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散文戏剧共63页文档
第五讲,十七年时期的戏剧
![第五讲,十七年时期的戏剧](https://img.taocdn.com/s3/m/648b0165f46527d3240ce072.png)
话剧方面,由于艺术形式本身反 映现实、阐发革命政治观念的特 殊优势,使它自然成为备受重视 的文化工具。 新兴的歌剧,艺术上探索着民族 化的道路,思想情感则高度革命 化。《红霞》《洪湖赤卫队》《 刘三姐》《红珊瑚》《江姐》等 是最具影响的歌剧作品。
总之,戏剧整体上成为与形势 、政策紧密配合的一种文化实 践方式。配合很大程度上限制 着艺术家的艺术想象与表现。 如曹禺新中国成立初写的《明 朗的天》艺术上并不成功。
但是,对于戏剧这种综合性艺 术舞台艺术来说,由于它的“ 写剧—演剧—观剧”的三度创 造所决定,观念的现实转化需 要经过更多的环节,在较为复 杂的流动行的对象化过程中, 观念就会被冲淡。观念规训和 艺术想象之间就会产生距离。
二、独幕剧与“第四种剧 本”
1、独幕剧。 独幕剧在50年代曾是当代话剧 领域最为活跃的艺术。形式轻 快灵活,易于掌握,便与推广 ,特别适合配合和展开宣传教 育工作。
对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禁区的 突破,大胆的干预生活,揭露 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 。如剧本五幕剧《同甘共苦》 (岳野)、四幕剧《布谷鸟又 叫了》(杨履方)、四幕剧《 洞箫横吹》(海默)等。
这些作品风格清新,书写人 情、人性,张扬人道主义精 神,突破了“工人剧本”“ 农民剧本”“部队剧本”充 斥剧坛的状况,因此被称为 “第四种剧本”。
剧本包含了两个戏核:女诗人蔡 文姬和政治家曹操。 在蔡文姬身上,聚合了母亲与女 性的情的丰富,中华传统美德及 读书人怀抱天下的气与义,但这 种聚合不是符号化的叠加,而是 渗透着生命的爱与哀,痛与重, 不忍与不能。
艺术成就
1、经典反案之作 2、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全新的蔡文姬。 3、充满了浪漫的主情主义。郭沫若说 :“蔡文姬就是我!”该剧承袭了其历 史剧一贯的艺术风格——浪漫的主情 主义。全剧诗情洋溢,无处不渗透着 作家强烈的主观感情。
第十章十七年戏剧
![第十章十七年戏剧](https://img.taocdn.com/s3/m/0e617bc79ec3d5bbfd0a7463.png)
第十章十七年戏剧本章概述:中国当代戏剧史的第一幕是由轰轰烈烈的戏曲改革运动开始的。
在1949年至1957年间,戏曲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戏曲的推陈出新;在1958年至1966年间,戏曲改革的历史使命则是进行京剧现代戏的革命。
戏剧作品良莠不齐,而《茶馆》不仅是老舍的代表作,而且是中国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
教学内容:一、十七年戏剧概述1、农村题材的作品四十年代的延安文艺运动,戏剧是倍受关注的部门。
毛泽东还提出对于传统戏曲改革的方针,秧歌剧《兄妹开荒》、歌剧《白毛女》等,是代表性的成果。
到了五六十年代,农村题材受到关注,作品有《春风吹到诺敏河》(安波)、《春暖花开》(胡丹沸)、《妇女代表》(孙芋)等。
2、工业题材的作品50年代前期,被当时的批评界作为成绩而列举的话剧作品,表现“工业建设和工人斗争”的有《在新事物的面前》(杜印、刘相如、胡零)、《不是蝉》(魏连珍)、《考验》(夏衍)、《幸福》(艾明之)、《刘莲英》(崔德志)。
3、军事题材的作品“革命历史”和写朝鲜战争的话剧,被推荐的有《战斗里成长》、《战线南移》(胡可)、《万水千山》(陈其通)、《钢铁运输兵》(黄悌)等。
4、反映社会矛盾的作品反映社会矛盾的作品主要有海默的《洞箫横吹》,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何求的《新局长到来之前》,岳野的《同甘共苦》,苏一萍的《如兄如弟》、赵寻的《人约黄昏后》、鲁彦周的《归来》等。
5、十七年戏剧的主要特征图解政治概念和政策条文是十七戏剧的最主要特征。
二、老舍的戏剧创作:1、老舍创作的转型:原因、背景、评价老舍 (1899—1966)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杰出的语言大师。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满族。
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父早丧,由母亲抚养成人。
1913年入北京师范学校学习,1917年毕业后在北京的小学和天津南开中学任教。
1924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讲中文,并进行创作,先后以市民生活为题材创作3部长篇小说,即:《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十七年散文戏剧
![十七年散文戏剧](https://img.taocdn.com/s3/m/886113b13968011ca30091d6.png)
叙事性散文
▪ (1)在建国后,50年代初,主要是纪实性 的通讯、报告、特写,从主题和题材上分 为两大类,一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描绘, 一是朝鲜战争,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 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叙事散文的突 出创作表现为杂文的兴起和回忆录、史传 文学的繁荣。
杂文和回忆录
▪ A:建国前,杂文在国统区,杂文作为对敌斗争 的一种方式,很受推崇,但在解放区,特别是建 国后,面对人民内部矛盾,党的文艺政策却不允 许和批判杂文写作,丁玲《三八节有感》、王实 味《野百合花》的被批判。在百花文学时期和60 年代初,党的两次文艺政策调整,杂文两度有限 度的复兴。三家村杂文
▪ 三、十七年散文审美特征:
▪ 1、选材上表现为以“时代精神”为准则;
▪ 刘白羽说:“我们是这个伟大时代的人,唱 歌要唱我们人民的歌,要唱我们时代的歌, 要唱我们人民与时代革命前进的歌。” (《散文创作艺术谈》)
▪ 2、艺术构思上的“诗化”现象;
▪ 杨朔:写文章“总是拿它当诗一样写”。
▪ 3、审美层次上的日趋简单化。
“总是拿着当诗一பைடு நூலகம்写”
▪ 北京的秋天最长,也最好。白露不到,秋风却先 来了,踩着树叶走,沙沙的,给人一种怪干爽的 感觉。 ——《京城漫步》 今年二月,我从海外回来,一踏进昆明,心都醉 了。我是北方人,论季节,北方也许正是搅天风 雪,水瘦山寒,云南的春天却脚步儿勤,来得快, 到处早象催生婆似的正在催动花事。 ——《茶花赋》 如果你不嫌烦,且请闭上眼,随我从桂林到阳朔 去神游一番,看个究竟。最好是坐一只竹蓬小船, 正是顺水,船稳,舱里又明亮,一路山光水色, 紧围着你。假使你的眼福好,赶上天气晴朗,水 面平得像玻璃,满江就会画着一片一片淡墨色的 山影,晕糊糊的,使人恍惚沉进最恬静的梦境里 去。 ——《画山秀水》
当代文学史:第五章 十七年时期的散文和话剧
![当代文学史:第五章 十七年时期的散文和话剧](https://img.taocdn.com/s3/m/b9f8ee92ad02de80d5d84071.png)
❖《燕山夜话》:《北京晚报》专栏(马 南邨——邓拓)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艺术散文第二次崛起
❖ 杨朔:《茶花赋》、《樱花雨》、 《雪浪花》
❖ 刘白羽:《长江三日》、《红玛 瑙》、《樱花漫记》
❖ 秦牧:《花城》、《古战场春晓》 ❖ 吴伯萧:《记一辆纺车》、《菜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主要作品
❖《秦牧杂文》(1947)
❖《星下集》、《贝壳集》、 《花城》、《潮汐和船》、 《艺海拾贝》(50、60年代)
❖《长街灯语》、《花蜜与蜂
刺》、《晴窗晨笔》等(80年
代)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知识小品型散文
❖ 知识性 ❖ 哲理性 ❖ 趣味性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散文名篇
❖《古战场春晓》 ❖《土地》 ❖《潮汐和船》 ❖《花城》 ❖《社稷坛抒情》
❖ 革命的哲理和革命的人生哲学 ❖ 情感空间广阔,气势宏伟 ❖ 语言色彩绚丽,注重夸饰形容
(色彩)和铺叙排比(气势) ❖ 总体风格:粗放、雄健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散文名篇
❖《日出》 ❖《长江三日》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刘白羽散文的缺憾
❖ 主题重复与单调 ❖ 政治宣传式的思维模式 ❖ 语言放纵繁冗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艺术散文的第一次崛起
❖ 老舍《养花》 ❖ 杨朔《香山红叶》 ❖ 秦牧《社稷坛抒情》 ❖ 魏巍《我的老师》 ❖ 丰子恺《庐山真面》 ❖ 姚雪垠《惠泉吃茶记》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杂文
❖ 马铁丁:《思想杂谈》 ❖ 巴人:《况钟的笔》 ❖ 任晦:《废名论存疑》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长短录》:《人民日报》专栏(夏衍、 唐弢、吴晗、孟超、廖沫沙)
第四章十七年散文
![第四章十七年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51710a35a32d7375a4178051.png)
第二节 杨朔、秦牧、刘白羽的散文 杨朔、秦牧、
杨朔、秦牧、刘百羽是当时评价最高 杨朔、秦牧、刘百羽是当时评价最高 的散文家,被认为是17年最著名的三 的散文家,被认为是17年最著名的三 大散文家。
杨朔的散文
杨朔(1913--1968) 杨朔(1913--1968) 原名杨毓晋,字莹叔,蓬 莱城里人。抗战爆发以后到延安参加革命。 1938年开始尝试各种创作。 1938年开始尝试各种创作。 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 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 有散文集《亚洲日出》 有散文集《亚洲日出》、《东风第一枝》、 东风第一枝》 《生命泉》 生命泉》 散文代表:《香山红叶》 散文代表:《香山红叶》、《雪浪花》、 雪浪花》 《荔枝蜜》、《茶花赋》等 荔枝蜜》 茶花赋》
五十年代中期 双百方针提出,散文创作出现高潮。标志 是: 1、抒情散文大量出现,追求个性化的情感 表达; 老舍的《养花》,丰子恺的《 老舍的《养花》,丰子恺的《南颖访问 记》、《庐山面目》,钦文的《鉴湖风景 庐山面目》,钦文的《 如画》,方令孺的《在山阴道上》 如画》,方令孺的《在山阴道上》,姚雪 垠的《惠泉吃茶记》,叶圣陶的《 垠的《惠泉吃茶记》,叶圣陶的《游了三 个湖》,端木蕻良的《传说》 个湖》,端木蕻良的《传说》
杨朔的散文
散文特点:充满诗情画意,具有诗化 的特点; 托物寄情,营造意境。内容曲折委婉, 跌宕起伏,讲求结构,总体上是一种 优美含蓄的风格。很多散文在结尾处 升华。
秦牧的散文
秦牧(1919--1992 )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 秦牧(1919--1992 )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 1919年 19日生于香港。童年和少年时代 1919年8月19日生于香港。童年和少年时代 在新加坡侨居。13岁回国后,先后在澄海、 在新加坡侨居。13岁回国后,先后在澄海、 汕头、香港等地就学。 1938年开始在广州 1938年开始在广州 报刊上发表作品。 有散文集《星下集》 有散文集《星下集》、《贝壳集》、《花 贝壳集》 城》、《潮汐和船》、《艺海拾贝》 潮汐和船》 艺海拾贝》 代表性作品:《土地》 代表性作品:《土地》、《古城战春晓》 古城战春晓》
十七年时期的话剧
![十七年时期的话剧](https://img.taocdn.com/s3/m/a303864f2b160b4e767fcf5b.png)
“十七年”话剧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建构
(1)历史叙事:主要在历史记忆和历史源流两个向度上进行。 ① 历史记忆指在革命话语下编码新民主主义历史,强调党性原则,形塑中华民 族的集体记忆。 表现共产党成立初期领导工人罢工斗争:《红色风暴》(金山) 表现大革命失败后的革命斗争:《八一风暴》(刘玉)、《红旗谱》(鲁速改 编)、《杜鹃山》(王树元)、《赤胆红心》(湖南话剧团集体创作) 表现红军长征:《万水千山》(陈其通) 表现抗日战争:《战斗的青春》(苏堃、陈加林)、《东进序曲》(顾宝璋、所 云平)、《七月流火》(于伶) 表现延安时期革命生活:《豹子湾战斗》(马吉星) 表现解放战争:《战斗里成长》(胡可)、《英雄的阵地》(胡可)、《兵临城 下》(白刃等) 表现抗美援朝战争:《战线南移》(胡可)、《钢铁运输兵》(黄悌)、《英雄 万岁》(杜烽) 表现解放后的局部斗争:《海滨激战》(福建军区政治部文工团集体创作)、 《南海战歌》(战士话剧团集体创作) ②历史源流指在阶级话语下编码中华民族历史,强调人民性和阶级斗争。 主要是1958~1962年间出现的一批历史剧,主要有:田汉的《关汉卿》和 《文成公主》,郭沫若的《蔡文姬》和《武则天》,曹禺的《胆剑篇》,老舍的 《神拳》,丁西林的《孟丽君》,朱祖贻、李恍执笔的《甲午海战》、马少波的 《岳云》、段承滨的《义和团故事组剧:黑宝塔传奇》(包括四个独幕剧《黑塔 归团》、《二丑夺塔》、《双塔闹衙》、《烈火炼塔》)等等。
二、老舍与茶馆
2、《茶馆》的背景与主题
(1)《茶馆》的背景: ① 大背景:
从19世纪末戊戌维新以后写起,写到抗日战争 结束,历时半个世纪。这段时间是中国最黑暗最悲 惨的几十年,也是革命斗争风起云涌、如火如荼的 几十年。一方面中国人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生 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另一方面人民不堪忍受压迫、 不断觉醒反抗、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十七年散文戏剧
![十七年散文戏剧](https://img.taocdn.com/s3/m/0da5934b33687e21af45a9f2.png)
1、杨朔散文: 杨朔(1913-1968),五十年代 著名散文家,诗化散文的代表. 杨朔:“从生活的激流里抓取 一个人物、一种思想,一个有 意义的生活断片,迅速反映出 这个时代的侧影”。 ‚好的散文就象一首诗‛。 ‚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
北京的秋天最长,也最好。白露不到,秋风却先 来了,踩着树叶走,沙沙的,给人一种怪干爽的 感觉。 ——《京城漫步》 今年二月,我从海外回来,一踏进昆明,心都醉 了。我是北方人,论季节,北方也许正是搅天风 雪,水瘦山寒,云南的春天却脚步儿勤,来得快, 到处早象催生婆似的正在催动花事。 ——《茶花赋》 如果你不嫌烦,且请闭上眼,随我从桂林到阳朔 去神游一番,看个究竟。最好是坐一只竹蓬小船, 正是顺水,船稳,舱里又明亮,一路山光水色, 紧围着你。假使你的眼福好,赶上天气晴朗,水 面平得像玻璃,满江就会画着一片一片淡墨色的 山影,晕糊糊的,使人恍惚沉进最恬静的梦境里 去。 ——《画山秀水》
3、刘白羽散文 现代著名作家, 多篇作品被选入中学、 大学教材。散文集 《芳草集》荣获1989年 优秀散文奖、长篇小说 《第二个太阳》荣获第 三届(1991年)茅盾 文学奖 著有长篇传记文学《心录的历程》
“我们的散文应该充分地反映我们伟大时 代的风貌与光辉”。 代表作:《长江三日》、《日出》等 特色:1、革命者热烈的哲理思索及激越的 政治抒情。‚赞歌‛+“号角‛。2、艺术上 长于写景,并借景抒情,抒写自己壮怀激 烈的情感;雄浑豪放的风格;3、结构富于 变化。 局限:过多豪言壮语和政治议论,政治说 教意味;“左”的烙印,语言凝练不够。
按题材有三种戏曲形式: 1、传统戏 :集中在对传统剧目挖掘整理改 编,孟超《李慧娘》、田汉《白蛇传》、 昆曲《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 种”——周恩来),《梁山伯和祝英台》。
第5章:“十七年”戏剧
![第5章:“十七年”戏剧](https://img.taocdn.com/s3/m/3bb73426e2bd960590c67763.png)
五四以来的老剧作家 五十年代出现的青年作家 胡 可《槐树庄》 王 炼《枯木逢春》 陈其通 崔德志 《报春花》 张海默 《洞箫横春》 沈西蒙 《杨根忠》
老 舍 郭沫若 阳翰笙 陈白尘 宋之的
曹 田 夏 于
禺 汉 衍 伶
二、创作题材
1.表现“工业建设和工人斗 争” 魏连珍《不是蝉》、夏衍《考验》、艾明之《幸福》、
四.老舍的话剧《茶馆》
《茶馆》创作于1957 年;1980年,该剧曾 应邀在西欧演出,被 西欧戏剧界人士誉为 “远东戏剧的奇迹; 1983年,《茶馆》在 美国演出,引起轰动 效应
主要内容
第一幕
戊戍变法失败,帝国主义在华不断扩大侵略势力, “吃洋教的盛气凌人”,洋货源源而来,加之清政府的腐 败,弄得国弱民穷,农村破产,民不聊生,以至农家卖儿 卖女;社会上的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各显神通,连太监也 买农家良女充当老婆,清政府腐朽不堪,正如旗人常四爷 说,“大清帝国要完”。
第二幕
• 民国初年,军阀混 战,战祸连年,特 务、大兵、巡警趁 兵荒马乱之际,敲 诈勒索,残害百姓。 裕泰茶馆掌柜王利 发费尽心机改良茶 馆,也难以维持生 机。
第三幕
•
抗日胜利,国民 党特务和美国大兵 横行北京,王利发 最终上吊,秦仲义 破产,常四爷落了 个提篮叫卖以了余 生的下场。
《茶馆》的艺术特色
《茶馆》的人物形象
• 1、王利发
• 剧作的主人公,裕泰茶馆 的老板。 精明、干练,富有 处世 经验,而又胆小怕事。 他的个性发展和悲惨结局说 明,在那样黑暗的社会中, 委曲求全,个人奋斗,改良 维新,都不可能求得自身的 发展。
《茶馆》的人物形象
• 2、常四爷:耿直、刚强,有正义感和爱国心。
“一辈子不服软,敢作敢当,专打抱不平。”只盼 国家像个样儿,可结果一事无成,落魄为一个自食
第五讲,十七年时期的戏剧
![第五讲,十七年时期的戏剧](https://img.taocdn.com/s3/m/aabefda94b73f242326c5f40.png)
戏中戏的手法是此剧结构上的鲜 明特色。剧中穿插了《窦娥冤》 的创作、排演,戏里戏外相映照 ,强化了剧作的思想表达与艺术 性。
剧中,田汉采用了“话剧加唱” 的手法,这是他开创的话剧创作 的新风气。
2、《蔡文姬》
郭沫若编剧、焦菊隐导演的《 蔡文姬》是体现剧诗与话剧民 族化的美学追求典型而成功的 作品之一。
吴祖光:“在这些独幕剧里,流露出 作者心地的天真,创作态度的赤诚, 以及他们的真情实感,很少有,‘职 业编剧’的味道,因而它们是很动人 的。”
2、第四种剧本。
1956年出现了当代话剧创作的第 一次高潮——“第四种剧本”。 主要体现在对“人性”、“人道 主义”禁区的突破,大胆描写人 的爱情、情操、道德和复杂内心 世界;
“第四种剧本”是具有鲜明的 时代特点的社会问题剧。
《同甘共苦》和《洞箫横吹》以 农业合作化为背景,前者通过一 位农民出身的领导干部的婚姻家 庭生活的聚散离合,探索伦理道 德与情感问题,后者大胆批判官 僚主义,揭露社会阴暗。
《布谷鸟又叫了》具有清新自 然的喜剧风格。童亚男是一个 富有青春活力、热爱生活、独 立自主、满怀理想农村新女性 ,她像布谷鸟一样自由欢唱、 不甘屈服,体现着新的思想观 念,焕发出自己青春的生命力 。
故事情节: 朱小兰被斩、二妞被抢走 关汉卿预写小兰之冤 给阿合马母亲治病,救出二妞 熬夜写作《窦娥冤》 叶和脯劝说不要写 演出成功,禁演 下狱 王著刺杀阿合马,关朱狱中绝别 狱外营救 关汉卿鼓舞狱友(反抗) 和礼霍孙与万名册 卢沟桥送别
主题:“为民请命”。
田汉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采用 “六经注我”的办法,塑造了自己 心目中的关汉卿形象:不是风流才 子、杂剧班头,而是以为刚正不阿 、为民请命、具有浩然正气的艺术 家。这个主题又是以对关汉卿响当 当的铜豌豆精神的描写来体现的。
第五章 十七年戏剧
![第五章 十七年戏剧](https://img.taocdn.com/s3/m/d44b97956bec0975f465e20f.png)
第三章 《关汉卿》
第一场
• • • • • • • • 关汉卿(剧作家) 刘大娘、二妞(有正义感的母女俩) 小兰(窦娥的原型) 陈二奶(小兰的婆婆) 六顺(陈二奶的表兄) 李宜(外号李驴,六顺之子) 文秀(陈二奶的儿子) 谢小山(剧作家)
第二场
• 朱帘秀(有名的戏子、歌妓) • 关汉卿
第三场
三、茶馆人物刻画的艺术
四、老舍主要选择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闪光点”进 行简洁的刻画 : 比如王利发就是刻画他作为一个茶馆老板的处境。而 秦仲义则就关注于他发展民族工业的命运与前途。唐铁嘴 及其后代就是刻画他作为一个算命先生的职业处境。而刘 麻子,及其小刘麻子就是刻画他贩卖人口。 所有的人物在三幕仲就写他们的一点,一个职业追求, 一件最突出的特征。而不是细致的描写他们的一生,或者 某一时期的多个生活侧面,这种方法优点传统绘画中“神 龙见首不见尾”的意味。
1、反描法: 反描法就是不去正面的表现所要表现的主题,而是 描写它的反面,或者说它的对立面,来衬托、烘托正面 主题。《茶馆》从对旧社会会的否定、批判,渲染了旧 社会的黑暗和不可救药,证明了旧社会走向灭亡的必然 性,和新社会建立的合法与合理。虽然作品在叙事时间 上,没有延续到新中国,但是作者写作的时代,与这篇 作品面对的观众却是新中国之后的。所以虽然作品只字 没提新中国,但却是字字都在赞美新中国。老舍在《茶 馆》中要阐发正面的主题,但却引而不发,只是在反面 大做文章,让观众在反面否定的感受中,趋向正面主题。
1、融合话剧写实观,采用写实布景,打破了 “随意赋形”的传统的舞美体制。 2、随着写实布景的采用,使话剧的分场、分 幕制得以在戏曲中施行,使戏曲情节的集 中性得以增强,从而使原来以时空不固定 为原则的文学体制发生重大变革。
中国当代文学教案 第五讲 十七年的戏剧、散文
![中国当代文学教案 第五讲 十七年的戏剧、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a981c65d0c22590103029d1a.png)
一、十七年戏剧概述
1958-1962年间,出现了历史剧创作的高 潮。如郭沫若的《蔡文姬》《武则天》,田汉 的《关汉卿》《文成公主》,老舍的《神拳》, 曹禺的《胆剑篇》等。
其主要内容:一是为历史人物翻案;二是 以发掘历史精神鼓舞今人;三是总结历史经验 以警后人;四是歌颂历史人物。
1962年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教育剧”的 繁盛。图解阶级斗争的如《夺印》,为错误思 想张目的如《千万不要忘记》《年轻的一代》。
二、老舍的话剧《茶馆》
二.艺术结构上采用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 座标式结构,每一幕穿插一个怪异的事件。 三.《茶馆》人物众多,性格鲜明,使用个 性化的语言来塑造人物。
• 王利发形象
三、田汉与《关汉卿》
田汉(1898-1968),湖南长沙人,著名戏剧家。 1916年随舅父留学日本,后参加少年中国学会。现代 时 期 的 作 品 有 话 剧 《 咖 啡 店 的 一 夜 》《 获 虎 之 夜 》 《苏州夜话》《名优之死》《顾正红之死》《回春之 曲》等。与聂耳、冼星海合作创作了大量歌曲,其中 《义勇军进行曲》成为新中国的国歌。与夏衍、阳翰 笙等参加艺华影片公司,编写拍摄了许多电影。
情节结构倾向于戏曲,具有传奇色彩; 歌唱、说白与表演并重; 音乐大多采用民歌和传统戏曲形式; 内容和英雄形象为人民所熟知,便于流传。 弊端是把“戏曲化”成为了歌剧的唯一道路。
二、老舍的话剧《茶馆》
《茶馆》是当代话剧的经典作品。创 作于1957年,一直到1979年,人们才认识 到它的价值。1980年,《茶馆》应邀到西 欧演出,被西欧戏剧界人士誉为“远东戏 剧的奇迹”,西德曼海姆民族剧院为《茶 馆 》 的 演 出 升 起 了 五 星 红 旗 ;1983 年 , 《茶馆》在美国演出,被美国人誉为中国 的《推销员之死》(美国剧作家阿瑟·密 勒的名作),轰动了美国。
3.十七年散文戏剧
![3.十七年散文戏剧](https://img.taocdn.com/s3/m/0ccc0ed2360cba1aa811dac0.png)
杨朔体:艺术特色 1.“以诗为文”:寻找诗的意境,营造诗的结构,锤炼诗的 语言。 杨朔的散文写作有着深厚的古典诗歌的底蕴,他曾经承认 热爱古典诗歌,而且深受古诗的影响,在他的散文中表现 为对诗情画意的刻意追求。如《荔枝蜜》《雪浪花》《泰 山极顶》《茶花赋》等都洋溢着浓郁的诗意。 2.杨朔体: “开头设悬念,卒章显其志”与“画龙点睛术” 《茶花赋》:古典的诗情画意,在结构上能够首位呼应,以 大部分篇幅设置悬念,尾文才点出主题,即“茶花”是祖 国的象征,作者对茶花的赞美其实是在歌颂祖国。 3.艺术表征:三美 托物寄情,物我交融的意境美;虚实相间,峰回路转的结 构美;筛字炼句,绘影传神的语言美。
三.田汉、曹禺、郭沫若的历史剧 田汉的《关汉卿》是在史料甚少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作者 的创造力写成的。傲骨和忠贞是剧作的着眼点,也是剧中 主人公的性格核心。剧作采用“戏中戏”的结构方式,即 以关汉卿写《窦娥冤》以及围绕演出而展开的斗争为主线, 凸现关汉卿鲜明的个性。作者并未将关汉卿作为“完人” 来写,他也曾胆小怕事,敢怒不敢言。可是,在“蒸、煮、 捶、炒”中,他逐渐成熟且留下不朽名篇。作者以“铜豌 豆”的吟唱形容关汉卿的性格,具有象征意味。贯穿全剧 的关汉卿与朱帘秀的爱情,既是全剧的一个组成部分,也 是对一位杰出女性的讴歌。“蝶双飞”一词增添了全剧的 美色,也是作者诗歌创作中的精心之作。
二、秦牧的理性模式 秦牧(1919-1992),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 在新加坡度过了幼年和少年时代,1932年回国。 抗日战争期间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抗日胜利后, 在香港写作,解放后一直在广州工作。出版的主 要著作有《秦牧杂文》、中篇小说《黄金海岸》、 《贝壳集》、《花城》、散文集《星下集》、 《湖汐和船》、《长河浪花集》、(合《花城》和 《潮汐和船》两集若干篇而成。)、文艺随笔集 《艺海拾贝》等。主要名篇有:《古战场纯晓》、 《社稷坛抒情》《花城》《土地》等。
【中国当代文学史】十七年散文共52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十七年散文共52页](https://img.taocdn.com/s3/m/bab5fc10aa00b52acec7ca57.png)
6、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黑格 尔 7、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 集体的 动作, 集体的 表情, 集体的 信念。 ——马 卡连柯
8、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 否则一 切都会 陷入污 泥中。 ——马 克思 9、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夸美 纽斯
10、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 真而不 幼稚, 勇敢而 鲁莽, 倔强而 有原则 ,热情 而不冲 动,乐 观而不 盲目。 ——马 克思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第19章 十七年的诗歌戏剧散文
![第19章 十七年的诗歌戏剧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c6b3cf64f5335a8102d2209b.png)
一、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及主要问题
本时期诗歌发展存在的问题: 本时期诗歌发展存在的问题:
(1)流派的贫乏和风格的单一 )
按照图解政策和流行的政治口号命题作诗, 颂歌” 按照图解政策和流行的政治口号命题作诗,“颂歌”顺理成章地成 了建国初期诗歌的主题,将新诗推上了庙堂文学的老路。 了建国初期诗歌的主题,将新诗推上了庙堂文学的老路。
(2)诗歌体式的畸形化 )
虽然这一阶段自由体、格律体、半格律体、散文诗都存在着, 虽然这一阶段自由体、格律体、半格律体、散文诗都存在着,甚 至从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那里移植来了“楼梯体” 至从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那里移植来了“楼梯体”,但总体上表现 为对叙事体式诗歌的独尊。 为对叙事体式诗歌的独尊。
二、制约十七年戏剧创作的关键因素
1、政治运动 、 在组织戏剧时,基本上围绕国家的各项政治要求和政策条文, 在组织戏剧时,基本上围绕国家的各项政治要求和政策条文, 使得话剧创作局限于政治话语表达的想象之中。 使得话剧创作局限于政治话语表达的想象之中。 2、《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举凡戏剧创作的各种要素,如题材的选取、主题的确立、 举凡戏剧创作的各种要素,如题材的选取、主题的确立、人物 的塑造、冲突的设置等,均被《讲话》限制,使得“十七年”戏剧在 的塑造、冲突的设置等,均被《讲话》限制,使得“十七年” 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是《讲话》的戏剧注解。 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是《讲话》的戏剧注解。 3、“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及其后的“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及其后的“ 漫主义相结合” 两结合”),成为包括话剧创作在内的惟一的 漫主义相结合”( “两结合”),成为包括话剧创作在内的惟一的 创作方法。 创作方法。
第六讲 ,十七年时期的散文
![第六讲 ,十七年时期的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e5484d2610661ed9ad51f372.png)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散文的新变 二、散文的两度活跃 三、知识散文与诗化散文 四、随笔与小品的余绪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散文新变
与“主情”的现代散文传统不同 ,新中国成立之初,散文首先出 现了“主事”的变化,客观的纪 实或叙事代替了主观的抒情,对 外部新世界的高歌取代了心灵的 内宇宙的剖析与探索。
四、随笔与小品的余绪
50年代,老作家周痩鹃、周作人曾 发表一些疏离于当时文坛主流的文字 ,这是散文园地中不显眼的两丛。他 们不显眼,却凭借幽兰暗香的韵致入 心,以看似无心插柳的闲情逸致,在 一定程度上接续了写真心、抒性灵的 中国现代散文精神。
周作人在上海的《亦报》副刊 “隔日谈”和“饭后随笔”专 栏发表千篇小品文,又在《大 报》发表了43篇随笔。
杨朔散文的特征: 1.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作品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战斗 性。他作品的基调是歌颂新时代、 新生活和普通的劳动者,代表作品 有《荔枝蜜》、《蓬莱仙境》、《 雪浪花》、《香山红叶》、《画山 绣水》、《茶花赋》、《海市》等
2)注重诗境的创造:继承了中 国传统散文的长处,在托物寄情 、物我交融之中达到诗的境界, 营造意境时,常在谋取"情"的新 意上做文章,如借蜜蜂的勤劳创 造而无所求的特点,来寄情社会 主义建设者的高尚情操。
弊端:“真实性胜过文学性,生 活气息胜过艺术风采,战斗作用 胜过审美价值。” 影响:五四以来现代散文表现个 性自我、性灵真情的品格与美学 传统逐渐淡化流失。
二、散文的两度活跃
“双百方针”前后的50年代中期 ,是散文相对活跃的一个阶段,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批评时弊的杂文一度活跃起 来。领杂文风气之先的是巴人, 发表《况钟的笔》,以娓娓道来 中显示笔下千金的沉重。夏衍《 “废名论”存疑》、唐弢的《言 论老生》、叶圣陶的《老爷说的 准没错》、严秀的《九斤老太论 》等,都名闻一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
30、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 法律。 ——塞·约翰逊
十七年散文戏剧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
26、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 ,但是 为了生 存,我 们不得 不为自 己编织 一个笼 子,然 后把自 己关在 里面。 ——博 莱索
•
27、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 间再长 ,也还 是没有 制约力 的。— —爱。 ——马 克罗维 乌斯
•
29、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 的状态 中,哪 里没有 法律, 那里就 没有自 由。— —洛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