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数学绝对值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绝对值》教案1
《绝对值》教案1第一课时★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从几何和代数两个角度正确理解绝对值的意义;2.任意给一个有理数,能求出它的绝对值;3.初步认识0≥a 这一非负性质.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体验一个数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2.根据一个数的绝对值的代数意义,体会符号是数的组成部分,增强学生的符号意识;3.通过应用绝对值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绝对值的意义和作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轴学习一个数的绝对值,使学生逐步树立数形结合思想,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绝对值的定义,能求一个数的绝对值.★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一个数的绝对值的几何定义和代数定义.★教学方法教师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数学概念,进而研究数学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叫相反数?2.在数轴上已知表示一个数的点,如何找出表示这个数的相反数的点?二、讲授新课1.引入绝对值的定义星期天黄老师从学校出发,开车去游玩,她先向东行20千米,到朱家尖,下午她又向西行30千米,回到家中(学校、朱家尖、家在同一直线上),如果规定向东为正,①用有理数表示黄老师两次所行的路程;②如果汽车每公里耗油0.15升,计算这天汽车共耗油多少升?学生思考后,教师作如下说明: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只关注量的具体值,而与相反意义无关,即正负性无关,如汽车的耗油量我们只关心汽车行驶的距离和汽油的价格,而与行驶的方向无关;观察并思考:画一条数轴,原点表示学校,在数轴上画出表示朱家尖和黄老师家的点,观察图形,说出朱家尖黄老师家与学校的距离.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如下:数轴上表示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只与这个点离开原点的长度有关,而与它所表示的数的正负性无关.2.绝对值的定义根据以上讲授内容提出绝对值这一概念,进而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学习绝对值的意义.(1)几何意义: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a 的绝对值.记作a .(这里的数a 可以是正数、负数和0.(2)代数意义: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①当a 是正数时,a = ;②当a 是负数时,a = ;③当a=0时,a=.教师利用数轴解释绝对值的意义,表示方法;强调一个数的绝对值是这个数本身的特性,所得的结果与绝对值符号内的数有直接关系.≥a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后讨论(1)任何一个有理数都有绝对值吗?一个数的绝对值有几个?(2)有没有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4?任意一个数的绝对值是什么数?(3)绝对值等于3的数有几个?它们是什么?归纳:任何有理数都有唯一的绝对值,任意一个数的绝对值总是正数或0,不可能是负数,即对任意有理数a,总有0a≥.对应训练:课本练习(如下)学生举手,板书或口答,然后教师加以讲评.练习:1.写出下列各数的绝对值:6,-8,-3.9,52,211-,100,0.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符号相反的数互为相反数;(2)符号相反且绝对值相等的数互为相反数;(3)一个数的绝对值越大,表示它的点在数轴上越靠右;(4)一个数的绝对值越大,表示它的点在数轴上离原点越远.三、课堂总结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从数轴上观察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一个数的绝对值是唯一的非负数,而已知一个数的绝对值求原数,结果却往往是两个,这是容易出现失误的地方.引入绝对值以后有理数可以理解为两部分组成:一是符号,二是绝对值.第二课时★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掌握有理数大小比较的两种方法----利用数轴和法则.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体验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2.利用数的绝对值和符号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增强学生的符号意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轴比较数的大小,学生进一步确立数形结合思想,从具体的实例中,提炼有理数的比较的法则,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学会利用绝对值比较数的大小.★教学难点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教学方法教师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数学法则,进而应用法则解决数学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叫绝对值?2.画一条数轴,并在数轴上表示出下列各数:+3,0.5,0,-3.5,-5.二、讲授新课1.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根据问题2标出的点的左右顺序,鼓励学生大胆推测在数轴上的两个点所表示的数的大小关系,得出的结论.结论:在数轴上,右边的点表示的数总大于左边点表示的数.提出问题:怎样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答: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时,首先将所给的数用数轴的点来表示,然后根据它们的位置关系进行判断.2.利用绝对值比较数的大小从数轴上可知:表示正数的点都在原点的右边;表示负数的点都在原点的左边.因此所有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两个正数的大小比较小学已经学过,不画数轴你会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吗?探索:在数轴上表示负数的两个点,越靠左边的点所表示的数越小,而这个点与原点的距离越大,即这个点所表示的数的绝对值越大,因此,我们还可以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 即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3.例题学习比较下列各数的大小:―(―1)与-(+2);218-与73-;―(―0.3)与31-. 由学生思考,讨论,讲解解决这三个问题的思路、方法和书写步骤.解:(1)先化简,11--=(),22-+=-(). 因为正数大于负数,所以12>-,即(1)(2)-->-+.(2)这是两个负数比较大小,先求它们的绝对值.882121-=,3397721-==. 因为892121<,即83217-<-, 所以83217->-. (3)先化简,(0.3)0.3--=,1133-=. 因为10.33<, 所以1(0.3)3--<-. 4.对应训练:课本的练习(如下)练习:比较下列各对数的大小:(1)-3和-5;(2)-2.5和 2.25--.三、课堂总结提问:比较有理数的大小有几种方法?答:两种方法,方法一:利用数轴,根据“在数轴上点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点表示的数总大于左边点表示的数”来比较.方法二:利用法则“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来比较.在比较数的大小之前,要先化简,从而知道哪个数是正数,哪个数是负数.。
绝对值-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绝对值-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绝对值的概念。
2.绝对值的计算。
3.绝对值的性质。
二、教学目标1.理解绝对值的概念。
2.能够准确地计算绝对值。
3.掌握绝对值的基本性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绝对值的概念。
2.绝对值的计算。
2. 教学难点1.绝对值的性质。
四、教学过程设计1. 教师引导1.提问:学过绝对值吗?知道它的概念与作用吗?2.引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绝对值,它出现在数学课本中很多次,包括数轴、代数式等等。
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数学知识。
2. 绝对值的概念1.当前值是正数,绝对值就等于这个数本身。
2.当前值是0,绝对值也等于0。
3.当前值是负数,绝对值就等于这个数的相反数。
绝对值符号:|x|3. 绝对值的计算1.提供样例1,讲解计算过程。
•计算 |6| 的值:|6| = 6•计算 |-6| 的值:|-6| = 6•计算 |0| 的值:|0| = 02.练习与检查阶段,提供多个计算练习供学生进行练习。
4. 绝对值的性质1.表示方式:|a| = |-a|,绝对值取反不会改变它的值。
2.合并符号:|a| + |b| >= |a + b|,绝对值加和大于等于它们的和的绝对值。
如果两个数都有相同的符号,则等式成立,否则不成立。
3.三角不等式:|a + b| <= |a| + |b|,两边的绝对值之差小于等于它们的绝对值之和。
5. 练习与检查1.给出几道例题,让学生现场分享解题思路,并进行困难问题的讨论。
五、教学反思本次授课,我与学生之间的配合非常默契,他们也对绝对值这个概念获得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最后我也分享了一些其他数学知识点,使得课堂不仅仅停留在了理论的表面,更深入地领略了学科精髓。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绝对值》教学设计
《绝对值》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二、教案1, 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 让学生从实践过程中体验和感受学习的乐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使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
2, 充分进行小组间、师生间的合作和交流。
3, 采用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 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
3,采用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
5.教学过程(详案)个人智慧展示导入新课:引入课题----数轴(板书课题).-1010 OB A1. 说一说你对绝对值的概念的认识.2. 谈一谈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四、布置作业习题1.2第5, 6, 8, 10.6、习题1.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12.- /、-7.5.02.绝对值等于.7的有理数有哪些?跟踪学习:(1)|+2|= , = , |+8.2|= ;(2)|0|= ;(3)|-3|= , |-0.2|= , |-8.2|= .3 (1)如果/> /,则/是什么数?(2)如果/=1, 那么/____0,如果/=-1, 那么a_____04.如果, 则的取值范围是…………………………()A. >OB. ≥OC. ≤OD. <O5. , 则;, 则.6.如果, 则, .7. 绝对值等于其相反数的数一定是…………………………………()A. 负数B. 正数C. 负数或零D. 正数或零8. 给出下列说法:①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绝对值相等;②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只有正数;③不相等的两个数绝对值不相等;④绝对值相等的两数一定相等.其中正确的有…………………………………………………()A. 0个B. 1个C. 2个D. 3个7、提高训练1. 如果x <y <0, 那么︱x ︱︱y︱。
2、有理数a , b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 则a b,︱a︱︱b ︱。
七年级数学《绝对值》教案
七年级数学《绝对值》教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掌控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运用的进程。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七年级数学《绝对值》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七年级数学《绝对值》教案篇1一、说教材(五)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绝对值》是选自人教版初一数学第一章第二节第四部分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有理数、数轴、相反数的内容,这是本节课学习的基础。
绝对值的内容主要包括含义及有理数之间的大小比较,这也为后面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法奠定了基础。
(六)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内容的分析,以及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掌控绝对值的含义,并且会比较有理数之间的大小。
(二)进程与方法运用数轴来推理数的绝对值,并在推理的进程中清楚的论述自己的观点,从而逐渐发展产生的抽象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活动的探干脆和创造性,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肯定性。
教学重难点通过以上对教材内容及教学目标的分析,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以下:重点:绝对值的知道以及有理数的比较难点:负数的绝对值的知道及比较二、说学情以上就是我对教材的分析,由于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肯定也是在学生情形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下面我对学情进行分析。
初一学生的抽象思维开始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需一定的感性材料作支持,同时思维比较活跃和积极,所以教学进程中会重视直观材料的运用,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摸索并知道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说教材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改的要求,我在本课中采取的教法有:讲授法、演示法和引导归纳法。
演示法中需要的教具有多媒体和温度计。
四、说教法新课改理念告知我们,学生不仅要学到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学会怎样自己学习,为毕生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所以本课中我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换的学法来更好的掌控本节课的内容。
五、说教学程序为了更好的实现三维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程序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一)情境导入出示温度计,北方某一城市的温度是零下15摄氏度,南方某一城市的温度是15摄氏度 ,学生在稿纸上画一条数轴,标出这两个温度,并请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绝对值》教学设计
2、绝对值的代数意义
3、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学生回答本节课的收获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老师在归纳总结过程中应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七、当堂检测
课件给出
学生当堂检测
当堂检测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题目应是本节课最基本内容,题量不宜过大,
八、课后作业
教科书习题1.2第5,6,7,8题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三个问题的逐层深入,学生讨论出结果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由于之前学生掌握的很好,这个讨论改为思考回答即可
五、巩固练习
课件展示9个填空,10个选择
学生思考并回答
通过两组习题,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绝对值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严谨思维方式和认真的学习态度。
六、归纳总结
老师引导学生说出本节课的收获,最后老师归纳总结
学生课后完成
3---5分钟即可。
老师介绍: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
讨论2:
小组讨论下面3个问题:
(1)有没有绝对值等于-2的数?
(2)一个数的绝对值会是负数吗?为什么?
(3)不论有理数a取何值,它的绝对值总是什么数?
讨论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是10和-10,到原点距离都是10个单位长度。
学生回答
学生认真听取老师介绍什么是绝对值,理解绝对值的意义就是这个数到原点的“距离”。
教学重点:绝对值的概念
教学难点:利用分类讨论的思想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步骤与方法
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
备注
一、寻找回忆
老师给出数轴,提问学生,任意指出一对相反数,并回答什么是相反数。
学生回答
(找两名学生回答,第一个是一般学生,很容易在数轴上指出一对相反数,另一名较好的学生再指出一对相反数的同时,回答什么是相反数,给出学生思考相反数的时间。)
七年级数学上册《绝对值》教案7篇
七年级数学上册《绝对值》教案7篇肯定值教学目标:通过数轴,使学生理解肯定值的概念及表示方法1、理解肯定值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肯定值及进展有关的简洁计算2、通过肯定值概念、意义的探讨,渗透数形结合、分类争论等数学思想方法3、通过学生合作沟通、探究发觉、自主学习的过程,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力量教学重点:理解肯定值的概念、意义,会求一个数的肯定值教学难点:肯定值的概念、意义及应用教学方法:探究自主发觉法,启发引导法设计理念:肯定值的意义,在初中阶段是一个难点,要理解肯定值这一抽象概念的途径就是把它详细化,从学生生活四周熟识的事物入手,借助数轴,使学生理解肯定值的几何意义。
通过“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试一试”,“练一练”等,让学生在观看、思索,合作沟通中,经受和体验肯定值概念的形成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而逐步渗透数形结合、分类争论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力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今日我们来学习一个重要而很实际的数学概念,提高我们的数学本事,先请大家看屏幕,思索并解答题中的问题。
(用多媒体出示引例)星期天张教师从学校动身,开车去游玩,她先向东行千米,到了游乐园,下午她又向西行千米,回到家中(学校、游乐园、家在同始终线上),假如规定向东为正,①用有理数表示张教师两次所行的路程;②假如汽车每公里耗油升,计算这天汽车共耗油多少升?①千米,千米;②()×升。
在学生争论的根底上,教师指出:这个例子涉及两个问题,第一问中的向东和向西是相反意义的量,用正负数表示,其次问是计算汽车的耗油量,由于汽车的耗油量只与行驶的路程有关,而与行驶的方向没有关系,所以没有负数。
这说明在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中的量,我们并不关注它们所代表的意义,只要知道详细数值就行了。
你还能举出其他类似的例子吗?。
小组争论,有的同学在思索,有的在沟通,有些例子被否认,有的得到同伴的赞许,气氛热闹。
初中数学初一数学上册《绝对值》教案、教学设计
c.编写一个关于绝对值的小故事或小案例,要求能够体现绝对值的概念和解题方法。
3.实践作业: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将绝对值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a.调查并记录一天内家中或学校的温度变化,用绝对值表示温度差。
b.通过互联网或图书馆资源,查找绝对值在科学、工程等领域中的应用实例,并撰写简要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4.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五、作业布置
1.基础作业: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布置以下基础作业,旨在巩固学生对绝对值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a.完成课本第chapter页的练习题,包括填空、选择和解答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
2.教学过程:
a.导入:通过一个关于距离的问题,引出绝对值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b.新课内容:讲解绝对值的概念、性质和应用,结合数轴、几何图形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
c.例题讲解:设计不同类型的例题,由浅入深地讲解,让学生掌握解决含有绝对值问题的方法。
d.课堂练习:布置具有梯度、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信心。
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5.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二、学情分析
针对初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学习《绝对值》这一章节时,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概念、运算法则及数轴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绝对值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然而,由于绝对值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会在理解上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数学《 绝对值》教案
《绝对值》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和几何意义,能进行绝对值的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和几何意义,能进行简单的绝对值计算。
2.教学难点:理解绝对值的非负性,会用绝对值表示两个数之间的距离。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通过复习相反数的概念,引出绝对值的概念。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种新的数学概念——绝对值。
1.探究新知,掌握概念(1)通过实例引入绝对值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数的绝对值有什么特点?它们的符号和大小有什么关系?(2)讲解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和几何意义,强调绝对值的非负性。
(3)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掌握绝对值的简单计算。
(4)引导学生用绝对值表示两个数之间的距离,理解绝对值的实际意义。
1.巩固练习,深化理解(1)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计算和判断,加深对绝对值的理解。
(2)通过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发现绝对值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1.课堂小结,回顾反思(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绝对值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提出改进意见。
(3)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和几何意义,能进行简单的绝对值计算。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来探究新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我也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疑问,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在巩固练习环节,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课堂小结环节,我引导学生回顾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提出改进意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七年级数学绝对值教案(最新4篇)
七年级数学绝对值教案(最新4篇)七年级数学绝对值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绝对值的意义,掌握求有理数的绝对值的方法,并会求有理数的绝对值。
2.利用绝对值解决?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4.通过应用绝对值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体会绝对值的意义和作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二、教法设计通过实体模型或问题实例创设学生参与情景,在自主看书寻找问题答案后探求绝对值的意义及应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初步理解绝对值的意义,会求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
难点:对绝对值意义的初步理解。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六、教学思路(一)、导入1.教师拿出准备好的数轴模型,让学生观察后摆放在讲台前,叫两个学生站在绳上标有点12、点6的位置,让其他学生观察度量后回答:这两个同学与原点的距离各是多少?另外叫两个学生分别站在绳上标有点一6、点一12的位置,其他学生观察度量后回答:这两个同学与原点的距离各是多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相互讨论、探讨。
)或:创设问题情景挂出画有数轴的磁性黑板,两只小狗分别站在数轴上原点的左、右两侧3个单位的点上,向它离开原点的'距离各是多少?(激情引趣,导人新课)2.概念的引述.教师引导学生看书自学后,举例说明:什么是一个数的绝对值?如何表示一个数的绝对值?(叫学生板书)(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可相互合作、探讨,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并进行个别指导。
)3.引导学生思考书中“想一想”: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有什么关系?(在学生充分思考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相互说,并叫5个学生上黑板举例说明这个关系。
)(二)、新知识运用例1:求下列各数的绝对位:(小黑板示)、、0、-7.8、教师示范一题的解题格式,其余题目由学生独立完成。
(培养学生规范化解题的良好习惯)四、知识拓展师生互动,先要求学?思考、解决,再在组内互相交流。
人教版初一数学绝对值教案
人教版初一数学绝对值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绝对值的概念和性质。
2. 掌握计算带有绝对值的数的运算方法。
3. 能够用绝对值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理解绝对值的含义和性质。
2. 掌握绝对值数的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1. 利用绝对值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黑板、彩色粉笔或白板、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绝对值的概念:数轴上点到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
2. 示意绘制数轴,让学生说出距离原点不同位置的数的绝对值。
3. 引导学生思考绝对值的意义,为何我们需要绝对值这一概念。
二、概念解释与讲解(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数轴的概念,让他们看到绝对值和数轴之间的关系。
2. 通过示例展示绝对值定义的数学表示,即 |x| 表示 x 的绝对值。
3. 解释绝对值的性质:①|a| ≥ 0;②|a| = 0 当且仅当 a = 0;③|-a| = |a|。
三、绝对值运算规则讲解(15分钟)1. 讲解绝对值相加规则:|a+b| ≤ |a|+|b|,即两个绝对值的和不大于各自绝对值的和。
2. 讲解绝对值相减规则:|a-b| ≥ |a|-|b|,即绝对值的差不小于各自绝对值的差。
3. 讲解绝对值乘除规则:|a*b| = |a|*|b|;a≠0 时,|a/b| = |a|/|b|。
四、绝对值数的计算与练习(15分钟)1. 指导学生计算带有绝对值的数,如 |3|、|-5|、|8.5| 等。
2. 练习同学们计算更复杂的绝对值数,如 |2-7|、|3-5|、|6-2-1| 等。
五、绝对值的应用(10分钟)1. 让学生思考绝对值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温度差、距离等。
2. 给学生提供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绝对值解决问题。
六、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1. 进行知识总结,复习绝对值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人教版初一数学》相关练习题。
3. 点评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教学延伸:1. 将绝对值的概念引入到几何问题中,如正方形的边长和对角线的关系等。
初中数学绝对值教案(5篇)
初中数学绝对值教案(5篇)初中数学绝对值教案(5篇)通过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和分类讨论的思想,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的奥妙,从而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绝对值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数学绝对值教案【篇1】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能根据一个数的绝对值表示距离 ,初步理解绝对值的概念。
2、给出一个数,能求它的绝对值。
(二)能力训练点在把绝对值的代数定义转化成数学式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转化思想指导思维活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1、通过解释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2、从上节课学的相反数到本节的绝对值,使学生感知数学知识具有普遍的联系性。
(四)美育渗透点通过数形结合理解绝对值的意义和相反数与绝对值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领略数学的和谐美。
二、学法引导1、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辅之以讲授,学生讨论,力求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要求,注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自得知识,自觅规律。
2、学生学法:研究+6和-6的不同点和相同点→绝对值概念→巩固练习→归纳小结(绝对值代数意义)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给出一个数会求出它的绝对值。
2、难点: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代数定义的导出。
3、疑点: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电脑)、三角板、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教师提出+6和-6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研究讨论得出绝对值概念;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讨论解答归纳出绝对值代数意义。
七、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师:以上我们学习了数轴、相反数。
在练习本上画一个数轴,并标出表示-6,0及它们的相反数的点。
学生活动:一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画。
【教法说明】绝对值的学习是以相反数为基础的,在学生动手画数轴的同时,把相反数的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也为绝对值概念的引入奠定了基础,这里老师不包办代替,让学生自己练习。
初一数学绝对值教案
初一数学绝对值教案【课题】绝对值【教学目标】1、知识:借助数轴,理解绝对值和相反数的概念,2、能力:会求有理数的绝对值.,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3、情感:在绝对值概念形成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等思想4、思想:进一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难点】绝对值的意义【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具与教学准备】白板【学情分析】学生刚刚跨入少年期,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天真活泼、对新生事物很感兴趣,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直观思维已比较成熟,但理性思维的发展还很有限,于是我用学生常见的行程问题导入这节课。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日清释疑:1.阅读课本P29中本节的全部内容,并完成下列问题:课本中出现了两个关于绝对值的概念,一个是建立在数轴的基础上的,它表示这个数所对应的点与_______点之间的________;另一个是作代数语言叙述的,请在课本中找出来.+6的绝对值记作__________,它表示在数轴上_________这个点与__________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____,用式子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数轴上还有没有其它的有理数表示的点到原点的距离也是6呢?这个数与+6是什么关系?(说出相同点和不同点)2.依据提示完成下列问题,完成后你一定有一种成功的感觉.利用上节课学过的方法,在数轴上比较-3与-5的大小.求出-3与-5的绝对值,并比较这两个数的绝对值的大小.3.联系①②两个小题,你能发现利用绝对值比较-3与-5的大小的方法吗?4.自己任找两个负数试试.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1.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课前自主探究1,统一认识.2.化简:|+6|=_________, |-6|=________, |0|=_________, |-8.3|=_________,|1000.1|=____________3.计算:|-0.31|+|-0.2|=________________ |-4.1|-|4.1|=_____________4.讨论完成下面的问题后,你会对绝对值的概念理解得更全面:根据前面第1题中的③思考: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吗?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一定是互为相反数吗?有绝对值是负数的数吗?有绝对值最小的数吗?每个有理数都有绝对值吗?一个有理数有几个绝对值?你现在知道几种比较负数大小的方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方法比较下列每组数的大小:①-3和-7 ②-3.6和-6.3三、成果展示,答疑解惑:四、反馈检测,归纳提升:(一)小组总结:1. -9的绝对值是在__________上表示-9的点到__________的距离,-9的绝对值是_______________.2. 绝对值是3的数有________个,各是_______________;绝对值是2.7的数有_________个,各是_________________;绝对值是0的数有___________个,是___________;绝对值是-2的数有没有?3. 化简:|-0.1|=____________, |3/100|=____________ |0.7|=______.4. 若a<0,那么|a|=___________.(二)归纳提升:(一)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疑惑?【作业设计】1.化简:|+6|=_________, |-6|=________, |0|=_________, |-8.3|=_________,|1000.1|=____________2.计算:○4|-0.31|+|-0.2|=________________ |-4.1|-|4.1|=_____________【板书设计】1. -9的绝对值是在__________上表示-9的点到__________的距离,-9的绝对值是_______________.2. 绝对值是3的数有________个,各是_______________;绝对值是2.7的数有_________个,各是_________________;绝对值是0的数有___________个,是___________;绝对值是-2的数有没有?【教后反思】1.课堂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容量大,学生活动设计丰富,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交流合作、获得新知,符合新的教学理念。
人教版初一数学绝对值教案
人教版初一数学绝对值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绝对值的概念、性质和解决简单的绝对值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绝对值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难点:解决简单的绝对值问题。
教学准备:白板、白板笔、练习题。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知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带有绝对值符号的数,让学生猜测这些数的值是多少。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绝对值的概念。
然后教师给出绝对值的定义:“对于任意实数a,|a|表示a的绝对值,它的值是a与0之间的距离。
当a≥0时,|a|=a;当a<0时,|a|=-a。
”Step 2 讲解绝对值的性质教师通过讲解绝对值的性质,让学生了解绝对值的一些基本特点:(1)|a|≥0,即绝对值是非负数;(2)|a|=0的充要条件是a=0;(3)|a|=|-a|,即绝对值的绝对值等于原值;(4)|ab|=|a||b|,即两个数的乘积的绝对值等于这两个数的绝对值的乘积;(5)|a+b|≤|a|+|b|,即两个数的和的绝对值小于等于这两个数的绝对值的和。
Step 3 解答问题教师给学生出一些练习题,引导他们运用绝对值的性质解答问题。
例如:(1)计算:|5-9|+2;(2)用x表示一个整数,表达式|3x+4|的值等于5,求x的值;(3)解方程:|2x+1|=3。
Step 4 练习巩固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一些绝对值的练习题,让学生自己做并互相批改。
Step 5 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绝对值的定义、性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Step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完成后可以相互交流讨论。
Step 7 课堂延伸如果时间还有余,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绝对值的应用场景,如物体的位移、温度的变化等。
可以通过讨论和举例子的方式进行。
1绝对值 教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1.2.4《绝对值》(2)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绝对值的概念,能说出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法则。
2.经历由实际问题总结归纳出应用绝对值概念比较有理数大小。
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重点难点:重点:运用法则借助数轴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
难点:利用绝对值的概念比较两个负分数的大小。
三、教学过程:1.复习引入:导入:小学时学过比较数的大小吗?怎样比较的?(1)8____6 (2)2.3265___2.3266 (3)0.3 ___ 13(4)0.02 ___ 0 (5)45 ___ 34设计问题:加入负数后,你还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吗?设计意图:初步回忆小学阶段两数的大小比较,引入负数激发学生探索意识。
2.情景引入:教材12页思考活动观察一:利用多媒体展现气温从低到高在温度计上的排列顺序,让学生观察,你能发现气温从低到高是按什么顺序排列吗?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检验常识问题的掌握程度。
活动观察二:在观察一的基础上把这些数表示在数轴上,让学生观察这些点在数轴上的位置,并思考它们与温度的高低之间的关系同时,老师和学生共同交流讨论归纳数轴比较有理数大小方法,并让学生再举一些例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规定都来源于生活,每一种规定都有它的合理性。
数的大小比较法则第2点学生较难掌握,要从绝对值的意义和数轴上的数左小右大这方面结合起来了解。
并配置举例练习,加强数与形的想象。
这就为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大小的规定奠定了直观基础,并初步感受有理数大小关系。
3.讲授新课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1.数轴比较法:根据数轴的特点引入想一想:有没有最大的有理数?有没有最小的有理数?为什么?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想象,锻炼抽象思维和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
4.练习巩固利用数轴把下列各数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4, +2, -1.5, 0, -3.5, 2.8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练习,在比较大小的过程,紧扣数轴比较法进行,并注意书写格式。
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绝对值》教学设计
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绝对值》教学设计第一部分: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绝对值》是七年级数学教材上册1.2.4节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分类,数轴与相反数等基础知识,为本课学习的基础。
绝对值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有理数的认识,还会为以后学习两个负数的大小比较以及有理数的运算做准备。
所以本课在有理数一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数学课程内容标准要求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理解、掌握绝对值概念.体会绝对值的作用与意义;2,能正确求出一个数的绝对值;3,掌握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渗透数形结合和分类思想.体验运用直观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功;(三)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掌握绝对值的概念会求已知数的绝对值.教学难点:掌握有理数的概念及分类。
(四)教学辅助手段利用多媒体(实物投影)、学案进行辅助教学第二部分:教学过程师生互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问题1:什么叫做绝对值?怎么用数学符号表示一个数的绝对值?问题2:互为相反数的绝对值的关系怎样?问题3:正数的绝对值是什么数?零的绝对值是什么数?负数的绝对值是什么数?问题4:设 a表示一个数, |a|等于什么?三、拓展提高、应用巩固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符号相反的数互为相反数( ).(2)符号相反且绝对值相等的数互为相反数()(3)一个数的绝对值越大,表示它的点在数轴上越靠右.()(4)一个数的绝对值越大,表示它的点在数轴上离远点越远.()2. 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0,,.四、概括总结、布置作业课堂小结:1、本节课收获:由学生进行总结,其他同学帮忙补充,教师提示。
2、对于本节课的知识,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同学和老师共同帮助解决布置作业:课本p11第1,2,3,教师展示投影,甲乙两车相向而行问题,学生在学案上画出数轴,并根据学案的要求,思考甲乙两车行驶的距离引出的三个问题。
人教版初一数学绝对值教案精选
人教版初一数学绝对值教案精选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借助数轴,初步理解绝对值的概念,能求一个数的绝对值,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2)、通过应用绝对值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绝对值的意义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运用“| |”来表示一个数的绝对值,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达到发展学生抽象思维的目的(2)、通过探索求一个数绝对值的方法和两个负数比较大小方法的过程,让学生学会通过观察,发现规律、总结方法,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3)、通过对“做一做”“议一议”“试一试”的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用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用绝对值或数轴对两个负数大小的比较,让学生学会尝试评价两种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数轴解决数学问题,有意识地形成“脑中有图,心中有数”的数形结合思想。
通过“做一做“议一议”“试一试”问题的思考及回答,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并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成功,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发展学生清晰地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合作探索、合作交流、合作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绝对值的概念;求一个数的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三、教学过程:1、教师检查组长学案学习情况,组长检查组员学案学习情况。
(约5分钟) 2.在组长的组织下进行讨论、交流。
(约5分钟) 3、小组分任务展示。
(约25分钟)4、达标检测。
(约5分钟)5、总结(约5分钟)四、小组对学案进行分任务展示(一)、温故知新: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数轴和数轴的三要素,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什么叫数轴?数轴的三要素什么?(二) 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五组完成)大象距原点多远?两只小狗分别距原点多远?归纳: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
一个数a 的绝对值记作: .4的绝对值记作,它表示在上与的距离,所以| 4|= 。
人教版初一数学绝对值教案
人教版初一数学绝对值教案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数据处理的方法,会用笔或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一起看看人教版初一数学绝对值教案!欢迎查阅!人教版初一数学绝对值教案1一.学生起点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经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数据处理的方法,会用笔或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本章的学习活动中,解决了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数学方法,形成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积累了一些数学探究活动的经验.二.学习任务分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整理归纳本章所学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结构;会用计算器准确地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能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评判;培养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 知识与技能:会用计算器准确地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差别,能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评判,并解决实际问题.2. 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历调查.统计.分析.研讨等活动过程,在活动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情感与态度:通过本章内容的回顾与思考,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方法,逐步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好习惯.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归纳知识结构;第二环节:回顾重点内容;第三环节:综合运用提高;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第一环节:归纳知识结构内容:本章内容已全部学完,请大家回忆一下,这一章学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呢?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交流.梳理知识,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如下知识网络结构图:目的: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整理归纳,总结出网络结构图,形成知识系统.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事项:以上知识的归纳总结要以学生为主体来完成,教师不要包办代替.第二环节:回顾重点内容[内容:引导学生根据网络结构图,把重点知识内容再回顾一下:1.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及举例一般地,对于n个数_1,_2,…,_n,我们把(_1+_2+…+_n),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新$课$标$第$一$网一般地,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2.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征(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表示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2)平均数能充分利用数据提供的信息,在生活中较为常用,但它容易受极端数字的影响,且计算较繁.(3)中位数的计算简单,受极端数字影响较小,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字的信息.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选择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4)众数的可靠性较差,它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求法简便.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3. 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及举例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加权平均数包含算术平均数,当加权平均数中的权相等时,就是算术平均数.4. 加权平均数中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及举例在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权未必相同,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较大.加权平均数中,由于权的不同,会导致结果的差异.5. 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目的: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章的重点知识内容,并会结合实例说明,从而夯实〝双基〞.注意事项:在重点知识的回顾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生的举例,关注学生所举例子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创造性等,并据此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和学习的情感态度,使他们具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 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第三环节:综合运用提高内容:1. 从一批零件毛坯中抽取10件,称得它们的质量如下(单位:克):400.0 400.3 4_.2 398.9 399.8399.8 400.0 400.5 399.7 399.8利用计算器求出这10个零件的平均质量.2. 某校规定:学生的平时作业.期中练习.期末考试三项成绩分别按40%.20%.40%的比例计入学期总评成绩,小亮的平时作业.期中练习.期末考试的数学成绩依次为90分,92分,85分,小亮这学期的数学总评成绩是多少?3. 某公司销售部有营销人员_人,销售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月销售量,统计了这_人某月的销售量如下:每人销售件数 _00 510 250 _0 _0w _0人数 1 1 3 5 3 2[(1)求这_位营销人员该月销售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2)假设销售部负责人把每位营销员的月销售量定为320件,你认为是否合理,为什么?如不合理,请你制定一个较合理的销售量,并说明理由.4.下图反映了甲.乙两班学生的体育成绩.(1)不用计算,根据条形统计图,你能判断哪个班级学生的体育成绩好一些吗?(2)你能从图中观察出各班学生体育成绩等级的〝众数〞吗?(3)如果依次将不及格.及格.中.良好.优秀记为55分.65分.75分.85分.95分,分别估计一下,甲.乙两班学生体育成绩的平均值大致是多少?算一算看你的估计结果怎么样?(4)甲班学生体育成绩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关系?你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你还能写出几组数据也适合这一规律吗?目的:以上四道题目呈阶梯状,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第1.2题分别考查学生对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和计算器的掌握情况;第3题通过表格信息,让学生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体会这三者在具体情境中的意义和区别,并能根据数据信息作出评判和决策;第4题综合了课本复习题的最后两题,旨在巩固学生对统计图信息的识别和判断能力,运用数据的代表—平均数和众数说明实际问题,初步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对称〞关系,提高学生的估计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注意事项:依据题目的层次,第1.2题和第3题的(1)问可让学生先独立笔答完成后,教师再讲评;第3题的(2)问和第4题具有开放性,特别是第4题内涵丰富,要让学生展开思维,充分讨论,在合作交流中共同提高,教师对此要作出及时的评价.对本章知识技能的评价,应当更多地关注数据的代表在不同的实际问题情境中的意义和应用,而不要过于关注其具体运算的熟练程度.第四环节:课堂小结内容:1. 本章知识结构和重点内容.2. 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整理归纳知识的方法,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好习惯.目的: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知识.方法.能力 .习惯全方位的小结,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注意事项:课堂小结可由教师提纲挈领.画龙点睛式地完成.第五环节:布置作业1. 课本本章复习题.2. 在数学成长本上进行本章的小结与反思.四.教学反思1. 华罗庚教授说:读书要从薄到厚,又从厚到薄.复习重在从厚到薄.每一章的复习要把全章的知识分成块,整理成知识网络,形成知识系统,并加以综合运用,其中采用树图.表格.习题组等技术措施复习是有效的,本节课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2. 一般复习课的容量比较大,一方面要让充分学生思考和交流,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另一方面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要主次分明,把握好教学的节奏,提高课堂效率.3. 复习课不仅仅是知识的小结及运用,而且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点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是有益的.人教版初一数学绝对值教案2一.读一读学习目标:1.熟练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2.会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公理)证明〝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定理),并能应用这些结论.二.试一试自学指导:平行线判定公理: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自学教材P_9-231,学完后合上课本完成下列各题:(1)已知:如右图所示,∠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截出的同旁内角,且∠1和∠2互补.利用平行线判定公理证明a∥b由此得,平行线判定定理1: ;(2)已知:如右图所示,∠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截出的内错角,且∠1=∠2利用平行线判定公理或上述已证明的判定定理证明a∥b由此得,平行线判定定理2: .三.练一练1.在教材上完成P231随堂练习1;P232知识技能1;P233问题解决2.已知:如右图所示,直线a,b被直线c所截,且∠1+∠2=_0°求证:a∥b 你有几种证明方法?请选择其中两种方法来证明五.记一记:证明命题的一般步骤:(1)根据题意画出图形(若已给出图形,则可省略)(2)根据题设和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和求证;(3)经过分析,找出已知退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4)检查证明过程是否正确完善.人教版初一数学绝对值教案3学习目标:1.了解平行线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在条件和结论上的区别,体会互逆的思维过程;2.能熟练应用平行线的性质公理及定理.二.试一试自学指导:平行线性质公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 思考下列各题,你能利用平行线性质公理解决它们吗?2. 充分思考后自学教材P_9-231,学完后合上课本完成下列各题,注意逻辑和书写.(1)已知,如图,直线a∥b,∠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截出的内错角.请根据平行线性质公理证明∠1=∠2由此得平行线性质定理1:(2) 已知,如图,直线a∥b,∠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截出的同旁内角.请根据平行线性质公理或上题已证的定理证明∠1+∠2=_0°由此得平行线性质定理2:三.练一练1.已知:如图,直线a,b,c被直线d所截,且a∥b,c∥b(1)求证:a∥c(2)请将(1)题证得的结论用一句话总结出来2.利用〝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证明〝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相等〞.五.记一记1.两直线平行的性质公理及两个性质定理;2.平行线的性质补充结论(1)垂直于两平行线之一的直线必垂直于另一条直线(2)夹在两平行线之间的平行线段相等;(3)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4)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平行;(5)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于另一个角的两边,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者互补B组:请在补充结论中选择你感兴趣的进行证明:人教版初一数学绝对值教案4一.读一读学习目标:1.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及其简单应用;2.体会思维实验和符号化的理性作用二.试一试自学指导:1.回忆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索方式,想一想,根据前面给出的公里和定理,你能进行论证么?2.已知:如右图所示,△A BC求证:∠A+∠B+∠C=_0°思考:延长BC到D,过点C作射线CE∥BA,这样就相当于把∠A移到了的位置,把∠B移到的位置.注意:这里的CD,CE称为辅助线,辅助线通常画成虚线证明:作BC的延长线CD,过点C作射线CE∥BA,则:3.你还有其它方式么(可参考课本239页〝议一议〞小明的想法;241页联系拓广4)?方法越多越好!三.练一练1.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之和是多少度?正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多少度?请证明你的结论.2.已知:如图,在△ABC中,∠A=60°,∠C=70°,点D和点E分别在AB和AC上,且DE∥BC求证:∠ADE=50°3.如图,在△ABC中,DE∥BC,∠DBE=30°, ∠EBC=25°,求∠BDE的大小.4.证明: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人教版初一数学绝对值教案5一.读一读学习目标:1.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两个推论及其证明;2.体会几何中简单不等关系的证明;3.从内和外.相等和不相等的不同角度对三角形的角作更全面的思考.二.试一试自学指导:1.如图∠1是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它与图中其它角有什么关系?2.自学教材P242-243,看看你的结论是否正确,并对例1例2进行学习,仿照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两个推论:推论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证明:三.练一练1.如图,下列哪些说法一定正确A ∠HEC ∠BB ∠B+∠ACB=_0°—∠AC ∠B+∠ACB _0°D ∠B ∠ACD2.已知:如图,在△ABC中,∠A=45°,外角∠DCA=100°,求∠B和∠ACB的大小初中趣味数学教案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起看初中数学最新教案设计方案你知道怎么写初中数学最新教案设计方案吗?总结公式的等号两边的特点,用语言表达公式初一数学绝对值教案教学难点是灵活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突破的方法是通过复习分数的通分.约分初中数学总复习教案你知道怎么写初中数学总复习教案吗?对于四条线段a.b.c.d,如果其中两条线段的长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数学《绝对值》教学设计通过数轴上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引出有理数的绝对值的概教学目的:念。
使学生会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教学重点:
绝对值在数轴上的意义问题。
教学关键: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引入[环节一]
)在一节体育课中,老师组织了一次游戏。
(引例1 达最
先到圆的中心。
谁上学,如图所示四位同站在圆,比赛A
BDC
1、四位同学到达中心的距离相等吗?提问:、他们的方向会影响距离的长度吗? 2
结论:与方向无关,距离相等。
找一找数轴的哪些点到原点的距离是相等的。
2(引例)提问:
与-33到原点的距离相等、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11结论:与[环节二]概念与例题讲解
1
1、概念讲解
在数轴上表示-6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是6,数100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是100。
我们叫做-6的绝对值是6,100的绝对值是100,也就是说,把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
a a的绝对值,记做练习2、
)试一试:口答:(10 = +2 =
1/5 = +8.2 =
-3 = -0.2 = -8.2 =
下列各数的绝对值:(2)10.5
+1/10 , -15/2 , -4.75 ,
P 31 (3)书本练习小结求绝对值的方法、3
一个负零的绝对值是零;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板书)用数学式子表述:; a = 1()当a>0时,; a )当(2a=0时,=
;
a<03()当时,a =
4、例题讲解+ 0 1()+1 算:计-2 -
)(2-1-3 计算:+2
2 -8 -12 ×+2 ÷)(3计算:
拓展训练5、
6)正式排球比赛对所用的排球质量有严格的规定,下面是(1用负数记不(用正数记超过规定质量的数,个排球的质量检测结果,足规定质量的数量),+14 -39 。
,,-25 ,+10 -11 ,+30
指出哪个排球的质量好一些,并用绝对值的知识进行说明。
y的值。
x<y=5,且,求x,y (2)已知:x =8,
的绝对值为互为倒数,mdb已(3)知a和互为相反数,c与a+bm m2,求代数式的值。
-cd-
环节三] 课堂小结[
1、绝对值在数轴上的意义。
求绝对值的方法与数学式子的表述。
、2
布置作业环节四[]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