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链理论
论述价值链理论及应用
论述价值链理论及应用。
答: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波特(M.E. Porter)认为企业每项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其创造价值的经济活动;那么,企业所有的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便构成了创造价值的一个动态过程,即价值链。
价值链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历史、重点、战略、实施战略的方法,以及生产经营活动本身所体现的经济学观念。
更具体讲,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如果超过其成本,便有盈利;如果超过竞争对手的成本,便拥有竞争优势。
企业要分析自己的内部条件,判断可以由此产生的竞争优势,首先要确定自己的价值活动,然后识别价值活动的类型,最后构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价值链。
(1)价值活动的识别企业价值活动包括主体活动和支持活动,其中,主体活动是指生产经营的实质性活动,一般可以细分为原料供应、生产加工、成品储运、市场营销、售后服务活动。
各类主体活动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企业的竞争实力。
支持活动是用以支持主体活动且内部又相互支持的活动,一般可以分为采购管理、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结构。
(2)确定价值活动的类型在每类主体活动和支持活动中,可以有三种活动类型,各自在竞争实力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a直接活动。
这是指直接创造竞争价值的活动。
b间接活动。
这是指作用在直接活动之上,使之继续进行的活动。
c质量保证活动。
这是指确保其他活动质量的活动。
每个企业里都有直接活动、间接活动和质量保证活动。
这三种活动类型不仅存在于主体活动之中,而且也存在于支持活动中,是诊断企业竞争实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3)构造价值链企业为了诊断自己的竞争实力,需要根据价值链的一般模型构造具有企业自己特色的价值链。
企业在构造价值链时,需要根据利用价值链分析的目的以及自己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性,将每一项活动进一步分解。
分解后的每项子活动要有自己的经济内容。
企业应将可以充分说明企业竞争优势或劣势的子活动单独列出来,以供分析使用。
那些不重要的子活动可以归纳在一起分析。
价值链和商业模式
价值链和商业模式的精辟解读一、价值链相关理论迈克尔·波特在其1985年出版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价值链”理论,他认为,一般企业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由管理、设计、采购、生产、销售、交货等一系列创造价值的活动所组成的链条式集合体;对于具体企业来说,它所从事的处于该链条上的每一项活动都会产生成本,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价值增值;当它出售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比其创造所花费的成本高时,它就可以获得一定的利润;因此,企业的总价值包括价值活动和利润这两部分;其中价值活动就是指企业所从事的物质和技术上的界限分明的各种活动,这些活动根据其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参与形式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基本活动和辅助性的支持活动;基本活动主要包括生产前的准备、生产机器制造、生产后的产品仓储和分销、销售、广告、服务等等;辅助性的支持活动主要包括一般管理、财务会计、战略计划、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和采购等;其中关键的是基本活动,它是产品或服务的主要形成过程,并直接体现了企业价值链中价值量的递增过程;企业的每一项活动,均可以从是否创造价值的角度来评判;企业的竞争优势也主要来源于它自身与竞争对手在价值链上的差异;根据迈克尔·波特的观点,将企业价值链根据企业与相应供应方和需求方的关系,分别向其前、后向延伸就形成了产业价值链;由于每个产业的技术特点不同,相应的每一产业都有其结构独特的产业价值链,而处于产业价值链条上的每个企业的价值链就是一个产业环节;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可以把某一产业价值链进行分解考察,通过区分和界定处于产业价值链上的不同企业在某一特定产业内的各种活动,来反映相应企业活动所处产业环节的实际经济效益的大小;这样可以使该产业各个环节的价值得到定量核算和比较,从而有利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和行业根据自己独特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来进行相应产业价值链环节的选择,而一方面因正确的产业定位和选择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也促使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生产者在同一产业价值链上不同环节间的有效协作和分工的形成;因此,从价值链的角度来看,对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产业竞争力的比较,并不一定需要建立在最终产品或服务的比较上,而只需要就产业价值链条上的某几个价值环节的经济效益进行比较或对其中间产品或半成品进行比较;另外,价值链理论经外延后涉及到价值链的转移,即产业价值链的结构性调整和利润区的转移,这种价值转移问题会直接影响一国或地区的产业政策,并导致产业结构和产业行为的格局演变;这种产业价值链是基于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基础之上的不同企业所构成的;对于某一产业来说,如果其内部的各个企业是处于“分散、孤立”的状态,即各企业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分工和协作,那么该产业内也就不可能形成有效的产业价值链;在这种情况之下,因缺乏有效分工,该产业内各经济行为主体无法把精力集中于某一专业领域,从而使得技术进步慢,生产率低;因缺乏有效协作,各经济行为主体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信息和知识的交流、沟通、整合和创新,使该产业系统内缺乏生气与活力,从而造成了该产业系统整体技术水平难以提高以及内部结构难以升级;因此,有必要以“形成有效产业价值链”为基准来进行产业内部的整合;二、商业模式理论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的竞争;”好的商业模式是一个企业的成功之道,那么什么是商业模式呢关于商业模式的真正含义,理论界没有形成统一的权威解释,许多学者专家在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学者迈克尔.拉帕2004认为,“商业模式就其最基本的意义而言,是指做生意的方法,是一个公司赖以生存的模式,一种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的模式;他认为,商业模式规定了公司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并指导其如何赚钱;美国着名投资商罗伯森曾经有过一种说法:“商业模式就是一块钱在你的公司里转了一圈,最后变成了一块一,这增加的部分就是商业模式所带来的增值部分”;运营性商业模式重点解决企业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包括与产业价值链环节的互动关系运营性商业模式创造企业的核心优势、能力、关系和知识,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产业价值链定位;企业处于什么样的产业链条中,在这个链条中处于何种地位,企业结合自身的资源条件和发展战略应如何定位;二是赢利模式设计收入来源、收入分配:企业从哪里获得收入,获得收入的形式有哪几种,这些收入以何种形式和比例在产业链中分配,企业是否对这种分配有话语权;策略性商业模式是对运营性商业模式的扩展;策略性商业模式主要包括:一是业务模式,指企业以何种方式提供业务,满足用户何种需求,向用户传递什么样的利益;有的企业从业务到品牌,将利润从业务转移到品牌上,给用户以品牌体验;或者,创立一个多层次的产品体系,不同层次的产品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建立起产品间的区隔,提高营销敏感度等,有多种方式;二是渠道模式,指企业如何向用户传递业务和价值;三是组织模式,指企业如何建立先进的管理控制模型,比如建立面向用户的组织结构,通过企业信息系统构建数字化组织等;在多数情况下,盈利模式的设计与业务模式是融合在一起的,所以,本文中把盈利模式和业务模式合称为盈利模式;成功的商业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可赢利性;显而易见,商业模式首先要盈利,如果不盈利,就超出商业模式的讨论范围了;而盈利的原因,必定是满足了用户的一项或多项需求,与用户进行了商品和货币的交换;所以,用户是商业模式的中心,这里的“用户”不一定只是最终消费者,合作伙伴甚至竞争对手都有可能成为企业的用户,简言之,只要抓住一项需求,能与用户成功的进行交换,就具备了成为一种商业模式的基础条件;二是可持续发展性;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市场环境日新月异,没有一种模式可以长治久安,包打天下,成功的商业模式还要有应变性,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及时的修正、转型;三是可借鉴性;商业模式尽管具有多样性,以及不断演变的特点,但是其创造和采用并非不可把握;实际上,商业模式既然成为一种模式,就必然可以被模仿甚至复制,“移动梦网”商业模式借鉴“i-mode”模式,成为当前中国电信业最成功的增值业务商业模式;三、商业模式分析模型宏观上看,商业模式是一个整体、系统的概念,是企业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高度整合,是一项能够盈利的业务所涉及的流程,其组成部分之间有内在联系,这个内在联系把各组成部分有机地关联起来,使它们互相支持,共同作用,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如收入模式广告收入、注册费、服务费,向用户提供的价值在价格上竞争、在质量上竞争,组织架构自成体系的业务单元、整合的网络能力等,这些都是商业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非全部;具体来看,商业模式是企业为公司、用户、合作伙伴创造价值的来源,是企业为了盈利所形成的企业组织结构和其合作伙伴网络;根据对商业模式的认识,将宏、微观的观点相结合,建立分析模型如下图;该分析模型中,“目标用户”居于最顶端位置,企业的商业活动都围绕着目标用户,构建商业模式;首先根据对产业价值链的分析,确定盈利方向,构建盈利模式;在一定的产业环境下,产业价值链是企业的商业外部环境,通过价值链的分析,企业可以确定与用户进行产品交换的流程,进而明确自身在产业链中的定位;通过认清自己的定位,就能最大程度的选定目标用户;:物流、交换平台、计费收费系统等等;价值链的研究对于企业结合自身条件,确定盈利方向至关重要;产业价值链的分析,还可以使企业认清产业链上的合作模式,发掘更多的潜在用户;这里的用户是广义的概念,产业链上的成员都可以成为企业的潜在用户,这是因为,随着用户需求的日益多元化、个性化,产业链的结构也随之不断复杂化,而双边市场的理论也使企业认识到,用户的概念不再仅仅是最终消费者,还有可能是产业链上的同盟;针对每一个用户都可以形成一种盈利模式,这些盈利模式最终形成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商业模式;这样才能更好的协调各方面的力量,获得产业链的竞争优势;在针对目标用户的基础上,确定盈利模式;确定了目标用户,就具体可以设计盈利模式;为体现产业链的价值,盈利模式应当以产业链共赢为前提,既要满足最终消费用户的需求,也要为合作伙伴带来价值;盈利模式的设计是关键一环,只有该模式设计的合理成功,才可以促进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否则,合作伙伴无法从此模式中获得预期的利益,就会采取非常规手段,最终会引起整个产业链的损伤;其次是渠道模式设计,目的在于锁定用户;通信行业的产品的特点是生产成本高,复制成本低,所以设计独特的渠道模式,锁定用户,对通信行业具体业务的商业模式尤为重要,至此,商业模式又返回到目标用户身上,如果能得到用户的认可,为企业带来收入,则此商业模式就成功了一半,可以进入下一环节,进行企业内部的组织模式设计;最后,商业模式中面向用户的各环节都设定之后,还需要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支持,需要进行组织模式的设计;组织模式不但要更加高效有序,还要能进行用户关系管理,快速反应市场的需求,组织模式是商业模式成功的必要保证;根据以上论述,对树型商业模式分析工具进行修正,可以建立商业模式的分析流程如图:从产业链的分析出发,设计盈利模式、渠道模式,接受用户的考验,如果市场的反应好,则进行组织模式的设计,提升企业价值,完成一个商业模式的设计循环;如果市场反应不好,则逐步分析是渠道模式、盈利模式出了问题,还是盈利方向选的不对,由此,重新设计商业模式;通过这样一个流程,就能更好的分析设计商业模式;。
的价值链理论
的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美国经济学家Michael Porter提出的一种
重要的经济分析理论,主要强调公司结构决定组织行为,而改进企业结构则可以改善其行为。
价值链理论认为,企业要在实现盈利的同时,通过强化价值链上多环节的活动来提升其价值,以及提高其服务质量和生产效率,其中最重要的是把客户的满意放到重要的位置。
价值链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企业传统理论在经济环境变革后进行改良的一种新的理论。
Porter把价值链理论划分为五大类活动,"产品开发"、"制造"、"分销"、"市场
营销"和"客户服务",同时关注内部与外部活动的相互关系,让企业能够将所有分
析结果合并,得出结论,如何有效地实现企业目标与使命,以及生产出可定价、高质量、具有吸引力的产品和服务。
价值链理论指出,在产品的优化开发、制造、分销以及市场营销各环节,都必须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概念,客户的需求是企业最根本的经营动力,只有进一步把客户放在重要位置,公司才能确保良好的竞争力。
价值链理论的内容不仅有助于企业实现盈利,而且有助于全面提高产品质量。
所有相关部门应重视价值链理论,然后建立全面有效的行动计划,并实施不断改进,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实现企业良好发展和短期业绩改进,同时也为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供应链管理精髓与价值链管理理论
两者都关注企业内外部资 源的整合
供应链管理和价值链管理都强调对企业内外 部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以提高整体效率和 竞争力。
两者都涉及企业间协作
供应链管理和价值链管理都需要企业间进行良好的 协作,以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两者都关注流程优化
供应链管理和价值链管理都注重对业务流程 进行优化,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供应链管理与价值链管理的技术发展
01
物联网技术
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供应链和价 值链的实时监控和数据采集,提 高管理效率和透明度。
大数据分析
02
03
人工智能技术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 挖掘和分析,为供应链和价值链 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供应链和价 值链管理,实现自动化决策、智 能预测和优化资源配置。
06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供应链管理与价值链管理的新趋势
数字化转型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供应链和价值链管理将更加依赖数字化 手段,实现实时数据共享和智能决策。
可持续发展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供应链和价值链管理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供应链和 环保采购。
全球化与区域化并存
在全球化背景下,供应链和价值链管理将更加注重多元化和灵活性,以应对不同国家和 地区的市场需求和政策变化。
其他行业的供应链管理与价值链管理
总结词
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 产业升级
详细描述
其他行业如服务业、能源行业等也可以通过 应用供应链管理和价值链管理理论来提升企 业竞争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产业升 级。这些行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需求, 灵活运用供应链管理和价值链管理理论,实 现更好的发展。
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理论一、概念(什么是价值链?)价值链理论是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
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
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
”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而辅助活动(支持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
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
价值链在经济活动中是无处不在的,上下游关联的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行业价值链,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的联系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之间也存在着价值链联结。
价值链上的每一项价值活动都会对企业最终能够实现多大的价值造成影响。
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揭示,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而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
用波特的话来说:“消费者心目中的价值由一连串企业内部物质与技术上的具体活动与利润所构成,当你和其他企业竞争时,其实是内部多项活动在进行竞争,而不是某一项活动的竞争。
”二、研究历程2.1价值链理论的提出波特于1985年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过去近20年中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并被当今先进管理思想者所采用,已经成为研究竞争优势的有效工具。
波特的价值链通常被认为是传统意义上的价值链,把企业内外价值增加的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基本活动涉及企业生产、销售、进料后勤、发货后勤、售后服务。
支持性活动涉及人事、财务、计划、研究与开发、采购等,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
不同的企业参与的价值活动中,并不是每个环节都创造价值,实际上只有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才真正创造价值,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就是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
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基础
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基础供应链成本管理虽然是9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成本管理模式,但追求其理论渊源,与前人关于成本管理的各种研究理论是分不开的。
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价值链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组织间成本管理理论等等。
(一)价值链理论价值链概念由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在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提出,倡导运用价值链进行战略规划和管理,以帮助企业获取并维持竞争优势。
价值链分析思想认为,每一个企业所从事的在经济上和技术上有明确界限的各项活动都是价值活动,这些相互联系的价值活动共同作用为企业创造价值,从而形成企业的价值链。
比如,每一种产品从最初的原材料投入至到达最终消费者手中,要经历无数个相互联系的作业环节——作业链。
这种作业链既是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也是价值创造和增值的过程,从而形成竞争战略上的价值链。
价值链分为三种:企业内部价值链、行业价值链和竞争对手价值链,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前两种价值链。
企业内部在运作过程中可以分解为多个单元价值链,每个单元价值链既会产生价值,也会消耗成本。
某一个价值链单元是否创造价值,关键是看它是否提供了后续价值链单元的所需,是否降低了后续价值链单元的成本。
同时,任何一个企业均处于某行业价值链的某一段,价值链的上游是它的原材料或产品的供应商,下游是其分销商或最终顾客。
这种价值链的相互联系成为降低价值链单元的成本及最终成本的重要因素,而价值链中各个环节的成本降低则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价值链分析对于成本管理理论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它拓展了成本管理的视角,将成本管理的重心延伸到了组织边界,不只是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包括了价值链伙伴。
(二)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的核心是解决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委托人对代理人的激励问题,即代理问题,包括提高代理效果和降低代理成本。
从广义上说,存在合作的地方就存在委托代理关系,而供应链成本管理强调的就是关系管理,也就是合作与协调,因此委托代理理论为其提供了分析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框架。
价值链理论与全球价值链理论异同分析
价值链理论与全球价值链理论异同分析价值链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用于描述企业内部各个环节对产品或服务增值的过程。
全球价值链理论则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强调了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价值创造和分配过程。
本文将从定义、结构、特点和影响等方面对两者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定义及结构分析1. 价值链理论价值链理论是指企业内部各个环节对产品或服务增值的过程。
它包括原材料供应、生产制造、营销销售、物流配送等一系列环节,企业通过优化这些环节的协调配合,最终实现对产品或服务的整体增值。
价值链理论注重企业内部各个环节的合理组织与协作,通过提高各环节的效率与质量来增加产品或服务的价值。
2. 全球价值链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是在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强调了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价值创造和分配过程。
它突出了不同国家和区域之间的资源配置、劳动分工和产业协作。
二、特点比较1. 价值链理论的特点(1) 关注内部环节:价值链理论主要关注企业内部各个环节的协作和增值过程,强调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与组织协调。
(2) 依赖外部合作:全球价值链理论认为,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价值创造和分配,需要依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资源和市场,强调了企业与供应商、合作伙伴之间的协作和合作。
三、影响分析1. 对企业内部影响(1) 价值链理论对企业内部影响较大,通过优化内部各个环节的协同配合和流程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增加产品或服务的价值。
2. 对产业发展影响(1) 价值链理论可以帮助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促进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2) 全球价值链理论可以促进国际分工和优势互补,加强国际贸易和合作,推动产业全球化发展。
(3) 全球价值链理论也使得发展中国家有机会通过参与全球价值链来提升其在全球产业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总结:价值链理论和全球价值链理论在定义、结构、特点和影响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价值链理论
指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与原材料成本之差。企业可以通过分析其产品或服务的价值链,找出如何创造价值的最佳方式。
价值链理论将企业的活动分为两类:创造价值的活动和支持活动。创造价值的活动包括研发、生产、市场营销和销售等,是企业直接与客户打交道的活动。支持活动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技术支持等,是为创造价值的活动提供支持的活动。
价值链理论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帮助企业分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设计出最佳的经营策略。它也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工具,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资源,提高效率和竞争力。
价值链理论与全球价值链理论异同分析
价值链理论与全球价值链理论异同分析价值链理论和全球价值链理论都是关于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的理论,但两者在研究范围、方法和相关问题上存在一些异同之处。
下面将从不同方面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
一、理论概念和内涵价值链理论是由迈克尔·波特提出的,它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通过将企业分解为不同的活动,来理解和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
价值链包括主导活动和支持活动,通过各项活动的有效组织和协调,企业可以获得成本优势和差异化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
全球价值链理论则是相对于传统的价值链理论而提出来的,它强调跨国企业参与全球分工和全球价值链的重要性。
全球价值链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价值链活动,还涉及到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分工合作,通过全球资源配置和生产布局来实现企业和产业的全球化。
全球价值链理论强调全球范围内的供应链管理和价值链协调,关注企业如何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竞争优势和市场份额。
二、研究范围和对象三、研究方法和分析角度价值链理论主要采用企业内部的分解和分析方法,通过对企业内部各个活动的分析,来揭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差异化优势。
价值链分析强调企业内部各项活动之间的协调和整合,关注企业内部活动的效率和效益。
全球价值链理论则更加注重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整体分析和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关系。
全球价值链分析通常采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整合分析方法,研究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网络和供应关系,强调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和合作,关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和市场布局。
四、相关问题和研究重点价值链理论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问题,其研究重点主要包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本优势和差异化优势,以及企业内部活动的协调和整合。
全球价值链理论则更加重视全球范围内的产业链和供应链问题,其研究重点包括全球资源配置和生产布局、跨国企业的全球化战略和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合作和竞争。
价值链理论和全球价值链理论都是关于价值创造和分配的重要理论,它们在研究范围、对象、方法和相关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异同之处。
波特价值链
案例二:丰田公司的波特价值链分析
丰田公司的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
• 基本活动:生产、市场营销、服务等 • 辅助活动: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基础设施等
丰田公司的竞争优势和劣势
• 竞争优势:精益生产、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等 • 劣势:过度依赖北美市场、产品质量问题等
案例三:阿里巴巴公司的波特价值链分析
采购活动的重要性
• 良好的采购活动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能 力 • 合理的采购策略可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技术开发:产品与服务的创新
技术开发活动的目标
• 为产品与服务的创新提供技术支持 • 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技术开发活动的重要性
• 良好的技术开发活动可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 高技术水平的产品和服务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波特价值链的局限性 分析
• 局限性 • 价值链分析过于关注企业内部活动,忽略了外部市场环境和竞 争态势的影响 • 价值链分析难以量化,导致分析结果可能存在主观性
波特价值链的改进与发展
• 改进与发展 • 结合其他管理理论,如战略管理、市场定位等,进行全面的企 业分析 •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价值链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
人力资源管理:员工的招聘与培训
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目标
• 招聘和培训适合企业发展的员工 • 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满意度
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重要性
• 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可以提高企业的员工素质和战 斗力 • 高员工满意度可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企业基础设施:管理与控制
企业基础设施活动的目标
• 为企业的运营提供管理和控制支持 • 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
DOCS SMART CREATE
价值链理论与全球价值链理论异同分析
价值链理论与全球价值链理论异同分析价值链理论和全球价值链理论都是经济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理论,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价值的创造和分配。
本文将对这两个理论进行异同分析,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它们的内涵和作用。
我们来介绍一下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理论最早由波特在其著名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它将企业的内部活动划分为一系列的价值创造环节,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再到售后服务,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为企业创造价值。
企业内部的每一个活动环节都可以被视为一个小的价值链,通过不断优化和提高效率,企业可以在每一个环节创造更多的价值,从而提高整体的竞争力。
价值链理论强调了企业内部活动的重要性,对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和运营具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一下全球价值链理论。
全球价值链理论相对于价值链理论来说,更加注重全球范围内的价值创造和分配。
在全球价值链理论中,企业不再是一个封闭的整体,而是融入了全球范围内的生产网络中。
企业不再仅仅关注自身内部的活动,而是要考虑如何与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伙伴共同合作,共同创造价值。
全球价值链理论强调了企业间的协同作用和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它提醒企业需要更加关注全球分工和资源配置的优化。
价值链理论和全球价值链理论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价值链理论更加关注企业内部活动的管理和优化,它将企业的活动划分为一系列的环节,并强调了每一个环节对于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性。
而全球价值链理论则更加关注企业与外部合作伙伴的联动,它强调了企业需要与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伙伴共同合作,共同创造价值。
价值链理论更加注重企业内部的管理和运营,它提醒企业需要不断优化和提高内部活动的效率和效益。
而全球价值链理论则更加注重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全球资源配置,它提醒企业需要更加关注全球分工和供应链管理。
海因的价值链理论
海因的价值链理论
海因的价值链理论是一种用于分析企业如何创造价值的方法。
该理论认为,企业的价值不仅来自于它的产品或服务,还取决于如何将这些产品或服务转化为客户价值的过程。
海因提出,企业的价值链由五个基本活动构成:
原材料采购:包括购买原材料、运输和仓储等活动。
生产:涉及将原材料加工成产品的活动。
分销:涉及将产品运输到销售点并进行销售的活动。
市场营销和销售:包括广告、促销和销售人员的工作。
服务:涉及为客户提供售后服务的活动。
根据海因的价值链理论,企业可以通过改善每个活动的效率来提高价值。
例如,可以通过采购更优质的原材料来提高产品质量,或者通过改进生产流程来降低生产成本。
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提供更好的服务来增加客户满意度,或者通过开发新产品来满足市场需求。
总之,海因的价值链理论提供了一种方法来分析企业如何创造价值,并提供了一些途径来提高价值。
然而,海因的价值链理论也有一些局限性。
首先,它假设企业是独立的,而忽略了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关系。
其次,它忽略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以及竞争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因此,在使用海因的价值链理论时,应考虑这些局限性,并结合其他理论来分析企业的价值创造情况。
在结论部分,可以总结海因的价值链理论对企业价值创造的贡献,并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同时,可以提出一些建议,帮助企业更好地利用海因的价值链理论来提高价值。
价值链理论与全球价值链理论异同分析
价值链理论与全球价值链理论异同分析
价值链理论和全球价值链理论是两个相关但不完全相同的概念。
价值链理论是由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提出的,用于分析企业内部活动对其竞争力和价值创造的影响。
全球价值链理论则是对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创造过程进行分析的一个扩展概
念。
价值链理论和全球价值链理论都关注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但侧重点不同。
价值链理
论重点在于企业内部活动的组成和协调,从原材料采购到最终产品交付给消费者的整个过程。
而全球价值链理论则更加着眼于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价值创造过程,包括多国企业间
的协调与合作。
价值链理论主要用于分析企业内部活动的竞争力和价值创造,强调企业内部要素之间
的协调和优化。
全球价值链理论则更加注重企业与供应商、合作伙伴和客户之间的关系,
强调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不同环节上的竞争优势。
全球价值链理论还涉及到了国际贸易和全球经济格局的问题。
由于全球化的趋势,企
业的价值链活动越来越分散和分散在全球范围内,需要与其他国家的企业进行合作和协调。
全球价值链理论将企业的价值链活动放在了全球经济背景下进行研究,涉及到国家间的比
较优势、跨国公司的运作模式等问题。
价值链理论和全球价值链理论虽然有共同点,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价值链理论更注
重于企业内部活动的协调和优化,而全球价值链理论则更加强调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与其他
企业的合作和协调。
全球价值链理论还涉及到了国际贸易和全球经济格局的问题。
两种理
论可以相互补充,为企业的竞争力和价值创造提供更全面的分析框架。
价值链理论
狐狸哥哥
迈克尔· 波特:竞争战略之父
五种竞争力 :
1.同行业竞争者 2.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3.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4.潜在进入者威胁 5.替代品威胁
三种竞争战略:
1.总成本领先战略 2.差异化战略 3.专一化战略
价值链理论
“ 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 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 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 链来表明 。”
竞争中的应用
完了
行业内价值链
厂家二 厂家一
厂家三
厂家四
企业内部价值链
原材料买入 人力资源
售后服务 产品生产
产品销售
产品生产价值链
工艺四 工艺三 工艺二
工艺一
全球经济价值链
以后再说 技术密集型 日本,美国等 介于两者之间
大多数国家
中国等发展中国家
劳动力密集型
波特理论路线
五力理论
三大战略
竞争战略
五种力量
针对五种力量
价值链的作用
一个企业,一个行业,甚至到一个产业,其生产过程,物流过程,销售 过程等等,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要注意每一个环节的衔接,做好 每一个环节的协调工作。
• 价值链的意义
在明确价值链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仔细研究每一个 环节,从中发现可以提高效率,可以降低成本,可以提高顾客满意 度等的地方,通过改善,最终实现企业获得更多收益的目的。
迈克尔· 波特
进料后勤
售后服务
生 产
销 售
发货后勤
采购与物 料管理
研究 开发
支持性活动
人力资源 管理
企业基 础制度
消费者心目中的价值由一连串企业内部 物质与技术上的具体活动与利润所构成, 当你和其他企业竞争时,其实是内部多项 活动在进行竞争,而不是某一项活动的竞 争。
价值链理论与全球价值链理论异同分析
价值链理论与全球价值链理论异同分析价值链理论是由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提出的,是一种将公司的活动分解为各个部分并进行评估的框架。
该框架既可以用来帮助企业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弱点,也可以用来分析整个行业的优势地位。
全球价值链理论则是将价值链扩展至全球范围内,考虑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地点的不同活动的组合,以及这些活动的成本和价值的来源。
本文将分析价值链理论与全球价值链理论之间的异同。
1.相同点价值链理论和全球价值链理论都强调了活动的分析和重要性,要求企业对其活动进行评估,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两者都强调了企业的某些活动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从而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
2.不同点(1)范围:价值链理论只研究单个企业的活动,而全球价值链理论则将企业活动扩展为全球范围内的活动。
(2)聚焦点:价值链理论聚焦于公司的内部活动,而全球价值链理论聚焦于公司和其供应商、承包商、分销商等外部实体之间的合作关系。
(3)风险:全球价值链理论需要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活动,因此需要面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风险,而价值链理论则不涉及这些风险。
(4)成本控制:全球价值链理论中,企业需要通过跨国合作来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因此需要关注不同国家的成本和优势,制定合理的战略。
而价值链理论则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的成本控制。
(5)价值来源:价值链理论主要关注企业内部活动产生的价值,而全球价值链理论则强调企业和其合作伙伴之间的协作与价值创造。
总之,价值链理论和全球价值链理论之间既有共性也有区别,两者都是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活动分析框架。
全球价值链理论
全球价值链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是指使用全球价值链的概念来推动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该理论认为,企业的国际化应该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更好地在多元化的市场中实现竞争优势。
全球价值链分析旨在确定影响制造企业国际化的内部和外部因素。
在分析全球价值链时,要考虑企业本身,包括企业战略、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和供应商关系等。
外部因素可以按照狭义和广义来划分,其中狭义指的是政策环境,市场状况,竞争状况,宏观经济形势和流行技术的发展,其中宏观经济形势包括经济发展趋势、汇率变化和贸易壁垒等。
广义因素指的是客户服务,顾客满意度,客户关系管理和产品营销等。
分析全球价值链的过程旨在全面了解企业自身以及全球市场环境,以便研究企业如何利用全球价值链的多种要素实现国际竞争优势,从而确保企业的成功和长期发展。
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本质在于让企业深度地思考它的业务模式、企业决策的国际维度,以及各元素是如何组合在一起有效地改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应地,企业在考虑国际化意义的基础上,要从现代营销学和国际经济学两个学科概念加以运用,以及利用不同国家的市场和政策实现企业战略大局。
全球价值链理论强调企业要从其在全球其他国家中创造价值的角度出发,实施一种全球性的企业经营模式,围绕国际经济动态,以及应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必要战略,实现企业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力的最大化,从而使企业在全球市场中建立实现长久发展的有效竞争优势。
它不仅增进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还会促进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各国间的有效分工和资源配置。
在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指导下,企业可更好地实现实体经济与社会经济结合,从而创造和维护自身的竞争优势,提升企业的全球定位,从而不断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多赢局面。
价值链理论与全球价值链理论异同分析
价值链理论与全球价值链理论异同分析
价值链理论和全球价值链理论都是描述和解释企业创造价值的理论框架,但是在具体
细节和范围上存在一些差异。
价值链理论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的活动和价值创造过程。
它将企业的所有业务活动分为
主要活动和支持活动两大类,并通过对这些活动的分析和优化,使企业能够更高效地创造
价值。
主要活动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与产品或服务直接相关的环节;支持活动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采购、物流等间接支持价值创造的环节。
而全球
价值链理论则更加强调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协同。
它将整个产业价值链看作一个整体,强调
不同企业间的分工与合作,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和价值最大化。
价值链理论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的活动与组织,着重于优化企业自身的价值创造能力。
而全球价值链理论则更多地考虑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位置和角色,强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
资源、技术和劳动力的差异,以及全球产业链的分工和整合。
全球价值链理论更关注企业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优势和组织管理。
与此两个理论在解决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时也存在一些共同之处。
无论是价值链理论
还是全球价值链理论,都着眼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创造更多的价值,都倡导企业与供应商、分销商和合作伙伴之间的紧密合作与协调。
两个理论都强调企业内部各个环节之间的
协调与整合,以及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匹配和协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价值链理论价值链(value chain ) 是研究竞争优势的有效工具, 其理论方法是将企业的业务流程描绘成一个价值增值和价值创造的链式结构, 研究如何通过计划、协调、组织和控制各个环节的工作, 使各环节在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同时具有处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自我组织能力。
1、价值链理论的提出——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价值链的概念最早由波特于1985 年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
在过去20 年中, 价值链理论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在管理会计、市场营销及其他企业管理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并逐渐上升为一种管理方法体系。
1.1 价值活动与价值链波特认为, 每一个企业都是由材料采购、生产作业和产品销售等一系列活动的集合, 这些活动被称为价值活动。
它们是企业创造对买方有价值的产品的基石, 可以用价值链的形式表示出来。
企业的价值活动又可分为两大类: 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
基本活动直接创造价值并将价值传递给顾客, 它主要包括材料入库、生产作业、产品出库、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
辅助活动为基本活动提供条件并提高基本活动的绩效水平,它不直接创造价值。
辅助活动主要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
其中, 采购、技术开发和人力资源管理都与各种具体的基本活动相联系并支持整个价值链, 而企业的基础设施并不与各特定的基本活动相联系但也支持整个价值链。
企业的各项价值活动不是一些孤立的活动, 它们相互依存, 形成一个系统, 形成一条价值链。
价值链的各环节之间相互关联, 相互影响。
例如: 采购预先剪裁好的钢板可以简化生产工序并减少浪费; 良好的技术开发有利于增加产品的销售; 有序的仓储、车辆调度等入库后勤活动有利于生产作业, 等等。
1.2价值链与企业的竞争力一件产品的价值是由整条价值链所创造的, 因此产品的竞争力实质上体现了整条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整体竞争力, 也就是企业的竞争力。
通过对企业活动的价值链分析可以看出, 企业的价值活动中, 并不是每一环节都创造价值, 实际上, 只有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才创造价值。
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活动就是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 即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环节。
企业要保持竞争优势, 就是要保持价值链上这些特定战略环节上的优势。
企业对战略环节的控制可以采取许多形式, 既可以是控制关键原材料、控制关键人才, 也可以是控制关键的销售渠道、关键的市场等等。
例如, 在很多靠特殊技能竞争的行业, 如表演业、体育业等, 竞争优势通常来自于对若干关键人才的控制; 在很多靠产品特色竞争的行业, 竞争优势往往来自于对关键技术或原料配方的垄断; 而在高科技产品行业, 竞争优势则来自于对若干关键生产技术的控制。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材料入库、生产作业、产品出库、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这类价值链上的基本活动是企业核心能力的主要来源, 而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基础设施等辅助活动处于从属地位, 因此, 以往企业的战略重心主要放在基本活动上。
但是, 随着供求关系的转变, 辅助活动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自己的辅助活动。
企业通过在辅助活动中的各个职能环节(包括产品研发、人力资源管理及企业基础设施等) 培育核心能力,赢得了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在这一方面, 国外优秀企业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正面的案例。
体育用品制造商耐克公司充分运用其所掌握的产品研发和销售能力, 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迅速成长为一个全球闻名的跨国企业, 就是运用价值链理论培育企业竞争力并取得成功的一个极佳例证。
2、价值链研究的发展与现状2.1. 传统价值链思想价值链的概念是Michael E. Porter 于1985 年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 过去近20 年中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并被当今先进管理思想者所采用, 已经成为研究竞争优势的有效工具。
Porter 的价值链通常被认为是传统意义上的价值链, 较偏重于以单个企业的观点来分析企业的价值活动、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可能的连接, 以及企业从中获得的竞争优势。
在最初基于制造业的观点中, 价值链被看成是一系列连续完成的活动, 是原材料转换成一系列最终产品的过程。
新的价值链观点把价值链看成是一些群体共同工作的一系列工艺过程,以某一方式不断地创新, 为顾客创造价值。
价值链思想认为企业的发展不只是增加价值, 而是要重新创造价值。
在价值链系统中, 不同的经济活动单元( 供应商、企业合作者和顾客) 通过协作共同创造价值, 而价值已不再受限于产品本身的物质转换。
后来Peter Hines 把Michael E . Porter 的价值链重新定义为“集成物料价值的运输线”,这是另一种有关价值链的定义。
与传统价值链相比, 主要差别是Hines 的价值链与传统价值链作用的方向相反, Hines 所定义的价值链把顾客对产品的需求作为生产过程的终点, 把利润作为满足这一目标的副产品, 而波特所定义的价值链只停留于把利润作为主要目标。
其次, Hines把原材料和顾客纳入他的价值链, 这意味着任何产品价值链的每一个成员在不同的阶段包含不同的公司, 这不同于波特的分析, 波特的价值链只包含那些与生产行为直接相关或直接影响生产行为的成员。
第三个区别是基本活动交叉功能( 如在技术开发、生产作业和市场等之间) ,这些价值活动沿着价值链的流程比较合理地建立, 而不只是存在于生产作业中。
最后的区别是, 现行的辅助活动包含信息技术的运用, 另外, 与这部分相关的利润也被看作有效完成这一过程的副产品。
2.2. 虚拟价值链与数字资产信息技术的发展展示了获得竞争优势的新领域, 价值链被看成是包括信息的创造和利用。
“虚拟价值链”和“数字资产”对企业的能力提供了较宽的的经济规模, 把顾客的知识转换到了新的产品和服务中。
Jefferey F. Rayport 和John J. Sviokla 于1995 年提出了开发虚拟价值链的观点, 认为当今每个企业都在两个世界中竞争, 即管理者可感知的物质世界及由信息构成的虚拟世界, 后者指电子商务这一新的价值增长点。
两条价值链的经济原理不同。
传统的价值链对规模经济和范围的理解不同用于虚拟价值链。
两条价值链的管理内容也不同。
两条价值链增值的过程基本上是不同的。
实物价值链是由一系列线性连续的活动构成, 虚拟价值链是非线性的, 有潜在的输入输出点, 能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和分布的矩阵。
通过对两种价值链价值创造过程的区别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解, 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组织、结构、战略观点和对这两个过程所进行的管理实践, 提出新的观点和技术上的挑战。
Jefferey F. Rayport 和John J. Sviokla 认为, 创造价值已经被描述为价值链模型; 而在波特的价值链中, 信息只是被看作是一系列价值增值活动中的支持元素, 信息技术只是产生价值的辅助因素, 而其本身不是价值的来源。
虚拟价值链任一阶段创造价值包含5 项活动: 收集、组织、选择、合成和分配信息, 通过这些活动收集的原始信息可以增加价值。
企业在3 个阶段利用信息增加价值: 第一阶段是可视化管理; 第二阶段是反映能力; 第三阶段是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新型顾客关系。
数字性资产不同于实物资产, 不会在消费过程中用尽。
企业用数字资产生产和创造价值,通过潜在有限数量的转换, 可以重新回收, 这就改变了企业竞争的动力学。
2.3. 因特网及电子商务带来的影响随着因特网的出现, 价值链理论被再次时代化。
1995年12 月, 《哈佛商业评论》和《管理沙龙》两大阵营的理论家们, 由于最新的价值链管理理论而走到一起。
他们指出, 与实物价值链并行的是虚拟价值链, 后者可用于实物价值链的各个阶段,水平地使价值增值, 只是虚拟价值链需要在互联网上操作, 即供应商等利用因特网创造新的企业。
这样, 运用互联网管理就可以为企业创造价值或开辟新的市场。
人们可以沿着价值链的每一个阶段, 重复同样的步骤。
供应商通过互联网络销售产品可以取得新的市场, 例如, 顾客通过互联网提出对产品的具体要求( 根据Peter Hines 的观点, 顾客是价值链的一部分) 。
企业应努力把实物价值链上的每个环节结合到它的虚拟价值链上, 看能否通过这种方式提高效率。
价值链一开始只是涉及物质产品的制造方面, 价值增值被认为只有通过大量的产品装配和制造技术才能实现。
但到20 世纪70 年代中期, 价值增值已经可以通过提供服务得以实现。
服务环节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先进性。
信息时代, 价值越来越多地建立在信息和知识上。
当服务经济转变到信息经济时, 使用电子商业的优势变得更为清晰. 通过因特网, 电子商业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 集成传统商业活动中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 同时帮助企业将客户、经销商、供应商以及员工结合在一起。
电子商业对传统概念的企业价值链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将改变传统的采购、营销及售后服务活动的方式; 将改变企业的生产方式, 并对传统行业带来一场革命;缩短价值链环节; 进行价值创新。
电子商业使得价值链的边界变得模糊, 竞争也可能来自价值链之外。
除了在价值链中获取利益外, 公司也可能通过因特网建立新的产品与服务流, 因特网不只是一个直接连接顾客或价值链参与者的渠道, 也是一个改革的平台。
它不需要接触物质世界存在的复杂成本, 如果公司选择透过因特网来提供一些之前由别人所供给的产品或劳务来创造新价值, 那么这样的改革就会增强竞争力。
2.4. 从价值链到价值网今天的数字化时代意味着公司必须重新思考如何向其顾客传递价值, 企业应该用因特网取代传统的渠道, 加强与商业伙伴的战略联合, 其最好的方式是通过提供更多的时间增加技术价值。
为此, 一些学者又进行了一些新型价值链的探讨, 提出新的价值链, 如直接零售, 要求制造商和零售商重新考虑传统的价值链, 直接零售渠道的成长和发展也需要新的不同的供应链等。
新价值链不是由增加价值的成员构成的链条, 而是虚拟企业构成的网络, 它经常改变形状、扩大、收缩、增加、减少、变换和变形, 称之为价值网。
价值网是那些可用价值网络模型描述的企业缩写。
依赖于媒体技术, 价值网把相互独立的客户, 或是时空中的顾客相互联系起来, 企业本身不是网络, 而是提供网络服务, 如电话公司、零售银行、保险公司和邮政服务公司都属这种网络中的成员。
价值网强调对任何顾客的价值决定性因素是联系顾客的网络。
有两种力量在重塑价值链形态方面起了同样重要的作用: ¹价值链成员角色的变化, 几乎不可避免地引起传统价值链功能转换。
º对顾客/ 消费者习惯性的偏好, 给以快速满足, 鼓励价值链成员包围他们共同的顾客, 以一种新的方式满足顾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