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艺思潮05 第五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第二节 新时期以来的现实主义思潮
一、现实主义的回归
20世纪20年代末80年代初,为了拨乱反正,彻底清除 “瞒和骗”的文学 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使文学走上健康发展道路,恢复和弘扬现实主义的 传统势在必行,于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掀起了对现实主义理论问题的 再讨论,讨论内容包括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本质、文艺的真实性和 典型性等问题。涉及文学创作方面的问题,如暴露与歌颂的关系、对人 物命运的性格悲剧与社会悲剧的总体把握、怎样确认 “伤痕文学”的基 调、文艺展示改革生活时能否与现实严格对位、乔厂长式的大刀阔斧的 改革行为是现实主义还是理想主义等。这一系列问题的讨论,使新时期 文艺摆脱了 “瞒和骗”的阴影,从文艺脱离实际、脱离人民的僵化状态 中解放出来,重新恢复和发扬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
三、“新写实小说”
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往往把叙事的焦点对准重大题材、热门问题,通过 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来歌颂崇高,鞭笞丑恶,进而达到惩恶扬善、 鼓舞人们为理想目标而奋斗的目的。与此不同,“新写实小说”则把注 意力放在日常生活中的凡人常事上面,力图精确地描写他们的 “生存 之实”。在这里,美丑并存,善恶互动,社会和人生呈现出一种驳杂的 原色。它所着重描写的不再是叱咤风云、担负着时代使命的英雄人物, 而是处于底层和边缘的普通人。与传统现实主义的 “典型化”写作手 法不同,“新写实主义”对于普通环境中的普通人表示了关注和关爱, 或者说是对小人物平常乃至平庸生活的关注和关爱。
第五章 现实主义文艺思潮
——《中国当代文艺思潮》
目录
第一节 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新时期以来的现实主义思潮 第三节 现实主义的思想内涵和基本特征 第四节 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艺思潮评析
第一节 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历史演变
一、 世界范围内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
现实主义在各国文学中都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但作为一种成熟的创 作方法则始于19世纪的法国,是针对19世纪初浪漫主义强调主观、强 调理想化的创作倾向而提出的相反主张。 早在19世纪20年代,司汤达就在他的文论专著 《拉辛与莎士比亚》中 提出了一系列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如强调一切伟大的作家都应表现他 们的时代,小说的细节必须朴素和真实,以及文学的发展必须适应时 代的变革等。到19世纪30年代,被视为第一批重要的现实主义代表作 已经出现于欧洲文坛,如司汤达的 《红与黑》、狄更斯的 《匹克威 克外传》、果戈理的 《钦差大臣》等。
二、对现代主义的借鉴
伴随整个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在 恢复现实主义传统的同时,意识到旧有的文学表现手法已经不能完全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审美意识的变化,于是提出要超越创作中包括 “老题材、老人物、老主题、老故事、老写法”在内的所谓 “五老 峰”,开始大量吸收、借鉴外国现代主义文学的表现方法。
一、现实主义的回归
“伤痕文学”是新时期第一个文学浪潮,它着重于描述知青、知识分 子和干部在 “文化大革命”中的悲惨遭遇,揭示 “文化大革命”给 人们带来的历史创伤。刘心武的 《班主任》被认为是新时期现实主 义小说的开篇之作,它通过对宋宝琦、谢惠敏等人物形象的描写,揭 示了 “四人帮”所造成的心灵和精神的创伤。如果说这种伤害在 “ 小流氓”宋宝琦身上是显在的,那么在被多少年以来教育路线树为榜 样的谢惠敏身上,则更是让人触目惊心的。是与非在她的头脑中是混 乱的和颠倒的,她多年以来从政治教育中所获得的神圣的、天经地义 的观念恰恰是荒谬的东西。作品对于这一 “伤痕”的揭示表现出新 时期文学理性精神的自觉。
三、“十七年”关于现实主义的论争
“两结合”的创作方法一度长时期被作为中国文学艺术最好的创作方 法来大力提倡。1928年以后,学术界开始对 “两结合”的创作方法进 行质疑,认为它产生于 “左”倾思潮泛滥的 “大跃进”时期,在其 原则下创作的新民歌并没有多少文学成就,其理论批评也往往简单化 、公式化。“两结合”提出之后的20年间,从总体上说现实主义精神 大受削弱,大多数作品把空洞的革命内容混同于客观现实,以豪言壮 语代替科学精神,革命理想常常成为现实生活中矛盾冲突的粉饰物。
二、现实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茅盾指出要用 “写实主义”来纠正中国古典小说 “主观的向壁虚 造”的毛病,并对 “黑幕小说”和 “鸳鸯蝴蝶派小说”“游戏的 消遣的金钱主义的文学观念”进行了批评。鲁迅、周作人的 《域外 小说集》之所以译介东欧弱小国家的作家作品,是因为这些作品所 体现的关注并且同情 “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现实主义精神。鲁迅 自己的创作,目的是为了 “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可以看 出,鲁迅在借鉴外国文学创作时,侧重的是批判现实主义特殊的创 作内容及创作态度。
一、 世界范围内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
狄更斯、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的作品对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矛 盾做了生动的描绘和无情的批判,他们的创作手法被高尔基概括为 “ 批判现实主义”。高尔基认为,这一时期的文学批判地再现当时存在的 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解剖性地暴露和撕毁一切假面具,因而他把具有 “锋利的唯理主义和批判精神”的文学流派称为批判现实主义。 巴尔扎克在实施他的伟大文学工程的时候,遵循的艺术原则是严格摹写 现实。他完成了 “私人生活”、 “外省生活”、 “巴黎生活”、“ 政治生活”、“军事生活”和 “乡间生活”等场景的描写,绘就了一 部法国19世纪上半叶的现实主义历史画卷。恩格斯称巴尔扎克是位 “ 现实主义大师”, “他在 《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 ‘ 社会’,特别是巴黎 ‘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二、对现代主义的借鉴
各种文艺思潮与文艺流派,如意识流、表现主义、结构主义、象征主 义、未来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原型理论、弗洛伊德精神分 析理论、符号学、接受美学、新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西方马克思 主义理论等相继被介绍进来,极大地开阔了作家、艺术家的视野,给 人许多有益的启迪。以作家高行健发表 《现代小说技巧初探》一书 为开端,许多中青年作家纷纷加入了变革文学表现手法的实践和讨论 中,在短短几年内把20世纪以来欧美、拉美文学的代表性手法几乎无 一遗漏地操演了一遍,确实使文学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景象。
三、“十七年”关于现实主义的论争
有关现实主义的认识,在中国当代文艺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论争,如 20世纪00年代关于文艺真实性的论争、关于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论争、 关于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的论争,20世纪60年 代关于典型的论争、关于现实主义的深化的论争、关于 “中间人物论” 的论争、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论争等,都在有关现实主义创作方 法和创作原则范畴内,广泛涉及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政治、形式与内 容、文艺价值与功能、作家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等诸多重要问题。
一、 世界范围内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
总的来说,在世界范围内,现实主义已失去了其在19世纪那样雄 踞文坛的主导地位,这也迫使今天的现实主义创作不得不吸收各种 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丰富和发展自己,以适应时代需要。
二、现实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早在20世纪初,接触西方思想最早的知识分子就已把 “现实主义” 艺术观念介绍到了中国。梁启超在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 中就介绍过 “理想派小说”和 “写实派小说”,认为 “小说种 目虽多,未有能出此两派范围外者也”。这大约是 “浪漫主义” 和“现实主义”观念的最早的中文表述。稍后,王国维在 《人间 词话》第二则中说: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 由分。”
一、 世界范围内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
法国小说家桑·佛洛里首次在文艺领域提出 “现实主义”这一概念 时,本来是对从司汤达到巴尔扎克这一具体的新的现实主义文学运 动的命名。1932年,斯大林在同一些作家谈话时则将 “社会主义现 实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创作原则提出。随后,全苏第一次作家代表 大会通过的 《苏联作家协会章程》对此作了具体表述:“社会主义 的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 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 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 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
三、“十七年”关于现实主义的论争
“文化大革命”期间,“四人帮”制定的创作模式 “三突出原则”成为 当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重要原则。这个创作模式是:在所有的人物中 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 雄人物。在题材方面,要尽可能地把反动派形象从作品中放逐出去,假 若不能免掉,也一定要极尽丑化。提出以什么样的人物为主要人物,标 志着什么阶级成为舞台的主人,把所谓小资产阶级情调包括亲情、爱情 ,从文学题材中完全排斥出去。这一原则践踏了党的 “双百”方针,宣 扬了唯心史观,使文艺创作走上了反现实主义的道路。受此影响,一些 作品,如长篇小说 《金光大道》、 《较量》、《万年青》,电影 《艳 阳天》等,不同程度地违背了生活真实,情节虚假,人物严重概念化, 缺乏艺术价值。
二、对现代主义的借鉴
茹志鹃的 《剪辑错了的故事》及宗璞的 《我是谁》等作品在结构、 时间的处理上也都表现了新的尝试。此后,张承志的 《黑骏马》、 谌容的 《人到中年》、张贤亮的《绿化树》以及李陀的 《七奶奶》 等作品,都表现出了叙事与结构的灵活性,在人物的心理开掘上做 出了努力。这些尝试虽然还仅仅停留在文学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叙事 方式上,但却充分表明了文学对于新的艺术表现能力的渴求。这些 作品并没有脱离现实主义的轨道,但却摆脱了过去那种单调的叙事 模式,丰富了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拓展了现实主义的艺术空 间。
二、现实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如果说中国在20世纪初是直接从西方引进 “现实主义”艺术观念, 那么20世纪30年代从苏联引进的 “现实主义”前面则加了一个概 念,即“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与批评方法, 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不再纯然是一个艺术观念了。20世纪40年代 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实 主义”的纲领性文件,至今仍有重要影响。
一、现实主义的回归
“伤痕文学”之后出现了以 《人到中年》、《天云山传奇》为代 表的 “反思文学”。“反思文学”与 “伤痕文学”的产生具有相 同的社会条件,但 “反思文学”更具有思想解放的特点,它主要 反思产生社会悲剧的原因与教训,对历史是非作出深沉和严肃的评 价,进而反思自我对历史应负的责任,寻找在新时代面前自身的使 命与位置。因而 “反思文学”的历史内容要比 “伤痕文学”更加 扩展和深化,反思的深度也从政治的层面进入到哲学和文化的层面 。其代表作品有鲁彦周的 《天云山传奇》、茹志鹃的 《剪辑错了 的故事》、张一弓的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高晓声的 《李顺大 造屋》、周克芹的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一、现实主义的回归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回归,是20世纪80年代文学发展的特点。这一时 期的文学彻底抛弃了极左思潮影响下出现的 “三突出”、 “假大空 ”、 “瞒和骗”、 “主题先行”、 “公式化”、“概念化”等种 种弊端,强调文学是人学,塑造了各式各样的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一方面是把 “文化大革命”中文学对正面人物 进行 “神化”转换为“人的还原”,另一方面则是从主要人物必须 是正面英雄的单一模式扩展为更广泛、更多样的普通人形象。其中的 优秀长篇小说有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路遥的 《平凡的世界》、霍达的 《穆斯林的葬礼》、刘心武的 《钟鼓楼》,此外还有老鬼的 《血色 黄昏》、贾平凹的 《浮躁》、浩然的 《苍生》、蒋子龙的 《蛇神 》等。
三、“新写实小说”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批被称为 “新写实主义”、“新体验小 说”、 “新状态文学”的作品的突出特点是强烈地关注现实,试图将 社会生活中的矛盾与问题忠实地记录下来。被称为 “新写实小说”的 代表作家有池莉、方方、刘震云、刘恒等,代表作品有刘震云的 《塔 铺》、《新兵连》、《一地鸡毛》、《单位》,池莉的《烦恼人生》、 《不谈爱情》、《太阳出世》,方方的《风景》,刘恒的 《伏羲伏 羲》、《狗日的粮食》等。
第二节 新时期以来的现实主义思潮
一、现实主义的回归
20世纪20年代末80年代初,为了拨乱反正,彻底清除 “瞒和骗”的文学 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使文学走上健康发展道路,恢复和弘扬现实主义的 传统势在必行,于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掀起了对现实主义理论问题的 再讨论,讨论内容包括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本质、文艺的真实性和 典型性等问题。涉及文学创作方面的问题,如暴露与歌颂的关系、对人 物命运的性格悲剧与社会悲剧的总体把握、怎样确认 “伤痕文学”的基 调、文艺展示改革生活时能否与现实严格对位、乔厂长式的大刀阔斧的 改革行为是现实主义还是理想主义等。这一系列问题的讨论,使新时期 文艺摆脱了 “瞒和骗”的阴影,从文艺脱离实际、脱离人民的僵化状态 中解放出来,重新恢复和发扬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
三、“新写实小说”
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往往把叙事的焦点对准重大题材、热门问题,通过 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来歌颂崇高,鞭笞丑恶,进而达到惩恶扬善、 鼓舞人们为理想目标而奋斗的目的。与此不同,“新写实小说”则把注 意力放在日常生活中的凡人常事上面,力图精确地描写他们的 “生存 之实”。在这里,美丑并存,善恶互动,社会和人生呈现出一种驳杂的 原色。它所着重描写的不再是叱咤风云、担负着时代使命的英雄人物, 而是处于底层和边缘的普通人。与传统现实主义的 “典型化”写作手 法不同,“新写实主义”对于普通环境中的普通人表示了关注和关爱, 或者说是对小人物平常乃至平庸生活的关注和关爱。
第五章 现实主义文艺思潮
——《中国当代文艺思潮》
目录
第一节 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新时期以来的现实主义思潮 第三节 现实主义的思想内涵和基本特征 第四节 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艺思潮评析
第一节 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历史演变
一、 世界范围内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
现实主义在各国文学中都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但作为一种成熟的创 作方法则始于19世纪的法国,是针对19世纪初浪漫主义强调主观、强 调理想化的创作倾向而提出的相反主张。 早在19世纪20年代,司汤达就在他的文论专著 《拉辛与莎士比亚》中 提出了一系列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如强调一切伟大的作家都应表现他 们的时代,小说的细节必须朴素和真实,以及文学的发展必须适应时 代的变革等。到19世纪30年代,被视为第一批重要的现实主义代表作 已经出现于欧洲文坛,如司汤达的 《红与黑》、狄更斯的 《匹克威 克外传》、果戈理的 《钦差大臣》等。
二、对现代主义的借鉴
伴随整个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在 恢复现实主义传统的同时,意识到旧有的文学表现手法已经不能完全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审美意识的变化,于是提出要超越创作中包括 “老题材、老人物、老主题、老故事、老写法”在内的所谓 “五老 峰”,开始大量吸收、借鉴外国现代主义文学的表现方法。
一、现实主义的回归
“伤痕文学”是新时期第一个文学浪潮,它着重于描述知青、知识分 子和干部在 “文化大革命”中的悲惨遭遇,揭示 “文化大革命”给 人们带来的历史创伤。刘心武的 《班主任》被认为是新时期现实主 义小说的开篇之作,它通过对宋宝琦、谢惠敏等人物形象的描写,揭 示了 “四人帮”所造成的心灵和精神的创伤。如果说这种伤害在 “ 小流氓”宋宝琦身上是显在的,那么在被多少年以来教育路线树为榜 样的谢惠敏身上,则更是让人触目惊心的。是与非在她的头脑中是混 乱的和颠倒的,她多年以来从政治教育中所获得的神圣的、天经地义 的观念恰恰是荒谬的东西。作品对于这一 “伤痕”的揭示表现出新 时期文学理性精神的自觉。
三、“十七年”关于现实主义的论争
“两结合”的创作方法一度长时期被作为中国文学艺术最好的创作方 法来大力提倡。1928年以后,学术界开始对 “两结合”的创作方法进 行质疑,认为它产生于 “左”倾思潮泛滥的 “大跃进”时期,在其 原则下创作的新民歌并没有多少文学成就,其理论批评也往往简单化 、公式化。“两结合”提出之后的20年间,从总体上说现实主义精神 大受削弱,大多数作品把空洞的革命内容混同于客观现实,以豪言壮 语代替科学精神,革命理想常常成为现实生活中矛盾冲突的粉饰物。
二、现实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茅盾指出要用 “写实主义”来纠正中国古典小说 “主观的向壁虚 造”的毛病,并对 “黑幕小说”和 “鸳鸯蝴蝶派小说”“游戏的 消遣的金钱主义的文学观念”进行了批评。鲁迅、周作人的 《域外 小说集》之所以译介东欧弱小国家的作家作品,是因为这些作品所 体现的关注并且同情 “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现实主义精神。鲁迅 自己的创作,目的是为了 “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可以看 出,鲁迅在借鉴外国文学创作时,侧重的是批判现实主义特殊的创 作内容及创作态度。
一、 世界范围内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
狄更斯、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的作品对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矛 盾做了生动的描绘和无情的批判,他们的创作手法被高尔基概括为 “ 批判现实主义”。高尔基认为,这一时期的文学批判地再现当时存在的 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解剖性地暴露和撕毁一切假面具,因而他把具有 “锋利的唯理主义和批判精神”的文学流派称为批判现实主义。 巴尔扎克在实施他的伟大文学工程的时候,遵循的艺术原则是严格摹写 现实。他完成了 “私人生活”、 “外省生活”、 “巴黎生活”、“ 政治生活”、“军事生活”和 “乡间生活”等场景的描写,绘就了一 部法国19世纪上半叶的现实主义历史画卷。恩格斯称巴尔扎克是位 “ 现实主义大师”, “他在 《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 ‘ 社会’,特别是巴黎 ‘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二、对现代主义的借鉴
各种文艺思潮与文艺流派,如意识流、表现主义、结构主义、象征主 义、未来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原型理论、弗洛伊德精神分 析理论、符号学、接受美学、新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西方马克思 主义理论等相继被介绍进来,极大地开阔了作家、艺术家的视野,给 人许多有益的启迪。以作家高行健发表 《现代小说技巧初探》一书 为开端,许多中青年作家纷纷加入了变革文学表现手法的实践和讨论 中,在短短几年内把20世纪以来欧美、拉美文学的代表性手法几乎无 一遗漏地操演了一遍,确实使文学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景象。
三、“十七年”关于现实主义的论争
有关现实主义的认识,在中国当代文艺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论争,如 20世纪00年代关于文艺真实性的论争、关于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论争、 关于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的论争,20世纪60年 代关于典型的论争、关于现实主义的深化的论争、关于 “中间人物论” 的论争、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论争等,都在有关现实主义创作方 法和创作原则范畴内,广泛涉及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政治、形式与内 容、文艺价值与功能、作家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等诸多重要问题。
一、 世界范围内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
总的来说,在世界范围内,现实主义已失去了其在19世纪那样雄 踞文坛的主导地位,这也迫使今天的现实主义创作不得不吸收各种 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丰富和发展自己,以适应时代需要。
二、现实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早在20世纪初,接触西方思想最早的知识分子就已把 “现实主义” 艺术观念介绍到了中国。梁启超在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 中就介绍过 “理想派小说”和 “写实派小说”,认为 “小说种 目虽多,未有能出此两派范围外者也”。这大约是 “浪漫主义” 和“现实主义”观念的最早的中文表述。稍后,王国维在 《人间 词话》第二则中说: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 由分。”
一、 世界范围内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
法国小说家桑·佛洛里首次在文艺领域提出 “现实主义”这一概念 时,本来是对从司汤达到巴尔扎克这一具体的新的现实主义文学运 动的命名。1932年,斯大林在同一些作家谈话时则将 “社会主义现 实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创作原则提出。随后,全苏第一次作家代表 大会通过的 《苏联作家协会章程》对此作了具体表述:“社会主义 的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 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 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 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
三、“十七年”关于现实主义的论争
“文化大革命”期间,“四人帮”制定的创作模式 “三突出原则”成为 当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重要原则。这个创作模式是:在所有的人物中 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 雄人物。在题材方面,要尽可能地把反动派形象从作品中放逐出去,假 若不能免掉,也一定要极尽丑化。提出以什么样的人物为主要人物,标 志着什么阶级成为舞台的主人,把所谓小资产阶级情调包括亲情、爱情 ,从文学题材中完全排斥出去。这一原则践踏了党的 “双百”方针,宣 扬了唯心史观,使文艺创作走上了反现实主义的道路。受此影响,一些 作品,如长篇小说 《金光大道》、 《较量》、《万年青》,电影 《艳 阳天》等,不同程度地违背了生活真实,情节虚假,人物严重概念化, 缺乏艺术价值。
二、对现代主义的借鉴
茹志鹃的 《剪辑错了的故事》及宗璞的 《我是谁》等作品在结构、 时间的处理上也都表现了新的尝试。此后,张承志的 《黑骏马》、 谌容的 《人到中年》、张贤亮的《绿化树》以及李陀的 《七奶奶》 等作品,都表现出了叙事与结构的灵活性,在人物的心理开掘上做 出了努力。这些尝试虽然还仅仅停留在文学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叙事 方式上,但却充分表明了文学对于新的艺术表现能力的渴求。这些 作品并没有脱离现实主义的轨道,但却摆脱了过去那种单调的叙事 模式,丰富了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拓展了现实主义的艺术空 间。
二、现实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如果说中国在20世纪初是直接从西方引进 “现实主义”艺术观念, 那么20世纪30年代从苏联引进的 “现实主义”前面则加了一个概 念,即“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与批评方法, 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不再纯然是一个艺术观念了。20世纪40年代 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实 主义”的纲领性文件,至今仍有重要影响。
一、现实主义的回归
“伤痕文学”之后出现了以 《人到中年》、《天云山传奇》为代 表的 “反思文学”。“反思文学”与 “伤痕文学”的产生具有相 同的社会条件,但 “反思文学”更具有思想解放的特点,它主要 反思产生社会悲剧的原因与教训,对历史是非作出深沉和严肃的评 价,进而反思自我对历史应负的责任,寻找在新时代面前自身的使 命与位置。因而 “反思文学”的历史内容要比 “伤痕文学”更加 扩展和深化,反思的深度也从政治的层面进入到哲学和文化的层面 。其代表作品有鲁彦周的 《天云山传奇》、茹志鹃的 《剪辑错了 的故事》、张一弓的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高晓声的 《李顺大 造屋》、周克芹的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一、现实主义的回归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回归,是20世纪80年代文学发展的特点。这一时 期的文学彻底抛弃了极左思潮影响下出现的 “三突出”、 “假大空 ”、 “瞒和骗”、 “主题先行”、 “公式化”、“概念化”等种 种弊端,强调文学是人学,塑造了各式各样的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一方面是把 “文化大革命”中文学对正面人物 进行 “神化”转换为“人的还原”,另一方面则是从主要人物必须 是正面英雄的单一模式扩展为更广泛、更多样的普通人形象。其中的 优秀长篇小说有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路遥的 《平凡的世界》、霍达的 《穆斯林的葬礼》、刘心武的 《钟鼓楼》,此外还有老鬼的 《血色 黄昏》、贾平凹的 《浮躁》、浩然的 《苍生》、蒋子龙的 《蛇神 》等。
三、“新写实小说”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批被称为 “新写实主义”、“新体验小 说”、 “新状态文学”的作品的突出特点是强烈地关注现实,试图将 社会生活中的矛盾与问题忠实地记录下来。被称为 “新写实小说”的 代表作家有池莉、方方、刘震云、刘恒等,代表作品有刘震云的 《塔 铺》、《新兵连》、《一地鸡毛》、《单位》,池莉的《烦恼人生》、 《不谈爱情》、《太阳出世》,方方的《风景》,刘恒的 《伏羲伏 羲》、《狗日的粮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