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太极拳起源及流派特点
太极拳起源及流派特点一、太极拳起源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1、始于唐朝许宣平。
2、始于宋朝的张三峰。
3、始于明朝的张三丰。
4、始于清朝的陈王廷和王宗岳等。
但经民国时期国家有关部门的专家学者考证,社会上当时流传的各式太极拳(杨、武、吴、孙、赵堡和式等流派)均直接和间接地由河南温县陈家沟的太极拳演变而出。
2007年3月,面对社会多种说法,国家文化部委托中国民协,组织全国武术、考古、民俗等方面的知名专家,组成中国民间文化之乡评审考察验收组,经过对陈家沟的缜密考察,进一步认定温县陈家沟为“太极拳发源地”并挂牌(见2007年6月1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2版《太极拳发源地定为河南温县》的报道);2007年8月,国家武术部门在对社会上多种说法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考察、论证后,命名温县陈家沟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见人民日报2007年8月22日第12版报道)。
源于河南温县,是一批批学者和武术研究、教学机构经过多年的考察和研究,反复认定的结果。
在这一考察和研究过程中,虽存有早于太极拳源自温县的传说,但至今未发现经得住考证的翔实论据(详见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秘书长、国家武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执行专家康戈武《解读温县被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的文章——载于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导刊》2008年第一期、《中华武术》2007年12期)。
至于社会上流传的多种说法,以讹传讹或附会推想都不行,这些问题还有待有关专家进一步考证研究,一切都要靠事实说话,我们要尊重历史,更要尊重事实;关于太极拳起源的'其它说法,还需要有证据的支撑以及专家学者的认真考证。
二、各流派太极拳起源与特点1、陈式太极拳的起源与特点:陈式太极拳创始人为明末清初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字奏庭,1600-1680年)。
陈自幼习文练武,承袭祖传武技,明末时任温县“乡兵守备”,曾“披坚执锐,扫荡群氛”。
明朝亡,其隐居家乡,在家传武术的基础上,吸收与借鉴当时流行武术之精华,以太极阴阳理论为指导,融儒家中正和谐之理念、道家导引吐纳的养生术和中医经络学等文化的精粹,创编了太极拳。
太极拳基础知识
太极拳基础知识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武术之一,被誉为“太极拳大成拳”。
它不仅是一种优雅的艺术表演,更是一种身心修炼的绝佳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太极拳,我们有必要了解它的基础知识。
一、太极拳起源与发展太极拳起源于中国,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
传说中的太极拳创始人是明代张三丰道士,在修炼道家内丹术的同时,汲取了拳法的精髓,将其融合创造了太极拳。
太极拳初期主要在张村(今属河北省保定市)一带盛行,后来逐渐传播至全国各地。
二、太极拳的特点与原则太极拳拳法讲究以柔克刚,动作缓慢、流畅,注重呼吸、运气和意念的调节。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以圆为主:太极拳强调身体的圆滑与连贯,既体现在手臂、腿部的动作,也体现在身体相对于空间的连续运动。
2. 以松为主:太极拳要求肌肉保持松散状态,通过松臂、松腰、松肩等动作,使身体更加灵活。
3. 以静为主:太极拳倡导“以静制动”,动作中保持内心平静,以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4. 以阴阳互补为主:太极拳运动中追求阴阳的平衡,一方面强调柔和的阴性,另一方面也注重刚猛的阳性。
太极拳的拳式与套路是指太极拳的各种招式和动作组合。
太极拳的拳式套路较多,常见的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等。
1. 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是中国太极拳流派之一,历史悠久。
它注重动作的变化与流动,有缓慢而富有变化的特点。
2. 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主要流派之一,始于杨露禅。
杨式太极拳动作简洁、明快,注重用意念引导气流的流动。
3. 吴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是吴全佑所创,特点是动作大而宽松,力道活泼,手势连续而富有变化。
四、太极拳的健身效益太极拳是一种低强度的全身运动,对身体健康有着广泛的好处。
1. 增强心肺功能:太极拳要求呼吸与动作相配合,能够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肺活量。
2. 锻炼肌肉和关节:太极拳动作缓慢而流畅,能够锻炼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和关节,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
3. 促进血液循环:太极拳的动作通过身体的伸展和运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液供应,对心脑血管有益。
简述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简述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太极拳,也称太极拳术,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武术,许多人都有兴趣了解它的历史和发展。
下面将就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来做一个简单介绍。
一、太极拳的起源太极拳早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其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并逐渐发展成今日的形式。
据说太极拳源于传说中的“太极”院,故又名“太极拳”。
太极拳的诞生有三位名人功不可没:第一位是岳飞,他的五行剑术和身法可以视作是太极拳的祖先;第二位是吴大猷,他创造了大猷拳,并将太极拳形态传承了下来;第三位是张三丰,他创立的太极拳术,遍布中国大陆,被称为“太极拳之祖”。
二、太极拳的发展太极拳在古代以后不断发展,其中有很多有名的高手,在其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一份功勋。
比如,林保护将太极拳融入自然中,从而增强了太极拳的魔力;马汉明则通过太极拳的内容来提高太极拳的实用性。
除此之外,一些杂技艺术也与太极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龙阳推手、太极形意拳等。
这些技术对太极拳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太极拳的影响太极拳不仅在中国古代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它也影响了许多国家。
近年来,太极拳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一门体育运动,以及一门艺术体系,在世界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支持和参与。
太极拳的技术和理论不仅对中国古老的文化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全世界的文化艺术也有很大的作用。
四、结语太极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主要以均衡、安静、宁静的动作来展示,它通过灵活的身法、锻炼身体和心灵,可以使人体及心灵得到调整和健康。
从古至今,太极拳屡次受到世界各地观众的认可和欢迎,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体育运动,今天,太极拳已经成为一门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重视、研究和传承。
太极拳的起源及发展
要练好太极拳,除了遵照先哲的理论指导和要领指示之外,我认为 必须注意两个问题。
首先要领会“劲”的涵义。认真练习太极拳到适当的阶段,就会 练出劲来。这股劲是一种“浑劲”,也就是太极拳入门的基础。所谓 “懂劲后愈练愈精”。据我个人体会,这股劲好像秋天的成片芦苇在 湖中被大风吹得俯而复起,坚韧不折,柔而有弹性;又好象海洋中的 滚滚波涛,水质虽软而又非常雄厚的力量。浑劲练出以后,再进一步 就要从浑劲中练出轻巧劲来。浑劲是藏而不露的浑厚实力,从而达到 柔中有刚。轻灵劲是既有轻灵感觉而又能圆活运转的意思。将这二种 劲紧密地结合于一起,相互为用,才能刚柔相济,绵里裹针,再能变 化分释为掤、捋、挤、按诸劲灵活应用之,始可达到融会贯通,得心 应手的目的。
太极拳以“棚、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 顾、盼、定”等为基 本方法。在运动中,要求静心用意, 以意识引导动作,动作与呼吸紧密配合, 呼吸要平稳,深 匀自然,动作要中正安舒,柔和缓慢,身体保持疏松自然, 不 偏不倚,动作绵绵不断,轻柔自然,动作弧形,圆活不 滞,同时以腰为轴,上 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动作 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动作之间衔接和顺, 处处分清虚实, 重心保持稳定。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动作不浮不僵,外柔 内 刚,发劲完整。在推手中,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 避实击虚,借力发力, 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 由己则滞。尤其讲究“听劲”,通过身体触 觉,来判断对 方力量的大小、方向、部位,并及时做出反应,如对方刚力 来打,我则以柔化之,“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随人 而动,随机应变。
太极拳起源和发展
太极拳起源和发展一、起源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与创始人,众说纷纭,目前大致有9种观点:1.老子。
2.梁朝的程灵洗。
3.唐朝的许宣平。
4.唐朝的李道子。
5.唐朝的胡镜子。
6.张三丰。
7.陈王庭。
8.陈卜。
9.不知何人所创。
其中,以张三丰和陈王庭创拳说争论最大。
历史上有关张三丰的传说最多,争论亦最大,众多人称其为太极拳鼻祖。
陈王庭创拳说,一度成为权威说法,主要源于武术考证家唐豪所言,唐豪实地考察了陈家沟,主要依据陈王庭的遗诗:“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往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造拳,忙来时耕田。
趁余闲,教下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
”近年来不断有人反对此观点,并提出一些证据,如有人认为:“闷来时造拳”的造,并不是创造之造,而是造访之造,所以实际是闷来时去造访拳,陈王廷创拳之说休矣。
(《武当》1995年3期16页到19页)关于太极拳起源问题,近年来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类观点:一类认为太极拳是陈王庭所创,发源于陈家沟;一类认为在此之前早有太极拳,大约在南朝韩拱月、程灵洗开始,经唐朝时许宣平、李道子,宋时程秘,元时张三丰,明清为王宗岳、蒋发,清中叶陈长兴发展起来。
目前,我们还很难断定究竟是何人何时创造的太极拳,但是可以肯定,太极拳绝非一蹴而就,必然有一个萌生、发展、壮大、成型的过程,是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形成的,这正也说明了太极拳的渊渊流长,博大精深。
二、发展尽管太极拳的起源和创始人难以定论,但是从太极拳定名以来,陈长兴以后的太极拳演变线索是较清晰和公认的,构成了现代意义的太极拳主体,根据拳理著作、动作形态可以看出从明末清初以来的太极拳演变,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基本形成期这个时期主要指从明末清初的陈王庭至陈长兴(1771~1853),经过五传,完成了陈式太极拳的基本演变,表现为:①重要理论著作。
这个时期留下的理论著作很少,代表性的有陈王庭的《拳经总歌》、《太极拳十大论》、《用武要言》等,从这些拳论,歌诀来看,突出的反映了太极拳的技击性,如《拳经总歌》:“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大纲一、概述1.太极2.拳与太极拳3.太极拳的来源4.太极拳的社会价值二、太极拳的起源和流派1.太极拳的起源2.太极拳的流派三、太极拳的推广和普及1.太极拳的推广2.太极拳的普及四、太极拳的现状1.民间老龄化严重2.比赛化、体操化、舞蹈化3.动作缺少对科学理论依据的验证知识点汇总概念:C01:太极原理和观点:K01:太极拳是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道家导引、吐纳,综合地创造一套有阴阳性质、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古人称为“太极拳”。
太极拳来源于易、道、医、武四个方面。
太极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世界第一的有氧健康运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润滑剂。
K02:现传各式太极拳,出自陈式太极拳。
太极拳的流派还有杨式、吴式、武式、和式、孙式等。
K03:在太极拳成为武术竞赛项目的同时,太极拳广泛地进入全民健身活动,而且正被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采用为健身锻炼项目。
K04:太极拳的现状:民间老龄化严重;比赛化、体操化、舞蹈化;动作缺少对科学理论依据的验证。
正文一、概述1.太极(1)太极出处“太极”一词最早出自于《易传·系辞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2)太极含义“太”有“至”的意思;“极”有“极限”之义;“太极”就是至于极限,无有相匹之意。
意为宇宙万物的起源。
(3)太极图太极(白上黑下顺时针方向)从太极图可以得出结论:太极图这个圆圈:就是代表的一,代表的宇宙,代表的无极。
图象的黑白二色:代表阴阳两方,乾坤两部。
黑白两方的界限,就是划分天地阴阳界的人部。
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黑方白点:表示阴中有阳。
(4)文化价值“太极”是一个哲学概念,意为派生万物的本源。
是华夏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影响了儒家、道家等中华文化各个流派。
2.拳与太极拳(1)拳“拳”者,技击之术也。
拳就是一种用于技击的技术,不能用于技击,就不能称之为拳。
拳有内家拳和外家拳之分。
简述陈氏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简述陈氏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一、有关太极拳的起源根据可靠的历史资料记载,太极拳起源于明末清初,在河南温县陈家沟,由陈氏第九世陈王庭创编并代代相传改进。
到了第十四式陈长兴,陈氏太极拳才定型为现在的一路、二路并开始外传,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杨、孙、吴、武、和等流派。
套路不同,但是拳理还是一致的。
陈氏太极拳的缠丝劲和发劲其他太极拳保留不多。
而现在有关太极拳是张三丰创造的说法,一是没有确证的历史资料,二是本来有关张三丰的记载在史书上就五花八门,但没有说明他和太极拳有关系。
如果拳友问我太极拳是否张三丰所创,可能是看金庸写的武侠小说或有关影视剧多吧。
二、有关陈氏太极拳的套路陈氏太极拳在创始之初,套路很多,陈氏家族本身就会拳法,陈王庭依据家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博采众家精华,结合易学上有关的阴阳五行之理,并参考传统中医学中有关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发明创造出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包括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双人推手及刀、枪、棍、剑、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
到了陈长兴,逐渐定型为现在的一路太极,二路炮锤,是为陈氏老架,还有陈家陈有本创的所谓新架,现叫小架。
十七世陈发科在他晚年所创陈氏太极拳新架一、二路,这些是陈氏太极拳的传统套路,到了解放后,国家体委规定了陈氏太极拳的竞赛套路,那是融合了一路和二路传统的架子,现在为了普及陈氏太极拳,陈小旺创编了“三十八式太极拳”、陈正雷创编了“精要十八式”等简化的套路。
本人还是喜欢传统老架子。
三、陈氏太极拳的发展在陈氏太极拳发展史上,不能不提以下三个人,即陈王庭、陈长兴、陈发科三位宗师。
陈王庭创编了太极拳,陈长兴定型了太极拳,他主要的功劳就是教了杨露禅这个徒弟,这才有了以后各个流派的产生和发展。
到了近代,陈发科的功绩不可估量。
19世纪50年代,学拳于陈家沟的杨露禅来京传播太极拳。
在其子杨班侯与杨健侯、其孙杨澄浦三代人的努力下,太极拳在北京已经相当流行。
但是发源于陈家沟的陈氏太极拳却不为人所知。
太极拳的发展与传承
太极拳的发展与传承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武术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不仅是一种运动方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文化传承。
自从太极拳问世以来,经历了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如今已成为世界各地广泛流传的养生功夫。
本文将从太极拳的历史和起源、太极拳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太极拳的传承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太极拳的历史和起源太极拳可以追溯到清朝嘉庆年间,其创始人为陈氏。
据传陈氏太极拳起源于陈家溪,最早只有陈氏家族内部传承。
后来经过多代人的发展演变,太极拳逐渐传承给更广泛的人群。
在编写《太极拳图说》的陈照奎中,他将太极拳的起源追溯到明朝时期的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本人非常重视功夫的训练,他认为练功可以强健身体,提高战斗力,于是开创了一个名为“明朝武功”的培训项目。
据说,这个项目就是中国武术的一种形式,其中太极拳就是其中之一。
而更早的武术,则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
二、太极拳的发展和演变随着太极拳的发展和传承,各流派的发展逐渐形成。
陈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武当太极拳等流派各有其特点。
以陈氏太极拳为例,其拳法风格沉着稳重,以缓缓舒展的动作为主,注重动作的连贯性和美感。
而杨氏太极拳则相对灵活多变,以柔化刚、以缓制快为基本要点,注重技术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此外,武当太极拳也是太极拳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流派,它更重视内功修炼,强调将精神全神贯注于身体运动中,以提高身体的自我调控和自我防御能力。
在太极拳的演变历程中,外国人对太极拳的学习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政府开始向世界推广太极拳,外国人开始大量涌入中国,学习太极拳成为他们的热门活动。
太极拳从传承式的内部拳种转变为对外传播式,太极拳的种类也逐渐多元化。
其中太极拳的运动性和养生功效受到了外界的广泛关注,太极拳也多次作为国际体育比赛的比赛项目。
三、太极拳的传承太极拳是一种传承文化,它历经时间,被不断传承和保护,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价值得以弘扬。
传统的太极拳是通过口传心授,由老师传授给学生,从而实现太极拳的传承。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拳法之一、它起源于中国古代道家的哲学思想,经过积淀、演变和发展,最终成为一种融合了哲学、身体运动和武术技巧的独特拳术。
在过去几个世纪里,太极拳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太极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的张三丰。
传说张三丰是道教的传承者,他在长期的修炼中领悟到了太极哲学的精髓,并将其运用到武术技巧中。
他创造了一套以太极哲学为基础的拳法,这就是太极拳的起源。
由于张三丰的修炼不追求肌肉力量,而是注重意念、气息和身体力量的调和,太极拳以柔化刚、以静制动的特点,成为一种独特的拳术形式。
太极拳在明朝末年的明末清初逐渐发展起来。
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乱世的时期,民间武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播。
很多武术家开始将太极拳作为自己修炼的对象,并将其与其他武术技巧相结合,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太极拳派别。
其中比较有名的有陈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等。
这些派别在技巧和形式上略有差异,但都保留了太极拳的核心精神。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太极拳开始传入海外。
当时中国正处于危机四伏的社会时期,很多人通过太极拳来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同时,太极拳也吸引了很多外国人的关注。
他们将太极拳作为一种独特的身体运动方式,并将其引入到自己的国家和文化中。
最著名的是陈鑫和杨露禅的太极拳演绎,他们在国际间安利了中国的太极拳。
当代,太极拳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国家,太极拳都成为一种受欢迎的健身运动。
太极拳以其独特的动作和舒缓的感觉,被认为是一种养生健身的方式。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太极拳来修身养性、强身健体。
总结起来,太极拳起源于中国古代道家的哲学思想,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和演变,最终成为一种独特的武术形式。
太极拳以其独特的哲学精神和身体运动形式,吸引了无数的人们。
在即将到来的未来,太极拳有望继续发展,并为更多的人们带来健康和快乐。
太极拳的产生及发展
太极拳的产生及发展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太极拳的历史及发展摘要:本文主要陈述了太极这一拳系的起源,因其起源众说纷纭,本文选取其中可信度较高的陈家沟说法。
重点讲述陈氏太极拳的历史传承,套路变化及发展过程。
最后就陈氏太极拳发展的主要四个流派的太极拳特点进行简要概述。
一、太极拳名字由来太极拳成为“长拳”、“棉拳”、“十三式”、“软手”。
清朝乾隆年间,山西人王宗岳着《太极拳论》,太极拳这个名称才确定下来。
太极拳属武术——大拳系。
“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就是大的意思,“极”就是开始或顶点的意思。
宋朝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的第一句话就是“无极而太极”,并非说太极从无极产生,而是“太极本无极”之意,意即“太极”是产生万物的本源,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之意。
二、太极拳的起源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与创始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许宣平,宋朝张三峰,明朝张三丰,清朝陈王庭①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
虽张三丰和王宗岳各着有《太极拳论》,但现在多数拳家以现传各式太极拳均源出陈式太极拳,而持陈王庭创拳之说。
本文持陈王庭创拳之说。
经历史考证,太极拳起源于中国河南温县陈家沟,由陈氏第九世祖、着名拳师陈王庭所创,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陈氏太极拳的起源可追朔到陈氏始祖陈卜。
陈卜原籍在山西泽州郡 (今晋城),后来由泽州搬居山西洪桐县。
明洪武5年 (公元1374年),迁居河南怀庆府 (今沁阳)。
当时,陈卜为人忠厚,精通拳械,深受近邻乡民敬重,所以当地人将其居住的地方叫陈卜庄 (解放后,陈卜庄划归温县,至今仍叫陈卜庄)。
后来,因陈卜庄地势比较低洼,经常遭受洪涝,所以陈卜一家又迁居到距温县城东十里的常杨村。
因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有一段深沟仍保留至今),所以随着陈氏人丁繁衍,家族不断壮大,常杨村易名为陈家沟。
太极拳的发展历程与文化内涵
太极拳的发展历程与文化内涵太极拳,一种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武术,凭借着其养生、强身、治病、防御的功效,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热爱和推崇。
然而,太极拳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如此受欢迎,它经历了多个时期的演变和发展,其文化内涵也逐渐丰富和深化。
一、太极拳的起源太极拳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明朝末年,传统起源地位于中国山东省的陵县。
相传,当时有一位道士名叫张三丰,他得到了天地之灵感悟,创立了太极拳,即“太极图”的动作和思想。
太极拳起初是为了道士修炼内功而创立的,其主要目的是强化身体素质,达到长寿延年的目的。
二、太极拳的发展在近代,太极拳的发展历程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从武术跨足民间传统文化的角度看,太极拳最早成熟时期大约是在清朝康熙年间,太极拳开始向公众普及,并融入了华人谷场的生产文化和雄厚的自然基础。
在清朝末年,武术逐渐衰落,太极拳也因为受到排斥和打压而逐渐淡出市场。
在新中国成立后,太极拳得到了大力的扶持和支持,成为武术推广的重点对象。
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太极拳因其“资产阶级嗜好”的特点而再次遭到了打压和边缘化。
直到改革开放后,太极拳才重新得到扶持和发展,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如今,太极拳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喜欢。
太极拳不再仅仅是一种武术技巧,更是一种弘扬中华文化的载体,一种绕不开的文化符号。
三、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太极拳不断演化的同时,其文化内涵也逐渐丰富和深化。
太极拳强调的“以柔克刚”的原则蕴含着中国文化中重视和平、谨慎、放松的思想。
太极拳的动作中,手臂在前两节扭转的过程中,便蕴含着人的机体与天地间原子微观有着同步运动的奥妙。
而推手则更是将我们如何在迎难而上的挫折面前发挥“道中强国”所体现的意义。
太极拳强调的“内功修炼”和“意境呼吸”等传统理论也是太极拳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太极拳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都显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健康意识的逐渐增强,相信太极拳将会有更加广泛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接下来就由店铺带来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太极拳,中国拳术之一,创始于清初。
乾隆年间,山西民间武术家王宗岳用《周子全书》中阐发《易经》太极阴阳的哲理来解释拳理,写成《太极拳论》,太极拳这名称才确定下来。
清末和辛亥革命后一个时期,在太极拳起源问题上,产生过一些附会和传说。
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民间大致有唐朝的许宣平、南宋或元末明初时期的张三丰、清朝的陈王廷和杨露禅、王宗岳等说法。
但现在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俊源出陈式太极拳之说为本。
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
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陈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武术家。
太极拳的来源有以下三个方面:1、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
明代武术极为盛行,出现了很多名家、专著和新拳种,太极拳就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
2、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
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所以被称为“内功拳”之一。
3、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
陈式太极拳要求按经络通路,螺旋缠绕,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
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
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逐渐从战场搏杀转为体育健身,太极拳正是如此。
100多年前,太极拳家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有“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的提法。
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逐渐从战场搏杀转为体育健身,太极拳正是如此。
100多年前,太极拳家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有“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提法。
目前,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五种流派。
太极拳的渊源和发展历史
太极拳的渊源和发展历史太极拳为武术拳种之一,是华夏民族值得骄傲的宝贵文化遗产,陈氏太极拳作为东方武术文化的一块瑰宝。
下面是店铺专门为您整理好的太极拳的渊源和发展。
太极拳的渊源和发展在纷纭繁多的中国武术流派和拳种中没有一个拳种能像太极拳推广的这样普及与众所周知。
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太极拳具有舒柔、缠绵、内外兼修、祛病延年的特点,使它老少皆宜;而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太极拳能反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点。
有位外国朋友在学了太极拳之后说:太极拳是中国人的处世哲学在武术上的表现。
所以有越来越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国际友人开始习练太极拳。
如今,太极拳已走出国门,正成为世界人民所喜爱的运动。
从这一点来说,太极拳已不再有国界与隔阂;它已超越了文化的范畴,而归于人之自然属性。
“太极”概念属于中国古代哲学的自然观范畴。
最早见于《易·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也就是说两仪(阴阳)是太极演变而来。
后汉郑玄说“太极”是“谆和未分之气”,即“太极”是天地未分时的浑浊元气,它是产生万物的来源。
如果从现代的“宇宙大爆炸”学说来看,宇宙诞生前是一个没有物质、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纯能量质点。
由于这个纯能量的质点大爆炸即产生形成了宇宙空间和天体,天体的空间运动即产生了有序的时间,因而有了物质的变化、发展和规律。
中国古代哲学中所说的“太极”就相当于这个没有时空和物质的纯能量质点。
老子和庄子的思想中都主张“无”。
魏晋王弼把“太极”就解释为“无”。
他说:“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
太极者,无称之称”(《周易注》)。
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称为有。
有形的东西都具阴阳两仪,由于阴阳的相互作用而推动着事物的发展演变,但它们最终都始于“无”即“太极”。
太极拳有别于其它拳种的根本特点就在于它将这种阴阳太极哲理应用于拳理之中。
至于太极拳的起源问题,众说纷纭、各抒己见,这并没有多大的关系。
我们说太极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产物,是人类共同拥有的财富。
但从现在普及、广为流传的太极拳种来看,究其渊源,当推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氏九世祖陈王庭(又名奏廷)。
太极拳起源、发展、流派、好处讲义投影
格特拉克(江西) 格特拉克(江西)传动系统有限公司 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公司
第化太极拳培训班
主讲;邓庭明
2011年 2011年6月17日 17日
太极拳的起源
太极拳的来源有下列3 太极拳的来源有下列3个方面: ①.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明代武术极为盛行,出现 了很多名家、专著和新拳种,太极拳就是吸取了当时各 家拳法之长,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 ②.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 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所以被称为“内家拳” 之一。 ③.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陈式太 极拳要求按经络通路,螺旋缠绕,以意行气,通任督二 脉,练带脉、冲脉。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 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
好处五:治疗慢性消化管道疾病——因练拳时各 好处五:治疗慢性消化管道疾病——因练拳时各 关节、肌肉、骨骼会相互牵引、绞缠、挤压和舒 张,内脏又因腹式呼吸(腹实胸实)而产生自我 按摩的作用;加上横膈膜的上下升降幅度增大, 按摩的作用;加上横膈膜的上下升降幅度增大, 对肠的蠕动有正面的刺激作用;而练拳时的舌顶 上颚,唇齿轻闭能增加唾液的分泌,提高了消化 功能。 总之,经过中西方多面的科学化研究证实, 长年修习太极拳能对各种慢性病,如:神经衰弱、 高血压、心脏病、消化不良、风湿关节炎、糖尿 病等等有著一定的医疗作用。这是无可推诿的事 实!
太极拳的主要流派 太极拳的主要流派
1.陈式太极拳主要特点如下: 1.陈式太极拳主要特点如下: 整套动作在快慢、刚柔、开合、曲直等 矛盾的相互依存、互相转化中,相连不 断,一气呵成。 2.杨式太极拳主要特点如下: 2.杨式太极拳主要特点如下: 舒展简洁,动作和顺、轻灵,刚柔内含, 轻沉自然,如行云流水,连绵不绝,锻 炼步骤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
太极拳的起源
太极拳的起源太极拳从清初创建到现在,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
辛亥革命前后,太极拳名家的技击功夫在北京享有盛誉,并且盛传有疗病、保健、延年作用,在当时北京几十种著名拳种中很为突出。
于是有人就假托仙传,捏造历史。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起源说。
下面由店铺给您介绍:太极拳的起源。
欢迎阅读!太极拳的起源一、十四世纪的元末明初,云游四方的武当山道士张三丰张三丰,懿州(今湖南芷江县)人,名全,一名君宝,字三丰。
是元末明初道教首领,行游四方,曾在湖北太和山(即武当山)结庐修行。
根据《明史》和历经篡修的《太和山志》,都只字未提及张三丰会拳术;即使是公元1723年住在山西的圆通道人汪锡龄编的《三丰全书》稿本以及到公元1844年被长乙山人李涵虚重编出版的《三丰全书》里面,他们虽然都鬼话连篇的宣称见过十四世纪的张三丰,但也未曾捏造张三丰会拳术或创造太极拳。
太极拳创始于张三丰的谎言,出现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太极拳在北京享有盛誉之时这个事实,至此可证实。
因此,说太极拳的创始人为张三丰,是不真实的。
但明初张三丰何以当时名扬国内?我们如果研究一下《明史》中的“胡滢传”、“郑和传”、“姚广孝传”和“方伎传”中的张三丰事迹,把有关史料加以参证,就能清楚看出张三丰,这个被当时人们津津乐道的神话人物,原来是明太祖死后,明代皇朝宫廷争夺皇位的副产品。
其历史真相是: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因太子早亡,就由皇孙朱允炆继皇位改元建文,但皇太子之弟朱棣,于建文四年以“靖难”名义,从燕京(北京)杀奔明朝首都南京,夺了皇位,改元永乐。
由于传说建文帝未死于战火,永乐帝不放心,遂派亲信胡滢,配上认识建文帝面貌的内侍朱祥,以寻访道士张三丰(邋遢)为名,从陆路遍访各州、郡、乡、邑,去查访建文帝下落,有四年之久。
永乐二年又有谣传建文帝逃亡海外,永乐帝又派郑和(世称三保太监)等领兵浮海,远巡西洋,也未查到建文帝下落。
永乐十七年,又派胡滢出巡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去查访建文帝下落,又查了四年。
太极拳的历史与发展
太极拳的历史与发展太极拳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武苑的古老奇葩。
明末清初,陈家沟的陈王廷经过潜心研究,创编了太极拳。
以后世代相传,三百多年来,已由陈氏一家的独得之秘,衍变成了广播海内外的陈式、杨式、和式、武式、忽雷、腾 ...今天店铺带您了解太极拳的发展与历史,欢迎阅读。
太极拳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武苑的古老奇葩。
明末清初,陈家沟的陈王廷经过潜心研究,创编了太极拳。
以后世代相传,三百多年来,已由陈氏一家的独得之秘,衍变成了广播海内外的陈式、杨式、和式、武式、忽雷、腾挪、忽灵、李式、吴式、孙式等十大太极拳流派。
太极拳是集技击、强体、健身、益智和修性为一体的独特的运动方式,蕴藏着东方哲学的深刻内涵。
它将阴阳、动静、正反、有无、形神等对立统一的哲理和宗教、哲学、伦理、武学、医学、艺术等精神资源融入武术之中,以符合人体运动规律的演练形式强体健身。
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
温县位于豫北平原西部,南临黄河,北依太行,总面积462平方公里,辖10个乡镇,262个行政村,总人口44.6万。
陈家沟位于河南省温县城东5公里处的清风岭中段,原名常阳村。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于元至正27年(1367年)派兵北伐,强渡黄河。
元明双方军队在黄河北岸怀庆府属地长期交战。
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致使怀庆府方圆数百里人烟几绝,造成了万顷良田荒芜。
明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下令以山西布政使司洪洞县为中心向怀庆府属地移民。
祖籍山西布政使司泽州东土河村的青年陈卜,时因家乡连年遭灾,逃荒到洪洞,与家人一起被裹入移民队全带入怀庆府境内,在温县城东北10公里处落了脚,将此村取名陈卜庄。
明洪武七年(1374年),因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陈卜合家迁往常阳村。
此村位于陈卜庄东南的古清风岭上,南临黄河,北负一岭,旱涝保收,因其西有柿沟,东有赵沟,北有正北沟,三面环沟,随着陈氏家族人丁繁衍,常阳村易名为陈家沟。
陈氏始祖陈卜全家定居清风岭上的常阳村后,勤劳耕作,兴家立业,为了保卫桑梓不受地方匪盗危害,精通拳械的陈卜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子孙习拳练武,开陈氏世代习拳舞械之风。
中国的太极文化
中国的太极文化一.太极的起源和发展:关于太极拳的起源,历来有种种说法。
其中传播最广的是陈王庭创拳说,认为是陈氏九世陈王庭创造了太极拳,然后世代相传,到十四世陈长兴时,由其在祖传套路的基础上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发展成为现在的陈式太极拳一路、二路(又名炮捶)。
教名弟子杨露蝉,再经过杨露蝉出外广泛传播,形成了杨、吴、武、孙各个流派。
但是也有的说法是张三丰所创,这一点无从考证,基本可以认为是编造的。
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师承了近代太极拳的先进理论和经验。
创造性地将前人(姑且不论是蒋发还是陈氏祖先)的太极拳法由博归约、精简归纳,整理定型为现在的陈式太极拳一路、二路。
此后陈氏子孙世代传习的太极拳法都是以此为基础的。
杨、吴、武、孙各式太极拳也都发源于此。
因此,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以下观点:1.陈长兴是近代太极拳的集大成者和发扬光大者。
2.陈长兴的弟子杨露蝉对太极拳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3.陈长兴所传的陈式太极拳老架是现代诸多太极流派的鼻祖。
4.清代山西人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极尽太极拳理论与实践之真谛。
5.学习太极拳功夫应当从正宗陈式太极拳开始二.太极代表的中国文化:太极”理论是中国先秦黄老思想的集中体现。
也可以说“太极”理论就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总代表。
《易经》是太极理论的经典着作。
中国的远古圣贤,通过“仰观天象,俯察地理”逐步地认识宇宙和人体与人生,不断总结完善认识宇宙与自然的模式与方法。
远古的圣贤发现用图像这种论述天理与自然规律的方法既简单明了,又便於保密与传授,所以又在河图,洛书的基础上,发明了先天图;后天图(太极图),八卦图等哲学图像,用这些图像记录上古文化的思想资讯。
河洛图中的数理与象理,八卦中的阴阳互变之理,阴阳鱼太极图的转化之理是对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理论的囊括与浓缩。
天体运动产生阴阳两气,两气本为一气之变化,气的变化循环往复,阴阳交替,平衡发展过程称为“天道”,古人用“ - ”与“--”或阴阳鱼体现出来。
太极学说把我们引进以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八卦这一庞大的哲学思想体系。
太极拳的起源及发展
太极拳的起源及发展太极拳,早期曾称为“长拳”、“棉圈”、“十三势”、“软手”。
清朝乾隆年间,山西人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
“太极”一词源出《周易。
系词》:“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之意。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与创始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许宣平,宋朝张三峰,明朝张三丰,清朝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
虽张三丰和王宗岳各著有《太极拳论》,但现在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俊源出陈式太极拳,而持陈王廷创拳之说。
总的来说,太极拳的来源是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特别是吸取了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并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气功之术和中医经络学说,以及古代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以道教、太极八卦等理论为太极拳的哲学基础,使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
首先表现在太极拳始终处于运动之中,动作衔接紧密,劲断意不断,势断意相连,拳势如春蚕吐丝绵绵不断,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
同时,太极拳运动也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在太极拳中存在着刚柔、虚实、动静、快慢、开合、曲伸等诸对既对立统一,又可相互转化的矛盾。
太极拳以“棚、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
在运动中,要求静心用意,以意识引导动作,动作与呼吸紧密配合,呼吸要平稳,深匀自然,动作要中正安舒,柔和缓慢,身体保持疏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绵绵不断,轻柔自然,动作弧形,园活不滞,同时以腰为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动作连贯协调,虚实分明。
动作之间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轻灵沉着,刚柔相济。
动作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完整。
在推手中,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击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
尤其讲究“听劲”,通过身体触觉,来判断对方力量的大小、方向、部位,并及时做出反应,如对方刚力来打,我则以柔化之,“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随人而动,随机应变。
太极拳讲话稿
太极拳讲话稿标题:太极拳讲话稿引言概述: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武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一种身心合一的运动方式,太极拳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提高心理素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爱慕和追捧。
今天,我将为大家分享关于太极拳的一些知识和体味。
一、太极拳的起源和历史1.1 太极拳的起源太极拳起源于中国明朝时期的张三丰,是一种内家拳法,强调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原则。
1.2 太极拳的历史太极拳经过几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为了不同的流派和拳谱,如杨式、武式、陈式等,每种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传承。
二、太极拳的基本原理和功效2.1 太极拳的基本原理太极拳注重身体的动静结合,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调温和血、强健筋骨、增强体质。
2.2 太极拳的功效太极拳可以改善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增强免疫力,缓解压力和焦虑,对健康有益处。
三、太极拳的练习方法和注意事项3.1 太极拳的练习方法太极拳包括起势、分解、合势、收势等动作,需要循序渐进地练习,注意呼吸和动作的配合。
3.2 太极拳的注意事项练习太极拳时要保持专注和放松,避免用力过度或者姿式不正确,以免造成伤害。
3.3 太极拳的日常练习建议每天坚持练习太极拳,可以在室内或者室外进行,选择一个肃静舒适的环境,有助于放松身心。
四、太极拳的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4.1 太极拳的文化价值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哲学思想,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4.2 太极拳的传承意义太极拳的传承不仅可以宏扬中华文化,还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培养人们的意志品质和修养,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五、太极拳的未来发展和推广5.1 太极拳的未来发展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太极拳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有望成为一种全民健身运动。
5.2 太极拳的推广方式为了更好地推广太极拳,可以通过举办太极拳比赛、举办太极拳培训班、制作太极拳教学视频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参预太极拳的练习。
结语: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的武术形式,不仅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还有着丰富的健身功效和心理益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大纲一、概述1.太极2.拳与太极拳3.太极拳的来源4.太极拳的社会价值二、太极拳的起源和流派1.太极拳的起源2.太极拳的流派三、太极拳的推广和普及1.太极拳的推广2.太极拳的普及四、太极拳的现状1.民间老龄化严重2.比赛化、体操化、舞蹈化3.动作缺少对科学理论依据的验证知识点汇总概念:C01:太极原理和观点:K01:太极拳是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道家导引、吐纳,综合地创造一套有阴阳性质、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古人称为“太极拳”。
太极拳来源于易、道、医、武四个方面。
太极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世界第一的有氧健康运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润滑剂。
K02:现传各式太极拳,出自陈式太极拳。
太极拳的流派还有杨式、吴式、武式、和式、孙式等。
K03:在太极拳成为武术竞赛项目的同时,太极拳广泛地进入全民健身活动,而且正被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采用为健身锻炼项目。
K04:太极拳的现状:民间老龄化严重;比赛化、体操化、舞蹈化;动作缺少对科学理论依据的验证。
正文一、概述1.太极(1)太极出处“太极”一词最早出自于《易传·系辞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2)太极含义“太”有“至”的意思;“极”有“极限”之义;“太极”就是至于极限,无有相匹之意。
意为宇宙万物的起源。
(3)太极图太极(白上黑下顺时针方向)从太极图可以得出结论:太极图这个圆圈:就是代表的一,代表的宇宙,代表的无极。
图象的黑白二色:代表阴阳两方,天地两部。
黑白两方的界限,就是划分天地阴阳界的人部。
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黑方白点:表示阴中有阳。
(4)文化价值“太极”是一个哲学概念,意为派生万物的本源。
是华夏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影响了儒家、道家等中华文化各个流派。
2.拳与太极拳(1)拳“拳”者,技击之术也。
拳就是一种用于技击的技术,不能用于技击,就不能称之为拳。
拳有内家拳和外家拳之分。
拳是一种载体,可以去承载不同的思想、文化,而演变成独具特色的拳种。
(2)太极拳太极拳是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道家导引、吐纳,综合地创造一套有阴阳性质、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古人称为“太极拳”。
简单地说,太极拳就是把“太极”的阴阳之理,融到“拳”里的每个招式里面,而成为太极拳。
(3)时代性时代不同和社会主流思想不同,对“拳”也赋予了不同的时代意义和社会要求。
3.太极拳的来源(1)易阴阳——太极拳就是把太极的阴阳之理,融入到拳里的每个动作里面。
(2)道修心——人生无处不太极,强调在不平衡中找到平衡点。
(3)医养生——太极拳是人体的运动,每一个动作都要吻合人体骨骼最佳受力状态,保证经络畅通。
(4)武技击——太极拳是相互矛盾而统一的运动,强调节节贯穿、不丢不顶、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
4.太极拳的社会价值(1)太极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气功引导术的完美结合,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
太极拳是最能代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武术拳种,也是最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2)太极拳是世界第一的有氧健康运动迄今为止,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约1.5亿人在习练太极拳。
太极拳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有氧健康运动。
(3)太极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润滑剂太极拳富含丰富的哲学内涵,倡导以柔克刚,不丢不顶等原则,蕴含对立统一、辩证包容的理念。
边体悟,边心悟。
可以达到身心双修,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平衡。
坚持练拳,可以影响习练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润滑剂。
二、太极拳的起源和流派1.太极拳的起源其中关于太极拳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1)唐朝(公元618~907年)许宣平许宣平,新安歙(xi)县(现安徽境内)人。
许宣平的太极拳功名曰“三世七”,据言因以三十七式而取名。
此拳又称长拳。
因为这套拳打法不分何式为先,何式为后。
只要将每式学会,打起来可以相继不断,绵绵不绝。
(2)宋朝(公元960~1278年)张三峰在《王征南墓志铭》中,黄宗羲说,内家拳“盖起于宋之张三峰。
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
(3)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张三丰张三丰为元末明初着名道士。
据张三丰自述,他曾任中山博陵县(今河北定县境)令,后弃官出家为全真道士。
曾游武当山,预言武当山异日必大兴。
张三丰与其徒在武当山披荆斩棘,创草庐以修道。
在修道炼丹过程中,观察蛇雀之争,探索龟鹤长寿之秘,由此创编了太极拳。
不久又离武当山云游四方。
(4)明朝(公元1644~1911年)王宗岳王宗岳是明朝万历人,内家拳名家。
一位在太极拳传承史上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
所着《太极拳谱》中之《太极拳论》,被视为太极拳经典理论。
(5)现传各式太极拳,出自陈式太极拳现在多数拳家以“现传各式太极拳,出自陈式太极拳”之说为本。
武术史研究者唐豪在实地考察了河南温县,并查阅了县志和《陈氏家谱》等后,得出结论:追根溯源,太极拳的发祥之地在河南省温县陈家沟。
陈王廷就是太极拳的创造者。
2.太极拳的流派(1)陈式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的老拳师陈王廷初创太极拳,世代相传。
陈氏14世的陈长兴,在祖传太极拳的基础上再树里程碑。
他将陈王廷编的一至五路太极拳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形成完整套路,成陈式太极拳,又分老架和新架两种。
陈长兴之曾孙陈发科(1887~1957年)于1928年去北京传拳,成为陈式太极拳的中兴者并确立了陈式太极拳的地位。
(2)杨式杨露禅,河北永年人,从学于陈家沟陈长兴,并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
(3)吴式满族人全佑,清末河北大兴人,初从杨露禅学太极拳大架子,后拜杨露禅次子杨班候(1837~1892年)为师学杨氏小架太极拳,以善于柔化着名。
经全佑之子吴鉴泉进一步修润,定型为吴式太极拳。
(4)武式武禹襄,清末河北永年人,从杨露禅学陈式太极拳。
后又从陈青萍学习新架太极拳,又严格按《太极拳论》参悟太极拳,于是以练拳心得归纳锻炼要领为《身法十要》。
从而创造了武式太极拳,经李亦畲(1832~1892年)进一步完善,最终定型为武式太极拳。
(5)和式和式太极拳,始创于清末河南温县赵堡镇太极拳名家和兆元,因地域亦被称为赵堡太极拳。
和式太极拳除具有一般太极拳的要点外,在理论、技术技法、强身养生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
和式太极拳特点:处处走圆,自然圆活。
(6)孙式孙禄堂,清末河北完县人,擅长形意拳和八卦拳。
后又从师郝为真学习武式太极拳,之后参合八卦、形意、太极三家拳术的精义,融合一体而创“孙式太极拳”。
三、太极拳的推广和普及1.太极拳的推广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族武术遗产的研究、整理和推广,把太极拳作为重点武术项目来推行,并广泛应用于医疗体育方面。
1956年,国家体委组织太极拳专家编制简化太极拳,也叫24式太极拳。
1957年,整理出88式太极拳。
1979年编成“48式简化太极拳”。
为适应竞赛需要,1989年,国家体委组织专家创编了陈式、杨式、吴式、孙式和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以及用于全国武术锦标赛的42式太极拳和42式太极剑竞赛套路。
从1986年起,正式举办每年一届的全国太极拳、剑、推手比赛。
国际武术联合会1990年成立后,翌年举办首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将太极拳设为比赛项目之一。
2.太极拳的普及在太极拳成为武术竞赛项目的同时,太极拳广泛地进入全民健身活动,而且正被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采用为健身锻炼项目。
现在,太极拳已传播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日本早在十多年前已有太极拳传习者逾百万。
日本武术太极拳联盟成立后,其注册会员已达1000万人,其中大多数参与太极拳传习。
四、太极拳的现状1.民间老龄化严重(1)缺少标准化的教学体系:由于国家对太极拳的普及和推广,使得很多人练太极拳。
但是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许多年轻人和社会精英都不喜欢去公园练习,以及年轻人对外来文化的崇拜高于传统文化的学习。
现代年轻人练习跆拳道、瑜伽的特别多,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导致了太极拳好像是老年人的专利。
无法真正实现商业化,只能在公园进行锻炼和传播,成为老人锻炼的专利。
(2)缺少场馆化的运营模式:缺少适合青少年锻炼的专业场地和教学方法,使得青少年市场没有真正打开。
2.比赛化、体操化、舞蹈化(1)国内现行太极拳比赛的规则和标准,是长拳和体操的标准。
讲究的是动作难度的系数和动作的漂亮程度,而真正缺少太极拳的内涵。
太极拳比赛中拿到冠军,不等于就是真正的太极拳冠军。
(2)比赛化(强调:规则和观赏)、体操化(追求:难度系数)、舞蹈化(强调:动作漂亮)。
3.动作缺少对科学理论依据的验证(1)缺少准确性,没有完整的标准体系,导致“十位大师,十种拳架”的现状。
太极拳老师对拳的理解都是一知半解,往往把结果当成是过程来练,用过程当结果去比。
把结果当过程练:比如说:“用意导气”它其实是一个结果而不是一个过程。
意是一种信息,如果用意去导气,气会跟着意走。
前提是气从哪里来,通过特定的结果首先产生内气才可以用意去导气。
在练习的过程中首先就用意导气,往往导致身体的亏空。
把过程当结果比:例如“太极推手”它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散手,太极推手也绝对不是摔跤、磐手等项目,不适合用于比赛,是太极拳学习中用来检验太极拳架是否准确的一种方法。
推手是用来训练“知彼”的功夫。
(2)检验的模式:例如“不丢不顶”,怎样检验“不丢不顶”呢?我们要求在你练拳的过程中,让对方推你在使不出力的情况下完成结果。
如果在对方使出力的情况下完成动作可能就是顶。
为了不让对方出不了力,自己完不成动作而对方把你推出去了这个就叫丢。
检验动作的训练是一种“不丢不顶”的方法。
让对方推着你做动作其实也是太极推手一种简化的方法。
(3)缺乏对理论的研究:如果缺乏理论研究的话,练完太极拳会有膝盖痛的现象。
所有的理论都在讲要结合中医的经络骨骼学说,也即所有的动作都要结合人体的生理特点。
膝盖痛的原因是使膝盖受力了,如果懂得人体的生理结构使力直接往下传膝盖不受力,那么膝盖是不会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