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书报告-完整版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890a5955f0e7cd185253601.png)
乡土,消退中的生命花园——《乡土中国》读书报告2010/5/20 《乡土中国》一书是由我国著名的乡土社会学家费孝通根据其四十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土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写成的十四篇文章的集合。
费孝通应当时《世纪评论》杂志之约,连载了十四篇文章,后由三联书店于1974年整理出版,1984年重刊。
我所做的读书报告针对的是1984年重刊版的《乡土中国》。
全书的主题是: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样一个问题。
该书与费孝通另外所著的《江村经济》《禄村农田》等调查报告性质不同,它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一些概念,有关中国乡土社会特性的一些概念。
作者以一名城市与乡村沟通者的身份极尽描写了中国乡土社会及乡土文化的各个方面。
全书结构简洁、紧凑,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旧著《乡土中国》的重刊序言;第二部分(该书的主体部分)是作者发表的十四篇关于描写中国乡土社会的论文的集合;第三部分是作者后记,以手记的形式清楚地交代了这本书的写作经过,还包括作者在以上提到的两所大学中任教的经历。
其中,第二部分又分为十四章,其核心内容分别为:第一章《乡土本色》:介绍中国乡土社会“土”气和其显著固定性的原因及现实性特点。
第二章《文字下乡》:挖掘乡土社会文字和语言的基础。
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论证了乡下人“不愚”的观点,引出文字语言相比于“特殊语言”(包括表情、肢体动作等)所天生固有的局限性,从而反思文字下乡运动的现实可操作性。
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补充前一章的观点,简单说明了时间上的阻隔对于文字产生的影响,强调了乡土社会所缺乏的文字产生、发展的土壤。
第四章《差序格局》:对比中西文化中社会关系上的差异,突出介绍了中国乡土社会中“以己为中心”(石子投入水中的波浪式)的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差序格局。
第五章《维系着私人的道德》:以西方社会“团体格局”中的道德体系陪衬出中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最大特点——“私”。
《乡土中国》读后感优秀5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b0aa018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6d.png)
《乡土中国》读后感优秀5篇《乡土中国》读后感优秀5篇1费孝通先生曾在序言中说道,它写《乡土中国》的目的就是介绍“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并且他从实际出发,介绍了乡土社会人们的生活、人情、礼俗血缘、道德等特点,让读者从实际中理解人们的内心世界。
我怀着对社会学极大的热情读了费老先生的《乡土中国》,感触颇深。
这本书是种尝试,尝试回答了“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
这里讲的乡土中国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生动全面地展现了乡土中国的面貌,每一章都有很多感触,在阅读《乡土中国》的时候,我会体会到一种反璞归真的踏实和厚重,我很佩服书中的说理,作者通过将城里教授的孩子和乡下的孩子清楚对比就能让人清晰理解:城里人只熟悉城里的事物,正如乡下人熟悉乡间一样,乡下人会在城里因无知而被嘲笑,城里人同样也会在乡下遇到不认识的事物。
由此可见,乡下人无知确实没有是根据。
然而城里人习惯用理论,土头土脑来藐视乡下人。
确不知只有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泥土是乡下人的命根子,是一种高贵的象征,是一种质朴的感觉,我们的民族是和泥土分不开的,土在我们的文化中占有特殊位置,我们又何尝不该尊重乡土、尊重农民、尊重自己的文化呢?时间的流逝总是在不停记录历史的进程,越过世纪的门槛,回首总结上个百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总会有许多名字让人铭刻在心。
费孝通作为一代学人的典范,在几十年中的学术生涯中孜孜以求,为建立中国化的社会学倾其一生心力,可谓著作等身,学问深厚,其《乡土中国》更是影响深远,堪称经典,至今仍引领后人,发掘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
《乡土中国》读后感优秀5篇2夕阳西下,五六岁的小女孩拿着一个瓢,紧紧的跟在拎着水桶的爷爷后面,舀起一瓢水,浇在绿绿的叶片上,水混合着金色的阳光,缓缓流下。
小女孩再蹦蹦跳跳的去舀一瓢水,继续轻轻的浇灌在下一株秧苗上……这是我三十余年的生活里,每每想起都觉得温暖的回忆。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2000字(通用16篇)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2000字(通用16篇)](https://img.taocdn.com/s3/m/c6d080f8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cf.png)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2000字(通用16篇)乡土中国读书报告2000字(通用16篇)乡土中国读书报告篇1中国的乡土自有其特点,而中国也的确带有浓浓的乡土味。
直到现在,这种味道也还处处可闻。
中国现在的乡土状况如何呢?我没有做过有用的调查,不敢妄语。
官方的说法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
这未免有失精细,我姑且以我的家乡为例吧,这情况对于我来说还是比较熟悉的,平时在村里,最有感触的便是孩子少了,减了不少热闹。
村中的老人过世的也多了。
让人不好意思的是许多村里的小孩竟也叫不上名来,不少新媳妇也不认识了,真有一点物是人非的感觉。
每天早晨都有幼儿园的车来,上初、高中的孩子也经常不回家,更别说大学生了,这就让长老权利的施行大打折扣。
有一次,我们村长让我抄一份关于家庭收入的文件,其中确有十之二三的家庭以外出务工为主要的收入来源,成为农民工。
以上所述也应该是大多数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状况了,这当然与费先生所在的那个年代的乡村不同了,然而虽然有这么多的变化,土地依然是村民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对于每一个乡土中人来说,土地是亲切的,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密切的,所以乡土本色毕竟是维持住了。
说道文字下乡,其实是知识下乡,费先生说只有等到乡土性的基层变化了,文字才能下乡。
而今的社会变迁如此之大,以至于包括我在内的农村孩子都出来找知识了,同时,知识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乡下传播开来,手段多样化、快捷化,容量巨大以至于超出了村民的接受能力。
比如有线电视的普及,当孩子们不在家的时候,大人们只看本省的几个常看的节目。
当我们把视线从乡下转移到整个中国社会,我们便会发现这的确是一个乡土的中国,费先生提到两个概念——团体格局和差序格局,谈到西方人的团体意识和他们那象征着团体的神,着重讨论了中国社会的乡土特性。
我自己的看法是中国和西方在那个年代并没有在一个水平线上。
中国还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西方却早已步入资本主义社会,早先以放牧为主的欧洲人进入资本主义文明,而后剧烈的社会变革彻底确立了团体格局,而中国一直已农经济为主,受儒家“克己复礼为仁”的封建思想影响数千年,在物质上的自己自足决定了意识上的自私,一味克己,埋头为自己的修养和前途而独自寒窗,闭门造车,悬梁刺股也须自己动手,很少有合作而取得的成果。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88e657c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34.png)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乡土中国》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他在该书中通
过刻画潘金莲、阿Q、孔乙己等人的形象和生活,深刻反映了
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命运。
此书的精彩之处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文学表达,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展现了历史与现实、人物与社会、心理与现实的关系,让读者忍不住为之动容。
本书以“乡土”为主题,通过短篇小说形式对中国传统
的乡土生活进行了生动、逼真的描述。
作者在描写中,常常将乡土社会中不同阶层、不同性格、不同命运的人们描绘得很细致且非常形象,给人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农村世界。
他以“阿Q”,这个代表了普通农民形象的人物,使我们更加地深
刻体会到乡土社会的悲哀和深度,同时也体现出了鲁迅先生对于中国普通人民的关爱和思索。
鲁迅先生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思考方式,将严峻的历史背
景与真实的生活场景交相呼应,使得读者在通过这个有温度的乡土人物群体了解中国的乡土生活的过程中,思考到了生命的意义。
读完这本书,我的心情十分沉重。
这其中有一些并不为
人熟知的真相,但我们必须看到这是许多中国贫苦百姓所面临的严酷现实。
而作为读者,必须以一种理性而审慎的态度来面对这些事实,在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中不忘对生活的执着与关注。
总之,鲁迅先生的《乡土中国》是一部非常值得读者认
真品读的著作。
无论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还是对于中
国现代精神文化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与价值。
这本书让我们在历史和现实交错的印象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乡土生活的真实情况,并为我们敲响了生命的警钟,警示我们始终保持对于生命以及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3篇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da46387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c4.png)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第一篇:《乡土中国》读后感《乡土中国》这本书是中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范文照教授著作的一部经典之作,主要是讲述了中国的乡村社会结构、历史变迁以及生态环境等许多方面的内容。
阅读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对乡村社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让我开始反思以往我对乡村的一些看法和观点。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谈论对这本书的理解与感悟:对乡村生态环境的反思、农村社会结构的认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
首先,我转变了对于乡村生态环境的一些看法。
经过对这本书的深入阅读,我认识到了生态环境与乡村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而且也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年来,严重的环境问题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困扰,尤其是乡村地区。
然而,在中国乡村社会依然是生态环境问题的重灾区之一,例如毒北、毒南的土壤污染,水土流失以及大小水库的覆盖等等。
就连书中对甘肃花地瑞史玛镇的描述,也对这种现状有所阐释。
这一箭头折射的不仅是中国现有的生态问题,也很好地诠释了乡村的经济困境。
强有力的治理,自给自足的发展思想,可持续发展取而代之。
其次,《乡土中国》这本书也让我有了对乡村社会结构的新认识。
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乡村社会结构的演变,从三代同堂、大家庭到小家庭、核心家庭的变化等等。
这不仅仅是一个人口结构的变迁,更牵涉到了乡村社会的价值观念、家庭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网络等等方面。
这些变化不仅对当地的文化传承产生了影响,也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我们生活在城市里,对乡村社会很多细节是不了解的,但书中的描述确实令我感觉到遗憾和惋惜。
相比城市里的快节奏和冷漠,乡村人民之间依然是亲情、友情、邻里之间日常互动的。
最后,我还从中得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
受过传统文化教育的人都知道“大同之道”,桑中银镯简述了多种观点。
中国国内文化前沿的思想家们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解释方式。
而《乡土中国》通过乡村社会的经验真实反映了《大同之道》的本质,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
乡土中国读后感范文五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范文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ca43c9db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ef.png)
乡土中国读后感范文五篇《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一本影响颇大的书,全书仅五万多字,可谓“大家小书”,描写了一个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
下面有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乡土中国读后感,欢迎大家来参阅。
乡土中国读后感1第一章是“乡土本色”。
作者开篇就说“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个是说中国社会虽然有很多阶层,但是他们都是从乡村社会分离出去的,在行为方式社会习惯方面还带有很多乡土社会同样的痕迹(虽然他们自己是很不愿意承认的,因为“土气”毫无疑问是一个十足的贬义词。
),所以要研究“中国性”,就不得不从根基出发,研究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乡土社会。
另一层意思是说现在这个乡土性只局限于基层,就是说虽然地主、知识分子、工人、资本家等社会阶层都是从乡土社会分化出去的,但是由于长时间的发展,已经与乡土社会有了很大不同,所以那些城里人对乡下人冠以“乡巴佬”的称呼,因为他们对于乡土社会已经完全没有了认同感。
至于这些阶层乃至整个中国社会怎样具有着乡土社会的文化的根,后面会有详细的分析。
在第一章里,作者从“土气”切入,分析中国人的农业本性。
“远在西伯里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种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因为农业的固定性,才有了“土气”,所以说这个词很贴切的描述了中国的农业本性。
“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因此“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他们的生活范围有地域和空间的限制。
由于生活的固定,结成了稳定封闭的邻里关系,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又一重要特征。
许多中国社会的特征都是由此而来。
比如说,中国为什么早在战国就有墨家提出法制社会的观念,但是两千年了中国为什么还是人制社会?就是因为这种人际关系的局限性和邻里的熟悉性。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行了,还用的着多说么?”这种生活背景下显然没有法律和合同之类东西存在的必要,因为那都是对付陌生人的,只有整天要和陌生人打交道的现代人才需要。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通用10篇)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通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7178a4f9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75.png)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通用10篇)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1读《乡土中国》时,一幅幅父老乡亲们在田地辛勤劳动的画面,以及父母亲田间劳作的背影就像电影一样,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小时候经常跟着父母去田里播种玉米、收割小麦、秋天切谷子。
印象最深的就是五月天割麦。
他们割麦的姿势用“面朝黄土背靠天”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了。
尤其在打麦场上排队等候,一个村一台机器,五月天抢收,人们在酷热的天气下汗流浃背。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我们的民族确实是和泥土分不开的。
在中国,从女娲用泥土造人的神话故事开始,土就是中国人的根,是中国人身上的烙印,是中国人骨子里流淌着的东西。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神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是我们小时候就能朗朗背诵的诗,其实就能说明曾经中国社会以农民为荣。
土地真的好神奇,你播种它,它就会生长。
你不种它,它也会生长。
在农村生活不用怎么花钱。
空气是清新的,阳光是明媚的,水是山底泉水,清澈透明。
吃的东西都是绿色食品。
粮食蔬菜家家户户都可以种;田地里有桃树、梨树,核桃树、柿子树、果树、酸枣树等。
做饭的柴火有玉米棒、松树枝等。
过年过节的时候,买点儿糖块儿,穿点儿新衣服,吃顿饺子就过去了。
农村生活简单朴素,让人清心。
现在的城里人,他们不用整日与土为伴。
他们把农村的乡下人叫做土包子、乡巴佬。
如果没有乡里人在土里辛勤劳作,又何以供给他们粮食?这些所谓的城里人又何以为生呢?城里人笑乡里人,但他们能离开乡里人吗?我们往上数三代祖辈们是不是都是农民?是不是都是乡下人?在我们祖祖辈辈们心中,“土”确实是他们的名根子,是他们活下去的出路,而且世世代代都在重复这样的路。
但也正是所谓的“土”,养活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子孙。
不管时光怎样变迁,社会如何飞速发展,土地依然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物,是我们生命的根基。
希望乡村的生活更加美好,人们美好生活后莫忘身后故土,那才是我们生命之根。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2在近期的语文学习中,我进行了《乡土中国》整本书的阅读。
《乡土中国》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f22e5c4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11.png)
《乡土中国》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这本书年代久远,作者是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研究中国的乡村社会学,经过了十多年的研究才定稿出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土中国》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乡土中国》读后感优秀范文1“书是良药,可以医愚”。
不同类型的书带给我们不同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通过对《乡土中国》这本书的学习与阅读,我得到了不少启发。
首先是阅读方法方面。
在此之前,课外的读物大多是小说,而《乡土中国》这种的学术著作是第一次接触。
打开目录,一些生僻的词出现在我眼前:“长老统治”“文字下乡”“无讼”······再随便翻开其中一页,都是些枯燥、艰涩难懂的词,很让人抵触。
在开始的几章中,经常会发生前几段要读好几遍才跟得上文章思路的现象。
但随着不断地深入,我渐渐地找到了方法:每一章的开头和结尾需要特别留意,因为这些地方往往会提出概念或作出结论;抓住关键词,圈画下来,排列在一起,就如同有了一张阅读的“线路图”;画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梳理文章脉络。
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我提取、归纳信息的能力,让我理清文章思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再者是文章的内容方面。
作者从权力结构、社会规范、伦理道德、家庭制度、礼法等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深刻地揭示了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
在这些观点里,我印象最深的是《差序格局》和《血缘和地缘》。
《差序格局》中提到了自我主义,以己为中心,向外扩大的圈子就是我们的人际圈。
作者形象地用石子投入湖面荡起的涟漪来形容,它的界限并不是很清楚,亲疏关系的远近会对它产生影响;作者还指出圈子的大小是依势而定的,真可谓是一语破的。
《血缘和地缘》主要围绕着“人情”展开。
在这个充满人情的社会中,真正的商业是无法进行的,文中的例子:只有到十里之外的街市,人们才能自然地以“陌生人”的身份出现,才会认真的讲价、买卖。
这是土地上该有的规则,人们一代代的遵守着。
乡土中国每章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乡土中国每章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https://img.taocdn.com/s3/m/e265e094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73.png)
乡土中国每章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第一篇: 乡土中国每章读后感初看此书,我总是想到艾青的一首诗——《我爱这土地》,诗中的一句话尤为深刻: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我想就书中的一些句子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书的开头提到了一个在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说中原的一家家总是划着一小方地来种植,而没有想到利用这片地的其他方法。
似乎是这样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在土地上发展起来的国家,我们的土地的依赖性已根深蒂固。
“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我们脚踏实地,我们热爱这土地,我们珍惜这份与生俱来的土气。
当看到费老写到自己第一次出国,他的奶妈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包裹着的灶上的泥土塞在他的箱子底下时,我想到了我的家乡潮阳。
众所周知,潮汕地区过节拜神的活动有很多,有人说这是迷信的做法,但是在我看来,这也算是内心的一份信仰,对神明的敬重源于先人,源于环境的耳濡目染,这份敬重一代一代相传下来,慢慢地成为了一种传统。
这份淳朴的土气,让我觉得自己是其中的一份子,自然、不做作。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社会竞争没那么激烈的那时,人们之间要建立起信任也就没有现在来得那么困难。
没有相互之间的算计与心机,单纯的,就是心里油然而生的相信而已,这便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实实在在的、不加修饰的、饶有魅力的。
像书中的一句话说的那样: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象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
中国便是这样的,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久而久之我们便有了一份“土气”,无需觉得丢脸,这本身就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我们该庆幸,这是我们的家的标签,是我们的根。
叶落归根而我归往何处我们都知道,落叶尚要归根,人也是一样的,倘若忘了根在哪里,要如何回家第二篇: 乡土中国每章读后感《乡土中国》我没有读之前心里就想乡土中国是一种以怎么样的形式反映出来的当时的时代背景,当我读完了《乡土中国》之后给我的答案是脑袋里出现一幅画面里面有的父亲和母亲辛勤劳动的背影和我家乡父老乡亲他们在田地里播种辛勤劳动的画面呈现在我的眼前,泪水悄悄的滑落下来打湿了我的衣服我开始想家人以及家乡的人民和山山水水了。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汇总5篇)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汇总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d290a23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a4.png)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第1篇开场白:A:书是一道厚重的门,垂青着每一位敲门者。
B:那敞开的门扉里,是一口淘不完的井。
是一座掘不尽的矿。
A: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但不能没有图书馆。
”B: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与我们相伴一生。
A:尊敬的老师们B:亲爱的同学们合:大家好。
A:**班走进三国,品读经典读书报告会现在开始!《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菁选2篇)(扩展5)——理想国读书报告3篇乡土中国读书报告第2篇《乡土*》可以说是了解*社会中不可不读的一本书,再次细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一书,与审判实践相结合,发现对我们做基层法院工作、审理农民群众案件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社会理念和工作方法。
虽然该书论著成于上世纪40年代,但是时至今日,还是值得基层法院工作同志一读。
乡村社会无疑是*的传统社会,直到今天还在*占据主流位置,尽管它已经成为新潮和时代的弃儿,成为追求现代化的心病。
我们不喜欢它了,觉得背着这个名字在国际上有点欠地位,脱不了国际大款眼中的土包子形象。
可是努力奋斗了半个世纪,我们还是摆不脱这样的纠缠,还在想方设法;个人想脱农皮而脱不掉,国家想脱农皮也常感为难。
因为乡村社会本来就是个稳定的不容易改变、不容易创新的社会;农业的特点是求稳,四季的轮回即可保证农业的运转,四季的轮回立刻带动人民的生活、带动人民的观念跟着轮回。
乡村因为不变,所以重视传统,所以重视经验,所以有了老一辈的权威地位。
长辈们继承了前代的一切方法、标准,这些旧传统,是足够把当前生活应付得服服帖帖的。
后生小辈自然只能唯唯诺诺,专以学传统为务,务必把老者当权威、当老师,只能尊崇不能违反。
待过几十年,自己也登上老者的尊位,可以捋着胡须满有把握地数落乳臭未干的后生了;这样的经历,好像复制一般,一批又一批地复制,如同四季的复制。
生活方式影响生活的观念。
不愿意变革、只求稳定是农业社会的思想特征。
老人的话就一定是对的,可以成为人生的指针,因为他传递着祖辈们的心得,是靠世世代代历经洗练淘出的金玉之珍。
《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0dec0e9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67.png)
《乡土中国》读后感《乡土中国》读后感(通用29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乡土中国》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乡土中国》读后感篇1《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创作而成,内容以费老在西南大学和云南大学的所授课程“乡村社会学”的讲义构成,以中国的基层社会为大背景,涉及道德体系、社会治理、民风民俗等方面,深究中国传统社会特质,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其中令我颇有感触的,莫过于整个社会经过了生活大变迁、制度大变革,中国的乡土社会依然是一个安土重迁,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处于乡土社会的每个个体,无需刻板的法律规章来进行自我约束,人们依靠着长期形成的社会关系纽带来规范自我,一代又一代的长辈们通过生活经验累积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到每个乡土人儿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终形成习惯与品格。
换言之,以一个人为出发点,其长期生存积累的生活智慧、道德规范通过关系纽带影响到了家庭内的其他成员,由小家到大家,由大家到大国。
数人成家,万家成国,个人与国家之间是心心相通,密不可分的。
当前严峻的抗疫难题,是国家大考亦是人民自考,考验国家的治理能力,也考验着每个人的人性品德。
众志成城争跃进,万家移石断中流。
感恩许许多多坚守在抗疫一线的战士们,用瘦弱的身躯支撑起我们整个社会的国泰民安。
生长于斯而感于斯,识人情事故而不世俗,情系小家,情系国家。
《乡土中国》读后感篇2乡土中国,讲的是咱们中国最基础的乡土文化,是每一个乡土中人所熟知的却未能构念出来的东西。
很多东西说的恰到好处。
也许大家,才有这种魄力,对自己的研究和看法可以用自己新造的词汇、概念进行解释。
整本书行文逻辑缜密,从家到社群,个人到家族,行为到权力,都有着一整套的逻辑体系和行文脉络。
不得不说,此书值得阅读。
尽管里面对乡土中国解读有的部分在现在来看是不完全贴切的。
《乡土中国》读后感(精选12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精选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020aa71119e8b8f67d1cb983.png)
《乡土中国》读后感(精选12篇)《乡土中国》读后感1这是一本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共有14篇__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的社会结构、道德体系、礼法、乡村权力的分配、血缘地缘等各方面,各篇之间相互联系递进,费孝通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于当时中国基层社会进行了分析与概述,并由此提出了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想法与观点。
读完这本书,我认为作者的核心观点是表达了中国的乡土社会受传统儒家观念的影响,是一个追求稳定的、变化漫长的熟人社会。
但在这种社会中也在不断孕育出新的概念,权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发展产生的变化,对于乡土社会的冲击等等,但我们并不能否认,作为中国社会基层的乡土社会仍然是当今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部分。
无论我们的社会如何发展,都离不开对这个最基本的问题的研究与探索。
该书主要描绘的是四十年代后期中国基层社会的现状,以及费孝通先生对于乡土社会的一种展望。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进步,中国的基层社会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对于这本书的学习,不仅仅是透过费孝通先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了解社会学的知识,更加是通过这些__的阅读,结合现在发展的现状,感悟出新的观点和主张,同时要做到温故而知新。
受到地理环境、文化作用的影响,乡土文化是一种我国独特的文化状态,几千年来文化形态的培养造就了我们独特的国民性和文化性格。
至今,我们还是一个熟人社会,人情社会,我们并不能否认儒家思想的价值体系至今还在直接影响着我们。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的“乡土社会”也在不断地“打怪升级”,赋予了它一些新的内涵,乡土社会也意识到了思想解放与学习的必要性。
经济的发展也不仅仅单纯的依靠土地,现代工业的下乡提升了农民的效率,农产品深加工提升效益,新经济形式的出现和快递产业的发展,拓宽了交易的范围等等,乡土社会保留下来的精华我们仍在继承,同时乡土社会为适应现代新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努力。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阅读《乡土中国》这本书,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当时的基层社会的状况,更加是发觉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探寻现代社会发展的规律。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3篇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566a37202d276a201292e4c.png)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3篇篇一:乡土中国读书报告费孝通,字彝江。
祖籍江苏吴江。
著名社会学家。
1936年赴英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先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副教务长。
1949年后历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等职。
曾获美国马林诺夫斯基纪念奖、英国皇家人类学会的赫青黎奖章、菲律宾“麦格赛”社会领袖奖、《大英白科全书》奖等奖项。
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民族与社会》〈〈行行重行行》《乡土重建》等。
其中,《乡土中国》及《生育制度》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
费孝通先生治学严谨,事必躬亲。
他的治学特点被概括为六个字:脚勤、脑勤、笔勤。
社会学有两种研究方式:一种运用资料进行分析,一种是在实地调查,费孝通先生选择后者。
1935年夏,青年社会学者费孝通和同是社会学者的新婚爱人王同惠,赴广西大瑶山实地考察。
社会学实地考察,当年中国鲜有人为。
费氏夫妇此举,并非蜜月之旅,而是一次学术之行。
从1990年,邱泽奇就跟费孝通到各地调查,即便费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后也不例外。
邱泽奇认为,这是费总能发现其他学者未觉察之处的重要原因。
《乡土中国》分为十四个篇章,是作者在讲述“乡村社会学”课程时应《世纪评论》约稿所整理。
文章从各个角度论述了乡土中国的形成、特征与本质。
第一章《乡土本色》,开篇第一句写到: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这句话是这本书的核心论断,整本书从不同层面的事实深入浅出的说明了中国社会总体的乡土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以农业为主导的,农业必须依赖土地而生存和发展,因此中国社会必然具有乡土性。
即使在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农业依然存在, 并且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中国社会的乡土性仍然有迹可循。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共9篇)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共9篇)](https://img.taocdn.com/s3/m/2003ede54693daef5ef73dba.png)
篇一:《乡土中国》读书报告《乡土中国》读书报告《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大师费孝通的代表作之一,该书实际取自其于四十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而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的十四篇文章。
如果说《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先生微观社区调查研究方法的实践应用,那么《乡土中国》则是依据实践的经验所总结出的总体框架。
该书代表了他研究方法的转向,进入了他社会学研究的第二阶段,从微观的视角中跳出来,进而从宏观的角度审视整个社会,分析社会的整体架构,提出自己的普遍模式理论。
通览全书,可以感受到一股厚重的乡土气息。
作者通过其多年的考察及学术思考,结合了儒家经典,将隐含于乡土社会中的一种独具特色的体系抽象出来,娓娓而谈,而并非只是对乡土社会生活的简单素描。
沿着作者的思路,我初步窥视了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
虽时过境迁,现在中国社会里很多传统乡土社会的特点已经逐渐消失,但作者的透视社会的眼光,其观察社会的方法仍是充满活力的。
本文旨在以个人看书所得的体会,将作者对乡土社会的剖析稍作梳理。
一、乡土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在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即使是现在,农业仍是农村生活的物质基础。
农业与商业、工业的一点很重要的区别是农业发展所直接依赖的土地是不能流动的,农业收成也需要时间的等待,需要的是安稳。
试想,如果迁移,势必得重新寻找适于耕作的地皮、开垦荒地,结果是劳力伤财;而农作物收成需要时间等待这一特性也决定了人不适合经常迁移。
限于农业的这种需要安稳的特性,在乡土社会里,祖祖辈辈只能也像植物一样,也把自己的根扎在自己耕作的土地里,“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千百年来就在一块狭小的地盘上繁衍生息,非到万不得已,绝不流动。
而我们也将发现,乡土社会的这种求安稳、不流动的特点,将引发许多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产物,如乡土社会的政治类型等。
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聚居的社会,熟人之间的交往是讲人情、讲互相信任的,如果涉及到金钱等精细的利益计算,对熟人之间来讲便是“见外”了,于感情有损。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正式版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正式版](https://img.taocdn.com/s3/m/c9d0a5a7284ac850ad024218.png)
读《乡土中国》观现实中国————《乡土中国》读书报告《乡土中国》是研究中国农村的一本典范性著作,读完全书后,我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一股浓重的乡土气息,并深刻理解了中国的乡土气息。
作者通过其多年的研究考察及学术思考,结合了儒家传统经典,并非只是简单描述乡村社会生活生活,而是将隐含于乡土社会中的一种独具特色的体系抽象了出来,“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这是费孝通先生开篇第一章的第一句话。
中国数千年的农业文明的传承,使得乡土性成为我们民族血液的一部分。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的确,当今社会的城里人习惯用土里土气来藐视乡下人,然而只有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土是他们的生活的来源,是一种高贵的象征,一种质朴的感觉。
我们的民族与泥土是分不开的,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土在我们的文化中占有特殊的位置,如果没有土,也就没有粮食,那么一切文明都不会存在以及延续。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又何尝不该尊重乡土,尊重农民,尊重自己的文化呢?从建国开始到现在,中国仍是一个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农业大国,但是是正在向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积极迈进的农业大国。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柱。
现在真正以土地为生,从事传统农业耕作的人已经很少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他们不再安于“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乡土的生活,迫于生活的压力,告别父母妻儿,离开故土,涌入城市去实现自己的“淘金梦”,变成为了所谓的农民工。
他们大多没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或者一技之长,在城市里从事的多是建筑,卫生等最辛苦、最劳累的的工作,但是同样对城市的发展起到了基础和支柱的作用。
所以,从这方面来说,对于乡下人的“土”,我们不应该藐视,而是应该学习他们淳朴和善良的风气,正是他们的付出和努力,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美好。
乡土中国1500字读书报告
![乡土中国1500字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d3698f5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b8.png)
乡土中国1500字读书报告(一)韩寒的一句著名的语录是这样的:“世界上有两种逻辑,一种是逻辑,一种是中国逻辑。
”我看到这句话的不仅觉得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时另我们自己都感到费解。
确实,每个国家都有着一套自己独有的文化体系,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
中国的人情社会,即对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世方式让注重平等的西方人感到困惑。
而西方人的一视同仁也让中国人觉得有些缺乏人情味。
作为中国人,我对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感到熟悉,但有时也会心生疑惑,为何中国人会有这些特点?《乡土中国》描绘出了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支配着生活各个方面的体系。
因为是初次阅读,我对于书中的内容真正理解的不太多,某些观点也是让我觉得似懂非懂。
但本书描绘的体系解答了我对中国一些社会现象的困惑,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中过于西方的那些文化社会差异在我看来也更容易理解了。
中国的人情社会有时也会令人感到苦恼。
走出社会靠人脉,办事注重人情关系,这些现象时常让我对将来走出社会参与社会竞争感到一丝压力,光靠个人的奋斗还不足以使自己在社会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有时也会感叹中国人为什么无法像西方人那样公平地靠个人实力竞争。
《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两文中,作者费孝通先生论述了中西社会格局的差异,并从这差异出发解释了中国人与西方人对待他人的不同道德观念。
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人与他人发生关系,是以自己为中心,如波纹般一圈一圈向外层推出,不同的人处于不同的圈子内,与中心的关系密切程度当然不同。
因而,中国人无法对与自己关系密切程度处于不同圈子的人一视同仁。
而西方人的观念中,个人是依托自己属于的团体而与这个团体内的人发生相互联系的。
同时他们信奉“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因而他们认为对每个人一视同仁是理所当然的。
相比之下,中国人对待他人时更注重关系的亲疏程度,所以就会对于自己关系更密切的人给予更多关照。
人情社会有时令人伤脑筋,但不得不承认从另一方面来说它又是合理的。
《乡土中国》的读后感(系列6篇)
![《乡土中国》的读后感(系列6篇)](https://img.taocdn.com/s3/m/7513d77d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f2.png)
《乡土中国》的读后感(系列6篇)《乡土中国》的读后感。
现在写读后感可以从哪些角度来思索呢?读作品后,经常有很多感受。
那么快写一篇读后感来登记你的感受吧,我收集并整理了“《乡土中国》的读后感”。
《乡土中国》的读后感(篇1)费孝通先生是闻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
他将自己对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长时间实地调查和感悟体会汇成一书,即《乡土中国》。
外看薄薄的一小本,却写的深化浅出。
《乡土中国》一书分为十四章节,非常好地剖析了我们国家最基础的社会。
从不同的角度来讲解乡土社会,每个观点熠熠发光,使人受益,让读者更深化了解何为乡土中国,何为乡土社会的特性。
可谓社会学的经典之作。
全书开头的主题是“熟识”,这是礼俗社会最大的特点。
乡土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村落,那里的人们,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对他们成长的乡土的熟识是一种阅历式的总结,所以“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法规熟识到不假思考是的牢靠性”。
等到了20世纪末时“土里土气”这类在城里人口中频频消失的词汇也反映了“乡土”变化,再到现在很多城里人会选择去乡下居住的现象也体现了社会的变化。
再是“文字下乡”,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在乡土社会中文字绝非必要,所以“假如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之后是对乡土社会更深层次的挖掘,差序格局以个人为中心,根据血缘亲属等关系的亲疏来对人距离远近的划分,但也有地缘关系的影响。
虽然说中国人自私,没有公德心的论调许多,但是先生在里面把这个问题做了一个梳理,他发觉我们之所以和西方不ー样,就在于群己,人我划分的基础不ー样。
也正由于如此才有了道德差异,即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
但事实上现代社会是看似是一个人情社会,更多的是讲利益,而不是道德礼仪。
从结构上看家是乡土社会中的一个基本单位,由此会产生很多不同的关系链,不同的群体,上升到家庭,单位,组织。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28099ab5022aaea998f0fa2.png)
欲望去行事,而城市却不然。
乡土本色 局
维系私人的道德 礼治
差序格
长老统治 离
无讼
家族
男女有别
血缘与地缘
名实分
关于乡土社会
• 这里讲的乡土社会,并不是具体的简单的中国社会的素描, 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 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 中国社会的本质是乡土性的,这是一种传统,但随着经济 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外来文化与中国乡土文化发生碰 撞的今天,也许在中国农村依然保持着原有的乡土社会的 特征,但这座“堡垒”并不再像以往那样坚不可摧。中国 社会的乡土性首先在城市发生了变化。城市是现代化的产 物,吸收了许多现代社会的特点,同时又留有一些乡土性。
•
所用于维持秩序时所使用的力量,不是法律,而是礼。
• 6、长老统治
•
这是一种包含着不民主的横暴权力、民主的同意权力及教化权力
等复杂内容的权力结构。整个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制度安排和权力运作,
都是以这样的一种社会关系模式为基础。
SUCCESS
THANK YOU
2020/1/16
关于礼治
礼治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人治,为了避免引起字面上的 误解故称其为礼治。礼治的前提是传统可以有效的应对 生活问题。“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到的 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而在当代社会, 科技的发展带给人们日新月异的生活,传统远不能应对 新生活、新问题,剧烈的变迁也不可能允许人们从容不 迫的进行种种试验。这种情况下礼治必然面临崩溃的危 险。要保证大家有序的应对共同问题就必须有另一种力 量来代替“礼”,这其实就是法律。这也是为什么现代 国家必须是一个法治国家的原因了。
改革的进程中必须审慎的对待种种社会因素, 综合考虑我们特殊的社会语境,确保民众可 以真正得到其中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