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解读(连载五十七)
伤寒论释义胡希恕
![伤寒论释义胡希恕](https://img.taocdn.com/s3/m/b1a4a08876eeaeaad1f330b1.png)
考历代研究《伤寒论》的成绩与不足:宋之前将之当成方书,对其理论体系了解不足,且认为《伤寒论》是治疗外感热病的专书,这一极错误的认识直到清代才有所纠正;隋唐时的孙思邈再次编次了《伤寒论》,并首先提出“方证同条”,为日后方证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北宋校注了《伤寒论》是一大功绩,赵开美仿宋刻本至今仍是《伤寒论》最权威版本;成无已首注《伤寒论》,并系统论述二十三种腹证(然不受重视),之后的注家皆袭用《内经》注解大论,牵强附会,曲意穿凿,玄虚晦涩难解,将一部实用医典活活曲解成难懂、不实用之书。
且由于封建观念的影响,历代只重脉诊不重腹证。
这些都是中国历代治《伤寒论》的特点及通病。
在日本,以吉益东洞为首的古方派,独立于《内经》之外,发展了《伤寒论》自身的体系,以方证相对、不尚思辨而尚实用、重视腹诊为特点,将经方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而非单用于外感热病。
应该看到,分清经方与医经的体系不同,是正确学习《伤寒杂病论》的第一步,不然一些概念会被误导,终身不得其门而入。
在中国,从宋金之后,《伤寒杂病论》皆是《内经》的附庸,都要以经解论,要知道,作为一部经典,不可能要依靠《内经》、《难经》方能立足,它定有其自身体系,从学术、行文、概念便知大大有别,有这方面,日本比我们做得好(我素对日本没有好印象,但在这方面却要肯定它)。
到明清,出现了方有执、徐大椿、尤在泾、柯琴,这种局面才有所改善,方有执敢于提出:《伤寒例》的学术思想与论中条文有根本不同;柯琴率先提出“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使经方用途大大扩展,对《伤寒论》认识大有突破,但乃离不开《内经》,似乎没有《内经》,《伤寒论》便不可自立于世;腹诊在清代也略有了发展,但乃重视不够。
应该看到,虽有柯琴等人提倡,《伤寒论》是治疗外感热病专书乃是主流观点,又由于明清温病学的发展,即便在外感热病治疗上,大都认为伤于寒邪才用伤寒法,余五邪皆用温病法。
宋版伤寒论原文
![宋版伤寒论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75ff767a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04.png)
宋版《伤寒论》【说明】以199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刘渡舟主编的《伤寒论校注》为底本,并对照恽铁樵先生1923年影赵刻宋版《伤寒论》、1955年重庆人民出版社出版,重庆市中医学会新辑宋本《伤寒论》。
原文改用简化字。
原文方后“右×味”,“右”字,按本书横排形式应改为“上”,为了保持原貌,不予改动。
条文序号依1955年重庆人民出版社出版、重庆市中医学会新辑宋版《伤寒论》;以“[]”标记于条文末行之尾列。
序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慓,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赉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以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
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痛身知已,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弛竞浮华,不固根本,忘驱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矑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厥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伤寒论原文及解释
![伤寒论原文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2380a16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cc.png)
伤寒论原文及解释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伤寒论原文及解释,欢迎来参考!【原文】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立春正月节斗指艮雨水正月中指寅惊蛰二月节指甲春分二月中指卯清明三月节指乙谷雨三月中指辰立夏四月节指巽小满四月中指巳芒种五月节指丙夏至五月中指午小暑六月节指丁大暑六月中指未立秋七月节指坤处暑七月中指申白露八月节指庚秋分八月中指酉寒露九月节指辛霜降九月中指戌立冬十月节指乾小雪十月中指亥大雪十一月节指壬冬至十一月中指子小寒十二月节指癸大寒十二月中指丑二十四气,节有十二,中气有十二,五日为一候气亦同,合有七十二候,决病生死,此须洞解之也。
《阴阳大论》①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列②,此则四时正气③之序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④固密⑤,则不伤于寒,触冒⑥之者,乃名伤寒耳。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⑦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注释】①《阴阳大论》:古代医学典籍之一,今佚。
②冰列:“列”通“冽”,严寒的意思。
③正气:四时正常的气候。
④君子:能注意摄生的人。
⑤固密:保护周密的意思。
⑥触冒:感触冒犯之意。
⑦毒:危害的意思。
【译文】《阴阳大论》说:春天气候温暖,夏天气候炎热,秋天气候凉爽,冬天气候严寒,这是四季正常气候的变化规律。
冬季严寒,自然界万种生灵深深地潜藏、伏匿,懂得养生之道的人们,顺应自然之规律而防护固密,所以寒邪不会伤害到他们。
倘若不慎感受了寒邪,这就叫伤寒。
四时之气皆能伤人而致病,但伤寒这种邪气,是最为凛冽、肃杀的邪气,所以危害最烈。
【评析】本条指出外感病与四时气候的关系,特举冬时伤寒为例,揭示预防的重要性。
春夏主阳,秋冬主阴,阳主生长,阴主收藏,随着四时的变化更替,万物也不断地发展变化。
《素问·四时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夏三月,此谓蕃秀。
伤寒论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c0821a5b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15.png)
伤寒论原文及译文《伤寒论》是中医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圣经”。
它是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记录了他对传统中医治疗伤寒病的经验总结。
《伤寒论》共分为100篇,对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以下是《伤寒论》的一段原文及译文:原文:少阳病,始得之,反发热,时烦,心下痞硬,渴而不欲饮,时幽幽恶寒,时腹痛,时胁下痞,小便不利而大便自可。
发热者,数日不愈者恶寒者,必发于阳;烦则神去也,心下痞硬者,乃传而合也;腹痛者,寒气下也;胁下痞者,肝传之也;小便不利者,不温也;大便自利者,胃气也。
胁下者,寒也,且传也。
译文:少阳病,刚开始得病时,病人会出现反复发热的症状,时常觉得烦躁不安,胸口下面有一种痞硬的感觉,口渴但是不愿意多喝水,有时会感到幽幽的寒意,时而腹痛,时而胁部下面也会有痞硬感,小便不排畅而大便却自行畅通。
如果发热的症状持续数日不见好转,而且伴有恶寒的感觉,那么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阳气方面的问题上;烦躁的原因是因为人的神气开始离体;胸口下面的痞硬感,是病气穿传而形成的;腹痛是由于寒气下降引起的;胁部下面的痞硬感是肝气受影响所致;小便不排畅是因为体内寒气太重而引起的;而大便自行畅通是由于胃气正常。
从这段原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张仲景对少阳病的病情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他详细描述了患者的症状及其可能的原因。
通过这样的描述,他为后人提供了诊断少阳病的重要线索。
《伤寒论》的语言简洁,但又深入浅出,非常符合古代医书的特点。
虽然其中涉及到很多古代医学术语,但通过对这些术语的解读和对上下文的理解,我们仍然可以很好地理解和学习其中的医学知识。
《伤寒论》作为一部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医学经典,至今仍被广泛学习和应用。
它不仅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的医学专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总结起来,伤寒论是一部重要的医学经典,以其详尽的描述和准确的诊断方式闻名于世。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伤寒论》的原文及译文,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医学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提高临床医学的水平,使更多的人受益于中医的疗效。
《伤寒论》伤寒例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伤寒例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0cb1704f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ad.png)
《伤寒论》伤寒例原文及译文作者:张仲景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
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
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中而即病者,名日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
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
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复大寒;夏时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
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
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节后,宜解也。
所以谓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为雨水故也。
至惊蛰二月节后,气渐和暖,向夏大热,至秋便凉。
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
九月十月,寒气尚微,为病则轻;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严,为病则重;正月二月,寒渐将解,为病亦轻。
此以冬时不调,适有伤寒之人,即为病也。
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日冬温。
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轻重,为治不同,证如后章。
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
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
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
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卜五日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也。
然气候亦有应至而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
但天地动静,阴阳鼓击者,各正一气耳。
是以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
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
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
(完整word版)《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
![(完整word版)《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83c46659453610661fd9f45b.png)
《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2014-12-12 09:52:57 伤寒之要+《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中医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骨刺消痛汤.膝骨关节炎+中医治疗膝关节病汇总伤寒之要天地混沌,本是一气,动而分阴阳,阴阳三分,遂有六经(经字应该是病字,从俗,下同),阳经在上当下行,阴经在下当上行,阴阳相交,身体安泰。
阳经不降即为病,阴经不升即为病。
故太阳不降,麻桂以开之,令其降;阳明不降,白虎、承气以清降之,少阳不降,小柴胡汤以降之,(柴胡不是升药,观本经即知)此三阳病之大要。
太阴不升,理中辈;少阴不升,四逆辈,厥阴不升,乌梅丸,当归四逆汤等,此三阴病之大要。
总其要,阴病在一个升字,阳病在一个降字,明乎升降两字,可知伤寒论之要义矣,以此观伤寒,自有居高临下之势,否则徒研方证,流散无穷矣。
《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道家思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瑰宝之一。
作为中华民族的本土宗教思想,道家思想和中国传统医学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是历史和逻辑的必然。
从历史发展分析,中国传统医学的起源、体系的建立和道教的创立有共同之处,两者都汲取了先秦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先秦道家思想、古代巫术、神仙方士等的实践活动,都曾经为中国传统医学和道教的萌生、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养料。
春秋时期《老子》一书的问世,标志着道家主要经典的产生,此后的《管子》、《庄子》、《列子》、《淮南子》等著作进一步继承和阐发了道家思想,强调“道常无为而无所不为”、“道法自然”、“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等观点,一直为后世所推崇。
道家学说,其义精深,其奥无穷,除了在哲学和政治上发挥过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以外,对于中医学的发生、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先秦两汉道家与医药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表现在道家著作中含有医药成分,而且表现于当时的医药著作里也具有道家思想,诸如托名道家人物,援道入医,提倡恬淡养生,追求长生乃至不死等。
现今所知的汉代医药著作,大致包括五个部分:一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提及的医著;二是《汉书?艺文志》中著录的“方技”著作;三是《后汉书?方术列传》中述及的方技书;四是流传至今的、据汉学者考证为汉代的医药著作;五是1973年从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医学帛书、竹简。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版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版](https://img.taocdn.com/s3/m/1871b7e9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0a.png)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版伤寒论,由东汉末年医家倪海厦所著,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经典之一。
下面是倪海厦《伤寒论》的文字版:第一章:辨伤寒论伤寒之本,当得脉之应,而后治之。
脉应而弗治,治之常近,故曰可刺也。
今刺之而汗出者,乃欲引其外。
其病甚者,条脉凡七,菀而后刺。
其卒然脉绝者,阳明病也。
绝者,阴阳俱绝也。
阳明者,阴胱以上腹有热也。
臂尺中为阳明,两骨之间为少阳。
汗出愈者,其脉不来也。
微切之,随而脉至。
脉沉而细,不可刺也。
今伤寒者,脉来而不沉者,精气纵解也。
阳明中风而烦者,剥白脉也。
颊有疮者,太阳之疾也。
目胞内血,其人恐惧。
阳明中风者,两脉自视。
心下悸,胃中寒,其人欲得温熨。
太阳中风,胸满欲破,上气,欲呕,眩冒如醉。
四肢重痛,恶寒而不欲去被,此人有寒也。
第二章:简发微论病如久矣,按之心下久,气从脊起者应下之,下之愈者是也。
脉浮大,按一之而若以前后言应当发不发者是也。
按之小者证尺中沉者不能更替而大者是也。
按之而出动而有病者是也。
按之心中闷满而胃伤不用食者必吐乃愈是也。
按之气亦不下是也。
下之脉小紧而静者是也。
按之脉无音而来者是也。
下利减脉微而阴也。
今按之应手心为热者,阳明病也。
无刺,甚者可刺,太衝盛者不可,此脉按会鸣。
骨节痛者是也。
刺之热无刃者刺有毒也。
第三章:伤寒发微动医治法发也者,实也;微也者,疏也。
痛而发者实也,痛而疏者微也。
微者与食共用,治疏痛者筋之必伤。
今痛疏者无筋,重者上率骨节者筋也。
骨节痛者阳明病也。
切脉而无独也。
刺者,决血也。
养者,生血也。
发者,发血也。
血以流离,气以存亡。
故曰:伤寒者,血有余而气少也。
中央气不衰,身重而疼谵语者可刺太衝也。
阴阳俱衰者不可刺也,非补泻之时也。
亡阳者,阳脉死,阳脉立,气出于上焉。
三阳当会,刺手太阴阴阳也。
阳明太阳少阳俱刺之。
脉动者取之也,静者实之。
静以复动无益也。
先有还阳,以太阴阳明开太阳小阳微期。
三阳下无益也。
静以复动,此病难治也。
...(文章继续,若需更多字数,请告知)。
(完整版)郝万山讲《伤寒论》
![(完整版)郝万山讲《伤寒论》](https://img.taocdn.com/s3/m/ee96d39302020740bf1e9b42.png)
(2)郝万山讲《伤寒论》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一】概说一、太阳病的成因二、太阳病的病位三、太阳病的生理太阳病概说小结四、太阳病的证候分类和治法一、太阳病的成因比较简单,常见的是风寒外袭,风寒之邪侵袭肌表,于是导致了太阳病的发生,这是常见的情况。
另外还有一种少见的情况,是少阴病,寒盛伤阳,正气抗邪,阳气就有恢复的这种倾向,阳气恢复后,祛邪达表,于是乎出现了脏邪还腑,阴病出阳的情况,那么这个情况在临床上比较少见。
[ 如果是因为阴寒邪气太过强大,那么人体是可以直接出现少阴病的情况的。
如果这股邪气被遏制,那么人体的阳气恢复,就会抗击邪气,将少阴病传经为太阳病,叫“驱邪达表”。
说的简单一些,就是利用阳气,将邪气赶回体表。
这个在中医里被称作脏邪还腑,(少阴心、肾为脏,太阳膀胱为腑)也叫做阴病出阳。
当然,不是所有少阴病都有转化为太阳病的可能,一般少阴病都是因为心肾真气衰退造成的,这种心肾真气衰退的少阴病,基本是不可能转化为太阳病的。
这里讲的比较简单,实际这种情况在出现时会比较复杂。
首先说少阴病的寒化证有两类证候,一个是以真阳衰微为主的,正气虚衰为主的,它不大可能出现脏邪还腑的问题。
另外一类是以寒盛伤阳为主,这个病证的主要矛盾方面是寒邪太盛伤了少阴的阳气。
当机体阳气来抗邪的时候,阳气恢复以后,可以把一部分邪气驱逐到太阳,让它回到太阳,这叫“驱邪达表”,这个表不是指的体表,是指的太阳,因为太阳和少阴相表里,太阳为表,少阴为里,驱邪达表的“表”是指的太阳膀胱,然后再现脏邪阴病还腑出阳的情况,出现了膀胱有热的尿血。
这种情况虽然少见,但是,对于太阳病的成因来说,它是太阳病的成因之一,所以我们在这里作简单介绍,到后面少阴病篇遇到这个原文的时候,再给大家详细讲解它的病机和临床表现。
]二、太阳病的病位主要涉及到: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腑、以及肺部的病变,没有涉及到: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腑的病变。
在《黄帝内经》里,虽然用太阳来命名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腑,用太阳来命名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腑。
《伤寒论》中桂枝汤的所有条文及解析
![《伤寒论》中桂枝汤的所有条文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b868f49fc4ffe473268ab46.png)
刘渡舟老先生:《伤寒论》中桂枝汤的所有条文及解析方药| 桂枝汤方治法|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校(擘)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折折(执水)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酩、臭恶四等物。
方义方中桂枝辛温,解肌祛风;芍药酸寒,敛阴和营。
两药配伍有调和营卫之功。
姜辛散止呕,且助桂枝;大枣味甘益阴和营,以助芍药;炙甘草调和诸药。
方为辛温解表轻剂。
服用桂枝汤取汗,尤须啜粥、温覆以助药力,既益汗源,又防伤正,值得重视。
【原文】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释义本条句首指出太阳中风,故当与第1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第2条“发热汗出,恶风,脉缓。
”互相参看。
证见阳浮(脉浮)、翕翕发热,为外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
阴弱(脉缓)、汗自出,为卫外不固,营不内守,营对浮盛之卫而言相对不足,可称营弱。
汗出营弱,脉应之缓。
恶风寒,与脉浮、发热同见,为风寒外束肌表。
原文中恶寒、恶风并列,提示两证有轻重之别,但可并见,似不可误为或见之证。
肺合皮毛,肺气上通于鼻。
外邪犯表,肺气不利,则见鼻塞。
外邪干胃,胃气上逆,则见干呕。
诸证反映营卫不调,卫强营弱,肺气不利,外邪干胃的病理,仲景提要为“阳浮而阴弱”吕震名说:“卫强故阳脉浮,营弱故阴脉弱,卫本行脉外,又得风邪相互,则其气愈外浮,阳主气,风为阳邪,阳盛则气易蒸,故阳浮者,热自发也。
营本行脉内,更与卫气不谐,则其气更内弱,阴主血,汗为血液,阴弱则液易泄,故阴弱者,汗自出也。
跟经方临证大师胡希恕学习《伤寒论》群方之首:桂枝汤的原文解读
![跟经方临证大师胡希恕学习《伤寒论》群方之首:桂枝汤的原文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a5bbe94c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5c.png)
跟经方临证大师胡希恕学习《伤寒论》群方之首:桂枝汤的原文解读桂枝汤方【辨证要点】表阳证汗出、恶风、发热、脉浮缓者。
歌诀:桂枝汤方中风证,发热汗出又恶风,芍姜草枣饮热粥,调和营卫建奇功。
【方剂组成】桂枝(去皮)9克,芍药9克,甘草(炙)6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
【用法】上五味,水煎温服,服已须臾,进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盖棉被床上而卧,使身体似有微汗出,不宜出大汗。
服一煎汗出病解,则不再服药。
若不见汗出,可依前法再服,如不见汗,可照服三四剂。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息恶等物。
按:《医学金鉴》曰:“桂枝汤,桂枝下有去皮二字,夫桂枝气味辛甘,全在于皮,若去皮,是枯木矣,如何有解肌发汗之功?宜删此二字。
”后世注家皆认为是去皮外之粗皮,宜从后世注家。
注:方剂中的各药物剂量,皆遵仲景原著,参考汉代原量折合现代用量,并用现代剂量单位名称。
煎服法亦用近代习惯用法。
【方解】桂枝汤的发汗作用,主要在桂枝、生姜,二者均属辛温发汗药,有健胃作用,并且伍以大枣、甘草纯甘之品,益胃气而滋津液,增强荣卫之气。
这里要特别注意,桂枝降气冲,生姜治呕逆,可见二药都有下达的性能,升发之力不强,合起来用,不至大汗。
芍药微寒而敛,既用以制桂、姜的辛散,又用以助枣、草的滋津。
对于精气虚,不足以祛邪,虽汗出而邪不去者,用之最当,使邪不复留于肌表。
少食稀粥,更有益精却邪之妙。
所以本方既是发汗解热汤剂,又是安中健胃滋液调和营卫之方,也就是后来医家所说的“甘温除热”的良方。
甘温除热之热不是一般的热,而是胃气不振,津血有所伤致使营卫不和之热。
有关汗出身热的机理在《内经》有类似论述,如《素问·评热病论》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燥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
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出者,是邪却而精胜也。
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
复热者,邪气也。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57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57条](https://img.taocdn.com/s3/m/3351ab0f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d1.png)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57条第357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伤寒六七日,邪传厥阴之时。
大下之后,下焦气虚,阳气内陷,寸脉迟而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
厥阴之脉,贯膈上注肺,循喉咙。
在厥阴随经射肺,因亡津液,遂成肺痿,咽喉不利而唾脓血也。
《金匮要略》曰∶ 肺痿之病,从何得之,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若泄利不止者,为里气大虚,故云难治。
与麻黄升麻汤,以调肝肺之气。
【方解】《玉函》曰∶大热之气,寒以取之;甚热之气,以汗发之。
麻黄、升麻之甘,以发浮热;正气虚者,以辛润之,当归桂姜之辛以散寒;上热者,以苦泄之,知母、黄芩之苦,凉心去热;津液少者,以甘润之,茯苓、白术之甘,缓脾生津;肺燥气热,以酸收之,以甘缓之,芍药之酸,以敛逆气,葳蕤、门冬、石膏、甘草之甘,润肺除热。
清·吴谦《医宗金鉴》【注】伤寒六、七日,邪传厥阴,厥热胜复之时,医不详审阴阳,而大下之,致变中寒下竭之坏证。
中寒故寸脉沉迟,手足厥逆;下竭故尺脉不至,泄利不止也。
盖未下之前,阳经尚伏表热,大下之后,则其热乘虚下陷,内犯厥阴,厥阴经循喉咙,贯膈注肺,故咽喉不利,唾脓血也。
此为阴阳错杂,表里混淆之证,若温其下,恐助上热,欲清其上,愈益中寒,仲景故以此汤主之,正示人以阴阳错杂为难治,当于表里上下求治法也。
盖下寒上热,固为难温,里寒无汗,还宜解表,故用麻黄升麻汤,以解表和里,清上温下,随证治之也。
【集注】程知曰:言厥逆有因于误下致变者也。
伤寒论第57条诸家解说
![伤寒论第57条诸家解说](https://img.taocdn.com/s3/m/fc99c275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e0.png)
伤寒论第57条诸家解说第57条伤寒,发汗己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这个他就接着上边一节,怎么头痛者必衄,完了就得吃桂枝汤呢?这也是定法。
这个头前我们讲过了。
本来他是太阳伤寒,发汗已解,但是半日许呢复烦,他这个表解了人就不烦了,烦就是有热才烦呢,还是热没除,他又烦,这时候你看他脉啊还浮数,还是表热呢,可更发汗,这个时候啊再发汗就好了,但是不能用麻黄汤了,宜桂枝汤。
这就是说,我们讲了这些,全是对于麻黄(汤)桂枝(汤)这两个方剂应用方面反复地来申明。
他说麻黄汤吃过之后,如果病不解,这个病还在表,那你还得解表,还得发汗,但是不能再用麻黄汤了,必须用桂枝汤,在这他特别地郑重其事地点出来,头前都没说明啊,可是我讲了。
那么上边那个也是,本来他是头痛有热,小便清这是表证,可是他是伤寒,没有汗的病,当然先用麻黄汤。
可是使麻黄汤也对呀,但是头痛不好,鼻子反倒出血,那么这个时候脉当然也还是浮数的,你再吃桂枝汤就行了。
这是定法,这在临床上也是一样的,这个麻黄汤不能连续用,凡服过麻黄汤而表不解,你再解表就得用桂枝汤。
你服过桂枝汤表不解,可不能用麻黄汤,还得使桂枝汤。
这是定法,所以桂枝汤这个药啊最平和不过的,绝不象后世这个说法,他就用一句话了,“桂枝下咽,阳盛则毙”,那正说明麻黄汤证,这个头前有了,说桂枝本为解肌嘛,若脉浮紧,发热无汗,这种太阳伤寒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我们上边方才讲这个,阳气重的这种病,阳盛则毙就是指阳气盛,他这个表实证,不得汗出。
这个桂枝汤怎么个药呢?桂枝汤,它是甘温,虽然解表,有益胃生液的这么一种作用。
他已经是体液充实体表了,你还增液,你还让他,实上加实了嘛。
所以这个麻黄汤证用桂枝汤是绝对不行的,这个阳盛指着阳气盛于表那个阳盛,不是有热,桂枝汤(麻黄汤)哪个不治热病啊,都治热。
后世给曲解了,凡是热就不能吃桂枝,这都是错的。
桂枝汤这个药啊非常平稳的药啊,我常用,那就是伏天我也用,也是三四钱这么用,怎么也不怎么的,哪有那回事呀,该用你就得用,不该用你非要用那也不行啊,那么这是一种定法。
阎钧天伤寒论57--59条解读
![阎钧天伤寒论57--59条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cdb36325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cb.png)
阎钧天伤寒论57--59条解读
(57)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複煩,脉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此論太阳病解后又复发者之用桂枝汤也。
伤寒发汗已解,谓太阳表病已愈也。
半日许复烦,谓太阳表病又复发也。
复烦,非热扰心烦之烦,乃太阳之表证又见,令人烦忧烦虑之烦,烦,泛指头痛,发热,恶寒,身痛,呕逆诸证也。
脉浮数,谓脉浮而小疾,是邪气反扑之象,非热盛之数也。
解后复发之病,邪势虽盛而正气已虚,虽可更发汗以扫余寇,但斟酌脉证,只宜用桂枝汤和調营卫解肌发汗也。
(58)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此申凡病误治后之救治大法也。
凡病者,所有之病也。
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者,概指种种誤治法也。
凡病误治,其变证非阳虚阳盛,即阴虚阴盛,阴之与阳失于和谐,救治之法,阳虚者扶阳,阴虚者滋阴,阳盛者制阳,阴盛者抑阴,必期阴阳自和,方能痊愈也。
自此以下二十六条,皆言误用汗吐下后之变证治法也
(59)大下之後,復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此论既下复汗而小便不利之治法也。
大下之剂已有亡津液之虞,又复发汗则津液重伤,故而小便不利。
此小便不利乃亡津液之故,非气化不利水蓄不行,故勿治之。
勿治之,非不治也,乃言不可利小便也。
当滋阴养液以资小便之源,小便利则徵津液已复,故必自愈。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57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57](https://img.taocdn.com/s3/m/c4bce05f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bd.png)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57少阴寒化证(1)上次课给少阴病开了头,少阴病变牵涉到手足少阴,心肾和肾经。
由于少阴心是主火的,肾是主水的,而少阴肾又是人体元阴元阳之根本,所以病变牵涉到心肾的时候,常常牵涉到人体的根本之气的动摇。
所以少阴病从总体来说,它是一组心肾阴阳俱衰,而又以肾阳虚衰为主的,具有全身性正气衰弱为主的证候。
少阴病的分类:少阴病主要证候是少阴脏证,当素体少阴阳虚阴盛时,邪气从阴化寒,就容易出现少阴寒化证,当素体少阴阴虚阳亢时,邪气从阳化热,就容易出现少阴热化证。
少阴病主要证候,就有寒化与热化两类不同。
上次课谈到少阴病,以“脉微细,但欲寐”为其提纲,脉微主阳虚,脉细主阴虚,这样的脉象,体现了少阴病阴阳俱虚,而又以肾阳虚衰为主,这样一个病变的本质。
所谓“但欲寐”,就是精神萎靡不振,严重的病人精神不振,意识朦胧,对周围的反应能力下降,似睡非睡,似醒非醒。
这样一个精神状态,正提示了人体阴精阳气不足,精神失养。
少阴病寒化证,它的主要临床特征是“ 自利而渴,小便清长”。
这个自利,强调大便的特征是下利清谷,完谷不化。
它的病机是肾阳虚衰,火不暖土,腐熟无权。
口渴,提示少阴阳虚,气化失司,津液不化。
小便白就是小便清长,提示少阴阳虚,阳不制水,阳不摄阴。
这是以真阳虚衰为主的少阴寒化证。
也有不是以正虚为主,而以邪盛、寒盛为主少阴寒化证。
原文283条,“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 少阴病应当脉微细,这里出现阴阳俱紧。
我们说对于少阴阳衰阴盛来说,有的以正虚为主,正虚为主的证候,它应当是脉微细,但欲寐,自利而渴,小便白。
还有一种情况是以寒盛为主,这叫寒盛伤阳,尽管你身体较强,强壮的小伙子在-20℃,-30℃,-40℃的地区,又遇到雪崩,把你埋了半截,你琢磨琢磨,你少阴阳气再旺,这阴寒邪气也太盛了,造成你手脚冰凉,全身僵硬,这是寒盛伤阳的证候,是以邪气盛为主。
所以它的脉像不是脉微细,而是脉阴阳俱紧。
《伤寒论》白话文
![《伤寒论》白话文](https://img.taocdn.com/s3/m/fe4bfd26915f804d2b16c19d.png)
伤寒论白话解辨脉法第一1、问:脉象有阴脉阳脉之分,说的是什么意思呢?答:大体说来,凡脉象表现为大、浮、数、动、滑的,为有余之脉,属于阳脉;凡脉象沉、涩、弱、弦、微的,为不足之脉,属于阴脉。
凡阴性病症出现阳脉的,这是正能胜邪,疾病向愈,预后良好;凡阳性病症出现阴脉的,这是正不胜邪,多属危候。
2、问:阳结证和阴结证的脉象如何区分呢?答:病人脉象浮而数,能饮食而大便秘结的,这是燥热实邪内结,名叫阳结。
大约到第十七天,病会加重。
病人脉象沉而迟,不能饮食,身体困重,大便反而结硬的,这是阴寒实邪内结,名叫阴结。
估计到第十四天,病会加重。
3、问:有一种病症,病人既有恶寒,又有发热,这是什么原因呢?答:阴不足则阳气得以乘之,所以发热;阳不足则阴气得以乘之,所以恶寒。
问:什么是阳不足?答:以脉为例,假如寸口脉微,是为阳不足,阳虚则阴气乘之,阴盛则寒,就会出现如凉水洒在身上那样畏寒。
问:什么叫阴不足呢?答:尺部脉弱,为阴不足,阴不足则阳气乘之,阳盛则热,所以就会发热。
4、病人寸脉浮,尺脉弱的,是阳气浮于外,阴血虚于内。
卫阳衰虚不能外固,所以汗出如流珠;阴血亏虚不能濡养筋脉,所以产生筋脉挛急。
如果病人脉沉的,是营气衰弱。
营气衰弱的人,若再用烧针治疗,就会更伤营阴、更助阳热,产生发热和躁扰心烦的变证。
5、脉象盛大好象车盖上拥的,是阳气偏胜所致,叫做阳结脉;脉象强直连连不断,如摸长竿一样的,是阴气偏胜所致,叫做阴结脉。
脉象轻浮于上,状如肉汤上的油脂飘浮样的,这是阳气衰微的表现。
脉象极其细小,状如蜘蛛丝一般的,这是阴气衰微的征象。
脉象绵软无力,前大后细,好象漆汁泻下之状的,这是大失血后血脉空虚的征象。
6、脉搏跳动缓慢,时而一止又复跳的,叫做结脉。
脉搏跳动快,时而一止又复跳的,叫做促脉。
脉促是阳盛所致,脉结是阴盛所致,这些都是有病的脉象。
7、动脉是阴阳之气相互搏结,脉气不能贯通三部所致。
如果寸部出现动脉的,为阳虚不能固外,就要汗出;尺中见动脉的,为阴虚阳乘,就要发热;假如既不汗出,又不发热,而见形寒畏冷的,这是三焦阳气受伤,不能通达于外的缘故。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58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58条](https://img.taocdn.com/s3/m/87768316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f0.png)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58条第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
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
温服─升,日三服。
(臣亿等谨按上生姜泻心汤法,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今详泻心以疗痞。
痞气因发阴而生,是半夏、生姜、甘草泻心三方,皆本于理中也,其方必各有人参,今甘草泻心中无者,脱落之也。
又按千金并外台秘要治伤寒䘌食,用此方,皆有人参,知脱落无疑。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伤寒中风,是伤寒或中风也。
邪气在表,医反下之,虚其肠胃而气内陷也。
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者,下后里虚胃弱也。
心下痞硬,干呕心烦,不得安者,胃中空虚,客气上逆也。
与泻心汤以攻表,加甘草以补虚。
前以汗后胃虚,是外伤阳气,故加生姜;此以下后胃虚,是内损阴气,故加甘草。
清·吴谦《医宗金鉴》毋论伤寒中风,表未解总不当下。
医反下之,或成痞,或作利。
今其人以误下之故,下利日数十行,水谷不化,腹中雷鸣,是邪乘里虚而利也。
心下痞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是邪陷胸虚而上逆也。
似此痞利,表里兼病,法当用桂枝加人参汤两解之。
医惟以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可见此痞非热结,亦非寒结,乃乘误下中虚,而邪气上逆阳陷阴凝之痞也,故以甘草泻心汤以缓其急,而和其中也。
方以甘草命名者,取和缓之意也。
用甘草、大枣之甘,补中之虚,缓中之急;半夏之辛,降逆止呕,芩连之寒,泻阳陷之痞热;干姜之热,散阴凝之痞寒。
缓中降逆,泻痞除烦,寒热并用也。
【集注】沈亮宸曰:半夏泻心,甘草泻心,皆下后伤气之过也。
伤寒论.第57条
![伤寒论.第57条](https://img.taocdn.com/s3/m/0339dc9f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0b.png)
伤寒论.第57条伤寒发热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57条)。
作者:蒋远东伤寒发热已解讲的是用麻黄汤发汗了的,因为,这里的伤寒就已经点明了这是一个麻黄汤证。
本条的脉浮数和发热都讲的是这个病是伤寒初起,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第7条讲: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这里的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是讲的发于太阳,是说这个伤寒在初起的时候,发于肌表,是太阳病的一个外证,可以用麻黄汤。
本条的可更发汗是在讲本伤寒已经服过麻黄汤了,是用麻黄汤把这个伤寒发热的热势控制住的。
第3条讲:太阳病,或以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由此可见,本伤寒的发热是太阳伤寒才开始的时候。
因为,伤寒的终极目标是要恶寒,体痛,呕逆。
可更发汗:一是说这个太阳伤寒已经发过汗了,还可以在发汗。
二是说这个太阳伤寒在没有发汗以前是无汗的。
伤寒发热已解,这句话讲的是说在伤寒初起的时候就已经用麻黄汤把伤寒发热的这个热势控制下来了。
问题的关键是半日许病人复烦,这里的复是又的意思;烦是热的意思。
复烦一是说在服麻黄汤以前病人也烦,这个烦也是热烦。
二是说半日许,病人又开始发热了,而这个热烦和服麻黄汤以前是一样的,就像复印件复印出来的一样,即为复烦。
第51条讲: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本条的脉浮数仍然讲的是病在表,在太阳伤寒脉证俱全的情况下可发汗宜麻黄汤。
由于前面已经用过麻黄汤了,所以这里讲脉浮数,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还可以发汗,但在发汗的时候要把原来的麻黄汤改成桂枝汤。
这句话是本条文的核心,这句话就是本人经常引用的第35条【注】中的:麻黄汤是一个只可用一次而不可以再用的药,根据就在于此。
当然,本条的宜桂枝汤是在脉浮数的基础上讲的,脉浮数的意思是说这个伤寒还在表。
伤寒论学习:57条-60条
![伤寒论学习:57条-60条](https://img.taocdn.com/s3/m/2b9ae73c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d1.png)
伤寒论学习:57条-60条伤寒论学习小组讨论记录主持人:林利城老师参与者:林佳明老师、高一萍老师、林利城老师、梁天、符英、刘敏、陈小芳、丁国才及诸位同仁(不一一列举)讨论伤寒条文:57-60条时间:2017年07月18日20:00-21:00地点:中医临证经方论坛群钦州林利城:各位老师、同仁们好,《伤寒论》是一部经典,几千年来塑造了几多名医,书中的每一个条文、每一个方子都意义深远,深入地理解它,都能指导我们临床实践,让我们在临床中能够如鱼得水,为了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造福百姓这一共同目标,我们今晚是再次聚在一起,共同探讨书中的每一个条文,以期获得仲师的真传。
我们逐条讨论,先讨论57条,请大家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57)钦州林利城:太阳伤寒证,用麻黄汤发汗后,表邪已解。
若半日后,又症见烦热,脉浮数,则为余邪复发,表证不愈,可更发汗治之。
钦州陈小芳:57条,太阳病发汗后稍微好转,但复发心烦、脉浮数,说明邪气在里,而且有热化的趋势,热扰心神而为烦,抑或理解为可传少阳的趋势,脉浮数,仍在表余邪在表,与桂枝汤。
为何会解后复发?首方力度不够余邪未尽?或是嗜食肥甘厚腻闭门留寇?或者虚人伤风邪盛于体?钦州林佳明:伤寒汗后余邪复发不可再用麻黄汤,太阳伤寒证用麻黄汤发汗以后,如果脉静热退身凉,这是表邪已解了钦州林佳明:@钦州—陈小芳余邪未尽病情复发,里头有个半日。
钦州符英:57条,我的理解是抓住一个“虚”字:患者伤寒发汗,可半日许复烦,说明再次受邪,这也侧面说明人正气不足,因为虚,所以很快再次受邪,故用桂枝汤这一比较温和汤药来调和营卫。
钦州林佳明:@钦州符英 [强]病情复发,可以用麻黄汤,可是已经发汗过一次了,正气必然受到耗损。
钦州梁天:我对57条理解:太阳伤寒表实证,用麻黄汤发汗后,反出现烦,这里可能是余邪未除,为什么用桂枝汤?我个人觉得就比如一张个罐子,邪气入侵,用了麻黄汤就如同开一个口子释放,但是排不尽,再用麻黄汤开闸也没用,需要用点外力,比如说桂枝汤,它是解肌发汗,它是甘温,虽然解表,有益胃生液,就如同往里施以压力,邪气出则愈。
伤寒论第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https://img.taocdn.com/s3/m/93c7b0c4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32.png)
伤寒论第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本条主要讲外感病愈后复发的治疗原则!“伤寒发汗已解”,即外感病,感受寒邪,那么初期一般就是表证了。
不管是太阳伤寒还是太阳中风,只要是表证,就要用汗法。
本条病案就是用了汗法,而且病已经治好了。
“半日许复烦”,就是说,愈后过了不久,又开始发烧,又开始出现烦躁等等症状,这就说明患者又发病了。
为什么会复发呢?可能因为患者体质弱,或者愈后太不注意,防护太差,患者又重新感受外邪,又重新发病了不过,这里讲复烦,烦是里有热的表现,要么是阳明里热,要么是半表半里的郁热,都可以出现烦的症状,但是,表证的发热,一般并不会出现烦躁的症状。
所以,这里并不是简单的太阳表证的复发,而可能是太阳表证与少阳病或阳明病一起发作。
因此,接下来的症状是“脉浮数”,脉浮主表,脉数主热。
太阳表证也发热,也可以有脉数,但数脉并非太阳表证的特异性症状,所以医圣讨论典型的太阳病时,一般不特别提脉数。
这里提脉数,结合上一句的烦,互相印证,说明患者这个复发不是简单的太阳表证的复发。
既然不是简单的太阳表证的复发,那么就不能简单地应用太阳病的系列方剂。
而要根据实际情况,该用什么方剂就用什么方剂,辨证施治。
但是,本条所列举的症状,只有烦和脉数不属于太阳病的典型症状,但又不能根据这两个症状来判断属于阳明病还是少阳病,因为阳明病和少阳病都可以有烦和脉数的症状。
所以就比较难办但是,医圣并没有纠结于此,而是直接了当地说“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患者原先是太阳表证已经发过汗了,现在病复发又要发汗,就是再次发汗,所以用一“更”字。
虽然患者的这次复发病不是简单的太阳表证的重复,但医圣还是直截了当地再次用汗法,而且选择了桂枝汤。
可见,在这种刚刚发病之时,尽快给予发汗,对于遏制病程是很有帮助的,因为患者刚刚发过汗了,所以再服桂枝汤很容易出汗,汗出热解,病就好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解读(连载五十七)
伤寒论解读(连载五十七)
(369~381)
三六九、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
解读:患者的症状
1、伤寒,发热恶寒;
2、下利,日十余行;
3、脉实;
患者的下利清谷属里寒;汗出为外热,厥为四肢厥冷;
通脉四逆汤主之
三七一、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解读:患者的症状
1、发热;
2、利下重;
由于有热,尽管有热利后重,不属于厥阴病。
白头翁汤主之
与葛根芩连汤相比,白头翁汤少了喘而胸满。
三七二、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
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解读:患者的症状
1、下利;
2、腹胀满;
3、身体疼痛。
只有下利症,且没有下利清谷,一般不是死症。
疑似厥阴病;下利属里寒,先温里,用四逆汤;身体疼痛属表,后攻表,用桂枝汤。
这也一般是规矩。
三七三、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解读:患者的症状
1、下利;
2、欲饮水;
通过欲饮水判断患者的里热,故属热利;没有下利清谷,不属厥阴病;
白头翁汤主之
三七五、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解读:患者属下利后,下利停止后的症状
三七六、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解读:寒重的症状
1、呕家;
2、有痈脓;
急症,属厥阴病。
接335条的热厥的解释,有脓尽自愈的病例。
三七七、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以上症状不属厥阴病,
三七八、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以上症状不属于厥阴病。
发挥:把本条放在厥阴病篇,我怀疑是不是高血压容易出现
脑意外,也就是中风?吴茱萸难道是治疗高血压的主药?或者是心脏衰竭?
百度查知:有用吴茱萸打粉贴涌泉穴或神厥穴治疗高血压的。
也有用当归四逆汤加味治疗高血压的。
三七九、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解读:患者的症状
1、呕
2、发热
单单呕吐不属于厥阴病。
小柴胡汤主之
三八〇、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
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解读:
伤寒病患者在“大吐、大下复极汗”后,有可能导致厥阴病;本条是患者出现了“哕”的症状,故不为厥阴病。
三八一、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解读:患者的症状是伤寒引起
1、哕;
2、腹满;
以上症状不能判断为厥阴病。
治则:利之即愈。
厥阴篇小结
一、在伤寒论成书时,应该是对哪个年代以前中医治疗经验的一次总结。
伤寒论中把哪个时代已知常见的的急重危症类病症归入厥阴病篇;由于治疗手段与认识上的局限,当年多数是死症;其实有些病症在现代也没有好的治疗手段。
二、有些厥阴病在当代才已经有更详细的认知,
但伤寒论年代则未必。
为了便于传播诊疗知识技术,所以用当代病名命名也无不可;他们就是厥阴病纲领的326条所述,而又为当代中医界混乱解释的:
、“消渴”解:急性肾衰期的多尿患者必有典型的消渴,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如果误治比较容易出现肾衰竭,甚凶险。
伤寒病是否可以出现糖尿病的消渴呢?也可以的,西医所谓的急性胰腺炎(发病常呈典型厥阴病)的后果之一就是糖尿病,只是它比较之出血热多尿消渴远为少见。
消渴——特别是肾衰消渴患者,仍处在生死关头,既要紧急治疗又要恰当处理。
2、“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解:此系上腹绞痛向胸部放射的一种主诉,对疼痛不敏感的者多见此主诉,习惯按字面解释则不确。
3、“食则吐蛔”解:此处蛔厥当与西医所谓的胆道蛔虫症颇相通。
、“下利不止”解:下利日久或下利不止,容易达到厥阴病的状态;所以,厥阴病不能用下法。
三、一些没有列入厥阴病的死症
作为死症的“脏结”为什么没有列入厥阴病呢?因为脏结尽管是死症,无治法,但是不急症,大约2月~2年的存活期;所以没有列入厥阴病。
新病名是:多数应系结核性腹膜炎。
167条之脏结或系嵌顿疝,可备一说;即非疝,也是一种腹部外科疾病,除非手术必死。
其他不必细说。
四、四肢厥逆与呕吐下利容易造成厥阴病死症,所以有许多关于这两条症状的条文,很多就是为了区分具有“四肢厥逆与呕吐下利”症的患者是否属厥阴病,是否需要急救。
五、其他容易达成厥阴病的情况:
限于当年科研条件的限制,临床中有许多的“急重危”死症的病例,还没有达到确定的程度。
故罗列了许多有可能达到厥阴病的情况,也显得厥阴病篇有些凌乱了,如果认可厥阴病为“急重危”病类,则一切可解。
这也是厥阴病在中医界比较混乱的原因;单当代没有深入的研究,就显得中医界有些故步自封的感觉了。
2017-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