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晚晴》赏析

合集下载

李商隐《晚晴》原文译文及创作背景

李商隐《晚晴》原文译文及创作背景

李商隐《晚晴》原文译文及创作背景
晚晴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译文】
一个人深居简出过着清幽的日子,俯瞰夹城,春天已去,正值清和气爽的初夏。

老天爷怜惜那幽僻处的小草,人世间也珍惜着傍晚时的晴天。

久雨晚晴,楼阁之上凭高览眺,视线更为遥远。

夕阳的余晖低透小窗,闪现一线光明。

南方鸟儿的窝巢已被晒干,傍晚归巢时飞翔的体态格外轻盈。

【注释】
夹城:城门外的曲城。

幽草:幽暗地方的小草。

并:更。

高阁:指诗人居处的楼阁。

迥:高远。

微注:因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和柔和,故说“微注”。

越鸟:南方的鸟。

【创作背景】
李商隐自公元838年(开成三年)入赘泾原节度使王茂元(被视
为李党)以后,便陷入党争的狭谷,一直遭到牛党的忌恨与排挤。

他只得离开长安,跟随郑亚到桂林当幕僚。

离开长安这个党争的漩涡,得以暂免时时遭受牛党的白眼,精神上也是一种解放。

这首诗即是在此背景下写成。

《晚晴》赏析

《晚晴》赏析

《晚晴》赏析晚晴【唐】李商隐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作者介绍】李商隐字义山,号玉生,河南泌阳人,唐文宗开成二年进士。

少年得志,由于党人排挤,长期沉沦下僚,一生为寄人篱下的文墨小吏。

有《李义山诗集》。

【名句点击】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赏析】由于党派纷争,诗人一直遭受排挤打击。

唐宣宗时,牛僧孺一派执政,诗人只好离开长安远赴桂林当幕僚,远离了勾心斗角的京城,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因此,在这首诗中,有一种昂然的基调,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

首句写自己居住的幽僻环境和诗人初夏凭高远眺的情景。

俯临夹城,春天走了,正值清和气爽的初夏。

从诗的题目“晚晴”可知:“晴”说明刚下过雨,“晚”暗示了雨持续的时间之久,因此直到傍晚才云散雨霁,人的精神也随之清爽了不少。

诗人没有直接写感受,而是写生长在幽僻之处的小草。

幽僻处的草最怕阴雨浸淹,幸得天意垂怜,天得以放晴,以小草的喜悦进而联想诗人自己在天放晴后的喜悦舒爽的感觉。

诗人以幽草暗喻自己的遭遇,把自己比作无人注意的小草。

这两句点出了晚晴之后的美丽,美丽的景致总是短暂的,诗人有着对时光匆匆消逝的惋惜和怅惘之情,然而诗人是积极乐观的。

第三句写由于傍晚放晴,站在高阁上眺望,能够看得很远,夕阳的余晖流注在小窗上,带来了一线光明,最后两句写越鸟的感觉:晒干了巢后,越鸟飞回来的时候体态轻盈,以此形容天晴后的爽快感觉。

这仍然是登高远眺的情景。

宿鸟归飞,通常最容易触动羁旅之人的乡愁,这里却没有悲愁,只有喜悦,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两句写了恬静的黄昏,具有闲适淡远的优美意境,成为传诵的名句。

语文月刊·李小保。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晚晴
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五言律诗
原文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摘要
《晚晴》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描绘雨后晚晴明净清新的境界和生意盎然的景象,表达出诗人欣慰喜悦的感受和明朗乐观的襟怀,反映了作者桂幕初期的情绪心态。

“晚睛”虽然短暂,但是诗人十分珍惜,从中可以窥见作者此时积极乐观的心态,所以才会有“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的振奋。

《晚晴》诗词译文赏析及注释鉴赏

《晚晴》诗词译文赏析及注释鉴赏

《晚晴》诗词译文赏析及注释鉴赏《晚晴》是由李商隐所创作的,首联说自己居处幽僻,俯临夹城(城门外的曲城),时令正值清和的初夏。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晚晴》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晚晴》唐代:李商隐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晚晴》译文一个人深居简出过着清幽的日子,俯瞰夹城,春天已去,正值清和气爽的初夏。

老天爷怜惜那幽僻处的小草,人世间也珍惜着傍晚时的晴天。

久雨晚晴,楼阁之上凭高览眺,视线更为遥远。

夕阳的余晖低透小窗,闪现一线光明。

南方鸟儿的窝巢已被晒干,傍晚归巢时飞翔的体态格外轻盈。

《晚晴》注释夹城:城门外的曲城。

幽草:幽暗地方的小草。

并:更。

高阁:指诗人居处的楼阁。

迥:高远。

微注:因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和柔和,故说“微注”。

越鸟:南方的鸟。

《晚晴》赏析细腻的描画晚晴景物,或许不算太难,但如果要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诗人的独特感受与心境,特别是要不露痕迹的寓托某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使读者在思想上有所启示,这就需要诗人在思想境界和艺术功力上都“更上一层楼”。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首联是说,一个人深居简出过着清幽的日子,俯瞰夹城,春天已去,夏季清朗。

首联说自己居处幽僻,俯临夹城(城门外的曲城),时令正值清和的初夏。

乍读似不涉题,上下两句也不相属,其实“俯夹城”的“深居”即是览眺晚晴的立足点,而清和的初夏又进而点明了晚晴的特定时令,不妨是说从时间、地点两方面把诗题具体化了。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颔联是说,小草饱受雨水的浸淹,终于得到上天的怜爱,雨过天晴了。

初夏多雨,岭南更是这样(此时诗人在在桂林郑亚幕府供职)。

久雨转晴,傍晚云开日霁,万物顿觉增彩生辉,人的精神也为之一爽。

这种景象和感受,为一般人所习见、所共有。

诗人的独特处,在于既不泛泛写晚晴的景象,也不作琐细的刻画,而是偏偏取生长在幽暗处不被人注意的小草,并进而写出他对晚晴别有会心的感受。

晚晴

晚晴

• 赏析:作为一首有寓托的诗,《晚晴》
的写法更接近于“在有意无意之间” 的“兴”。诗人也许本无托物喻志的 明确意图,只是在登高览眺之际,适 与物接而触发联想,情与境谐,从而 将一刹那间别有会心的感受融化在对 晚晴景物的描写之中,所以显得特别 自然浑成,不着痕迹。
•谢谢指导!

春幽 一 天的 个 已日 人 去子 深 ,, 居 夏俯 简 季瞰 出 清夹 过 朗城 着 。, 清

深 居 府 夹 城

春去夏犹清
小草饱受雨水的浸淹,终于得到上 天的怜爱,雨过天晴了。
天意怜幽草
登上高阁,凭栏远眺,天高地迥, 夕阳冉冉的余晖透过窗棂。
体越 态鸟 也的 恢窝 复巢 轻已 盈被 了晒 。干 , 它 们 的
商隐文化大讲堂
第六篇
晚晴
沁阳市商隐小学 黄先公源自晚 晴李商隐深居府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 诗人背景简介:
• 李商隐(约813~858) ,字义山,号玉溪生,荥 阳 (今 属河南)人,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 阳)。 《晚晴》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 言律诗。这首诗描绘雨后晚晴明净清新的境界和 生意盎然的景象,表达出诗人欣慰喜悦的感受和 明朗乐观的襟怀,典型反映了作者桂幕初期的情 绪心态。 •

人 间 重 晚 晴
• 诗人创作这首诗时是怎么样的处境?心 情怎样,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 李商隐自开成三年(838)入赘泾原节度使王茂 元(被视为李党)以后,便陷入党争的狭谷,一 直遭到牛党的忌恨与排挤。宣宗继立,牛党把持 朝政,形势对他更加不利。他只得离开长安,跟 随郑亚到桂林当幕僚。郑亚对他比较信任,在幕 中多少能感受到一些人情的温暖;同时离开长安 这个党争的漩涡,得以暂免时时遭受牛党的白眼, 精神上也是一种解放。这首诗即是在此背景下写 成。

李商隐《晚晴》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李商隐《晚晴》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李商隐《晚晴》阅读题及参考答案李商隐《晚晴》阅读题及参考答案晚晴李商隐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注释:李商隐自838年身陷党争后,遭到牛党的不断排挤。

后来被迫离开京城,跟随郑亚刭桂林当幕僚,获得信任,在得到一些人情的温暖和精神的解放后,暂时过上了一段平静的生活。

晚晴指桂林初夏久雨后转晴的一个傍晚。

夹城 : 城门外的曲城幽草 : 幽暗地方的小草高阁 : 指诗人居处的楼阁迥 : 高远深居俯夹城:初夏凭高远眺所见的晚晴。

俯:俯临。

夹城:城门外的曲城。

1、诗中的“晚晴”是什么意思?诗人特别“重晚晴”表明了什么?2、诗中的“晚晴”有何特殊的人生含义?一个“重”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参考答案】1、诗中的“晚晴”是指久雨转晴,傍晚云开日霁,万物增彩生辉。

晚晴虽然美丽,然而短暂,人们常常对它的匆匆即逝感到惋惜与怅惘。

然而诗人并不顾它的短暂,而只强调“重晚晴”。

从这里,可以体味到诗人分外珍重美好而短瞬的事物的感情以及他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晚晴”象征着人生中一段虽短暂却美好的时光。

从诗人“重晚晴”的“重”字上我们体味到的不是惆怅,而是一种分外的珍重,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背景:李商隐自开成三年(838)入赘泾原节度使王茂元(被视为李党)以后,便陷入党争的狭谷,一直遭到牛党的忌恨与排挤。

宣宗继立,牛党把持朝政,形势对他更加不利。

他只得离开长安,跟随郑亚到桂林当幕僚。

郑亚对他比较信任,在幕中多少能感受到一些人情的温暖;同时离开长安这个党争的漩涡,得以暂免时时遭受牛党的白眼,精神上也是一种解放。

这首诗即是在此背景下写成。

赏析:《晚晴》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描绘雨后晚晴明净清新的境界和生意盎然的景象,表达出诗人欣慰喜悦的感受和明朗乐观的襟怀,典型反映了作者桂幕初期的情绪心态。

首联说自己居处幽僻,俯临夹城,时令正值清和的初夏。

古诗晚晴·深居俯夹城翻译赏析

古诗晚晴·深居俯夹城翻译赏析

古诗晚晴·深居俯夹城翻译赏析《晚晴·深居俯夹城》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商隐。

其古诗全文如下: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前言】《晚晴》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描绘雨后晚晴明净清新的境界和生意盎然的景象,表达出诗人欣慰喜悦的感受和明朗乐观的襟怀,典型反映了作者桂幕初期的情绪心态。

【注释】⑴夹城:城门外的曲城。

⑵幽草:幽暗地方的小草。

⑶并:更。

高阁:指诗人居处的楼阁。

迥:高远。

⑷微注:因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和柔和,故说“微注”。

⑸越鸟:南方的鸟。

【翻译】一个人深居简出过着清幽的日子,俯瞰夹城,春天已去,夏季清朗,小草饱受雨水的浸淹,终于得到上天的怜爱,雨过天晴了。

登上高阁,凭栏远眺,天高地迥,夕阳冉冉的余晖透过窗棂,越鸟的窝巢已被晒干,它们的体态也恢复轻盈了。

【鉴赏】细腻地描画晚晴景物,或许不算太难,但如果要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诗人独特的感受与心境,特别是要不露痕迹地寓托某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使读者在思想上受Org到启示,这就需要诗人在思想境界和艺术工力上都“更上一层楼”。

首联说自己居处幽僻,俯临夹城(城门外的曲城),时令正值清和的初夏。

乍读似不涉题,上下两句也不相属,其实“俯夹城”的“深居”即是览眺晚晴的立足点,而清和的初夏又进而点明了晚晴的特定时令,不妨说是从时、地两方面把诗题一体化了——初夏凭高览眺所见的晚晴。

初夏多雨,岭南尤然(此时诗人在桂林郑亚幕供职)。

久雨转晴,傍晚云开日霁,万物顿觉增彩生辉,人的精神也为之一爽。

这种景象与感受,本为一般人所习见、所共有。

诗人的独特处,在于既不泛泛写晚晴景象,也不作琐细刻画,而是独取生长在幽暗处不被人注意的小草,虚处用笔,暗寓晚晴,并进而写出他对晚晴别有会心的感受。

久遭雨潦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得以沾沐余辉而平添生意,诗人触景兴感,忽生“天意怜幽草”的奇想。

晚晴李商隐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

晚晴李商隐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

• 1.读准字音 • 马嵬(wéi) 宵柝(tuò ) 锦瑟(sè) 惘(wǎnɡ)然 • • • • • • • • 2.解释词语 锦瑟:绘有花纹的瑟,文中是对瑟的美称。 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沧海:大海。大海水深呈青苍色,故称。 可:难道,哪能。 追忆:回忆。 徒闻:空闻,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徒,空。 宵柝: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
• ①咏令狐家青衣说;②咏瑟声适怨清和说;③ 悼念亡妻说:④自伤身世说;⑤自题诗集序说 等。这些说法中以“悼亡说”和“自伤说”最 有名,“悼亡说”前文中已涉及,故在此主要 谈一下“自伤说”。首先,我们不妨从总体上 来把握一下全诗的大意。首联“思华年”是一 篇总纲,“无端”这个虚词揭示了迷茫情感的 意绪总源,两句大意是:锦瑟啊,你为什么凭 空地有五十条弦呢?面对着弦弦柱柱弹奏的乐 声,我不禁追忆起自己的青春年华来。颔联用 了两个典故:一个是庄子梦中幻化成蝴蝶而人 蝶两茫;一个是望帝死后魂魄化为杜鹃啼血悲 鸣。春心,应该指政治上、身世上伤痛的感情 。
• 李商隐是晚唐诗坛的一颗明星。他的多愁 善感和复杂意念,在诗里往往是避实就虚 ,透过一种象征手法表现出来。这种象征 手法建筑在丰富而美妙的想像的基础上, 因而他笔下的意象,有时如七宝流苏那样 缤纷异彩;有时像流云走月那样的活泼空 明,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他的近体诗,尤 其是七律更有独特的风格,清词丽句,镶 嵌典故,包藏细密,意境朦胧,对诗的艺 术形式的发展有重大贡献。著有《玉谿生 诗》。
• 2.疑难探究 • (1) 如何理解《锦瑟》这首诗朦胧的主旨和丰富 的意蕴? • 对这首代表着李商隐最高成就的《锦瑟》诗历 来是众说纷纭,对其主旨说法不一。 • 本篇素称难解,歧说纷纭。苏东坡云:“此出 《古今乐志》云锦瑟之为器也,其弦五十,其 柱如之,其声也,‘适’‘怨’‘清’‘和’ 。案李诗‘庄生晓梦迷蝴蝶’适也,‘望帝春 心托杜鹃’怨也,‘沧海月明珠有泪’清也, ‘蓝田日暖玉生烟’和也。一篇之中,曲尽其 意,史称其瑰迈奇古,信然。”

李商隐《晚晴》赏析

李商隐《晚晴》赏析

李商隐《晚晴》赏析《晚晴》李商隐“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乾后,归飞体更轻。

”诗名《晚晴》,就是傍晚雨后,天空又放晴。

据说李商隐这首诗写于桂林。

我们看些资料:“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二月,给事中“郑亚”调职“桂林刺史”,“桂管防御观察使”。

郑亚属于李党,赏识李商隐的才华,因而辟请李商隐入幕担任“观察支使”兼“掌书记”,以后又特意为李商隐奏加了“检校水部员外郎”的虚衔(从六品,李商隐原在朝廷任“秘书省正字”则是九品)。

李商隐非常感激郑亚的知遇之恩,他欣然应允,并与郑亚同赴桂林。

从大中元年二月至大中二年二月郑亚被贬为循州刺史而离开桂林,李商隐与郑亚相处一年。

”从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商隐此时是从六品了,算是升官了。

而且从京城中的“牛李党争”中脱出来,到桂林休养生息,此时他的心情应该是很不错的。

从诗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春夏之交。

我们来看原诗:“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字词典故“深居”:幽居,不跟外界接触。

(《淮南子人间训》:“圣人深居以避辱。

”)“夹城”:两边筑有高墙的通道。

(《旧唐书玄宗纪上》:“遣范安及於长安广万花楼,筑夹城至芙蓉园。

”)“清”:即“清和”,清明和暖。

(南北朝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赏析李商隐说,我现在在桂林城一个幽深的地方居住,从这里可以俯瞰到外面的夹城。

春天刚刚过去,初夏还显得清明暖和。

事实,李商隐这首诗这么写,应该是在清明节期间了。

事实“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的天气物候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

《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作为节日的“清明”是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清明时节,李商隐心情不错,所以注重的是这个季节雨后的清明和暖的风。

《晚晴》原文、翻译及赏析(优秀范文五篇)

《晚晴》原文、翻译及赏析(优秀范文五篇)

《晚晴》原文、翻译及赏析(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晚晴》原文、翻译及赏析《晚晴》原文、翻译及赏析(7篇)《晚晴》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中秋佳月最端圆。

老痴顽。

见多番。

杯酒相延,今夕不应悭。

残雨如何妨乐事,声淅淅,点斑斑。

天应有意故遮阑。

拍人间。

等闲看。

好处时光,须用著些难。

直待黄昏风卷霁,金滟滟,玉团团。

译文中秋佳节之时是月亮最圆的时候,愚蠢迟钝的老头,碍识比较多,饮酒相碍,现在是不应吝啬。

将止的雨怎么妨碍高兴的事情?淅淅的雨,小而多的雨点。

天应该有意遮拦着,拍打着人间,随便看看,美好的时光,一定要明显的不容易。

直到黄昏大风起了,雨停止了,水波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圆月像玉器一样皎洁。

注释碍多:识:知道。

碍过的多,知道的广。

形容阅历深,经验多。

残雨:将要终止的雨。

等闲:轻易;随便。

须用:一定要。

滟滟:水光貌,形容水波闪动的样子。

团团:圆月。

赏析:《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描写的是中秋时,早上下雨晚上晴朗的情景,给人一种雨后天晴的中秋之夜。

上片“中秋佳月最端圆”写起,早上下起了雨,雨也将止了,一点都不妨碍高兴的事,表现出了一种风雨无阻的心态。

下片写了傍晚时分雨停止了,天晴朗了,中秋的月亮是多么的皎洁无暇,与首句相对应。

《晚晴》原文、翻译及赏析2清平乐·雨晴烟晚雨晴烟晚。

绿水新池满。

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

黄昏独倚朱阑。

西南新月眉弯。

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

鉴赏这首词中写“双燕”、“垂柳”、“落花”,这些都是暮春时节的特有风物。

还写有“雨晴烟晚”。

“新月眉弯”,这些都是傍晚的景象。

旧以农历三月为暮春,并称每月初三的新月为“蛾眉月”,据此则词中所写的应是三月初三左右的暮春晚景。

但这首词绝对不是单纯写景制作,它通过暮春晚景的描写,以表现闺中人的淡恨轻愁。

“雨晴烟晚。

绿水新池满。

”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雨后初晴,傍晚淡烟弥漫,碧绿的春水涨满新池。

春天傍晚,雨后转晴,天空中夕阳返照,烟霭升腾,园林中绿水涨池,波光潋滟。

李商隐唯美诗《晚晴》如何赏析?

李商隐唯美诗《晚晴》如何赏析?

李商隐唯美诗《晚晴》如何赏析?李商隐的《晚晴》,是一首精美的小诗,诗中写出了雨后晚晴那种明净清新的独特美感,其中,“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是千古佳句。

全诗如下:晚晴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这首诗写于李商隐在桂林当幕僚的时期,李商隐本来深陷牛李党争,一直受到忌恨与排挤,但他跟随郑亚到桂林后,郑亚对他比较信任,让他在冷漠的官场中感受到了人情的温暖。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夹城是指城门外的曲城。

诗人深居桂林城中,俯看城门外的曲城,虽然春天已经过去,但初夏让人感觉犹为清朗。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幽草受到雨水的润泽,在夕阳下散发着光泽,让人感到上天对幽草的怜爱。

人间的晚晴,虽然美好而短暂,但更让人分外珍重。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登上更高的楼阁,凭栏远眺,天高地迥,微弱而柔和的斜晖,穿过小窗,分外明朗。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越鸟的窝巢已被夕阳晒干,它们体态轻盈,归飞回巢。

李商隐的这首诗,抓住初夏雨后晚晴那种明净清新的感觉,传达出对人生万物特有的温情。

首联起义不凡,一般诗词,深居往往传达出孤寂的心情,春去则传达年华逝去的忧伤,但诗人深居而登览全城,春虽去,但初夏却给人一种清朗的感觉,奠定了全诗温暖柔情的情感基调。

幽草孤寂,晚晴短暂,但诗人却没有这种感觉。

他看到的是晚晴的阳光照在幽草雨露上的光泽;他看到的是,从小窗里射见的阳光,清明温暖;他看到的是,晚晴的阳光晒干越鸟的巢穴,晒干越鸟翅膀上的雨水,鸟儿轻盈地飞回巢里。

这美好的时刻让人对世间万物充满了怜爱,让人感到分外珍重。

这首《晚晴》,无意言志,无意抒情,却通过对雨后晚晴这一美妙时刻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生万物的脉脉温情,实在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好诗。

赞美夏天的古诗赏析(1篇)

赞美夏天的古诗赏析(1篇)

赞美夏天的古诗赏析(1篇)赞美夏天的古诗赏析 1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

舟船如野渡,篱落似江村。

静拂琴床席,香开酒库门。

慵闲无一事,时弄小娇孙。

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赞美夏天的古诗。

赞美夏天的古诗赏析:晚晴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晚晴》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赏析细腻地描画晚晴景物,或许不算太难。

但如果要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诗人独特的感受与心境,特别是要不露痕迹地寓托某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使读者在思想上受到启示,这就需要诗人在思想境界和艺术工力上都“更上一层楼”。

首联说自己居处幽僻,俯临夹城(城门外的曲城),时令正值清和的初夏。

乍读似不涉题,上下两句也不相属,其实“俯夹城”的“深居”即是览眺晚晴的立足点,而清和的初夏又进而点明了晚晴的特定时令,不妨说是从时、地两方面把诗题只体化了——初夏凭高览眺所见的晚晴。

初夏多雨,岭南尤然(此时诗人在桂林郑亚幕供职)。

久雨转晴,傍晚云开日霁,万物顿觉增彩生辉,人的精神也为之一爽。

这种景象与感受,本为一般人所习见、所共有。

诗人的独特处,在于既不泛泛写晚晴景象,也不作琐细刻画,而是独取生长在幽暗处不被人注意的小草,虚处用笔,暗寓晚晴,并进而写出他对晚晴别有会心的感受。

久遭雨潦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得以沾沐余辉而平添生意,诗人触景兴感,忽生“天意怜幽草”的奇想。

这就使作为自然物的“幽草”无形中人格化了,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诗人自己就有着类似的命运,故而很自然地从幽草身上发现自己。

这里托寓着诗人的身世之感。

他在为目前的幸遇欣慰的同时不期然地流露出对往昔厄运的伤感,或者说正由于有已往的厄运而倍感目前幸遇的可慰。

这就自然引出“人间重晚晴”,而且赋予“晚晴”以特殊的人生含义。

晚晴美丽,然而短暂,人们常在赞赏流连的同时对它的匆匆即逝感到惋惜与怅惘。

然而诗人并不顾它的短暂,而只强调“重晚晴”。

从这里,可以体味到一种分外珍重美好而短暂的事物的感情,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李商隐的《晚晴》(描写夏天的古诗)

李商隐的《晚晴》(描写夏天的古诗)

李商隐的《晚晴》(描写夏天的古诗)第一篇:李商隐的《晚晴》(描写夏天的古诗)晚晴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注释夹城:城门外的曲城幽草:幽暗地方的小草高阁:指诗人居处的楼阁迥:高远微注:因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和柔和,故说“微注”。

越鸟:南方的鸟译文一个人深居简出过着清幽的日子,俯瞰夹城,春天已去,夏季清朗。

小草饱受雨水的浸淹,终于得到上天的怜爱,雨过天晴了。

登上高阁,凭栏远眺,天高地迥,夕阳冉冉的余晖透过窗棂。

越鸟的窝巢已被晒干,它们的体态也恢复轻盈了。

赏析细腻地描画晚晴景物,或许不算太难。

但如果要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诗人独特的感受与心境,特别是要不露痕迹地寓托某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使读者在思想上受到启示,这就需要诗人在思想境界和艺术工力上都“更上一层楼”。

首联说自己居处幽僻,俯临夹城(城门外的曲城),时令正值清和的初夏。

乍读似不涉题,上下两句也不相属,其实“俯夹城”的“深居”即是览眺晚晴的立足点,而清和的初夏又进而点明了晚晴的特定时令,不妨说是从时、地两方面把诗题只体化了——初夏凭高览眺所见的晚晴。

初夏多雨,岭南尤然(此时诗人在桂林郑亚幕供职)。

久雨转晴,傍晚云开日霁,万物顿觉增彩生辉,人的精神也为之一爽。

这种景象与感受,本为一般人所习见、所共有。

诗人的独特处,在于既不泛泛写晚晴景象,也不作琐细刻画,而是独取生长在幽暗处不被人注意的小草,虚处用笔,暗寓晚晴,并进而写出他对晚晴别有会心的感受。

久遭雨潦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得以沾沐余辉而平添生意,诗人触景兴感,忽生“天意怜幽草”的奇想。

这就使作为自然物的“幽草”无形中人格化了,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诗人自己就有着类似的命运,故而很自然地从幽草身上发现自己。

这里托寓着诗人的身世之感。

他在为目前的幸遇欣慰的同时不期然地流露出对往昔厄运的伤感,或者说正由于有已往的厄运而倍感目前幸遇的可慰。

这就自然引出“人间重晚晴”,而且赋予“晚晴”以特殊的人生含义。

晚晴原文-翻译及赏析

晚晴原文-翻译及赏析

晚晴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李商隐自开成三年(838)入赘泾原节度使王茂元(被视为李党)以后,便陷入党争的狭谷,一直遭到牛党的忌恨与排挤。

宣宗继立,牛党把持朝政,形势对他更加不利。

他只得离开长安,跟随郑亚到桂林当幕僚。

郑亚对他比较信任,在幕中多少能感受到一些人情的温暖;同时离开长安这个党争的漩涡,得以暂免时时遭受牛党的白眼,精神上也是一种解放。

这首即是在此背景下写成。

文学首联说自己居处幽僻,俯临夹城,时令正值清和的初夏。

乍读似不涉题,上下两句也不相属,其实俯夹城的深居即是览眺晚晴的立足点,而清和的初夏又进而点明了晚晴的特定时令,不妨说是从时、地两方面把诗题一体化了初夏凭高览眺所见的晚晴。

初夏多,岭南尤然。

久雨转晴,傍晚云开日霁,万物顿觉增彩生辉,人的精神也为之一爽。

这种景象与感受,本为一般人所习见、所共有。

的独特处,在于既不泛泛写晚晴景象,也不作琐细刻画,而是独取生长在幽暗处不被人注意的小草,虚处用笔,暗寓晚晴,并进而写出他对晚晴别有会心的感受。

久遭雨潦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得以沾沐余辉而平添生意,诗人触景兴感,忽生天意怜幽草的奇想。

这就使作为自然物的幽草无形中人格化了,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诗人自己就有着类似的命运,故而很自然地从幽草身上发现自己。

这里托寓着诗人的身世之感。

他在为目前的幸遇欣慰的同时不期然地流露出对往昔厄运的,或者说正由于有已往的厄运而倍感目前幸遇的可慰。

这就自然引出人间重晚晴,而且赋予晚晴以特殊的人生含义。

晚晴美丽,然而短暂,人们常在赞赏流连的同时对它的即逝感到惋惜与怅惘。

然而诗人并不顾它的短暂,而只强调重晚晴。

从这里,可以体味到一种分外珍重美好而短暂的事物的感情,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颔联写得浑融概括,深有托寓,颈联则转而对晚晴作工致的描画。

这样虚实疏密相间,诗便显得弛张有致,不平板,不单调。

雨后晚晴,云收雾散,凭高览眺,视线更为遥远,所以说并添高阁迥(这高阁即诗人居处的楼阁)。

《晚晴》原文及赏析

《晚晴》原文及赏析

《晚晴》原文及赏析晚晴朝代:唐代作者:杜甫原文:高唐暮冬雪壮哉,旧瘴无复似尘埃。

崖沉谷没白皑皑,江石缺裂青枫摧。

南天三旬苦雾开,赤日照耀从西来,六龙寒急光裴回。

照我衰颜忽落地,口虽吟咏心中哀。

未怪及时少年子,扬眉结义黄金台。

洎乎吾生何飘零,支离委绝同死灰。

译文一个人深居简出过着清幽的日子,俯瞰夹城,春天已去,夏季清朗。

小草饱受雨水的浸淹,终于得到上天的怜爱,雨过天晴了。

登上高阁,凭栏远眺,天高地迥,夕阳冉冉的余晖透过窗棂。

越鸟的窝巢已被晒干,它们的体态也恢复轻盈了。

注释夹城:城门外的曲城幽草:幽暗地方的小草高阁:指诗人居处的楼阁迥:高远微注:因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和柔和,故说“微注”。

越鸟:南方的鸟赏析细腻地描画晚晴景物,或许不算太难。

但如果要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诗人独特的感受与心境,特别是要不露痕迹地寓托某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使读者在思想上受到启示,这就需要诗人在思想境界和艺术工力上都“更上一层楼”。

首联说自己居处幽僻,俯临夹城(城门外的曲城),时令正值清和的初夏。

乍读似不涉题,上下两句也不相属,其实“俯夹城”的“深居”即是览眺晚晴的立足点,而清和的初夏又进而点明了晚晴的特定时令,不妨说是从时、地两方面把诗题一体化了——初夏凭高览眺所见的晚晴。

初夏多雨,岭南尤然(此时诗人在桂林郑亚幕供职)。

久雨转晴,傍晚云开日霁,万物顿觉增彩生辉,人的精神也为之一爽。

这种景象与感受,本为一般人所习见、所共有。

诗人的独特处,在于既不泛泛写晚晴景象,也不作琐细刻画,而是独取生长在幽暗处不被人注意的小草,虚处用笔,暗寓晚晴,并进而写出他对晚晴别有会心的感受。

久遭雨潦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得以沾沐余辉而平添生意,诗人触景兴感,忽生“天意怜幽草”的奇想。

这就使作为自然物的“幽草”无形中人格化了,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诗人自己就有着类似的命运,故而很自然地从幽草身上发现自己。

这里托寓着诗人的身世之感。

他在为目前的幸遇欣慰的.同时不期然地流露出对往昔厄运的伤感,或者说正由于有已往的厄运而倍感目前幸遇的可慰。

【精品】诗词赏析:李商隐《晚晴》.pdf

【精品】诗词赏析:李商隐《晚晴》.pdf

诗词赏析:李商隐《晚晴》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李商隐《晚晴》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晚晴唐代:李商隐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译文一个人深居简出过着清幽的日子,俯瞰夹城,春天已去,夏季清朗。

小草饱受雨水的浸淹,终于得到上天的怜爱,雨过天晴了。

登上高阁,凭栏远眺,天高地迥,夕阳冉冉的余晖透过窗棂。

越鸟的窝巢已被晒干,它们的体态也恢复轻盈了。

注释夹城:城门外的曲城。

幽草:幽暗地方的小草。

并:更。

高阁:指诗人居处的楼阁。

迥:高远。

微注:因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和柔和,故说“微注”。

越鸟:南方的鸟。

赏析首联说自己居处幽僻,俯临夹城,时令正值清和的初夏。

乍读似不涉题,上下两句也不相属,其实“俯夹城”的“深居”即是览眺晚晴的立足点,而清和的初夏又进而点明了晚晴的特定时令,不妨说是从时、地两方面把诗题一体化了——初夏凭高览眺所见的晚晴。

初夏多雨,岭南尤然。

久雨转晴,傍晚云开日霁,万物顿觉增彩生辉,人的精神也为之一爽。

这种景象与感受,本为一般人所习见、所共有。

诗人的独特处,在于既不泛泛写晚晴景象,也不作琐细刻画,而是独取生长在幽暗处不被人注意的小草,虚处用笔,暗寓晚晴,并进而写出他对晚晴别有会心的感受。

晚晴原文翻译及赏析

晚晴原文翻译及赏析

晚晴原文翻译及赏析晚晴原文翻译及赏析晚晴原文翻译及赏析1清平乐·雨晴烟晚雨晴烟晚。

绿水新池满。

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

黄昏独倚朱阑。

西南新月眉弯。

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

翻译雨后初晴,傍晚淡烟弥漫,碧绿的春水涨满新池。

双燕飞回柳树低垂的庭院,小小的阁楼里画帘高高卷起。

黄昏时独自倚着朱栏,西南天空挂着一弯如眉的新月。

台阶上的落花随风飞舞,罗衣显得格外寒冷。

注释砌:台阶。

特地:特别。

朱阑:一作“朱栏”,红色的栏杆。

鉴赏这是一首抒写闺情的词作,写的是一个少妇在暮春时节的一个黄昏,思念亲人并等待他归来的情景。

词的上片写明节候、环境以及这位少妇所见的景物特色。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一个“晚”字点名时间;“绿水”二字交待气候-----此时正值春天。

这两句乃是写寻常春景:雨后放晴,夕阳残照,烟霭空濛一片,暮色中但见新池绿水盈盈,这景色春意盎然。

这是女主人公乍一放眼就看到的自然美,与一般人的赏春并没有什么不同,还未充分显现出她观景的独特感受。

“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作者在写景中表现主人公观景有一个心理过程。

她乍一看春色挺美,但继而看到暮色中归来的双燕在种着垂柳的庭院中翻飞盘旋,她的心弦就被触动了,与前面两句不自觉地感到春景之美就有些不同。

燕子尚能在傍晚双双归巢,那么人呢,作者没有明说,只是写这位少妇把阁中画帘高高卷起。

她的卷帘,既是为了更清楚地看双飞燕,也是为了使燕子进入画梁栖宿。

这一无言的卷帘动作,蕴含着她的独特而微妙的心情,既有对成双晚归的燕子的羡慕,也有只见归燕而不见归人的怨怅。

双燕在这里有鲜明的映衬作用,微露了她的复杂心境。

在词中,用双飞燕、双鹧鸪、双飞蝶、双鸳鸯等形象来衬托女子的孤独感,是常见的,这里也是如此。

至此读者看到春色虽美,但在女主人公眼中却有一个转折,从一般的观赏到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赏景中那种希望成双团聚的潜意识觉醒了。

词的下片以女主人为中心,描绘她孤独凄冷的处境。

晚晴原文,翻译,赏析

晚晴原文,翻译,赏析

晚晴原文,翻译,赏析晚晴原文,翻译,赏析1清平乐·雨晴烟晚雨晴烟晚。

绿水新池满。

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

黄昏独倚朱阑。

西南新月眉弯。

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

翻译雨后初晴,傍晚淡烟弥漫,碧绿的春水涨满新池。

双燕飞回柳树低垂的庭院,小小的阁楼里画帘高高卷起。

黄昏时独自倚着朱栏,西南天空挂着一弯如眉的新月。

台阶上的落花随风飞舞,罗衣显得格外寒冷。

注释砌:台阶。

特地:特别。

朱阑:一作“朱栏”,红色的栏杆。

鉴赏这是一首抒写闺情的词作,写的是一个少妇在暮春时节的一个黄昏,思念亲人并等待他归来的情景。

词的上片写明节候、环境以及这位少妇所见的景物特色。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一个“晚”字点名时间;“绿水”二字交待气候-----此时正值春天。

这两句乃是写寻常春景:雨后放晴,夕阳残照,烟霭空濛一片,暮色中但见新池绿水盈盈,这景色春意盎然。

这是女主人公乍一放眼就看到的自然美,与一般人的赏春并没有什么不同,还未充分显现出她观景的独特感受。

“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作者在写景中表现主人公观景有一个心理过程。

她乍一看春色挺美,但继而看到暮色中归来的双燕在种着垂柳的庭院中翻飞盘旋,她的心弦就被触动了,与前面两句不自觉地感到春景之美就有些不同。

燕子尚能在傍晚双双归巢,那么人呢,作者没有明说,只是写这位少妇把阁中画帘高高卷起。

她的卷帘,既是为了更清楚地看双飞燕,也是为了使燕子进入画梁栖宿。

这一无言的卷帘动作,蕴含着她的独特而微妙的心情,既有对成双晚归的燕子的羡慕,也有只见归燕而不见归人的怨怅。

双燕在这里有鲜明的映衬作用,微露了她的复杂心境。

在词中,用双飞燕、双鹧鸪、双飞蝶、双鸳鸯等形象来衬托女子的孤独感,是常见的,这里也是如此。

至此读者看到春色虽美,但在女主人公眼中却有一个转折,从一般的观赏到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赏景中那种希望成双团聚的潜意识觉醒了。

词的下片以女主人为中心,描绘她孤独凄冷的处境。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

《晚晴·深居俯夹城》原文及翻译

《晚晴·深居俯夹城》原文及翻译

《晚晴·深居俯夹城》原文及翻译《晚晴·深居俯夹城》原文及翻译《晚晴·深居俯夹城》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前言】《晚晴》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描绘雨后晚晴明净清新的境界和生意盎然的景象,表达出诗人欣慰喜悦的感受和明朗乐观的襟怀,典型反映了作者桂幕初期的情绪心态。

【注释】⑴夹城:城门外的曲城。

⑵幽草:幽暗地方的小草。

⑶并:更。

高阁:指诗人居处的楼阁。

迥:高远。

⑷微注:因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和柔和,故说“微注”。

⑸越鸟:南方的鸟。

【翻译】一个人深居简出过着清幽的日子,俯瞰夹城,春天已去,夏季清朗,小草饱受雨水的浸淹,终于得到上天的怜爱,雨过天晴了。

登上高阁,凭栏远眺,天高地迥,夕阳冉冉的余晖透过窗棂,越鸟的窝巢已被晒干,它们的体态也恢复轻盈了。

【鉴赏】细腻地描画晚晴景物,或许不算太难,但如果要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诗人独特的感受与心境,特别是要不露痕迹地寓托某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使读者在思想上受到启示,这就需要诗人在思想境界和艺术工力上都“更上一层楼”。

首联说自己居处幽僻,俯临夹城(城门外的曲城),时令正值清和的初夏。

乍读似不涉题,上下两句也不相属,其实“俯夹城”的“深居”即是览眺晚晴的立足点,而清和的初夏又进而点明了晚晴的特定时令,不妨说是从时、地两方面把诗题一体化了——初夏凭高览眺所见的晚晴。

初夏多雨,岭南尤然(此时诗人在桂林郑亚幕供职)。

久雨转晴,傍晚云开日霁,万物顿觉增彩生辉,人的精神也为之一爽。

这种景象与感受,本为一般人所习见、所共有。

诗人的独特处,在于既不泛泛写晚晴景象,也不作琐细刻画,而是独取生长在幽暗处不被人注意的小草,虚处用笔,暗寓晚晴,并进而写出他对晚晴别有会心的感受。

久遭雨潦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得以沾沐余辉而平添生意,诗人触景兴感,忽生“天意怜幽草”的奇想。

这就使作为自然物的“幽草”无形中人格化了,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原文、赏析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原文、赏析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出自唐代李商隐的《晚晴》
原文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创作背景:李商隐自开成三年(838)入赘泾原节度使王茂元(被视为李党)以后,便陷入党争的狭谷,一直遭到牛党的忌恨与排挤。

他只得离开长安,跟随郑亚到桂林当幕僚。

离开长安这个党争的漩涡,得以暂免时时遭受牛党的白眼,精神上也是一种解放。

这首诗即是在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商隐《晚晴》赏析
晚晴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注讲】
①这首诗描写了晚晴的自然景致,由此生发出身世之感怀,颇具哲理趣味。

②夹城:中间留有通道的双层城墙。

“俯夹城”是说所居之处地势很高。

春去夏犹清:点明时间正在初夏。

③幽草:生于幽僻之处的草。

怜:怜惜。

天意怜幽草:生于幽僻之处的草若久经阴雨便会死去,而久雨之后的“晚晴”会使幽草恢复
生机,故称“天意怜幽草”。

④并添高阁迥:天色放晴之后视野开阔,可以看到更远的地方,仿佛自己所居的高阁距离下面的风光更远了一般。

微注小窗明:晚晴之时黄昏的阳光打进高阁的小窗,增添了几许光亮。

⑤越鸟:南方的鸟,语出《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胡马依
北风,越鸟朝南枝”。

“巢干”表现天晴,“归飞”表现天晚,呼应诗
题“晚晴”。

【名句】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这一联后来多被用来形容人应当珍重晚年生活。

“晴”又谐音“情”,所以这一联还被用来形容黄昏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