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思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32cee953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bf.png)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是中国文学史上两篇著名的文学名篇。
其中,"史家之绝唱" 指的是《史记》,而"无韵之离骚" 指的是《离骚》。
这两篇作品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代表,分别是史书和诗歌的经典之作。
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对《史记》和《离骚》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评析。
一、《史记》:史家之绝唱《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它由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创作,成书于公元前109年至公元前91年间,共分为十二篇,包含了从夏朝到汉朝初年的历史内容。
《史记》以纪传体为主,结合了编年体、演义体和论说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史记》不仅记录了当时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况,还包含了大量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资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司马迁在《史记》中不仅进行了客观的历史记载,还注重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评价和总结,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和观点。
《史记》的文风庄重严谨,语言简练明晰,融汇了当时的文学艺术成就,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杰作。
它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被誉为"史家之绝唱"。
在《史记》中,司马迁力图还原历史真相,深刻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腐败,通过对先人的颂扬和警示,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和道德观念。
二、《离骚》:无韵之离骚《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歌之作,是屈原的代表作品。
屈原是中国春秋时期的著名爱国诗人和政治家,在他的一生中,为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疾苦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离骚》是屈原流亡途中创作的一篇长诗,共十九章,被誉为"无韵之离骚"。
《离骚》的内容主要表达了屈原对祖国沦陷和人民苦难的忧虑和愤慨,展现了他对国家复兴和民众幸福的美好愿景。
诗中以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表现了屈原坚定的爱国热忱和不屈的精神气概。
他借用丰富的寓言和象征手法,描绘了广阔的山川河流,蕴含了深邃的哲理和情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最新文档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最新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9acf342a0b4e767f5acfcebb.png)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西汉时代出现的一部伟大的巨作,它记载了上至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天汉年间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著作之一。
《史记》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充分肯定了它的艺术成就。
一、史家绝唱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形式。
《史记》一百三十篇,除去书、表外,本纪、世家、列传中有大量的人物传记,这些篇章无疑是《史记》中最主要的部分。
《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主体,创立不同于前人的史书编纂形式,也为后世传记文学以及各种以人为中心的文学样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史记》以前的历史散文,重点在于记事,人物几乎沦为事件的附庸。
在某个人物的书中是否出现,何时出现,完全取决于作者所要记载的事件,“以事取人”的倾向十分明显。
与此相反,《史记》人物传记恰恰是“以人取事”,事件必须服从于作者写人的需要。
《史记》采取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形式,不仅是一个史料选择角度的改变、叙述重心转移的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伟大思想家深邃的眼光。
《史记》以前的历史散文,或编年记事,或分以国别,受到时间、空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难照顾到人物活动的连贯性和人物经历的完整性。
《史记》开创纪传一体,以人物为中心,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组织文章,可以从容不迫地描写人物某个阶段乃至一生的经历,为充分展示人物形象,表现人物个性创造了条件。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过去的著作也已有所积累。
在《左传》中,可以看到若干有一定个性的人物形象;到了《战国策》,人物的描写更为细致,性格也更为鲜明。
但由于它们以历史事件为本位,人物的描写只是片断地散见于叙事之中,缺乏完整性。
另外,像《晏子春秋》专写一人之事,也很值得注意。
不过,它也只是把晏子的许多故事结集在一起,相互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
总之,在汉代以前,还没有出现完整的人物传记,人物形象的刻画,总的说来也还比较简略。
《史记》在这样的基础上,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把中国文学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提高到一个划时代的新高度。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https://img.taocdn.com/s3/m/7c17436b1a37f111f0855b48.png)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释义:史家独一无二的文章,没有韵的《离骚》。
这是鲁迅对司马迁《史记》的评价,是一个相当高的评价。
意思是“赞叹它是史学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绝学文章,好比没有设韵脚的《离骚》“。
(1)司马迁代表作《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
(2)屈原代表作《离骚》,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开创了中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从此出现了韵律铿锵的骚体诗。
史家之绝唱”,赞《史记》的历史学成就,“无韵之《离骚》”是说其文学成就。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书写了高洁的志向和人格。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开创了中国的浪漫主义文学。
而司马迁的《史记》是以记录史实为根本,加之他写的栩栩如生,故也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不仅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有力依据,同时也在文学界有着很高的地位。
对于后代文学的人物形象以及性格描写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所以鲁迅说它是没有韵的离骚,可见把《史记》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的地位。
《史记》开创了中国史书无数的先河,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中国“二十四史”之首,上到上古传说的黄帝时代,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三千年的历史。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
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字子长,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
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历十余年而完成。
此书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约3000年的历史。
全书共130篇,有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计526500字。
你的光照亮我的世界“嘻嘻醒醒,我们到了,只要爬上山顶就能看到日出了!”透过后视镜我看到了你略有疲惫的眉眼间洋溢着光彩,裂开嘴向我笑了。
仿佛启明星的光让我清醒了起来,对目标有了期盼,坚定地踏上了寻找光明的征程。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https://img.taocdn.com/s3/m/8a80e4bca216147916112868.png)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对《史记》最高的评价,带着探索的心,深入了解历史,泱泱中华,五千余年的历史,翻过书籍,上古至今,发生了太多的事。
一直想搞明白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奈何愚钝不堪,听闻“读史可以明智”,像一面镜子一样,对照比对,定有一番收获。
如此,我翻开了《史记》。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见证了数不清的动荡,承载了无数朝代的兴衰与更迭。
《史记》无疑是对这几千年历史的最好解读,它是中国无可超越的史学著作,记录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纵横万端,包罗万象,同时渗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有立德、立功、立言的入世精神,有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有舍生取义、勇于牺牲的崇高精神,也有提倡仁政、批判暴政的人道精神,是一部影响深远的伟大著作。
《史记》为西汉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所作。
《史记》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字,包括表、书、本纪、世家列传等内容,记录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到西汉汉武帝时期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包含内容比较广,确立了独立的史学地位,其篇章结构安排方法为后世小说的创作提供了范本。
从本纪、书、世家、列传四部分中描写最为精彩的章节,记事上从周本纪入手,到孔子世家、陈涉世家,一直到太公自序,对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帝王将相,对于中原、荆楚、秦陇、云贵、塞北的国家与民族都有所涉及,让你了解一个朝代、王侯、世家的兴衰,情节联右起伏,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关于司马迁这个人,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司马家族是遗传的史官世家,到了司马迁的父亲这杯,逐渐没落,就连皇帝当时去山东泰山祭天都不可带着司马迁父亲。
父亲临终之前交代,要司马迁一定要履行好史官职责,整理相关典籍。
周朝的王室逐渐衰微,礼仪制度也废弃了,乐制也相应收到破坏。
所以更要担当起太史公的重担,在汉朝中,稳扎稳打,整理相关资料,汇聚四方文本,将历史公平公正的记录下来。
后来,司马迁受到了“宫刑”,遭受如此屈辱,他没有萎靡不振,而是想越是环境艰难越要守住自己的一颗心,当年文王拘于囚室而推演《周易》,仲尼困厄之时著作《春秋》,屈原放逐才赋有《离骚》,左丘失明乃有《国语》,孙膑遭膑脚之刑后修兵法,吕不韦被贬属地才有《吕氏春秋》传世,韩非被囚秦国,作《说难》和《孤愤》,《诗》三百篇,大概都是贤士圣人发泄愤懑而作。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关于鲁迅论《史记》的一点思考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关于鲁迅论《史记》的一点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d9e3cfa1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c2.png)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关于鲁迅论《史记》的一点思考《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著作,也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史,在我国历史学界一直以来享有盛名,对后世的史学家记录历史产生重大的影响。
不过今天在这里并不对《史记》的后世影响和历史地位做太多概述,只讨论一个问题。
鲁迅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则评价一直被后人广为引用,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对《史记》的高度赞誉,至此《史记》又获得了一个殊荣。
只不过现在仔细想来,鲁迅先生的这句评价也是很有意思的。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我们都知道,《史记》是一部史书,而《离骚》则是文学作品。
史书要求的是绝对的客观公正,因为历史注重的就是过去的再现。
而文学则注重情感的表述,难免会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更不用说这《离骚》是在屈原悲愤哀怮下的情感爆发之作。
所以仔细考虑这句评价,真的是有很多可以琢磨之处。
那么,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把历史的代表与文学的代表放在一起呢?换句话说,史家绝唱与无韵离骚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回归这两本作品本身。
先从这两部作品的结构来看:因为《史记》的篇幅过长所以我们列出几篇作为代表即可。
(1)先说开篇。
在《史记》的“五帝本纪”中,开篇写道: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率先点明了黄帝的名字和身世,让读者对其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知道了他的称呼。
而在《离骚》的开篇: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这句话翻译过来是: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我已经去世的父亲字伯庸。
还是开篇的最后一句: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这句话的意思是:父亲给我起名叫“正则”,我的字是“灵均”。
与《史记》一样,《离骚》在开篇也是率先点明作品主人公的身份,让读者知道这篇文章描写的是谁。
因为《史记》篇幅过长,为了提高说服力,避免偶然性,我这里在列几个《史记》中的记录:(1)周后稷,名弃。
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
姜原为帝喾元妃。
(2)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
鲁迅对史记的评价
![鲁迅对史记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736d33bd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09.png)
鲁迅对史记的评价鲁迅先生对司马迁的《史记》的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史家之绝唱”是说司马迁的《史记》打破了史学记录的传统规范。
关于鲁迅的这个评价,很多人将其认定为鲁迅对《史记》的高度认可。
但实际上,这句话的前后各有一部分内容,需要完整地来看。
“史家之绝唱”出自《汉文学史纲要》,原文是这么说的: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
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
这里很明显能看出,鲁迅所说的“史家之绝唱”并不是说《史记》的史学价值,而是说《史记》在记录史事的时候有所创新,前人所未有,后世也罕见。
司马迁早年有过游学天下的经历,搜集到了很多风俗、传闻以及一些较为隐秘的史事。
比如“荆轲刺秦”的真实场景,就是他根据当事人侍医夏无且对别人的口述来描绘的。
而这些经历是他为之后“子承父业”做的准备,其生活的年代里汉承秦制的现象依旧严重,受此影响一般史官是家族传承的官职,司马迁的父亲是史官,所以司马迁以后的仕途注定也会是“太史令”。
史官记录史事是有一定规范的,比如《春秋》就是典型的史书,各国的《春秋》样貌应该都差不多,以简洁的语言记录下发生的重大事情,真实性是第一位的,史官不能表露明显的态度。
在这样的规范影响下,孔子也只是以“春秋笔法”来表明自身的喜恶,比如“克”、“弑”等带有贬义性词语的应用。
司马迁写《史记》不一样,它打破了当时史书体例的规定,所以鲁迅才说它“背《春秋》之义”。
他认为《史记》记录历史的方式无视了之前的规范,也没有在字句上进行过多的雕琢,这些都是不合时代的。
而在《史记》之后的大多数正史里,因为“官修”的性质,在体例、文辞等诸多方面都要比《史记》更为谨慎,也陷入了另一种统一的规范当中,就没有《史记》这样打破传统史学的震撼力。
也就是说,之前传统史学的规范被《史记》打破了,而《史记》又成为了新的规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优质的作品能打破它。
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所以鲁迅才会对司马迁的《史记》给出了“史家之绝唱”的评语。
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https://img.taocdn.com/s3/m/e257376d0b4c2e3f572763a6.png)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年始称《史记》。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是说其历史学成就。
司马迁参酌古今,创造出史书撰写的新体例。
自此例一出,历代史书,尤其是二十五史,遂不能出其范围。
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举凡治乱兴衰、典章制度,均分门别类,条分缕析。
通史、纪传、通典、通考,纪事本末,大都导源于此。
《史记》确实是集先秦及汉初之大成的私家著作。
分量之大,卷帙之多,内容之富,结构之严,体制之备,均可谓空前。
班固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善,故谓之实录。
”“实录”精神,又堪称绝后。
“无韵之《离骚》”是说其文学成就。
司马迁著史绝非局限于文献的收集、整理、考证,也不是以一种冷漠的态度从外部客观地观察历史,他是带着深切的痛苦去理解笔下人物的奋斗和成败,所以笔端常饱含着悲愤。
尤其对布衣闾巷之人、岩穴幽隐之士和才高被抑、无可申诉者,更是写得一往情深,感同身受。
司马迁在叙事中敢写事实,以致于“显暴君过”,本来已经与屈原相似;其“肆于心而为文”,也和《离骚》一致。
所不同者,《离骚》是直抒胸臆,《史记》则寄于笔下的人物。
《史记》近于《离骚》的那种悲愤,不一定是得之于学,恐怕主要是因为司马迁的感愤同屈原一致,甚至可以说,因为司马迁生于汉季,比屈原看到了人世间更多的不公不平,所感愤者比屈原还要深广。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https://img.taocdn.com/s3/m/b0b49e87f524ccbff12184cb.png)
再读故事,读通文意,读透
关键句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 持满。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
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 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研读故事,品读人物形象
其细柳劳军,天?请用原
文中的句子回答。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研读故事,品读人物形象
细读文本,圈画关键词。说说哪些语 句表现了周亚夫的“真将军”风范?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历代名人评价周亚夫
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ráng jū]曷 有加焉! ——司马迁
周亚夫刚正之气,已开后世言气节者之风。观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汉] 司 马 迁
周 亚 夫 军 细 柳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人,是伟大的 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又 是文学名著。鲁迅赞《史记》:“史家之 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初读故事,读通句读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明节奏。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多角度分析理解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评价
![多角度分析理解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4e7c6eb2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89.png)
多角度分析理解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评价《史记》是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部重要史书,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古代史书的开山之作。
鲁迅在《自序》中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评价从多个角度来分析理解,《史记》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研究中的地位和影响。
一、《史记》对中国历史学发展的影响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事体通史,它的创作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历史学的发展。
在此之前,历史记载多为编年体,只注重事件的记录,没有系统性和综合性。
而史记在内容上以纪事为主,但在大局观和思想观上做了拓展,将历史与人文相结合,以及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察,使得历史记载更加全面和深入。
二、《史记》的叙事技巧与语言表达1. 独特的叙事结构史记采用分表、志、传、本纪等多个部分组成的叙事结构,这种结构使得《史记》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记载,更是一部文学巨著。
分表、志、传分别用来记载人物、地理和事件,而本纪则以时间为线索,按照君主的时代顺序编写。
这种清晰有序的结构使得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历史内容。
2. 精练的史书语言《史记》的语言简练明快,寓意深远。
作者在编写时精心挑选词语,力求准确传达思想。
同时,史记中还穿插了诗词和典故,使得文字更富有诗意和文化内涵。
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既能吸引读者,又能更好地揭示历史真相。
三、《史记》对后世历史学研究的影响1. 开创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史记》创造性地采用了纪传体史书的写作形式,这对后来的史书撰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纪传体的独特叙事方式,注重个人形象的描述和品评,丰富了历史记载的层次和细节,也为后来的史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的范本。
2. 塑造了中国历史观和历史人物形象《史记》中描绘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如刘邦、项羽、孙子等,塑造了他们的形象和个性。
同时,作者对于这些历史人物的品评和评价也反映了他对于历史的观点和态度。
这些观点和态度对于后世历史学家的研究和解读都具有指导意义。
史记书介绍
![史记书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4fd681905acfa1c7ab00cc8d.png)
• 读《史记》,可启迪理性思维
《史记》以一部充满希区柯克式悬念的故事集,绝
不是一部看到第一集就能猜到大结局的“神剧《史记》 的故事是波折起伏的、错落有致的、深刻隐晦的、草蛇 灰线的,哪怕让你知道谜底后也要掩卷沉思:如果刘邦 当时不赴鸿门宴结局会怎样?如果董仲舒提出的不是儒 家“大一统”而是黄老之术,汉武帝会不会接受?为何汉 朝的北征匈奴却改变了西欧的国家格局……每一次思索, 都是对思维的淬炼;每一次追问,都是对理性的启迪, 而就在这思索与追问中,完成了心智由平庸到卓越的蜕 变!
怎么读《史记》
读《史记》有二 法:一,常识的读法; 二,专究的读法。两 种读法,有共同之入 门准备。
• 选择性阅读
学者如以此项目的读《史记》,则宜择其尤为杰作之十数篇精 读之。孰为杰作,此凭各人赏会,本难有确定标准。吾生平所最爱 读者则以下各篇:
《项羽本纪》《信陵君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鲁仲连邹 阳列传》《淮阴侯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李将军列传》《匈 奴列传》《货殖列传》《太史公自序》。
《史记》是什么
《史记》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作者 司马迁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司马迁(约前145_前90年),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 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少年中国说——司马迁 司马迁的少年时代,“耕牧河山之阳”。 司马迁在这“山环水带”(《韩城县志序》)的自然环境里成长,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气所陶冶,又对民间生活有一定体 验。 史官世家 据说司马迁家自唐虞至周,都是世代相传的历史家和天文家。 出身史官世家:其父司马谈是具有多方 面修养的学者。 读万卷书 十岁随父亲进京至京师长安。 跟着董仲舒学习《春秋》,跟孔安国学习《尚书》 系统古 文知识的梳理奠定了司马迁的史学基础。 行万里路 他到过屈原投江的汨罗江畔,痛微旨远哭流涕;到过韩信的故乡 淮阴,理解胯下之辱;到过孔子的故乡曲阜,瞻仰了圣人遗风、、、、 二十漫游中对社会、对人生、对平民都有了 深刻地认识,贻情山水,陶冶情操,为他雄阔的文笔奠下了基调。 临危受命 元封元年,汉武帝要到泰山进行巡行封 禅,步骑十八万,旌旗千余里,浩浩荡荡,但是司马谈病死在途中洛阳,司马迁接受了父亲的遗愿,作了太史令。 太史令,执掌天时星历、记录搜集和保存典籍文献的史官。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意思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0ddae2f4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32.png)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意思《离骚》是中国古代伟大的诗歌巨作,由历史学家司马迁所作。
它是一篇无韵诗,被誉为“史家之绝唱”,表现出了作者对生命的追求与人生价值的思考。
本文将为大家解析《离骚》的意义和内涵。
一、《离骚》的创作背景《离骚》的创作背景与司马迁二十岁时为汉武帝所写的《春秋》一书有关。
因为司马迁在《春秋》一书中,对汉朝的统治者提出了批评,被汉武帝认为有不敬之词,于是遭到了严厉的惩罚。
在这样的背景下,司马迁写下了《离骚》这篇重要的无韵诗。
二、《离骚》的主题《离骚》的主题是关于人生的追求与自我价值的思考。
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人生的热爱,对历史和神话中的英雄人物的推崇,以及对自己的清高和自尊。
在诗中,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对古代神话中的英雄的赞颂,表达了对强者的崇拜与向往。
但与此同时,他也表达了对自我价值的坚持和对自由的追求。
这种对自我价值的坚持和对自由的追求也体现在他对汉朝专制统治的批判上。
三、《离骚》的艺术特点《离骚》是一篇无韵诗。
在中国诗歌史上,无韵诗的使用早期不多,但是司马迁却能够运用无韵诗这种形式,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离骚》中,司马迁以自己的经历和情感来描绘历史和神话中的人物和情境,塑造了一幅深厚而富有象征意义的意境。
他以大量的隐喻、比喻、借代来进行运用,同时也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仗、行韵来烘托诗歌的氛围和情感。
这些都增加了诗歌的艺术魅力,使得《离骚》成为一篇流传千古的绝唱。
四、《离骚》的文化价值《离骚》是中国文化的珍贵宝藏。
它是中国古代文芸瑰宝之一,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历史和哲学、艺术等领域也有很高的价值和影响。
作为一篇无韵诗,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的创作形式以及意义观念,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同时,《离骚》也对后来的文学、艺术和思想产生了丰富的影响,是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总之,《离骚》虽然诞生于两千多年前,但它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是我们学习和欣赏的优秀作品。
史记读后感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读后感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https://img.taocdn.com/s3/m/4313315c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77.png)
史记读后感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读后感: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是一部记录中国古代历史的巨大工程,作者司马迁经过长达十多年的劳动,共撰写了一百三十篇左右的文章。
这部书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更是展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对人生的感悟。
读完《史记》后,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史记》记录了中国古代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和人物,文字简洁明了,史实严谨可靠,被誉为史家之绝唱。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司马迁尽其所能地将当时的历史、政治、文化记载下来,而这些记载往往能够深深地刻画出一个人或一段历史的面貌。
例如,在《史记》中记载的项羽与刘邦之间的战争全过程,使我对那个时代的形势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而对于孔子、荀子、墨子等人的思想和主张,也在这部书中得以详尽地记载。
《史记》以崇高的史家精神,为我们重新揭开了古代历史的神秘面纱,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无韵之《离骚》读完《史记》后,我最为感动的莫过于司马迁写的《离骚》。
《离骚》并非一篇史书,而是一首抒发作者心情的长诗。
这首诗具有强烈的哲学色彩和文学气息,语言优美,构思精妙,可以说是无韵之作中的佳品。
《离骚》中,作者通过表现自身遭遇的艰难,最终达到对人生的深层探索和哲理总结。
例如,第六篇的“岐伯”中,作者用“黔驴技穷”的比喻来形容自己的无能和困顿,进而提出“荣辱不惊、雕虫小技、让利三分”等一系列珍贵的人生经验和哲理,使人们领悟到一些关于做人、处世、处事的哲理道理。
通过《离骚》这篇绝世之作,我们不仅领略到了历史的风貌和人物的形象,同时也感受到了作者无穷的思想和情感力量。
总的来说,阅读《史记》是一次体验历史和人文的旅程,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古代历史的真相,也启示了我们一些珍贵的人生价值和哲学智慧。
作为史家之绝唱,这部巨作以其鲜明的历史感和文学魅力为读者奉上了一道独特的历史盛宴。
鲁迅称赞史记的诗句
![鲁迅称赞史记的诗句](https://img.taocdn.com/s3/m/e272c8af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5c.png)
鲁迅称赞史记的诗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的诞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鲁迅先生在他的《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为知言.就中国史学的具体发展而言,《史记》的贡献巨大.第一,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无论说它是古代中国史学史的最辉煌成就,还是说它是世界古代史学史的最辉煌成就,都毫不为过.这一点,只要将之与希罗多德的《历史》相比较,就会非常明白.正因为《史记》能够会通古今撰成一书,开启先例,树立了榜样,于是仿效这种体裁而修史的也就相继而起了.通史家风,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 第二,建立了史学独立地位.我国古代,史学是包含在经学范围之内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的.所以史部之书在刘歆的《七略》和班固的《艺文志》里,都是附在《春秋》的后面.自从司马迁修成《史记》以后,作者继起,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于是,晋朝荀勖适应新的要求,才把历代的典籍分为四部:甲部记六艺小学,乙部记诸子兵术,丙部记史记皇览,丁部记诗赋图赞.从而,史学一门,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饮水思源,这一功绩应该归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第三,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贴,秩序井然,再加以视线远,见识高,文字生动,笔力洗炼,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莫不词气纵横,形象明快,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容斋随笔·史记简妙处》)《史记》不但是中国史传文学的集大成者,而且,它的文章对于魏晋小说、唐宋古文,甚至宋元戏曲,都有很大影响,成为中国文学重要的源头活水.当然,司马迁修撰《史记》的最高理想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要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历史哲学体系.更深入的理解,要留待我们对《史记》的具体学习中去体会了.《史记》中最激动人心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主要有四点:其一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民族观.司马迁吸收了战国以来有关中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周边国家发展来源的说法,在《史记》中把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原、荆楚、吴越、秦陇、两广、云贵、塞北、东北各地区的国家与民族都当作黄帝的子孙,这对于两千年来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友好大家庭的形成与稳定,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不仅如此,司马迁在写到汉王朝对周边国家、周边民族用兵的时候,又总是站在反对穷兵黩武,反对扩张、掠夺的立场,他所追求的是各民族间平等友好地和睦相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司马迁是当时汉族被压迫人民与各周边少数民族的共同的朋友.其二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经济思想.这包括强调发展经济,认为经济是国家强大的基础;反对单打一的“重本抑末”,而提倡“工”“农”“商”“虞”四者并重;反对从政治上对工商业者的歧视,而歌颂他们的本领、才干,并专门为他们树碑立传等等.其三是它所表现的强烈的民主性与批判性.《史记》是先秦文化的集大成,司马迁是先秦士大夫优秀思想人格的继承者与发扬者.他之所以写《史记》不是单纯地为了记载历史陈迹,而是明确地为了“成一家之言”,因而《史记》中就突出地显示了一种作者所追求的理想政治、理想社会的光芒,和对现实政治、现实社会的种种批判.其中有些是相当深刻、相当准确,甚至有些是两千年来常读常新的.其四是贯彻全书的那种豪迈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歌颂的几乎都是一些勇于进取、勇于建功立业的英雄.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他们为了某种信念、某种原则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都有一种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司马迁曾在《报任安书》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他遭受宫刑,痛不欲生,为了完成《史记》他顽强地活了下来.他视为榜样的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的个人奋斗经历与《史记》中所歌颂的这些艰苦奋斗的思想,是司马迁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财富,它永远给我们以激励,给我们以启迪,当我们灰心丧气、濒临绝望的时候,给我们以无比的力量、信心与勇气.《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创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纪传体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给人们展现了丰富多彩而又各具个性的历史人物.有震铄古今的帝王如秦始皇、项羽、刘邦、汉武帝;有家喻户晓的朝臣如管仲、晏婴、萧何、张良;有百战百胜的名将如白起、韩信、卫青、霍去病;有改革家如吴起、商鞅、赵武灵王;其他节烈型的有屈原、王蠋;口辩型的有张仪、苏秦、郦食其;侠义型的有鲁仲连、荆轲、朱家、郭解;滑稽型的有淳于髡、优旃等等.他们千姿百态,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大约有一百多个. 《史记》人物与先秦文学人物的显著差异在于它们鲜明的个性.由于作者十分注意设身处地揣摩每个情节、每个场面的具体情景,并力求逼真地表达出每个人物的心理个性,因此《史记》的描写语言和他为作品人物所设计的对话都是异常精彩的.我想只要我们细心地把《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列传》中有关“完璧归赵”“渑池会”“易水送别”“秦庭惊变”等情节、场面的具体描写分析一下;把《项羽本纪》《高祖本纪》中有关项羽、刘邦、张良等人物的对白分析一下,我们会深深为作者那种出神入化的匠心独运所倾倒.《高祖本纪》写刘邦与项羽相峙于荥阳时,项羽的部下一箭射中了刘邦的胸口,而刘邦当时竟“乃扪足曰:‘虏中吾趾!’”这对刘邦那种绝顶聪明,那种像是条件反射一样迅速而自然的随机应变,而同时又是“恢宏大度”、好骂人、好调笑的性格是多么生动的刻画!当项羽被围垓下,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的时候,他“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清代周亮工说:“垓下是何等时?虞姬死而子弟散,匹马逃亡,身迷大泽,亦何暇更作歌诗!即有作,亦谁闻之,而谁记之与?吾谓此数语者,无论事之有无,应是太史公‘笔补造化’,代为传神.”此话可谓道出了《史记》文学性的某些重要诀窍.也正是从这些方面,我说《史记》在塑造人物的方法上,似乎有一种飞跃性的超前的成熟.《史记》文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抒情性.《史记》中有些作品篇幅不长,而通篇像一首诗,如《伯夷列传》《屈原列传》《游侠列传》就是这样的.但《史记》中大量篇章的抒情性是在于作品的夹叙夹议,以及融浓厚的爱憎感情于叙事、描写之中.如《项羽本纪》《魏公子列传》《李将军列传》等就是这样的.整部《史记》是一曲爱的颂歌,恨的诅曲,是一部饱含作者满腔血泪的悲愤诗.鲁迅曾说司马迁“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汉文学史纲要》)《史记》的主观色彩与其抒情性,在历朝“正史”中是最浓厚、最突出的. 《史记》的出现,确定了我国古代传记的基本格局,诸如思想方面的以史为鉴,富有教化作用;形式方面的篇幅短小,强调表现人物性格,而不在堆砌材料的多与全,以及语言的精美、抒情等等.而《史记》写人物、写故事的方法则又给我国后世小说、戏剧以深刻影响,《史记》中的诸多主题,《史记》人物的诸多范型,以及《史记》故事的许多情节场面,都为后世的小说、戏剧开出了无数法门.《史记》作为第一部传记文学的确立,是具有世界意义的.过去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他们称古希腊的普鲁塔克为“世界传记之王”.普鲁塔克大约生于公元46年,死于公元120年,著有《列传》(今本译作《希腊罗马名人传》)50篇,是欧洲传记文学的开端.如果我们把普鲁塔克放到中国古代史的长河里来比较一下,可以发现,普鲁塔克比班固(32—92)还要晚生14年,若和司马迁相比,则要晚生191年了.司马迁的《史记》要比普鲁塔克的《列传》早产生几乎两个世纪.。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作品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47688d08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87.png)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作品“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是鲁迅先生对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名著《史记》的评价,说明它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拥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一、著作理念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小,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探究的天人之际,并非宣称天的谜样力量反而注重天人之间关系的演进,从而介绍“古今之变小”的.关键,探究出来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顺利完成“一家之言”。
二、史学价值《史记》参照了众多典籍,例如《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和诸子百家等,同时参照档案、民间古文书籍。
司马迁还亲自专访,展开实地调查,然后对材料精心挑选采用,治学态度异常细致。
汉代之前的历史著作在内容、史事、材料、作者编纂水平上都无法和《史记》较之。
可以说道,《史记》就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不但规模非常大,体系完善,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基本都用这种体裁编写。
三、文学价值书中的文字生动性,故事情节的形象性也就是成就最低的,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响,无韵之《古诗》”。
下面就一起来观赏《陈启衅家》: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寨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勖,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未通,度已巴忠。
失期,法皆斩杀。
陈胜、吴广乃求曰:“今亡亦死去,握大计亦死去,等死去,死国汝?”陈胜曰:“天下痛秦长矣。
吾言二世少子也,不当公,当立者实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并使外将兵。
今或言有罪,二世杀死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明其死去也。
项燕为楚将,数军功,快乐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为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演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实乃行卜。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评价的理解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评价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224fb0a2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3d.png)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评价的理解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意思是史家独一无二的文章,没有韵的《离骚》。
这是鲁迅
对司马迁《史记》的评价,是一个相当高的评价。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在我国古代
文学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书写了高洁的志向和人格。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开创了中国的浪漫主义文学。
司马迁的《史记》是以记录史实为根本,加之他写的栩栩如生,故也有相当高的文学
价值,不仅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有力依据,同时也在文学界有着很高的地位。
对于后代文学的人物形象以及性格描绘等方面都起著了较好的指导作用,所以鲁迅说
道它就是没韵的古诗,可知把《史记》提及了一个相当的低的地位。
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
![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8ea9b92c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2e.png)
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
鲁迅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之所以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是因为鲁迅认为《史记》收集了前所未有的海量的史料,并且能够科学地对这些资料进行分类编纂。
尤其是《史记》的编纂,脱离了以往史书对史料的简单罗列,而是以生动的笔触塑造出丰富的历史形象,具体地描绘了波澜壮阔的历史风貌,独创性地建立了纪传体这一文学体裁,从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一部最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史作。
鲁迅之所以说《史记》是“无韵之离骚,这是他在称赞《史记》在文学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具体来说,《史记》独创了以描摹人物为中心的人物传记文体,这一点为我国传记文学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可以说是对中国传记文学写作的杰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是鲁迅评价《史记》的话,“史家之绝唱”是评价《史记》的史学价值,说它是历史著作中的“绝唱”;“无韵之离骚”是评价《史记》的文学价值,说它可以和屈原的《离骚》媲美。
《史记》的文采历来为我国文学界所称颂,它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
司马迁像一个出色的画家,以他那十分传神的画笔,为我们勾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像;又像一位善于捕捉瞬间的雕塑家,以他那锋利的刻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风采各异的雕像。
在《史记》这座人物画廊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历史上那些有作为的王侯将相的英姿,也可以看到妙计藏身的士人食客、百家争鸣的先秦诸子、“为知己者死”的刺客、已诺必诚的游侠、富比王侯的商人大贾,以及医卜、俳优等各种人物的风采,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上的启迪。
司马迁创造性地把文、史熔铸于一炉,为我们写下了一部形象的历史。
所以,鲁迅先生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