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课堂实录
伤仲永优秀课堂实录
![伤仲永优秀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f40cc78a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51.png)
伤仲永优秀课堂实录伤仲永优秀课堂实录《伤仲永》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伤仲永优秀课堂实录,欢迎阅读。
(老师走上讲台前,让在座的36名学生每6人一组围坐在一起)师:语文会带给我们很多很多的东西,今天要学习的《伤仲永>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东西(给每个同学发一张提前准备好的《伤仲永>及其注释的复印件)现在请同学们先把课文默读一遍,就读课文内容,不看其他的。
(生默读)(师板书“伤仲永、王安石”,并在正中间画了一个四台的阶梯图) 师:好,看完的请举手(生全部举手)师:看完第一遍,看懂的、知道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事的同学请举手(没人举手)师:大家互相看看有没有举手的?没有。
这说明只看《伤仲永》的正文,看第一遍,没有看懂这很正常,要知道像这种文言文,看第一遍,只看正文,是看不懂的。
下面就要看第二遍,看第二遍的时候要看注释,请拿起笔来,一边看,一边用笔圈点勾画—下。
(生继续看) (师板书,在第一个台阶下面写“读第一遍”,上面写“读不懂”,在第二个台阶下写“第二遍”) (10分钟以后生全看完)师:看了第二遍之后,感觉到基本上看明白是怎么回事,能够两三句话把课文内容概括出来的,请举手(一少部分学生举手)师:同学们互相看一看,第一组举手的多一些。
好的,请放下。
就是说看了第二遍之后,和第一遍相比,发生了一个变化:有一少部分同学已经基本上明白了。
但是,仍然有一大部分同学还不太明白。
那怎么办呢?下面,小组成员互相交流交流,你问问我,我问问你,看这篇文章写的是个什么事,最后,用两三句话概括出来。
(生讨论,师在小组内与学生交流,约4分钟)师:每组请一个同学来说—下你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生:课文讲了金溪的贫民方仲永五岁时便可作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可以获得利益,于是每天带着仲永四处见人,不让他学习,渐渐地,他也变成了一个普通人。
师:好的,你请坐。
他说得好不好,同学们?生:(齐声)好(师总结这位学生回答问题“好”在哪里,巧妙地加强学生对文章的印象。
伤仲永课堂实录
![伤仲永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0f455132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1e.png)
伤仲永课堂实录第五课伤仲永一、导语:同学们知道的很小就有才名少年有哪些?自古英雄出来少年。
精明机智例如司马光,当机立断砍缸救人;才伏虎人例如谢道韫,吟唱“未若柳絮因风起至”。
无论司马光、谢道韫,还是曹冲、陈元方,他们在小时候就很精明,整体表现出来了不可思议的天赋。
那么,如果他们因此而高傲,以后不再自学,那么结果可以怎样?学生提问生:他们的就可以、天赋慢慢可以消失,就可以变成平凡人,甚至可能会更糟。
师:为什么?生:【民主自由答题】师:可以用爱迪生的话予以表述――“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启发加之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句话说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生: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天才,一个人的成功都必须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来取得。
师:今天我们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看看王安石笔下的仲永是怎样从一个天才变为平常人的。
ppt出示课题二复习目标检测【ppt展现】1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先生,晚年封荆国公,世称临川先生,又称荆公,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ppt展示】2有感情朗读课文【ppt展示】(配乐)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有,忽啼/谋之。
父异矣,筹钱旁近/与之,即为/书诗四句,并/无以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就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存有丰厚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滚仲永/环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到之天也。
其/受到之天也,贤于/材人离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Masevaux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到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到/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到/之天,固众人,又/受之人,若非/众人/而已耶?【ppt展示】三、课堂目标1、思索在这个故事中,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课文中各存有什么依据?2、导致仲永这一悲剧的因素就是什么呢?文中是不是适当的提示信息?3、注“由仲永的悲剧想起??”为结尾,朗读刊登你的观后感。
《伤仲永》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8df64a4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c4.png)
《伤仲永》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伤仲永》,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伤仲永》,感悟友情、亲情、爱国情怀等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掌握《伤仲永》的基本内容,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学习并运用文言文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领会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 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体会课文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素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王实甫及其作品《伤仲永》,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内容,探讨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4. 讲解与示范: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5. 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朗读等形式,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体会课文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素养。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伤仲永》。
3. 推荐一本有关友谊、亲情或爱国情怀的经典文学作品,并简要介绍其内容,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对《伤仲永》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 过程与方法: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考查学生对友情、亲情、爱国情怀等传统美德的理解和内化程度,评估学生在情感体验中的投入和感悟。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参与度、课堂气氛等,并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伤仲永课堂实录
![伤仲永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08cd83d8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b0.png)
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设置为:﹝一﹞知识与能力:领会文章用词的准确性与生动性﹝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从某一点切入解读文本的方法﹝三﹞情感与体验:树立学生辩证地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的观念教学的重点定为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探究;理解文章的内容;品味文章的语言;挖掘文章的内涵..二、课堂实录﹙下面是笔者在教学第二课时的课堂实录﹚师:﹝导入语﹞同学们;上一节课通过我们的学习;已经掌握了本文的重点字词;对文章也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本节课;我们把学习的重点放到对文章的内容的挖掘与探讨上;比一比;哪位同学对文章的理解最为深刻..师:﹝问题一﹞哪位同学能起来谈一谈;王安石为仲永的什么东西感到惋惜啊﹙问题简单;可以作为探究的切入点..﹚生:为仲永投胎的不是好人家而惋惜..师:一个人能够选择自己的家庭背景吗﹙及时引导学生矫正自己的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生:当然不能;我觉得是为仲永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而惋惜..生:我认为是为仲永这么聪明的孩子没有成才而惋惜..生:为仲永的父亲不懂得教育孩子而惋惜..师:﹙问题二﹚是啊;我觉得仲永也真怪可惜的..只要父母好好教育;谋个一官半职是不成问题的..你看;多聪明的孩子谁能够找出文中哪些字词最能体现仲永的聪明的字词﹙通过字词的理解;品味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生:“忽”师:你是如何理解这个“忽”字的生:忽然;让人惊讶;出人意料啊..师:怎么说出人意料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理由吗﹙深入探究;品味语言;加深领悟..﹚生:能啊;文中不是写“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吗师:非常不错;也就是说;仲永出身农家;年纪很小;未见过书写工具..居然吵着要;到底要干啥的确让人深感惊奇啊..这时他的父亲怎么表现的生:“父异焉”师:你们认为这个“异”字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来写其父亲的生:心理描写..师:不仅写出其父亲的心理;我认为也包含其父亲的神态——惊讶的神情;从侧面衬托仲永的聪明过人..除此以外;体现仲永聪明的字词还有吗生:“即”生:“立”师:大家又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词的生:即;就是立即;马上;立;就是立刻..生:可以看出他的才思敏捷..师:同学们对这些字词理解得很准确..我觉得仲永不仅聪明;其实他也很天真稚气..大家再找一找;哪个词写出他的天真和稚气生:“啼”字;小孩子总爱哭;满足不了自己的要求就是哭..我的弟弟也是一个样的..师﹙问题三﹚:你可谓一针见血地揭示孩子的天性..这么聪明可爱的孩子成不了才;确实令人惋惜啊那你们认为是谁造成仲永的悲剧命运的呢﹙探究原因;加深理解..﹚生:我认为是仲永的乡邻..师:你怎么会这样认为的你能从课文找到依据吗生:就是因为他们“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所以;才会导致“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与邑人;不使学..”师:请吃不好;请喝不对;包红包更不行..﹙学生大笑﹚生:我认为是他的父亲..他爱贪小便宜;才会“父利其然也”..师:你怎么说是小便宜呢我觉得既吃请的又喝请的;还可以拿红包;受益不小啊..生:对于孩子的前程来讲;这些算啥;孩子的前途才是最重要的..他的父亲确实不应该为自己的眼前利益;而毁了孩子的前程..师:你很有远见;相信你将来一定是一个好父亲..﹝学生笑﹞生:我觉得是仲永自己;是他自己没有志向;自己不去学习..我怀疑他还自我感觉很好呢..﹝学生哄堂大笑﹞师:其实我觉得大家讲的都很有道理;那王安石是怎么认为的生:“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师:是啊;仲永正是没有得到很好的后天的教育啊..我认为一个人的后天教育要受多方面的影响;诸如家庭背景、学校教育、社会环境、还有自身努力..下面;我们读一读;北宋着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故事:﹝拓展延伸﹞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粥不充;日昃始食;遂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名臣言行录师:请同学们默读文章;互相讨论;尝试用自己的语言翻译文章..碰到不理解的字词请举手..师:﹙指导帮助;并把学生提出的不理解的字词进行板书﹚师:下面让我们来比较一下:方仲永与范仲淹的异同..﹙既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用文中的有关字词..﹚生:方仲永泯然众人;范仲淹学有所成;成为政治家、文学家..生:方仲永不学习;范仲淹勤奋好学..生:方仲永无志向;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胸怀大志﹚生:他俩都是普通老百姓的孩子..师:同学们概括得相当的全面;那你们从他们的成长经历得到哪些启发生:学习主要靠自己的努力;其他的因素都不重要..生:即使天生很聪明若不去学习;也成不了才..生:从小要有远大的志向;这样能促进自己的学习..师:﹙课堂小结﹚这节课;同学们很认真;发言也很踊跃..大家一起探讨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的成才后天的教育至关重要;而后天的教育又受到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及自身努力等因素的影响;但自己的主观努力最为重要..师:﹙布置作业﹚课后请同学们收集有关成才话题的名言、警句;把它写到我们的好词、好句;好段摘抄本上;经常去读一读;随时规劝;警诫自己..﹙下课﹚三、教学反思:在这节课中;笔者认为;教学的目标设置的科学、恰当;具有可实现性;而非好高鹜远;教学思路清晰;以“问题”为中介构建师生互动对话;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平等和谐;顺利完成教学的预期目标;并作了适当的拓展延伸;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空间..我认为;本节课的顺利有效的教学得益于采用了“问题教学”的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人类正步入一个对话的时代;对话正逐渐成为人们的生存状态..……我们相信;‘对话’将发挥它在当代教育以至未来教育中的价值..作为学校教育主要途径的教学必然会与‘对话’联姻从而生成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自教育研究2001;11..我倡导;对话应该成为现在的教学生活的基本方式..当然;根据巴赫金的对话原理;理解是对话得以发生的关键要素;理解又是受教育者形成关于自身知识和智慧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惟有让学生在充分熟悉;理解文本内容的前提下;才能构建具有真正意义的对话关系..本节课师生对话的顺利展开是建立在上一堂课学生充分阅读;理解;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的..诚如;山西大学教育科学院的刘庆昌所说:﹙一﹚教学中的对话既要立足于文本;又要超越文本;﹙二﹚教学中的对话既要科学;又要艺术;﹙三﹚教学中对话既要是语言上的;又要是心理上的;﹙四﹚对话应该成为现代教学生活的基本方式..对于刘庆昌老师关于对话的论述;我作如下理解与思考:教学中的对话应该源于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与思考;而不该凌空于文本;作毫无意义的对话;所谓的超越文本;就是不应该只停留于文本;而应是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与拓展;对话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则是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认识与观点;做到生动、形象地表达..“语言是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信息的载体..”通过教学中的对话提高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和加深学生的思想认识;“学习语言不只是语言知识;也不只是历练语言能力;更是情感教育;文化熏陶;从而丰富心灵;培养品德;完善人格结构;这才是真正意义的‘育人’..”韩军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关于中国现代语文教学的思考。
《伤仲永》教学实录
![《伤仲永》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8c2a8652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cb.png)
《伤仲永》教学实录一、课程导入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大家都渴望成为有才华、有成就的人。
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伤仲永》,却讲述了一个令人惋惜的故事。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师: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王安石。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的文章简洁明快,论点鲜明。
《伤仲永》是他的一篇短文,通过讲述一个神童的故事,表达了他对人才培养的看法。
三、初读课文师: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自己先朗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由朗读)师:好,大家都读完了。
接下来,老师来为大家朗读一遍,你们边听边注意老师的读音和停顿。
(教师朗读)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课文,老师读一句,你们读一句。
(师生共读)四、字词讲解师:在这篇课文中,有一些字词需要我们重点掌握。
比如,“隶”这个字,读“lì”,意思是“属于”;“尝”,读“cháng”,意思是“曾经”。
还有“扳”,读“pān”,是“拉,引”的意思。
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些字词的读音和意思,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练习,看看大家对这些字词掌握得怎么样。
请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出示字词:利其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能称前时之闻)(学生回答)五、课文理解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理解课文的内容。
谁能说一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生:文章讲了一个叫方仲永的小孩,小时候很聪明,能写诗,但是后来没有继续学习,最后变得和平常人一样了。
师:很好,概括得很准确。
那么,方仲永小时候到底有多聪明呢?生:“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五岁的时候就会写诗,而且还自己题了名字。
师:对,这确实能体现出他的聪明。
那他的父亲是怎么做的呢?生:“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父亲觉得有利可图,就带着仲永到处拜访,不让他学习。
《伤仲永》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bcb9d9a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7b.png)
《伤仲永》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伤仲永》,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伤仲永》是东晋时期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抒情散文,全文以悲痛的心情追忆了作者逝去的友人仲永,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2.2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思想。
2.3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抒情手法和表达技巧,体会作者的情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作者陶渊明及其作品《伤仲永》。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3 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共同探讨作者的抒情手法。
3.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讲解,重点解析课文中的抒情手法和表达技巧。
3.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总结收获和不足。
4.2 同伴评价:组织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4.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文本资源:《伤仲永》原文及其注释。
5.2 网络资源:相关陶渊明的生平介绍、作品欣赏等。
5.3 视听资源:与课文相关的影视作品、朗读音频等。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氛围,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
6.2 问题引导:针对课文内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伤仲永》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七年级
![《伤仲永》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七年级](https://img.taocdn.com/s3/m/6791677901f69e314332949a.png)
《伤仲永》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七年级大名红庙中学胡超课前生读《伤仲永》课文。
师:最后一个字读什么?生:yē生:yé师:读yé,自己标一下。
生:上节课,我们把第一第二自然段内容疏通了一下,接下来,我们再看看这两个自然段,再看文章的题目。
伤仲永,伤什么意思?生:叹生:悲伤,叹惜师:什么意思啊?生:哀伤,叹惜。
师:哪里看到的?生;下面。
生;下面注释里。
师:学文言文要看注释,要养成看注释的习惯。
王安石为什么要“伤”仲永?(生在底下私语。
)师:问题听清楚啊,昨天那节课,发现个别同学问题也没听清楚。
他为什么要“伤”仲永?好,诗萌你说。
生:泯然众人矣。
这里说他的天赋都没有了。
师:简单概括他伤的是什么?生:天赋师:伤的是他的天赋。
好,你说。
生:仲永天赋很高,但是因为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所以变成了普通人。
师:简单概括的是伤的是仲永生:变成了变通人师:他由原本的一个天才(生:神童),变成了生:普通人生:凡人生:废人师:普通人,不是废人。
文中词语,普通人是哪个词语啊?生:众人师:众人,不是废人。
好,那我们接下来看看,在文章中着力表现了他的天赋,他的天才,或者用宗源所说的那个词叫神童。
文中有哪些语句来表现他是个神童。
仁隽你说生:自此指物作诗立就。
就说明他立刻可以完成一件事情。
师:立刻能完成一首诗,说明他在作诗方面,有天赋。
作诗立就(板书)如果一个人能写这样的文章,我们讲这个人他具有什么特点啊?生:超人生;神童师:神童,一般人,我们讲如果发生这样的情况,我们用个成语讲,这个人?生;超群师:超群,或者讲才思敏捷(板书),指物作诗,古时作诗常用方法了解一下啊。
这首诗属于哪类诗?生:咏物诗师:咏物诗,好,巨鑫,你说。
生:因为他作的诗有可以看的地方,一般像他这样年龄小孩子作的诗歌,流水一样,如果给别人看,看都不要看的。
师:可以看,哪些地方,诗有什么特点啊?生:养怡师:文中的词语——文理可观(板书),文理什么意思啊?生:文采和道理师:文采和道理,请坐,由此,我们可以想想看古时评价文章的标准,有几个角度?师生:两个角度,一是文采,二是道理。
《伤仲永》课堂实录
![《伤仲永》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89fa0578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44.png)
教学目标
02
01
03
理解《伤仲永》的主题思想和作者表达的情感。
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提高文言文阅读能 力和鉴赏水平。
探讨仲永悲剧的原因,思考个人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关 系。
课程安排
01
02
03
04
05
介绍作者和背景(10分钟 朗读课文,正音正字(15 翻译课文,理解文意(20 小组讨论,分析主题思想 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10
教师反思
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 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 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THANK YOU
感谢聆听
)
分钟)
分钟)
和写作技巧(20分钟) 分钟)
02
课文解析
文章背景
时代背景
北宋仁宗时期,王安石主张变法,反对者众多。此文借仲永的实 例,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个人背景
方仲永,江西金溪人,自幼聪慧,五岁能诗,但后来由于缺乏后 天的学习,最终沦为平庸。
人物分析
方仲永
文章的主人公,一个天资聪颖的神童,但缺乏后天 的培养和努力,最终才华耗尽。
100%
重点词汇
学生能够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 ,如“伤仲永”、“天资聪颖” 、“后天努力”等。
80%
写作技巧
学生能够了解文章中运用的写作 技巧,如对比、反衬等。
学生反馈
学生对文章主旨理解深刻,能 够结合自身经历进行思考和讨 论。
学生对重点词汇掌握情况良好 ,能够正确运用。
学生对写作技巧有了一定的了 解,但在实际写作中还需加强 练习。
《伤仲永》课堂教学实录
![《伤仲永》课堂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45455254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5b.png)
《伤仲永》课堂教学实录《伤仲永》课堂教学实录一、创设情境师:按照惯例,我们在上课之初要积累一段文字,今天我要请同学们欣赏的是老师写给同学们的一封文言书信。
(出示幻灯片,教师读信的内容)“昨日赛球一场,吾班以一分之差败之。
归来再观吾生,义愤填膺者有之,垂头丧气者有之,黯然垂泪者有之。
吾心中亦黯然,不因球场失意,而因吾生之面上无从容之色,心中无坦然之情。
吾生可知,胜败乃兵家常事,得失乃人生必经。
技不如人,练而奋起,偶然失败,坦然相迎。
愿吾生重整士气,再现自信之笑容,吾将与汝共迎风雨后之彩虹。
”大家明白老师的意思吗?(生点头)请同学们默读一遍。
希望同学们能准确面对生活中的失意。
(话锋一转)因为老师的文言功底有限,所以写的这段文字只能算半文半白,真正的文言文是简洁而典雅的,坚持多读多背,必会大有裨益。
今天,我们又要实行我们的文言之旅,一起学习《伤仲永》(板书课题)。
二、认定目标:师:今天我们的学习任务有两个。
(幻灯片出示目标)生:(读)1、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复述课文,明确方仲永变化的三个阶段。
师:同学们注意,有感情的诵读课文是有些困难的,但我们本节课要力求达到。
三、自主先学,探究展示师:我们的文言之旅首先从理解作者王安石开始。
(幻灯出示王安石的相关材料)生:(一分钟后介绍王安石)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师:关于王安石,你还了解哪些呢?生:我们学过他的《书湖阴先生壁》生:好象有个王安石变法什么的。
师:关于王安石或者唐宋八大家的知识,大家感兴趣的话,还能够上网查询或查相关资料。
(出示自学指导一)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下面请同学们出声朗读课文,标画出疑难生字词,注意读对停顿。
生出声朗读,同时在书上随时标画生字,句读。
(3分钟)师: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比一比哪位同学的朗读最准确。
生开始朗读,朗读者为ABCDE每个组的一号同学,每人依次读教师指定内容。
《伤仲永》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4c74baa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cb.png)
《伤仲永》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伤仲永》全文;(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感情;(3)能够解读并鉴赏古代诗词的基本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通过诗词表达情感,提升写作能力;(3)学会欣赏古代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2)培养爱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伤仲永》全文;(2)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感情;(3)鉴赏古代诗词的基本技巧。
2. 教学难点:(1)解读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2)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3)运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辛弃疾及其作品《伤仲永》;(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伤仲永》,理解诗意;(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3)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变化。
3. 合作探讨:(2)选取代表分享讨论成果;4. 鉴赏技巧:(1)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2)讲解诗词的表达技巧;(3)示范写作,让学生尝试运用诗词表达情感。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情感体验;(2)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背诵《伤仲永》;2. 写一篇关于《伤仲永》的读后感;3. 选择一首古代诗词进行鉴赏,分析其意象和意境。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代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诗词的相关图片和音乐,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情感体验的学习氛围。
《伤仲永》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cb4397d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05.png)
《伤仲永》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伤仲永》全文;(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3)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2)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3)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热爱和尊重;(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伤仲永》全文;(2)分析并解读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3)掌握并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2)对文中深层次含义和象征意义的理解;(3)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和作品价值的判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红楼梦》、《水浒传》等经典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2)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命运、友情等主题,为学习《伤仲永》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伤仲永》全文,理解文意,体会作者情感;(2)学生自主分析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总结文章主题和结构。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对比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分享学习心得;(2)学生合作翻译文中的难点句子,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4. 探究学习:(1)学生针对文中的某个问题或主题,进行深入探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2)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得到锻炼和提高。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梳理知识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1. 背诵《伤仲永》全文;2. 完成课后练习,包括对文中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的解读;3. 写一篇关于《伤仲永》的读后感,表达对作品主题和作者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伤仲永》教学实录
![《伤仲永》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3e635a3f0722192e4536f688.png)
《伤仲永》课堂实录执教人:代婧烨班级:保定是百花中学七年级2班一、导入: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伤仲永》这篇课文的大致内容,今天这节课,进一步品读课文,寻找课文中蕴藏的潜在信息,思考这篇课文给了我们怎样的成长启示,我们又能从中得到怎样的成长龟鉴。
二、温故知新师:在探究课文之前,请同学们将课文通读一遍,要求在昨天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读准字音,读准句读,停顿,好!全班同学,《伤仲永》王安石,开始!全班齐读。
(教师巡视,聆听)师:好,读的过程中,教师隐隐约约听到有的同学将不能称(chèn)前时之闻那个称字,读(chèng)这个字要注意。
师:好了,那么昨天我们已经所文章从头到尾梳理了一遍,包括字词,句子,在上这节课之前我们来个热身小运动,检测一下昨天对字词句理解得怎样,教师这边问问题,同学们举手抢答,声音大点。
好,一起看一下。
师:(PPT展示)方仲永世隶耕中的“隶”怎么解释。
生:属于师:好!非常棒师:未尝识书具的“尝”生:曾经师:啊,曾经,非常棒,那么父异焉。
生:诧异师:诧异,谁补充生:对……感到诧异师:应该是“对……感到诧异”,这是一个意动用法。
师:来,再来,即书诗四句中的“书”怎么解释。
生:写师:啊,写,写了四句诗,很棒师:传一乡秀才凤之的“一”生:全师:全乡,整个乡师:自是指物作诗立就的“立就”是什么意思生:立刻完成师:来,再来,那么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的“文理”怎么解释生:文采和道理师:啊,文采和道理,那么看到这种情况,父利其然也的“利”是什么意思。
生:以……为有利可图。
师:以……为有利可图,很好!接着往下,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扳”怎么解释生:牵,引师“有没有翻译好,怎么翻译生:通“攀”,牵,引师:应是把这个字重点翻译什么生:通假字师:不能称前时之闻的“称”生:相当师:相当,相当称师:翻译一句“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生:同县的人渐渐对此感到惊奇师:同县的人对此感到惊奇(眼神探寻)生:渐渐地将他的父亲引来家里做客师:请他父亲到家里做客,或者是怎么翻译(稍停)以宾客之礼相待。
《伤仲永》第二课时课堂实录d
![《伤仲永》第二课时课堂实录d](https://img.taocdn.com/s3/m/bd30e21f02020740be1e9b34.png)
《伤仲永》第二课时课堂实录课前生读《伤仲永》课文。
师:最后一个字读什么?生:yē生:yé师:读yé,自己标一下。
生:上节课,我们把第一第二自然段内容疏通了一下,接下来,我们再看看这两个自然段,再看文章的题目。
伤仲永,伤什么意思?生:叹生:悲伤,叹惜师:什么意思啊?生:哀伤,叹惜。
师:哪里看到的?生;下面。
生;下面注释里。
师:学文言文要看注释,要养成看注释的习惯。
王安石为什么要“伤”仲永?(生在底下私语。
)师:问题听清楚啊,昨天那节课,发现个别同学问题也没听清楚。
他为什么要“伤”仲永?好,诗萌你说。
生:泯然众人矣。
这里说他的天赋都没有了。
师:简单概括他伤的是什么?生:天赋师:伤的是他的天赋。
好,你说。
生:仲永天赋很高,但是因为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所以变成了普通人。
师:简单概括的是伤的是仲永生:变成了变通人师:他由原本的一个天才(生:神童),变成了生:普通人生:凡人生:废人师:普通人,不是废人。
文中词语,普通人是哪个词语啊?生:众人师:众人,不是废人。
好,那我们接下来看看,在文章中着力表现了他的天赋,他的天才,或者用宗源所说的那个词叫神童。
文中有哪些语句来表现他是个神童。
仁隽你说生:自此指物作诗立就。
就说明他立刻可以完成一件事情。
师:立刻能完成一首诗,说明他在作诗方面,有天赋。
作诗立就(板书)如果一个人能写这样的文章,我们讲这个人他具有什么特点啊?生:超人生;神童师:神童,一般人,我们讲如果发生这样的情况,我们用个成语讲,这个人?生;超群师:超群,或者讲才思敏捷(板书),指物作诗,古时作诗常用方法了解一下啊。
这首诗属于哪类诗?生:咏物诗师:咏物诗,好,巨鑫,你说。
生:因为他作的诗有可以看的地方,一般像他这样年龄小孩子作的诗歌,流水一样,如果给别人看,看都不要看的。
师:可以看,哪些地方,诗有什么特点啊?生:养怡师:文中的词语——文理可观(板书),文理什么意思啊?生:文采和道理师:文采和道理,请坐,由此,我们可以想想看古时评价文章的标准,有几个角度?师生:两个角度,一是文采,二是道理。
《伤仲永》教学实录
![《伤仲永》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29b6f49d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41.png)
4、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注意停顿;读出感情)。
5、请个别学生范读,其他学生 评议。
6、学生齐读(要求:带着感情去 读;尽量做到一字不错)。
三、学习课文内容。
7、在预习和刚才的朗读中,你 感到有哪些词是必须注意的?请 写在黑板上
8、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请 自由发表意见
3、体会和学习叙点词句的理解与掌握。 2、疏通文章大意,认识方仲永的悲剧原因。 3、理解作者的思想,并生活实际认识其中的教益。
参考内容
《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讲述了一个名叫方仲永的 天赋儿童,因为缺乏后天的教育和培养,最终沦为普通人的故事。这篇文章对于 教育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启示,让人反思天赋与教育的关系。
三、学生反应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极高的参与度和兴趣。他们积极发言、讨论 热烈,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深入理解了《伤仲永》的内涵。然而,在讨论过程中, 有学生指出方仲永的父母也有责任,没有给予他足够的教育和支持,李老师对此 表示赞同,并借此机会引导学生思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点评:
李老师的教学实录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首先,他选取的教学内容非常恰 当,《伤仲永》这篇文章关于天赋与教育的关系非常契合本次教学的主题。其次, 他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使得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启发和收获。通过 多媒体技术、诵读、讲解、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形式,学生们的参与度和兴趣 得到了提高,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2、制作本次演示的课件。
一、导入并简介作者、作品。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齐读(要求:把押韵的字 读得强一点)
老师板书:泯然众人隶耕泯然众人邑人奇之 父利其然怠环谒(yue)扳(pan)泯然众人贤家隶耕材人奇其然贤
《伤仲永》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d6beb74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ae.png)
《伤仲永》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伤仲永》全文;(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中的关键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3)能够理解并概括文中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运用朗读、默写、复述等方法,提高语文表达能力;(3)学会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升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亲人和友人的深情厚谊;(2)体会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认识真善美与假丑恶;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伤仲永》全文;(2)分析并解读文中的关键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3)概括文中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文中关键字词、句式的理解与翻译;(2)对作品中人物性格特点的深入剖析;(3)体会作者情感,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背景及作品概况;(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作品韵律;(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意,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关键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通过朗读、默写、复述等方式,深入感受作者情感;(2)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升审美能力。
5. 课堂小结:(2)强调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任务。
四、课后作业:1. 背诵《伤仲永》全文;2. 分析并解读文中的关键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写一篇短文;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友情的认识,写一篇心得体会。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情感体验等方式,让学生全面掌握了《伤仲永》的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在课堂讨论中,部分学生对作品人物性格特点的深入剖析仍有待提高。
《伤仲永》课堂教学实录及教案
![《伤仲永》课堂教学实录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cd8e26b9f3f90f77c61bc5.png)
《伤仲永》课堂教学实录一、导入新课师:在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了《世说新语》两篇,同学们一定对那个聪明机智的陈元方留有深刻的印象。
下面我们请几个同学再来说说几个类似的故事,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将珍藏在你脑中的故事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生(主动上台,老师带头鼓掌):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曹冲称象》的故事……(故事略)生:老师同学们好,我给大家讲一个《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故事略)生:大家好,我给大家说一个郭沫若智对对子的故事……(故事略)师:是啊,刚才上台的三位同学都讲得很好,这三个故事讲了同一个道理,我们可以用一句俗语来概括(同学们七嘴八舌在议论)——自古英雄出少年。
但是一个人即使很聪明,在小时候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赋,但如果他此后就不再学习,也会怎么样?生:很危险。
(大家笑)师笑着问:为什么啊?生:因为他小时候很聪明,大家对他的期望就会很高,但他如果长大后不认真学习,就会不学无术,大家就会看他的笑话,那当然就很危险了。
(同学鼓掌表示认同)师:但他如果是天才呢?不学习是不是照样能取得成就?生齐答:不会。
师:谁能否用一句句人句言来证明你们的观点?生:所谓天才就是一分的灵感加上九十九分的汗水。
师:谁说的?生:爱因斯坦。
师: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生:世界上是没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须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
师:回答得很好。
但是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
看看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是怎样从天才变成常人的。
二、介绍作者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王安石,对于王安石我们同学都有哪些了解?生: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生:我们学过他写的《京口瓜洲》师:你能背吗?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我还能背他写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师:是小学时学过的吗?生:不是,是我自己背的。
师:这很好,我们学生课后一定要多读多背,积累多了,语文的成绩自然就能提高了。
《伤仲永》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51b46bf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df.png)
《伤仲永》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伤仲永》这篇课文;(2)分析并掌握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结构;(3)了解并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通过翻译、解析、归纳等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仲永的深深怀念和无尽的思念之情;(2)理解友情、忠诚、担当等传统美德的重要性;(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文言文的朗读和理解;2. 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结构的分析;3. 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翻译和解析;2. 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 导入:(1)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2)简介作者背景和课文出处,为学生提供相关背景知识。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和节奏;(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字典,自主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结构。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深入理解课文。
4. 翻译与解析:(1)学生进行课文翻译,锻炼文言文翻译能力;(2)教师对学生的翻译进行指导和点评,共同解析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
5.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仲永的思念之情,感悟友情、忠诚、担当等传统美德;(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进行情感交流。
四、教学评价1. 学生的朗读和翻译能力;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学生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和感悟能力;4.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 要求学生回家后,对《伤仲永》进行阅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2. 选择文中的一个重点句子或段落,进行翻译和解析,锻炼文言文翻译能力;3. 写一篇短文,谈谈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对友情、忠诚、担当等传统美德的思考。
初中七年级语文伤仲永课堂实录
![初中七年级语文伤仲永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a83457cd81c758f5f71f670d.png)
一.导入新课不作特别设计,随意一些,但要让学生感觉自然贴切。
二.作者介绍展示学生预习查资料的成果,但注意其表述,要有具体的要求。
三.朗读课文给予必要的指导,如字音、停顿、节奏、感情等。
四.积累实词常用的总结规律,生僻的辨析清楚。
五.复述分析评析复述的过程,即分析教材的过程,即展示合作探究成果的过程。
六.深化理解就方仲永的悲剧,谈自己的想法。
见仁见智不束缚学生,巧妙引导,不着痕迹。
七.小结本课不必面面俱到,突出主题则可。
《伤仲永》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师:刚才在课下就有几个同学聊方仲永的故事,甚至还聊到了现代版的方仲永,看来大家不但熟悉了课文,而且还查阅了不少资料,也挺有自己看法的。
那我们就来展示一下预习的成果吧。
二.介绍作者师:谁能简略地介绍一下作者?生:【出示幻灯一】王安石,文学家和政治家,文章写得十分出色。
二十岁中进士,曾积极推行变法,后新法被废,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生:请大家注意大屏幕,我查阅了作者王安石的生平。
王安石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师:介绍得言简意赅,又配有作者画像和文字,真可以说是图文并茂,让我们对作者有了大致的了解。
还有谁想补充?生:他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所以被欧阳修赏识呀。
生:我们还学过他的诗歌《京口瓜洲》。
师:还记得吗?生:记得。
师:那我们一块来背诵。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我还会背王安石的《梅花》。
师:那试试?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同学们鼓掌)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生:不是,是自己喜欢,我妈妈就让我背下来。
师:看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过,你的家长也教子有方哦。
希望同学们今后也要多读多看一些好的文章、好的诗歌,遇到自己喜欢的片断不妨背下来,久而久之,我们的文学素养就会提高。
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王安石采用随笔的形式写的一篇文章,这种文章往往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设置为:﹝一﹞知识与能力:领会文章用词的准确性与生动性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从某一点切入解读文本的方法﹝三﹞情感与体验:树立学生辩证地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的观念
教学的重点定为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容进行深入的挖掘、探究;理解文章的容,品味文章的语言,挖掘文章的涵。
二、课堂实录﹙下面是笔者在教学第二课时的课堂实录﹚
师:﹝导入语﹞同学们,上一节课通过我们的学习,已经掌握了本文的重点字词,对文章也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本节课,我们把学习的重点放到对文章的容的挖掘与探讨上,比一比,哪位同学对文章的理解最为深刻。
师:﹝问题一﹞哪位同学能起来谈一谈,王安石为仲永的什么东西感到惋惜啊?﹙问题简单,可以作为探究的切入点。
﹚生:为仲永投胎的不是好人家而惋惜。
师:一个人能够选择自己的家庭背景吗?﹙及时引导学生矫正自己的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
生:当然不能,我觉得是为仲永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而惋惜。
生:我认为是为仲永这么聪明的孩子没有成才而惋惜。
生:为仲永的父亲不懂得教育孩子而惋惜。
师:﹙问题二﹚是啊,我觉得仲永也真怪可惜的。
只要父母好好教育,谋个一官半职是不成问题的。
你看,多聪明的孩子!谁能够找出文中哪些字词最能体现仲永的聪明的字词?﹙通过字词的理解,品味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
生:“忽”
师:你是如何理解这个“忽”字的?
生:忽然,让人惊讶,出人意料啊。
师:怎么说出人意料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理由吗?﹙深入探究,品味语言,加深领悟。
﹚
生:能啊,文中不是写“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吗?
师:非常不错,也就是说,仲永出身农家,年纪很小,未见过书写工具。
居然吵着要,到底要干啥?的确让人深感惊奇啊。
这时他的父亲怎么表现的?
生:“父异焉”
师:你们认为这个“异”字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来写其父亲的?
生:心理描写。
师:不仅写出其父亲的心理,我认为也包含其父亲的神态——惊讶的神情,从侧面衬托仲永的聪明过人。
除此以外,体现仲永聪明的
字词还有吗?
生:“即”
生:“立”
师:大家又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词的?
生:即,就是立即,马上;立,就是立刻。
生:可以看出他的才思敏捷。
师:同学们对这些字词理解得很准确。
我觉得仲永不仅聪明,其实他也很天真稚气。
大家再找一找,哪个词写出他的天真和稚气?
生:“啼”字,小孩子总爱哭,满足不了自己的要求就是哭。
我的弟弟也是一个样的。
师﹙问题三﹚:你可谓一针见血地揭示孩子的天性。
这么聪明可爱的孩子成不了才,确实令人惋惜啊!那你们认为是谁造成仲永的悲剧命运的呢?﹙探究原因,加深理解。
﹚
生:我认为是仲永的乡邻。
师:你怎么会这样认为的?你能从课文找到依据吗?
生:就是因为他们“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所以,才会导致“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与邑人,不使学。
”
师:请吃不好,请喝不对,包红包更不行。
﹙学生大笑﹚
生:我认为是他的父亲。
他爱贪小便宜,才会“父利其然也”。
师:你怎么说是小便宜呢?我觉得既吃请的又喝请的,还可以拿红包,受益不小啊。
生:对于孩子的前程来讲,这些算啥,孩子的前途才是最重要的。
他的父亲确实不应该为自己的眼前利益,而毁了孩子的前程。
师:你很有远见,相信你将来一定是一个好父亲。
﹝学生笑﹞
生:我觉得是仲永自己,是他自己没有志向,自己不去学习。
我怀疑他还自我感觉很好呢。
﹝学生哄堂大笑﹞
师:其实我觉得大家讲的都很有道理,那王安石是怎么认为的?
生:“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
师:是啊,仲永正是没有得到很好的后天的教育啊。
我认为一个人的后天教育要受多方面的影响,诸如家庭背景、学校教育、社会环境、还有自身努力。
下面,我们读一读,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仲淹的故事:﹝拓展延伸﹞
仲淹有志于天下
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粥不充,日昃始食,遂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名臣言行录》
师:请同学们默读文章,互相讨论,尝试用自己的语言翻译文章。
碰到不理解的字词请举手。
师:﹙指导帮助,并把学生提出的不理解的字词进行板书﹚
师:下面让我们来比较一下:方仲永与仲淹的异同。
﹙既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用文中的有关字词。
﹚
生:方仲永泯然众人;仲淹学有所成,成为政治家、文学家。
生:方仲永不学习;仲淹勤奋好学。
生:方仲永无志向;仲淹有志于天下﹙胸怀大志﹚
生:他俩都是普通老百姓的孩子。
师:同学们概括得相当的全面,那你们从他们的成长经历得到哪些启发?
生:学习主要靠自己的努力,其他的因素都不重要。
生:即使天生很聪明若不去学习,也成不了才。
生:从小要有远大的志向,这样能促进自己的学习。
师:﹙课堂小结﹚这节课,同学们很认真,发言也很踊跃。
大家一起探讨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的成才后天的教育至关重要,而后天的教育又受到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及自身努力等因素的影响,但自己的主观努力最为重要。
师:﹙布置作业﹚课后请同学们收集有关成才话题的名言、警句,
把它写到我们的《好词、好句,好段摘抄本》上,经常去读一读,随时规劝,警诫自己。
﹙下课﹚
三、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笔者认为,教学的目标设置的科学、恰当,具有可实现性,而非好高鹜远;教学思路清晰,以“问题”为中介构建师生互动对话;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平等和谐,顺利完成教学的预期目标,并作了适当的拓展延伸,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空间。
我认为,本节课的顺利有效的教学得益于采用了“问题教学”的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
“人类正步入一个对话的时代,对话正逐渐成为人们的生存状态。
……我们相信,‘对话’将发挥它在当代教育以至未来教育中的价值。
作为学校教育主要途径的教学必然会与‘对话’联姻从而生成一种新的教学形态。
”【庆昌《对话教学初论》自《教育研究》2001,11。
】
我倡导,对话应该成为现在的教学生活的基本方式。
当然,根据巴赫金的对话原理,理解是对话得以发生的关键要素,理解又是受教育者形成关于自身知识和智慧的基础。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惟有让学生在充分熟悉,理解文本容的前提下,才能构建具有真正意义的对话关系。
本节课师生对话的顺利展开是建立在上一堂课学生充分阅读,理解,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章容的基础上的。
诚如,大学教育科学院的庆昌所说:﹙一﹚教学中的对话既要立
足于文本,又要超越文本;﹙二﹚教学中的对话既要科学,又要艺术;﹙三﹚教学中对话既要是语言上的,又要是心理上的;﹙四﹚对话应该成为现代教学生活的基本方式。
对于庆昌老师关于对话的论述,我作如下理解与思考:教学中的对话应该源于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与思考,而不该凌空于文本,作毫无意义的对话,所谓的超越文本,就是不应该只停留于文本,而应是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与拓展;对话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则是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认识与观点,做到生动、形象地表达。
“语言是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信息的载体。
”通过教学中的对话提高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和加深学生的思想认识;“学习语言不只是语言知识,也不只是历练语言能力,更是情感教育,文化熏,从而丰富心灵,培养品德,完善人格结构,这才是真正意义的‘育人’。
”【军《限制科学主义,扬人文精神——关于中国现代语文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