使用水果示例,教学减法运算。

老师拿掉其中一种水果,让学生计算剩下的水果数量,巩固减法运算的方法。

2. 利用水果示例,引导学生学习乘法运算。

比如,每个学生都拿了三个苹果,老师让学生计算总共有多少个苹果。

3. 最后,老师拿出一些小糖果,让学生分组分享。

通过分组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习除法运算。

三、实践:
1. 分发练习册,让学生进行加减乘除的练习。

2. 设计一些情境题目,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应用所学的加减乘除方法。

四、总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并回答一些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老师可提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还能想到哪些应用加减乘除的情境?
五、作业:
布置作业,让学生继续进行加减乘除的练习,并写一篇小作文,描述生活中一个使用加减乘除的情境。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生动地感受到加减乘除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情境,加深对这些运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思维。

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教学情境:二年级数学课堂上,老师正在教授加减法运算。

今天的课程以解决数学问题为主题,希望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2. 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用加减法运算解决;3.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1. 引入:老师与学生们进行互动,介绍今天的课程主题是解决数学问题。

老师会用一个实际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解决一个有关购物的问题。

假设你们是一群小超市的店员,有一个顾客买了一些东西,但是她数学不太好,请你们帮帮她。

你们准备好了吗?2. 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5人。

每个小组会分配一张购物清单,上面列出了一些物品和价格。

学生们需要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老师:同学们,现在我将把购物清单分发给你们,请你们看看上面写了什么和它们的价格。

然后,帮助顾客算一下她需要支付的总金额。

时间有限,请尽快解决问题。

3. 学生团队合作:学生们开始团队合作,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他们需要读取购物清单,识别物品和价钱,并用加法运算计算总金额。

老师:同学们,请你们先从购物清单上找到每个物品的价格。

然后,用加法运算将这些价格加在一起。

你们可以互相讨论,并进行合理的分工。

4. 学生展示:学生们完成计算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生展示中,老师可以适时提问,鼓励学生们解释他们的思路和计算过程)5. 整体讨论:老师与学生们共同讨论每个小组展示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生们可以比较答案,并找出错误或不同思路的解决方法。

老师也可以提供一些提示和指导,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

6. 引导总结:老师引导学生们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鼓励他们找出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老师:同学们,你们今天是如何解决这个购物问题的呢?谁能告诉我你们的思路和方法?7. 小结与拓展:为了巩固学生对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老师可以布置一些拓展练习或提供一些挑战性的问题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后继续解决问题。

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教学情境:小明是一位六年级的学生,他对数学非常感兴趣,但在解决一些复杂的数学问题时,常常感到困惑。

为了培养小明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老师决定设计一个教学情境,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小明的思维,帮助他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1. 引入问题:教师为小明和其他学生出示一道数学问题:“某商场正在举办折扣活动,原价100元的商品现在打7折,小明用80元买了这件商品,那么原价是多少?” 请大家先思考一下,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2. 小组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己独立思考并讨论解决方法。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引导性问题,例如:“如果我们知道7折就是原价的多少,我们就可以解这个方程式了,你们觉得如何利用这个信息?”3. 主持全班讨论:选取一些小组代表发言,分享他们的思路和解决方法。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即使答案不完全准确,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师带领学生观察这个问题的特点和其中可以运用的数学概念。

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到“打折”的概念在数学上可以表示为百分比,而其中涉及到了百分比的计算和变化。

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例如:“如果原价是x元,并且商品经过打折后价格为y元,我们可以如何表示折扣的比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构建一个数学模型,将数学概念与问题情境进行联系。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

可以提供一些提示,如“设打折的比例为p,原价为x,现价为y,那么我们要解决的就是这个方程式:x*(1-p)=y。

”解决问题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整个过程,让学生总结解决这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8. 继续练习:教师提供更多类似的问题,让学生继续练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为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并引导学生思考不同角度和方法解决问题。

通过这个教学情境,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观察问题、拓展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策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数学教育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下面我们以小学数学教学中某些具体知识点为出发点,以2000字左右的篇幅,来创设一些问题情境。

第一、简单的加减法
问题情境:小明家有10个苹果,他送给小红4个,送给小李2个,自己留下了几个苹果?
解析:通过这个问题情境,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加减法的知识,计算小明家原有的苹果数量和送出后自己剩下的苹果数量。

教师可以通过开放式提问,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并逐步引导学生从数量关系和计算方法中获取答案。

问题情境:小华买了3袋糖果,每袋有4颗,他一共有多少颗糖果?
解析:通过这个问题情境,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次加法的方法,求解乘法的结果。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将3袋糖果的数量通过数学符号表示,然后通过重复加法的方法求解出糖果的总数量。

问题情境:小明有12个苹果,他想分成3份,每份有多少个苹果?
第四、数学应用解决生活问题
问题情境:小明家离学校有5公里,他步行去学校花了1个小时,那么他的速度是多少?
解析:通过这个问题情境,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距离、时间和速度的关系进行计算。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分析,选择适当的数学运算方法,然后通过计算求解出小明的速度。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一、开场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通过一些情境创设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

下面我们来一起设计一些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看看如何将课堂中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二、情境一:日常生活中的量的比较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需要进行量的比较吗?学生:比如什么地方呢?老师:比如在购物时,我们需要比较不同商品的价格,然后选择性价比最高的商品;在做菜时,我们也需要比较不同食材的重量,保证食材的搭配合理。

那么今天我们来模拟一下在超市购物的情境,看看该如何进行量的比较。

(老师准备了一些不同商品的价格、重量等数据,让学生们用这些数据进行比较和计算)通过这个情境,学生们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到了量的比较的重要性,也锻炼了他们的数学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境二:游戏中的几何知识运用老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一起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需要用到几何知识,看看谁能最快地解答出来。

(老师设计了一个几何知识题目,要求学生们在游戏中进行解答)通过游戏的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和逻辑推理能力。

四、情境三: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老师提出一个实际情境,比如交通拥堵问题,让学生们通过数学建模来解决)通过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学生不仅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还能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情境四:数学游戏竞赛通过数学游戏竞赛,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六、结语通过以上的情境创设,我们可以看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数学的魅力,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情境创设也能够让学生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希望教师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多多尝试情境创设,让数学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享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的情景创设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的情景创设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的情景创设1. 情景一:加法与减法的关系教师在小学数学课上,教授学生加法与减法的关系。

她写下一个算式:“5 + 3 = 8”,然后问学生:“如果我把8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5,另一部分是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3”。

然后教师会继续问:“那么如果我给你一个数,比如说9,你可以找到两个数,使得它们相加等于9吗?”学生可能会尝试各种数字的组合,最后发现了5和4这个组合。

这样的情景创设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加法与减法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理解数学运算的本质。

2. 情景二:面积与周长的关系在小学数学课上,教师正在教授学生关于面积和周长的知识。

她拿出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的图形,然后问学生:“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学生可能会用公式计算出来,然后教师会继续问:“那么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又是多少?”学生可能需要一些时间思考,最后得出了答案。

教师会引导学生思考周长和面积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理解这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3. 情景三:分数的比较在小学数学课上,教师正在讲解分数的比较。

她拿出两个分数:“1/2”和“2/4”,然后问学生:“这两个分数哪个更大?”学生可能会觉得这两个分数一样大,但是教师会引导他们用不同的方法来比较这两个分数,比如找到它们的公约数或者将它们化成相同的分母。

学生会发现“2/4”其实比“1/2”大。

这样的情景创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大小比较,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4. 情景四:图形的变换5. 情景五:解决实际问题在小学数学课上,教师正在教授学生如何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她出了一个问题给学生:“如果小明有15块糖,他分给了3个朋友,每个朋友得到了多少块糖?”学生可能会用除法算出答案,然后教师会继续问:“如果小明有15块糖,他想要分给5个朋友,每个朋友得到多少块糖?”学生可能需要一些时间思考,最后给出了正确的答案。

这样的情景创设可以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教学情境:小明的爸爸买了一箱苹果,里面有15个苹果。

小明想分给他的10个朋友,每个朋友可以分到多少个苹果呢?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步骤:1. 引入情境:老师将一箱装满苹果的箱子放在讲台上,并向学生介绍该情境。

2. 提问学生:老师提问学生“小明爸爸买了一箱苹果,里面有15个苹果,小明想要分给他的10个朋友,每个朋友可以分到多少个苹果呢?”3. 鼓励思考:老师鼓励学生尝试解决这个问题,并思考应该如何做到。

4. 分组合作: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4-5人,鼓励他们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共同写出解决方案。

5.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案,其他小组可以提供评价和建议。

6. 老师点评:老师对学生的解决方案进行点评,指导他们在运算和逻辑思维方面的正确方法和技巧。

7. 引导思考:通过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来引导他们思考,例如“如果有20个苹果,30个苹果,那又应该怎么办呢?”8. 扩展学习:老师提供更复杂的数学问题,例如“小明还有一个箱子里有30个桃子,他要分给15个朋友,每个朋友可以分到多少个桃子呢?”让学生再次尝试解决。

9. 总结:老师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数学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多动脑,多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本教学情境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展示和点评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鼓励学生思考、反思和扩展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回答问题的准确性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等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也可以通过小组展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来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评价,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予以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促进小学数学教学

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促进小学数学教学

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辨能力,并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一些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方法和案例:1. 情境引入法通过引入一个真实生活或虚构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学内容为平均数,可以引入问题情境:“小明有5个好朋友,他们每个人一天要吃5个草莓,一共要吃25个草莓。

但是他们决定平均分配草莓,每个人分到几个草莓?”通过这个引入,学生可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能够通过简单计算得到答案。

2. 探究发现法通过给学生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

教学内容为几何图形的面积,可以给学生一个问题情境:“小明的房间地板是一个长方形,他的书桌和床占地面积的一半,而他的电视柜占地面积的四分之一,请问他的房间地板面积是多少?”通过让学生自己计算和比较,他们会发现几何图形面积的相互关系。

3. 比较对照法通过将不同情境进行比较,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抽象概念。

教学内容为分数的大小比较,可以给学生两个问题情境:“小明吃了3/4块蛋糕,小红吃了2/3块蛋糕,谁吃的蛋糕多?”和“小明吃了1/2块蛋糕,小红吃了3/5块蛋糕,谁吃的蛋糕多?”通过比较这两个情境,学生可以发现,分数的大小与分子和分母的大小有关。

4. 策略分享法通过让学生分享他们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路,让他们学会借鉴和学习他人的解题方法。

教学内容为多项式的运算,可以给学生一个问题情境:“小明想计算(2x + 3)^2的值,你们能想出哪些解题方法?”通过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方法,其他同学可以从中学习到不同的计算策略,提高他们的思维灵活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情景一:学生对数字的认识模糊情境设定:小明是一位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在数学课上经常会出现对于数字的认识模糊的情况。

在学习加法时,他经常会忘记数字的顺序,将数字3和5相加得到8,或者在解决问题时将数字3和8相加得到13。

由于他对数字的认识模糊,导致他在数学学习中遇到了困难。

解决方案:1.教师可以利用具体的教学物品如小球、小棍等,让小明进行实物操作,直观感受加法的运算过程,帮助他理解数字的加法概念。

2.教师可以利用数字贴纸或者数字图表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小明直观地了解数字的排列顺序和大小关系,加深对数字的认识。

3.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游戏或者趣味活动,让小明在活动中学习数字,培养他对数字的兴趣,提高他的数字认知能力。

情景二:学生对算术题目的理解不深刻情境设定:小红是一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她在数学课上经常对于算术题目的理解不够深刻。

在解决加法和减法的题目时,她经常会出现计算错误或者无法正确理解题目的情况。

由于对于算术题目的理解不深刻,导致她在数学学习中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较差。

解决方案:1.教师可以针对小红的情况,设计一定难度的加法和减法题目,让她在课堂上进行带有辅助的教学,帮助她提升对算术题目的理解深度。

2.教师可以以故事的形式讲解算术题目的解题方法,让小红在趣味故事中学习解题技巧,提高她对算术题目的理解能力。

3.教师可以借助实物教具或者数字图片,让小红进行实物模拟操作,帮助她直观地理解算术题目的解题过程,激发她的学习兴趣。

情景三:学生缺乏数学思维能力情境设定:小华是一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在数学学习中经常会面临数学思维能力不够的问题。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他经常会选择一种固定的解题方法,而不愿意尝试其他方法。

由于数学思维能力不够,导致他在数学学习中缺少灵活性,无法应对各种复杂的数学问题。

解决方案:1.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引导小华和其他学生共同探讨解题方法,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促进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生活场景或真实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主动参与和实际应用能力。

以下是一些可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情境创设的具体案例。

1. 足球比赛计分情境:引导学生以足球比赛的形式进行数学计分。

让学生分组,每个小组代表一个足球队,用小球代表比分,比如红队得一分,就往红队一边放一个小球。

目的:通过足球比赛的情境,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数学计分的概念,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参与度。

2. 超市购物情境:搭建一个小超市场景,准备一些小型商品,学生可以扮演顾客和售货员,进行购物结账。

目的:通过超市购物的情境,学生可以理解货币的概念,学习计算购物总价、找零和计算利润等实际应用问题。

3. 学校野餐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学校野餐,每个学生要准备一份食物。

老师提供一些原材料,学生需要计算出自己准备的食物所需的材料数量。

目的:通过学校野餐的情境,学生可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比例,计算食材量,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4. 搭积木情境:让学生利用积木搭建自己喜欢的建筑或形状,然后要求他们计算出所用积木的数量和总面积。

目的:通过搭积木的情境,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几何形状和计数的概念,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思维。

5. 世界地图情境:在教室中张贴一张世界地图,让学生选取一个国家或地区,查找相关信息并制作海报展示。

目的:通过制作海报的情境,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面积、语言等信息,学习使用图表和统计数据。

6. 旅行预算情境: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假设要去一个城市旅行,他们需要计算出旅行所需的费用,并制定旅行预算。

目的:通过旅行预算的情境,学生可以应用数学知识计算旅行费用、预算和时间等问题,培养他们的经济观念和计划能力。

通过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通过真实场景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将更加深入和实际,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的情景创设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的情景创设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的情景创设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问是教师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有效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那么,如何才能设计出有效的数学问题呢?以下是一份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的情景创设。

情景:在一堂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课上,老师正在讲解有关加法运算的知识。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有关加法的知识。

加法就是把两个或者多个数值相加在一起,你们知道这个概念吗?学生A:老师,我知道,就是把两个数加在一起,比如3+5=8。

老师:很好,A同学,你已经理解得很透彻了。

那么接下来我要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现在有一个小狗和两只小猫,那么它们一共有多少只动物呢?学生B:老师,是不是要把小狗和小猫的数量相加啊?老师:对,B同学,就是要把它们的数量相加,你能不能计算一下它们一共有多少只动物呢?学生B:小狗加两只小猫,就是1+2=3,一共有3只动物。

老师:很好,B同学,你的答案是正确的。

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加法运算,通过相加来计算物体的数量。

那么接下来,我要给大家出一个更复杂一点的问题,假如现在有3个苹果和4个香蕉,那么它们一共有多少个水果呢?学生C:3个苹果加4个香蕉,就是3+4=7,一共有7个水果。

老师:很好,C同学,你的答案也是正确的。

通过这个问题,大家已经掌握了加法的基本原理,下面我们来做一些练习。

除了基础的加法运算,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问题设计,还可以通过情景创设的方式来展开。

在教学面积的知识时,可以设计如下情景:学生D:老师,我知道,就是一个图形所占据的地方的大小。

学生E:老师,正方形的面积就是边长的平方啊,所以是5×5=25平方厘米。

通过这个情景创设,我们可以看到,教师设计的问题既考察了学生对面积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又通过情景创设的方式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情景创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

通过情景创设,能够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一些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1. 买东西找零钱:假设小明去超市买了一袋苹果,价格是12元,他给了20元钞票。

老师可以问小明还需要找零多少钱?学生可以通过思考和计算得出答案。

2. 分糖果:小红有12颗糖,小明有8颗糖,他们决定平分这些糖果。

老师可以问学生每人可以得到几颗糖果?学生可以利用除法运算来解决这个问题。

3. 排队进餐厅:一个班级的学生一起去餐厅吃午饭,餐厅门口只能容纳一行排队。

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按照身高从矮到高排成一行,然后问第几个学生在队伍的最后面?学生可以通过数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4. 求周长:有一条长方形花坛,长为5米,宽为3米。

老师可以要求学生计算一下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学生可以利用公式周长=2(长+宽)来求解。

5. 生日会的蛋糕:小丽在生日会上要分蛋糕给每个同学,她买了一个圆形蛋糕,直径是20厘米。

老师可以问学生每个同学能分到多少面蛋糕?学生可以利用公式面积=πr^2来计算。

通过以上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数学知识更加生动和实际。

学生还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推理和计算,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

问题情境的创设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让他们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情景描述】:今天,我组织学生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加法。

课本提供的是一幅“保护环境,收集矿泉水”的情景图。

这幅图的情景与班级学生的现实有一些距离,对于学生根据情境提问有些滞后。

由于上周四、五学校举行了田径运动会,运动会结束后,各年级班清理了各自的卫生区域,每个年级班都捡到了很多矿泉水瓶。

我就以这次捡矿泉水瓶创设情景,恰当的将课本提供的材料进行了改编,改编为:学校一至四年级学生收集矿泉水瓶数量情况统计表而将其问题改为: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让学生充分的进行了独立思考后,请学生汇报自己想到的问题,学生想到了不同的问题: 1、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2、一年级和三年级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3、一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4、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5、二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6、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7、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8、二、三、四年级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9、一、二、三、四年级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在“提问题”汇报过程中,学生说我同步板书,并及时的提醒学生:相同的问题如果已经汇报板示过就不必再重复说,只说与其不一样的问题。

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纷纷举手汇报,就连平时很害怕举手回答问题的学困生马佳雪、王金忠、刘文渊也高高举起了手,争抢回答。

学生汇报的不一样问题多达10几个。

【反思】:1、创设数学学习的问题情境,对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有积极的作用。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提高学生提问能力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有效的问题情境中产生问题意识,学会自主提出问题。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定向和动力的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的重要因素。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和解题方法。

问题情境是一种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手段。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境,使问题具有足够的实际意义和吸引力,同时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目标相匹配。

以下是一些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1. 小明家里的花园小明家里的花园有一个长方形的草坪,长12米,宽8米。

他的爸爸要给草坪周围修一条宽为1米的路,那么他需要多少米的路石呢?通过这个问题情境,学生需要将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进行计算,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学生也能够理解周长和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 小明和小华的年龄小明今年12岁,小华比小明大3岁。

那么小华去年几岁?明年几岁?这个问题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年龄的理解和计算。

通过解决此类问题,学生可以建立起年龄的概念,并运用加减法进行计算,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

3. 水果店的摊位一家水果店有两个摊位,摊位A卖橙子,摊位B卖苹果,每个摊位上的水果盘子上都摆满了水果。

小明买了5个橙子和3个苹果,他需要从哪个摊位购买?通过这个问题情境,学生需要将具体的问题转化为数学运算。

通过解决这类实际问题的方式,学生可以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掌握好加法和选择的应用。

4. 飞机起飞一架飞机的起飞速度为300千米/小时,它从广州出发,经过1个半小时到达北京。

从广州到北京的距离是多少?这个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将速度、时间和距离联系起来进行计算。

学生通过解题过程,能够将概念理论付诸实践,并加深对距离和速度的理解。

通过以上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有效的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的应用和价值,同时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一、购物问题情境假设学生们要去商场购物,教师可以创设以下问题情境:1.小明去商场买了一件T恤和一条裤子,T恤的价格是28元,裤子的价格是35元,他给了商场收银员一张50元的钱,问他会找到多少零钱?2.小华去超市买了一些水果,苹果每斤1.5元,橘子每斤2元,她买了1斤苹果和1斤橘子,她一共付了9元,问她买了多少斤水果?通过以上问题情境,学生可以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也能锻炼他们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

游戏是小学生们喜欢的活动,教师可以创设一些与游戏相关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1. 小李和小明玩抛硬币游戏,每次抛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是0.5,问他们抛3次硬币,正面朝上的次数分别是1次和2次的概率分别是多少?2. 小华和小强玩掷骰子游戏,问他们掷一个骰子,出现1、2或3的概率是多少?建模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创设一些与建模相关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

比如:1. 假设一个小朋友每天都会在小区操场上跑步锻炼,他用时5分钟绕一圈操场,问他跑10圈需要多少时间?2. 假设一根绳子可以裁剪成3段,第一段长5米,第二段长8米,问第三段的长度是多少?通过建模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可以学会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求解实际问题,锻炼他们的数学建模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图形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创设一些与图形相关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图形的认知和推理。

比如:1. 给学生出示一个由正方形组成的图案,问他们可以找到几个正方形?2. 给学生出示一个由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组成的图案,问他们可以找到几种不同的图形?通过图形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可以学会认识各种不同的图形,掌握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同时也能锻炼他们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二、情景创设情景一:小明看到一道数学题非常困惑小明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在做数学作业时遇到了一道有关分数的题目,他非常困惑,不知道该如何解决。

老师发现了他的困惑,便决定和全班一起解决这道题目。

情景创设:老师:同学们,我们今天遇到了一道有关分数的数学题,小明在做这道题目的时候遇到了困难,我们来一起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吧。

小明:老师,我不太明白这道题目的意思,怎么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呢?老师:好的,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道题目。

这道题目是要求比较1/3和2/5的大小。

我们知道,要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可以将它们通分,然后比较分子的大小。

那么1/3和2/5分别通分到同一个分母上是多少呢?学生:3和5的最小公倍数是15。

老师:对!那我们来将这两个分数通分到15分之间。

(在黑板上列出1/3=5/15,2/5=6/15)老师:现在我们可以看到:1/3=5/15,2/5=6/15,那么我们可以看出,12/15比10/15大,所以2/5大于1/3。

小明:原来是这样啊!老师,谢谢你!我明白了。

情景创设:老师:小芳,你遇到了困难吗?我们来看看这道题目吧,看看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些线索。

学生:0.5可以写成5/10。

老师:对!那么我们可以将0.5和1/2都写成分数的形式。

以上就是两个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景创设,这些情景都是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通过有效的引导和解释,帮助学生解决了数学问题。

接下来,我们将对这些情景进行分析,并总结出一些引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三、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方法1. 注意引导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首先要注意引导,及时发现学生的困惑,并与全班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上面的情景创设,我们可以看到,当小明和小芳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都第一时间和他们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全班师生的共同参与下,解决问题的难题。

这种引导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快地理解问题,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的情景创设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的情景创设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的情景创设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出有效问题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教学中,教师如何设计情景,提出有效问题,是决定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之一。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情景创设,来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的设计。

情景一:小明的生日蛋糕小明今年7岁了,他的生日即将到来,妈妈准备给他买一个特别的生日蛋糕。

妈妈想知道小明最喜欢的数字,于是问他:“小明,你最喜欢的数字是多少呢?”小明想了想回答说:“我最喜欢的数字是12,因为12是我的生日。

”在这个情景中,老师可以提出以下的问题:1. 你们知道小明为什么喜欢数字12吗?2. 你们觉得小明的生日是哪一天呢?3. 如果小明的生日在一年中的第几天,能用什么方法来算出来呢?4. 如果小明的生日在星期几,又该如何计算呢?5. 如果不是12岁生日的话,用什么数字代替12才会更符合生日呢?通过这个情景,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小明为什么喜欢数字12,让学生了解到“12”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计算,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

小红的生日马上到了,她收到了一些生日礼物,其中有一款拼图。

小红很喜欢这个拼图,但是她不知道里面有多少块拼图,于是她想与妈妈一起数数。

在这个情景中,老师可以提出以下的问题:1. 小红能不能自己数出这个拼图一共有多少块呢?2. 如果小红数数的方法不够快,有没有更快的数数方法呢?3. 如果现在有一块拼图消失了,小红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拼图的数量呢?4. 如果把拼图分成几组,每组数一遍,结果会不会更快呢?5. 如果把拼图按照形状、颜色进行分类,就可以更快地数出拼图的数量吗?情景三:小华家的菜市场小华妈妈带她去菜市场买菜。

小华看到了一些水果,包括苹果、香蕉和橙子。

小华妈妈说,她准备给小华买10个水果,但是具体买几个苹果、几个香蕉、几个橙子,要让小华来决定。

在这个情景中,老师可以提出以下的问题:1. 小华能不能自己计算出来,要买几个苹果、几个香蕉、几个橙子呢?2. 如果现在有一些水果被卖完了,小华能用什么方法来确认还需要买几个呢?3. 如果小华妈妈改变了计划,不再准备给小华买10个水果了,小华又该如何调整计划呢?4. 如果小华能够用图表的形式来表示要买的水果数量,会不会更方便呢?5. 如果小华将水果按照颜色或者大小来分类,再进行计算,会不会更便捷呢?通过以上情景的设计,我们可以发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数学是小学生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教学需要引导他们建立数学思维,培养他们的逻辑和分析能力。

在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手段。

接下来,我将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展开讨论。

创设有效问题情境需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经验相结合。

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应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的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情境,设计与周围环境和学生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能够迅速地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可以以学生熟悉的玩具、食物等为情境,设计关于数量、形状、大小等方面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实践和探究,提高他们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

创设有效问题情境需要注重问题的多样性和启发性。

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应该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要考虑问题的数量和难度,还要注重问题的多样性和启发性,使学生能够通过问题情境进行思维的启发和观念的培养。

可以设计一些启发式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数学思维方式。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富有创造性的数学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创设有效问题情境需要关注问题的情境化和趣味性。

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置应该具有一定的情境化和趣味性,使学生能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和探究。

可以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场景让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和求知欲。

教师还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游戏、实验、互动等形式,将问题情境融入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们常常面临着如何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挑战。

有效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发他们的求知欲,促进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师们需要在教学设计中精心布置问题情境,使之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本文将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并举例说明。

创设有效问题情境需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经验紧密结合。

问题情境应该能够引发学生的实践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二年级的教学中,老师可以设计一个关于购物和找零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操作和思考。

老师可以给学生一些钱的图片,并设计一些购物清单,让学生模拟购物的过程,学生需要计算购买商品的总价,再从提供的金额中找零。

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设计,学生既能够感知金钱的实际运用,又能够锻炼他们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创设有效问题情境需要注重学生的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所具备的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同的,老师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情境,以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小学四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关于图形和空间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图形的拼接和空间的组合。

这样的问题情境设计可以促进学生对图形和空间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并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创设有效问题情境需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需求。

问题情境设计应该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在小学三年级的教学中,老师可以设计一个关于游乐园门票优惠活动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计算门票价格的体会到优惠活动给他们带来的实际利益,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设计,学生不仅能够愉快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还能够在实践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经验紧密结合,注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情感需求,以及强调合作学习和实践探究,教师们可以设计出丰富多彩并且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情景描述】:
今天,我组织学生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加法。

课本提供的是一幅“保护环境,收集矿泉水”的情景图。

这幅图的情景与班级学生的现实有一些距离,对于学生根据情境提问有些滞后。

由于上周四、五学校举行了田径运动会,运动会结束后,各年级班清理了各自的卫生区域,每个年级班都捡到了很多矿泉水瓶。

我就以这次捡矿泉水瓶创设情景,恰当的将课本提供的材料进行了改编,改编为:学校一至四年级学生收集矿泉水瓶数量情况统计表
而将其问题改为: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让学生充分的进行了独立思考后,请学生汇报自己想到的问题,学生想到了不同的问题: 1、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2、一年级和三年级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3、一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4、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5、二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6、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7、一年
级、二年级、三年级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8、二、三、四年级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9、一、二、三、四年级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在“提问题”汇报过程中,学生说我同步板书,并及时的提醒学生:相同的问题如果已经汇报板示过就不必再重复说,只说与其不一样的问题。

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纷纷举手汇报,就连平时很害怕举手回答问题的学困生马佳雪、王金忠、刘文渊也高高举起了手,争抢回答。

学生汇报的不一样问题多达10几个。

【反思】:
1、创设数学学习的问题情境,对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有积极的作用。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提高学生提问能力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有效的问题情境中产生问题意识,学会自主提出问题。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定向和动力的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的重要因素。

小学生的提问意识(兴趣)是在对数学特点、内容发生兴趣时而引发的。

课的引入是学生能否产生提问的兴趣,渴求新知,增强教学效果的关键。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内容,挖掘教材活动性和创新性因素,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提问兴趣,引
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提问中去。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境大致有两种:第一种是现实生活情境;第二种是问题矛盾情境。

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置认知冲突,以情激趣,以趣导思。

让学生的注意(问题意识)指向新知,并产生学习新知的动机,积极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

2、当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境有距离,学生提出问题较困难时,就应及时的考虑将其进行合理的生活化的改编处理。

可以对材料提供的信息及问题进行一个延伸性的改编,使学生的问题思维能达到的深度与广度,给尽可能多的学生(重点是学困生)提供一个尽可能多的调动问题意识参与的机会或平台,使每位学生都有提出问题的内容(问题)或材料,放大问题的空间。

课程理念提倡“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

要想使学生有问题可提,首先提供给学生的学习材料就必须十分的接近学生的知识现状,呈现出来的信息就必须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思维认知水平相联结,从而才能干预和影响到学生去主动的思维。

在本节课中,我把学习材料进行了与学生实际思维水平对接的处理,将学生的思维起点放在了一个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进入由易到难的进行材料信息的组合、思考、解答到应用的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实现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