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2)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2、过程与方法:

(1)搜集和展示资料数据,能比较建国初期、一五计划时期、十年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文革时期等各个时期我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或出现的挫折及其原因;

(2)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探索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从中认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3)利用历史图片进行直观教学,体会我国经济建设的曲折历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

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2)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

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难点:分析20 世纪50~70 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年)

(1)背景: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原因: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②国民政府的大肆搜刮;③战争的严重破坏。

表现: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2)恢复:经过3 年努力,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过渡: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不仅基础十分薄弱,而且门类残缺不全。毛泽东有一段给人印象深刻的描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为此,中国人民自然迫切要求迅速改变这种状况。为迅速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我国从1953 年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是执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个重大步骤,它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

2、“一五”计划建设(1953~1957 年):

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合作探究:一五计划建设时期,我国为什么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①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②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③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而社会主义苏联迅速工业化的经验中,也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④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2)成就:超额完成;先后建成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并投产。

(3)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过渡:伴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从1953 年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三大改造:

(1)对象:即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2)基本途径和方式: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3)意义:到1956 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形成)

二、探索与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

(1)中共八大: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建立;时间:1956 年

内容:①提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规定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分析正确、成功探索、未能坚持

(2)八字方针:

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意义:从1962 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 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过渡: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和中共八大正确路线的制定本来是新中国发展的良好开端。但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遭到很大的挫折。

2、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

(1)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总路线:

时间:1958 年

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对总路线的全面评价:

主观愿望上讲,它反映了党和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无可厚非。但从科学的角度讲,多快好省同时实现几乎是不可能的,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严重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客观效果上讲,催生了“左”倾经济思想和盲动的经济行为,直接导致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片面要求高速度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工业:制定出赶超英国和美国的高指标;农业:对粮食产量的估计过高,出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主观臆断的口号。

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生产关系方面急于过渡的一次典型实验,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

形式是越大越公越好,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盲目求快求纯。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脱离我国国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