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社会概况与文化
先秦时代的社会概况
![先秦时代的社会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22ee84fc700abb68a982fbe8.png)
绪论第一节先秦时代的社会概况所谓先秦时代是指远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这一漫长历史时期,社会形态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早期。
我国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据近年来的考古成果显示,距今约170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在我们土地上。
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已知用火,一万八千年前的山顶洞人已知人工取火。
出土器物除石器、骨器外,还有石珠和兽牙等装饰品,表明原始人类美的意识的萌生。
约一万年以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人类处于蒙昧野蛮阶段,新石器文化与人类文化起源有直接关系)。
山东大汶口文化(前6500-前4300)的陶器上已有类似文字的符号,这算是文字的雏形阶段,还不能表达连贯的意义,不能组句。
所以至今难以识别。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
关于中国古史,古人一般认为始于“三皇五帝”以后是夏、商、周三代。
现在看来,三皇五帝都是无法证明的传说。
原始社会的生产状态是集体劳动,共同享受,没有剥削。
人们的主要矛盾是与大自然的斗争,原始社会末期才有部落矛盾。
今天看到的神话和传说都反映了这样的内容。
(《女娲补天》,《鲧禹治水》、《黄帝与蚩尤之战》)。
大约公元前21世纪,传说夏禹创建了夏朝。
关于夏代的情况,我们知道的很少,夏王朝的存在,至今未有确切的文献可供证明,我们只能说它相当于新石器文化的晚期。
古书上记载的鲧、禹治水也是传说。
据说禹治水有功继承舜的部落首领地位,禹死后传位伯益,(伯益作井),禹的儿子启杀了伯益,夺去帝位,即“夏传启,家天下”,表明我国私有制开始。
夏的最后一代皇帝夏桀十分暴虐,《尚书·汤誓》中有夏代歌谣:“时喝丧?予及汝皆亡。
”表明人们对暴桀统治的不满。
公元前十六世纪,商部落乘机推翻了夏,建立了商王朝,商文化中引人注目的一点是文字的使用。
甲骨文的发现证明汉字在商代已经基本定型,每个单一符号含有形、音、义三要素的特点也已形成。
文字为书面文字提供了基本条件,也在某些方面决定了文学的特点,譬如中国文学重骈偶的现象,就与汉字一字一形,一音一义的特点有关。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课件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126a985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8d.png)
XX
小无名 DOCS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课件
01
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及分
期
先秦时期的定义与历史范围
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 起始于夏朝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
• 结束于秦朝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
• 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等历史时期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时期
• 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 市场交易活跃,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和市场管理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及特点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特点
• 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 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有很大的发展
• 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如犁耕、灌溉技术等
• 铁器制造、冶炼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 手工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如铸造技术、陶瓷技术、丝
等伦理道德
• 学术思想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
• 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
• 墨家:以墨子为代表,主张兼爱、非攻、节俭等
先秦时期的文化艺术及其影响
先秦时期的文化艺术
先秦时期的文化艺术影响
• 有青铜器、陶器、丝织品等艺术品
• 对后世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有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
• 有甲骨文、金文、青铜器、陶器等考古发现
• 考古发现反映了先秦时期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先秦时期的考古发现意义
• 对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 对了解先秦时期的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先秦时期的历史遗迹与旅游开发
第一章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
![第一章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71999c07b7360b4c2e3f6481.png)
刘护生
山顶洞人
河姆渡文化时代
良渚文化时代 红山文化时期
半坡文化时期
掌握了穿孔 技术;已经 有了审美观 念。
距今约7000年
玉璜
双鸟朝阳纹象牙蝶形器
先民艺术感提 升
、
距今约4~5000年
玉璧
玉琮
组 合 项 链
半坡文化时期
距今约5~6000年
半坡文化时期
彩陶鱼纹盆
半坡彩陶文化发展
红山文化陶塑艺术高超
春秋战国
战国七雄
春秋列国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
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匈
奴
燕 赵 秦 魏 韩 齐
楚
东 南 西 北 到 中 间
秦始皇
思考?
春秋五霸中首先称霸的是: • ( )。
• A.齐桓公
• C.晋文公
B.宋襄公
D.楚庄王
第一章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 化
第二节、中国文化的起源
大家回忆一下,身边有 什么事物与宗法制有关?
族谱、祭祀等
西周时期,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
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这种土地的国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土地公有制,它 是国王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然后分 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和庶民则
完全被排除在外。因此,奴隶制国家以及周王,代表的
原始乐器——吹土成乐
我国文字的起源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行书
楷书
草书
Hale Waihona Puke 隶书黄帝 人文初祖
教人们盖房子,打水井,舟,车,马,弓箭
等(教人们生活) 嫘祖(养蚕,制作衣服) 仓颉(文字) 伶伦(创造音乐)
中国古代史(先秦)
![中国古代史(先秦)](https://img.taocdn.com/s3/m/5dee280d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9b.png)
中国古代史(先秦)中国古代史第一讲:先秦时期第一部分:原始社会一、禅让制1、禅让制的含义:禅让制又叫军事民主制,是指在原始社会后期实行的在部落联盟会议内部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起具体做法是选贤与能。
2、禅让制推行的表现(1)传说尧任部落联盟首领时,选择了品德高尚的舜为继承人。
尧年老时,根据部落联盟会议的决定,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了舜。
(2)舜年老时,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传给了治水有功的禹。
3、对禅让制的认识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它基本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阶级、国家的出现,它必然要被王位世袭制所代替。
二、原始社会时期的的经济1、原始社会的生产工具和社会分工(1)原始人群时期:人们最基本的生产活动是采集和狩猎,使用的生产工具是未经加工过的石器,即打制石器,因此被称为“旧石器时代”。
(2)氏族公社石器:人们已经对所使用的石器、木器和骨器进行了一系列的加工,,这些石器被称为“磨制石器”,设一时期又被称为新石器时代。
(3)原始社会时期的社会分工①在原始农业产生以前,男子从事狩猎,妇女从事采集,氏族成员的生存所必需的食物主要是通过妇女的采集活动来供应的。
②原始农业产生以后,妇女仍主要从事采集工作,男子则从事农业生产,氏族及部落成员的食物逐渐变为主要靠农业供应。
2、原始社会后期的商品交换活动(1)商品交换产生的原因: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需求不断增加和扩大,而人们无法生产自己所需的全部产品,于是便有了商品交换。
(2)原始社会后期商品交换的特点:商品交换的形式主要是物物交换,商业尚未从原始农业和手工业中分离出来。
3、原始农业的产生(1)中国早期农业的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的发源地之一,农业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左右,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2)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原始农业用石刀、石斧除草,然后放火焚烧,这种耕作方式被称为“刀耕火种”。
(3)原始农业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刀耕火种一两年后,土壤肥力下降,为了寻找新的土地,人们不得不到处迁徙,生活十分艰难。
先秦时期的思想史与文化背景
![先秦时期的思想史与文化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d415b73d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65.png)
先秦时期的思想史与文化背景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一批思想家们经过长期的思考和实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哲学思想和思想体系,为中国思想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从文化背景、思想史等多角度来分析先秦时期的思想史。
一、文化背景先秦时期是我国文化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其文化背景决定了当时的思想和哲学也必将受到影响。
在此时期,中国各地方文化开始交流,不同的文化和思想相互碰撞,为思想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当时的文化主要以礼制为核心,同时关注天文、历法、音乐等多个方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
这种文化背景使得当时的思想家们在接受旧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创新,推动了中国思想史向前发展。
二、思想史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核心是“仁”。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立者,提出“中庸”之道,即为中正之道,如池鱼之于海一般无限广阔。
他还倡导“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儒家思想一直深入人心,并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普及。
经过不断的发展,儒家思想在更广泛的范畴内被广泛应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2.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先秦时期最重要的思想体系之一,其思想核心是“道”。
作为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并倡导“无为而治”、“知止而不殆”等思想,标志着道家思想的真正诞生。
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不断的演化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之一,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化形态。
3.墨家思想墨家思想以兼爱为核心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互助。
代表人物墨子推崇实用主义思想,认为科技应该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而不是纯粹的追求理论,对于心灵上的自由和对人类的博爱都不予赞同。
4.诸子百家除了上述三家以外,还有诸如名家、法家、纵横家等不同思想体系。
这些思想体系在不同的方面提出了各自独特的观点,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中国先秦历史文化(精品)
![中国先秦历史文化(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13d17b093169a4517723a3b5.png)
神农教 稼图 明刻本
●黄帝号有熊氏●相传, 黄帝时代发明了铜器。还 发明了舟车。●黄帝时代农 业有所发展,发明了历法。 ●炎、黄时代的传说,已被 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的 考古发掘所证实。
黄帝是时代的象征
传说中的黄帝,不能视为一个简单的个 人,而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这个时代,正是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 转化的开端,后世常把有关向文明时代转 化的创造发明,如文字、历法、舟车、蚕 丝等等,大都集中到黄帝的身上,正反映 了这是一个急剧变革的时期。
河姆渡文化出土的卯榫构件
马 家 窑 文 化
●首次在甘肃临洮马家 窑发现而命名。 ●受仰韶文化影响并有 地区特点。 ●其时代稍晚于仰韶文 化,目前一般认为 是仰韶文化晚期的 一个地方分支,故 又名甘肃仰韶文化。 ●年代约为公元前 3300~前2050年。
彩陶罐
一、 原始社会
• 3.神话和传说
• 中国传说最早的人物是盘古,说他将一个混沌世界开 辟成天地,身躯化作万物。后又有女娲氏抟土造人, 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有巢氏构木为巣,伏羲氏教人 们捕鱼打猎,驯养家畜;神农氏教人种植五谷、发明 农业。父系氏族时期又有黄帝,炎帝、尧、舜、禹的 故事。有“三皇”、“五帝”之说。伏羲、神农、女 娲后世称三皇。司马迁依据《世本》、《大戴礼》的 记载,将黄帝列为五帝之首,在史记中称黄帝、颛 • 顼 、帝喾、尧、舜为五帝。
中国先秦历史文化
• 中国古代史分为:
• 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诸阶 段。
• 秦朝统一之前叫先秦,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 春秋和战国六个时期。夏、商、西周合称三代,春秋 和战国合称东周。
一、 原始社会
(距今约200万年前~前2070年)
先秦史知识点总结
![先秦史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e71c9a1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cf.png)
先秦史知识点总结一、先秦史概述1. 先秦时期的历史时代包括夏、商、西周、东周四个王朝时期,时间跨度大约为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
2. 夏、商、周是先秦时期的三个朝代,其中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由王族建立的王朝。
3. 先秦时期的社会制度主要是农业社会和封建社会,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并得到稳固。
4. 先秦时期是战国时期的前半段,战国时期是先秦时期政治变革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标志着封建制的全面确立与王权削弱。
二、夏商周三代1. 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大致可以时间跨度为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有夏启、太康、仲康、相等、杼等五代君主。
2. 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大致时间跨度为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最有名的商朝君主是商汤和商纣。
3. 西周: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由王族建立的王朝,大致时间跨度为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
周朝最有名的君主是周武王、周文王、周公,西周以崇尚礼乐而闻名。
4. 东周:周公是周文王的大臣,他致力于改善周王室与周国近臣僚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将周王族及帝室的实际政治权力移交给群臣,以解决这一问题。
周公追郑、继续太、伯煊伯、叔敖、叔度、叔帒、叔虞、叔匄、叔犮、叔心、叔全、公瑶、公旦、公宇、公仪、公洛、公嵩、公庚、公叔。
公叔出身太公僚姓,是虞姬之子。
三、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 封建制度: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封建制度,国家政权的基本单位是封建制度下的诸侯国,封建制度继续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
2. 诸侯攘地称王:在先秦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出现了七雄争霸的局面,这种情况导致了封建制度的削弱和国家的分裂。
3. 封建王朝的衰落:先秦时期的最后阶段,封建制度的依附性逐渐减弱,地方势力日益强大,导致中央政权的衰落。
四、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和学派1. 诸子百家思想: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开端,出现了一大批思想家和学派,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教案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c3d27b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43.png)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先秦时期的社会概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2. 使学生掌握先秦时期的主要文化成就,如哲学、文学、艺术等。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提高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君主制等。
2. 先秦时期的经济基础: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等。
3.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
4. 先秦时期的文学艺术:诗歌、散文、楚辞、书法、绘画等。
5. 先秦时期的文化成就:科学技术、教育、宗教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基础、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文化成就。
2. 教学难点:先秦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的起源、发展及其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先秦时期的社会概况和文化成就。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先秦时期的典型文化现象和人物。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先秦时期的文化特点和价值。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先秦时期的背景,引发学生对先秦时期的好奇心。
2. 讲解政治制度:阐述分封制、宗法制、君主制等政治制度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3. 讲解经济基础:分析先秦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等特点和发展。
4. 讲解哲学思想: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哲学流派的起源、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5. 讲解文学艺术:阐述先秦时期的诗歌、散文、楚辞、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特点和成就。
6. 讲解文化成就:介绍先秦时期的科学技术、教育、宗教等方面的发展和贡献。
7. 案例分析:选取先秦时期的典型文化现象和人物,进行分析讨论。
8.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先秦时期的文化特点和价值,分享讨论成果。
10.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先秦时期的文化内涵。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先秦时期与其他历史时期的社会概况和文化特点,分析其差异和联系。
2. 探讨先秦时期的文化成就对后世的影响,如儒家思想、道家哲学等。
小学历史教案:先秦时期的文化与政治
![小学历史教案:先秦时期的文化与政治](https://img.taocdn.com/s3/m/b88d719a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b2.png)
小学历史教案:先秦时期的文化与政治先秦时期的文化与政治一、介绍先秦时期的背景与概述二、先秦时期的文化特点2.1 思想家与学派的兴起2.2 社会制度变革与法律体系建立三、先秦时期的政治特点3.1 封建制度与诸侯国竞争3.2 君主集权与中央集权趋势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代之一,从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开始,到公元前漢朝成立。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重大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介绍先秦时期的文化与政治,在文化方面,我们将探讨思想家和学派兴起、社会制度变革及法律体系建立等;而在政治方面,我们将重点关注封建制度与诸侯国竞争以及君主集权与中央集权趋势。
二、先秦时期的文化特点2.1 思想家与学派的兴起在先秦时期,众多思想家和学派崛起,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提倡儒家学说,强调以仁爱、道德为核心的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
老子创立道家学派,主张无为而治,追求自然、平和与自由。
孟子发展了儒家思想,并强调人性本善。
墨子则倡导兼爱和非攻的墨家学派。
这些思想家和学派的出现,丰富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
2.2 社会制度变革与法律体系建立在先秦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重要的社会制度变革,从部落联盟逐渐过渡到封建制度。
诸侯国之间争夺势力地位是当时政治舞台上最为显著的特点。
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分封制成为诸侯国之间清晰界定领土归属的手段,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稳定与发展。
伴随着社会结构的变革和统一进程的推进,法律体系也得到逐步完善与建立。
先秦时期出现了多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法律,有的记录了政治制度、经济领域、社会关系以及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法令与条例。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尚书》、《礼记》等经典文献中所记载的法律制度。
这些法律体系为后来中国古代法治思想提供了重要基础。
三、先秦时期的政治特点3.1 封建制度与诸侯国竞争在先秦时期,中国出现了多个强大的诸侯国,彼此之间进行着激烈而复杂的争夺与竞争。
这些诸侯国以王爵世袭,实行封建制度,各自拥有独立的军队与地方行政管理权力。
先秦文论(上)
![先秦文论(上)](https://img.taocdn.com/s3/m/22fcfa33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01.png)
g、荀子主张对一切有不正确的思想倾向的音 乐要加以修正,所谓
“修其形,正其乐。” 回到雅颂之声的轨道上来。他这样描述雅颂之声的 音乐境界:
“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 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 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
h、荀子还明确说过音乐言志的话,他说: “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
2、社会思想文化概况
(1)夏以前的情况很不清楚,因为甲骨文的 发现,殷商的情况清楚一点。武王克商,西周开始。 社会政治制度不断建立完善。厉王、幽王以后,国 势衰败,西周灭亡,诸侯兴起。春秋以来,社会动 荡,战乱频仍。最终秦灭六国,实现短暂统一。
(2)商以后是一个中国文化得到迅速的发展 的时期。从甲骨文可见,殷商时期,汉字已基本定 型。商末周初,许多经典得以创制。春秋战国时期, 思想活跃,百家争鸣,出现了许多思想流派。
再说“刺”。《诗经》篇章流露出作诗是为 了讽刺的比较多。《大雅•桑柔》说:
“……民之未戾,职盗为寇。凉曰不可,复 背善詈。虽曰匪予,既作尔歌。”
《小雅•节南山》说:
“家父作诵,以究王讻,式讹尔心,以畜万 邦。”
《小雅•巷伯》说:
“彼谮人者,谁适与谋?取彼谮人,投彼豺虎。 豺虎不食,投彼有北。有北不受,投彼有昊…… 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
(2)伯有赋《鹑之贲贲》(鄘风,“鹊之 彊彊,鹑之奔奔;人之无良,我以为君”),赵 孟曰:“床笫之言不逾阈,况在野乎?非使人得 闻也。”
“申伯番番,既入于谢,徒御单单。周邦咸喜: 戎有良翰。丕显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宪。申伯 之德,柔惠且直。揉此万邦,闻于四国。吉甫作诵, 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
《大雅•烝民》说: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1dea83c933687e21ae45a931.png)
这是距今五千年左 右的一幅完整的绘画作 品《鹳鱼石斧图》,绘 在一只作为葬具的陶器 表腹面。其神态描绘得 恰当生动。画面色彩单 纯、质朴,构图稳定。 但其描绘及造型的手法, 已包含了远古时代的艺 术特征,使它成为一件 罕见的绘画珍品。代表 当时中国绘画的最高成 就。
作用: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 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
生产工具: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但使用比例不大
农
仍以石、木、骨器为主(耒耜)
耕作方式: 石器锄耕
业
生产方式: 千耦其耘(井田制下的集体劳作)
商周时期的青铜农具
商周时期:奴隶的集体劳作、简单协作
大令众人曰
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评价
积 极:加强对地方统治,扩大统治区域,有利 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局限性:诸上侯 导独致立了性春强秋,战削国弱的了纷周争天。子权威,事实
西周的宗法制
目的: 维护周王室的稳定和统治秩序
实质: 按照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
等级: 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马桥文化石锄
距今7、8千年,耒耜的出现
3、原始社会时期的政治
禅让制
概念: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部落联盟 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特点:部落联盟首领由各部落的首领共同推选 不得世袭,反映了“天下为公”的社会状况 实质:原始部落的军事民主制,是社会生产力 水平低下的产物
4、原始社会时期的文化
文字的源头: 6000多年前的图画文字 绘画的起源: 远古时代的原始图画(质朴、粗犷)
先秦时期社会的文化
![先秦时期社会的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d97f1546b307e87101f69667.png)
先秦时期社会的文化先秦政教文化、先秦朝聘文化、先秦生活文化、先秦感觉文化、先秦和谐文化等内容。
先秦时期社会的哲学奴隶社会及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哲学。
始自商周时期,至秦统一中国之前。
历史背景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中国进入奴隶社会,殷商和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中国奴隶社会保留了公社共同体形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土地属奴隶主国家所有,强迫奴隶集体耕作,春秋至战国初,由于铁器和耕牛的使用,产生了用个体生产代替集体耕作、用地主土地私有制代替奴隶主土地公有制的经济条件,宗族奴隶制在奴隶和平民的反抗斗争中逐渐瓦解。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进行了反复的斗争和较量,封建制终于战胜了奴隶制,先后建立了魏、赵、韩、齐、楚、燕、秦7个封建国家。
秦国实行封建化改革最晚,也最为彻底,商鞅变法的成功使秦国一跃而为战国后期的强国,奠定了后来统一中国的基础。
封建制度的确立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生产的发展又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先秦哲学随之产生和发展。
发展过程先秦哲学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中国哲学的萌芽、诸子前哲学和诸子哲学3个阶段:①萌芽时期。
哲学的萌芽是同原始宗教相联系的,主要表现为相信灵魂不死和崇拜自然物的自发观念。
在殷商奴隶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上帝神权观念,周灭殷后发展为天命主宰一切的观念,周公提出“敬德保民” 、“以德配天”的思想。
以《易经》和《洪范》为代表的早期阴阳、五行观念尚未完全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表现了科学思维的萌芽同宗教、神话幻想的一种联系。
②诸子前哲学。
西周末至春秋时期,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出现了危机,天命神权也发生了动摇。
在《诗经》中出现了疑天、责天的思想。
出现了原始的阴阳、五行观念,对自然界的变化作了某些唯物主义的解释,表现出无神论的倾向,同时发展了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伯阳父、史伯、管仲、医和、子产、晏婴、史墨等人,可以称为先秦诸子前哲学思想的主要代表。
③诸子哲学。
春秋末年,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是中国哲学进入诸子百家之学的开端。
我所知道的先秦历史
![我所知道的先秦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117f2d0a4431b90d6c85c784.png)
诸子百家
韩非,法家集大成者。主要作品为《韩非 子》,全书55篇《扁鹘见蔡桓huán公》、 《五蠹dù 》、《南郭处士》等都出于此书。 哲理散文,先秦法家的代表著作。 吕不韦,秦相,集合门客编成《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共160篇。 《察今》、《察传》等出于此书。收入诸子 哲理散文,杂家的代表著作。
周朝 周朝(前1046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 后的朝代。共传30代37王,共计867年, 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与“东周” (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其中东周时期又称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 周武王姬(jī)发(约前1087年―前1043年),公元 前11世纪,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纣王,夺取全国政 权,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 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周赧(nǎn)王(?-前256),是东周最后一位国王。 在位59年,是两周在位最长的君主;但他在位时期, 东周王室的影响力已经很弱,秦昭襄王基本上取代了 周天子的地位。公元前256年,秦灭周,东周亡。
诸子百家
屈原,名平。我国第一个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 开创楚辞新诗体,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 为《离骚》、《九歌》包括(《山鬼》、《国殇 shāng》等11篇)《天问》、《九章》包括(《涉 江》、《橘颂》等9篇)。 西汉刘向编成《楚辞》一书,以屈作为主。因具有 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楚辞”,后世因称这 种诗体为“楚辞体”、“骚体”。开创了我国诗歌 浪漫主义传统。《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 “风骚”,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一、什么是先秦时期 二、先秦时期的帝王 三、先秦时期的文化 四、先秦时期的服饰 五、先秦时期的货币
《诗经》略读
先秦至秦朝大一统内容的变化
![先秦至秦朝大一统内容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1cc73c45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aa.png)
先秦至秦朝大一统内容的变化中国在先秦至秦朝时期出现了大一统的现象,该时期的大一统内容也比较复杂,从政治形式到文化形式,都有深层次的变化。
这种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将主要从政治形式、社会形式、宗教信仰、文化形式以及经济形式几方面来分析先秦至秦朝大一统内容的变化。
政治形式方面,先秦至秦朝大一统是由君权制度支配的,君主在政治上拥有最高绝对的权利,但君权的实施也受到宪政制度所制约。
先秦至秦朝时期,君权的实行大体等于奴隶制,由君主拥有奴隶。
另一方面,秦朝是百家制度,以百家统治,以开国君为最高统治者。
国家的统治由县官监督,每县有官府,下辖乡里,由乡里官和乡长管理,比先秦时期的政治结构更加统一和科学。
社会形式方面,先秦至秦朝时期的社会结构以家长制为主,主要出现了分配制和货币制,家长制最基本的原则是家长拥有最高权力,他们有责任管理家庭,为子女安排工作和婚姻。
另一方面,秦朝实行了土地法,把土地归司马氏,实行地主制度,把这种阶级分开了,他们在政治和文化上形成了明显的对立。
宗教信仰方面,先秦时期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太古宗教,人们以尊奉天地为主要的信仰,认为神的存在是实体的,并认为神的力量可以改变人们的命运。
另一方面,秦朝时期宗教信仰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以儒家思想为主,认为人们可以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犹太教、佛教和伊斯兰教也相继出现。
文化形式方面,先秦时期的文化大多采用原始创作方式,以诗、词、歌等口头文学为主,它也是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
另一方面,秦朝时期文化大大改变,书写文学、史学、哲学、医学等科学文化最为显著,书籍出现大量的发表,像《诗经》、《易经》、《论语》等经典文学也相继出现。
经济形式方面,先秦至秦朝时期的经济形式以农业经济为主,货币制开始出现。
另一方面,秦朝时期经济形式已经开始转型,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为主要支柱,收费也出现,像关税、营税等都是秦朝时期的主要税收。
以上就是先秦至秦朝大一统内容的变化,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它的影响渗透到政治、社会、宗教信仰、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
先秦时期的社会制度及其变革
![先秦时期的社会制度及其变革](https://img.taocdn.com/s3/m/3c4005fa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95.png)
先秦时期的社会制度及其变革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对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就先秦时期的社会制度及其变革进行探讨。
一、先秦时期的社会制度1. 封建社会先秦时期,中国的社会制度主要是封建制度。
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土地私有制和封建等级制度。
在封建制度下,地主阶级占有着绝对的土地和财产,农民则只能依附于地主阶级生活。
同时,封建君主也利用土地和政治权力控制和约束地主阶级,从而维护封建制度的稳定和统治。
因此,封建制度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重要社会制度。
2. 农业经济在先秦时期,农业经济是中国社会的基础经济。
大部分人口都从事农业生产,而农民则处于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最底层。
由于没有现代化的生产力,农民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水平极为低下。
3. 礼仪文化在先秦时期,中国的主要文化是礼仪文化。
礼仪文化强调社会关系和等级的重要性,人们行动约束严格,礼节重复,讲究仪式和规矩。
礼仪文化的核心概念是“礼崇”,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礼节的重要性。
礼仪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封建制度的发展。
二、先秦时期的社会变革1. 化德归一化德归一是先秦时期末期,战国时期的思想和文化运动。
化德归一强调宇宙之间的和谐统一和人类之间的道德统一。
由于这种思想与礼仪文化相冲突,因此它对社会制度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
战国时期是一个大乱世,多种思想思潮交错,化德归一是其中一种声音。
2. 魏晋玄学魏晋玄学是先秦时期道家思想的一种发展和延续。
魏晋玄学的核心思想是“无为而治”,即强调领袖应该保持一种心理脱离人事的自觉状态,通过自然地随感作出行动。
魏晋玄学具有深刻的哲学和政治意义,尤其是对中国历史上的皇权制度产生了深刻影响。
3.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一种思想流派。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即注重人民的福利和利益,主张执政者应该以仁德作为执政的原则和核心。
儒家思想对中国的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营模式:尊西(周精时期),、官三府星统堆一青管理铜经礼营器手工业
商业:
工匠集中、职业世袭
所有制:
1、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
农业:生耕产 作工 方具 式::商例石不周器大时锄仍期耕以青石铜农、具木、出骨现器但为使主用比 生产方式:(千耦耒其耜耘)(井田制下的集体劳作)
青铜冶铸:夏、商、西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 手工业:瓷器:商朝代主时要”期用;出商途现代:原青兵始铜器瓷铸、器造礼技器艺臻于成熟
工匠集中、职业世袭
商业:商:职业商人的出现
所有制: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本质上是一种私有制是分封制的基础
2、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
夏:王(王位位世在袭一制家取代一禅姓中让传制:承)禹——启 国家的形成:出现了公共权力和一系列国家机器
行政管理制度: 商:中央:商王直接控制的区域(王畿),
1、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
农业:生耕产 作工 方具 式::商例石不周器大时锄仍期耕以青石铜农、具木、出骨现器但为使主用比 生产方式:(千耦耒其耜耘)(井田制下的集体劳作)
青铜冶铸:夏、商、西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 手工业:瓷器:商朝代主时要”期用;出商途现代:原青兵始铜器瓷铸、器造礼技器艺臻于成熟
丝织:商朝代时表有作织:机司,母西戊周鼎生(产大斜)纹、提四花羊织方物 经营模式:尊西(周精时期),、官三府星统堆一青管理铜经礼营器手工业
原始歌舞是先民节日庆典中的内容,它把歌唱、 舞蹈 (动作)和器乐(如石器)结合到一起,表 达出对天地、神灵、图腾的敬畏。
请结合史实分析原始社 会的历史阶段特征。
• 生产力水平低下、公有制、平 等、无阶级、无国家。
夏商周时期:中华文明的
约公元前21世纪
起源
夏朝
商朝
-2070年禹建立 第一个奴隶制 王朝国家形成 夏桀暴虐灭亡
青铜冶铸:夏、商、西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
手工业:瓷器:
代”;商代青铜铸造技艺臻于成熟 主要用途:兵器、礼器
丝织: 代表作:司母戊鼎(大)、四羊方
经营模式:尊(精)、三星堆青铜礼器
商业:
所有制:
1.1米
司母戊鼎
鼎重832.84公斤
司母戊鼎是目前
已发现的中国古
1.33米
代形体最大和最 重的青铜器,在世
西周的宗法制
目的: 维护周王室的稳定和统治秩序
实质: 按照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
等级: 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作用: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
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 结。
3、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
文字:商代:甲骨文,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文学:诗歌内容丰富,反映社会各阶层生活 教育:西周:“学在官府”
划时代的变革,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 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 成就。
2、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1)农业: 铁犁工具——小农经济形成(基本模式)
耕作方式:铁犁牛耕的出现及推广 春秋出现
文献记载
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鉏、 夷、斤、斸,试诸壤土”。
丝织:商朝代时表有作织:机司,母西戊周鼎生(产大斜)纹、提四花羊织方物 经营模式:尊西(周精时期),、官三府星统堆一青管理铜经礼营器手工业
工匠集中、职业世袭
商业:商:职业商人的出现
所有制:
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 东奔西跑地作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 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称 他们的职业为“商业”。这种叫法一直延续 到今天。
文献记载
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鉏、 夷、斤、斸,试诸壤土”。
——《国语 • 齐语》
(郭沫若释“美金”为青铜,“恶金”为铁器)
考古成果
中原地区发现大量春秋时期的铁器。 1990年考古学家在三门峡出土了西周时期的一
把墓铜柄铁剑,把我国进入铁器时代的说法提 前了近百年。
1、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
水旱 从人, 不知 饥馑, 时无 荒年, 谓之 天府
这是一幅航拍照片, “鱼嘴” 使岷江水从两边分 流,右边的外江用于分洪,左边的内江用于灌溉。
2、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1)农业: 铁犁牛耕——小农经济形成(基本模式)
耕作方式:铁犁牛耕的出现及推广
春秋出现 战国推广 耕作技术:垄作法 水利工程:战国都江堰 经营方式: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
2、原始社会时期的经济
多个中心:黄河、长江流域 农业:生产工具:木、石、骨质农具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手工业:
商业:
所有制:
刀耕火种
半坡遗址出土的磨制石斧
马桥文化石锄
距今7、8千年,耒耜的出现
2、原始社会时期的经济
多个中心:黄河、长江流域 农业:生产工具:木、石、骨质农具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手工业: 丝织:产生于原始社会晚期,距今约四
农业:生耕产 作工 方具 式::商例石不周器大时锄仍期耕以青石铜农、具木、出骨现器但为使主用比 生产方式:(千耦耒其耜耘)(井田制下的集体劳作)
青铜冶铸:夏、商、西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
手工业:瓷器:商朝代主时要”期用;出商途现代:原青兵始铜器瓷铸、器造礼技器艺臻于成熟 丝织:商朝代时表有作织:机司,母西戊周鼎生(产大斜)纹、提四花羊织方物
西周
-1600年成汤建立 商纣暴虐灭亡
春秋 公元前476年
-1046年武王伐纣建立 奴隶制鼎盛时期 771年犬戎攻破镐京,灭亡
1、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
农业:生耕产 作工 方具 式::商例不周大时仍期以青石铜农、具木、出骨现器但为使主用比 生产方式:(耒耜)
手工业:
商业: 所有制:
商周时期的青铜农具
【知识链接】小农经济
(1)形成的条件: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生产力水平 的提高;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 ③铁犁牛耕一直成为中国古代农业主要耕作 方式,注重精耕细作。
炎黄部落的繁衍
部落联盟形成
特点:男性主导;贫富
分化; 阶级产生
2、原始社会时期的经济
多个中心:黄河、长江流域 农业:生产工具:
耕作方式:
手工业:
商业:
所有制:
农业起源地——最早培植水稻与粟的国家
半坡 河姆渡
江西省万年仙人洞遗址发现一万年前稻种
炭化了的粟和菜籽
(半坡遗址出土)
碳化稻谷
(河姆渡遗 址出土)
春秋出现 战国推广
铁犁铧冠
(1951年于河南辉县出土)
2、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1)农业: 铁犁牛耕——小农经济形成(基本模式)
耕作方式:铁犁牛耕的出现及推广
春秋出现 战国推广 耕作技术:垄作法
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创造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 作方法——垄作法,它是将土地开成一尺来宽的垄和沟,一般高地 都比较旱,就将庄稼种在沟里,叫做“上田弃亩”;等雨季来时, 再将别的庄稼种在“垄”上,叫做“下田弃圳”。这是一种因地制 宜的耕作方法,比起原有的漫田撒播的方法是一大进步,这种耕作 方法至今在旱地上仍然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土地、人口、地位 ①政治上: 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制度确立; ②经济上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 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加速向封建土地国有制转化, 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发展。
③民族关系上:民族交流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 ④思想文化上 定了基础。
世袭爵位,管理封地内的土地和人民;有设置
受封者的权利: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税的独立性,在自己
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评价:
积极: 加强对地方统治,扩大统治区域, 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局限性:诸侯独立性强,削弱了周天子权威, 事实上导致了春秋战国的纷争。
西周的宗法制
目的: 维护周王室的稳定和统治秩序 实质: 按照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 等级: 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作用:
4、原始社会时期的文化
文字的源头:6000多年前的图画文字 绘画的起源:远古时代的原始图画(质朴、粗犷)
代表:《鹳鱼石斧图》 戏曲的源头:原始的歌舞(消灾辟邪、反映生产力落后)
这是距今五千年左右的 一幅完整的绘画作品《鹳鱼 石斧图》,绘在一只作为葬 具的陶器表腹面。其神态描 绘得恰当生动。画面色彩单 纯、质朴,构图稳定。但其 描绘及造型的手法,已包含 了远古时代的艺术特征,使 它成为一件罕见的绘画珍品。 代表当时中国绘画的最高成 就.
三、过渡时期:春秋战国(东周)
1、概春况秋:—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战国
-770— -476年
-475— -221年
-770年东周建立
三家分晋(韩、赵、
王室衰微
魏);田氏代齐
诸侯坐大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
春秋五霸:
魏韩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 -221年秦统一六国
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中国古代史阶段划分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创立时期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时期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时期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时期
先秦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前221年
宋元 明清
封建社会初期 封建社会鼎盛 封建社会衰落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发展时期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发展时期
1、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
农业:生耕产 作工 方具 式::商例石不周器大时锄仍期耕以青石铜农、具木、出骨现器但为使主用比 生产方式:(千耦耒其耜耘)(井田制下的集体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