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
针对这一知识点,本节课将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分析实例的过程中,掌握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此外,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环保意识,为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讨论任务:“请你们小组分析荒漠化实例,探讨防治措施”;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梳理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强调荒漠化问题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环保;
3.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保护自然的价值观。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协作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的能力。
为实现这一目标,本节课将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分享心得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分析荒漠化实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让学生直观感受荒漠化对生态环境、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
2.创设生活情境,如模拟荒漠化环境下的生产生活,让学生亲身体验荒漠化带来的不便,引发学生对荒漠化问题的关注。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方法;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荒漠化防治的小论文,深入分析荒漠化问题;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得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增城中学张华梅一、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得环境与发展得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展得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得问题,了解其危害与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二、教学内容分析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得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沙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得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得最大阻力、我国就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得国家之一。

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得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分析了荒漠化产生与发展得背景。

本节教材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干旱为主得自然特征教材以西北地区地理位置及气候为出发点,分析了该地区自然景观得形成条件,为后面知识得进一步展开作好了铺垫。

二、荒漠化得成因。

荒漠化就是环境自身因素与人为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下得产物,自然因素就是基础,人类活动起着决定作用,教材从人类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等五个方面来分析说明,使知识与上面内容形成一有机整体。

三、荒漠化得发展我国荒漠化现象目前仍在不断扩展。

教材以历史上塔里木盆地南部沙漠边缘绿洲得相继放弃为引子,分析了人类活动对沙漠化得影响——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得不当利用以及公交建设不注意环境保护。

说古就是为了论今,就是为了揭示荒漠化问题得严重性。

教材通过一系列得案例分析,警示环境得重要性,使学生充分认识、理解人类与环境得辩证关系,树立良好得环境意识,保护我们美好得家园。

这就是本节课得重点内容、四、荒漠化得防治得对策与措施。

教材介绍了西北地区防治荒漠化得成功经验,指导学生以沙坡头得治理为例,结合本地实际,了解这方面得经验并不断探索。

本节课得“活动”紧扣教材内容,它就是对学生掌握课堂知识与应用课堂知识得评估材料。

因此,活动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设计: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设计: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复习课)【课标及考纲解读】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要求具体学习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及综合治理措施。

【学生分析】该内容虽然学生在高一时已学过,但对于文科班学生的要求来讲,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知识的迁移运用及综合分析能力都存在一定的欠缺,必须通过复习来巩固和提升。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荒漠化的概念、类型及分布规律,掌握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2.过程与方法:能结合不同区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荒漠化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让学生认识到人地协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通过本节课,让学生认识到,人地协调是荒漠化防治的根本,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综合思维:从地理环境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的分析与认识地理环境,认识荒漠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区域认知:由西北地区荒漠化扩展到全国不同类型的荒漠化,有助于学生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地理实践力:以金昌市周边地区的荒漠化为例,培养学生考察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分析并掌握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分析并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不同区域的荒漠化成因及解决措施。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二单元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共1课时)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二单元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共1课时)
4.掌握地图阅读、地理数据分析和地理图表绘制等基本技能,能运用这些技能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展示荒漠化的现状、防治措施及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b.请列举三种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并分析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c.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可以为防治荒漠化做些什么?
2.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国内外防治荒漠化的成功案例,选取一个案例进行分析,内容包括:案例背景、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果及启示。要求:图文并茂,字数600字左右。
3.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针对性的防治建议。要求:提交一份分析报告,字数800字左右,内容包括:GIS软件操作步骤、数据分析、防治建议。
4.阐述地理信息系统(GIS)在荒漠化研究中的应用,为学生后续实践活动做好铺垫。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a.荒漠化是如何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b.荒漠化对当地环境、社会经济有哪些影响?
c.我国防治荒漠化的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的优缺点是什么?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荒漠化带来的严重后果,如植被破坏、土地退化、生态环境恶化等。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荒漠化吗?它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和环境的呢?”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的概念及影响。
3.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荒漠化的了解和认识,为接下来的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教案:2.1.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教案:2.1.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燥的原因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了解沙漠和沙地的主要分布、成因和分类;理解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是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

2.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特别是人为原因的主要表现方面。

理解人类活动在荒漠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在不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4.了解西北地区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理解生物治沙措施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西北地区的各类专题地图,分析和论证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培养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提高对西北地区地大物博与人口稀少这一矛盾的正确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

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我们身边做起,养成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1.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2.人为因素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

3.荒漠化整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教具准备自制多媒体片段:中国沙漠化土地分布图、我国荒漠化地区分布状况、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图、西北地区干旱成因关系图、西北地区东西方向水热状况和自然景观演变图、西北地区荒漠按成因分类情况表、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分布状况表。

课时安排共3课时第一课时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西北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第二课时西北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第三课时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课后活动的讲解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准备同学们查阅荒漠化的资料,对荒漠化的概念、形成、影响有所了解。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荒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阐述西北地区荒漠化发展的地理背景和人地作用的特点,从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分析荒漠化的形成、分布和防治措施。

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教材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介绍西北地区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指出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按照课标要求,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讲述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荒漠化形成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第二课时主要了解西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本节教学设计是第二课时的内容,重点分析荒漠化的发展及防治荒漠化的措施。

二、学情分析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的了解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

三、设计思想1.设计思路本节内容有较强的实践性,可有效运用讨论法、探究法、调查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

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结合具体实际,围绕主要矛盾,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

新人教版地理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1)(必修三)

新人教版地理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1)(必修三)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区域可持续发展”作为本模块的核心内容。

本课是地理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是在学习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了解区域的基本含义、发展阶段、发展差异、经济联系等的基础上,介绍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发展与区域地理环境的关系。

主要是以我国西北地区为案例,着重研究荒漠化的防治。

按照区域发展——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荒漠化)——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荒漠化)——区域可持续发展这一主线,通过个案研究,分析区域发展与环境变迁的关系。

是前面内容的延续和提高也为研究其它区域的基础。

二、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能通过录像资料说出主要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2. 能看图描述荒漠化的基本过程。

3. 能说出荒漠化的含义及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1. 能看图归纳西北的自然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造成西北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2. 通过视频资料分析造成荒漠化的主要的人为原因。

3. 通过对萨赫勒地区和本省的荒漠化成因分析,有助于学生的知识迁移,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荒漠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若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是其关键,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2.通过本省局部荒漠化成因分析,培养学生关注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解释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五、教学难点:初步学会分析一个区域环境问题的思路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七、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谈话法等2.直接原因(主要表现)(图2,5)过度樵采(32.7%)过度放牧(30.1%)过度开垦(26.9%)。

高中地理_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二、教材分析荒漠化的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课标在本节以区域生态建设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学情分析本节内容的学习需要结合必修一的整体性和必修二的可持续发展相关知识分析,综合性较强。

学生学完必修一和必修二,已经具备运用综合思维结合具体区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具备了从材料中提取整合信息知识的能力。

因此学习本节课的内容难度较小,但综合分析能力还是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本节课的指导上给学生呈现一个真实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对具体区域的分析,把握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路。

四、核心素养1.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区域特征和区域存在的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2.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图文材料,认识区域特征和生态环境的问题。

3.人地协调观:针对环境问题产生的人为原因采取相应措施,促进人地协调发展。

五、教学目标1.了解荒漠化,能够区分荒漠、荒漠化、沙漠化三个概念2.能够结合资料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总结荒漠化的成因及措施3.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六、教学重难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归纳荒漠化防治的方法体系七、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归纳法合作探究法八、设计思想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设置地理情境,让学生探究、理解地理事物,紧扣课标要求并重视实施过程。

九、课时安排1课时《荒漠化的治理-我国以西北地区为例》学情分析本节内容的学习需要结合必修一的整体性和必修二的可持续发展相关知识分析,综合性较强。

学生学完必修一和必修二,已经具备运用综合思维结合具体区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一、什么是荒漠化荒漠化是指原本有植被的草原、森林或半沙漠地区,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植被被破坏、土地被侵蚀,形成了裸露的沙漠化地带。

二、为什么会产生荒漠化荒漠化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1.自然因素:干旱、风蚀等自然灾害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人为活动:人类的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采伐等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导致植被覆盖率降低,从而加剧了荒漠化的程度。

三、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情况我国西北地区有大量的草原、森林和半沙漠地区,但由于人类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荒漠化问题日益突出。

在西北地区,荒漠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沙漠化:沙漠化区域面积逐年扩大,一些土地因为严重沙漠化,已经无法种植农作物。

2.风蚀:高速公路、铁路和建筑物等人类活动对草原和森林的破坏,导致风蚀现象越来越严重。

3.草原退化:过度放牧和采伐和垦殖导致草原植被覆盖率降低,草原退化程度加剧。

四、如何防治荒漠化为了防止荒漠化的扩大和加剧,我们需要采取以下行动:1.加强生态环保:保护生态环境,特别是对国家重点保护地区加强保护。

2.限制开发活动:限制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采伐等人类活动,保护生态环境。

3.实施植树造林:植树造林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之一,可以有效提高土壤的含水量,防止土地侵蚀。

4.加强水利建设:加强水利建设可以有效提高西北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

五、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防治措施我国政府对荒漠化问题的防治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在我国西北地区实施了以下防治措施:1.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是我国政府为加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加速经济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可以有效提高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减缓荒漠化问题。

2.黄河流域生态治理:黄河流域生态治理是我国为减缓荒漠化问题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大规模植树造林、禁牧、少草、荒草还草等,以保障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教学设计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教学设计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解决疑难问题;
(4)案例分析:分析典型荒漠化防治案例,让学生从中总结经验;
(5)GIS软件操作:引导学生运用GIS软件分析荒漠化相关数据,提高技术应用能力;
(6)总结反思: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
4.作业与评价:
4.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为例,紧密结合教材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素养。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等方面有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荒漠化问题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然而,他们对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的认识尚不深入,需要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来提高。
4.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空间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教学效果。
3.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从不同角度认识荒漠化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4.组织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生态环境、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情感态度。
2.增强学生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的认识,激发学生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的意愿。

2019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含解析)

2019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含解析)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2.原因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4.分布(1)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2)中国: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尤以西北地区最为突出。

(3)请把我国对应的荒漠化区域连线:[温馨提示]荒漠≠荒漠化(1)荒漠是一种景观,荒漠化是一种过程。

(2)荒漠化主要是指非荒漠地区,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作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使原来的土地逐渐演变为荒漠的过程。

(3)荒漠化过程可最终形成荒漠,但荒漠不一定是荒漠化过程的结果,有些荒漠是原生荒漠。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和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西北地区概况(1)位置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2)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3)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4)自然景观:以草原、荒漠为主.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1)潜在因素-—干旱的自然特征①干旱导致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②干旱导致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再加上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条件。

(2)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西北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具有气温、降水变率大的特征。

雨量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相反,多年持续干旱,导致地表植被受损,会加剧荒漠化进程.3.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完整word版)荒漠化防治教学设计

(完整word版)荒漠化防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

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本章是在第一章探讨区域地理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区域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为此,教材就当今世界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选择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案例。

本节《荒漠化的防治》是人教版必修3《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的第一个案例,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通过图表、资料分析该区域荒漠化发生的原因及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主要探讨三大问题: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产生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并通过这些案例的学习,初步掌握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方法。

本节教材的知识结构如下: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在初中学习过西北地区,对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有所了解,学习兴趣较大,但学生容易混淆荒漠与荒漠化、沙漠与沙漠化的概念.学生缺少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学中应适当展示有关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荒漠化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因此给学生的分析造成一定的困难。

从整体上看,本节课学习难度适中。

三、设计思想荒漠化概念形成自然因素干旱气候异常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人为因素1、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作为讨论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出现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

以其他案例作为拓展案例,意在引导学生运用讨论案例所习得的方法与知识进行迁移运用。

2、渗透有效性教学理念。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导案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导案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作者:————————————————————————————————日期: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课标要求: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二、教材分析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以区域生态建设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和策略:(1)知识与技能: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2)过程与方法: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

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

(3)情感态度价值观:四、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学难点:1.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具: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我们这两节课就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1.土地退化的形成土地缺少了水分和养植物就无法正在没有了植被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继续发展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般的景观,即发2.荒漠化 ⑴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
2.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自主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荒漠化防治案例进行深入研究。
2.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析,共同完成案例研究报告,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通过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等策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荒漠化防治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荒漠化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内容紧密结合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实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荒漠化防治知识的同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原因和危害,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方法。
2.能够分析荒漠化问题的成因,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五、案例亮点
1.现实意义:本节课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为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通过讲解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方法,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关爱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节课不仅传授了荒漠化防治的基本知识,还设计了小组讨论、案例研究等环节,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各小组向全班展示研究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第1课时)1

高中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第1课时)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课标要求】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材分析】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以区域生态建设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学难点】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学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区域发展会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会产生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

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本章我们分别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保护利用为典型案例,探讨在不同的区域如何进行不同的生态环境建设。

【板书】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承转)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它的危害性在于摧毁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

今天我们就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来谈谈荒漠化的防治。

【板书】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板书】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的形成:(1)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的: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区域发展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区域可持续发展我们这两节课就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教学过程:一、荒漠化1.土地退化的形成土地缺少了水分和养分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在没有了植被保护的情况下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继续发展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即发生土地退化2.荒漠化⑴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⑵形成: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⑶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⑷影响: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活动: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因素人类活动沙漠化点拨: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范围地形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说明: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地貌特点: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干旱补充讲解: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点拨: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对应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对应荒漠草原;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地区。

反映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强。

原因是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2.新疆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请联系水源和地形条件解释原因。

点拨:天山北部水汽主要来源于北冰洋,北坡属于迎风坡,随着高度升高降水量增加。

受天山山脉阻挡的影响,南疆与北疆干旱程度不同。

绿洲主要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沿河流呈串珠状分布。

原因是河流水来自冰雪融水补给和盆地地形雨。

产生荒漠化的自然原因:(一般规律)※基本条件——干旱※物质基础——地表物质松散※动力因素——大风吹扬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本区条件分析: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由于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它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气温、降水的变率大。

雨量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加剧荒漠化进程。

活动:根据图2.4,分析说明荒漠化形成过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点拨:图2.4表示了荒漠化两个正反馈效应(恶性循环),说明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说明: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⑴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⑵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⑴绿洲:在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区。

⑵次生盐渍化形成:①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②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阅读P22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让学生阅读后讨论:若条件允许,我国西北荒漠地区是否可以将青藏高原的冰川水用来发展发展灌溉农业?(从灌溉与次生盐渍化方面思考)活动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1.萨赫勒地区位于撤哈拉沙漠的南缘。

请根据下面的图文资料,并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点拨:资料表明萨林勒地区正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津德尔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点,其月均温都在22℃以上,甚至达到33℃,可想而知其蒸发量是巨大的。

在降水方面,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8两个月。

以其有限的而且特别集中的降水状况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确实是个容易产生环境问题的敏感地区。

客观上,这里就潜在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这是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所决定的。

2.气候的严酷性决定了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质的游牧业为主。

20世纪以来,随着沿岸国家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本区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化。

根据图2.9,分析这一社会经济因素的转变对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

点拨:将传统的游牧经济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进行对比,比较它们对草场的影响。

从表中可知,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因其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于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从牲畜品种的单一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采取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结果必然导致草场的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

3.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对粮食需求迅速增加。

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以南的早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

分析这一因素的加入,对本区草场生态环境及荒漠化的发展,又可能产生哪些影响?点拨:由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们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以至向牧业地区推进,结果是:4.人口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造成这里生态环境恶化、上地荒漠化加剧的根源。

请你解释下图(图1.11),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

点拨:明显地描绘了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过程。

问题的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这个恶性循环就可以得到解决。

板书设计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1.土地退化的形成2.荒漠化⑴概念⑵形成⑶主要表现⑷影响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范围2.地貌特点: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3.另一种荒漠化现象——次生盐渍化第二课时五、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1.历史时期的荒漠化问题——西北地区时有出现如: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古代人民利用祁连山冰雪融水和山麓地下水,兴修水利,发展屯田,使这里成为一片富庶的人口密集之地。

但是随着人们对河流上游地区的过度开垦,大量破坏固沙植被,致使河流水量锐减或者改道,绿洲水源枯竭,加上战争、瘟疫等原因,大部分古绿洲在经历了汉、唐、明、清几次大规模开发后,相继被迫放弃。

阅读: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1.了解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大致走向和地理位置。

2.现代公路干线及其连接的绿洲城镇,几乎全部远离古遗址(古丝绸之路),更贴近昆仑山的山前地带。

读图指导课:本图2.12“黄沙掩埋下的丝绸之路”,思考回答:①从总趋势看,该地区河流多呈什么流向?②为什么该地区河流多呈平行状分布且流程短小?③该地区在西汉时期成为一片富庶的人口密集之地,其主要原因是什么?④唐宋以后该地区古绿洲为什么会退化而被废弃?根据你已有的史地知识,是否还能举出一些古绿洲被废弃、沙进人退的实例?解释:在古代,由于盲目垦耕、战争、瘟疫等多种原因,导致水源枯竭,绿洲面积减小,使西北地区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类似楼兰的一些古绿洲相继消失,人们被迫放弃。

课本图2.13“万里长城和农牧过渡地带”,解释,长期以来,长城是我国古代到明朝时期农业和牧业的分水岭,在其两侧,是农业和牧业的过渡地带。

清代开始,这一过渡带逐渐向西北移动达几十到几百千米。

思考:①为什么会出现农牧业过渡带的西北方向移动?②这样的移动产生了什么结果?解释:这是因为西北地区大规模移民开垦而引导,它在促进民族融合的同时,直接使内蒙古南部原农牧过渡地带发生荒漠化,如毛乌素沙地和科尔沁沙地(在图中确定上述两沙地位置)。

点拨:农牧界限向北推进,意味着农区侵入牧区,大片的草地将会变成旱地。

这样,势必压缩草场面积,在原有的牲畜量不减少的条件下,会产生所剩牧场的超载,超载的牧场并必定会逐步衰退,为了牲畜的发展又可能将牧场转移到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环境的退化趋势必日益严重;在此同时,由草地开垦出来的旱地本身在防风固沙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劣势。

加上若因为土地肥力的衰退而弃荒的话,其本身就是现成的人造沙荒。

因此,如果农牧界限向北推进,势必加剧该地区荒漠化的进程。

2.为什么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点拨:在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常常存在“农牧之争”,从土地单位面积的产出量对比,农业一般都高于牧业,因此旧雨农作侵入牧区的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