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当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当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及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区域协调发展问题逐渐凸现。
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但是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非常突出。
从东部的各大经济中心城市到西部的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距。
因此,加强区域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稳定经济和全面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现状和对策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当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发展不平衡。
我国的东部地区拥有多数富裕的城市和经济发展区域,而西部和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西部和中部地区经常陷入贫困的局面,这使得全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受到很大的影响。
2.资源禀赋不平衡。
我国各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差异较大。
东部地区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比如沿海城市的海洋资源,拥有海量的自然资源,而西部地区贫乏。
所以,在资源获取和利用方面,各地的差距也比较大。
3.人口流动不平衡。
许多年轻人在东部城市工作和生活,随着他们的离开,许多中西部城市变得更加贫困。
由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廉价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这也成为了一种流动性问题,这种问题导致社会稳定性下降。
以上三个方面均表明我国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二、当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为了加强区域协调发展,当前我国需要采取的对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发展中西部地区。
发展中西部地区非常重要。
政府可以调整投资政策来支持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积极推动当地企业与东部地区的企业进行合作。
这样可以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机会,减轻人口流动的问题。
2.鼓励内部城市的协调发展。
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将一些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流动的人才带回当地,支持内部城市的长期稳定发展。
这种做法可以丰富中西部城市的人才库、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3.加强资源整合。
地方政府应该精心规划,调动当地的资源和优势,优化当地的投资环境,鼓励在当地投资的企业,包括当地企业和外地企业之间的合作。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实验研究综述
摘要 :改革试验区的设立是中国改革开放探 索新模式 的标志。在概述改革实验 的内涵 、理论依据的基础上 ,对 中
国改革实验 的研究 内容进行梳理 ,包括基本 条件 、空 间效应 、类型 和模式等 ,深入分析对 区域协调性差 的典 型区 域——江苏省的改革 实验研究 。发现 中国区域协 凋发展改革实验研究存在 内涵认识不统一 ,困难研究不足 ;实证 研究较多 ,理论研究 不足;研究方法和工具有待进一步改进等 。基于此提 出今后 中国 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实验研究
第2 2卷第 1期
21 0 0年 2月
云 南
地 理 环 境 研 究
Vo. 2。 No 12 .1
YUNNAN O GRAP C EN RONM ENT R EARCt GE m VI ES t
Fb e .,2 1 00
中国 区域 协 调发 展 改革 实验 研 究综 述
车冰清,杜 艳
车冰清等: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实验研究综述
项 根源 于 中国经 济发展 内在 要 求 的 、适 应 中国 当前 经济发展 特 点 的制 度创 新 ,其 运行 的内在 逻辑 是 在 中央政府 批 准许 可的前 提 下 ,因具 有先 行 先 试 的政
程度 和集 聚形 态 ,是 区域 发 展 状 态 的重 要 指 示 器 。 该理 论研究 区域 空间结 构五 大要 素 ( 、通 道 、网 流 络 、节点 和等级体 系 ) 在地 域上 的组合 特征 及演 变 规律 ,其研究 问题 的 目标 和着 眼 点不 是要 求 得 出各
在社 会经济 与生 活 的各 方 面进 行改 革 实验 ,着 眼 于
“ 制度创 新 ” 以 “ ” 为 主 ,以全 面制 度体 制 建设 立
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共3篇
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共3篇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1随着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各地区之间的资源、环境和经济状况也出现了巨大的差异。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区域间的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
首先,区域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这个系统包括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
其中,自然系统是系统的基础,经济和社会活动都离不开自然系统的支持。
因此,要实现区域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就需要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各个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其次,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
资源和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也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影响。
因此,在实现区域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探索资源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寻求一种既能保护资源环境又能促进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
同时,要实现区域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还需要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和协调。
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和经济条件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会影响到区域的竞争力和发展前景。
因此,要推动区域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就需要各个区域之间加强合作和协调,共同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此外,还需要促进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技术创新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而人才则是推动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因此,在实现区域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经济发展向高质量、高效益的方向发展。
总的来说,实现区域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各个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同时,还需要探索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和协调,促进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经济发展向高质量、高效益的方向发展。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区域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实现区域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我国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研究
我国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提出了区域协同发展战略。
该战略要求不同地区之间加强资源整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改善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我国区域协同发展战略进行分析。
理论探讨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是基于区域经济学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区域经济学认为,地理空间是经济活动的基础,而国家政策又是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在这个基础上,区域协调发展理论提出了通过政策调节和市场引导,实现不同地区之间资源、产业、人力等要素的有机整合和协同发展。
和谐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和谐发展是指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和谐发展的实现需要区域之间充分合作,共同提升整个地区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区域协同发展成为解决区域不平衡发展的首选战略。
实践成果自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提出以来,各地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大区域协同发展力度。
沿海地区和腹地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渐缩小,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得到了快速提升。
一方面,各地通过加强对外开放、稳定政策法规、提高投资环境等手段,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例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快了推进“一核一轴多点支持”的协同发展模式,通过打造富有特色的高端制造业集群和智能制造产业体系,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企业和人才。
河南省则通过加强与京津冀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交流合作,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和产业转型,使中部地区的经济持续增长。
另一方面,区域协同发展战略也在不断推动国家的产业转型和升级。
各地区优势资源得到充分整合,形成了产业链笼罩和配套支撑的产业体系。
例如,中西部地区大力发展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促进了经济增长。
同时,优化营商环境、加强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也是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实现的重要途径。
区域协调发展与战略规划研究
区域协调发展与战略规划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资源和产业的集聚效应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国推出了一系列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包括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
本文将围绕区域协调发展与战略规划研究展开探讨。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与意义区域协调发展是指以区域为单位,通过资源共享,产业互补,对各地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有组织的协调,以达到优化区域、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
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战略之一,既能够弥补区域发展差距,解决区域间的产能过剩问题,还能提高全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之间发展水平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
依靠单一区域发展已经难以满足全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需要借助区域协调发展来推动各地共同发展。
在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相关的战略规划研究,制定一些新的政策和措施来促进区域的协调和发展。
二、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与挑战目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情况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1. 成效明显的区域协同:例如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成效是显著的。
在这一战略的推动下,北京、天津和河北等地开始实现更紧密的经济联系,并逐渐实现政策、营商环境等方面的一体化。
这些措施的实施,初步解决了京津冀地区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等问题。
2. 需要进一步提高的区域协同:例如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
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24%,但是因为地区之间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不同,导致每个省份的发展速度各不相同。
因此,需要进一步推进各省份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找到各自的优势产业,实现资源和产业的互补性发展。
不过,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挑战。
一些地方在发展中缺乏综合性的战略思考,缺乏深度的合作,以及缺乏区域主体一体化协同发展的理念。
三、战略规划研究的必要性区域协调发展要想取得实质性成效,就必须有科学的战略规划和实施措施。
区域协调发展规划研究
区域协调发展规划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区域协调发展规划研究是研究各个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的重要工作。
一、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的内容1、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研究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揭示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如区域协调发展的经济原则(资源有效利用,经济发展优先)、社会原则(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发展)、环境原则(维护生态安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等。
2、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规划:主要是研究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规划,包括经济发展战略、社会发展战略、环境保护战略、资源利用战略等,以及如何实施这些战略的具体安排。
3、区域协调发展的实施:主要是研究如何实施区域协调发展规划,重点研究如何有效调整区域结构,如推动区域经济转型、促进区域社会发展、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提升区域资源利用等。
二、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的方法1、数学模型:主要是通过数学模型来研究各个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以便制定出合理的规划。
2、政策分析:主要是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不同地区的发展政策,以及政策的实施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从而制定出改善及预防措施。
三、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的意义1、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区域协调发展,可以加强各个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
2、提高发展质量:研究区域协调发展,可以提高发展的质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促进社会稳定:研究区域协调发展,可以促进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发展,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
总之,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是研究各个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的重要工作,其目的是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因此,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有必要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提升我国区域发展质量。
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与策略研究
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与策略研究区域协调发展是指不同地域之间相互协调、互补、共赢的发展模式,是促进区域发展均衡、加快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举措。
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成为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实现路径与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现状与存在问题中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形成了南北差异、东西差异、城乡差异等一系列问题。
截至2019年,中国省份之间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中北京、上海、天津等少数城市的人均GDP已经超过10万元,而一些偏远地区的人均GDP不足3万元。
这种差距不仅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而且也会带来各种安全风险,挑战着国家的和谐稳定。
产业的发展也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
一些先进产业集聚在东部沿海地区,体现出了区域溢出的规律性;而一些基础产业在内陆和边远地区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却因为市场规模和技术水平的限制无法快速增长。
此外,还存在着城乡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这些问题既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阻碍着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
实现路径与策略为有效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我国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实施方案。
首先,应该加强区域规划和政策协调,实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城市群建设为主引擎,加强对区域各市场主体的引导和扶持。
其次,要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发展服务业、高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构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化经济体系,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
此外,还应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方面,优化资源环境配置,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应该加大扶持力度,提高中西部地区发展水平,着重发展新兴产业、创新型企业,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
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应该加快转型升级,打造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发挥城市群的辐射作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城乡协调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证研究
统 计 研 究
St tsi a s a c a it lRe e r h c
V o . 9 。N o 1 12 .
J n.2 1 a 02来自中 国 区 域 经 济 协 调 发 展 实 证 研 究
韩 兆 洲 安 康 桂 文 林
内容提要 : 区域 经 济 的 协 调 发 展 不 仅 是 我 国一 项 长 期 重 要 国 策 , 是 社 会 经 济 研 究 的 热 点 问 题 。本 文 将 空 间 也 计 量 模 型 与 面 板 分 析 方 法 相 结 合 , 我 国省 域 经 济 发 展 作 为 研 究 对 象 , 我 国 省 域 经 济 增 长 的协 调 发 展 和 所 受 影 以 对 响 因 素进 行 研 究 。结 果 显 示 , 国 区 域 经 济 发 展 存 在 着 显 著 的 空 间 相 关 性 , 经 济 发 展 的不 同 阶 段 影 响 经 济 增 长 我 在 的 因素 不 同 , 经 济 发 展 有 持 续 显 著 正 影 响 的 因素 有 : 力 资 本 、 口 资 本 、 场 化 进 程 和 财 政 支 出 等 。 据 此 本 文 对 人 人 市 提 出若 干 政 策 建 议 , 以促 进 我 国 经 济 协 调 增 长 。 关键词 : 区域 经 济 ; 间计 量 模 型 ; 板 模 型 ; 济 增 长 空 面 经
中 图 分 类 号 :2 2 1 F 2 .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2— 5 5 2 1 ) 1 0 3 0 1 0 4 6 ( 0 2 0 — 0 8— 5
A a m a i ud n Ba a e v l pm e t o i ’ g o lEc n m y Pr g tc St y o l nc d De e o n f Ch na S Re i na o o
当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当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及对策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地区之间的差距也逐渐加大,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差距越来越明显。
这种不平衡的发展状况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因此,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成为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二、现状分析1. 区域差异较大。
在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以及沿海和内陆地区之间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例如,在东部沿海地区,人均GDP普遍较高,而西部内陆地区则相对较低。
2. 城市与农村差距明显。
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也非常明显,城市化率高的地区人均收入普遍比农村地区高出很多。
3. 资源禀赋不同。
不同地区资源禀赋也存在很大差异,例如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等优势。
三、对策建议1. 实施产业转移政策。
通过产业转移政策,将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促进全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2.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其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4. 实行差别化税收政策。
针对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经济实力,实行差别化税收政策,促进各地经济协调发展。
5. 推动人才流动。
通过各种措施鼓励人才向中西部地区流动,提高其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四、结论当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但是只要采取有效措施并不断改进完善相关政策,就能够实现各地经济协调发展,并为全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区域协调发展的研究与建议
区域协调发展的研究与建议背景介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差距也逐渐显现。
一些地区的经济增长率较高,而另一些地区则相对滞后。
区域协调发展成为了当前中国发展的重要议题。
为了实现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制定出一系列具体的措施来促进各地区间的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的必要性1.实现各地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各地区拥有的资源不同,一些地区拥有的自然资源多,一些地区则具备更为适合发展特定产业的条件。
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可以实现各地区之间的协同效应,使得各地区的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优化各地区的资源配置,提高整个国家的效益。
2.推进产业的均衡发展发展的不平衡,往往是产业不平衡而导致的。
一些地区拥有着先天或历史的优势,容易形成聚集效应,而其他地区则因缺乏发展条件而处于落后状态。
在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指导下,可以推进各地区产业的均衡发展,从而提升整体的产业水平,增加GDP贡献率。
3.促进人口的合理流动各地区之间存在差异,产生了一些人口流动的问题。
一些地区由于落后的发展水平,无法满足其民众的就业和生活需求,而一些地区则由于产业发展的迅速,需要更大规模的劳动力。
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可以使得人口得到合理调配,为各地区的发展提供支撑。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1.加强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区域协调发展要依靠政策的支撑和引导。
政策的制定和落实要充分考虑各地区的状况,不能一刀切。
政策的执行要跟进,保证政策达到预期的效果。
2.促进财政资源的均衡配置为促进均衡发展,需要从财政方面入手,统筹各地区的财政资源,加大财政对于落后地区的支持,降低发达地区的财政资源占用,并支持各地区间的互助合作。
3.加强区域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需要区域间交通基础设施的有力支撑。
同时,也可以通过交通基础设施的优化和升级,发掘区域经济的潜力,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4.加大人才吸引和培养力度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撑。
政府可以拨出专项经费,吸引和培养各地区的人才,以解决各地区人才匮乏的问题,并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的研究与建议
区域协调发展的研究与建议区域协调发展是指以区域为单位,协调整合各地资源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区域内和区域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对此,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建议。
一、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制定区域协调发展需要科学系统的战略指导。
当前,许多地区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会出现资源不均衡、产业不协调等问题,这就需要有一套科学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指导。
因此,建议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制定,加强区域划分和规划的科学性,预测和研究跨区域资源调配、产业联盟和合作等的相互影响,明确各方责任和目标,制定长远的规划和政策支持。
二、构建区域协调发展联动机制区域协调发展需要有联动机制作为支撑,这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加强合作,建立起良好的合作机制。
应该建立区域协调发展平台,促进各地区资源互通、市场联动与规划共同,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协调发展的效益。
例如,建立各地联合发展的财政扶贫机制,注重重点产业振兴与跨地区配套,推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共享等方面的合作,建立和完善区域合作机制、联合议题协商机制与问题协调解决机制等,从而提升整体质量,实现共同发展。
三、加强跨区域协调发展的科技支撑区域协调发展需要有支撑技术。
例如,基于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应用互联网和智能化等手段,促进跨区域交流,提高资源和产业配对能力,优化制度环境,推动高效率协调发展。
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探索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加快连接中央与地方科技资源,合理分配技术和产品,提供技术借鉴,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实现区域增长的智能化和数字化发展。
在总结本文建议之前,需要指出的是,加强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各部门共同参与,政府和企业要积极发挥作用,为区域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同时,注重“科学、合作、效益”的原则,把握固有的地域性优势和特征,深入挖掘资源和产业潜力,实现区域之间的相互配合和整体推进。
综上所述,建议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制定,构建区域协调发展联动机制,加强跨区域协调发展科技支撑,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城市化的发展,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成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
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区域范围内协调各方面的发展,促进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等要素的有机结合和互动协调,促进各地资源的优势互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全方位、全覆盖的经济社会发展。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探析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源于区域发展理论和协调发展理论。
区域发展理论主要是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和空间结构变化的规律和机理,是研究区域发展问题的理论基础。
协调发展理论则是研究自然、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发展领域的协调关系,强调不同领域中各种要素的相互作用和转化。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是区域发展和协调发展理论的结合体,其研究对象是在特定区域内各社会经济活动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
1.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协调并促进空间、经济、社会和人口等各要素的平衡和有机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应该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优化区域空间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区域内部各要素间的协调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具有内在协调关系,包括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协调。
其中经济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包括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协同创新、扩大内需等。
资源利用方面应该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推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利用。
环境保护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社会福利方面要发挥人力资源、社会资本、公共服务、文化教育等因素的综合效应,提高区域内的生活品质和社会福利水平。
3. 区域间各要素间的协调区域间各要素之间也存在着内在协调关系,包括跨区域方面的经济互动、交通运输、信息技术、区域平衡和城乡发展等方面的协调。
其中经济互动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包括促进产业协同发展、扩大区域市场、推进国际合作等。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2(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经济学的视角一、关于区域间发展关系研究(一)均衡发展理论均衡发展理论主张各地区、各产业应基本保持同步发展,通过平衡部署生产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其代表人物有赖宾斯坦、纳克斯和罗森斯坦一罗丹。
赖宾斯坦(Leibenstein H,1957)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
保罗·罗森斯坦一罗丹(P.N.Rosenstein 一Rodan,1943)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众多产业,从而突破其发展瓶颈,推进经济全面高速增长。
该模型主要缺陷是没有看到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潜在作用,出口基地模型弥补了这一弱点。
出口基地理论(export base theory)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诺思(North,1955)提出,后经蒂博特(Tiebout)、罗曼斯(Romans)以及博尔顿(Bolton)等人的发展而逐步完善。
其理论基础是静态比较分析中的外贸乘数概念;其基本思想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其输出产生的增长,区域外生需求的扩大是内生增长的主要原动力。
根据这个理论,如果每个地区都集中力量发挥自己的优势,自由贸易会逐步平衡地区间的要素(资本和劳动力)、价格(利润和工资),从而导致地区差距不断缩小。
纳克斯(R.Nurkse,1953)认为,在不发达国家中,贫穷既是其资本形成率低下的原因,也是其结果。
资本缺乏是产生贫困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资本形成不足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和约束条件。
均衡发展理论注重促进社会公平、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和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地区和产业间的协调发展。
但对工业化过程中片面强调工业化,忽视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的倾向有所影响。
(二)非均衡发展理论针对罗森斯坦—罗丹、纳克斯等人提出的部门、区域的均衡增长理论,另一些经济学家则从相反方向提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
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框架及实施路径研究
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框架及实施路径研究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国家战略的背景下,通过区域内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战略框架和实施路径,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框架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框架包括产业协调、区域协调和环境协调三个方面。
在产业协调方面,我们需要通过优化技术、人才和资本等要素配置,促进不同产业之间的有机衔接和协调发展。
在区域协调方面,我们需要推行区域间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的互联互通,实现各地区经济的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分工的细化。
在环境协调方面,我们需要覆盖不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和政策,强调生态与经济之间的融合。
二、实施路径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政府和市场的协同作用。
1、注重可持续发展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促进产业协调发展方面,我们需要注重技术创新、绿色经济和资源的高效利用,降低不同产业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消耗。
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我们需要注重保护地区文化特色,维持自然生态的平衡,形成区域经济的自给自足。
在环境协调方面,我们需要优化环境治理,降低污染排放,建设生态循环经济。
2、强化体制机制改革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强化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
在产业协调方面,我们需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创新机制,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
在区域协调方面,我们需要推进市场化改革,完善区域产业支持政策,营造广阔的市场环境。
在环境协调方面,我们需要建立环境监测机制,加强环境规划与管理,实现环境频道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性。
3、推进政府和市场的协同作用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推进政府和市场的协同作用,建立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政策和法律体系。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财经研究9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文献综述翟仁祥 黎 伟摘 要:在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历史和现状基础上,辨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和内涵,通过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对区域经济协调的影响因素、机制、政策措施进行文献比较研究并简要评述。
研究发现要素流动自由有序流动促进产业转移,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产业转移 要素流动前言 根据“先富后富、共同富裕”论,在经济增长“效率优先”、增长极理论和梯度推移理论指导下,1978年改革开放到1990年,我国在事实上实行了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的不平衡发展战略,根据“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划分原则,国家重大基础投资、产业布局的重心向东部沿海地带倾斜,重点在中部地带布局能源、原材料工业。
经济发展的实际成效很显著,从南到北沿海岸线设立的沿海开放地带,经济特区、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等特殊经济区成为重要的增长极,发展外向型经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成为“中心地区”,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辐射带动其他地区发展。
但是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1991年以后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国家强调实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地区经济的合理分工和协调发展,强调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从学科发展进程而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概念是我国经济学者从我国建国乃至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实践所赋予其科学内涵的一个概念(覃成林,1998)[1],所谓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是不同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趋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的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覃成林,2013)[2]。
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而言,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国家宏观层面而言,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从省级行政区域或若干个省际行政区交接区域层面而言,就是省级区域经济差距逐步缩小,比如长三角区域内部、江苏苏南苏北区域之间、安徽皖南皖北区域之间、山东鲁西南鲁东北之间,等等。
中国区域协调研究报告
中国区域协调研究报告中国区域协调研究报告一、背景介绍中国是一个广袤的国土,拥有辽阔的土地和多元的区域特色。
然而,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逐渐凸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开始开展区域协调研究,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平衡发展。
二、问题分析1. 地区发展不平衡:中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快,而西部地区相对滞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也较大。
2. 资源分配不均衡:资源分配不合理,导致资源丰富地区的经济发展遇到瓶颈,而资源相对不足地区的发展受限。
3. 城乡发展差距: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城市化进程过快导致一些城市面临环境和社会问题。
4. 区域间产业结构单一:一些地区的产业结构过于单一,过度依赖某些特定产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解决方案1. 探索区域发展模式: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政策,鼓励资源优势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其竞争力。
2.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能源和信息通信技术方面,以提升交通和通信的便利性,促进区域间的交流和合作。
3. 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优化城市布局,合理规划城市发展,加强环保和资源节约措施,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4. 加强农村发展: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5. 促进区域间合作:鼓励各地区加强经济、教育、科技和文化等领域的合作,提高区域间交流和互动的频率和质量。
四、政策建议1. 制定差异化发展政策: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政策,同时加强政策的落实和执行。
2. 加强投资和资金支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投资和资金支持,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间的平衡发展。
3. 强化国家规划和政策协同:在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加强国家规划和政策的协同,确保各项政策和措施的一致性和协同性。
4. 建立监测和评估机制:建立并完善区域发展的监测和评估机制,实时掌握各地区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政策和措施。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研究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越来越受到关注。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本质是强调区域的和谐发展,促进区域间的协调与合作。
第一部分:什么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简单地说,就是各地区之间和各个行业之间协调发展的策略。
这一策略重视发展中的平衡和协调,避免了地区或行业之间的竞争和差距。
在发展中,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或从一个行业到另一个行业,都需要相应区域或行业的互补和协调,避免重复建设或浪费。
同时,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也能够平衡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稳定增长。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践已经广泛,例如以互联互通为主题,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促进中国和其周边国家甚至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互惠发展;以产业联动为主题,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视发展中的互补协调,缩小各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发展。
第二部分:区域协调发展优势区域协调发展除了能够实现各地区和行业之间的平衡协调发展,还有一些其他的优势。
一是促进经济发展。
在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不仅能够加速经济增长,还能够带来经济的间接效益,例如更好的环境、更好的生活条件等。
二是深化改革。
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配合,充分发挥各地区的竞争优势,达到深化改革的目的。
三是促进各地区间的合作。
区域协调发展设计到不同地区之间的协作,可以建立信任和友谊,加深合作的程度。
第三部分:区域协调发展的挑战当然,区域协调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是新的困境和矛盾。
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由于一些地区之间或行业之间的差别很大,不同利益方面之间出现矛盾,影响协调发展的进程。
二是制度和机制的不完善。
当然,区域协调发展涉及到各地区间和各个行业之间的协作,需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机制来配合。
这一配合需要一个系统工程,并且需要配合国家层面的调控,加大内部管理和协调等工作。
第四部分:如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我们应该注意以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点。
一是建立资源共享平台。
区域协调发展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区域协调发展策略的研究与实践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区的发展差距也越来越明显。
针对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制定和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策略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措施。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等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会导致城乡差距、区域规划和资源分配不合理。
因此,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了实现整体国家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协调发展可以增强经济系统的稳定性,并对企业、行业和地区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同时,它也能够调动各个地区的生产力和福利资源,使得既有的资源得以更加合理地分配和利用,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二、区域协调发展策略的特点制定区域协调发展策略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
区域协调发展策略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多层次、多元化区域协调发展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也不同,因此,制定区域协调发展策略需要考虑多个层次和多元化的问题。
2. 综合性、长远性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不同于单纯的经济发展问题,它需要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和谐发展等多个方面,因此,其策略也需要综合性和长远性。
3. 重点突出、分类有序制定区域协调发展策略需要重点突出,分类有序。
不同区域的问题和差异也不同,针对不同地区的问题需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
三、区域协调发展策略的实践和案例分析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策略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和经济特点进行制定,同时需要考虑到地缘政治、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以下是一些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策略实践和案例分析:1. 江苏省区域协调发展策略江苏是一个经济发展比较快的省份,然而,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还比较大。
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江苏省制定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这一战略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工业化、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
2. 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经济发展快的地区,但由于发展速度过快导致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比较严重,这些问题也反映了当前区域发展中协调性的问题。
谈谈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认识
谈谈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认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认识
作为一个广阔而多样的国家,中国面临着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这一战略旨在促进各个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实现全国经济的共同繁荣。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中国长期以来坚持的发展理念之一。
该战略将全面统筹考
虑东、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各个地区的协调发展。
这不仅有助于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还能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进社会公平与稳定。
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一项重要的举措是推动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互动。
东部地区经济发达,拥有较为先进的产业和高质量的人力资源。
中西部地区则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
通过促进东西部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同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也重视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
农村地区是中国发展中
的薄弱环节,贫困问题依然存在。
政府鼓励农村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民的生产能力和生活条件,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这有助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增强社会稳定。
综上所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旨在促进各个地区
之间的均衡发展。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东西部互动和农村发展,我们可以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协调进步,让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
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地域上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和协调。
随着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间差距逐渐扩大的问题日益突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因此,进行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需要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
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这导致了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在解决这一问题上,需要通过对各地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产业链的研究,找到各地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制定差异化的区域发展政策,促进不同地区协调发展。
其次,区域协调发展研究需要关注城乡发展的差距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发展差距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人口流动、资源配置等问题,对城乡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需要对城乡发展差距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有效的解决办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另外,区域协调发展研究还应关注不同地区之间的协作与合作。
不同地区之间的协作与合作,有助于促进各地区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产业的优化布局。
因此,研究如何加强区域间的协作与合作、建立有效的区域合作机制等问题,对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区域协调发展研究还应关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问题。
当前,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破坏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因此,在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需要关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问题,探索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总结起来,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是一项重要的研究任务,需要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城乡发展差距、区域间协作合作、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研究,可以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发展政策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和协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
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分析我国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标签: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建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战略的相继实施,我国地区经济总体上呈现出增长加快,活力加强,趋于协调的良好态势。
但受自然、历史及经济基础等因素影响,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快慢不一,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现象日益突出,地区发展差距已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
区域协调发展不仅仅是生产力,也是生产关系范畴,直接关系到区域间和区域内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因此,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1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分析区域协调发展概念最早源于发展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
由于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自然状况,地理条件,社会历史文化环境,发展水平等方面的诸多差异,加之各地区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或道路,从而必然带来区域间的差距,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从理论上讲,它是学术界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行科学反思的结果。
从实际上看,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为解决区域差异扩大问题提出的一个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所谓区域协调是指以经济,社会,自然,资源等联系密切的区域为基础单元,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目标,构建城市问交流,合作和协商等的多层次平台,加强彼此协作,强化各自联系,做到统一规划,整体布局,设施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仅要求区域内部各地区,区际之间协调发展,而且要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
但是,究竟什么是协调发展,却很少有人进行科学的界定。
多数情况下,区域协调发展只是一种模糊的理解。
(1)区域协调发展是共同富裕。
即各区域都享有发展经济的机会,国家政策在向西部倾斜的同时,也要为中部的崛起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兼顾东部落后区县,做到经济发展中“公平”和“效率”的兼顾。
因此“公平”和“效率”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制定立足点。
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和结果的结合上看,是在满足区域利益的帕累托改进的同时实现公平,即实现区域利益的“分享式改进”,并最终走向共同富裕。
(2)区域协调发展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GDP提高的过程中,经济的发展往往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经济获得快速增长的区域常常也伴生了水体污染,空气质量恶化等环境问题。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要推动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区域协调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历史上,美国用了100年的时间开发西部和南部,解决了区域发展的非均衡问题,而日本则用了120年的时间来发展以北海道为标志的北部区域,直至今天,西方发达国家还是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区域失衡带来的矛盾。
因此,区域协调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长期就表明并非一朝一夕的政策调节就可以实现区域协调,所以区域政策必须有连续性。
动态则表明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失衡问题、区域冲突等,因此在保持区域政策连续性的同时还要有适时的调整。
2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中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题,取得了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区域不平衡性增强东,中,西部差距逐步加大,同时各区域发展又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1)“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区域之间动态发展能力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区域政策上实行的是非均衡发展战略。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资源环境的压力和社会公平的呼声使非均衡发展方式难以为继。
产业之间自然的梯度转移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区域差距增大的趋势。
区域不协调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存在于省际之间,也存在于许多省份内部。
(2)产业转移过程中区域创新导向的引导力度不够。
当前,中国区域发展不协调的主要问题在于区域产业发展和产业创新的环境差异巨大。
目前,大部分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还存在相当的盲目性,地方招商的规模政绩观造成有些项目与当地产业环境不和谐。
当前国内国际环境下,要解决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必须要站在“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高度。
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做到“边转移边升级”,在转移过程中集聚产业要素和创新资源,注重塑造和培育产业创新环境,避免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区域之间的差距再次拉大。
(3)区域利益诱导下的区域冲突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
从跨区域合作来看,在规模导向的GDP政绩观影响下,地方政府天然具有“地方利益保护”的冲动,在创新项目还未产生实际收益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很难主动将一些传统产业转移出去。
此外,从“地方利益”角度出发,地方政府很难在产业规划、土地规划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导致相邻区域产业雷同、重复建设,区域空间规划不协调;也造成一些公共服务资源很难实现跨区域共享,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4)缺乏区域协调发展的的机制和机构。
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主要包括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
区域之间一致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前提。
各区域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现有发展条件的不同,各有各的比较优势,因而发展多种形式的区域合作,有利于形成各区域间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但由于我国存在着行政区划的局限以及各种地方保护主义势力,各区域之间没有形成统一的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市场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没有能够充分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我国东部地区具有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的优势还没能够很好地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资源优势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受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影响,国家对欠发达地区支持的力度不够。
并且,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行政区域协调机构,区域经济的协调大多采用非制度性的组织形式,这种松散的形式无法满足合作深入发展的要求。
既增加区域协调的成本,又无法实现综合利益的提升和合理分配。
3 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3.1 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加快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制定差别化的区域政策。
使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在制度和机制保障下得以实施。
充分运用经济和行政干预等多重手段,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建立关于地区发展的法律体系,使区域协调发展在制度层面上得到障。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对于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干预需要有法律作为依据和保障。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法律手段来协调区域发展关系显得越来越必要。
过去我国关于区域经济的法律和法规几乎是一片空白,这使得区域政策的指定和实施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和非连续性。
在今后的区域协调发展中,必须尽快制定区域发展的法律体系,保持区域政策的严肃性和一贯性。
以严密的法律条文将中央协调地方利益的方式和方法予以明确的界定,为政府实施地区政策提供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也能使区域政策具有权威性和稳定性。
(2)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充分发挥公共财政效能。
目前中央的财政转移支付,对不发达或欠发达地区转移支付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着比例偏小,结构不合理,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好地普照不发达和欠发达区域。
总的来说,对欠发达地区要加大资金、项目的扶持力度。
财政专项资金要从过去偏重于投放发达地区转为重点扶持欠发达地区,主要扶持欠发达地区的教育、科技、卫生、医疗、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等方面。
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财政资金划拨的运作程序,加强监督,增加透明度,提高使用效率。
(3)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制度,促进公共资源优化配置。
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
在解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过大的问题时,政府应该首选并实行全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各地区所有人都能够共事改革发展的成果,在基础设施、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到数量和质量都大体相当的基本公共服务,在发展中实现区域公平。
特别强调的是,这里的区域公平着眼点不是缩小地区间经济总量的差距搞平均主义,而是缩小地区间人民享有公共服务和生活水平的差距。
重点要大力发展西部等落后地区的社会事业,增强落后地区长期的发展能力。
(4)完善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域的限制市场机制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
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区域发展不均衡,在相当程度上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市场配置资源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的结果。
市场机制具有使要素价格和要素收益均等化的作用,当发达地区的水,土地,劳动,能源,环境及其他资源价格上涨,收益下降时,资金必然流向这些要素价格较低的欠发达地区,从而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发展。
我国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加上为了保护地方利益,存在市场封锁的地方保护主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
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区域协调发展,首先必须打破地区封锁,消除地方主义,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实现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动流动和产业转移。
3.2 科学规划,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根据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借鉴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成功经验,根据资源禀赋,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
“西部地区加大改革开放步伐,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和人才开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搞好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产业链延伸,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群,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东北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组改造,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东部地区要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资源消耗小,附加值高的出口产业,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中部地区要立足资源和劳动力优势,抓好粮食主产区建设,发展又比较优势的能源和制造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现代市场体系,在发挥承东启西的作用和产业发展优势种崛起。
”3.3 协调地区经济利益,积极发展跨区域联动与协作,实现区域共同发展我国地区间经济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前景广阔,要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强横向经济联合。
东中西部地区要在携手联建重大的基础设施项目、联合开发能源矿产资源、开展教育科技的交流等方面进行合作,合作可以采取鼓励东部沿海企业到中西部地区投资办厂、加强东部发达省市对中西部不发达省区的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