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化的语言性质与修辞手法

合集下载

浅析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运用

浅析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运用

浅析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运用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具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方式,其中陌生化运用是一种常见的艺术手法。

通过使用陌生化语言,诗人可以创造出独特的意境和感受,使读者感受到一种与日常生活不同的审美体验。

陌生化语言是指在诗歌创作中故意使用那些普通人不常使用或陌生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

这些陌生的词汇和句法结构可能是已经存在的语言中的罕见或生僻的部分,也可能是诗人自创的新词汇和语法结构。

通过使用陌生化语言,诗人可以营造出一种超脱常规、神秘而深刻的氛围,引发读者对诗歌内容的深思和联想。

在现代诗歌中,陌生化语言的运用可以出现在各种形式的诗歌中,如自由诗、象征诗、抽象诗等等。

陌生化语言的使用不仅可以使诗歌更具有表现力,同时也可以让诗歌更富有个性和创造力。

陌生化语言的运用可以表现出对日常生活的一种超越和突破。

通过使用陌生化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诗人可以创造一种新的语言空间,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脱离日常生活的限制,进入一个全新的感受和体验世界。

这种陌生化的语言给予读者一种不一样的思考方式,将他们带入到一个陌生却又熟悉的诗意之中。

另外,陌生化语言的使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诗歌的表现力。

某些情感和体验可能很难通过常规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而通过使用陌生化语言,诗人可以用一种奇特而又直接的方式将自己的情感传递给读者,从而使读者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更加深入。

陌生化语言的运用不仅可以表现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还可以增加诗歌的神秘感和朦胧感。

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常常追求一种模糊而深邃的美感,而陌生化语言的运用正是为了实现这种美感的追求。

通过使用陌生化语言,诗人将诗歌转化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体验到一种超越日常的美的享受。

当然,在使用陌生化语言时,诗人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陌生化语言的使用应该符合诗歌的整体语言风格,以避免过度刻意和造作的感觉。

其次,诗人需要注意诗歌语言的可读性,要确保读者能够理解和体会到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陌生化比喻的特征效果

陌生化比喻的特征效果

陌生化比喻的特征效果1.意外性:陌生化比喻给读者带来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意外的,因为它们通常涉及到不相关或不寻常的事物之间的比较。

这种意外性使得比喻更加引人注目和难忘。

例:他的心思像一片玻璃,冷冰冰的、透明无瑕,一触即碎。

这个比喻将心思与玻璃进行比较,传达出心思的冷漠和脆弱。

与通常的比喻相比,这种陌生化比喻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例:她的笑声犹如破碎的花瓣在空中飞舞,美丽而瞬间。

这个比喻将笑声与破碎的花瓣进行比较,给读者一种细腻而美丽的画面。

通过这种新颖的比喻,读者可以更深入地感受到笑声的美妙和瞬间性。

3.强化效果:陌生化比喻通过将一个普通的事物或概念与一个高度引人注目的事物或概念进行比较,增强了表达的力度和感染力。

它可以将一个观点或情感表达得更加深刻和生动。

例:他的脸色苍白如鬼,眼神透出压抑的寒意,宛如一个行尸走肉。

这个比喻将他的脸色与一个行尸走肉进行比较,强调了他的惊恐和苍白,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他的绝望和恐惧。

4.疏离感:陌生化比喻可以刻意制造一种疏离感,使读者从常规的认识角度出发,感受到一种陌生的、异乎寻常的氛围。

这种疏离感可以增强作品的神秘感和不可预测性。

例:大海吞噬着太阳,天空变得无比黑暗,仿佛世界进入了一个永无止境的混沌时代。

这个比喻将大海吞噬太阳与世界进入混沌时代进行比较,给人一种诡异和隐秘的感觉。

这种疏离感增强了作品的神秘色彩,使读者更加投入其中。

总结起来,陌生化比喻通过意外性、新颖性、强化效果和疏离感等特征,产生独特的效果。

它挑战了读者的想象力和思维模式,给人一种新的启示和体验。

因此,在文学作品以及其他形式的表达中,使用陌生化比喻能够丰富语言表达,使作品生动有趣,让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诗歌语言的“陌生化”分析

诗歌语言的“陌生化”分析
诗歌语言的“陌生化”
“陌生化”,是指在内容上违反习见、常情、常理、 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惯性、俗常、重复、老旧,以 情思和形式的新异与独特,使人们从对生活的漠然和麻木 中惊醒,从而对世界获致全新的认知和感悟。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臧克家的《有的人》
一、陌生化体现在语言上,与自动化相反。写诗,就是一场 与习惯语言(自动化语言)的搏斗,语言的痛苦与突围,是诗人恒 久的,一刻也不能擅离的艺术宿命 。
在伤口里。沉醉 风,打开殷红的那支 五天里,涂唇,涂心,涂指甲 二十天里,沉然,失血,一点点溃破 ………
——来小兮的《花瓣》
二、 陌生化根植于意象创造。 每一个诗人身上都应该有一颗 勇敢的种子,致力于同意象的陈旧、僵化做斗争,不断地创造出醒 人心目的奇特的意象,以使诗歌别开生面。
快渴死的金鱼 一池火焰嘶咬着 脱不掉紧身的红鳞 ——傅天琳的《迪斯科· 在西柏林布达舞厅》
三、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还来源于情感的极化和意念的精深。 诗歌表达的情感,不是自然状态的原生情感,而审美情感。审美情 感与自然情感的差别,在于它的变异性。变异,即极化。或强,或 弱。诗中情感只有极化,才能以超常的力量,打动人心。
一次分手,一次小小的死亡。
——王渝(台湾) 啊,母亲,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不是激流,不是瀑布,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古井。 ——舒婷 她把带血的头颅,放在生命的天平上,让所有的苟活者, 都失去了重量。 ——韩瀚的《重量》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 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 ——徐志摩《沙扬娜拉》 “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 ” ——冯至《蛇》 “ 当守门人沉睡,你和风暴一起转身,拥抱中老去的是,时间 的玫瑰” ——北岛《时间的玫瑰》
以上几个例子中,徐志摩把女子的低头比作水莲花的娇羞;

诗歌语言陌生化

诗歌语言陌生化

诗歌语言陌生化诗歌语言陌生化1:引言1.1 背景在文学创作中,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常常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形式吸引读者的注意。

然而,有些诗歌作品使用了陌生化的语言,使得读者阅读起来感到困惑和陌生。

本文将探讨诗歌语言陌生化的现象,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2:诗歌语言陌生化的定义和特征2.1 语言陌生化的概念诗歌语言陌生化指的是诗歌作品中使用了晦涩难懂、陌生或不常见的语言,使读者在理解诗歌意境和内容时感到困惑和陌生。

2.2 诗歌语言陌生化的特征诗歌语言陌生化常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使用罕见的词汇和古老的词语;- 创造新的词汇和语法结构;- 运用隐喻、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 打破常规的语法和句法规则;- 引用其他语言或方言的词语和句子。

3:诗歌语言陌生化的原因3.1 追求独特性和创新性有些诗人希望通过使用陌生化的语言来展示自己的独特思维和创造力,以突出诗歌作品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3.2 表达隐含意义和情感陌生化的语言可以帮助诗人更好地表达隐含意义和情感,通过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力,达到更深层次的艺术效果。

3.3 跳脱现实世界的限制通过使用陌生化的语言,诗人可以创造一个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虚构世界,打破日常生活的常规和限制,让读者体验到一种全新的感知和认知方式。

4:诗歌语言陌生化的影响4.1 阅读困难陌生化的语言常常使读者难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容,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解读。

4.2 情感交流的障碍陌生化的语言可能导致读者无法真正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情绪,从而降低了读者与诗歌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共鸣。

4.3 文化背景的限制陌生化的语言常常涉及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知识体系,对于不熟悉这些背景和体系的读者来说,理解诗歌可能存在困难。

5:附件本文档附带了以下附件供参考:- 诗歌作品《陌生的语言》- 诗歌语言陌生化的案例分析6:法律名词及注释1:陌生化的语言:指存在于诗歌作品中晦涩难懂、陌生或不常见的语言。

2:诗歌意境:诗歌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抽象概念或思想等。

鲁迅作品中的陌生化语言艺术

鲁迅作品中的陌生化语言艺术

鲁迅作品中的陌生化语言艺术鲁迅作品中得陌生化语言艺术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作家把语言学引入艺术创作,他们关注得中心咨询题是文学语言区不于一般语言得“特异性”或文学本身得“文学性”咨询题.语言得“陌生化”正是被用来解决这一咨询题得关键概念.“陌生化”为俄国20世纪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创用.什克洛夫斯基在分析了感知得一般规律后认为,多次重复得动作在成为适应得同时,也就成了自动得,而自动得感知正是旧形式导致得结果.为了打破感知得自动性,就需要采纳反常化,制造出新形式.所谓“陌生化语言”,是指文学语言不同于一般语言得反常、新奇效果.它是一种通过语言得变异用法,给予语形和语义陌生化、独特化、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新颖化,是对语言常规性和日常经验得颠覆.它改变语言符号常规得形、义、用,突破原有词法、句法等固定结构以制造新义从而让人感受事物,表情达意.鲁迅是运用反常化手法得大师,在他得作品中,陌生化语言得形式特征要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词语得陌生化(一)离析和聚合离析,是指把本不能拆分得一个词临时分拆为表面上与之毫无关联得另外一个词来运用;聚合,是指合取两个或两个以上词中得某一构成语素,从而合成一个新词.(1)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三十日,记于上海之且介亭.(《且介亭杂文·序言》)句中得“且介亭”是指当时作者居住得上海北四川路,那个地区是“越界筑路”(帝国主义者越出租界范围修建马路)区域,即所谓“半租界”.wWwcoM“且介”即取“租界”二字之各一半.(2)元遗山在金元之际,为文宗,为遗献,为愿修野史,保存旧章得有心人,明清以来,颇为一部分人士所爱重.(《儒术》)句中得“爱重”可作“敬爱尊重”得合取.(二)移用和借代移用是指把原本用在事、物上面得词移用到人身上,或把原本用在人身上得词移用到事、物之上;借代是指运用事物特征或事件等来代指指称得对象,从而达到陌生化效果.(3)她婆婆来抓她回去得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家凹得贺老六得,因此回家之后不几天也就装在花轿里抬去了.(《祝福》)“装”得对象一般指物,但作者移用来“装”人(祥林嫂),这是对封建礼教不把妇女当作人得揭露和控诉,同时包含对祥林嫂得同情.(4)但有一年得秋季,大约是得到祥林嫂好运得消息之后得又过了两个新年.(《祝福》)“新年”代表着新得一年得开始,用“过了两个新年”即表示过了两年,这就跟鲁镇新年祝福气氛相统一,以鲁镇特有得气氛烘托祥林嫂得悲剧命运.(三)词序置换“词序置换”是指通过打破词与词之间得正常次序或改变同一词中语素得先后位置,使词序偏离正常.(5)这上面得夜得天空,惊奇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如此得惊奇而高得天空.(《秋夜》)(6)我们那儿没有姓长得;她生得黄胖而矮,“长”也不是形容词.(《阿长与〈山海经〉》)双音节词和单音节词连用,一般是单音节词放在前面而把双音节词放在后边,以上两例恰恰相反.(四)超常搭配语言学家认为,词语搭配(或组合)按常规要遵守三个原则:意义上要搭得拢(语义原则),语法上要能组合(语法原则),适应上要通得过(适应原则).在鲁迅作品里有时为了表达需要却有意违反这些原则(或其中得一个原则)搭配词语,称为超常搭配.(7)然而空中还布满地摇动着饥饿,苦痛,惊异,羞辱,欢欣地波涛.(《颓败线得抖动》)动词置于谓语动词之前,起修饰作用,显然是一种超常搭配.(五)近义(反义)连用在特定得语境场合运用明显存在语义差异得一组反义词并陈述同一个对象.(8)《为了忘却得记念》(9)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快乐透顶了.满月得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立论》)“忘却”和“记念”是一对反义词;“大概”表示推测之义,“自然”则表示理所所以得意思,显然这两词在语义上是“前后矛盾”得.(六)词语仿造模仿现有得词语,临时仿造出一个新词语,能起到一种特别得表达效果.(10)进言者方自以为在尽忠,而事实上却犯了罪,因为另有准其讲如此得话得人在,不是谁都可讲得.一乱讲,便是“越俎代谋”,所以“罪有应得”.(《隔膜》)“越俎代谋”系仿造“越俎代庖”而来.(11)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讲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他信力”系仿造“自信力”一词而来.二、句式得陌生化句式得陌生化实际上确实是句式得偏离,是指词语、短语或分句等句子成分有意识地偏离句法常规.(一)有意得重复本能够“以简驭繁”却偏偏要来个“以繁驭简”,初看起来显得有些“累赘”“罗嗦”.(12)在我得后园,能够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秋夜》)表情达意假如“大众化”些,用“在我得后园,能够看见墙外有两株枣树”即可.(13)一个从上面撞到里面去了,他因此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确实.(《秋夜》)不管是从作者依然从读者角度来讲,此处之“火”自然是真火,带点部分岂非“画蛇添足”?(二)成分得错置1陈述与被陈述对象关系颠倒(14)然而现在却特别之蓝,闪闪地睒着几十个星星得眼,冷眼.(《秋夜》)带点部分得正常语序应为“几十个星星闪闪地睒着眼”.2定语后置(15)四面基本上敌意,可悲悯得,可诅咒得.(《复仇·其二》)3状语后置(16)我梦见自己躺在床上,在荒寒得野外,地狱得旁边.(《失掉得好地狱》)三、陌生化语言得表达效果“我个人认为,只要哪儿有形象,哪儿就有反常化”(什克洛夫斯基《故事和小讲得结构》),反常化在艺术中经常更新人对世界得感受,从而在人们得眼中展现出一个全新得世界.因此反常化是一种艺术手法,它借用新得艺术形式唤起人得新感受.(一)唤起读者“无理而妙”得艺术美感“无理而妙”得命题是中国古典诗学对诗歌言语语义特征得经典概括.“无理”指为达意传情所采取得手段,“妙”指通过无理化后获得得审美意义.这种审美意义得获得在语言上表现为一反日常言语得指称性(即要求准确化真理化),运用非指称性语言付诸笔端.“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之因此无理而妙,在于商人妻愿嫁弄潮儿于理不合却合乎人情.正可谓“看来大概无理,想来竟是有情有理得”.语言得陌生化,往往意味着对一般语言得有意“破坏”,是对一般语言得“有组织得侵害”,会产生超逻辑得语言现象.而所谓超逻辑性并非无逻辑,而是对现成语法和逻辑得超脱和语言语法逻辑得自由运用.例如:(17)我捡起死火,刚要细看,那冷气已使我得指头焦灼.(《死火》)句中得“冷气”讲能使“指头焦灼”,这有悖常理是不言而喻得,但在“痛彻心扉”这一点上,我们分明又寻到了“火”与“冷气”之间得相似点.(18)我也慢慢清醒地读遍了她得躯体,她得灵魂,只是三星期,我大概于她差不多更加了解,揭去许多先前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却是隔膜,即所谓确实隔膜了.(《伤逝》)读“书”、读“报”,理固宜然;读“躯体”甚至读“灵魂”显然不合正常逻辑,但把“躯体”甚至“灵魂”当作一本“书”来细细“阅读”,不正好能品味出无穷得魅力来吗?词语得超常搭配是鲁迅作品陌生化语言超逻辑性得又一个体体现.例如:(19)然而空中还布满地摇动着饥饿,苦痛,惊异,羞辱,欢欣地波涛.(《颓败线得抖动》)“布满”是动词,句中得谓语中心“摇动”也是动词,按照一般语法规则,副词或形容词能够直截了当用来修饰动词.显然“布满地摇动”是对一般语法规则得“侵害”.但正是那个“布满”一词,给每个读者留下了十分深刻得印象,它有助于唤起我们无边无际,不断蔓延开去得“饥饿,苦痛,惊异,羞辱,欢欣”等种种复杂情绪状态得形象感,使得本来抽象得、无形得东西变得可感、可视,给予动态美和形象美.词语得超常搭配,能够塑造立体得人物形象.例如:(20)我到了自家得房外,我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飞出了八岁得侄儿宏儿.(《故乡》)“飞出了八岁得宏儿”这一线性序列是立体思维、纵向联想得交叉组合.它传递得信息背后有一系列得思维活动:1“我”与宏儿非常熟悉;2听见“我”到家,宏儿心情兴奋,渴望见到“我”;3小孩得动作轻快、敏捷、快速.作者觉得用“宏儿跑”这一常规搭配来表达自己得所思所想不够充分,不够准确,因而用“鸟”得形象作比拟,在想象得基础上,使人和物合为一体,从而塑造了丰满得人物形象.(二)强化信息刺激,凸显情感张力作品是靠语言符号来传递信息得.作者为了强调某个信息,或者为了引起读者对某个信息得注意,往往采纳陌生化得语言,以此来强化信息刺激,增强情感张力.“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强烈爱憎情感得真实自我写照,陌生化语言得运用凸显了作者所要表达得这种思想情感:(21)再炸进来,大伙儿便都逃进那炸好了得“腹地”里去,这“生命圈”便完结而为“生命ο”.(《中国人得生命圈》)(22)这确实是文人学士毕竟比不识字得奴才聪慧,党国毕竟比贾府高超,现在毕竟比乾隆时候光明:三明主义.(《言论自由得界限》)上述两例运用得是“仿词”艺术手段,“生命〇”是“生命圈”得仿造词,即“生命零”,意思是存身之处完全没有了,愤慨、警示、揶揄之情溢于言表;“三明主义”系仿造“三民主义”而来,讽刺、嘲笑、挖苦之意尽含其中,但又不乏风趣、幽默、感人得艺术力量.从文学创作得角度来看,鲁迅善于把头脑中贮存得本来是毫不相干得表象,通过情和理得糅合进行再造想象,使这些表象在特定得情境中关联起来,让读者不仅体会到“象内之象”,也能体会出“象外之象”“言外之旨”,这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鲁迅得语言创新能力.(23)……因此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半.——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社戏》)这段话运用有意重复,强化视觉和听觉对人长时刻得刺激作用,恰到好处地表现一种沉郁、不舒服得气氛:台上是没完没了得唱打,台下则一分一秒地等待,戏台上下是一种令人难以忍受得不耐烦情绪.(24)然而现在却特别之蓝,闪闪地睒着几十个星星得眼,冷眼.(《秋夜》)句中成分得颠倒,给读者造成了强烈得视觉冲击力,让人不仅产生视觉上得感受,而且调动起触觉感官,从而品味出作者强烈得憎恶之情.(三)诉诸多种审美感官,加深情感体验陌生化语言中有一种通感现象.通感是一种修辞手法,也属于一种超常搭配形式.它指得是人不同感受得沟通和融合,是用一种感受去体会、表达另一种感受得方法.它突破了逻辑—语义规范,每一感受都以其语义域与另一感受结合,使感受对象立体化、诗意化.产生这种现象得缘故在于多样化得美与审美感官得多维度移位在作品中得反映.例如:(25)雪野中有血红得宝珠山茶,白中隐青得单瓣梅花,深黄得磬口得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得杂草.(《雪》)(26)然而现在却特别之蓝,闪闪地睒着几十个星星得眼,冷眼.(《秋夜》)“冷”是触觉感知,“绿”和“星星得眼”是视觉感知.作者把视觉和触觉沟通起来,这“星星得眼”和“绿”不但能够看见,而且其“冷”也仿佛能触摸得到,让人联想不已,回味无穷.对星星和“杂草”得感受,充分调动了相对独立得触觉与视觉,形成语义张力.蕴涵着作者对星星和雪得独到感受,体现出作者对事物多侧面、多层次得细腻观看和体验.它强调一种动态得心理效应,丰富了意境得内涵,使之具有了灵动得神韵,给人一种无尽得诗意美.。

陌生化比喻的特征效果

陌生化比喻的特征效果

陌生化比喻的特征效果摘要:一、引言二、陌生化比喻的定义与特征1.什么是陌生化比喻2.陌生化比喻的特征三、陌生化比喻的效果1.增强表达效果2.提升文本的艺术性3.丰富读者的想象空间四、陌生化比喻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1.举例说明2.作品分析五、结论正文:一、引言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从而产生一种新的审美效果。

在众多的比喻中,陌生化比喻独具特色,其独特的特征和效果使其在文学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陌生化比喻的特征和效果进行探讨。

二、陌生化比喻的定义与特征1.什么是陌生化比喻陌生化比喻是指在文学创作中,通过将熟悉的事物用陌生的方式进行比喻,从而产生一种新颖、独特的审美效果。

这种比喻方式不同于传统的明喻和暗喻,更注重对事物本质的挖掘和表达。

2.陌生化比喻的特征(1)新颖性:陌生化比喻最大的特点就是新颖,它要求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突破传统思维,寻找事物之间的新联系,从而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2)独特性:陌生化比喻要求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来观察事物,形成独特的审美体验。

这种独特性体现在对事物的观察、思考和表达上,使作品更具个性和艺术魅力。

(3)深度性:陌生化比喻不仅仅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比喻,更是对事物内在本质的挖掘。

通过深入剖析事物之间的联系,使读者对事物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陌生化比喻的效果1.增强表达效果:陌生化比喻能使文学作品的表达更加丰富、立体,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

它可以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进行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2.提升文本的艺术性:陌生化比喻的运用,使文学作品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它可以使作品在表达上更加独特、新颖,从而具有更强的艺术吸引力。

3.丰富读者的想象空间:陌生化比喻的运用,使文学作品具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对作品中的事物进行再创造,从而获得更多的审美愉悦。

四、陌生化比喻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1.举例说明在文学作品中,陌生化比喻的例子比比皆是。

陌生化的语言性质与修辞手法

陌生化的语言性质与修辞手法

陌生化的语言性质与修辞手法所谓陌生化,就是对常规常识的偏离,造成语言理解与感受上的陌生感。

在指称上,要使那些现实生活中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化为一种具有新的意义、新的生命力的语言感觉;在语言结构上,要使那些日常语言中为人们司空见惯的语法规则化为一种具有新的形态、新的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

陌生化乃是各种艺术的一个基本法则,作为一门语言艺术,修辞也对此有特别的重视。

它在语言运用中,变习见为新异,化腐朽为神奇,传递鲜活的感受,制造令人震惊的效果,是修辞艺术中的普遍现象与基本规律。

陌生化的基础是新奇的语言感受。

俄国形式主义学者什克洛夫斯基在论及陌生化问题时强调:“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

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

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

”[7]人们认识与把握世界的方式是复杂的,包括感受与体验。

作为这种活动的思想凝结,语言的表达当然应该而且必须传达出人们的这感受与体验,语言的阅读也必须感受到这种感受,体验到这种体验。

感受与体验的把握与传递是语言交往(当然更是修辞活动)的一个基本内容和必备条件。

感受的把握不同于理性的分析和经验的认定。

后者凭借的是一种习惯化规则化的方式与途径,它使人们的感觉与知觉形成一种惯性与惰性。

在这种惯性与惰性的支配下,客观事物与语言作品在人们的眼里都会变得熟视无睹了。

感受则不同,它具有独特性,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同于其他任何一个人的感受;它还具有敏感性,客观世界的任何一点细小变化都能被人们体察入微地捕捉到,并通过修辞活动在语言上表达出来。

正是这种语言表达,作者与读者才对世界对语言产生了一种陌生化的新鲜感。

在这样的修辞活动中,人们获得了一个崭新的语言视野,平日习以为常的事物在修辞艺术之光的照耀下,顿时变得生气勃[17]这就是说,科学发展过程中,矛盾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旧的矛盾克服了,新的矛盾接踵而至。

王安忆《长恨歌》的陌生化语言分析

王安忆《长恨歌》的陌生化语言分析

王安忆《长恨歌》的陌生化语言分析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以长恨歌为蓝本,讲述了一个陌生化的故事。

王安忆通过运用陌生化的语言来表达小说的主题和情感,增强读者对故事的冲击力和震撼力。

在本篇分析中,将从词汇选择、句法结构和修辞手法三个方面来探讨《长恨歌》中的陌生化语言。

首先,王安忆在《长恨歌》中运用了大量的古词汇和陈旧的表达方式,营造出一种古代故事的氛围和情调。

比如,在描述人物时,王安忆使用了一些不常见的古词汇,如“吟咏”、“红闺罗”、“上官”等。

这些词汇的运用让读者感受到了故事背景的古老和与众不同。

另外,在描写场景时,王安忆也使用了一些陈旧的表达方式,如“忽怅然故人落泪”、“与君殊途航岳阳”等。

这些表达方式将读者拉回到古代的时空中,使得故事更加具有陌生感。

其次,句法结构也是《长恨歌》中陌生化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安忆运用了复杂的句子结构和繁琐的修饰成分,使语言更加复杂纷繁。

例如,在描写人物情感时,王安忆一方面使用了倒装、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表达的艺术效果,比如“心事寄芳菲,随风而逝”、“望楼头,却见故人”;另一方面,她也使用了长句和并列句等结构,如“可是自己太过小气,又太过不疑任,反替他操他的心了”。

这些句子结构的运用使得小说的语言更加迂回曲折,读起来别具一格,增加了阅读的难度和陌生感。

最后,修辞手法也是《长恨歌》中重要的陌生化语言元素。

王安忆通过使用比喻、夸张和双关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更加形象、生动。

比如,在描写人物形象时,王安忆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如“黑眸如漆”、“眸子里闪闪发亮”等。

这些比喻可以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人物的特点和形象。

此外,王安忆还运用了夸张和双关的修辞手法,用夸张的方式表达情感,使其更加强烈。

比如,“怀中抚养起一只月的冲动!”、“双眼背后必是纸糊起来的”。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语言更加独特和陌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共鸣。

综上所述,王安忆在《长恨歌》中通过词汇选择、句法结构和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运用,创造出了一种陌生的语言环境。

语言陌生化的方法

语言陌生化的方法

一、语言陌生化的艺术魅力所谓“陌生化”,通俗点讲,就是“换一种说法”,以陌生表现熟悉。

我们在叙写或陈述我们常见的事物或道理时,不用大多数人习惯采用的说法,而采用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的表现语言——一张“陌生的面孔”,会给文章带来一道亮丽的色彩。

有这样两句话:“春天来了。

”“被细雨淋湿的鸟鸣跌落在河面上,江水微涨。

微风拂来,夹岸的柳枝被风剪成丝缕,舞成一片婀娜。

”(董华翱《守望春天》)两句话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就是春天来了,这我们都能读懂,但似乎后者更容易抓住读者的心,因为它更容易引发我们诗意的联想和想象,获得一种美的感受。

这种美感的获得就是靠语言的陌生化。

事实上,古往今来,许多文学家为我们树立了语言陌生化的榜样,这种例子可信手拈来。

即便是在教材里也是随处可见:①我们这样站着/温柔地呼唤风/像呼唤姑娘们/使大地上所有的树木都涨满绿色的帆。

(苏教版必修一,江河《让我们一起奔腾吧》)②黄昏蹒跚在苍茫的原野上。

最后看见它好像醉汉似的颓然倒下,消失在黑夜里了。

(苏教版必修三,黄药眠《祖国山河颂》)③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苏教版必修三,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些现当代著名的作家都十分注意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得语言陌生化,虽然增加了读者感知事物的难度,延长了感知时间,但却使人在反复品味中获得一种审美愉悦,充分显示了陌生化语言的独特魅力。

其实,学生的作文中偶尔也能见到一些颇见功底的陌生化句子:④我的泪水是一批高贵的客人,它们常常在我听音乐或读书时悄然来临。

(星飞《读心》)⑤慢慢地,我感到自己智慧的小池塘正在涨满,荒漠的心正在泛绿,这种感觉的畅快实在难以言喻,或许可以这样说吧,读书让我的自身正化为一道光明,迅速地烧毁本来在我眼前的一片黑暗。

(甜雯《诗意的证据》)我们不难看出,这两个句子写同一件事情:读书的感受。

而这些感受经过小作者的陌生化处理,即以一副陌生的面孔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使我们从另一角度欣赏到了常见事物的美感,体会到了语言陌生化的艺术魅力。

陌生化比喻的特征效果

陌生化比喻的特征效果

陌生化比喻的特征效果
陌生化比喻是一种运用语言手法将一个陌生或不熟悉的事物与一个熟悉的事物进行类比的修辞方法。

其特征效果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增加注意力:陌生化比喻通过将陌生的事物与熟悉的事物进
行对比,使读者或听众对所表达的内容产生兴趣和好奇心,从而提高对比喻对象的关注度。

2.突显特点:陌生化比喻通过对比,突出了被比喻对象的某种
特定特点或特质,使读者或听众更加明确地理解所表达的意思。

3.增强形象感受:陌生化比喻通过将抽象的概念或观念与具体
的形象进行关联,使其更具有形象感受。

这种视觉上的形象感受能够更好地唤起读者或听众的情感。

4.创造意境:陌生化比喻能够营造一种独特的意境,使读者或
听众在感知和理解比喻对象的同时,体验到一种特殊的情绪氛围。

5.加深印象:陌生化比喻通过与熟悉事物的对比,使得比喻对
象在读者或听众心中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和记忆。

综上所述,陌生化比喻的特征效果包括增加注意力、突显特点、增强形象感受、创造意境和加深印象等。

这些效果使得陌生化比喻在写作和演讲中具有很强的表达力和影响力。

诗歌的陌生化手法

诗歌的陌生化手法

诗歌的陌生化手法
诗歌的陌生化手法是一种创新的艺术表达方式,通过对传统语言
的颠覆、调整和创新,达到一种独特的陌生感效果,使诗歌更具审美
价值和艺术魅力。

陌生化手法是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段之一,可以通过对语言的扭曲、变形、嵌套等方式来实现。

例如,使用词语的新词义或违背常规
使用顺序创造新的词语组合,模拟本来与词语无关的感官经验等等。

这些陌生化的表达方式打破了人们对日常语言的习惯性认知,进而使
读者能够跳出既定的思维模式,从而更深入地挖掘文字潜能。

通过对诗歌的陌生化表达,不仅丰富了词汇的使用,更是激发了
人们探索文学及其内在意蕴的求知欲,对人物形象、情感、事件等进
行深入分析。

同时,这种表达方式还能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感官新奇感,传递作者的想法或气氛,增加了诗歌的艺术价值。

总之,诗歌的陌生化手法是一种创新的诗歌表现形式,通过独特
的语言运用与思维颠覆,为读者带来一种独特的体验,具有强烈的艺
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陌生化比喻的特征效果

陌生化比喻的特征效果

陌生化比喻的特征效果摘要:一、引言二、陌生化比喻的定义与特征1.陌生化的概念2.比喻的定义与分类3.陌生化比喻的特征效果三、陌生化比喻的作用与应用1.陌生化比喻的作用2.陌生化比喻的应用实例四、结论正文:一、引言在文学创作和日常表达中,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从而产生一种新的审美效果。

在众多比喻中,陌生化比喻因其独特的特征效果备受人们关注。

本文将从陌生化比喻的定义与特征入手,探讨其作用与应用。

二、陌生化比喻的定义与特征1.陌生化的概念陌生化,原指一种心理现象,即对熟悉的事物产生陌生感,或者对陌生的事物产生熟悉感。

在文学创作中,陌生化比喻是指通过将熟悉的事物用陌生的方式进行表述,从而使读者对事物产生新的认识和体验。

2.比喻的定义与分类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指的是抓住两种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来描绘另一种事物。

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等类型。

3.陌生化比喻的特征效果陌生化比喻的特征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颖性:陌生化比喻往往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让读者对事物产生新的认识和体验。

(2)独特性:陌生化比喻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通过对事物的陌生化处理,使得事物更具个性和特色。

(3)深化主题:陌生化比喻能够深化文章的主题,使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更加鲜明。

三、陌生化比喻的作用与应用1.陌生化比喻的作用陌生化比喻在文学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丰富语言表达,增强文学表现力。

2.陌生化比喻的应用实例在文学作品中,陌生化比喻的应用实例比比皆是。

如《红楼梦》中,“黛玉进荣府”一幕中,曹雪芹运用“人如花落,水如脂滑”的陌生化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荣府的繁华与富丽。

四、结论陌生化比喻作为一种独特的修辞手法,具有显著的特征效果,对于提高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丰富语言表达具有重要意义。

关注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语言

关注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语言

关注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语言作者:陶静娟来源:《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20年第03期在日常阅读和语文教学中,作为读者和教师的我们常常会邂逅一些“陌生化语言”,这种语言貌似不符合语法规范和逻辑事理,不受常见的语法规范的限制和束縛,却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给人以新颖强烈的审美刺激。

“陌生化语言”,是指通过多种方式对日常语言产生疏远和变异,使它变成新鲜陌生的语言,从而达到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

通俗讲,就是换一种说法,赋予语言新的面孔,用陌生表现熟悉。

苏轼曾说,“文以反常合道为趣”,就是说用巧妙的艺术手法处理反常的人事物,使反常事物表现出“合道”的本质,这会让文章充满趣味。

杜甫提倡的“语不惊人死不休”诗学理论与“语言陌生化”现象殊途同归,都是作家们毕生追求以期达到的语言境界,是一个值得认真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陌生化语言,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新。

使得所描述的熟悉的人和事在读者看来觉得陌生。

2.奇。

看似陌生的语言背后饱含的是我们平时常见的人和事。

3.美。

换一种新颖的说法,换一个角度欣赏常见的人和事,这种含蓄之美令人既陌生又亲切。

4.趣。

当回过头来,发现作者用语言文字和你开了个小小的玩笑,这时候,你也会微笑。

由此看来,“陌生化语言”的基本特征就是乍看陌生,细想又觉得熟悉,打破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说法,以“变脸”的形式获取语言的新奇。

一、词语的陌生化“陌生化语言”主要表现在打破词语的常规用法,使文学语言表现出新奇的意义,所谓“语不接而意接”“无理而妙”,表面上不合常理偏离语法,通过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能够领悟到有理有情的艺术境界,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获得更好的审美感受。

词语的陌生化搭配使语言表达更灵活多变,更含蓄内敛,避免了语言的机械直白,彰显弹性之美。

(一)词语的异常搭配1.主谓反常搭配。

①冬天的树用光秃秃的树杆,一遍又一遍地临摹着太阳的影子,丈量着岁月的长度。

——容蓉《冬日恋歌》②孩子一个个地被生出来,新的明亮的眼睛,新的红嫩的嘴,新智慧,一年又一年磨下来,眼睛钝了,人钝了,下一代又生出来了。

诗文陌生化手法

诗文陌生化手法

诗文陌生化手法
诗文陌生化手法是指在诗歌中采用一些新颖、独特的手法来表现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诗文陌生化手法:
1.意象陌生化:在诗歌中通过描绘和表达方式的变化,将日常经验中的事物
变得陌生化,从而唤起读者不同寻常的感知和思考。

例如,将阳光形容为“撒满金色粉末”,让读者感受到非凡的光芒。

2.语言陌生化:在诗歌中采用非日常的、新颖的语言表达方式。

可以是使用
生僻字、罕见词汇或古词,也可以是运用拟声词、拟态词、排比等修辞手法。

这种陌生化的语言可以破坏读者的语言预期,使其感到诗歌中充满了新奇和神秘感。

3.称物变人、称人变物和虚沙非山:例如,将一种物品比作人类的行为,如
“东风静,绿牡丹素手挽:仙蝶翩,凤蝶合双翅翻。

”其中,芬芳绿牡丹这一物品,被比作凤蝶一般地合双翅翻舞,从而形象地表达了这一物品的美丽神奇。

这些陌生化手法可以让诗歌更具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同时也可以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感受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试论语言的陌生化

试论语言的陌生化

试论语言的陌生化试论语言的陌生化摘要:“陌生化”的语言现象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经常出现,且形式多种多样,如语词运用、词句顺序、语言习惯、修辞手法等。

这种超常规的语言陌生化运用得当,能激发读者的参与意识,调动读者的思考力,启发读者的想象力,使之沉浸在“再创造”的审美享受中。

关键词:陌生化“陌生化”这一理论是由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中最早提出来的。

他认为“陌生化”是相对于习惯、传统而言的,它产生于变形与破环,产生于差异与独特。

通俗来说,就是推陈出新,变习见为新知,化腐朽为神奇。

所谓语言的陌生化现象,则是指作者在语言运用和表达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违反一般的语法规律、违背正常的逻辑原则的非常规语言现象。

即以各种方法和手段,使普通语言被强化、凝聚、扭曲、缩短、拉长、颠倒,这便是“陌生化”的语言。

这种语言现象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经常出现,且形式多种多样。

当下就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语言陌生化现象作简要的介绍。

1 语词运用的陌生化文言文中的陌生化现象主要体现为词类的活用。

在现代文里,这种活用也常常出现,不管是名词、动词、形容词还是数量词,都被非常规的运用着。

1.1 名词活用为动词或直接作状语“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

”(《“友邦惊诧”论》)这原是国民党政府通电全国的电文内容,第二个“国”字被动词化处理(前面有了一个副词“不”,使之变成了“成为一个国家”),使语义变得尖刻起来,语气也显出一种威逼之势。

反动派妄图用“国将不国”来恶意中伤学生运动,不想被作者直接引出,反而使人们认清其狼子野心和卑鄙伎俩。

1.2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雨中登泰山》)中,形容词“小”动词化后成了“使之变小”(形容词不能带宾语,而“小”字后却有)。

这里用对比和反衬手法赞美了泰山的雄伟高峻。

“…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的小来。

”(《一件小事》)句中的“小”字由形容词变成名词的过程中,就包含了“我”这个进步知识分子的自惭、自责、自悔和自新等多种含义。

鲁迅作品中的陌生化语言艺术

鲁迅作品中的陌生化语言艺术

鲁迅作品中的陌生化语言艺术鲁迅作品中的陌生化语言艺术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作家把语言学引入艺术创作,他们关注的中心问题是文学语言区别于普通语言的特异性或文学本身的文学性问题。

语言的陌生化正是被用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概念。

陌生化为俄国20世纪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创用。

什克洛夫斯基在分析了感知的一般规律后认为,多次重复的动作在成为习惯的同时,也就成了自动的,而自动的感知正是旧形式导致的结果。

为了打破感知的自动性,就需要采用反常化,创造出新形式。

所谓陌生化语言,是指文学语言不同于普通语言的反常、新奇效果。

它是一种通过语言的变异用法,赋予语形和语义陌生化、独特化、新颖化,是对语言常规性和日常经验的颠覆。

它改变语言符号常规的形、义、用,突破原有词法、句法等固定结构以创造新义从而让人感觉事物,表情达意。

鲁迅是运用反常化手法的大师,在他的作品中,陌生化语言的形式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词语的陌生化(一)离析和聚合离析,是指把本不能拆分的一个词临时分拆为表面上与之毫无关联的另外一个词来运用;聚合,是指合取两个或两个以上词中的某一构成语素,从而合成一个新词。

(1)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三十日,记于上海之且介亭。

(《且介亭杂文序言》)句中的且介亭是指当时作者居住的上海北四川路,这个地区是越界筑路(帝国主义者越出租界范围修筑马路)区域,即所谓半租界。

且介即取租界二字之各一半。

(2)元遗山在金元之际,为文宗,为遗献,为愿修野史,保存旧章的有心人,明清以来,颇为一部分人士所爱重。

(《儒术》)句中的爱重可作敬爱尊重的合取。

(二)移用和借代移用是指把原本用在事、物上面的词移用到人身上,或把原本用在人身上的词移用到事、物之上;借代是指运用事物特征或事件等来代指指称的对象,从而达到陌生化效果。

(3)她婆婆来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家凹的贺老六的,所以回家之后不几天也就装在花轿里抬去了。

(《祝福》)装的对象一般指物,但作者移用来装人(祥林嫂),这是对封建礼教不把妇女当作人的揭露和控诉,同时包含对祥林嫂的同情。

陌生化比喻的特征效果

陌生化比喻的特征效果

陌生化比喻的特征效果摘要:一、引言二、陌生化比喻的定义和特征三、陌生化比喻的效果四、结论正文:一、引言在文学创作和日常表达中,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联系起来,从而产生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意蕴。

然而,在使用比喻时,如何使其更具表现力和独特性,一直是文学创作者们关注的焦点。

陌生化比喻,作为一种特殊的比喻形式,因其独特的特征和效果,而在文学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陌生化比喻的特征和效果进行探讨。

二、陌生化比喻的定义和特征1.定义陌生化比喻,是指在比喻中使事物的相似性变得模糊或难以捉摸,从而让读者在感受比喻形象的同时,产生一种对现实世界的陌生感和距离感。

2.特征(1)比喻对象的非相似性陌生化比喻在选择比喻对象时,往往摒弃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而选取彼此差异较大的事物进行比喻。

这种非相似性使得比喻结果更具有新奇感和想象力。

(2)比喻语言的反常性在陌生化比喻中,比喻语言往往具有一定的反常性,与常规表达方式不同。

这种反常性不仅突出了比喻效果,还使读者在解读比喻时产生一种思维上的跳跃感。

三、陌生化比喻的效果1.增强表现力通过陌生化比喻,作者可以在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更为丰富、独特的形象,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2.引发读者思考由于陌生化比喻的非相似性和反常性,读者在解读比喻时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思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3.拓宽审美视野陌生化比喻能使读者在熟悉的事物中看到陌生的一面,从而拓宽审美视野,提高审美体验的层次。

四、结论陌生化比喻作为一种特殊的比喻形式,具有独特的特征和效果。

通过运用陌生化比喻,文学创作者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引发读者思考,拓宽审美视野。

陌生化比喻的特征效果

陌生化比喻的特征效果

陌生化比喻的特征效果
陌生化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主题与非相关的概念进行比较,
来引起读者的新奇感和思考。

与普通比喻相比,陌生化比喻更具有冲击力
和独特性。

本文将详细讨论陌生化比喻的特征和效果,并探讨其在文学作
品和日常语言中的应用。

此外,陌生化比喻还具有强烈的表达能力。

相比普通比喻,陌生化比
喻更加夸张和富有想象力。

通过将主题与非相关的概念相联结,陌生化比
喻能够突出主题的独特性和特点,使得比喻更加生动有趣。

这种强烈的表
达能力使得陌生化比喻在文学作品和日常语言中被广泛使用。

陌生化比喻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特别突出。

许多著名的作家和诗人都
善于运用陌生化比喻来创造出独特的形象和意象。

例如,在《红与黑》中,司汤达将爱情比喻为“被染成红色”的咖啡豆,突出了主人公朱丽安的热
情和浪漫。

在《1984》中,乔治·奥威尔使用陌生化比喻将邪恶政权比喻
为“巨大的脸”,凸显了它的威严和恐怖。

此外,陌生化比喻也经常在日常语言中被使用。

人们经常使用陌生化
比喻来形容复杂的情感、事物或概念。

比如,当我们说一些人“有一颗冰
冷的心”时,我们并不真的意味着他们的心脏是冰冷的,而是用这个陌生
化比喻来形容他们缺乏情感或冷漠。

简析张爱玲作品中陌生化修辞

简析张爱玲作品中陌生化修辞

简析张爱玲作品中陌生化修辞【摘要】张爱玲小说卓越的修辞艺术使小说语言体现出强烈的审美价值,修辞的陌生化极大地满足了读者的审美愉悦,最大限度展示了修辞的积极意义。

以其中比喻的精彩运用和一些典型人物形象、典型生活情节的异化为例来简析张爱玲作品中陌生化的修辞手法。

【关键词】张爱玲;修辞;陌生化;比喻;异化修辞是语言运用的规律,陌生化也是其中之一。

“陌生化”的概念源于俄国形式主义。

所谓陌生化,就是对常规常识的偏离,造成语言理解与感受上的陌生感。

陌生化理论旨在通过语言变形或技巧的处理,把因过于熟悉而失去审美意味的东西描绘成陌生的事物,使人产生新鲜感、生疏感,从而延长对生活常态关注的时间、增加感受的难度,恢复由于习以为常而钝化的审美感觉。

陌生化的基础是新奇的语言感受。

人们认识与把握世界的方式是复杂的,包括感受与体验。

作为这种活动的思想凝结,语言的表达应该而且必须传达出人们的这种感受与体验,语言的阅读也必须感受到这种感受,体验到这种体验。

感受与体验的把握与传递是语言交往的一个基本内容和必备条件。

感受的把握不同于理性的分析和经验的认定,它具有独特性,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同于其他任何一个人的感受;它还具有敏感性,客观世界的任何一点细小变化都能被人们体察入微地捕捉到,并通过修辞活动在语言上表达出来。

正是这种语言表达,作者与读者才对世界、对语言产生了一种陌生化的新鲜感。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特的、带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

她的小说及散文因其独特的风格和手法为读者欣赏,她把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精神自然融合,呈现出绚烂多姿、精致华美的风采,使她的作品具有历久不衰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张爱玲小说卓越的修辞艺术是研究张爱玲小说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仔细研读张爱玲的作品,会发觉陌生化表现手法在其作品中有着独到的表现,丰富着她的小说,也精彩着她的人生。

张爱玲小说修辞的新奇之处在于常突破常规,运用逆反的思维来达到陌生化的效果。

陌生化比喻的特征效果

陌生化比喻的特征效果

陌生化比喻的特征效果【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陌生化比喻的定义与特征1.陌生化的定义2.比喻的特征三、陌生化比喻的效果1.提高文本的表现力2.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3.拓展读者的想象力四、陌生化比喻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1.举例说明2.作品分析五、结论正文一、引言在文学创作中,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它通过将不同事物的相似点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一种新的审美效果。

然而,在众多的比喻中,有一种被称为“陌生化比喻”的修辞手法,它以其独特的特征和效果,为文学作品增色不少。

本文将对陌生化比喻的特征效果进行探讨。

二、陌生化比喻的定义与特征1.陌生化的定义陌生化,原指将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使事物失去原有的意义和功能,从而产生新的意义和功能。

在文学创作中,陌生化比喻指的是将熟悉的事物用陌生的方式进行比喻,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一种新奇的审美体验。

2.比喻的特征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其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点:(1)比喻是一种跨类比照,即用一种事物来描绘另一种事物;(2)比喻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达方式,它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生动;(3)比喻是一种意义的转移,通过比喻,可以使事物原有的意义发生改变,从而产生新的意义。

三、陌生化比喻的效果1.提高文本的表现力陌生化比喻通过对事物的陌生化处理,使文本的表达更具有独特性和创意,从而提高了文本的表现力。

2.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陌生化比喻能够给读者带来一种新奇的阅读体验,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一种探索的兴趣和欲望,从而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3.拓展读者的想象力陌生化比喻能够打破读者对事物的固有认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对文本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解读。

四、陌生化比喻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1.举例说明在文学作品中,陌生化比喻的例子比比皆是。

比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用“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的比喻,将月光与流水进行陌生化处理,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柔和与静谧。

2.作品分析以鲁迅的《阿 Q 正传》为例,鲁迅在作品中通过陌生化比喻,如“阿Q 的精神胜利法”,使读者对阿 Q 的形象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从而突显了作品的主题和人物性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陌生化的语言性质与修辞手法
所谓陌生化,就是对常规常识的偏离,造成语言理解与感受上的陌生感。

在指称上,要使那些现实生活中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化为一种具有新的意义、新的生命力的语言感觉;在语言结构上,要使那些日常语言中为人们司空见惯的语法规则化为一种具有新的形态、新的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

陌生化乃是各种艺术的一个基本法则,作为一门语言艺术,修辞也对此有特别的重视。

它在语言运用中,变习见为新异,化腐朽为神奇,传递鲜活的感受,制造令人震惊的效果,是修辞艺术中的普遍现象与基本规律。

陌生化的基础是新奇的语言感受。

俄国形式主义学者什克洛夫斯基在论及陌生化问题时强调:“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

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

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

”[7]人们认识与把握世界的方式是复杂的,包括感受与体验。

作为这种活动的思想凝结,语言的表达当然应该而且必须传达出人们的这感受与体验,语言的阅读也必须感受到这种感受,体验到这种体验。

感受与体验的把握与传递是语言交往(当然更是修辞活动)的一个基本内容和必备条件。

感受的把握不同于理性的分析和经验的认定。

后者凭借的是一种习惯化规则化的方式与途径,它使人们的感觉与知觉形成一种惯性与惰性。

在这种惯性与惰性的支配下,客观事物与语言作品在人们的眼里都会变得熟视无睹了。

感受则不同,它具有独特性,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同于其他任何一个人的感受;它还具有敏感性,客观世界的任何一点细小变化都能被人们体察入微地捕捉到,并通过修辞活动在语言上表达出来。

正是这种语言表达,作者与读者才对世界对语言产生了一种陌生化的新鲜感。

在这样的修辞活动中,人们获得了一个崭新的语言视野,平日习以为常的事物在修辞艺术之光的照耀下,顿时变得生气勃[17]这就是说,科学发展过程中,矛盾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旧的矛盾克服了,新的矛盾接踵而至。

任何一种理论都不可能永远解释所有的新情况,因此,替代理论的出现乃是一种必然现象。

但是,科学的发展并不只是在于新理论的出现,如果把科学进步归结为量的增加,那显然是幼稚而错误的。

“增殖理论”以一种辨证的观点揭示了科学实际发展过程的基本特征:一方面是“增加”,即新理论的不断出现;一方面是“韧性”,即旧理论的顽强坚持,就是说,在科学发展的实际过程中,新理论总是会不断提出,但与此同时,新理论出现后,旧理论并不会立即消失,也不应该立即消失,它将坚持一段时间,直到更新的理论将它取代。

质言之,替代理论的出现总是在创造新的东西,因而代表科学认识的创新性;原有理论的韧性则总是在保留已有的成果,力主从现有的发展状况出发去发展学科,因而代表科学认识的继承性。

两者并不处于交替的状态,而是处于一种并行的状态,互为参照、互为映衬,且相互作用,科学进步的动力正产生于替代理论与原有理论的比较之中。

这种观点与下面将提及的科学发展解题说不同,它认为:“知识的增长机制似乎并不是释疑的活动,而是被人顽固地坚持一种有价值的地位的企图,才导致人们推翻早有的、为人所熟悉的范式。

”[18] 所以,我们在今后的修辞学学科发展中,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鼓励建构新理论,“大胆发明、详细阐述与公认观点不一致的理论,即使后者碰巧得到高度证实并被人普遍地接受也在氧所不辞。

采纳这条原则的方法论就叫‘多元主义方法论’。

”[19]二是“要阻止放弃已遭反驳的理论”[20]“韧性原理”(Principle of tenacity)劝告人们从某些理论中选出一个有望导致最大有效结果的理论,然后坚持这一理论,而不在乎它会遇到巨大的实际困难。


[21]
四科学发展问题解答说
卡·波普尔说:“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

”[22]所谓问题就是观察与理论、理论与理论之间的矛盾。

他严厉批驳了“科学始于观察”的传统教义。

他认为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问题处境以及不断地试图通过解决问题处境以改进这一处境的历史。

事实上,科学作为不断成长的活的机体,总是不断地从问题到问题。

他把科学发展与进步的过程浓缩为“四段图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