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江洋畈生态公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场地地质条件特殊,设计者结合国外透水砂土路制作工
艺,反复寻查、试验后以本地廉价材料山体亚风化硅砂为主 材,毛竹片筏抛石作垫层,适度改良粘合剂,因地制宜营建 土工滤水层,建成的游步道具有感观自然、降低夏季辐射热、 低价、高透水性、耐压等特性,同时亦有效避免高含水率软 弱地基地面沉降、积水、面层开裂等工程通病,对营建生态 经济型游步道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浅水沼泽和池塘水泡之间。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 妄为”,无为而为是一种深层次的有为。是符合当代生态设 计理念的。
细节欣赏
• 各界评价 无味之味 与“无为”紧密相连就是“无味”,老子说“道之出口,淡 乎其无味”。“味”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特殊范畴,也是中国 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独有的概念。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是 “淡”,是“无”,是“无味之味”。无味之味乃味之极也。
展现自然真实的美,改变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游园习惯,这是笔者看来江洋畈公园最成功的亮点之一。
END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杭州江洋畈生态公园
分析报告 周晓 U201315387
目录
01
02
03
背景介绍
平面分析
细节欣赏
背景介绍
• 地理位置
江洋畈生态公园位于杭州城南凤凰山路北虎跑路东,它的前
身,是西湖淤泥疏浚的堆积场。堆晒了6年,在西湖淤泥里沉 睡了数百年的水生、陆生植物种子纷纷发芽,江洋畈变成了 以垂柳、湿生植物为主的次生湿地。 项目位置:浙江 杭州 项目面积:20公顷 设计师:林菁 王向荣 设计时间:2008-2009年 建成时间:2010年
背景介绍
• 演化过程
1999年-2003年,西湖疏浚的淤泥基本都输送到玉皇山南麓江
洋畈的一个山谷里,形成了容积约1km³ 的淤泥库。当淤泥停 止输送后,植物逐渐萌发出来,并随着淤泥地表含水量的变 化呈现出明显而有趣的演替过程。最早是水生植物,后来开 始生长耐湿的乔灌木。
平面分析
细节欣赏
• 游步道 游步道作为景观空间骨架之一蜿蜒贯穿整个公园,并最终延 伸至山林,完善了生态公园的休闲、游览及科普观光功能。
江洋畈生态公园带给游人也是一种“淡”的味道,但这种味
道含蓄却隽永,清新却绵长,值得人慢慢品味、细细回味。
细节欣赏
• 各界评价 生态之境 不同于国外刻意引入野花野草以模仿和再现原生生态环境,江洋畈生态公园的野是自然天成的,是时间累积的。它将西湖淤泥滋养的次生、湿生植被的自然演 替过程,作为一种独有风景和生境展现给游客。 江洋畈生态公园位于群山环绕的谷地之中,山上是郁郁葱葱的森林、参天大树遮阴蔽日、谷中却是若隐若现的水洼、婆娑参差芦苇、摇曳生姿的野花、芊芊玉 立的绿柳,两种截然不同植被群落景观因为历史的机缘巧合在此和谐而又独立的存在着,展示着不同的生境之美,是设计师最先发现并保留和强化了这种生境 之美。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细高瘦长、恣意生长的南川柳,它们与西湖边上枝条低垂,得到万千宠爱的白堤柳截然不同,参差错落的枝干舒展身躯,旁逸斜出, 在斑驳的光影里相互交织,朦胧中有坚实,坚实中有旖旎,一种蓬勃的生命的信息不可抑制地迸射着,如同吴冠中先生水墨抽象画中那律动的线条,纵横、粗
细、向背,是何等和谐,引人遐想。
细节欣赏
• 各界评价 生态之境 原生的生态环境也留住了这里原来的“住客”:豆娘、蜻蜓、蝴蝶、螃蟹、乌龟、白鹭、黑水鸡等原先就栖息在这里的小动物并没有因为公园的建造而“背井 离乡”,反而因为公园额外的保护而更多地繁衍开来,游人借助那些生动有趣的科普指示牌可以更近距离地观察它们,更全面地了解它们。特别是孩子们,在 江洋畈生态公园中少了几分打闹玩乐,多了几分好奇和求知的兴趣,而父母们则会在旁边耐心解释指示牌上的内容。更有不少野生动物爱好者端着“长枪短炮” 静静地守候在某个角落,只等白鹭飞起的那一刻或是蝴蝶翩跹于野花之上。
细节欣赏
• 科普展示系统 江洋畈是一个生态公园,也应该是一座露天的生态博物馆, 科普展示系统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内容包括西湖疏浚、江洋
畈的地理变迁、生态系统、植被资源、动物种类、生境条件
等等,从文字的撰写到图片的绘制,既要科学严谨,又要通 俗易懂,难度很高,工作量也非常大。豆绿色的指示系统和 整个公园的主题很搭,而且,各种指示牌大小尺寸都有变化, 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又有一个统一的主题。既统一又各有 特性。
细节欣赏
• 木栈道 木栈道是设计者精心构造的多视点透视景观的主要载体。它 伸入密林,在竖向上也具有波动性,或高或低,或明或暗地
曲折于园区内。起伏的木栈道增加了景观的空间层次,产生
视觉光影和空间格局的丰富变化,增添了游览的趣味性。但 是地质勘察报告表明场地中淤泥存量大,深度较深,具有高 含水、高有机质、高压缩性、低承载力等不适合作为地基的 缺陷。要在此地质条件上建造一条流动悬浮的观景线。
细节欣赏
• 各界评价 无为而为 老子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也就是不干涉,不改变,顺 其自然。多义景观的设计师面对如此复杂的现状和如此沉重 的历史负担大胆采取了这样一种无为的设计手法:保留基址 绝大部分现状,用可回收的锈板围合出若干次生植物群落,
用一条高低曲折的木栈道漂浮于淤泥之上,穿行在湿生林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