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必会模型全汇总
初中数学几何模型总结

01
8字模型(1)角的8字模型
(2)边的8字模型
02
飞镖模型(1)角的飞镖模型
(2)边的的飞镖模型
03
角平分线模型(1)角平分线上的点向两边做垂线
(2)构造对称全等
(3)角平分线+垂线构造等腰三角形(4)角平分线+平行线
04
截长补短模型
05
三垂直全等模型
06
将军饮马模型(1)定直线与两定点
(2)角与定点
(3)两定点与一定长
07 手拉手模型
08 半角模型
09
中点模型
(1)倍长中线与类中线
(2)知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点考虑三线合一(3)知等腰三角形一边中点,考虑中位线定理
(4)知直角三边形斜边中点,构造斜边中线
10
圆中辅助线(1)联结半径构造等腰三角形
(2)构造直角三角形
11
相似模型(1)A、8模型
(2)共边共角型
(3)一线三角型
(4)倒数型
(5)与圆有关的简单相似(6)相似与旋转
12
辅助圆(1)共端点,等线段模型
(2)直角三角形共斜边模型
蚂蚁行程。
初中数学必会的12个几何模型精解精编(222页Word)

中考数学几何模型1:截长补短模型有一类几何题其命题主要是证明三条线段长度的“和”或"差”及其比例关系. 这一类题目一般可以采取“截长”或“补短”的方法来进行求解. 所谓“截长”,就是将三者中最长的那条线段一分为二,使其中的一条线段与已知线段相等,然后证明其中的另一段与已知的另一段的大小关系. 所谓“补短”,就是将一个已知的较短的线段延长至与另一个已知的较短的长度相等. 然后求出延长后的线段与最长的已知线段的关系. 有的是采取截长补短后,使之构成某种特定的三角形进行求解.例题1如图,AB∥CD,BE平分∠ABC,CE平分∠BCD,若E在AD上.求证:(1)BE⊥CE;(2)BC=AB+CD.【解析】证明:如图所示:(1)∵BE、CE分别是∠ABC和∠BCD的平分线,∴∠1=∠2,∠3=∠4,又∵AB∥CD,∴∠1+∠2+∠3+∠4=180°,∴∠2+∠3=90°,∴∠BEC=90°,∴BE⊥CE.(2)在BC上取点F,使BF=BA,连接EF.在△ABE和△FBE中,,∴△ABE≌△FBE(SAS),∴∠A=∠5.∵AB∥CD,∴∠A+∠D=180°,∴∠5+∠D=180,∵∠5+∠6=180°,∴∠6=∠D,在△CDE和△CFE中,,∴△CDE≌△CFE(AAS),∴CF=CD.∵BC=BF+CF,∴BC=AB+CD,变式1已知△ABC的内角平分线AD交BC于D,∠B=2∠C. 求证:AB+BD=AC.答案:略例题2已知△ABC中,∠A=60°,BD,CE分别平分∠ABC和∠ACB,BD、CE交于点O,试判断BE,CD,BC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解析】在BC上取点G使得CG=CD,∵∠BOC=180°﹣(∠ABC+∠ACB)=180°﹣(180°﹣60°)=120°,∴∠BOE=∠COD=60°,∵在△COD和△COG中,,∴△COD≌△COG(SAS),∴∠COG=∠COD=60°,∴∠BOG=120°﹣60°=60°=∠BOE,在△BOE和△BOG中,,∴△BOE≌△BOG(ASA),∴BE=BG,∴BE+CD=BG+CG=BC.变式2已知:△ABC中,AB=AC,D为△ABC外一点,且∠ABD=60°,∠ADB=90°﹣∠BDC.试判断线段CD、BD与AB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解析】AB=BD+CD,理由是:延长CD到E,使DE=BD,连接AE,∵∠ADB=90°﹣∠BDC,∴∠ADE=180°﹣(90°﹣)﹣∠BDC=90°﹣,∴∠ADB=∠ADE,在△ABD和△AED中,∴△ABD≌△AED(SAS),∴∠E=∠ABD=60°,AB=AE,∵AB=AC,∴AE=AC,∴△ACE是等边三角形,∴AB=CE=CD+DE=BD+CD.例题3如图,在五边形ABCDE中,AB=AE,BC+DE=CD,∠ABC+∠AED=180°,求证:DA平分∠CDE【解析】连接AC,延长DE到F,使EF=BC,连接AF,∵BC+DE=CD,EF+DE=DF,∴CD=FD,∵∠ABC+∠AED=180°,∠AEF+∠AED=180°,∴∠ABC=∠AEF,在△ABC和△AEF中,,∴△ABC≌△AEF(SAS),∴AC=AF,在△ACD和△AFD中,,∴△ACD≌△AFD(SSS)∴∠ADC=∠ADF,即AD平分∠CDE变式3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BDC是顶角∠BDC=120°的等腰三角形,M是AB延长线上一点,N是CA延长线上一点,且∠MDN=60°.试探究BM、MN、CN之间的数量关系,并给出证明.【解析】CN=MN+BM(微信公众号:数学三剑客)证明:在CN上截取点E,使CE=BM,连接DE,∵△ABC为等边三角形,∴∠ACB=∠ABC=60°,又△BDC为等腰三角形,且∠BDC=120°,∴BD=DC,∠DBC=∠BCD=30°,∴∠ABD=∠ABC+∠DBC=∠ACB+∠BCD=∠ECD=90°,在△MBD和△ECD中,,∴△MBD≌△ECD(SAS),∴MD=DE,∠MDB=∠EDC,又∵∠MDN=60°,∠BDC=120°,∴∠EDN=∠BDC﹣(∠BDN+∠EDC)=∠BDC﹣(∠BDN+∠MDB)=∠BDC﹣∠MDN=120°﹣60°=60°,∴∠MDN=∠EDN,在△MND与△END中,,∴△MND≌△END(SAS),∴MN=NE,∴CN=NE+CE=MN+BM例题4在四边形ABDE中,C是BD边的中点.(1)如图(1),若AC平分∠BAE,∠ACE=90°,则线段AE、AB、DE的长度满足的数量关系为AE=AB+DE;(直接写出答案)(2)如图(2),AC平分∠BAE,EC平分∠AED,若∠ACE=120°,则线段AB、BD、DE、AE的长度满足怎样的数量关系?写出结论并证明;(3)如图(3),BD=8,AB=2,DE=8,若ACE=135°,则线段AE长度的最大值是10+4.(直接写出答案).【解析】(1)AE=AB+DE;(2)猜想:AE=AB+DE+BD.证明:在AE上取点F,使AF=AB,连结CF,在AE上取点G,使EG=ED,连结CG.∵C是BD边的中点,∴CB=CD=BD.∵AC平分∠BAE,∴∠BAC=∠F AC.在△ACB和△ACF中,,∴△ACB≌△ACF(SAS),∴CF=CB,∴∠BCA=∠FCA.同理可证:CD=CG,∴∠DCE=∠GCE.∵CB=CD,∴CG=CF∵∠ACE=120°,∴∠BCA+∠DCE=180°﹣120°=60°.∴∠FCA+∠GCE=60°.∴∠FCG=60°.∴△FGC是等边三角形.∴FG=FC=BD.∵AE=AF+EG+FG.∴AE=AB+DE+BD.(3)作B关于AC的对称点F,D关于EC的对称点G,连接AF,FC,CG,EG,FG.∵C是BD边的中点,∴CB=CD=BD.∵△ACB≌△ACF(SAS),∴CF=CB,∴∠BCA=∠FCA.同理可证:CD=CG,∴∠DCE=∠GCE∵CB=CD,∴CG=CF∵∠ACE=135°,∴∠BCA+∠DCE=180°﹣135°=45°.∴∠FCA+∠GCE=45°.∴∠FCG=90°.∴△FG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FC=BD.∵BD=8,∴FC=4,∴FG=4.∵AE=AB+4+DE.∵AB=2,DE=8,∴AE≤AF+FG+EG=10+4.∴当A、F、G、E共线时AE的值最大2,最大值为10+4.故答案为:10+4.例题5在△ABC中,∠BAC=90°.(1)如图1,直线l是BC的垂直平分线,请在图1中画出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A′,连接A′C,A′B,A′C与AB交于点E;(2)将图1中的直线A′B沿着EC方向平移,与直线EC交于点D,与直线BC交于点F,过点F作直线AB的垂线,垂足为点H.①如图2,若点D在线段EC上,请猜想线段FH,DF,AC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②若点D在线段EC的延长线上,直接写出线段FH,DF,AC之间的数量关系.【解析】(1)如图1(2)①DF+FH=CA,证明:如图2,过点F作FG⊥CA于点G,∵FH⊥BA于H,∠A=90°,FG⊥CA,∴∠A=∠FGA=∠FHA=90°,∴四边形HFGA为矩形.∴FH=AG,FG∥AB,∴∠GFC=∠EBC,∵直线l是BC的垂直平分线,∴BE=EC,∴∠EBC=∠ECB,由(1)和平移可知,∠ECB=∠EBC=∠GFC,∠FDC=∠A=90°,∴∠FDC=∠FGC=90°.∵在△FGC和△CDF中∴△FGC≌△CDF,∴CG=FD,∴DF+FH=GC+AG,即DF+FH=AC;②解:FH﹣DF=AC,理由是:过F作FH⊥BA于H,过点C作CG⊥FH于G,∵FH⊥BA于H,∠BAC=90°,CG⊥FH,∴∠CAH=∠CGH=∠FHA=90°,∴四边形ACGH为矩形.∴AC=GH,CG∥AB,∴∠GCF=∠EBC,∵直线l是BC的垂直平分线,∴BE=EC,∴∠EBC=∠ECB=∠FCD,∴∠GCF=∠FCD,由(1)和平移可知,∠FDC=∠A=90°,∴∠FDC=∠FGC=90°.∵在△FGC和△CDF中∴△FGC≌△CDF,∴FG=FD,∵FH﹣FG=GH,∴FH﹣DF=AC.例题6如图1,在△ABC中,∠ACB=2∠B,∠BAC的平分线AO交BC于点D,点H为AO上一动点,过点H作直线l⊥AO于H,分别交直线AB、AC、BC、于点N、E、M.(1)当直线l经过点C时(如图2),求证:BN=CD;(2)当M是BC中点时,写出CE和CD之间的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3)请直接写出BN、CE、CD之间的等量关系.【解析】(1)证明:连接ND,如图2所示:∵AO平分∠BAC,∴∠BAD=∠CAD,∵直线l⊥AO于H,∴∠AHN=∠AHE=90°,∴∠ANH=∠AEH,∴AN=AC,∴NH=CH,∴AH是线段NC的中垂线,∴DN=DC,∴∠DNH=∠DCH,∴∠AND=∠ACB,∵∠AND=∠B+∠BDN,∠ACB=2∠B,∴∠B=∠BDN,∴BN=DN,∴BN=DC;(2)解:当M是BC中点时,CE和CD之间的等量关系为CD=2CE,理由如下:过点C作CN'⊥AO交AB于N',过点C作CG∥AB交直线l于点G,如图3所示:由(1)得:BN'=CD,AN'=AC,AN=AE,∴∠ANE=∠AEN,NN'=CE,∴∠ANE=∠CGE,∠B=∠BCG,∴∠CGE=∠AEN,∴CG=CE,∵M是BC中点,∴BM=CM,在△BNM和△CGM中,,∴△BNM≌△CGM(ASA),∴BN=CG,∴BN=CE,∴CD=BN'=NN'+BN=2CE;(3)解:BN、CE、CD之间的等量关系:当点M在线段BC上时,CD=BN+CE;理由如下:过点C作CN'⊥AO交AB于N',如图3所示:由(2)得:NN'=CE,CD=BN'=BN+CE;当点M在BC的延长线上时,CD=BN﹣CE;理由如下:过点C作CN'⊥AO交AB于N',如图4所示:同(2)得:NN'=CE,CD=BN'=BN﹣CE;当点M在CB的延长线上时,CD=CE﹣BN;理由如下:过点C作CN'⊥AO交AB于N',如图5所示:同(2)得:NN'=CE,CD=BN'=CE﹣BN.【练习1】如图,在△ABC中,∠BAC=60°,AD是∠BAC的平分线,且AC=AB+BD,求∠ABC的度数.【解析】如图,在AC上截取AE=AB,∵AD平分∠BAC,∴∠BAD=∠CAD,在△ABD和△AED中,,∴△ABD≌△AED(SAS),∴BD=DE,∠B=∠AED,∵AC=AE+CE,AC=AB+BD,∴CE=BD,∴CE=DE,∴∠C=∠CDE,即∠B=2∠C,在△ABC中,∠BAC+∠B+∠C=180°,∴60°+2∠C+∠C=180°,解得∠C=40°,∴∠ABC=2×40°=80°.【练习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DC,E为BC边的中点,∠BAE=∠EAF,AF与DC的延长线相交于点F,试探究线段AB与AF,CF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练习3】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BDC是顶角∠BDC=120°的等腰三角形,以D为顶点作一个60°角∠NDM,角的两边分别交AB、AC边于M、N两点,连接MN.试探究BM、MN、CN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解析】探究结论:BM+CN=NM.证明:延长AC至E,使CE=BM,连接DE,∵△BDC是顶角∠BDC=120°的等腰三角形,△ABC是等边三角形,∴∠BCD=30°,∴∠ABD=∠ACD=90°,即∠ABD=∠DCE=90°,∴在△DCE和△DBM中,∴R t△DCE≌R t△DBM(SAS),∴∠BDM=∠CDE,又∵∠BDC=120°,∠MDN=60°,∴∠BDM+∠NDC=∠BDC﹣∠MDN=60°,∴∠CDE+∠NDC=60°,即∠NDE=60°,∴∠MDN=∠NDE=60°∴DM=DE(上面已经全等)在△DMN和△DEN中,∴△DMN≌△DEN(S A S),∴BM+CN=NM.【练习4】如图,▱ABCD中,E是BC边的中点,连接AE,F为CD边上一点,且满足∠DF A=2∠BAE.(1)若∠D=105°,∠DAF=35°.求∠F AE的度数;(2)求证:AF=CD+CF.【解析】(1)解:∵∠D=105°,∠DAF=35°,∴∠DF A=180°﹣∠D﹣∠DAF=4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CD,AB=CD(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DF A=∠F AB=40°(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DF A=2∠BAE(已知),∴∠F AB=2∠BAE(等量代换).即∠F AE+∠BAE=2∠BAE.∴∠F AE=∠BAE;∴2∠F AE=40°,∴∠F AE=20°;(2)证明:在AF上截取AG=AB,连接EG,CG.∵∠F AE=∠BAE,AE=AE,∴△AEG≌△AEB.∴EG=BE,∠B=∠AGE;又∵E为BC中点,∴CE=BE.∴EG=EC,∴∠EGC=∠ECG;∵AB∥CD,∴∠B+∠BCD=180°.又∵∠AGE+∠EGF=180°,∠AGE=∠B,∴∠BCF=∠EGF;又∵∠EGC=∠ECG,∴∠FGC=∠FCG,∴FG=FC;又∵AG=AB,AB=CD,∴AF=AG+GF=AB+FC=CD+FC.【练习5】如图所示,在正方形ABCD的边CB的延长线上取点F,连结AF,在AF上取点G,使得AG=AD,连结DG,过点A作AE⊥AF,交DG于点E.(1)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且AB=2FB,求FG的长;(2)求证:AE+BF=AF.【解析】(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且边长为4,∴∠ABF=90°,AB=AD=4,∵在R t△ABF中,AB=2FB,∴FB=×4=2,∴AF==2,∵AG=AD=4,∴FG=AF﹣AG=2﹣4;(2)证明:在BC上截取BM=AE,连接AM,∵AG=AD,AB=AD,∴AG=AB,∵AE⊥AF,∴∠EAG=∠ABM=90°,在△AGE和△BAM中,,∴△AGE≌△BAM(SAS),∴∠AMB=∠AEG,∠BAM=∠AGD,∵AG=AD,∴∠AGD=∠ADG,∴∠BAM=∠ADG,∵∠BAD=90°,∴∠F AB+∠BAE=∠BAE+∠EAD=90°,∴∠F AB=∠EAD,∴∠AEG=∠EAD+∠ADG=∠F AB+∠BAM=∠F AM,∴∠F AM=∠AMB,∴AF=FM=BF+BM=BF+AE.【练习6】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AD,∠BAD=60°,∠BCD=120°,连接AC,BD交于点E.(1)若BC=CD=2,M为线段AC上一点,且AM:CM=1:2,连接BM,求点C到BM的距离.(2)证明:BC+CD=AC.【解析】(1)∵AB=AD,∠BAD=60°,∴△ABD是等边三角形,∴∠ABD=∠ADB=60°.∵BC=CD,∴△ABC≌△ADC,∴∠BAC=∠DAC=30°,∠ACB=∠ACD=60°.∴∠AEB=∠BEC=90°,∠ABC=90°,∴CE=BC=1,BE=,AC=2BC=4.∵AM:CM=1:2,∴AM=,CM=,∴EM=,在R t△BEM中由勾股定理得BM==.过点C作CF⊥BM于点F.∴.∴,∴CF=.即点C到BM的距离.(2)证明:延长BC到点F,使CF=CB,连接DF,∵AB=AD,∠ABD=60°,∴△ABD是等边三角形,∴∠ADB=60°,AD=BD,∴BC=CD,∴CF=CD.∵∠BCD=120°,∴∠DCF=180°﹣∠BCD=60°,∴△DCF是等边三角形,∴∠CDF=∠ADB=60°,DC=DF,∴∠ADC=∠BDF,又∵AD=BD,∴△ACD≌△BDF,∴AC=BF=BC+CF,即AC=BC+CD.【练习7】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点P是AB的中点,连接DP,过点B作BE⊥DP交DP的延长线于点E,连接AE,过点A作AF⊥AE交DP于点F,连接BF.(1)若AE=2,求EF的长;(2)求证:PF=EP+EB.【解析】(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且BE⊥DP,AF⊥AE,∴AB=AD,∠BAD=∠EAF=∠BEF=90°,∴∠1+∠F AB=∠2+∠F AB=90°,∴∠1=∠2.∵∠3+∠5=∠4+∠6,且∠5=∠6,∴∠3=∠4.在△AEB和△AFD中,∵,∴△AEB≌△AFD,∴AE=AF=2,在R t△EAF中,由勾股定理,得EF==2.(2)过点A作AM⊥EF于M,且∠EAF=90°,AE=AF,∴△EA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M=MF=EM.∠AME=∠BEF=90°.∵点P是AB的中点,∴AP=BP.在△AMP和△BEP中,∵,∴△AMP≌△BEP,∴BE=AM,EP=MP,∴MF=BE,∴PF=PM+FM=EP+BE.中考数学几何模型2:共顶点模型共顶点模型,亦称“手拉手模型”,是指两个顶角相等的等腰或者等边三角形的顶点重合,两个三角形的两条腰分别构成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或者相似。
2024中考数学常见几何模型归纳总结—三角形中的倒角模型-高分线模型、双(三)垂直模型

2024中考数学常见几何模型归纳总结—三角形中的倒角模型-高分线模型、双(三)垂直模型近年来各地考试中常出现一些几何倒角模型,该模型主要涉及高线、角平分线及角度的计算(内角和定理、外角定理等)。
熟悉这些模型可以快速得到角的关系,求出所需的角。
本专题高分线模型、双垂直模型、子母型双垂直模型(射影定理模型)进行梳理及对应试题分析,方便掌握。
模型1:高分线模型条件:AD 是高,AE 是角平分线结论:∠DAE=2B C∠∠-例1.(2023秋·浙江·八年级专题练习)如图,在ABC 中,30A ∠=︒,50B ∠=︒,CD 为ACB ∠的平分线,CE AB ⊥于点E ,则ECD ∠度数为()A .5︒B .8︒C .10︒D .12︒【答案】C 【分析】依据直角三角形,即可得到40BCE ∠=︒,再根据30A ∠=︒,CD 平分ACB ∠,即可得到BCD ∠的度数,再根据DCE BCD BCE ∠=∠-∠进行计算即可.【详解】解:50,B CE AB ∠=︒⊥ ,40BCE ∴∠=︒,又30A ∠=︒ ,CD 平分ACB ∠,1118050305022()BCD BCA ∴∠=∠=⨯︒-︒-︒=︒,504010DCE BCD BCE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熟知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是解答此题的关键.例2.(2023春·河南南阳·七年级统考期末)如图,在△ABC 中,∠1=∠2,G 为AD 的中点,BG 的延长线交AC 于点E ,F 为AB 上的一点,CF 与AD 垂直,交AD 于点H ,则下面判断正确的有()①AD 是△ABE 的角平分线;②BE 是△ABD 的边AD 上的中线;③CH 是△ACD 的边AD 上的高;④AH 是△ACF 的角平分线和高A .1个B .2个C .3个D .4个【答案】B【详解】解:①根据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概念,知AG 是△ABE 的角平分线,故此说法错误;②根据三角形的中线的概念,知BG 是△ABD 的边AD 上的中线,故此说法错误;③根据三角形的高的概念,知CH 为△ACD 的边AD 上的高,故此说法正确;④根据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高的概念,知AH 是△ACF 的角平分线和高线,故此说法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高的概念,注意: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都是线段,且都是顶点和三角形的某条边相交的交点之间的线段.透彻理解定义是解题的关键.例3.(2023·安徽合肥·七年级统考期末)如图,已知AD 、AE 分别是Rt △ABC 的高和中线,AB =9cm ,AC =12cm ,BC =15cm ,试求:(1)AD 的长度;(2)△ACE 和△ABE 的周长的差.【答案】(1)AD 的长度为365cm ;(2)△ACE 和△ABE 的周长的差是3cm .【分析】(1)利用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法来求线段AD 的长度;(2)由于AE 是中线,那么BE =CE ,再表示△ACE 的周长和△ABE 的周长,化简可得△ACE 的周长﹣△ABE 的周长=AC ﹣AB 即可.【详解】解:(1)∵∠BAC =90°,AD 是边BC 上的高,∴S △ACB =12AB•AC =12BC•AD ,∵AB =9cm ,AC =12cm ,BC =15cm ,∴AD =AB AC CB ⋅=91215⨯=365(cm ),即AD 的长度为365cm ;(2)∵AE 为BC 边上的中线,∴BE =CE ,∴△ACE 的周长﹣△ABE 的周长=AC+AE+CE ﹣(AB+BE+AE )=AC ﹣AB =12﹣9=3(cm ),即△ACE 和△ABE 的周长的差是3cm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面积,关键是掌握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求法.例4.(2023·广东东莞·八年级校考阶段练习)如图,在ABC 中,AD ,AE 分别是ABC 的高和角平分线,若30B ∠=︒,50C ∠=︒.(1)求DAE ∠的度数.(2)试写出DAE ∠与C B ∠-∠关系式,并证明.(3)如图,F 为AE 的延长线上的一点,FD BC ⊥于D ,这时AFD ∠与C B ∠-∠的关系式是否变化,说明理由.【答案】(1)10︒(2)()12DAE C B ∠=∠-∠(3)不变,理由见解析【分析】(1)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求出BAC ∠,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50BAE ∠=︒,根据高线的性质得到90ADE ∠=︒,从而求出60BAD ∠=︒,继而根据角的和差得到结果;(2)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12BAE BAC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求出119022EAC B C ∠=︒-∠-∠,根据角的和差得到结果;(3)过A 作AG BC ⊥于G ,结合(2)知1()2EAG C B ∠=∠-∠,证明FD AG ∥,得到AFD EAG ∠=∠,即可证明.【详解】(1)解:∵30B ∠=︒,50C ∠=︒,∴1805030100BAC ∠=︒-︒-︒=︒,∵AE 平分BAC ∠,∴1502BAE CAE BAC ∠=∠=∠=︒,∵AD 是高,∴90ADE ∠=︒,∵30B ∠=︒,∴60BAD ∠=︒,∴10DAE BAD BAE ∠=∠-∠=︒;(2)()12DAE C B ∠=∠-∠,证明如下:∵AE 平分BAC ∠,∴12EAC BAC ∠=∠,∵180BAC B C ∠=︒-∠-∠,∴()11101902822B C B C EAC ︒-∠-∠-∠︒-==∠∠,∴EAD EAC DAC ∠=∠-∠()11090922B C C =︒∠---∠︒-∠()12C B =∠-∠;(3)不变,理由是:如图,过A 作AG BC ⊥于G ,由(2)可知:1()2EAG C B ∠=∠-∠,AG BC ⊥ ,90AGB ∠=︒,FD BC ⊥ ,90FDC ∴∠=︒,AGD FDC ∴∠=∠,FD AG ∴∥,AFD EAG ∴∠=∠,1()2AFD C 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角平分线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熟练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和角平分线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模型2:双垂直模型结论:①∠A =∠C ;②∠B =∠AFD =∠CFE ;③AB CD AE BC ⋅=⋅。
初中数学必背几何模型

一、中点模型1.倍长中线条件:AD 为△ABC 的中线辅助线:延长AD 到点E ,使得AD =DE结论:△ADC ≌△EDB ,AC ∥BE2.连中点构造中位线条件:点D 、E 为AB 、AC 的中点辅助线:连接DE 结论:12DE BC DE BC =,∥3.倍长一边构造中位线条件:点D 为AB 的中点辅助线:延长AC 到点E ,使得AC =CE ,连接BE 结论:12DC BE DC BE =,∥4.构造三线合一条件:AB =AC辅助线:取BC 的中点D ,连接AD结论:AD ⊥BC ,∠BAD =∠CADB5.构造斜边中线条件:∠ABC =90°辅助线:取AC 的中点D ,连接BD 结论:12BD AC AD CD ===二、角平分线模型6.往角两边作垂线条件:AD 平分∠BAC辅助线:过点D 作AB 、AC 的垂线,垂足分别为E 、F结论:△ADE ≌△ADF7.在角的两边截取等长线段条件:AD 平分∠BAC辅助线:在AB 、AC 上取点E 、F ,满足AE =AF ,连接DE 、DF 结论:△ADE ≌△ADF8.过角平分线上一点作垂线条件:AD 平分∠BAC辅助线:过点D 作EF ⊥AD ,交AB 、AC 于点E 、FD CBB CCC结论:△ADE ≌△ADF三、双角平分线模型9.内内模型条件:BD 、CD 平分∠ABC 、∠ACB 结论:1902D A ∠=︒+∠10.内外模型条件:BD 、CD 平分∠ABC 、∠ACE 结论:12D A ∠=∠11.外外模型条件:BD 、CD 平分∠CBE 、∠BCF 结论:1902D A ∠=︒-∠四、平行线模型12.猪蹄模型CA BCC ED条件:AB ∥CD辅助线:过点E 作EF ∥AB结论:∠B +∠D =∠BED13.铅笔头模型条件:AB ∥CD辅助线:过点E 作EF ∥AB结论:∠B +∠D +∠BED =360°14.鸟头模型条件:AB ∥CD辅助线:过点E 作EF ∥AB结论:∠D +∠BED =∠B15.平行线+角平分线模型条件:AB ∥CD ,CE 平分∠ACD结论:AC =AE五、等积模型16.等底等高条件:AD ∥BCFAFBC结论:ABC DBC S S =,ADB ADC S S =17.等高模型条件:B 、C 、D 共线结论:::ABD ADC S S BD CD =18.等底模型条件:AE 、DE 为△ABC 、△DBC 边BC 上的高结论:::ABC DBC S S AE DE =六、对称半角模型19.对称半角模型-含45°角的三角形条件:∠BAC =45°,AD ⊥BC辅助线:作点D 关于AB 的对称点E ,关于AC 的对称点F , 连接AE 、AF 、BE 、CF 、EF结论:△AE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20.对称半角模型-含30°角的三角形B CB C DED条件:∠BAC =30°,AD ⊥BC辅助线:作点D 关于AB 的对称点E ,关于AC 的对称点F , 连接AE 、AF 、BE 、CF 、EF结论:△AEF 是等边三角形七、旋转半角模型21.旋转半角模型-等腰直角三角形条件:AB =AC ,∠BAC =90°,∠MAN =45°辅助线:将△ABM 绕点A 逆时针旋转90°,得到△ACM ' 结论:ANM ANM '≌,222BM CN MN +=22.旋转半角模型-等边三角形条件:△ABC 是等边三角形,BD =CD ,∠BDC =120°, ∠MDN =60°辅助线:将△BDM 绕点D 顺时针旋转120°,得到△DCM ' 结论:NDM NDM '≌,BM CN MN +=23.旋转半角模型-正方形条件:正方形ABCD ,∠MAN =45°,FEAM'M CAB辅助线:将△ABM 绕点A 逆时针旋转90°,得到△ADM ' 结论:NAM NAM '≌,BM DN MN +=八、自旋转模型24.自旋转模型-等边三角形条件:△ABC 是等边三角形,点P 为其内任意一点辅助线:将△BAP 绕点B 顺时针旋转60°,得到△BCP ' 结论:△BPP '是等边三角形25.自旋转模型-等腰直角三角形条件:△ABC 中,∠BAC =90°,AB =AC ,点P 为△ABC 内任 意一点辅助线:将△BAP 绕点A 逆时针旋转90°,得到△ACP ' 结论:△APP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26.自旋转模型-等腰三角形条件:△ABC 中,AB =AC ,点P 为△ABC 内任意一点,∠BAC =α 辅助线:将△BAP 绕点A 逆时针旋转α,得到△ACP ' 结论:△APP '是等腰三角形M'DNCBAB九、手拉手模型29.手拉手模型-等边三角形条件:△ABC和△CDE都是等边三角形结论:△ACE≌△BCD27.手拉手模型-等腰直角三角形条件:△ABC和△CDE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结论:△ACE≌△BCD,AE⊥BDEE28.手拉手模型-等腰三角形条件:△ABC 和△CDE 都是等腰三角形,CA =CB , CD =CE ,且∠ACB =∠DCE结论:△ACE ≌△BCD30.手拉手模型-正方形条件:四边形ABCD 和AEFH 都是正方形结论:△ABE ≌△ADH ,BE ⊥DH十、最短路程模型31.直线同侧两线段之和最小(将军饮马)条件:点A 、B 在直线l 同侧,点P 为l 上一点辅助线:作点A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A ',连接A 'B 结论:点P 为A 'B 和l 交点时,AP +BP 最小C32.直线异侧两线段之差最小条件:点A 、B 在直线l 异侧,点P 为l 上一点辅助线:作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m结论:点P 为m 和l 交点时,|AP -BP |最小33.直线同侧两线段之差最小条件:点A 、B 在直线l 同侧,点P 为l 上一点辅助线:作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m结论:点P 为m 和l 交点时,|AP -BP |最小34.过桥模型(将军饮马)条件:A 、B 为定点,l 1∥l 2,MN 为定长线段且MN ⊥l 1 辅助线:将点A 向上平移MN 的长度得到A ',连接A 'B 结论:点N 为A 'B 与l 1交点时,AM +MN +BN 最小35.四边形周长最小(将军饮马)条件:A 、B 为定点,M 、N 为角两边上的动点辅助线:作点A 、B 关于角两边的对称点A '、B ',连接 lAlAll 1l 2A'B'结论:M、N为A'B'与角两边交点时,四边形ABMN的周长最小B'36.三角形周长最小(将军饮马)条件:A为定点,B、C为角两边上的动点辅助线:作点A关于角两边的对称点A'、A",连接A'A"结论:B、C为A'A"与角两边交点时,△ABC的周长最小37.旋转类最短路程模型条件:线段OA=a,OB=b(a>b),OB绕点O在平面内旋转结论:点B与点N重合时,AB最小;点B与点M重合时,AB最大十一、基本相似模型38.A字型条件:BC∥DE结论:△ABC∽△ADE条件:∠ABC =∠ADE结论:△ABC ∽△ADE39.8字型条件:AB ∥CD结论:△AOB ∽△DOC条件:∠BAO =∠DCO结论:△AOB ∽△COD40.母子型条件:△ABC 中,∠ACB =90°,CD ⊥AB结论:△ABC ∽△ACD ∽△CBD41.一线三等角模型条件:∠B =∠D =∠ACE结论:△ABC ∽△CDECBCC A42.手拉手相似模型条件:△ABC ∽△ADE结论:△ACE ∽△ABD十二、对角互补模型43.对角互补模型-90°全等型条件:∠AOB =∠DCE =90°,OC 平分∠AOB辅助线:过点C 作CM ⊥AO ,CN ⊥BO ,垂足分别为M 、N 结论:△CDM ≌△CEN ,CD =CE ,OD +OEOC ,212OECD S OC 四边形CB ACE AB D CDD44.对角互补模型-120°全等型条件:∠AOB =120°,∠DCE =60°,OC 平分∠AOB辅助线:过点C 作CM ⊥AO ,CN ⊥BO ,垂足分别为M 、N 结论:△CDM ≌△CEN ,CD =CE ,OD +OE =OC ,24OECD S =四边形45.对角互补模型-任意角全等型条件:∠AOB =2α,∠DCE =180°-2α,OC 平分∠AOB辅助线:过点C 作CM ⊥AO ,CN ⊥BO ,垂足分别为M 、N 结论:△CDM ≌△CEN ,CD =CE ,2cos OD OE OC α+=⋅, 2sin cos OEC OCD S S OC αα+=⋅46.邻边相等的对角互补模型条件:四边形ABCD 中,AB =AD ,∠ABC +∠ADC =180°D BAN E OB辅助线:延长CD 到E ,使得DE =BC ,连接AE结论:△ABC ≌△ADE ,CA 平分∠BCD十三、隐圆模型47.动点定长模型条件:AB =AC =AP ,点P 为动点结论:点B 、C 、P 三点共圆,点A 为圆心,AB 为半径48.直角圆周角模型条件:点C 为动点,∠ACB =90°结论:点A 、B 、C 三点共圆,线段AB 的中点为圆心,线段 AB 为直径49.定弦定长模型条件:点P 为动点,固定线段AB 所对的动角∠APB 为定值 结论:点A 、B 、P 三点共圆,线段AB 和BP 的中垂线的交点 为圆心BA50.四点共圆模型①条件:点A 、C 为动点,∠BAD +∠BCD =180°结论:点A 、B 、C 、D 四点共圆,线段AB 和BC 的中垂线的 交点为圆心当∠BAD =∠BCD =90°,BD 为直径51.四点共圆模型②条件:线段AB 为固定长度,点D 为动点,∠C =∠D结论:点A 、B 、C 、D 四点共圆,线段AB 和BC 的中垂线的 交点为圆心CCA当∠C=∠D=90°,AB为直径。
2023中考数学必备模型

2023中考数学必备模型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中考的重点考察科目之一。
以下是2023中考数学必备模型:
1. 函数模型
函数是数学中重要的概念,许多数学问题都可以用函数模型来
描述和解决。
掌握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能够有效地解决函数的
应用问题。
2. 几何模型
几何是数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中考中经常考察几何模
型的应用题。
掌握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计算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几何问题。
3. 统计模型
统计是现代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中考中也会考察一些统计模型的应用题。
掌握统计的基本概念和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统计问题。
4. 代数模型
代数是数学中的一个非常基础的分支,掌握代数的基本概念和代数式的计算方法,可以解决很多与代数有关的问题。
5. 三角函数模型
三角函数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中考中常考察的一个知识点。
掌握三角函数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三角函数问题。
掌握以上五种模型,并熟练运用到数学中的应用问题中去,就能更好地备战2023中考数学科目。
初中数学30种模型汇总(最全几何知识点)

10.等面积模型:D是BC的中点
20.平移构造全等
30.二次函数中平行四边形存在性模型
01.三线八角
同位角:找F型
内错角:找Z型
同旁内角:找U型
02.拐角模型
一.锯齿型
1
1
3
2
2
3
4
∠1+∠3=∠2
∠1+∠2=∠3 +∠4
左和=右和
二.鹰嘴型
1
1
2
3
3
2
∠1+∠3=∠2
∠1+∠3=∠2
鹰嘴+小=大
一.大小等边三角形
虚线相等,且夹角为60°
(全等,八字形)
四.大小等腰三角形(顶角为α)
结论:虚线相等,且夹角为α
(全等,八字形)
三. 大小等腰直角三角形
结论:虚线相等,且夹角为90°
(全等,八字形)
二.大小正方形
结论:虚线相等,且夹角为90°
(全等,八字形)
15.半角模型
条件:正方形ABCD
∠EDF=45°
证:EF=AE+CF
条件:CD=AD,∠ADC=90°
∠EDF=45°
∠A+∠C=180°
证明:EF=AE+CF
条件:AB=AD
∠B+∠D=180°
∠EAF=1 ∠BAD
2
证明:EF=BE+DF
条件:AB=AC,∠BAC=90°
∠DAE=45°
证明:DE2=BD2+CE2
△CEF为直角三角形
初中数学30种模型汇总
(最全几何知识点)
01.三线八角
02.拐角模型
03.等积变换模型
初中数学|23种模型汇总

初中数学|23种模型汇总初中数学中,有许多不同的模型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问题。
这些模型方法以图形、物体和实际情境等形式呈现,通过具象化和抽象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概念和解题能力。
以下是初中数学中常用的23种模型汇总:1.长方形模型:将实际问题或数学关系转化为长方形的长度和宽度,以便解决各种问题。
2.正方形模型:通过将关系表达为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来解决问题。
3.圆形模型:将实际问题或数学关系转换为圆的直径、半径、周长和面积,以解决相应的问题。
4.三角形模型:通过将问题转化为三角形的底边、高和面积来解决问题。
5.平行四边形模型:通过将问题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底边、高和面积来解决问题。
6.梯形模型:将问题转化为梯形的上底、下底、高和面积,以解决相应的问题。
7.直角三角形模型:通过将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斜边和面积来解决问题。
8.立体模型:通过制作模型或利用图形来解决与立体图形相关的问题,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球体等。
9.比例模型:通过将问题转化为比例关系来解决问题,如平均速度、单位价格等。
10.百分比模型:将问题转化为百分比的概念和计算来解决问题,如打折、涨价等。
11.质量守恒模型:通过将问题转化为质量守恒的原理来解决问题。
12.可视化模型:通过绘制图形、示意图或使用图表来解决问题,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问题。
13.数轴模型:通过在数轴上表示数值和位置来解决问题,如正数、负数、小数、分数等。
14.曲线图模型:通过绘制曲线图或利用曲线图来解决问题,如成长曲线、销售曲线等。
15.关系图模型:通过绘制关系图或利用关系图来解决问题,如家族关系、人际关系等。
16.流程图模型:通过绘制流程图或利用流程图来解决问题,如计算、制作工艺等。
17.条形图模型:通过绘制条形图或利用条形图来解决问题,如统计数据、比较等。
18.平面几何模型:通过绘制图形和利用几何关系来解决问题,如平行线、垂直线、对称等。
中考必会几何模型-31个模型轻松搞定所有中考几何题

中考必会几何模型——31个模型轻松搞定所有中考几何题目录第一章8字模型与飞镖模型 (2)第二章角平分线四大模型 (6)第三章截长补短 (12)第四章手拉手模型 (15)第五章三垂直全等模型 (18)第六章将军饮马 (21)第七章蚂蚁行程 (29)第八章中点四大模型 (33)第九章半角模型 (39)第十章相似模型 (44)第十一章圆中的辅助线 (56)第十二章辅助圆 (64)第一章 8字模型与飞镖模型模型1 角的“8”字模型如图所示,AB 、CD 相交于点O ,连接AD 、BC 。
结论:∠A +∠D =∠B +∠C 。
模型分析8字模型往往在几何综合题目中推导角度时用到。
模型实例观察下列图形,计算角度:(1)如图①,∠A +∠B +∠C +∠D +∠E = ;(2)如图②,∠A +∠B +∠C +∠D +∠E +∠F = 。
热搜精练 1.(1)如图①,求∠CAD +∠B +∠C +∠D +∠E = ;(2)如图②,求∠CAD +∠B +∠ACE +∠D +∠E = 。
ODC B A图12图E A B C DEF DC BA2.如图,求∠A +∠B +∠C +∠D +∠E +∠F +∠G +∠H = 。
模型2 角的飞镖模型如图所示,有结论:∠D =∠A +∠B +∠C 。
模型分析飞镖模型往往在几何综合题目中推导角度时用到。
模型实例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M 、CM 分别平分∠DAB 和∠DCB ,AM 与CM 交于M 。
探究∠AMC 与∠B 、∠D 间的数量关系。
OO 图12图E A BC D E D C B AHGEFD CB A DC B AM DC B A热搜精练1.如图,求∠A +∠B +∠C +∠D +∠E +∠F = ;2.如图,求∠A +∠B +∠C +∠D = 。
模型3 边的“8”字模型如图所示,AC 、BD 相交于点O ,连接AD 、BC 。
结论:AC +BD >AD +BC 。
中考数学必学几何模型大全(含解析)

中考数学必学几何模型大全(含解析)模型一:截长补短模型如图①,若证明线段AB、CD、EF之间存在EF=AB+CD,可以考虑截长补短法。
截长法:如图①,在EF上截取EG=AB,再证明GF=CD即可。
补短法:如图①,延长AB至H点,使BH=CD,再证明AH=EF即可。
模型分析截长补短的方法适用于求证线段的和差倍分关系。
截长,指在长线段中截取一段等于已知线段;补短,指将短线段延长,延长部分等于已知线段。
该类题目中常出现等腰三角形、角平分线等关键词句,可以采用截长补短法构造全等三角形来完成证明过程。
例题精讲1、如图,AC平分①BAD,CE①AB于点E,①B+①D=180°,求证:AE=AD+BE.解析:如图,在EA上取点F,使EF=BE,连接CF,①CE①AB,①CF=CB,①CFB=①B①①AFC+①CFB=180°,①D+①B=180°,①①D=①AFC①AC平分①BAD,即①DAC=①F AC在①ACD和①ACF中,①D=①AFC,①DAC=①F AC,AC=AC①ACD①①ACF(AAS),①AD=AF,①AE=AF+EF=AD+BE2、如图,已知在①ABC中,①C=2①B,①1=①2,求证:AB=AC+CD解析:在AB上取一点E,使AE=AC,连接DE,①AE=AC,①1=①2,AD=AD,①①ACD①①AED,①CD=DE,①C=①3①①C=2①B,①①3=2①B=①4+①B,①①4=①B,①DE=BE,CD=BE①AB=AE+BE,①AB=AC+CD3、如图,在五边形ABCDE中,AB=AE,BC+DE=CD,①B+①E=180°,求证:AD平分①CDE.解析:延长CB至点F,使BF=DE,连接BF=DE,连接AF,AC①①1+①2=180°,①E+①1=180°,①①2=①E①AB=AE,①2=①E,BF=DE,①①ABF①①AED,①F=①4,AF=AD①BC+BF=CD,即FC=CD又①AC=AC,①①ACF①①ACD,①①F=①3①①F=①4,①①3=①4,①AD平分①CDE.4、已知四边形ABCD中,①ABC+①ADC=180°,AB=BC,如图,点P,Q分别在线段AD,DC上,满足PQ=AP+CQ,①ADC求证:①PBQ=90°-12解析:如图,延长DC,在上面找一点K,使得CK=AP,连接BK,①①ABC+①ADC=180°,①①BAD+①BCD=180°①①BCD+①BCK=180°,①①BAD=①BCK在①BAP和①BKC中AP =CK ,①BAP =①BCK ,AB =BC ,①①BP A ①①BKC (SAS ),①①ABP =①CBK ,BP =BK①PQ =AP +CQ ,①PQ =QK①在①BPQ 和①BKQ 中,BP =BK ,BQ =BQ ,PQ =KQ①①BPQ ①①BKQ (SSS ),①①PBQ =①KBQ ,①①PBQ =12①ABC ①①ABC +①ADC =180°,①①ABC =180°-①ADC①12①ABC =90°-12①ADC ,①①PBQ =90°-12①ADC5、如图,在①ABC 中,①B =60°,①ABC 的角平分线AD 、CE 相交于点O ,求证:AE +CD =AC .解析:由题意可得①AOC =120°①①AOE =①DOC =180°-①AOC =180°-120°=60°在AC 上截取AF =AE ,连接OF ,如图在①AOE 和①AOF 中,AE =AF ,①OAE =①OAF ,OA =OA①①AOE ①①AOF (SAS ),①①AOE =①AOF ,①①AOF =60°,①①COF =①AOC -①AOF =60°又①COD =60°,①①COD =①COF同理可得:①COD ①①COF (ASA ),①CD =CF又①AF =AE ,①AC =AF +CF =AE +CD ,即AE +CD =AC6、如图所示,AB ①CD ,BE ,CE 分别是①ABC ,①BCD 的平分线,点E 在AD 上,求证:BC =AB +CD .解析:在BC 上取点F ,使BF =AB①BE ,CE 分别是①ABC ,①BCD 的平分线,①①ABE =①FBE ,①BCE =①DCE①AB ①CD ,①①A +①D =180°在①ABE和①FBE中,AB=FB,①ABE=①FBE,BE=BE①①ABE①①FBE(SAS),①①A=①BFE,①①BFE+①D=180°①①BFE+①EFC=180°,①①EFC=①D在①EFC和①EDC中,①EFC=①D,①BCE=①DCE,CE=CE ①①EFC①①EDC(AAS),①CF=CD①BC=BF+CF,①BC=AB+CD7、四边形ABCD中,BD>AB,AD=DC,DE①BC,BD平分①ABC (1)证明:①BAD+①BCD=180°(2)DE=3,BE=6,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解析】(1)过点D作BA的垂线,得①DMA①DEC(HL)①①ABC+①MDE=180°,①ADC=①MDE①①ABC+①ADC=180°,①①BAD+①BCD=180°(2)S四边形ABCD=2S①BED=188、已知:在①ABC中,AB=CD-BD,求证:①B=2①C.【解析】在CD上取一点M使得DM=DB则CD-BD=CM=AB①①AMD=①B=2①C模型二:倍长中线法模型分析:①ABC中AD是BC边中线方式1:延长AD到E,使DE=AD,连接BE方式2:间接倍长,作CF①AD于F,作BE①AD的延长线于E,连接BE方式3:延长MD到N,使DN=MD,连接CD例题精讲:1、已知,如图①ABC中,AB=5,AC=3,则中线AD的取值范围是.【解答】1<AD<4.2、如图,①ABC 中,E ,F 分别在AB ,AC 上,DE ①DF ,D 是中点,试比较BE +CF 与EF 的大小.【解答】解:BE +CF >FP =EF .延长ED 至P ,使DP =DE ,连接FP ,CP ,①D 是BC 的中点,①BD =CD ,在①BDE 和①CDP 中,{DP =DE∠EDB =∠CDP BD =CD①①BDE ①①CDP (SAS ),①BE =CP ,①DE ①DF ,DE =DP ,①EF =FP ,(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在①CFP 中,CP +CF =BE +CF >FP =EF .3、已知:在①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中线,E 是AD 上一点,且BE =AC ,延长BE 交AC 于F ,求证:AF =EF .【解答】证明:如图,延长AD 到点G ,使得AD =DG ,连接BG .①AD 是BC 边上的中线(已知),①DC =DB ,在①ADC 和①GDB 中,{AD =DG∠ADC =∠GDB(对顶角相等)DC =DB,①①ADC ①①GDB (SAS ),①①CAD =①G ,BG =AC又①BE =AC ,①BE =BG ,①①BED =①G ,①①BED =①AEF ,①①AEF =①CAD ,即:①AEF =①F AE ,①AF =EF .4、已知:如图,E 是BC 的中点,点A 在DE 上,且①BAE =①CDE .求证:AB =CD .【解答】证明:延长DE 到F ,使EF =DE ,连接BF ,①E 是BC 的中点,①BE =CE ,①在①BEF 和①CED 中{BE =CE ∠BEF =∠CED EF =DE,①①BEF ①①CED .①①F =①CDE ,BF =CD .①①BAE =①CDE ,①①BAE =①F .①AB =BF ,又①BF =CD ,①AB =CD .5、如图,①ABC 中,AB =AC ,点D 在AB 上,点E 在AC 的延长线上,DE 交BC 于F ,且DF =EF ,求证:BD =CE .【解答】证明:如图,过点D 作DG ①AE ,交BC 于点G ;则①DGF ①①ECF ,①DG :CE =DF :EF ,而DF =EF ,①DG =CE ;①AB =AC ,①①B =①ACB ;①DG ①AE ,①①DGB =①ACB ,①①DBG =①DGB ,①DG =BD ,①BD =CE .模型三:角平分线四大模型1、角平分线的性质2、角平分线的对称性3、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现4、角平分线+垂线,等腰归例题精讲:1、如图,D是①EAF平分线上的一点,若①ACD+①ABD=180°,请说明CD=DB的理由.【解答】解:过点D分别作AE,AF的垂线,交AE于M,交AF于N,则①CMD=①BND=90°,①AD是①EAF的平分线,①DM=DN,①①ACD+①ABD=180°,①ACD+①MCD=180°,①①MCD=①NBD,在①CDM和①BDN中,①CMD=①BND=90°,①MCD=①NBD,DM=DN,①①CDM①①BDN,①CD=DB.2、如图,BD和CD分别平分①ABC的内角①EBA和外角①ECA,BD交AC于点F,连接AD.(1)求证:①BDC=12∠BAC;(2)若AB=AC,请判断①ABD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解答】(1)证明:①BD和CD分别平分①ABC的内角①EBA和外角①ECA,①①ABC=2①DBC,①ACE=2①DCE,①①ACE=①BAC+①ABC,①DCE=①BDC+①DBC,①2①DCE=2①BDC+2①DBC,①①BAC=2①BDC,即①BDC=12①BAC;(2)①ABD是等腰三角形,证明:①AB=AC,①①ABC=①ACB,过D作DQ①AB于Q,DR①BC于R,DW①AC于W,①BD和CD分别平分①ABC的内角①EBA和外角①ECA,①DQ=DR,DW=DR,①DQ=DW,①DQ①AB,DW①AC,①①GAC=2①GAD=2①CAD,①①GAC=①ABC+①ACB,①①GAD=①ABC,①AD①BC,①①ADB=①DBC,①①ABD=①DBC,①①ADB=①ABD,①AB=AD,即①ABD是等腰三角形.3、如图,在①ABC中,①ABC=90°,AB=7,AC=25,BC=24,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点P,求点P到AB的距离.【解答】解:过点P作PD①AB于D,PE①BC于E,PF①AC于F,①点P是①ABC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①PD=PE=PF①S ①ABC =S ①P AB +S ①PBC +S ①P AC =12PD •AB +12PE •BC +12PF •AC =12PD •(AB +BC +AC )=12PD •(7+25+24)=28PD 又①①ABC =90°,①S ①ABC =12AB •BC =12×7×24=7×12,①7×12=28PD ,①PD =3 答:点P 到AB 的距离为3.4、如图,AD 是①ABC 中①BAC 的平分线,P 是AD 上的任意一点,且AB >AC ,求证:AB −AC >PB −PC .【解答】证明:如图,在AB 上截取AE ,使AE =AC ,连接PE ,①AD 是①BAC 的平分线,①①BAD =①CAD ,在①AEP 和①ACP 中,{AE =AC ∠BAD =∠CAD AP =AP,①①AEP ①①ACP (SAS ),①PE =PC ,在①PBE 中,BE >PB −PE 即AB −AC >PB −PC .5、在①ABC 中,AD 是①BAC 的外角平分线,P 是AD 上的任意一点,试比较PB +PC 与AB +AC 的大小, 并说明理由.【解答】解:PB +PC >AB +AC如图,在BA 的延长线上取一点E ,使AE =AC ,连接EP .由AD 是①BAC 的外角平分线,可知①CAP =①EAP ,又AP 是公共边,AE =AC ,故①ACP ①①AEP从而有PC =PE ,在①BPE 中,PB +PE >BE而BE =AB +AE =AB +AC ,故PB +PE >AB +AC ,所以PB +PC >AB +AC6、已知:如图,在①ABC 中,①A =2①B ,CD 平分①ACB ,且AC =6,AD =2.求BC 的长.【解答】解:如图,在BC 上截取CE =CA ,连接DE ,①CD平分①ACB,①①1=①2,在①ACD和①ECD中{CA=CE∠1=∠2CD=CD,①①ACD①①ECD(SAS),①AD=ED,①A=①CED,①①A=2①B,①①CED=2①B,①①CED=①B+①BDE,①①BDE=①B,①BE=ED,①AC=6,AD=2,①AD=BE=2,AC=CE=6,①BC=BE+CE=2+6=8.7、如图,①AOB=30°,OD平分①AOB,DC①OA于点C,DC=4cm,求OC的长.【解答】过点D作DE//OB,交OA于点E.OC=CE+OE=CE+DE=8+43.8、(1)如图①ABC中,BD、CD分别平分①ABC,①ACB,过点D作EF①BC交AB、AC于点E、F,试说明BE+CF=EF的理由.(2)如图,①ABC中,BD、CD分别平分①ABC,①ACG,过D作EF①BC交AB、AC于点E、F,则BE、CF、EF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说明你的理由.【解答】解:(1)①BD平分①ABC,①①ABD=①CBD,①EF①BC,①①EDB=①DBC,①①ABD=①EDB,①BE=ED,同理DF=CF,①BE+CF=EF;(2)BE−CF=EF,由(1)知BE=ED,①EF①BC,①①EDC=①DCG=①ACD,①CF=DF,又①ED−DF=EF,①BE−CF=EF.9、如图,在①ABC ,AD 平分①BAC ,E 、F 分别在BD 、AD 上,且DE =CD ,EF =AC ,求证:EF ①AB .【解答】解:过E 作AC 的平行线于AD 延长线交于G 点, ①EG ①AC在①DEG 和①DCA 中,{∠ADC =∠GDE CD =ED ∠DEG =∠DCA,①①DEG ①①DCA (ASA ), ①EG =EF ,①G =①CAD ,又EF =AC ,故EG =AC ①AD 平分①BAC ,①①BAD =①CAD ,①EG =EF ,①①G =①EFD ,①①EFD =①BAD ,①EF ①AB .10、已知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BC 是斜边.①B 的角平分线交AC 于D ,过C 作CE 与BD 垂直且交BD 延长线于E ,求证:BD =2CE .【解答】证明:如图,分别延长CE ,BA 交于一点F . ①BE ①EC ,①①FEB =①CEB =90°, ①BE 平分①ABC ,①①FBE =①CBE , 又①BE =BE ,①①BFE ①①BCE (ASA ). ①FE =CE .①CF =2CE .①AB =AC ,①BAC =90°,①ABD +①ADB =90°,①ADB =①EDC , ①①ABD +①EDC =90°.又①①DEC =90°,①EDC +①ECD =90°,①①FCA =①DBC =①ABD . ①①ADB ①①AFC .①FC =DB ,①BD =2EC .11、如图.在①ABC 中,BE 是角平分线,AD ①BE ,垂足为D ,求证:①2=①1+①C .【解答】证明:如图,延长AD 交BC 于点F ,①BE 是角平分线,AD ①BE ,①①ABF 是等腰三角形,且①2=①AFB , 又①①AFB =①1+①C ,①①2=①1+①C .12、(1)如图(a )所示,BD 、CE 分别是①ABC 的外角平分线,过点A 作AD ①BD ,AE ①CE ,垂足分别为D 、E ,连接DE ,求证:DE ①BC ,DE =12(AB +BC +AC );(2)①如图(b )所示,BD 、CE 分别是①ABC 的内角平分线,其他条件不变;①如图(c )所示,BD 为①ABC 的内角平分线,CE 为①ABC 的外角平分线,其他条件不变;则在图(b )、图(c )两种情况下,DE 与BC 还平行吗?它与①ABC 三边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测,并对其中一种情况进行证明.【解答】解:(1)如图1,分别延长AE 、AD 交BC 于H 、K , 在①BAD 和①BKD 中,{∠ABD =∠DBK BD =BD ∠BDA =∠BDK ,①①BAD ①①BKD (ASA ), ①AD =KD ,AB =KB ,同理可证,AE =HE ,AC =HC ,①DE =12HK ,又①HK =BK +BC +CH =AB +BC +AC ,①DE =12(AB +AC +BC ); (2)①猜在想结果:图2结论为DE =12(AB +AC −BC ). 证明:分别延长AE 、AD 交BC 于H 、K , 在①BAD 和①BKD 中,{∠ABD =∠DBK BD =BD ∠BDA =∠BDK,①①BAD ①①BKD (ASA ),①AD =KD ,AB =KB , 同理可证,AE =HE ,AC =HC ,①DE =12HK ,又①HK =BK -BH =AB +AC -BC ,①DE =12(AB +AC −BC ); ①图3的结论为DE =12(BC +AC −AB ).证明:分别延长AE 、AD 交BC 或延长线于H 、K , 在①BAD 和①BKD 中,{∠ABD =∠DBK BD =BD ∠BDA =∠BDK,①①BAD ①①BKD (ASA ),①AD =KD ,AB =KB 同理可证,AE =HE ,AC =HC ,①DE =12KH又①KH =BC -BK +HC =BC +AC -AB .①DE =12(BC +AC −AB ).模型四:手拉手模型模型:如图,①ABC 是等腰三角形、①ADE 是等腰三角形,AB =AC ,AD =AE , ①BAC =①DAE = 。
中考数学模型归纳

初中数学最实用的模型归纳模型:心连心模型模型:折叠中的“小红旗”模型模型: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模型:一线三等角模型模型:探照灯模型模型:双角平分线碰撞模型模型:高与角平分线摩擦模型模型:等面积模型模型:小李飞镖模型模型:半角旋转模型模型:搬新家模型模型:角平分线模型模型:双勾股模型模型:0+0+0=0模型模型:将军饮马模型模型:过桥模型模型:三角形周长最小模型模型:四边形周长最小模型模型:蚂蚁爬行模型模型:两条线段差值最大模型模型:直角三角形斜中模型模型:费马点模型模型:车轮模型模型:单中点变双中点模型模型:对角互补模型模型:大铅锤模型模型:铅笔头模型模型:8字模型模型:相似中的模型模型:十字架模型模型:弦图模型模型:四点共圆模型模型:射影定理模型模型:截长补短模型模型:胡不归模型模型:反比例+三角形任意面积模型模型:12345模型模型:交点个数模型模型:三角函数经典模型模型:燕尾模型模型:对角互补模型模型;2、3倍线的模型模型;数形结合解不等式模型模型:心连心模型模型:折叠中的“小红旗”模型总长xx 有模型: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有角平分线时,常过角平分线上一点作角的一边的平行线,构造等腰三角形,为证明结论提供更多的条件,体现了角平分线与等腰三角形之间的密切关系。
模型:一线三等角模型图3BCAED图2BCAED1图ABDCE模型:探照灯模型图1E DH OBAC【总结】:1.定角定高三角形面积最小值时,该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其定高是所对底边的垂直平分线,或者说定高过该三角形外接圆圆心。
2.定角可以看做是圆周角,因此它所对圆心角不变,往往要通过圆心角所在等腰三角形中解三角形。
3.定角定高作用,求这类三角形高所对底的最小值,以及这类三角形最小面积例2:已知等边△ABC ,点P 是其内部一个动点,且AP =10,M 、N 分别是AB 、AC 边上的两个动点,求△PMN 周长最小时,四边形AMPN 面积的最大值.【分析】将军饮马+定角夹定高【证明】Ⅰ.分别作P 关于AB 、AC 的对称点1P 、2P ,连12PP 与AB 、AC 分别交于M 、N (如图例2-1)12121PMNCM MN P N PP P PM MN P PN P ++=++≥====∴△PMN 周长最小即12P M N P 、、、共线时。
初中数学中考常见几何模型

初中数学中考常见几何模型一、手拉手模型----旋转型全等 (1)等边三角形【条件】:△OAB 和△OCD 均为等边三角形;【结论】:①△OAC ≌△OBD ;②∠AEB=60°;③OE 平分∠AED (2)等腰直角三角形【条件】:△OAB 和△OCD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结论】:①△OAC ≌△OBD ;②∠AEB=90°;③OE 平分∠AED (3)顶角相等的两任意等腰三角形【条件】:△OAB 和△OCD 均为等腰三角形; 且∠COD=∠AOB【结论】:①△OAC ≌△OBD ; ②∠AEB=∠AOB ;③OE 平分∠AED二、模型二:手拉手模型----旋转型相似 (1)一般情况【条件】:CD ∥AB ,将△OCD 旋转至右图的位置OC DE图 1OABCD E图 2OABC DE图 1OACDE图 2OABC DEOCD E图 1图 2OB COCDE【结论】:①右图中△OCD ∽△OAB →→→△OAC ∽△OBD ; ②延长AC 交BD 于点E ,必有∠BEC=∠BOA (2)特殊情况【条件】:CD ∥AB ,∠AOB=90° 将△OCD 旋转至右图的位置【结论】:①右图中△OCD ∽△OAB →→→△OAC ∽△OBD ; ②延长AC 交BD 于点E ,必有∠BEC=∠BOA ; ③===OAOBOC OD AC BD tan ∠OCD ;④BD ⊥AC ; ⑤连接AD 、BC ,必有2222CD AB B C AD +=+;⑥BD AC 21S △BCD ⨯=三、模型三、对角互补模型 (1)全等型-90°【条件】:①∠AOB=∠DCE=90°;②OC 平分∠AOB【结论】:①CD=CE ;②OD+OE=2OC ;③2△OCE △OCD △DCE OC 21S S S =+= 证明提示:①作垂直,如图2,证明△CDM ≌△CEN②过点C 作CF ⊥OC ,如图3,证明△ODC ≌△FEC ※当∠DCE 的一边交AO 的延长线于D 时(如图4): 以上三个结论:①CD=CE ;②OE-OD=2OC ; ③2△OCD △OCE OC 21S S =-(2)全等型-120°【条件】:①∠AOB=2∠DCE=120°;②OC 平分∠AOB【结论】:①CD=CE ;②OD+OE=OC ;③2△OCE △OCD △DCE OC 43S S S =+=证明提示:①可参考“全等型-90°”证法一;②如右下图:在OB 上取一点F ,使OF=OC ,证明△OCF 为等边三角形。
初中数学几何必杀技八大模型(pdf)

如果您喜欢这份文档,欢迎下载!精品文档,名师推荐!初中几何必杀技一一八大模型MH)手拉手模型一旋转型全等1.等边三角形条件:如图1,AOAB,△OCD均为等边三角形.结论:①左OAC^AOBD;②ZAEB= 60°;③EO平分匕AED.2.等腰直角三角形条件:如图2.AOAB,△OCD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结论:①左QAC丝△OBD ;②ZAEB= 90°;③EO平分/AED.3.任意等腰三角形条件:如图3,AQAB,AOCD均为等腰三角形,OA=OB,OC=OD,ZAOB=ZCOD. 结论:①左OAC^/\OBD;② ZAEB=ZAOB;③ EO 平分/AED.模型二)手拉手模型一旋转型相似1.一般情况条件:如图4,CD//AB,将△OCD旋转至右图位置.结论:右图中①左OCDw AOAB, AOACco AOBD;②延长AC交BD于点E,必有ZBEC=ZBOA.2.特殊情况条件:如图5,CD//AB,ZAOB=90°,将△OCD旋转至右图位置.结论:右图中①左OCD GO AOAB, AOACco AOBD,②连接AC,BD交于点E,必有ZBEC=ZBOA;®|^ = ^ = ^ = tanZOCD;@BD±AC;⑤连接AD,BC,必有AD2 +BC2=AB2+CD2;⑥S mABCD = yACX BD(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对角互补模型1.全等型一90°条件:如图6①,①ZAOB = ZDCE= 90°;②OC平分ZAOB.结论:®CD=CE;② OD+OE=7^OC;③=扌8气证明提示:①过点C作CM丄OA于点M,CN丄OB于点N,如图②,证明△ CDM^△ CEN;②过点C作CF丄。
C,如图③,证明△ ODC^AFEC.当ZECD的一边交A。
的延长线于点D时,如图④,结论:(DCD=CE(不变);②OE— OD=72OC;③ S ACCE—S A0CD =yOC2.以上结论证明方法与前一种一致,可自行尝试. A图4图62,全等型一120°条件:如图7①,①ZAOB = 2ZDCE= 120°;②OC平分ZAOB.结论:① CD= CE;② OD+OE= OC;③ S* + S ACCE =^OC2.证明提示:①可参考“全等型一90°”证明结论①;②如图②,在OB上取一点F,使OF=OC,证明△ ECF 丝△DCO.当匕DCE的一边交AO的延长线于点D时,如图③,结论:①CD=CE;(DOE—OD= OC;®S ACCE—Sg =^OC.以上结论证明方法与前一种一致.3.全等型一任意角a条件:如图8①,①/AOB = 2a,ZDCE=180°—2a;②CD=CE.结论:①OC平分ZAOB:②OD + OE=2OC - cosa;③S A0CD + S ACCE = OC2• sina •cosa.当/DCE的一边交AO的延长线于点D时(如图②),结论:①0C 平分ZAOB OD = 2OC - cosa;③S ACC£ -S ACCD = 0C2• sina , cosa.可参考上述方法进行证明.对角互补模型总结:①常见初始条件:四边形对角互补;注意两点:四点共圆及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②初始条件“角平分线”与“两边相等”的区别;③两种常见的辅助线作法;④注意OC平分ZAOB时,ZCDE=ZCED=ZCOA=ZCOB如何推导.模型四)角含半角模型90。
初中数学几何模型大汇总

初中数学几何模型大汇总几何模型是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初中数学学习来说,掌握并熟练运用各种几何模型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几何模型的大汇总,供初中学生学习参考。
一、平面图形的模型:1.直角三角形模型:直角三角形由两个直角边和一个斜边构成,可以利用直角三角形模型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问题。
2.等腰三角形模型: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两侧边相等,可以利用等腰三角形模型解决与等腰三角形有关的问题。
3.等边三角形模型:等边三角形的三边相等,可以利用等边三角形模型解决与等边三角形有关的问题。
4.平行四边形模型: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可以利用平行四边形模型解决与平行四边形有关的问题。
5.矩形模型: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可以利用矩形模型解决与矩形有关的问题。
6.正方形模型:正方形的四个边相等且都是直角,可以利用正方形模型解决与正方形有关的问题。
7.菱形模型:菱形的两对对边相等,可以利用菱形模型解决与菱形有关的问题。
8.圆形模型:圆形由中心点和半径构成,可以利用圆形模型解决与圆有关的问题。
二、立体图形的模型:1.正方体模型: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可以利用正方体模型解决与正方体有关的问题。
2.长方体模型:长方体的六个面有两个相等的长方形,可以利用长方体模型解决与长方体有关的问题。
3.球体模型:球体是由无数个半径相等的圆构成,可以利用球体模型解决与球体有关的问题。
4.圆柱模型:圆柱的底面是圆,可以利用圆柱模型解决与圆柱有关的问题。
5.圆锥模型:圆锥的底面是圆,可以利用圆锥模型解决与圆锥有关的问题。
6.圆台模型:圆台的底面是圆,可以利用圆台模型解决与圆台有关的问题。
7.正棱柱模型:正棱柱的底面是正多边形,可以利用正棱柱模型解决与正棱柱有关的问题。
8.正棱锥模型:正棱锥的底面是正多边形,可以利用正棱锥模型解决与正棱锥有关的问题。
9.正多面体模型:正多面体的面都是相等的正多边形,可以利用正多面体模型解决与正多面体有关的问题。
7.中考数学必会几何模型31个模型轻松搞定所有中考几何题

中考必会几何模型——31个模型轻松搞定所有中考几何题目录第一章8字模型与飞镖模型 (2)第二章角平分线四大模型 (5)第三章截长补短 (10)第四章手拉手模型 (13)第五章三垂直全等模型 (15)第六章将军饮马 (18)第七章蚂蚁行程 (24)第八章中点四大模型 (27)第九章半角模型 (33)第十章相似模型 (37)第十一章圆中的辅助线 (47)第十二章辅助圆 (54)第一章 8字模型与飞镖模型模型1 角的“8”字模型如图所示,AB 、CD 相交于点O ,连接AD 、BC 。
结论:∠A +∠D =∠B +∠C 。
模型分析8字模型往往在几何综合题目中推导角度时用到。
模型实例观察下列图形,计算角度:(1)如图①,∠A +∠B +∠C +∠D +∠E = ;(2)如图②,∠A +∠B +∠C +∠D +∠E +∠F = 。
热搜精练 1.(1)如图①,求∠CAD +∠B +∠C +∠D +∠E = ; (2)如图②,求∠CAD +∠B +∠ACE +∠D +∠E = 。
2.如图,求∠A +∠B +∠C +∠D +∠E +∠F +∠G +∠H = 。
OD CBA图12图EABCDEFD CBAOO图12图EABC DEDCBA模型2 角的飞镖模型 如图所示,有结论: ∠D =∠A +∠B +∠C 。
模型分析飞镖模型往往在几何综合题目中推导角度时用到。
模型实例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M 、CM 分别平分∠DAB 和∠DCB ,AM 与CM 交于M 。
探究∠AMC 与∠B 、∠D 间的数量关系。
热搜精练1.如图,求∠A +∠B +∠C +∠D +∠E +∠F = ;2.如图,求∠A +∠B +∠C +∠D = 。
HG EF DCBADCBAMDCBAO135EFDC BA模型3 边的“8”字模型如图所示,AC 、BD 相交于点O ,连接AD 、BC 。
结论:AC +BD >AD +BC 。
中考数学常考全等模型

Part、1 绕点
实际上所有旋转都属于绕点,只是后三类较为特殊,所以单独列出. 普通绕点,也有人将其称手拉手模型或甩葱模型,记起来比较形象。
如下三组绕点题目,一目了然,灰色的这两个,确实有甩葱的意思。
Part2、空翻
空翻与普通绕点的区别,在于普通绕点可一眼看出旋转中心,而空翻不能。
Part3、弦图
弦图,也叫三垂直,属于极为特殊的空翻,形式上分为内弦图、外弦图,应用上可以分为全等弦图、相似弦图(独有),其基本模型如下列三种:
Part4、半角
半角,属于绕点,不属于空翻,是一类极为特殊的绕点,深圳中考考察较少。
凡涉及等腰直角三角形、正三角形、正四边形的图形,都可能出现半角模型。
如果孩子不知道半角、或者听过而并不会用,中考之前这个漏洞一定要补上。
中考数学几何五大模型

1一、等积变换模型⑴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其它常见的面积相等的情况⑵两个三角形高相等,面积比等于它们的底之比; 两个三角形底相等,面积比等于它们的高之比。
如上图12::S S a b =⑶夹在一组平行线之间的等积变形,如下图ACD BCD S S =△△;反之,如果ACD BCD S S =△△,则可知直线AB 平行于CD 。
⑷正方形的面积等于对角线长度平方的一半;⑸三角形面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二、鸟头定理(共角定理)模型两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相等或互补,这两个三角形叫做共角三角形.共角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对应角(相等角或互补角)两夹边的乘积之比。
如图,在ABC △中,,D E 分别是,AB AC 上的点(如图1)或D 在BA 的延长线上,E 在AC 上(如图2),则:():()ABC ADE S S AB AC AD AE =⨯⨯△△五大模型1S 2S2图1 图2三、蝴蝶定理模型任意四边形中的比例关系(“蝴蝶定理”):①1243::S S S S =或者1324S S S S ⨯=⨯②()()1243::AO OC S S S S =++蝴蝶定理为我们提供了解决不规则四边形的面积问题的一个途径.通过构造模型,一方面可以使不规则四边形的面积关系与四边形内的三角形相联系;另一方面,也可以得到与面积对应的对角线的比例关系。
梯形中比例关系(“梯形蝴蝶定理")①2213::S S a b =②221324::::::S S S S a b ab ab =; ③梯形S 的对应份数为()2a b +。
3四、相似模型相似三角形性质:金字塔模型 沙漏模型 ①AD AE DE AFAB AC BC AG===; ②22::ADE ABC S S AF AG =△△。
所谓的相似三角形,就是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只要其形状不改变,不论大小怎样改变它们都相似),与相似三角形相关的常用的性质及定理如下:⑴相似三角形的一切对应线段的长度成比例,并且这个比例等于它们的相似比; ⑵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它们相似比的平方。
2024年中考数学常见几何模型全归纳(全国通用)专题03 三角形中的倒角模型(解析版)

专题03三角形中的倒角模型-“8”字模型、“A”字模型与三角板模型近年来各地中考中常出现一些几何倒角模型,该模型主要涉及高线、角平分线及角度的计算(内角和定理、外角定理等)。
熟悉这些模型可以快速得到角的关系,求出所需的角。
本专题“8”字模型、“A”字模型与三角板模型进行梳理及对应试题分析,方便掌握。
模型1、“8”字模型图1图28字模型(基础型)条件:如图1,AD、BC相交于点O,连接AB、CD;结论:①A B C D。
;②AB CD AD BC8字模型(加角平分线)条件:如图2,线段AP平分∠BAD,线段CP平分∠BCD;结论:2∠P=∠B+∠D可判断.【详解】解:∵∠A+∠B=50°+60°=110°,∴∠ACB=180°-110°=70°,∴∠DCE=70°,如图,连接CF并延长,∴∠DFM=∠D+∠DCF=20°+∠DCF,∠EFM=∠E+∠ECF=30°+∠ECF,∴∠EFD=∠DFM+∠EFM=20°+∠DCF+30°+∠ECF=50°+∠DCE=50°+70°=120°,要使∠EFD=110°,则∠EFD减少了10°,若只调整∠D的大小,由∠EFD=∠DFM+∠EFM=∠D+∠DCF+∠E+∠ECF=∠D+∠E+∠ECD=∠D+30°+70°=∠D+100°,因此应将∠D减少10度;故答案为:①减少;②10.【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同时涉及到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对顶角相等的知识;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读懂图形,找出图形中各角之间的关系以及牢记公式建立等式求出所需的角,本题蕴含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例2.(2023·浙江·八年级假期作业)如图,求∠A+∠B+∠C+∠D+∠E+∠F+∠G+∠H+∠K的度数.【答案】540°【分析】如图所示,由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知:∠A+∠B=∠IJL,∠C+∠D=∠MLJ,∠H+∠K=∠GIJ,∠E+∠F=∠GML,然后由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可求得答案.【详解】解:如图所示:(1)如图1,线段AD ,BC 交于点E ,连接AB ,CD ,判断AD BC 与AB CD 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图2,OC 平分AOB ,P 为OC 上任意一点,在OA ,OB 上截取OE OF ,连接PE ,PF .求证:(3)如图3,在ABC 中,AB AC ,P 为角平分线AD 上异于端点的一动点,求证:PB PC 【答案】(1)AD BC AB CD ;理由见详解(2)证明见详解(3)证明见详解【分析】(1)根据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知,AE BE AB ,CE ED CD ,两式相加即可得出结论;(2)根据SAS 证OEP OFP △≌△即可得出结论;(3)在AB 上取一点E ,使AE AC ,连接DE 交BP 于点F ,证APE APC ≌,即PC PE ,同理证然后同理(1)得PB CD PC BD ,变形不等式即可得出结论.【详解】(1)解:AD BC AB CD ,理由如下:AE BE AB ∵,CE ED CD ,AE BE CE ED AB CD ,即AD BC AB CD ;(2)证明:OC ∵平分AOB ,EOP FOP ,在OEP 和OFP △中,OE OF EOP FOP OP OP, OEP OFP SAS ≌,PE PF ;(3)证明:在AB 上取一点E ,使AE AC ,连接DE 交BP 于点F ,AD ∵是BAC 的角平分线,EAP CAP ,在APE V 和APC △中,AE AC EAP CAP AP AP, APE APC SAS ≌,PE PC ,同理可证DE DC ,EF PF EP ∵,BF FD BD ,EF PF BF FD EP BD ,即PB DE EP BD ,PB CD PC BD ,PB PC BD C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形的综合题,熟练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是解题的关键.例5.(2023春·江苏苏州·七年级校联考期中)阅读:基本图形通常是指能够反映一个或几个定理,或者能够反映图形基本规律的几何图形.这些图形以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定理、常用的数学结论和基本规律为基础,图形简单又具有代表性.在几何问题中,熟练把握和灵活构造基本图形,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我们将图1①所示的图形称为“8字形”.在这个“8字形”中,存在结论A B C D .我们将图1②所示的凹四边形称为“飞镖形”.在这个“飞镖形”中,存在结论AOC A C P .【答案】(1)见解析(2)①25 ; 11802B D ;③P 【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1234 ,,再根据题干的结论列出32P ABC P ADC ,,相加得到2P 得到2P ABC ADC ,即可证明结论;(2)①如图所示,分作BAD 的角平分线交于H ,根据(②如图所示,分作BAD BCD ,的角平分线交于H ,由(1)的结论可知 12H B ,,同理可得90PCH ,PAH ∴ 13601802P PAH PCH B D ∠∠∠∠∠∠;③由题干的结论可得P B BCP ∠∠∠∠,∵AP 平分BAD ,CP 平分BCD 的外角BCE ,模型2、“A”字模型例2.(2023·绵阳市·八年级假期作业)如图,ABC 中,65A ,直线DE 交AB 于点D ,交AC 于点E ,则BDE CED ().A .180B .215C .235D .245【答案】D 【分析】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ADE AED ,根据平角的概念计算即可.【详解】解:65A ∵,18065115ADE AED ,360115245BDE CED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掌握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是解题的关键.例3.(2022·福建泉州·九年级校考期中)如图,ABC ADE △△∽,若60,45A ABC ,那么E ()A .75B .105C .60D .45【答案】A 【分析】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出∠D ,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计算即可.【详解】解:∵ABC ADE △△∽,∴∠ABC =∠D =45°,∵∠A =60°,∴∠E =180°-∠A -∠D =180°-60°-45°=75°.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熟知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是解题的关键.例4.(2023秋·广西·八年级专题练习)如图所示,DAE 的两边上各有一点,B C ,连接BC ,求证180DBC ECB A .【答案】见解析【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证明即可.【详解】解:DBC ∵和ECB 是ABC 的外角,,DBC A ACB ECB A ABC .又180A ABC ACB ∵,180DBC ECB A ACB ABC A A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熟知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是解题的关键.例5.(2023·广东八年级课时练习)如图,已知在ABC 中,40A ,现将一块直角三角板放在ABC 上,使三角板的两条直角边分别经过点,B C ,直角顶点D 落在ABC 的内部,则ABD ACD ∠∠().A .90B .60C .50D .40【答案】C 【分析】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得∠ABC +∠ACB +∠A =180°,即∠ABC +∠ACB =180-∠A =140°,再说明∠DBC +∠DCB =90°,进而完成解答.【详解】解:∵在△ABC 中,∠A =40°∴∠ABC +∠ACB =180-∠A =140°∵在△DBC 中,∠BDC =90°∴∠DBC +∠DCB =180°-90°=90°∴ABD ACD ∠∠40°-90°=50°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灵活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成为解答本题的关键.例6.(2023秋·河南信阳·八年级校联考期末)(1)如图1,ABC 为直角三角形,90A ,若沿图中虚线剪去A ,则12 __________;(2)如图2,在ABC 中,40A ,剪去A 后成为四边形,则12 __________;(3)如图2,根据(1)和(2)的求解过程,请归纳12 与A 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4)若没有剪去A ,而是将A 折成如图3的形状,试探究12 与A 的关系,并说明理由.【答案】(1)270 ;(2)220 ;(3)12180A ;(4)122A ,理由见解析【分析】(1)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三角形的外角和定理,则1A AFE ,2A AEF ,90AFE AEF ,即可;(2)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三角形的外角和定理,则1AEF A ,2AFE A ,140AFE AEF ,即可;(3)根据(1)和(2)可知,122A AFE AEF ,根据180A AFE AEF ,即可;(4)根据折叠的性质,则AFE PFE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平角的性质,则12180AFE ,22180AEF ,180A AFE AEF ,再根据等量代换,即可.【详解】(1)ABC 为直角三角形,90A ,∴90AFE AEF ,∵1A AFE ,2A AEF ,∴122A AFE AEF ,∴1229090270 ,故答案为:270 .(2)∵40A ,∴140AFE AEF ,∵1AEF A ,2AFE A ,∴122A AFE AEF ,∴12240140220 ,故答案为:220 .(3)由(1)和(2)得,122A AFE AEF ,∵180A AFE AEF ,∴12A A AFE AEF ,∴12180A .(4)122A ,理由见下:由题意得,AFE PFE ≌,∴AFE PFE ,AEF PEF ,∴12180AFE ,22180AEF ,∴ 122360AFE AEF ,∵180A AFE AEF ,∴180AFE AEF A ,∴ 122180360A ,∴1220A ,∴122A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和三角形的外角和定理.例7.(2022秋·河北邯郸·八年级统考期中)利用“模型”解决几何综合问题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几何模型:如图(1),我们称它为“A ”型图案,易证明:∠EDF =∠A +∠B +∠C ;由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得,141A A ,∵2531A DA A ,∴25143A DA A A A ,∵2525180A DA A A ,∴12345180A A A A A ,故答案为:180°;(2)如图,由(1)得,14523612A A A A A A ,,∵712180A ,∴1234567180A A A A A A A .(3)如图,由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得,143A A ,252A A ,361A A ,734A 8124360A ∵ 12345678360A A A A A A A A ,故答案为:360°.【点睛】本题考查多边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能够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进行转化是解题关键.模型3、三角板模型【模型解读】由一副三角板拼凑出的几个图形我们称他们为三角板模型。
中考数学必会模型全汇总

中考数学必会模型全汇总!全等变换平移:平行等线段(平行四边形)。
对称:角平分线或垂直或半角。
旋转:相邻等线段绕公共顶点旋转。
对称全等模型说明:以角平分线为轴在角两边进行截长补短或者作边的垂线,形成对称全等。
两边进行边或者角的等量代换,产生联系。
垂直也可以做为轴进行对称全等。
对称半角模型说明:上图依次是45°、30°、22.5°、15°及有一个角是30°直角三角形的对称(翻折),翻折成正方形或者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对称全等。
半角:有一个角含1/2角及相邻线段。
自旋转:有一对相邻等线段,需要构造旋转全等。
共旋转:有两对相邻等线段,直接寻找旋转全等。
中点旋转:倍长中点相关线段转换成旋转全等问题。
旋转半角模型说明:旋转半角的特征是相邻等线段所成角含一个二分之一角,通过旋转将另外两个和为二分之一的角拼接在一起,成对称全等。
自旋转变换构造方法:遇60度旋60度,造等边三角形;遇90度旋90度,造等腰直角;遇等腰旋顶点,造旋转全等;遇中点旋180度,造中心对称。
说明:旋转中所成的全等三角形,第三边所成的角是一个经常考察的内容。
通过“8”字模型可以证明。
模型变形说明:模型变形主要是两个正多边形或者等腰三角形的夹角的变化,另外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与正方形的混用。
当遇到复杂图形找不到旋转全等时,先找两个正多边形或者等腰三角形的公共顶点,围绕公共顶点找到两组相邻等线段,分组组成三角形证全等。
说明:两个正方形、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或者一个正方形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及两个图形顶点连线的中点,证明另外两个顶点与中点所成图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证明方法是倍长所要证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转化成要证明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和已知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或者正方形)公旋转顶点,通过证明旋转全等三角形证明倍长后的大三角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从而得证。
几何最值模型对称最值(两点间线段最短)对称最值(点到直线垂线段最短)说明:通过对称进行等量代换,转换成两点间距离及点到直线距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数学必会模型全汇总!
全等变换
平移:平行等线段(平行四边形)。
对称:角平分线或垂直或半角。
旋转:相邻等线段绕公共顶点旋转。
对称全等模型
说明:
以角平分线为轴在角两边进行截长补短或者作边的垂线,形成对称全等。
两边进行边或者角的等量代换,产生联系。
垂直也可以做为轴进行对称全等。
对称半角模型
说明:
上图依次是45°、30°、22.5°、15°及有一个角是30°直角三角形的对称(翻折),翻折成正方形或者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对称全等。
半角:有一个角含1/2角及相邻线段。
自旋转:有一对相邻等线段,需要构造旋转全等。
共旋转:有两对相邻等线段,直接寻找旋转全等。
中点旋转:倍长中点相关线段转换成旋转全等问题。
旋转半角模型
说明:
旋转半角的特征是相邻等线段所成角含一个二分之一角,通过旋转将另外两个和为二分之一的角拼接在一起,成对称全等。
自旋转变换
构造方法:
遇60度旋60度,造等边三角形;
遇90度旋90度,造等腰直角;
遇等腰旋顶点,造旋转全等;
遇中点旋180度,造中心对称。
说明:
旋转中所成的全等三角形,第三边所成的角是一个经常考察的内容。
通过“8”字模型可以证明。
模型变形
说明:
模型变形主要是两个正多边形或者等腰三角形的夹角的变化,另外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与正方形的混用。
当遇到复杂图形找不到旋转全等时,先找两个正多边形或者等腰三角形的公共顶点,围绕公共顶点找到两组相邻等线段,分组组成三角形证全等。
说明:
两个正方形、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或者一个正方形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及两个图形顶点连线的中点,证明另外两个顶点与中点所成图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证明方法是倍长所要证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转化成要证明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和已知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或者正方形)公旋转顶点,通过证明旋转全等三角形证明倍长后的大三角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从而得证。
几何最值模型
对称最值(两点间线段最短)
对称最值(点到直线垂线段最短)
说明:
通过对称进行等量代换,转换成两点间距离及点到直线距离。
旋转最值(共线有最值)
说明:
找到与所要求最值相关成三角形的两个定长线段,定长线段的和为最大值,定长线段的差为最小值。
简拼模型
三角形→四边形
四边形→四边形
说明:
剪拼主要是通过中点的180度旋转及平移改变图形的形状。
矩形→正方形
说明:
通过射影定理找到正方形的边长,通过平移与旋转完成形状改变正方形+等腰直角三角形→正方形
面积等分
旋转相似模型
说明:
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成旋转全等,两个有一个角是300角的直角三角形成旋转相似。
推广:两个任意相似三角形旋转成一定角度,成旋转相似。
第三边所成夹角符合旋转“8”字的规律。
相似模型
说明:
注意边和角的对应,相等线段或者相等比值在证明相似中起到通过等量代换来构造相似三角形的作用。
说明:
(1)三垂直到一线三等角的演变,三等角以30度、45度、60度形式出现的居多。
(2)内外角平分线定理到射影定理的演变,注意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另外,相似、射影定理、相交弦定理(可以推广到圆幂定理)之间的比值可以转换成乘积,通过等线段、等比值、等乘积进行代换,进行证明得到需要的结论。
说明:
相似证明中最常用的辅助线是作平行,根据题目的条件或者结论的比值来作相应的平行线。
中点模型
【模型1】倍长
1、倍长中线;
2、倍长类中线;
3、中点遇平行延长相交
【模型2】遇多个中点,构造中位线
1、直接连接中点;
2、连对角线取中点再相连
【例】在菱形ABCD和正三角形BEF中,∠ABC=60°,G是DF的中点,连接GC、GE.
(1)如图1,当点E在BC边上时,若AB=10,BF=4,求GE的长;
(2)如图2,当点F在AB的延长线上时,线段GC、GE有怎样的数量和位置关系,写出你的猜想;并给予证明;
(3)如图3,当点F在CB的延长线上时,(2)问中关系还成立吗?写出你的猜想,并给予证明.
角平分线模型
【模型1】构造轴对称
【模型2】角平分线遇平行构造等腰三角形
【例】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AE平分∠BAD交BC边于E,EF⊥AE交CD边于F,交AD边于H,延长BA到点G,使AG=CF,连接GF.若BC=7,DF=3,EH=3AE,则GF的长为
手拉手模型
邻边相等的对角互补模型
半角模型
弦图模型
最短路径模型
1、将军饮马【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费马点【垂线段最短】
3、【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