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的形成集体备课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教案《溶液的形成》

初中化学教案《溶液的形成》

初中化学教案《溶液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的概念和组成成分;2.掌握溶解、溶质、溶剂的概念;3.理解溶解的条件;4.了解溶解度的意义和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点:1.溶解、溶质、溶剂的概念;2.溶解的条件。

三、教学难点:1.溶解度的意义;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呈现一幅图片,引导学生讨论观察到的现象。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水中加入糖、盐,糖、盐消失在水中,有什么变化吗?2.知识讲解(15分钟)2.1溶解的概念和组成成分教师简要讲解溶解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了解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2.2溶解的条件教师通过实验演示或动画呈现,引导学生发现溶解的条件是物质与物质之间的接触、颗粒之间的相互撞击和混合。

同时,教师也指出温度、搅拌和颗粒大小等因素也会影响溶解速度。

3.搭建实验(30分钟)3.1材料准备教师准备糖、水和玻璃杯。

3.2实验过程教师向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水,然后逐渐加入糖并搅拌,直到糖完全溶解。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记述和讨论实验过程的现象和变化。

4.实验整理(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实验过程和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中,并引导学生回答相关问题:糖的溶解是一个物质变化还是物理变化?这个变化符合溶解的条件吗?5.理论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理论讲解,指出溶解是一种物质的物理变化,溶解的条件包括物质之间的接触、颗粒之间的相互撞击和混合,以及温度、搅拌和颗粒大小等因素的影响。

6.拓展学习(20分钟)6.1溶解度的意义教师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的意义: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单位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溶质的质量。

了解溶解度的意义能帮助我们合理使用溶液。

6.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强和溶质浓度等。

教师通过实例和图表,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因素的影响机制。

7.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验和理论中总结归纳溶解的概念、组成成分、条件和影响因素。

溶液的形成教案

溶液的形成教案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知道水溶液中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存在的。

(3)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设计,并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训练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增强用探究方法学习化学的兴趣(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体会协助精神、创新精神在探究活动中的重要性【教学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教学过程】(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度过这愉悦的45分钟,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礼物)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度过这愉悦的45分钟,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礼物)展示可乐、雪碧、矿泉水、冰糖雪梨、橙汁、蒸馏水,这些大家平时喜欢喝吗?任选一位同学,提问:你喜欢喝哪一种?请你按照我们化学里面物质的分类标准,找出这里的一瓶特殊的液体。

为什么呢?把饮料奖励给这位同学。

这些混合物就属于我们将要学习的溶液。

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些溶液是怎么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溶液的形成。

【板书课题】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二、自主学习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P26-28,并完成学案自主学习部分(3min)两两相互检查(1min)看学生有没有问题?解决学生的问题。

三、合作探究1.实验探究1请大家根据桌上所提供的生活中这些常见的物质来自己动动手,看它们能不能形成溶液?并把现象结论记录在学案上。

学生分组实验:小组展示:请小组代表描述本组所做的实验,从学生的描述中归纳溶质、溶剂的辨别方法。

并指导学生用微观的观点解释溶液的形成。

以及溶液质量具有加和性,体积不具有加和性。

2.抢答3.巩固练习4.实验探究2指导学生分组完成实验9-2小组展示:小结:5.小组讨论:配成溶液后的好处?四、课堂小结指导学生自行小结,并把饮料奖励给表现优秀的组或个人五、布置作业---拓展提高自制碳酸饮料[新课引入]:自然界中的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自来水厂经过净化的水呢?什么是硬水?软水?导入:硬水、海水等自然水它们都是混合物,是一种溶液。

初中化学溶液集体备课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集体备课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集体备课教案
学科:化学
年级:初中
课时: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区分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能够理解饱和溶液、稀溶液、浓溶液的区别。

3.能够掌握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4.能够利用实验方法进行溶液的制备和性质观察。

二、教学内容:
1. 溶液的概念及组成要素
2.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3. 溶液的饱和、稀、浓
4. 溶液的制备与性质观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概念的理解、影响因素的掌握、实验方法的运用
难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准备:
1. 实验材料:试管、试剂、滤纸、玻璃棒等
2. 实验器材:滴管、烧杯、量筒等
3. 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介绍溶液的概念及组成要素,引导学生对溶液的认识和理解。

2. 基础知识讲解(15分钟)
讲解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并区分饱和溶液、稀溶液、浓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3. 实验操作(30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制备不同浓度的溶液,并观察其性质变化。

4. 复习与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复习与总结,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5.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所学内容。

六、课后反思:
通过此次集体备课,教师能够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化学溶液的知识,同时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问题解决能力训练,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初中溶液形成的教案

初中溶液形成的教案

初中溶液形成的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溶液的概念,理解溶液的本质特征。

2. 让学生掌握溶液的形成过程,了解溶液的配制方法。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1. 溶液的概念及本质特征。

2. 溶液的形成过程及配制方法。

教学难点:1. 溶液的本质特征的理解。

2. 溶液配制方法的掌握。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量筒、玻璃棒、滴管等。

2. 实验试剂:蔗糖、盐、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糖水、盐水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溶液?溶液是如何形成的?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教师总结并板书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二、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配备一定量的蔗糖、盐和水。

2.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蔗糖、盐在水中溶解的过程。

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溶液的形成过程,如溶解速度、溶液的颜色、气味等。

4. 学生将自己的观察结果进行总结,与组内同学分享。

三、学习溶液的配制方法(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讲解溶液的配制方法,如如何准确称量、量取、混合等。

2. 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自行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如配制一杯5%的蔗糖溶液。

3. 学生在配制过程中,注意观察溶液的颜色、气味等变化,确保溶液的配制准确无误。

四、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溶液的概念、形成过程和配制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自己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3. 教师对学生的总结和反思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掌握溶液的概念、形成过程和配制方法。

2. 学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溶液的概念、形成过程和配制方法。

溶液的形成教案

溶液的形成教案

教学设计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液的特征,知道溶液是由溶质、溶剂组成;2、知道溶质、溶剂的区分方法;3、知道溶液命名规则并能根据溶液的名称说出溶质和溶剂。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现象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形成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体会化学与实际社会的紧密关系。

教学重点:1、通过实验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及特征;2、知道如何区分溶质和溶剂、溶液的命名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溶液的特征,会根据溶液的特征辨别溶液。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导入新知1、提问:海水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2、展示生活中的白酒、饮料、白醋等图片,了解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物质。

3、介绍生这类物质在生活和医疗上有重要的用途。

这类物质就是我们常说的溶液。

二、自主学习,发现疑问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26-28相关内容,归纳得出本节课将学习的内容:1.溶液是怎么形成的?什么是溶液?2.溶质和溶剂如何区分?3.如何给溶液命名?三、合作探究,质疑解难探究活动一1.实验演示,将泥土、植物油、蔗糖、食盐分别放入水中振荡,学生观察现象:实验各部分是否均一是否稳定(是否沉降或分层)形成物质的类别①将泥土加入水中,振荡②将植物油加入水中,振荡③将蔗糖加入水中,振荡④将氯化钠加入水中,振荡2、讨论:⑴实验①和②的物质类别分别是什么?实验①和②的物质是否均一?是否沉降或分层?⑵实验③和④的物质类别分别是什么?实验③和④的物质是否均一?是否沉降或分层?讨论得出结论,填入上表。

3、引导学生对比分析⑴实验①和②的物质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叫浊液。

⑵实验③和④的物质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4、讨论:用分子的知识如何解释糖水和盐水的形成过程?5、引导学生得出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6、学生阅读P31资料卡片:溶液、乳浊液和悬浊液。

溶液的形成讲课教案

溶液的形成讲课教案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溶液的形成【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和溶质的概念。

掌握溶液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问题讨论和自我总结,练习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学习科学探究和归纳总结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生活中的化学,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

【教学过程】【展示学习目标】1、了解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和溶质的概念。

2、掌握溶液的基本特征。

3、知道常见的溶剂,学习科学探究和归纳总结的方法。

【引入新课】播放王老吉广告片王老吉是怎么配出来的?【演示实验】探究1:什么是溶液及溶液的形成过程①将蔗糖溶于水思考:1、所得到的液体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混合物)2、得到的液体的各部分浓度都一样吗?(均一性)3、在水分不蒸发,温度不变化的情况下, 放置一段时间后糖与水会分开吗?(稳定性)4、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吗?(水)②往糖水中加食盐③再往所得液体中加硫酸铜固体教师讲解溶液的形成过程: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逐步向水里扩散,最终蔗糖分子均一的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一种混合物——蔗糖溶液。

氯化钠与硫酸铜亦如此,只不过它们在溶液中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在实验中,我们把像蔗糖这样被分散的物质叫做溶质,而像水一样能分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归纳】1、溶液的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

3、溶液的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1种)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1种)【视频实验】探究2:水是唯一的溶剂?是否所有物质都能溶于水?(不是)播放视频并要求学生完成表格,填写实验现象:【提问】从该实验中能获得哪些信息?【结论】1、水是一种最常见的溶剂,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3、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也不同。

【学生实验】探究乙醇与水互溶思考:1、需要哪些仪器及药品?(试管,水,酒精,胶头滴管,红墨水)2、乙醇与水均是无色液体,为了便于观察,应如何做?现象如何?(加红墨水)学生进行实验并完成表格,填写实验现象。

溶液的形成教案设计

溶液的形成教案设计

溶液的形成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溶液的概念,掌握溶液的基本特征。

2.学习溶解的基本规律,掌握溶解的影响因素。

3.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数据分析,归纳总结溶解的基本规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液态混合物的概念与特征。

2.溶解的规律与影响因素。

3.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三、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试管、移液管、酒精灯、玻璃棒等。

2.实验药品:食盐、砂糖、酒精等。

3.实验记录表格。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知1.引出问题:桌上的水杯里面的水是什么状态的物质?为什么?2.学生回答问题。

3.引导回答:水是液体,因为它能够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

步骤二:引入溶液的概念1.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水中溶解砂糖的现象。

2.提问:砂糖在水中变成了什么?为什么?3.学生回答问题。

4.引导回答:砂糖在水中形成了溶液,因为砂糖颗粒与水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新的混合物。

步骤三:学习溶液的基本特征1.分组讨论:观察和描述不同物质溶解于水中的现象。

2.学生讨论和总结:不同物质溶解于水中的特征。

3.教师点评和补充:液态混合物具有透明、均匀、可以导电等特征。

步骤四:学习溶解的规律1.实验引导:分别取一定量的食盐和砂糖,加入相同体积的水中,观察和比较两种物质的溶解情况。

2.学生观察记录:记录食盐和砂糖溶解的时间和状态。

3.数据分析:比较食盐和砂糖的溶解速度和溶液浓度。

4.引导学生总结:食盐溶解较快且溶液浓度较高,砂糖溶解较慢且溶液浓度较低。

步骤五:学习溶解的影响因素1.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物质的性质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溶解?2.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3.引导学生总结:溶解的影响因素包括温度、搅拌和物质的粒径。

步骤六:设计实验1.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实验,研究不同因素对溶解的影响。

2.实验方案和结果记录。

步骤七:实验演示和数据分析1.随机选择一个学生小组的实验进行演示。

2.学生观察实验过程和结果,收集实验数据。

3.实验数据分析,总结不同因素对溶解的影响。

初中溶液的形成教案

初中溶液的形成教案

教案:溶液的形成教学目标:1. 了解溶液的概念,掌握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2. 掌握溶液的基本特征,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 能够观察、描述和分析物质溶于水的过程,理解溶解的原理。

教学重点:1. 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2. 溶液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1. 溶解过程的理解。

2. 乳浊液与溶液的区别。

教学准备:1. 课件、板书。

2. 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试管、药匙、蔗糖、食盐、碘、水、高锰酸钾、汽油、洗涤剂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化学知识,提问:我们在以往的化学实验中,曾用到过哪些溶液?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溶液的概念: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匀、稳定的混合物。

其中,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2. 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透明度。

3. 溶液的形成:通过溶质与溶剂的相互作用,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溶液。

4. 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溶液包含溶质和溶剂,溶质在溶剂中溶解。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蔗糖溶解实验:将蔗糖放入水中,搅拌,观察蔗糖的溶解过程。

2. 碘溶解实验:将碘放入水中,搅拌,观察碘的溶解过程。

3. 洗涤剂乳化实验:将洗涤剂放入水中,搅拌,观察洗涤剂的乳化现象。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溶液的形成过程。

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补充。

2. 强调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了溶液的概念、基本特征和形成过程,掌握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在实验环节,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加深了对溶解过程的理解,并能够区分乳浊液和溶液。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有部分学生对乳浊液的概念理解不够清晰,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讲解和练习。

第一节第一课时_溶液的形成课时备课

第一节第一课时_溶液的形成课时备课

“三段六环节”教学法课时备课学科:化学主备人:时间:2016年9月22 日课题第一节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采取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学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辨证关系。

教法学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教学用具烧杯,试管,玻璃棒,食盐,硫酸铜,红糖,水,汽油,食用油,洗洁精板书设计第一节溶液的形成一、溶液: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宏观特征:(1)均一性(2)稳定性3、溶液的组成:溶剂与溶质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m(液)= m(溶剂)+m(溶质)二、乳浊液:1、定义: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2、宏观特征:不均一、不稳定3、乳化: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成大油珠。

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乳化现象1、洗衣粉洗衣服2、洗发水洗头发3、洗餐具时滴加洗洁精效果更好教学反思本节课利用“探究发现,深化探究,拓展探究”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探究实验,引领学生一层层的去发现问题,分析现象,获得结论,形成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小组合作,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也是探究结果好坏的重要保证,由于学生程度差别较大,且又是下午第一节课,使得各小组实验进度参差不齐,影响到了整体的教学进度。

针对分组合作不利,学生参与度不足,后续教学可通过合理分组,优、中、后均衡搭配,及进一步优化实验设计让所有学生都具体、可完成的任务等办法加以解决。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自主学习提问:1.生活中的纯净水是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2. 海水、河水、湖水以及矿泉水呢?先思考,再讨论。

溶液的形成教案

溶液的形成教案

溶液的形成教案教案标题:溶液的形成教学目标:1. 理解溶液的定义和组成。

2. 掌握溶解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3. 理解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溶液形成相关的问题。

教学内容:1. 溶液的定义和组成a. 溶液的定义: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匀混合物。

b. 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质是能够溶解在溶剂中的物质,溶剂是能够溶解溶质的物质。

2. 溶解的条件和影响因素a. 温度:一般情况下,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b. 溶质的性质:不同溶质的溶解度可能会因其性质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c. 溶剂的性质:不同溶剂对不同溶质的溶解度也可能有所差异。

d. 压力:对固体溶质在液体溶剂中的溶解度影响较小,但对气体溶质在液体溶剂中的溶解度有显著影响。

3. 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a. 溶解过程的热效应:溶解过程中吸热或放热的现象。

b. 热溶解和冷溶解:了解热溶解和冷溶解的概念及其对溶解过程的影响。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 利用实例引出溶液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2.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能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溶液的例子吗?步骤二:讲解溶液的定义和组成1. 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溶液的定义,并给出示意图加深学生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在溶液中,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步骤三:探究溶解的条件和影响因素1.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探究温度、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和压力对溶解过程的影响。

2. 小组展示: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并与全班共同讨论。

步骤四:讲解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1. 通过实验或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和感受溶解过程中的热效应。

2. 引导学生思考:溶解过程中是吸热还是放热?为什么?步骤五:综合应用1. 提供一些与溶液形成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溶解的原理制备一种特定的溶液?步骤六:总结与评价1. 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并进行讨论。

溶液的形成教案

溶液的形成教案

课题:溶液的形成【教材分析】教材所编位置和作用:溶液是九年级第九单元所学习的内容,在继空气等的又一类混合物,在日常生活中和学习生活中,对溶液已经有一些了解。

教材最后两个单元的学习中又将大量涉及到溶液和溶液中的有关反应。

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溶液的形成,能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

2、了解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知道乳化与溶解的不同。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温度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探究实验的方法,学会用实验现象总结理论知识,用理论知识指导实验现象和生活;2、通过科学的实验探究方法掌握学会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问题2、通过实验等多种方法了解学习化学的乐趣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交流合作能力,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且走进生活,走向社会这一宗旨。

【教学重点】溶液的形成,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溶解时的吸热放热,乳化现象【教学难点】溶质与溶剂的判断,对溶液形成的理解。

【学情分析】本课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在前面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已接触到溶液, 本课是将学生对溶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化、系统化,这就要从微观角度认识溶液形成的过程,理解溶液的概念。

本课比较适合采用实验探究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本课比较适合采用实验探究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根据《化学新课程标准》,本课主要的指导思想是将探究的全过程贯穿于实验的始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最终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把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有机的结合起来,即完成了知识点教学,又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探究能力。

乳浊液及乳化现象教材介绍的比较简单,可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和阅读教材完成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溶液的形成单元备课

溶液的形成单元备课
单元重、难点
重点:
1、理解溶液的概念,初步区别溶液和乳浊液。
2、认识物质溶液的微观实质,了解溶液状态之间的转变。
3、学会定量表示溶液组成的常用方法。
4、了解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的相关含义及应用。
难点:
1、认识物质溶液的微观实质,了解溶液状态之间的转变。
2、学会定量表示溶液组成的常用方法。
3、溶解度的理解与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2、技能目标:
1、通过学生主动体验探究,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方法,得出结论的基本探究技能。
2、通过一系列定量试验,使学生体会到定量试验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和完成定量实验的具体方法、注意事项等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到宏观与微观的联系。
边河中学单元备课表
单元名称
溶液的形成
第一单元
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溶液的概念,初步区别溶液和乳浊液
2、认识物质溶液的微观实质,了解溶液状态之间的转变
3、了解物质溶解中能量的变化及其变化原因
4、认识乳化作用及去污原理
5、学会定量表示溶液组成的常用方法源自6、了解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的相关含义及应用。
单元知识结构
学生情况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对常见的溶剂——水的性质及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设置的。内容主要涉及“什么是溶液?”、“溶液是怎样形成的?”、“溶液组成如何表示?”、“如何配制一定组成的溶液”“物质的溶解性”等问题。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一类常见的混合物——溶液。通过认识溶液初步经历研究物质的一般过程:从定性到定量的研究。让学生学会从微粒的角度分析身边的物质及其变化,逐步建立物质的微粒观。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以溶液的形成为主题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溶液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溶液的形成过程;3. 理解溶质和溶剂的概念;4. 学会使用适当的实验方法观察和验证溶液的形成。

二、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试管、滴管、烧杯等;2. 实验药品:盐、糖、酒精等;3. 实验记录表格;4. 图片或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 (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溶液的图片或示意图,引起学生对溶液的兴趣,激发他们思考溶液是如何形成的。

2. 概念讲解 (15分钟)a. 讲解溶液的定义: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匀混合物。

b.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溶质是指溶解在溶剂中的物质,溶剂是指用来溶解溶质的物质。

c. 解释溶液与悬浮液和胶体的区别:溶液是溶质分子完全溶解在溶剂中,呈透明均匀混合物;悬浮液是溶质以微粒形式分散在溶剂中,呈混浊状态;胶体是溶质以胶束形式分散在溶剂中,呈乳白色或半透明状态。

3. 形成溶液的条件 (10分钟)a. 温度:通常情况下,溶质在较高温度下溶解得更快,但也有例外,如氧气在低温下更易溶解。

b. 溶质和溶剂的相互作用力: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越强,溶质溶解得越快。

c. 溶质和溶剂的颗粒大小:溶质颗粒越小,溶解速度越快。

d. 搅拌或加热:搅拌或加热能提高溶质和溶剂之间的接触面积,加快溶解速度。

4. 实验验证 (30分钟)a. 实验1:溶解固体溶质(1) 取一些盐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

(2) 用滴管搅拌,观察盐是否完全溶解。

(3) 记录溶解时间和溶液的状态。

b. 实验2:溶解液体溶质(1) 取一些酒精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

(2) 用滴管搅拌,观察酒精是否完全溶解。

(3) 记录溶解时间和溶液的状态。

c. 实验3:溶解固体溶质的溶解度(1) 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水。

(2) 向其中一个烧杯中加入少量糖,搅拌直至糖完全溶解。

(3) 逐渐加入更多的糖,搅拌观察,直到糖无法完全溶解为止。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课题1溶液的形成(1)一、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本课题是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1的内容,是介绍一些关于溶液的初步知识。

溶液是一种常见的混合体系,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并且有着广泛的应用。

初三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溶液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前面学习的关于纯净物、混合物的分类,也为认识溶液打好了理论基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导学生自己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综合运用对比、分析等科学的思维方法,把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建立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能够为今后溶质质量分数、复分解反应的学习做好铺垫。

虽然学生对溶解现象并不陌生,但是将溶解这一宏观现象提升到微观角度去理解分析,就显得比较困难。

通过学生的活动与探究并结合多媒体动画模拟,使学生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稳定的、均一的混合体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可以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系统且科学的概念,进而认识溶质、溶剂及其辩证关系。

最后通过实验简单介绍了乳化现象及其原理,以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课题内容因为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使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和乳化现象有一定的难度,故在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并注意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使学生体会化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让学生意识到只有从微观去分析才能从根本上真正把握化学问题的实质,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化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2)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般用途;(3) 认识乳浊液,了解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总结实验现象;(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2)树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1)认识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静一中2013 -----2014学年第二学期集体备课表
教研组理化生学科化学
备课时间2月26日地点理化生
课题9.1 溶液的形成
主备人周萍
记录人侯月兰
参加人员周萍,刘蓉,殷佳佳,侯月兰
主备教师教学设计备课组议
课纪录
教材分析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

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又通过讨论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了解溶液的一般用途。

(2)了解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标(包括德育目标和法制渗透点)(3)了解溶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并求甚解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教学难点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教学方法实验、分析讲解相结合
教具1、课件 2、实验及相关器材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包括课
第一课时
[引入课题]我们发现,在严寒的冬天,水容易结成冰,而盐水却不容易结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盐水是溶液,是混合物。

那么什么是溶液,溶液是如何形成的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题1 溶液的形成
题、引入、教学进程、总结等方面) [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
[讲解]下面请大家完成探究学案(附后)中探究活动一,探究溶液是如何形成的?[实验] 探究学案(附后)中探究活动一
[提问]讲解现在能不能看见蔗糖吗?
[学生回答] 不能
[设问]为什么蔗糖会消失呢?
[讲解]蔗糖溶于形成的混合物就是蔗糖溶液。

蔗糖溶于水中,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以分子状态扩散,最终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溶液
[提问]如果水分不蒸发,温度不改变,蔗糖与水以及氯化钠与水都会不会分离?
[学生回答]不会
[提问]如果从小烧杯取出部分蔗糖溶液,与剩下的溶液相比它们的甜度、浓度、密度是否一样?
[学生回答]一样
[讲解]下面请大家完成第3个问题中的实验[学生实验记录]
[讨论]请大家相互应怎样来定义溶液?[板书]一、溶液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物质里,
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讨论]请大家相互讨论分析一下溶液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思考]
[投影]溶液的特点:稳定性均一性
[投影]思考:
1、溶液一定是无色的吗?
2、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溶液?
3、溶液一定液体吗?
[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蔗糖和水组的体系都称做溶液,那么蔗糖溶液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其中哪种物质被溶解?
学生回答:由蔗糖和水两部分组成,其中蔗糖被溶解了。

[讲解]被溶解的物质是溶质,能溶解其物质的物质是溶剂。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溶液是溶质和溶剂组成,那么应怎样来命名溶液呢?
[讲解]若溶质是A,溶剂是B,则可把溶液命名为A的B 溶液;若B是,水可省略,又可
命名为A溶液。

[提问]蔗糖溶于水,溶质是蔗糖,水是溶剂,则该溶液可叫做什么?又可叫做什么?
[设问]若我们知道了溶液的名称,又怎样知道溶液中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
[投影]一般:固体、气体溶于液体,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液体溶于液体时,量少的是溶质,量多的是溶剂,如果有水,水是溶剂。

[投影]练习:说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氯化钠溶液高锰酸钾溶液硝酸钾溶液碘酒氯化氢的水溶液(俗称盐酸)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
[设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水能溶解很多物质,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那么是不是所有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其它物质能不能作为溶剂?溶质只能是固体吗?下面请大家完成探究学案(附后)中探究活动二,来回答这两个问题。

[学生活动]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将现象记录下来,思考学案中的问题。

[提问]实验(1)和(2)的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水中并不能溶解所有物质
[小结]见[投影]
3、溶液的用途
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速率较快
对动植物生理活动的重要意义:养料的吸收;O2和CO2在血液中的循环。

③医疗上用的葡萄糖溶液和生理盐水
[过渡]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的衣服上不小心沾上了油污,如何把油污除去,请大家相互讨论下。

[提问]如何把油污除去?
[学生讨论回答]用汽油或洗涤剂
[讲解]下面请大家完成探究学案(附后)中探究活动三,探究洗涤剂和汽油去除油污的原理。

[学生实验,并思考]
[提问]实验(1)所得的混合物是否稳定、均一?是不是溶液?
[回答]不稳定、不均一,不是溶液
[讲解]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是乳浊液
[投影]二、乳浊液
定义: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板书]二、乳浊液
特征:不稳定、不均一
[提问]实验(3)说明了洗涤剂具有什么功能?(请大家结合实验,阅读课本第30页第一段,回答问题)
阅读课本,回答。

比较区别并思考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实验,并思考。

[提问]洗涤剂和汽油除去油污的原理分别是什么?
[提问]溶质溶解时常伴随着温度的改变,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温度发生了改变?请大家相互讨论。

[讲解]下面请大家完成探究学案(附后)中探究活动三,探究溶质溶解时温度的改变。

[板书]三、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提问]加入氢氧化钠固体的试管外壁温度是升高还是降低?
[提问]加入硝酸铵固体的试管外壁温度是升高还是降低?
[提问]加入氯化钠固体的试管外壁温度是升
高还是降低?
学生回答
[提问]溶质溶解过程中,什么情况下表现为放热或吸热?什么情况下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或降低?(请大家结合实验,阅读课本第31页第一段,回答问题)
学生阅读课本,并回答问题
[小结]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就是溶液。

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溶液有广泛的用途。

溶质在溶解过程中,有的放出热量,有的吸收热量。

小液滴分散到液体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巩固练习】
1、将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食用油B.酒精C.食盐D.酒精
2、下列关于溶液特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溶液都是澄清、透明、无色的
B.当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
溶质不会从溶液里分离出来
C.一种溶液中各部分的浓稀和性质都
是一样的
D.溶液是均一、稳定的纯净物
3、某同学喝一杯糖开水,第一口与第二
口“甜度”相同,这说明溶液是()[来源:学&科&网Z&X&X&K]
A.混合物 B.澄精的 C.均
一的 D.稳定的
4、某一杯食盐水,若上部的密度为a
克/厘米3,则下部的密度是()
A.大于a克/厘米3
B.等于a克/厘米3
C.小于a克/厘米 3 D.无法判断
5、病人在医院接受静脉注射或滴注时,常用
到生理盐水即
氯化钠注射液。

右图是某药业公司生产的
氯化钠注射液
包装标签上的部分文字。

8、把少量的白磷溶于二硫化碳中制成溶液,其中()是溶质,()是溶剂,这种溶液叫做()的()溶液。

碘酒中,()是溶剂,酒精溶液中,酒精是()。

9、工人师傅修完机器后,有时用汽油(柴油),有时用加了洗衣粉的水来回洗去手上的油污,试分析二者的原理是否相同。

【作业】P40,课后习题,阅读资料,做家庭小实验,
板书设计
9.2 溶液的形成
1.定义:
2.特征:
3.溶液的组成:
4.溶质和溶剂的辩证关系:
(1)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人志在同种溶剂中的溶
解能力也不同。

(2)液液互溶:量多为溶剂,量少为溶质
3.溶质可以分为:固、液、气
4.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