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微生物诱变育种诱变剂(ppt)

合集下载

第五章 工业微生物育种诱变剂讲解

第五章 工业微生物育种诱变剂讲解
辐射引起生物学效应的强弱既决定于微生物内 在遗传因素,也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 1. 微生物的遗传背景 2. 微生物的生理状态 3. 可见光 4. 水分 5. 温度 6. 空气或氧气
三、非电离辐射——紫外线
紫外线是电磁波谱中波长从0.01~0.40微米辐射 的总称,不能引起人们的视觉。电磁谱中波长0.01~ 0.04微米辐射,既可见光紫端到X射线间的辐射。
绝对剂量单位:erg/mm2 相对剂量单位:用照射时间或杀菌率表示。一般认为杀 菌率在90%~99.9%时,诱变效果较好。
移动式紫外灯
15W紫外灯
不同微生物所需杀菌时间
15W功率的紫外灯管和固定距离为30cm的条件下 照射微生物,要使杀菌率达到90%~99.9%的效果:
芽孢菌约需10 min; 照射短小芽孢杆菌的营养体来获得缺陷型需要1~3 min; 一般微生物营养体照射3~5min; 无芽孢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只需0.5~2 min。
在实际诱变工作中要采取某些措施避免暗修复,如 加入某些物质,提高突变频率。
(二)紫外线诱变
1. 紫外线的有效光谱
最有效波长为253.7 nm(2537Å),即260 nm的紫外 线。
30W紫外灯光谱分布范围广,诱变效率差,15W紫外 灯80%波长几种在2537Å,诱变效果比30W的好。
2. 紫外线的辐射剂量
第五章 工业微生物育种诱变剂
诱变剂:凡能诱发生物基因突变,并且突变频率远 远超过自发突变率的物理因子或化学物质。
(1)物理诱变剂,例如,电离辐射、紫外线、电 磁波等
(2)化学诱变剂,如药品、农药、食品添加剂、 调味品、化妆品、洗涤剂、塑料、着色剂、 化肥、化纤等。
(3)生物诱变剂,如真菌的代谢产物、病毒、寄 生虫等。

工业微生物育种诱变剂

工业微生物育种诱变剂
第五章 工业微生物育种诱变剂
5.1 物理诱变剂 5. 2 化学诱变剂 5. 3 生物诱变剂
工业微生物育种诱变剂
诱变: 通过人为的方法,利用物理、化学因素处理微生 物以引起突变,这一过程称为诱发突变。
诱发突变(induced mutation)的发现
➢ 1927年,Muller 用X射线诱发果蝇遗传性状变异。
1.4 非电离辐射——紫外线
工业微生物育种诱变剂
136-390nm

1.4 非电离辐射——紫外线
紫外线可由紫外灯管产生。要求的设备 简单、操作方便、价格低廉。
紫外线诱变效果显著。诱变频率高,而 且不易发生回复突变。
因此紫外线是一种使用最早也是沿用最 久的应用效果最明显的物理诱变剂。
DNA分子能吸收紫外线光谱。其中嘧啶碱基比嘌呤碱基敏感上 百倍。 紫外线使DNA分子发生如下几种变化:①DNA与蛋白质交联; ②胞嘧啶和尿嘧啶之间的水合作用;③DNA链的断裂;④形成 嘧啶二聚体。这是紫外线引起的主要变化。
(2) 紫外线的辐射剂量 绝对剂量:单位用erg / mm2 (1 erg = 10 –7 J ),需要用一种剂量仪来 测定,由于操作比较困难,实际工作中应用较少。 相对剂量:单位用照射时间或杀菌率表示 剂量决定于紫外灯的功率、灯管与被照射微生物的距离及照射时 间。在灯的功率和灯管的距离固定的情况下,剂量大小则由照射 时间决定。 用紫外线的杀菌率表示时,一般认为90~99.9%效果较好。
0.006~1.4nm
非电离辐射 不产生离子
工业微生物育种诱变剂
紫外线
136~390nm
波长短于紫色 光的肉眼不可 见“光线”
1.2 物理诱变剂的生物学效应
1.辐射作用的时相阶段:物理诱变剂对微生物的诱变作用主要是 由高能辐射导致生物系统损伤,继而发生遗传变异的一系列复杂 的连锁反应过程,通常可分为物理、物理-化学、化学和生物学 四个阶段。

第六章-工业微生物育种PPT课件

第六章-工业微生物育种PPT课件
成能力的突变,因而只能在加有该酶合成产物的培养基
中才能生长的突变菌株(主要指合成维生素、氨基酸及
嘌原呤养、型嘧(啶pr的oto能tr力op)h)。营养缺陷型经回复突变或重组, 回[A到+B原-]来:野能生在型[+的]、营[B养]生要长求 [[AA+-BB++]]:, 可能在在[[-+]生]、长[A]生长 [A-B-]:能在[+]生长
(2)筛选步骤(5步)
诱变处理 中间培养 淘汰野生型 检出缺陷型 鉴定缺陷型
①中间培养 CM或SM培养基,培养过夜。克服表型延迟。
②淘汰野生型 即浓缩缺陷型,以提高检出率
方法
抗生素法(G+细菌:青霉素;酵母菌 和霉菌:制霉菌素)
菌丝过滤法(丝状真菌、放线菌)
饥饿培养(无N)MM 6~12 h 2N培养(2N)MM 1~2 h 加抗生素(或菌丝过滤),培养过夜
➢ 单链断裂:DNA双螺旋结构中一条链断 裂
➢ 双链断裂:DNA双螺旋结构中两条互补 链于同一对应处或相邻处同时断裂
单链断裂 双链断裂
1、DNA链断裂的分子机制
(1)脱氧戊糖和磷酸二酯键的破坏 (直接) (2)碱基损伤
2、不同条件下辐射所致的 DNA链断裂
• 1)充氧溶液中 DNA双链上引起SSB的概率均等,产生与
(五) 诱变处理方法
单因素处理或多因素的复合处理: ①同一诱变剂的重复使用; ②两种或多种诱变剂的先后使用; ③两种或多种诱变剂的同时使用; ④紫外线光复活交替处理 ⑤诱变剂处理时间与诱变效应的关系
(六)影响突变率的因素 1、菌种遗传特性不同 2、菌体细胞壁结构不同 3、环境条件的影响 1)诱变前预培养 2)温度、pH、氧气等外界条件对诱变

第五章工业微生物育种诱变剂

第五章工业微生物育种诱变剂
突变的主要位点:鸟嘌呤的N7,鸟嘌呤的O6、 胸腺嘧啶O4
突变的次要位点:鸟嘌呤的N3,腺嘌呤的N2、 腺嘌呤的N7、胞嘧啶N3
(二)烷化剂的性质
① 溶液烷化剂的性质比较活泼,不太稳定,在水溶 液中容易发生分解。
② 大部分半衰期很短,其长短与温度、溶液pH关系 很大。因此,化学诱变剂要现用现配还要避光。 配制烷化剂时,要采用合适的出缓冲液。
(6)稀释涂皿,后培养结束后,从中取一定量培养物,作不同稀释度,涂皿,并
且以未经紫外线照射过的菌悬液作对照,培养后,挑取菌落,以待筛选。
四、电离辐射
伦 琴 和
射 线
X
四川成都放60CO运输
河南杞县“杞人忧钴”
2. 电离辐射剂量
快中子:拉德(rad);伦琴(R)
致死率达到50%~85%比较合适,诱变剂量大约在15~
1. UPF值是紫外线对未防护的皮肤的平均辐射量的比 值,UPF值越大,表明防紫外线性能越好。
2. 只有当UPF>30时,并且UVA的透过率小于5%时,才 能称为防紫外线产品,防护等级标识为UPF30+;
3. 而当UPF>50时,则表明该产品的紫外线防护性能极 佳,防护等级标识为UPF50+。
UPF范围 15-24 25-39
处理完毕后继续冰浴可降低或抑制修复酶的活性。
宇宙射线
五、近年来发展的新型诱变剂
1. 微波 微波对微生物的诱变效应有2个方面的因素,即
热效应和非热效应。 ① 热效应是指物料吸收微波能量,使温度升高从而 达到灭菌的效果; ② 非热效应则是在电磁波的作用下,生物体内不产 生明显的升温,却可以产生强烈的生物效应。
2-氨基嘌呤(AP)可以和胸腺嘧啶互配,但出 现亚氨基状态时,和胞嘧啶配对。

第五章 工业微生物育种诱变剂PPT课件

第五章 工业微生物育种诱变剂PPT课件
12
1313
A 2 A P 2 A P * G T TCC
14
14
(二)碱基类似物的诱变处理方法(以5-BU为例)
5-BU是白色结晶粉末,能溶于水或乙醇。诱变处理方法如下:
1.单独处理 新鲜斜面的细菌——转接到前培养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 到对数期——离心除去培养液——加入生理盐水或缓冲液— —饥饿培养8—10小时——加入5-BU到培养液中,使最后的 处理浓度为25—40μg/ml,混合均匀——取0.1—0.2ml菌悬液 加入到琼脂平板上涂布培养——在适宜温度下,使之在生长 过程中诱变处理——培养后挑取单菌落,进行筛选。
注:在亚硝酸处理菌体或孢子时要严格控制好温度, 否则会影响诱变效果。
22
23
23
羟胺的诱变机制
改变了结构的 胞嘧啶
24
根据诱变机制,羟胺不能使突变回复,即不能使 A:T G:C转换,进行逆向突变。
由于羟胺是诱发G:C
A:T的专一性诱变剂,因
此,可以用来鉴别突变体是A:T G:C还是G:C
A:T转换。
15
真菌、放线菌孢子,则要提高5-BU的浓度(0.1—1mg/ml), 加到孢子悬液后,进行振荡培养数小时(一般6—12h)——分离 于平皿——适温培养——挑取单菌落,进行筛选。
2.与辐射线复合处理
据报道,如果菌体先用5-BU等碱基类似物进行处理, 使它们首先渗入到DNA分子中,然后用辐射线照射,诱变 效果会比单独使用辐射线更好。因此,碱基类似物也是一 种辐射诱变的增敏剂。
烷根 基据 的烷 数化 目剂
中 活 性
单功能烷化剂 亚硝基类、磺酸酯类、硫酸酯类、 重氮烷类、乙烯亚胺类化合物
双功能烷化剂 硫芥子、氮芥子类等

第五章工业微生物育种诱变剂共62页文档

第五章工业微生物育种诱变剂共62页文档
2-氨基嘌呤(2-AP) /A 诱发的突变:AT 的?
➢ 在DNA复制过程中取代正常碱基,整合进 DNA分子 ➢ 它们产生异构体的频率高,出现碱基错配的 概率也高
5
(一)碱基类似物的诱变机制
——现以5-BU为例来分析碱基类似物的诱变机制。当胸 腺嘧啶分子结构中5位碳原子上的甲基被溴(Br)原子取 代,就构成了5-BU的结构式。
C
U
A
次黄嘌呤H
16
亚 硝 酸 的 脱 氨 基 作 用 及 其 诱 发 的 突 变
17
亚硝酸诱发的突变
H N O 2 A H GG A A T C CC U T
H N O 2
A:T G┆C
18
亚硝酸的处理方法
1. 试剂的配制
(1)1mol/LpH4.5醋酸缓冲液 (2)0.1mol/L亚硝酸钠溶液
由于羟胺是诱发G:C
A:T的专一性诱变剂,因
此,可以用来鉴别突变体是A:T G:C还是G:C
A:T转换。
羟胺的处理方法:常用浓度为0.1—5%,可直接 在溶液中处理,时间1—2h,然后分离培养。但一般 都加到琼脂平板或振荡培养基中,然后接入孢子或 细菌,在适温下培养,生长过程中处理,所用浓度 比直接处理时低些。
(3)0.07mol/LpH8.6磷酸氢二钠溶液
2.处理方法(以处理浓度0.025mol/L为例)
• 取孢子悬液1ml,pH4.5醋酸缓冲液2ml及0.1mol/L亚硝酸钠溶 液1ml,最后处理浓度为0.025mol/L。于25—26℃保温10— 20min,加入0.07mol/L、pH8.6的磷酸氢二钠溶液20ml,使 pH下降至6.8左右,以终止反应。稀释分离于平板。
3.烷化剂
——烷化剂是诱发突变中一类相当有效的化学诱变剂, 这类诱变剂具有一个或多个活性烷基,它们易取代DNA 分子中活泼的氢原子,直接与一个或多个碱基起烷化反 应,从而改变DNA分子结构,引起突变。

诱变育种(n)ppt课件

诱变育种(n)ppt课件
诱变育种(n)
二)选择最适诱变剂量
亚热带链霉菌(白霉素)与X射线剂量之间的变异关系
五、影响突变率的因素
1 菌种遗传特性
(有的诱变剂只作用于DNA复制期,有的可作用于各期细胞)
2 菌体细胞壁结构
(有的菌种孢子壁厚、有保护层、均减弱诱变剂的作用效果)
3 培养条件和环境条件 ⑴前培养(诱变前预培养)
第七章 突变株的分离筛选
常见分离筛选方法 1.随机挑选
随机挑选上 百个菌落, 发酵测试。
诱变处理
平板分离
常见分离筛选方法 2.平板菌落预筛
1)根据菌落形态变异筛选。 高产菌株的形态往往处在常态的正常型范围内,又有微 小变异。 2)利用平板生化反应筛选。(见前章)
常见分离筛选方法
前培养一般加入咖啡因、蛋白胨、酵母膏、吖啶黄、b-重氮尿嘧 啶、嘌呤等物质,能显著提高突变率。若加入氯霉素、胱氨酸等还 原性物质,会使突变率下降。
⑵后培养
后培养一般加入酪素水解物、酵母膏等富含氨基酸、生长因子、 ATP等,有利于突变体重新调节代谢。
⑶温度、pH、氧气等外界条件对诱变效应的影响
第三,可大幅度地提高参选量,比常规的筛选提高15~20倍。
三、筛选(初筛)后的工作
1、摇瓶液体培养 2、产物活性的测定 3、摇瓶数据的确认 4、培养基和培养产物耐受性好 的菌株,常用于抗 生素产生菌的筛选。
4)琼脂块法
琼脂块法的优点
琼脂块法比一般直接分离在平皿上判断活性的反应圈要准确。
首先,限制了所有菌落都在同一面积的琼脂块上生长,避免 了相互间的干扰; 其次,每个菌落的产物都在同一体积的琼脂块中,从环境中 摄取的营养是一致的,避免由于扩散不同造成的误差,这样 能较准确地反映每个菌落的生产能力。

工业微生物诱变育种幻灯片

工业微生物诱变育种幻灯片

5. 1.3 营养缺陷型的检出 方法2:影印法〔见图7.13)
5. 1.3 营养缺陷型的检出 方法3:夹层法〔见图7.14)
5. 1.3 营养缺陷型的检出 方法3:限量补充法 P178
在根本培养基中补充微量营养缺陷型菌株所 不能合成的营养物质,野生型菌株生长快、菌落 大,而营养缺陷型菌株生长慢、菌落小。
补充培养基〔supplemental medium, SM〕:只能满 足相应营养缺陷型菌株生长需要,是在根本培养基中参 加了相应营养缺陷型菌株所不能合成的营养因子。
5.1 营养缺陷型菌株的选育
营养缺陷性突变为〔单一〕基因突变,是 产生某种营养因子的代谢途径中某个关键酶 合成基因突变造成相应酶不能产生或不能发 挥作用,从而造成相应营养因子不能产生 诱发突变 筛选1步:淘汰野生型菌株 筛选2步:检出缺陷类型 筛选3步:鉴别缺陷种类
缺陷型营养因子类别确定后,再用该类营养 因子的各种代表物质纯洁物做试验,以确定其缺 陷哪一种或几种营养因子。可以先把该类物质分 成几组进展测定,逐步缩小范围,最后菌体测定 到种类 (P180) 常用浓度:氨基酸1~10mg/mL;维生素类 0.01~0.1mg/mL 氨基酸和维生素分组分别见P182表7.14和表7.15
方法2:菌丝过滤法
真菌和放线菌等丝状菌的野生型菌株在根本 培养基中产生菌丝体,而营养缺陷型菌株以孢子 形式存在,不能萌发。把诱变处理后的孢子悬液 用液体根本培养基培养,适温振荡培养,使野生 型孢子萌发形成菌丝体,用灭菌脱脂棉、滤纸等 除去菌丝体,再培养,再过滤。重复3~4次,最 大限度地除去野生型菌株,然后再别离
5. 1.4.2 缺陷型鉴定步骤
营养因子类别测定→ 营养因子种类测定→复证试验 步骤1:缺陷型营养因子类别测定:用各类营养因子

工业微生物育种诱变剂

工业微生物育种诱变剂

第一章工业微生物育种诱变剂1物理诱变剂的总类:物理辐射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包括紫外线、X射线、r射线。

快中子。

微波,超声波、电磁波、激光射线和宇宙线等。

(X 射线、r射线属于电离辐射,紫外线属于非电离辐射)2物理诱变剂对微生物的影响实质:由高能辐射导致生物系统损伤,继而发生遗传变异的一系列复杂的连锁反应过程。

3辐射作用的时相阶段:物理阶段——直接作用DNA或作用于水物理化学阶段——激发和电离DNA分子或激发电离水分子化学阶段——产生生物自由基生物学阶段——分子发生变化,变异或死亡4细菌中紫外线对DNA的影响:促使G:C A:T的转换; DNA链断裂,单链或双链;嘧啶或嘌呤被氧化脱去氨基;碱基分子结构中碳与碳之间的链断裂形成开环现象;辐射击中单个核苷酸后,使碱基或磷酸酯游离出来;交联作用5辐射引起的生物学效应的影响因素:微生物的遗传背景;微生物的生理状态;可见光;细胞水分;温度;空气或氧气。

6紫外线的诱变机理及原因?机理:(1)DNA与蛋白质交联(2)胞嘧啶与尿嘧啶之间的水合作用(3)DNA链断裂,形成嘧啶二聚体原因:形成嘧啶二聚体7DNA损伤修复中光修复与暗修复的主要机理?光修复:嘧啶二聚体被一种光激活酶结合形成复合物,这种复合物在可见光下由于光激活酶获得光能而发生解离,从而使二聚体重新分解成单体。

暗修复:嘧啶二聚体的5’端限制性内切酶和外切酶的作用下,造成单链断裂,接着在外切核酸酶的作用下,切除嘧啶二聚体。

然后再DNA聚合酶Ⅰ、Ⅲ的作用下,并以另一条完整的单链做模板合成正确的碱基对序列,最后由连接酶完成双链结构。

8紫外线有效波长(诱变)范围是:200~300nm9紫外线的剂量以什么计算?绝对剂量:erg/mm2;相对剂量:照射时间、杀菌率表示10紫外线诱变的步骤方法(以及应用,包括如何计数、致死率的计算)步骤:(1)出发菌株的选择将细菌斜面培养至对数期,霉菌或放线菌培养至孢子刚成熟(2)前培养培养基中可添加咖啡碱或异烟肼等抗修复物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紫外光的剂量
单位:尔格能量/mm2 (灯具发射强度随使用时间延长而下降。) 实际应用-相对剂量:照射时间、杀菌率来表示 杀菌率:90.0%-99.9% 时间:芽孢菌10min;
小芽孢杆菌营养缺陷型1-3min; 一般营养体3-5min; 无芽孢菌和革兰氏阳性菌0.5-2min。
3、诱变机理
照射 ❖ 设备:紫外灯、磁力搅拌器、暗室、培养皿等; ❖ 紫外灯:波长为253.7nm,功率是15W; ❖处理时的照射距离:20cm — 30cm; ❖ 样品:要直接暴露在紫外灯下,厚度不能超过
3mm,照射时,要用磁力搅拌器搅拌。 注意:操作和培养时必需避免可见光直射液面, 最好在黄色或红色灯光下操作。
后培养:1.5-2小时;
稀释涂皿
(四)、电离辐射
(五)新型诱变剂
❖ 微波:电磁波 ❖ 红外线:0.75~1000μm ❖ 激光:光量子流 ❖ 高能电子流:强电离辐射 ❖ 航天育种:利用返回式卫星进行农作
物新品种的选育的一种方法。
航椒1号
航茄2号
航 天 葫 芦
6、低能离子注入
过程:能量沉积、动量传递、离子注入和电荷 交换
染色体方面的表现: 断裂,形成染色体断片、环、桥等。 染色体畸变率与辐射剂量成正比 染色体畸变率是评价遗传损伤的指标
DNA方面的表现: DNA断裂、分解,形成单链结构 DNA非按时合成 存在自我损伤修复机制,提前进行DNA合成, 进行DNA损伤修复 生长素类物质促进DNA损伤修复 咖啡因、EDTA等拟制DNA损伤修复
结合的复合诱变效应
二、化学诱变剂
化学诱变剂是一些能和DNA起作用,改变 其结构,并引起遗传变异的化学物质。
碱基类似物 烷化剂 种类 移码突变剂 其他类
(一)碱基类似物
1、种类












腺嘌呤的结构类似物
常 用
鸟嘌呤的结构类似物
2、碱基类似物作用机制
5-溴尿嘧啶(5-BU)是胸腺嘧啶的结构类似物也 是一种强诱变剂。它渗入到DNA中,会发生酮 式和烯醇式互变,不仅和原来的碱基配对而且和 其它碱基配对。
(二)影响辐射效应的因子
①菌种的遗传背景和生理状态; ②可见光; ③水分; ④电离辐射诱变剂在氧气或空气中使用时,其辐
射效应一般要比在真空中或在惰性气体中时要 高; ⑤温度对电离辐射效应也有影响,主要是能改变 氧与自由基,或自由基相互间的作用程度。
(三)非电离辐射——紫外线
1、性质和来源 波长在40一390nm之间。由于DNA分子的紫外 光吸收值为260nm,因而波长在200-300nm的 紫外光才有诱变作用。紫外光源一般要求为发 射光谱集中在260nm附近的紫外光灯,灯管内 装有氖气的低压放电灯是较理想的光源,国内 一般采用30瓦的紫外光灯,光谱分范围广, 诱变效率差。 特点:能量较低;对组织穿透力强.
工业微生物诱变育 种诱变剂(ppt)
优选第五章工业微生物诱变 育种诱变剂
第一节 微生物育种诱变剂
诱变剂是指那些能诱发基因突变、并使 突变率提高到超过自发突变水平的物理或 化学因子。
物理诱变剂
种类
化学诱变剂
生物诱变剂
诱变育种的特点
(1)提高突变率、扩大突变谱。 (2)改良单一性状比较有效,同时改良多
例5-BU诱发A-T变为G-C过程
非电离辐射:电子级能提高,但不产生离子。 电离辐射:能击中电子并产生正离子
(一)物理诱变剂的生物学效应
直接作用
间接作用
击中DNA或其它生物结构引起的能量吸收
物 激发和电离分子 理 物理-化学 重排
原初损伤
化学
分子的变化
环境中其它分子 激发和电离分子
重排 扩散自由基
生 物 突变 学
代谢 突变体
代谢 生物变化
4.2 生理方面的表现
生理方面的表现 ✓酶活性的变化 ✓POD(过氧化物酶)、 SOD 、CAT (过氧 化氢酶)、核酸酶 相关物质含量的变化 蛋白质、氨基酸、核苷酸 生长素、ABA(天然脱落酸)
4.3 遗传方面的表现
细胞核方面的表现: 细胞核扩大、松散(膨松 puffing) 微核细胞,微核细胞率与辐射剂量成正比 微核细胞率是评价遗传损伤的指标
个性状较困难. (3)性状稳定快,育种年限短。 (4)诱发突变的方向和性质尚难掌握。
一、物理诱变剂
物理诱变主要是由于高能辐射导致生物系统损伤, 继而发生遗传变异的一系列复杂的连锁反应过程。 常可以分为物理、物理-化学、化学、生物学阶段 (p35)。
包括紫外光、x射线、γ射线、快中子、α射线、 β射线和超声波等。其中紫外光沿用最广,诱变 抗生素高产突变株有很优异的效果。
细胞死亡
1、物理阶段 持续时间极短(10-5~10-8秒)。电离辐射产生能 量转移,在体内形成电离效应。
2、化学阶段 持续时间极短(10-5~10-8秒) 。形成大量的自 由基。
3、生物化学阶段 持续时间短(10~10-2秒) 。 大量的自由基与生物大分子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大 量的烷化自由基(R.),将辐射效应转移到生物大分 子中。 烷化自由基持续时间长,并可通过繁殖传递。
嘧啶二聚体 DNA链的断裂 胞嘧啶与尿嘧啶的水和作用 DNA与蛋白质交联
4、操作方法
出发菌株 前培养;培养基丰富营养、细菌培养到
对数期、真菌孢子刚成熟; 制备菌悬液:处理液均用生理盐水制
备。细菌调节菌液浓度到108个/ml,真 菌约为106—107 /ml,放线菌则为l07— 108/ml.
时间:10-19-10-13s中间时发生。 特征:具有Y射线能量沉积引起机体损伤的;
动能交换产生的级联损伤,表现为遗传物质 原子转移、重排或基因的缺失;慢化离子、 移位原子和本底元素复合反应造成的化学损 伤以及电荷交换引起的生物分子电子转移造 成的损伤。
常用离子:通常采用N+、H+、Ar+。 生物学效应:相当于物理和化学诱变两者相
4、生物学阶段
持续时间长(甚至几个世代),并可通过繁殖传递。 烷化自由基(R.)与生物大分子发生一系列反应,引 起生理和遗传损伤。 4.1 形态方面的表现 损伤:造成死亡,死亡率与辐射剂量成正比 生长:抑制生长等,与辐射剂量成正比 形态变异:菌落(体)、色泽大小变化。 生理变异:不能遗传,逐渐消失。 遗传变异:能遗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