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教程文件

合集下载

第二章第二节第1课时 城镇化的意义 世界城镇化进程课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二章第二节第1课时 城镇化的意义 世界城镇化进程课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 城镇地区集聚 和乡村地区转变为
城镇地区 的过程。
(3)说出城镇化的三个主要标志。
答案: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4)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2.阅读教材第32~33页图文内容,理解城镇化的意义。 (1)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其
一、城镇化的意义 2000—2010年城镇化进程变慢
(1)根据城镇人口比例判断。
|教材初探| 河南省城镇化进程的特点是
()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1)根据城镇人口比例判断。
答城案市:人(1口)B占(2总)D人口的比例1增.加阅读教材第31页图文内容,认识城镇化。
B.英国
C.德国
D.中国
(2)目前我国所处的城镇化阶段的突出特点包括 ( )
①交通拥堵
②环境改善
③逆城镇化明显
④郊区城镇化明显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审题能力培养 解答本题关键是抓住图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
信息提取 1950—2000年英国 信息1 城镇化水平下降
推断结论 出现了逆城镇化现象
高,70%以上
趋缓 ,甚至
停滞
劳动力过剩、交通拥 、
住房紧张、环挤境恶


城镇化地域向农村推进,
逆城镇化等
|迁移应用| 结合教材图2.22、图2.23,说明我国城镇化的特点。 (1)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镇化有什么特点? 答案: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镇化总体速度较快;2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后,城镇化速度进一步加快。 (2)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特点? 答案: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镇户籍管理政 策有所放宽。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全面 展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城镇户籍管理政策进一步放宽。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本章整合PPT教学课件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本章整合PPT教学课件

(2)解决措施 ①采取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②完善石油储备体系;③加大能源勘探、开发 力度,特别是西北、沿海等重点地区的勘探力度,增加能源产量;④加快西 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工程建设;⑤稳妥发展核电;⑥因地制宜发展沼气能、 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等新能源;⑦加大技术革新力度,提高能源利用率; ⑧加强宣传,提高公民的节能意识;⑨实现产业结构升级,适当限制高耗能 工业的发展。
十分适合优质葡萄的生长。当地人们经过两年的辛勤劳动,一起完成了2
000 公顷葡萄基地和防护林的建设。
(1)图中a河段的流向大致是
,该河段主要属于
(填干湿地区名称),主要流经的地形区是

(2)甲、乙两区域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
乙、丙两区域的主要环境问题分别



(3)丙区域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主要是
(3)我国主要的核电站及其建设原因 ①主要核电站: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岭澳核电站;浙江——秦山核电站; 江苏——田湾核电站。 ②建设原因:常规能源短缺;人口集中,工农业发达,能源需求量大。
2.目前我国能源利用紧张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1)原因 ①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增加迅速;②高耗能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 能源紧张状况;③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④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 经济发展的需求;⑤国际石油价格不稳定(波动较大);⑥石油储备体系不健 全。
思维导引第(1)题,定西市属于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地区,黄土土

;主要位于
气候区,夏季降水相对较多,冬季干燥。
第(2)题,是否延长产业链,题目信息不足,难以确定;该模式既

,也有

思维导引答案 疏松 温带大陆性 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题目答案 (1)B (2)D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教案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教案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地球的内部结构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球的构造、地壳板块运动和地震活动。

2. 掌握地球内部的构造特征和地震的成因。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构造特征。

2. 地壳板块运动和地震活动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难点:1. 地球内部结构的三层模型的理解和应用。

2. 地壳板块运动和地震活动的关系及其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2. 实验材料:模型球、破碎的岩石、地震波模型等。

3. 教学资源:地理教科书、地球内部结构的图表、地震活动的实例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地震活动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如何形成的?地球的内部是什么样的?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2.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的图表,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三层模型。

3. 解释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和相互作用。

三、实验探究(20分钟)1. 将模型球切开,展示地球的内部结构,并解释每个部分的特点。

2. 制作地震波模型,通过实验演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路径。

3.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四、知识巩固(15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讨地壳板块运动和地震活动的关系。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例,展示地壳板块运动和地震活动的影响。

3. 学生进行展示,并互相评价。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提出问题:地壳板块运动和地震活动对人类有什么影响?如何预防地震灾害?2.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六、总结反思(5分钟)1. 总结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板块运动的重要性。

2. 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困惑,并提出问题。

教学评估:1. 学生实验记录和观察结果。

2. 学生小组讨论和展示的内容和表现。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教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教案

说课教案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教材分析:地壳是自然地理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

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

地壳的物质组成主要为矿物与岩石,地壳物质的运动,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质循环过程,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地质循环。

二、教学目的:1.了解矿物的定义及分类,能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观察岩石标本,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3.运用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4.结合实际,理解地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 通过对不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对常见岩石的识别方法。

6.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7.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想像能力。

三、教学重点:1.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2.地壳的物质循环。

四、教学难点:1.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地壳的物质循环。

五、教具:教师:矿物、岩石标本、瓷板、多媒体课件学生:采集岩石标本六、教学方法:讲解法;图表对比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七、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第一章,我们从宇宙的角度了解了地球,现在让我们回到地球,站在地球上来认识人类的唯一家园--地球。

我们知道,地球从形成至今经历了46亿年,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其地表形态、大气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由于什么引起的呢?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就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那么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是怎样运动的?能量又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程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讲授新课】一、地壳的物质组成(板书、图片、幻灯片并讲解)(一)矿物(板书并讲解结合用表格形式讲解)1、矿产的概念(板书并讲解)2、矿产的基本存在形式(板书并讲解)3、矿物的硬度等级矿物名称等级简要说明滑石1多为乳白色块状,指甲能轻易地在其上划出痕迹石膏 2 多呈白色束状集合性晶体,指甲能较容易地划出痕迹方解石 3 多为透明或半透明晶体,指甲划不出痕迹,曲别针可以划出痕迹萤石 4 常为多种颜色的半透明晶体,小刀可以轻易地在其上刻划出痕迹磷灰石 5 小刀可以在其上刻划出痕迹长石 6 一般小刀很难刻划,但玻璃可以在其上刻划出痕迹石英7 能够在玻璃和普通钢铁上刻划出痕迹黄玉8 多为晶体,宝石类矿物,能在石英上刻划出痕迹刚玉9 多为晶体,宝石类矿物,能在黄玉上刻划出痕迹金刚石10 自然界最硬的矿物,宝石,能在所有物体上刻划出痕迹4、矿产的形成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常常按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形成岩石。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 1 - 第二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 7 - 第三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 13 -第一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一、教学目标1.掌握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2.掌握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掌握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单以人均收入衡量,世界最富裕的国家通常是瑞士、挪威、卢森堡等。

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银行宣布世界人均财富排名第一的却是澳大利亚!其人均财富的计算综合考虑了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工业产出、劳动生产率和其他经济活动。

自然资源对澳大利亚能够成为世界人均财富的首富有多少贡献?[新课教学]: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师:四大古代文明发祥地都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处大河中下游平原地区,这些地区地势平坦,热量、水源充足,土层深厚、肥沃,便于农耕。

所以对于一个区域的发展来说,什么是非常重要的?生: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条件,地理位置、自然要素等都对区域发展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在古代。

师:上图是南亚的孟加拉国,位于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三角洲,地势低平,水热充足,人口稠密,自然条件是非常好的,但是从第二个图片来看,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

生:自然条件只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

(3)对水循环的影响 (4)对气候的影响
3、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 生态城市
城市绿地系统的模式
(1)、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 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植被等 自然景观保持协调.
1 、下图是我国华北某城市各功能区设置示意图,从环
保角度考虑,其中合理的是 ( D )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城市发展的初期 城市发展的中后 期
城市的地域范围
狭小
扩大
各类功能用地的 关系 工业发展方向
原因分析
混杂布置,无 明确功能分异
在市中心形成工 业的自然团聚
以市场、交通等 优势吸引引起
分异明显
市区的工厂企业 纷纷外迁 为降低成本、保 护环境
• 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要有便捷的交通;
• 无污染的小工业可布局在城区,住宅区附近;
• 排放废气和废水的工厂应布置在居住区的下风 向和河流的下游地带的远郊地区;
• 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要有适当的卫生防护带。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等级划分
①城市等级的划分标准是什么?有哪些类型? 划分标准:城市人口规模 类 型: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工厂 住宅 办公楼 商店
A、工业区
B、住宅区
D、中心商务区 E、工业区
C、工业区 F、住宅区
4、图中城市的形态类型属于( B )
A、集中式 B 、组团式 C、条带式 D 、放射式
5、判断A、B分别是什么功能区?(住宅区、 工业区)
最大风频
A
B





高一必修二地理第二章教案

高一必修二地理第二章教案

高一必修二地理第二章教案高一必修二地理第二章教案(一)课标要求: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课标分析: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本条“标准”有三个要求,这三个要求在能力要求上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①要会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

所谓会“分析”,是指会在城市地图上,说出城市具有什么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并归纳出这种分布的特点;②会解释这种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③会使用实例进行分析说明。

考虑到高中阶段学生心理和认知特点,本条标准并未将学习的要求定位在完整掌握目前广为承认的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如同心圆地带理论、梯度理论、扇形理论、城市内部的中心地结构理论等)上,而是定位在能用这些理论中反映出来的地理原理来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差异。

至于“要学习几个理论”、“学习哪个理论”、“要掌握某个理论中的哪些概念或原理”等问题,该条标准亦未作出具体的规定,而是强调“运用实例”,对具体城市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并进而理解其形成的原因,进而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地理思想。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本条标准涉及人口和城市两部分内容。

其中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可放在第一章处理。

第二章应重点放在对“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的讨论上。

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和制度文化。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域集聚的特定文化现象,城市是由人创造的文化景观,“不同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其创造的文化景观也各有明显的特征”,其中最显著例子是不同的宗教文化形成不同的城市景观,特别是寺庙教堂等建筑物的形态和风格。

学习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城市景观和城市地域结构特色的形成。

考虑到学生在初中阶段和日常的媒体接触中,已对世界和中国的一些城市文化景观有一定的了解,甚至有实际的体验,因此这条标准的达成,可以通过举一两个具体的典型实例来讨论。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教案PPT课件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教案PPT课件

中心地理论认为,最便 于提供货物和服务的地 点,应位于圆形商业区 域的中心。
为了避免相邻中心地服务 范围的重叠,可将中心地 圆周体系转换为六边形体 系。在理想的平原上,中 心地的服务范围表现为以 中心地为核心的正六边形。
理想平原并不是指平坦广阔的平原,而应包括 以下几重含义:
①这片平原上的土壤肥力是相等的,资源的分布 是均匀的,人口的分布、收入对货物的需求以及 消费方式都是一致的。
学案四自主学习(1)非农 社会 经济 文化 人口 经济 信 息(2)自然 相对稳定 河流 湖泊 绿洲(3)生产力 经 济 工矿 口岸 铁路枢纽(4)密集 湖 海 入海 旅游地 集 散地 (5)香港 澳门 改革开放(67)商业 居住 工业 历史文化 经济(8)CBD 服务 金融 贸易 信息 高层 零 售(9)中心商务区 高 高 低 放射 高 中心商务区 中 心商务区 二、1.市中心 集聚 规模 地价较低,可降低成
中心地理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基本概念
中心地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西欧工业化和城市化快 速发展时期,1933年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率先提
出中。心地向周围地区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 中心地具有多种服务职能,但主要提供货物和服 务职能。中心地有级别之分,较高级别的中心地 辐射影响较低级别的中心地。中心地等级主要是 根据职能种类和服务范围来划分的。
地理要能取得A,关键的有三点: 一是对地理“核心”概念的深刻理解; 二是丰富的课内外知识; 三是严谨、准确、全面的书面表达。
四、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功 能布局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该理论探 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 间的关系,并采用六边形图形对城镇等 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高中地理 必修二 第二章完整全部教案及导学案经典练习

高中地理 必修二 第二章完整全部教案及导学案经典练习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完整全部教案及
导学案经典练习
教案一:天体运动与地理位置
1. 导学案:介绍地理位置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如何影响地理位置。

2. 水平检测:通过填空和选择题测试学生对地理位置的理解程度。

3. 教学设计:介绍地球的运动形式及其对地理位置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地理位置与季节、地形、气候等的关系。

教案二:地球运动与地理季节
1. 导学案:通过地球公转和地球自转的原理,解释季节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2. 水平检测:以图表和实例,让学生判断不同地理位置的季节变化。

3. 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研究地球公转和地球自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探讨不同地理位置的气温、降水、植被等特点。

教案三:中国的地理分区
1. 导学案:介绍我国地理分区的基本概念和划分标准,让学生了解中国地理位置的多样性。

2. 水平检测:以地图和问答形式,考查学生对中国地理分区的掌握程度。

3. 教学设计:详细解读中国的地理分区,让学生了解每个区域的地貌、气候、资源分布等特点。

教案四:人口与资源
1. 导学案:了解人口与资源的关系,让学生明白人口对资源分布与利用的影响。

2. 水平检测: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思考人口增长与资源变化之间的关系。

3. 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认识人口增长对资源供需关系的影响,研究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

经典练:提供一些典型的练题,涵盖以上所学内容,供学生巩固知识和检验研究效果。

以上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完整全部教案及导学案经典练习》的内容,通过教案和导学案的设计,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理
位置、季节变化、中国的地理分区以及人口与资源等重要概念和知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精品课件 第二章 本章整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精品课件 第二章 本章整合

城市与环境
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举例
(1)为防止城市内涝,在城市道路建设的过程中采用透水材料
城镇化过程 对地理环境 的影响
以及建设雨水花园、海绵城市等 (2)针对城市交通拥挤的状况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居住小区采 取街区制,合理发展公共交通等 (3)针对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问题合理布局城市中工业区
的位置,建设污水处理厂等
口处
便利
尔各答
过河点位置 水陆交通便利,人流、物流集中
伦敦
区位因素
优势条件
举例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丰富,矿产开发便利,促进矿 英国伯明翰、美国匹兹
业城市发展
堡、中国鞍山等
2.人文因素
区位因素
影响
举例
向交通便捷的位置集中(沿海、 我国古代的邯郸、扬州、济宁
交通
沿、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 等,现代的郑州、石家庄、株
题目答案 (1)B (2)A
拓展素养实践
城市与环境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城市与环境
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举例
城市空 间结构
城镇化
(1)交通便捷程度高的城市内部地区规划商业用地 (2)环境优美的城市外缘地区规划建设高级居住区 (3)城市外缘、交通便利的地区布局工业区 (4)利用中心地理论合理规划区域城市的规模与数量 (1)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 (2)根据城镇化的特点,制定城市发展的措施
本课结束
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 南的欧洲地区,东亚的日本、朝鲜
地形
节省建设投资;②热带地区的 半岛以及中国东部沿海和平原地 高原,气候凉爽;③山区的河谷 区,美国的东北部地区;②巴西高
和较开阔的低地,水源充足,地 原的城市分布;③中国汾河谷地、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精品教学课件(共235页)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精品教学课件(共235页)

[归纳提升] 自然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自然条件,亦称自然环境,指自然界中对人类经济活动——产 业发展与布局有影响的各个自然要素及其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包括 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等各种要素。此外,自然条件还包 括区域的地理位置,这些都对区域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1.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区域发展提供动力与机遇 优越的地理位置容易与相邻区域产生区域关联,通过区域间要 素的流动而获取促进区域发展的动力与机遇。
问题1 (区域认知)历史上红河地区的哈尼族发展农耕的有利自 然条件和不利自然条件分别是什么?
提示:发展农耕的有利自然条件是气候适宜,水热充足;不利 自然条件是山地多、平地少,地表崎岖。
问题2 (综合思维)哈尼梯田景观的形成,说明了哈尼族为发展 农业对哪种自然要素进行了改造?其影响如何?
提示:对不利的地形条件进行了改造。在对不利地形条件的改 造过程中,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通过合理的布局,形成了人 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生态系统。
不仅自然资源种类多而且数量大,对其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
_支_撑__作__用__。
2.如何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更是区域发展的关__键__ (1)有的区域尽管矿产资源丰富,但过__度__依__赖__矿产资源,也会制
约区域经济的发展。 (2)有些国家矿产资源贫乏,却并未阻碍其经济发展。
[特别提醒] 澳大利亚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和铝土等矿产资 源,其矿产资源的生产量、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因此被称为“坐 在矿车上的国家”。
区域关联性的角 响。(区域认知)
度,说明因地制 3.通过实例分析,说明自然资源的特点及影响。
宜对于区域发展 (区域认知)
的重要意义 4.对比分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区域发展的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学教案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学教案

第1节城市的空间结构【教学目标】运用实例分析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学习重点】1.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2.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

【教学难点】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形成原因。

【知识梳理】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定义:构成城市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城市中不同功能小区有规律的结合。

2、城市功能区布局3、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二、城市规模、城市地域分化、城市服务功能1、城市规模:2、城市规模、城市地域分化及城市服务功能~城市规模越大、城市地域分化;城市规模越大、城市服务功能;城市规模越大、城市服务范围。

【课堂感悟】:城市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最大限度的改造自然环境的结果!9.该城市2000年与2007年地价变化反映了()①远郊地价升值幅度高于市中心②地价整体有所上涨③中心城区范围扩大④城市规模扩大A.①② B.①③C.②④D.③④10.在2007年地价变化曲线上,近郊区地价出现了两个峰值,根据城市功能分区理论模型推测该区可能建设了()①蔬菜种植基地②高新技术开发区③大学城④美术馆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下图为某特大城市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图。

白天人口主要指工作人口,夜间人口主要指居住人口。

完成11~12题。

11.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的变化直接反映()A.中心商务区地价高于工业区B.中心商务区工业用地减少C.住宅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D.工业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12.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的必备条件是()A.城市服务等级提高B.城市交通条件改善C.城市流动人口增加D.城市生态环境优化13、明清北京城的所有用地功能区都围绕着紫禁城和中轴线呈对称分布,这突出了城市地域结构(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以封建皇权为中心C、以中心商务为中心D、以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城市的土地用于哪类经济活动主要取决于经济活动的付租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创新
3、社会因素 (住宅区的分化)
•种族因素对住宅区分化的 影响很大
•收入是形成不同级别住宅 区的常见原因
•知名度对于住宅区的选择 有很大的影响 4、行政因素
城市发展的初期 城市发展的中后期
城市地
区范围
狭小
扩大
各类功 混杂布置, 能用地 无明显功能分异 的关系
工业发 在市中心形成 展方向 工业的自然团聚
英国是世界城市化发展最早的国家
1、英国城市化过程中显现的特点?
人口增加;用地规模扩大;比重增加
2、图2.20,大伦敦和英格兰城市带的形成?
-----郊区城市化 (中期阶段)
3、20世纪下半叶人口变化如何? 城市中心出现哪些问题? 市中心失业率高、犯罪率升高等; 人口外迁,空旧房增多; 市中心空洞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土地利用类型分类
商业用地 工业用地 住宅用地 政府机关 交通 绿化
2、功能区的形成 ——集聚效应
文化区 住宅区
商业区 工业区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土地利用类型分类 2、功能区的形成 ——集聚效应 3、主要功能区及特点
(1)住宅区 •分布特点:比重最大、分布最广泛 •分化类型:中高级/低级住宅区 (2)商业区 •位置: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 •形状:点状或条状 •中心商务区:CBD (3)工业区:分布特点
但上述因素只是提供了条件,并非决定因素, 也不是每个城市都能提升其等级。
(1)百货店里有彩电、冰箱、热水器、空调等高级商品销售 的是________ ,请分析其原因。 (2) 图中两城镇等级较高的是________,提供服务较多的 是________。
四、城市等级体系:
结论: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 较少 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 较多 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较远 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较近
常州市工业区
往往在靠近河流、铁 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 捷的地带,来布置其厂 房、仓库等设施。
工业区:应该 分布在最大风 频的下风向、
河流的下游。
城市主要功能区的特点:
名称 住宅区 商业区
工业区
绿化 用地
占地比重
区位特点
原因
是城市用地最 中高级:城市外缘 环境、交通等 广泛的形式 低级:内城或工业
分异明显
市区的工厂企业 纷纷外迁
原因 分析
以市场、 交通等 优势吸引引起
为降低成本, 保护环境
2.2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 、 城市等级——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按等级由小到大:
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标准:市区和郊区非农业人口的规模大小
特大城市 大城市 中等城市 小城市 城镇型居民点
就整个区域而言, 不同等级城市的 服务范围是 层层嵌套的。
读图2.16,回答问题
1图中共有----级居民点。 最高级的是------,共有-----个; 次一级的是------,共有----------个。
2图中数目最多的是-----级居民点, 服务范围最广的是-----级居民点。
•图中高一级居民点的位置与低一 级居民点的位置关系如何? •同级居民点之间的距离关系如何? 为什么这样设置?
29万
231万
中等城市 特大城市
前往该地的 每周一两次 两三个月 每年一两次
频率
一次
寻求的服务 功能
种类少, 级别低, 服务范围小
种类较多、 级别较高,
种类丰富、 级别高, 服务范围大
三 、 城市发展的条件
上海:海岸线中点,长江入海口 发达铁路 发达经济
城市等级提升的影响因素:
地理位置、交通、资源等
一、城市化的标志 人口 向城镇集聚(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乡村 转变为城镇(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市化的衡量标准)
城市化:
对一个城市而言,是城市等级升级的过程; 对一个地区而言,是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
就业机会、赚钱机会、医疗服务、社会福利水平、 受教育和升迁机会、生活品质、社会地位等
1、城市地域结构
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构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同心圆模式
2、结构模式 扇形模式
多核心模式
3、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因素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地
1、通达度
租 水
(交通便捷程度) 平
2、距市中心的远近
各类土地利用 付租能力随距 离递减示意图
功能区的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地租)
商业
住宅
工业
距市中心 的距离
A
BC D E
FG
距市中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距离
2、历史因素
北京是中国的古都,天安门广场、故宫都是具有 悠久历史的古老建筑。如果在广场周围建筑起高 楼大厦,必然会破坏这一古老建筑的风格。
——保护历史遗留痕迹
上海市在决定建设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时,同时 也对上海传统的商务中心—浦西外滩进行改造, 将浦西外滩和浦东陆家嘴联结起来,使它们共 同成为上海现代化的商务中心。
阶段
速度 展趋势 题
初期阶 段
25%-30% 以下,低
缓慢
缓慢
各功能用地混杂, 功能区不明确
中期加 速阶段
从25%-30% 增长到
60%-70%, 较高
迅速
郊区城市化

(环境恶化、
交通拥挤、
住房紧张等)
后期阶 段
70%以上, 高
缓慢, 甚至 停滞
继续增大、 速度变慢
逆城市化
(大城市的中 心空洞化等)
区附近
占用城市用 地面积的一 小部分
多位于市中心、 交通干线的两侧 或街角路口处 (点状或条状)
交通便利,人口密集
占用城市 用地的一 部分
占用城市用 地面积的一 小部分
分布在城市外缘, 交通干线附近
分布在住宅区和 工业区之间
减轻对市区环境的 污染;交通便利,土 地租金低
减少环境污染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由于源地不同(方向相同),动力可分为拉力和推力 总的说来,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的主要原因是
经济发展不平衡
由乡村流向城市是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之一
1.城市化进程可以分 为哪几个阶段?
2.各阶段有何特点?
后期阶段 60%-70%
中期阶段
拉伸的 “S”形
初期阶段
25%-30%
城市化 水平 发展 地域扩 常见的问
>100万 50万----100万 20万----50万 <20万
二、城市的功能
1 服务范围:
(1)这个范围通常不固定,也没有明确的界线。
(2)不仅包括城市本身,还包括附近的小城镇 和广大的农村地区。
名称
枣强镇
衡水市 石家庄市
距离
非农人口 规模
0km 近 11万
小城镇
25km 较远 90km 最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