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心肺复苏术单元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心肺复苏教学教案

心肺复苏教学教案

心肺复苏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肺复苏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应对突发紧急情况的自救和救人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心肺复苏的定义和意义2. 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3. 心肺复苏的技巧和要点4. 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的操作方法5. 急救器材的使用和注意事项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心肺复苏的基本概念、步骤和技巧。

2. 演示法:演示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的操作方法。

3. 实践操作法:学生分组进行心肺复苏的操作练习。

4. 情景模拟法:模拟突发紧急情况,学生进行自救和救人练习。

四、教学准备1. 教室环境布置:设置心肺复苏的操作演示区和学生练习区。

2. 教学器材准备:心肺复苏模拟人、急救器材(如急救包、绷带等)。

3. 教学资料准备:心肺复苏的教学PPT、教材或手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心肺复苏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讲解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和技巧,重点讲解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的操作方法。

3. 演示:演示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的操作方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操作过程。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心肺复苏的操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并及时纠正错误。

5. 情景模拟:模拟突发紧急情况,学生进行自救和救人练习,提高实际应对能力。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注意:本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心肺复苏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学生能够掌握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3. 学生能够正确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的操作。

4. 学生能够在模拟紧急情况下,正确进行自救和救人。

七、教学拓展1. 邀请专业急救人员来进行心肺复苏的实地演示和讲解。

2. 组织学生参观医院急诊科,了解心肺复苏的实际应用。

3. 鼓励学生参加心肺复苏的认证课程,获得专业证书。

八、教学资源1. 心肺复苏的教学PPT和教材或手册。

心肺复苏术》教学设计

心肺复苏术》教学设计

心肺复苏术》教学设计本节课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了解“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概念和操作要领;通过互动式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模拟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对紧急事情的处事能力。

2.学法对于学生而言,本节课的研究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动手实践、反复演练”。

学生需要认真听讲,理解“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概念和操作要领,通过模拟操作和反复演练,掌握“心肺复苏术”的具体操作技能。

同时,学生还需要注重实践,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的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___过程设计1.导入环节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心肺复苏术”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理论讲解详细讲解“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概念和操作要领,重点讲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的具体操作方法,让学生掌握“心肺复苏术”的理论知识。

3.模拟操作通过模拟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心肺复苏术”的具体操作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4.反复演练在实际操作中,反复演练“心肺复苏术”的操作要领,加深学生对“心肺复苏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总结回顾总结“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概念和操作要领,让学生深刻理解“心肺复苏术”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的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概念和操作要领,具备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同时,学生还应该能够体会“以人为本”、“救死扶伤”的内涵,培养出爱心和责任心。

教师可以通过模拟操作的表现、课堂讨论的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同时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实际应用情况来评价教学效果。

Based on this concept。

this lesson mainly adopts heuristic。

interactive。

and n-based teaching methods。

心肺复苏教案全套模板范文

心肺复苏教案全套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心肺复苏术的概念、原理及重要性。

- 掌握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步骤和操作要点。

- 理解心肺复苏术在不同阶段的应用和注意事项。

2. 技能目标:- 学会正确进行心肺复苏术的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 能够在模拟情况下独立完成心肺复苏术。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急救意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救死扶伤”的理念。

二、教学内容1. 心肺复苏术的概念及原理2. 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步骤- 胸外按压- 人工呼吸- 评估与转诊3. 心肺复苏术在不同阶段的应用- 基础生命支持(BLS)- 高级生命支持(ACLS)4. 心肺复苏术的注意事项- 评估环境安全- 确认伤者意识丧失- 判断呼吸和心跳- 按压位置和手法- 按压频率和深度- 人工呼吸的正确方法- 评估心肺复苏术的效果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操作步骤。

2. 演示法:教师现场演示心肺复苏术的操作过程,学生观摩学习。

3. 模拟训练法:学生分组进行心肺复苏术的模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 讨论法:针对心肺复苏术的注意事项和操作技巧进行讨论。

四、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 橡胶人体模型:用于模拟心肺复苏术的操作过程。

3. 心肺复苏术操作视频:提供操作步骤和技巧的直观演示。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心肺复苏术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应对心脏骤停和呼吸骤停的情况?(二)新课讲授1. 讲解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操作步骤。

2. 教师演示心肺复苏术的操作过程,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三)模拟训练1. 学生分组,每组一个橡胶人体模型。

2.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心肺复苏术的模拟操作,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3.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不规范的地方。

(四)讨论与总结1. 学生分组讨论心肺复苏术的注意事项和操作技巧。

心肺复苏课程设计

心肺复苏课程设计

心肺复苏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心肺复苏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心肺复苏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掌握心肺复苏的基本技能。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能够在紧急情况下正确实施心肺复苏,提高生存率和急救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他人的情感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急救意识。

二、教学内容心肺复苏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心肺复苏的基本原理、操作步骤和实际操作练习。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1.第一章:心肺复苏基本原理介绍心肺复苏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心肺复苏的基本原理。

2.第二章:心肺复苏操作步骤详细讲解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包括判断意识、呼救、开放气道、口对口呼吸、胸外按压等。

3.第三章:心肺复苏实际操作练习安排学生进行心肺复苏的实际操作练习,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急救能力。

三、教学方法心肺复苏课程的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讲解心肺复苏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

2.讨论法:引导学生就心肺复苏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心肺复苏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心肺复苏在实际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4.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心肺复苏的实际操作练习,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急救能力。

四、教学资源心肺复苏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1.教材:选择权威的心肺复苏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学习。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心肺复苏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

4.实验设备:准备心肺复苏训练模型和急救设备,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五、教学评估心肺复苏课程的教学评估主要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1.平时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和讨论的表现,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心肺复苏教学策划书3篇

心肺复苏教学策划书3篇

心肺复苏教学策划书3篇篇一心肺复苏教学策划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肺复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紧急救援意识和应对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和要点。

2. 难点:如何正确判断心肺复苏的时机和操作方法。

三、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通过多媒体教学,向学生讲解心肺复苏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流程。

2. 实践操作:让学生在模拟人上进行心肺复苏的实际操作,教师进行现场指导和纠正。

3.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心肺复苏在实际情况中的应用和注意事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心肺复苏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心肺复苏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2. 理论讲解(1)心肺复苏的定义和意义。

(2)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包括判断意识、呼救、摆放体位、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等)。

(3)心肺复苏的注意事项和常见错误。

3. 实践操作(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X]人。

(2)操作练习:每个小组在模拟人上进行心肺复苏的操作练习,教师进行现场指导和纠正。

(3)操作考核:教师对每个小组的操作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操作流程、操作要点、按压深度和频率等。

4. 案例分析(1)展示实际案例:通过图片、视频或文字等形式,向学生展示一些心肺复苏的实际案例。

(2)分析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思考在实际情况中如何进行心肺复苏,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2)强调心肺复苏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急救培训和志愿服务活动。

6. 作业布置(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复习和巩固心肺复苏的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评估1. 学生的出勤情况和课堂表现。

2. 学生的实践操作考核成绩。

3. 学生的心得体会和作业完成情况。

六、教学资源1. 心肺复苏模拟人。

2. 多媒体设备。

3. 案例资料。

七、注意事项1. 确保教学环境安全,避免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生意外。

心肺复苏教学教案

心肺复苏教学教案

心肺复苏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肺复苏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心肺复苏的概念和意义2. 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3. 心肺复苏的技巧和要点4. 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的操作流程5. 急救器材的使用和注意事项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心肺复苏的基本概念、步骤和技巧。

2. 演示法:示范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操作方法。

3. 实践操作法:学生分组进行心肺复苏的操作练习,互相观摩和指导。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心肺复苏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室环境布置:设置心肺复苏操作演练区,准备相关急救器材。

2. 教学材料:心肺复苏教学PPT、教材、心肺复苏模拟人。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心肺复苏的概念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和技巧,演示操作流程。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心肺复苏的操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心肺复苏在实际中的应用。

6. 课堂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进行心肺复苏知识小测试。

7. 课后作业:布置心肺复苏的操作练习,要求学生回家后进行模拟操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互动。

2. 操作技能评估:通过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评估其对心肺复苏技巧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了解其对心肺复苏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知识测试评估:通过课堂上的知识小测试,评估学生对心肺复苏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评估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深入,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反思教学方法:思考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反思教学效果:分析教学评估结果,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效,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心肺复苏教学策划书3篇

心肺复苏教学策划书3篇

心肺复苏教学策划书3篇篇一心肺复苏教学策划书一、教学目标让学员了解心肺复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和要点,提高学员的急救意识和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和要点,包括判断意识、呼救、摆放体位、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等。

2. 难点:胸外按压的深度、频率、姿势,人工呼吸的潮气量、吹气时间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心肺复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让学员了解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和要点。

2. 演示法:通过现场演示和视频演示,让学员直观地了解心肺复苏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3. 实践法:让学员进行实际操作练习,掌握心肺复苏的技能。

四、教学内容1. 理论教学:心肺复苏的基本知识、操作流程和要点。

2. 实践操作:学员分组练习,教师逐个指导。

模拟现场急救,学员分组进行心肺复苏操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 分钟)介绍心肺复苏的重要性和意义。

通过案例或图片展示突发状况下需要进行心肺复苏的情况。

2. 理论教学(20 分钟)讲解心肺复苏的基本知识,包括心跳骤停的原因、判断方法、急救黄金时间等。

讲解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和要点,包括判断意识、呼救、摆放体位、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等。

3. 演示操作(15 分钟)教师进行现场演示,包括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和要点。

播放教学视频,让学员更直观地了解心肺复苏的操作方法。

4. 实践操作(40 分钟)学员分组进行心肺复苏操作练习,教师逐个指导。

模拟现场急救,学员分组进行心肺复苏操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强调急救的重要性和及时性,鼓励学员积极参与急救培训和实践。

六、教学评估1. 理论考试:通过考试检验学员对心肺复苏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实践操作考核:观察学员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评估学员对心肺复苏技能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教学视频。

2. 心肺复苏模拟人:用于学员进行实践操作练习。

八、注意事项1.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学员受伤。

心肺复苏术教案设计

心肺复苏术教案设计

心肺复苏术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掌握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操作步骤和技巧。

3. 提高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救和互救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心肺复苏术的定义和意义2. 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步骤3. 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的技巧4. 紧急情况下的自救和互救方法5. 心肺复苏术的注意事项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概念、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 演示法:演示心肺复苏术的操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操作技巧。

3. 练习法:学生分组练习心肺复苏术,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动作。

4. 情景模拟法:设置紧急情况,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自救和互救。

四、教学准备1. 教室环境布置:设置心肺复苏术操作演示区,准备心肺复苏模拟人。

2. 教学器材:心肺复苏模拟人、急救包、演示板、教学课件等。

3. 学生分组: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人数适中,便于练习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演示:讲解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步骤和技巧,并进行现场演示。

3. 学生练习:学生分组练习心肺复苏术,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动作。

4. 讨论交流:学生相互讨论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享心得体会。

5. 情景模拟:设置紧急情况,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自救和互救。

6. 总结评价:总结课堂教学,强调心肺复苏术的注意事项,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估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2. 学生操作技能:评估学生在练习心肺复苏术时的操作准确性、熟练程度和自信心。

3. 学生理论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和小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心肺复苏术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4. 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填写自我评价表,了解他们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的评价。

5. 教师观察: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学习态度、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进行观察和评估。

心肺复苏术教案设计

心肺复苏术教案设计

心肺复苏术教案设计一、教案概述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让学生掌握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步骤和技巧;(3)培养学生应对突发状况的信心和勇气。

2. 教学内容:(1)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概念;(2)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步骤;(3)心肺复苏术的注意事项。

二、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概念、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2. 演示法:演示心肺复苏术的操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操作方法;3. 实践操作法:学生分组进行心肺复苏术的操作练习,互相观摩和指导。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心肺复苏术的重要性;2. 讲解:讲解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概念、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3. 演示:教师演示心肺复苏术的操作过程;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心肺复苏术的操作练习;5. 总结:对学生的操作进行点评,强调注意事项。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地描述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概念;2. 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步骤;3. 学生能正确地应对突发状况,进行心肺复苏术的操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心肺复苏术教程;2. 教具:心肺复苏模拟人;3. 辅助材料:PPT、图片、视频等。

六、教学拓展1. 邀请专业医生或急救员进行专题讲座,增加学生对心肺复苏术的了解;2. 组织学生参观医院急诊科,了解心肺复苏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3. 开展心肺复苏术技能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七、教学活动1. 制作心肺复苏术的宣传海报,提高学生对心肺复苏术的认识;2. 拍摄心肺复苏术的操作视频,让学生自我学习和反思;3. 举办心肺复苏术知识问答活动,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八、教学反馈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2. 同伴评价:学生互相评价,给出意见和建议,共同提高;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总结教学成果。

九、教学反思1. 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2.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3.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心肺复苏教案设计与实施培养学生正确应对突发心脏骤停的能力

心肺复苏教案设计与实施培养学生正确应对突发心脏骤停的能力

心肺复苏教案设计与实施培养学生正确应对突发心脏骤停的能力引言:在突发心脏骤停等紧急情况下,正确的心肺复苏操作可以挽救生命。

培养学生正确应对突发心脏骤停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设计并讨论心肺复苏教案,以帮助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有效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技能。

一、目标确定:1. 认识突发心脏骤停的紧急性和重要性;2.了解心肺复苏的步骤和技巧;3.掌握急救操作中的应对策略和安全措施;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应急反应能力。

二、教学内容:1.突发心脏骤停的紧急性和重要性的介绍;2.心肺复苏的定义和原理;3.心肺复苏的步骤和技巧的详细解释;4.模拟突发心脏骤停的实操练习;5.急救操作中的应对策略和安全措施;6.合作意识和应急反应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介绍突发心脏骤停的紧急性和重要性,讲解心肺复苏的步骤和技巧;2.实操练习:模拟突发心脏骤停情景,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3.合作训练: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合作救护,培养合作意识和应急反应能力;4.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急救案例,探讨更多应对策略。

四、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一个真实的突发心脏骤停的案例引入,引起学生对主题的兴趣;2.讲授突发心脏骤停的紧急性和重要性,提高学生对紧急情况的认识;3.讲解心肺复苏的步骤和技巧,包括按压位置、按压深度和频率等;4.进行实操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的步骤和技巧进行模拟操作;5.进行合作训练,组织学生分组进行集体合作救护的实践,培养合作意识和应急反应能力;6.讲解急救操作中的应对策略和安全措施,如如何判断心脏骤停、保护患者隐私等;7.引导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急救案例,探讨更多应对策略,并进行案例分析;8.总结复习,强化学生对心肺复苏的理解。

五、教学评估:1.实操练习的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评估其操作的准确性和技巧性;2.案例分析的评估:评估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策略提出的能力。

六、教学资源和辅助工具:1.救护人员示范视频;2.急救训练器材;3.真实急救案例。

心肺复苏术教学设计方案

心肺复苏术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心肺复苏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2. 培养学生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准确地进行心肺复苏操作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急救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心肺复苏术的基本原理2. 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步骤3. 心肺复苏术的注意事项4. 心肺复苏术的实践操作三、教学对象本课程适用于医学院校、护理学院、卫生学校等相关专业学生以及社会各界急救爱好者。

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心肺复苏术的基本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 演示法:教师现场演示心肺复苏术的操作过程。

3. 实践操作法:学生分组进行心肺复苏术的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真实案例,让学生了解心肺复苏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心肺复苏术的背景、意义和重要性。

2. 讲解心肺复苏术的基本原理:解释心肺复苏术的原理,使学生了解心肺复苏术的目的和作用。

3. 讲解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步骤:a. 评估患者意识:检查患者是否有意识,如无意识,立即进行下一步操作。

b. 检查呼吸:观察患者是否有呼吸,如无呼吸,立即进行下一步操作。

c. 调整体位:将患者置于仰卧位,解开衣物,暴露胸部。

d. 开始心肺复苏: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按照30:2的比例进行。

e. 观察患者反应:在心肺复苏过程中,观察患者是否有反应,如有反应,立即停止心肺复苏。

4. 讲解心肺复苏术的注意事项:a. 按压深度:按压深度至少为5厘米。

b. 按压频率: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钟。

c. 按压与呼吸比:按照30:2的比例进行按压与呼吸。

5. 演示心肺复苏术的操作过程:教师现场演示心肺复苏术的操作,强调操作要领。

6.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心肺复苏术的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

7.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真实案例,让学生了解心肺复苏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8. 总结与反思:教师总结课程内容,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心肺复苏教学设计方案

心肺复苏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心肺复苏的基本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 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心肺复苏的急救技能,提高自救和互救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增强生命安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心肺复苏的定义及意义2. 心肺复苏的原理及操作步骤3. 心肺复苏的注意事项4. 心肺复苏的实践操作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心脏骤停的案例视频,引起学生兴趣。

(2)提问:心脏骤停时,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急救?2. 讲解(1)讲解心肺复苏的定义及意义,让学生了解心肺复苏的重要性。

(2)讲解心肺复苏的原理及操作步骤,包括:A. 确认现场安全B. 判断意识C. 检查呼吸D. 高声呼救E. 开始心肺复苏F. 持续进行心肺复苏(3)讲解心肺复苏的注意事项,包括:A. 保持冷静,避免慌乱B. 按压深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C. 持续进行心肺复苏,直到救援人员到达3. 实践操作(1)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进行心肺复苏实践操作。

(2)教师巡视指导:针对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

4. 总结(1)回顾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强调心肺复苏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自救和互救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心肺复苏知识掌握程度: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价。

2. 学生心肺复苏操作技能:通过实践操作环节进行评价。

3. 学生对心肺复苏的认识和态度:通过课堂表现、课后反馈等方式进行评价。

五、教学资源1. 心肺复苏教学视频2. 心肺复苏操作步骤图解3. 心肺复苏模拟人4. 教学课件5. 教学评价表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2. 注重实践操作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4.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脏复苏教学策划书3篇

心脏复苏教学策划书3篇

心脏复苏教学策划书3篇篇一心脏复苏教学策划书一、教学目标1. 让学员了解心脏复苏的重要性和意义。

2. 掌握正确的心脏复苏操作步骤和技能。

3. 提高学员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2. 现场演示3. 实践操作4. 案例分析三、教学时间[具体时间]四、教学地点[详细地点]五、教学对象[具体对象]六、教学准备1. 心肺复苏模拟人2. 教学 PPT3. 急救设备和药品4. 学员手册七、教学过程1. 理论讲解(30 分钟)介绍心脏复苏的概念和意义。

讲解心脏骤停的原因和症状。

演示正确的心肺复苏操作步骤。

2. 现场演示(15 分钟)由培训师进行现场演示,包括正确的按压位置、按压频率、呼吸比例等。

邀请学员上台进行模拟操作,培训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3. 实践操作(60 分钟)将学员分成小组,每组配备一名心肺复苏模拟人。

学员在模拟人上进行实际操作,培训师巡回指导,确保操作正确。

4. 案例分析(30 分钟)分析实际案例,让学员了解在不同情况下如何进行心脏复苏。

引导学员思考和讨论,提高他们的应对能力。

八、考核与评估1. 理论考核:通过试卷或在线测试,检验学员对心脏复苏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实践考核:在模拟人上进行实际操作,评估学员的操作技能和反应速度。

3. 综合评估:结合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的结果,对学员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估。

九、注意事项1. 培训师要提前检查教学设备和药品的完好性。

2. 学员要穿着舒适的服装和鞋子,便于进行实践操作。

3. 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4. 培训师要及时给予学员反馈和指导,鼓励学员积极参与。

十、教学效果评估1. 通过学员的反馈和意见,了解教学效果和不足之处。

2. 根据评估结果,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和完善。

篇二心脏复苏教学策划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脏复苏的重要性和基本步骤。

2. 教授学生正确的心脏复苏操作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现场心肺复苏术单元教学设计

现场心肺复苏术单元教学设计

现场心肺复苏术单元教学设计师魏志明学时2学时一、教学内容分析现场心肺复苏术是所有急救技术中最基本的救命技术,是本课程重点教学内容之一,也是体现护士良好专业素质的重要技术,它不需要高深理论和复杂仪器设备,只要能规范操作,就可能将心跳骤停患者起死回生。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心源性心脏骤停的发生率为每10万人中就有39、82人发生,那么全民普及心肺脑复苏术势在必行。

二、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态度)1、知识目标:(1)掌握心跳骤停的原因及分类(2)掌握心肺复苏基础生命支持术的步骤2、能力目标:(1)能独立完成徒手心肺复苏术(2)能正确、有效实施心肺复持术3、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生命第一、救死扶伤的精神三、学情分析1、通过影视媒体及以前的专业学习,学生对心肺复苏有一定的认识2、学生希望用自己的知识去挽救生命,因此对于本节内容学习,有强烈的求知欲3、学生已完成相关医学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及部分专业临床课程的学习4、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5、完成相关内容的预习【教材、实训指导、(网络护理专业教学资源库—急救护理,有相关视频及虚拟动画)】四、教学方法与设计1、“三明治”教学法:教师10分钟引入学习主题,学生25分钟自主学习完成课堂任务,教师10分钟点评总结。

即:教师采用多种方式引入学习主题,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一系列课堂任务,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一系列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教师评价总结解决学习中的难点问题。

此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五、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自制)、心肺复苏模型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导入新课展示一组视频和新闻图片,提出问题,做好铺垫学生通过观察视频和新闻图片,带着问题去学习新课通过新闻图片导入,调动学生兴趣准备:视频新闻图片小组讨论设计课堂任务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发放的课堂任务精选案例,创设情景问题。

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讨论和解决,让学生掌握本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术资源准备:课堂任务学生示范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学生汇报课堂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示范操作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资源准备:心肺复苏模拟人教师精讲1、结合学生的操作进行点评,边问、边讲、边引导学生思考、边示范操作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师提问、自我思考和教师示范掌握技术操作要点通过多媒体课件及教师示教,问题导向让学生直观地掌握教学内容,思考为什么这么做资源准备:自制幻灯片心肺复苏模拟人2、指导学生联想相关概念和理论知识学生了解相关概念和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资源准备:自制幻灯片布置思考题和作业展示思考题,引导学生分析,布置下一步任务做思考题,根据作业开始下一步任务发散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学习资源准备:自制幻灯片分组练习组织学生分组练习,每个训练点都给出一定的训练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根据总结出来的操作要点进行练习,并根据评分标准互相评分让学生人人都清楚该干什么和怎么干,并在训练中随时发现和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心肺复苏术教案设计

心肺复苏术教案设计

心肺复苏术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应对突发紧急情况时的自信心和冷静应对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心肺复苏术的定义和意义2. 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步骤3. 心肺复苏术的技巧和要点4. 如何判断意识和呼吸5. 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的正确方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概念、步骤和技巧。

2. 演示法:模拟心肺复苏术的操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操作要领。

3. 实践操作法:学生分组进行心肺复苏术的操作练习,互相观摩和指导。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心肺复苏术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室环境布置:设置模拟急救场景,准备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模型。

2. 教学材料:教案、PPT、操作指南、案例分析。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心肺复苏术操作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急救案例视频,引起学生对心肺复苏术的兴趣和重视。

2. 讲解:讲解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概念、步骤和技巧,让学生了解急救知识。

3. 演示:模拟心肺复苏术的操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操作要领。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心肺复苏术的操作练习,互相观摩和指导。

5.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心肺复苏术在实际中的应用。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复习心肺复苏术的知识,并进行操作练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讨论。

2. 操作技能:评估学生在操作练习中的技能掌握情况,包括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的正确性。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作业和测试,评估学生对心肺复苏术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清晰讲解心肺复苏术的知识和技巧。

2. 学生学习效果:反思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掌握心肺复苏术的操作要领。

3. 教学方法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心肺复苏教学策划书3篇

心肺复苏教学策划书3篇

心肺复苏教学策划书3篇篇一《心肺复苏教学策划书》一、教学目标1. 让学员了解心肺复苏的重要性和适用情况。

2. 使学员掌握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和要点。

3. 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员进行心肺复苏的实际能力。

二、教学对象[具体参与教学的人员群体]三、教学时间[具体教学时间安排]四、教学地点[详细教学地点]五、教学内容1. 心肺复苏的理论知识讲解,包括心跳骤停的判断、心肺复苏的意义等。

2. 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演示,分解每个步骤并详细讲解。

3. 学员分组进行模拟实践操作,指导老师现场指导纠正。

4. 常见错误及注意事项的强调。

六、教学准备1. 心肺复苏模拟人若干。

2. 教学课件、视频等相关资料。

3. 急救设备,如除颤仪等(如有条件)。

七、教学流程1. 开场介绍(5 分钟)介绍教学目的和流程。

强调心肺复苏的重要性。

2. 理论知识讲解(30 分钟)讲解心跳骤停的表现和判断方法。

阐述心肺复苏的关键步骤和原理。

3. 操作流程演示(30 分钟)由专业人员进行心肺复苏的完整操作演示。

边演示边讲解要点和注意事项。

4. 学员实践操作(60 分钟)学员分组进行模拟人操作。

指导老师在旁观察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解答学员的疑问。

6. 结束(5 分钟)再次强调心肺复苏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

八、教学评估1. 观察学员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评估其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2. 通过学员提问和反馈,了解学员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九、注意事项1. 确保教学场地的安全和卫生。

2. 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避免意外发生。

3. 提醒学员在操作中注意保护模拟人。

4.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节奏,确保学员有足够的练习时间。

篇二《心肺复苏教学策划书》一、教学背景心肺复苏术是一项重要的急救技能,在关键时刻能够挽救生命。

然而,很多人对其并不了解或掌握程度不够。

因此,开展心肺复苏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员掌握心肺复苏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2. 增强学员的急救意识和责任感。

心肺复苏教学教案

心肺复苏教学教案

心肺复苏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肺复苏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心肺复苏的基本操作步骤。

3. 培养学生面对突发状况时的急救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心肺复苏的定义和意义2. 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3. 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的正确方法4. 判断患者意识和呼吸的方法5. 心肺复苏成功的标志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心肺复苏的基本概念、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 演示法:演示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的正确方法。

3. 实践操作法:学生分组进行心肺复苏的操作练习。

4. 情景模拟法:设置模拟场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心肺复苏技能。

四、教学准备1. 教室环境布置:设置模拟场景,准备心肺复苏教学模型。

2. 教学材料:心肺复苏操作手册、演示视频等。

3. 教学设备:心肺复苏模拟人、急救包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发学生对心肺复苏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心肺复苏的基本概念、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3. 演示:演示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的正确方法。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心肺复苏的操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 情景模拟:设置模拟场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心肺复苏技能。

7.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心肺复苏知识,并进行实操练习。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描述心肺复苏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步骤。

2. 学生能正确演示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的方法。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急救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心肺复苏的实际应用。

2. 组织学生参加心肺复苏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开展急救知识比赛,激发学生学习急救知识的兴趣。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特点。

3.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如何避免和改进。

4. 反思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九、教学资源1. 心肺复苏操作手册2. 心肺复苏演示视频3. 心肺复苏模拟人4. 急救包5. 情景模拟场景布置十、教学时间1. 理论讲解:2课时2. 演示与实践操作:2课时3. 情景模拟:1课时4. 作业与复习:1课时5. 教学拓展:1课时总课时:7课时请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时间和内容,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心肺复苏术》教学设计

《心肺复苏术》教学设计

《心肺复苏术》教学设计将课堂还给学生,把师生关系转变为师徒关系,把实训室转变为“医院病房”,把学生操作转变为“护士操作”,做中学、学中做,激励职业梦想。

打造职业精英,彰显职教魅力。

教学设计的题目是《心肺复苏术》,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完成教学设计。

《心肺复苏术》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一、教学理念结合职业教育指导思想,我确立这样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把师生关系转变为师徒关系;在实践操作中把实训室转变为“医院病房”;在学生角色上把学生操作转变为“护士操作”。

先做后学,引入情境模拟,激励职业梦想。

二、教材分析1.教材分析处理本次课心肺复苏术选自第十九章第二节的内容。

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危重病人的支持性护理,学好此操作也为下一步学习给患者进一步的生命支持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本次课起到承上启下,穿针引线的作用。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心脏骤停的病情判断,学会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操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合作学习、课后反思学习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观目标具有仁爱精神,加强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培养对“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学习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及综合职业能力。

3.重点难点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并结合临床工作的需要,心肺复苏作为临床常用的一项急救技术,其操作步骤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以此我将它列为本次课的教学重点内容。

在争分夺秒抢救病人生命安全的过程中复苏的有效性尤其关键和重要,因此我将正确实施胸外心脏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方法列为本次课的难点内容。

三、教法学法1.学情分析我的教学对象是中职护理专业第一学年学生,这一阶段的孩子思维活跃、关注现实生活,是伴随信息时代成长的孩子。

此时,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和护理实践操作能力,但是这一阶段的孩子缺乏严谨的工作作风,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因此我将利用利用微课、QQ群、微信群,扬优势、弥劣势,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教案—《现场急救处置》 第三章

教案—《现场急救处置》 第三章
对婴儿则用食指、中指下压4 cm,每分钟至少100次;对儿童(1~8岁)用手掌根部按压其胸骨中部,下压5 cm,每分钟至少100次,如图所示。
注意事项
①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配合进行,按压次数与口对口吹气的次数之比为30∶2。
②肘关节伸直,上肢呈一直线,两肩正对双手,以保证每次按压的方向与胸骨垂直。如果按压时用力方向不垂直,有可能造成身体滚动,影响按压效果。
2、心脏骤停
心肌梗死或其他原因导致心脏骤停时,血液循环停止,各重要脏器失去氧供。
(二)禁忌症
1、胸壁开放性损伤、肋骨骨折、胸廓畸形、心脏压塞
2、凡已明确心、肺、脑等重要器官功能无法逆转者或晚期癌症患者,可不必进行心肺复苏术。
二.判断患者意识是否丧失
第一目击者(如空中乘务员或列车员等)发现需要救助者时,首先观察患者发病时的体位是否安全(坐位或卧倒),患者有无损伤迹象,并轻摇患者的肩部大声呼叫:“怎么啦?”如图所示。如果患者有头颈部创伤或怀疑有颈部损伤,只有在绝对必要时才能移动患者,对有脊髓损伤的患者不适当的搬运可能造成截瘫。
1.仰头抬/举颏法
救助者一手放在患者前额,用手掌尺侧把额头用力向后推,使头部向后仰,另一只手的中指和食指放在下颏骨处,将下颏向上抬动,如图所示。
2.托颌法
怀疑有颈椎损伤时,需用此法开放气道。把手放置在患者头部两侧,肘部支撑在患者所躺的平面上,握紧下颌角,用力向上托下颌,如患者紧闭双唇,可用拇指把口唇分开,如图所示。
三、启动急救系统(EMSS)
及时拨打当地的急救电话120,启动急救医疗服务系统。如在空中发生危急状况,应立即报告机上乘务长,如图所示,果断启动应急程序,及时联系航空地面运控人员,以便做好地面保障预案。
四、立即实施心肺复苏
急救人员首先将患者仰卧在坚固的平面上,如果患者面朝下,应将双上肢置于头上方,把患者整体翻转,即头、颈、躯干同时转动,三者始终保持在同一轴面上,避免躯干扭曲。对有头颈部创伤或怀疑有颈部损伤者,翻转时应一手放在颈后方,另一手扶住肩部,防止颈部损伤进一步加重,如图所示。翻转后将双上肢放置在身体两侧,立即打开患者气道,同时判断患者的心跳,判断时间不宜超过10 s。

心肺复苏术教学设计

心肺复苏术教学设计

《心肺复苏术》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心肺复苏术》选此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由郭书芹、王叙德主编的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应用技能型规划教材、供护理、助产专业用的《急救护理学》中第四章(常用急救技术)第二节(心肺复苏术),同时参考了护理专业省级,国家级技能大赛标准。

二、设计前端分析:一)教材分析:心肺复苏术(CPR)是学习护理专业,尤其是马上进入临床实习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急救技能之一,同时也是社会普及急救常识的急救技能,本教材中章节所用标准是依据美国出版发行的《2015年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中标准,使该技术具有国际前沿水平。

学习该技术使学生能够熟练的规范的掌握急救技术,在临床实习中参加紧急抢救,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本节课授课对象是16护理级二年级学生,是即将走上实习工作岗位的学生,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将护理专业基础课全部学习结束,同时期也正在学习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临床专业课,为本学习急救护理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知识储备能力:特点有一定的分析、概括、归纳、类比的能力,情感态度方面,由于即将实习对心肺复苏术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倾向,但学生的接受专业知识水平有差距,水平高的学生和一般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不同会对教学效果有影响,所以学生通过交流互相学习。

三、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心肺复苏的概念和意义,掌握心肺复苏术中科学数据。

2、牢记基础生命支持术的重要因素:现场急救黄金4分钟。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观察、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现概念和实物的对接。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课件演示、情景模拟、老师演示、学生交流、师生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技能动手能力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1.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为今后学会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场心肺复苏术单元教学设计
之身下保持为一坚实的平面。

头部不得高于胸部平面。

怀疑颈椎有损伤时应注意头颈部保护,头、肩以及躯干同步翻转,避免扭曲,防止进一步加剧脊柱损伤。

抢救者跪于病人肩颈侧旁,最好能解开病人上衣暴露胸部,便于实施救护。

4.判断脉搏和呼吸抢救者站在病人一侧,一只手放在病人前额,另一只手的示、中指找到气管,男性可先触到喉结,两指下滑到气管与胸锁乳突肌之间的肌沟内即可触到颈动脉。

同时,可通过观察呼吸和胸廓起伏快速判断呼吸,如颈动脉摸不到且没有呼吸或仅仅是喘息,需立即进行现场胸外心脏按压。

注意事项:①触摸时不可用力过猛,且两侧不能同时进行,以防阻断脑血流,影响脑供血;
②检查时间不要超过10s。

5.胸外心脏按压(circulation C)(掌握)
胸外心脏按压又称人工循环,是指用人工的方法推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使携有新鲜氧气的血液从肺部血管流向心脏,再从心脏流经动脉到全身组织,以维持重要脏器的供血、供氧。

(1)按压部位
1)胸骨中、下1/3段交界处救护者用示指和中指确定病人近侧肋弓下缘,然后沿肋弓下缘向上滑行至两侧肋弓的汇合点(即胸骨下切迹处),将示指及中指两横指放在胸骨下切迹上方,示指上方的胸骨正中区即为按压区,即胸骨中、下1/3段交界处(见下图)。

2)胸骨正中两乳头间连线水平。

(2)按压方法与姿势将一只手掌的根部置于病人按压区,掌根部与病人胸骨纵轴方向一致,另一手掌根部重叠在该手背上,两手十指交叉,外漏的五指翘起,脱离胸壁。

救护者上半身前倾,腕、肘、肩关节伸直,双肩在病人胸骨上方正中,以髋关节为支点,利用上半身重量垂直向下按压,按压至最低点时应有一明显停顿,随后放松,使胸廓自行复位,但手掌根部不要离开胸壁,确保定位准确。

按压应平稳,有规律地进行,不能间断,不能冲击式的猛压(见下图)。

(3)按压深度至少5cm。

(4)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与放松时间相等。

连续按压30次后进行人工呼吸。

(5)胸外心脏按压常见失败原因:①病人体位不对,未躺在硬的平面上,按压不能产生足够的心排血量;②按压时肘部弯曲,导致用力不垂直;按压力量不足,按压深度达不到标准;冲击式按压、猛压,导致肋骨骨折或内脏损伤;③放松时手掌离开胸骨的按压部位,使下次按压需重新定位或按压部位不准确影响按压效果。

(6)胸外心脏按压的并发症:一是肋骨骨折,气胸、血胸。

由于按压时除掌根部贴在胸
骨外,手指也压在胸壁上或按压部位偏向两侧,或是用力不垂直、用力过猛等原因。

二是肺、肝、脾裂伤。

按压定位偏向,使肋骨或剑突折断而致肺、肝、脾裂伤。

6.开放气道(airway A)(掌握)
(1) 清除呼吸道异物 在开放气道之前,首先检查病人口腔是否有异物,如有异物可用手指缠上纱布将其清除。

(2)常用开放气道的方法有3种,救护者可根据病人的伤情选择不同开放气道的方法。

1)仰头举颏法 开放气道常用的一种方法,救护者用一手的小鱼际(手掌外侧缘)部位置于病人的前额,手掌用力向后压使其头后仰,另一手的示、中两指同时将颏部向上、前抬起,使下颌角与耳垂的连线与地面垂直。

注意操作时示指和中指尖不要深压颏下软组织,以免阻塞气道(见图4-5)。

2)仰头抬颈法 救护者一手抬起病人颈部,另一手下按病人前额,使其头后仰、颈部抬起。

头颈部外伤者禁用,以免损伤脊髓(见下图)。

3)双手托颌法 救护者把手放置在病人头部两侧,肘部支撑在病人躺的平面上,握住下颌角,用力向上托下颌,使下颌骨前移。

由于此法使病人下颌上提,但不能使病人头部后仰和左右转动(见图4-5),因此,对怀疑有头、颈部损伤者,此法安全。

A B C
A 仰头举颏法
B 仰头抬颈法
C 双手托颌法
7.人工呼吸(breathing B)(掌握)
开放气道后,须立即施行人工呼吸,使气体被动进入和排出肺脏,以保障氧的供给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常用口对口、口对鼻、口对口鼻人工呼吸法,术者深吸气后呼出的气体含氧量可达18%,潮气量>400ml ,连续人工呼吸,可使病人肺中氧浓度接近正常水平。

(1)口对口人工呼吸(见下图)
1)救护者用开放气道时压在病人前额那只手的拇指、示指捏紧病人的鼻孔(防止吹气时气体从鼻孔逸出),另一手将嘴唇分开。

2)深吸一口气后,救护者的嘴完全包住病人口部,然后用力向内吹气。

同时双眼斜视胸廓,胸廓抬起为有效标志。

每次吹气时间要在1s 以上,保证足够的潮气量使胸廓抬起。

为防止交叉感染,有条件者可将单层纱布覆盖在病人口部进行。

3)随后立即与病人口部脱离,松开鼻孔,侧转头稍抬起换气,病人借胸廓和肺的弹性回缩,被动地完成呼气。

连续吹气2次。

4)呼吸频率8~10次/分,每次吹气量为800~1000ml 。

(2)口对鼻人工呼吸 适用于不能经口吹气的病人。

如牙关紧闭、口不能张开、口对口封闭困难、口腔周围严重外伤或其它原因不适宜口对口吹气者。

口对鼻吹气时抢救者以一手的小鱼际侧压住病人前额,使其头后仰,另一手托起下颌,使口完全闭合,然后术者深吸一口气,用双唇包绕病人鼻部,用力向病人鼻孔内吹气,但若鼻出血或鼻阻塞时禁用口对鼻吹气,防止把其吹入气管深处。

(3)口对口、鼻人工呼吸 适用于婴幼儿。

将婴幼儿平卧,头略后仰,下颌轻轻向上抬起,使患儿的口、鼻孔充分开放,然后术者深吸一口气,用口包住患儿口鼻进行吹气。

吹气时注意观察患儿胸部起伏情况,防止吹气过大过猛损伤患儿肺脏,吹气适量的标志是患儿胸部抬起。

吹气后,抢救者迅速移到病人胸侧,确定按压部位,作连续30次的胸外心脏按压,如此无论单人操作还是双人操作,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之比均为3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