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课件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十五章《抗战中的散文、特写与报告文学》PPT课件
之战》等专集问世,并诞生了一批从实地战斗生活磨炼中产生出来的优秀产品,
如骆宾基的《东战场别动队》、 丘东平的《第七连》、 碧野的《北方的原野》、
曹白的《呼吸》等。随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报告文学在国统区被压制下去,
却在解放区新天地中得以蓬勃发展。杂文在抗战初期既是抨击敌伪的锐利武器,
又是动员民众、鼓舞士气的战斗号角。郭沫若、茅盾、老舍、巴金、靳以等就充
健康的生命气息了。”
❖
从1937年11月上海失守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四年零一个
月,史称上海“孤岛”时期。留居上海“孤岛”的作家有王任叔、郑振铎、
王统照、阿英、夏丏尊、李健吾、芦焚、柯灵、唐弢、周木斋、孔另境、
陆蠡、列车等。他们在日伪横行的险恶环境里,坚守文化岗位,巧妙地利
用洋商招牌创办了一些可以发表自己作品的报刊杂志。柯灵先后主编过
的正视现实、面向社会、批判写实、 干预生活的传统, 随着作家见闻经历的丰富而拓宽
发展道路。战乱流离生活,内地闭塞状况,后方社会弊端,底层人民苦难,战后萧索景象,
等等,都在记叙散文中得到广泛而如实地反映。茅盾的《见闻杂记》和《时间的记录》,
以其擅长的批判性写实手法揭露西南、西北大后方社会的畸形生活;巴金的《旅途通讯》
第十五章
战争中的 散文、特写与报告文学
第一节 抗战时期的散文创作概述
❖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炮声揭开了中华民族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争
取民族解放的战争壮剧的序幕。从此,漫天烽火,遍地硝烟,中国社会进入战时
大动荡、大变迁状态。由于战争进程的起伏变迁,也由于这时期客观上形成了不
同政治区域(沦陷区、国统区、解放区)并❖
杂文在国统区一直保持兴盛不衰的发展势头。1940年8月在桂林创刊的《 野草 》
中国现当代文学-PPT课件
(一)左翼作家联盟(左联)
1. 1928年初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 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关于无产阶级文艺思潮的推广 2.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成 立。 1936年春解散。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 自觉地加强了与世界文学的,特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 学运动的联系。 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大众语和文字拉丁化的讨 论。
大学语文
第二部分 文学作品赏析
第九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 现代:modem (1917-1949) 当代:contemporary (1949- )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一、现代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世界文化的催生和新文学对外来文化的择取。 2.自身历史孕育的结果,晚清以来文学变革的态势 启蒙 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思路,强调用现代知识照亮人们的 头脑,用科学民主理性来启蒙。“立人”(“五四”运动称 为“人的运动”)。梁启超提出“新民”,新的是思想, “欲新一国民,必新一国之小说”。 李大钊《晨钟报》:由来新文明之诞生,必有新文艺为之先 声,而新文艺之勃兴,尤必赖有一二哲人,犯当世之不韪, 发挥其理想,振其自我之权威,为自我觉醒之绝叫,而后当 时有众之沉梦,赖以惊破。 文学是思想文化、伦理道德的重要载体,要革新旧文化,就 必须革新旧文学。
(五)文学革命的功绩
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2.思潮涌入:把西方几千年的思潮在几年内全 部搬演一遍 3.社团蜂起: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等 4.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5.创作实绩 1918年5月《狂人日记》第一篇白话小说问世
三、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
三个特征: 1.“五四”所开启的有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了,文 学主潮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前政治化。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 论的传播与初步的运用,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此 后二三十年间文坛的面貌 3.左翼文学兴发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及其 他多种倾向文学彼此互相竞争,共同丰富着30年代 的文学创作。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全套课件253P)
《小说月报》——二十年代文坛第一刊
立场与宗旨
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 创造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简章》 将文艺当做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 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人相信 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与人生很切 要的一种工作。 ——《文学研究会宣言》
势 种 《 《 《 《 ( 社 留 当 田 吾 郁 员 东 月 一 物 《 。 创 创 共 异 洪 创 学 时 汉 、 达 有 京 成 九 , 创 先 造 造 廿 军 在 等 夫 郭 立 二 水 造 造 生 张 , 显 后 月 周 六 突 日 日 沫 于 一 》 , 资 、 最 示 》 , 办 刊 报 期 起 本 若 日 年 平 初 出 等 》 创 都 成 季 》 》 ) 之 有 的 本 七 成 一 刊 、 造 是 、 仿 , 刊 、 、 、
新月社
1923年由胡适、陈源、徐志摩、 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北京发 起,成员多为英美留学生。新 月社成员较复杂,本来不是一 个专门的文艺团体,带有文化社交俱乐部的性质, 1925年,徐志摩接偏《晨报副刊》,1926年4月在 《晨报》副刊上开辟《诗镌》栏目,宣称“要把创 格的新诗当作一件认真事情做”。在徐志摩的周围 形成了一个诗人群,成为新月诗派,包括闻一多、 朱湘等诗人。
创 造 社
立场与主张
只是本着我们内心的要求,从事文艺的活 动罢了。——郭沫若
创造社转向
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 1925年“五卅”为界,分 前后两期,“五卅”后, 冯乃超、彭康、朱镜我、 李一氓、阳翰笙等进步作 家加入创造社,随着革命 形势的发展变化,郭沫若 等又提出了“革命文学” 的口号。
中国当代文学课件4十七年小说 (2)
年代末的土改,构成一幅民主革命时期北方农民革命斗争的波澜壮阔的长幅画卷。
《上海的早晨》多卷部写民族资本家的社会主义改造,《创业史》多卷部写社会 主义革命,都具有当代小说领域所独有的、罕见的规模。吴强的《红日》更是宏 观地写三个互为一体的战争,把敌我双方、军内军外、上级下级联结起来 ③ 刻画了众多的典型人物:在五六十年代的文坛上,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占据主导地 位。而现实主义的标准就是要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如《红旗谱》中的 朱老忠、《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三家巷》中的周炳、《创业史》中的梁三 老汉等等。
本时期长篇小说的艺术表现形式:
① 以《创业史》和《上海的早晨》为代表的以 社会运动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② 以《三里湾》和《山乡巨变》为代表的以风 俗变迁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③ 以《红旗谱》和《青春之歌》为代表的以人 生历程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④ 以 《林海雪原》 和《红岩》为代表的 以革 命英雄传奇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
十年代普通党员和军民所历经的英勇斗争、流血牺牲。《党费》集中刻 画了女共产党员黄新这一典型形象。 ② 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注重描写一些平常的生活场景和细节以表现 英雄性格,他不着力写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他善于捕捉英雄闪 光的一刹那,以此来凸现人物的心灵之美和情操之美。如黄新作为一个 普通的党员,舍不得把积攒下来的钱给女儿买衣穿、买东西吃,却把钱 无私地献给了党。 ③ 注重细节描写:他善于采用横断面结构的方法,用平实的语言讲述 英雄的故事,不事形容和夸饰,而是在具体细节场面上用力,手法精雕
流派特色
一、地域的特征。
赵树理、马烽等长期生活、工作在山西,作品也多取材于晋 西北、太行山和太岳山盆地及汾水流域。山西乡村的民情风 俗参与了他们小说素质的构成。
《中国当代文学史》ppt课件
b.以政治运动方式介入文艺的思想 斗争,将文艺问题强调成一场政治斗争, 给中国当代文艺运动和文学创作带来了深 远的消极影响。(↓)
△社论的要点有——
武训传》狂热地宣扬封建文化,歌颂了不应歌 颂的行为;
b.用革命的农民斗争的失败反衬投降办学的 胜利,污蔑了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了中国历 史、污蔑了了中国民族。
中国当代文学史
绪论
一、什么是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新文学的当代部分,有 的被称为20 世纪中国文学的当代部分。
一般指1949年以后的中国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的定义
定义一:首先是指1949年以来的中国文学, 其次 是指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文学, 它 限定在“中国大陆”这一范畴中,台湾、香港、澳 门地区的文学不包括其间。(北大,洪子诚)
背景: ①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 ②文学艺术内部的变革 a.作家文艺队伍发生大的变化,出现了作家、作家群的大规模更替和位置上的转移;
◇一部分作家文学写作的“权利”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如沈从文、朱光潜、废名、萧乾、 师陀、李健吾、穆旦、郑敏;
◇意识到自己的文学观念、生活体验、艺术方法与新的文学规范的距离和冲突,或放弃继续 写作的努力,或呼应“时代”的号召,适应、追赶形势;现代作家至此存在着广泛的自我 反省行为。之交,
例如最早索隐派代表人物、北京大学老校长蔡元
培写了《石头记索隐》,认为它是一部政治历史小说, 它是扶汉排满的。“红”字影射“朱”字,即朱元璋,
朱者明也、汉也,《红楼梦》中女子都是指汉人,男子
都是指满人,并把贾宝玉影射康熙原太子胤 ,林黛玉 影射当时著名诗人朱彝尊,把《红楼梦》所描写的人物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二章《20年代小说创作》PPT课件
第一节 20年代小说创作概述
❖ (2)支配人生的是“爱”和“美” ❖ 冰心(1900-1999) ❖ 《斯人独憔悴》:写父子 ❖ 代沟与矛盾; ❖ 《两个家庭》:探索妇女 ❖ 在中国社会与家庭中的 ❖ 地位与作用问题 ; ❖ 《超人》:人与人的关系;
第一节 20年代小说创作概述
❖ 王统照(1897-1957) ❖ 《微笑》:写一青年囚 ❖ 犯的转变,爱与美的力 ❖ 量; ❖ 《沉思》:写模特琼逸 ❖ 的悲剧,显示爱与美的 ❖ 幻灭; ❖ 《湖畔儿语》:写下层 ❖ 劳动者的家庭生活的苦难
多《<女神>之地方色彩》、王伯祥《文学的 环境》,周作人《地方与文艺》 ❖ (3)鲁迅小说的深刻影响;
第一节 20年代小说创作概述
❖ A《故乡》族类:王鲁彦《童年的悲哀》:阿成哥; 废名《竹林的故事》:三姑娘;蹇先艾《老仆人的 故事》:老仆人林富;
❖ B《祝福》族类:台静农《红灯》,王鲁彦《李 妈》;蹇先艾《乡间的悲剧》:祁大娘;黎锦明 《唐寡妇》:唐寡妇;
俗);《黄金》:表现乡村原始的冷酷,如 史伯伯尘嚣的宗法社会田园牧歌 ❖ 废名:淡泊的现实主义和素雅的浪漫主义
的交融 ❖ 《浣衣母》中的李妈“善的化身” ❖ 《河上柳》中的陈老爹 ❖ 《竹林的故事》中的三姑娘“美的化身”
第一节 20年代小说创作概述
❖ 与堕落的半殖民地都市文化的相对立:
第二章(一) 20年代小说创作
第一节 20年代小说创作概述
❖ 一、“问题小说” ❖ 1、产生的原因: ❖ 社会变革和思想启蒙运动的产物,反封建传
统,探索问题,居高临下的话语方式; ❖ 五四时期小说作家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 外国文学的深刻影响,俄罗斯文学,易卜生
社会问题剧;
第一节 20年代小说创作概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件
三、外国文学作品的引入。几乎所有文学革 命的发起者和参加者都做过译介外国文学的 工作。如鲁迅、胡适、周作人、刘半农、沈 雁冰等人都是极为活跃的译介者。 《新青年》从
第二节 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
一、文学革命的思想根源来源于外国文学的 影响 在文学革命的酝酿过程和发动初期,发难 者就直接从外国文学中得到过启示。 如胡适深受美国庞德诗歌影响,陈独秀的 文学革命论则以西方19世纪资产阶级文学作 为蓝本。其倡导文学革命的基本理论——文 学进化论就是从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主要学 说之一的进化论脱胎而来的。
2、1918——五四运动爆发,是五四文学革命 的“发展期”。在1917年,文学革命虽然形 成了一定的声势,但反响并不强烈。1918年3 月,为了增强其反响,《新青年》第四卷第 三号发表了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信”。 3、五四运动——1927年,是文学革命取得全 面胜利的时期,其重要标志是:新的、优秀 的文学作品大量涌现,纯粹的文学社团如雨 后春笋般出现。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从文学 革命到革命文学发展的转折时期。
第一卷开始就先后译介了屠格涅夫、王尔德、契珂夫、易朴生 这些俄国、法国文学样式和创作手法的涌入和 被接受。在五四后短短的几年内,西方文艺 复兴以来的各种各样的文学思潮及相关的哲 学思潮都先后涌入中国。文学思潮如:形式主义、自
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心理分 析派、意象派、立体派、未来派等等;哲学思潮如:进化论、 人道主义、实证哲学、尼采超人哲学、叔本华悲观哲学、弗洛 伊德主义、托尔斯泰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国 家主义、马克思主义等。
中国当代文学史下编 ppt课件
(1)50—70年代的文学,主要叙述 特定的文学规范如何取得支配地位, 以及这一文学形态的基本特征。
(2)80年代以来的文学,揭示这种 支配地位的逐渐失去,以及在不同 的社会历史语境中,中国作家建立 “多元”的文学格局所做的艰苦努 力。
第二章 50—70年代的小 说
第一节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燕赵
悲歌》、《开拓者》等所谓的“开拓者” 系列;何士光《乡场上》(冯幺爸)、 张洁《沉重的翅膀》、李国文《花园街 五号》、张贤亮《龙种》、柯云路《新 星》、《夜与昼》等等。
第二章 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
❖ 二,以改革作为社会背景: ❖ 1,边界不清晰,往往也会被归入
❖ 1,“伤痕小说”、“反思 小说”
(1)“伤痕小说”背景:长年 压抑的反弹效应;苦难的宣泄心 理机制。
❖ 以1978年《班主任》的发表为标 志,文革后第一个小说思潮。
第二章 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
❖ 《班主任》(刘心武):谢惠敏、宋 宝琦、张俊石
(2)“伤痕小说”名称由来:卢新华 《伤痕》 ——王晓华
《“锻炼锻炼”》
(二)、柳青及其小说《创
业史》
❖ 作者作品:柳青(19161978),陕西吴堡县人。 出版有长篇《种谷记》 (1947)和《铜墙铁壁》 (1951)。散文特写(收 入《皇甫村三年》)和 中篇《狠透铁》,宏篇 巨构《创业史》。
二、“史诗性”追求
(一)、杜鹏程的《保卫延安》 ❖ 杜鹏程(1921-1991),陕西
(三)、《青春之歌》
❖ 1、作者:杨沫(19141995),湖南湘阴人。 《青春之歌》1958年初 出版。《青春之歌》和 在八九十年代出版的另 两部长篇《芳菲之歌》 和《英华之歌》,在内 容上有着连贯性,被称 为“青春三部曲”。 《青春之歌》既是写 “革命历史”,又是写
1.2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第二节《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发生》PPT课件
第二节 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发生
❖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经过
❖ 1、两个小团体的酝酿:
❖
新青年杂志,留美学生
❖ 2、胡适与陈独秀的通信
❖ 3、刍议与革命论之发表
❖ 4、钱玄同、刘半农等相应;
❖ 5、新青年编辑部扩大;
❖ 6、文学革命向批判和建设两个方面展开:
❖ 批判:双簧戏;建设:“显示文学革命的实绩”
读大作如儿时听《莲花落》,真所谓革尽古今中外诗人之 命者!足下诚豪健哉!
第二节 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发生
二、与文化保守派的斗争
1、与林纾等国粹派的斗争: 尊文言抑白话,“凡京津之 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诬称 白话为“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 语”, 攻击北京大学覆孔孟、铲 伦常; 发表小说《荆生》、《妖 梦》;
第二节 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发生
(田其美)
(狄莫)
(金心异)
林纾:《荆生》:伟丈夫痛打
第二节 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发生
(元绪)
(田恒)
(秦二世)
林纾:《妖梦》:阿修罗吞吃
第二节 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发生
黄侃为胡适改名:当面责难胡适:“你口口声声要推广白话 文,未必出于真心?”胡适不解其意,究其故。黄说:“如果 你身体力行的话,名字就不该叫胡适,应称‘往哪里去’才 对。”
第二节 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发生
2、与《学衡》派的斗争(1922年) 学贯中西的理论架势; 反对新思潮的提倡; 中体西用 老调;攻击 《尝试集》 等新文学 创作;
吴宓:《论新文化运动》
第二节 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发生
梅光迪:《评提倡新 文化者》
胡先骕:《中国文 学改良论》
第二节 五四新文学革命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生
中国当代文学史ppt课件
2024/4/3
中国现当代文学(2)
11
• 第三,中国当代文学是随着新中 国的诞生而诞生,发展而发展的。
虽然它在50、60年代向这个传统中灌注了过 多的政治内容,也曾经出现过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一 元独尊的偏向和并不十分成功的“两结合”的尝试, 甚至在“文革”中将这一传统变成了一种僵硬的政 治模式。但是,“文革”结束以后的新时期文学却 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中,再一次使这 一传统得到丰富和发展,并且在不断地融合异质艺 术因素的过程中,使这一传统更加发扬光大。
• 当代文学与中国新文学的整体 的历史联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文学称为 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学,正是从文学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属性方面, 说明了当代文学与作为中国新文学 主流的革命文学的历史具有本质上 的一致性。但除此以外,当代文学 还有其他各种表现形式。这些表现 形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 方面:
2024/4/3
中国现当代文学(2)
22
1、文学现代性追求的深化。
中国文学自20世纪初的文学革命完成了从 古典向现代的转变之后,从内容到形式的现代 化一直是新文学追求的主要目标。当代文学是 中国新文学这个统一的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 发展阶段。
在50、60年代步履维艰,在“文革”中甚 至处于一种完全中止的状态,但经过“文革” 后的“拨乱反正”,80年代以来,它又复归于 正常发展轨道,而且表现出更加开放的态度, 也进一步加快了前进的步伐。当代文学正以前 所未有的速度走向世界,它必将实现中国新文 学所确立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的历史目标。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十四章《抗战时期的戏剧运动》PPT课件
第一节 抗战时期的戏剧创 作概述
(1)抗战初期戏剧形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初期趋于小型化、轻型化和 通俗化。街头剧、活报
剧、茶馆剧、朗诵剧等。短剧 《三江好》《最后一计》
和《放下你的鞭子》被戏剧界 称为“好一计鞭子”。这些 小型剧通俗活泼,富有战斗 性,使话剧向群众化迈出了 可喜的一步。不免粗糙,且 公式化和概念化。
《白毛女》是创造我国的民族新歌剧的奠基石。它在群众艺术 实践的基础上,继承了民间歌舞的传统,同时也借鉴我国古典戏 曲和西洋歌剧,在秧歌剧基础上,创造了新的民族形式,为创造 新歌剧开辟了一条富有生命力的道路。
首先在音乐上,运用了民歌、小调和地方戏曲的曲调,但它 既不是民间小戏的扩大,也不是传统的板腔戏或宫调戏。它借鉴 了西洋歌剧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处理方法,利用富有民族风味的 音乐曲调来表现剧中人的性格特征。河北民歌“小白菜”,原是 儿童歌谣,利用它表现喜儿在黄家受压迫的情绪。
第十四章 抗战时期的戏剧运动
第二节 郭沫若的历史剧
❖
从1941年12月到1943年春,郭沫若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
先后创作了6部历史剧。
❖
A.在20年代诗剧《棠棣之花》和史剧《聂嫈》的基础上创 作的第一部大型五幕历史剧。取材于《史记•刺客列传》。歌 颂聂氏姐弟的爱国和自我牺牲精神。剧中所塑造的主人公聂 政,不再是 “游侠”,作者赋予了他酷好正义、痛恨邪恶的
(5)解放区新歌剧《白毛女》
1、一九四五年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 笔的《白毛女》,根据流传在晋察冀边区的“白毛仙姑”传说改 编而成。是这个时期歌剧创作的优秀代表作,为我国的民族新歌 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剧本摒除了原故事中的传奇色彩和迷信色彩,融进了阶级斗 争的思想内容。剧本最后描写了在党的领导下,打倒地主阶级, 农民得到了翻身。“鬼”变成了人,而且成为社会的主人。新旧 社会两重天的鲜明对比,表明了只有共产党才是农民的救星这一 真理。
5.2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旗手:鲁迅》第二节《呐喊与彷徨》PPT课件
❖ 第二,导致涓生和子君分手的根本原因不是人们通常所理解 的经济原因,而是爱的退色与消却。
❖ 《故乡》的对比手法: ❖ 两个“故乡”的画面对比:寄寓作者深切的失
望与悲哀; ❖ 两个“闰土”的形象对比:展示多子、饥荒、
苛税以及兵匪官绅对农民生活的影响; ❖ 两辈人的关系的对比:凸显了封建礼教对农民
的精神摧残,也流露出作者对青年必胜于老年、将 来必胜于现在的希望;
第二节《呐喊》与《彷徨》
❖ (2) 展现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复杂变化的社会 关系与封建势力的深厚;《风波》等
第二节《呐喊》与《彷徨》
❖ 3、探讨新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及其出路 (1)描写时代觉醒者的悲剧命运:
《在酒楼上》:时代落伍者吕纬甫; 曾有过辉煌的革命历史(拔神像的胡子) 现在的敷衍模糊:(迁坟、教子曰诗云) 鲁迅自己的心态:“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 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彷徨》题辞)
第二节 《呐喊》与《彷徨》
❖ 《狂人日记》的重要意义:
❖ ◆喊出了“救救孩子”的时代强音;
❖ ◆艺术上以其格式的特别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
象征性:现实“狂人”与反封建战士的形象融合;
❖
日记体:强化小说的现实性与心理性;
❖
启示录式的文学表达(零散而尖锐——游移而独断)
❖ ◆ 奠定鲁迅整体否定封建礼教制度的启蒙文化策略;
启蒙者的毁灭:不是启蒙者的动摇与犹豫,而是封建传 统势力的过于强大。
第二节《呐喊》与《彷徨》
❖ 《伤逝》: 涓生、子君;冲出牢笼但不知新的人生要义的彷徨者;这是 鲁迅唯一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因而要注意从复合的主 题结构来理解,既要看到鲁迅对妇女解放中的经济权解放的 思考(《娜拉走后怎样》),也要看到鲁迅对男女爱情问题 的体验与沉思(《两地书》)。
5.3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旗手:鲁迅》第三节《野草与朝花夕拾》PPT课件
第四节 《野草》与《朝花夕拾》
“然而现在何以如此寂寞?难道连身外的青春也 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么?
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
❖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
——《希望》
❖ 绝望,是鲁迅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看待人生 与社会的一贯的态度;
❖ 反抗绝望,体现着鲁迅作为一位伟大的启蒙者 对民众的大爱,对使命的担当;
❖ 其中也折射出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
第四节 《野草》与《朝花夕拾》
❖ 2、永远求索的漂泊精神:《过客》、《这样的战士》; 不管名号: “我不知道。从我还能记得的时候起,我就
只一个人,我不知道我本来叫什么。我一路走,有时人们也 随便称呼我,各式各样地,我也记不清楚了,况且相同的称 呼也没有听到过第二回。”
——《过客》
第四节 《野草》与《朝花夕拾》
❖ 3、历史中间物的内心自省: ❖ (1)“中间物”的深刻的自我反观,自我否定。“并非什
么前进的目标,范本。” 《墓碣文》: 我在疑惧中不及回身,然而已看见墓碣阴面的残存的
文句—— ……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 ……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
知?…… ……答我。否则,离开!…… 我就要离开。而死尸已在坟中坐起,口唇不动,然而
说——“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我疾走,不敢反顾,生怕看见他的追随。
❖ 三、《野草》的主题 ❖ 1、在绝望之中反抗绝望:《希望》等; ❖ “这以前,我的心也曾充满过血腥的歌声:血和铁,
火焰和毒,恢复和报仇。而忽而这些都空虚了,但 有时故意地填以没奈何的自欺的希望。希望,希望, 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 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 我早先岂不知我的 青春已经逝去了?但以为身外的青春固在:星,月 光,僵坠的胡蝶,暗中的花,猫头鹰的不祥之言, 杜鹃的啼血,笑的渺茫,爱的翔舞……。虽然是悲 凉漂渺的青春罢,然而究竟是青春。”
中国当代文学史全套精品课件
3、在具体的创作上,出现了一批揭示社会主义社会内部 矛盾的作品,这标志着社会主义文学开始成熟。在文学创 作中,最能显示“双百方针”的巨大精神力量的是青年作 家王蒙、刘宾雁、宗璞、李国文、陆文夫、丛维熙等人的 小说创作和流沙河、邵燕祥、公刘等人的诗歌创作。
“反党集团”的批判。
三、对批判的认识
1、这些批判不是纯粹学理上的批评,是主 流意识形态强行要求文学认同其规范的行 为,带有行政手段和权力色彩。
2、作为批判对象的“异端”派由于得不到 官方支持,处于弱势地位而不战自败。
这些批判共同巩固了第一次文代会所确定的 文学规范在当代文学前30年的统治地位。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绪论
一、中国当代文学定义 1、“中国当代文学”(分三个层面来理解) (1)1949年以来的中国文学。 (2)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的
文的分期
(1)50—70年代的文学,主要叙述特定的文 学规范如何取得支配地位,以及这一文学 形态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文艺大跃进”和走向
“文革文学”
一、“文艺大跃进”
1、从“民歌”到“文艺大跃进”。1958年春在成都召开的 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搜集民歌”的任务,后又经再三 提出,“搜集民歌”成为了重要的政治任务。从上至下的 新民歌运动开始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后来“搜集民歌”发 展为写作民歌,提出了“村村要有李有才,县县要有郭沫 若”的口号。为顺应当时的经济大跃进,郭沫若提出“文 艺也要放卫星”,要求文艺上的大跃进。各省各地开始定 计划、作规划,“文艺大跃进”运动就此展开。此次运动 的成果是大跃进民歌的大量出版,单1958年下半年出版的 诗集数量就超过了新诗产生以来的诗歌总和。
13.2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抗战时期的诗歌创作》第二节《艾青的诗歌》PPT课件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献给乡村关的意象,是艾青诗的主导 意象。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爱这土地》 ❖ “土地”凝聚了他对祖国和人民深沉的爱,对民族危难和人
民疾苦的忧愤。
❖ 艾青深深“感染了农民的忧郁”,这强化了他对土地怀的忧 患感。
第十三章 抗战时期的诗歌创作
第二节 艾青的诗歌
❖ 艾青:“土地”与“太阳”的忧郁歌者
❖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
江金华人。30年代走上诗坛,他诗歌创作
的三个阶段:
1、1932年至1937年上半年为准备期,也是 成名期。从欧罗巴带回芦笛和歌唱“大堰 河”,代表诗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
❖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个无限广阔的国家 和无限丰富的农村生 活—无论旧的还是新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的—都要求在新诗上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有它的重要篇幅。”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 倾注对被侮辱受损害的劳动者特别是农民的关怀,是艾青土 地意象象征义延伸的归结点。
❖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风,/像一个太悲哀的老妇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赶首马车的/你中国的农夫 蓬发垢面的少妇年老的母亲 中国的苦痛与灾难 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北方》不错/北方是悲哀的。 北方是悲哀的/而万里的黄河 从塞外吹来的/沙漠风, 汹涌着混浊的波涛/给广大的北方 已卷去北方的生命的绿色/与时日的光辉 倾泻着灾难与不幸; ----一片暗淡的灰黄 惶乱的雁群 蒙上一层揭不开的沙雾; 击着黑色的翅膀 叫出它们的不安与悲苦 村庄呀,山坡呀,河岸呀/颓垣与荒呀 都披上了土色的忧郁 《手推车》手推车/以唯一的轮子 手推车/以单独的轮子 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 ,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 辙迹 …… …… 彻响着/北园人民的悲哀 交织着/北园人民的悲哀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件】三十年代小说概述
第一节三十年代小说概述巴金(1904年——),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巴金”是他1928年写完《灭亡》时开始使用的笔名,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
巴金的曾祖做过县官,曾著有《醉墨山房仅存稿》一卷,祖父也做过九年官,刊印过一册《秋棠山馆诗抄》,父亲李道河,曾任四川省广元县知县。
童年时代的巴金大都是在一种充满“父母的爱,骨肉的爱,人间的爱,家庭生活的温暖”1[1]的环境中度过的。
他的母亲陈淑芬,是他童年时代的第一位先生,“她很完满地体现了一个‘爱’字。
她使我知道人间的温暖,她使我知道爱与被爱的幸福。
她常常用温和的口气,对我解释种种的事情。
她教我爱一切的人,不管他们的贫或富;她教我帮助那些在困苦中需要扶持的人;她教我同情那些境遇不好的婢仆,怜恤他们,不要把自己看得比他们高,动辄将他们打骂”。
2[2]这种“爱的教育”实质上已带有一定程度的民主及人道主义的色彩,它使巴金幼小的心田里从此埋下“博爱”的种子,对巴金后来的思想发展起了重大的启蒙作用。
1914年母亲的病逝与1917年父亲相继病故,这两件事对巴金来说,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大激变。
父亲的死“使这个富裕的大家庭变成了一个专制的大王国。
在和平的、友爱的表面下我看见了仇恨的倾轧和斗争;同时在我的渴望自由发展的青年的精神上,‘压迫’象沉重的石块重重地压着”。
3[3]这些压迫主要来自陈旧的封建家庭观念以及长辈的威权。
在这虚伪的礼教的囚牢中,巴金看到了自己的兄弟姐妹在挣扎、受苦以至死亡。
于是,他心中燃起了“憎恨”的火苗。
“接着‘爱’来的就是这个‘恨’字。
”4[4]年轻巴金的目光从仆人、从自己同辈人的不幸遭遇中,开始投向了社会,开始从家庭的专制想到了社会的腐朽。
他说“我开始觉得现在社会制度的不合理了。
我常常狂妄地想:我们是不是能够改造它,把一切事情安1[1]巴金《短简(一)·我的几个先生》。
《巴金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2[2]巴金《短简(一)·我的幼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批判运动的影响
①用现实主义的原则来阐明、解释红楼梦,看到古典文学研 究中的问题; ②由学术探讨扩大到政治问题,由古典文学研究扩大到社会 意识形态问题,由文学研究领域扩大到思想、文化领域乃至整个 意在清除所谓社会生活中的资产阶级思想影响,超出了捍卫现实 主义文学原则的学术范畴; ③形成了十七年文学发展中的一种独特的敌我对立的“战争 思维”。(↓)
58-66年的诗歌创作
• 新民歌运动: • 长篇叙事诗:闻捷《复仇的火焰》郭小川 《将军三步曲》李季《杨高传》 • 政治抒情诗:贺敬之《雷锋之歌》《西去 列车的窗口》郭小川《甘蔗林-青纱帐》 《厦门风姿》
58-66年诗歌创作的特点
• 一、政治抒情诗成为占据诗坛主导地位的 潮流 • 二、诗的主题从劳动、建设的歌颂转向 “对继续革命”的感情和行动的宣扬 • 三、诗的想象方式和象征体系发生了变化。 红日、红旗、青松、井冈山、天安门、革 命航船成为最主要的象征符号
△社论的要点有——
武训传》狂热地宣扬封建文化,歌颂了不应 歌颂的行为; b.用革命的农民斗争的失败反衬投降办学的 胜利,污蔑了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了中国 历史、污蔑了了中国民族。 c.资产阶级的反动思想侵入了战斗的共产党, 便其历史唯物论丧失了批判的能力。
一、红学派——“红学”指的是研究《红楼梦》的专门学问。“红学”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分期
• • • • • • • • 第一种分法 1、十七年(1949-1966) 2、文革十年(1966-1976) 3、新时期(1976-至今) 比较普遍的分法 第二种分法 1、1949-1976 :建国头27年 2、1976-至今: 新时期
第三种分法
• 1、1949-1978:战争文化心理下的文学创 作 • 2、1978-1989:复苏五四新文化传统 • 3、90年代以后: 从共名到无名的多元化时 期 • 复旦大学 陈思和分法
第三章 十七年的诗歌创作
• • • • • 第一节 概述 诗人来自国统区和解放区 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1949-1957 第二,1958-1966
第一阶段(49-57)诗歌创作特点
• 1、颂歌、赞歌是其主旋律 • 郭沫若《新华颂》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 节日》艾青《我想念我的祖国》王老九 《想起了毛主席》 • 强烈的自豪感 欢快的情感 • 2、建设题材诗歌大量出现 • 李季《玉门诗抄》邵燕祥《到远方去》
第七节60年代文艺政策的挑战和 极左文艺思潮回潮
• • • • • • 党的经济政策的调整 文艺政策的调整 新乔会议 广州会议 大连会议 文艺界出现生机
极左文艺思潮回潮
• • • • • 八届十中全会 阶级斗争为纲 小说《刘志丹》冤案 写“十三年” 毛泽东的两个批示 再批判:1有鬼无害论2、中间人物论3、时 代精神汇合论 • 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揭 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干预生活的文学潮流
• 从苏联引进 • 干预社会、揭露矛盾的文学思潮 • 小说: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李国 文《改选》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 • 话剧《布谷鸟又叫了》 • 电影《洞箫横吹》
人道主义的文学潮流
• 巴人《论人情》 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 • 宗璞《红豆》 邓友梅《在悬崖上》、陆文 夫《小巷深处》
一、武训其人 武训,清末民初一个热心于教育的人。 出身贫寒,靠忍辱负重的“苦操奇行” 行乞兴学。 二、电影《武训传》的开拍和放映 1948年开拍,后中断;1950年再次开 拍,同年12月由昆仑影片公司摄影制完 成,在全国公映。 三、讨论的缘起 1951 年 3 月《文艺报》出现了质疑的 文章,认为武训精神是不可取的,因为 武训采取的是改良主义和投降主义的态 度,历史观是错误的。由此展开了对 《武训传》的论争。 1951年5 月 20日,《人民日报》发表 了由毛泽东撰写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 <武训传>的讨论》,社论的要点(→) 四、讨论的影响 a.文艺界有了一个统一的认识,解 决了文艺家的历史观问题; b.以政治运动方式介入文艺的思想 斗争,将文艺问题强调成一场政治斗争, 给中国当代文艺运动和文学创作带来了 深远的消极影响。(↓)
第四节
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一)胡风其人
• 胡风(1902-1985),原名张光人,湖北蕲 春人,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诗人、翻译家。 30-40年代创办《七月》《希望》杂志。发 表大量文艺批评和理论文章。他的文艺思 想和周扬以及毛泽东文艺思想与很多分歧, 是革命阵营中与毛泽东思想持不同意见的 最具代表的思想。
第二节政治抒情诗
• 政治抒情诗的主要特征 • 1、思想内容上强烈的政治性、对诗的政治 功能的强调 • 2、政治抒情诗的艺术结构, 往往表现为观 念的演绎的形态 • 3、 重视思想观念的激情效应
第五节 双百方针的提出
• • • • • • 双百方针 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国际 国内 双百方针发表后文艺界的新气象: 1、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深化 2、“干预生活”的文学思的潮出现 3、“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出现
双百方针
•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 1956、5、2由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 出, 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二)、对胡风文艺思想批判的 过程
• 1、1952年5月舒芜发表《从头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议上的讲 话〉》, 6月8日《人民日报》全文转载并加编者按, 提出了“胡风 小集团”的说法。 • 2、12月,文艺界部分人士召开座谈会批评他的文艺思想,53年初林 默涵、何其芳发表文章,批判胡风文艺思想。 • 3、1954年7月胡风向党中央提出长达30 万字的《 关于解放以来文艺 实践情况的报告》称为“三十万言书” • 4、1955年1月,这个作协将胡风的白高印成专册随《文艺报》附发, 2月决定对胡风文艺思想展开全面的彻底的批判。 • 5、1955 年5-6月,将舒芜交出和抄家收缴到的胡风等人的信件整理 成《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公布。由毛泽东亲自定名并叫编者按。 从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演变成了政治的对敌斗争。在全国范围 内掀起“肃清胡风反革命集团”的大规模的政治运动。 • 6、78人被定为胡风分子, 其中61人被撤消职务、劳动教养、下放劳 动。胡风被打成“反革命分子”,坐了20年的牢。
一词最早见于清代李放的《八旗画录》。有旧红学派(→)和新红 学派(→)之分。
二、《红楼梦》研究批判运动的展开(1954年)
1、导火线:1952年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出版。 2、缘起: 1954年,李希凡、蓝翎在《文史哲》月刊1954年第9期上发 表了《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一文。不久,《文艺报》转载。 嗣后,《光明日报》1954 年10 月10 日又发表了他们的《评< 红楼梦 研究>》,对俞平伯的研究观点和方法,进一步提出批评。 李希凡、蓝翎的观点(↓) 1954年10月16日,毛泽东从意识形态领域阶级斗争的角度出发, 给中央政治局的同志撰写了《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内容链 接)。这样,在全国范围内,又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批判资产阶级 主观唯心论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一、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 (1949年7月2日—19日,北平
1、全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 表大会 2、总报告: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 人民文艺而奋斗》 3、中心议题 :文艺队伍的团结与发 展广泛的统一战线 ★解放区(延安)→左翼作家→文 学风格:明朗的、歌颂的→反映民 间大众意识 ★国统区(重庆、上海)→民主主 义作家→文学风格:悲凉、阴郁、 讽刺、揭露→反映知识分子的精英 意识 4、意义:①实现了解放区和国统区两 支队伍的大会师; ②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 与经验,确定了新中国文艺事业的 总方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 的讲话》; ③指出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必须为 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 方向;
第六节反右扩大化与大跃进时期 的文学
• 反右扩大化 57年 整风 鸣放 阳谋 引蛇出 洞 • 将大批文学家和艺术家化为右派,扼杀了 文艺界的生机 • 助长了左倾思潮的泛滥,严重的窒息了学 术民主和艺术民主
大跃进时期的文学
• 大跃进 大办钢铁 粮 食放卫星 新民歌运动 • 新民歌运动 战天斗地 的豪情 浮夸风共产风 • 两结合方针 58年5月 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 现实主义的结合
双百方针发表后文艺界的新气象
• 现实主义理论得到深化 • 干预生活文学潮流的出现:王蒙《组织部 新来的年轻人》李国文《改选》 • 人道主义的文学潮流:宗璞《红豆》邓友 梅《在悬崖上》陆文夫《小巷深处》
现实主义理论得到深化
• 批评文学创作中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 • 阐述对现实主义的再认识批评社会主义现 实主义原定义的缺点 • 何直《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 • 周勃《论现实主义及其在社会主义时代的 发展 • 将现实主义的认识引向深化
二、第二次文代会的召开 (1953年9月23日—10月6日,北京
背景: ①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 ②文学艺术内部的变革 a.作家文艺队伍发生大的变化,出现了作家、作家群的大规模更替和位置上的转移; ◇一部分作家文学写作的“权利”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如沈从文、朱光潜、废名、萧 乾、师陀、李健吾、穆旦、郑敏; ◇意识到自己的文学观念、生活体验、艺术方法与新的文学规范的距离和冲突,或放弃 继续写作的努力,或呼应“时代”的号召,适应、追赶形势;现代作家至此存在着广 泛的自我反省行为。之交, ◇来自解放区的作家和革命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作家,在四五十年代开始写作的作家,成 为创作的主力。 b.庸俗化、机械化地理解与政治的关系,出现了严重的概念化的创作倾向 2、意义: ①把文艺工作必须以抓创作为主,鼓励作家创造更多更好的作品,确定为社会主义 改造时期文艺的新任务; ②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确定为文艺创作的方法和文艺批评的准则; ③把塑造新英雄人物形象确定为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要求
一、什么是中国当代文学
• 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新文学的当代部分, 有的被称为20 世纪中国文学的当代部分。 • 一般指1949年以后的中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