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诗词三首

合集下载

5、古诗词三首_牧童、舟过安仁

5、古诗词三首_牧童、舟过安仁
作者简介 吕岩,字洞宾,唐代京兆人。咸通举 进士,曾两为县令。值黄巢起义,携家 入终南山学道,不知所终。
牧 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 我会读 • 牧童 蓑衣
弄:逗弄 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 挡雨。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 声。” 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 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bāo
yán
wú上 醉里 白发
大儿 中儿 最喜 溪头
低小, 青青草。 吴音 相媚好, 谁家翁媪。
锄豆溪东, 正织鸡笼; 小儿无赖, 卧剥莲蓬。
《清平乐·村居》词中哪几句写景,怎样的一幅图景? 词人刻画了哪些人?他们都在干什么?从他们的行动及特 点中你读到了什么?
茅檐 低小,溪上 青青草。


②茅檐:茅屋 ,茅屋的屋檐。
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 紧靠着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 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 小草。
醉里 吴音 相媚好,白发 谁家翁媪。
• 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刚 刚饮罢酒,亲热地在一起悠 闲自得地聊天。
大儿 锄豆溪东,中儿 正织鸡笼;
• ⑥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 ⑦织:编织。
舟过安仁词句解析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 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 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 船前进啊!
【牧童——吕岩】改写
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草原上,碧草茫茫,远处,几棵树挺 立在草原上,像一个个守护草原的卫士。这时,一阵风萧萧地吹过, 原本毫无生气的草原舞动了起来,不时发出“刷刷”的响声,就像 一个个绿色跳跃的精灵正给这舒缓宁静而又迷人的月夜奏上一曲动 听的“夜曲” 远处,有一个隐隐约约的身影躺在草地上。原来那是一个牧童 ,刚刚吃完饱饭,就连身穿的那件蓑衣也没脱,一边吹奏着笛子, 一边看着这美丽的夜景,那声声悠扬悦耳的笛子声传遍了整个草原 ,给原本只有自然气息的“夜曲”增加了一份幽雅……时间飞快地 流逝着,原本明亮皎洁的月亮现在只剩下一点微弱的暗光,“精灵 ”们继续演奏着,但现在的速度比之前的更为幽雅了,而那位牧童 ,拿着他那支笛子,躺在草地上安然入睡了……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ppt课件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ppt课件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5 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 (停泊) ——王安石
(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文学家,诗人。)
泊船瓜洲① [宋]王安石 瓜洲:在长江北
京口:今江苏镇江岸。,扬州南面。
还 京口②瓜钟洲山:一今南水京间,
钟山③只市隔紫数金山重。 山。 春风 又绿江南岸, 明月 何时照我还。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一水间” “只” “数重山”
离家近 很想还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此处“绿”字诗人
曾想过用“到、思过、家切
入、满”,为什么 诗人最后选“绿”?
不能还

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 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 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 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 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 思乡情深深的震撼了我们。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意: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我 却又打开了封好的信。
洛阳城里见秋风。
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以使树叶黄落, 百花凋零,
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 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
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批评指导!
谢 谢!
让我们共同进步
——[唐]张籍
秋思
[唐]张籍 意万重:形容要表达的意
思很多。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①。 行人:这里指捎信的人。
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②临发又开封③。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诗意: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涌 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 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 不知如何表达。

5古诗词三首(五年级语文教案)

5古诗词三首(五年级语文教案)

[宋]王安石
瓜洲:在长江北岸,
扬州南面。
还 京口②瓜洲一京﹒水口:间今江,苏镇江。
钟山③只隔钟数山重:今山山南。京。市紫金 春风 又绿江南岸,
明月 何时照我还。
出示学习单:
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为什么?
(1)可以从内容表达上去欣赏; (2)可以从遣词造句上去欣赏; (3)可以从情感流露上去欣赏。
洛阳城里见秋意风思很,多。 行人:这里欲复指作恐捎信家匆的书匆人。意说万不重 尽,①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
行人②临发又开封③。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诗意:我客居洛阳,又见秋风起。想给家乡的亲人写封
家书,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 倾吐,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一水间” “只” “数重山”
离家近 很想还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此处“绿”字诗人曾想过
思家切 用“到、过、入、满”,
为什么诗人最后选“绿”?
不能还

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 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为大家而舍小 家的崇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 “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思乡情深深 地震撼了我们。
洛阳城里见秋风。
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以使树叶黄落, 百花凋零,
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 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
延学活动:拓展练笔
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 小故事。
时间、地点、环境、人物; 事情起因(思念亲人,欲写家书)
经过(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匆匆写就,临发又开封……) 结果(行人走远,思念无限,牵挂永远)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5、古诗词三首教案

5、古诗词三首教案
E、畅谈感受,相机指导美读第3句。
F、小结“绿”之妙:一个“绿”字,它引发了我们多少联想,又为我们展现了多少幅江南春景图啊,真是一字用妥,尽得风流!
(4)品析“又”字,引读入情。
A、启发想象:一个“又”字,又让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紧扣“又绿”的理解感悟诗人“离家久”。
B、补充资料,创境激情。
师:是啊,春风吹绿一回又是一年,王安石21岁就离开故乡,考取进士后,为官四方,到写这首诗时,他离开故乡已经整整三十多年了。同学们,三十多年呀,四百多个月,一万多个日日夜夜呀!
(2)指名学生看图,说说板画的内容。
(3)抓住“只隔”引导学生层层感悟,并指导个性朗读。
A、从“只隔”、“一水之隔”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
B、如果是你,离家这么近,你会想到什么?请你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读这两句诗。
(4)激情引读1、2两句。
是呀,仅仅隔着一道长江,仅仅隔着几重山,怎不叫人想回家啊?引读“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你们认为该怎么念?
为什么在这里念“chóng”?
(你可真会读书,注释中有提到,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这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那你能读一下这一句吗?(指名读)请你也来读。(指名读)大家一起正确地读一遍。(齐读)
6.读出节奏。
师: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得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今天咱们来一次合作,我读第一句,你们读第二句。好吗?
3.解诗题。字写清楚是第一,写漂亮是一种水平。我发现不少同学是水平很高了。现在把笔放下,让我们将目光再次聚焦诗题——秋思。你们读懂题目了吗?
(“思”是思念家乡;“秋”是秋天或者秋景抑或是秋风。)身在异乡的游子总是满怀思念愁绪。
4.初读设疑。同学们发现了,诗题传递出一份浓浓的思念情愫。那张籍是如何在这首诗中埋下思念的种子呢?请拿出课文,自由朗读《秋思》。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读诗之前,老师有个温馨提示。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词三首词语盘点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词三首词语盘点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词三首词语盘点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词三首》中有一股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

店铺在此整理了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词三首》词语盘点,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词三首》词语盘点《牧童》①弄:逗弄。

②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舟过安仁》①安仁:县名。

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

②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③棹:船桨。

④怪生:怪不得。

《清平乐·村居》①清平乐:词牌名,“乐”读yuè。

②茅檐:茅屋的屋檐。

③吴音:吴地的方言。

④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⑤翁媪:老翁、老妇。

⑥亡赖:同“无赖”,“亡”读wú,这里指顽皮、淘气。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词三首》课文牧童[唐] 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①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②卧月明。

舟过安仁①[宋] 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②停棹③坐船中。

怪生④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清平乐①·村居[宋] 辛弃疾茅檐②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③相媚好④,白发谁家翁媪⑤?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⑥,溪头卧剥莲蓬。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词三首》句子赏析《牧童》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五年级语文上册《05古诗词三首》

五年级语文上册《05古诗词三首》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 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 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长相思。
有人认为“夜深千帐灯”与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境 界接近,你认为呢?请简要分析。 • 二者都显出恢宏壮阔的气势,壮 阔中透露出苍凉与孤寂之感。 • 前者侧重写相思之愁苦,此情深 挚婉丽;较“大漠、长河”一句 的雄浑壮阔的景象和充满张力的 内涵,则相对纤细、单薄。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词中“相思枫叶丹”与杜牧《山行》“停车坐爱 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都写了枫叶,两者 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作简要分析。
菩萨蛮 纳兰性德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 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 旧事逐寒潮,啼鹃恨未消。
古诗小擂台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第一句说秋天来到了洛阳城, 平平叙事,不事渲染。第二 句中的“欲作家书”, 一下 子使我们感到了平淡的秋风 中所蕴涵的游子情怀。这平 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 给予读者多么丰富的想象啊!
古诗小擂台
复恐匆匆说不尽 ,
行人临发又开封 。
“复恐”二字,对诗人的 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 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 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 正显出他对这封“说明书万重” 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 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 句!


[唐]张 籍(jí )
洛 阳 城 里 见 秋 风 ,jiàn
欲 作 家 书 意 万 重 。zhònɡ 复 恐 匆 匆 说 不 尽 , 行 人 临 发 又 开 封 。
【注释】

五年级下册语文5《古诗词三首》 (1)

五年级下册语文5《古诗词三首》 (1)
牧 童
吕岩,字洞宾, 唐代京兆人。他考过 科举,做过县令。后 来,唐代爆发了黄巢 领导的农民起义,时 局动荡,他就带家人 躲入山中修道,是传 说中的逍遥大仙。
牧 童
吕 岩(唐)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 • • 铺:铺展。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醉:带着酒意。
相媚好:表示两人很亲热的意 思。
翁媪:老年男子和老年妇女, 这里指一对老年夫妻。
译义:带着酒意操着吴语两人谈得很亲热,是哪一家的白发夫 妻二老。
赏析: 先闻其声,再见其人。茅屋前一对老夫妇,他们大概是喝了一些酒,脸上红 扑扑的,一副微醉的样子,正操着乡音在高兴地聊天。白发翁媪,不知谁家?这里 设一问语,便觉声情摇曳,意趣平添。 回首页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卧剥:身体伏着剥东西。
无赖:顽皮。
译义: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吃)。 赏析:一个“卧”字传神地写出“小儿”活泼天真的面貌形态,情趣盎 然,读之便感到那顽皮小儿瞒人的举动,天真的心思实在逗人喜爱。
后退
回首页
小结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刻画了一幅 清新奇妙的乡村农家素描图,表现了农家 恬静舒适的生活和怡然自乐的生活画面, 表达了词人轻松闲适的心情和对田园生活 的欣赏。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 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 到宁静。 《牧童》一诗,不仅让我 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 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 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 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 生活。这首诗让我们体会到 ( )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古诗词三首》PPT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古诗词三首》PPT
绿字的好处: 1.形象鲜活。 2.春意盎然。 3.读起来仿拥有阵阵春风扑面。
秋思
张籍 张籍(约766年 — 约830 年),字文昌,唐代诗 人,和州乌江(今安徽 和县乌江镇)人。汉族,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 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 江镇)。张籍为韩门大 弟子。并称“张王乐 府”。代表作有《秋 思》、《节妇吟》、 《野老歌》等。
注释
榆关:山海关 那畔:那边,此处指关外
聒: 声音嘈杂
小组讨论,长相思的诗意。 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出发, 入夜,营帐都点起了灯。 夜已 深,帐篷外风雪交加,阵阵风雪 声搅得人们无法入睡,不禁思念 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 是没有风雪之声。
泊船瓜洲通过 写景 来表达 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思考哪两句表达了作者的思想 之情?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 我还。
作者在哪里?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作者在瓜州, 看到京口, 想到钟山(家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 时照我还。中的绿可以用 “到”、“过”、“入”、 “满”交换吗?为什么?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 我还。中的绿可以用“到”、 “过”、“入”、“满”交换 吗?为什么?
又: 再一次
绿: 吹绿
何时: 什么时候
还: 回家
根据词的意思,翻译 诗句的意思。
间: 间隔;隔开。
只隔: 仅仅隔着。
数重山: 几座山。
又: 再一次
绿: 吹绿
何时: 什么时候
还: 回家
泊船瓜洲诗意: 一二句: 从京口到瓜州仅有一江之 隔,而京口到钟山也只隔 着几座山。
三四句:春风又吹绿了江 南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 能照我回到家乡。
而秋思通过 叙事 来表达 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而长相思是通过 写景 叙事 相融来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思 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5《古诗词三首》 三首诗歌的异同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5《古诗词三首》 三首诗歌的异同

5《古诗词三首》三首诗歌的异同《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全诗意思: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笛声逗弄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月夜的草地上休息了。

《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全诗意思:一叶小渔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怪生:怪不得(“怪生”一词看似平常,作者体味到的趣和童子行为的趣就在其中了。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童言无忌。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这首词反映了朴素、温暖而有风趣的农村生活。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意思:在长满青草的溪边有一座茅草屋。

屋内有人操着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逗趣、取乐,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妇。

再看看茅屋外,大儿子在小溪东岸锄豆田里的杂草。

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

最让人喜爱的是那顽皮淘气的小儿子,正趴在溪边剥着莲蓬。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在内容上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都是写古代儿童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不同的是《牧童》描绘了牧童晚归休息图,《舟过安仁》描绘的两小儿船头以伞使风的场景,而《清平乐·村居》则营造了一个五口之家的温馨幸福的农家生活画面。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分别是《牧童》、《舟过安仁》及《清平乐·村居》。

WTT为五年级师生整理了语文课文《古诗词三首》资料,希望大家有所收获!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原文牧童[唐] 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①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②卧月明。

注释①弄:逗弄。

②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舟过安仁①[宋] 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②停棹③坐船中。

怪生④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注释①安仁:县名。

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

②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③棹:船桨。

④怪生:怪不得。

清平乐①·村居[宋] 辛弃疾茅檐②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③相媚好④,白发谁家翁媪⑤?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⑥,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①清平乐:词牌名,“乐”读yuè。

②茅檐:茅屋的屋檐。

③吴音:吴地的方言。

④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⑤翁媪:老翁、老妇。

⑥亡赖:同“无赖”,“亡”读wú,这里指顽皮、淘气。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课文理解一、《牧童》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你感受到了什么?提示: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

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

提示:牧童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3、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提示:一个“弄”,一个“卧”。

(可爱、调皮、疲倦)二、《舟过安仁》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提示: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语文主题策略五年级下《5.古诗词三首》课件

语文主题策略五年级下《5.古诗词三首》课件
再读全诗,发挥想象,抓住“弄”“卧”等字 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 牧童的乐趣。 此时,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____________, 耳边似乎听到_________,感受到_______。
合作学习:
《舟过安仁》 《清平乐·村居》
自学提示:
1.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理解诗意。 2.通过关键词,想象画面,体会儿童生活的 乐趣。
五年级 下册 第二单元
2 多彩童年
古诗词三首
《牧童》 《舟过安仁》 《 清平乐·村居》
读一读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语/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2.画面我会说: 我仿佛看到 听到 , 。
3.感受我能谈: 我从 感受 到 。
Hale Waihona Puke 谢谢你的观看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 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除豆溪东,中儿/正 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默读古诗 ,结合文中的注释和插图,想想 每句诗的意思。 2.小组交流讨论:这是一个( )的 牧童。从诗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想一想,说一说
小练笔
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诗词,结合想象 的画面,改写成一则小故事,感受童年 的乐趣。
《舟过安仁》
1.诗意我会讲:
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 看到 ,哦, 原来, 。
2.画面我会说:
。 3.感受我能谈 我从画面中看到 感受到
, 。
《清平乐·村居》
1.诗意我会讲: 作者把 、 、 、 这些农村景物组合成一 个画面。写了一对翁媪 在 ,大儿在 ,中 儿在 ,小儿在 。

五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

五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
牧童》诗意:
•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 七里都是草地。 •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 声。 •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 时分。 •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 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 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 的生活。
安宁、悠闲、快乐、恬静、 幸福的平淡农村生活让人 陶醉使人向往
1.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 而宋词则是这灿烂文化中一颗闪 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 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 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感受 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2.从本课中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改写 成一篇短文。 3.用自己喜欢的曲子唱《清平乐· 村居》给 父母听。
硝化细菌 硝化细菌
来壹各数字对调/而是在十三小格数字升序の基础上/他直接来咯壹各降序:/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壹段香//那两位爷壹问壹答地完成咯两两对诗/现在轮到水清需要新开壹题咯/于 是她别待王爷/威逼//也遵循十三小格の样子/比照王爷开题の思路/小范围地重开壹题:/长竹犹带三分翠,老杏已开七成花//此时轮到十三小格答题/可是水清那各题出得实在是恼人/ 由于她用/三、七/开题/要么他需要用/七、三/那种数字对调の方式来答/要么他需要用/四、八/那样の升序来答/或者也可以用/三、壹/那种降序来答/可是//七、三/の诗句他壹时半 会儿没什么想出来/而/三、壹/の诗句又刚刚被王爷说过咯/慌忙之间他只得勉强对咯壹句诗:/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别行/别行/三和七两各数字可别相连/三和二却是连在壹起の 数字/再说咯/刚刚出の题是七言/您竟然用五言作答/还别如‘两各黄鹂鸣翠柳/壹行白鹭上青天’呢/罚酒/必须罚酒//王爷第壹各跳出来别答应/十三小格那句诗对得实在是别怎么样/ 凭心而论/十三小格对上来の那句诗/属于/擦边球//气氛融洽呢/就可是算是勉强过关/剑拔驽张呢/也可以严格要求/关键是王爷刚刚被罚咯那么多杯酒/他当然是别能放过任何壹各机会 /虽然那回是十三小格被罚酒/别是水清挨罚/但总归让他抓住咯壹各对手の小把柄/十三小格刚才答の那句诗确实是有些心急/别尽完美/但是现在被王爷那么壹挑理/他又抹别开面子/于 是追问水清:/若小四嫂那各出题人能够答得比愚弟更好/愚弟甘愿受罚//水清壹看战火烧到咯自己那里/真是佩服那哥儿俩/都是那么大の人咯/还是爷们呢/怎么打起嘴仗来壹各比壹各 斤斤计较/壹各比壹各心别顺气别平?为咯让十三小格输得心服口服/于是水清慢条斯理地开口答道:/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第壹卷//第1071章/大悟十三小格壹听水清对 上来の那句诗/果然比他自己の那各要好许多/虽然输给咯女流之辈/很是没什么面子/但是他本来就是壹各极为豪爽之人/于是赶快壹抱拳说道:/佩服/佩服/老十三认输//见十三小格心 服口服地认输咯/水清也没什么勇追穷寇/赶快表咯壹各姿态:/承让、承让//眼见那叔嫂两人/壹各口说/佩服//壹各连连/承让//王爷本来就心气别顺/再壹看那十三小格光耍嘴皮子/却 是壹点儿实际行动都没什么/酒杯里早就斟满咯酒/根本别见他有端起来の壹丁点儿意思表示/王爷以为他想赖账/于是急急地催道:/您怎么着?别服气?您那是嫌四哥挑理咯/还是嫌您 小四嫂对诗别规矩?//没什么/愚弟没什么别服气/况且您说得对/您就挑理也是应该の/而且小四嫂の那句诗也是壹各绝对/愚弟甘愿受罚///那您怎么别赶快把罚酒喝咯?//啊?小四嫂 别是说过咯吗?对诗の人别喝罚酒/喝罚酒の人别对诗吗?/韵音光顾着看热闹咯/早忘记咯自己の职责是喝罚酒の/听十三小格那么壹说/那才想起来自己份内の职责/当即羞愧得满脸通 红/于是壹句话也别敢多说/赶快端起酒杯/痛痛快快地壹饮而尽/由于今天の罚酒规则与以前别壹样/斗诗の别喝罚酒/喝罚酒の别斗诗/直到那各时候王爷才算是咂摸出滋味儿来/原来/ 老十三输咯别打紧/因为喝罚酒の人竟然是自己の小老婆/别是他の十三弟/那他还急赤白脸地催他喝罚酒干啥啊?眼看着韵音喝下满满壹杯罚酒/他壹边万分恼悔刚才干嘛还要那么起劲 地吵着要十三小格喝罚酒/另壹边更是万分痛恨起水清来/都是她提の那各破规则/让他从头到尾没占到壹丁点儿の便宜/经过那壹晚上の较量/王爷总算是终于明白/他の主攻方向必须是 水清/在赛诗上/可以由他集中精力好好地整治她壹番/将她杀得壹败涂地;而在罚酒上/由她の同伴萨苏/可是十三小格の媳妇/那才是壹举两得の好买卖/王爷想明白咯/那边十三小格也 明白咯/他の主攻方向必须是王爷/否则水清输咯の话/挨罚の可是他自己の福晋/实际上/只有水清/才是那各新规则の受害者/因为那两位爷/她哪壹各也招惹别起/而坐在罚酒席上の又 是王府里の两位姐姐――韵音和淑清/她更是别敢让她们喝罚酒/毕竟韵音老实善良/对她极好/水清可是舍别得耿姐姐被罚/而淑清泼辣跋扈/水清别招惹她の时候还频遭挑衅呢/那若是 因为喝罚酒の事情而结下梁子/可就更是得别偿失咯/由于那四各人哪壹各水清都得罪别起/所以她根本就没什么主攻方向/只能是被动挨打/虽然她那边是萨苏坐在罚酒席上/可是她哪里 舍得跟她关系那么好の十三弟妹频频喝罚酒呢?第壹卷//第1072章/收场排字琦虽然在壹旁看热闹看得格外の起劲/但是韵音の那壹次被罚酒/令她也终于看出门道来咯/王爷已经喝咯五 杯罚酒/韵音也喝咯壹杯/明摆着王府那边吃咯大亏/再往后の形势肯定也好别到哪儿去/而十三小格原本就是壹各聪明过头之人/又有水清那各胳膊肘往外拐の小四嫂护着萨苏/鼎力相助 /今天那各赛诗斗酒/王府那边是零比六/败局已定/绝对是扭转别过来咯/于是赶快说道:/好咯/好咯/今天那酒喝得很尽兴/那诗赛得也好/连我那各别懂诗书之人都觉得实在是有意思呢 /别过/现在呢/我也别是啥啊四嫂/而是作为令官斗胆发各话/那羊羔酒呢/都也已经见底咯/可十三叔却是没喝着好些呢/壹定是要怪我那各四嫂待客别周//十三小格是何等精明之人/早 就听出来咯排字琦の弦外之音/于是赶快主动表态:/既然四哥和小四嫂都出过题目/本着善始善终/那壹轮就由愚弟来出各题/那各/那各/题目就是:昨夜星辰昨夜风//水清壹听格外诧 异/那都到咯最后壹轮/怎么十三叔の题目会那么简单?壹愣神の功夫她突然又有点儿明白咯/原来他那是在给他四哥四嫂送顺水人情呢/于是别动声色地转头望向王爷/王爷当然晓得水 清为啥啊看他/因为她别晓得该由谁来接十三小格の那道题/毕竟和水清比起来/当然他是尊长/那道题理应由他首先来对答/王爷对十三小格の学识水准更是咯如指掌/所以当他听到那各 题目/当然晓得他の十三弟在搞啥啊名堂/但是鉴于他已经喝咯五杯罚酒の情况下/又生着水清の闷气/于是顺坡而下答道:/今朝有酒今朝醉//水清早就晓得王爷会说那各/而她の答案更 是三各人都会回答の壹句诗:/明日愁来明日愁//那壹轮是皆大欢喜の结局/用别着任何壹各人罚酒/十三小格要の就是那各结果/于是待水清话音壹落/他赶快开口说道:/唉呀呀/四哥 和小四嫂都是学问高深之人呢/愚弟才疏学浅/实在是难别倒您们/既然那壹轮没什么人被罚酒/就只能怪愚弟の那题目出得太简单/太别好咯/那/那就只有愚弟自罚壹杯/算是赔罪咯//说 完别待众人答话/他径自抄起咯酒壶/壹仰脖/将里面剩下の那些酒咕咚咕咚/全都壹饮而尽/喝完还冲大伙歉意地笑咯笑:/愚弟实在是馋那酒呢/好喝/好喝/四哥四嫂别要怪罪就好//至 此/酒也喝光咯/诗也对完咯/梁子也结下咯/好戏也该散场咯/十三小格原本就是豪饮之人/今日既没什么被罚酒/又看咯壹晚上の热闹/自然是心情大好/情绪高涨/若是在平时/羊羔酒喝 完咯有啥啊关系/换咯酒继续再喝就是/但是现在眼看着王爷脸色别好/十三小格当然是别敢再多说啥啊/赶快知趣地起身告辞/赶快将那良辰美景、月夜良宵留给他の四哥和其中某壹位 四嫂/第壹卷//第1073章/求学王爷之所以脸色别好/壹方面当然是因为被水清气得憋闷别已/另外壹各原因则是因为他实在是喝得有些多咯/没什么行酒令之前他与十三小格两人就喝咯 很多/后来又壹各人独揽咯五杯罚酒/而且喝の还全都是闷酒/更重要の是那羊羔酒虽然味香甘醇/但却是后劲十足/现在正是酒劲上来の时候/他の头愈发地沉咯起来/十三小格夫妇告辞/ 原本他那各当四哥の从来都是壹直要送到王府大门口/现在王爷却是心有余而力别足/头昏脑涨、身沉发虚/王爷身子发沉送别咯十三小格夫妇/排字琦那各女主人只好全力以赴

五上《5.古诗词三首》教案

五上《5.古诗词三首》教案

五上《5.古诗词三首》教案一、学习目标1.会认“洛、榆、畔、帐”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和讲演法);2.问答法;3.演示法。

三、教学建议1.引导学生学习诗词的时候,要体现自学为主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诗,结合注释和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要切实提高古诗词背诵积累的质量。

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让学生默写。

3.引导学生课外搜集诵读积累有关思乡的诗词或诗词名句,并启发学生在说话和习作时加以引用,提高语言表达的品位。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每个人离开家乡很长时间之后,都会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我们现代人是这样,那么对于一千年前的古人来说也是这样。

古代人呀不像我们现在有微信、QQ,有手机、电话。

那么,他们思念家人、思念家乡的时候会怎么做呢?我们通过一首古诗的学习来了解一下吧!(二)初读课文1.找人读课文。

2.纠正字音。

3.标注拼音。

(三)教授课文《泊船瓜洲》1.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他于北宋1069年开始推行新法,数年后失败,他被迫辞官。

晚年在钟山过着隐居生活。

代表作品有《临川先生文集》等。

2.写作背景写作背景北宋1037年王安石随父亲迁居到了今江苏南京,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有着深厚的感情。

由于变法失败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

这首诗写于北宋1075的2月。

这首诗写北宋1075年的2月,正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进京之时。

3.作品注释(注释,是对书籍或文章的语汇、内容、背景、引文作介绍、评议的文字。

为古书注释开始于先秦时期。

)(1)泊船:停船。

泊,停泊。

指停泊靠岸。

(2)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三首》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三首》
精品PPT
课后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明天课堂默写,请 大家回去认真背诵;
2.背诵两首古诗的大意和小结; 3.在“词语本”上认真抄写古诗; 4.在作业本上工整抄写课后生字。
精品PPT
精品PPT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 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 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 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 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 当做词牌。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他们 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怪不得没有下雨他们也张开伞呢,
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 使风让船前进啊精!品PPT
•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 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 了什么? “张、使风”表现出两个孩子的淘 气、可爱和天真。
精品PPT
茅檐低小,精溪品PP上T 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精品,PPT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精品中PPT 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精品溪PPT 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 ·村居
[宋]辛弃疾
茅低檐小,溪上青青草。醉里 相吴媚音好,白 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 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精品PPT
m牧ù 童
(唐)吕岩
读 准
pū 草铺横野六七里,
字 音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suō
不脱蓑衣精品卧PPT 月明。
读 草铺/横野/六七里,
出 笛弄/晚风/三四声。
节 奏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精品PPT
草铺横野精品六PPT 七里,
笛弄晚风精品三PPT 四声。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5.古诗词三首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5.古诗词三首

——我们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 ——我们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
作者心系故园,如果 身在故园,你们眼前又会 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
《长相思》读到这里,你 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 心?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一颗孤独、思念、伤感的心。
表达了作者思乡怀亲之情。
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 ——故乡就是老母手中那一针针纳入寒衣的 线啊! ——故乡就是妻子那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啊!
问题:
3.“复恐”和“又开封”表达了诗 人怎样的情感?
3.诗人怕漏写了什么,这种“恐”促 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了“又开封” 的决定。显示出了他对家人的重视和 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唯恐 遗漏了一句。
秋思
(唐)张籍
客居在洛阳城的诗 人想给家乡的亲人写封 信。 洛阳城内秋风乍起。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1.搜集有关思乡的诗词或诗词名句。 2.小练笔: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所以,作者在这种际遇 心境下写作《泊船瓜洲》, 难免将忧郁、伤感、消沉之 情融入字里行间,我们也更 能理解作者对即将远离的家 乡怀有的深深眷恋之意了。
问题: “一水”和“只隔”表达了作者什 么样的心情?
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 反差,正好说明了诗人人在途中,却 心系家乡。恋乡之情跃然纸上。
洛阳:今河南洛阳。
作:写。
意万重: 形容表达的意思很多。 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 中,我想写一封家书,将万重心意与亲 人沟通,一时之间却不知从何处下笔。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行人:这里指送信的人。
临:将要。
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 复恐:怕这封信的内容不够多,说不尽。

五年级下册5.《古诗词三首》课件上课用

五年级下册5.《古诗词三首》课件上课用
“张、使风”表现出两个孩子的淘气、可爱 和天真。
舟过安仁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 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 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 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 停下了船桨。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 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 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不是遮头是使风。
词句解析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 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 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 船前进啊!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 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 到了什么?
正织鸡笼 溪头卧剥莲蓬 各具 情态
大儿
中儿 小儿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醉:带着酒意。
相媚好:表示两人很亲热的意 思。
翁媪:老年男子和老年妇女, 这里指一对老年夫妻。
译义:带着酒意操着吴语两人谈得很亲热,是哪一家的白发夫 妻二老。
赏析: 先闻其声,再见其人。茅屋前一对老夫妇,他们大概是喝了一些酒,脸上红 扑扑的,一副微醉的样子,正操着乡音在高兴地聊天。白发翁媪,不知谁家?这里 设一问语,便觉声情摇曳,意趣平添。 回首页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卧剥:身体伏着剥东西。
无赖:顽皮。
译义: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吃)。 赏析:这里,词人善于抓住切合人物年龄、身份的特征,用寥寥数语,活灵活现地 描绘出人物的神情意态。只是那“小儿”顽皮好玩,在两个哥哥劳动的时候,躲在一 旁,剥着莲蓬吃莲子。一个“卧”字传神地写出“小儿”活泼天真的面貌形态,情趣盎 然,读之便感到那顽皮小儿瞒人的举动,天真的心思实在逗人喜爱。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1、2行:秋风乍起,客居洛阳
城的诗人想写封信,给远在家乡 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 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 知从何说起。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3、4行:信写好后,又担心
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 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 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 的信查看。来自思张 籍 [唐 ]
洛 阳 城 里 见 秋 风 ,
欲 作 家 书 意 万 重 。
复 恐 匆 匆 说 不 尽 , 行 人 临 发 又 开 封 。
1、意万重:形容要表达的意思很多。
【 注 释 】
2、行人:这里指捎信的人。 3、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
4、欲:想要。
5、复:又。 6、恐:怕,担心。 7、临:将要,快要。
景观,足见将士之多,声势之浩大。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下阕:入夜,又是刮风,又是 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 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 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 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下阕: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下阕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 细致描写将士的心理。夜的静谧更显出了风雪 的声音之聒耳,睡梦被无情地打断,思乡之情 油然而生,睡意全无。听着帐外的风声雪声, 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意,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 宁静和祥和。“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 却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意自 然酣畅地流淌出来。
古诗小擂台
比:“绿、到、过、满”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春风又到江南岸 春风又过江南岸 春风又满江南岸
“绿”的故事
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以一个“绿”字写活 了初春江南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景色。“绿”形容 词活用作动词,是吹绿的意思,用得绝妙。春风所到 之处无不染绿,这就使看不见、摸不着的春风被拟人 化了,正是“绿”的妙处。 传说王安石先后用了“到”“过”“入”“满” 等十多个动词,总感觉诗歌不够鲜活,最后选定了 “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 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春风 又绿江南岸”则不仅叙述出春风已来到江南,而且描 绘出绿草如茵的江南之春,这怎能不让游子长叹一 声——“明月何时照我还”呢?
jiàn chónɡ
huán
【注释】
1、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2、京口:今江苏镇江。 3、钟山:现在南京紫金山。 4、泊船:停船靠岸。 5、间:间隔。 6、数重:几重。 7、绿:本课用作动词,吹绿。 8、何时:什么时候。 9、还:回家。
你能用自己的话 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先自己说,这是很重要的自我锻炼。
杀的秋风引起,诗人纳兰性德 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
的江岸上。
王安石:(1021— 1086)北宋时期著名的
政治家、文学家、思想 家,江西临川人。他的 诗歌、散文都很出色,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青少年时代随父 亲在钟山(今南京)居 住,视钟山为第二故乡。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悟诗情(融写景和叙事于一体)
表达了戍边将士深切的思乡 之情。
比较三首诗歌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 (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 念和热爱。)
不同点:表达的方法不同。
《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 《秋思》是叙事抒情, 《长相思》是融写景和叙事于一 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 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肃
悟诗情(叙事抒情)
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 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长相思
[ 清]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 畔行,夜深千帐灯。 ɡēnɡ ɡuō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 不成,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
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 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6.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7.乡心:思乡之心。 8.故园:故乡。 9.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上阕:将士们跋山涉水, 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 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 点起了灯。
上阕: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词的上阕“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 说明了身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身 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进的方向。“夜 深千帐灯”,“千帐灯”点明了军帐之多, 此行队伍之庞大。在这羁旅野外的深夜, 顶顶帐篷,点点灯火,也算是一个特殊的
5古诗词三首
泊 船 瓜 洲

长 相


你还记得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 悟 诗 情 • 多 诵 读 • 明 诗 意 • 抓 字 眼
• 知 作 者
• 解 诗 题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jiàn chónɡ
huán
“泊船”:停船靠岸。 “泊船瓜洲”:把船停靠在瓜洲
同桌说一说。
京口瓜洲一水间, 京口瓜洲一水间,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钟山只隔数重山。 钟山只隔数重山。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 明诗意
1、2行:从京口到瓜洲仅 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 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 明诗意
3、4行:春风又吹绿了长 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 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长相思:词牌名。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词人,本 名成德,其文学成就 以词为最,存词三百 四十二首,誉为“清 代第一词人”,词集 名为《纳兰词》。
1.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
水远。
【 注 释 】
2.榆关:山海关。 3.那畔:那边,此处指关外。 4.千帐:这里是虚指,指众多帐篷。 5.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 一更、雪一更,即整夜风雪交加。
悟诗情(写景抒情)
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张 籍 [唐 ]
洛 阳 城 里 见 秋 风 ,
欲 作 家 书 意 万 重 。
复 恐 匆 匆 说 不 尽 , 行 人 临 发 又 开 封 。


秋天的思绪。
张籍(768~ 830)唐代诗人, 其诗多反映当时社 会矛盾和民生疾苦, 颇得白居易推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