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朝的婚姻制度
《2024年清代婚姻制度研究》范文

《清代婚姻制度研究》篇一一、引言婚姻,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社会的重要制度,不仅关系到个体的生活幸福,更涉及社会稳定和文明发展。
清朝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其婚姻制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本文将针对清代的婚姻制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揭示其特点、影响及历史价值。
二、清代婚姻制度概述清代的婚姻制度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多由家长包办,男女双方在婚前缺乏了解。
同时,婚姻的缔结多以门当户对、家族利益为重,较少考虑个人的感情和意愿。
此外,清代的婚姻制度还涉及到一系列的礼仪、习俗和法律规范。
三、清代婚姻制度的特点1. 儒家思想为主导:清代的婚姻制度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家庭伦理、尊卑有序和忠诚孝道。
2. 父母包办:在清代,婚姻多由父母包办,男女双方在婚前缺乏了解,往往通过媒人的介绍和家长的安排来决定婚姻。
3. 门当户对:清代的婚姻注重门第观念,婚姻双方的家庭背景、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相当,以维护家族利益。
4. 礼法并用:清代的婚姻制度既有礼仪规范,也有法律约束,如“一夫多妻”制等。
四、清代婚姻制度的影响1. 社会稳定:清代的婚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稳定,减少了因婚姻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
2. 家族观念强化:婚姻作为家族的纽带,清代的婚姻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家族观念,促进了家族的繁衍和发展。
3. 女性地位受限:清代的婚姻制度使女性在婚姻中处于弱势地位,限制了女性的自由和权利。
4. 文化传承:清代的婚姻制度作为封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传统文化、维护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五、清代婚姻制度的评价与反思清代婚姻制度在维护社会稳定、传承文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弊端。
首先,父母包办的婚姻使得个人感情和意愿受到限制,导致许多不幸的婚姻。
其次,门当户对的观念使得婚姻成为了一种利益交换,而非真正的感情结合。
此外,女性在婚姻中的弱势地位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和歧视。
《2024年清代婚姻制度研究》范文

《清代婚姻制度研究》篇一一、引言婚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之一,其制度更是随历史演进而变化。
本文以清代婚姻制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背景、特点、影响等多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理解古代社会制度及其变迁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清代的婚姻制度背景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其婚姻制度深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
在封建社会中,婚姻不仅是个人情感的体现,更是家族、宗族利益的结合。
因此,清代的婚姻制度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体现了家族和宗族的权威。
三、清代的婚姻制度特点1. 婚姻的缔结清代的婚姻缔结主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原则。
婚姻双方不能自由恋爱、自主结婚,必须由父母或长辈操办。
在婚前,男女双方需要通过媒人相互了解对方的情况,然后由父母决定是否缔结婚姻。
2. 婚姻的等级制度清代的婚姻制度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不同等级的人之间不能通婚,同等级别的人之间也不能随意通婚。
这种等级制度不仅体现在皇室与官员、士人与庶民之间,也体现在各个阶层内部。
3. 婚姻的礼仪与习俗清代的婚姻礼仪繁琐复杂,包括订婚、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等多个环节。
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礼仪要求,如请期时必须送礼、亲迎时新郎必须亲自前往等。
此外,各地的婚礼习俗也各具特色,体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
四、清代的婚姻制度影响1. 对社会的影响清代的婚姻制度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家族、宗族的权威。
同时,这种制度也限制了人们的自由和个性发展,使得许多人在婚姻中无法实现自己的情感需求。
此外,婚姻的等级制度还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2. 对文化的影响清代的婚姻制度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它促进了传统婚礼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它也使得一些封建思想得以延续至今,如“男尊女卑”、“父母之命不可违”等观念至今仍有一定影响。
此外,清代文学作品中也反映了当时的婚姻制度和社会现象,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古代社会的宝贵资料。
五、结论综上所述,清代的婚姻制度是封建社会制度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和严格的等级制度。
清朝的婚姻制度包办与婚姻习俗的演变

清朝的婚姻制度包办与婚姻习俗的演变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婚姻制度在这个时期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
在清朝,婚姻制度主要遵循包办婚姻的原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社会的进步,婚姻习俗也逐渐发生了一些改变。
本文将以清朝的婚姻制度为主线,探讨婚姻习俗的演变过程。
一、清朝的包办婚姻制度在清朝,婚姻制度主要是由父母或其他长辈进行包办的。
父母以家族利益和社会地位为出发点,通过媒人联络来选择合适的伴侣。
婚姻的重要性超越了个人感情的考量,更加注重家族的团结与利益的维护。
在包办婚姻中,女方的父母通常会提出许多要求,如男方家庭的财产、社会地位、家族背景等。
而女方的条件也需要严格审查,如容貌、家庭背景以及其他方面的品质。
双方的父母通过磋商和媒人的传递来确定婚姻的安排。
一旦婚姻确定,双方将无条件遵从安排,并不允许反对意见的存在。
这种包办婚姻制度表明了社会阶级制度对婚姻影响的重要性。
父母的选择不仅仅关乎个人的幸福,更重要的是维系家族的利益和社会地位的传承。
然而,这种制度也使得许多女性失去了自主选择伴侣的权利,使得婚姻成为一种约束和束缚。
二、婚姻习俗的演变虽然清朝的婚姻制度基本上是包办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婚姻习俗逐渐发生了变化。
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聘礼的演变。
在早期的清朝,聘礼主要是由男方家族提供给女方家族的财物,以显示男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聘礼逐渐演变成以金银首饰和其他贵重物品为主,与过去的土地和农具相比,更加体现了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
此外,在婚礼仪式方面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传统的清朝婚礼仪式主要包括三个环节:纳彩、迎亲和洞房。
纳彩是指男方家族将聘礼送到女方家族,并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和宴会。
迎亲是指男方家族前往女方家族,将新娘接回男方家。
洞房是指新婚夫妻进入洞房,完成婚姻的仪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观念的发展,婚礼仪式逐渐简化,许多繁琐的环节被省略。
现代的婚礼更加注重个人情感和爱情,对于婚姻的选择有更大的自主权。
清朝的婚姻家庭制度与妇女地位

清朝的婚姻家庭制度与妇女地位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婚姻家庭制度和对妇女的地位的影响,至今仍被人们所关注。
婚姻家庭制度是一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妇女地位则关乎一个时代的社会文化和思想观念。
本文将以清朝的婚姻家庭制度和妇女地位为主题,从历史角度来探讨这一时代的社会现象和文化背景。
清朝的婚姻家庭制度在清朝时期,婚姻和家庭制度是以封建贵族的封建礼教为基础,实行“三从四德”原则,即女子要顺从父亲、丈夫和儿子。
女性的地位低下,被认为是男人的附属品。
男女之间的婚姻是家族之间的联姻,也就是说,民间“闪婚”基本上是不被允许的。
婚姻的成立不仅需要男女双方的意愿,家族之间的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
夫妻的选择往往由父母或长辈代为决定,尊重家长之命,是封建社会的常态。
当时的男女面对的婚姻标准和价值观也不同于现代社会。
对于妇女来说,年龄和家世背景、是否纯洁等因素才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而对于男性,婚姻的标准则更注重妻子的家庭背景和貌美。
据史书记载,当时男性选择妻子时,需要“外貌俊秀,气质高雅,才华横溢”,而女性则需要“婉顺贤惠,勤快贤淑”。
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婚姻标准和对待性别的态度都是非常传统和落后的。
此外,当时的婚姻也存在着一定的禁婚制度。
例如,满族内部有“田赞”之禁,即不得通婚的规定。
而蒙古族则有“母系贵族”制度,要求婚姻只能在母系亲属之间进行。
这些禁婚制度在当时不仅被严格遵守,而且被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和强调。
妇女地位低下的原因在清朝时期,妇女的地位是非常低下并且受到很多限制。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封建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原因。
在民间文化中,笼罩着男尊女卑的思想和传统习俗。
同时,封建社会的官僚制度与封建礼教建立起了长期的权力和文化思想上的瓜葛,以致于妇女在司法制度、道德文章、文艺作品等多方面都受到制约和限制。
首先,在封建社会中,家族利益排在个人之上。
家族的大事小事都由家长或长辈决定,甚至有的女孩被强制嫁给了并不心仪的丈夫。
清朝的婚姻与家庭制度宗法制度与婚姻习俗

清朝的婚姻与家庭制度宗法制度与婚姻习俗清朝的婚姻与家庭制度:宗法制度与婚姻习俗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其婚姻与家庭制度受到了宗法制度的深刻影响。
在这一时期,婚姻关系被认为是社会秩序和个人幸福的基石,因此,整个社会都严格遵循着宗法制度所规定的家庭结构和婚姻习俗。
一、宗法制度下的家庭结构宗法制度以家族为基本单位,将家族视为深厚的血缘关系所串联起的群体。
在清朝,家族是由亲属关系血统和祭祀活动所团结的社会单位。
家族中的权力结构严密,先祖一脉相传的家族秩序规定了继承权力和资源的轨迹。
明清两朝时期被称为“乡绅”的地方士绅,作为社会精英的代表,其家族往往是宗法制度的最典型表现。
世袭制度是宗法制度的重要特征,即家族财产和权力由父系血脉的成员继承。
男性继承人在家族内的地位远高于女性,他们有权继承家产并维持家族的尊严。
女性则依附于丈夫的家族,失去了作为原生家族的身份和权利。
妻子可能会被迫接受她丈夫家族的规矩,甚至改变姓氏以适应新的家族结构。
二、宗法制度下的婚姻习俗在清朝的宗法制度下,婚姻是通过世袭财产和父系血统的延续来确保的。
男性继承人的婚姻是家族延续的重要途径,因此,他们的婚姻往往是家族长辈安排的。
父母在儿子结婚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选择未来的儿媳妇时,考虑的不仅是两家的财产和社会地位,还有血统纯正程度。
选亲是婚姻习俗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父母会提前为自己的儿子举办婚姻介绍会,以便一次性见到多个合适的女性。
而女性在婚姻介绍会上被要求展示自己的家庭背景、教育程度、技能等等。
而男性则会被评估其家族地位和财富状况。
这种格式化和严格的婚姻介绍会,使得家族和社会地位成为影响婚配的重要因素。
另一个重要的婚姻习俗是婚姻排行。
在清朝,家族的兴旺和传承是非常重视的,因此,继承人的排行地位也是主要考虑因素之一。
通常,排行第一的儿子将会承担继承家族财富的责任,而排行之后的儿子则被期望成为家族中领导力不同的成员。
清代的婚姻制度与妇女的社会地位论述

清代的婚姻制度与妇女的社会地位论述清代的婚姻制度与妇女的社会地位是相互关联的,它们都受到了封建社会体制的制约。
在清代,婚姻制度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同时妇女的社会地位也相对较低。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革,清代的婚姻制度与妇女地位也有一些变化。
首先,清代的婚姻制度主要是以父母之命、媒人之言的包办婚姻为主导。
家长们在挑选对象时,往往会注重对方的家庭背景和经济条件,而不太重视双方的感情和自主选择。
这种婚姻制度强调的是社会和家庭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幸福。
此外,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较低,往往要服从丈夫和岳父母的权威,缺乏个人的自主权利。
然而,随着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文明的影响,清代社会出现了一些新的婚姻观念和婚姻制度的变化。
一方面,新兴商业阶层的兴起使得家庭结构和婚姻观念发生了变化。
这些阶层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婚姻,与父母之命、媒人之言的包办婚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另一方面,西方文明的影响也为妇女地位的提升提供了一定的契机。
西方的婚姻观念强调婚姻伴侣的相互选择和平等,为中国的妇女地位的提升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在这样的背景下,清代的婚姻制度和妇女地位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
首先,一些社会新阶层和知识分子开始倡导自由婚姻和女性的平等权利。
他们提倡男女平等婚姻制度,主张男女双方自由选择对象和离婚自由。
这部分人群对妇女地位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在清代后期,康梁变法和戊戌变法等运动中,一些新思想的引入和法律的修改也为提升妇女地位提供了机会和可能。
比如在戊戌变法中,相关的法律条款明确了对妇女离婚权利的承认和保护。
然而,封建社会的思想观念和制度结构仍然约束了清代婚姻制度和妇女地位的发展。
儒家思想对女性的束缚和歧视观念仍然存在,这对于妇女地位的提升是一种阻力。
同时,社会习俗和旧时家族制度也对女性的权益和地位形成了限制。
此外,农村地区的保守思想和封建习俗更为明显,这对于妇女的地位和婚姻制度的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总体来说,清代的婚姻制度和妇女地位在受到封建社会体制的制约下有一定的变化。
清代的婚姻制度与妇女的社会地位述论

清代的婚姻制度与妇女的社会地位述论Revised by BETTY on December 25,2020清代的婚姻制度与妇女的社会地位述论婚姻、家庭制度,决定于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制度,决定于政治状态,还受传统的习惯支配;它们也影响着社会历史的变化和发展。
因此历史研究必须把婚姻、家庭、妇女的问题包括在内,需要把它们同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等领域一起进行考察,才可能把握社会全貌和阐明历史的进程。
本文所要讨论的是清代的婚姻制度是什么样子的,它有何特点,对社会发展有何影响,妇女如何才能摆脱受压迫的地位。
这里所说的女子,主要指一般身份地位的,贵胄和贱民中的妇女,一妻多夫制中的女子,均未作特别叙述。
一、包办的门当户对的婚姻制度清朝政府同其他王朝一样,维护父母决定子女婚配的权力。
它继承明代的法令,规定:“婚嫁皆由祖父母、父母主婚,祖父母、父母俱无者,从余亲主婚”①。
很清楚,子女的终身大事,由祖父母、父母作主,如果这些长辈都亡故了,就听伯、叔、姑、兄、姐和外祖父母决择;若这些人也没有,则听凭余亲尊长(如伯叔祖父母)主婚;若祖父母、父母犯死罪囚禁,子孙之婚姻亦需听从他们的安排,倘若自行嫁娶,则要受杖八十的刑罚②。
在家族制盛行的地方,祠堂以族人联姻关乎宗族体面,也干预族内青年的婚事。
如江苏宜兴筱里任氏宗词要求,当家长为子女议婚将成时,必须报告词堂的宗子、宗长,他们同意了,婚事才能定下来③。
这样婚姻的当事人——青年男女没有权力选择自己的配偶,不管他(她)们愿意与否,都得服从家长以至族长的安排。
本来,一对结合的新人,要长期共同生活,白头偕老,但是他们的结发,不按照他们的意愿进行,却凭家长捏合,这样的匹配是包办婚姻。
这就是清代婚姻制度的主要内容。
那么家长给子女选择配偶,又是根据哪些原则进行的呢?我们从载籍资料获知,主要有两条。
一是论门第,二是论贫富。
清代社会等级制度森严,人们间的极其重要的交往——联姻,也和其他社交一样,受着等级的制约。
清朝的婚姻制度与婚姻习俗皇室婚姻与民间婚俗

清朝的婚姻制度与婚姻习俗皇室婚姻与民间婚俗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婚姻制度与婚姻习俗与之前的封建时代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同时也受到道德观念、文化传统和政治因素的影响。
在清朝,婚姻制度分为皇室婚姻和民间婚俗两种,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一、皇室婚姻1.皇室婚姻的目的在清朝的皇室婚姻中,婚姻的首要目的是维系皇族血脉,继承帝位的问题成为一项重要的考虑因素。
皇帝需要选择合适的皇后和嫔妃,以确保继承人的合法性和明确的继承顺序。
2.皇后的选取作为皇帝的正妃,皇后是皇室婚姻中地位最高的女性,她通常由皇帝的母亲和太监挑选。
选后,还需要进行诸多的考验和测试,以评估她的对规矩的尊重、礼仪的熟悉程度以及她与皇帝之间的感情。
3.嫔妃的选拔除了皇后,皇帝还可以选择多位嫔妃。
嫔妃的招选主要基于她们的家族背景、美貌、智慧和才艺。
4.皇帝婚姻的征婚除了自由选择,皇帝还可以通过选中官方的“征婚人”,为自己寻找合适的妃子。
这些征婚人会对来自各地的女性进行考察,然后将合适的女子推荐给皇帝,由皇帝最终决定是否娶她们。
二、民间婚俗1.婚姻的安排与皇室婚姻不同,清朝的民间婚姻往往由父母或媒人安排。
媒人向两个家庭介绍候选人,并协商涉及婚姻范围、嫁娶礼金等事宜。
2.聘礼和嫁妆结婚时,聘礼是男方送给女方的彩礼,主要由金银、布料、首饰、家具等物品组成,其价值根据男方家庭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而定。
嫁妆是女方家族送给新娘的财物,包括家具、首饰和服装等。
3.结婚仪式在清朝,结婚仪式分为三个阶段:聘礼送到、迎亲和拜堂。
聘礼送到是男方家庭将聘礼送到女方家庭的场景,迎亲是女方家庭派人到男方家庭接新娘,拜堂则是正式举行婚礼的仪式。
4.婚礼习俗清朝时期的婚礼习俗非常讲究,包括穿婚服、宴请亲朋好友、拜堂和举行婚宴等。
拜堂时,新娘和新郎会跪拜天地和双方父母,并交换誓言。
5.新房与洞房花烛夜新婚之夜,新娘会进入新房,准备与新郎度过洞房花烛夜。
这一夜,新娘通常会被穿着喜服的闺蜜推到新郎的床上,象征着婚姻的洞房花烛夜的开始。
清朝的婚姻制度

清朝的婚姻制度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婚姻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传统的封建制度,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
本文将就清朝的婚姻制度展开论述。
一、婚姻的目的和重要性在清朝社会中,婚姻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其目的主要是延续家族血脉和巩固家族地位。
由于农耕社会需要劳动力,婚姻时代的到来对于确保农村家庭的延续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婚姻也是政治和经济上的联姻手段,通过联姻可以实现家族间的政治利益和财富的互补。
二、婚姻的形式和程序在清朝,婚姻的形式和程序相对固定。
首先是婚姻的过程,一般由作为媒人的人进行牵线搭桥。
媒人在选亲时会考虑一系列的因素,如家族声誉、财富、地位等。
一旦双方家庭取得初步协议,就会进行相亲,以便双方能够互相了解对方的情况。
如果相亲顺利,双方家族将开始准备婚礼事宜。
婚姻的形式包括聘礼、婚宴和婚仪。
聘礼指男方送给女方的礼物,代表男方家族对女方的认可和尊重。
婚礼一般在男方家中举行,除亲友外,还会请一些官员或有钱有势的人出席,以显示男方家族的地位与权势。
婚仪则是指结婚仪式,清朝的婚仪一般采用传统的礼仪,如交杯酒等。
三、婚姻的对象选择和匹配在清朝,婚姻的对象选择主要由家长和媒人负责,一般不以个人意愿为主导。
家族、地位和财富等因素是决定婚姻对象的主要标准。
男方一般要求女方家庭的财产和地位与自己相当,或更高一些。
尤其是在统治阶级中,政治因素经常成为女方选择婚姻对象的重要考虑因素。
四、婚姻的家庭地位和权利义务在清朝的封建社会中,男性在家庭中处于主导地位,女性则被视为依附于男性的次要角色。
婚后,女性将进入男方家庭,成为婆家的一员。
根据清朝的家族制度,婆家的地位和权益要远远高于媳妇所在的家族。
在婚姻中,男方有权决定家庭的大事,包括经济、子女教育和社交活动等。
女方的主要责任是管理家务和照顾家人的日常生活,尤其是生育子嗣,延续家族的血脉。
五、婚姻的变革和社会影响清朝的晚期,随着外部环境和社会力量的改变,婚姻制度也开始出现新的变革。
清朝的家庭与婚姻制度

清朝的家庭与婚姻制度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家庭与婚姻制度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社会功能。
本文将就清朝时期的家庭结构、婚姻制度以及女性地位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
一、家庭结构在清朝时期,家族是封建社会的基本单位。
家庭结构以“家”为中心,由祖父、父亲、子孙三五代人组成。
家族的扩展是通过“祧”来实现的,即儿子成婚后,将媳妇带入家中,以此扩大家族规模。
这种结构使得家族在社会中有着较大的影响力,也保证了家族秩序和传承。
家庭内的权力结构主要由男性掌控。
祖父是家族中的家长,负责决策和管理家族的事务。
父亲则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他们拥有财产和土地,并负责家庭的经济管理。
儿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比较低,需要遵从父母的安排,在父母眼里,儿子的婚姻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二、婚姻制度清朝时期的婚姻制度体现了封建传统观念。
婚姻主要由父母或其他长辈进行安排,媒人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父母选择婚姻对象时,会注重多方面的考虑,如门第、财产、家族声誉等。
他们追求的是利益的最大化,往往忽略了婚姻的感情因素。
女性在婚姻中受到了限制和束缚。
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婚姻往往是家族合作的结果,而非个人意愿的体现。
在婚姻中,女性需要服从丈夫和婆家的安排,并且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她们的权益常常受到限制。
婚姻的稳定性和家族的利益是更重要的考虑因素,而不是夫妻之间的感情和婚姻幸福。
三、女性地位尽管女性在清朝社会地位较低,但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女性主要负责生育和家务劳动,承担了繁重的家庭责任。
她们掌握着家庭的日常事务,并在家族中扮演着传统的角色。
虽然女性受到限制,但在家族内部,她们可以通过生育男性子嗣来提高自己的地位,为家族传宗接代做出贡献。
尽管女性地位相对较低,但也有一些典型的例外。
例如,在清朝历史上,有一些女性以聪明才智和卓越才能著称,她们在政治、文化和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这些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也为后世的妇女地位奠定了基础。
清朝的女性地位与婚姻制度

清朝的女性地位与婚姻制度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对于女性地位和婚姻制度的影响也十分重要。
在清朝时期,女性地位相对较低,受到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的束缚,婚姻制度也存在着种种限制和不公平待遇。
本文将就清朝的女性地位和婚姻制度,进行论述和分析。
一、女性地位1. 封建礼教对女性地位的影响在清朝,女性地位主要受到封建礼教的影响。
根据封建礼教的观念,女性应当依附于男性,无论是在家庭还是社会中,都必须服从男性的支配和管理。
女性的地位被限制在婚姻和家庭之内,缺乏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她们的社交范围受到限制,无法参与政治和经济事务。
2. 家族制度对女性地位的制约清朝的家族制度也给女性地位带来了诸多制约。
在家庭中,女性的地位通常低于男性,她们必须顺从家族长辈的决定和安排。
女性的嫁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族的决策,她们无法自主选择伴侣。
另外,在家族中,女性继承权也被剥夺,继承权通常只在男性之间传承。
二、婚姻制度1. 包办婚姻在清朝时期,绝大部分的婚姻都是由家族和父母代劳,实行包办婚姻制度。
女性往往无权选择自己的伴侣,与父母或家族的意愿是紧密相关的。
这样的婚姻制度限制了女性的自主权和婚姻平等的实现。
2. 婚姻仪式与嫁妆清朝的婚姻仪式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新娘通常有着复杂而繁重的婚姻仪式,需要进行多次换装和整饰。
同时,新娘的家族需要给予丰厚的嫁妆,以显示家族的地位和威严。
这种婚姻仪式和嫁妆的安排,体现了封建家族的权威和对女性的经济压迫。
3. 多夫制和后妻制在清朝,一夫多妻制度是允许的。
一些富有的人家可以拥有多个妻子,这对于女性来说是一种不公平和不平等的待遇。
而对于贫困家庭的女性来说,经济压力可能会迫使她们成为富人的后妻,进一步破坏了她们的尊严和权益。
结语总的来说,清朝时期女性地位较低,受到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的限制。
婚姻制度也存在种种不公平和压迫。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发展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女性地位和婚姻制度也发生了一定的变革。
清代的婚姻制度

清代的婚姻制度清代的婚姻制度一、婚姻的目的和意义婚姻在清代被视为家族延续和社会秩序的基石,其目的是为了男女双方能够建立家庭,生育后代,传承家族血脉,同时也是社会道德和规范的重要体现。
二、婚姻对象的选择在清代,婚姻对象的选择主要由父母和长辈决定。
他们会根据家族地位、经济条件、人品品行等方面来选择适合自己子女的配偶。
此外,还有“门当户对”的观念,认为只有地位相当的两个家庭才能结成良好的婚姻关系。
三、婚礼仪式清代婚礼分为三个阶段:订亲、过门和迎亲。
订亲是指男女双方经过介绍或自行认识后确定恋爱关系,并由父母或长辈商定结婚事宜。
这个阶段通常会进行一些简单而隆重的仪式来宣布这段恋情。
过门是指女方离开自己家庭前往男方家庭成为新娘。
在这个阶段,女方会穿上嫁衣,由男方派人前往接新娘。
在女方到达男方家庭后,会进行一些传统的仪式来宣布新娘正式成为男方家庭的一员。
迎亲是指男方前往女方家庭迎接新娘。
在这个阶段,男方会派人前往女方家庭送礼,并且进行一些传统的仪式来宣布双方正式结为夫妻。
四、夫妻关系在清代,夫妻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父权制。
丈夫拥有绝对的权力和控制权,而妻子则需要服从丈夫的意愿和指挥。
此外,夫妻之间也需要遵守一些道德规范和社会习惯,例如忠诚、孝顺、尊重等等。
五、离婚在清代,离婚被视为不道德和不光彩的行为。
只有在极端情况下才会考虑离婚,如出轨、犯罪等情况。
此外,在离婚时也需要经过法律程序并得到社会舆论的认可。
六、总结清代的婚姻制度主要是由家族和社会道德规范所约束的。
在这个制度下,男女双方的自由选择权很小,而父母和长辈则扮演着决定婚姻对象的重要角色。
虽然这个制度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但也为当时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做出了贡献。
清朝的社会风尚男女关系与婚姻制度的变迁

清朝的社会风尚男女关系与婚姻制度的变迁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社会风尚体现了封建社会特点,男女关系与婚姻制度也经历了一系列变迁。
本文将从男女关系的特点、婚姻制度的沿革以及对社会风尚的影响等方面展开阐述,以探究清朝时期的男女关系与婚姻制度变迁。
一、男女关系的特点清朝社会中,男女关系存在着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男性在社会地位上占据主导地位,女性则相对被动。
这体现在家庭中,男性作为家族的延续者和家庭的经济支柱,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
其次,妇女受制于封建礼教,被赋予了相对封闭的家庭角色,以孝顺、贞烈为美德。
再者,婚姻往往是家族利益和政治利益的产物,因此,婚姻的交涉也往往是由男性家族成员来主导。
二、婚姻制度的沿革清朝时期,婚姻制度也经历了一系列变迁。
首先,明清交替后,由于满族的入主,出现了汉人与满人的通婚现象,这一现象有助于巩固满族的统治地位。
然而,在乾隆时期,满族本土化的倾向增强,以维护纯正的满族传统,逐渐限制了满汉通婚。
其次,进入乾隆时期,由于封建思想的加强,重婚和婚姻纠纷增加,促使政府加强对婚姻制度的管理。
最后,在道光年间,继承制度发生改变,传统的封建继承制度逐渐被法定继承制度所取代,对婚姻制度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对社会风尚的影响男女关系与婚姻制度的变迁对清朝社会风尚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由于男性在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上的主导地位,封建家长制的观念得到强化,家族利益至上成为社会风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女性在家庭中的被动地位以及对贞烈美德的追求,导致女性的生活和婚姻受到更多限制,个人自由和个性发展受到压抑。
最后,随着婚姻制度的变化,例如继承制度的改革,个人权益得到了一定保障,为后来的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清朝的社会风尚男女关系与婚姻制度的变迁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男女关系的特点体现了封建社会的一些普遍特点,如男性主导地位和女性被动地位。
而婚姻制度的沿革则与社会风尚、家族利益以及政治因素密不可分。
清朝的社会禁忌封建礼教对人民生活的束缚

清朝的社会禁忌封建礼教对人民生活的束缚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社会禁忌与封建礼教在当时对人民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禁忌与礼教不仅限制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还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本文将探讨在清朝时期社会禁忌与封建礼教对人民生活所产生的束缚。
一、婚姻制度的束缚在封建社会,婚姻被视为家族的大事,人们往往不能自主选择配偶。
封建礼教要求婚姻以门当户对为前提,剥夺了人们的婚姻自由。
婚姻的选择往往是由父母或长辈来决定,而且通常是以经济利益为导向。
这种制度限制了人们的情感交流和选择权,使得很多人的婚姻无法真正建立在彼此的爱情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二、男女性别角色定位的束缚封建礼教对男女性别角色有着严格的规定,男性被要求在家庭和社会中承担主导地位,而女性则被譬如二等公民。
男性强调家族的延续和社会地位的维护,在这个过程中,女性往往被剥夺了发展个人能力和追求独立生活的机会。
女性在家庭内也受到男性家长和丈夫的严格约束,对于经济、教育和社交等各方面的自主权都受到了限制。
三、宗教信仰的束缚在清朝,儒家思想主导了整个社会,封建礼教强调个人对家族和社会的忠诚。
对于其他宗教信仰的存在,封建礼教持保守和排斥的态度。
这对于少数民族和其他宗教信仰的人民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束缚。
他们的宗教仪式和信仰活动往往受到了限制和批判,使得他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无法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展。
四、文化艺术的束缚封建礼教对文化艺术也有所限制。
在清朝,文人雅士的地位非常高,文人们以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为基础,艺术创作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只有符合儒家伦理道德和主流审美观的作品才会受到社会的推崇和认可,其他作品则被视为无用或者不符合社会道德的。
五、言论自由的束缚清朝时期,言论自由是被严格限制的。
人们不能随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需要遵循封建礼教的道德标准和约束。
这种限制对于人民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使得人们的创新和改革意识受到了压抑。
清朝的婚姻制度婚姻习俗与家族关系

清朝的婚姻制度婚姻习俗与家族关系在清朝时期,婚姻制度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婚姻习俗和家族关系与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清朝时期的婚姻制度,婚姻习俗以及婚姻对家族关系的影响。
一、婚姻制度清朝时期,婚姻是基于家族的利益和社会的观念而进行安排的。
一般而言,婚姻的选择都是由家长或媒人来安排的,婚姻往往被视为家族之间的联姻,以维护家族的荣誉和利益。
因此,在婚姻选择中,家庭背景、财富地位和社会地位等因素被广泛考虑。
此外,清朝的婚姻制度中,在婚姻中男性拥有更多的主导权。
男性通常被视为家族的继承者,因而他们在婚姻中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
婚姻往往以男方家庭的意愿为重,女方的意见和需求则较少得到关注。
二、婚姻习俗清朝时期的婚姻习俗与现代婚姻习俗有着显著的不同。
在清朝时期,婚礼仪式通常分为三个阶段:纳采、娶亲和洞房。
纳采通常是指男方家庭派人到女方家庭提亲,商定婚姻事宜。
在这一阶段,家族的利益和社会地位扮演着主导的角色。
随后的娶亲阶段是婚礼的核心。
在这一阶段,男方家庭准备了丰盛的酒席和礼品,以示诚意。
女方家庭则准备了嫁妆,包括金银珠宝、家具和织物等。
在双方家族的见证下,新郎和新娘举行盛大的婚礼仪式,表达彼此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期许。
洞房阶段是新人们共同开始新婚生活的标志。
在明亮的灯光下,新郎和新娘进入洞房,开始他们的婚姻生活。
这一阶段标志着两个家族的联姻和新人们之间的承诺。
三、家族关系婚姻在清朝社会中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联合,更是整个家族之间的关系的延续与发展。
通过婚姻,两个家族的利益得到结合,家族的地位和势力得到进一步巩固。
在清朝时期,男方的家族地位和财富状态对婚姻的影响较大。
通过联姻,他们可以与其他家族建立更广泛和更强大的社会网络,从而增加自己家族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此外,婚姻还有助于家族的繁衍和延续。
清朝时期,男方往往被视为家族的继承人,他们负责传承家族的血脉和家族的荣誉。
通过婚姻,两个家族可以扩大血缘网络,加强家族的生存和传承。
清朝的婚姻与家庭制度

清朝的婚姻与家庭制度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婚姻与家庭制度也有其独特之处。
在清朝时期,婚姻与家庭制度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关系。
本文将从婚姻制度、家庭结构和婚姻观念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婚姻制度在清朝时期,婚姻有一定的规范和制度。
首先,父母对子女的婚姻有相当大的话语权,他们通常会为子女安排婚姻,而子女的意愿相对较弱。
这是因为清朝实行的是家族制度,注重家族的延续和地位的保持,因此父母更关注的是对子女婚姻的利益考虑。
其次,婚姻的方式主要有包办婚姻和自由婚姻两种。
包办婚姻是指父母或其他长辈为子女寻找合适的对象,并进行媒人的介绍和安排。
而自由婚姻则是指男女双方自行选择配偶,且通常需要得到父母的同意。
不同的人群在婚姻方式上也有所差异,贵族和富人倾向于选择包办婚姻,而底层人民相对更自由。
此外,婚姻中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
清朝婚姻制度中,女性受到了许多限制和规定。
比如,女性婚后成为丈夫家庭的一员,需服从丈夫和岳父母的支配。
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为丈夫生育后代、管理家务和侍奉岳父母等方面。
二、家庭结构在清朝时期,家庭结构主要以核心家庭为基础。
核心家庭由夫妻和子女组成,其特点是夫妻双方一般为世袭的封建贵族家族成员,家庭关系严密。
这也意味着家庭对个体的约束较强,个体的利益相对较弱。
除了核心家庭外,清朝还存在着大家庭或者说是家族制度。
大家庭由父母、子女及其配偶、孙子女等多个代际人员组成,共同居住在一起。
大家庭内部的权力和地位等问题由家族长者掌控,使得家族制度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婚姻观念清朝时期,婚姻观念以封建礼教为主。
封建礼教强调婚姻的稳定和传承家族的重要性,具有较强的保守性和束缚性。
男性被期望扮演家庭的经济支柱和社会地位的维护者,而女性则被赋予照顾家庭和生育后代的责任。
此外,男尊女卑的思想在婚姻观念中也得到了体现。
男性在婚姻中拥有较大的话语权和决策权,女性需要依从丈夫和岳父母的意见。
清朝的婚姻与家庭制度

清朝的婚姻与家庭制度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婚姻与家庭制度在当时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制度下,婚姻被视为社会的根本基石,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
本文将介绍清朝的婚姻和家庭制度,并探讨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婚姻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至关重要。
在清朝,婚姻制度严格遵循着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规范。
首先,在清朝的婚姻制度中,有明确的阶级和血统要求。
贵族之间多是门第之亲或宗亲联姻,以维护贵族地位和巩固家族势力。
此外,官员之间也常以婚姻关系来达成政治联盟,确保政治地位的稳定。
尽管如此,庶民之间的婚姻也有一定的自主性,但仍受到社会传统观念的限制,如职业、财富和地位的匹配。
其次,在清朝的家庭制度中,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非常根深蒂固。
男性在家庭中拥有绝对的权威和控制权,而女性则被要求服从男性的支配和管理。
传统的三从四德教条要求女性要顺从于父亲、丈夫和儿子,同时要做到贞节、孝顺、温柔和勤俭。
女性的婚姻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家族的地位和嫁妆的多少。
因此,贫穷的女性往往很难找到称心如意的婚姻对象,而富有的女性又要面对被多夫家庭接纳或离婚的压力。
此外,婚姻中还存在着许多仪式和习俗,这些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尊重传统价值观。
例如,婚礼通常分为订亲、纳彩、请期、婚礼和迎亲等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的规定和程序。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的皇帝婚姻制度更加繁复,婚姻对象常常是政治考量的结果,以巩固政权和联盟。
清朝的婚姻与家庭制度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维护了社会稳定和秩序,使得人们能够按照传统的观念和规范去过婚姻和家庭生活。
其次,它巩固了家族势力和族谱传承,确保了家族财富和社会地位的传承。
然而,这样的制度也存在着一些弊端,限制了人们的自由选择权,尤其是对女性来说。
她们的地位和权益在家庭和社会中相对较低,缺乏自主性和平等性。
总结而言,清朝的婚姻与家庭制度是基于封建思想和礼教观念的产物,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清代皇室婚姻制度

清代皇室婚姻制度一个国家的婚姻制度往往会影响到社会的文化风貌和道德观念。
在清朝,皇室婚姻制度格外特殊,不仅紧紧联系了皇家的血脉,还影响了朝廷的政治生态。
那么,清代的皇室婚姻制度到底是怎样一种模式呢?什么是其优势和劣势呢?一、皇室婚姻的模式清朝皇室婚姻制度主要分为“宗室婚姻”和“通婚制度”两种模式。
宗室婚姻是指同宗的皇族间通婚。
朝廷很重视宗室婚姻,各位皇帝都会认为,只要外戚的力量未及其自己,国家的安定是无法保障的。
因此,宗室婚姻不仅是皇帝对外亲戚的考验标准,也是家族内部达到平衡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婚制度则是指皇帝与各个民族的公主通婚,以求政治上的平衡和战时的保护。
以乾隆帝为例,他的后宫嫔妃就有60%来自民族地区,如满洲、蒙古、西藏等。
皇帝与公主之间的婚姻不仅是为了抱团取暖,同时也是为了巩固边疆的地位和巩固政治上的秩序。
二、优缺点分析皇室婚姻制度的优点主要在于它有助于保持皇室血统的纯洁。
古代讲血统,珍视血缘亲情。
如果能够通过宗室婚姻来保证皇室的血统,那么就可以长久保持皇家家族的纯洁度。
而通婚制度则有助于巩固政治上的力量平衡,既能够消除民族间的矛盾,又能够为外交互利提供了更多的办法。
然而,皇室婚姻制度也存在着很多的缺点。
首先,宗室婚姻制度也可能会导致家族内部不和,从而出现异族势力的情况。
对于通婚制度而言,虽然有助于消除内部矛盾,但也会产生异民族侵略的现象。
其次,皇室婚姻制度还会产生一些特权,可能会引起民心不满,从而影响统治稳定。
最后,皇室婚姻制度还会使得各个族群之间的差异性越来越大,各民族之间的互相依赖性降低,对整个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的发展带来巨大压力。
三、小结皇室婚姻制度是清代的独特制度之一。
它能够保持皇室血统的纯洁,巩固政治上的力量平衡,但同时还会引起内部不和、特权等问题。
当今社会的婚姻制度应该孜孜不倦地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尽早留意和警惕制度中潜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平衡个人和社会、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
大清公主婚嫁制度

大清公主婚嫁制度
大清公主婚嫁制度是指中国清朝时期皇族公主的婚姻制度。
在大清公主婚嫁制度中,公主的婚姻被视为政治联姻的一种手段,用来稳固国家的统治和外交关系。
以下是关于大清公主婚嫁制度的一些重要特点:
1. 皇族公主选择:大清公主的婚姻对象通常是其他国家的贵族或王子。
这样的联姻可以加强大清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并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2. 严格的选拔:公主的婚姻并不完全由她自己决定,而是要经过严格的选拔和考察。
除了考虑对方是否优秀和有出色的政治背景,还要考虑两国的政治利益和亲缘关系等方面因素。
3. 大规模的陪嫁:公主嫁出时,通常会附带大量的财富作为陪嫁。
这些陪嫁可以包括贵重的金银珠宝、财产、艺术品以及其他形式的财富,以确保公主在新的国家生活舒适和安逸。
4. 与其他国家的联姻:大清公主嫁出后,她的后代通常会成为两国之间的纽带。
这种联姻关系可以加强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及对抗其他国家的威胁。
5. 公主的身份:嫁出去的公主在新国家中通常被尊为王妃或皇后,享有高贵的地位和特权。
她们有权参与政治决策,影响国家的发展方向。
总的来说,大清公主婚嫁制度是清朝时期用来巩固国家统治和
外交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
通过联姻,将皇族与其他国家的贵族家族联系起来,增强国家的实力和安全性。
清朝娶嫡福晋的礼仪

清朝娶嫡福晋的礼仪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婚姻制度、礼仪习俗和文化传统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在清朝时期,娶嫡福晋是一项重要的礼仪活动,有着繁琐的仪式和规定的礼仪。
以下是清朝娶嫡福晋的礼义概述:1. 纳采礼纳采礼是清朝婚礼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它象征着婚姻关系的开始,是由男方家族派遣使者向女方家族提亲的礼仪。
女方家族同意后,双方开始商议婚姻的细节。
2. 问名礼问名礼是确定新娘名字的仪式。
在清朝时期,新娘的名字必须符合生辰八字和五行相生的原则。
这个仪式通常是由男方家族的媒人进行的,以确定新娘的名字是否适合与新郎成婚。
3. 纳征礼纳征礼是男方家族向女方家族送交聘礼的仪式。
聘礼的种类和数量都有一定的规定,通常包括金银珠宝、绸缎衣物、粮食等。
女方家族收到聘礼后,会回赠一些礼物,称为“回礼”。
4. 请期礼请期礼是男方家族向女方家族提出结婚日期的请求。
这个仪式通常是由男方家族的媒人进行的,要遵循一些特定的规则和礼仪。
女方家族同意后,双方确定了结婚的日期。
5. 亲迎礼亲迎礼是男方家族前往女方家族迎娶新娘的仪式。
男方家族会派出庞大的迎亲队伍,包括新郎、媒人、亲属等,前往女方家族迎娶新娘。
在女方家族门前,男方家族会进行一些特定的仪式,如献上礼物、敬酒等。
然后,新娘被带到男方家族的家中。
6. 拜堂礼拜堂礼是婚礼仪式中最重要的一项礼仪。
在新郎新娘进入洞房前,要在厅堂中举行拜堂仪式。
新郎新娘要向祖先、父母、宾客敬酒行礼,以示尊重和感谢。
这个仪式通常由新郎家族的族长主持,代表着对新婚夫妇的祝福和认可。
7. 宴席礼宴席礼是婚礼期间宴请宾客的礼仪。
在清朝时期,婚礼通常会持续数天,每天都有不同的宴席活动。
这些宴席包括男方家族为感谢女方家族和宾客而设的宴席,以及双方家族内部和亲戚朋友的宴席。
8. 洞房礼洞房礼是婚礼的最后一项礼仪,也是新婚夫妇真正意义上的结合。
在洞房中,新郎新娘要共同进行一些传统的仪式,如喝交杯酒、吃子孙饽饽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清代的婚姻制度
【内容摘要】:我国古代各个朝代都有婚姻制度,清代的婚姻制度是众多朝代中的一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则是家庭组成的重要条件。
因此,我国的婚姻制度也在不断演进,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不断成熟。
“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从此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婚姻主要被作为可以祭祀祖先、延续后代的手段。
这一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正因为这种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不但没有带给中国古代男女感情生活的幸福,而成了束缚中国古代男女追求婚姻自由的沉重枷锁。
古代的婚姻制度有着其独特的婚姻原则,人们的婚姻受着各种条件的制约。
婚姻制度的发展,离不开封建制度的发展,同时却又受着封建礼法制度的制约。
中国古代婚姻的条件是封建礼法所决定的,与封建伦理道德密不可分。
婚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年,反映了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有
的婚姻制度和婚姻观念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
【关键词】:清代婚姻制度封建制度婚姻条件婚姻解除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婚姻爱情的追求。
我们现代的婚姻制度是由古代的婚姻制度慢慢发展而来的。
那么,清朝的婚姻制度究竟是怎样的呢?比如婚姻制度的原则、婚姻的条件、婚礼的过程以及婚姻是如何解除的。
下面我就清代的婚姻制度作以下论述。
清朝婚姻制度在入关前后有一定变化。
满族贵族入关之后,使清代婚姻制度深层次受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影响,在其全面继承明朝婚姻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使之具有自己本朝的特色。
清朝婚姻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此外还有包办的门当户对、童养媳制度。
首先我说一下清朝人们的婚姻条件。
(1)结婚年龄。
清朝入关之前,实行早婚制。
入关以后,清承明制,规定男十六岁,女十四岁为法定结婚年龄。
(2)"父母之命"封建包办婚姻依然是清朝婚姻的基本特征,尊亲长掌握卑幼的主婚权是清朝法律的规定。
《大清律例.户律.婚姻.男女婚姻》规定:"嫁娶皆由祖父母、父母主婚;祖父母、父母俱无者,从余亲主婚。
其夫亡携女适人者,其女从母主婚。
"封建国家法律赋予尊长对卑幼的主婚权,同时也要求主婚权的行使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有关规定。
对于诸如嫁娶违律、隐瞒残疾、老幼、庶出、过房、乞养等情况,主婚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清以前家长的主婚权在事实上已经存在,但只有到了清朝之时,家长主婚权才得以在法律上明确规定下来。
家长主婚权实际上就是父母的包办婚姻权。
中国父母几千年来一直掌握着这个大权,到清朝时,则不管在法律条文上,还是在社会实际方面,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充分表现了封建社会后期家族本位主义的进一步泛滥。
婚姻制度由于剥夺了当事人的自主权,从而使男女私定终身的情况被视为非法。
男女的私自结合,不仅为舆论所不齿,而且也是国家法律规定强制离异的情形之一。
(3)婚约、婚书与聘财是婚姻成立的条件婚约一经成就,男女无论任何一方均不得反悔。
《大清律例.户律.婚姻》规定:"若许嫁女已报婚书及有私约而辄悔者,笞五十……若再许他人,未成婚者,杖七十,已成婚者,杖八十……男家悔者,罪亦如之,不追财礼。
"婚约约定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嫁娶日期,期约未至男家不得强娶,期约已至女家不得拖延。
若男家强娶或女家故意拖延,主婚人笞四十。
男方无故超过婚约约定的婚嫁期限五年不娶,及未婚夫逃亡三年不归者,女方可以另行择配,但须官府
对男方情况予以核实并出具证明。
婚约可以因一方的犯罪而解除。
清律在《婚约不许反悔》条后但书:"……其未成婚男女有犯奸盗者,不用此律",并且"男子有犯,听女别嫁,女子有犯,听男别嫁"。
婚约之外另有婚书,依清律规定和民间习惯,婚书由男女双方主婚人、媒妁画押。
一般情况下,男方之家给予女方的聘礼情况应在婚书中有所载明。
婚书一式两份,男女双方家长各执一纸。
聘财是清朝婚姻成就的关键要件,《大清通礼》对一至九品官员的婚娶聘礼作了具体规定:"一品至四品,币表里各八两,容饰合八事,食品十器。
五品至七品,币表里各六两,容饰合六事,食品八器。
八、九品及有顶戴者,币表里各四两,容饰合四事,食品六器。
"
平民百姓婚姻同样有聘财要求,根据民族习俗的不同,聘财的表现形式也不同。
如《钦定理藩院则例》规定的蒙古地区蒙人的聘财是:"蒙古两姓结亲,俱系平人聘礼,应用马两匹、牛两只、羊三十只,不得多给,违者,将多给之牲畜罚取入官,少给者,勿禁。
"
清律对婚姻关系中聘财的规定如此详细具体,表明了在婚姻关系成立过程中,财产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封建婚姻的买卖性质显而易见。
其次我要说一下清朝婚姻解除方式。
由于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清朝人们的离婚条件是,已婚妇女须无条件服从丈夫。
在夫妻关系离异问题上,男子始终占据主动地位。
清朝沿袭前代的七出、三不去及义绝的离婚条件。
“七出”指的是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
“三不去”是指有“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
”义绝具有强制性,合当义绝而不绝者要受到处罚。
如果夫妻之间,夫妻一方与他方的一定亲属间,或者双方的一定亲属间发生了法律所指明的相互侵害如殴斗、相杀等犯罪事件,在追究犯罪人刑事责任的同时,夫妻关系必须解除。
最后我要说一下清朝婚姻禁止事项。
(1)同姓不得为婚在清朝前期,同姓不婚的规定被严格执行。
如果出现同姓为婚的情况,不仅对主婚者及男女双方当事人分别处以杖六十的刑罚,而且婚姻无效,必须强制离异。
此种情况到清朝后期,已基本不复存在。
《大清律例.户律.婚姻》强调:"同姓者重在同宗,如非同宗,当援情定罪,不必拘文。
"娶同宗五服亲者杖一百;娶缌麻以上亲,各以奸论,处徒至绞甚至斩刑。
清律本来也禁止中表婚,即姑表、姨表兄弟不婚,但因民间相沿成俗,清代不得不作出通融性规定,即"姑舅、两姨姊妹为婚者听从民便"。
(2)良贱不得为婚清代婚姻注重门当户对,《浙江通志》载当时的杭州一带,"婚礼,士大夫以门第相尚"。
《大清律例.户律.婚姻》"良贱为婚姻"条规定,严禁主人为奴仆娶良人为妻,"凡家长与奴娶良人为妻者,杖八十";"其奴自娶者,罪亦如之。
"奴仆若娶良人为妻,将妻入籍为婢者,杖一百:"若妄以奴婢为良人而与良人为夫妻者,杖九十。
各离异,改正。
"
清朝的婚姻制度之所以会变成这样,其实是受当时的封建制度影响而形成的。
婚姻制度的演变不是一棵简单的进化树,它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因素,同时也与民族传统文化、风俗习惯息息相关。
现在的我们,应该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摒弃古代封建制度不好的一面,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