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回采工作面上覆岩层活动规律及其分析
采场上覆 岩层活动规律
12/34
如果不发生离层,应有 即
ymax ymax n
4 4 h1 q1 L1 h L1
384E1 J1
384E2 J 2
且
bh13 J1 12
h h1
bh 3 J2 12
令 q1 h1
有
E1 1 E2 1
显然:直接顶厚度 ≤ 老顶厚度时,易发生离层。
悬臂梁平时承担岩层载荷,当其变形下沉时,一端压在
垮落矸石上,当跨度增大,断裂形成周期来压。
6/34
三、预成裂隙假说:( 1954,比利时,拉巴斯)
顶板岩层受支承压力作 用,产生相互平行的裂隙, 成为“假塑性体”,在工作面 推进过程中,产生塑性弯曲, 由相互挤压形成类似梁的平衡 结构。 顶板分为应力降低区、应 力升高区、采动影响区,三区 随工作面而移动。 工作面支架应具有足够的初 撑力和工作阻力,以阻止岩块滑 落或离层。
(对于反山,顶底板位置发生翻转)
2/34
二、回采工作空间类型: (依据采空区处理方法不同划分)
(a)完整空间——刀柱法或留煤柱开采;
(b)自弯曲空间——顶板缓慢下沉法(顶板塑性大); (c)充填空间——充填法; (d)垮落空间——全部垮落法。
3/34
三、顶板工作结构:
1、梁式结构——将顶板视为沿工作面推进方向的梁,按照 梁式结构承载变形破坏理论分析顶板破坏现象。 2、板式结构——将顶板岩层视为一个板或经断层、裂隙切 割后,多块板相互咬合组成的板,按板式结构承载变形及强 度理论分析顶板破坏现象。 3、顶板结构端部支撑条件: 固定支座——顶板被煤岩层夹持,未断裂,无自由端 ; 简支梁支座——顶板端部断裂或埋深较浅(可转动) ;
第三章
第五章 采场矿山压力显现 与上覆岩层运动间的关系
采场矿山压力显现与上覆岩层运动间的关系
矿山压力研究的任务: 1、回采工作面顶板控制 2、回采工作面周围巷道控制 本章重点学习利用显现判断上覆岩层运动的方法以及支架与围 岩之间的力学关系。
第一节 采场支承压力分布的规律
一、支承压力及其显现 (一) 支承压力的概念 煤(矿)层采出后,在围岩应力重新分布的范围内,作用 在煤(岩)层和矸石上的垂直压力。 支承压力包括高于和低于原始应力的整个区间。 支承压力来源于重量。 在单一自重应力场条件下,若煤(岩)层水平赋存,则其支 承压力的分布见图所示:
结论:在既定开采条件下,煤岩层上的支承压力分布与工作面巷 道中的显现,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等都是由上覆岩层的状态和煤 岩体本身各部位支承能力决定。
二、采场推进过程中支承压力发展规律
(一)、初次运动阶段
支承压力分布与显现变化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采场开始推进到煤壁支承能力改变之前。 煤体特点:煤体没有破坏,弹性压缩。 压力分布:一条高峰在煤壁上的单调下降曲线。(负指数)。 显现分布:与压力分布曲线相同。 即煤壁没有进入塑性状态,各岩梁的跨度相等,同一位置的传递系 数相同,则压力公式可简化为:
y mii (1 LCx) KxH
1 bx
第二阶段:从煤壁支承能力改变到老顶岩梁端部断裂前为止。 煤体特点:煤体支承能力降低,老顶岩梁的离层发展,其 作为载荷与传递上部岩重的作用发生变化。 压力特点:塑性区(包括煤体已完全破坏部分)压力逐渐 上升。弹性区内则单调下降,其压力高峰在交界处。 显现特点: 总体仍为单调下降曲线,但是具体讲则是塑性 区内与压力分布相反,弹性区内与压力分布相同。 在极限平衡状态下得到塑性区支承压力表达式:
(二)走向(推进方向)与两侧支承压力分布发展规律的关系 1、两个方向上单一弹性分布存在的时间,即塑性区及出现塑 性区时工作面推进的位置都相同。 2、尽管老顶断裂在两个方向上略有先后,但其发展进程和出 现的时间却是同步的。(任何方向超前支承压力显现都可 以作为顶板来压的依据) 3、与推进方向相比的最大差距 (1)侧向不存在内应力场分布范围收缩的情况,外应力场
回采工作面上覆岩层移动规律的分析
回采工作面上覆岩层移动规律的分析【摘要】不同地区的煤层赋存条件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由此而造成的综合机械化开采过程中的矿压显现特征也会有很大程度的不同,因此,针对不同矿区具体的煤层开采主、客观条件,对采场矿压显现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运用数值计算方法对采场周围应力场分布、顶底板岩层稳定性、支架对围岩的支护效果等进行了分析,掌握老顶的初次断裂步距,对采场来压进行预测预报,并据此制定有针对性的矿压控制技术措施,来保证矿井安全高效生产。
【关键词】工作面;覆岩;移动;规律;分析1.有关采场覆岩活动规律的重要性综合机械化采煤理论及技术已取得很大发展,综合机械化采煤的安全性、经济适用性等已经得到很大提高;综采工作面矿压控制理论技术研究手段、研究成果也有很多。
但是,不同地区的煤层赋存条件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由此而造成的综合机械化开采过程中的矿压显现特征也会有很大程度的不同,因此,针对不同矿区具体的煤层开采主、客观条件,对采场矿压显现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并据此制定有针对性的矿压控制技术措施,仍是保证安全高效生产必不可少的前提工作。
2.顶板垮落距的计算2.1直接顶垮落煤层开采后,将首先引起直接顶的垮落。
回采工作面从开切眼开始向前推进,直接顶悬露面积增大,当其达到其极限跨距后开始垮落。
直接顶第一次大面积垮落称为直接顶初次垮落。
直接顶初次垮落的标志是:直接顶垮落高度超过1~1.5m,范围超过全工作面长度的一半。
此时直接顶的跨距称为初次垮落距。
初次垮落距的大小由直接顶岩层强度、分层厚度、直接顶内节理裂隙的发育程度所决定,它是直接顶稳定性的一个综合指标。
2.2基本顶的断裂随着工作面自开切眼开始推进,基本顶达到初次断裂时的跨距称为极限跨距,也称初次断裂步距。
掌握老顶的初次断裂步距,对采场来压的预测预报、岩层移动的计算与控制具有重要的作用。
基本顶的梁式断裂图3-1 基本顶两端固支梁受力分析(1)(2)式中,M—该点所在断面的弯矩;y—该点离断面中性轴的距离;Jz—对称中性轴的断面矩。
5[1].(第五章)-回采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基本规律
初次来压前,由于上覆岩层结构中有“ 初次来压前,由于上覆岩层结构中有“梁”或“拱”式结构存 因此整个采空区周围岩体可视为一个结构系统。 在,因此整个采空区周围岩体可视为一个结构系统。这个系统 的顶部是老顶,四周则是直接顶加煤柱。 的顶部是老顶,四周则是直接顶加煤柱。 回采工作面就 处在这样的结 构系统保护之 下,其周围的 应力同样可分 为减压区B、增 为减压区 、 压区A和稳压区 压区 和稳压区 C。 。
m
m
m
m
m
5.3 老顶的周期来压
5.3.1 回采工作面推进对岩体结构的影响
老顶初次来压后, 老顶初次来压后,随着回 采工作面的继续推进, 采工作面的继续推进,老 顶岩块所形成的裂隙体梁 将发生一系列变化: 岩 将发生一系列变化:A岩 块由稳定→断裂 断裂→失稳 块由稳定 断裂 失稳 →O岩块稳定 断裂 失 岩块稳定→断裂 岩块稳定 断裂→失 稳。这样随着工作面向前 推进, 推进,上覆岩层的结构由 稳定→失稳 再稳定, 失稳→再稳定 稳定 失稳 再稳定,周 而复始, 而复始,其稳定的结构可 以称之为裂隙体梁结构的 稳定。 稳定。
(T cos θ − R sin θ ) tan Φ ≥ R cos θ + T sin θ R i.e T tan(Φ − θ ) ≥ R ≤ tan(Φ − θ ) T 为了保证 A、B 岩块不失稳, R = Q A+ B ,记 A、B 岩块重量及上部荷载。 ∴ T tan(Φ − θ ) ≥ QA+ B 。否则工作面顶板将出现下沉,甚至沿煤壁切落,形成严重 的周期来压现象。为了保证工作面的安全和不受到周期来压的冲击,支架的作用 力 P1 应与未分离岩块间的滑动摩擦力 T tan(Φ − θ ) 共同承受岩层重量 Q A+ B 。
深井回采工作面覆岩运动规律
上覆岩层结构及运动规律
1.2. 2上覆岩层结构及运动规律研究现状自采用长壁开采技术以来,回采工作面上覆岩层的结构及运动规律一直是采矿学科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许多学者结合现场实测,通过理论分析、实验室模拟和数值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上覆岩层的结构及运动规律,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和围岩控制技术。
由于地质条件的差异较大、研究人员切入点的不同,形成了许多的假说和理论体系。
这些研究成果都以不同方式回答了上覆岩层结构的形式问题,用以解释采场各种矿山压力现象,因此,这些假说和理论研究成果对岩层控制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916年德国的K. Stock提出悬臂梁假说,假说认为:工作面和采空区上方的顶板可被视为梁,它是一端固定于岩体内,另一端则处于悬升状态,当顶板由几个岩层组成时,形成组合悬臂梁,弯曲下沉后,受已垮落岩石的支撑,当组合悬臂梁的悬臂长度达到某个极限时,发生有规律的周期性折断,从而引起周期来压。
此假说可以很好地解释工作面顶板下沉量和支架载荷随煤壁由近及远逐渐增大,同时还可以解释工作面的周期来压现象。
该假说不足之处是计算的顶板下沉量和支架载荷与实际相差较大。
1928年,德国人哈克(w. Hack)和吉果策尔(G. Gilicer)提出了压力拱假说,假说认为:长壁工作面自开切眼起形成了压力拱,前拱脚位于煤壁前方,后拱脚位于采空区,在拱脚处形成应力增高区,拱内为应力降低区。
压力拱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而向前移动。
压力拱假说能很好的解释围岩的卸载过程和原因,但不能解释上覆岩层的运动、变形和破坏过程。
原苏联的r. H.库兹涅佐夫于1950--1954年提出了铰接岩块假说。
此假说认为:上覆岩层的破坏可分为垮落带和规则移动带。
垮落带又可分为整齐排列的上部分和杂乱无章的下部分,并且垮落带无水平方向有规律的挤压力。
岩块之间相互铰合形成了一个多环节的铰链,并且有规则地在采空区上方逐渐下沉。
该假说认为:工作面支架处于“给定载荷状态”和“给定变形状态”两种工作状态。
上覆岩层在采煤工作面推进方向上的运动发展规律RTF 文件
上覆岩层在采煤工作面推进方向上的运动发展规律随着采煤工作面的推进,煤壁前方的支承压力及支架上显现的压力都在不断的变化,采煤工作面矿压显现的发展变化规律是由对其有影响的上覆各岩层的运动发展规律决定的,除岩层运动的纵向发展规律影响外,还受推进方向的发展规律所影响,因此必须进一步研究岩层运动在推进方向上的发展规律。
一、采煤工作面上覆岩层运动的发展阶段采煤工作面在推进过程中,由于上覆各岩层承受的矿山压力大小不同支承(约束)条件的差别,就其运动发展状态来说可分为初次运动和周期性运动阶段。
1、初次动动阶段从岩层由开切眼开始悬露,到对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有明显影响的一两个传递岩梁初次裂断运动结束为止为初次运动阶段(图2-a、图2-b)。
其中包括直接顶岩层初次垮落和基本顶的初次来压。
该阶段岩层两端由煤壁支撑,其受力状态可视为两端嵌固梁。
采煤工作面各岩层初次运动在采煤工作面的压力显现称为初次来压。
由于任何岩层初次运动步距相对正常情况下的运动步距要大得多,因此初次来压运动来压面积大,强度高,并且可能伴随有动压冲击,在控制岩层运动和矿压显现时,一定要十分注意动压的冲击,以保证采煤工作面在初次来压期间的安全。
2、周期性运动阶段从岩层初次运动结束到工作面采完,顶板岩层按一定周期有规律的断裂运动,称为周期性运动阶段(图2-c、图2f)。
在此发展阶段,岩层的约束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直接顶岩层在采煤工作面里为一端固定的悬壁梁,直接顶上方各岩梁为一端由煤壁支承,另一端则为由采空区矸石支承的不等高的传递岩梁。
此时,运动步距较初次运动步距小得多。
岩层周期性运动在采煤工作面引起的矿压显现称为采煤工作面的周期来压。
这个阶段岩层的完整性比初次运动前差,运动步距又比较小,因此控制岩层运动和矿压显现和要求也不同。
当两种运动来压强度差别很大时,不仅要尽可能扩大推进方向上的距离,而且支架的选型和设计必须分别处虑。
显然,如果按初次来压设计和选择支架,周期来压阶段支架的阻力不能充分发挥,将带来较大浪费。
余吾矿回采面上覆岩层裂隙动态分布规律研究
郭晋 麟 (1994—),男,硕 士 研 究 生,100083北 京 市 海 淀 区 学 院 路 丁 11号。
分布特征[3]。刘洪涛等分析了 6家煤矿近距离煤层 群裂隙发育规律分析岩石裂纹类型[4]。胡永忠等分 析得出裂隙带高度和工作面顶板下沉量呈三次多项 式关 系[5]。 杨 艳 国[6]、黄 庆 享[7]、邢 宇 祺[8]、余 明 高[9]、黄汉富[10]运用理论计算,数值模拟等不同的方 法分析了裂隙发育的情况。但对裂隙随工作面回采 过程中发育的具体形态描述较少,需要深入研究。本 研究结合余吾煤矿 N1206工作面实际情况,具体分 析回采过程中上覆岩层裂隙的发育情况。
(1.SchoolofEmergencyManagementandSafetyEngineering,ChinaUniversityofMiningandTechnology(Beijing); 2.ShanxiLuanGroupYuwuCoalIndustryCo.,Ltd.)
Abstract InordertostudythedynamicdistributionlawofOverlyingstratafissuresduringthemining process,theUDECsoftwareisusedtostudythestress,displacementandfracturedevelopmentoftheover burdenlayerontheworkingfaceduringtheminingprocess.Theresultsshowthatwiththeminingofcoal seam,thesubsidenceofoverburdengraduallyincreases,theverticaldisplacementofthecoalseamroofchan gesthemost,andtherangeisalsothelargest.Thefarthertheoverlyingrockisfromthecoalseam,thesmal lerthesubsidence.Alargenumberofcracksareformedinfrontoftheopenoffcutandbehindtheworksur face,whileinthemiddleofthegoaf,thecrackdistributionisless.Accordingtothefracturecondition,the threezonesaredividedintothreeheights,amongwhichthecollapsezoneis17mhighandthefracturezone is64m high,whichisconsistentwiththederivationoftheempiricalformula.Theporositydistributionwas calculated,andthesquareporosityinfrontofthecuttingfacereached0.25,andtherearporosityinthe workingfacereached0.35Combinedwiththeformula,thethreedimensionalorosityvariationdiagram of goafcanbeobtained.
综采工作面上覆岩层稿动破坏规律研究
煤为研究对象进行相似模拟实验研究。 模型从 开切眼开始推进 , 在距煤层底 板 1 、 m 煤层 中以及距煤 层顶 板分别为 5 1m、5 、5 4 m 5 m、5 、5 8 m和 lO m、5 2 m 3 m、5 、5 6 m 7m、5 O m的水平 位置分别布置 l ~l 号十 二条 监测线 , 号 2 在每条监测线上每 隔 4 m布 0 置一个测点 。 利用应变仪监 测岩层 的变形特征 。 开采过程 中应变的变化 是 由计算机控制的 Y D 7 J 一2 静动态 电阻应变仪数控 自动巡回监测系统 采集应变信息。 首先在模 型左边开设切 眼 , 眼宽度 8 r 工 作面在 推进过程 中 , 切 e, a 推进到 4 m时 ,直接顶出现很微弱 的裂隙现象 ;当工作 面推进 到 7 r e e a 时, 裂隙现象 明显 , 并开始 出现 部分垮落 ; 当工 作面推进 1e 2m时 , 直接 顶垮落完 全 ; 随着工作 面的继续推进 , 直接顶垮落 面积增大 , 老顶 岩层 呈 现微弱弯曲下沉趋势 , 在岩层 内产生微纵 向裂隙 ; 并且 暴露 顶板 的面 积增大 , 当工作面推进 3e 时 , 4r a 老顶岩层 出现初 次垮落 , 初次垮 落步 距为 3 e 。随着 工作 面的继续推进 , 4r a 顶板呈现周期性垮落 , 周期来压步
沉量较大 。
停采线 附近 : 在停采线 附近 , 经过宏观测试整个 冒落带 的发展高度 为 1. e 约为采高 的 4 倍左右。 3 5 m, . 5 通过测试 岩层 断裂 角为 5 。而裂 隙 3; 带 的发育高度达 到 5 e 0m,约为采 高的 l .倍 左右 。裂 隙发 育高度 为 6 7 5 e ,在 距煤层顶板 0 0c 0m ~5 m范 围内裂 隙互相 沟通 ,在距煤 层顶板 5e 0 m以上虽有裂 隙发育但互相不沟通 。 () 2 覆岩垂直移动规律 煤层被采 出之后 ,其顶板及上覆岩层 的原 始应 力平衡状态遭到破 坏 ,从而使岩层发生运动和变形 。由于沿走 向方向布置三条位移观测 图 3I测线上测点下沉曲线 l l 由图 1 3 以上数据可 以得 出: 一图 及 上覆岩层移 动过程 随区域和时
第5章 回采工作面上覆岩层活动规律及其分析
第五章 回采工作面顶板岩层活动规律及其分析5.1 概述在煤层或矿床开采过程中,一般把直接进行采煤或开采有用矿物的工作空间称为回采工作面或简称为采场。
顶板:位于煤层之上的岩层称为顶板。
分为: (1)直接顶(immediate roof ):直接顶位于煤层上方的一层或几层性质相近的岩层;通常由具有一定稳定性且易于随工作面回柱放顶而垮落的页岩或砂页岩等岩层组成。
也有人认为采空区冒落带内的岩层统属于直接顶。
(2)伪顶(false roof ):直接顶与煤层间厚度小于0.5m 极易垮落的软弱岩层,它随采随冒。
(3)老顶(基本顶,main roof ):直接顶上方(有时直接位于煤层之上)的厚而坚硬的岩层。
一般由砂岩、石灰岩、砂砾岩等岩层组成。
也有人认为冒落带以上的裂隙带岩层统属老顶。
底板:位于煤层以下的岩层。
直接底:直接位于煤层之下的岩层。
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必须对回采工作面进行支护,保证工作面有足够的作业空间和形态。
同时对采空区要进行处理,目前对采空区的处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其中全部垮落法具有回采率高、成本低、简单的优点,在条件适宜时,尽量采用这种方法。
采用全部垮落法时,随着工作面推进,回采工作面空间形状变化见下图。
老顶底板直接顶煤层 伪顶 直接底在煤体内形成回采空间,其上方的岩体部分重量则有支架承担,同时前方煤壁和采空区冒落的矸石也要承担部分压力。
有时由于上位岩层的变化对支架也会产生压力。
将这些原因对支架产生的压力常称为顶板压力或矿山压力。
回采空间或巷道上方岩层中未破坏部分或未产生剧烈变形部分,或虽然岩层已破断但仍能整齐排列的部分,有时能形成岩体内的大“结构”。
这种大结构能够承担上覆岩层重量,从而对巷道及回采空间起保护作用。
根据实际测定,回采工作面支架所承受的力仅为上覆岩层的百分之几。
但当工作空间维护的时间较长时,有时由于岩体内所受的力超过了其弹性极限,或由于煤岩的蠕变特性,则使围岩不易形成稳定性结构。
【精品】矿山压力及其控制习题及解答
【关键字】精品矿山压力及其控制习题及解答第一章矿山岩石和岩体的基本性质一、什么叫岩石的应力应变全程曲线?为什么说它真实的反映了岩石的破坏过程?认识这一过程对研究岩石性质有何意义?岩石的应力应变全程曲线,又称全应力—应变曲线,是在刚性实验机上得到的、反映岩石加载后变形和破坏全过程的实验曲线。
如图1-1,它与在一般普通的材料实验机上所得的曲线不同,可分为以下几段:1、OA段,为岩石的压密阶段,由于岩石内部各种裂隙受压闭合而形成;2、AB段,接近于直线,为线弹性阶段,B 点为弹性极限;3、BC段,为塑性段,与普通材料实验机上脆性岩石发生破坏前塑性段很短相比,它的塑性段较为明显。
由于这一阶段岩石内部有微破裂不断发生,又称为破裂发展阶段。
岩石到C 点发生破坏,C点即为强度极限;4、CD段、岩石的破坏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即岩石在C 点达到强度极限以后仍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在低于强度极限的压力下应变继续扩大,直到压力降到某一较小值,岩石在D 点达到完全破坏。
这一段卸载曲线CD,称为后破坏曲线或峰后特性曲线。
岩石的应力—应变全程曲线真实地反映了岩石破坏的全过程。
过去在普通的材料实验机上得不到这一曲线,是由于普通的材料实验机具有“柔性”,在对岩石试块加载过程中它本身也相应地产生变形,不断地聚积一部分变形能。
当岩石达到强度极限后,随试件破裂。
图1 岩石的应力应变全程曲线2、莫尔强度理论和格里菲斯强度理论提出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它们在本质上有何区别?为什么目前莫尔强度理论较广泛地用作岩石的强度条件?莫尔强度理论认为,材料破坏主要是由于破坏面上的剪应力达到一定程度,但此剪应力还与破坏面上由于正应力造成的摩擦阻力有关。
也就是说,材料某一点发生破坏,不仅取决于该点的剪应力,同时取决于正应力,即沿某一面剪断时剪应力与正应力存在着一定的函数关系,τ=f(σ)。
格里菲斯强度理论则认为,任何材料内部都存在各种细微的裂缝,当材料处于一定的应力状态时,在这些裂缝的端部便会产生应力集中。
05上行开采覆岩运移规律与回采巷道位置优化研究
30 10 14 45 10 22 60 10
30 15 15 45 15 23 60 15
30 20 16 45 20 24 60 20
层间距模型尺寸分别为 300×2×95m、300×2×110m、 300×2×125m。
20
4. 基于不稳定性指数的回采巷道位置优化
Φ21.8-6300
实验设计
2250
位移测点 应力测点
200
2பைடு நூலகம்0
柱状 岩性 厚度/m 泥岩 26.5 细砂岩 1.5 泥岩 9.0 13煤 4.0 泥岩 10.0 粉砂岩 8.0 泥岩 18.0 细砂岩 1.0 泥岩 15.0 细砂岩 3.0 6.0 4.0 泥岩 2 2 11煤 泥岩 7.0 粉砂岩 6.0 泥岩 8.0 粉砂岩 9.0
erf
r z x 1
x2 r2 z
Z
u x, z b z e
β
β
9
2. 岩层移动的数学描述与上行开采基础理论
上行开采机理
上覆岩层从围岩平衡的观点可分为非平衡带(冒落带)、部分平衡 带(裂隙带下位岩层)和平衡带。 下部采空区边界煤柱的影响,移动盆地边缘部分煤层应力集中、变 形较大,上煤层回采巷道应在下煤层的采掘扰动稳定后开掘。
不稳定性指数计算案例
以巷道内错15m,层间距60m为例,顶板不稳定性指数见表。
层间距 错距 /m 项目 围岩深度 20 15
i/m
1 底板 30 2 3非回采侧帮 4 回采侧帮 5 顶板 6 底板 40 7非回采侧帮 8 9 回采侧帮 10 顶板 11 底板 50 12 非回采侧帮 13 回采侧帮 14 15 顶板不稳定性指数
综采工作面覆岩移动和破坏规律研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综采工作面覆岩移动和破坏规律研究
高&宏
大同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煤峪口矿 山西 大同 ")>"$#
摘&要为了研究试验矿井综采工作面上覆岩层的移动和破坏规律通过现场钻孔全厚覆岩层取样方法进行覆岩力学性 质室内测试在试验矿井工作面上方地表布置岩移观测站基岩中布置钻孔深基点 并通过钻孔冲洗液法 理论分析等方 法分析了试验矿井特定地层条件下的地表岩移规律确定了覆岩性质运动发育特征及分带特征 关键词 岩层移动 破坏规律 钻孔取样 理论分析 分带特征 *+ , #")%'% . / , 0 0 1#""' 2 3(($!"#$"%"#% &煤层现状及研究意义 某煤矿某工作面所开采煤层赋存稳定! 煤层层理较发育! 整体性较好!但强度低! 加上局部裂隙发育! 易于垮落! 煤层结 ! 构简单!煤层的变化不大!倾角较小!工作面走向长度 ! ")3 4 倾向长度 )"" 4 !平均采高 $>4 !平均埋深约 ##! 4属于浅埋 深大采厚煤层" 为了系统了解和总结该煤矿在综采快速推进 条件下的上覆岩层运动和破坏特征!采用现场钻孔全厚覆岩层 取样方法!进行了覆岩力学性质室内测试! 了解了岩层基本力 学参数!通过对该煤矿某工作面上方地表布置岩移观测站! 实 测开采过程中地表岩移数据! 经理论分析# 掌握该煤矿所在矿 区特定地层条件下地表岩移规律" 通过钻孔深基点观测及钻 孔冲洗液的方法确定覆岩性质# 运动发育特征及分带特征! 其 研究成果可以为矿井所在地区同类型矿井的开采设计及 + 三 下, 开采等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理论上分析!本研究对象属于快速推进综采工作面覆岩 移动和破坏变形研究!工作面开采一定程度后! 顶板垮落! 上方 地表将达到超充分采动状态! 产生很大的地表变形! 由于该采 煤地区对覆岩移动和变形规律研究较少!导致矿方对该地区覆 岩移动和变形规律的认识极度缺乏! 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冒 顶#偏帮#围岩变形严重等难题! 为了掌握该地区覆岩性质! 以 及由采矿活动引起的覆岩移动和破坏规律! 本研究选择该地区 某煤矿某综采工作面进行实测研究! 通过实测结果! 系统分析 并掌握该地区覆岩移动和破坏规律!掌握该矿快速推进条件下 综采工作面上方地表移动情况!为该煤矿科学生产提供重要的 理论依据" &测定方法 通过对该煤矿某工作面上方地表布置岩移观测站! 实测开 采过程中地表岩移数据! 经理论分析# 掌握该煤矿所在矿区特 定地层条件下地表岩移规律$通过钻孔深基点观测及钻孔冲洗 液的方法确定覆岩性质#运动发育特征及分带特征" 主要研究 内容如下" # ) 采用现场钻孔全厚覆岩层取样方法!进行覆岩力学性质 室内测试!了解岩层基本力学参数" ! ) 通过对该煤矿某工作面上方地表布置岩移观测站! 实测 开采过程中地表岩移数据! 经理论分析# 掌握该煤矿所在矿区 特定地层条件下地表岩移规律" ) ) 通过钻孔深基点观测及钻孔冲洗液的方法确定覆岩性 质#运动发育特征及分带特征" 该煤矿所采煤层赋存稳定!煤层层理较发育! 整体性较好! 但强度低!加上局部裂隙发育! 易于垮落! 煤层结构简单! 煤层 的变化 不 大! 倾 角 较 小" 本 论 文 所 研 究 的 工 作 面 走 向 长 度 ! ")3 4 !倾向长度 )"" 4 ! 平均采高 $> 4 ! 平均埋深约 ##! 4 属于浅埋深大采厚煤层!基岩厚度 >" 6 #!" 4 ! 松散层厚度 "( 6 !( 4 !变化较大" 该矿地面高程为 # )3' 6 # $!! 4 !煤层底板 # !3> 4 !比较稳定" 煤层顶部为中细粒砂岩" 工 高程 # !3# 6 作面采煤工艺为综采工艺!顶板管理方式采取全部垮落法" !9 #&现场钻孔取样 采取现场钻孔取样的方法!对本论文所研究煤矿工作面上 方覆岩岩层岩石进行了单轴压缩等试验!获得了各岩层的单轴 压缩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等参数" # ) 在自然状态下试验研究工作面覆岩单轴抗压强度 !3 6 (%%I V T !最大平均抗压强度为 (%% I V T ! 最小平均抗压强 !I V T !总体平均抗压强度为 #'%I V T " 属典型的强度 度为 )较小的岩层!强度较大的岩石为细砂岩!粗砂岩! 粉砂岩和钙质 (%%I V T " 细砂岩!强度 )' 6 ! ) 上 覆 岩 层 岩 样 弹 性 模 量 )$$ A#") I V T 6#> A #"$ I V T !内摩擦角 )$Y 6 $"Y ! 覆岩抗拉强度 "!# 6 $(# I V T ! 平均抗拉强度 #)( I V T " ) ) 煤层强度为 %(# 6 !!#% . #'!% I V T ! 冒落顶板为灰色 粉砂岩和 细 砂岩! 强 度 #>"3 6 !()' . !#)% I V T !底板强度 #%%# 6 !!(! . !#)% I V " !9 !&地表移动观测 !!#&地表移动观测的方法 地表移动观测的基本内容%在采动过程中! 定期地# 重复地 测定观测线上各测点在不同时期内空间位置变化" 地表移动 观测工作可分为%观测站地连接测量!全面观测! 单独进行水准 测量!地表破坏的测定和编录" 对试验研究工作面的岩移观测站进行布设! 利用实际数据 处理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试验研究工作面地表岩 移进行量化!主要内容如下" # ) 地表岩移观测共布置测线 ! 条! 其中走向线 # 条! 倾向 线 # 条!走向观测线布置的长度为 ! ("" 4 !倾向观测线布置长
综采工作面上覆岩层运移规律研究
规 律 , 瓦 斯抽 采 技 术 的 实施 及 工作 面 合 理 布 置 提 供 了理 论 基 础 。 为
关键词 : 综采 ; P UDE 数值 分 析 RF A; C;
2 1 年第 4期 01
中州 煤 炭
总第 14 8 期
综 采 工 作 面 上 覆 岩 层 运 移 规 律 研 究
荆 现 锋 , 振 顶 李
( 煤 股份 五矿 , 南 平 项 山 平 河 479 ) 6 0 1
摘 要 : 分 析 综 采 工 作 面 开 采过 程 中 顶板 离层 、 为 冒落 、 落 、 隙发 育 贯 通 情 况 , 垮 裂 以平 煤 股 份 五 矿 地 质 条 件 为
总第 14期 8
( ) 丁 作 面推进 至 7 图 2 ) 顶 板 冒落 高 5 当_ 0m( e , 度基 本稳 定在 1. 裂 隙发育 ‘ 至 4 左 右 ; 7 5m, 展 2m
但 是 冒落 带 上 方 岩 层 发 育 的 裂 隙 主 要 为 水 平 离 层 裂
() 6 当工 作 面推进 至 8 图 2 ) 顶板 冒落 高 0 m( f, 度依 然稳 定 在 l . I裂 隙发 育 高度 在 4 7 51, T 2I 右 , n左 裂 隙发 育基 本稳 定 , 空 区 的 中 部裂 隙开 始 压 实 闭 采
在 数值计 算 过程 中对性 质相 近 的岩 层作 合并处 理 , 岩层 间加人 强度很 小 的薄弱 层作 为层理 , 在 采用 平 面应 变模 型 , 边界 以上覆 岩层 等效 载荷 约束 , 上 两 端 和底 边 固定 约束 … , 学模 型如 图 1 力 a所示 。模 型
综采工作面上覆岩层裂隙动态发育规律
o引言 地下煤炭资源开采前,应力处于平衡状态,当煤
层采出后,原平衡状态必然被打破7-4,上覆岩层发 生移动,最终破断,自上而下形成规律的三带,其覆 岩中必然有裂隙形成,而裂隙发育特征对于煤矿水 灾害防治和瓦斯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O
对于综放开采覆岩裂隙发育特征,国内外学者 进行了大量的研究7"6],并提出了若干系统的理 论。例如,采动裂隙椭抛带发育特征,0型圈理论, 三带分布理论,上覆岩层“四带”理论等,这些理论 对于推动煤岩覆岩裂隙演化特征的发展具有重要的 意义74
在工作面进风巷道布置3个钻孔,编号分别为 3# ,2#,3#,钻孔长度169叫钻孔仰角为45°,垂直于 巷道围岩钻孔。 2.2现场试验确定裂隙发育 2.2.3分段注水
工作面回采后钻孔分段注水试验数据曲线如图 3所示。
由图3可知,采动后其注水曲线呈倒台阶型分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0804013)
摘 要 以陕西某矿为试验矿井,采用现场试验、数值模拟研究了综采工作面回采过程中上覆岩层裂隙 发育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陕西某矿综采工作面冒落带和裂隙带发育高度分别为42.9,94.2 m;工作面回采 前裂隙发育度低,工作面回采后,受采动影响裂隙发育度明显提高;工作面推进到某一位置前,裂隙数量及发 育高度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而不断增加,随着工作面继续推进,采空区被压实,裂隙数量降低,而在工作面边缘 区域,裂隙数量一直处于高水平,整个裂隙发育曲线呈“波浪”型分布。
・14・
. 工业安全与环保
.
Industrial Safety and Environmeotoi Protection
2016年第45卷第5期 Moy 2019
综采工作面上覆岩层裂隙动态发育规律*
张哲30 (1•煤科集团沈阳研究院有限公司 辽宁抚顺113122; 2.煤矿安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辽宁抚顺113122)
采场上覆岩层运动规律
采场上覆岩层运动规律1.采场上覆岩层破坏的基本形式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结果表明,采场上覆岩层悬露后发展到破坏有二种运动形式:弯拉破坏和剪切破坏。
弯拉破坏的发展过程是:随采场推进,上覆岩层悬露→在重力作用下弯曲→岩层悬露达一定跨度,弯曲沉降发展到一定限度后,在伸入煤壁的端部开裂→中部开裂形成“假塑性岩梁”→当其沉降值超过“假塑性岩梁”允许沉降值时,悬露岩层即自行冒落。
岩层运动由弯曲沉降发展至破坏的力学条件是岩层中的最大弯曲拉应力达到其抗拉强度。
悬露岩层中部拉开后,是否发展至冒落,则由其下部允许运动的空间高度决定。
只有其下部允许运动的空间高度超过运动岩层的允许沉降值,岩层运动才会由弯曲沉降发展至冒落。
否则,将保持“假塑性岩梁”状态。
由此,煤层上方第n个岩层弯曲破坏发展至冒落的条件为:岩层剪(切)断破坏的发展过程是:岩层悬露后只产生不大的弯曲,悬露岩层端部开裂→在岩层中部未开裂(或开裂很小)的情况下,整体切断塌垮。
2.采场上覆岩层在纵向上的运动发展规律2.1岩层离层发生的位置和条件采场上方悬露的岩层,可视为在均布载荷作用下的多层嵌固梁。
该岩梁弯曲沉降过程中,必然在平行于轴向的各层面(或接触面)上出现剪应力。
随采场推进,剪应力随岩梁悬跨度和外载的增加而增加,当剪应力值超过层面上(或软弱夹层的接触面上)粘结力和摩擦阻力所允许的限度时,层面或软弱夹层的接触面被剪坏。
岩层的离层随即发生。
因此,离层发生和力学条件为:式中:τ——层面(或软弱夹层接触面)的剪应力;C——层面或接触面上的粘结力;φ——层面或接触面上的磨擦角;σn——层面或接触面上的压应力。
大量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表明:(1)离层一般发生于岩层的接触面或软弱夹层上;(2)接触面的破坏,只有在相应接触面上的剪应力超限时才会发生,即悬露岩层的跨度达到极限时,离层才会发生。
(3)离层出现的位置取决于组合岩梁中各岩层的弯曲刚度和各夹层的强度。
当下部岩层弯曲刚度小,夹层(或接触面)强度低时,离层在下部发生;反之,离层可能在上部夹层中出现。
巨厚煤层综采放顶煤工作面上覆岩层移动规律研究
2009年第5期能源技术与管理巨厚煤层综采放顶煤工作面上覆岩层移动规律研究黄春光,周俊帆,王飞(河南理工大学能源学院,河南焦作454003)[摘要]针对义煤集团千秋煤矿巨厚煤层(平均21.8m)综采放顶煤采场上覆岩层的垮落特征及所形成的结构,以千秋煤矿的地质和开采条件为依据,通过相似模拟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上覆岩层移动规律、破坏特点及垮落后的结构形态,得出了综放采场上覆岩层移动规律和上覆岩层应力的变化规律。
[关键词]巨厚煤层;综放开采;上覆岩层;相似模拟;数值模拟[中图分类号]TD32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蛳9943(2009)05蛳0082蛳031概况义煤集团千秋矿21181工作面开采煤层为二1煤,煤层为黑色块状及粉未状,结构复杂,含矸3~6层,夹矸岩性分别为粉砂岩,细砂岩及泥岩,煤体干燥,松弱破碎,煤层厚度变化较大,16.81~ 26.78m之间,平均21.79m。
煤层平均倾角12°,煤层较为平稳。
采用ZFSB a-4400A-18.2/28型低位放顶煤支架,两采一放、采放平行,放煤步距1.2m。
煤层直接顶为泥岩,厚度37m,盘区内东薄西厚,泥岩抗拉强度1.56~2.37M Pa,抗压强度18.0MPa,抗剪强度0.38M Pa。
老顶以砾岩、细砂岩、泥岩互层为主,具有透水性。
工作面走向长度:上巷长1035m,下巷长1039m,平均长1037m,方位N89°34′W,倾斜104m(切眼),采深616.5~702.5m,平均采深659.5m,可采面积124300m2。
2相似模拟实验相似模拟试验是以相似理论为基础的实验室模型试验技术,利用事物或现象间存在的相似和类似等特征来研究自然规律的一种方法。
适用于那些难以用理论分析方法获取结果的研究领域,同时也是一种用于对理论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的有效手段[1]。
本文以义煤集团千秋矿二1煤为研究对象进行相似模拟实验研究。
回采工作面上覆岩层矿压作用特征研究
回采工作面上覆岩层矿压作用特征研究袁小镇(西山煤电集团镇城底矿,山西古交030200)摘要:为深入研究回采工作面上覆岩层矿压作用特征,本文通过内部岩层移动监测、工作面支架阻力监测、钻孔窥视等手段以山西新景矿煤业综采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对其工作面上覆各岩层进行了实测研究,通过监测结果得出了工作面上覆岩层破坏运移规律,以及各岩层破断时对工作面矿压作用特征,为类似情况矿井回采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上覆岩层;破断规律;矿压作用特征中图分类号:TD3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0797(2020)02-0044-03Study on the breaking rules of hard rock strata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re pressure actionYUAN Xiaozhen(Xishan Coal and Electricity Group Zhencheng Bottom Mine,Gujiao030200,China)Abstract:For further research work on the hard rocks breaking rul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ne pressure in this paper,through the in-ternal strata movement monitoring,the working face support resistance monitoring,drilling into restored to shanxi coal mine as the engineering background of fully mechanized working face,the overlying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was conducted on the hard rock,through monitoring re-sults on the working plane is obtained by the hard rock breaking migration rule,and the rock breaking when face to the pressure characteris-tics,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similar situation of mine stope.Keywords:Overlying strata;Breaking law;Characteristics of ore pressure action0引言在煤矿回采过程中,对上覆关键层是坚硬岩层的处理及研究至关重要[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回采工作面上覆岩层活动规律及其分析5.1 概述在煤层或矿床开采过程中,一般把直接进行采煤或开采有用矿物的工作空间称为回采工作面或简称为采场。
顶板:位于煤层之上的岩层称为顶板。
分为: (1)直接顶(immediate roof ):直接顶位于煤层上方的一层或几层性质相近的岩层;通常由具有一定稳定性且易于随工作面回柱放顶而垮落的页岩或砂页岩等岩层组成。
也有人认为采空区冒落带内的岩层统属于直接顶。
(2)伪顶(false roof ):直接顶与煤层间厚度小于0.5m 极易垮落的软弱岩层,它随采随冒。
(3)老顶(基本顶,main roof ):直接顶上方(有时直接位于煤层之上)的厚而坚硬的岩层。
一般由砂岩、石灰岩、砂砾岩等岩层组成。
也有人认为冒落带以上的裂隙带岩层统属老顶。
底板:位于煤层以下的岩层。
直接底:直接位于煤层之下的岩层。
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必须对回采工作面进行支护,保证工作面有足够的作用空间和形态。
同时对采空区要进行处理,目前对采空区的处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其中全部垮落法具有回采率高、成本低、简单的优点,在条件适宜时,尽量采用这种方法。
采用全部垮落法时,随着工作面推进,回采工作面空间形状变化见下图。
老顶底板直接顶煤层 伪顶 直接底在煤体内形成回采空间,其上方的岩体部分重量则有支架承担,同时前方煤壁和采空区冒落的矸石也要承担部分压力。
有时由于上位岩层的变化对支架也会产生压力。
将这些原因对支架产生的压力常称为顶板压力或矿山压力。
回采空间或巷道上方岩层中未破坏部分或未产生剧烈变形部分,或虽然岩层已破断但仍能整齐排列的部分,有时能形成岩体内的大“结构”。
这种大结构能够承担上覆岩层重量,从而对巷道及回采空间起保护作用。
根据实际测定,回采工作面支架所承受的力仅为上覆岩层的百分之几。
但当工作空间维护的时间较长时,有时由于岩体内所受的力超过了其弹性极限,或由于煤岩的蠕变特性,则使围岩不易形成稳定性结构。
这种现象在巷道中极易出现,从而导致巷道围岩的“挤、压、臌”现象。
对于回采工作空间,尤其是工作面推进较快时,这种时间影响因素就会变得次要,上覆岩层极易形成大“结构”。
5.2 老顶岩层的稳定性5.2.1老顶岩层的梁式平衡当工作面自开切眼推进一段距离后,直接顶悬露达到一定跨度,采空区进行初次放顶,直接顶开始垮落,此时直接顶的跨距称为初次垮落距,初次垮落距的大小与直接顶岩层强度、分层厚度、直接顶内节理裂隙的发育程度有关。
岩层破碎后,体积将产生膨胀,破碎膨胀后的体积与破碎前的体积之比称为碎胀系数。
岩石破碎后,在其自重及外载作用下,渐趋压实,碎胀系数变小,压K。
实后的体积与原体积之比称为残余碎胀系数'p设直接顶岩层的垮落厚度为Σh ,则它冒落后堆积的高度为K p Σh ,它与老顶之间可能留下的空隙为:()∑∑∑--=-+=∆1p p K h M h K M h当()1-=∑p K h M 时,则0=∆,即冒落的直接顶将充满采空区。
此时,1-=∑p K Mh 假设0>∆,则老顶呈悬露状态。
类似板状结构,它的一边由工作面煤壁支承,另外三边则由煤柱支撑。
当工作面倾斜长一般>>老顶沿走向的悬露长,所以可将老顶视为一端由工作面煤壁,另一端由边界煤柱支撑的两端固定的“梁”,即所谓梁的假说。
此时若老顶之上的岩层强度较低,则上覆岩层的重量将通过老顶“梁”传递至两端的支点上,即煤壁和煤柱上。
见下图分析。
由于对称原因,∴21R R =,21M M =。
∑=0y F ,∴221qLR R ==岩梁内任一截面'D D -上的剪切力为:⎪⎭⎫⎝⎛-=-=-=L x qL qx qL qx R Q x 21221则最大剪力发生在梁的两端:221max qLR R Q ===固定岩梁任意截面'D D -的弯距为:112M xqx x R M x +⋅-=,1221qL M -= ()222266121222L x Lx qqL x q x qL M x --=--=当x=0,L 处(两端),122max qL M -=。
K p —碎涨系数M —煤层厚度由材料力学可解得M 1可直接由材料力学解在梁的中部2L x =处,2241qL M =。
上面是按固定梁的计算结果,实际上两端的支承条件也有差异。
如一侧的采空区已采完时,见下图,隔离煤柱上方的顶板已处于自由状态。
因而更接近于简支梁支座。
有些国家已将浅部矿井老顶按简支梁计算,认为浅部矿井岩层顶板由于两端煤体上集中压力较小,因而可视为简支梁支座,但在深部应视为固定梁。
若为简支梁时,梁内的剪力分布与固定梁同,但弯距则不同。
()x L qxM x -=2最大弯距发生在梁的中间,82max qL M =。
5.2.2 老顶岩层的板式结构分析随着回采工作面自开切眼开始推进,根据已采空面积的情况,如华北地区的一般条件,回采工作面长150~200m ,推进30m 左右,老顶岩层初次断裂。
一般老顶岩层厚2~4m 。
按照薄板的假设,其厚度(h )与宽度(a )的比值151~71=a h 。
因此,可视老顶岩层为薄板,当老顶与上部岩层离层时更是如此。
根据开采条件及边界煤柱大小,又可将老顶岩层假设为下图所示四种情况:(a )四周固支:(b )三边固支一边简支;(c )两边固支两边简支;(d )一边固支及三边简支。
通过近似解法,可获得岩层板破断地一般规律。
以四周边固支的板为例,在长边的中心部位,弯距的绝对值最大。
随着工作面推进,当达到一定值时,首先在此形成断裂,而后在外边的中央形成裂缝,待四周裂缝贯通后,板中央的弯距又达到最大值,超过强度极限而形成裂缝,最后形成X 形破坏,见下图。
对于其它支承条件时,其破裂过程与上述相近。
隔离煤柱5.3 老顶初次破断时的极限跨距(梁式分析)老顶岩梁达到断裂时的跨距称为极限跨距,可由材料力学方法求得。
梁内任意点的正应力σ为:zJ yM ⋅=σwhere: M -该点所在截面的弯距; y -该点离断面中性轴的距离; J z -对中性轴的断面矩。
若取梁为单位宽度,则梁的端面矩,3121h J z =,(h 为老顶岩层的单层厚度)。
∴任意点A 的正应力312h My =σ,该点的剪应力⎪⎪⎭⎫⎝⎛-=322423h y h Q x xy τ,其中xQ 为A 点断面的剪切力。
最大剪应力()max xy τ发生在矩形断面梁的中心轴上,即0=y ,∴()hQ xxy 23max =τ。
根据固定梁的计算,最大弯距发生在梁的两端,2max 121qL M -=,因此,该处的最大拉应力max σ为:22223max 3max 2121621212h qL h qLh h M h y M =⨯=⋅⋅=⋅=σ当T R =max σ时,即岩层该处的拉应力达到该处抗拉强度极限时,岩层将在该处发生断裂。
为此,这种岩梁断裂时的极限跨距为:q R hL TlT 2=←按抗拉原则确定的极限跨距若以最大剪应力作为岩梁断裂的判据,最大剪切力发生在梁的两端,2m a x qLQ =,因此,最大剪应力:()hqL h Q x xy 4323max ==τ当()max xy τ达到岩梁的极限抗剪强度R s 时,形成的极限跨距为:qhR L sls 34=←按抗剪原则确定的极限跨距。
按简支梁计算时,其最大剪应力()max xy τ仍为h ql43,因此按抗剪原则计算出的极限跨距与固定梁的相同。
但简支梁与固定梁的最大弯距却不同,因而由弯距产生的拉应力也不同,此时:h —单层梁的厚度2222max 43816hqL h qL =⨯=σ 当T R =max σ时,L 达到极限跨距lT L qR hL TlT 32= 显然,在同样条件下,由简支梁计算所得的极限跨距lT L 要比固定梁计算所得的小。
在一般情况下,由于弯距形成的极限跨距lT L 要比剪切应力形成的极限跨距ls L 小,因此常常按弯距来计算极限跨距。
在什么条件下应按简支梁计算或按固定梁计算,需根据煤层赋存深度及边界煤柱两侧采空的情况来定。
在采用刀柱法或房柱法开采时,为了保证工作空间顶板的完整性,刀柱或煤柱的间距应采用岩层梁的安全距s L ,此时,取岩层趋向断裂的安全系数为n ,以顶板岩层的安全跨距s L 为:固定梁时 q n R h L Ts ⋅=2 简支梁时 nqR hL Ts 32= 上述计算中,T R 可由试验确定,h 可由钻孔资料获得。
关键是如何确定岩梁所受载荷q ,一般煤层上方的岩层是由好几层岩层组成。
因此,第一层岩层的极限跨距所应考虑载荷的大小,须根据各层之间的相互影响来定。
下式表示n 层岩层对第一层(最下面的岩层为第一层)影响所形成的载荷(n q )。
()()332231122113111nn n n n h E h E h E h h h h E q ++++++= γγγ 式中,E 1,E 2,…E n 各层岩层的弹模,n 为岩层数;h 1,h 2,…h n 各层岩层的厚度; 1γ,2γ,…n γ各层岩层的容重。
当计算到()()111n n q q <+时,则以()1n q 作为作用于第一层岩层的单位面积上的载荷。
具体推导如下,见下图,多层梁示意图。
根据组合梁原理,组合梁上每一截面x 上的剪力Q 和弯距M ,都由n 层各层的小截面来负担,其关系为:n Q Q Q Q +++= 21;n M M M M +++= 21每层岩层梁在其自重作用下,形成的曲率不同。
由材料力学知,i 岩梁曲率一般取 n=6ii k ρ1=(i ρ为第i 层岩梁的曲率半径),与弯距(M i )x 关系如下:()i i xi ii J E M k ==ρ1()x i M -i 岩层x 截面的弯距; i E 、i J -i 岩层的弹模和断面矩。
认为各岩层梁组合在一起,没有明显离层。
当岩层的曲率半径较大时,则上下层曲率趋于一致,则有:n n n J E M J E M J E M === 222111()1111J E K M x =,()i i i x i J E K M =,∵11+≈i K K∴()()221121J E J E M M x x =,()()331131J E J E M M x x =,…()()nn x n xJ E J E M M 111=而()()()x n x x x M M M M +++= 21()⎪⎪⎭⎫⎝⎛++++=11332211J E J E J E J E M M n n x x()n n xx J E J E J E M J E M +++=2211111 由于Q dx dM= ∴()n n xxJ E J E J E Q J E Q +++=2211111dx dQ q =()n n xx J E J E J E q J E q +++=2211111… (g )∵n n x h h h q γγγ+++= 221112311bh J =,123i i bh J =,123n n bh J =代入(g)式,得:∑∑∑====+++=ni ii ni ii ni ii n n x hE hh E hE h h h h E q 1313111322113111)()(γγγγx q )(1即为考虑到n 层对第一层影响时形成的荷载,即1)(n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