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表舞弊的表现方式与形成原因分析
现行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及应对
现行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及应对现行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是指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过程中,通过各类手段操纵财务数据,以达到虚增或虚减盈利、资产和负债的目的,误导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监管机构等利益相关方。
财务报表舞弊对市场秩序、投资者权益和社会经济的稳定性造成了严重影响,应引起高度重视和严厉打击。
本文将就现行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的应对措施进行探讨。
一、现行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的表现形式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的表现形式多样,常见的包括:1. 收入和费用的操纵:通过虚增收入或减少费用等方式,使企业的盈利水平看起来更好,例如虚增销售收入、虚增其他业务利润等;2. 资产和负债的操纵:通过虚增资产或减少负债等方式,使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看起来更健康,例如增加虚拟资产、减少应付款项等;3. 现金流量的操纵:通过虚增或减少现金流量等方式,使企业的现金流量表呈现出良好的状态,例如虚增经营活动现金流入、虚减投资活动现金流出等。
二、现行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的原因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制度性原因和行为性原因:1. 制度性原因:包括财务报告制度不规范、内部控制缺陷、审计监管不到位等;2. 行为性原因:包括企业高层管理者和财务人员的不诚信行为、追逐短期利益、市场竞争压力等。
三、现行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的应对措施为了防范和打击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1. 完善法律法规和规范制度: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的惩治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制度,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提高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质量的监督能力。
2. 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上市公司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包括完善的财务报告制度、风险控制机制和内部审计制度,加强对财务报表编制过程的监督和审计。
3. 加强会计准则的修订和解释:及时修订和解释会计准则,明确财务报表编制的要求和规范,对可能引发财务报表舞弊的会计处理进行明确界定。
公司财务会计报告舞弊手段及成因分析
前 言财务作为行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质量的高与低直接关乎行业发展,但是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仍旧面临着很多问题,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此问题也尤为突出。
目前,财务会计报告舞弊案件频繁发生,这不仅会为行业带来较大的影响,也不利于其综合实力的提升,甚至还会影响其整体形象。
所以笔者针对财务会计报告舞弊问题产生的原因加以分析,也总结出几点对策,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一、公司财务会计报告舞弊的概念“公司财务会计报告舞弊”主要是只实际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违规、违背财务会计原则的事情,现如今,财务报告舞弊案件也频繁的发生,这将直接影响行业综合实力的提升,甚至还会为其后续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
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故意编制或者是披露虚假财务会计信息等问题频繁的出现,这也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快速发展所致。
其次,很多公司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往往没有站在长远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总是运用各种方法或手段来伪造财务状况,希望能够为自身带来较大的经济利润,而这种行为属于错误的,往往会为自身带来不良影响,可以说,属于一种犯罪行为。
此外,甚至还存在着一些人员,以欺骗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来为自身牟取利益的行为,为此,应采取对策加以处理。
二、公司财务会计报告舞弊的手段(一)利润表舞弊类型公司财务会计报告舞弊手段有以下类型,其中利润表舞弊类型是常见的一种舞弊手段,他包含以下内容。
第一,虚增利润,很多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往往以业绩为主,而人员往往在利益的驱使之下为了应付业绩评价,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牟取利益,比如,会通过提前券收入或者是推迟结账转本,或者是减少各项准备的计提等方式,进一步为自身谋取更大的利润,这都是利润表舞弊常见的类型,直接影响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的整体质量。
第二,虚减利润,很多企业在实际纳税过程中,往往想要通过非法手段来减少纳税,这样就会选择一些不正当的方法来实现此愿望,比如:很多人会提前结转成本,或者是使用加速折旧法,进一步实现减少纳税的目的,而这种行为也是财务会计报告舞弊手段的一种。
虚假财务报告成因的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财务报告是企业向外界展示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重要手段。
然而,近年来,虚假财务报告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企业的信用和市场的稳定。
本文旨在分析虚假财务报告的成因,为防范和打击虚假财务报告提供理论依据。
二、虚假财务报告的成因1. 内部因素(1)企业管理层动机企业管理层出于各种动机,如追求业绩、保住职位、获得融资等,可能故意操纵财务报告,虚报业绩、隐瞒亏损,以达到自身目的。
(2)内部控制不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使得财务报告编制过程中存在漏洞,为虚假报告提供了可乘之机。
(3)财务人员素质不高财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缺乏职业道德,可能为了迎合管理层意图,故意篡改财务数据,导致虚假财务报告的产生。
2. 外部因素(1)监管不力监管机构对企业的财务报告监管不力,未能及时发现和查处虚假报告,使得虚假报告得以滋生。
(2)市场环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可能采取虚假报告手段,夸大业绩、降低成本,以吸引投资者。
(3)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虚假财务报告的处罚力度不够,使得企业违法成本较低,增加了虚假报告的发生概率。
三、虚假财务报告的防范措施1.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1)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监督和制约,从源头上杜绝虚假报告的产生。
(2)提高财务人员素质企业应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使其具备识别和防范虚假报告的能力。
2. 加强监管力度(1)完善监管机制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企业财务报告的监管,建立健全监管机制,提高监管效率。
(2)加大处罚力度对虚假报告行为,应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使企业不敢触碰法律红线。
3.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针对虚假财务报告问题,我国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虚假报告的法律责任。
(2)加强执法力度监管部门应加强对虚假报告案件的查处,确保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因及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因及对策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现象屡见不鲜,给股民和投资者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财务报告舞弊是指在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中,通过虚增收入、减少费用、虚构资产等手段,突出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推动股价上涨。
导致财务报告舞弊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利益驱使。
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舞弊通常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提高市值,提高股票价格,进而获得更多的财务利益。
由于上市公司董事长、高管和股东通常持有大量股票,他们往往借财务报告舞弊来增加自身股票的价值。
2.组织环境。
上市公司内部管理存在问题,内控不健全,对财务舞弊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控制。
一些公司的董事会和高管层在公司运营中不能履行其职责,缺少审慎和透明的公司治理。
缺乏有效的内部审计和风险控制机制,容易造成财务报告舞弊的发生。
3.贪婪心理。
在投资环境中,一些公司高管和股东追逐眼前利益,追求高额回报。
为了实现财务目标,他们更倾向于采取不规范的会计方法,虚增收入,掩盖亏损,以获取高回报。
面对财务报告舞弊的问题,我国应采取以下对策来解决和预防财务报告舞弊现象:1.完善监管机制。
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加大对财务报告舞弊的打击力度。
加强对上市公司内部流程、财务报告的审核和审计,确保财务报告内容真实、准确、可靠。
2.提高上市公司的信息透明度。
加强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监管,完善信息披露制度,鼓励上市公司与投资者进行全面和及时的信息沟通,提高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的了解。
3.加强内控建设。
上市公司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完善内部审计体系,加强对财务报告准确性的监督和审查。
4.增强投资者保护意识。
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真实性的判断能力,提高投资者对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和预防能力。
5.加强公司治理。
推动上市公司建立科学、透明、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董事会和高管层的职能和责任意识,从根本上防止财务报告舞弊现象的发生。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因及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因及对策财务报告舞弊是指企业以虚假的财务报告来欺诈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行为。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问题在近年来频繁出现,对市场的信心和投资者的利益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本文将从成因和对策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成因分析1.管理制度不健全。
某些公司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且内部控制不严,易产生违规操作和内部舞弊现象。
2.信息披露不透明。
一些上市公司资料披露不充分、不透明,影响了投资者决策,同时,监管机构和投资者对企业真实情况知之甚少,也使得相关部门难以发现财务报告舞弊。
3.诚信意识淡薄。
一些公司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对财务报告虚增、虚假陈述等问题视而不见,草率处理财务报表,甚至严重违反会计准则和法律法规。
4.外部环境复杂。
在我国的经济体制转型时期,一些上市公司面对市场机制的变化、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波动和政策变化的冲击,企业发展面临不少难题,可能通过虚假信息来掩盖真实情况。
二、针对性对策1.建立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
以保证信息的透明度,防止内部员工利用市场机制和信息的不对称,通过及时、准确披露公司财务、经营状况和风险提示等信息,让社会公众了解企业发展现状,提高市场健康程度。
2.加强监管措施。
确保上市公司披露真实、准确和全面的财务信息,同时,运用处罚手段,严惩财务报告舞弊行为,打擦边球、规避监管、虚假陈述等行为。
3.强化企业内部管控。
通过内部审计、企业文化、内部控制等方面加强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和员工道德素质建设,引导企业诚信守法,保证财务管理和报告的真实性。
此外,对于非财务人员的运营管理层,需加强财务知识培训,提高普及财务知识的意识和水平。
4.加强会计师事务所监督。
会计师事务所应加强内部管理,完善行业标准和规范,提高质量审计水平,同时与监管部门合作,加强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审核和维权支持等方面的努力。
5.倡导财务透明,提高社会信任。
上市公司应秉持诚信、公正原则,规范财务管理,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遵循市场规则,不断提高财务透明度,树立公司良好的商业形象,营造一个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因及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因及对策财务报告舞弊是指企业编制的财务报告中存在虚假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导致用户无法获得真实和公正的财务信息。
财务报告舞弊不仅会伤害投资者利益,损害市场秩序,还会对整个经济体系造成严重影响。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现象屡禁不止,成因复杂,为了有效打击和预防财务报告舞弊,需要深入剖析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成因分析1. 利益驱动: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追求业绩增长和股价上涨,采取虚假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手段,虚增收入、利润或者减少负债等,以达到短期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2. 管理层诚信缺失:一些上市公司管理层为了满足投资者和市场的业绩预期,会选择操纵财务报告来掩盖企业实际经营状况的不良情况,从而获得更多的融资和股价支撑。
3. 会计核算灰色地带:会计核算的复杂性和灵活性,使得一些上市公司可以利用灰色地带来进行财务报告舞弊,虚增利润、掩盖亏损。
4. 监管不力: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监管不力,使得一些上市公司觉得可以逃避法律的制裁,从而滋生财务报告舞弊行为。
二、对策建议1. 健全市场监管体系: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监管,完善市场交易制度,提高市场监管的效能和透明度,加大对财务报告舞弊的打击力度,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惩处。
2. 提高管理层诚信意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独立董事监督,增强公司内部控制机制,提高管理层的诚信意识和法律意识,降低管理层对财务报告舞弊的动机。
3. 加强会计监管:强化会计监管部门的监督职能,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的审计工作,提高会计师的独立性和审慎性,严格约束会计核算灰色地带,防范财务报告舞弊的发生。
4. 加大处罚力度: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对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处罚力度,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严惩,切实维护市场秩序和投资者利益。
5. 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理解和辨别能力,增强市场透明度,形成舆论监督,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财务报告舞弊现象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财务报告舞弊现象日益凸显。
财务报告舞弊不仅损害了企业的利益,还影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甚至对国家金融安全构成威胁。
本文旨在分析财务报告舞弊现象的原因、表现形式及危害,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二、财务报告舞弊现象的原因1. 企业利益驱动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为了美化财务报表,提高股价,可能会采取财务报告舞弊手段。
这种现象在上市公司尤为突出,因为上市公司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需要通过良好的业绩表现来吸引投资者。
2. 内部控制薄弱内部控制是防止财务报告舞弊的重要手段。
然而,部分企业内部控制薄弱,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为舞弊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3. 监管不力监管机构在监管过程中存在漏洞,导致部分企业得以逍遥法外。
此外,监管机构在执法过程中存在不严、不公等问题,也助长了舞弊现象。
4. 会计准则不完善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舞弊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间。
部分会计准则过于复杂,难以理解,导致企业会计人员对准则的理解出现偏差,从而引发舞弊行为。
5. 社会风气影响社会风气对财务报告舞弊现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惜采取舞弊手段,这种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舞弊现象。
三、财务报告舞弊现象的表现形式1. 收入确认舞弊企业通过提前确认收入、虚构收入等方式,人为提高利润,美化财务报表。
2. 成本费用舞弊企业通过虚列成本、少计费用等手段,降低成本费用,提高利润。
3. 资产负债舞弊企业通过虚增资产、虚减负债等方式,美化财务报表,误导投资者。
4. 投资收益舞弊企业通过虚构投资收益、隐瞒投资损失等手段,美化财务报表。
5. 财务报告披露舞弊企业故意隐瞒重要信息,误导投资者。
四、财务报告舞弊现象的危害1. 损害企业利益财务报告舞弊导致企业财务状况失真,损害了企业利益。
2. 损害投资者利益投资者根据虚假的财务报告做出投资决策,导致投资损失。
3. 影响市场公平竞争财务报告舞弊企业通过虚假的财务报表获得竞争优势,损害了市场公平竞争。
财务舞弊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报告背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竞争日益激烈,部分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惜采取各种手段进行财务舞弊,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本报告针对一起典型的财务舞弊案例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财务舞弊的手段、危害及防范措施,为企业和监管部门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案例简介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在2015年至2018年间,通过虚构交易、虚增收入、隐瞒费用等手段,虚增公司利润,误导投资者。
具体舞弊手段如下:1. 虚构交易:A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虚开发票等手段,将不存在的销售收入计入公司报表,虚增营业收入。
2. 虚增收入:A公司通过提前确认收入、延长收入确认周期等手段,将本应计入下期的收入提前计入本期,虚增当期利润。
3. 隐瞒费用:A公司通过虚构费用、降低费用标准等手段,将本应计入本期的费用推迟计入下期,减少当期费用,虚增当期利润。
4. 虚增资产:A公司通过虚构资产、虚增资产价值等手段,将不存在的资产计入公司报表,虚增公司资产总额。
三、舞弊手段分析1. 虚构交易:虚构交易是财务舞弊的常见手段,企业通过虚构销售合同、虚开发票等手段,将不存在的销售收入计入报表,从而达到虚增收入、利润的目的。
在本案例中,A公司虚构了大量的销售合同,虚增了营业收入。
2. 虚增收入:虚增收入是财务舞弊的另一种常见手段,企业通过提前确认收入、延长收入确认周期等手段,将本应计入下期的收入提前计入本期,从而虚增当期利润。
在本案例中,A公司通过延长收入确认周期,将本应计入下期的收入提前计入本期,虚增了当期利润。
3. 隐藏费用:隐藏费用是财务舞弊的又一手段,企业通过虚构费用、降低费用标准等手段,将本应计入本期的费用推迟计入下期,从而虚增当期利润。
在本案例中,A公司通过降低费用标准,将本应计入本期的费用推迟计入下期,虚增了当期利润。
4. 虚增资产:虚增资产是财务舞弊的一种手段,企业通过虚构资产、虚增资产价值等手段,将不存在的资产计入报表,从而虚增公司资产总额。
财务人员舞弊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财务舞弊是指企业财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通过伪造、篡改、隐匿、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等手段,以达到非法获取经济利益的行为。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财务管理日益复杂,财务舞弊案件也呈现出上升趋势。
本报告通过对某企业财务人员舞弊案例的分析,旨在揭示财务舞弊的特点、原因和防范措施,为我国企业加强财务管理提供参考。
二、案例背景某企业成立于1990年,主要从事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行业领军企业。
近年来,由于市场竞争加剧,企业业绩下滑,财务状况恶化。
2018年,企业内部审计发现财务部门存在严重违规现象,经调查发现,财务人员李某涉嫌舞弊。
三、案例经过1. 发现线索2018年,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在对财务报表进行审核时,发现某笔业务收入与实际销售情况不符。
审计人员进一步调查发现,该笔业务收入被李某篡改,用于掩盖其个人支出。
2. 调查取证审计部门成立专项调查组,对李某进行调查。
经查,李某自2015年起,利用职务之便,采取虚列支出、伪造发票、虚增成本等方式,非法侵占企业资金。
调查组共发现李某涉嫌舞弊金额达数百万元。
3. 处理结果根据调查结果,企业对李某进行了严肃处理,将其开除并追究相关责任。
同时,企业对财务部门进行全面整顿,加强内部控制,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四、案例分析1. 舞弊特点(1)手段隐蔽:李某通过虚列支出、伪造发票等方式,将舞弊行为隐藏在正常业务中,不易被发现。
(2)金额较大:李某舞弊金额达数百万元,对企业财务状况造成严重影响。
(3)时间长:李某舞弊行为持续数年,说明企业内部控制存在严重漏洞。
2. 舞弊原因(1)内部监督不力: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未能及时发现李某的舞弊行为,说明内部监督机制存在缺陷。
(2)道德风险:李某利用职务之便,追求个人利益,道德风险意识淡薄。
(3)制度漏洞: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为舞弊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3. 防范措施(1)加强内部审计:设立独立的审计部门,定期对财务报表进行审核,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因及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因及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在我国经济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资本市场的日益成熟和规范,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透明度问题也日益凸显。
财务报告舞弊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还严重破坏了资本市场的秩序和健康发展。
深入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对于规范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行为,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成因分析1. 利益驱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往往是出于利益的驱使。
一些公司为了追求更高的股价和更大的市场价值,会在财务报告中夸大利润、隐瞒损失,以此来吸引投资者和提高公司的估值。
这种利益驱动的行为使得一些上市公司放弃了诚信和透明度,而去追求短期的利益,从而导致了财务报告的舞弊行为。
2. 监管不力在我国,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存在一定的监管漏洞和不足。
一些上市公司利用监管部门的监管不力,采取各种手段来规避监管和审计,进而实施财务报告的舞弊行为。
监管部门在审计监管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盲区和漏洞,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和制度,导致了监管的不力和失灵。
3. 内部控制不完善一些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和不完善,使得财务报告的舞弊行为得以持续。
内部控制不完善使得公司管理层难以监督财务人员和审核人员的行为,也使得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的财务报告产生怀疑,从而导致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发生。
二、对策建议1. 完善监管机制监管部门在审计监管方面需要完善相关监管机制和制度,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进行更为严格的审查和监管。
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定期审核和不定期审核,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防范和遏制财务报告舞弊的发生。
2. 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上市公司应加强公司治理建设,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健全的内部监督机制和风险管理体系。
加强对公司高管层和财务人员的监管和约束,规范公司的财务报告行为,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透明度。
3. 强化信息披露上市公司应加强对内部信息的披露,及时向投资者和公众公布重大事项和财务信息,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质量。
虚假财务报告的原因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财务报告是企业对外展示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重要手段。
然而,近年来,虚假财务报告事件频发,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虚假财务报告的原因,以期为我国企业加强财务报告监管提供参考。
二、虚假财务报告的原因分析1. 企业内部原因(1)企业追求短期利益: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通过虚假财务报告美化企业业绩,以吸引投资者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青睐。
(2)企业内部监管不力:企业内部监管体系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虚假财务报告得以实施。
如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缺乏独立性,审计工作难以发挥实效。
(3)企业负责人道德风险:企业负责人为了个人利益,可能通过虚假财务报告来掩盖企业真实经营状况,逃避法律责任。
2. 外部原因(1)市场监管不力:我国资本市场尚处于发展阶段,市场监管体系不完善,监管力度不足,导致虚假财务报告行为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2)审计质量不高:审计机构在审计过程中,可能受到客户压力,降低审计质量,使得虚假财务报告得以过关。
(3)信息不对称:投资者与企业管理层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投资者难以全面了解企业真实经营状况,从而难以发现虚假财务报告。
3. 社会原因(1)诚信意识淡薄: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利益,忽视诚信原则,将虚假财务报告作为获取利益的手段。
(2)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虚假财务报告的处罚力度不够,导致违法行为成本低,难以起到震慑作用。
(3)公众舆论引导不足:媒体对虚假财务报告的报道和曝光力度不够,导致公众对虚假财务报告的警惕性不高。
三、对策建议1. 加强企业内部监管: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财务报告的真实性。
如设立独立的审计部门,加强审计工作,确保审计质量。
2. 提高审计质量:审计机构应提高审计水平,确保审计质量。
同时,加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防止审计机构受到客户压力。
财务舞弊的案例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财务舞弊是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通过虚假的会计记录、报表或其他手段,以达到非法目的的行为。
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企业的财务秩序,损害了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本报告将通过对一起财务舞弊案件的深入分析,揭示其背后的原因、手法和影响,以期为我国企业防范和打击财务舞弊提供借鉴。
二、案件背景(一)公司简介本案涉及的上市公司为A公司,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
公司曾一度是国内电子行业的领军企业,但近年来因财务舞弊丑闻陷入困境。
(二)财务舞弊原因1. 公司内部治理缺陷:A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薄弱,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2. 业绩压力:A公司面临市场竞争加剧、产品更新换代加快等压力,业绩下滑,为达到业绩目标,管理层采取了财务舞弊手段。
3. 利益驱动:部分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为了个人利益,参与或默许财务舞弊行为。
三、财务舞弊手法1. 虚增收入:A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虚开发票等方式虚增收入,虚报销售收入。
2. 虚减成本:A公司通过虚构采购订单、虚报库存等方式虚减成本,虚报利润。
3. 隐瞒债务:A公司通过隐瞒负债、虚构担保等方式隐瞒债务,虚报财务状况。
四、案件调查过程1. 监管部门介入:监管部门在接到举报后,立即对A公司进行立案调查。
2. 内部审计:监管部门聘请专业审计机构对A公司进行全面审计,发现财务舞弊事实。
3. 调查取证:监管部门通过调查取证,查明A公司财务舞弊的具体手法和涉案人员。
4. 公开处理:监管部门对A公司及相关责任人进行公开处理,包括罚款、吊销营业执照、追究刑事责任等。
五、案件影响1. 公司股价下跌:A公司财务舞弊事件被曝光后,公司股价大幅下跌,投资者利益受损。
2. 行业信誉受损:A公司财务舞弊事件损害了整个电子行业的信誉,影响了投资者对我国电子行业的信心。
3. 监管环境恶化:A公司财务舞弊事件暴露出我国部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加剧了监管环境的恶化。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成因及审计策略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成因及审计策略分析引言:财务报告作为上市公司的重要信息披露媒体和投资者决策的依据,其准确性和真实性对于市场的稳定和投资者的权益至关重要。
然而,一些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存在舞弊行为,给市场信心带来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成因和审计策略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成因分析1.利益驱动:上市公司为了追求资本市场的关注和投资者的青睐,常常会利用财务报告进行夸大利润、隐藏亏损等手段,以达到炒作股价的目的。
短期利益驱动使得一些公司忽视了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借助舞弊手段谋取经济利益。
2.型谎言误导:一些上市公司通过制造虚假的项目、业绩数据等来误导投资者,使投资者对公司前景产生错误的评判。
上市公司可能通过财务操作来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如隐瞒坏账准备、夸大资产价值等。
3.公司治理不善:公司治理不善会导致内部控制不健全,从而为财务舞弊提供可乘之机。
例如,高管薪酬体系设计不合理,监管机制不到位,内部分权不清等,会导致经营者利用自身的权力操纵财务报告。
1.强化内部控制审计:内部控制审计是防范和发现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关键环节。
审计师应加强对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审计,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提高内部控制的监督和约束效果。
2.加强团队素质和专业能力:审计师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且能够独立进行判断和分析,不被上市公司以及高管和股东等利益相关方左右。
同时,应持续学习和更新审计理论和技术,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引入科技手段:随着科技的发展,审计工作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辅助,提高审计的效率和准确性。
例如,通过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工具对大量数据进行筛查和比对,以发现异常情况。
4.强化审计监督:相关监管机构要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监督和评估,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对于发现的财务舞弊问题,应及时追究相关责任,确保违法者受到法律的制裁,并恢复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结论: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是投资市场的重大风险,其成因主要包括利益驱动、型谎言误导和公司治理不善。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因及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因及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逐渐成为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一些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事件不断涌现,给我国资本市场稳健发展带来隐患。
为此,本文将主要探讨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成因以及对策。
一、成因分析1.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一些上市公司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其财务管理层面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其中,一些上市公司财务人员缺乏职业精神,直接导致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存在较大的舞弊风险。
同时,公司管理层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监控不够,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缺乏严格的要求。
2.不规范的业绩考核制度为了保证股票价格、股价的持续上涨,上市公司在业绩考核方面设定一些不规范、不科学的指标,导致管理层为了完成业绩承诺而选择虚增业绩。
另外,为了满足高额业绩提成,一些公司领导或财务人员也会选择舞弊手段。
3.金融市场法规监管不到位在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着相关监管法规的不严格执行和不完善制定的情况。
一些上市公司依靠财务舞弊来瞒过监管人员的审查和监管。
在这一方面,我国政府参与多元化的金融市场监管,拓展监管渠道、强化监管法规,促使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二、对策建议1.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体系应加强上市公司的内部管理,完善公司财务管理体制,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体系,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规范财务管理行为,增强社会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信心。
2.加强公司治理加强对公司的监管和控制,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内部的职业道德和合规意识,严肃处理违规行为。
3.加强执法力度加强对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打击力度,制定更为严格的法规、规章制度,同时建立起健全的监管机制,提高监管的效率和准确性,促进上市公司的合规经营。
4.做好诚信建设通过推进市场诚信体系建设,从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开始,取缔重重罚案,加强对失信主体的惩戒力度,强化对其在市场中的排斥力度。
总之,解决上市公司报告财务舞弊的问题,需要政府、监管机构和市场监管等多方合力协作,综合施策,以树立诚信建设为出发点,推进上市公司规范合规经营,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因及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因及对策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事件频发,这对投资者和市场信心造成了严重影响。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制度不健全。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审计制度尚未完善,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得不到保障,监管部门监管力度不足,导致一些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未被发现和处理。
二、经营压力。
一些上市公司由于业务不良、市场不景气等原因,导致业绩下滑、现金流不足,为了维护股价和市场地位,仍然会采取虚增收入、资产减值计提减少等手段,制造虚假业绩和报表。
三、内部管理缺陷。
一些上市公司内部管理混乱,控制不当,导致员工职业道德不端,企图通过虚增利润等手段追求个人利益。
此外,公司内部的审计、会计、风险控制等职能部门的安排和管理也可能存在缺陷,难以有效监督业务运营和财务报告的真实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以下对策:一、加强监管。
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完善监管体系,建立有效的违法处理机制,及时发现、查处和公开曝光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保护投资者和市场利益。
二、完善审计制度。
应该加强对审计机构的资格和管理要求,加强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完善质量控制和审核制度,提高审计机构的诚信和口碑。
三、加强内部管理。
上市公司应该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明确责任分工,加强职能部门的安排和管理,防止内部职工的不端行为。
此外,完善内部问责机制,对不当行为严肃追责,提高管理效率和风险控制水平。
四、增强市场透明度。
加强信息披露,提高市场透明度,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和市场的公信力。
在信息披露方面,应该延伸到公司治理、内部管理、风险控制等多个层面,深入挖掘和披露潜在风险和问题,促进市场的有效运转和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要解决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问题,需要一个全方位的、系统性的对策方案,涉及到监管、审计、内部管理、市场透明度等多个方面,加强对各环节的掌握和管理,方可有效遏制报表舞弊,维护市场的公平公正和高效运作。
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舞弊手段及成因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舞弊手段及成因分析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舞弊手段及成因分析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复杂化,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舞弊案件时有发生。
这些舞弊行为严重干扰市场秩序,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对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良好运行造成了重大威胁。
本文将从舞弊手段和成因两个角度,对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舞弊进行深入分析。
一、舞弊手段1. 虚构收入:虚构收入是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舞弊中最常见的手段之一。
公司会通过虚构销售收入、延后确认收入等方案,夸大公司盈利能力,给投资者以虚假的盈利预期。
2. 虚假资产和业务:公司可能通过虚假收购、展示虚假资产、假冒合作伙伴等手段制造出看似正常的业务和资产,在财务会计报告中突出展示,以提高公司可观的资产和业务状况。
3. 财务会计漏洞利用:在一些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他们可能利用财务会计制度的复杂性和漏洞,通过人为错误、恶意开支错记、账目调整等手段,在短期内改变公司财务状况的表现,达到迷惑投资者的目的。
4. 资产减值掩盖:企业可能通过恶意计提坏账准备、低估资产价值等手段,将公司真实财务状况掩盖起来。
5. 虚伪陈述和隐瞒真相:部分企业可能通过虚假陈述和隐瞒真实情况来掩盖财务异常和问题。
他们可能虚报公司业绩,夸大盈利情况,并故意隐瞒公司真实财务状况。
二、成因分析1. 利益驱动: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舞弊往往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和回报。
公司可能面临市场竞争压力,或者为了满足股东的高回报率预期,采取舞弊手段来夸大公司盈利能力,吸引更多投资者。
此外,高管个人也可能通过舞弊手段获取更多薪酬或奖金。
2. 内部控制不严:内部控制不严是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舞弊的重要原因之一。
管理层和监管机构可能未能建立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监控机制等。
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为舞弊行为提供了机会。
3. 考核指标过分依赖财务报告:投资者和市场普遍更关注财务报告中的盈利情况,企业为了满足市场和投资者的期望,可能通过舞弊手段来夸大公司业绩。
虚假财务报表的成因与分析(精选5篇)
虚假财务报表的成因与分析(精选5篇)第一篇:虚假财务报表的成因与分析虚假财务报表的成因与分析摘要: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让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占有市场优势靠的不再仅仅是品牌、技术、资本,财务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成为了一重要环节。
但是在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中,企业中以利润为主,于是大部分企业中存在着虚假财务报表等非法经济行为。
这在降低了企业的自身信誉之外,还影响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
造成虚假财务报表的原因相对复杂而减少虚假财务报表的现象则是需要国家、企业、财务人员共同努力。
关键词:财务报表企业对策引言:现今各大中小企业每个月都会出具一份体现财务运作的财务报表,只是现在各个企业中因为各种财务问题而使财务报表显得良萎不齐,更有甚者则是一些企业为了某种原因而出具含有虚假内容的财务报表来欺瞒广大群众。
一、什么叫财务报表?财务报表的组成财务报表又称对外会计报表。
是会计主体对外提供的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的会计报表。
包括了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或者财务状况变动表,附表和附注。
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主要部分,不包括董事报告。
管理分析及财务情况说明书等列入财务报告或年度报告的资料。
对外即指财务报表,对内报表的对称,是以会计准则为规范编制的。
向所有者、债权人、政府及其具备有关各方面及社会公众等外部使用者披露的会计报表。
财务报表的性质财务报表作为会计信息的载体,即具有私有产品的性质又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
在财务报表披露之前,财务报表是企业的私有信息产品;披露之后,财务报表就成了公共产品。
二、虚假财务报表出现的成因与分析。
筹资、逃避税收。
(1)在筹及资金方面的考虑,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就难免不会在财务报表上动歪脑筋。
首先在筹措资金方面,一些财务状况不佳,业绩较差的企业为了获得银行贷款,便会想办法编制一份像模像样的财务报表,进行某些数据上的改动,就是我们俗称的“舞弊行为”,来制造一个企业运行很好,且业绩优秀的假象,从而获得相关融资。
上市公司会计报表舞弊及审计对策
上市公司会计报表舞弊及审计对策上市公司会计报表舞弊是指公司通过不当手段对会计报表进行虚假操作,以达到误导投资者、隐藏公司真实经营状况、获取非法利益的目的。
下面将从舞弊形式、原因及应对对策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舞弊形式1. 收入虚增:通过虚构销售订单、收益确认、递延收益等手段,使公司收入大幅增加。
2. 成本虚减:通过虚构应收账款、虚报存货、偷漏税费等手段,使公司成本大幅减少。
3. 利润调节:通过虚构费用、变更会计估计、调整资产负债表等手段,使公司利润符合预期。
4. 资产虚增:通过虚构非流动资产、资本化费用、改变计提准备等手段,使公司总资产增加。
二、舞弊原因1. 绩效考核:公司高层存在强烈的业绩压力,为获得高额奖金和股价上涨,会采取舞弊手段来突破业绩指标。
2. 资金压力:公司面临债务偿还、经营困难等压力,为保证公司正常运转,可能选择虚增收入或虚减成本,掩盖真实情况。
3. 投资回报要求:为吸引投资者和获得高估值,公司可能采取虚增利润、资产等手段,使投资回报率达到预期。
4. 内部控制不完善: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机制等存在漏洞和不完善之处,为公司舞弊提供了机会。
三、审计对策1. 提高审计质量:注重审计师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进行严格的审计程序、风险评估和审核,从源头上预防舞弊行为。
2. 加强内部控制:鼓励公司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规范公司运作。
3. 强化独立性:加强审计师的独立性要求,杜绝与被审计公司利益关系的干扰,确保审计结果客观、公正。
4.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监管力度,增加对舞弊行为的法律处罚,提高违法成本。
5. 持续监测: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监测和评估,发现异常变动及时调查,及早采取措施控制和纠正。
上市公司会计报表舞弊对公司和投资者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建立有效的审计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加强监管和法律法规的完善也是防止舞弊行为的重要手段。
财务报表舞弊的表现方式与形成原因分析
财务报表舞弊的表现方式与形成原因分析(1)摘要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的主要形式和主要舞弊手法,指出了财务报告舞弊的成因,针对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现状,主要从关联方交易、营业收入、成本、税务等几个方面分析了财务报告舞弊的主要手法,对上市公司的管理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财务报表财务舞弊上市公司1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主要表现形式财务舞弊是指财务造假主体在会计信息加工处理和报告过程中,为获取不正当的经济利益,采用欺骗性手段故意谎报重要性质和实质性财务事实的违法、违纪行为。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经历了从公开到隐蔽,从单一到多样,从集中在期末的舞弊到连续、均匀、系统地舞弊,从真账假做到假账真做的过程。
1.1 利用不当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舞弊由于同一交易或事项往往有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加之我国的具体会计准则还没有涉及到企业核算的方方面面,因此,许多上市公司就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和变更来操纵利润,粉饰经营业绩。
1.1.1 选用不当的股权投资核算方法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已对长期投资的核算作了详细规定: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的投资满足一定条件时,如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应采用权益法;反之则采用成本法。
但很多公司在这两种方法上做文章,当被投资公司盈利时,不该用权益法的投资也用权益法核算,当被投资公司亏损时,该用权益法核算的又改成成本法核算。
1.1.2 选用不当的借款费用核算方法根据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对借款所发生的利息费用、汇兑损益及相关的金融机构手续费,在筹建期间发生的与长期资产购置有关的借款费用,可以予以资本化,计入这些长期资产的成本,待长期资产投入使用后,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然而,不少上市公司就通过滥用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来调节利润。
1.1.3 选用不当的收入、费用确认方法上市公司为了利润最大化或平滑利润,通常在产品或资产的风险或报酬未完全转移之前就确认销售业务和其他资产的转让收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务报表舞弊的表现方式与形成原因分析(1)摘要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的主要形式和主要舞弊手法,指出了财务报告舞弊的成因,针对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现状,主要从关联方交易、营业收入、成本、税务等几个方面分析了财务报告舞弊的主要手法,对上市公司的管理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财务报表财务舞弊上市公司1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主要表现形式财务舞弊是指财务造假主体在会计信息加工处理和报告过程中,为获取不正当的经济利益,采用欺骗性手段故意谎报重要性质和实质性财务事实的违法、违纪行为。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经历了从公开到隐蔽,从单一到多样,从集中在期末的舞弊到连续、均匀、系统地舞弊,从真账假做到假账真做的过程。
1.1 利用不当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舞弊由于同一交易或事项往往有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加之我国的具体会计准则还没有涉及到企业核算的方方面面,因此,许多上市公司就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和变更来操纵利润,粉饰经营业绩。
1.1.1 选用不当的股权投资核算方法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已对长期投资的核算作了详细规定: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的投资满足一定条件时,如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应采用权益法;反之则采用成本法。
但很多公司在这两种方法上做文章,当被投资公司盈利时,不该用权益法的投资也用权益法核算,当被投资公司亏损时,该用权益法核算的又改成成本法核算。
1.1.2 选用不当的借款费用核算方法根据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对借款所发生的利息费用、汇兑损益及相关的金融机构手续费,在筹建期间发生的与长期资产购置有关的借款费用,可以予以资本化,计入这些长期资产的成本,待长期资产投入使用后,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然而,不少上市公司就通过滥用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来调节利润。
1.1.3 选用不当的收入、费用确认方法上市公司为了利润最大化或平滑利润,通常在产品或资产的风险或报酬未完全转移之前就确认销售业务和其他资产的转让收入。
1.1.4 选用不当的折旧方法延长折旧年限,由加速折旧法改为直线法,甚至不提折旧等虚增利润,在实际操作中屡见不鲜。
1.1.5 选用不当的合并政策同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相对应的是纳入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所以上市公司还常常通过改变合并范围来调节利润。
1.2 利用剥离与模拟等“会计创新”舞弊剥离与模拟是与企业改制上市相伴而生的。
在行政审批制下,由于实行“规模控制,限报家数”政策,股票发行额度成为十分稀缺的资源。
企业通过激烈竞争拿到的股票发行额度往往与其资产规模不相匹配,只好将一部分经营业务和经营性资产剥离,或者进行局部改制,将原本不具有独立面向市场能力的生产线、车间或若干业务拼凑成一个上市公司,并通过模拟手段编制这些非独立核算单位的会计报表。
一方面,剥离与模拟在中国证券市场发展中功不可没,如果不允许剥离与模拟,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是不具备上市资格的,是无法通过股份制改造和上市摆脱困境的。
另一方面,剥离与模拟犹如“整容术”,通过将劣质资产、负债及相关的成本和潜亏剥离,便可轻而易举地将亏损企业模拟成盈利企业,但是剥离与模拟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1.3 利用资产重组和关联交易舞弊从理论上说,资产重组、关联方交易与财务舞弊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如果资产重组与关联交易确实以公允的价格定价,且在报表及附注中按会计准则的要求做了恰当的披露,则不会对信息使用者产生误导。
但事实上,上市公司的很多资产重组和关联交易都采用了协议定价的原则,定价的高低取决于公司的需要,使得利润可以在关联方之间转移。
这样资产重组与关联方交易就成为一种十分重要和常见的财务舞弊手段。
1.4 虚构经济业务舞弊1.4.1 虚构销售虚构销售业务是性质最为严重也最难以审查的舞弊方法之一。
如以银广夏为代表的上市公司为了虚构销售业务往往从原始的销售合同开始就全套造假;黎明股份的虚构行为更是百密无疏,即通过与关联企业或非关联企业对开增值税发票的形式,虚构购销业务,在回避增值税的情况下虚增收入和利润。
1.4.2 虚构资产评估虚假的资产评估包括未经正规程序立项的资产评估、虚无资产评估和不恰当的评估。
琼民源就对未具有完全产权的资产进行评估,确认巨额的资本公积。
1.5 税务舞弊手法1.5.1 所得税返还款确认期间的陷阱目前一部分上市公司执行地方财政返还18%的所得税优惠政策。
对于返还的所得税款,有的采用权责发生制来确认,有的则采用收付实现制来确认,亦即于实际收到所得税返还款时确认收益。
如确认政策有变动,则不同期间的所得税返还款确认金额就存在较大弹性。
此种手法在那些“经常”得到“补贴收入”的上市公司也很常见。
1.5.2 通过内部转移价格规避增值税对于实行垂直一体化的上市公司而言,如果上游环节免交增值税,但其免交的增值税额仍可作为下游环节的进项税额进行抵扣,则上市公司可通过提高上游环节的内部转移价格,提高进项税额,从而达到规避增值税的目的,对于免交增值税的企业,其被抵扣的进项税额将直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1.6 利用成本进行舞弊1.6.1 不同成本费用项目之间的分类变化虽然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对成本以及各项费用有较为明确的划分,但有些项目的归类仍有一定的弹性。
比如销售折扣,有的将其单列为一个项目,有的将其归为销售费用,作为给分销或零售商的销售佣金。
该种归类的变化会导致费用比率的非经常性的波动。
此外,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之间,也有一些归类上的随意性,如对销售办事处的租金及折旧支出,有的将其归入管理费用,有的将其归入销售费用。
如果上市公司的成本费用归类发生变化,则费用比率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1.6.2 相互间或在不同时间和项目间转移费用有的上市公司为了虚增利润,不少费用经常不当期入账,或交由母公司承担,更多的是通过折旧的计提方式、存货的计价方式和其他的一些跨期摊派项目来调节利润。
常见的做法是:当上市公司经营不理想时,其母公司就会或者调低上市公司应交纳的费用标准,或者承担上市公司的相关费用,甚至将以前年度已交纳的费用退回,从而达到转移费用、增加利润的目的。
共2页: 1 [2] 下一页财务报表舞弊的表现方式与形成原因分析(2)1.6.3 随意改变广告费用与商标使用费的性质对于拥有自有品牌的上市公司而言,其广告费用的政策变化主要是:将广告费用视为收益性支出计人当期销售费用,或者是将广告费用支出视为资本性支出分期摊销,这一政策的变化对于广告费用支出较大的消费品类公司影响很大。
而对于使用控股公司品牌的上市公司而言,—种情况是由控股公司支付当期广告费用,而上市公司则按该品牌产品的销售额提取一定比率支付给控股公司作为商标使用费。
另一种情况是,上市公司除支付商标使用费外,还支付当期广告费用。
前一种情况高估了上市公司的当期利润,后一种情况则是低估了上市公司的当期利润。
1.7 地方政府“援助”舞弊目前,利用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在上市指标争取难度大、壳资源紧张的情况下,许多地方政府往往不愿让上市指标作废,让已上市公司失去宝贵的筹资资格。
于是有的地方政府纷纷向上市公司伸出“援助之手”,采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的形式帮助上市公司实现一定的盈利目标,这些补贴往往数额巨大且缺乏正当理由。
这种地方政府“援助”为不少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粉饰财务报表开了方便之门。
2 财务报告舞弊的成因2.1 巨大的利益诱惑有些上市公司为了获得通过正常经营渠道无法得到的超额利益,从股票市场上“圈”到更多的资金,目无法纪,肆意编造虚假会计信息;而有些中介机构、管理部门为了从中“分得一杯羹”,增加自己的收入和利益,在虚假会计信息生成和传播过程中也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许多股份公司都是由国有企业改组而成。
有些国有企业为了改组成功,获得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的资格,就在资产评估和财务报表上大做手脚,以求通过证监委的审批。
不仅企业本身乐于这样造假,当地政府也往往支持这样做。
因为成立股份公司既能筹集到数量可观的资金发展地方经济,又能提高地方政府的工作业绩。
有了地方政府的支持,其他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而公司上市后,有些经营亏损的企业,为了满足增发新股或者配股的条件,提高配股的价格,达到从资本市场上捞到更多资金的目的,经常采用虚增利润、少报亏损的方法,制造、披露虚假会计信息,欺骗投资者。
2.2 信息不对称美国罗切斯特大学著名会计学家R.瓦茨和J·齐默尔曼指出,会计是产权结构变化的产物,是为了监督企业契约签订和执行而产生的。
生产力的发展引发了产权裂变,使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同时也产生了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体制: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与整合的组织机制—委托代理制和“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分层授权并以董事会为核心的产权控制模式。
经理层行使经营权,直接指挥并控制企业、会计部门及其核算与报告活动,掌握了充分的内部信息;大股东凭借优势股权成为董事会成员,能够直接从企业取得较为详细可靠的信息并监督经理层,经理层和大股东作为公司管理者控制了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中小股东由于股权比例小而远离企业最终控制权,他们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完全是局外人,对会计信息的占有处于先天劣势,只能以间接的方式获取信息来监督经理层和大股东的履约情况,是会计信息的需求方。
正是为了适应众多且分散的中小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强烈需求,上市公司采用了公开披露的方式提供财务报表。
也正是因为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从而引发了财务报告造假问题。
由此可以说,信息不对称是虚假财务报告产生的客观环境。
2.3 监督体系不完善2.3.1 法律监督机制不完备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企业法律意识淡薄,自我约束能力差。
当企业的财务行为与会计法规制度发生抵触时,往往片面强调搞活经营,而放松对违纪违规行为的监督。
况且目前会计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等监督标准不统一,部门间各自为政,功能相互交叉,不能有机结合和从整体上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
内部审计机关作为国家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单位领导迫于各种压力不得不设立,但往往不能被企业真正所接纳,基本上起不到监督的作用。
2.3.2 注册会计师监督不力有些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为了维持与上市公司的良好关系和眼前利益,不很好履行职责,有的违背职业道德。
对虚假的会计信息不但不揭露,还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等,为造假者服务。
2.4 会计人员没有履行职责2.4.1 会计人员屈从领导的压力被动造假目前,会计人员与单位负责人在地位上属于从属关系,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在单位的发挥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了从属性。
有关部门调查显示,当前普遍发生的造假问题,大部分会计人员不是主观故意的。
虽然有些会计人员因缺失职业道德而造假,但究其根源还是手握大权的人在幕后指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