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丝和贞贞女性形象比较

合集下载

从女性形象的光辉与残缺解读《德伯家的苔丝》

从女性形象的光辉与残缺解读《德伯家的苔丝》

从女性形象的光辉与残缺解读《德伯家的苔丝》从女性形象的光辉与残缺解读《德伯家的苔丝》[摘要]本文从女性光辉品质方面,赞扬了《德伯家的苔丝》中女主角苔丝近乎完美的女性形象,同时又分析了苔丝自我价值认同的缺乏,并阐述了这一局限性最终加剧了她悲剧的发生。

[关键词]苔丝完美自我价值悲剧《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威塞克斯文丛”中最经典的作品。

哈代于1840年生于英国南部的多赛特郡,在哈代的笔下,家乡多赛特郡正是他多部经典作品的背景。

哈代见证了19世纪后期工业资本主义带来的小农的破产和他们一切徒劳的挣扎与无望。

他笔下的众多人物的命运往往受某种无法控制的力量所支配,加以作品中充满大量的巧合现象,从而造成种种悲剧。

《德伯家的苔丝》写于l891年,被视为哈代现实主义作品的巅峰之作。

小说的副标题是“纯洁的女人”,描写的是一位美丽,纯洁,勤劳的农村少女短促一生的爱情悲剧。

本文主要以女性形象的光芒与残缺来分析书中被理想化了的主人公的形象。

一、女性形象的光辉《德伯家的苔丝》里的女主人公苔丝是被哈代理想化了的现代女性。

在哈想世界中,苔丝是美的象征和爱的化身,代表着威塞克斯人的一切优秀的方面:美丽、纯洁、善良、质朴、仁爱和容忍。

她具有女性身上最可贵的纯洁,丝毫不为亚力克的财富权威所打动,为了爱的人安琪,勇于坦白所有,尽管他知道那次坦白可能会终结她所有的幸福,但是她的纯洁战胜了内心的挣扎。

她没有借助婚姻来实现追求虚荣的愿望,而是立足于自尊去追求自由。

在她到冒牌本家亚力克•德伯那儿寻求帮助的时候,她的目的是想通过自己的工作来解决家庭的困难。

她一发现自己上当受骗,就坚决离开了亚力克•德伯。

她敢于自我牺牲,为了家人摆脱穷困,不惜牺牲自己的幸福,为了自己的爱人,敢于同邪恶势力反抗,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她有着女性难能可贵的包容心胸,她可以包容安琪不堪的往事,包容安琪抛弃自己,给自己造成又一次的悲剧,她还是一如既往的爱着他。

她从未责怪安琪抛弃自己带来的不幸,而是把责任归于自己。

苔丝的人物形象分析

苔丝的人物形象分析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苔丝的人物形象分析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苔丝悲剧形象分析出身的悲剧在小说的一开始,作者借崇干牧师之口说出女主人公苔丝系英国中古时期赫赫有名的武士世家德伯氏的嫡系后裔。

但是她的家族,早在故事展开的六七十年以前就家破人亡了。

而且正像作家在书中所发的感慨那样“诺曼的血统,没有维多利亚王朝的财富作辅助,又算得了什么!”⑴显贵的出身并没有给苔丝带来任何好处,她的悲剧却由此开始了。

苔丝的父亲是一个贫苦的乡下小贩,生性懒惰、一味酗酒且愚昧无知,苔丝的母亲过去是一个挤奶女工,她邋遢迷信、头脑简单。

图慕虚荣的他们都是听凭时代风雨恣意摧残的小人物、可怜虫。

正是这样一对糟糕的父母成为苔丝悲剧的始作俑者。

为了显摆自己所谓的“贵族”身份,为了满足卑微的虚荣心,苔丝的父母妄想通过“认亲”、“联姻”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地位。

尽管苔丝厌恶父母的虚伪,鄙视高贵的出身,坚持认为自己是农家的女而,是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的,但是她是家中的老大,父母的无能使沉重的家庭负担过早的落在她的身上。

她深情的爱恋着她的弟妹们,不忍心看他们受苦。

当家中的那匹赖以生存的老马不幸死去时,苔丝遵从母命极不情愿的去投奔有钱的冒牌本家。

结果横遭蹂躏。

成了兽欲的牺牲品和礼教的罪人。

后来,她又为了家庭背井离乡,到处瓢泊,历尽沧桑,在山穷水尽之时。

还是为了家庭,重回到亚雷身边。

以自己的肉体换取家人的温饱。

上帝赐给苔丝一个贵妇人的灵魂,让她纤尘不染,超凡脱俗,而现实却给了她一个落魄的出身。

让她无力摆脱尘世间的种种纷扰。

这种 HYPERLINK "/z/Search.e?sp=S%E7%81%B5%E4%B8%8E%E8%82%89&ch =w.search.yjjlink&cid=w.search.yjjlink" \t "_blank" 灵与肉的极度不和谐。

苔丝与珍妮

苔丝与珍妮

苔丝与珍妮托马斯·哈代与西奥多·德莱塞虽然来日不同的国度,身处不同的时代,但却都以刻画女性人物形象见长。

哈代是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英国小说家和诗人。

德莱塞是20世纪美国著名作家。

哈代和德莱塞在各自作品中成功塑造了众多女性形象。

其中有一类女子,她们善良、纯洁、宽容、勇于牺牲,是两位作家心目中的完美女性。

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与德莱塞的《珍妮姑娘》中的珍妮就是这样完美女性的杰出代表。

一、苔丝与珍妮的生活背景和社会背景苔丝生活在19世纪末英国的乡村,当时英国工业革命已经给她所在的乡村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改变。

农村社会已大体上被资产阶级社会所占领,社会秩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民丧失了自己拥有的土地和生活资料。

苔丝家当属佃农出身,土地和房屋都是租用农场主的,而父亲已一世租约就到期,苔丝全家衣食无着,流落飘零。

苔丝作为家中的长女就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然而厄运并没终止,苔丝替父亲赶车时,不幸马被撞死,全家生活没了依靠;她去本家帮工时,被富家公子亚雷玷污受孕,婴儿夭折;在牛奶厂工作,与安玑的结合与被弃;苦苦等待安玑回心转意;再次转为亚雷的情人;安玑归来,苔丝刺死亚雷,自己也为之付出了代价。

整个故事令人唏嘘不已。

珍妮姑娘则生活在19世纪80年代美国,父亲是玻璃匠人,母亲带着长女珍妮在一家大旅馆做清洁工补贴家用。

迫于生活的压力,屈服于参议员布兰德的诱惑。

不久,布兰德暴死,给她留下了遗腹子,为她的命运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她遇到富家子弟莱斯特后,又重蹈覆辙,与他同居几年之久,最后被莱斯特抛弃。

苔丝和珍妮虽然一个是英国农民的女儿,一个是美国工人的女儿,但她们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却颇为相似: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贫富差距日益加大,无论是英国农民还是美国工人都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全家人日夜忙绿,却依旧在贫困线上挣扎。

家庭的贫困使得同样身为长女的苔丝和珍妮被迫外出打工,两个未经世事的天真少女从此经历了一系列苦难,最后分别落得被判死刑、孤独终老的下场。

《德伯家的苔丝》与《边城》女主人公形象比较

《德伯家的苔丝》与《边城》女主人公形象比较

《德伯家的苔丝》与《边城》女主人公形象比较摘要沈从文和哈代,这两位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作家,在他们的乡土小说里塑造的女性有着相似性与差异性。

翠翠与苔丝,作为他们乡土小说里的代表女性,她们的身上渗透着作家对自然的眷恋和对故土的挚爱,也承载着作家对于生命的希冀和理想的重塑。

从翠翠和苔丝的爱情、命运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家对于女性命运的思考和出路的寻找。

在他们的悲悯目光中,湘西女儿和威塞克斯女儿们善良美丽,在各自的人生里追求着美好的爱情和幸福的生活,无论实现与否,她们努力过抗争过,展现出那个时代女性的自我光彩。

反观她们不同的生命姿态,我们也可以从中感受到沈从文自然生命观和哈代进化向善论的差异。

关键词:形象比较,相似性,差异性“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and “Border Town” lamages of theHeroineABSTRACTShen Cong-wen and Hardy , the two writers of different of the Heroine in their native women native women as portrayed in the novel has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Cui-cui and Tess , as part of their local representatives of women’s fiction , and their penetration of the writers who cherish nature and love of homeland ,but also carries a writer for the life and ideals of XiYi remodeling . From Cui-cui and Tess’s love and destiny , we can see that the fate of a writer for women’s thinking and looking for a way out . Compassion in their eyes , the XiangXi daughters and daughters of W essex good beautiful in life in their pursuit of this beautiful love and a happy life ,regardless of achieving or not , they wo rked hard and fight too , to show that modern women self-glory . In contrast their different life stance ,we can also feel Shen Cong-wen form the natural view of life and evolution Hardy meliorism differences .KEY WORDS:characters , female shape , the difference causes目录前言 (1)一、两种美丽的碰撞 (2)(一)美丽的自然女儿 (2)(二)执著的爱情宠儿 (3)(三)忧郁的命运弃儿 (3)二、乡土世界里的女性书写 (5)(一)自然与自我的完美结合 (5)(二)追忆与批判的不同体现 (6)三、寻找社会文化的根源 (7)(一)相似性 (8)1﹑浓厚的乡土情结 (8)2﹑女性启蒙运动的社会背景 (9)3﹑自身的悲剧意识 (10)(二)差异性 (11)结论 (14)谢辞 (15)参考文献 (16)前言近年来,世界各国文化交流越来越广泛,进行跨国文化研究的学者日益增多。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人物形象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人物形象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人物形象一个纯洁朴实的女人(一)传统美德从小说的副标题就可以看出苔丝是一个纯洁的女人。

一个纯洁的女人并不是所谓的完美无瑕的女人。

首先在古老美丽朴实的村庄里苔丝是一个普通并拥有传统美德的农村女孩。

苔丝是一个吸引众人眼球的充满活力的年轻漂亮女孩。

见过她的人无一不发出本能的称赞。

在加入行走的队伍中,她是个纯洁美丽的姑娘而且她也是唯一一个在一片白色队伍里能以这种引人注目的装饰自夸的。

苔丝的妈妈说苔丝的皮肤就如同公爵夫人的一样。

亚雷也叫她美人并难以自拔地靠近她。

安玑也曾自言自语道“多么纯洁的自然之女啊!”科瑞克说苔丝是他至今所见过的牛奶场里最美丽的牛奶工。

苔丝似乎从来不炫耀她与生俱来的美丽但却由于从她妈妈那继承来的特性遭受了很多苦难。

苔丝是个简单的女孩,她没有父母的那种虚荣心,她所渴望的是一种平静的生活,和其它的乡村女孩一样她也曾有时在心中坚守着一个纯洁神圣的天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太阳让心灵温暖,苍穹的梦想,某些喜爱,某些爱好,或者起码的一些遥远而清晰的期盼。

”在小说的开头,苔丝被告之和尊贵的德伯家族是亲戚,在她的父母为此而自豪之时,她却坚持自己是农民的女儿并表现出对贵族血统的轻蔑。

安玑认为苔丝是上帝创造的梦想中的女孩并称她为阿泰米斯,戴特明和其它一些富有想象力的名字。

但苔丝只让他简单地称呼自己苔丝而已。

名字只是名字不能代表什么,这在莎士比亚的《罗密欧和朱丽叶》中也可以看到。

(二)无私奉献苔丝是自然之女,也是自然的化身。

她与自然的统一让她对土地和动物的爱与众不同。

苔丝一直认为她是一个通过自己双手劳动的普通农村女孩。

曾经因为太年轻而无力承受家庭的重担。

当被迫到德伯家去认亲时,她只单纯地认为是去那工作而已。

去牛奶场工作不久,她就说“我现在将要用手挤奶了。

苔丝的勤劳和灵巧的技能使她在牛奶场工作得心应手并成为一位令人满意的挤奶女工。

她与自然的强烈统一使得天气的变化也能反映她的情绪。

苔丝 女性形象分析

苔丝  女性形象分析
其三,苔丝的毁灭与伪善的宗教也紧密相连 其四,苔丝也是资产阶级虚伪道德的牺牲品
她是一个娟秀俊俏的姑娘——同有些别的姑娘比起来, 也许不是更俊俏——但是她那生动的艳若牡丹的嘴,加上 一双天真无邪的大眼睛,就为她的容貌和形象增添了动人 之处。她的头发上系一根红色的发带,在一群穿白色衣服 的队伍里,她是唯一能以这种引人注目的装饰而感到自豪的人。
德 伯 家 打 工 。 结 果 她 被 主 人 家 的 儿 子 亚 历 克 德
且 善 恶 分 明 。 由 于 家 境 贫 穷 , 给 与 自 己 同 姓 的
苔 丝 是 个 美 丽 的 乡 村 姑 娘 , 纯 洁 , 善 良 , 又 有

苔丝悲剧的原因:
其一,苔丝的悲剧首先来自社会 其二,不公正的法律制度也是导致苔丝悲剧的一个因素
文章简介:
有书中在安尔自丝吉丝丝伯贵韧
极出,一吉回去向尔离很诱族性
大 的 影 响 。
版 后 , 苔 丝 被 称 为 最 纯 洁 的 人 。 在 当 时 社 会 上
苔 丝 被 警 察 抓 到 , 被 判 了 死 刑 。
《 苔 丝 》 这 本
起 。 这 时 苔 丝 杀 死 了 亚 历 克 。 在 他 们 逃 亡 的 途
· ·
克 莱 尔 。 两 人 相 爱 并 结 婚 。 但 在 新 婚 之 夜 , 苔
家 来 到 一 个 牛 奶 场 工 作 , 遇 到 了 牧 师 的 儿 妇 安
受 鄙 视 。 在 巨 大 的 压 力 下 , 再 加 上 小 孩 夭 折 , 苔
奸 , 并 生 下 了 一 个 私 生 子 。 由 于 这 个 “ 罪 过 ” ,
苔丝的性格特征: 一、善良 二、勇敢 三、矛盾 四、痛苦
《德伯家的苔丝》里的女主人公苔丝是被哈代理想化了的现代女性。 在哈代的理想世界中,苔丝是美的象征和爱的化身,代表着威塞克斯 人的一切优秀的方面:美丽、纯洁、善良、质朴、仁爱和容忍。她敢 于自我牺牲,勇于自我反抗和对生活抱有美好的愿望。她所特有的感 情就是对人的爱和信任,女性的温柔和勇敢在她身上融成了一体。她 有美丽的女人气质,坚强的意志和热烈的感情,同时也有威塞克斯人 的正直忠实和自然纯朴。她没有借助婚姻来实现追求虚荣的愿望,而 是立足于自尊去追求自由。在她到冒牌本家亚雷“德伯那儿寻求帮助的 时候,她的目的是想通过自己的工作来解决家庭的困难。她一发现自 己上当受骗,就坚决离开了亚雷“德伯。苔丝的灵魂是纯洁的,道德是 高尚的。

《我在霞村的时候》与《德伯家的苔丝》

《我在霞村的时候》与《德伯家的苔丝》

《我在霞村的时候》和《德伯家的苔丝》的女主人公比较研究摘要: 《我在霞村的时候》是我国著名女作家丁玲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贞贞是这部小说的女主人公。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小说家、诗人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

本文从两个方面对贞贞和苔丝这两个人物进行了比较,虽然她们两人都善良、美丽、纯洁,但她们对生活价值的理解和态度是不同的。

关键词:贞贞;苔丝;比较一、贞贞和苔丝都是善良、美丽和纯洁的化身贞贞是一位美丽聪明的农村姑娘。

“她的脸色红润,声音清晰。

”(丁玲,2006:144)她追求纯洁而又幸福的爱情,她与同村的夏大宝相恋,尽管夏大宝很穷,贞贞的家人也强烈反对这门亲事,但贞贞依然真诚热烈地爱着夏大宝。

贞贞的父亲让她嫁给一个家境殷实的米铺老板,她死活不同意。

在绝望之中,贞贞竟跑到天主教堂去做姑姑。

不幸的是在那儿贞贞遇到了日寇,他们侮辱了她又把她带到军营做了军妓。

后来,虽身患重疾,但为了信仰,为了能够发挥自身价值,她毅然而然的决定为八路军提供情报。

贞贞为了革命的胜利和人民的幸福牺牲了自己的身体和贞洁,她的身体尽管已经被玷污了,但是她的灵魂仍旧圣洁,她的内心依旧是纯洁清白的。

出于后悔也是因为同情,夏大宝向贞贞求婚。

然而贞贞没有屈从于家人的劝说,而是毅然拒绝了夏大宝。

因为她很清楚,如果和夏大宝成婚,他们的婚姻会始终蒙在阴影之下,与其婚后承受巨大的精神痛苦,还不如现在就硬下心来放弃这门婚事。

这样夏大宝还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去寻找自己的幸福。

这一点充分体现出贞贞对别人的尊重还有对自身的尊重。

通过她对革命的献身和对夏大宝求婚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到她的善良和对别人的考虑和体谅。

不论在日本鬼子的军营还是在自己家乡,贞贞总是在关心着别人的幸福,她的确是一位纯洁善良的好姑娘。

《德伯家的苔丝》中,小说开头通过作家的描述就可以看到苔丝也是一个美丽的姑娘,“苔丝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就预示着她将会有和她同伴所不同的经历——尽管她‘满腔的纯情还没有带上人生的经验’,但她头上系着一根引人注目的红色发带。

读后有感:《苔丝》一个纯洁的女人

读后有感:《苔丝》一个纯洁的女人

读后有感:《苔丝》一个纯洁的女人初次读《苔丝》的时候,我看的版本在书名下面还有一个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人。

读了上半部分,我有些不理解,苔丝明明是一个失贞的女人,为什么作者却说她是一个“纯洁”的女人?读完全书,我才明白,原来苔丝真的是一个纯洁的女人,她的失身并不是她自身的过失,她有着纯真善良和坚贞的品质。

在富贵和困苦面前,她从来没有迷失过自己,她的爱情热烈而纯真。

她的悲剧,并非仅仅缘于自身的性格,更缘于家庭与爱人的双重逼迫。

在父亲为自己古老的血统而沾沾自喜,母亲一心一意要把漂亮的女儿嫁给富人的时候,苔丝始终守着自己的本心,对富贵生活不为所动。

然而,虚荣的母亲却坚持让苔丝去杜伯维尔的庄园去“认亲”,并把这种信念传达给了几个年幼的子女。

因而,当听说苔丝不愿意去的时候,几个弟弟妹妹“便都哭叫起来,责备她,请求她,要她别再犹豫”。

而母亲则认为苔丝如果不去的话,那是“有意加重妈妈的家务负担”。

在所有的家庭成员中,只有父亲持中立态度。

最终,苔丝在家人面前妥协了。

她的同意,则让母亲对婚姻前景十分乐观。

苔丝是个美丽的姑娘,浪荡公子杜伯维尔见到她便对她大献殷勤,故意把马赶得飞快。

但她宁可下车步行几公里,也不愿意被杜伯维尔轻薄。

对于杜伯维尔的礼物,苔丝不愿接受。

对于杜伯维尔的示好,她也敬而远之。

然而,作为一个花花公子,杜伯维尔终于还是找到机会,把苔丝拐进了树林里。

苔丝的失贞并非出于自愿,在事后她也不愿意接受杜伯维尔的示好。

她清楚地知道:“再像这样下去我就会成了你的奴才的,我才不干呢!”尽管作为一个女人处于弱势地位,但她仍然有自己的坚持。

失去孩子的苔丝得到了在农场挤奶的工作机会,在农场遇到了让她心动的安琪尔,却因为过往而不敢表露爱意。

安琪尔被美丽勤劳的苔丝吸引,对她表白爱意。

苔丝虽然觉得甜蜜,却忍着心痛拒绝,最终还是被不屈不挠的安琪尔打动,同意了他的求婚。

她几度想对安琪尔坦白自己的过往,甚至还写了信塞在安琪尔的房间。

但安琪尔并没有看到信,在苔丝迟疑不决的时候阻止了她的坦白。

教学参考 苔丝的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参考 苔丝的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参考苔丝的人物形象分析哈代,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

(德伯家的苔丝)是他的经典代表作。

在这部作品中,讲述了一位一般的女性——苔丝的曲折经历,直至消灭的过程。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体会到来自一位一般女性的个人魅力,以及对人内心灵魂深处的一种触动。

苔丝是一位纯洁善良的女人,但是,纯洁善良的她并没有获得应有的那种幸福与快乐。

她的纯洁与善良在当时的社会道德面前成了牺牲品。

生活的种种遭遇与不幸令她最终一步步走向了人生的消灭。

苔丝漂亮善良,纯洁自尊,具有良好的美德。

在作者描写的作品中,在作者个人的理想世界里,她象征着真善美的统一。

生活中的种种考验与不公并没有使她完全屈服,也并没有从根本上打倒她。

相反,她面对着虚伪的道德偏见,勇于牺牲自我,对抗到底,对感情强烈追求,对生活也有着坚强的意志。

婚姻对于她来说,并不是走向幸福的那个殿堂,而是使她的内心一点点崩溃的过程,甚至说是一把无形的利刃。

婚姻在她看来应该是两个相爱的人在一起幸福的生活,平淡自然,无忧无虑。

并不是被传统所束缚,被冷眼所旁观,甚至被冷嘲热讽几乎一度面临无望的境地。

苔丝的形象在不同的阶段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

处于青年时期,可以说是花一样年纪,她乐观积极,淳朴善良,不受外界的干扰,坚守着自己的内心,生活过的平淡自然。

接下来的一个阶段是她离开家之后遇到克莱尔的一个时期。

那时的她表现出了一种勇于对抗,追求自己幸福的特性。

最后一个阶段是和克莱尔相遇直到人生终结的一个时期。

面对自己不堪的过去和不确定的未来,面对自己所追求的幸福,她选择了退让和妥协。

纯朴的苔丝最终为自己的罪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走向了消灭的人生尽头。

一、第—阶段:淳朴善良,积极乐观〔一〕家庭背景的变化苔丝生活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她的家族在19世纪后期就已经败落。

一个偶然的时机,牧师告诉苔丝的父亲,他的家族背景十分的高贵。

这使得消逝殆尽的先辈们的荣耀又重新被拾起。

他们家从那时候开始似乎从一种贫困的状态上升到了肯定的地位。

哈代小说中新女性形象浅析

哈代小说中新女性形象浅析

哈代小说中新女性形象浅析作者:范宇婷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6期摘要:哈代在其威塞克斯小说中塑造了许多新女性形象,本文以《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还乡》中的游苔莎,《无名的裘德》中的淑这三位女性为例子,来分析哈代笔下的新女性形象的特征。

关键词:哈代新女性形象分析一、独立自主的生活观念19世纪英国等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它不仅改变了经济和政治体制,对文化和社会观念上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当时社会上兴起的女权运动影响最大。

相对于传统的认为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没有自我处于被动统治地位的观念,女权运动则提出让妇女走出家庭,参与社会生活,享有政治,教育,法律,财产等权利,获得自由和解放。

很多女性开始独立思考人生,渴望摆脱男性及家庭的束缚,女性意识开始觉醒。

哈代小说创作也受到这种思潮的影响,性格上出现了与传统小说中女性不同的特征。

新女性们希望摆脱在家庭中男性附属品的卑微地位,在社会上处于被动统治的局面。

新女性们有知识文化,接受过现代教育,这使她们具有独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生和社会进行哲理思考,希望依靠自己的力量,努力寻求精神和人格的独立。

《德伯家的苔丝》小说的副标题是“一个纯洁的女人”,苔丝是哈代塑造的一个理想的女性形象,美丽善良,质朴纯洁,坚韧又独立。

苔丝在被亚雷诱奸后没有选择委身于他,而是选择靠自己的双手来养活孩子。

游苔莎梦想离开荒原,她隐藏自己的女性身份,以扮演土耳其骑士参加荒原巡演的方式来认识接近这个可以帮她实现梦想的从巴黎归来的青年。

而在当时,只有男性才能出现在公众场合参加演出。

游苔莎认为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只能靠自己去努力争取,命运由自己来掌握。

哈代通过游苔莎表现了女性对幸福自由光明的生活的强烈向往。

二、大胆反叛的精神新女性们不仅试图打破传统宗法制度和封建道德对她们的束缚,同时还强烈的质疑和反对宗教。

苔丝在被亚雷诱奸后回家的途中,看到路边的墙上用红色染料写着“不能犯奸淫”的字时,她脱口而出:“我才不相信上帝说过这样的话!”,表现出对宗教的质疑。

论哈代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流变与看法

论哈代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流变与看法

论哈代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流变与看法摘要:哈代是英国20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也是一个典型的宿命论这。

本文以《苔丝》、《无名的裘德》、《还乡》三篇为例,对哈代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情感变化和看法进行剖析,在《苔丝》中哈代以大量的巧合来表达宿命,认为宿命是一切主要力量。

哈代小说是立足于民间文学,立足于民俗文化,从人文主义出发,以纵情的表演、粗矿的语言构建了狂欢,颠覆了官方教条,消除权威制度等精神核心,同时这也是社会底层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向世界发出最强的声音。

关键词:哈代小说;女性形象;流变;看法On the image of women in Hardy novels rheological and views Abstract: Hardy is an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the British 20th century realist critique of literature, which is a typical fatalism. In this paper, "Tess," "Jude the Obscure", "Return of the Native" three, for example, on the image of women in Hardy's novels and views to analyze emotional changes in "Tess" and Hardy to express a large number of coincidences fate, destiny is considered a major force in everything. Hardy's novel is based on folk literature, based on folk culture, starting from humanism to indulge performances, language coarse ore constructed carnival, to subvert the official dogma, eliminate mental central authority system, etc., but this is the bottom of society in their own unique way to issue the strongest voice to the world.Keywords: Hardy; female image; rheology; views目录1、《苔丝》女性形象的流变 (4)1.1温婉、纯洁的女人苔丝 (4)1.2《苔丝》女性身份的流变 (5)1.3哈代小说对《苔丝》人物的形象的塑造 (6)2、裘德与淑 (6)2.1无名裘德的主要内容 (6)2.2具有灵魂的人物——淑 (7)2.3《无名的裘德》中其他女性角色的女性主义意识 (7)3、《还乡》 (8)3.1游苔莎的悲剧命运 (8)3.2哈代小说游苔莎女性命运 (9)3.3《还乡》结局 (9)4哈代小说女性形象流变与看法讨论 (10)4.1哈代小说对女性的形象有深刻的关怀 (10)4.2哈代女性形象与环境格格不入 (10)4.3女性形象有一种真诚的可贵 (10)5结局 (11)参考文献 (12)1、《苔丝》女性形象的流变1.1温婉、纯洁的女人苔丝《苔丝》是哈代小说的代表作品,女主人公苔丝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家庭,父母要求他去攀附有钱的亲戚,在那里他被少爷亚力克诱奸,后来他与牧师的儿子相恋,并订婚,在新婚夜他把往日的不堪向丈夫坦白,但并且得到丈夫的谅解,两人由此分局,最后丈夫选择离开去巴西。

红白-苔丝的象征色

红白-苔丝的象征色

2007年6月皖西学院学报J un.,2007第23卷第3期Journal of West Anhui U niversity Vol.23 NO.3纯洁善良的姐妹花———苔丝和珍妮卢 玫1,王志凤2(1.皖西学院外语系,安徽六安237012;2.凤阳师范学校英语组,安徽凤阳233100)摘 要:哈代和德莱塞在各自的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众多女性形象。

其中有一类女子,她们善良、纯洁、坚忍、宽容,勇于牺牲,是两位作家心目中的完美女性。

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和德莱塞的《珍妮姑娘》中的珍妮就是这样完美女性的杰出代表。

本文将从她们的生活环境、社会背景、性格特征、命运悲剧及根源入手进行分析比较,透视两位作家的女性观。

关键词:苔丝;珍妮;纯洁;女性形象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735(2007)03-0089-033托马斯・哈代(1840-1928)与西奥多・德莱塞(1871-1945)虽然来自不同的国度,身处不同的时代,但却都以刻画女性人物形象见长。

哈代是19世纪英国的一位多产作家,共发表了15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8卷诗和2部诗剧。

在他以威塞克斯乡村为背景的一系列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

《远离尘嚣》中的芭思希芭,《卡斯特桥市长》中的露赛妲,《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无名的裘德》中的淑等各具神韵,给读者和文学评论家们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然这其中哈代本人最钟爱的非苔丝莫属,这可以从他为该小说添加的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人”窥之一二。

德莱塞是20世纪美国著名作家,作品包括长篇小说8部、短篇小说集4部,诗歌、戏剧各两部,散文、政论、特写7部,但他的主要成就是长篇小说,它们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在德莱塞的前期作品中,《嘉莉妹妹》和《珍妮姑娘》中的女性形象受到了文学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珍妮姑娘在德莱塞的眼中无疑也是“一个纯洁的女人”。

苔丝和珍妮称得上是英美文学史上不朽的女性艺术形象。

德伯家的苔丝 哈代笔下的纯洁女人

德伯家的苔丝   哈代笔下的纯洁女人

德伯家的苔丝哈代笔下的纯洁女人德伯家的苔丝---哈代笔下的纯洁女人2011年01月08日《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和诗人托马斯.哈代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一百多年过去了,女主人公苔丝也早已树立在世界文学画廊之中,这不仅仅因为人们对传统美德有所超越,更因为作品主人公所拥有的人性与灵魂深处的巨大魄力使之成为最动人的女性形象之一。

哈代以小说女主人公苔丝的悲惨命运替西方悲剧作了一个形象的阐释:苔丝本是一位纯洁美丽又非常勤劳的农村姑娘,她向往人生的真和善,但又时时遭到伪和恶的打击。

苔丝的悲剧始于为了全家人生计去远亲家打工,却因年幼无知而被亚雷骗去了处女的贞操,成了一个“堕落”的女人,受到社会舆论的非议,把她看成不贞洁的罪人;苔丝后来与青年克莱相爱,又因为新婚之夜坦诚有污点的过去而被丈夫遗弃,而与近在眼前的幸福失之交臂;出于高度的家庭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精神,苔丝为换取家人的生存而再次违愿沦为亚雷的情妇;最后因为丈夫的回心转意使得绝望的苔丝愤而举起了复仇的利刃,终于成了一个杀人犯,最后不得不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导致“象游丝一样敏感,象雪一样洁白”的苔丝最后终被完全毁灭。

这一切悲性遭遇全由于无情命运所精心谋划和设计,安排世事的宇宙主宰通过命运的巨网毫无怜悯地将人伦道德意义上的好人、善良人笼罩于进退维谷的苦难陷阱。

《德伯家的苔丝》里的女主人公苔丝是被哈代理想化了的现代女性。

在哈代的理想世界中,苔丝是美的象征和爱的化身,代表着威塞克斯人的一切优秀的方面:美丽、纯洁、善良、质朴、仁爱和容忍。

她敢于自我牺牲,勇于自我反抗和对生活抱有美好的愿望。

她所特有的感情就是对人的爱和信任,女性的温柔和勇敢在她身上融成了一体。

她有美丽的女人气质,坚强的意志和热烈的感情,同时也有威塞克斯人的正直忠实和自然纯朴。

她没有借助婚姻来实现追求虚荣的愿望,而是立足于自尊去追求自由。

在她到冒牌本家亚雷"德伯那儿寻求帮助的时候,她的目的是想通过自己的工作来解决家庭的困难。

苔丝和贞贞的女性形象比较-文档

苔丝和贞贞的女性形象比较-文档

苔丝和贞贞的女性形象比较-文档苔丝和贞贞的女性形象比较《德伯家的苔丝》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

主人公苔丝本是一位纯洁美丽又勤劳善良的农村姑娘,她的悲剧始于为了全家人生计去远亲家打工,却因年幼无知而被亚雷骗去了处女的贞操,受到社会舆论的非议,把她看成不贞洁的罪人;苔丝后来与青年克莱尔相爱,又因为新婚之夜坦诚有污点的过去而被丈夫遗弃,而与近在眼前的幸福失之交臂。

出于高度的家庭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精神,苔丝为了家人的生存而再次违愿沦为亚雷的情妇,最后因为丈夫的回心转意使得绝望的苔丝愤而举起了复仇的利刃,成了一个杀人犯,最后不得不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我在霞村的时候》是中国女作家丁玲于1941年创作的一部曾备受争议的短篇小说。

书中的“我”是一个女革命者,因休养身体在霞村住了十几天,其间认识了一个“特殊”的女人――被鬼子掠去一年多后又回来的贞贞。

贞贞的父亲曾打算把她许配给三十多岁的米铺老板填房,贞贞已有情人自己不愿意,所以赌气跑到天主教堂去了,落在了出门扫荡的鬼子手里。

后来虽有机会出来,又被自己人派过去以获取情报。

一年多之后,贞贞回到霞村,尽管一些年轻人和当地干部视她为英雄,但大部分的村民却嫌弃鄙视她。

最后,她决定离开霞村奔赴延安开始新的生活。

一苔丝和贞贞的相似点1 都是男权社会的牺牲品为了改变家里贫穷的状况,苔丝的父母让她去到德伯维尔的有钱亲戚家认亲。

在那儿她见到了亚雷,他给苔丝找了份活儿干,并趁机诱奸了她。

在资产阶级的道德面前,她却被看成伤风败俗的典型,被认为是堕落的女人,尽管她是一个受害者。

之后苔丝去一个农场当了挤奶工,并在那里遇到了克莱尔并爱上了他。

后来当克莱尔要苔丝嫁给他时,苔丝却拒绝了,她觉得克莱尔应该娶别的女孩,因为任何一个女孩都比她要好得多。

但最终出于对其强烈的爱,苔丝还是和克莱尔结婚了。

新婚之夜,他们互相坦白过去的罪孽,苔丝原谅了克莱尔的过去,但当苔丝对克莱尔讲述她痛苦的往事时,克莱尔马上从一个温柔热情又充满耐心的人变成了一个冷酷无情自私的人。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形象和女性主义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形象和女性主义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形象和女性主义/h1一、简介托马斯?哈代是英国十九世纪后期最负盛名的批评现实主义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反映了人类和社会、人类与自然以及人类与社会习俗、宗教、法律、道德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大部分哈代的小说都是以英格兰西南部的乡村生活为背景的,那里是托马斯?哈代的家乡,也是由于资本家入住英国乡村之后出现了极具戏剧性变化的地方。

由于看到了资本主义对于乡村生活的巨大负面变化,哈代的作品大多反应的是威塞克斯或全英国社会的悲剧故事。

他不仅仅抨击了现实传统,还做出了很大的革新。

一方面,他对于威塞克斯地区的描述实际上反映了英国兰西南部的自然风光、淳朴民风、社会习俗以及文化氛围,这是在其他作品当中很少能顾见到的;另一方面,由于他的作品中尽是现实主义的描写,托马斯?哈代对于人类的心理描写和分析也能够做到淋漓尽致,不拖泥带水。

他讲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复杂强烈的人物心理巧妙的糅合在了一起,使人们在领会自然风光的时候,也能够深深领会到哈代为人们带来的情感。

所谓女权主义是指人们认为女性是被男性和男权主义社会所压制,这种压制现象是由于人们居住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心理环境结合影响的。

女权主义批评家通常主要研究哈代及其笔下人物的爱情、婚姻以及关于性方面的道德准则。

并且女权主义理论可以追溯到不同的女性主义流派,包括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公平和性别女性主义、文化女性主义等等。

本文站在女性主义的角度上来探讨苔丝的悲剧,试通过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分析资产阶级社会阶级镇压女性主义这一现象。

二、女性主义及笔译关于女性主义和翻译领域的相互结合,是现代社会在翻译领域的一个重点拓展和突破,同时也撼动了许多人对于翻译技巧与特点的传统观点。

在国外,翻译学家早已开启了对于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的研究模式。

在20世纪的80年代初期,许多女性主义翻译学家便在加拿大进行关于女权主义的翻译研究,这次的会议之后,女权主义的翻译理论便开始崛起,大量的女性主义翻译学家在如此的目标之下做着大量的翻译研究与实践。

价苔丝人物评价

价苔丝人物评价

苔丝人物评价女主人公苔丝是一个勤劳善良、美丽纯朴的农家姑娘,同时在她身上又有着可贵的坚强、自尊和大胆反抗厄运的品格。

为了摆脱穷困,她的母亲打发她去有钱的“本家”埃里克家做工,结果遭到埃里克的蹂躏,失去了“清白”。

此时的她不仅要面对生活的贫困,还要抵御“道德”的压力。

她来到牛奶场当女工,和来自城里的具有“自由思想”的安吉尔•克莱尔真心相爱了。

新婚之夜,苔丝为了忠实自己的丈夫,向安吉尔讲述了自己以往的“过失”。

表现了很高的道德勇气。

当丈夫不能谅解,幸福已经破灭时,她又忍住痛苦,咬紧牙关,毅然地独立谋生。

在对待埃里克的态度上,苔丝也充分体现了自己的人格尊严。

埃里克百般引诱,她不为之所动,并明确表示厌恶。

最后,她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杀死这个毁了她一生的仇人。

作者也真实地写到了苔丝身上的弱点。

苔丝明显受到旧道德和宿命论思想的影响。

她对克莱尔的态度和他对自己命运的悲叹(“我的命为什么这样苦?”“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

”)都说明了这一点。

这样的描写,从一定的意义上讲,也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当然,作家本身的命运观也加深了小说的悲观主义和宿命论的气氛。

苔丝的悲剧是在工业资本日益占领农村,个体劳动者丧失了生产资料,沦为雇佣劳动者的大背景下出现的。

哈代对苔丝的不幸满怀同情。

在小说中,他大声疾呼:“哪儿是保护苔丝的天使呢?哪儿是她一心信仰的上帝呢?”苔丝是哈代塑造得最为出色的艺术形象。

析苔丝悲剧摘要:在托马斯•哈代的“性格和环境”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悲剧形成的原因主要是苔丝个人的性格与命运、环境、社会的冲突,从而造成了个性的毁灭。

关键词:命运悲剧;社会悲剧;性格悲剧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家,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采取了坚决批判的立场,因此获得了“悲观主义者”的绰号。

作为一位人道主义作家,他认为人民的生活是悲惨的,民间人物的命运也是悲剧,而主人公的命运是人类命运的缩影。

他在作品中广泛使用的表现手法是对比描写法,这种方法具有种种不同的具体形式。

《德伯家的苔丝》与《安娜·卡列尼娜》中女主人公形象对比分析

《德伯家的苔丝》与《安娜·卡列尼娜》中女主人公形象对比分析

《德伯家的苔丝》与《安娜·卡列尼娜》中女主人公形象对比分析一、相似性:苔丝和安娜都是现实主义文学中的著名女性形象,自身所散发的人格魅力与巨大魄力,使她们成为世界文学画廊里最动人的叛逆者形象,具有相似的特点:追求个性解放,要求人格独立,为爱而生,为爱而战,为爱而死,有着殊归同途的悲剧结局。

苔丝的一生是与压迫她的环境和资产阶级伪道德不屈不挠斗争的一生。

出身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被资本主义冲击瓦解的饥寒交迫时期,家境惨淡,无法解决最基本的饥饱问题,为了生存,作为长女的苔丝很早就担负起家庭的责任,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渴望用自己的努力改变一家人的生活。

不论是在冒牌本家担任养鸡的工作,还是在农场做计件工时面对凶狠富农的刁难和责骂,苔丝没有屈服,不畏艰苦的做力不胜任的男工活,并据理力争和勇敢反驳;失身亚雷后,毅然离开自己不爱的人,背井离乡,开始新的生活,用行动抗议虚伪的封建道德;面对亚雷的纠缠,最后愤怒地打了他几个耳光,并杀死了他,坦然走向绞刑架,以死抗议资产阶级法律的不公平;坚持自己代替牧师给她的私生子行洗礼,并发出我再也不进教堂了的愤怒呼声,并希望丈夫在她死后娶她的妹妹,对抗教堂和法律的;禁止男子与死去的妻子的妹妹结婚的明文规定,至死也不向虚伪的宗教妥协。

二、差异性由于出身、社会地位、环境不同,二者在性格、个人意识觉醒和毁灭成因方面还是表现出差异。

哈代笔下的苔丝,是大自然的新生女儿,从来连一只苍蝇,一个小虫,都不忍伤害,连一只小鸟儿关在笼子里,也常常叫她流泪,是个纯洁善良的乡下女孩。

平民的出身、惨淡的家境造就了苔丝淳朴、坚毅、敢于担当的优秀品质。

为了一家人的温饱问题生计去认亲而惨遭失身,为悲剧埋下种子;为了一家人的安身之地再次屈身做情妇,加快了悲剧的进程为了不玷污爱情的贞洁,不顾母亲的劝阻,坚持把自己过去的屈辱告诉克莱,惨遭抛弃。

失身亚雷后,背井离乡,独自一个人承受世俗的偏见和讥笑。

和克莱相爱后,不敢被称为克莱夫人;对再次返回的克莱不但没有一丝的怪罪,反而认为自己有错在先,不够忠诚,最终以杀死亚雷来证明对爱情的忠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苔丝和贞贞的女性形象比较摘要:苔丝是19世纪末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的杰出作品《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女主人公,贞贞是我国著名女作家丁玲于194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中的女主人公。

本文比较分析了两位女主人公的异同点,通过比较和分析,我们不仅可以理解她们的悲剧根源,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挖掘出作品中人物深层意义上的差异及中西意识形态的不同。

关键词:苔丝贞贞女性形象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德伯家的苔丝》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

主人公苔丝本是一位纯洁美丽又勤劳善良的农村姑娘,她的悲剧始于为了全家人生计去远亲家打工,却因年幼无知而被亚雷骗去了处女的贞操,受到社会舆论的非议,把她看成不贞洁的罪人;苔丝后来与青年克莱尔相爱,又因为新婚之夜坦诚有污点的过去而被丈夫遗弃,而与近在眼前的幸福失之交臂。

出于高度的家庭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精神,苔丝为了家人的生存而再次违愿沦为亚雷的情妇,最后因为丈夫的回心转意使得绝望的苔丝愤而举起了复仇的利刃,成了一个杀人犯,最后不得不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我在霞村的时候》是中国女作家丁玲于1941年创作的一部曾备受争议的短篇小说。

书中的“我”是一个女革命者,因休养身体在霞村住了十几天,其间认识了一个“特殊”的女人——被鬼子掠去一年多后又回来的贞贞。

贞贞的父亲曾打算把她许配给三十多岁的米铺老板填房,贞贞已有情人自己不愿意,所以赌气跑到天主教堂去了,落在了出门扫荡的鬼子手里。

后来虽有机会出来,又被自己人派过去以获取情报。

一年多之后,贞贞回到霞村,尽管一些年轻人和当地干部视她为英雄,但大部分的村民却嫌弃鄙视她。

最后,她决定离开霞村奔赴延安开始新的生活。

一苔丝和贞贞的相似点1 都是男权社会的牺牲品为了改变家里贫穷的状况,苔丝的父母让她去到德伯维尔的有钱亲戚家认亲。

在那儿她见到了亚雷,他给苔丝找了份活儿干,并趁机诱奸了她。

在资产阶级的道德面前,她却被看成伤风败俗的典型,被认为是堕落的女人,尽管她是一个受害者。

之后苔丝去一个农场当了挤奶工,并在那里遇到了克莱尔并爱上了他。

后来当克莱尔要苔丝嫁给他时,苔丝却拒绝了,她觉得克莱尔应该娶别的女孩,因为任何一个女孩都比她要好得多。

但最终出于对其强烈的爱,苔丝还是和克莱尔结婚了。

新婚之夜,他们互相坦白过去的罪孽,苔丝原谅了克莱尔的过去,但当苔丝对克莱尔讲述她痛苦的往事时,克莱尔马上从一个温柔热情又充满耐心的人变成了一个冷酷无情自私的人。

他没有原谅苔丝,最终决定离开她。

苔丝认为都是自己的错,她想尽一切办法让克莱尔回到自己身边,完全成了男权社会的俘虏。

同样,贞贞,十八岁的农村姑娘,在男权社会也受尽苦头。

她与同村的夏大宝相恋,尽管夏大宝很穷,贞贞的家人也强烈反对这门亲事,但贞贞依然真诚热烈地爱着夏大宝。

后来贞贞父亲让她嫁给一个家境殷实的米铺老板,她死活不同意,竟跑到天主教堂去做尼姑。

不幸的是,在那儿贞贞遇到了日寇,他们侮辱了她又把她带到军营做了军妓。

从此,贞贞开始了地狱般的生活。

即使在民主政权已经建立的解放区,男权文化的影响也依然没有减弱,过时的贞操观仍然禁锢着女性。

贞贞本人也没能摆脱传统贞操观的束缚,她认为自己不配嫁给夏大宝只因为她不纯洁的过去。

她潜意识里有一种羞耻感:“我觉得我已经是一个有病的人了,我的确被很多鬼子糟蹋过,到底是多少,我也记不清了。

总之,是一个不干净的人了。

既然已经有了缺憾,就不想再有福气。

”(丁玲,2006:151-152)在男权社会,女性被称作“二等公民”,如果一个女人在婚前失贞,别人就会称她是堕落的女人。

婚前失贞是造成女性悲剧的主要原因,而苔丝和贞贞就要面对作为女人的这一悲剧。

她们都失去了贞操,身心受创,然而,虽然是受害者,却受到了别人的孤立和蔑视,而不是同情。

苔丝被亚雷诱奸回家后,成了村里人议论的焦点,后来她父亲突然去世,她们一家也陷入了失去房子的凄惨境地。

贞贞也因为失去贞操而遭人鄙视,她回到霞村后,很多人都把她看作坏女人而躲着她。

在村民眼中,贞贞是放荡和罪恶的象征:“他们嫌厌她,鄙视她……尤其那些妇女们,因为有了她才发生对自己的崇敬,才看出自己的圣洁来,因为自己没有被敌人强奸而骄傲了。

”(丁玲,2006:146)总之,苔丝和贞贞都失去了贞操,在男权社会中,她们没能完全摆脱传统道德观念的枷锁。

作为被害者,人们对她们没有给予同情,而是鄙视和唾弃。

2 都是男权社会的反抗者苔丝凭着独立坚强的意志,一直不断地与自己的悲惨命运、维多利亚道德观和宗教观顽强抗争。

被亚雷诱奸后,苔丝并没有甘愿从此做他的情妇,而选择了偷偷离开。

她断然拒绝了亚雷提出的对她的物质援助,没有屈服于亚雷的压力。

在燧石山农场,当亚雷再次对苔丝施压时,苔丝生气地拿起皮手套朝他的脸打去,“他的脸被打出深深的血印,血从他的嘴里流了出来。

”(哈代,2007:162)这些都表明了苔丝的勇敢和独立。

小说结尾,苔丝杀死了亚雷,这一举动是对维多利亚法律的巨大挑战,充分显示出苔丝对男权社会的反抗。

同样,贞贞也有着对男权社会的强烈反抗精神。

当她知道不能与自己的爱人结婚而要嫁给一个陌生人时,她竟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去当尼姑。

抱着对幸福生活的渴望,贞贞宁愿失去爱也不接受安排好的婚事,这无疑显示出她对封建婚姻的反抗,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她的女权主义意识。

做了军妓后,一旦和游击队有了联系,她就不顾病痛冒险为游击队送情报。

回到霞村后,面对村民的风言风语,她没有畏缩。

她还拒绝了夏大宝的求婚,尽管她的父母一再要求她嫁给夏大宝。

这是贞贞拒绝夏大宝求婚时的样子:“贞贞把脸藏在一头纷乱的长发里,望得见两颗狰狰的眼睛从里边望着众人……她像一个被困的野兽,她像一个复仇的女神,她憎恨着谁呢,为什么要做出那么一副残酷的样子?”(丁玲,2006:148)事实上,这里的问题是作者丁玲用来强调贞贞可贵的反抗精神的,既显示了贞贞对男女平等权利的呐喊,又显示出她的女性意识的觉醒。

她没有向封建主义低头,而是勇敢地离开家乡,去新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

总之,两位女主人公尽管都失去了贞操和名誉,遭人鄙视,但她们却超越了传统贞操观,体悟到生命的价值,两人身上都体现出对男权社会的反抗精神。

二苔丝和贞贞的差异性1 不同的个性苔丝和贞贞都纯洁、坚强,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

但我们能够看到苔丝有时表现出懦弱、屈服和冲动。

苔丝的懦弱很大程度上通过她的家庭责任感表现出来。

作为大女儿,她认为她必须为这个贫穷的家做点什么。

后来家里的老马死了,苔丝认为自己是杀死家里惟一生计的凶手,因此,当父母要她去认亲时,尽管她很不情愿,但还是去了。

然而,她的离开却是其悲剧命运的开始,她被亚雷诱奸,亚雷又利用了苔丝的善良,在苔丝一家陷入绝境时,慷慨地帮助他们,使苔丝产生负债感,尽管对亚雷恨之入骨,却不得不做了他的情妇。

苔丝总是认为她的悲惨处境是命运的安排,她自身有一种宿命感。

通过她对克莱尔的爱情,能够看到她的屈服。

在苔丝心中,“克莱尔既是良师,又是益友,还是思想家。

她从克莱尔的外表和内在以及灵魂中找到了完美。

”(哈代,2007:101)她甚至学习克莱尔的一言一行,用他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作为妻子,苔丝完全服从于自己的丈夫,依靠丈夫给自己带来幸福。

再次成为亚雷的情妇后,因为怒气和冲动,苔丝杀死了亚雷,她认为只有这样克莱尔才会原谅她,但这却造成了她最终的悲剧下场。

贞贞不同于苔丝,她自始至终都是坚强、坚韧不屈的。

贞贞敢于反抗封建婚姻,尽管身心受重创,失去青春,失去尊严,却投身于革命事业,为游击队送情报。

经历了艰难困苦,回到霞村后,贞贞也没有屈服于村民的嘲笑和蔑视,相反,她勇敢地面对现实。

贞贞在讲述自己的悲惨经历时,“我”和阿桂都忍不住要掉眼泪,但“她并不含一点夸张,也使人感觉不到她有什么牢骚,或是悲凉的意味。

”(丁玲,2006:144)她的不幸从没有使她屈服,“一点有病的样子也没有,她的脸色红润,声音清晰。

”(丁玲,2006:148)在困境中,贞贞一直是坚强不屈的,她对自己的未来也深信不疑:“我还可以再重新作一个人,人不一定就只是爹娘的,或自己的。

”(丁玲,2006:152)2 不同的命运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出于对克莱尔的爱,苔丝最终杀死了亚雷,成了杀人犯。

在和丈夫度过了几天甜蜜快乐的日子后,苔丝被捕并被施绞刑。

她从来没想伤害任何人,但却被社会认为是一个坏女人,她确实是传统社会道德和制度的牺牲品。

但贞贞的命运不同,她的命运深深地打上了战争的烙印。

她被日寇掠走,身心受到重创,但她没有对自己对生活失去信心,她参加了革命,冒着生命危险,为游击队送情报,用自己的方式向日寇复仇。

回到家乡后,流言和诽谤也没有使贞贞失去勇气,带着对新生活的渴望,对生命的理解,她决定去延安开始新生活。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苔丝和贞贞经历了不同的命运。

苔丝最终因为杀死亚雷而被绞死,而贞贞离开了霞村去延安开始新生活。

在维多利亚时代,女性被认为是男性的财产,男性的附属品,她们的贞操也属于自己的丈夫。

因此,苔丝认为自己是不纯洁的女人,一直有一种负罪感。

一方面,她勇敢地与命运和传统道德观抗争;另一方面,她又不能完全摆脱传统道德观的枷锁,她认为必须为自己所做的一切付出应有的代价。

最终,苔丝成了社会和家人的牺牲品。

但贞贞却是幸运的,她生活在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革命赋予了当时的中国女性更多的自我发展机会。

贞贞投身了革命,得到了同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双重压迫做斗争的机会。

虽然在当时的革命根据地,传统的封建贞操观仍然在一些人头脑中根深蒂固,但贞贞还是能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去新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

三结语综上所述,两位女主人公都美丽、纯洁,有着很强的反抗意识和自我牺牲精神。

为了寻求自己的幸福,两人都敢于同传统封建道德抗争。

虽然是受害者,却都在男权社会中受人鄙视。

《德伯家的苔丝》中,我们看到苔丝有时表现出懦弱、屈服和冲动,但贞贞却始终坚强不屈。

她们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因此,她们经历了不同的命运。

维多利亚社会和当时的男权文化决定了苔丝的悲惨命运,然而贞贞比苔丝幸运得多,她可以有机会去新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

但是,小说中也可以看到,即使在革命根据地,封建思想的残余势力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

因此,尽管两位女主人公处在不同国度、不同时代,她们却都承受了相似的压迫和歧视,不管是在19世纪末的维多利亚时代,还是在抗战时期的即将迎来解放的中国,女性都没有摆脱男权文化对她们的压迫,以及男权文化对女性的歪曲和消解,妇女要获得真正的解放,还需要人们彻底消除对女性的传统观念、传统贞操观及男性中心主义思想观念。

参考文献:[1] ackerman,robert.thomas hardy’s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6.[2] feuerwerker,yi-tsi mei.din ling’s fiction:ideology and narrative in modern chineseliterature[m].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3] gatrell,simon.thomas hardy and the proper study of mankind[m].hong kong:macmillan.1993.[4] 宾恩海:《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研究综述》,《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